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地区经济基础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经济落后地区由干经济基础薄弱,信贷资产质量较差,处置不良资产困难重重,已成为资产管理公司高效、快速处置下良资产的“瓶颈’,直接制约着公司整体业务的发展。对落后地区资产处置的分析研究,是我们面临的又一课题。
一、经济落后地区不良伯贷资产形成的原因
总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由于国家银行政府职能所形成的不良资产,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信贷资金财政化的结果;二是由于政府干预,对重夏建设、产品无销路的企业发放贷款所形成的不良资产;三是由于国有企业自身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经济效益日趋下降,亏损严重,贷款难以归还,形成银行相应的下良资产:四是金融监管过于松弛,银行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自办经济实体等形成的不良资产:五是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快速转变,使决策和管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商业银行的需要;六是信用观念淡薄,企业还款意识差.敢于借债盲目扩张,借款不还。
二、经济落后地区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处里难点
(一)经济基础薄弱,企业筹资调节空间狭窄二这些地区由于区位偏僻,资源匾乏,目前仍处于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局面,工业形势非常严峻。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产品低劣,机制不活.发展缓慢,债台高筑。尤其是县级区域,没有主导产品,没有龙头企业,经济结构极不合理,财政长期人不敷出,工资拖欠间题非常严重、财政始终处于饥饿状态。经济落后地区企业筹资渠道单一,自我调节空间狭窄,绝大多数企业固定资产80%是银行贷款,流动资金10090靠银行贷款,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太强,甚至到了离开银行就无法过日子的地步。大部分企业处于瘫痪状态,渍务包袱沉重、严重资不抵债,被迫关闭、停产,破产,企业筹资还款不现实.由此决定了不良资产的处置难度:
(二)信用观念淡薄,社会环境不佳:由于企业长期的稠负荷运行,负债率极高.决定了其信用观念更为淡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银企资金洪应关系造成了银行信用关系混乱.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相当一部分企业片面认为银行的钱就是国家的钱,国有企业用国家的钱是天经地义的,头脑中根本没有银行的钱是存款公众的债权,应该偿还的概念。时至今日,经济落后地区这种影响仍有很强的惯性.集中表现在:一些企业长期大量拖欠银行本息、甚至恶意逃废债,甩脱银行债务的现象屡屡出现。少数地方政府仍然在自觉不自觉地鼓励或放纵企业逃废债。有少数企业以欠账作为牟利的一种手段.以重组改制为名,通过不规范的破产、分立兼并合资、股份合作、承包租赁、拍卖出售等方式逃废债务。如河南省周口地区电机厂利用企业分立,将一个企业分为三,两个新开炉灶.厂址厂房.机器设备都划了过去,工行债务却保留在老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壳、连方.公地点都是租用新企业的、逃避银行债务4001万元而大量的欠债势必造成社会的信用危机成为阻碍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侄桔。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法津措施的不配套.影响着收购债权的落实.集中表现在:一是在法律制度的内容上多有断层,如对企业借改制,悬废银行债务的行为我国现行法律中尚无明确的处罚规定;三是国家有关企业改制.破产等方面的文件法规的下一致性,影响债权的落实;三是在祛律执行的结果上效率低下:四是在落后地区以权代法的行仍时有发主以上这些困素的存在,成为落后地区资产处置的难点。
(三)收购资产质量低、处置变现回收困难:在我们接收的资产中、90%是信用贷款、有政府关停文件、且已过诉讼时效、因此处置变现几乎为零。极少数存在的企业也是名存实亡,债权质量极差。大部分无抵押、无担保,回收困难。部分有房地产和机器设备做抵押的贷款也是后来银行完善贷款手续时补办的,未过评估了带有很大的虚假成分。这些抵押物的状况有两.点令人堪忧:一是地理位置偏僻。如河南内乡县地毯厂以部分厂房做抵押,厂址在距县城5公里的山坡上;同一县的化工厂以生产车间做抵押,厂址在距县城40公里的山沟里、有的房产位置是古代遗址.被定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不得用于开发、这些都为处置带来极大的瘴碍。二是抵押物价值严重不实、普遍较低.当年补办手续时估价过高.经自然损耗。严重贬值。部分抵押物因企业欠职工集资款.被用于抵消债务.变现极难。一些机器设备。因长期处于停产状态,陈旧老化,且专用性强,市场价值极低、难以变现。
三、经济落后地区资产处的对策
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的存在既是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的一个重大隐患、也是危害国民经济稳定、健康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形势要求我们快速处置这些资产,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有资产回收价值最大化。而这些不良资产中、国有企业占的比例较大对那些负债率高的企业来说,债务已经成为其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要寻求一种解决方案.使得国有企业既不因负债沉重而只想逃废债务,又能使国有资产得到最大限度的回收二通过以上的分析.就要求我们根据经济落后地区的特有现伏.采取有效的对策.防止值务友财务状况继续恶化、防止现有抵押品的市场价值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减少.防止现有债务入逃废债务。
篇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之前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对西北地区的农民而言,如果维持原有的产业结构,大部分家庭收入的增长速度赶不上支出的增加速度,即家庭收入的增加赶不上家庭消费的增长。这其中,日常生活消费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是支出增加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一般而言,西北地区劳动力过剩、资金短缺、资源贫瘠、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一方面,传统的支柱产业――农业生产粗放经营,广种薄收,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化程度较为低下。再者,加入WTO后,我国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均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单靠农产品价格上升来维持收入增加已经不太现实。另一方面,不仅农业不发达,非农产业也很落后,就业岗位少,致使农民在当地发展的机会少、余地小,加之人力资源贫乏,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力基本属于原始状态,在此情况下,走出家门、外出打工就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
本研究属于以社区为基本单位的微观研究,笔者选择了甘肃省外出务工人数较多且在地形、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等方面较有西北代表性的4个村庄为研究单位,共收集问卷153份,并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探究了务工家庭的生活现状、经济收入构成及家庭消费情况,获得了大量的定性资料。
1.当地外出打工者的特征
1.1外出劳动力以已婚男性为主,受教育程度较低
外出劳动力中,已婚者的比例为64.7%,未婚者为35.3%。多数农户家庭选择让家里的主要男劳力外出打工,妻子留在家里照看父母和孩子;只有少数是夫妻俩共同外出或妻子外出,外出劳动力以已婚男性为主。外出者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78.2%,小学次之为20.3%,读过高中的占1.5%。外出劳动力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可获得的就业资源受到一定限制。
1.2组织方式以自发为主,劳务市场和政府组织为辅
农民外出就业的组织方式具有明显的自发性。由于劳动力市场发育的不完善,当地农民主要依靠自己寻找门路和亲朋好友的介绍外出就业,自己或社会关系、血缘联系的广泛性和较强的亲和力是他们寻求就业机会的主要依靠。由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虽然近年来日益发挥作用,但其主要的输出对象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的未婚青少年,对已婚中年男性外出作用很小。
1.3就业方式的兼业性、季节性和恋家性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外出就业的农民基本没有脱离农业、放弃土地经营活动。他们或者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利用家庭辅助劳动力来经营农业。调查中60.8%的劳动力属于季节性外出,即农忙时回家务农、农闲时外出就业。当地农户外出就业的兼业性和季节性明显带有主动性和期望性,同时具有很强的恋家性。已婚者多在当地附近县区,且流动性很大。“农忙季节可以回家帮忙”及“离家近可以常回家看看”是许多已婚劳动力选择就业地点的主要考虑因素。
1.4从事行业的集中性与低技术性
由于农户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制约和劳动技能的缺乏,外出农民大多集中在煤矿、砖厂、建筑业和服务业等以手工操作为主且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行业普遍具有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等特点。虽然近年来从事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的人数在增加,但增速较慢,多数人受年龄、培训资金和时间的限制,难以接受技术培训。
多数外出者收入较低且不稳定,年收入多在2000元~8000元之间。
2.外出务工对家庭经济的影响
2.1外出务工改变了家庭收入结构
调查显示,当地农民打工收入占到外出者家庭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外出务工改变了家庭收入结构,但收入比例在资源不同的村庄差别较大。
通过调查农户的家庭经济条件发现,外出打工者家庭经济状况以中等及以下为主。调查样本中贫困户占23.3%,中等偏下户占三成,经济条件中等的农户有四成,中等以上的农户占总样本量的6.7%。
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其最主要、最直接的动机就是提高家庭收入。就总体情况来看,打工收入已经占到外出者家庭总收入一半以上,但是这个比例在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村庄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农业发展相对不错的地区,打工收入占到打工者家庭收入的一半左右;而在自然环境恶劣,农业基本没有收成的村庄,打工成为大多数家庭唯一的现金收入来源,而这样的地区在甘肃省不在少数。
在经济发展较好的D村和J村,村民们大多是在基本保证农业收入的基础上,丈夫或其他家人外出打工来增加家庭整体经济收入,农户的外出打工和农业种植相得益彰。尽管多数农户是家里男主劳力外出务工,但这基本不会影响到农业的生产和收益。农闲时的土地管理如浇水施肥等由妇女和老人进行,而农忙时大部分外出人员都会回来帮助收获,即使不回来,妇女和老人多受些苦,受些累,也会把粮食和东西都收回来,不会损失。因此,这种情况下,农户外出务工的收入是除去外出成本之后的纯收益,基本不会有损于农业的生产经营。
而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R村和Z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外出打工的收入完全成为农业收入欠缺的一种补偿和替代。目前甘肃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是靠天吃饭,丰年脱贫、灾年返贫现象很普遍。R村和Z村虽然水资源历来比较短缺,但人均土地面积较多且土质较好,在以往雨水可以勉强供应的年景,洋芋和小麦等经济作物收成很好,“种一年吃三年”,农业是他们生活的主要来源。但2003年以来,R村和Z村连续四年受到严重干旱威胁,农业已基本没有收成,打工已成为多数农户家庭唯一的现金收入来源。
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地膜、化肥、农药等)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得农民利用农业增收的难度加大,在很多地区,农业的收入和支出基本平衡。而作为农民来讲,土地是他们生活的依托,也是唯一退路,因此虽然农业基本没有盈余,也没有人放弃土地,这样既可以达到基本生活资料(粮菜)的自给,又可以在家庭壮劳力外出的同时,合理配置家庭内部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
由于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实用的劳动技能,因此大部分外出者从事装卸、杂工、煤矿、建筑等工作,收入较少。但不管怎样,外出务工提高了家庭的经济收入,改变了家庭的经济收入结构,将打工收入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2.2大部分家庭的打工收入用于补充生活基本消费
收入和消费组成家庭经济的两方面,对一个家庭而言,家庭收入往往具有多种来源,而消费支出也是多方面的。一般家庭在进行某一项消费时,并不好严格区分这项消费是来自于打工收入或者农业收入。因此,打工收入和家庭其他收入的用途并不好区分。但是,由于当地的农业收入多以实物的形式消费掉,如:地里打的粮食,自家养的鸡、猪等;因此,农家能支配的现金收入绝大部分还是来源于打工者的工资收入。
据调查,日常吃穿消费、子女教育、化肥等农业生产投资是打工者家庭收入的主要用途,其次为看病就医和“其它”,而“其它”主要指人情消费。
日常吃穿消费是农民维持生存的最基本需要,通过访谈统计,这部分现金消费一般占家庭总现金消费的1/4左右。从以前商品匮乏时代走过来的农民养成了节俭的习惯,所以日常的吃穿费用能省则省,例如,一般每户农家都会养一头猪,过年时杀掉,腌制成腊肉,这样吃一年。蔬菜一般也是自己种,只有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才会买一些。
当地村民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十分看重,随着打工获得的经济收入的提高,农民可以对子女的学习投入更多的经济支持。虽然现在我国中小学实行了“普九”义务教育,但农民对教育的投资似乎并未减少。据了解,初中和小学虽然不用交学费,但辅导资料、试卷、班费等各项费用加起来,一个小学生一年要拿200多元,初中生一般要住校,上述费用+住宿费+生活费,一个初中生一年要拿600多元,而一个高中生一年的各项费用加起来也在4000元左右。尽管投资如此“巨大”,只要子女学习够好,大部分农民还是竭尽全力地提供。
这样投入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他们对社会地位的固有看法。西北地区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其他地区,加上社会对农业和农民的偏见,因此很多人认为只有读书考大学才是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只有让子女把书读出来才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这种想法体现的还是传统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但多数农民的想法也很现实,当子女学习成绩较差,升学无望时,他们便会让子女外出打工,以补贴家用。
盖房和儿女婚事的支出是家庭大宗消费的主要目标。由于缺乏其他投资方向和热情,农民往往将建房作为长期消费,再加上在农村住房一直是私有财产,所以农户特别舍得在建房上花钱。住房对于农户既是生存消费又是享受消费,还是财产储蓄,房子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在农村传统的婚姻习俗中,新房具有绝对重要的作用。而且,体面完成儿子的婚事不但是提升家庭社会位置的需要,也是父代农民一生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子女成家之前,为了准备婚事,父代农民不得不压缩正常的生活消费,节衣缩食去进行短时期的“过分消费”。这使整个家庭的生活消费时时处于紧缩状态,尤其是父代农民,在储蓄尚未满足需求之前,更是省吃节用,生活只求温饱。
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在家庭消费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近年来社会物价整体上调,尤其是化肥的私人化经营,销售者哄抬价格,政府监管不力,使得农民在这方面的支出大大增加。土地较多的家庭,除了生活必需的小麦、玉米,还可以种一些经济作物,如洋芋、洋葱、豇豆等来增加经济收入,而拥有土地较少的家庭只能种小麦、玉米来保证粮食的供应,生产资料投资加上人工,几乎可以与农业的收成相抵。
此外,人情礼已经是当地农户家庭消费的一个重要方面。盲目性、愚昧性消费依然存在。目前部分农村居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超前性消费、攀比性消费日趋严重,请客送礼人情风愈演愈烈。
从耐用消费品来看,大部分家庭的耐用消费品仍以黑白电视机、电风扇、手表等中低档商品
为主。目前较少家庭会考虑改善家庭耐用品方面的支出。
3.结束语
以上看来,外出务工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但尚难以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的状态。
由于西北地区非农产业发展落后,就业岗位少,竞争激烈,加之外出者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打工获得的收入较低且不稳定。因此,外出打工虽然增加了家庭的经济收入,但对大部分家庭而言,收入和支出相抵,盈余较少,发展缓慢,目前大部分农户只是为了生存而奔波,“生存”而非“生活”对于他们具有不同的意义。
西部大开发,西北地区目前正处于重大的社会变迁之中,这期间,文化各部分失调的现象十分突出。文化堕距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在所组成的文化发生变迁时,各部分的变迁速度是不一致的,一般来讲,“物质文化”会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西北地区也正处于这种“文化堕距”当中,如虽然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之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这一地区的农民普遍观念意识守旧,外出者当中很多人一年外出3~4个月,预测赚够了当年所需的花费便回家,认为只要衣食无忧就可以了,觉得自己的生活与那些比他们更贫困的地区相比还不错,并不会尽可能多地去赚钱储蓄以转向其他投资方向。他们平时生活很闲散,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也比较满意,安于现状思想严重,缺乏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影响造成的。西部开发之前的相当长时期内,虽然农民广种薄收,一年一收,但地广人稀,土地面积相对较多,农产品的收入基本可以满足家庭的日常消费,因此,他们农忙之外的生活一直比较闲散。随着西部大开发以及社会整体发展的进步,日常生活消费和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大部分家庭支出的增加速度快于收入的增长速度,于是农民被迫外出务工,外出是一种基于生存需要的被动的无奈行为。
他们之所以发展意识欠缺,也存在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客观来讲,做生意投资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开铺子动辄需要两三万元,这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且,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仍相对落后,“现在铺子开的也不少了,利润小,风险大”,“开了也没人买,资源不好”,这些都使外出者缺乏转“行”的勇气。主观方面,一来很多人认为,自己年纪不小了,已经没有心情和能力去学习新的技术知识,另外没有时间也没有资金去接受技术培训;同时也有不少人认为做生意是一种很费脑子、需要“智慧”用心经营的活动,自己“没那个脑子”,打工的生活反而轻松舒心很多,也没那么大风险。
在当地,不外出打工家庭的经济状况甚至要好于外出打工的家庭。不外出家庭一般为以下几种情况:(1)自身家庭经济基础较好,或负担较少,或有亲戚的帮助,开个铺子:百货商店、服装、家电、建材之类;(2)家庭中有成员具有稳定的工作,如教师等;(3)家庭拥有较多土地。在D村,土地的分配是不平均的。D村是一个迁移组成的村庄,有的农户迁移较晚,或其他原因,分到的土地较少,他们还需要再攒钱购买土地或者租种别人的土地才可以维持日常食物消费需求。而有的人家土地较多,经济作物可以大大增加经济收入。
这就存在一个“马太效应”的问题,优势累积与劣势累积,即“好的越好,差的越差”。经济是发展的基础,经济条件较好者,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投资,学习知识和先进的技术,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人际交往,视野更开阔,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发展得更好;而对于经济条件较差者,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投资,或者惧怕经不起“折腾”不敢投资,没钱没时间学习技术,视野思想观念受限,交往范围有限,不进步即为退步,于是差者愈加相对落后。所以,增加物质积累、进行人力投资依然是促进打工家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胡苏云,王振.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就业及其对农户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4,(1).
篇3
[6]Asia-Pacific Regi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Work of the RCM Thematic Working Groups in 2014 and plans for 2015[EB/OL].[2015-07-0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东亚峰会[EB/OL].[2015-07-06]http:///mfa_chn/gjhdq_603914/gjhdqzz_60
9676/dyfheas_610206/.
[8]吕耀东.试析日本的环境外交理念及取向――以亚太环境会议机制为中心[J].日本学刊,2008(2).
Mechanism of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GU Ning
篇4
宋人寻得的这遗址是有其道理和历史依据的。
炎帝陵寝座落在纵深三十多里的山间盆地的一个山坡上,抱山环水,南面的黄杨山屏位于前,背靠炎陵山,西面有万阳山黄茅墩支脉,东面有金花岩___夹石坳,洣水河环绕陵区缓缓流淌,苍松翠柏隐荫着红墙金瓦的陵庙,好一个陵寝理想之地。炎帝陵的山水形胜可用清人谭楚廷页《炎陵山水记》的描述来概括:“……厥后游览,自适遍历神区,而后恍然有得矣。盖自南赣历两桂,知岭表之山势自南来,以达于茆花岭者为陵远导;而吴西吉州之永新、永宁两邑,山势东来者为陵右翼;其龙泉山势南联万阳峙、霞桥而立者为陵左翼。故形势家谓陵与粤东之南华寺地脉相过,诚然。若夫洣水会云秋水而合流,则襟带也;匡庐与衡岳山麓绵缀于云秋之山,则树屏也。登陵而望,千岩万壑,皆如罗拜……”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风水吉地的特色。从清道《炎陵志》炎帝陵山川图中一目了然。
随着时代的变迁,炎陵山周围山水空间遭挤占,过境公路经陵前过,现有的炎帝陵庙与陵寝相距很近,空间狭窄拥挤,其环境现状削弱了炎帝陵的圣地感,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陵墓,海内外华夏子孙前来寻根祭祖的要求相差甚远,。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建炎帝陵祭祀拜谒区的核心部分___公祭区,已于2002年10月竣工,新建的炎帝陵公祭区设在距现有炎陵庙150m以上的炎陵山腹地内,选址避开了破坏炎陵山龙脉的大忌讳,而是结穴于“龙脉”与“龙爪”之间的山凹处,“同样坐落在山环水绕的风水宝地之中,”形局上极合风水原则。[1]总体上,公祭区与原陵寝、陵庙朝向一致、两轴线相互平行,也共享同一龙脉,以山脊和密林为界,各成藏风聚气之局。新建的炎帝陵公祭区与原陵庙风水格局有接近之处,有利于揭示炎陵山及其周围山水环境的固有气势,丰富陵寝建筑环境景观的空间层次,渲染和强化庄严肃穆、神圣山陵纪念气氛。
一处理想风水的吉地往往也是一处优雅的风景胜地,其外部景观上往往是山明水秀,景色幽美,从而成为山水吉秀的风景名胜之地。原陵庙、陵寝的大环境气势,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神圣感是古代人用风水观选址的最佳实例,今天作炎帝陵公祭区规划设计应当将其继承和发展。把公祭场所与原陵庙、陵寝作为一个完整的总体来考虑。新规划设计的公祭区与原陵寝陵庙的风水格局基本上同出一辙,都是以穴场为中心,周围山水内倾护卫,屈曲环抱,形成一种朝抱有情之势。山川形势环抱紧簇穴场,表现出主宾、朝揖、拱卫等等关系。
从大环境角度看,公祭区南面远处为朝山,山峦起伏连续,自天而降,形成气势庞大的来龙之势,形成基址前方远景的构图中心,使视线有所归宿。重重山峦, 亦起到丰富风景层次感和深度感的作用。左右翼远方群山峻岭,罗列有致,以护全脉。从小环境角度看,公祭区处在炎陵山的向阳坡上,倚山傍水,群山环抱,山形各异,层次丰富。风水之土, 又谓“吉地不可无水”,水是生气体现,风水之地“得水为上”,相地先看水,“河水朝抱,屈曲有情”,水在风水中占重要地位。观山形看水势,公祭区空间不但有山形特色,也有水流之优势,洣水弯曲而过穴前,,护绕有情。洣水河由西南向东,绕龙珠山折北,沿炎陵山曲折而流;龙脑石偃伏岸畔,石形蜿蜒至北,形似龙爪之石常露出水面,雨水季节,波逐浪卷,鳞光生辉,胜似玉带,历代文士们反复咏唱的炎帝陵:“水绕陵前,襟带经流”; “洣水萦如带”说明“吉地”水之重要。穴前清流护绕有情,水环曲而至,即为得气,应验了“风至水止,藏风得水”这一风水理论。真是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壮,陵得山水而灵,从而增加水景在炎帝陵的审美价值。龙、砂、水种种景观意象,皆种情在穴中,赋予人最丰富的感受,得到游目骋怀的心性寄托。站在公祭区,远看山势起伏蜿蜒,重峦迭翠,异景相叠,近看洣水河如碧带,山坡茂林葱茏,苍松翠柏,建筑富丽堂皇,犹置琼楼仙界,令人心旷神怡。
风水中所讲究的“区穴”是选在“形来势止,前亲后倚”,“宾主相登,左右相称” 围合格局之中。”向阳避阴,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观念,沿中轴线法则布局,中轴线与地球的经线平行,向南延伸。炎帝陵公祭区就是按照这个原则选择中轴线的。
新建公祭区是炎帝陵的核心,核心部分的核心又是公祭轴线,对于公祭区风水轴线的确定,设计人员查找炎帝陵陵寝安放依据,陵庙原址选择依据和有关的风水理论,研究发现:“宋以前史书均对炎陵的具置记载不详。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炎帝庙也是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到了明代,有关炎帝陵庙的修葺,史书记载颇详,清代对庙的修葺有据可查的约有九次。民国年间,文字记载炎帝陵庙的修葺有四次。史料查实,每次修葺,其规模都有所扩大,至于庙轴线的具体方向,未见文字记载。但宋·罗苹注《路史·后记》中云:“炎陵今在麻陂,林木茂密,数里不可入。石麟石土,两杉苍然,逾四十围。两杉而上陵也。前正两紫金岭。”清·毛国与《登鹿原》也写到:“鹿原高对紫巾峰,佳气葱葱万古封。”由此我们可以推知从宋代开始,炎陵庙曾以紫金岭为朝山,即北偏西约25°。清·罗士彝《炎陵山水记》又云:“黄杨两峰对峙,又不啻列幢盖,朝至尊焉。”黄杨山在紫金岭之东,是否在后来的逐步改造中炎帝庙的朝向又向东稍有偏移,并将黄杨山作为朝山呢?这其中之故,尚待查找史料和研究。1986年重建的炎帝陵庙是以道光十七年重建炎帝陵殿形制图为参照并扩充、完善的,其庙的轴线方向也没有文字说明,这次重修的炎帝庙既没有正对云秋山主峰——紫金岭,也没有正对黄杨山主峰,只是在两峰之间。这与历代文士们反复吟唱的炎帝陵座北朝南,面向云秋山、黄杨山有点偏差,但大方向可以说还是较为一致。……通过实地观察与分析,可发现:炎帝陵寝___龙珠山___王岭之间存在一条空间轴线。” “从炎陵山地理形势和陵庙轴线的分析,得知炎帝陵的山水形胜颇具特色,炎陵山的大环境很有气势,陵庙轴线也符合传统的风水格局。”新建公祭区场址风水轴线的选择和确定,考虑了山川朝拱之势,并借助了原陵寝、陵庙山环水绕的大环境,也就是说公祭区的轴线是以原陵寝、陵庙的风水文脉为线索,加以发掘提示,朝向相同又相互平行的两轴线之间利用地形、植物、山体、园林小品分隔景观空间,且相互渗透,协调统一。本着对原陵址、轴线、陵向的尊重,轴线由南向北,先公祭、庙祭,后谒陵,符合我国传统祭祀礼仪,强调与原陵庙陵寝的风水格局一致。
“风水学”对炎帝陵公祭区的选址及公祭区总体设计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无可置疑,在设计中吸收了风水合理成份及技术手法,以“取精华,充糟粕”之原则,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应用实效,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从中可以感受到风水价值。通过引入风水理论,折射出炎帝陵公祭区艺术的魅力,提高其审美价值,突出了历史传统文化风貌,增加了炎帝文化的结构层次。赋予公祭区和谐自然美的同时,还内含有一种人文之美,使公祭区更有一种神奇色彩。她的实施反映了设计者将风水理论用于实践的一次成功尝试,体现了比较成熟的风水环境景观规划意念。
参考文献:
[1]株洲市规划设计院.炎帝陵风景名胜区公祭区详细规划说明;炎帝陵公祭区扩初设计说明.2001.
篇5
当代,如果说有一种力量最广泛、最深刻地影响着所有中国人的话,那就是教育。教育赋予知识、唤醒心灵,教育的进步推动社会的进步,教育的精神维系民族的精神。教育,不仅培育了个体完整的人格,而且雕刻了社会、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与内核。农村教育作为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须要从根本上发展起来。
农村教育就像“三农”问题一样,是个说不尽的话题,也是许多学者都去求解的一个“无解”方程。西部地区,资金短缺、资源匮乏、“三农”问题显著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出现在这里!但教育是其最根本的问题,只有把教育问题解决了,只有让孩子们接受到最好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西部的贫困和落后问题。所以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政府为发展西部地区的教育进了极大的努力:除了不断增加对乡村教育的投入之外,还建立了诸如“烛光工程”、“希望工程”、“春蕾计划”、“西部阳光行动计划”等爱心工程。这一切的努力也使得无数失学儿童圆了读书梦,可以说是功德无量。然而,我们应该看到:所有爱心工程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对于庞大的农村教育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它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治贫,要从根本上治贫只能靠农村自己。
二、西部阳光行动教师培训活动的简介
西部阳光行动是针对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教育问题而建立的一个爱心工程,其心愿是让阳光照射到农村教育的每一个角落。
2005年9月17日在西北师范大学举行的“西部教育论坛”及“西部贫困地区教师培训活动”是由西部阳光行动发起并组织的,其背景就是从2004年秋季开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全面的推广阶段。本次培训的主题也在于让更多的农村老师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在这次活动中,有来自西部贫困地区12个省市的30位小学教师参加了论坛和培训。
三、农村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首当其冲就是农村教育经费短缺。贫困的确是制约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据访谈的老师介绍,至今在西部较为偏僻的农村地区,仍然还有许多学生上课的教室是危房,学校没有足够的课桌凳,四五个孩子挤趴一张桌子,冬天没有电,没有煤,主要靠全体师生从山上捡来的牛粪和干树枝,然后在教室里抹一个小火炉,生火取暖,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老师和孩子们还在坚持上课。有一部分学校的情况稍微好点,最起码危房改建了,桌凳也有了,但是学校没有周转的资金,有时候连买粉笔的资金也没有。
关于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的原因是个极为复杂的问题。首先,农村本身就贫困,农村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地方,农村的贫穷自然会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但是农村的贫困不是一天或者两天形成的,农村的贫困尤其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历史上,为了发展工业,农业做出了巨大的让步,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劳动力,提供原材料,提供销售市场等等,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极端不平衡,工业的发展是以农业的牺牲为代价的。体制上,一直以来政策都是极为偏向城市建设的,农村的发展相比之下更加落后。所以农村没有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其次是“税费改革”对农村教育经费的冲击。据访谈的老师反映,农村“费改税”后,特别是实行“一费制”后,学校经费很难周转开,有时甚至连办公用品的经费也没有。
(二)其次是师资队伍建设匮乏。据来自宁夏西吉县顾沟小学的马树仁校长介绍:宁夏西吉县沙沟乡千洋河小学有260多名学生,学校却仅有5位老师。其中一位代课教师还有病,手抖得厉害,在黑板上写字都很困难。还有西吉县“一人一校”制的阳庄上卷初小,仅有一位老师教着全校48名学生,让人感到痛心的是:这位老师还患有糖尿病。像这样,小学部的教师要包班(就是要教这个班所有的学科),村小的老师则大多为“一人一校”,要承担全部教学工作的故事在农村来说已是屡见不鲜了。
教师不足究其原因是:农村办学条件较差,加上教师工资偏低,相对城市老师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均无力参保。所以农村普遍存在吸引高素质教师难的问题,农村教师中优秀教师、年轻教师、音体美教师以及英语教师都十分匮乏。地方和学校对教师的激烈争夺是造成农村教师流失的又一重要原因。目前,各地重视城市教育和重点学校的教育,忽视乡村教育和普通学校的教育,农村的好教师和教学骨干全部调进城市和重点级学校,大量优秀的农村教师被“挖”到县城,从县城被“挖”到市里,从市里又被“挖”到省城乃至其他核心城市。
(三)还有农村教育中教育观念和现代化教育手段相对落后等等问题。在访谈中,据来自四川省抚平市广罗小学的谭秀容老师介绍,多数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与教育部的要求相差甚远,现代教育设备少,教育手段简单,基本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上。虽然有一部分学校在“普九”建设中建立了微机室、配置了几台电脑,但学校的许多老师都用不惯,也不会用。因为他们长年封闭在山村中,没有经费参加继续培训,更没有机会与信息流畅的外界相互接触。这些问题的原因其实质都是由资金投入不足和师资短缺等问题直接或间接造成的。
是的,农村的确是贫穷落后,但落后不是农村的错误,也不是孩子们的错误。虽然农村贫困,农村教育的发展困难重重,但老师们毅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孩子们依然带着美好的希望去上课,他们用热情和爱构建着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精神。
四、农村教师对农村教育的情结
在访谈中,有一位来自甘肃天水麦积区的女教师,她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一人一校”制的初小(就是整个学校只有她一个人包揽着所有的教学任务)。她从15岁就当上了这所学校的代课教师,至今已七年有余,每月仅有的140元工资,在税费改革后,也有两年没有发了。但是生活的艰辛和岁月的无情,并没有使他放弃自己的信念,她喜欢教师这个职业,热爱教育这份事业。年纪和当代大学生相当的她展现出的依然是积极热情、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谁能理解是什么让她仍坚守着这道最后的防线?
有一位来自甘肃省武威县的女教师今年四十多岁了,也是一位代课教师,她仅以每月40元的工资教了整整23年的书。40元的工资都达不到一个劳动者最低保障的标准,难道是每月40块钱的工资让她舍不得离开这所学校?答案是可想而知的。她说,她的亲朋好友都曾经劝他放弃这份工作,哪怕是回家务农也比教书挣的钱多啊,甚至她的儿子和女儿也这样恳求她。但是,她最终还是没有放弃,因为她实在是舍不得这些勤奋努力的孩子们,放不下这份她执著热爱着的事业!
还有……还有很多像这样不为人知、动人心弦的教育故事……他们的生存状态是许多人都想象不到的,他们的精神不由得让人们肃然起敬。这就是我们的山村教师,他们用毕生的精力,为了农村和农村的孩子们而忘我的工作,传递着知识的火炬。老师们执著的坚守着这道防线,在清贫中固守理想,在探索中完善自我,将农村教育事业执著的进行着。有了他们涅如磐石的信念和宽广博深的爱心及奉献精神,难道我们没有看到农村教育的任何希望吗?
五、农村教育的优势
农村教育是人们不愿提起的话题,因为提起西部、提起农村、提起农村的教育,人们只能想到贫穷和落后,要么因为它的贫穷和落后而大发牢骚、怨天尤人、大加批判;要么就投以同情怜悯的目光而感到无助和不知所措。但是我们却从来没有用理性的思维正视这些问题的原因,没有客观现实的挖掘它更深的层面。毋庸置疑,农村教育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但农村教育的前途难道就真的一片黑暗吗?农村的教育真的就一无是处吗?不,不是这样的,农村的教育也有其优势所在,农村的孩子也有其特有的优点。
(一)农村教育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农村的原生态。农村的原生态可以为农村教育提供优良的自然环境,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们实践的需要,比如环境教学①。环境教学的一大特点是实践性,要实践就少不了有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实践对象。农村小学由于经费困难,缺乏建设实验室的资金,表面看来,条件远不及城市小学优越,但农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只要师生投身大自然,善于挖掘有利因素,利用现有条件,就能变劣为优。以制作树叶的标本为例,城市学生的条件就不如农村学生的好,且不说采集的难易程度,单从树叶的品种上,农村孩子就能采集到比城市孩子更多的标本。再如家禽的殖,养兔、喂鸡、放牛几乎都是农村学生的日常家务,所以对这些动物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等都了如指掌,再不需要死记硬背。
(二)农村孩子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也很强。农村孩子从小就参加劳动实践,普遍养成勤于动手的好习惯,他们能吃苦耐劳,有毅力,不怕挫折。他们在学习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过去经验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会通过实践活动自己找到答案,容易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更乐于参加实践,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人生经验,而且还容易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农村孩子有更多自由的空间。城市的孩子生活在同一个家属区内,却相互不认识对方,他们都生活在各自的小天地内,尽管这个空间里有很多陪着他们打发时间的玩物,但他们的内心却是十分孤独的。而在农村,虽然孩子们没有精美的玩具,也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但整个村子里的孩子们都可以一起在广阔的空间自由的玩耍,尽情的享受孩童的天真,比如捉迷藏、踢毽子、跳皮筋,一起去放牛。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他们可以在上、下学时结伴同行,也可以在课堂上无拘无束的讨论问题。
(四)农村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更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许多小学里的孩子为了读书每天都要走十几里的路,天还没亮就上路了。家离学校太远的孩子就只能选择寄宿,他们的吃住都在学校,小小的年纪就饱尝了生活的辛酸。当城市里的孩子正躺在温室里与周公交谈时,农村的孩子们已经用自己秩嫩的脚板踏上了求学之路。就因为农村的孩子小小的年级就饱受了生活的艰辛,所以他们从骨子里就根植了那种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会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的机会。
所以农村教育有其特殊的优势,老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都应该看到农村教育的曙光,都应该对农村教育充满信心。
六、解决农村教育的关键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贫困的确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但是我们的政府也已经为农村的教育做了很多年的救济和扶贫工作:比如“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家加大对西部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但我认为这些工作只是基础建设,并不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最根本的出路,农村教育要发展,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关键。
(一)首先,最重要的应该是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的脊梁骨,农村教育最终要靠教师自己扛起来。
1、教师思想的转变体现在对学生观的转变。这对现代教育下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成功起着决定的作用。新的教育理念认为②,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独立的思考和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激发出来的,基于这样一个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性,又要注重引导学生“质疑”精神,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提供宽松活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真正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在访谈中来自宁夏的一位马老师惊喜地说,他在观摩课上发现原来美术课可以这样有趣的上:讲课的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了空心字的基本写法,然后让同学们分别在黑板上用空心字写出自己的名字。马老师惊喜地说,同学们写出来的名字的形状都是千差万别的,都特别有艺术,有的写出来的名字还特别有创意,甚至连老师也未曾想到过,这才是一节真正的美术课。在听一堂语文课时,上课的老师问同学们愿意做个什么形状的风筝,同学们有的说蝴蝶、有的说蜻蜓、有的说老鹰、有的说燕子、有的说龙……但是有一个孩子却出人意料的说:“我要做一个我不喜欢的风筝”。顿时大家都惊呆了,怎么会想到这样的答案!当问他为什么这样回答时,他果决的说:“因为风筝它会越飞越高,最后会挣断线飞走的!”马老师感叹地说,他以前从未给孩子们自由思考的空间,他上美术课就在黑板上画一个苹果或者其他物品,然后让孩子们模仿黑板上的样子画。在听完这些课后,马老师说他真正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多么丰富,思维是多么的活跃。他说他回到学校后一定要把本次培训学到的新课改革的理念推广到学校的每位老师,让每位老师都理解新课改革的重要性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所以,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就是不再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应该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拥有无穷创造的潜力。
2、教师思想的转变体现在自身知识的完善上。由于历史的和体制的原因,农村教师主要由大龄教师、代课教师和女教师组成,所以相对来说,知识比较匮乏、专业结构比较单一,而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所以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由于资金的短缺和地域的限制,农村教师能够外出参观学习和进修培训的机会特别少,但需要明确的是,外出进修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对一个教师来说,无论任何时候,最常用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应是个人自学。所以农村教师不能因为没有外出进修培训的机会,就放弃自己的学习。更何况,近几年,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举办了很多培训活动,还有如“西部阳光行动”这样的爱心工程尽量提供更多的舞台,让更多的农村老师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培训,提高自身知识文化的修养。
3、教师观念的转变体现在教学方式上。农村的学校在农村,农村有着城市无法比拟的与生俱来的优势,比如环境教学。所以农村的教育应该是活的教育,即教育的本地化③,农村的教育可以与当地的农村结合起来,让孩子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能更多地融入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培养热爱自然的品格,培养热爱生命的品质。
(二)其次是家长观念的转变。家长也是农村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农村教育的发展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家长要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因为他们的一举一动直接牵动着无数老师和学生的心:
宁夏固原县沙沟乡阳庄村上卷初小是一所“一人一校”制的初小,学校的情况很不乐观,仅有的两间教室都没有玻璃,就算四个学生挤一张巴掌大的桌子,还有因为没有桌子而站着听课的学生。家长们看到这种情况,虽然自家都很贫寒,但还是尽量腾出破旧的桌椅捐给学校。不幸的事,仅有的一位代课教师还身患严重的糖尿病,妻子因此弃他而去,但他带病坚持上课,每月仅有60元的工资, 60元的工资有时候连买药的钱都不够,更何谈其他?本来就贫寒的家,由于病魔而变得愈加贫寒。家长们实在看不下去,主动要求老师向每个学生收20到30块钱的学费,先把老师的病治好,老师感动的无与伦比,但他怎能收取这些血汗钱呢 ?有这样体贴、理解老师的家长,对老师来说,是一种极大的精神支柱,他虽然带着病痛上课,但他的心里是甜滋滋的,这种信念支撑着他将会更执著于自己的教育事业。如果家长不关心、不支持教育,老师对教学会失去信心。学生自己也会自暴自弃,不学无术,这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将是极为不利的。
所以,家长们也要转变观念,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只有让孩子们受到更好的教育,农村的落后和贫困才会从根本上改变。
所有这些都说明,资金只是农村教育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但是,没有钱,孩子们就没有创新思维了吗?没有钱,农村就没有自身的优越条件了吗?没有钱,农村就不能进行课程改革了吗?没有钱,农村的教育就终止了吗?所有的事实都证明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贫困不是最大的敌人,而是许多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阻碍了农村教育前进的脚步,生活在西部贫困地区的那些孩子们是无辜的,他们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
因此,广大农村教师和家长们不必因为农村的贫困和教学设施的落后而怨天尤人,固步不前,只要教师们更新教学观念,利用农村优势,积极开发当地的教育教学资源,同样能上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办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育。只要家长们转变思想观念,关心并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农村的教育一定会发展起来的。社会各界都应给与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农村的教育就一定会发展起来。
七、后记
在培训结束的总结大会上,参加培训的各位老师都表达了发自肺腑的真诚的感谢之情。感谢西部阳光行动提供的机会,感谢西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感谢李瑾瑜院长,感谢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志愿者……听到这一声声感谢的话,我感慨万千,我只是尽了一点点微薄之力,只是做了几次教师访谈,只是讲了一节计算机培训的课而已,就换来了千万种的感谢与感激,实在自惭形秽!
其实,每一份孤立的力量都是单薄的,农村的教育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有了农村教师对农村教育执著的追求,有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了家长对老师的信任和对孩子的鼓励,所有的人都应该坚信农村教育拥有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篇6
农村经济管理可以直接理解为以本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所处的市场环境、以及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为根本依据来进行的自觉的、有组织的宏观管理活动。农村经济管理是对农村经济进行的自觉、有组织的宏观管理活动,其根本依据就是本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所处的市场环境,以及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其基本前提是确定生产发展目标;其管理过程就是对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和信息等生产要素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匮乏、管理人才层次落后、信息网络不发达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生产效率低下、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状况。深刻理解农村经济管理的实质,把握经济管理工作中的要素,是推动欠发达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前提。
2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弊端
2.1管理机构设置没有顺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管理部门尽管看上去分工明细,但并不能做到职能上的有机配合。各自为政、职责分割、协作壁垒的现象使这种机构设置状态显然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机构运行缓慢使其办事效率无法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及时的协调反应,现代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生产、供应、销售、服务联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也就不可能得以实现。
2.2经济活动中市场、流通领域体制有待完善
由于处于信息相对闭塞状态,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市场机制得不到有效激活,市场基础设施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比如,一些地区农产品的价格标准体系由于没有参与市场竞争而得不到健全。农产品的流通由于供求信息规模的限制而依然带有计划经济的特征。市场经济特征不足使得商品流通不能真正步入市场化的轨道,这种落后体制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阻碍了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化、现代化的脚步。在生产模式方面,分散的、单个家庭农户式的生产模式,使得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和集体数量少、规模小,发展水平较低。这样的经营模式无法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农贸综合企业竞争,也就不能融入现代农业经济的市场领域。这也是欠发达农村地区长期没有形成农业市场竞争主体的原因所在。
2.3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基础设施和生活水平、工薪待遇受经济水平影响较大,这些地方往往不具备吸引人才的优势。没有先进的知识结构、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和水平,得不到及时的专业培训和素质提升的机会,上述原因使得当前欠发达农村地区经济管理队伍的文化层次和管理意识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的需要,是当今欠发达农村地区普遍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经济运行市场化的阻碍因素。
3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的措施
3.1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首先要做出合理的规划,这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前提。要以增加农业收入为关键目的,因此需要合理、完善的体制作为保障。因此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任务必须要顺应经济发展大局,努力解放思想、转变管理理念。要着力在机构改革和制度创新上做文章,不断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的新路径。各级基层干部要最先转变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管理的思路,比如在农业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上采取新举措;合理配置落后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在农业各项功能的拓展方面加大力度,尽一切可能完善农业经济的产供销链条,是农业经济走上持续稳定的发展道路。
3.2建立以维护农民利益为目标的有效机制
我国政府历来要求农村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要以切身农民的利益为前提。欠发达农村地区各级政府要努力倡导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满足农民的基本诉求表达,统筹协调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还应当加强经济管理机构自身的责任意识,明确管理职能,深刻理解管理机构的职责就是要从根本上维护农民利益、服务于农民正当的经济活动,而不再是计划经济环境下强权控制。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作风,调动农民参与经济管理的积极性,发挥基本群众管理经济事务、自行调解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矛盾的自治能力。
3.3提升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素质
稳定队伍角度,要积极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基本工作条件,从人事政策和工薪待遇方面解决面临的困难。在农村各级乡镇实行人员定岗定编制度,确保农村基层经济管理的专人负责制度得到确立。从提升管理水平角度出发,要大力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理论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现代经济知识,把握好国家关于农村经济的政策法规,切实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规律与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实际经济状况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提高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民生活水平的新路子。
作者:满海力 周国华 单位:吉林省前郭县海勃日戈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篇7
地理教师由于专业的影响,知识面很广,往往给学生博学的印象。地理教师应努力更上一层楼,让学生觉得你“无所不知”。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优势,“修炼”更多技艺,如球类运动、歌舞、绘画、书法、魔术、电脑编程等,不仅可以丰富业余生活,愉悦身心,而且让学生觉得你多才多艺,敬仰、崇拜油然而生。
二、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实效
(一)、课堂教学力求形象直观,把兴趣培养贯穿始终
1、巧妙导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不断用有趣的问题为教学过程开路,创设覆盖每一章、每一节、特别是每一具体课题的问题情境。例如:讲“气压带风带”可从介绍历史事实入手。“哥伦布发现美洲的第一次航行是从西班牙出发,南行至北纬30°附近的加那利群岛停留后,折向西行。一路上天气晴朗,风平浪静,帆船行驶缓慢,用了26天才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第二次他把船向南多开了1000多公里,然后再向西横渡大西洋,船队一帆风顺,在东北风的吹送下,只用了20天就抵达了美洲。后人在他两次走过的路线上航行,所遇风的情况都是如此。这个事实说明什么呢?说明地球上风的分布是有规律的。风在全球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呢?”接着学习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这时部分学生会在心中提出成因问题,教师再明确提出:“气压带风带的这种有规律的分布是怎样形成的呢?”从而把所有学生都带入成因问题的情境之中。在讲解成因的过程中,还要通过一系列的具体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需要,引导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
2、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教师在认真备好课的基础上,还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注重教学手段的艺术性、多样性。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语言美,要用精炼、生动、富有逻辑性、多样性的语言;用清晰、响亮、舒缓、流畅的语音;用抑扬顿挫,娓娓动听和富有节奏变化的语调,给学生以听觉上的美感。在课堂教学时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对自身情感进行调控,满怀激情地开展教学活动,设法使学生不断受到感染,让情绪亢奋起来,使学生脑神经受到适当刺激,对所学内容留下较深印象。
3、精心选择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增强课堂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发、引导和强化。地理课程涉及的内容很广,包含许多有趣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如宇宙的奥秘(宇宙大爆炸、外星人、飞碟等),神奇的地转偏向力(形成许多奇异的现象),“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爱情传说(月相),“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气温的垂直变化)“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气温日较差大)的奇观,奇怪的“马纬度”(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等无风带)“贸易风”(信风)等。地理教师平常要有意识地积累这些素材,一有机会就与所讲授内容联系起来,使地理课堂妙趣横生。
4、采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教学
现代教学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象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这一特点,可以再现或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如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使学生能见其形,如临其境。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
联系实践,贴近生活,时时处处有地理。高中地理联系广泛,但也有很多地理概念非常抽象,这就要地理教师利用学生最容易看到、听到、接触到的地理事物作为教学案例,起到一目了然,一叶知秋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高中地理课贴近生活,贴近实践,学好地理课,能够解决生活、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身边学习地理知识,地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篇8
清代,随着蒙古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边疆开发活动的逐步深入,蒙古与周边地区和其他民族的商业贸易活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蒙古民族内外贸易活动频繁,二是蒙古地区大量“旅蒙商”出现,三是带动了蒙俄贸易互市。
清政府根据塞外的自然条件和牧区形势环境,封疆划界,确定边地官牧业的范围,严格规定各类牧场的界限,不得逾越,违者重罚,这对维持畜牧业生产、稳定畜牧业秩序非常有利。另外,为适应官牧业生产的需要,尽快繁殖或孳生牲畜,请政府还指令统一配备各牧群的公畜和母畜的数目比例,不论中央牧场还是地方牧场都按公母1:5的比例执行,对今天的经济法鏖战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清代蒙古地区的经济立法
(一)清朝对蒙古立法的进程
清朝对蒙古立法经历了萌芽、创立、发展、成熟四个阶段。关外时期因军事联盟需要而对归附清朝的蒙古各部陆续颁布了称为《盛京定例》的法规,可以认为这是清朝对蒙古立法的萌芽阶段。崇德八年(1643年),理藩院对皇太极时期颁布的“蒙古例”进行整理和汇编,颁布了《蒙古律书》,这一阶段可以认为是清朝对蒙古立法的创立阶段。清朝入关后,理藩院修订《蒙古律书》,并在此基础上对蒙古律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整理,进行大规模的纂修,于乾隆六年(1741年)制定适用于整个蒙古法规1102卷的《蒙古律例》,这标志着清朝对蒙古立法进入了发展阶段。18世纪,清朝完成对全国统一后,开始考虑制定一部适用于治理北部、西部边疆民族的综合性法规。嘉庆二十年(1815年)着手制定《外藩蒙古理藩院则例》,后经嘉庆、道光、光绪三朝屡次增删、修改、增纂,《理藩院则例》正式颁布,在蒙古、回疆、青海、等边疆地区颁布实施,这可以看成是清朝对蒙古立法的成熟阶段。
(二)清代蒙古地区的经济立法
为调整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律关系,清政府制定了专门适用于少数民族的法律,如《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宁青海番夷成例》、《苗律》等。而针对蒙古地区的法律法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蒙古律例》有关经济立法。《蒙古律例》共12卷,209条,制定最早,内容比较详细。有关经济方面的规定散见户口(卷二)、差役(卷三)、朝贡(卷六)、盗贼(卷十一)、喇嘛例等方面。《蒙古律例》在清初主要以蒙古文刊刻和颁行,乾隆、嘉庆年间在蒙古地方设了很多将军、大臣、都统等兼理蒙古事务,各地官府也需要有汉文本《蒙古律例》,从而不得不将其译为满文、汉文。史籍记载,乾隆五十四年校订本就是满、蒙、汉3种文字的版本。
2,《理藩院则例》有关经济立法。嘉庆年间在《蒙古律例》的基础上扩展内容编制成《理藩院则例》,是清朝治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专门法规,增加了地亩、仓储、俸缎俸银、宴赉等新规定,体例划分更加详细,内容更加完备。它是清朝制定的民族法规中体系最为庞大、内容最为丰富、适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一部。它把行政法规、军事法规、民事法规等部门法规的内容囊括一体,成为蒙古地区一部容量巨大的混合法规,一直沿用到民国年间。
(三)清代蒙古地方经济立法
清朝对蒙古地区一方面实行封禁政策,以巩固其统治;另一方面对蒙古王公贵族给予一定的特权和优厚待遇即一定的自,允许他们根据民族地区特点自行制定地方法规条例。清朝蒙古地区的地方立法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1,《喀尔喀法典》,是清代蒙古地方法的一个代表作,在蒙古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木龙年春三月初七法典》(1724年)是关于追索债务的规定;(1726年夏四月十八日法典》是关于贸易买卖的规定;(1745年春三月十七日法典》是关于债务的规定。《1770年夏七月十七日关于策旺疫畜传染疾病案》是一则案例,有关传染疾病的法律条文,凡把有疫病之畜赶至别人的牲畜附近,使之得疾病,损失多少赔偿多少。此法体现了经济赔偿。
2,《阿拉善蒙古律例》。阿拉善和硕特额鲁特蒙古第四任札萨克玛哈巴拉亲王,于道光元年(1821)作为定例立档留存在蒙文档案中的律例,今称为《阿拉善蒙古律例》,是蒙古地区盟旗自行制定颁布的地方法规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例。其中第4、5件是关于经商交易方面的规定;第8件是关于买卖牲畜定价之规定。
3,《查干乌拉庙庙规》。蒙古贵族皈依黄教以后,佛教在蒙古地区广泛传播,目前保存较完备的有察哈尔正镶白旗的馇干乌拉庙庙规》。这是一部独具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寺庙法规,含有庙仓畜银账目除大家共同看外,不许拿到自己家里;禁忌达喇嘛等首领拿庙仓之银自己使用不归还,或虽归还本金不给利息,或以不足价的财物、牲畜顶账目等财政制度。
三、清代蒙古地区经济制度及政策
清朝政府仅通过立法,还以各种制度和政策加以控制。对蒙古地区的控制起初是封禁政策――不许蒙汉之间直接经济往来,禁止蒙古人随意进人长城内贸易互市,禁止汉民到蒙古地区开垦、贸易,不许蒙古各旗越界放牧等等。后来在经济上采取了比较重视和扶持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扩大边疆贸易和允许内地商人到蒙古牧区经商的政策,这十分有利于蒙古牧区市场的形成。
(一)旅蒙商推动了蒙古地区的商品贸易
旅蒙商是泛指清代到蒙古地区进行贸易的内地商人。它是适应蒙古地区与中原内地互通有无、发展经济交流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推动蒙古草原丝路贸易再度繁荣的一度最为活跃的力量。旅蒙商原为清朝政府服务的一种随军贸易,即为清朝远征军队贩运粮食、军需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从中牟利的一种交易活动。在此过程中,商人们也与沿途的蒙古人进行交易,用日常生活用品换取牲畜及畜产品。由于与蒙古人的易物贸易利润很大,旅蒙商贸易很快发展起来。这种方式也改变了塞外延续近千年的茶马贸易。
为了有效地控制蒙古,清朝统治者对蒙古在政治上实行分而治之的同时,在经济方面以是否有利于稳定边疆的秩序为着眼点,在支持旅蒙商业的同时,也对旅蒙商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条规,对内地旅蒙商出塞贸易人数、时问、携带物品都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凡赴蒙贸易的旅蒙商人向主管蒙古事务的理藩院或设在归化、察哈尔、多伦诺尔、库伦等地的将军、都统、参赞领取“部票”,上面写有商人的名字、经营商品名称、数量、经商地点、起讫时间;不准携带家眷、娶妻立户、建筑房屋;严禁输入除铁锅、小铁器以外的金属物品;严禁放贷白银等;须在指定的蒙旗境内经商贸易,由当
地盟旗札萨克衙门监督下进行。此外,还课征各种税赋,对违反规定的要处以罚金、没收财物、驱逐出蒙古、取消经商权,甚至依法治罪。清政府还派重兵驻守在长城沿边各关隘道口,限制蒙汉商民互市贸易往来联系。旅蒙商贸易成为农牧两种生产方式互相补充的桥梁。在清末西方资本冲击之前,旅蒙商一直是蒙古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角,并带动了当地手工业、饮食服务业和运输业的发展。
(二)北部边疆的互市、集镇贸易
自清代以后,往来于内地与蒙古草原地区的内地商人逐渐增多,形成了典型的交易方式即互市贸易。互市主要有京师互市和边口互市。
京师互市是指来京朝觐的蒙古王公携带一定规模的商队经由指定的关口入京贸易。清朝规定,蒙古台吉每年进贡一次。由地方查明人数贡物,一般商队人数为二三百人。清政府在北京御河西岸的南部设立里馆,在安定门内外设立外馆,专供来京贸易的蒙古王公及商队居住。限定进京的人数,限额以外的商队人员留在指定的关口互市。例如:186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朝严格限定各部贡使人数,只准200人,其余在张家口、归化城贸易。张家口和归化城是清初指定的新疆厄鲁特和漠北蒙古各部商队边口互市贸易的地方。
边口互市也是清廷颁令设立的,“凡外藩各蒙古来贸易者,俱令驻于边外,照常贸易,勿得阻抑。其喀尔喀部落来马者令驻于口外,申报户部。”蒙古各部把边口作为与内地贸易的主要场所。主要边口除了张家口、归化城,还有古北口、定边、花马池、西宁外、杀虎口、八沟、塔子沟、三座塔、乌兰哈达、东科尔、肃州等。当时蒙古商人多以马、牛、羊、骆驼、皮张、药材等进行交易,以换取日常生活必需品。
内蒙古地区还有另一种重要的贸易形式――集镇和集市贸易,即以寺庙和兵营为中心进行的定期交易活动。初期的集镇贸易点有归化城、多伦诺尔、库伦、乌里雅苏台,后来这些集镇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城市。比较有名的集市、庙会有:甘珠尔庙、大阪、贝子庙、准噶尔庙、百灵庙、南寺等。
这种经营贸易方式从清初起步到遍布漠南漠北,甚至涉足国际市场,垄断了蒙古民族贸易,足足经历了300多年的旅蒙商兴衰史。
(三)畜牧业经济的管理
清朝统一蒙古各部落后,实行盟旗制度。以旗为单位固定牧场,规定不得随意“越自己所分地界,肆意游牧”。这一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蒙古各部封建主之间为争夺牧地发生战争,减少了蒙古各部移牧迁徙的不安定状况,使蒙古获得了一定的和平安定环境和生计养息的时间,蒙古地区的畜牧业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篇9
引言:随着校园园林设计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好生存环境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因而校园园林景观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与青睐。园林景观作为一种创造人类优美环境的综合艺术,其任务就是向人们提供亲临自然之境、享受自然之趣的良好氛围。本文结合自己多年在北方行业园林景观设计的经验,详细分析了园林景观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要求
1.1大气简约
校园景观首先应考虑实用性,要与简约硬朗的校园建筑及整体风格相适应,在净化校园空气的同时,为学校师生及大众营造绿意盎然、大气清新的特色校园景观。通达性、均好性、视觉的通畅性、与校园教学及生活的紧密结合应是景观设计考虑的首要前提,然后可以在标识性景观方面做出每个学校的不同特色。简约的线条、明快的动静分区、硬朗的风格、合理布局的校园设施及景观小品是园林景观体现校园特色的优势所在。
1.2自然生态
休闲生活是逃避城市的紧张和喧嚣,是对大自然的回归,故而园林景观的影响和作用十分突出。一般来说,景观园林一定要自然,要么体现出大自然原始的美,要么体现出田园风光,避免过分人工雕琢的痕迹。即使是在原天然生态系统已严重破坏的废弃地上,也应尽量恢复当地原生态系统的面貌或向与当地大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田园风光的方向营造。植物是景观园林的第一要素,在其选择上,应多使用当地的乡土树种,生长好,能提供最大的生态服务功能,维护成本又低。
生态校园是当代校园景观的一个发展趋势,不仅仅体现在表现手法上,更重要的是通过环境的营造、绿化的配置达到优化学校环境、沉淀师生心灵的目的,为当下倡导的绿色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3人心趋静
校园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应立足于引导人们心情趋于舒缓平静,一入区就有一种绝尘脱俗的感觉,觉得和外面紧张的世界不一样,整个人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进入一种优雅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中。植物色彩搭配不宜反差太大,慎用大面积的简单而又重复的构成,要有线条引导,当然也要避免又碎又乱。
水景的安排也应该安静多于喧闹。小品和雕塑要宁静温馨,不要张狂。引入动物要温和美丽的而不要丑陋吓人的。当然,不要理解为把需要里搞得到处都静悄悄。局部热闹的地方也还是需要的,比如大学生活动中心、教职工俱乐部、运动场等。
1.4文化性
校园景观有别于其他类型园林景观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文化性。如何将历史文脉、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人格培养、兴趣爱好等文化要素结合到园林景观中,是校园景观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文化性既是抽象的无形的,同时也可以是可见的具体的,我们需要通过园林的手法将每个不同类型学校的文脉巧妙地结合于园林之中,寓教于乐,将室外景观做成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性格培养的一块基石,比如学校的历史、名人、各专业的特点及简介、校友留言等等,对在校的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
2.地域性园林景观元素在现代校园中的应用
园林设计师应当广游天下美景,多接触真自然大山水,多搜集积累景观素材,进而更好地总结它们美的本质,才能把它们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放到我们的设计作品中。在不断的设计中,只有充分运用各设计元素的要点,才能不断地创造更多的精品。在校园景观中,对于设计元素我们经常用到的有植物、庭院理水、石头等等,最常用的为以下两个元素:
2.1 植物
现代园林的植物配置,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多赋草木以情趣,才能使人们更乐于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热爱自然;其植物的品种多样性、色彩丰富性和景观季相性能将园林中的乔木、灌木、草花以及其它造景因素调和成色彩纷呈、高低错落的多层次立体植物景观。同时,地被植物亦能充分满足生态城市的需要,其强大的覆盖功能对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削减噪音污染起到了其它类型植物无法替代的作用,并显著提高了城市绿地的绿量和绿化覆盖率。
首先,作为校园绿化,需要将绿化效果放在首位。与居住区绿化、道路绿化、公园绿化所不同的是,校园绿化在植被的选择上更为考究,既要呈现绿树如茵的整体景观效果,又要区分通透性与私密性,既需要大冠幅的乔木(如法桐、合欢等)作为主体,有需要垂直型主干植被(如银杏等)作为有益的补充。
其次,作为北方校园绿化,需要注重季节变化对校园景观的有利及不利影响,特别是冬季景观。与江南及岭南的绿化种类相比,北方可用的苗木种类明显偏少,比如棕榈类植物在北方地区几乎是不可能的,像水杉、玉兰等树种需要谨慎使用。当然,北方松柏类植物若运用得当,是可以营造出北方特有的冬季效果的,尤其是在雪天的效果十分明显。
然后,作为北方沿海地区的校园绿化,需要更加注重海风、海潮对于植物的不利影响,同时,也要注意靠海区域地表盐碱化对植物的严重破坏,需要在排水设施等方面考虑防盐碱措施。
2.2 庭园理水
如果说植物是园林景观的灵魂,那水就是景观的魂魄,中国园林讲究“无水不成园”。无论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对水这种自然元素备加喜爱。“一池三山”、“水狭必间其隔”等等都是有关水景的重要理论。现在的社会发展也把水体景观的营造作为提高项目品味的重要手段,比如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人工开挖的琥珀,以及借助江景、湖景等自然景观,丰富了园林的空间层次。在水体景观的形态上讲究动静变化,运用了一些高科技手段,把自然界中水最有活力的形态凝固起来,展示在人们面前。比如一些喷泉、涌泉、溪流的设计应用,给园林增加了不少灵气。
校园景观中的水景既可以起到优化校园环境的作用,又可以增加校园的灵气,给人以灵感,让师生在畅游校园的过程中畅快、愉悦。另外,北方校园水景设计需注重季节性,特别注意的是要使冬季枯水期的水池效果同样充满情趣,运用石溪、拼花、跌落水景等措施确保无水期效果的灵动。
3.校园园林景观与相邻系统的关系
3.1景观与外部系统的相互关系
例如一条城市滨江景观带,可能会遭受台风、暴雨和洪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会遭受空气污染、交通、人流等人类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风景园林设计师在进行景观生态设计时,需要处理好目标景观与其外部的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尽可能实现景观生态系统与其外部系统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动态平衡。比如与前期的校园规划框架、建筑风格等都需要充分理解并深入分析,园林景观需要与之相协调并对上述各种系统起到有意的补充。
3.2校园景观与其他类型景观的介质关系
当前,园林景观主要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活动区(公园、广场等)、交通系统、特种景观(机关、医院、学校等)各种介质类型。而校园景观与其他各类型的景观有着相似及区别之处,相似之处在于都具备硬质景观、绿化景观等景观元素,并具有地域性及季节性,区别之处在于其服务对象及人群的特殊性。校园景观的特点在于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教职工及部分其他受众,从年龄段可分为小学、中学、大学及老年大学景观,从类型可分为综合类学校、专科学校等,从管理模式可分为封闭式学校及开放式学校等等。校园景观可以从相邻类型的景观中吸取营养,来营造特色校园景观,比如公园的优美环境、居住区景观的舒适宜人、商业区景观的严谨硬朗、广场景观的豁达开敞等各种类型景观的优点与特色可以借鉴到校园景观中。
4.结束语
今天,通过园林景观在社会发展项目中的推广和应用,大部分有见地的社会公民都对园林景观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了共识,也把园林景观作为提高品质和品位的主要选择,这也就确定了园林景观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怎样才能让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景观规划与建筑规划同步;第二,景观规划与社会发展的策划同步;第三,景观规划与自然植物生长同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更好的做好与社会接轨的景观设计,将更好的景观呈现给人们。作为校园景观,同样要与其所依托的学校作为载体,将校园景观与校园规划、校园建筑及学校教学融为一体,才能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参考文献:
篇10
一、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的原则
(一)贯彻绿地景观生态网络的思想
随着城市的发展,大、中型城市其居住区绿化面积要达到联合国提出的生态城市居住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28平米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在规划设计绿地景观生态型居住区时,应贯彻绿地景观生态网络的思想,以植物造景为主,使居住区内和居住区外的绿地景观连接成网络即”绿脉”。居住区内中心花园绿化、宅前屋后绿化、阳台绿化、道路绿化、特色绿化等绿色植物系统交融在一起,赋予居住区绿地景观空间多样性和脉络线;居住区外设置区域性绿地,成为居住区内外绿地的过渡和延续,也成为居民放松游憩的场所,同时形成绿色屏障,美化、净化居住区。
(二)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原则
随着景观生态思想的发展,在规划设计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时,首先要以植物学、景观生态学、人居学、社会学、美学等为基础,遵循生态原则,重新认识身边熟悉而又陌生的自然景观要素:例如地形、水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要始终以人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生物多性。其次要从视觉景观形象、生态环境、大众行为方面,崇尚绿色;不仅要有绿化的数量,更要考虑绿地的质量和功能,创造回归自然,溶于自然的诗意天地,使居住区景观生态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生存的层次,而是迈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是对美和情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居住区环境的社会活力,才能与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规划设计理念相对才应。
二、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的着眼点
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规划设计是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前提条件。其必须与居住区总图规划同时进行,统一规划。绿地景观生态型居住区其主要特征是低容积率,高绿地率(即绿地率高于40%).并使人均绿地率大于四平方米;注重绿地布局和设计,努力做到生态化、景观化、实用化的有机结合。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结合绿脉规划设计
对于居住区绿地来说,室内外绿色景观的链接是相当重要和必需的,既要使室内绿化、阳台绿化、庭院绿化、道路绿化及中心花园绿化相连,更要使居住区绿地延伸到居住区外即与大绿地自然生态系统相连,这将是现代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在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居住区内外保持树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结合造园艺术,使居住区外的绿地也成为居民晨练、散步的场所。
(二)结合地形地貌规划设计
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建设其自然环境资源优势较多,同时不利条件也很多,例如用地紧张、旧区保留建构筑物较多,在规划时既要做好地形地貌,又要保护士壤。形成地形地貌有如下优点:(1)丰富植物景观层次。起伏的地形使植物在层次上有变化、有景深,有阴面和阳面,有抑扬顿挫之感。(2)增加绿地面积。这对于绿地面积有限的居住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向空中发展――堆地形,能改善地下水位高的弱点,有利于栽植高大怕湿性景观植物,如雪松等;向底下延伸――广场下沉,增加绿地面积,丰富景观层次。(3)有利于排水。起伏的地形对排水非常有利。
(三)结合水体规划设计
水是生命的象征,从生态的角度,用模拟自然结合现代园林的包装手法,可使水产生流动跌落,不仅增加空气湿度,增加负离子浓度.调节气温;而且从视觉上给人以美感,例如水池、喷泉、溪流、及可接近的水域边界将组成参与性的动态景观,成为居民留恋的场所。在一些大型居住区可应用水体,如溪流或小河,并种植水生植物或养些观赏鱼类等,以满足人的亲水本能,使人们心理上得到了回归自然的满足和欢愉。
(四)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原则
植物配置向生态化、景观化、功能化方向发展。植物材料既是造景的素材,也是观赏的要素;所以正确的选择树种、理想的配置将会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美景。理想的植物配置应是:(1)乔灌草合理结合。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既丰富植物品种,又能使三维绿量达到最大化,使放出的氧气更多;居住区绿化应减少草坪、花坛面积;常绿树应多于落叶树,以保持绿视率。(2)配植高大乔木时,选择树种要有针对性,种植树种应考虑植物景观的稳定性、长远性。树种选择在统一的基础上,力求变化,创造优美的林冠线和林缘线;配植高大乔木时,要有足够的株行距,为求得相对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结构打下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植物配置应体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充分利用色叶植物,例如红叶李、红枫、紫叶小檗等;充分利用管理粗放、观赏期长的花卉;
(五)自然遗迹、古树名木的保留是文化气息的体现
篇11
一、低碳经济的范畴辨析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概念的涵与外延到底应该如何界定一直未有定论,特别是“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这两个概念的界定更是难上加难,有人提出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有人提出低碳经济包含循环经济……。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准确定位“低碳经济”所涉及的范畴,与循环经济相比较低碳经济涉及的范畴要小一些,对解决目前我们面临的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要更有针对性一些,具体来说低碳经济是实践循环经济的一种发展模式。不能因为“低碳经济”的提法新,整个世界范围内都在大力推进就认为“低碳经济”模式能够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切问题,我们认为低碳经济所涉及的范畴只限于“气候问题”和“能源问题”两个部分。目前针对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主要从“减少碳排放量”和 “增加碳汇聚量”两个方面在推进,通过聚焦上述两个方面,低碳经济实质上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落实到了一个可观察、可操作的层面,通过研究和实践,将来或许我们可以将成功发展低碳经济所获得的经验应用和推广到“二氧化硫污染问题”、“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及“水污染问题”等一个个具体的资源环境问题。
二、低碳经济的实践模式
现阶段区域层面的低碳经济实践模式总体而言,主要包括“减少碳排放量”与“增加碳汇聚量”两种模式。
1.减少碳排放量
在区域层面上减少碳排放量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其二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都可以直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1)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虽然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的单位GDP能耗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我国广大地区的能源使用效率是比较低的,也就是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与先进国家比较还很高,资料显示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欧盟的4.6倍,是日本的8倍。一方面我国能源使用效率低,另一方面我国浪费能源的现象却层出不穷。可以从两个层面和三个层次上来探寻如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①两个层面即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
a.技术层面
由于现阶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关键核心技术主要掌控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关技术引进举步维艰,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引进核心技术的过程中,提高我国自主研发能力,构建适应区域层面实际情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相关技术体系。
b.制度层面
由于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政府管理能源方式和全国性能源市场体系等方面的不完善,我国还没有形成有利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制度层面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通过设计适应的制度安排杜绝浪费能源的现象,进而通过经济激励机制的建立促使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主动研发和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技术。
②三个层次
a.宏观层次
构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区域性社会
b.中观层次
构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产业链、产业园区及社区
c.微观层次
构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企业和家庭
d.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认识到我国目前的能源供给结构是“多煤贫油少气”,短期内能源供给结构的刚性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国内各省区在政府主导下都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我们认为目前这种推进新能源产业的热潮值得商榷,因为各地大力推进的结果容易造成“产能过剩”和资源的错误配置,在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不宜过急过快,需要审时度势,量力而行。
2.增加碳汇聚量
增加碳汇聚量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来探讨,其一是碳的自然汇聚,其二是碳的人工汇聚,总称“增加碳汇”。
(1)碳的自然汇聚方式
这种解决办法是充分利用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碳的化学反应过程,把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转变成碳化合物,通过改变碳的存在形式来处理“无法减少的碳排放”,植树造林是其具体的实际模式,其主要特征是通过碳元素的循环实现碳的汇聚,具有可持续性。
(2)碳的人工汇聚方式
该方式是通过运用碳采集技术、碳捕获技术汇聚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然后进行深海或地底埋存来处理“无法减少的碳排放”,这种方式与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的填埋方式较相似,其主要特征是由于没有改变碳的存在形式,只是暂时将二氧化碳汇聚起来,可持续性方面尚存难题。
(3)两种方式的比较分析
我们认为我国广大区域有现实操作意义的是碳的自然汇聚方式,因为我国不少地区以森林为主的一系列碳汇资源相对比较富集,随着CDM(清洁发展机制)机制和碳交易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在增加碳的自然汇聚方式方面会有优势。而碳的人工汇聚方式所涉及的碳采集、碳捕获及碳埋存等技术,目前在我国不少地区还没有可利用的技术支撑体系,暂时没有可操作性。针对自然汇聚方式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融入CDM(清洁发展机制)框架和国际及国内的碳交易市场,以“碳排放权”供给者的身份进入CDM框架和碳交易市场,通过“排放权交易”获得市场补偿,促进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初步探悉
以上对低碳经济实践模式的研究虽然都是初步尝试,但是应该肯定这些尝试给出了我们研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方向和基本方法。另外,笔者认为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还可以从另外一些方面作补充。如根据总书记提出的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中引入和谐社会的“和谐度”这个概念就发展低碳经济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整合。从外部效应理论出发,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度而言可初步得出:
和谐度(CM)=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度=
我们知道无论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还是自然活动(自然变化、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都可以划分为正的外部影响(正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影响(负外部效应)两大类。相互之间的正外部效应越大,负外部效应越小说明其和谐度高,反之相互之间的正外部效应越小,负外部效应越大则说明其和谐度低。
“一个地区要获得发展,或者要有自然资源优势,或者要具有资本、人才、技术、品牌等后天获得性资源,而且后者对前者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 根据前面对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分析结论,我们认为生态环境建设可以理解为通过增加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正外部效应,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增长,使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能够恢复,进而提供充足的生态环境服务,使人类的福利水平不断升级;而低碳经济建设则可以理解为通过减少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负外部效应,以维护生态环境的质量,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赢”。可见,低碳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两者都是通过改善人类活动模式来影响自然环境状况,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度不断提高升级。
和谐度(CM)=
和谐度提高的过程可以认为是由生态环境建设产生的促进自然环境增长的拉力和由低碳经济建设所产生的防止自然环境退化的推力而形成的推拉合力所主导的人与自然关系不断协调的和谐演进升级过程。
四、总 结
全面推进低碳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模式是一个大系统工程,同该地区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工业问题、“三农问题” 、资源资本化等诸多问题从各个角度都直接或间接相关,应该认识到不可能仅靠单一项目、单一工程、单一方面、单一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就能取得进展。而要有全面的、综合的、系统的发展与建设方案,才能取得好的成效。区域层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需要得到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等诸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除了要在认识上统一思想、步骤上配合、行动上协调、措施上配套外,还要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等各种手段和措施,以低碳经济建设带动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低碳经济建设,建立低碳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区域层面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真正意义上实现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培军 刘学敏: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发展生态化[J].北京:求是,2003(4)33~35
[2]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668~670
[3] 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54~55
[4] 毛如柏 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6~57
篇12
一、 公平交易委员会成立背景
台湾地区于1991年2月4日颁布"公平交易法",1992年1月13日颁布"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员会组织条例",同年1月27日公平交易委员会依照前组织条例正是成立,2月1日公平交易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就任,2月4日"公平交易法"生效实施,自此公平交易委员成为台湾地区的竞争执法机构。从1992年至今,台湾地区已经历经八届公平交易委员会,现任主任委员是吴秀明博士。
二、公平交易委员会的职权与地位
公平交易委员会成立于1992年1月27日,隶属于"行政院",为台湾地区竞争政策与公平交易法的主管机构,依法主管拟定公平交易政策及法规,以及调查处理事业(经营者)各种妨碍竞争的行为,包括独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结合(经营者集中)及联合(垄断协议)等限制竞争行为及不公平竞争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依照"公平交易法"规定,公平交易委员会的职权包括:(1)关于公平交易政策及法规的拟定事项;(2)关于审议"公平交易法"有关公平交易事项;(3)关于事业活动及经济情况的调查事项;(4)对于违反"公平交易法"案件的调查、处分事项;(5)关于公平交易之其他事项。由以上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公平交易委员会的职权是比较全面的,既包括立法层面的政策、法规的拟定,也包括执法层面的案件调查、审理、处分等具体操作事项,集"检察官"与"法官"的职能与一身,是典型的行政模式。
"公平交易法"第28条规定:公平交易委员会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处理有关公平交易案件所为之处分,得以委员会名义行之。由此可以看出公平交易委员会的独立性与权威性。独立性,公平交易委员会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的干预,即使其隶属于"行政院","行政院"亦无权干预公平交易委员会对案件的调查、处理、裁决等事项,而且公平交易委员会的成员必须超出党派之外,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党政活动的影响。权威性,其权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委员会的运作采合议制,由于"公平交易法"是一部法理颇高的财经法规,为能充分考量、融合各方意见,使相关案件的处理均能符合立法的要求,公平交易委员会采合议制。(2)公平交易委员会委员会议的人员产生上,委员会议由七名委员组成,均为专任,任期四年,可以连任,其中一人为主任委员,一人为副主任委员,七位委员均由"行政院"院长提名,经"立法院"任命,从其人员产生程序的严格性可见公平交易委员会的权威之高(3)委员会议委员的知识背景,由于竞争性问题一般都是较为复杂的案件,其往往涉及法律、经济等专业性知识,所以其委员的任用要求应具备法律、经济、财税、会计或管理等相关学识及经验,如第八届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吴秀明是政治大学法律学系学士,政治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其组成人员知识的专业性,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执法机构执法行为的权威性。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台湾地区的竞争执法机构--公平交易委员会,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与独立性,这对有效实施"公平交易法"、维护台湾地区的市场竞争秩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加之其一元的行政执法模式,也有利于提高执法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三、公平交易委员会的部门组成
公平交易委员会由委员会议及其下设的10个处、室组成,10个处、室中包括5个业务处和5个行政支援单位,以下分别介绍。
(一)委员会议
委员会议是公平交易委员会最高的决策机关,由七名委员组成,均为专任,任期四年,可以连任。其中一人为主任委员,一人为副主任委员,七位委员均由"行政院"院长提名,经"立法院"任命 。
委员会的职权包括:1、公平交易及多层次传销管理政策之审议。2、公平交易及多层次传销管理法规之审议。3、执行公平交易法及多层次传销管理法施政计划之审核。4、执行公平交易法及多层次传销管理法之公告案、许可案及处分案之审核。5、委员提案之审议。6、其他依法应由委员会议决议事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公平交易委员会的最高决策机关,委员会议主要负责的是与公平交易相关的政策、法规、提案的审议,以及具体职能部门查处案件的公告、许可、处分等具体事项的审核。
(二)业务处
1综合规划处
综合规划处主要负责以下事项:(1)公平交易委员会的施政规划、管制考核、政策研究之研拟、协调及推动。(2)公平交易委员会执法人员培训之规划及执行。(3)公平交易政策之国际交流及合作。(3)公平交易委员会出版品之编辑、出版及管理。(4)公平交易法专业资料之搜集、建置、及查询服务。(5)公平交易政策与法令宣导之规划及推动。(6)其他有关公平交易综合规划事项。综合规程处作为公平交易委员会的一个处,但是并不负责具体案件的查处,其主要负责的是公平交易委员会的综合规划事项,主要包括:宏观规划、部门协调、国际交流、人员培训、政策宣传、图书出版等事项。
2服务业竞争处
服务业竞争处主要负责下列事项关于独占、结合及联合行为、限制转售价格、限制竞争或妨碍公平竞争之虞行为、欺罔或显失公平行为之调查处理事项:(1)工商服务业,社会服务业及个人服务业。(2)商业、运输、仓储及通信业。(3)金融、保险及不动产业。(3)农、林、渔、牧业。服务竞争处主要负责的是涉及服务业及农林渔牧业的公平交易案件的调查处理事项。
3制造业竞争处
制造业竞争处主要负责下列事项关于独占、结合及联合行为、限制转售价格、限制竞争或妨碍公平竞争之虞行为、欺罔或显失公平行为之调查处理事项:(1)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化学制品制造业及塑料制品制造业。(2)金属制品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运输工具制造业及其他制造业。(3)矿业、土石采取业、营造业及水电燃气业。(3)其他相关或不能归类之行业。
4公平竞争处
公平竞争处主要负责不公平行为案件的调查及处理,主要包括:1、事业仿冒行为、虚伪不实或引人错误之表示、表征及广告行为之调查处理。2、损害他人营业信誉行为及其他足以影响交易秩序之欺罔或显示公平行为之调查处理。3、多次传销事业之报备、管理及不当多层次传销行为之调查处理。公平竞争处负责查处的行为,相当于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规范的行为,即不正当竞争行为。
5法律事务处
法律事务处主要负责以下事项:(1)公平交易法规之研拟及修订。(2)公平交易法之咨询。(3)公平交易法制问题之研究。(4)违反公平交易法罚金执行之处理。(5)公平交易法刑事违法案件之移送。(6)公平交易法行政救济之处理。(7)国内外公平交易法规资料之搜集及研究。
由以上材料我们分析出,作为公平交易委员会的核心,委员会议下的5个业务处,有3个处室是负责具体案件的调查处理:服务业竞争处、制造业竞争处、公平竞争处。而这三个处室按照其查处案件的性质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查处限制竞争案件的处室:包括服务业竞争处、制造业竞争处,这两个处室主要是按照案件涉及的行业性质划分的;二是查处不公平竞争案件的处室:公平竞争处。除此之外,业务处还设置综合规划处和法律事务处两个处室,两者负责的事务上有一定的重合性,如在资料的搜集方面,当然二者的侧重点有明显不同,前者主要负责的是宏观的规划及推动,后者负责具体的操作。由此可以看出,该五个业务处是各有分工、相互协作,共同推动"公平交易法"的实施。
(三)行政支援单位
行政支援单位不负责具体案件的查处,其职责主要如下:
1资讯及经济分析室:
负责公平交易委员会资讯与经济分析整合服务策略规划及发展,资讯应用环境之规划与管理,与产业调查及经济分析。
2秘书室:
负责议事、文书、印信、出纳、庶务、公共关系及不属于各处、室事项。
3人事室:
依法负责人事管理事项。
4政风室:
依法负责政风事项。
5主计室:
依法掌理岁计、会计及统计事项。
该5个行政支援单位虽然不负责具体案件的查处,但是他们对于公平交易委员会的有效运行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资讯及经济分析室,因为竞争性案件往往涉及复杂的产业经济问题,在案件的处理上经济分析就起着一个决定性作用,经济分析的结果对案件的最终处理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四)其他组成部门
1竞争政策及研究中心
该中心于1997年1月27日成立,其设立的构想源于1995年,时任"行政院长"连战先生提示:"公平会应尽快筹备建设竞争政策资料及研究中心,提供各界竞争政策专业资讯之咨询服务,并全面开放于产业与学术界使用,帮助产业界规划合乎公平法精神的营运策略,鼓励学术界就特定问题深入研究,各相关部门并应给予必要之援助。"该中心力争成为竞争政策及竞争法资料搜集与提供研究的专业中心,对外开放以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实益。现已建立APEC竞争法与竞争政策资料库。
2南区中心
公平交易委员会是台湾地区公平交易法及竞争政策的主管机构,主要负责执行公平交易法相关业务。成立迄今,受理涉及公平交易法案件逐年大幅增加,且其中有将近40%案件分布在中南部地区,需就近及时处理,囿于公平交易委员会目前仅有台北一处办公地点之限制,仅能就现有资源,为民众提供最大效益的服务。
鉴于公平交易委员会所办理各项公平交易法业务,如行政调查、法令宣导、便民服务等作为,不仅与北部地区民众有关,对地处南部地区的事业与民众同样息息相关。为促进台湾地区南北区域平衡发展,及时掌握地区性产业动态,就近、及时解决民众问题,以落实行政单一窗口化作业、提升服务品质及执行公平交易效能,于是于1999年12月起派员进驻"行政院"南部联合服务中心设置服务窗口。依据"行政院"南部联合服务中心设置要点规定,属该中心任务编组单位,分组名称为"公平交易组"。
四、公平交易委员的人员组成
截至2014年6月30日实际职员总数为216人②。
对公平交易委员会的职员做一下分析:
1、依学历统计分析:
.研究所以上占48%
.学士学位占43%
.专科程度占7%
.高中(职)占2%
研究所以上占近一半。
2、依年龄统计分析
.29岁以下占 9%
.30至39岁占 22%
.40至49岁占 41%
.50岁以上占 28%
(平均年年龄43.1岁)
3.依专业背景统计分析
.法律 59人占 27.80%
.经济 43人占 20.3%
.其它 110人占51.9%
(资讯、统计、公共行政...等)
从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公平交易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有如下特点:1、高学历,学士以上学历占91%,其中研究所以上学历占一半以上;2、年轻化,平均年龄43.1岁,且老中青分布均匀:50岁以上占28%,40至49岁占41%,39岁以下占31%,形成了以中青年为主导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执法队伍;3、专业化,法律、经济专业占48.1%,近50%。高学历、年轻化、专业化的队伍建设,符合竞争执法的需要:因为"公平法是一部法理颇高的财经法律",它的理论基础不仅仅在法学,且与经济学理论息息相关;公平交易案件往往也是较为复杂的,一是案件性质的复杂:不仅仅是法律问题、也是经济问题,二是被调查对象的复杂,公平交易案件涉及的往往都是大型或超大型企业,政商关系错综复杂,尤其是限制竞争的案件。这些复杂性问题需要一支学历高、专业化、年轻化的队伍去攻坚克难,充分考量、融合各方意见,使案件的处理能够符合立法的要求,符合法理基础、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五、评价与借鉴
"徒法不足以自行",良好的法律只有被有效实施,才能实现其价值,否则即使不是一纸空文,其作用也将大打折扣。竞争法的有效实施依赖于科学设置的执法机构、需要合理安排的执法人员,如此,竞争法才能有效运行,才能实现其维护公平、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的价值。从理论上来说,台湾地区在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③上符合竞争执法的需要。
1、机构设置
台湾地区的竞争执法机构公平交易委员会,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竞争执法机构需要独立性,是因为其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行政机构,而且一个具有准司法性质的行政机构,其依法行使职权,不受任何行政机构的干涉。虽然其隶属于"行政院",但是"行政院"亦无权干预公平交易委员会对案件的调查处理。竞争执法机构需要权威性,是因为竞争法是对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需要非常谨慎的实施,否则将对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产生不良影响;另外竞争法案件的复杂性,其调查对象的特殊性都需要一个权威性机构。
台湾地区的公平交易委员会不仅仅对具体案件进行处理,而且在竞争法学的研究上亦做出不懈努力,提供了一个共享、开放、丰富的竞争法研究平台--竞争政策及研究中心。竞争中心通过有系统且持续性的运作,完整地搜集与竞争政策及竞争法相关的图书、期刊及文件资料,成为公平交易法的专业资料中心,借以吸引学术界及产业界利用馆藏资料进行研究,促进台湾地区"公平交易法"的发展。该中心同时加强国际交流,现已经建立APEC竞争法与竞争政策资料库。
2、人员配置
公平交易委员会在人员配置上最大特点即是专业性,这是符合公平交易执法的要求的。公平交易案件的查处需要法律专业和经济专业人士的通力合作,如此,案件的处理才能符合立法目的、法理基础、经济规律。
3、思考与借鉴
反观我国大陆地区竞争执法机构的设置,三龙治水的局面④必须调整,我们亟需建立一个独立、权威、专业的竞争执法机构。
注释:
①王晓晔:《关于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几个问题》,载《东岳论丛》,2007年1月。
②该部分数据来源于台湾公平交易委员会官网,http://ftc.gov.tw/internet/main/doc/docList.aspx?uid=7 ,最后访问时间2014年7月16日。
篇13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表扬过度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经常在课堂中使用“你真棒”、“真了不起”等话语表扬学生,适当地表扬学生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不遵循实际状况而过度表扬,对学生的进步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
2.评价模糊
多数小学低年级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不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少在课堂中批评学生,即使学生犯了错误,有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开小差现象,不仅自己不学习还影响到其他学生,对于这种行为老师也只是提醒一下,但并没有严厉指出他的错误,甚至有的老师置之不顾,这种模糊的评价方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3.物质奖励
目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着物质奖励的形式。小学数学老师为了让学生安静上课,使用物质形式奖励他们,这种方式看起来似乎真能让学生认真听课,但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可能导致学生养成不好的习惯。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路径
为了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我们应该深入探讨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学习特点,从而制定具体路径。
1.创设特定教学情境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角度出发,以教学内容为落脚点。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尚小,好奇心较强,特定教学情境可以使得他们产生兴奋,从而主动学习。比如在讲解一位数的加法时候,老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小明和他的妹妹小红要去买东西,妈妈给了小明6块钱,给了小红3块钱,他们两人一共有多少钱呢?这样的情境十分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2.增加师生间的交流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中,除了要求老师语言准确、清晰以外,还要小学低年级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多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可以使得师生关系更融洽,使学生放下戒备。情感沟通需要语言交流这一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适当的赞美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过度表扬学生。此外,老师可以用微笑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减少学生的紧张感,让学生从心里感受到老师的热情和亲近。
3.动手操作
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由于数学这一学科本身有着抽象的特点,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年龄较小,思维不够缜密,仅凭老师的讲解,学生可能无法真正理解知识,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从而简化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观察、动手、思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的外观和内在联系起来。比如说在讲解读钟表这一教学内容时候,老师可以准备一个钟表,让学生自己动手调时间,并且读出时间。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学生不仅能更好地学到知识,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4.丰富教学方法
要想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就应该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可以使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以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调节课堂氛围。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引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学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提高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总的说来,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开端,对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应该在这一时期就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等多种方法,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