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财政审计的内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政府采购预算的合法性。政府采购预算是部门预算的组成部分,它的编制和确认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并办理一定手续,否则就是不合法的预算。根据部门预算的编制要求,批复部门预算时含单位部门政府采购预算。因此必须审查政府采购预算的上报、采购预算的批复、临时预算的追加等各个环节。审查政府采购预算的形成是否规范时,重点要审查预算过程中有无任意追加或追减现象以及预算的追加或追减是否遵照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
2、政府采购计划的合理性。政府采购计划是根据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它是政府采购预算的具体招生方案,也是年度政府采购预算执行和考核的依据。审查时要看采购机关是否按法律规定履行自己的职责;采购部门提出的采购需求是否必要;是否符合预算和政府采购计划;预算的数字是否有依据;采购机关的拨款申请书是否符合规定;政府采购资金的筹集是否合规合法并及时足额到位,有无擅自扩大规模、挪用其他资金,有无截留转移,等等。
3、招投标过程的合法性。审查招投标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遏制招投标过程中的违法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公众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审计时,应注意投标者之间是否相互约定一致抬高或压低投标报价,或在招标项目中轮流以高价或低价位中标;投标者是否先内定中标人,然后再参与投标;招标者在公开开标前有无开启标书将投标情况预先告知其他投标者,或者协助投标者撤换标书更改报价的行为;招标者是否与投标者商定压低标价或抬高标价,中标后再给投标者或招标者额外补偿;招标者有无预先内定中标者或向投标者泄露标底等违规行为。审查时,对于小团体利益、地方保护主义、人情关系等问题要特别予以关注。
4、政府采购中介机构的审查。一是审查其资质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具有法人资格;二是审查是否达到财政部门规定的市场准入资格,是否达到省级政府采购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三是审查收费的标准是否超标,采购档案是否完备,是否依法纳税;四是审查其有无不良业绩,是否与主管部门脱钩。
5、政府采购的效益性。政府采购效益性的审查包括三项内容,一是采购规模的审计,主要是细化预算、强化预算约束、减少资金流通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审计,审计时要各类固定资产的比例关系,检查未使用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的数量及其各占固定资产总额的比重,从而固定资产结构是否合理。通过检查未使用、不需用固定资产的原因及其时间的长短,评价固定资产未被利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三是对政府采购机构的规模、人员素质作出评估,使采购机构的规模与采购规模相匹配。
二、政府采购审计的方式
1、全面审计和突出重点相结合。政府采购从上包括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和采购管理;从对象上包括采购方、采购主管部门、政府采购中心、政府采购中介机构和供应商等;从形式上包括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和单一来源采购。因此,审计时既要从总体上把握,对政府采购所涉及的方面进行全面审计,又要突出重点、抓典型。
篇2
一、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审计机关以全部财政资金为内容,以财政管理审计为核心,以政府预算为纽带,统筹审计资源,有效整合审计计划,有机结合不同审计类型,从宏观性、建设性、整体性层次整合审计信息的财政审计工作体系。
财政审计大格局与传统的财政审计相比,在定位上更为灵活,组织上更为周密,内容上更为全面,主要凸显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范围上面向全部政府性资金。全部政府性资金又称政府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两大类。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政府收支按收入、支出功能、支出经济三大体系进行了分类,使政府的各项收支都能得到清晰的反映,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开展财政审计大格局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审计视野应面向全部政府性资金。
(二)审计时间上按财政年度同步实施审计。按照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路,审计机关应建立以当年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为核心、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等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管理系统,在财政预算执行当年同步实施审计。财政审计工作必须在次年的5月底前结束,以保证审计工作报告的及时提交,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三)审计内容上融合各专业审计。财政审计大格局主要以财政审计的内容为基础,还包括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计、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
(四)审计方式上坚持“六个结合”。在财政审计大格局中,要联系实际,努力做到“六个结合”:一是加强专业审计目标与财政审计目标的结合;二是加强一般部门单位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结合;三是加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财政绩效审计的结合;四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审计的结合;五是加强专项审计调查与财政审计的结合;六是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与财政审计的结合。
(五)审计资源上实现有效整合。在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目标下,各专业审计都承担着相应责任,但必须同财政审计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合力,实现审计机关人力、信息等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审计效率与审计质量。
(六)审计结果上以“两个报告”为目标。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其最终的目标,应该是不断深化财政审计的内涵,提高财政审计的质量,综合反映财政经济的情况和问题,形成具有价值的“两个报告”,为政府公共财政的发展提供评价,为人大常委员会审议财政的预算执行提供依据,使审计成果得到有效的利用。
二、 财政审计大格局下,乡镇财政审计存在的问题
财政审计大格局下,乡镇财政审计最终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审计内容的转变,即从关注一般预算资金向全方位关注财政性资金转变;二是从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向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与绩效审计并重转变;三是从侧重解决微观层面的问题向注重研究宏观层面的问题转变。
(一)审计内容转变存在的问题
“以全部财政资金为内容”就乡镇财政审计而言,应以乡镇级全部财政资金为内容进行审计。刘家义审计长明确指出“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是国家财政的范畴……”与之相适应,乡镇级全部财政资金的是指乡镇级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的范畴。现阶段的乡镇财政审计主要是以一般预算资金为主要内容,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求乡镇财政审计要从一般预算资金为主要内容向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要内容转变。部门预算的实行是这一转变的基础,现阶段乡镇财政受其收入规模、人员素质等自身条件的限制,部门预算的发展还不成熟,相当一部分乡镇财政还未实行部门预算,这一现状成为乡镇财政审计内容转变的一大难题。
(二)向绩效审计转变存在的问题
乡镇财政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存在的问题,就乡镇财政管理而言,由于其收入规模、人员配备、人员素质及发展现状等诸多因素,财政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部门预算发展还不成熟,一部分街镇还处于由财政部门代编的状态,虽然实行了财政收支分类改革但是预算支出仍不明晰,预算管理不细化,一方面部分乡镇由于财力因素的限制年初项目预算不作安排,预算执行中根据实际财力及需要机动安排,没有统一的项目管理机构及人员,项目资料分散在不同部门和人员,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另一方面一些收入好的乡镇,存在“大预算”的现象,“大”的部分成为乡镇机动支出的主要来源,这些支出没有年初预算,属于临时安排,年初预算编制不科学。另外,就审计机关而言,一方面乡镇财政审计是常规审计项目,在部分审计人员心中已成定式,审计人员的创新、深化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区县级审计机关人员较少、工作量较大与乡镇财政管理水平较低成为乡镇财政审计工作的矛盾,审计人员不固定、审计信息共享等存在缺陷,对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得区县审计机关对乡镇财政的审计大多停留在真实合法的审计层面。
(三)从微观向宏观方面转变存在的问题
乡镇财政审计从微观向宏观转变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缺少“全面覆盖”的审计意识和条件,“全面覆盖”是指审计范围应涉及全部政府性资金和资产,现阶段对乡镇财政的审计资金方面主要关注一般预算资金,大部分乡镇资金量小,一般预算资金只够日常行政开支,宏观问题显现不明显,这主要受乡镇财政管理水平及部门预算发展不成熟的影响;乡镇财政的资产一直是审计工作的一大难题,很多乡镇没有统一的资产管理部门和人员,资产管理分散,计账不及时,由于时间和人力资源及乡镇实际情况等因素的限制,审计人员只能对部分资产进行抽查审计,在现有的条件下很难做深做细该项工作。二是审计目标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乡镇财政项目管理的缺失及审计资源的限制,现阶段乡镇财政审计主要以真实合法为主,以纠正财务管理问题为主,管理审计的层面涉及不深。
三、 搞好乡镇财政审计的方法
(一)做好审前调查,掌握收支范围
乡镇财政审计要做到把全部政府性资金和资产纳入财政审计范围。一是把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等全部纳入审计视野。从当前的情况看,乡镇级财政资金管理还不够规范,一些应当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还没有完全纳入预算管理,因此,无论是税收收入还是非税收入都要全面审计,不留盲区。防止财政资金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二是把上级财政下拨的资金全部纳入审计范围。近些年来,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专项资金的数额越来越大,其资金量占到乡镇级财政收入比重越来越大,而且有部分资金乡镇财政没有纳入预算,因此搞好这部分资金的审计,特别是延伸审计意义非常重大。三是把全部国有资产的管理情况纳入审计范畴。国有资产是保证国家机器运行和行使公共行为的物质基础。审计要把国有资产的安全运行和保值增值作为重点。要考查部门和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是否规范,国有资产的处置是否符合法律要求,国有资产的收益是否纳入预算管理等。四是把政府性融资纳入审计调查范围。政府性融资平台取得的资金,都是以财政资金作为后盾而取得的,且数额巨大,能否用好这些资金,使它既安全运行,又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也是财政审计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和努力的方向。
(二)建立乡镇财政项目库管理
篇3
孟文军:这是一个大课题。先谈一点基本认识。
继国家审计发挥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免疫系统”功能的论断之后,刘家义审计长提出了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念。我认为,如果说“免疫系统”功能,阐明的是国家审计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那么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指明的是国家审计怎么样发挥作用。
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是对财政收支进行审计监督,每年受本级政府委托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财政审计成为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审计监督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和民主法制建设的组成部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构建基于有效实施财政收支审计监督的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国家审计充分发挥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
周国亮: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应当把握法定范围和内容,这是基本前提。
关于财政收支审计,审计法的有关规定是: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从审计主体看,对本级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由审计机关内设各专业审计机构实施;对下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实际由上下级审计机关分别采取“上审下”、“同级审”进行。审计主体应当是上下级审计机关、审计机关内设各专业审计机构。
从审计方式看,应当是“同级审”与“上审下”。
从审计客体看,本级各部门预算、下级政府预算都是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其他财政收支,按照审计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是指财政资金中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因此,审计客体应当是纳入和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即以国家(政府)为主体的资金活动。
由此,总体上说,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就是构建一个国家审计机关对以国家(政府)为主体的资金活动实行有效审计监督的结构化体系。
孟文军:厅党组高度重视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在王殿军厅长的大力推动下,厅专门设立综合处,具体负责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两个报告”起草工作。一是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为统领,对厅各业务处、上下级审计机关的审计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实现财政审计“一盘棋”;二是以“两个报告”为载体,对财政审计信息进行统一归集和分析,提高财政审计的整体质量。这实际上是搭建了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基本平台。
傅志辉:为了不断推进和完善财政审计大格局,王厅长提出了以财政资金为源头展开审计的思路,并由财金处组织实施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中央、省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获得了有益的实践经验。在听取对省财政厅具体组织省级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汇报时,王厅长又提出对省财政厅具体组织省级预算执行的审计与对部门预算执行的审计相结合、财政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思路,要求财金处进行探索。
孟文军:这进一步提出了适应财政资金运行的特点,是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基本特征。
从省级财政资金运行而言,省财政厅具体组织省级预算执行是源头,横向涉及省级预算部门(上缴财政收入和接受财政拨款),纵向涉及下级政府(上缴省级财政收入和接受省级转移支付资金)。作为作用于财政收支的财政审计大格局,只有把审计省财政厅具体组织省级预算执行与审计省级预算部门结合起来、与审计下级政府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财政收支审计的整体效能。
周国亮:这种结合,可以实现审计内容的一体化,并且保持审计方式的多样化。如审计省级非税收入管理,从审计内容上,可以把审计省财政厅组织收入情况和审计省级预算部门、下级政府缴交情况结合起来;从审计方式上,在财金处审计省财政厅组织收入情况时,可以由财金处对重点省级预算部门、下级政府的缴交情况进行延伸审计或调查,也可以由各业务处在审计省级预算部门时对其缴交情况一并进行审计,或由财金处或其他业务处组织对下级政府的缴交情况进行专门审计。至于采用何种审计方式,可以通过审计项目计划和审计工作方案确定。
傅志辉:在这种结合下,还可以实现审计内容的横向成块、纵向成线。如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既构成整个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横向审计部分,又成为相对独立的审计单元。再如对某项本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既是本级预算资金向下级政府转移支付的纵向审计内容,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审计形态。
孟文军:如果说,把审计省财政厅具体组织省级预算执行与审计省级预算部门结合起来、与审计下级政府结合起来,是在审计对象和内容上就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结构性安排,那么,财政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涉及的则是在审计主体和方式上就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制度性安排。这实际上要求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必须建立协同各类审计的基本机制。
常迎迎:这种基本机制,我认为,应当包括审计类型之间在审计内容上的协同和审计项目在审计时间上的协同。
一是实行一个审计项目融合多个审计类型内容的制度。对财政收支审计采取“同级审”与“上审下”两种方式是法定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下级政府财政收支审计是两种基本审计形态。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应当实行一个审计项目融合多个审计类型内容的制度,如把绩效审计内容融入财政收支审计项目,对财政收支审计项目中发现的每个问题分清领导责任,既形成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在每个审计项目上的制度化,又为开展专门的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保持在审计内容上的衔接。
二是实行年度审计项目为“两个报告”滚动服务的制度。审计机关每年受本级政府委托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是一项法定制度,一般在当年6月或6月以后进行。因此,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年度审计项目的安排既要满足当年“两个报告”的需要,又要为次年“两个报告”打下基础。对每年6月以后的审计项目,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安排财政收支“上审下”或其他财政性资金审计项目,在审计内容上与次年上半年的财政收支审计项目形成互补;二是在审计项目实施中,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延伸至当年6月底或审计日的上月底,在审计年度上与次年上半年审计项目的审计年度保持衔接。
孟文军:上面,就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谈及了基本认识、基本前提、基本平台、基本特征、基本机制,之所以说基本,是因为显得粗浅,也不一定正确,还请批评指正。
记 者:今年是我国审计机关成立三十周年,财政审计见证和体现了国家审计的整个发展过程,对此有何感想?
孟文军:感想最深的有两点。
一是财政审计是一个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如财政审计的功能定位,在审计机关成立初期集中体现在查错纠弊,后来总结为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现在概括为国家审计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再如财政审计方式,在经历了单一“上审下”后,实行“同级审”与“上审下”结合,再发展到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化,推动了财政审计事业的全面发展,财政审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我省的财政审计在继往开来中呈现崭新局面。由1985年第一次由省政府批转46个财政赤字县(市)的审计报告、1990年第一次在《中国审计》介绍江西省财政审计的基本做法、1998年第一次以省政府令出台《江西省地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实施办法》,经十年来的开拓创新,到近些年财政审计为领导决策服务作用的充分发挥、江西省财政审计路子的鲜明特色、《江西省审计条例》的实施,特别是在2011年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中,江西审计经验在全国审计机关推广、审计项目获审计署优秀审计项目、省债审办和财金处均获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先进集体三等功,标志着我省的财政审计获得突破性进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呈现崭新局面。
记 者:税收是公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财政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财金处从去年开始探索地税联网审计,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孟文军:地税联网审计是王殿军厅长亲自推动的我省审计机关第一个联网审计项目。在何干成副厅长、胡志勇总审计师的高度重视下,经财金处与信息中心共同努力,地税联网审计正在有序推进。
杨 桦:目前,已实现联网方式的数据获取、转换和分析。
——完成联网工作。于今年5月,在省地税局机房安放前置服务器,通过党政内网(网),连接厅机房专用服务器,建立封闭式的联网链路。
——获取征管数据。通过网络传输,获取了多年来全省地税征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数据,建立审计数据库。
——进行数据验证。对获取的数据库数据,按一定的方法,与全省地税征管信息系统的前台数据进行核对,验证数据的一致性。
——修正有关模型。在去年试用的基础上,对一些数据分析模型的取值范围或因素设定,进行调整或修正,以适应本地化的运用。
篇4
(二)财政审计的范围和内容需要清晰界定
当前,财政审计监督的重点仍然侧重于公共财政预算资金,对其他财政资金的监督仍然不够,对全口径政府预算决算的审计监督也缺乏实践;侧重于分配与管理,对资金筹集和使用环节的延伸和跟踪仍然不够;注重一级预算单位审计,对二、三级单位和资金项目延伸审计不够。总体来看,对财政资金运行流程的监控缺乏力度,与“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仍然存在差距。
(三)财政审计的组织模式需要重新建构
从目前各地审计机关财政审计实践情况看,一般均由财政审计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实际上,深化财政发展,不仅仅是财政审计部门,而应是全局性的统一工作,财政审计部门作为审计业务部门,在审计项目立项、审计实施管理、审计部门之间组织协调等方面不可避免存在不足。
二、深化财政审计发展的路径思考
(一)以财政资金运行流程为主线,建立覆盖全口径政府预算决算的财政审计监督体系
新形势的发展,财政审计如果仅仅局限于公共财政预算等传统范围和一个个独立的审计项目,必将囿于困境。财政审计要逐步将全部财政资金纳入审计监督的范畴,涵盖政府为履行职责依靠国家法律、法规、行政手段以及契约手段等筹集取得,并由政府来管理和支配的全部资金和资源。十要求加强全口径政府预算决算管理,相应的,财政审计的发展就是要建立横向涵盖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政府债务预算的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纵向以财政资金筹集、分配、使用、管理全过程为主线,实现“全程式预算跟踪”和全覆盖的财政审计监督体系。以此为基础,统筹开展好各专业审计,包括财政部门组织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税务部门组织预算收入的审计,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资源环保等重点支出审计,地方政府债务审计,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政府性投资审计以及国有资本经营管理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等。
(二)以财政联网跟踪审计为依托,构建财政审计数据平台,建设财政资金运行实时监控体系
建立以在线审计、实时审计为特征的联网审计系统和财政审计信息数据的共享管理平台,实现事后监督向事中监督的转变,实时监控财政资金运行流程,提高财政审计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当前,一是通过开发建设财政联网审计系统,依托网络平台,定期取得财政部门指标账、国库集中支付、总预算、财政专户资金等电子数据,以财政预算指标为主线,实现“预算—指标—支付—总会计”的纵向穿透查询和分析,动态监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二是逐步将各预算单位财务核算系统纳入联网审计系统,实现对各预算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动态审计监督,适时开展与社保、税务等部门的金保、金税等系统联网,拓展联网审计覆盖面。
(三)以效益审计为抓手,建立和完善财政资金效益评价体系,提升财政审计的层次和水平
篇5
(一)审计目标突出宏观性
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财政收支将更加规范,真实性、合规性将明显提高。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如不能有所突破,将导致审计结果内容单薄、层次较低,难以集中反映一些宏观性、高层次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不能满足政府防范风险及宏观决策的需要。大格局下的财政审计以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水平为根本目标,更加关注政府宏观政策的贯彻落实、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政府投资效益及财政风险的防范,强调合规性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的全面审计。
(二)审计项目计划突出整体性
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计划往往只是业务处年度项目计划和工作方案的简单汇总,组织模式粗放,编制程序随意性大,导致实际操作缺乏系统化和有针对性的审计成果来反映。同时,由于项目间的关联不够紧密,项目间缺乏共性内容和共同要求,影响了财政审计的整体效果。财政审计大格局要求基层审计机关站在履行审计监督与服务地方政府的宏观视角,重点关注带有全局性、体制性和制度性的问题,注重计划项目的整体性和内在关联性,而不是简单地审计项目数量扩张和覆盖面的扩大。
(三)审计内容突出全面性
较之“橄榄球式”的传统财政审计模式,大格局背景下的财政审计由重视单一环节、时点审计转变为兼顾资金运转全过程、动态性监督。在审计内容上,从侧重同级财政年度收支审计向预算执行全方位全过程审计转变,从真实、合法审计向真实、合法、效益审计转变,从侧重本级支出审计向本级支出与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并重转变,从关注财政资金向关注资金与制度、政策并重转变。
(四)审计方式突出全局性
基层审计机关在审计力量组织上,是以处室为单位进行的分块审计,难以协调行动,形成合力,实现审计资源共享。基层财政审计大格局强调在组织实施上突出整体协作与资源整合,打破审计机关内部业务部门的分工界限,以财政部门收支审计为基础,向上、向下延伸,将财政、税务、国库集中支付、各预算执行单位管理的所有财政资金都纳入审计范围。
二、地方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切入点
基于财政审计大格局的上述属性,基层审计机关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从整合审计体系入手,通过优化审计项目计划、集中配置审计资源、不同类型的审计项目有机结合等措施,实现对公共财政资金的收入组织、预算编制、执行、管理使用等过程环节的审计,更加关注财政政策目标在各支出要素的实现程度。
(一)拓展视野,提高审计项目立项的前瞻性、科学性
审计计划是审计管理的基础。财政审计大格局下,基层审计机关审计组织、管理方式的转变首先应该放到制订科学的审计计划上来。一是项目选择的开放性。拓宽项目选择渠道,利用网络、报刊等渠道广泛了解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要求,提高项目立项的社会性。二是项目确定的科学性。确定审计项目前,要加强审计项目立项和审计计划编制的科学论证,围绕“抓什么问题,提什么建议,从而在哪些方面安排”,确定本地区的计划目标。三是项目的关联性,统筹兼顾,加强各个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财政审计总目标指引下审计项目的内在统一。
(二)拓宽内涵,把握审计重点
1、加强宏观财政政策贯彻和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
基层审计机关应加强对中央宏观财政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计和调查,及时揭示和反映财政政策贯彻落实情况中出现的制度和管理上的问题,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顺利实施。
2、加强综合预算审计
以财政部门具体组织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为主导,一方面,从预算收入审计入手,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入、政府债务资金等方面的审计监督;另一方面,强化对重要支出的审计,逆向延伸审计预算执行和预算编制过程。
3、加大转移支付审计
目前,部分基层财政部门尚未将转移支付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有关项目不够细化,资金结构不尽合理,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加强转移支付审计,着力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
(三)完善组织方式
一是统一总体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明确牵头处室,明确审计内容、现场审计实施时间、项目人员配置,增强宏观大局意识,加强协调配合能力。
二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地方审计机关整合审计资源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通过审计资料共享,减少审计人员的重复劳动。在信息共享方面,则充分借助金审工程,由大格局审计牵头处室为审计人员提供信息搜索、传递、处理和反馈服务,及时汇编和转发工作动态,搭建审计组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
(四)创新成果利用
篇6
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与财政审计一体化、财政审计大格局等在审计目标、思路、层次、重点上均有着质的区别。前者要求从国家整体经济的层面上来计划与实施审计,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防范国家经济风险和促进保障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后两者则主要重在从财政部门的资金收支和安全层面上来计划与实施审计。
积极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应以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为指导,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切实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和提高财政收支绩效为主线,按照更高层次“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工作重心和“两个报告”等要求来谋划、经营、实施年度审计工作,以使审计工作更好地从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把握热点、关注焦点、突出难点,抓住龙头和产出精品。
三、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路与重点
重点做到计划整合、资源整合、项目整合和信息(报告)整合,在所有审计项目中试行绩效审计和问责审计,具体做到更新一个审计理念,突出四项重点创新,实现四大战略转变,实施六项重点整合统一。
更新一个审计理念:在所有审计项目中推进绩效审计和问责审计的理念,树立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念,学习掌握国家经济运行规律,全面提高审计干部业务素质能力。
突出四项重点创新:重点创新财政收支总体结构性审计,重点创新财政收支绩效问责审计,重点创新财政收入征管审计,重点创新财政政策制定执行和体制机制性审计。一年若能集中力量深度剖析或健全完善若干条有关国家财政宏观经济方面的政策、机制,若能审计提示若干条国家财政收支总体结构性问题并提出相应审计建议,其所能发挥的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远比简单审计揭示发现多少挤占挪用、多发福利补贴、滞留滞拨等要大的多。
实现四大战略转变:由以常规部门预算支出为主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向以部门预决算分配、收入征管和政策制定执行为主的高层次预算执行审计转变,由以主要反映挤占挪用、多发补贴福利等一般性低层次问题为主向以重点揭示反映财政收支总体结构性情况问题和体制机制性等问题为主的高层次审计监督转变,由数量型低层次全覆盖审计向质量型高层次重点审计转变,由一般常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财政绩效审计和问责审计转变。
实施六项重点整合统一。即实施计划整合统一,资源整合统一,项目整合统一,审计审理整合统一,报告决定整合统一,信息成果整合统一。真正做到审计重点明确突出,计划制定科学,资源项目有效整合,统一组织实施处理,改进创新报告形式和内容,强化审计信息成果整合。真正适应大格局审计目标水平和资源整合的高层次要求,适应大格局审计信息成果利用、分析、提炼的要求,适应大格局审计业务控制和审理的要求,避免在审计条块和项目之间互不搭界各自为战,以使有限的审计资源产生倍增效益,进而提出真正的高层次审计意见建议,为国家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高层次国家审计监督的应有作用。
四、构建大格局需注重七大重新定位和改革创新
(一)注重对财政审计工作的目标重新定位和创新。由于各种社会经济发展矛盾和风险最终要由国家财政总兜底,都要转化为国家财政问题即转化为整个国家经济问题。对国家财政进行审计,就是对整个国家经济进行审计。由此,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应以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和提高财政收支绩效为近期目标,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
(二)注重对财政审计工作的思路重新定位和创新。一般情况下,常规部门预算收支规模占同级财政收支规模较小,且这部分支出又基本都是保正常运转所需。随着基尼系数的不断下降,常规部门预算收支规模占整个财政收支规模的比例会越来越低。尤其是常规预算执行仅只是整个国家财政收支管理完整链条中的一小部分,随着年初部门预算的细化和国库集中支付的执行到位,各部门单位在预算执行中所能使用的财政分配处置权也将越来越少,即使有也大多是在年初预算时就已埋下的伏笔(如在预算执行中对打捆资金和项目的再细化分配权就都是在年初预算时人为埋下的伏笔)。由此,预算执行审计不应将常规部门预算执行作为审计的重点,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不应将宝贵的审计资源消耗在揭示反映常规的、简单的挤占挪用、多发补贴福利等一般性低层次问题上,而应腾出有限的高级审计资源力量来对最能体现财权、最能影响公平公正和制约国家财政经济发展的预决算分配的关键环节和龙头关键部位进行高层次审计监督。
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向常规预算执行的两头突破,向部门预算和决算审计突破。即向常规预算执行的两头和龙头部位突破,向部门预决算和政策机制审计突破。具体要做到“抓龙头,调主线,攻重点”。抓龙头:以预决算审计为龙头,向预算决算两头突破。调主线:以预决算级次机制政策审计为主线,重点聚焦机制体制等宏观性全省性问题。攻重点:以专项投资性支出为主线重点,突出关注财政绩效。
(三)注重对财政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和方法重新定位和创新。大格局的审计重点内容可逐步以国家财政政策制定实施、预决算分配、重点资金项目为主,突出对财政预决算分配和重点资金项目实施绩效审计和政策绩效性审计。在当前形势下,收入审计有可能比支出审计更重要,政策机制审计与分配管理审计比一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更重要(一策可以兴邦也可以废邦),专项支出审计比一般保运转支出审计更重要。而对常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可探索建立社会中介审计制度,就像现在国资委要求所有国有企业必须经过中介审计一样。
(四)注重对财政审计工作的计划组织方式重新定位和创新。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智囊小组,由高级审计专家、经济学专家、财税金融专家等研究提出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审计计划,统一调配整合审计资源。先做到审计署、省级审计机关和市县审计机关本级范围内的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逐步过渡到全国上下各级审计机关实行统一的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真正做到全国一盘棋,做到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横向到边和纵向到底,进而对国家经济、国家财政预算决算分配管理和政策制定执行实施质量型高层次全覆盖审计,而不拘泥于在审计资金面、单位面上追求百分之百的数量型低层次全覆盖审计。
(五)注重对财政审计工作报告的框架内容重新定位和创新。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下的审计工作报告框架内容可与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工作报告、社会经济运行发展工作报告所列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等基本对应比较,与年中财政、发改委等所作重大财政经济政策和预决算分配追加调整事项、指标任务等基本对应比较,真正做到实时审计,实时报告,实时促进,实时整改。
(六)注重对财政审计理论重新定位和创新。应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来定位、创新和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在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框架下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重点从国家经济、结构优化和政策调控等战略高度来布局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理论,重点构建以推动建立国家总预算和国家总会计为目标的国家公共财政体系审计指南,国家财政预决算分配管理审计指南,国家财经政策审计指南,国家财政收支绩效审计指南等。
(七)注重对大格局高层次审计监管问责和审计成果运用重新定位和创新。
大格局审计应注重在所有的审计项目中都追究和问责相关的经济责任,将审计问责贯穿于各类国家审计全过程,而不仅仅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才进行审计问责,以有效解决突破屡查屡犯的老大难问题和死穴,有效创新财政审计大格局成果综合运用层次和水平。
1.逐步探索创新大格局审计监管问责,有效运用“四两拨千斤”。
篇7
1.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涵
财政审计大格局提出的依据是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理论,是在对原有的审计项目进行拓宽的基础上依法进行的权力约束和监督。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提出,不仅满足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更加符合全国审计工作的实际发展情况。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以维护财政安全为目标,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纽带,以揭示和防范财政分纤维着力点,统筹整合各类审计资源,有机结合不同审计类型,全面整合审计信息,形成目标统一、内容衔接、层次清晰的财政审计工作体系。
2.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特点
同传统的财政审计相比,财政审计大格局在实践中有着更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组织的协调性上,财政大格局的组织协调形式更加统一,也就是有着统一的方案和组织实施形式,同时在培训和进点上也实现了统一。还有就是财政审计大格局有效地避免了跨年度报告现象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审计的时效性。此外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在审计的“免疫系统”理论指导下开展的,有效的实现了在审计上的资源优化配置。与此同时财政审计大格局有着更加明确的年度目标,将一切工作都安排到围绕“两个报告”的年度审计工作中去,在“两个报告”的要求下不断开展财政审计工作,探索财政审计和专项审计的高效结合,为加快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财政审计模式奠定基础。最后财政审计大格局有着更加集中的审计范围和更加明显的整体性特征。大格局下审计工作在明确财政审计目标的基础上,将审计范围集中到了对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方面,在增加了各个审计项目之间联系的同时也有效的提高了他们同总体审计目标之间的紧密度。
3.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意义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既能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又能深化财政审计工作,是对审计工作五年规划的坚定贯彻和落实,也是解决当前财政审计资源分散和力度缺失等问题的重要措施。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对促进我国财政审计体系的健全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也大力推进了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以及为实现财政安全和提高财政绩效水平都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通过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实现财政审计工作的统一和整体性,有利于将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到审计监督的范围中,保证了统筹安排部门预算和民生资金,以及政府扩大内需资金等各项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的合理合法,更加快了高效统一的工作体系的建立,更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审计监督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
二、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措施
1.树立财政审计新理念
要做好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工作,首先就需要树立审计工作的新理念,做好财政审计职能的发挥。新形式下提出的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其目标是要提高政府财政收支和相关财政活动的管理水平以及绩效水平,因此关注的不仅是预算以内的资金,还要对没有纳入到预算管理中的资金进行审计。要转变原有的审计工作思路,要站到国家审计的高度上开展工作,把财政审计工作同其他的审计工作进行融合,加快联网审计的发展进程,同时还要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及时发现财政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对重大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的查处,必须要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使用和优化配置。
2.健全财政审计法制
要做好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工作,还需要对财政审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在我国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因此啊哦做好财政审计工作必须有完善的法律做后盾。但是当前财政工作无论在政策的实施还是管理的法律依据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失,即便是已经存在的法规大都也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审计工作的需求,因此财政审计工作在实际运行中经常会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因此就需要更加重视对财政审计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做好法律保障。
3.创新财政审计方法
要做好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工作,也需要通过科学的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对财政审计方式方法的创新。不同于传统的审计工作,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根据审计项目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组织方式,既可以使用“大兵团作战”的工作形式,在对组织和方案进行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对审计自愿的集中调配,特别适用于审计任务繁重而且时间短的综合性审计项目。也可以采用“分兵作战”的方式,也就是在明确审计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审计专业的不同进行科学的分工合作,在最后实现对审计成果的共同分享。这种方式针对的是汉高领域广泛且审计次数较多的审计项目。最后还有一种审计方法就是“独立作战”,这种审计方法适合那些审计任务相对简单的项目,同时也能用于对政府的阶段性中心服务工作进行审计的实践中。
4.加强财政审计整改
要做好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工作,最后还需要加强对财政审计的整改力度,促进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健全。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进程中,必须要坚持谁审计谁负责的原则,重视对审计整改情况的后续检查工作,重点是要检查审计单位在制定审计结果和处理审计事项等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健全审计整改的问责机制,对于那些审计整改效率不高工作不力的要采取相应的追责问询处理。要在依靠人大和政府资源的基础上,保障通报制度的畅通无阻。要将财政审计整改的具体情况进行定期的分类整理,加大对整改单位的施压力度,要从根本上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更好地维护财政的安全和优化配资。
参考文献:
[1] 杨凡.关于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考[J]. 财会研究,2012.
[2] 张江文.新形势下财政审计大格局相关问题刍议[J].时代金融2014.
篇8
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998年提出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以来,我国主要推进了以下财政改革:
一是部门预算改革。部门预算改革的核心是要求各部门在编报预算时将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等所有政府性财力全部编入预算,保证预算的完整性。
二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2001年,我国开始实行单一账户体系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建立了有利于对财政资金实行全程监督、追求高效运作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三是“收支两条线”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收费和罚没收入等,不再与本单位支出、福利待遇挂钩,进行预算统筹,对执收单位的支出通过预算进行规范性安排。
四是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在部门预算中增加政府采购内容,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服务商),具有公开性、公平性、竞争性。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是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从源头上防止和治理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2009年起,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简化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类,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是中央对地方的财力补助,不指定用途,地方可自主安排支出;专项转移支付,主要服务于中央的特定政策目标,地方政府应当按照中央政府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
六是政府收支分类改革。2007年,我国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使预算收支的分类和科目体系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进一步推动了公共财政框架的基础性制度建设。
七是绩效管理改革。新修订的《预算法》要求,各级预算应当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
八是政府财政信息系统改革和预算公开工作加快推进。财政部门积极推进“金财工程”,改革目的是提高政府收支管理水平,有助于改进规范政府经济活动,从而显著提高公共财政运行绩效。
“公共财政”为目标的财政转型改革,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奠定良好的基础,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如:预算管理制度不规范、不透明,不适应国家治理要求;中央和地方事权责任划分不清晰、不合理,不利于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因此推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目标的改革,是一项系统艰巨的任务,也是我们审计机关今后需面临和解决的难题。
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下县级财政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审计观念、思路还未转变。围绕财政体制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构建,新的名词、新的做法层出不穷,而县级财政审计人员的构成则变化不大。大多数财政审计人员受限于传统审计思维,局限于查问题、查违纪,很难从财政体制改革、制度创新、财政资金支出效益上发现更深层次问题,并从宏观管理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
二是审计内容不全面、覆盖面不够。在县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仍停留在检查核实财政收入真实合法性为主要审计目标上,对财政支出效益情况审查较少;在审计内容上,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债务预算、社会保障基金预算不够关注,对财政体制改革息息相关的部门预算编制审计、国库集中支付审计、转移支付审计等也还处于起步阶段。
三是审计技术手段过于落后。县级审计机关由于受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计算机运用能力较弱、财政审计理念滞后等瓶颈因素影响。电脑硬件配置不符合要求,不能实现超大数据库的数据采集和运用;对审计软件仅局限于应用而对软件开发等知识了解较少,如果审计软件不对应则无法实现计算机审计的状况。
三、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下县级预算执行审计的着力点
为适应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提升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服务“两个报告”的水平,不断深化预算预算审计内容,县级审计机关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围绕部门预算改革,突出部门预算审计。部门预算改革强化预算的法制性和约束性,重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查预算编制是否真实、合法、完整、科学,是否按规定及时向所属单位批复预算;二是审查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按照批复的预算科目和数额执行;三是审查是否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规定,加强支出控制;四是审查有预算收入上缴任务的部门、单位,是否依法征收预算收入;五是检查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是否完整,预算执行是否科学,采购程序是否合规。
二是围绕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突出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运行情况审计。对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情况的审计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检查财政部门是否建立健全有关政策和规章制度并推广实施到位,是否将所有预算单位均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二是检查是否及时汇总与分类核算本地区各项收入,是否根据年度财政预算、部门预算和用款计划合理调度资金;三是检查其是否根据财政库款情况,认真审批部门单位报送的月度用款计划,审查各部门是否按预算申拨款项;四是检查财政部门是否严格审批、管理和监督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五是检查办理的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业务监督是否严格;六是检查是否搞好本区域财政国库支付业务的培训、指导和监督;七是检查是否按照政府收支分类和会计核算要求,建立收支明细账,反映财政收支和结余情况。
三是围绕政府采购改革,突出政府采购审计。随着财政支出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政府采购支出和采购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审计在监督政府采购过程中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一是审查采购管理机构与执行机构是否分设;二是审查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完整、规范,采购预算是否严格执行;三是审查列入政府采购程序的项目是否按规定办理集中采购,审查采购档案是否建立、内容是否齐全;四是审查采购资金支付的合法性,采购资金支付方式是否符合规定,支付是否符合采购预算、采购计划、采购合同的要求;五是审查采购绩效情况。分析实际采购占采购预算的比例,是否促进了采购目标实现及采购资金效益发挥。
四是围绕转移支付改革,加强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县级审计机关在转移支付资金审计中应重点把握以下方面:一是审查转移支付资金总体情况。分析政府财力中转移支付资金的总体规模、结构,评价转移支付资金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二是审查转移支付资金预算管理情况。检查转移支付资金是否按照《预算法》规定编入年初预算,是否将提前下达的转移支付资金分解细化至部门和下级财政,有无脱离人大监管的问题;三是审查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拨付情况。重点检查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不及时、挤占挪用、虚假申报、重复申报等问题;四是审查转移支付资金效益发挥情况。通过延伸抽查部门重点项目的实施情况,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分析评价。
五是围绕财政绩效改革,强化绩效审计。财政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的重要手段。一是对财政支出经济性,即对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是否做到了节约情况进行审查;二是对财政支出效率性,即财政管理是否有效、各种公共资源是否充分利用进行审查。三是对财政支出效果性,即公共财政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审查,揭示公共财政目标预期是否达到、政策目标是否实现、公共财政投入与产出的目标是否一致的问题。
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下创新县级预算执行审计思路
篇9
其缺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重点不突出,与下级审计机关“同级审”内容基本相同;二是审计时间跨度不连续,有脱节现象,容易给下级财政税务机关钻空子;三是审计角度不拓宽,注重审查微观方面问题多,揭示宏观管理方面问题少;四是审计方法不灵活,运用账目基础审计方法的多,采用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少。
2.对策
(1)转换“上审下”审计角度,定位好审计工作目标。“上审下”财政审计要有大作为,要想取得新起色、新突破,就必须跳出“同级审”思维模式,抓大放小,站高看远,大角度、高起点、正确定位好“上审下”审计工作目标。具体来讲,就是要坚持三结合三侧重,即:
一是坚持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侧重宏观审计目标。“上审下”财政审计应侧重检查下级政府和财、税、库等部门单位,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财经法规政策,是否严格执行本级人大批准的预算,是否严格坚持依法理财、依法管理,从中审查出财政分配行为是否规范,管理是否存有漏洞,收支是否真实、合规和效益,审查出带有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真正发挥审计部门的“谋士”职能作用。
二是坚持财政收支审计与管理效益审计相结合,侧重管理效益审计目标。“上审下”财政审计应侧重检查下级财政管理及其效益情况,找差距、揭不足、提措施、促整改。比如,通过审计检查下级财政收入征收成本增减变化情况,就可以分析出不同地区、不同年度之间实现单位收入(如以“1万元”为一个单位)所付出的征收成本水平的高低,进而衡量出这个地区财政收入征收效益的好坏,找出财政收入征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审计建议,达到不断提高“上审下”财政审计质量的目的。
三是坚持近期与远期相结合,侧重近期审计目标。“上审下”财政审计不能单纯局限于一个审计年度,否则就不能动态地掌握下级财政的发展态势,不便于揭示下级财政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利于了解下级财政管理质量的高低,不容易总结分析出下级财政制定出台的一项政策、一个体制、一个重点活动执行及其效果的好坏,因此“上审下”财政审计应拓宽审计范围,扩大审计时间跨度,保持“上审下”财政审计年度的连续性。当然,在具体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时,应以近期年度审计目标为主,选择近期财政运行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并且作必要的延伸。只有这样,“上审下”财政审计的思路才能拓宽,最后出具的审计结果报告才会有份量,才能为领导提供有价值的决策资料,才能从宏观方面更好地推动财政健康运行。
(2)突出“上审下”审计内容,把握好审计工作重点。“上审下”财政审计应在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下,围绕定位好的审计工作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着重围绕“重点、热点、难点”开展审计工作。
重点就是:要紧紧围绕财政预算执行这根主线,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进行审计。重点领域如影响财政收入的重点行业、重点税种、重点税源大户,影响财政支出政策性、专用性、效益性的科技、农业、教育、环保重点行业等;重点部门主要包括财政、税务、国库三个预算执行重点部门;重点资金主要包括上级下达的专款、专项补助,转移支付补助,本级安排的专项支出以及社保、城建等专项基金收支等。在此基础上,要按照审计署提出的实现两个转变,即由收支审计并重向以支出审计为主转变,由主要审计本级支出向本级与补助下级支出和部门预算支出审计转变。与此同时,还应突出由支出审计为主向以管理和效益审计转变,决算审计向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审计转变。当然,在选择这些重点内容时,也不是每年都要包罗万象,什么都要审,这样无论是审计力量,还是审计时间都不允许,所以每年只能在全面审计基础上,选择重点之重点,一年一个侧重,一年搞一个特色。在具体审计实践中,着重把握以下四个重点环节:
一是要重点审查下级财政预算编制的规范性。检查财政预算编制的方法是否先进科学、指导思想是否正确、基本原则是否合理、范围是否恰当、内容是否合法、程序是否合规,不断规范财政预算分配行为。
二是要重点审查下级财政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检查财政预算批复是否及时,预算分解是否足额下达,预算执行是否严格,预算调整是否有效。审查分析财政收支预算增减变化的原因,总结好的经验,剖析存在不足。
三是要重点审查财政决算收支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效益性。收入方面,重点审查收入范围和收入级次划分是否准确,检查有否截留、隐瞒应缴上级财政收入;支出方面,重点审查上级财政下达的各项专款、转移支付补助支出和下级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支出具体使用和效益情况,突出效益审计;收支结果方面,重点审查财政平衡是否真实。
四是要重点审查财政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一审财政各项法规制度执行情况,重点检查下级政府制定出台的有关涉及财政收支方面的文件是否与国家财经法规相吻合,《预算法》、《税收征管法》、《会计法》以及预算外资金管理等各项法规是否严格执行到位,及时纠正财政运行管理中的不规范行为。二审财政改革情况及其效果,重点检查下级财政在收入、支出、体制和制度方面的改革创新举措,正确评价财政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揭示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以点带面,推广典型,服务宏观。三审下级政府和财政全年工作重点计划和专项活动实施情况,检查分析这些活动的开展及管理措施的出台,对促进全年财政工作目标圆满实现和增收节支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如部门预算的推广实施情况、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执行进展情况,政府采购工作开展情况,会计集中核算管理情况等等,大力推进下级财政管理全面实行“阳光工程”,进一步促进该地区财经秩序规范化、法制化。
热点就是针对财政改革中的重大事项进行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如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情况,财税体制改革、教育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地方政府债务以及政府重大活动事项进行跟踪问效审计,解决领导关心,社会关注的亟待查清了解的一些敏感性问题。只有抓住热点问题进行审计,我们的财政审计才有新招,才有新意,才有新成果。
篇10
2构建地方审计机关财政审计信息化模式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地方审计机关财政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要建立起以地方财政审计数据中心为基础,覆盖全部财政资金和跟踪财政资金运行流程,以审计管理系统为管理决策平台,以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和联网审计系统为高效实施系统,辅之以效益评价指标系统和安全管理系统,集中统一的信息化应用体系,实现对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进行适时、远程检查监督的目标。
2.1建立地方审计机关的财政审计数据中心建立数据中心是地方审计机关财政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利用数据中心平台,对采集转换的各类电子数据进行集市管理,能够为财政审计业务管理和实施提供全面的应用支撑基础。当前,一是要实现财政审计数据采集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地方审计机关要主动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强沟通,促进地方政府出台相关规定,对联网审计条件下被审计对象电子数据提供的具体内容、频率和形式等进行规范,着力解决“取数据难”、“联网难”等困难。二是要完善和推广审计数据接口标准、专业审计数据规划和审计数据库建设规范,统一各类电子数据的格式和内容,规范电子数据的存储和利用。三是要逐步扩大联网审计的覆盖面和电子数据的涵盖范围,除财政部门业务数据外,要逐步将专项资金,如社保资金、公积金、建设资金等,以及各预算单位电子数据等纳网审计和集中管理的范围。
2.2建设集中统一的审计决策管理系统依托财政审计数据中心,进一步建设完善以审计管理系统为核心的决策管理系统。一是充分利用与各级党委、政府、被审计单位之间的网络互联和信息共享优势,有效开展审计决策。二是建设审计机关的数字化审计指挥系统,实现统一组织、上下联动、业务协同、项目管理的工作方式,提高审计项目组织管理的集约化水平。三是加强和完善审计实施过程控制。通过审计管理系统对审计实施系统适时上传的电子数据进行分析,加强审计过程控制和指导。
2.3完善现场和联网审计实施系统功能一是建立对财政资金运行流程的过程跟踪。设计从“预算—指标—支付—总预算会计核算-预算单位”的一体化正向穿透查询功能,从源头把握预算资金的支出方向,并通过与各预算单位的联网审计,掌握资金的最终支出情况,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流程的跟踪。二是完善审计实施系统的技术功能。加强多维分析、数据挖掘、模拟仿真、智能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新技术在审计实施系统中的应用。三是在审计方法基础上构建和完善审计模型。立足地方审计机关的工作实践,加强梳理、分析、归纳和总结,建立满足地方审计机关财政审计业务发展需求的计算机审计方法库。在此基础上,按照审计事项应该具有的性质或数量关系,建立审计分析的公式和模型,实现自动核查问题、筛选线索的目的。四是完善实时监测与预警功能。按照财政数据的逻辑关系,设定相应模型指标的预警“阀值”、数据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值域”范围等,根据预设条件抓取结果,并将疑点以一定格式提供给审计人员,实现对被审计对象和有关经济事项的实时监测和快速预警。
2.4构建效益评价指标系统效益审计是财政审计和财政审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在财政审计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地方审计机关要在实施系统的基础上,探索建设效益评价指标系统,建立对财政、税收征收管理、社会保险征收管理、部门预算执行等方面效益审计的评价方法和模型,对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以及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建立起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可操作性的计算机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2.5建立数据安全管理系统为了避免适时了解数据信息带来的保密风险以及因网络连接带来的技术安全风险等,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建立财政审计信息化相关管理制度,包括跟踪作业制度、日常监控报告制度、审计人员权限管理制度等,同时开发相应电子监控系统,对审计人员的操作进行全程监控,防范审计风险。
篇11
各级审计机关履行职责、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上下级审计机关审计目标不一致、审计计划不衔接、审计组织方式不统一、审计结果不能相互认可等原因,审计视角片面、审计成果不能共享和提升、不同审计机关对同一事项进行重复审计等问题凸现,审计决定、审计报告等法律有效文书不能像其他执法机关的文书一样具有同等效力,这也成为了中国审计的一大“特点”。横向看,审计机关内部处室和同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之间重复进点、重复审计的现象时有发生;纵向看,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已审事项不管不问,对审计结果不予理睬、不予认可,国家审计资源形成巨大浪费。统一审计目标、整合审计计划、共享审计成果成为财政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构建完整审计大格局的要求财政审计与企业审计、金融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共同组成了我国政府审计的主体架构。近年来,根据我国审计在国际地位中的提升,涉外审计也成为了政府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一审计主要在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进行,在整个政府审计中所占份量有限。由于企业审计、金融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具有特定性,隶属关系具有唯一性,审计权限具有排他性,因此上述三种类型的审计管理较为单一,审计管理权限较为明确,审计目标的确立、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工作的实施和审计成果的利用都可以由一个审计机关来完成,适应三种类型审计的统一完整的格局基本形成并日趋成熟。唯独财政审计由于财政对象的多样性,造成了目标、计划、实施、成果等各个方面不能形成全国财政审计一盘棋的局面,进而影响了整个审计大格局的形成。
突破思维定式,创新财政审计工作观念只有观念创新,才能引领实践创新。财政审计人员要突破现有思维定式,改变现有工作惯性,树立宏观意识大局,从全局的角度统筹把握和安排财政审计的目标、任务;树立公共财政意识,充分体现财政“国家”和“公共”的内在要求;树立审计跟进意识,将财政审计贯穿于财政管理全过程。二是在履行财政审计职能上实现新拓展。紧跟财政资金走向开展全程跟踪审计,逐步推进政府效能审计。整合审计资源,提升审计效能针对财政审计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等情况,审计机关在审计计划确定、审计力量安排和审计组织实施等方面,都要把它作为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来统筹安排。一是整合审计计划。以计划为载体统一审计目标。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确定审计项目和审计计划极为重要。二是整合审计力量。针对重点专项资金和涉及全局性的审计项目,积极开展上下联动审计,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用,做到纵深推进、一查到底。三是统一组织实施。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审计机关内部处室之间的壁垒,成立财政审计协调小组,负责财政审计工作的组织、管理、协调。改进审计方式,提升审计效率不断深化财政审计工作,有效改进审计方式,积极探索财政审计与其他审计相结合的路子。一是坚持与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以财政审计为龙头,以专项资金审计为延伸,揭示政府财力的投入价值,促进政府财力的合理配置及行政效能正常发挥。二是坚持与一般部门单位审计相结合。把对财政部门审计与预算单位审计结合起来,税务审计、国库审计与企业审计结合起来,对财政资金从预算分配环节和使用环节,从税款实现环节到征收入库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督。三是坚持与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具体实施过程中,制定统一方案,派出同一审计小组,一次进点,做到审计成果共享,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强综合分析,提升审计层次财政审计工作当中,始终坚持站在宏观、大局的角度,针对体制、制度、机制、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从服务宏观决策和规范财政管理的实际出发,通过定量、定性分析,提出审计建议,有效发挥审计工作建设性作用。坚持以“两个报告”为平台,综合反映预算管理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政府公共财政的发展提出评价,为人大常委会审议预算提供依据,进一步提升财政审计工作的层次。坚持以审计报告为基础,通过把微观的经济事项放到宏观、全局角度去综合考察、分析、判断,查找出带普遍性、规律性和倾向性的问题,总结提炼出有价值的审计信息,及时向党委政府报告。
改革审计机关行政隶属关系,从根本上建立全国一体化的财政审计大格局当前,我国实行的行政型分级负责的审计体制,由此而形成的审计组织隶属关系、干部管理权限、地方和部门利益、财政对审计经费的控制等因素,使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目标的一致性方面受到严重影响,不同层级的审计机关在审计目标确立上、审计重点选择上和审计成果利用上缺乏一致性,审计的范围、审计的深度和审计的立足点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现阶段下,各级审计机关所提出的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想基本上都是基于本级审计机关内部机构之间横向一体化去谋划实施、组织协调的,而构建纵向一体化的全国财政审计大格局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在现阶段的审计体制下,构建上下一体化的全国财政审计大格局任重而道远。建立全国一体化的审计体制,即长期以来社会和舆论所倡导的上下垂直管理的审计体制,是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关键所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国家审计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财政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审计人员要提高对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紧迫感,明确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工作要求,更好地推动财政审计事业科学发展。
作者:赵斌
篇12
一、行政事业审计的类型
(1)预算执行审计。在预算执行审计,行政事业审计是进行审计预算,审计其他相关的财务收入和支出的行政预算支出的执行情况,也可以在同一水平直接发生预算缴款、配置财务部之间国家机关、政党、社会组织的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进行有效地监督。
(2)财务审计。为了掌握具体的部门的财务收支情况,行政事业审计要对有关部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核。根据有关政府部门和政党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情况进行定期的审计,保证各个单位财政支出的真实合法性和有效性。
(3)对财务进行专项审计。专项审计的主要对象包括财政资金安排和纳入预算管理财政资金,也包括对未纳入的财政资金的预算管理。主要的类型有教育经费、科技资金审计、行政审计和罚款和没收的行政性收费审计等。
(4)行政事业财政法纪审计。严肃财经纪律,促进廉政党风建设,行政审计职责范围包括违反金融法律、违反政策的部门、单位的项目进行审计。审计类型可以分开,也可以综合进行审计。可以根据具体的类型,根据一般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审计,这样可以充分掌握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而且还节省费用。
二、影响行政事业审计的因素
许多因素都能够影响行政审计,包括微观和宏观的,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在本文中,把影响因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将直接影响行政审计目标的制订。在人大的会议上提出的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民生得到改善。针对这些政策看,行政事业审计将关注资金流动的情况,包括大量的资金使用的审计与人们的生活健康、住房、教育和其他资金,关注民生的资金使用情况。针对出现的一些问题,不断促进制度的完善,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审计发挥真正的作用。
(2)财政体制的改革。金融体系的改革会影响行政审计模式的改变。近年来,我国公共财政在不断推进改革,财政收入和支出管理的制度也在不断变化的,行政机构财政审计的方法也是不断变化的。目前,行政事业审计内容范围逐渐扩大,全面预算管理开始关注预算的合理性。金融体制的改革,将会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另一方面,对行政审计的责任进行了弱化,造成行政型审计模式和审计目标已经大大发生了改变,对行政审计模式有着很大的影响。
(3)行政审计自身存在的问题。行政审计的自身存在的问题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对审计工作认识不到位。他们往往认为管理审计是非常简单的,使用的资金量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不要在许多方面的创新,只要按照惯例来实现。二是监管不到位。审计管理的工作还存在许多盲区,一些小机构由于资金使用量少,长时间被忽视或没有被审核,审计监督已成为盲区。三是一些审计人员素质是不够的。审计人员不仅要知道财务审计理论知识,还要懂法律法规和行业相关知识,但个别审计人员未能及时学习相关的审计知识,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三、行政事业审计的改进措施
(1)调整审计目标。行政审计过程不能整体目标偏离,但根据党在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和状态,充分考虑具体行政审计对象,当前和今后的一个发展时期,审计目标也要进行及时调整。从审计资金面来看,应该重点关注民生,始终关注民生资金的动向。审计项目确定时,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一个周期规划所有民生资金,还要进行年度项目计划,以防止出现监督不到位的情况。审计监督的重点内容,更应重视制度和财务管理体系的政策问题,采用监督和更严格的审计,行政机关违反纪律的现象呈下降的趋势,我们应该不放松对金融监管体系,监管,促进其不断改进,使审计效果越来越好。
(2)调整审计的组织方式。我省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审计工作要多层开展,综合规划。一些民间团体开展审计工作的组织,效果显著,不仅在宏观层面,揭示了一些单位存在的问题,还能够提出更高的审计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提供更全面、更为准确的理论依据。我们认为有必要适应的审计组织的新形势,调整财政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目前,在整体的行政事业审计中,行政审计应该融入到整体的模式中去,调整组织的方式,、形成一个更好的行政审计整体。这样就能够更好地进行行政审计工作,达到高效的效果。
(3)调整审计的技术和方法。审计技术和方法不断进步和发展,有内部和外部条件两个方面的限制。从审计技术来说,因为财政部实施了国家财政在国库中集中支付的改革,为计算机审计搭建了一个更好的平台和载体,计算机审计已从辅助方法已经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审计技术,开展网络审计已成为行政审计发展的趋势。现在所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都实施计算机操作,进行财政审计,一些行政单位的经济事项会计记录,是由业务数据的质量来支持的。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审核记录是否符规定的基础上是不够的,还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必须使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对数据进行筛选,进一步证明达到审计目标。从审计方法上来说,要想做好审计工作,需要结合审计工作的实际需求,主要是把各种形式的审计进行有机结合,以获得最大的效益。延伸审计深度是必要的,民生的审计工作必须要做到位,惠民农业资金审计必须要做到实处,切实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
篇13
第三条 开发区各办事处、园区、各所属投资公司、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必须执行本办法。
第四条 开发区财政审计局负责基本建设项目审核管理工作。
第二章 业务委托
第五条 开发区财政审计局负责确定基本建设项目审核的社会中介机构。
第六条 受托审核基本建设项目的社会中介机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国家建设部或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资质证书》乙级以上,并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
2、有一定数量的专职专业技术人员;
3、有较高的服务质量和较好的工作业绩。
第七条 较大项目(工程总造价1000万元以上)或重点项目的审核,中介机构除具备第六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专职国家注册造价师6名以上;
2、近两年内独立完成过同类型项目5个以上;
3、近两年内无违规违法行为,有较高的社会信誉。
第八条 工程项目的送审,由开发区财政审计局签发《经济开发区基本建设项目结算审核委托书》,其主要内容有:1、项目名称;2、委托内容、要求、标准;3、履行期限;4、其他。
第九条 中介机构接受项目审核委托不得有下列行为:1、接受同一工程咨询文件的编制和审核业务;2、超越资质等级承接工程造价咨询业务;3、将开发区委托项目转包或分包给其他单位或个人;4、以个人名义接受委托。
第十条 中介机构审核人员应遵循回避制度。
第十一条 社会中介机构为《工程造价审核报告书》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第三章 基本建设项目审核工作的内容及程序
第十二条 基本建设项目竣工结算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1、招投标文件及工程施工合同的执行情况;
2、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的执行情况;
3、施工中发生的设计、施工变更情况;
4、工程量的计算情况;
5、分项工程预算定额套用是否符合规定;
6、工程取费情况;
7、材料实际用量情况;
8、设备、材料的计价情况;
9、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审核的其他内容。
第十三条 所有工程项目的竣工结算资料必须在工程竣工验收结束后按国家规定的时间内编制完成,经建设单位确认签字盖章并报开发区建设管理局初审后送开发区财政审计局。
第十四条 送审资料的主要内容:工程合同、竣工验收资料、施工图纸、工程结算书、工程量计算书、招投标文件、现场签证及工程设计变更资料等。对个别因特殊情况而缺少的资料,需由送审单位书面说明情况报开发区财政审计局。
第十五条 结算编制单位应对送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所有签证资料必须以原件报送。资料送审后,非经开发区财政审计局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送审价或送审项目内容不得再作调整,各社会中介机构不得擅自接收由施工单位直接提供的补充结算资料。
第十六条 建设单位应加强对现场管理人员及委托监理人员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权限进行签证。单项工程价款增减在50万元以下的现场签证,由建设单位负责人、监理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签证盖章;单项工程价款增减在50万元以上的现场签证,除以上手续外,还需报开发区建设管理局签字确认;工程项目实施跟踪审核的还需跟踪审核单位签章确认。
第十七条 开发区财政审计局接到送审资料后必须在5天内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核。
第十八条 社会中介机构接受审核委托后必须在45天内将审核初步结果送开发区财政审计局进行复核,60天内出具审核报告书,遇特殊情况必须经开发区财政审计局同意后方可适当延长审核时间。
第十九条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必须为社会中介机构提供必要的审核条件。
第二十条 开发区财政审计局应根据中介机构审核进程会同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进行定案,重大重点项目需会同开发区建设管理局、纪工委进行定案。
第二十一条 开发区财政审计局根据中介机构的审核报告签发《基本建设项目审核意见书》,建设单位依据《基本建设项目审核意见书》结付工程款。
第二十二条 对审核核减率超过15%的建设项目,施工单位及结算编制人员必须向开发区财政审计局作出书面解释,并报开发区建设管理局、纪工委登记备案,同时承担超过15%部分的审核咨询费用。
第二十三条 建设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结算审核的衔接、协调和定案工作。
第二十四条重点建设项目或较大建设项目,开发区财政审计局应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跟踪审核,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部门必须积极主动予以配合。
第二十五条开发区财政审计局应加强对中介机构受托基本建设项目审核工作的管理。对中介机构工程审核过程中的违规、违法行为予以制止,问题严重的撤销其委托并提请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第二十六条开发区财政审计局应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抽查复审,复审核减率超过3%的应按有关规定给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