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用13篇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1

Keywords: energy saving; cleaner production; circular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国一直延席着勤俭节约优良传

统,那么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人口剧增,对物质的要求越来越多,如果忽视了节约,不科学不合理地消耗能源、破坏资源,不用心研究可持续发展,后续生活怎么安排,我们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所以从现在着手、政府带头、社会参入、政策支持、立法规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推进节能环保,严格控制能源消耗,用政策法规科学合理地开发资源、合理地利用能源,在保护的政策下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正如国务院总理强调“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体系”。(一)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二)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三)着力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四)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五)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体系。比如矿产资源开发,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政策和法律法规要求;其二证件是否齐全,包括资源节约证;三是从区域层面是否科学合理,经过论证。具备上述条件的允许办理和开发,否则办理和开发就要追究有关责任,严肃查处。必须卡住关口,不留后患,其他开发也是如此,把好源头,用科学发展观进行规划管理,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把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在社会上造成一种崇尚节约降耗,资源应用最大化的氛围,奖励一批先进的典型,给予一定政策鼓励,可以再多方面、多行业倡导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用和民用节能,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加大企事业单位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支持海水、再生水、苦咸水、矿井水利用,推广先进的节水设备和器具。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推进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利用材料,提高金属材料利用率,推进木材节约代用,大力发展散装水泥,严格工程建设中材料消耗核算,限制过度包装,控制房地产重复建设,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做到防患于未然,切实达到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把握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首先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

最小化为主线,合理地将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其二是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生产工艺先进化,装置规模大型化,资源消耗循环化,环境污染减量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三是再利用原则,将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重新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即“生产—消费—生产”的循环系统。四是资源化原则,要求产品能够以初始的形式多次或反复使用,而不是一次消费就丢弃。现有的循环经济专家学者提出“再思考原则”,不断深入思考在经济运行中如何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污染排放最小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最大化。五是经过上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最大化来实现决策系统科学化,开发项目投资和效益通过预算衡量好与差,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统一起来,三个效益经专家评估来决定项目开发的实际意义。

三、循环经济决定可持续发展

总书记在党的十报告中第八个部分专门阐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现代化建设决不能走高投入、高消耗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报告明确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发展建设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提出:“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所有的开发和工农业生产建设必须围绕这条主线不动摇,构建循环模式,创新经济增长点,使循环经济逐步取代传统经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实际上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循环经济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和优势:

⑴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程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⑵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

⑶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模式,能够更好地协调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从而促使我们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2、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防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一是水环境每况愈下,部分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库,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全国七大水系中V类水质占41%,78.7%的河段不符合饮用水标准,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有上升的趋势,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00多万吨,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仍居世界第一位,全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近1/3,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1940万吨,全国年排放生活垃圾1.4亿吨,处理率仅占60%左右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较低,不足20%。此外,农村畜禽粪便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2009年起经过国家实行三年农村环境整治后大有改观,取得实效。但沉积多年的环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彻底解决的事情,还要多方面的长期努力,比如水土流失、草地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大量事实证明,发展循环经济,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传统的消费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和自然灾害增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据有关部门测算,受大气污染影响,我国大约有1亿多人每天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因空气污染导致每年约有1500万人患上支气管炎。固体废弃物的堆积不仅产生大量寄生生物,而且废弃物产生的渗漏液还会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人是宝贵的资源,我们要加快发展,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讲求生态效益;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更要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

四、结论

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目标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给予政策上的扶持,要结合节约经济优先发展循环经济,更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时,政府主管部门还应建立硬性的约束机制,制定新的评价标准,用科学手段制约、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生产部门的发展,为循环经济创造优化的制度环境。

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循环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主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性选择,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优化模式的理性选择,尤其是在像我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总量不高的国度里,如何调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实现和谐社会目标,大力倡导和发展循环经济已是大势所趋,而落实循环经济的长远价值与现实意义必将为社会发展所证实。

参考文献:

篇2

1.农业经济概述及我国农业经济现状

1.1农业经济概述 农业经济又叫劳动经济,也就是指通过劳动开发农业资源,创造财富,发展经济的模式。到现在人类的农业经济已经持续了几千年。在人类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工具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几千年来,农业的重要地位一直未发生改变,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每个国家所重视的民生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使得人们认识到只有进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保证人类的生存空间,否则自然资源用尽的时候人类也就无法生存。提到农业经济,很多人就会想到“管理”“制度”这些词语,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农业技术是推动农业快速发展的两个重要力量。许多国家都针对本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制定了相关的农业管理制度,不断调整农业结构,推动本国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1.2我国农业经济现状 在我国的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中,生产工具以及种植技术都是在不断的进步,人们发明各种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的工具和技巧,主要是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唐朝时期,中国的农业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但是,之后便逐渐减缓了发展的速度,技术也开始停滞不前,农业经济发展到高峰之后也出现了很长时间的停顿期,这也使得传统农业经济的结构长期存在与社会的发展中。总之,传统农业经济因其自身的生产效率的限制以及较低的经济收益,使得其不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只有进一步改革和创新,踢掉传统农业经济的包袱,过渡到现代农业经济时期才能够唤醒经济发展的活力。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已经发展了半个世纪,经验比较丰富。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和弊端,经历了许多成功与失败。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的传统农业经济已经成功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型。现代农业经济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加速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农业改造,现代生产力已经逐渐取代创痛的生产要素,劳动者的素质也大大提高,农业管理系统也日臻完善。生产效率和经济利益的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1.3我国实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2以上。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国内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已经进行了多次农业经济结构,在农业资源和环境改善上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实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1)我国的实际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载体,而我国的“三农”问题十分严重,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仍旧存在资源消耗多、污染多、收益少的状况。我国的农业资源是有限的,承受的压力也是有限的,如果不转变农业经济模式,很容易造成恶性循环,阻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2)为了实现国民收入的增加,农业产值的增加,实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必须的。国内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副产品加工系统不够完善,初级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使得农产品价值降低,导致农民的收入减少。实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深加工和副产品加工产业链,减少农产品的浪费,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同时能够减少副产品对环境的污染,顺利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我国农业的生产现状促使我国实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化肥、农药、饲料等科技制品在农业中使用,使得农业生产对于自然环境的污染加重,如果不及时采取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我们的生存环境就会遭到更大的破坏。4)国际农业经济发展战略促使我国实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产品出口需要受到别国的贸易壁垒限制。由于国内农业生产的生态和安全意识淡薄,农产品的安全指标不够高,导致我国的农产品难以打开国际市场,难以取得有效的经济效益,难以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5)实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很容易受到破坏,农业与自然环境最为贴近,人类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很容易会对自然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因此,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

2.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与面临问题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对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一个战略的眼光来对待。到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合理的解决。1)我国是农业大国,而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速度却很缓慢。长期以来,我国采取利用农业补偿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战略,使得大量的农业资金流入工业和城市中,农民收入普遍低于工人及城市人群的收入,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滞后,阻碍了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2)相比较一些国外的城市,我国农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一方面由于我国科技水品与发达国家相差较远,农业机械效率普遍低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由于农村长期收入较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综合素质低,难以保证农产品的综合指标;还有就是农产品的信息比较闭塞,不能够及时根据市场信息调整农产品的种植结构。这些因素都最终导致农民收入无法提高,农村经济落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结果。3)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巨大。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农民的数倍甚至数10倍,导致生活水平差距巨大,许多农村农民难以解决温饱问题。大量农民和受教育青年离开农村,在城市里另谋生路。农村土地资源缺少农民种植导致我国农产品数量急剧减少,农业结构遭到破坏。4)我国普遍的一个现象是缺乏生态保护意识。我国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森林面积减少、水资源污染严重的现象,生态问题十分严重。这些问题带来的自然灾害也是层出不群的,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若干年后,我们的生存环境将会受到严重威胁,农业生产也将无法进行。5)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缺乏竞争力。我国农业规模较大,但是基本属于零散种植,缺乏规模化管理,农产品科技含量也不高,各项指标也难以达到国际标准。因此,规模化种植和高价值农作物的集中种植迫在眉睫。有了高价值农作物的生产和销售,再辅助以规模化的生产,相信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会越走越好。

3.如何顺利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顺利的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农业的进步,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关于如何顺利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需要重视国内农业科技力量的研究和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引进一些国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种植技术以及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的经济收益,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的问题。2)要对农村采取更多的优惠政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鼓励农民种地,加速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业经济与农村经济和谐发展。3)加强我国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对于有限的农业资源进行宏观调控和严格控制,禁止盲目增加农业经济收入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大力度治理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环境问题,实施退耕还林等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措施。在农村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及其副产品的回收再加工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能够减少环境的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4)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成立农业合作社,形成农业产业化种植。一方面引入先进的农业生产机械和种植技术进行统一管理和统一经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引进有价值的经济作物,统一种植,增加经济收入。形成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提高竞争力。

篇3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由于人们的乱砍乱伐,林业资源的不科学利用,导致林业资源愈来愈稀缺,同时也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对我国的社会的稳定造成极大的威胁。森林作为地球的天然肺部清洗器,具有多种生态效益譬如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等。正是因为如此,如果把林业的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就可以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从国家提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后,我国的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初现成效,林业资源的乱砍乱伐现象也得到进一步的杜绝,但是也可以看出还是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所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而其对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研究也具有深远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一、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些研究数据表明,我国人均占有森林的面积仅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而人均森林蓄积量更是只有可怜的七分之一。而且随着乱砍乱伐现象的加重,,我国林业资源正在出现一种下滑的趋势状态,而且林业资源质量也开始走滑坡路。虽然我国也有很多人工林的栽培,但是由于抵抗力性差,病虫灾害比较严重,使得我国森林资源库呈现总体不足的现象,经济效益很差。森林资源作为林业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这种萎靡的现状严重的限制了我国的林业经济的发展道路[1]。

二、林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森林资源的不断下降。目前,我国的森林资源的主要情况就是,森林资源遭到极大破坏,人们乱砍乱伐现象比较严重,经过人工培养的人工树林,产周期比较低而且经济效益低下,在一定程度阻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二)林业体制改革的落后性。林业体制改革发展道路比较缓慢,从一定方面上影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由于林业经济大都出现类似于林业资源的地产权力和经营权利的复杂融合,企业不能完全的进行自主经营,另外政府并没有给林业企业充分的支持,让林业经济相对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地位,限制了林业的创新能力。

(三)林业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还是不健全的,而且相对来说,林业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技术含量较低,结构形式比较不合理,这些因素很大的影响了我国的林业经济的发展[2]。

三、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建立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制度。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虽然我国森林总有量比较大,但是平均下来,人均森林占有量很少。而且我国主要是丘陵多山为主的地形,不利于耕作,同时,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等等一系列的不利原因,迫使需要建立一种非常科学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制度,来促进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再这其中需要来自政府的支持,技术的支持,资金的支持等方面的辅助。

(二)提升林业的科技含量。这就是要摒弃过去那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真正的用科技来带动林业的发展,提升林业的科技含量,加大对林业生态系统的探索,做好林业生态系统的测定和树木结构分析调整,利用科学技术提高树苗的优良率,加强对林业技术实际应用的研究,使林业的制造和加工技术得到进一步改善,真正地提高林业产品的价值。

(三)加快林业经济制度的改革。既要做到能够体现林业特征的经济体制,又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这需要政府机关林业部门,建立一套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制度,按照社会利益化的原则,对林业企业组织进行科学的安排,改革和完善森林资源的产权体制,确定林业产权的关系,逐渐推行森林资源的市场化使用,可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构建一种新型的林业发展的产业群体。

(四)完善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目前我国关于林业方面的法律制度有很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等等相关法律,但是它们只是对于林业资源被破坏之后的一些处罚性方法,考虑到人类未来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所以,林业部门必须要加大林业的执法力度,对于森林的采伐量进行限制,加大对林地的管理力度,对于乱砍乱伐和随意占地的现象进行严厉打击,要依法做到保护林业资源的完整性,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

(五)优化林业经济结构。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优化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林业大概分为三个产业机构,首先是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加强对周期短的工业原料的支持,促使他们不断发展的第一产业;其次就是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创新林业产品的更新期,有低成本原料像深加工林业产品方向发展的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三产业,开发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开拓林业产品的新用途,提高林业产品的附加值,优化林业产品的结构,带动林业产品的经济效益。

(六)构建完善的人才平台,带动林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才作为当今各行各业争相竞争对手的资源,在林业经济中也显得非常突出。在加快林业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应该要注意林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对林业人才的相关法律教育进行培训,提高林业人才的创新意识,做好林业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从而建立一个创新性的,有活力的林业人才团队。

(七)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使有限资源最大化利用。制定出林业行业的规划方案,引领市场有秩序化发展;安装林业预警信息系统,避免市场风险;利用相关手段,加大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打造和扶持一批优秀企业,带动林业行业的发展;提高林业行业的产业协会知名度,以期来控制林业行业的自律性。

四、结语

要想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虽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困难,但是只要做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实现在林业发展道路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的相融合,相共存,相作用,认真注重二者的相互关系,在林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一切机遇和挑战,要处理好人于自然的关系,实现林业资源,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1.引言: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环境考虑和经济考虑合并到实际的政策制定中去。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具有这样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实现资源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实现资源对经济可持续发展

政治和自然资源是国家调节经济发展的两大措施,政治手段是第一的,也是首要的,例如每年年底政府对电煤的干预措施,短期内有效保障了经济的稳定发展,这是暂时的,长期的发展要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通过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最终实现国家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靠国家对资源的有效管控,国家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对土地、森林、矿石及煤炭等自然资源实行公家垄断。

(1)国家垄断资源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长期规划。

对资源过度开发,短时间内看到是地方经济的发展和GDP的增长,长期下去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例如小煤矿私挖滥采,挑肥捡瘦,破坏了煤炭资源,很多土地森林植被受到破坏,直接影响到良田等国家战略物资的储备,影响到经济的长期发展。矿产资源不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要经过几亿年,至少是几千万年的地质演变才能形成的一种资源;采出一点,就少一点。国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探明这些资源,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受益,所以,矿产资源应该是垄断开采,起码应是有序开采。小窑的掠夺性开采导致国营大矿向小窑看齐。大矿看到周围的井田被人家用十分简陋的方法开采挣到了钱,抢了自己的市场,而用机械化开采反而挣不到钱,真是百思不解。市场的需求迫使大矿降低成本去夺取市场。但事实上,大矿的生产方式所产出的效益永远都不可能追上小窑用十分简陋的方法所获取的利润。小窑开采的破坏性大。由于现在的审批手续不健全,加上地方保护主义,几乎整个煤田的浅部都由小窑开采。

上述种种充分说明目前矿产资源的无序开采有潜在的危害,有待于通过政策的深化逐步消除.对于国有矿产资源从政策上垄断运行有其特定的意义,特别是对地处中西部和西南地区的矿产资源垄断运行尤为重要。

(2)国家对资源实行垄断,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对市场调控的补充,调节和弥补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盲目性,国家运用政策、法律、经济的手段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调控是必要的,也是被实践证明有效的。1999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决定,为许多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提供难得的机遇。国家重大政策的出台,伴随着一系列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如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资源枯竭矿山的关闭破产,资源型城市采煤沉陷区的治理,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的重点项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债权的化解等方面均有实际方案,利用好政策,可以使资经济可持续发展获得强大的政策动力。

山西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常过度的过程中,山西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小煤矿,眼前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作用,但是从长期来看,对国家的发展不利。国家的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包括地方,而地方的发展发展不代表整个国家,山西小煤矿对煤炭的私挖滥采,破坏资源,破坏土壤,是以环境为代价的。那是经济过度时期的特殊性,十一五至十二五这段时间,山西对私人煤矿进行整合,让私人彻底对出煤炭资源行业,保护煤炭资源,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资源有效利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资源的整合要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以企业为龙头,以制度为保障,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贵州煤炭的开发,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到处都是小煤矿,数量多,分布散,资源分散,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贵州省领导看到小煤矿对资源的破坏,不但不利于贵州经济的发展,长期下去将破坏资源对国家及贵州省内的发展。破坏生态平衡,因此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贵州盘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牵头,整合全省的小煤矿,强力推进煤炭产业规模化、节约化和集团化,提高煤炭经营企业的准入门槛,加强煤炭市场管理。盘江集团,全称为贵州盘江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是我国国有重点企业、贵州煤炭行业的领军企业和贵州著名国企之一,盘江集团前身为盘江矿务局。1997年经改制后成立了盘江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由于煤炭部的撤销,盘江集团划归贵州省管理。1999年子公司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市,简称盘江股份。2002年末,由国家商务部向国务院申请,批准盘江集团成立债转股公司,于2002年末组建贵州盘江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如今,盘江集团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以煤为主,电力、煤层气、水泥、煤机制造、铁合金、造纸、燃气等十几个产业的大型集团企业。盘江集团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资源整合及优化为手段,以多方共赢和共同发展为目的,以煤炭、建材、大宗物资为主要运输目标市场,以“一核、四轴、六线、十点”为基础,构建立足盘江,服务贵州,面向西南,对接全球的思想,与安徽海螺集团在贵州合资组建水泥生产线,先后整合遵义铁合金厂,六枝工矿集团以及周边的小煤矿等。为此,贵州先后出台了《贵州煤炭经营管理办法细则》、《煤炭经营资格证受理审查制度》、《煤炭经营资格证受理审查业务范围》等,以对煤炭经营活动的企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经营资格审查监管工作进行明确。2011年初,贵州又相继出台了《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贵州省煤炭产业十二五规划》、《贵州省十二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贵州省煤炭经营十二五合理布局规划》等一些涉及煤炭资源相关的规划,这些主导思想都是推荐煤炭资源整合,加强煤炭资源的合理有效开采,实现贵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是实现国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出台的相关政策是有利保障。

早在2001年,高洪烈分析了我国煤炭资源安全供应不足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煤炭安全供应体系的配套措施建议。2009年9月国家发改委启动了国家煤炭储备基地建设计划。2010年1月,国务院主持召开了“加强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会议”,发改委提出我国将加快推进煤炭应急储备工作。2010年4月在国家能源委员会上强调要保障我国能源供给的安全,要完善能源安全应急预案。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的主导,其供给安全及应急供应问题成为能源供给安全的重点工作。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中占到70%左右,它的有效供给是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能源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2008年初,我国南方五省突如其来的雨雪冰冻灾害再次敲响了我国能源安全的警钟。此外,煤炭需求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这给我国“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运输系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且海上运输的不可抗力因素较多,如北方发煤港的恶劣天气:大风、大雾以及台风影响时,北煤南运在海上运输一旦中断5天以上,将对沿海地区煤炭运输构成严重威胁。在我国,由于煤炭生产和消费的逆向分布,导致煤炭运输距离不断延长,影响煤炭供应安全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日益增长。就目前而言,煤炭仍将是我国未来能源消费主体。显然,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能大大缓解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提速间的冲突与矛盾,也能平抑煤炭市场异常波动,防止过度投机行为;与此同时,也符合国际通用做法。因而,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对实现国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结论

综上所述,只有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通过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并加之政治手段的辅助,才能最终实现国家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成谋.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开发研究.1999(6)3-5

2.鲍文.李洁.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出路[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6)

3.鲍寿柏.专业性工矿城市发展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97-99

篇5

    从2013年来看,要以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方面为重点,进一步理顺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关系,稳定居民收入预期,优化消费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消费能力和意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需求,增强经济的内生活力与动力。

    不断扩大内需是增强经济内生活力与动力的关键,而对促消费和增加投资都有巨大作用的城镇化,应当成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点。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仅为50%左右,距离城镇化完成阶段仍有20多个百分点的差距,城镇化发展空间依然巨大。在2013年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城镇化都将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发挥这一最大潜力的作用时,要避免简单化、粗放式、高耗能、低质量的城镇化倾向,要通过合理规划和积极引导,将城镇化进程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合理把握城镇化的节奏,既要使城镇化进程不影响农业稳定生产大局,又要保证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及时跟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城镇化对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的支持作用。

    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现在我们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达到美国的48.5%,人均GDP超过5400多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从先行经济体的实践看,这一时期经济增速既有趋势性回落的要求,也面临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这给宏观调控能力带来了更大的挑战。2012年,针对形势变化,党中央国务院把稳增长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了宏观调控政策的预调微调力度,取得了较好效果。在2013年,要充分利用当前宏观调控政策储备和空间充足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并及时适度予以调整,实现财政货币政策的合理分工和更好配合。一方面,要通过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发挥其在结构和利益调整方面的典型优势,更好地调整政府与企业、政府与个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加大对小微企业、低收入群体的财政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加大实体经济系统的资金供应,切实降低各类微观主体的资金成本,进一步理顺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效、更有利、更充分的金融支持。

    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实质上反映了数量与质量、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在经济调整时期,更易导致为追求增长速度而有意放慢结构调整的步伐。这种与有质量、有效益发展目标相背离、只是单纯将问题延后的做法,在实践中应坚决予以规避。2013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为实现“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的目标,同时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应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和步伐。具体来说:一是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着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和三高一资行业发展的产业指导;二是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经济效益显着、符合产业政策发展的行业和重大项目给予支持,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三农”产业等的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和提高实体企业的创新素质和能力,培育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创新驱动模式;三是进一步强化能源资源消费总量控制,形成对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和单纯追求GDP目标的硬性约束,并着力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实现能源资源利用的集约化、减量化。

    展望2013年,虽然经济运行的挑战犹存、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但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条件依然良好,物质基础和综合优势依然明显。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篇6

收稿日期:2009-12-07

作者简介:孟怀宇(1975-),男,辽宁沈阳人,会计师,从事会计理论研究;郑玉军(1971-),男(满族),辽宁阜新人,高级会计师,从事财务与税收理论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中国通过循序渐进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曾经被旧体制严重束缚的生产力迅速发展。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国外资金与先进技术,为发展中国国民经济服务。持续有序的对内改革和日益深入扩大的对外开放,使得中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持续的高速增长,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在看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以资源的高消耗和生态环境遭破坏为代价的。多年来,尽管党中央和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和环境保护,出台相应政策措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恢复生态,治理环境,取得了巨大成绩,局部地区的生态和环境呈现出了逐步恢复和改善的态势。但是,由于能源消耗的迅猛增长和资源开发的迅速扩大,中国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与资源的浪费已日趋严重。

党的十六大指出,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从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未来16年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特征来看,如果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涵,使之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向良好的方向转变,按照目前的环境污染排放强度和生态恶化的走势,我们只能完成一定的增长目标,而不可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甚至会面临资源枯竭、生活质量下降的严重后果。因此,按照十六大报告精神,使中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推进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目标,是中国各级政府和全体人民的重要任务。

二、循环经济的起源及技术经济特征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其中,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一样,要靠不断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走向毁灭。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关心的问题仍然是污染物产生后如何处理以减少其危害,即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20世纪80年代,人们注意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但对于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这个根本性问题,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思想上的洞见和政策上的举措。到了20世纪90年代,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污染控制才逐步成为发达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人们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逐渐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技术经济特征包括:(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也是污染排放减量化的前提。(2)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3)对生产和生活使用过的废旧产品进行全面回收,可以重复利用的废弃物通过技术处理进行无限次的循环利用。这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初次资源的开采,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造成污染的废气物的排放。(4)对生产企业无法处理的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扩大生态环保和资源再生产业的规模,扩大就业。

三、国外发展循环经济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世界上最高生产效率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将越来越成为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参照。美国是循环经济的先行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美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循环经济涉及许多行业,如造纸业、炼铁业、塑料、橡胶业、家用电器和办公设备等。在循环经济中,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发挥着重要作用。欧洲向循环经济转型的步伐正在加快。在德国循环经济已成为企业以及普通民众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垃圾处理和再利用是德国循环经济的核心。日本的循环经济也十分迅速。1997年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协会提出的“循环型经济构想”,到2010年发展循环经济将使日本新的环保产业创造近37万亿日元产值,提供1 400万个就业机会。

归纳起来,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给我们的启示:(1)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各种新技术作为支持,更需要法律规章的保障。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系统出台循环经济法律,用法律形式约束政府、企业和国民必须履行循环型社会的义务,对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循环型社会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2)如果说政府立法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条件,那么,强调企业在废弃物产生方面的源头作用,明确废弃物的处理的企业责任制,对促进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发达国家企业已经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风气。(3)实施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与企业的自律,更需要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运用各种手段与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社会宣传,以提高国民对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或低排放社会的意识。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政策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道路。综合前面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为实现十六大提出的目标,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根本出路之一。而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1.必须彻底转变一味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政策目标。这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转变观念,不应以GDP论英雄。在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时,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宗旨。从国家全局角度看,有必要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数,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各地区要在普遍开展循环经济区域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

2.加强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制建设。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尽快进行循环经济立法,要通过法律形式明确各级政府、企业、消费者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鉴于国民、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生态环境意识比较薄弱,一些地方政府迫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忽视环境保护,甚至对环境污染企业提供保护的现状,应大力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制度创新,对目前的环境保护机构进行调整,创造法律、行政法规和市场相结合的新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以提高其权威性。

3.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强大的科学技术作后盾。要大力发展废旧物资的回收与处理适用技术,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少污染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要求高新技术向污染处理和资源再生产扩散。这对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和强大需求,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4.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方面,要通过政策调整,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污染者治理、收益者补偿机制。例如,对一些亏损或微利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产业,污染物无害化处理产业,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在增加环境保护税的同时,可以对于企业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允许税收抵扣。其最终要求是使利用废旧资源的经济效益高于利用有限的初次资源的经济效益。

总之,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社会进步的产物,经过发达国家的实践,如今已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潮流。只有走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齐建国.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J].中国经济学家论坛,2003:,(12).

[2]厉以宁,章铮.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Setting Cycled Economy, Realizing Sustained Development

MENG Huai-yu1,ZHENG Yu-jun2

(1.Water Supply Bureau of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003, China;

篇7

首先来到钻井二公司1202钻井队。这是一支光荣的队伍,曾经参加过大庆石油会战,已累计交井1600多口。一下车,就握住了钻井队第18任队长陈世明的手说,我对大庆有感情,对钻井有感情,对工人有感情。到大庆,我一定要来钻井队。看到钻井,就想起了王铁人。

沿着狭窄的梯子,登上了钻井平台,详细察看了钻井进度、设备运行情况,还看望了正在控制室里作业的工人。他语重心长地对工人们说,你们干了一流的工作、创了一流的业绩,在中国石油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目前,我们的石油事业处在蓬勃发展阶段,还要向地下、向海洋要油气,还要打很多油井。国家需要更多像你们这样的英雄钻井队。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建立新的功勋。

“十五”期间,大庆油田创新发展了聚合物驱油技术,大大提高了油田的采收率。在第一采油厂配制站,一边考察一边不停地询问,注入聚合物后采油率能够提高多少,有多少国家采用聚合物驱油技术,我们的技术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当听说大庆主力油田采收率已突破50%,比世界同类油田高出10多个百分点时,高兴地说,提高采油率就等于增加了可采储量,提高了产量。大庆不仅给国家贡献了石油,而且创造了先进的采油方法。希望你们继续加大科研力度,依靠工艺创新,充分挖掘老油田潜力。

绿树掩映之下,耸立着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一幅幅传神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段段往日的音像,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王进喜光辉的一生和新一代铁人茁壮成长、油田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情景。听着讲解员述说铁人生前身后故事,看着当年的实物,神情肃穆。在音像资料台前,他停下脚步,细细地听着王进喜的原音重放。

在纪念馆大厅的铁人雕像前,亲切会见了劳动模范代表。他深情地说,在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大庆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我们要把铁人精神代代相传,为国家的石油工业做出新贡献!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大庆期间,还来到炼化公司聚丙烯厂、日月星大豆高新工业园区、佳昌科技有限公司,考察了大庆非油产业和接替产业的发展情况。他深入到福利家园,看望了在这里生活的孤儿和老人。

10日晚,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研究大庆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听取了有关部门、地方、企业负责人以及专家的意见后,指出,大庆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关系到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政治意义。要加强油气勘探和技术创新,实现油气产量持续稳产;加快结构调整,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努力增加就业,促进社会和谐。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11日,来到肇东市,踩着泥泞的小路,走进了肇东镇东跃村张春喜家。关切地询问,种了几亩地,一年收入多少,村里有卫生所吗,孩子上学要交费吗……张春喜高兴地告诉总理,今年玉米价格比较高,收入不错。总理会心一笑说,我每天都在关注着农产品价格变化。玉米价格上来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工业需求增加。东跃村不少农民种有大棚蔬菜,来到了宋二家的大棚里。这里种着二茬黄瓜,地肥苗壮,长势喜人。听说地里施用的是农家肥,称赞道:“这是一个好习惯。家里养一些牲畜,可以增加收入,多用农家肥,保护了土地,种的庄稼和蔬菜又是绿色食品,形成良性循环。东北的黑土地很珍贵,一定要养好啊!”

在昌五镇昌盛村,走进田间,认真察看了玉米的长势。田野和庄稼一望无际,对当地的负责人说,保护耕地关系全局,关系子孙后代生存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黑龙江土地虽然较多,但也要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千万注意合理用地、节约用地、集约用地。

在肇东镇新民村吴树峰家,详细了解了村民们住房建设情况。一些村民说,感谢国家的惠农政策,农民这几年的生活越过越好。说,农民有了钱,要不要盖房子,盖什么样的房子,必须坚持自愿的原则,决不能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新农村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

黑龙江省工业基础雄厚,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工业企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2日上午,来到东北轻合金公司、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和量具刃具集团公司,在车间认真考察了企业生产情况。他对企业负责人说,要继续深化企业改革,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使老企业焕发动力和活力;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节能降耗上下功夫;要鼓励自主创新,多生产高质量的名牌产品。

篇8

无论是宏观调控政策还是微观调控政策,所有的经济管理手段都必须立足于科学的发展观,都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都必须立足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

一、防治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1、我国推行的经济管理制度,比如,政府采购制、国库集中支付制、财政审批制度、经济工作责任制等经济管理制度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的确收到了卓越的成效。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在上述各项经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不但要继续加强与完善上述各项经济管理制度使之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本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经济实施更加有效的调控政策。使我国的经济在冷热可控、快慢能控、风险必控的状态下持续、稳定、快速地向前发展。使经济管理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防治通货膨胀不仅是党中央在国家经济管理方面态度坚决,而且一定要贯彻到底的经济政策,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的、一致的愿望。改革开放的30年,不仅是经济发展、风云激荡的30年,而且也是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的30年。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得益于改革开放,同时物价的高企、楼价的飞涨也要拜改革开放所赐。这是因为高额投资对经济的剌激、巨额货币供应对经济的稀释导致了物价的飞涨。由于改革开发初期,我国的经济与法制发展的不平衡、不对称,导致了经济呈现出一种类似“畸形”的“增生”,在这种粗发式的经济“疯长”过程中,我国人民在一无政府补贴,二无国际外援的情况下付出了艰难应对“通货膨胀”的代价。

2、可以说,这种代价对于我国人民而言是无比惨痛的。因为通货膨胀的增长之快、持续之久、影响范围之大是空前的,而我国普通的工薪阶层的工资水平的上涨幅度却远远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虽然某些无良的经济学家一厢情愿地认为通货膨胀仅仅只是一种货币的表象,但是我国的民众,尤其是普通民众的积蓄被淘空却不仅仅只是一种表象,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着的客观存在。这一切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经济转型期的阵痛,还应归结为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我国的民主法制的不完善。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我国的经济建设在现在与未来都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做好通货膨胀问题的预防措施,这是保证我国经济建设的关键性任务。为了有效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进行货币政策的有效应用,以确保物价的合理控制,进行适当利率的调整。在此过程中,相关政府部分,要进行财政政策实施的综合考虑,确保国计民生问题的顺利实现,强化各个政策环节之间的流动性,确保政策整体环节的可持续性发展,以有利于市场经济形势的稳定,以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运行。由于全球性经济的兴起,我们也要根据国家形势的变化,进行国内相应政策的调节,确保汇率政策环节的顺利实施,以满足中国特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单位根环节中,我们发现,货币供应、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并且这些环节的有效变动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在此前提下,我们进行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环节、货币供应环节的相匹配,以确保我国对于通货膨胀的有效控制,确保他们之间关系的协调性,以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环境的稳定。

二、关于抑制经济过热的方案设计

在实际场景中,我们发现,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联系非常密切,并且它们之间的联系高于其与货币供应环节的联系。目前来说,随着我们对于通货膨胀的处理模式的深化,大部分通货膨胀问题都能得到的很好的解决,这有赖于我国相关部分对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优化,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对国内物资需求的拉动,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经济协调发展措施的深化

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进行经济建设相关环节的有效深化,促进国家行政管理方式的变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改变,确保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促进经济发展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外开放要从引进资本为主转变为引进智力资源为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从根本上说要依靠人才,不仅仅是依靠个别优秀人才,而是依靠人力资源的集聚。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革财税制度,要重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分权的财政体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现工业的集聚、集中。

四、结语

篇9

1 什么是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来的,用来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工农城乡之间的对立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分化。“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部门,劳动生产率很低,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剩余劳动力比较多,报酬极低;二是现代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人数较少,工资较高。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2 二元经济结构的危害

2.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由于国家长期在资源配置上的倾斜政策,农村投资比重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造成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一直保持着家庭式的、自给自足的发展状况,农业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从而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2.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内需不足

长期“亲城市,远农村”的政策已经严重影响了我过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无论从我国当前经济状况还是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扩大内需都非常必要。目前我国农村还不是能支撑工业发展的现实市场,我国农村居民现在仅能满足温饱,收入特别是货币收入过低,难以消化过剩的工业产品,农村消费配置设施落后也限制了农民对于工业品的现实需求。农村市场目前还只是潜在的巨大市场,而没有成为现实的巨大市场,农村市场目前状况无法支撑城市工业的高速发展。没有完善的城乡市场交换,城市工业发展就越来越脱离农村,宏观经济内需不足将导致我国经济无法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城乡分隔政策导致的不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虽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城市居民的福利,但损害了农村居民的利益,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分隔导致城乡劳动力市场分隔,以城市局部利益为出发点的限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使城市职工享有与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的高工资,高福利,尤其是某些国家垄断行业的工资福利则更高,这抬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削弱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使得有些沿海企业过早出现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竞争力下降,吸纳大部分城市居民就业的国有企业竞争不过民营企业,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

2.4 城乡二元经济不利于社会稳定

农民收入低下,来自农业的生产剩余减少,促使农民选择小规模的经营方式,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运做,也无法引进新技术、改良新品种、开拓新市场,这种恶性循环的农业投入方式使得我国农业非常脆弱。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则采取大规模,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单位成本低。入世以来,我国逐渐开放国内市场,这将对我国农业造成巨大冲击。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多年来,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超过了国际警戒线。我国最困难的群体在农村,最多的隐患在农村,城乡差距的悬殊已成为产生诸多社会矛盾的根源,影响了社会稳定,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定团结。

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原因

3.1 国家政策造成了二元经济结构

建国以后,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而优先发展工业。一方面,政府通过计划或行政手段,来保证这一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服务与赶超型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如何稳定,大量的获得农村剩余及将农村剩余集中有效地投入到工业部门。在这个过程中,农村资源被大量以“剪刀差”的形式抽取到城市,以支撑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因为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就受到不平等待遇。当时中国资本资金缺乏,外汇储备匮乏,资金动员能力也非常低下。为了确保原始积累而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府部门人为地实行工农产品不等价交换,汲取工业化所需的原始资金积累。另一方面,为了尽量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实现低消费,政府又把农民固化在农业上。而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将城乡人口,经济与社会生活,人为的分割为两个相互隔离的部分。形成人为的城乡封闭的制度壁垒,城乡之间人口不能自由流动,两部分居民两种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待遇,广大农村被割裂在工业化进程之外,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城市与农村发展严重分化。直到今天,这种围绕“行政主导型二元经济结构”设立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3.2 市场力量形成新的二元经济结构

农村收入水平低部分原因是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小,当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后,人们倾向于把增加的收入中的一个较小部分用于购买农产品,而把更多的资金用于购买其他商品。因此人均收入提高所产生的需求刺激,在农业中比在其他产业中小。于是在需求方面就导致了农村收入水平增长远低于城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资本拥有量提高,比较优势逐渐转向其他产业。相比而言,大量的现代工业部门集中在城镇,工业部门的行业利润率长期高于农业部门,所以城镇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也较快。加之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国的经济运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不断加强,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动由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动逐步向市场导向过渡。这个阶段,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城市消费的大部分项目的支出,如住房,汽车,电器,旅游以及其他一些服务业的消费项目与农村或农民没有太大关系,而使城市居民的收入很难回流到农村。即使是原来许多由农村或农民提供的食品,现在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国际市场的进口,城镇人口日常生活的大部分依赖于城市而不是农村。这时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出现了一种新形式的断裂,形成了“市场主导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行政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使我国经济形成了恶性循环发展体系,使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目前尽管户籍制度的改革在不断向前推进,但在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种恶性的自加强循环体系,使得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持续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即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又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发展滞后又束缚着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使得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反过来加剧了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

4 转变二元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4.1 加快城市化进程,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城市化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人口城市化,即农民工进入城市建设城市;二是农民生活方式城镇化,按照城市化的体制来建设农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可以提高农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促进消费增长。加快城市化进程首先需要破除行政壁垒,制定吸引农民工进城的政策。其次应破除经济壁垒,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最后,还应制定合理可行的城市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大中型城市,发挥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

4.2 协调工业化战略,促进农业现代化

建国初期的工业部门主要是制造业部门且被确定为国民经济的优先增长部门。制造业部门特别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成为工业化的基本内容,而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没被给予足够的重视。协调工业化战略是针对片面工业化战略的弊端提出的。协调工业化在以工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的同时,兼顾到了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做到以工促农、工农共同发展,着力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协调工业化战略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够适应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农村资源的整合和适度的规模化生产也有利于发展现代化的农业。

4.3 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城乡发展规划、城乡资源配置、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城乡社会事业各个方面做到统筹发展。加大财政对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对农村发展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科教、文化、卫生方面的投资,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

总之,只有农村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能增加国内的有效需求,也才能促进整个经济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形成一盘活水。所以,只有实现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二元经济结构才能真正得到改变,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阿瑟.刘易斯.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雷晓宁.我国城乡差距的质变及政策含义[J].重庆:改革,2005,(04).

[3]王郁昭.农民充分就业是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N].中国经济时报,2005930.

[4]任保平.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6).

篇10

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较为明显,具有调节气候、提供资源、促进经济、增加收入多种功能。然而在过去,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对森林过度开采,乱砍滥伐现象泛滥,使得林业资源越来越少。破坏了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变得紧张,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相继出现,反过来牵制了经济发展。因此,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在增加林农收入、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坚持以林为主,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兴办经济产业实体,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发展林业产业经济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是当前国内面临的两大难题,而林业建设则是缓解这一局面的有效手段。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对森林资源进行培育和保护,并提高利用率,使其多种效益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进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就当前而言,林业必须实现产业化,将其作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内容,而且还要符合现代化特点,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减少污染、保护森林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必然要求,也是获取木材资源、推动经济进步的有效手段。林业的生态效益极为关键,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只重经济不重生态的做法必将带来严重损失。所以必须协调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才能在林区林农经济发展中,真正使林业的发展成为生态和经济共同发展的促成动力。

2 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策略

2.1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首先,需要全面认识到林业的经济价值及生态价值,认识到两者的相互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生态效益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如果其在销售中,能够赢得消费者很大程度的青睐,就会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其次,需要充分认识到森林资源的有限性,而且在认识到其有限性的同时,需要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率,这直接关系到林农的收益问题,鉴于这些方面的原因,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发展林业产业的必要性,坚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另外,为了实现林业和林业产业发展,需要做好宣传,引导林农改变传统单一的砍伐和粗加工的经营方式。加大财政投入,将林业产业的发展作为重要的内容纳入经济建设和发展项目中,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农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运用科学技术,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发展林业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相信科学,依靠科技手段,严格按照科学技术的规律对林业进行管理、控制和养护。首先,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核心的发展体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方法,加强对林业的病虫害管理,促进林业发展的可持续化和现代化。其次,要严格按照自然发展规律,按照科学研究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生产,尊重客观事实。在认清客观现实的条件下,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林业的研究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研究;利用现代化的新科技手段培育树种,提高树种的成活率及生长质量;努力研究和培育适应林区生长的物种,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林产经济;充分利用新技术在林业和林业产业的深加工上下工夫,获得林业生产的再创造性经济收益[1]。

2.3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2]

林业的整体经济结构会对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对林业经济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调整,可以优化林业的经济结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这不仅能够实现其良好的发展势头,另外还能够为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将林业的发展作为第一产业的时候,其导向是市场需求,加强对短期内工业原料林、特优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的建设;将其作为第二产业时,需要强化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从而促进低层次原料的加工转向高层次综合的高精深加工;在第三产业方面,必须全面加强生态林业、种植业、养植业与花卉旅游业的结合,共同发展。重点加强对生产布局的调整,充分发挥市场的优胜劣汰作用,让先进的产业充分发展,淘汰掉落后的产业,对传统产业加以改进,使其在当今市场中具有更加优质的适应能力。另外,需要做好全面的市场调查,充分了解市场动向及市场需要,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对自身进行调整,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实现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 发展林业产业经济,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林业产业发展作为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发展林业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林农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力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林场(圃)改革步伐,将场办社会分离出来,纳入公益事业。规范森林资源流转,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广泛吸引和利用域外资金开展产业基地建设、促进龙头企业发展、推动森林旅游开发,以多元化、多渠道、多主体投资方式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实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同步协调发展。一是稳定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抓好苗木花卉产业,扩建生产基地,建立交易市场,提升营销能力。抓好油茶产业和竹产业。抓好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产业等,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特色产业。二是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抓好森林食品和森林旅游的开发。加强林下产业与市场的对接,农户与龙头企业的连接,积极稳妥地扩大示范点建设,努力提高林地生产力的立体复合经营和生态循环经济水平。三是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扶强扶大,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培育和引进上规模、有潜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林下和林产经济龙头企业,着力抓好林业龙头企业和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不断增强企业和合作社的辐射力、带动力。四是不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通过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激发广大林农和各种社会力量投身林业建设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实现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林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走多元化林业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和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发展林业经济,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稳定推进特色产业、林下经济和林业产业化发展等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实现整体生态的良好发展与运行,而且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在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加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篇11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188-02

煤炭企业是在生产经营领域占据重要位置的能源生产企业,其产品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煤炭企业的发展深受其行业的自身局限,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煤炭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可以促进科学、高效和合理利用煤炭资源,作为煤炭资源型的省份,山西煤炭企业需要大力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缓解经济发展中的能源压力,才能带动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煤炭企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我国煤炭企业能否实现长期的良性发展,极大影响着国家经济平稳增长的步伐,无论是从我国的能源安全,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还是实现美丽中国梦,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等多个角度来看,发展煤炭循环经济都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能源安全问题成为世界范围内竞争的焦点, 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症结和隐患,煤炭作为一次性能源主体,如何对其实现科学、合理与高效利用,是当前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煤炭资源型地区都面临着煤竭城衰的潜在威胁。要想实现长远发展,既要重视延伸产业链条,使单位产量煤炭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也要以多方挖潜的内涵式扩张取代原有的扩大开采范围的外延式扩张,同时也要大力发展非煤替代产业。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真正解决经济发展中单纯依赖煤炭的现状。

要实现美丽中国梦,要构建和谐社会,环境的好坏决定着能否顺应民心,能否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共同繁荣进步。煤炭行业是长期以来公认的环境污染大户,多年来忽视循环利用的粗放生产方式,不仅是对土地资源的巨大破坏和占用,更对产煤区周边的水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污染,而且大气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现在,全国每年洗煤排出煤洗矸4500万吨,,煤泥200万立方米、洗煤废水4000万吨,这些煤炭生产的副产品大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照此下去,将会大大违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充分挖掘煤炭资源的利用潜能,注重环境保护,有利于民众人心的稳定、社会整体的和谐进步。

创建节约型社会,是中央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抓好能源、资源的节约,是我国各生产行业长期的工作重点。当前,我国煤炭资源开采与使用中的浪费现象仍很严重,工艺粗放、加工层次浅,许多煤产品废弃率高,未能得到深加工充分利用,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对创建节约型社会有其特殊的现实意义。

二、山西煤炭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煤炭企业共采煤130亿吨,约占全国生产总量的1/4。长期以来,煤炭产业一支独大的产业发展模式导致山西经济每随国家经济走势而起伏波动,在享受煤炭红利的同时,多、小、散、乱的煤炭格局也使山西付出了高昂的资源、环境和安全代价。为此,山西不仅要关注如何来挖好煤,更要思考怎样用好煤,不仅要做好煤炭本身的工作,更要做好煤炭延伸发展工作。

从2009年起,山西加大对全省煤炭资源的整合力度,通过近3年的重组整合,煤矿企业的产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产业水平明显提高,安全状况明显改善,采矿秩序明显好转,能源基地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山西省煤炭产量在2012年达到了9.13亿吨,销售收入为11870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全行业非煤投资达到574亿元、同比增长为26%。非煤收入为7028亿元、同比增长75.87%,占全省煤炭销售总收入的59.21%。如上数据表明,山西省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特征的煤炭工业转型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长期以来,山西煤炭行业粗放型发展模式与资源现状、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并日益突出,煤炭能源生产企业,其产品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行业的自身局限性。煤炭的用途广泛,随着科技的进步,煤炭清洁与有效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煤炭的储量不能简单换算为够用多少年,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加大对煤炭资源的循环有效利用,才能促使煤炭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山西煤炭企业是山西经济举足轻重的传统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是山西煤炭企业实现跨越转型的必由之路。

三、山西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山西省用57年的时间实现了全省煤炭年产量突破5亿吨,2006年到2012年间,仅用短短7年就突破了年产量9亿吨。在2008年至2012年的五年时间里,山西煤炭全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为45.83%、7.6%、44.48%、49.48%和45.95%,其中非煤收入同比增长为79.31%、29.66%、66.98%、62.04%和75.87%。由此看来,非煤经济已逐渐发展成为山西煤炭增长的重要力量,未来转型发展空间巨大。

近年来,通过不懈的努力,山西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取得一定成绩。多个煤炭循环经济园区在粉煤灰、煤矸石等废弃物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方面初见成效,煤制气和煤变油科研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山西煤炭资源回采率由2005年的48%提高到70%以上,焦化行业技术水平处于全国先进行列,焦炉煤气利用率和焦油回收率得到大幅提高。让黑色产业“绿”起来成为行业共识,昔日的黑色产业逐步走上了一条绿色经济的发展道路。

目前,山西同煤集团40亿立方米煤制气、潞安集团煤基多联产园区、晋煤集团100亿立方米煤层气抽采利用、阳煤集团化工新材料园区已相继建设发展。2012年度,伴随着108个高端化、潜质化、科技化的转型标杆项目建设的有序推进,山西省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愈行愈快。

塔山循环经济园区是大同煤矿集团从2003年开始建设的全国煤炭行业首个产业链条最完整的经济园区,通过十年的发展,目前塔山循环经济园区从原煤生产到发电的废渣,从生产用废水到发电的余热,已基本实现了闭路循环、废物利用的目标。塔山循环经济园区中的每一种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均为上游企业的废弃物,形成了煤—建材、煤—电、煤—化工等一系列完整的产业链,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代表了我国能源、煤炭工业以及资源型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更为我国未来煤炭产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模式。

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山西许多煤炭企业让昔日的“臭煤”变成了“香煤”,废品变成了产品,废料变成了原料,为煤炭行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煤炭产量和价格提高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煤炭的循环式利用、链条式增值空间仍有很大。山西煤炭企业要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目前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优惠支持政策缺乏、项目发展资金不足、综合利用技术落后、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等等,这就需要从政府引导支持与煤炭企业主体实施两个层面采取有效措施。

四、山西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可行性对策分析

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煤炭的循环有效利用,促使煤炭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生产模式。任何新经济模式的推行,无疑都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内在改革创新,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更多外部条件的支持保障相,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多项措施。

1.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在思想认识上一定要到位。目前,尽管中央和山西省政府反复强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但全省的许多煤炭企业仍缺乏对煤炭循环经济紧迫性、重要性的积极认识,对煤炭资源和环境的严峻形势理解较为肤浅,在煤炭生产中仍然存在重视资源开发、轻视环境保护的现象。为此,必须加大发展煤炭循环经济重要性的理论宣传,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分层次广泛研讨,进一步加强对全省煤炭生产企业及相关行业领导干部与业务人员的专项培训。

2.要加大对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煤炭循环经济是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发展水平关系到我国的能源安全、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产业发展需要得到国家政策法规方面的大力支持。就目前而言,我国对煤炭可循环经济的发展项目,仍未能在政策上体现出明显的优先扶持,建议国家及省内相关部门在项目审批、基本建设、规划用地、电力及运力等方面给予特别扶持,只有专项的政策法规才能保障与促进其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加强对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科学研究工作。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是一项高科技的系统工程,需要严谨的理论与科研上的支持,当前,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理论与科研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利于煤炭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为此,建议对煤炭循环经济发展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加强组织专家进行专题研究的工作,在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培养典型,重点扶持,起到以点带面,、快速高效发展的效果。

4.加大对煤炭循环经济在资金方面的投入。发展煤炭循环经济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长期以来,山西煤炭企业为国家贡献巨大,但由于一直遵循先开发后建设、先生产后生活的生产方式,其自身发展资金非常有限。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是造福于全社会,带有一定公益性的发展模式,建议国家与地方政府在重点列项、税费优惠方面给予支持,并采取相关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党的十提出,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其重点是提高能源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控制消费总量,这是我国能源领域改革的新战略、新方向和新形势。在2013年山西省煤炭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创新煤炭行业综合改革试验先行先试新机制,推进煤炭转型发展高端化,为此,只有打好循环经济这张牌,大力发展非煤实体经济,提升煤炭经济效益,才能促使黑色高碳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推动全省煤炭企业转型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关礼琴.关于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思考.企业家天地,2010(12)

2.赵会东.如何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刍议.山西科技报,2012.5.16

3.2013—2017年山西煤炭工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4.王琼.浅析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价值工程,2010(4)

篇12

1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

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从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入手,从传统的粗放开采型生产方式向资源保护型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鹤煤集团在煤炭生产过程中注重优化开采设计,合理生产布局,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努力提高煤炭开采的科技含量。在工作面布置上,优化设计方案,设计大采区、大倾向、大长度、大采高,最大限度上减少布局上资源损失;在生产过程中,积极推广新工艺和新技术,全面提升装备水平和采煤机械化程度,实现了人员、设备、环境的高效运行;加强生产技术管理,对矿井储量、采出量、损失量等随时进行考核监督,提高回采效果及回采率;通过合理预留煤柱、回收边角煤和薄煤层,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延长矿井服务年限。

2进行煤炭洗选加工,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加大原煤洗选加工能力,改善煤炭产品结构和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鹤煤集团不断加大洗选煤设施的建设和技改力度,先后筹建了6座洗选加工厂,年洗选能力由原来210万吨提高到500万吨,冶炼精煤、喷吹精煤等品种煤的市场份额逐年提高,满足了用户对煤炭品种、质量的不同需求,实现了煤炭产品的高效利用。同时,对原有洗煤设施进行技改,采用煤泥浮选工艺,实现洗水闭路循环,将混煤中的低灰精煤泥全部回收,年回收低灰精煤33万吨。洗选过程中产生的洗中煤、煤矸石及伴生低热值劣质煤用于电厂发电,使废弃物也得到有效利用。

3变输煤为输电,实现煤电就地转化

煤炭企业建设电厂具有诸多优势,一是可以降低能煤炭运送成本,提高输送效率;二是可以缓解日益紧张的运输压力,保障输送能力;三是可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提高煤炭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四是就近消耗大量煤泥、煤矸石,减少环境污染。近几年鹤煤集团电力建设迅速发展,2×135MW综合利用热电项目已于2007年4月实现双投,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向市区供热面积达500万平方米。鹤煤集团与省建投参股建设的鹤壁兴鹤2×600MW火电项目两台机组均已建成投产,目前正在安全、经济、稳定运行,顺利进入投资回报收益期。鹤煤集团还积极参与鹤壁四期2×1000MW火电项目,该项目总投资85亿元,采用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煤耗低、环保性能较好、技术含量高,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8亿元,将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扩大企业规模。

4利用煤层气资源进行发电

煤层气发电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环保效益,属于国家综合利用免税鼓励项目。煤层气发电可以实现以用促抽、以抽保安的良性循环,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奠定基础;通过煤层气综合利用在直接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可向发达国家出售减排指标获得一定利益,还起到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作用。鹤壁矿区属高瓦斯矿井,已探明储量242亿m3,目前可利用煤层气储量70亿m3。鹤煤所属的七对矿井装设22台煤层气发电机组,装机总容量为11兆瓦的内燃机燃气电站,从而将“废气”转变为电能,全部并网发电后,年发电量可达6350万度,实现利税1596万元。目前,已在三、六、八、十矿和中泰公司安装了14台500KW发电机组,可有效利用煤层气1150万立方米,该项目填补了河南省利用煤层气发电的空白,开辟了煤层气综合利用的新途径。5煤矸石、粉煤灰生产新型建材

利用煤矸石生产烧结砖,可以做到节能、节地、环保,代替实心粘土砖。鹤煤集团2006年2月成立了鹤壁鹤煤环保建材有限公司,建设四条矸石砖生产线,以煤矸石为原料、采用全内燃焙烧工艺,年产矸石砖2.4亿块。一矿、五矿、六矿三条生产线均已投产,安置转岗员工600余人,年消耗煤矸石80万吨,减少矸石排放占地40亩。该项目投产以来凭借先进的生产技术、优质的产品质量,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生产经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鹤壁集团与美国福霖国际集团控股公司合资成立了鹤壁福田舒布洛克建材有限公司,利用2×135MW热电厂和兴鹤2×600MW火电项目产生的粉煤灰,建设年产10万立方米陶粒、20万立方米砌块。2007年3月20万m3/年粉煤灰混凝土砌块生产线已竣工投产;10万m3/年粉煤灰生产陶粒项目也成功试产,开辟了粉煤灰制陶粒取代河沙和石子实现综合利用的新途径,填补了国内空白。

鹤煤集团的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安排1000余名员工就业,年消化煤矸石约70万吨,粉煤灰20万吨,节约土地近500亩,节约燃料折合标准煤约6000吨,实现产值一亿元,利税2200万元。

6矿井水综合利用,为电厂、煤化工项目提供用水保障

鹤煤集团与深圳年富实业有限公司合资成立鹤源水务公司,建设矿井水综合利用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1.8亿元,建设8座水处理站,2座输水站和1座矿井水综合利用厂,全年可供水量达2620万立方米,主要用于鹤煤2×135MW综合利用热电项目、鹤壁兴鹤2×600MW火电项目以及60万吨/年甲醇项目的用水或补充用水。该项目一举多得,不仅解决了重大项目的用水紧张问题,还减少了煤矿每年支付的排污费用,而且节约了水资源、减少了环境污染,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输水线路已铺设完成开始运行,实现向电厂供水。预计2008年底工程将全部完工投入运营,该项目可实现销售收入4200万元,利税1500万元。

7余热综合利用实现节能降耗

利用水泥生产过程中窑头熟料冷却机、窑尾预热器产生的废气余热进行纯低温余热发电。鹤煤集团与河南省建投共同出资6200万元,在同力水泥厂建设一座9MW的纯低温余热发电站,于2007年11月并网发电,年发电6000万kwh,折标煤2.4万吨,资源利用率达到95%,解决了水泥厂30%以上的用电,并使熟料单位成本降低了8元。同时作为理想的CDM项目,每年可向发达国家出售CO2减排当量5万吨,增收300余万元。

篇13

一、循环经济概述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循环经济是遵循资源到产品、产品到再生资源的模式进行发展的,具有资源开采低、资金投入少、利用率高和污染物排放量较少等特点,可以使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促进生活环境平衡发展,从而达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控制生产污染物的产生,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垃圾生成,最终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展循环经济将使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给环保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关系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点,两者有着如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时,忽略了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片面的注重工业生产效益增长,致使大量空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排放出来,导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给区域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影响。发展循环经济,提倡低能耗、环保和维持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实施环境污染有效控制策略,对工业生产全过程进行实时监督,可以从根本上防止环境污染产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达到提高我国区域工业发展水平的目的。

(二)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经济不断增长过程中,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给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许多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提高资源最有效利用率,运用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促进资源回收利用,从而达到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循环经济模式的产生,让垃圾变废为宝,使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变废为宝产业不断发展,给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可靠保障。

(三)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快速转变,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最初的粗放型转变到了集约型,有利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于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化建设中,

社会发展对生产力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快速转变,推动区域经济向着生态、环保型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产生,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注重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使资源有效利用率得到最大化提高,对于促进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区域经济市场竞争力

在国际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二十一世纪,我国要不断创新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者立于不败之地。现代化建设中,自然资源的总量在不断减少,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循环经济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使城市之间的经济差异不断变小,从而提高区域经济市场竞争力,推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三、发展循环经济应采取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认识,优化产业结构

现代化建设中,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提高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增强环保和节能意识,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以给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提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同时,对发展循环经济进行全面规划,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从真正意义上调整产业结构,从而成功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氛围,给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二)加强管理,创新发展机制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企业要加强管理,监督生产工人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不断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使工业生产向着科学化、规范化和一体化发展。例如:建立监督考核部门,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考核,加大绿色生产和消费的宣传力度,用绿色GDP来评估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情况,从而提高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国家扶贫政策、奖励政策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不断创新发展机制,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率真正提高,给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创造有利条件。

(三)注重投资,提升科技水平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发展是从根本上控制生产污染物的产生,避免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回收可再利用物品,减少垃圾生成,最终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因此,国家和政府必须注重垃圾产业投资,培育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使可持续发展战略真正落到实处,促进循环经济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运用先进高科技技术,创新投资机制,与国际接轨,使节能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等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新工艺快速形成,从而推动循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有效策略,促进循环经济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以提高区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给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林珠.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力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2]冯德祥.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冲突协调的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2012.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