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产业信息化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建筑产业信息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建筑产业信息化

篇1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应用;展望

国家统计局的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建筑业增加值为38995亿元,建筑施工安全事故272起,死亡384人,亿元GDP死亡率达0.98%,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随着百亿级的大型建筑施工企业不断涌现,建设工程项目日趋大型化、复杂化,施工工艺和技术难度不断提高,建筑业已进入集约化、精细化生产阶段。大型建筑企业往往同时有几十上百甚至几百个在建工程项目,要确保对所有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的有效监管,传统的粗放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建筑企业正面临转型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已势在必行。

1.国内外建筑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

(1)国外方面国外发达国家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都是通过互联网或电子介质进行,信息化程度相当高。如德国BGS公司的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非常先进,具有联系范围广、信息传递快、管理效率高、目标明确(避免推诿、扯皮现象)、法律责任清晰、透明度高等特点,真正实现了在准确的地点、恰当的时间,传递必须的(正确的)信息。日本更是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建设领域信息化的国家,2010年其所有公共工程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全部信息实现无纸化,有关各方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2)国内方面1)国内大力推广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开发和应用。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实施科技兴安、促安、保安工程。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提出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继续加大“建筑业10项新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全面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加强引导,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重点推进建筑企业管理与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和专项信息技术的应用。2)国内信息化产业高速发展。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13年全国共完成软件业务收入3.06万亿元,同比增长23.4%,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入研发经费2598亿元,同比增长19.5%,研发投入比超过6%。3)具体到建筑行业上,国内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堪忧。虽然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逐年提高,但目前国产管理软件还处于不成熟状态,与国外著名软件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信息化软件及相关硬件价格居高不下,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而很多建筑企业和项目管理者对信息化没有深刻理解,对信息化技术的效益认识不足,甚至担心自己不能适应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步伐,在信息化方面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上谨小慎微。总体上来看,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水平还比较低,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

2.建筑业新兴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展望

(1)企业安全生产网络信息沟通平台借助于信息技术建立企业网络信息沟通平台,这类平台可以上传报表、文件、照片等,并可以实现方案的审批流程,满足用户间的沟通互动需求,还可以增加远程监控功能。这类平台不但可以通过电脑操作,亦可在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上使用,实现移动化办公。企业网络信息沟通平台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和流程整合,实现企业级的管理信息集成,形成集团(或总部)、分(子)公司、项目部三级联动,信息共享,确保企业(集团)管理层面及时了解所有在建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一改以往企业经营管理粗放、风险防范能力低等问题,从而实现整个企业的统一和规范管理。

(2)虚拟仿真施工技术运用BIM技术,建立用于进行虚拟施工和施工过程安全控制的施工模型,然后运用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虚拟建造,动态演示建造过程和建成后实景,实现建造过程的可视化、模拟分析、模拟试验、数字化培训、动态识别,提前分析影响项目的安全因素,达到安全预控的目的。

(3)一线建筑工人“平安卡”系统通过给建筑工人办理标识个人身份的平安IC卡,利用信息化手段,在建筑工人进入施工工地之前就为其建立档案,实现对建筑工人的雇用、培训、考勤、奖罚、工资发放、信息查询等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对建设行业从业人员的精细化管理与服务。

(4)企业施工现场远程监控管理技术利用远程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和3G通信技术,对现场施工情况进行实时监控,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施工安全的监控和管理。通过建立企业网络监控平台,不仅能实现现场的监控,还可以人为远程调控监控设备,并具有通过监控自动发现安全隐患和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自动报警、发出安全指令的功能。

(5)施工安全监测技术1)深基坑开挖变形监测技术深大基坑采用信息化施工方法,建立设计、施工、监理三方共享数据平台,将监测数据输入数据采集及变形报警分析软件,随时根据现场地质情况和监测成果对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实现对基坑开挖安全和稳定性的控制。2)结构安全性监测技术本技术主要应用在支架、支撑、支护结构、挂篮、模板、缆索及建(构)筑物本身安全性的监测监控。监测系统一般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传输系统、数据库、状态分析评估与预测性显示软件等,通过对定位、变形、应力应变、荷载、温度、结构动态参数等的分析,评估判断并预测结构安全状态,提前采取相应的控制或加固措施,防范结构性安全事故的发生。3)开挖爆破监测控制技术在市政工程、公路、海港码头、铁路、水利水电工程中石方爆破往往会对基础、建筑物自身、周边环境等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无论从工程角度还是环境安全的需要,均需对爆破引发的各类效应量进行检测和控制。开挖爆破监测技术是应用震动速度传感器、应变计、渗压计、水击破传感器、脉动压力传感器、有毒气体检测仪、爆破噪音测试系统及声级计等分别与各类数据采集分析装置组成检测系统,通过将检测参数与爆破设计紧密结合,及时指导和调整爆破设计参数,以有效控制爆破作业对工程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4)隧道变形远程自动监测系统隧道监控量测是为了有效降低测量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出入危险施工环境的次数而开发的一种简便、高精度的自动隧道变形监测系统。它通过激光、图像传感器接收靶构成监测部件,通过现场采集仪进行数据采集,测试数据通过现场总线传输至洞口监测计算机,数据通过网络可传输至WEB服务器,支持本地和广域分析,构成网络化自动测试系统,实现广域的结构安全监测管理,为施工和运营安全提供有效保障。5)大型边坡和滑坡体GPS变形监测技术大型边坡或滑坡体的传统监测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监测一次周期长、监测成果时效性也比较差。一机多天线GPS技术是利用一台GPS主机控制多个GPS天线,实现多个监测点共用1台接收机,在监测点上建立无人值守的GPS观测系统,采用无线传输,通过软件控制,实现实时自动监测和变形分析、预报,确保监测成果更加实时可靠。6)隧道、地铁工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本技术最早在煤炭等矿山行业应用,具备进出隧洞等时刻检测和统计功能;具有人员考勤、出入隧洞人数统计功能;具备超时报警、特种作业人员等工作异常报警和无线通讯功能;在发生灾害时可提供隧洞内人员总数和人员位置分布功能。该系统的应用对提高地下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抢险救灾效率、保障地下工程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7)人员精确定位和掩埋区生命探测技术深基坑工程、水下工程、隧道、地铁工程易发生人员掩埋事故,这类事故抢险救援的关键在于快速、准确定位。人员定位发射器、生命探测仪等人员精确定位和掩埋区生命探测技术的应用将对加快搜救速度、减少人员伤亡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8)智能安全培训考核系统目前,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通常采用文字和讲解方式,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化。智能安全培训考核系统可以在电脑、手机、ipad等多种电子设备上登陆,具有可视化、三维动态模拟、场景回放体验式、事故案例讲评等多媒体教育方式,采用自动统计学时和机考系统,实现安全培训和考核的信息化、智能化。智能安全培训考核系统的应用将对提高安全教育培训实效、全面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养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3.建筑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的实施建议

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这方面的应用力度。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条件,按照实际需求来推进。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发展战略。(1)企业内部准确定位,明确实施策略在建设安全生产信息化之前,企业决策层首先应当从经营内容、组织结构、技术、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准确的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模块组成、开发方式,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选择合适的软硬件系统,才能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未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2)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方式、生产内容、管理流程等首先制定总体目标,并规划阶段目标。一般来说,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可以包括:加强企业各层人员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利用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优化企业组织与管理模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技术支持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再造、资源的整合,并关系到员工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等。因此,启动时机和信息化技术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自身对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及迫切程度,有计划地准备实施信息化所需的条件,确定启动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软硬件配置。(4)进行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评价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定期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发现过程中的不足与过剩,及时调整建设策略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实现信息化技术与安全生产管理目标的有效结合,创造更多的效益。

4.结束语

以信息化来推动传统建筑业的产业升级已是社会共识,信息化是实现建筑业安全生产现代化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效率和防范伤亡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应用和推广,将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对工程安全齐抓共管的局面,促进建设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鹏飞.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8):127-128.

[2]管骊然.基于BIM的建筑生命周期内的安全管理综述[D].北京: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2012.

篇2

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民众对网络依赖度越来越高,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国家与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政府、企业都在信息安全领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与资本。

挑战背后往往伴随机遇,信息安全产业将迎来大爆发,根据赛迪顾问预测,2016年~2020年中国信息安全产品市场规模将保持18%以上的增长率,2020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761.95亿元。

而在此行业大背景之下,深耕十余年的格尔软件凭借自己的技术研究与积累,成为信息安全行业PKI产品市场的优势企业之一,公司已经形成完备的以PKI为核心的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体系。其中,PKI基础设施产品是整个PKI安全应用体系的基础和框架,主要解决用户的身份识别与信任问题。而PKI安全应用产品在PKI基础设施产品建立的框架上,提供各项安全服务与应用,以确保信息在网络中的发送、传输、存储等各项环节中都是加密的、不可否认的以及不被篡改的。此外,通用安全产品作为对PKI系列安全产品的补充,主要由与PKI关联度不大的其他信息安全类产品构成。

完善的产品体系使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保持在领先水平,也令公司业绩不断稳步增长,在产业大发展的进程中良性运行。据财报数据,2014年至2016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6454.11万元、18554.49万元和23206.30万元,实现净利润4150.59万元、4794.48万元和5662.13万元,表现均良好。

当然,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行业整体趋势带来的红利之外,与格尔软件自身对技术研发的重视和创新的经营理念是分不开的。

知识密集型的信息安全行业,产品升级换代周期极快,对于研发和创新能力要求非常高,格尔软件一贯重视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公司研发的以PKI为核心的信息安全产品及相关技术成果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公司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公司已拥有21项发明专利、5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近年来,公司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完成的“面向重要专网的边界安全防御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和“国家信息安全应用示范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S219工程)”项目分别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另外,公司还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党政密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部级)等奖项。公司参与研究制定的国家密码行业标准共计23项;其中,作为发起单位研制的标准5项,作为主要参与单位研制的标准18项。公司先后承担并实施了12项国家级、省部级的重点信息安全科研项目。此外,公司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及综合服务能力,取得了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证书(甲级)、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商用密码产品销售许可证、商用密码产品生产定点单位证书,以及各类信息系统产品检测证书、商用密码产品技术鉴定证书、信息技术产品安全测评证书等多项经营资质和许可证,是目前国内同行业中拥有相关专业资质和许可较全的企业之一。

格尔软件自始至终以“应用+安全,创造新价值”为理念,将创新研发作为源动力,发展成为中国首批研发PKI平台的信息安全厂商。

稳定的具备强大实力的客户资源

过硬的技术优势为格尔软件带来一大批实力强劲的忠实客户。其在2000年创立之初便获得上海国资委控股公司支持。下辖100余家公司的中航工业,多年来也一直是格尔软件稳定的大客户,其对信息安全的巨大需求也为格尔软件长期发展保驾护航。此外,在国家部委、军工企业、CA公司和金融企业等领域积累的客户资源,令其收入来源得到稳定保障,且与这些大企业合作本身就是对自身实力的最好宣传。

格尔软件“行业与区域协同发展”的营销战略,正全面开展面向国家部委和行业机关的布局,对区域客户已经建成上海、北京、广州、西安等为中心的营销服务网络,多年积累的优质客户和完善的营销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了格尔软件的综合实力。

篇3

长亮科技:经营战略分歧 终止收购优讯信息;

 精工钢构:未有在雄安新区签署业务协议;

 阳普医疗:终止资产收购 原意向标的为两家医疗器械公司;

英力特:涉嫌价格垄断或遭罚款近800万元公司拟提出申辩;

农尚环境、迅游科技、苏大维格、华仁药业、 润欣科技、 中科创达、 金山股份减持。

网信办:《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依法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资质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可以通过开设的用户公众账号采编新闻信息。

中新网:卫计委聂春雷表示,医改强力推进分级诊疗,提出90%的老百姓尽可能不出县。异地就医结算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跨省就医结报要在分级诊疗的基础上共同推进,要和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共同推进。

篇4

引言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建筑工程相关的企业想要在这激烈的竞争趋势上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水平,无论从管理上还是从技术上,都要来增强其竞争能力,而学习其他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实现建筑工程信息化的建设就是有效手段之一。因为现在社会是个信息化的时代,企业只有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时刻关注市场需求,以及本行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思想,才能结合其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进步的节奏1。

一、建筑工程信息化的含义

建筑工程的信息化就是结合了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业以及信息产业等,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比如计算机、通信和自动控制等,处理建筑工程的相关方面。它是传统建筑工程的技术手段和施工方法方式的进一步改造和提升,而且对于建筑工程管理手段的改革也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建筑工程的信息化可以说是建筑工程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能够促进建筑工程行业施工技术和方式的进一步完善,有助于建筑工程相关企业的重新组合和优化发展,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实现建筑工程行业的经济性、高效性2。

总的来说,建筑工程的信息化可以从技术形式和其对行业的影响程度上来理解。首先,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能够及时了解建筑工程行业的相关信息,从而帮助人们做出解决任何建筑工程方面问题的方案。所以其重点问题是在如何运用现代高速发展的电子网络技术和先进的通信手段,将新型的建筑工程技术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推广,并实现将其相关信息在行业中的共享。另外,建筑工程的信息化也对该行业的管理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它使整个建筑工程行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从政府的监督、建筑企业的运营管理、施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其他相关领域,建筑工程的信息化能过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对我国整个建筑行业无论是从管理方面还是技术方面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3。

知识经济性是建筑工程信息化最显著的特点,因为及时的管理和技术信息是建筑工程较为核心的生产要素,而其信息化则可以满足其这方面的要求。另外,由于建筑工程的信息化,不用考虑时间和地区的限制,人们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建筑工程方面的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相关的专家进行请教和讨论,所以建筑工程的信息化还有互动性、及时性和远程性的特点4。

二、建筑工程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一)、建筑工程的信息化有助于建筑工程的跨越式发展

建筑工程的信息化是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的高阶段,它适应现代的产业发展,也是建筑工程产业未来进一步高速发展的需要,且其有助于建筑工程行业的跨越式发展。首先,其有助于对传统建筑土木工程行业的结构调整,使其适应其跨越式发展。因为信息化加快了建筑工程施工和管理技术的推广,对其相关企业的生产工艺进行改进,从而使企业在低消耗的前提下进行生产,使其整个生产水平大幅度地提高。其次,从建筑工程技术上的跨越式进步来说,建筑工程的信息化有助于我们及时了解并学习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施工和管理技术以及生产工艺。另外,信息化也有助于管理上的跨越式发展。建筑工程的信息化无论是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都促进了我国建筑企业组织模式、制度以及管理上的创新,实现了建筑工程行业的信息化管理5。

(二)、建筑工程的信息化有助于从业人员自身的提高和发展

因为建筑工程的信息化,建筑土木工程的相关从业人员可以随时随地的得到对其发展有用的信息。由于信息是共享的,从业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其相关领域的新动态,并随时可以学习行业中较为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另外还可以对其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通过信息化的平台,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对其事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建筑工程的信息化为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建筑工程行业一直以来的生产效率就比较低下,因为其行业的信息比较散乱,不够系统化,同时信息和知识的流通及共享也有较大的阻碍,这也将影响整个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是建筑工程的一个瓶颈问题。而建筑工程的信息化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因其能够较大程度的提高建筑土木工程的生产效率,所以不只是建筑工程行业,信息产业界也对其越来越重视,以至于建筑工程的信息化将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产业6。

三、建筑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

要实现建筑工程的信息化就必须运用信息技术,因为信息技术包括通信、信息控制及处理等技术。现代的建筑师大多是通过信息技术及设备,及时了解当今时代最前卫的设计思想和理念,从而尽情发挥其想象力,构思出奇异优美的创意,进而促进建筑土木工程的产品紧跟时代的发展。所以对建筑工程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实施,首先要构建建筑工程信息网,对建筑工程信息移动终端产品进行研发和生产,也就是构建一个平台来实现建筑工程的信息化;另外要研究建筑工程信息的集成和交互系统,这是对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研究;最后还要注意应用到实际,即做一项示范性的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从而进一步找出其中的问题,总结经验,促进建筑工程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二)、建筑工程信息化相关学科的建设

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的信息化逐渐形成了一门科学,它是把传统的建筑工程与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形成的一门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它从技术、管理以及法律等各方面对建筑工程信息化的建设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

(三)、结合社会资源和力量促进建筑工程信息化建设

建筑工程信息化的建设,要高效利用社会上的资源,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才能顺利并快速的发展起来。所以要注意通过学习国际上建筑工程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技术和管理方法,遵循“产业、学科、研究、政策”相结合的原则,为其实现在政策上建立起一个推动系统。

结语

要想提高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就要使与建筑工程相关的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或多或少的提高,而要想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要不断地更新建筑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思想,而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运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及时了解建筑土木工程行业的相关信息,从技术和管理上进一步提升其发展水平,从而加快我国整个建筑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从我国建筑土木工程的发展角度来说,实现土木工程信息化是一个战略性的目标,它是行业的实际要求,也是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总而言之,为提高建筑土木行业的发展水平,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实现我国人们的高质量生活,建筑土木工程的信息化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浅析建筑工程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 现代物业(上旬刊),2013,12:56-57.

[2]. 以工程信息化为突破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北方重工集团信息化建设情况介绍[J]. 新技术新工艺,2005,09:64-66.

[3]杨敏,任红林. 土木工程信息化战略及其实施构架[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3:302-306.

篇5

江苏如云成立于2013年1月18日,由南通六建集团、金狐软件及自然人共同投资组建。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拥有3000平方米IDC及办公区域,现有员工100余人,其中85%为本科以上学历,5%为硕士以上学历,2%为博士以上学历。江苏如云还是江苏省信息化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江苏如云公司秉承“扎根如皋,立足江苏,面向全国”的经营思路,坚实“创新、激情、诚信、务实”的企业精神,树立“视员工为企业第一生产力,通过员工对客户的增值服务,确保股东利益的可持续增长,同时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采用“运用一流的技术、开发一流的产品、提供一流的服务”的管理方针,以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即服务为基石,融合建筑行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引领中国建筑行业信息化管理步入云计算时代为使命,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建筑行业云计算服务商。江苏如云专注于云计算、物联网产业的研究和开发。云计算允许用户通过互联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更高效、更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服务。

江苏如云公司为政府及企业提供云计算服务。云计算不但是多种新技术的结合,更是一种业务模式的创新,用户可通过网络以便利的、按需付费的方式获得高可靠、高扩展的IaaS、PaaS、SaaS服务。

江苏如云IaaS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IT基础设施服务,包括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租赁、灾备、负载均衡、网络加速、综合信息等服务。江苏如云旨在帮助客户快速构建更稳定、安全的应用、存储环境,降低开发运维的难度和整体IT成本,使客户能够更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创新。江苏如云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IaaS服务提供商,成为政府与企业信息化、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聚合者 。

江苏如云计划三年内建成3000平方米绿色数据中心,为如皋市及周边区域软件企业提供平台即服务(PaaS)服务,促进本地软件企业自主创新,为提升如皋市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江苏如云的PaaS产品提供了一个基于云的安全协作式环境,支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更快地进行应用开发、部署和交付。江苏如云的PaaS产品能够支持各行业、各企业、各业务模式的各种应用要求。平台即服务的延伸模式应运而生,它扩展了按需服务,并实现了客户可根据需要自定制应用程序,也是改变应用程序开发的一个途径。

江苏如云融合多年积累的建筑行业信息化先进理念、务实的建筑企业管理经验,推出中国第一个“建筑行业云”服务平台,推动建筑企业管理优化升级,带动建筑行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同时,江苏如云运用服务企业与政务的经验,依托云计算技术推动商业及社会进步,帮助政府、企业实现更为卓越的创新及运营,为追求绿色、智能、可持续的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目前,江苏如云自主研发的、服务于建筑行业产业链的建筑行业云管理软件,在市场上深受建筑行业圈内的客户喜爱。江苏如云建筑行业云平台融合管理2.0思想,助力行业生态圈内的企业创新及运营,实现跨行业、跨平台、跨系统的信息化整体协同,整合信息及信息系统,以达到高效的互通互动,打造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社会化、业务活动协同化和建设管理集约化的行业平台。此外,江苏如云的产品依托云计算中心,将行业平台、移动平台、社交平台跨网融合,真正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随需掌握信息并决策的目标。江苏如云的产品对IT资源的集中和整合使用,将减少设备规模,并降低运营成本,让更多的用户从云端以服务的形式按需随选获得资源,将资本费用转变为经营费用,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的效率。江苏如云拥有专业的建筑行业云计算服务经验,可为建筑企业提供成功运营所必需的具有战略洞察力、独特的竞争力、持续增长的执行力和灵活力的服务方案。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江苏如云把握大数据机遇,助力政府转型,加强监督管理,建立起了创新型、高效、优质、便捷的监督服务平台。

篇6

一、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面监着许多问题。

(1)广度不深。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不平衡。目前较为全面采用信息化技术仅限于特级、一级等一些大的建筑队企业,这些建筑企业建立了互联网,在办公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合同管理招投标等方面不同程度地使用了信息技术。但大多数建筑企业普遍重视生产经营,忙于发展,对实施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缺乏紧迫感。

(2)深度不够。很多已经购置微机的企业,都以单机操作为主,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利用网络资源来加强企业与外部市场的沟通或对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各企业组织管理体系进行整合,也没有借肋网络开展商务活动,实现信息共享和互动,特别是对工程项目管理集成度低,在企业管理上收效甚微。

(3)建筑企业信息化基础条件较差。突出表现在人员文化素质低及装备差上,尤其是缺乏专业信息技术人才,无法开发满足本企业个性化要求的软件。具备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本单位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有力推动者。但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过于单一化;有些企业经济实力弱,资金不足,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同时管理不规范,也使信息化方案难以见到成效。

(4)国家有关法律相对滞后。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取决于相关合同法律框架的制订,只有制订一系列规则和标准,使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企业信息化营造公平的交易平台,才能促使其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中。但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缓慢,国内关于此类法律要么空白,要么简单,难以确保建筑业信息化运作的安全性、合法性。

(5)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一方面表现在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社会相关信息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不高。

二、政府及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一) 政府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经过 20 年的发展历程,政府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促进者及使用受益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目标是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设施并适应现代化发展;利用政策指导了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共享,投资建设公共设施基础,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大力发展电子政府等。

(1)尊重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各条渠道调动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信息化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发展电子政府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带动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和运行,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去。一切以企业为中心,通过市场运作,循序渐进地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以此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建设。

(2)政府立法保障。政府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立法保障,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政府致力于建立高速信息公路,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法律保障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激励企业投资信息化,从而促进信息化的提高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推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的要求转变,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3)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关键要扩大第三方(如信息化建设服务商)的投资力量,由于信息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对民间资金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我国信息化建设应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将一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交给第三方来做,引入民间资金,发展信息产业。因此,国家应当出台相关的风险投资管理规定,开放民间资金市场,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总体投入。如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通过维持低廉资费扩大需求等手段,对信息产业单位给与一定的支持,政策性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增加信息公司的收益。

(二)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随着世界经济逐渐向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一个必要的选择,并成为企业本身的自觉行为。且信息化已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现在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都希望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来充分开发、利用和管理所需的信息资源,建立各种信息系统,实现招标、采购、建设、管理等工作的信息化,以提高企业动作效率,降低成本,创造利润,达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1)信息化建设结合企业基础管理。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素质。企业信息化建设应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业务水平为主导,不能搞花架子,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信息化的生命力在于融合。信息化建设要与企业的管理方式、生产经营方式、企业组织的改革、改造结合起来。与本企业管理荼融合得越紧密,就越能发挥“加速”作用,实现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接受并采用更加先进、与国际惯例更加吻合的管理思想和生产经营方式,实现 对传统管理和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革和改善各项基础管理荼,推动管理创新。

(2)整体规划,循序渐进。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技术、资金密集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雄厚的资金和人才支持,难以一步到位,必须分阶段逐步实施。为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整体效益的发挥,要制定整体的规划,要充分考虑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在硬件和软件的选择上,既要满足企业现实需要,又要有较好的拓展性和兼容性,避免以后升级发展时,增加投资负担。分布实施就是要找准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要根据本企业的实际需要,从影响建设企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入手,实施重点突破,以重要程度为序,建立一些子系统,循序渐进,逐步做到企业内部数据库的高度共享和集成,最终达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一体化。

(3)建立适合本企业需要的信息系统。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应由单机操作向网络化发展,把一个个信息孤岛连接起来。根据建筑业的特点建筑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开发应基于网络和大型后台数据库,系统要做好整体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要根据本企业 的实际情况,积极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信息的子系统应由合同、预算、物质、人力档案、查询等死气沉沉 成,各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信息共享,保持内部信息畅通。同时要有选择的与外部信息连接,有效利用外部信息资源。

(4)要保障企业内部信息安全。信息是企业重要的资源,必须保障信息的安全,防止本企业商业机密外泄,损害企业利益。信息安全可以从管理管理、技术上予以保障。要通过建立企业信息管理制度,采用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建立完善安全的密码体系,采用多种的与外部信息系统连接,有效利用外部信息资源。

(5)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培训。为信息化建设培养人才,建设企业管理系统,人的因素是关键。信息技术无论多么先进,如果没有人的介入,其作用无从发挥。信息化建设要求具体实施的企业具有全新的信息化理念和新型知识结构。目前,绝大多数的建筑企业员工不能适应管理信息化的要求,要把加强培训作为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一项基础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方案,对职工进行观念培训和业务培训,提高全员信息化意识,加强全员性计算机知识和实际能力的培训,尤其要加强关键岗位人员的培训,以适应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篇7

虽然网络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有一定的应用,但应用范围非常的小。目前,建筑工程信息化系统仅仅是应用到了信息查询方面,在更加重要的信息收集、整合方面几乎是零应用,这使得企业无法及时了解建筑市场的变化情况,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做出科学的经营决策。

2、管理系统信息流动性差

如今,虽然不少建筑企业建立了内部局域网,但是信息的流动却远远没有达标。在企业内部,信息往往只是在项目经理和工地之间流动;但是,各个部门之间以及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信息还是相对阻塞的,远远没有做到信息共享的地步,这样就会限制企业的经营管理范围,阻碍企业的正常发展。

3、信息化建设的诸多误区

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中,很多建设者并不了解信息化的确切含义,甚至认为信息化和计算机,局域网是相同的。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工程单位之间通过书面形式来传递信息,并没有完全的应用信息技术。数字化是信息技术的基础,所以在建筑工程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是整个建设的前提。但是,在我国现阶段信息化管理中,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并没有完全的应用到整个建筑工程的管理中去,更不要说改变建筑工程的管理模式。总的来说,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要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来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二、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1、明确建设目标

在做出任何改革之前,都要明确改革的目标,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也不例外。而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就是在国家深入推进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各个施工单位的信息化交流,建设无纸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此来降低企业的投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完善管理制度

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我们充分利用了网络信息技术,但是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改善,更是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所以,在实现信息化建设目标的时,我们不仅要注意技术手段的实时更新,更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形成更加新颖、更加适合现代化信息管理的思维模式。所以,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完善信息化管理的各项制度,是快速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根本保证。

3、加快信息系统和软件开发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且这个因素对工程的前期预算以及工程后期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又由于国外软件对国内环境适应性很差,很难适应国内建筑行业的大环境。所以加快国产系统、软件的研究和开发是非常重要的。相对于国外软件,国产软件可以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实时调整对应参数,保证各项工作数据的准确性,提高施工工程效益。

4、以项目管理为中心

在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管理自然是整个建设过程的中心内容。所以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来设计合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同时还要统一整个项目管理体系中各个部门的工作平台。在项目施工时,这个平台可以对项目的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保证项目工程高质量地完成。

5、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在如今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延伸为产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并不是任何一家企业可以独自完成的,而是需要整个产业的相互合作,共同参与。所以,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将这个产业的各个企业有机的整合起来,统一部署、管理,全面发展信息化管理。

6、推进企业特征性信息化管理

对于不同的建筑企业,应建立起企业特征信息化管理。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各个方面,不能盲目跟风和没有目的的建设。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的深入信息化管理建设,逐渐完善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制度,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同时,还要考虑到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共享资源,努力推进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篇8

2、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局限和不足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生产经营特点,如工序复杂、动态性强、资料档案繁多、信息管理难度大等,建筑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整合企业资源的整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有关法律相对滞后。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取决于相关合同法律框架的制订[3],只有制订一系列规则和标准,使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企业信息化营造公平的交易平台,才能促使其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中。但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缓慢,国内关于此类法律要么空白,要么简单,难以确保建筑业信息化运作的安全性、合法性。

(2)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在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3)社会相关信息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不论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大都以信息为主,缺少工具类网络软件,缺少信息互动;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太少,软件市场的无序竞争问题也亟待解决。

(4)建筑企业未能充分利用Internet带来的便利,实现网上材料采购、招标,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等,电子商务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5)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单机操作,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和即时传递,效率较低。据有关资料,美国的PC机的深度使用率为38%,而中国只有6%[4].

(6)具备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本单位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有力推动者。但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过于单一化。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因此,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主要应该是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等,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等。

3、政府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我国信息化建设经过20年的发展历程,政府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促进者及使用受益者,利用政策指导了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共享,投资建设公共设施基础,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大力发展电子政府等。

(1)尊重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各条渠道调动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信息化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发展电子政府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带动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和运行,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去。一切以企业为中心,通过市场运作,循序渐进地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以此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建设。

(2)政府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立法保障。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政府致力于建立高速信息公路,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银行、税收等金融管理体制、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等的联网信息化建设。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法律保障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激励企业投资信息化,从而促进信息化的提高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推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的要求转变,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3)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扩大第三方(如信息化建设服务商)的投资力量。由于信息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对民间资金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我国信息化建设应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将一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交给第三方来做,引入民间资金,发展信息产业。因此,国家应当出台相关的风险投资管理规定,开放民间资金市场,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总体投入。如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通过维持低廉资费扩大需求等手段,对信息产业单位给与一定的支持,政策性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增加信息公司的收益。

4、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这一方面产品的应用工作。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的本身条件出发,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推进。企业也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即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生产率、扩大收益的同时,若投资不善也可能使其陷入投资困境。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和应用信息化管理,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对建筑企业而言,一个准备充分的、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战略应包括:

(1)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准确定位。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任何企业信息化模式(即使是非常成功的)都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的。因为,每个企业所面对的问题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在投资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决策层首先应当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阶段和深度,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2)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首先应制定总体目标,同时,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有:加强企业各层人员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只有逐次实现阶段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连接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建立网上营销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实现经营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智能化,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调整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使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逐步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3)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投资力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启动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关系到人员的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因此,启动时机和投资力度的选择便变得至关重要,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投资额。

(4)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评价。信息化建设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所以必须定期对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业务进行评价,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与过剩,及时调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实现优化企业的价值链,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的目标。

5、结束语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技术应用方面,如单机操作文档处理、数据计算,未能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进行整体化管理控制。建筑业在继续加大对信息化的投资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建设和应用的策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第三方信息公司的力量,深入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实现建筑企业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金达仁。我国企业信息化渐入佳境[OL].人民网,2003-05-14.

篇9

2、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局限和不足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生产经营特点,如工序复杂、动态性强、资料档案繁多、信息管理难度大等,建筑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整合企业资源的整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有关法律相对滞后。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取决于相关合同法律框架的制订[3],只有制订一系列规则和标准,使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企业信息化营造公平的交易平台,才能促使其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中。但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缓慢,国内关于此类法律要么空白,要么简单,难以确保建筑业信息化运作的安全性、合法性。

(2)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在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3)社会相关信息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不论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大都以信息为主,缺少工具类网络软件,缺少信息互动;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太少,软件市场的无序竞争问题也亟待解决。

(4)建筑企业未能充分利用Internet带来的便利,实现网上材料采购、招标,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等,电子商务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5)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单机操作,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和即时传递,效率较低。据有关资料,美国的PC机的深度使用率为38%,而中国只有6%[4].

(6)具备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本单位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有力推动者。但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过于单一化。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因此,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主要应该是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等,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等。

3、政府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我国信息化建设经过20年的发展历程,政府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促进者及使用受益者,利用政策指导了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共享,投资建设公共设施基础,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大力发展电子政府等。

(1)尊重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各条渠道调动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信息化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发展电子政府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带动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和运行,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去。一切以企业为中心,通过市场运作,循序渐进地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以此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建设。

(2)政府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立法保障。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政府致力于建立高速信息公路,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银行、税收等金融管理体制、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等的联网信息化建设。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法律保障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激励企业投资信息化,从而促进信息化的提高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推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的要求转变,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3)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扩大第三方(如信息化建设服务商)的投资力量。由于信息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对民间资金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我国信息化建设应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将一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交给第三方来做,引入民间资金,发展信息产业。因此,国家应当出台相关的风险投资管理规定,开放民间资金市场,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总体投入。如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通过维持低廉资费扩大需求等手段,对信息产业单位给与一定的支持,政策性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增加信息公司的收益。

4、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这一方面产品的应用工作。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的本身条件出发,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推进。企业也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即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生产率、扩大收益的同时,若投资不善也可能使其陷入投资困境。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和应用信息化管理,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对建筑企业而言,一个准备充分的、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战略应包括:

(1)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准确定位。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任何企业信息化模式(即使是非常成功的)都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的。因为,每个企业所面对的问题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在投资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决策层首先应当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阶段和深度,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2)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首先应制定总体目标,同时,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有:加强企业各层人员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只有逐次实现阶段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连接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建立网上营销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实现经营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智能化,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调整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使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逐步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3)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投资力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启动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关系到人员的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因此,启动时机和投资力度的选择便变得至关重要,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投资额。

(4)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评价。信息化建设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所以必须定期对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业务进行评价,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与过剩,及时调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实现优化企业的价值链,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的目标。

5、结束语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技术应用方面,如单机操作文档处理、数据计算,未能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进行整体化管理控制。建筑业在继续加大对信息化的投资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建设和应用的策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第三方信息公司的力量,深入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实现建筑企业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金达仁。我国企业信息化渐入佳境[OL].人民网,2003-05-14.

篇10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对于解决就业压力,推动城市化建设,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创造和谐社会有很大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另一方面,在建筑行业门槛低,建筑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建筑企业间出现恶性竞争。

1 我国建筑劳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在行业信息化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同样在建筑劳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中存在。主要表现在:

1)我国是在进行工业化的同时实施信息化改造的,信息化理论建设方面还不够成熟,信息化建设政策法规还没有配套。国家“金字系列”工程的实施,促进了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但技术标准的制定、产业发展的政策等方面有许多没有完善,信息技术利用层次低。

2)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信息技术应用不平衡,城乡、区域和行业的差距拉大。国家从全局规划角度考虑,对各行业信息化上实行有重点的扶持。由于建筑也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建筑业的信息化水平比其他行业较为落后,特别是劳务分包企业资本和管理运营水平不高,管理流程还没有规范化,实现信息化仍任重道远。

3)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缺乏一支复合型的技术人才队伍。信息技术万能化,或者认为信息化就是简单的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缺乏战略眼光,管理制度不符合信息技术的要求等是我国目前一些企业实行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的地方。中小型施工单位缺乏资金和复合型人才队伍,还停留在以人工管理为主上,对采用信息技术进行建筑劳务管理认识不足。

4)忽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信息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共享程度差。许多地方政府部门业务协同差,加之部门利益的考虑,信息管理系统无法集成,而仅限于提高本部门的行政服务水平。如果需要跨部门审批时,部门之间业务难以协调,导致互相推诿而行政效率低下。相对于企业而言,由于管理没有规范化,商品化的软件难以直接套用,同一种软件在不同企业甚至一个企业的不同部门重复开发。

5)信息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信息安全保障管理机制。计算机网络病毒、系统漏洞、网络入侵、垃圾信息和使用网络盗窃机密信息等问题始终是信息化时代各国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如何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以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成为信息化建设必然要考虑的课题。

2 指导思想和目标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建筑劳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必须由政府主导,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宏观调控,组织推进、政策导向的作用,促进信息化技术水平提高,促进我国建筑业跨越式发展。实行信息化的目标是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建筑劳务管理水平,提高行政管理、决策和服务水平,实现建设系统信息资源的共享。

3 战略重点

3.1 推进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推进信息化基础建设,加强网络结构优化,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综合基础信息平台的建设。推动人才密集、信息化基础好的地区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公共网络建设,采用多种接入手段,提高农村网络普及率,大力推动互联网的应用普及。

制定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指南,进行有重点的扶持一些有科研水平的企业进行重要理论技术研究,并加快理论转化为应用。加快建筑企业信用认证、评价体系,通过委托行业协会或者专家团队,推进建筑诚信系统研究水平。

3.2 提高电子政务服务水平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行政服务水平,促进电子商务业务规范化发展。我国政府正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行政许可法》以及即将公布的《政务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给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政府管理的变革和流程的重组创造了条件,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将借助网络手段得以实现。政府部门通过加快“一站式”、“一网式”行政审批系统建设,不仅规范了政府办事流程,减轻人工操作的繁杂性,同时也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了政府财政支出,提升了行政能力,并能够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真正践诺执政为民的理念。

对于重复政务信息,要加强整合,规范政务基础信息的采集标准,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交换体系和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推动政府政务信息公开。发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市场进行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电子政务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资金投入的审计和监督。

3.3 加强信息技能培训,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国民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水平代表着一国核心竞争力高低,因此,将国民信息技能培训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政府培训教育财政支出,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探索将技能培训进行市场化建设的方法。开展行业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是建设领域推进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基本条件,提高公务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是重点。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可以采取分层次、分阶段方式,以重点、普及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依托高等院校、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科技服务站等机构,借助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等,开展国民信息技能教育和培训。

提高教师待遇,提高师资建设水平,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效果。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加强网络教育信息开发建设,形成网上终身教育体系。

4 保障体系

如何使信息化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做到统一标准?如何建设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信息化需要有完善的保障体系,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4.1 组织保障

(1)建立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的信息化推进体制;

(2)制定电子政务建设规划;

(3)鼓励和引导建筑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

4.2 法规保障

(1)推进信息化法制建设;

(2)加快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4.3 人才保障

推进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需求重点是信息技术人才,关乎信息化建设能否持续发展,正式信息技术人才的创新提高了信息技术理论研究进展。要提高信息技术人员队伍业务及研发能力,优化队伍结构,为他们创造良好工作环境,为我国抢占信息技术高点,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打下良好基础。

4.4 安全保障

坚持法律、经济、技术与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构建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公民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治理机制,营造积极健康的互联网发展环境。

5 束语

总之,实行建筑劳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改变建筑企业传统管理模式,维护农民工的权益,改善劳务用工问题的,促进建筑市场规范化,引导劳务分包市场向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方向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建筑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于在洋.建筑企业在劳务工安全生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J].新疆农垦经济,2002(5):63-64.

篇11

在建筑工程中,其核心管理技术就是BIM技术,该技术的主要作用就是避免在三维空间中出现阶段性的信息缺失,其中BIM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建筑设计过程各个专业之间的协调以及对建筑工程的数据管理。BIM将建筑物所有的数据都进行统一管理并提供分析软件的接口,实现数据导入以及建模计算,分析该建筑的整体或是构件的情况。

一、BIM与标准化设计

1.标准化BIM构件库的建立

装配式建筑的典型特征是标准化的预制构件或部品在工厂生产,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装配、组装成整体。装配式建筑设计要适应其特点,在传统的设计方法中是通过预制构件加工图来表达预制构件的设计,其平立剖面图纸还是传统的二维表达形式。在装配式建筑BIM应用中,应模拟工厂加工的方式,以“预制构件模型”的方式来进行系统集成和表达,这就需要建立装配式建筑的BIM构件库。通过装配式建筑BIM构件库的建立,可以不断增加BIM虚拟构件的数量、种类和规格,逐步构建标准化预制构件库。

2.可视化设计

与传统建筑方式采用BIM类似,装配式建筑的BIM应用有利于通过可视化的设计实现人机友好协同和更为精细化的设计。

3.BIM构件拆分及优化设计

在装配式建筑中要做好预制构件的“拆分设计”,俗称“构件拆分”。传统方式下大多是在施工图完成以后,再由构件厂进行“构件拆分”。实际上,正确的做法是在前期策划阶段就专业介入,确定好装配式建筑的技术路线和产业化目标,在方案设计阶段根据既定目标依据构件拆分原则进行方案创作,这样才能避免方案性的不合理导致后期技术经济性的不合理,避免由于前后脱节造成的设计失误。BIM信息化有助于建立上述工作机制,单个外墙构件的几何属性经过可视化分析,可以对预制外墙板的类型数量进行优化,减少预制构件的类型和数量。

4.BIM协同设计

BIM模型以三维信息模型作为集成平台,在技术层面上适合各专业的协同工作,各专业可以基于同一模型进行工作。BIM模型还包含了建筑的材料信息、工艺设备信息、成本信息等,这些信息可以用来进行数据分析,从而使各专业的协同达到更高层次。

二、BIM与工厂化生产

1.构件加工图设计

通过BIM模型对建筑构件的信息化表达,构件加工图在BIM模型上直接完成和生成,不仅能清楚地传达传统图纸的二维关系,而且对于复杂的空间剖面关系也可以清楚表达,同时还能够将离散的二维图纸信息集中到一个模型当中,这样的模型能够更加紧密地实现与预制工厂的协同和对接。

2.构件生产指导

BIM建模是对建筑的真实反映,在生产加工过程中,BIM信息化技术可以直观地表达出配筋的空间关系和各种参数情况,能自动生成构件下料单、派工单、模具规格参数等生产表单,并且能通过可视化的直观表达帮助工人更好地理解设计意图,可以形成BIM生产模拟动画、流程图、说明图等辅助培训的材料,有助于提高工人生产的准确性和质量效率。

3.通过CAM实现预制构件的数字化制造

借助工厂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采用集中、大型的生产设备,只需要将BIM信息数据输入设备,就可以实现机械的自动化生产,这种数字化建造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

三、BIM与装配化施工

1.施工现场组织及工序模拟

将施工进度计划写入BIM信息模型,将空间信息与时间信息整合在一个可视的4D模型中,就可以直观、精确地反映整个建筑的施工过程。提前预知本项目主要施工的控制方法、施工安排是否均衡,总体计划、场地布置是否合理,工序是否正确,并可以进行及时优化。

2.施工安装培训

通过虚拟建造,安装和施工管理人员可以非常清晰地获知装配式建筑的组装构成,避免二维图纸造成的理解偏差,保证项目的如期进行。

3.施工模拟碰撞检测

通过碰撞检测分析,可以对传统二维模式下不易察觉的“错漏碰缺”进行收集更正。如预制构件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碰撞检测,地暖管与电器管线潜在的交错碰撞问题。

4.复杂节点的施工模拟

通过施工模拟对复杂部位和关键施工节点进行提前预演,增加工人对施工环境和施工措施的熟悉度,提高施工效率。

四、BIM与一体化装修

1.装修部品产品库的建设

土建装修一体化作为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可以促进全过程的生产效率提高,将装修阶段的标准化设计集成到方案设计阶段可以有效地对生产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2.可视化设计

通过可视化的便利进行室内渲染,可以保证室内的空间品质,帮助设计师进行精细化和优化设计。整体卫浴等统一部品的BIM设计、模拟安装,可以实现设计优化、成本统计、安装指导。

3.信息化集成

产业链中各家具生产厂商的商品信息都集成到BIM模型中,为内装部品的算量统计提供数据支持。对装修需要定制的部品和家具,可以在方案阶段就与生产厂家对接,实现家具的工厂批量化生产,同时预留好土建接口,按照模块化集成的原则确保其模数协调、机电支撑系统协调及整体协调。

五、BIM与信息化管理

1.经济算量分析

经济算量的主要原则是做到“准量、估算”,按照工业化建筑的组成及计价原则分为预制构件部分和现浇构件部分。结合工业化住宅的特点自主开发了装配式设计插件,通过该插件可以将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进行分类统计。通过分类统计可以快速地对设计方案进行工程量分析,从而进行方案比选,再由确定的工程量结合地区的定额计算出本项目的工程量清单,实现在方案策划阶段对成本的初步控制。

2.RFID等实现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可追溯

实现在同一BIM模型上的建筑信息集成,BIM服务贯穿整个工程全生命周期过程。一方面,可以实现住宅产业信息化;另一方面,可以将生产、施工及运维阶段的实际需求及技术整合到设计阶段,在虚拟环境中预演现实,真正实现BIM信息化应用的信息集成优势。通过在预制构件中预埋芯片等数字化标签,在生产、运输、施工、管理的各个重要环节记录相应的质量管理信息,可以实现建筑质量的责任归属,从而提高建筑质量。

3.利用BIM云平台实现适时、全球化、数字化的管理

BIM信息化技术与云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将信息在云端进行无缝传递,打通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通过借助移动设备设置客户端,可以实时查看项目所需要的信息,真正实现项目合作的可移动办公,提高项目的完成精度。

结语

综上可知,装配式建筑设计如何在行业BIM信息化的背景下,融入信息化大潮,发挥自身研发、设计和集成的优势,实现产业链拓展和过程阶段延伸,必将成为建筑产业化新时代的创新趋势。围绕这一创新趋势,设计行业将大有可为。

篇12

建筑企业信息化是当代建筑管理中最具有潜力的新的生产力,信息化建设水平代表着公司集约型管理的水平,标志着公司管理现代化的程度,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代表着行业发展的方向。建筑企业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在建筑企业经营及管理中的应用和服务范围,提高行业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建筑企业信息化总体建设应用水平不高,特别是中小型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几乎还停留在一般事务处理和简单信息处理阶段,表现为:不重视信息化标准规范,基础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还有很大差距,企业成本管理、合同管理系统建设应用效果不好,项目管理系统推广应用困难重重,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设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的局面普遍存在。为提升行业的管理水平,引导建筑行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大力推广信息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2 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由于中小建筑企业的分散性、非标准性、工人的流动性,给规范的现代化管理带来了困难。建筑工地分散在不同的城市,项目部往往脱离公司的管辖,工程建设过程中推广现代化技术比较困难。缺乏信息化的调配,传统项目与劳务公司相结合,使工人经常处于半停工状态。建筑公司总部和个项目部之间没有一个共享的信息平台,所以总部和项目之间信息不对称,使总部不能及时获得分散各地项目的全面信息,作出相应的决策,致使建筑企业的决策机制僵化、反馈速度慢。

一部分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工作环境较差,给计算机使用、联网使用造成困难,因此,中小建筑企业尚不具备大规模推行信息化的条件。

通常中小型建筑企业以低成本的方式来实现管控,管理效果较差,而那些管理相对松散、粗放型、以包代管的建筑施工企业,总部没有实施管控的压力,而项目部却有逃避监管的动力,其实施信息化较为困难。

但由于各种原因,该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一直比较低,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 实施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战略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建筑工程结合起来,实现工程信息资源的共享。

目前,全国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已经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约占总数的15.79%,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及资金投入与国外企业相比有很大差距,信息化特点主要为:1、总体投入和应用水平不高; 2、缺乏信息化人才;3、对信息化风险认识不足;4、没有掌握信息化发展规律;5企业信息化建设方式选择不当;6信息化建设方法急需改进; 7、不能正确认识什么是信息化效益; 8、信息化建设是短期行为; 9、缺乏良性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 10、缺乏统一标准规范。

3 信息化实施管理水平低的原因分析

建筑企业信息化由于认识不够深入,没有统一的办公平台。

建筑施工企业开始了以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化进程,由于建筑施工企业中“管理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太多”,对于施工企业运营而言,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是成本管理,而许多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却相对工程进度来说落后很多,项目运行过程中,涉及到人员调配、项目进度、物料采购这些事关成本的关键环节很难实时体现成本管理的价值,在需要进行“价格决策”的环节,无法依靠掌控成本管理进程做出合理的决策,往往靠经验来定,从而无法科学的部署企业资源来提高企业利润。

因此,在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围绕施工企业的主营业务项目管理,对合同、生产、物资、机械、劳务、专业分包、技术质量、安全、成本、竣工、风险和项目验收和考核实现信息化管理,达到企业流程的标准化、规划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4 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对策

1)局域网建设。针对某个企业、某个具体工程设立,包括企业管理体系、工程信息采集处理系统等,其目的是实现企业管理、生产的高效运转。围绕企业目标和组织的管理,采用信息系统对企业战略、决策过程、组织岗位、制度、考核、知识实施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组织绩效。加强企业间协作,建立电子商务、协同办公、视频监控等信息系统,支持企业间的高效协作,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在专业业务管理上,建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等信息系统,支持各业务系统的专业管理,提升业务管理水平。

2)坚持分步实施原则。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不能搞运动式推广,管理是没有止境的,是持续改进的,信息化的过程同样是循序渐进的,企业完成阶段性信息化的建设必定会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坚持分步实施,保证前进一步达标一步,扎扎实实、稳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才能是我们走的更长远、更深入。

3)重点突出,狠抓核心业务应用。核心业务指与成本管理相关各项工作内容,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就是成本管理,这一部分的成功应用是系统成功应用的最重要标志,应当扎实做好包括施工预算、成本计划编制与输入、各类成本业务数据的按成本挂接科目划分、按规定数据标准、按规定期限的生成与录入,最终呈现成本分析的结果,实现与财务系统管理的有效对接。系统成本管理不应用或应用不到位,我们可以判定应用失败。

4)保证数据真实、准确、及时录入。住总集团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所以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一直强调的是,务必保证经营数据的真实、准确、及时录入,真实数据才会真正让我们掌握经营管理过程中隐含的、暴露出的经营风险,才能真正实现管理系统应用价值。

5)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激励机制。信息化的推进与企业业务管理一样,同样需要制度保证,所以我们在企业层面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制度,建立应用手册,规范权限管理,落实具体岗位工作责任,建立起项目应用水平的监督检查机制,建立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在完善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应端正认识,认识到信息化是一种发展趋势,既要认识到信息化发展的迫切性,又要认识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相当长的建设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5 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目标

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施工企业的运营机制,实现信息互通、互联与共享,优化产业结构,促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2)通过先进实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来提高办公效率,加快信息传递速度,促进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将信息化系统融入到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借助信息化手段规范管理流程,优化企业组织,实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3)通过网络办公、远程政务、信息公开等,有利于一个廉洁、高效、透明的政府监管体系的形成,可提高各级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和为公众、为企业的服务水平,并且信息化技术能够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项目班子个人能力的依赖,使得企业的统一标准能够在每一个项目都得到实现。

(4)建筑产业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通过建筑企业信息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6 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篇13

一直以来,建筑业作为江苏省的优势行业都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2014年江苏省的建筑业总产值为2.67万亿元,同比增长15%;2015年建筑业总产值为2.82万亿元,同比增长4.81%;截止2016年一季度,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02%。但是,江苏是建筑大省,而非建筑强省,如果仅仅利用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要维持江苏建筑业的“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这条路走不长远。变化才是唯一出路。加快改变传统的施工方式,以绿色建筑为方向,推动施工企业向建筑产业现代化、信息化和工业化方向发展,实现转型升级是摆在江苏建筑施工企业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1 江苏建筑企业问题分析

1.1 传统施工技术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我省建筑业现代化水平还不高,长期以来,运用传统的施工技术作为作业方式,桩基础施工技术、混凝土施工技术和钢结构施工技术中存在着弊端和风险隐患,逐渐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如生产效率低下,缺乏科技含量,建设周期过长,能源消耗量偏高,标准化程度偏低。大多数建筑均属于高能耗建筑,据统计建筑本身的能源消耗以及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总和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耗的46.7%。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苏建筑业的发展,因此必须从技术创新入手,尽快完成产业转型升级。

1.2 智能建筑行业内局面混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自主创新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实现企业技术和产品升级换代的原动力。江苏省建筑智能行业尚在起步阶段,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建筑各方目标利益不一致,配合不默契;系统集成商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多数的智能建筑产品靠引进,缺乏原创性。

这些问题表明,江苏建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过份的依赖于引进和模仿,导致智能建筑产品在国内市场所占份额较低,国产化水平有待提高。

1.3 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的严重匮乏

技术创新的根本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江苏省的建筑业归根到底尚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农名工占从业人员85%左右,要把江苏从事建筑行业的500多万名农民工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完成从人力资源到人才资源的转变,是个相当艰巨的任务。

2 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2.1 建筑产业现代化和绿色建筑的联动发展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全产业链及其实现过程的现代化,是实现绿色环保低碳模式的必由之路。主要表现为建筑观念、建筑方式、建筑管理、建筑产品和建筑队伍现代化五个方面。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建筑产品绿色化和建筑生产的现代化。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和绿色建筑的联动发展,从“经济、适用、美观”向“低碳、节能、环保”转变,从低效、污染向高效、智能转变,最终实现建筑产品的绿色化、智能化。

2.2 建筑信息化和建筑工业化的融合发展

建筑信息化是指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一支具备高素质专业队伍来全面收集建筑行业各领域的信息资料,通过数据分析,预测风险的可能及发生的概率,从而获得有利的商机,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的经营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2.3 智慧建筑和智慧产业的创新发展

虽然江苏目前智慧建筑发展还未走上正轨,但国家极力倡导的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等都与智慧建筑联系密切。随着“互联网+”理念的植入,为智慧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此外在建筑市场自发需求和国家政策鼓励的推动下,可以预见我国建筑智能化市场的乐观前景。目前,从全国范围看智慧建筑总的市场产值已超过千亿元,并以每年20%~30%的速度持续增长,预计未来市场产值可达数万亿元。

2.4 建筑企业创新和高素质人才的共同发展

要解决江苏目前建筑企业面临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问题,就要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是关键。企业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主力军。首先是管理层要保证企业制度创新的力度,然后组织多层次的培训,提高企业高管人员的管理水平和创新意识,可以通过内部“送出去”和外部“引进来”等获得一批拥有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人才。同时企业要舍得在硬件方面的投入,联合地方高校成立一批研发中心,组织人员加快对现代化建筑施工技术和建筑智慧产品的研究,争取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3 建筑施工企业转型升级的保障措施

3.1 BIM技术是解决两化融合的有效手段

每个建设项目最终交付的都是合格的建筑产品,为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节约成本,加快进度,现在最为先进的方式是采用BIM技术预先形成建筑信息模型[1],通过DM大数据技术对在施工生产过程中产生和存在的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分析,消除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提高项目管理的质量水平。

3.2 加强与地方高校的校企合作,共谋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

江苏省建筑企业要提高技术,利用新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培养大量的管理技术人才,尤其是既懂工程技术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建筑业的现代化,也就没有建筑业的未来。企业需要做的是为这支人才队伍提供发展的平台,重点研究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为建筑企业在新形势下的转型升级作好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也为江苏建筑业的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3.2 转型要以科技为先导尝试新的模式

未来,企业的竞争将越来越体现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竞争,建筑施工企业也不例外。着力于引进和开发五大技术提高企业信息化: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物流网技术、3d打印技术和智能化技术[2]。

建筑企业的转型升级,人才是关键,技术是先导。如何将技术创新的成果应用到企业的转型升级中去,就需要认真攻克技术难题,积极申报专利项目,组织编写技术总结和工法,取得核心技术的突破。结合建筑发展的前沿趋势,将节能环保贯穿于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中,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智慧建筑,坚持走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