茶经济与茶文化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茶经济与茶文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茶经济与茶文化

篇1

茶文化;旅游;茶业经济

1茶文化旅游概念

茶文化旅游是将茶叶的生态环境、生产情况、自然环境、茶文化等资源与旅游活动进行有机整合的一种旅游方式。茶叶生产区景色大多秀美幽静,茶区的多样性景观为茶文化旅游提供了特定的背景,以茶为主要载体,宣传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展示民俗特色,对茶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涵盖体验、娱乐、购物、度假以及观光等多种旅游功能,是时下较为流行的旅游产品。茶文化和旅游活动之间存在许多链接关系,这也是茶文化实现旅游效应的重要原因。茶叶作为种植物,它有着强大的自然性,它的生长环境可以整合成风景秀美的景区。在我国,茶叶的分布大多在南方的丘陵上,这些地方普遍存在气候湿润、植被富饶、环境清新的特点,不仅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也具有修身养性的能效。我国的茶树品种多种多样,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茶花颜色有的白如皓月,有的粉如桃色,为茶园的园林建设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基础,许多著名茶叶的产茶地区都被开发为景区,供人们参观,例如杭州龙井、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产区等。这些景区不仅风景秀美,同时也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具有多样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为什么它们渐渐成为旅游者的青睐之地的原因。在我国,茶叶有着悠久的历史,与茶叶相辅相成的文化也是层出不穷,例如关于采茶的歌舞以及饮茶的习俗等等,茶礼也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获得的精神财富。从旅游者的心理角度来说,来到别人居住的地方旅行,通常都希望获得精神枷锁的冲破,赢得心灵之外的超越。茶文化旅游旨在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慰藉,通过让游客感受茶文化的内涵来获得一种崭新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特性,让旅行者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在旅游中穿插茶文化体验可以有效地让旅客获得精神满足。在我国,各地均有多彩的茶文化,造型各异的茶具、脍炙人口的茶诗以及精美绝伦的茶文化壁画都有着强烈的审美特性,茶这种普通的植物被后世的人们赋予了丰富的品格和意蕴,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追求宁静、和谐的性格。从某种角度上说,历史遗迹反应的也是古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性情,游人去体会这种文化同样也可以获得精神的陶冶。因此,茶文化可以和旅游活动有效地融合,这也为实现茶文化旅游更好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茶业经济与茶文化旅游的关系研究

2.1茶文化旅游提升茶业经济的附加值

茶文化旅游是依托于茶叶生产活动而进行的旅游项目,主要以茶业经济的资源为依托,对茶叶的产品、田园风光进行旅游资源的整合,在传统的茶叶生产模式基础之上,建立起茶叶文化的旅游,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与互动。茶文化旅游在满足游客一般旅游需求的同时,还让旅游者有机会亲自去参与茶叶的采摘和加工,获得参与和互动的乐趣,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茶文化旅游将茶叶的生产加工经营、购物、餐饮、娱乐都有机串联起来,带动以茶文化为核心的消费,为茶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附加值,这个附加值就是在茶生产销售以外,额外获得的利润。例如桂林茶园在1999年被开发之后,成为桂林的特色旅游产品,截止2014年,共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有效带动了桂林茶园的附加值增长。又如信阳,先后研制培育了信阳红与信阳观音,并举办了信阳茶文化节,极大提升了信阳茶文化游的关注度和美誉度,客源结构不断扩大到周边城市。目前信阳市日益显著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对省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已越来越强,信阳也成为北方重要的茶文化旅游休闲生态城市,是全国唯一连续七年入选“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的城市。

2.2茶文化旅游推动茶业经济的发展

茶文化旅游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充分地了解到了茶的生产、制作等过程,同时还进一步了解了茶的历史与价值。游客亲自参与到茶叶的摘采过程,亲手去制作和品尝一杯属于自己的茶,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茶叶的魅力,在观赏和制作茶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形成对茶的喜爱心理。不仅如此,游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所想所需,来购买自己钟爱的产品,作为礼品馈赠给亲友。客观上茶园的文化特色也促进了游客对茶的消费,茶的生产方也可以根据游客的需要来调整产品结构,更加适合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实现茶业经济的发展。

2.3茶文化旅游促进茶产品质量的提升

茶文化旅游日益繁荣的今天,茶叶也逐渐成为人们旅游时购买的产品,购买者不仅希望茶产品包装上档次,更希望买到的是质量优良的产品。因此,对茶产品的包装档次和内在质量提升,都需要花费一番功夫。在茶文化旅游中展现出来的茶产品,也只有通过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质量,在生产中满足游客的需求,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在满足游客的需求中不断进步,促进茶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提升茶叶经济效益与价值。据了解,桂林茶园中所种植的茶树品种质量较高,每年培育的茶苗达6000万株,促进了整个广西茶叶种植业的发展。再如普洱茶中的王者老班章,其产地老班章村是深山中一个贫穷的哈尼族寨子,当时村民甚至要到别的村庄讨饭,2000年以后,老班章茶独特品质渐为人们喜爱,价值渐显,现如今,该村127户茶农户均年收入已过百万,成为中国最富裕的村庄之一。除此之外,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天福茶博物院等,多年来海内外参观人数已超过百万,成为中国茶文化基地。

2.4推动我国茶文化的发展

茶文化旅游为人们充分地展示什么叫中国的茶文化,向人们普及了中国的茶文化知识,提倡饮茶,提倡养生,这也是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国人一直提倡的生活必需品,文人所推崇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中,都包含了茶,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有着文明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是友谊的纽带。茶园开放之后,人们可以通过了解茶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不仅在国内,甚至也能促进与他国的文化交流,从而带动科技、经济、文化的共同进步。

3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协同发展的建议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界与旅游界人士共同努力,推动了茶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茶文化旅游目前在我国的发展还属于初级阶段,存在着旅游形象不鲜明、宣传力度薄弱等缺点。同时,在茶文化旅游的项目开发上,也存在着形式单一、方式重复、参与度较少等问题。我们如何能够更好地实现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如何能利用茶文化旅游进一步带动茶业经济?在这里笔者提出了相关的建议。3.1积极争取政府及相关科研部门的支持茶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中华文化,它的弘扬不能单单地靠一个人、一个企业来完成,需要更多专业人士、权威机构的支持,才能获取更广阔的发扬空间。茶文化与茶科技、茶经济的发展有协同作用,所以在这方面,笔者希望与茶叶经济相关的政府机构能够给予大力地支持,出台系列政策来辅助茶文化的弘扬。与此同时,相关的科学研究部门,也应对此充分重视,进一步挖掘现有资源和成果,加大科研创新力度,促进茶文化与茶经济的协同发展。

3.2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

茶文化旅游是建立在茶文化的特点和旅游行业的相关规律之上的,需要对茶产业进行有机的结合。要思考如何能发挥茶文化的特点,同时又能够满足旅游行业的相关要求,对此进行形式上的丰富,不断拓展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多样性。茶园管理者要充分地考虑对茶园观光的需求,例如游客对茶文化与制茶活动的体验,茶文化和制茶体验也需要有专门的场地来作为载体,通过修缮保护茶叶作坊、建设茶文化展示区等等,确保游人享有完整的茶园体验。

3.3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进一步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实行文化旅游和科教相结合的战略,为青少年建立中国茶文化教育基地,进一步向中、小学进行宣传,在台湾销量第一的儿童科普读物《小牛顿》中专门有讲解“茶的一生”,图文并茂,生动的介绍了茶叶的种类、加工制作流程及饮茶的益处让这些祖国的花朵能够进一步去了解茶业的发展过程,加深国人对茶文化的领悟,进一步培养出国人懂茶、爱茶和喝茶的良好习惯。

3.4加强对茶园的观光设计

一个观光旅游的项目,它最本质、最核心的功能就是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茶园的观光设计,要体现出服务特色,让游客在园区中能够充分地体验到观光茶园的特点和风貌,这也是茶园观光设计中需要掌握的基本原则。茶园具有多种功能,不仅有着生产功能、观光功能,同时也具备科研示范功能、科普功能,其风景建筑形态的设计与游人的活动息息相关。要体现出茶园的观光作用,首先要保证园区各个基础设施的安排与人的需要相契合,只有拥有完整的基础设施,才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便利,游客的餐饮、接待、咨询、住宿、休闲娱乐和医疗保健服务需要得到妥善的安排。因此,它要包含游客接待、具有服务性质的建筑、停车场、卫生间等等。在对这些内容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园区游人的容量、基础设施设置的空间、设施使用的频率以及与茶园相关景点位置的安排,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服务,这都需要茶园管理者统一规划。在茶园的观光设计中,除了要有能够满足休闲观光等基本需求的基础设施外,还要能满足游人的个性体验需求,建立属于茶园自身独特的文化特点,更有助于游客对茶园印象深刻、流连忘返。

4结语

茶文化旅游涵盖了茶叶栽培技术、茶叶制作技术、茶园建设等诸多内容。茶文化旅游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是无以计数的茶业同人共同努力的结晶。同时也为茶业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巨大的附加值。在今后的发展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双方的协同作用,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作者:薛奕妹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邓薇.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研究[J].价值工程,2015,28:179-180.

篇2

目前我国的茶园常见形式为采摘茶园、生态茶园、科技示范性茶园和多元综合茶园。根据景观规划设计内容,从全园主题风格、茶山生态环境、各功能分区、内外部交通、水体设计、建筑设计、植物配置、饲养动物、背景音乐的设计要素分析:

1.1.1采摘茶园。

主要进行多样化优良品种茶树以及多种乡土植物搭配种植,以及饲养动物,体现农家气息。缺点:环境设施不完善、建筑形态和材料使用上简陋粗糙、建筑风格盲目跟风,失去地域特色。入口空间杂乱没有主题,使茶园印象大打折扣,整个茶园缺乏点睛之笔,主题思想不明确。旅游人群多以青年和儿童,少有老年人群。

1.1.2生态茶园。

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因素,大部分茶园居于自然风景区内,满足了人们怀抱大自然的内心需求,是最亲近大自然、享受田园乐趣的茶园。旅游人群多以青年、老年人,少有儿童。

1.1.3科技示范性茶园。

以茶生产、制作演示,茶文化历史展示为主,并兼旅游观光功能的茶园。整体局限性大,受到人群年龄段影响。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小。其主要原因:一味进行室内科普教育,失去田园风貌的展示,让游客感受自然的情趣降低;而且参与性的游乐项目少,休闲空间缺失,大面积几何形温室造型和规则的道路破坏了茶园自然的乡村气息,失去茶园清新幽静的本色。旅游人群多以儿童、青年团队。

1.1.4多元综合茶园。

是集合生产、制作、科普、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茶园。茶园景观效果好,最受游客欢迎。旅游人群不受年龄段限制。

1.2景观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1)立意缺乏创意,在茶园前期规划中没有做好基础背景调查,缺少地方文化内涵的挖掘,文化景观底蕴不足。构思毫无新意,照搬照抄的现象泛滥,没有文化内涵的景观形态仅是空躯壳。

(2)南北地区茶园风格雷同,地域文化特色流失严重。

(3)园内茶建筑、构筑物的体量大小,风格基调,材料选用都没有深入考究。

(4)对内外部交通流线设计不人性化,应该考虑交通的使用功能、合理美观。道路铺装的材料选择不恰当、不细致,不仅影响视觉美感,而且导致景观格局和茶园整体风格失去完整统一。

(5)大多数茶园不注重入口景观的设计,入口景观是一个景区的直接展示窗口,体现了整个景区的文化氛围和主题。现存在问题,有的与主题完全不符合,好大喜功地滥用与之不符的新型材料和城市化景观元素;有的一味搬抄别的茶园入口;更有甚者没有设计入口景观,入口秩序杂乱,形象极差,人流车流、车辆停放、买卖商贸等毫无章法。这些都是没有意识到入口景观对整个园区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所导致的。

(6)综合旅游服务设施缺乏,旅游环境较差,主要反映在旅游量增大,人为的环境污染破坏,应当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公共服务设施的意识。

篇3

1营造适当的语言环境以及对英语文化更深刻的理解会促进英语学习,其理论基础是:

1.1"识记材料的性质对识记的效果有影响,直观现象的材料比词的材料好,视觉材料比听觉材料好,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好,有韵律的材料比无韵律的材料好。同时利用多种感观学习能加强记忆。" [1]

1.2张思仲的心理优势论认为:"学生们在学习外语时一旦产生兴趣、热情和动力时就有了巨大潜力。学生是语言学习的主体,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在他们的外语学习中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而良好的语言环境会使学生对语言学习产生兴趣,而对语言文化的了解和更深层次的理解使语言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1.3 Krashen 和 Terrel的自然教学法( The Natural Approach )认为学习语言既是生存的需要,又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人们生活在一个富有实际意义的环境之中,在日常生活和交流中,自然"习得"第一语言。"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校里有意识地学习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侧重于语音、语法、句型训练和听写、造句等等。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用"习得"的方式比"学习"的效果好得多。[2]

2在英语校本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以下途径促使学生更多地融入英语环境和接触英语文化:

通过在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为学生创设较好的英语环境,为学生多途径、全方位地提供各种生动、有趣、有启发性、有教育意义的英文或中英文双语的学习资料和素材。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强化学习英语的动机的基础上,不断激励、引导、训练学生,使学生形成在休闲时学习英语的习惯,把学英语作为一种乐趣、一种放松,进而过渡到有计划地、自主地利用零散时间学习英语的状态。做到学英语与休闲、休息、放松两不误,学生不依赖教师能够自主学习的状态。在不知不觉中开阔视野,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学到成功学习英语的经验,转变不正确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和观念,增强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决心,更快乐、有效地学习英语,提高英语学习成绩。

3在英语校本课程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体验真实英语环境、感受英语文化学习相对于传统方式学习在以下几方面有更为突出的表现:

3.1在体验真实英语环境、感受英语文化的方式学习英语的学生学习兴趣更高,他们更愿意参加英语兴趣小组的活动,即使在中午或者放假期间也非常乐意参加英语活动。而通过基于传统方式学习的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有时在课堂上打瞌睡或看其他科目的课本。

3.2在体验真实英语环境、感受英语文化的方式学习英语的学生更注重学习策略在学习中的作用。他们不仅对英语学习策略很重视,还对其他科目的学习认真规划。而通过传统方式学习的大多数学生缺乏整体规划,先考什么就先学什么。

3.3在体验真实英语环境、感受英语文化的方式学习英语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自信心更强。

3.4在体验真实英语环境、感受英语文化的方式学习英语的学生更容易消除学习中的紧张和急躁情绪,学习状态更加自然放松。

3.5在体验真实英语环境、感受英语文化的方式学习英语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更加集中。

3.6在体验真实英语环境、感受英语文化的方式学习英语的学生学习主动性更强,对于教师的依赖性减弱。

3.7在体验真实英语环境、感受英语文化的方式学习英语的学生更善于积极思考,有更多自己的见解。

3.8在体验真实英语环境、感受英语文化的方式学习英语的学生更善于管理学习时间,能够利用零散时间学习。

3.9在体验真实英语环境、感受英语文化的方式学习英语的学生更善于寻找和捕捉在实际中应用英语的机会。

结论:通过研究和实践发现语言环境和语言文化在语言学习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重视语言文化的学习不但可以学习到更地道的英语,还会使英语学习变得更加有实际意义,从而激发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增强记忆的效果、减轻学习的压力、改进学习策略、增强学习者的信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篇4

第一就是历史上任何其他民族都未曾经历过的、二三千年延续至今不断的封建传统文化。什么君子性格,儒学精神,乐天品德,恬淡心境,不管这些传统包含什么优良的成份,不管现代西方人如何重新评价这些传统,并希望从中寻求减缓未来振荡烈度的阻挡力,但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之中,即在资本主义借助工业革命得以抬头的时期,在强权、拼搏、竞争的年代,这些传统文化肯定成了中华民族被抛在后面的重要原因。

第二是184o年以后我们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之中竟达百年之久。中国人在这一深渊中,不仅因国家虚弱而饱受了屈辱和伤害,而且因性格的软弱而培养了或者是卑微的崇洋,或者是反常的盲目排外,又或者是自暴自弃、苟安偷生的乐天安命?并陷入了传统文化受到压抑、抛弃,外来文化又受到敌视、排斥的痛苦心境之中。在这百年之间,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教育均受到了极大的扭曲。

第三是解放后,我们用教条主义、度接受苏联模式,并强化其弱点。特别在过庋集权、压制民主、束缚自由、压抑个性、限制文化选择、封闭社会活动、僵化体制、统死思想、听任盛行、用政治统治一切等方面,我们在1957年转向后越走越远。第四是1957年的突然转向,直至发展到“继续革命”的。翻开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我们今天关于改革的主要思想,特别是关于发展经济、现代化,对知识与人才的认识、政治民主等思想,在1956年都曾出现过。而从1948年至1973年,世界经济正走上空前大发展的道路,呈现出有史以来最富有生气的景象。整个世界从工业革命转向信息革命是从1956年开始的,美国白领阶层超过蓝领工人在1956—1957年间出现……正当世界急剧向前发展变化的时候,我们竟有整整20年步步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

这四大过程是相关的。例如,就是封建僵尸借苏联僵化模式和扭曲心态还魂的产物,其中任何一过程都不可能单一地导致今天中国的落后结呆。这四大过程也形成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四大背景,并且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中国入今后的每一步行动,其对于今日中国经济滞后性影响的主要表现为:

1、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就业压力增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行业垄断现实存在。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指出,尽管十几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增长很快,年增长约8,但结构和效益状况与架子不相称,经济结构失调的问题不解决,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就很难得到保证。

篇5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二者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人们通常把语言称作文化的载体,它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的使用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1987年莱文等把文化比作海洋中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往往很少,大部分隐藏在水下,露出水面的部分指文化的表层,如语言,饮食,穿着等;隐性部分指观念,价值,交际规则等,这属于文化的深层。[1]语言作为文化表层的一部分,其发展和使用都受到了深层文化的极大影响。而且文化具有民族性。本文从霍尔的高语境和低语境交际理论出发,分析中美在文化方面的差异。

二、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理论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 霍尔( Edward T.Hall ) 在1976 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 颇有见地地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 并将语境分为高语境( High Context ) 与低语境(Low Context ) 。霍尔认为[2]:“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信息处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仅有微小部分存于传递的讯息中。低语境事物恰好相反, 大部分信息必须处在传递的讯息中, 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 内在语境及外在语境) 。”也就是说:“高语境( HC) 传播或讯息即是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而极少数则处在清晰、被传递的编码讯息中。低语境(LC) 传播正好相反,即将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编码中。”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高语境中语义的承载主要不是语言性的, 而是非语言和语境性的。语义主要从存储的非语言及语境中衍生出来,信息不是包含于语言传输中, 而在低语境中。语义的主要载体是语言本身,非语言的及语境性信息对语义的影响是有限的, 语义主要包含于进行交际的语言中。高语境中的信息解码更多地依赖交际者双方共享的文化规约和交际时的情景, 而低语境中的信息解码则主要在言语中,交际信息对语境的依赖性小。霍尔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有着伟大而复杂文化的中国就处在天平的高语境一方”, 而“美国文化⋯⋯只是偏向天平较低的一方”。中国文化具有高语境特性而美国文化就具有低语境特性。

三、不同语境文化产生的深层理论和现实根源

每一种语境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套系统,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言行。它是如此根深蒂固地塑造了人的思想,以至于人们形成了一种价值意义上的条件反射。这些价值观念包括行为的准则、思维方式、认知准绳、处世哲学、推理模式、评价规范、道德标准,成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和民族性格的基石。

1. 天人合一与天人对立: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的是对立面的和谐和相互渗透, 即对立中的统一, 美国文化强调的是对立面的相互斗争转化, 即统一中的对立。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到后来的董仲舒“以类和之,天人和一”成为“天人感应”的思想观念。美国人则将世界万物对立起来:工作对娱乐,成功对失败,好对坏。由于美国人容易对事物作两极化的思考,所以很难使他们接受第三种,而不是用两种范畴思考问题,由此,形成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

思维模式,以及求精确的言语观。

2. 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 以群体和等级为纽带的东方人际关系是一种互补 (complementary) 与垂直 (vertical) 的关系而以个人为中心的西方人际关系则是一种对称 (Symmetrical) 和水平 (horizontal) 的关系。群体取向还包括他人取向,表现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为集体牺牲个人。他人取向表现为“人言可畏”,中国人做事先考虑别人怎么想,在出现冲突和矛盾时,强调“以和为贵”。与中国文化相反,美国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西方的个人主义据说渊源于15 世纪的文艺复兴,由17 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 发扬光大,强调隐私权,自由至上和标新立异等等。

3. 经济发展: 中国属于农业国, 民众安土重迁, 彼此相互熟知, 联系密切, 有着长期共同的生活经历和背景, 形成“高语境”文化。而美国正好相反,属于工业国,人口迁徙量大,速度快,加上“个人主义”和“隐私”观念,使人们相互之间不易培养共同的生活经历和背景,在交流中不得不依靠语言来表达,由此形成“低语境”文化。

四、高低语境引起的中美文化差异

1.间接的表达方式。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中国文化强调“和”的境界,以群体为核心,以家庭为单位,维护群体和睦,注重伦理道德,推崇尊老爱幼。中国人崇尚含蓄品性,是内向的集体性格。中国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5] 。中国文化是高语境文化的代表,其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具有直观综合的基本特征,比较注重从整体方面把握对象,故认识中的模糊色彩比较突出。在表达方式上,则注重含蓄、了解和信任,不依赖于文字或条约。宁波大红鹰经贸有限公司在各杂志上所登广告的广告词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深植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的自然流露,引起受众特有的感受和共鸣。给人一种天上人间融于一体的意境。广告内容虽与商品、服务本身并无直接关系,但它依赖富含文化内涵的构思,和富有象征哲理的语言编码,展现民族的哲学观与价值观。

2.直接的表达方式。美国文化是典型的低语境文化。它强调以个体为核心,注重个人作用与利益。美国人体现出理性化的文化精神,其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倾向于认识的细[6] ,追求确定、精确的认识,排斥思维中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依据美国人的认知思维模式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信息传播中对文化背景的共融性要求不如中国高,并且文化标识不如高语境传播明显。如美国一家邮递快件公司COLOR DIRECT为其服务推出的广告词“SO ⋯⋯YOU WANT TOMAIL A STRAWBERRY SURBET ?”(想通过邮局邮寄一份草莓冰淇淋吗?) 简洁直白的一个问句将其快速、安全、包罗万象的服务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结语

由于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在文化取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时间取向、社会规范等方面差异甚大,跨文化交际始终都是一个大问题,那么来自高低语境文化的人们如何才能成功的交际笔者认为,首先要了解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其次是要做到相互理解,宽容。在交际时最好能做到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和组织语言。最后就是建立信任---依据交际双方之间的言行举止及可信度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缩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更好交流。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Hall, Edward T. 超越文化 [M]. 居延安等译,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8:96.

[3]唐德根. 跨文化交际学[M]. 长沙: 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181.

[4]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34

篇6

对于河南信阳地区来说,信阳毛尖不仅是名茶,更是融入了地域文化内涵的产品元素。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其逐渐成为一种文化体系。因此,探究信阳毛尖茶文化与河南省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具体模式,其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大众的具体需求,同时也能为传统茶文化体系提供重要载体。

1茶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具体背景分析

对于本土茶叶文化的时代特点来说,其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在当前时展过程中处于相对劣势。而想要实现最佳的艺术传承,就需要对本土产业文化的艺术理念和艺术元素进行有效传承和探究。尤其是随着现阶段我国茶文化传统认知不断成熟,如今传承传统茶文化体系这一元素。也能够为整个旅游经济的实际应用,提供重要帮助。从旅游经济的特点和内涵来看,该行业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特点是多层次的产品结构、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和多重属性的功能属性。从旅游业发展的方向来看,未来衡量旅游业发展层级的元素不再是基础旅游资源的决定性因素,重要的是整个产业体系中能否将社会大众的具体旅游需求融入其中,也就是说是否满足了社会大众参与旅游活动的实际需求,是未来决定和衡量旅游产业发展层级及价值内涵的客观要求。

2信阳毛尖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认知

河南信阳地区有着浓厚、悠久的茶叶文化历史,在我国十大名茶体系中,就有信阳的毛尖茶叶,茶叶产品的出众,不仅使得河南信阳毛尖成为一种具有地域标识的地域产品。同时,也使得信阳毛尖成为信阳地区茶文化体系发展的重要符号。当然茶叶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自然条件要求,比如土壤、气候、周围环境等等,可以说,自然环境的好坏是决定茶叶产品基础品质的首要要求。在当前旅游产业经营不断成熟背景下,旅游产业不再是简单的自然资源应用,而是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协调融入和综合利用。在信阳地区,不仅有茶叶种植的历史和传统,同时更重要的是其具备丰富完善的文化内涵。茶文化体系的成熟发展,实际上是现代旅游业与茶叶产业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产物。通过对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与整个产业体系的丰富性和完善性,有着重要关联。通过对我国茶文化旅游经济体系发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包含了丰富完善的内涵体系。除了其中所具有的物质元素之外。其中还包含了丰富完善的精神理念和行为规范。我国有着深厚深远的茶文化发展历史,从唐朝开始,茶叶就逐渐成为社会化大众的产物,因此,应用茶文化资源,提升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品质就极具现实可能。结合河南信阳地区的具体区位条件来看,其处于长江中游经济带和中原城市群之间,这里所具有的良好的市场需求,同时也是信阳毛尖品牌影响力较为深远的地区,因此,如果能够将河南信阳地区的毛尖茶文化与整个旅游产业经济形态相结合,其必然能够在整个市场中形成实际上的影响力。

3当前河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河南地区是我国人口大省、文化大省,同时得天独厚的地理区域优势和方便快捷的交通优势为河南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前提,但是在河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其短板和不足也日益明显。具体而言,首先,在河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其整体内涵不足,尤其是缺乏时代性元素内涵的全面融入,这不仅造成河南旅游产业元素虽多,但是其在整个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不强。其次,在整个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其整体资源体系化不够,实际上旅游产业并不是单一的元素体系,其包含衣食住行等等多个体系,从目前河南旅游经济发展实际看,其容纳量,以及旅游产业品质内涵都较为欠缺,从而影响了整个旅游经济成熟发展。当然,在河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其缺乏品牌意识,尤其是精品意识明显不足,可以说,河南地区虽然有着诸多旅游元素,但是其并未能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形成相应竞争力。此外,在河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影响力相对不足。尤其是其辐射度不够。所以,随着当前旅游经济发展体系不断成熟,如今在旅游经济日益产业化、体系化、科学化发展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创新优化河南旅游经济机制,就极为必要。

4茶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可行性模式

现阶段,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整个经济发展体系的核心产业,但是传统旅游产业发展结构相对不合理,无论是旅游产业的元素完善度,还是整个旅游产业发展内涵,都与时代体系存在实质性区别。旅游经济的具体要素,在于其中融入了消费者的具体需要,尤其是其满足时展的客观要求,旅游经济中所具有的生态优势和价值优势,不仅能够提升对多样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同时更能发挥茶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最大合力,从而满足整体需要。结合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这一基本情况,原来更多的人生活压力不断加大,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完善旅游元素的有效融入,丰富产业体系,就极为必要。信阳地区所具有的文化体系元素能够为该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和前提。当然,对于整个茶文化发展体系而言,其也包含了丰富完善的文化元素,结合当前人们具体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看,如今在人们的具体生活消费习惯中,对绿色、生态文化等等,多项元素有着重要期待,因此当前旅游与文化产业,茶文化体系等多个产业体系相结合,从而造就了具有时代特点,同时在这一体系中,也为茶文化资源传承提供了重要作用。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和茶叶等发源地,在整个茶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其逐渐与时代特点和社会大众习惯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独立的文化体系。

5信阳毛尖茶文化与河南省旅游经济融合发展模式

从当前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具体认知,不难发现整个旅游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无论是旅游产业的完善度,还是其中文化属性的融入程度都相对不足。特别是随着当前旅游经济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支柱经济之后,旅游产业的短板和不足,就日益明显。信阳地区是我国河南地区重要的茶叶产地,其不仅有着茶文化体系发展的成熟内涵,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也形成了独立的地域文化特色。尤其是信阳地区毛尖作为绿茶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发挥信阳毛尖的文化体系,就要挖掘该地区的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对整个时展机制进行分析,能使其满足社会大众的消费需求,从而造就更有意义的旅游产业体系。当然在应用茶文化体系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时,想要实现最佳经营效果,就需要着重做到:首先,要注重整个产业体系的元素挖掘,尤其是文化内涵的全面融合。通过突出和诠释传统茶文化体系的价值资源优势,从而完善构建旅游产业体系,进而提升整个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我们必须认识到旅游产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其内涵上的完善度和体系化直接关系到该产业的竞争力。其次,如何才能从时展的具体特点出发,实现整个产业体系的成熟发展,就极为必要。

河南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区域内旅游资源优势突出,除了自然资源外,人文资源优势,也有着庞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因此,创新旅游产业体系,丰富融入旅游元素,从而能够满足社会大众的具体消费需求。对于河南信阳地区茶文化体系改造完善来说,想要实现最大的应用价值,需要从市场需求出发,结合文化内涵的融入和诠释,从而提升该产业发展与旅游体系经营的最佳经营状态。此外,对于信阳地区来说,其不仅有浓厚的茶叶文化历史,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地区,也有丰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因此,在旅游产业体系化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能够成为整个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南地区开展过程中,无论是实施方案,还是具体的价值作用都日益成熟。在信阳地区茶文化体系开发过程中,想要实现旅游经济开发的最佳效果,其需要注重完善多样元素,尤其是要注重将游客的居住体验感和旅游感受等多样元素融入其中,通过创新旅游经济体系,从而实现茶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的最佳效果。信阳地区的毛尖文化不仅是一种茶文化,更重要的是其中融入了信阳地区丰富完善的地域文化元素,因此,在今天,完善综合文化体系资源应用效果,就极为必要。

6结语

结合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这一客观趋势,如今在整个生活体系中,生态、绿色、文化等诸多元素已经成为人们整个生活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于河南信阳地区来说,丰富完善的毛尖茶文化,不仅是整个地域文化体系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满足当前整个时展的重要要求。随着当前旅游经济发展日益体系化,如今在河南地区旅游经济融合机制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融入多样元素,通过构建系统化的旅游元素,从而实现旅游产业开发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汪清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机理、路径与模式———以开封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4(2):351-352.

[2]单建新.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关系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5(5):113-115.

篇7

(一)监狱工作的特殊性

首先,从工作环境来说,多数监狱警察远离繁华都市,长年累月工作在相对偏僻的高墙电网内,有的还需要定期进入监管一线。工作环境的相对封闭,接受外界事物相对滞后,繁重的工作压力得不到释放,这些都是监狱警察“监狱化”的不可避免的客观成因。

其次,与其他职业最大的一个区别,监狱警察的工作对象是那些曾经犯罪的人,例如盗窃、贩毒、杀人、抢劫、等犯罪,有的甚至是再犯罪者。监狱警察必须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专业技能对这些人进行监管改造、集体教育、个别教育和必要的心理疏导。长期反复接受负面的、消极的因子,很容易使监狱警察自身产生心理问题,身心疲惫。

第三,监狱工作的自身要求,监狱警察必须高度密切防范狱内犯罪、罪犯脱逃、自杀、安全生产等恶性事件的发生,这些使监狱警察承受着太高的工作压力,很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

篇8

一、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形成原因

每一种语境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套系统,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言行。它是如此根深蒂固地塑造了人的思想,以至于人们形成了一种价值意义上的条件反射(陈国卿,2001:98)。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中的差异的形成有其深层次的宗教和社会的历史根源。

(一)宗教根源。高语境社会相对来说发展较慢,受多年积累的文化熏陶,有着极其相似的背景只是,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念、信仰、民族心里、行为准则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要取得交际的成功,往往需要进行察言观色。低语境社会中多半是科技发展较快、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低语境文化的形成也与西方宗教息息相关。西方人对上帝的崇拜强烈的影响了他们对语言的重视。上帝以语言创造世界,人与宇宙、上帝之间的关系自然要靠语言里维系和沟通,掌握在上帝手中的真理也需要用语言去探索和研究。在美国文化中,在沟通的时候强调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把多由要沟通的信息都用明白无误的、清晰易懂的文字语言传达出来。

(二)社会历史根源。中国高语境的形成也可以从历代统治政策中得出。历代王朝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阶级的统治地位采取的“焚书坑儒”等文化专制政策。“”时期,一句话稍有不慎就会带来灾难,这样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下,人们更多的依赖于非语言的行为,从而影响到高语境文化的形成。而低语境文化如美国等,人员组成复杂,生活流动性大,居住较为松散,缺少相同的生活经验,很少或不能形成语境的一致环境,因此在交际的过程中借助明确的语言信息来传递意义,以确保不被误解,最终逐渐的形成了“低语境文化”。

二、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交际中的差异表现

任何文化都兼有高语境和低语境的某些特征,根据各种文化中占优势和主导地位的交际活动方式,将不同文化定位在一个坐标轴上,轴的两端分别是最典型的高语境与最典型的低语境。通过对两种不同文化观的比较发现,在意义传递中,语言和语境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也会导致高低语境文化中交际的差异。

(一)认知方式的不同。高低语境文化中交际的差异表现在人们感知与认识世界的不同,其区别体现在是侧重事物的总体还是局部,即依存性和独立性。一般说来,在个体主义的文化中,低语境交际居主导地位;在集体主义文化中,高语境交际居主导地位。在美国的低语境中,强调的就是个体化的独立性,而传统崇尚集体主义的高语境的中国则更偏重依存性。

(二)交流方式的不同。高低语境文化的不同决定了各自的交流方式也大不一样,即直接与间接的交流方式。美国人愿意坦率直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中国人则喜欢以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低语境的交际者很少接触社交客套话。他们确实也使用一些表达问候、谢意和告别的礼节用语,但是这些固定短语和惯用语在低语境中的作用比在高语境中的小得多。高语境的交际者在交流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对方的感觉和“面子”问题,习惯于把自己的那时思想隐藏起来迂回,婉转的表达出来,为的是避免双方出现尴尬。

(三)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人类的交际从语言角度看,可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高语境文化中,语境在意义传递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低语境文化中,在意义传递上起重要作用的是语言。低语境的交际者常渴望弄懂每个人说的话,他们希望所有的言词都有意义,经常忽略非言语传达的信息。他们认为交流是有意义的言语信息的交流。他们是回应人们所说的而不是回应人们是怎样表现的。他们对情景,参与者的角色等语境因素不予注意。高语境的中国文化,特别是中文的表达的含蓄性,平实有节制,感情一般不会不加掩饰地流露出来,说话比较含蓄,旁敲侧击,点到即止,对语义的准确传达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四)成功交际的责任所属的不同。高语境文化中,绝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于交际者个人,所以高语境中的交际者认为说话者不必在言语中完整精确地表达意思,听话者有责任通过注意言语表达的语境来阐释言语的意思,他们期望听话者在阐释信息意思中负更多的责任,进而推导出说话者的意图,听话者也习惯于并善于从身体语言、沉默、停顿等话外之音去寻找意义。低语境文化中,大量信息都要靠编码清晰的信息来传递,低语境中的交际者认为对交际成功负责的是说话者或作者,应该通过言语将意思表述得清楚易懂。

(五)获得信息的渠道的不同。高语境文化中的人偏好人际间的信息来源,低语境文化中的交际者追求、信任并愿意使用客观来源的信息,这一点可以从到美国求学的中国留学生和到中国求学的美国留学生的经历中看出。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可能会获得很多以书面形式呈现的信息,如:留学生手册,各类指南,宿舍管理手册,关于不同类型签证,如何换或续签签证的印刷信息等等。到中国的美国留学生可能会得到这类的信息,但不多。

三、结束语

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代表,对其交际中的形成原因和差异不同进行对比分析,促进跨文化交际者对两种不同文化交际的学习、理解和尊重。高低语境国家之间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然而两个文化背景中的人们的交流不可避免会产生许多冲突和误解。为了达到成功的交际,来自高低语境文化的人们就需要做到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及对方的文化背景,培养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培养自己的多元文化意识,消除单一的文化观念,换位思考,对不同于自己的文化能够抱有一种宽容、包涵的心态。这样才能够成功的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篇9

松阳职业中专作为松阳县唯一一所县属职业学校,应培养旅游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提升旅游专业学生在导游讲解、茶艺表演和酒店服务等方面的就业实操能力,为早日实现“茶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添砖加瓦。

一、松阳职业中专旅游专业的教学现状

1.在课程设置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

目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专业课程设置以理论为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服务当地经济。

2.在技能竞赛上,无法有大的突破

在近年举办的丽水市旅游专业技能大赛中,虽说取得一些成绩(见下表1),但学生专业基本功扎实程度、技能水平和应赛心理素质还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未取得大的突破。

3.在专业生源上,好苗子过少

旅游专业一直是松阳县职业中专的冷门专业,学生中好苗子过少。虽然县政府、学校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经常举办一些大型活动让学生参加,但统计(见图1)显示,来自旅游专业的学生却非常少。

4.在实习安排上,基本处于空白

近年来由于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问题导致实习失败,目前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实习仍处于空白阶段。

5.在就业选择上,大多前往外地

由于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从小很少有机会前往城市,所以在毕业时,总是对外地充满憧憬,首选杭州、宁波等地作为发展城市。留在当地从事服务行业的专业学生相对较少,无法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二、松阳职业中专课改实施策略

1.基于当地旅游资源,理实结合,保证教学实习顺利开展

由图2可见,旅游专业的理论课改设计主要包括专业理论课改设计和拓展素养课改设计,实践课改设计包括校内实践课改设计和社会实践课改设计。

基于课改,松阳县职业中专旅游专业在理论课程设置上结合“茶文化”旅游需要,开设松阳景点讲解、茶艺表演等拓展素养课程,教学注重本土化,突出松阳旅游的地域资源,重点发展学生职业能力的主体性、地方性、实践性。

在校内实践课改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做中学、学中做”,中餐服务、客房服务、茶艺等课程尽量在实训室操作。

在社会实践课改设计中,针对“茶文化”旅游的提出,学校在每个学期中加入相应的社会实践课程与实习环节,把教室搬到社会。并通过设计实习管理协议书、实习日志登记表、实习鉴定表等,来保证教学实习的顺利进行,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

比如安排走访“茶文化”旅游经典线路,通过撰写导游词、到景区现场模拟讲解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导游专业素养;安排学生参加中国茶商大会志愿者活动,做好来宾接待、茶艺表演和导游工作;安排学生参观当地旅行社,了解旅行社设置和运作,学习设计旅游线路;安排学生在酒店服务岗位实习,在餐饮、客房、前厅等部门学习和提升酒店服务技能。

为更好地服务松阳酒店行业,满足“茶文化”旅游六要素中“吃”“住”的需要,学校在第五和第六两个学期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在酒店、旅行社、茶楼等地,为学生更好地服务当地旅游业、服务市场,实现无缝对接做好充足的准备,紧紧围绕“茶文化”发展战略,合力打造“长三角田园休闲旅游胜地”。

2.组建“职业中专师生茶艺表演队”,主动外出展示自己

2014年,为积极响应现阶段松阳政府提出的打造“松阳茶师”的号召,松阳县职业中专培训处与县农办共同组建“职业中专师生茶艺表演队”。表演队已多次参加县里开展的有影响力的茶事活动,如板桥畲族文化风情体验节、大木山旅游文化节等。“职业中专师生茶艺表演队”已成为学校独具特色的一张名片,让学生能主动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展示自己,极大地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3.以各类竞赛和考证为契机,努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一是利用每年举办的丽水市旅游专业师生技能竞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竞赛指导常规化,为学生的技能操作打下扎实基础。这些学生也将在日后成为当地的行业精英,服务地方经济。

二是利用每年举办的学校技能节契机,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在导游讲解和中餐服务项目上本土化,使得学生毕业后就能很快地服务当地经济,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

三是利用县旅游局每年举办的浙江省景区景点讲解员考证的契机,提高旅游专业班学生的景点讲解水平。鼓励旅游班的学生积极参加,通过培训,2013年首次组织学生考证通过率就达60%,走出了学校旅游专业学生景区景点讲解员空缺的尴尬境地。

四是利用餐厅服务员中级考证契机,提升旅游班学生中餐服务操作技能。在考证结束后,学生就能立马走上当地的就业岗位工作,并能做到持证上岗,提升“茶文化”旅游的配套实践服务水平。

五是利用学校培训处和县农办共同组织的“松阳县茶艺表演大赛”,提升茶艺社团技能水平和社会知名度。从近两年县里组织的大赛来看,茶艺表演队的学生已获得2个二等奖和5个三等奖的好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从事茶楼工作的实战能力。

篇10

1、排水检查井现状及存在问题

排水管网工程担负着整个城市的雨、污水排放任务,是城市生命线工程之一。由于受路幅宽度和其他管线影响等因素,排水管道大多被布置在车行道下。与此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排水检查井位于现状道路车行道范围内。而检查井周边路面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井面下沉,井面周围沥青层开裂;井面凸出,井面周围沥青层剥离,形成凹形的“肚脐眼” ;检查井相对路面沉降不大,但是本身像个孤岛,井圈周围沥青层全部碎裂,在雨水和过往车辆作用下被掏空。这直接影响到城市道路的使用性能,影响市容美观和交通安全,造成行人受害、车辆受损等交通事故,对市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又额外增加了由此带来的道路维修费用。

排水检查井质量的优劣不仅影响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而且对道路完好、城市环保以及城市防洪排涝等都有直接的影响。根据从事市政排水设计工作经验,本文对检查井的质量通病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2、病害成因分析

2.1设计考虑不周全

在设计排水检查井时,通常很少考虑砌井与管道、砌井项面与井盖连接处的过渡,行车时间一长,井盖与井身及井周水泥或沥青砼路面震动分离,再加上近年来车流量快速增长和道路负荷的不断加大,设计只参照标准图,其井壁的承载能力就远远达不到与道路的配套要求。另外由于资金方面的原因,往往降低设计标准,导致雨污水管道设计直径偏小,遇到暴雨或管道堵塞时,由于设计对防溢没有全面考虑,造成检查井向外漏水,泅水。

2.2铸铁井盖存在缺陷

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道路上行驶的重型车辆日渐增多,荷载明显增大。且车速亦有所提高,从而对井盖产生的冲击力也愈加强烈。而铸铁井盖是脆性材料,受强烈冲击后发生脆断导致突然破碎的现象时有发生。铸铁井盖以生铁为生产原料,造价较高,因其有回收利用价值,常因被盗而丢失,尤其在城乡结合部位,失窃问题尤为严重。

铸铁井盖因受材质所限,品种比较单一,外表不够美观,在广场、人行道及绿地等场所使用,与周边环境不协调。同时,现在铸铁井盖仅分轻、重两个等级,合格产品造价较高,增加了工程成本,造成资源浪费。

2.3施工阶段影响因素

(1)检查井井口凸起。检查井井口指的是检查井与周围路面的结合部位, 由井圈座、井盖和周围路面共同组成,要求井口与周围路面齐平,以保证井口部位路面平整和行车的舒适安全,但有部分检查井口比路面高,严重影响行车舒适与安全。产生原因:检查井一般在路面形成前完成,根据设计高程安装检查井, 由于在路面施工过程中,标高控制不好,导致检查井周围低于井口,造成井口凸起。行车时车辆对井口形成冲击,造成井周围破损。

(2)检查井井口下沉。井口下沉指的是井口处路面经行车荷载碾压后,井口低于周围路面标高的现象。井口下沉将使路面不平整,行车颠簸,检查井渗漏,导致井周围出现翻浆。井口下沉产生的原因:①检查井基底应力远小于检查井周围同深度的土基应力,从而造成检查井与路面的不均匀沉降,引起井口下沉病害;② 砌筑用砖强度低,耐久性差,使用几年后就会因腐蚀而造成粘土砖酥烂;砂浆质量不过关、砂浆砌筑不饱满、井身砌体有通缝等,从而导致检查井下沉,引起井口路面凹陷。

(3)检查井周围龟裂、破损。沥青路面或混凝土路面检查井周围出现的龟裂、破损、翻浆、下沉等病害,虽然经过修补,但不久又出现病害。产生原因:① 检查井施工时沟槽不符合设计要求,井室砌筑后,沟槽回填工作面狭窄,夯实无法进行,造成密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② 回填时,将建筑垃圾等填入沟槽,造成回填不密实;③ 检查井砌砖灰浆不饱满,管头翻浆,没有与管头粘结好, 造成井室周围回填土被涮空,导致路面塌陷。

3、设计优化建议

3.1检查井优化布局

(1)井的布置优化。在排水管道设计中,当人行道足够布置下所有管线时,排水检查井应尽量布置在人行道下,且管线经过交叉口时,应尽量调整前后井的间距,使检查井避开交叉口路面,这样既方便清淘检修,又避免车辆碾压。当排水管道必须布置在车行道下时, 应考虑排管位方法。现在城市道路都采用渠化交通、划分车道的办法,一般车道宽度在3.2~3.5m,而车轴宽度则在2.0m左右,假使车辆按车道行驶,那么离道路中线1.75m的检查井使用寿命肯定比离道路中线2.75m的井来得长。因此,设计要合理确定管线横断面,尽量避开车轮迹线位置。

(2)井的间距优化。检查井的间距设置既要满足规范,又不能生搬硬套。在工作中经常见到一些排水设计文件,不论管径大小,检查井间距一律30m或40m设置,没有体现设计的灵活性。检查井的间距除了要考虑管道交汇、转弯、管径、坡度改变等常规因素外,还应根据路幅的宽度、道路的坡度、管径大小、当地养护技术等因素,灵活设置。例如,对于道路纵坡大于0.02的道路,因纵坡大于横坡,雨水流入雨水口很少,若设计按照常规间距沿线布置雨水口和检查井,势必造成投资浪费。

(3)井的标高控制。在目前均采用软件设计的条件下,设计应对检查井的井面标高进行控制,并提供精确数据。大部分排水设计人员对于井底标高都比较重视,但对于井面标高重视不够或不够精确,若按其施工将会影响到井面与路面平稳过渡,加上车辆荷载作用,从而加剧其病害发生。

3.2井体砌筑材料

红砖(粘土实心砖)是砌筑道路检查井的常用材料。砖砌筑检查井容易出现缝隙间砂浆不密实,造成检查井出现下沉、位移、渗漏等质量问题, 同时红砖是由粘土烧制而成,大量的土资源被取用,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环保型社会的要求。钢筋混凝土等检查井具有稳固性好、强度高、符合环保等优点,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设计中应当优先采用。

3.3井盖材质

井盖的工作环境很复杂,既要满足荷载需要,又要坚固耐用、开启方便;既要美观好看,又要价格便宜。钢纤维混凝土井盖既具有铸铁井盖的全部优良功能,又具有铸铁井盖所没有的其他优越性;与传统井盖相比具有如下性能: (1)强度高,满足各级道路的使用。(2)耐酸碱、抗老化、 耐磨性能较好。(3)抗冲击能力较好,抗震性好,不会跳盖。 (4)根据不同场合和专业,色彩变换灵活。钢纤维混凝土井能够满足“防跳”、“防叫”、“防盗” 、 防滑”等功能。即防止井盖与井座之间配合不紧、产生松动,防止产生噪声,防止被盗,防止车辆、行人滑倒。目前在很多城市已经被广泛应用。

4、施工质量控制措旋

4.1对井盖标高的控制

井盖标高的调整是在下面层完成后进行,首先将井周下面层沥青砼挖除,露出预制钢筋砼井圈,根据实际横坡放线,确定检查井的井盖标高:其次将检查井盖放置在预制钢筋砼井圈上,井盖底沿井周用铁制楔型塞将井盖顶面调至标高后,井圈底与预制钢筋砼井圈间用高标号砂浆进行填充;每调好一座井后必须用围挡进行隔离,直至砂浆达到强度后方可撤去围挡;最后在井周用沥青砼进行补填,并用热夯进行夯实。混凝土路面工程在基层施工完成后,要对井周进行加固。具体做法是:沿井周基层挖除(挖至12% 基层顶面),放加固钢筋箍;放置预制钢筋砼井圈,用铁制楔型塞将预制砼井圈平面位置及标高调整好,用高标号砂浆进行填充;在路面砼施工时,井周围浇筑砼时必须严格振捣密实,不留死角。

4.2井口下沉的防治

篇11

1 基于文化差异导入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中西方人民的联系更加紧密。但是如果不理解交际双方在语言知识、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会导致产生很多误解。因此,作为一种全世界通用语言,英语变的更加重要,英语学习变得更加紧迫。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同国家的人民如果缺乏对对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只会讲对方语言,那么沟通将不会顺畅,因此,大学生英语引入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语言离不开文化单独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的基石,是依靠语言来传播的,学习语言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交际。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提高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导入文化知识是培养学生良好交际能力的过程。而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适应性,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文化知识的输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其次,英语语言结构不但包括单词、短句,还包括词组、句型以及语法等。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都是用记笔记、背笔记等学习方法,比较枯燥,从而极其容易导致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而文化导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如果把相关的历史、地理、价值观念以及人文风俗等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另外,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西方的文化知识,将中西方文化精髓结合起来,不但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或者就业打下基础,还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能够使学生掌握了一种语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掌握了一种技能,从而能够帮助学生的自身发展。如:翻译、接待、对外汉语教学、对外贸易等只要与西方人交际有关的工作,学生都可以大胆的尝试,从而在择业的时候,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

2 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文化导入的有效途径

2.1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拓宽教学渠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资源的稀缺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针对这个问题,指出了:“由于我国可利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高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等原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改进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契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习获得结果,因此,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高校应该拓宽教学渠道,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普及多媒体应用,以多媒体传播西方文化为主,不断的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态度,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和交际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设多种西方文化课程,如:经济、军事、信仰、礼仪等方面,涉及面要有广度,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来学习西方文化,要有计划性、阶段性、重点性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如:鼓励学生听一些英语广播,看一些影视资料等。通过绕口令、猜谜语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外语,并且带领学生参加一些英语讲座、小品演出等活动,从而为学生学习好语言打好文化基础,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2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加强教学之间的学术交流,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作为语言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具有系统性的教学理念和较高的教学素养,才能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在课堂上,把西方文化准确的传授给学生,才能基于文化差异下,因材施教,把中西文化导入到教学过程中。另外,大学英语教师要具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才能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因此,为了加强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通过校与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交换引用中西文化差异教学意见,不断沟通大学英语教学的经验,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不但为学生搭建了学习的平台,还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从而使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提高,使学生从中也感受到了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实用性和乐趣。

2.3重视英语语言的教学,注重文化的导入,改革英语教学方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片面的而理解某一个单词、句子的含义。而引入中西文化差异教学,是对学生加深学习语言的记忆,是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避免学生语言错误,规范学生跨文化交际用语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了避免语言的错误,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重视英语的应用技巧,也应该注重文化的导入。近几年来,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加强了考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理解能力的考核,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为了准确分析中西文化差异,要将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结合起来,改革英语教学方法,加深对语言的掌握,加深对目标英语的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另外,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语言体现在整个交际活动之中,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内涵,因此,要将中西文化差异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课堂,必须要做到讲话得体,恰如其分,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语言与文化内在的丰富内涵。同时,随着对西方文化了解的逐渐深入,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形式,还要使学生避免由于语言形式不正确而讲出不符合身份场合的话,从而帮助学生提高交际礼仪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驻济高校 竞赛管理 校园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6—0017—03

基金项目:齐鲁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编号:2013L1309。

作者简介:1.张立天(1981~),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文章以驻济南市的39 所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竞赛管理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体育竞赛管理为搜索主题, 结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辅助条件,通过中国知网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查阅近5 年各学术刊物中有关学校体育竞赛和校园体育文化等方面的文献, 掌握最新的研究趋势和动向,为本文的研究做好资料的准备和积累。

1.2.2 问卷调查法

分析文章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结合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最为合理与有效的问卷调查法为研究方法,对驻济高校的体育竞赛管理现状进行调查。根据文章的要求设计《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问卷,针对驻济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完毕后,征询相关专家意见,对问卷的效度进行评价,100%的专家认为问卷内容效度符合要求, 并随机选取29 名被试进行两次重复测量,通过相关分析,问卷中相关系数R=0.796,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问卷设计完毕后,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到驻济高校,现场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本次问卷共发放7800 份,回收7800 份,回收率100%,经过回收筛选,有效问卷为7720 份,有效率98.9%。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对大部分驻济高校的调查, 走访高校相关体育竞赛管理方面的领导,对他们进行咨询,了解现阶段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驻济高校的体育竞赛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是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管理模式、学校团委学生会体育组织管理模式和学校体育委员会组织管理模式。三种模式的存在, 满足了不同水平体育竞赛爱好者的需求。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管理模式, 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各种体育社团为活动地点,采用学生会员制,其活动完全是社团自行组织。但是这类管理模式存在社团活动较少,规模和活动连续性不足,并且活动精分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的发展。学校团委学生会体育组织管理模式较体育社团有了较大的提高,此种管理模式以各院系的团委、学生会为组织依托,学校体育部门全力配合,提供场地、技术和裁判的支持。团委和学生会是平常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两个部门, 学生也比较重视此类活动,加之此类活动一般经费是各院系提供,保证了活动的规模、学生积极性和活动的连续性,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体育活动的影响力。所以此类体育管理模式成为了现阶段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模式的主要形式。以学校体育委员会为主的管理模式, 一般情况下是在全校规模的大型比赛时才会出现,这类体育比赛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参与和组织,全校师生都高度重视,体育比赛的影响力巨大。此类比赛的经费主要由学校、各院系和赞助单位提供,活动一般有田径运动会、三大球联赛等。各高校每年都要组织3-5 项此类比赛,这充分说明学校对体育竞赛活动的重视,这便促进了学校体育竞赛的开展。

通过走访各高校体育主管领导了解到, 现阶段困扰高校体育竞赛开展的主要还是经费的来源问题。通过走访发现,学校体育竞赛行政经费支出仍然是学校体育竞赛开展的经费主要来源,由于学校体育竞赛大部分规模较小,影响力不足,导致外来的赞助经费较少,有赞助也只是一些冠名、场地广告、运动员服饰、器材等方式获得一些微薄的收益,并且主要集中在全校性的大规模体育竞赛活动中。由于受资金来源限制,对于缺少公益赞助资金情况时则很难开展活动和竞赛, 致使学生自己组织的比赛较少。

2.2 驻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2.2.1学生对体育价值观的认识

体育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 究其原因, 更多的是因为体育的内在魅力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体育除了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外,也具有很强的休闲娱乐、锻炼意志品质、社会交往、个性培养、教育等等方面的价值。高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知度的高低, 直接影响的学生体育行为的选择。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发现,现阶段驻济高校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还是存在较大偏差,认知不够全面,影响了体育活动的开展。表1显示,对于体育具有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和增强民族意识的作用方面, 认知度很高, 分别达到92.5%、87.6%和83.7%。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还仍然停留在表面。而学生对体育深层次的功能、智力、情感和个性等方面的认知不足。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分别只有55.4%、45.6%和34.5%的学生知道和了解体育的这些价值功能。在体育的深层次的人文价值认识上,大多数学生还难以领会。这一调查数据告诉我们,目前驻济高校学生的体育认知仍需要进一步的正确引导, 学校应不断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培育, 通过举办体育活动来提升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从而促进校园体育的参与度,提升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2.2.2驻济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使用状况调查分析

体育场馆设施是开展体育运动的基础,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是否齐全,关系到高校体育竞赛开展程度。现阶段,驻济高校都比较重视体育运动的开展, 对关系到体育运动发展的体育场馆设施成为了高校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领导给予高度的重视,各高校基本都建设了较为完善的室内、室外体育场馆和设施,满足学校教学、竞赛和学生课外活动的需求,为体育运动开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成为高校体育运动开展的基础。通过走访调查发现, 目前驻济高校在体育场馆设施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体育竞赛的组织管理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表2数据显示: 尽管现阶段驻济高校基本都建有运动场馆和各种体育设施,但是由于各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较多、学校可运用与体育场馆建设的土地有限, 导致现阶段体育场馆的平均面积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健身需求,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76.8%的学生认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不能满足学生锻炼的需求, 影响了自身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阻碍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另外,有60.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展不足,因为没有适宜的场地和器材,有些项目根本无法开展。究其原因是场馆建设的速度难以适应扩招带来的资源需求, 这对学生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存在不利影响。

2.2.3驻济高校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 驻济高校的体育运动开展都能做到依托社团组织、学生会、各院系团委、学校工会组织和学校体育部门等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校的有利资源,努力营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项目活泼向上的体育文化生活环境。通过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方式目的调查可以发现, 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各不相同,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一般包括4 各方面:自我锻炼习惯、受同学影响、社会交往方式、应付体育考试。自我锻炼习惯的,男生占32.7%,女生28.2%;受同学影响的,男生占52.1%,女生占64.2%;是一种社会交往的,男生占32.4%,女生占9.3%;应付考试的,男生占35.6%,女生占47.8%。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能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形成习惯的学生人数较少,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坚定的体育锻炼意志,只是盲目跟风或将其作为一种交际方式, 甚至有大部分学生只是单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而已。可以看出,目前驻济高校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自主性, 主动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理想体育风气还没形成,尤其是女生在这一方面显得更加缺失。

有组织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驻济高校应加大对校内体育竞赛的重视程度,提高奖励机制,多多举办如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全校性的体育竞赛活动,并下拨转型资金,形成固定赛事,每年定期举办,形成良好的校内体育竞赛传统,学生参与体育锻俩的意识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2.2.4 驻济高校学生体育锻炼项目选择现状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 在被调查的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俩的运动项目中,存在男女项目上的较大差异,男生比较喜欢球类等对抗性强、比赛激烈的运动项目,像篮球、足球网球、排球、乒乓球等, 男生分别达到57.9%、48.7%、24.2%、26.1%。女生参与项目主要集中在跑步、排球、乒乓球、跳绳、呼啦圈、踢毽子等隔网或露天有氧项目方面,比例分别达到45.8%、30.6%、18.3%、47.8%、56.4%和43.2%。这说明竞赛对抗性强且普及性较强的项目深受男生欢迎,而趣味性高的、简单的、对抗性弱的项目则受女生喜欢, 这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竞赛活动项目设立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条件基础。

3 建议

3.1 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自主力量

高校体育竞赛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的参与度是体育竞赛生命力的保障,体育竞赛要想发挥出自身的价值,高度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关键。因此驻济高校的体育竞赛管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力量,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3.2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营造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经调查发现,现阶段的驻济高校很多都是“新校区与老校区想结合” 办学的模式。大部分新校区的校园建设都是还不够健全,很多问题都导致校园的体育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体育竞赛的举办和开展还不能跟上学生的需求。因此,应该继承自身校园体育文化中历史沉积的优秀部分, 并根据时展的变化广泛吸纳先进文化,培养创新意识,营造具有特色的体育文化氛围。

3.3 坚持项目设置多样性、形成全校参与的风气

参加某一项体育运动, 参与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作为基础,否则参与其中一是不能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二是参与过程中极易受伤,给自己带来不便。因此,校园体育竞赛的项目设置上就要考虑此项因素,在项目的设置上,除了设置那些对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以外,还要设置一些技术要求低,参与度高的项目,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竞赛中,努力增大活动的覆盖面,让不同体育能力水平的学生最大范围地全面参与,使他们都能得到施展才华、培养素质、陶冶情操的机会,从而实现校园体育文化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形成全校参与的良好体育文化氛围。

3.4 整合体育资源,打造校园品牌

现阶段驻济高校必须意识到,整合现有的体育资源,将高校各种分散、零星的赛事进行有效整合,各学校要通力合作,进行赛事产品合作,建立互助机制,营造大家共建各类赛事的氛围。打造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3.5 立足校园体育竞赛,形成校企合作,促进校园体育竞赛发展

以整合的校园体育竞赛为立足点, 建立全方位的赛事管理模式,形成周期化的体育赛事,校方应全力支持,发挥体育竞赛的社会价值,得到良好的社会效应。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各种赛事的持续性、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促进赛事增值,打造独特品牌,以提高赛事的市场价值,赢得市场,吸引具有实力的企业赞助到比赛中来,增强赛事的生命力和活力,促进校园体育竞赛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大脑及感受器和运动器官的特点。人的基本素质包含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涵盖了政治素质、身体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大学素质教育就是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利用教学和环境的积极作用,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合理科学的教育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素质结构,成为有较高综合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人文,简单地说,就是人性与教养,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通过教育而获得了人性与教养,具有了人文素质,否则与动物并无区别。[2]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气质。它是一种后天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

二、中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差异

(一)培养目标之间的对比。

中西方人文素质教育虽然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分歧,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具有可比性。一些发达国家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大都已经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了下来,例如美国教育部制定的总体性教育目标,各高校据此制定本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4]这样就使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成为由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的国家意志,而我国的培养目标,国家只是从宏观上表示将其作为一个战略意图,还未能真正上升到国家意志;国外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约束或指导能力比较强,而我国人文素质培养教育的目标,除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外,对各高等院校并没有太大的实际约束力;国外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大都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指向,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而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则大都仅仅是一种原则性很强而操作性很弱的指导性规定;国外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在高等院校取得共识,并在这个层次上得到进一步的分解和细化,而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则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各自为战”的局面。

(二)教育主要内容的对比。

由于受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设置的状况已经有了改变。现在我国核心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包括政治理论教育、道德与法制教育、现代历史类教育等课程,占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半壁江山。但是,与国外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设置相比较,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设置还存在着如下问题:尽管许多高校在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方面热情很高,但课程仓促上马多,精品课程少;临时起意多,长远打算少;随意性强,目的性弱。所以,总体的教育教学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与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相比,我们在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设置方面仍然不成熟,许多方面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三)教育基本方法的对比。

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既有与国外人文素质教育方法上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和优势,但比较起来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的方式仍显得过于单调,除了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强制性纳入和大量的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随机纳入之外,并没有更多途径使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这种状况与大学专业划分过细的弊端相映衬,往往会造成学生在不同学年段接受人文素质教育“苦乐不均”的问题。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科学性,没有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及知识结构的特点和规律,更多的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和“单边主义”行为,这样的课程准入方式显然不可能达到好的预期效果。在教学方式上,过于强调灌输而忽视启发,其结果是学生日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5]

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对策

鉴于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在下面方面进行改变,对于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确立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发展的战略。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上还缺乏系统的规划,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相互依存、结合和互补关系还缺乏明确的认识。由于没有理清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科学教育得不到人文教育的支撑与补充,使科学教育缺乏人文文化的根基。因此,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整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理顺科学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人文素质教育进行动态定位,是规划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首要前提。[6]

(二)提高认识,更新大学教育理念与目标。

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坚持科学、创新、人文精神的统一,在市场经济改革、社会分工细化的情况下,知识体系也在发生改变,人文学科被忽视,在教学实践中,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理科轻文科的现象,教育的功利主义变得日益突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如何把握住前进的方向?作为未来社会的希望,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间接主导了这个社会的大方向。这就要求各高校领导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坚持发展观,进行教育理念的创新,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三)改革完善高校教学体制。

当前,在我国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评估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当务之急是改善高校教学体制,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置。完善文化课程的设置,使大学生得到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多设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的选修课,如唐诗宋词、艺术史论、影视、音乐等,不要形同虚设,要有相应的学分。同时,实行辅修专业制,使学生在主修一门专业课的同时,能够选修一些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目前,许多学校都在实行这种制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表明,这种做法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很大的益处。

(四)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培养人文精神、思想道德情操的重要场所,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堂。大学的教化程度很大方面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学校要定期开展文化艺术节和电影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式各样的人文学科讲座,鼓励、扶持大学社团开展征文、辩论等活动,使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还应重点进行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如历代名人的雕塑、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的亭阁等),这样既可美化校园环境,又可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间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可忽视的环节。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教育过程的主导力量。教师的道德素质、政治思想、举止言行都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从而增大专业课程教学的文化含量,增强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感染的力量。其次,学校也要给予教师一定的帮助,对年轻教师进行培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适应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新形势,才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一些发达国家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积累起比我们较为丰富的经验,要想在这个浪潮中不被淘汰,我们要有所选择地学习他人的优秀成果,但要注意“本土化”与“西化”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1]姜维军.论大学生素质教育[J].理论界,2003,2.

[2]李国华.谈人文素质教育[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3]张勇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