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范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目前,城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文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工程招投标档案数量巨大、规格不一,给库房管理带来压力。城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往往参加单位多,招投标文件数量庞大,没有中标的单位招投标文件更是数量巨大,而且各类文件至少一式三套。目前,现行的档案管理规范中没有对工程招投标文件的规格大小、保管期限等没有明确的规定。一些重点建设项目往往工期长,查阅频繁,招投标文件大小又无法入盒,给档案保管和利用带来不小的管理难度。
其次,招投标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造成档案资料管理混乱等问题。很多建设单位没有真正建立招投标档案管理工作机制,与招标签订合同后,招标给什么就接收什么;一些单位对重点工程招投标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要求模糊不清,招投标文件随意堆放,没有分类标准,没有按照按类排列、组卷,以至于给以后的档案查询利用、审计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再有,档案管理专业软件的单一性,无法满足招投标文件数字化的需求,也制约了档案资源的共享。现在不少企业采用了专业档案管理系统,但目前的档案管理系统只能满足招投标档案的目录管理,不能与评标管理软件实现对接,档案的查阅利用,只能根据档号到档案室翻阅原始资料,不仅加大了工作量,也容易造成档案资料的破损。
针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档案管理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从管理职责、制度建设、规范要求等方面,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1、明确招投标档案管理分工协作机制。应明确部门和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做到分级管理、职责明确。重大建设项目工程招标委托招标机构进行的,由招标机构负责招标投标档案原始记录的收集、整理和移交工作,建设单位负责立卷、归档、集中保管。招投标交易活动结束后,中标通知书发出一周内,应按照归档范围移交档案部门,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按照要求上交的,可考虑不予划拨费用。建设单位应建立由技术部门、综合档案室人员组成的小组,明确档案管理负责人。负责接收、立卷、归档,并将其纳入本单位档案综合管理分类体系,实现集中管理。
2、建立健全招投标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建设单位主要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实施条例》、《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整理招投标项目档案,条例中并没有对招投标档案的管理做出详细规定。因此,细化各地现行的工程招投标档案管理办法,才能规范招投标档案管理工作。另外,要与交易中心加强联系,业务审批人员在文件的收集过程中,严格执行标准和依据,对报送人的文件严格审查,不符合归档要求的不予办理,从源头上规范档案材料。
3、规范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定工作。首先,细化资料收集清单,是精简库存数量的前提。重点建设项目招投标文件,建设单位档案室收集保管的档案材料主要有工程前期文件材料和工程招投标文件材料两部分。在《条例》没有具体规定的情况下,在实际工作中,笔者认为,市重点项目招投标档案应主要包括:1、前期阶段:包括立项批文复印件、招标协议、招标申请等。2、过程阶段:招标公告、投标申请人汇总名单、投标资格预审、招标文件、招标答疑、工程量清单、预算控制价或投标限价、投标人标书,包括技术标、经济标等;3、签约阶段:评标委员会名单、开标记录、符合要求的投标一览表、废标情况说明、评标标准、中标通知书、合同副本、未中标人投标文件等。其次,在精简招投标档案方面,招投标办公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和信用投标人,以后的投标项目资审文件和投标文件可不再提交有关人员业绩、人员资历材料等复印件。这样,不但减少投标单位的重复工作量,同时也减少了档案的数量。再有,建设单位应统一移交格式,方便以后的管理工作,移交前将归档范围、移交表统一格式后发给招标,中标单位投标文件一正三副,不中标单位一套正本就可以了,改变以往招标将所有招标过程中产生的材料全部交给建设单位,造成资料重复,库存紧张的状况。最后,关于归档年限的设定,将市重点建设项目招投标文件划分为永久、三十年、十年,中标单位土建部分建议划为永久,设备按使用年限划分为三十年和十年,未中标单位建议作为资料保管五年。
4、清晰招投标档案的组卷。招标各阶段的勘察设计、工程监理、施工、装饰装修、材料设备采购等应当分别组卷。招投标文件的立卷和归档,应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同一个项目分阶段招标的,每一阶段应分别组卷,内容相同的材料,不必重复归档,在备考表中注明即可,卷与卷之间保持相互联系。
篇2
根据《城建档案业务管理规范》(CJJ/158-2011)的规定,城建档案“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标、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字材料”,随着城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城市建设管理的外延逐步扩大,内容也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总体来看,城建档案管理主要包括城市建设规划、城市建设工程档案、城市建设勘测、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到国土资源、工业、民用、电力、水利、交通、环境保护、园林绿化等不同层面的规划、建设项目。城建档案不仅为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提供了全面、切实的依据,还能够为城镇社会、经济、文化的维护及保障提供重要的资料来源,并创造有利的条件。科学的城建档案管理,能够为城市建设及发展提供深入、详实的材料,完备、准确的城建档案材料,可以为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城建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1 城建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事业的告诉发展,城建档案管理存在的弊端日益凸显,总体来看,城建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建档案管理不规范。一方面,城建档案搜集的方式单一,资料来源过少且不均衡,而且在收集、分类上过于粗放,不仅造成了管理上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也难以充分发挥档案管理资料的价值。另一方面,城建档案管理的程序不够明确,对档案资源处理的效率较低,如对一些不合格的材料没有及时处理,加上部分档案文件的归档未能按照相关要求规范操作,不仅影响了档案的永久性保存,也会造成档案胡乱临时补凑、随意变更等现象,给城建档案管理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是城建档案的利用率低,在城建档案管理实践中,利用城建档案的人或单位还比较少。加上城建档案管理方法封闭,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很少为外界认知,城建档案管理对社会的价值无法体现。
三是档案管理工作水平较低,城市建设进程加快促进了城建档案的需求,但是在城建档案管理中,工作者对档案利用者缺少充分的咨询及答疑能力,如对档案资料的种类、质量及相关设施等了解不足,导致为利用者服务的效率低下。档案管理工作欠缺主动性,加上保密保护政策的要求,影响了城建档案管理的编研工作,降低了城建档案管理整体建设水平。
2.2 造成城建档案管理问题的成因
影响城建档案管理质量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意识理念的落后,很多城市建设、施工及管理单位对城建档案工作的认识不足,理念模糊,即使工作过程中运用城建档案较多的单位,也缺乏科学的城建档案搜集、归类、报送意识,导致城建档案管理中资料不齐、数据不准等问题层出不穷。二是对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有限,包括对城市档案建设的设施建设、人员的指导及培训等工作,导致对城市档案管理的激励欠缺,严重影响了城市档案管理的长远、健康发展。二是对城市档案管理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如对城市建设档案的收录、处理采取标准还不够明确,导致城建档案管理工作难以高效开展。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程序混乱,对档案管理的查阅、回收及查阅等缺乏全面的制度管理,影响了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不仅如此,城市档案管理内部的考核、人事、考勤等制度未完全建立,严重降低了城市档案管理工作队伍的质量。三是城市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较差,目前,城建档案管理虽然加速了数字化档案的建设,促进了层级化的城建档案管理网络建设,然而由于城建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建档案资料的分类不够专业,加上对在城建档案管理中软件建设不到位,导致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难以与档案管理实现有机结合,阻碍了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 城建档案管理的对策
3.1 深化城建档案管理的认知
对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城建档案管理中长期规划,加强城建档案现代化管理理念,将城建档案管理与城市规划、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提升社会对城建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知。同时,要提高城建档案管理的要求,为建立切实、高效的城建档案管理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背景下,城建档案管理的信息资源具有重要的社会及经济价值,为此,城建档案管理应在科学的思想理念的指导下,明确自身职责,以科学、有效的方法促进城建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
3.2 完善城建档案管理的制度
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内容繁重,任务艰巨,只有以完备的制度,才能有效确保城建档案管理工作顺利、稳定开展。首先,应完善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等相关制度,确立城建档案管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为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其次,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程序应合法、规范,对建设单位招投标过程中的相关文件,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程序及要求,对文件资料进行搜集、审核、存储及处理,以为城市建设及管理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材料。最后,在城建档案内部管理中,还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事、评价、监督、激励等制度,以促进城市档案管理人力资源价值实现最优化,并且明确不同层级部门、人员的职责,激发城建档案管理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3.3 强化城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更加强烈,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城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一是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适当增加对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如档案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软件等。通过搭建有效的平台,促进城建档案资源的时效性、准确性,提高城建档案的利用率。二是营造良好的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宣传环境,利用网络、电视、移动客户端等媒介,积极宣传城建档案管理的性质及特点,并结合城建档案的搜集、w档等工作,实现城建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开发,为满足城市建设对档案资源的要求提供有利的条件。三是加强对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质培养,通过多种形似的指导及培训,促进城市档案管理人员改变服务理念,增强信息服务质量,为深化城建档案管理与社会的联系搭建更加稳固的桥梁。
4 结论
综上所述,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涉及内容繁多,在知识经济及信息化时代,城建档案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城建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城建档案信息利用率不高,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水平较低,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有思想理念上的,也有制度及信息化建设层面上的,为了更好地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城市档案管理应在科学、先进的思想理念指导下,结合切实合理的管理制度及方法,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增强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档案管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人员、物质、制度、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逐步改进,既能够使城建档案管理与时展的要求结合地更加紧密,也能够促进城市的建设及运行更加科学、全面、高效。
参考文献
[1]CJJ/158-2011 城建档案业务管理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篇3
为进一步做好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与服务,通过对1994年以来中国知网收录的集成服务方面文章进行综合分析,并对近些年一些理论文章进行研究,笔者认为我国集成服务研究存在着如下的问题:第一,对于集成服务的研究相对分散,虽然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都是分散在各个领域,不很集中,也不够系统。第二,对于集成服务的理论研究欠缺,目前的研究大多是具体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称之为系统化的理论。第三,档案集成服务问题的研究不足,尤其是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集成服务,寥寥无几。
2 集成服务模式的类型①
集成服务模式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依据集成服务系统建立的特征,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可分为以下三种模式:①独立式,是通过系统内业务环节或业务过程的集成而实现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服务自动化的一种模式。在该模式下所进行的只是孤立的系统集成和孤立的系统服务。②整合式,是通过系统间建立集成的机制来保证产品质量实现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化的一种模式。通过对各种质量规范进行统筹考虑,从多种客户需求、法律要求及质量要求出发来建立文件质量保证体系,保证文件质量标准及数据交换标准具有跨部门和跨系统兼容性的一种服务模式。这种模式下,文件及其信息的质量标准在文件生命全过程和工程项目全过程中得以连贯和一致,档案信息质量最终得以保证。③嵌入式,是通过复杂的系统间的各项功能的集成来实现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服务智能化的一种模式,也就是指依据城建文件、档案信息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原理,将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的各种业务管理活动、建设工程审批活动、及各专业单位的相关业务职能活动纳入与工程建设基本程序和城市建设工程规划及其管理过程,以保证管理过程经济、高效;依据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全面考虑各类型档案信息的用户群需求,实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集约化、多元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集成模式。这种模式中,城建文件档案信息的服务实现了与城建专业系统服务的集成,城建文件档案的价值得以最大实现。
3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集成服务的涵义及其最佳实践的特征
3.1 城市地下管理工程档案集成服务的涵义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集成服务即采用集成的思想和理念,保证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信息质量,实现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科学高效管理,从而达到用户服务高度满意的一种优化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
3.2 城市地下管理工程档案集成服务最佳实践的特征② 第一,城市地下管线工程管理流程集成(系统集成),即指以后现代档案管理理念为指导,将地下管线档案的各种管理系统、地下管线工程审批活动、各产权单位以及城建档案行政部门所扮演的角色、地下管线工程以及档案管理法规制度等纳入地下管线工程业务流程,以保证地下管线管理过程经济、高效。第二,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产品集成(信息集成),即指通过对各种质量规范如:文件管理规范、档案管理规范、工程质量管理规范、信息分类规范、文件编目整理规范等都进行统筹考虑,真正从多方面保证信息数据的质量,使得各种载体形式的地下管线档案信息都能确保其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可靠性、安全性和可用性。第三,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服务集成(功能集成),即指依据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全面考虑地下管线信息的用户群,实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集约化、多元化、专业化和个性化。和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存在的几种模式相比,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集成服务模式视角更开阔,涵盖范围更广,适用的对象更广泛,是一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念、方式和模式。
4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集成服务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重要意义
4.1 必要性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建设是城市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纵横交织的城市地下管线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是现代城市的“生命线”。城市地下管线档案必须实行集成服务,才能够为社会提供高效和高质量的服务。首先,城市地下管线本身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只有进行全程管理和集成的文件质量服务控制,才能够保障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可用性。其次,数字化、信息化的社会需要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集成服务。信息时代的到来,提出了集成信息、集约化服务等需求。最后,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如果不采用集成服务的理念,档案服务系统将处于孤岛状况,服务将滞后于城市建设的需求,服务工作难以实现高效率和高效果,服务水平就不可能提高。
4.2 可行性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实现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集成服务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首先,《档案法》、《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以及城市管线档案管理办法(规定)等法规制度的完善为实现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集成服务提供了保障。其次,现代信息技术和测绘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集成服务提供了技术平台。第一、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电子图纸和其他电子数据的形成,大大方便了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的传输、移交和提供利用。第二、GIS能够将地下管线数据信息在系统中进行集成,为包括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在内的综合性地理信息的管理与服务提供了一个先进的技术平台。第三、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使得地下管线的普查补测工作不再成为城市地下管线档案收集工作的障碍。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必须与市场接轨,才能够发挥自身的专业性优势,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3 选择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集成服务模式的意义
4.3.1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集成服务的受益广泛。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集成服务的受益是多方面的。城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管线产权单位、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城市规划设计、测绘部门和政府以及社会公众,都能够从中受益。城市建设部门能够发现体制上的弊端,理顺工作中的各种关系,改革管理体制,做好管理工作;建设单位能够在保护自己权益的前提下依据可靠的管线信息保证建设工程顺利施工;各管线产权单位能够在科学合理保管和使用本专业管线档案的同时,加强与其他管线产权单位的联系,共建管沟,科学利用地下空间,防止因管线归属不同,报批和施工各自为政,且重复建设,频繁开挖,影响市民生活;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城建档案馆)能够对全市的地下管线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和提供利用;城市规划设计与测绘部门可以利用已有的多种管线综合信息为新的管线工程提供科学的数据和预测信息;对政府而言,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集成服务是政府行政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对公众而言,其知情权得到了保护。
4.3.2 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集成服务模式具有以下优点:第一,采用后现代主义思想和后现代档案管理理念,把档案的管理纳入地下管线工程建设业务活动过程中,对业务流程进行全程控制,易于保证管线档案信息的质量。第二,采用客户关系管理理念,综合考虑多种类型的客户和多种形式的客户需求,努力达到集约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易于提高用户服务的满意度。第三,采用集成的管理机制,更有利于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信息资源的积累、共享与交流,易于管线工程文件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的整合与优化,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该部分内容的撰写参考了:华灿丽,“EDMS 与ERMS集成管理的国际化实践经验及其启示”,《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24-132页.
②本部分内容的撰写参考了:安小米,“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21世纪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最优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节选)”,《城建档案》,2003年第5期,第15-17页。安小米,“城建文件、档案信息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研究及其启示”,《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11月,第87-101页.
参考文献:
篇4
1对市政档案管理的概况分析
(1)市政档案管理是城市行政辖区内对城市建设进行的必要工作,它包括城市规划档案、市政工程竣工档案、市政管理档案、市政技术档案等。在具体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施工环节中,会形成大量文字材料,包括图纸、图表、模型、音像资料等,这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依据和系统记录。(2)市政档案管理的综合性体现。市政档案管理的综合性体现主要表现在城市建设的综合性能和重要基础设施上,例如:城市建设的规划与管理、施工计划与设计等,都需要与之相符的各个方面的市政建设资料作为依据。此外,市政档案管理也有专业性的体现,例如:一项市政工程的档案记录,会有大量工程图纸和设计方案等资料,这就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协调所涉及的各个单位或部门的专业人员,因涉及多个专业、多个学科,因此在对市政档案进行采集、处理加工时足以体现了其专业性。同时,满足以上要求外,还要从时间的维度上进行考虑,因为市政工作档案之所以能作为重要依据,不仅要在表面现状上进行分析,还要有历史参照作为后盾支持。因此,对市政档案的管理与利用应当充分考虑其各个方面的综合性能。
2市政档案管理对市政建设的作用
(1)在城市建设中,科学合理的规划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对老城区进行改造,还是针对城市建设做出的任何的改动,都离不开市政档案这一重要的参考对象。例如:在市政设施养护时,必需根据该建设项目全部档案资料,综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可行性方案。根据各道路路况的地下管线及构筑物,必须查找原有准确的市政建设档案,以作为相关项目工程设计及施工的重要依据。可以说,市政档案管理是市政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工作依据,它能科学地分析市政设施的基本现状。(2)在城市建设中,市政档案管理对市政工程建设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规定:“建设单位应按照条例规定要求建立健全项目档案,工程竣工后将项目档案移交给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的,应责令要求其履行自己的职责。”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实施任何方面的工程建设,市政档案必须合格,只有这样,才能为市政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质量保障。
3市政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分析
3.1加强市政档案管理工作监管力度。(1)建立市政档案管理监督体制。市政档案管理工作只有严格依照法律条例执行管理任务,才能保证市政档案工作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因此,应认真贯彻及落实《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关于加强管理城市基本建设档案的意见》等相关规定,并着重培养市政建设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切实做好到有法可依,依章办事,将一系列的法律性规章条例形成权威执行力的重要依据。(2)完善和健全市政档案法律监督体系。落实《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的基本法规于实际工作中,提高市政档案的重要性认识,强化档案管理机构的效能意识,并制定详细执行细则。例如:在相关市政档案形成、移交、存档过程中存在的违法现象,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惩办,以提高市政档案管理的权威性。3.2保证市政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在市政建设过程中,建立标准化的市政档案是提高市政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也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了使市政档案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市政档案管理人员在对档案各个工作环节过程处理中应严格按照《建设工程文件档案管理规范》的要求执行,确保市政档案的管理更加标准化,为提高市政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3.2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在信息化背景下,档案管理人员要转变传统工作模式,拥有多样化的档案工作操作技能,了解档案学的基础理论,并借助计算机、网络等重要的平台支持,提高工作效能。这就要求相关档案管理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适应现代化新时期的岗位需要,深入增强市政档案的社会服务性。
4结语
市政档案管理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因素。目前,在传统的服务基础上,档案管理有了更广阔、更便捷的平台,这不但可以进行资源共享,还可以进行档案管理相关的信息交流和业务指导,从而更加深入地进行档案管理的编制、开发、管理以及利用的工作,真正将各种档案管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加快榆林建成陕甘宁蒙晋最具影响力城市进程。
参考文献:
篇5
1.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缺乏组织领导。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建设档案管理部门是主体、是基础。(2)传统惯性制约。随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管理与传统档案管理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陌生的新工作手段方法与熟悉的传统工作手段方法之间在使用上的差异,容易产生天然的困难甚至“抗拒”心理,无论这种抗拒心理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都是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障碍。(3)档案本质属性影响。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这种原始记录性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内容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形式上,如当事人的亲笔手稿、领导者的亲笔签名、单位盖章等等,都表现出真实的原始性,也正是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才具有法律凭证作用。而在档案管理信息化中,档案多数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在,从起草、修改到印发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具有便于修改、便于复制特性,使得最能体现档案原始记录性的内容与形式特征不复存在。这就引发了电子文档的原始记录性和凭证作用如何确定的问题:电子文档能否作为档案,是否具有法律凭证作用等,便成为档案工作的新课题,是决定电子文档能否转化为档案的关键,也是赋予档案本质属性新的内涵的客观需要。(4)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档案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目前的状况是:计算机软件开发缺乏整体规划性,软件在通用性、实用性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计算机及其有关设备型号各异,设备档次参差不齐,没有形成统一的硬件环境;档案信息规范化统一的分类编码标准不完善、不统一;并且由于缺乏技术组织上的支持和系统管理、网络技术的支撑,缺乏统一明确的管理性、业务性和技术性标准;这些都制约着信息交流的范围和程度,直接影响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同时,在日常档案管理中只有根据其来源,才能形成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在电子文档的形成过程中,打乱了或者是破坏了原始文件的本来顺序。原本清晰的法律责任界限变得模糊,缺乏法律依据使得大量的电子档案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使用价值,相关法律条例的制定迫在眉睫。(5)缺乏人才。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既懂档案管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各级档案管理部门现有档案人员专业知识单一,普通操作型人才居多,系统开发、程序维护、咨询服务和信息导航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2.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要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决策落实力度。要成立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推动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工作领导小组要勇于开拓、改革创新,不断凝聚各部门合力,进一步提高科学决策、政策对接、化解矛盾等能力,集中精力谋划和解决在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圆满完成任务。
(2)积极开展宣传教育,转变传统观念。要组织开展专题宣传培训教育活动,增强大家转变传统观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强化创新教育,引导全体人员在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上下功夫,协助档案管理部门做好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工作,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建立和完善档案数据库,保证档案的真实性可靠性。首先,通过法规约束电子文件格式种类,如我国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所选择的管理方式,方法就是尽可能地选择比较通用通行的少量几种文件格式,通过降低电子文件格式种类繁复性,增加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可靠性、可控性。其次,通过对电子文件存在的系统相关要素的规范设计和过程控制,以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包括系统地记录背景数据和规范、控制信息流转环节等方式。再次,提高载体材料寿命或对电子文件处理、存储、传递和应用所依赖的软硬件环境进行备份的方式。最后,分离数字信息的语义表示与格式表示,形成不依赖于特定的通用信息存在形式,不会出现因为数据格式及软硬件环境的变迁而造成电子文件不可使用的情况,如以 XML 作为标识规范的方法,等等。
(4)是建立档案管理标准,逐步统一完善规范。标准化、规范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档案工作部门必须遵循标准化的原则,对收集、整理、编目、检索、温湿度控制、防霉防虫以及安全保管等基础性工作,要严格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整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标准,除了信息管理共用的标准和目前暂时与纸质文件、档案管理共用的标准外,还有电子文件管理专用的标准和规范,为档案管理信息化提供法律依据。
(5)加快城市建设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
自建设部《全国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各地城市建设档案网站不断兴建和完善,社会各界从网络上获取越来越多的城建信息资料,从而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城市建设档案资源共享的局面得以拓展。当前,应继续加快城市建设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要纳入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框架内与电子政务同步建设,逐步实现公文管理和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与一体化。要利用电子政务平台,积极开展城市建设档案信息网上查询服务,全面提高城市建设档案利用的效率和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界对城市建设档案利用的需求。第一,要按照建设规划要求及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总格局,促进将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同步协调发展。第二,要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城市建设档案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城市建设档案网络平台。第三,继续建设和完善城市建设档案信息网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把整合加工后的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在网上,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推动城市建设档案信息网络建设稳步发展。
(6)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储备后续发展力量。要选拔那些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功底、较好的学术造诣、表现出发展潜力的人才,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之有所作为。对已经确定并不断成长起来的人才,要加强培养力度,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根据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变被动坐等为主动出击,积极引进有信息专业技术特长和熟知档案管理工作人才,创造良好的留人环境,为档案管理工作输送新鲜“血液”。
3.结束语
总之,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管理和服务功能,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快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促进城市建设档案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篇6
一、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1、传统惯性制约。随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管理与传统档案管理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陌生的新工作手段方法与熟悉的传统工作手段方法之间在使用上的差异,容易产生天然的困难甚至“抗拒”心理,无论这种抗拒心理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都是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障碍。
2、档案本质属性影响。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这种原始记录性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内容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形式上,如当事人的亲笔手稿、领导者的亲笔签名、单位盖章等等,都表现出真实的原始性,也正是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才具有法律凭证作用。而在档案管理信息化中,档案多数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在,从起草、修改到印发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具有便于修改、便于复制特性,使得最能体现档案原始记录性的内容与形式特征不复存在。这就引发了电子文档的原始记录性和凭证作用如何确定的问题:电子文档能否作为档案,是否具有法律凭证作用等,便成为档案工作的新课题,是决定电子文档能否转化为档案的关键,也是赋予档案本质属性新的内涵的客观需要。
3、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档案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目前的状况是:计算机软件开发缺乏整体规划性,软件在通用性、实用性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计算机及其有关设备型号各异,设备档次参差不齐,没有形成统一的硬件环境;档案信息规范化统一的分类编码标准不完善、不统一;并且由于缺乏技术组织上的支持和系统管理、网络技术的支撑,缺乏统一明确的管理性、业务性和技术性标准;这些都制约着信息交流的范围和程度,直接影响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同时,在日常档案管理中只有根据其来源,才能形成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在电子文档的形成过程中,打乱了或者是破坏了原始文件的本来顺序。原本清晰的法律责任界限变得模糊,缺乏法律依据使得大量的电子档案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使用价值,相关法律条例的制定迫在眉睫。
4、缺乏组织领导。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建设档案管理部门是主体、是基础。
5、缺乏人才。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既懂档案管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各级档案管理部门现有档案人员专业知识单一,普通操作型人才居多,系统开发、程序维护、咨询服务和信息导航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二、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建立档案管理标准,逐步统一完善规范。标准化、规范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档案工作部门必须遵循标准化的原则,对收集、整理、编目、检索、温湿度控制、防霉防虫以及安全保管等基础性工作,要严格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整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标准,除了信息管理共用的标准和目前暂时与纸质文件、档案管理共用的标准外,还有电子文件管理专用的标准和规范,为档案管理信息化提供法律依据。
2、建立和完善档案数据库,保证档案的真实性可靠性。首先,通过法规约束电子文件格式种类,如我国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所选择的管理方式,方法就是尽可能地选择比较通用通行的少量几种文件格式,通过降低电子文件格式种类繁复性,增加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可靠性、可控性。其次,通过对电子文件存在的系统相关要素的规范设计和过程控制,以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包括系统地记录背景数据和规范、控制信息流转环节等方式。再次,提高载体材料寿命或对电子文件处理、存储、传递和应用所依赖的软硬件环境进行备份的方式。最后,分离数字信息的语义表示与格式表示,形成不依赖于特定的通用信息存在形式,不会出现因为数据格式及软硬件环境的变迁而造成电子文件不可使用的情况,如以 XML 作为标识规范的方法,等等。
3、加快城市建设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
自建设部《全国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各地城市建设档案网站不断兴建和完善,社会各界从网络上获取越来越多的城建信息资料,从而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城市建设档案资源共享的局面得以拓展。当前,应继续加快城市建设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要纳入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框架内与电子政务同步建设,逐步实现公文管理和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与一体化。要利用电子政务平台,积极开展城市建设档案信息网上查询服务,全面提高城市建设档案利用的效率和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界对城市建设档案利用的需求。第一,要按照建设规划要求及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总格局,促进将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同步协调发展。第二,要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城市建设档案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城市建设档案网络平台。第三,继续建设和完善城市建设档案信息网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把整合加工后的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在网上,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推动城市建设档案信息网络建设稳步发展。
4、要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决策落实力度。要成立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推动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工作领导小组要勇于开拓、改革创新,不断凝聚各部门合力,进一步提高科学决策、政策对接、化解矛盾等能力,集中精力谋划和解决在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圆满完成任务。
5、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储备后续发展力量。要选拔那些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功底、较好的学术造诣、表现出发展潜力的人才,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之有所作为。对已经确定并不断成长起来的人才,要加强培养力度,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根据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变被动坐等为主动出击,积极引进有信息专业技术特长和熟知档案管理工作人才,创造良好的留人环境,为档案管理工作输送新鲜“血液”。
6、积极开展宣传教育,转变传统观念。要组织开展专题宣传培训教育活动,增强大家转变传统观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强化创新教育,引导全体人员在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上下功夫,协助档案管理部门做好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工作,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篇7
表1 华东地区10个城市城建档案管理现行法规规章及其生效时间[2] ~ [13]
调查表明,早在1980年前后,已有南京、徐州、合肥、宁波等8个城市先后颁布了相关法规和规章,开始依法管理城建档案工作的进程。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自2000年以来,华东地区10个城市相继出台了新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用于规范和指导本市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例如,徐州市2004年出台了新的规范性法文件对原有规定进行更新,2011年又出台新的规章对2004年的规定进一步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这是距今最新的城建档案管理规章之一,在体现地域特色和时间特色方面具有代表性。
1.2 立法地域分析。统计数据显示,各地城建档案管理立法规模不一,法规规章颁布与修改时间差异较大,非发达城市和内陆城市立法步伐更快,这与各个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城市规模并非完全一致,它更多体现的是区域差异,尤其是当地政府、人大重视程度的不同所带来的影响。例如,淄博市人民政府和合肥市人民政府在制定和《淄博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和《合肥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之后不久,又以市政府的名义制定和了《淄博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合肥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进一步提高了规章的可操作性。
1.3 立法技术分析
1.3.1 整体架构分析。华东地区10个城市的12部城建档案管理法规和规章,其整体框架主要有两种:分章节论述和按条款列举。其中,7部为分章节论述,5部为按条款列举。分章节进行论述的文件均分为总则、附则两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城建档案的管理与利用、归档范围、移送与接收及法律责任等模块。可见,各个城市城建档案管理立法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城建文件的归档、城建档案的管理与利用以及法律责任等几个方面。
1.3.2 立法目的、立法依据分析。12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均在总则的第一、第二条对城建档案管理立法的目的做了相似的描述,即“为了加强对城建档案的管理,规范城建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充分发挥城建档案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作用,制定《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
各地城建档案管理立法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及省级城建档案管理办法为依据,制定市级城建档案管理法规和规章,践行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体现了一定的地方特色。
1.3.3 立法内容分析。(1) 共性。第一,各市法规和规章对城建档案的定义差异不大,均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历史记录。第二,各市的城建档案由相应地区市级城建档案馆接收保管,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主管单位均为城市规划或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业务上受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第三,对建设工程的竣工图都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必须有完善的竣工图,不完整或缺失的都要根据相关规定由相应部门补绘并归档。第四,文件的实施范围描述方式分为两种:“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形成、管理、利用城建档案的单位和个人”或“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建设档案形成、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管理活动”。(2)特色。特色之一,实行两套制归档。《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第十七条、《〈合肥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条文中均涉及“建设工程档案不得少于两套,城建档案馆(室)、建设单位各保存一套”,该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建档案保存的完整性提供了法律保障。特色之二,城建档案利用逐渐受到重视。如《苏州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城建档案的管理应当逐步采用新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第三十二条规定“城建档案馆应定期公布开放档案目录,并简化利用手续,为利用者提供方便。我国公民和组织持有合法证明,可以利用已经开放的城建档案”,体现出文件制定者先进的服务思想和立法理念。特色之三,建立城建档案管理网络。《合肥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建立以市、县城建档案馆(室)为中心,以城建档案形成单位的档案馆(室)为基础的城建档案管理网络”,先由形成单位予以归档管理,然后根据相关规定,将档案移交给城建档案馆(室),二者有机衔接,这将从根源上避免城建档案外流和管理不善等问题的发生。特色之四,城建档案业务工作与行政管理活动紧密结合。《徐州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在第五条、第九至第十一条规定档案业务机构隶属于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详细阐述了城建档案工作者参加城市建设工程的竣工验收、审核和城建档案馆(室)接收长期、永久保存的城市建设竣工档案等内容。
2 对城建档案管理法规和规章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2.1 罚款数额差异大,裁量阶次少。有些法规和规章对于法律责任和奖惩的内容存在表述含糊、标准不够明确的情况。如涉及处罚金额,有的规定1万至10万元,有的规定2000元,还有的规定执法部门可以采取自主裁量。法规和规章确定的罚款数额的巨大差别、罚款裁量阶次的过少和不加约束的行政裁量权限的授予,无疑增加了执法的随意性,当国有单位、国有组织和国有企业以及党政机关出现问题时,惩罚措施往往不易落到实处。
2.2 城建档案管理立法工作跟不上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具体体现在:一是地方性法规规章多,全国统一的法规规章少。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和完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规范力度变得越来越弱。二是地方性规章多,由人大通过的地方性法规少。从选样调查的对象看,地方性法规有2部,只占总量的17%,明显偏低。三是一些城市法规和规章的修改周期过长,修法工作进展缓慢。从10个城市的现行法规规章看,最早的修订于2001年,最晚的修订于2011年,之间相差10年。还有几部修订于2002年,距今也有12年之久。四是城建档案法规规章与建设主管行业法规规章之间存在一些矛盾之处,且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影响了城建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对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的要求有所缺失。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电子文件激增,文档一体化催生城建档案馆对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的需求。在华东地区的10个城市中,只有徐州市在2011年出台的《徐州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中对电子文件归档有所涉及。该《办法》第八条“要求建设工程项目应当同时报送纸质和电子竣工档案,档案必须符合《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20328―2001)和《建设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CJJ/Tl l7.2007)”, 而其他11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对此均无相关的规定和要求。
2.4 法规和规章的地方特色不够十分突出。12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普遍存在结构相似、内容相近甚至雷同的现象,未能突出体现各个城市的地方特色。纵观华东地区10个城市,有的以交通建设为主,有的以历史建筑出名,各地产业结构各不相同,城市建设规模不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别,立法内容至少应当在部分条款中用于展示自己独特的风貌和建设实际。
3 完善城建档案管理法规和规章的建议
篇8
1.1世界经济一体化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要求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势在不断的变化,对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来说,至少提出了两点新要求:①要求我们的档案管理工作要更加规范,要尽可能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档案管理水平之间的距离,满足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要求;②要求档案管理要发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依据作用,随时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招商引资等提供“全、新、准”的信息。
1.2我国加快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形势
对于城镇特别是大城市来说,加快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城市快速、不断地向横向拓展和纵深发展。老城由于空间有限,进步更新改造往往采用立体化方式向空中和地下纵深发展,为更好地解决老城问题,很多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还将向新区拓展。城建档案管理面临的将是信息量加大和更新速度加快带来的工作量的加大,这对管理手段和管理效益提出了新要求。
1.3我国加快法制建设和公民法律意识加强的形势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体制和制度改革力度的加大,我国加快了立法的速度,公民的法制意识也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与城建档案管理相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出台,城建档案所具有的与规划、房产等相关的法律性依据特征,往往成为解决法律纠纷的重要依据,这就对档案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城建档案管理的特点
2.1复杂性
城市作为功能多元的综合体特征,决定了城市档案管理的复杂性。城建档案涉及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管理、城市环境保护、抗震防灾、城市规划管理政策法规等数十个方面或专业,包含城市空中、地面、地下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管线、设施等各种类型,以及文字、图表、声像、电子数据等不同形式的记录,其复杂性可想而知。
2.2动态性
城市无论是兴旺还是衰落,都在时刻经历着不断变化的过程,而作为真实记录城市发展变化过程的城市建设档案,其保管的城建信息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动态性就是要求档案管理能够及时提供真实反映城市建设管理现状的最新信息,发挥档案信息的时效性作用。
2.3准确性
大到与城市相关的系统性基础设施的改扩建、尤其是地下系统的建设,中到某一个建设工程的改扩建,小到一套房子的法律纠纷,城建档案作为历史性记录,都将成为重要的建设和法律依据,如果不能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将会给国家、企业、个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引起灾害性事故。
3 以创新的服务手段逐步实现城建档案管理现代化
3.1 以创新的工作管理模式逐步实现现代化管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当前,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改革开放深入进行,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这些对新时期城建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档案观念和老的做法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所以,如何创新性的开展城建档案工作,逐步实现工作的现代化是我们城建档案工作者着重思考的问题。城建档案管理现代化其实质是档案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从传统的以档案实体保管为主向现代化的档案数字化收集、存储、转送等转变,以信息化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因此,只有创新工作管理模式才能逐步实现现代化管理。
(1)档案载体不断发展导致管理载体方式的创新。档案载体是档案信息存储的介质,它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档案的载体从古代的甲骨、金石、简牍、纸张逐渐发展到现在的以胶片、光盘、磁带等为代表的影像技术载体。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计算机系统所需的信息载体越来越成为现代档案的主要载体,电子文件、电子档案也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新型载体档案需要特定的保管条件、技术和利用手段,这些都是传统档案管理方式所不能胜任的。另外,岁月的流失使得古老档案逐渐自然老化.也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抢救。档案载体的现代化必然导致档案管理现代化。
(2)现代化城市建设发展是实现创新管理的主体。城建档案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的真实记录,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城市管理科学化的窗口。与一般档案中目比,城建档案有其独特性、真实性、广泛性、系统性和依据性。随着我国城建开发事业的蒸蒸日上,城建档案数量剧增,工作量不断增加,利用率越来越高,城建档案的管理难度也将日益增大。原始的手工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建档案管理的需求,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正在逐步从原始的手工管理向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过渡,由实体化管理向信息化管理发展。
3.2以创新的服务理念逐步实现管理现代化
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城市建设服务是我们城建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城建档案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所以,城建档案工作必须关注社会变化、跟踪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紧随城市化的潮流,适应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潜在需求,注重服务观念、方式、手段的不断创新,实现传统型服务向新型服务的转变,实现城建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服务观念上实现创新。在服务观念上,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要破除“重藏轻用”的旧观念,树立“以用为主”的新观念。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对档案的文件材料进行认真地分析,开展主动上作,把城建档案由“死”变“活”。
服务方式上实现创新。服务方式的创新是服务工作创新的具体体现。社会愈发展.社会需求愈呈现多元化、个性化,信息的接收也多样化,要求服务方式社会化、多元化、高效化。城建档案服务也不例外。①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本单位的信息网站,将有关城建档案的文件材料、现行文件等向社会开放。②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单位有关城建方面的各项活动,提供主动服务。③开展多种形式的编研工作,及时将城建方面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提供给公众和领导,使公众了解城市规划与建设,使领导决策有科学的依据。
服务手段上实现创新。服务手段的创新是城建档案工作创新的载体。传统的手工操作已经落后.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现在全国正掀起信息化的浪潮,各地正积极建设“数字城市”,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该抓住机遇先行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
3.3在创新工作中随时发现和关注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信息化发展参差不齐。目前,我国各地城建档案信息化水平发展参差不齐,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档案管理部门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在管理模式、手段和方法上大多比较规范,而中小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业务发展水平的不同,有些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管理比较规范,有些就远远不够。因此,制定全国统一的、科学的档案管理规范和技术规则,即档案管理模式,是档案电子化和网络化的需要,也是我国城建档案管理事业的需要。档案管理模式的规范化,便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城建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没有规范化的模式就没有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只有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才能更好地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
不断加强档案人员队伍建设。实现城建档案管理现代化离不开高素质、多元化的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城建档案的内涵十分广泛,涉及城市规划、城市勘测、城市建设、土地管理、建筑管理等多个专业部门的档案.具有涉及面广、环节众多、内容复杂、综合性和整理性强等特点。因此.城建档案管理人员不但要有一定的城建档案专业知识,同时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管理、计算机数据库、硬件管理、程序管理和信息系统管理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技术手段,以适应信息化建设时代的发展要求,最大程度地发挥好城建档案作用。
篇9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在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城建档案,百姓对城建的档案的认识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愈发深入,城建档案的价值作用也日益凸显。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形势下,应积极探索新形势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出路。
一、城建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业务管理不够规范
城建档案的工作环节主要表现在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开发、利用等方面,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受经费和人为因素的制约,普遍反映在管理制度不健全、库房建设不标准、业务建设不规范、档案保护措施不利、服务对象狭隘等诸多问题上。这些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城建档案工作向主
动服务转变及实现城建档案数字化的进程,阻碍了城建档案工作向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速度,也不符合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要求。
2、法规制度不健全
档案管理法制建设不健全,致使城建档案管理工作陷入困境。在城建档案管理中,城建档案执法细则有待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法制建设不健全制约着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和《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办法》等规划建设专业法规的相继颁布实施,从法律法规条款上进一步对城建档案工作给予了支持,同时也拓展了城建档案的服务地域和范围,如:城市、乡村都纳入了城建档案的业务范畴,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相应的城乡建设档案管理工作实施细则尚无进一步修订或完善。另外,城建档案管理的法律意识较低,使得城建档案的行政执法工作比较被动,也造成了城建档案管理法制建设的不健全。
3、信息化工作滞后
在城建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说来,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薄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观念亟待转变。在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由于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不足,在城建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没有发挥信息化的优势,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城建档案管理的阶段,不利于现代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二是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硬件软件投入滞后。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对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投入不足,使得城建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落后。三是城建档案管理的软件系统开发过于缓慢。以上情况的也制约了城建档案与城市建设的同步协调发展。[1]
二、加强城建档案管理的对策
1、注重对城建档案的宣传教育
加强城建档案工作管理,首先必须提高人们的档案社会意识,消除重建设轻档案,重使用轻管理思想。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全面,从简单到复杂,经历了相应的发展过程,在大多数人都对城建档案工作有所认识的今天,仍然有部分人对城建档案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城建档案管理和利用的宣传、教育工作,用城建的有效利用事实去说话,作为一名基层城建档案工作者,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档案社会意识薄弱会出现建设管理工作与建设档案利益相脱节,规划资料不归档,建设施工不查档,建设完毕不建档,城建管理不用档等现象,以上都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集中反映,都不利于城建档案的管理和今后的发展,城建档案馆要在抓好对社会宣传教育的同时,组织作好对建设系统内规划、市政、建管、园林、村镇、人防等专业管理单位及城建档案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形成城建档案管理网络,让全社会都了解、支持城建档案工作,这也能充分提高城建档案馆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利于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
2、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制度
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是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相关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纸、图表、照片、影片、录像等不同载体
和形式的真实历史记录。随着新型城镇化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建档案作为城乡建设的重要档案的永久保管基地和信息中心,在城乡建设活动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的建立和管理体制的健全,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前置和保障。我们莱州市作为县级市城建档案馆成立于1989年,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较早,隶属莱州市住房和规划建设管理局,经费、人员、设备配备比较齐全,法规制度建立健全,城建档案管理包括接收、整理、著录、利用等业务基础工作到建设竣工档案及竣工图、地下管线综合系统图的审验、近几年全面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城建档案业务管理规范》CJJ/T158-2011、《城建档案著录规范》GB/T50323-2001、《建设工程文件整理归档规范》GB/T50328-2001、《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2003等,城建档案各项业务工作逐步完善和加强,城建档案馆加挂了城市建设信息中心、城建档案管理办公室两块牌子,城建档案体制实现管理服务三位一体,同时健全各项业务和内部管理制度,城建档案管理与服务工作齐头并进。[5]
3、加强城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城建档案管理模式,加强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实现城建信息现代化管理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各级各地城建档案馆都应将城建档案信息化建
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建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近年来,各地市城建档案管理机构根据建设部关于城建档案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的要求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在作好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上,加强计算机软硬件的配备,不少地方已经进行计算机连结上网,实现城建档案信息快速传输检索和利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今后城建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要求我们基层城建档案工作者根据本地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和城建档案管理现状,做好适合本地情况的计算机软件的选用和设计,逐步摸索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模式,具体作好综合数据管理、整理编目、检索查询、安全保密、系统维护等基本功能的维护和运行,现阶段作为我们县级市在运行初期主要任务是作好城建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建立规划、建筑、管线、市政基础设施等各专业数据库,作好基础数字化工作,为今后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应对城建档案信息多元化的挑战,需优化传统的服务方式。我们要根据社会各界和城市建设的需要,以用户为中心,结合城市建设的进程,编研出专题信息成果进行提供利用,利用城建声像档案的优势,用专业主题片、照片接片等方式解决规划、设计人员必须到现场的问题,从内容、形式上实现完全不同与以往有声有色的主动服务。[2][3][4]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建档案提供利用已呈现出社会化、多元化、全面化、法制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为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强化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保证档案的完整、准确和规范,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及和谐社会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管理城建档案会成为国家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百姓对于城建档案的管理也会逐步重视,相信在将来的发展中,管理城建档案一定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将难点全部解决。
参考文献:
[1]高明波.现代化城建档案管理特点及实现途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4)
[2]于静.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建档案管理工作[J].城建档案.2011(02)
篇10
1.1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有些城建档案管理部门或领导对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不能与时俱进的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能将日常工作与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
(2)受资金的制约,硬件设备投入不足。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配置相应的计算机、存储、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开通内部局域网,连接外部因特网,进行信息安全防护等等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3)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的管理系统软件不够完善,系统维护,特别是系统运行中的管理、完善和升级的技术能力还较缺乏。
(4)信息化建设相关技术人才缺乏。既懂城建档案业务知识又懂信息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缺少,城建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软件部分绝大多数城建档案管理部门是联合研发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5)建设任务量大,建设时间长。人工将馆藏的大量繁多纸质档案、音像、照片等转换成电子文件需要较长的时间。
1.2 对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原因分析
随着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也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城建档案事业也面临着这一冲击。从当前城建档案现状看,在城建档案信息化进程中总体态度是积极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急于求成、对困难估计不足的倾向,其表现大体有:
(1)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片面追求数字化。对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避免在资金、人力、物力和时间等方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①目前城建档案信息化尚无这一指标体系、标准,城建档案部门在实施过程中应结合自己的各方面情况,经充分论证后进一步制定出具体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步骤与方法等。某些单位在目前缺乏实施细则、指标体系和基础工作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出现了过热地追求城建档案工作的“信息化”。
②有些单位甚至片面地认为馆藏数字化加信息上网就是信息化,这样做即便把所有的馆藏都进行了数字化处理也很难达到信息化的目的。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单位数据库建设质量不高,例如著录标引深度不规范、信息检索途径单一、信息资源分散、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等,离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尚有很大距离。城建档案信息化是以资源建设为核心、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信息法规、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它涉及计算机硬件、网络、信息输出、获取、处理、信息安全以及微电子等多个技术问题,需要人才、资金,在运行模式上也需要探索一条符合城建档案工作实际情况的路子。
(2)不讲究城建档案信息化的投入产出。信息化的关键不仅仅在档案信息数字化上,要使档案信息能信息化地“用”与信息化地“管”,因此应十分注意投入效果。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用于信息化的资金有限,若浪费实在可惜。
①从目前情况看,不少单位仓促上马,没有一个一体化的完整构想,其结果是达不到信息化要求的,有的即便眼前似乎较原先进了一大步,过不了多久就呈现出滞后现象,这些实际上就是浪费。
②城建档案数字化的数据建设中过于追求速度,注重实效不够。
(3)缺少既懂城建档案专业知识又懂信息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城建档案部门待遇不高,优秀人才难以吸引进来,进来后又难以留住。
笔者以为,在整个社会快速信息化的背景下,城建档案部门力求在信息化建设上与社会同步发展的愿望是正确的,但是目标必须准确,阶段性目标更应切合实际。同时还要注意处理好速度与效果的关系,在追求速度中要注意信息加工质量,例如数字化城建档案与电子文件的著录标引是否规范、能否满足网络条件下对信息的检索与利用、管理软件数据结构与功能结构的标准程度等。实现城建档案信息化,没有一定数字化城建档案资源是不行的,但只追求数量而没有质量也是不行的,城建档案信息化不等于城建档案数字化。
从宏观上看,还应注意到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很不平衡,条件较好的地区与系统、规格较高的单位具有技术、资金、人力等优势,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搞得热火朝天,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既无充足的资金,又无能从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人才,要搞信息化建设困难重重。浏览我国的城建档案网站就能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差距的存在。
2 当前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当前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要坚持“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方针,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服务社会需求。以信息化提高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城建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把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城市建设事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建设的总格局中。实现城建档案信息化与本省、市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步、协调发展。
(2)城建档案信息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等诸多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要与本省、市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因地制宜,避免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
(3)以为城市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提供有效的城建档案信息服务为宗旨,以数字化城建档案馆建设为方向,以城建档案网络化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信息化人才队伍为保障。
(4)以信息网络为綦础,以数据库的建设为重点,逐步实现档案存储数字化、检索自动化、利用网络化。充分重视应用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5)将在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建设数据备份基地作为安全和永久保存国家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手段,并与各地城建档案主管部门电子政务数据库管理服务中心相配套。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还要组织开展城建档案异地数据备份工作。
(6)坚持发展城建档案专业特色,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突破和解决制约城建档案信息发展的“瓶颈”;突出专业化服务,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综合开发城建档案专业信息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7)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处理好信息化建设中宏观与微观、速度与效益、市场导向与政府管制、开放与安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
(8)加快推进城建档案信息化标准与制度建设。
①建设和完善城建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制定电子文件归档、档案信息采集和整理、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城建档案网站建设与管理、数字城建档案馆建设规范等城建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推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序开展。
②研究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的规范。制订出台《建设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细则》和《建设档案电子文件报送接收标准》,加快建立健全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规范标准实施的机制。
③为加快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与制度建设,我们应注意:a.要吸收围内相关行业的成果,例如图书、情报部门与政府部门有关信息标准。b.要借用社会的技术力量。c.要研究、借用国外档案信息化的经验。从诸如城建档案工作体制、机构、法规、科学技术情况、信息化程度、利用情况等方面列出指标,进行对比,并找出差距,从而制定出城建档案工作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指标体系和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间表,以及城建档案数字化的统一技术标准,真正实现城建档案信息化。
3加快城建档案数字化进程是当前城建档案信息建设的必由之路
(1)认真贯彻落实《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2001、《城市建设档案著录规范》GB/T50323―2001、《建设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CJJ/T117―1007等标准规范,推广应用符合城建档案工作业务规范、要求和档案信息化建设规范标准的城建档案管理软件,为城建档案信息交换、实现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2)积极推进馆藏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进程。档案的数字化应以现实需要为前提,分阶段、分步骤稳妥实施,重点加强对珍贵、重要、易损和利用频率高的城建档案和现行公开文件的数字化转换工作。逐步实现馆藏纸质档案和照片、录音、录像等档案的数字化,建立数字资源库。
(3)积极开展建设电子文件与电子城建档案管理。按照《建设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CJJ/T117―1007的要求,积极开展电子档案接收、保管、利用的技术方法研究,研究制定电子城建档案管理办法,从源头解决馆藏档案数字化。
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还应对建设电子文件的形成、收集、积累、鉴定、归档实行全过程的监督和指导,保证电子档案的质量。选择有条件的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进行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试点工作,逐步实现电子档案离线移交以及网络环境下的远程接收。
篇11
城建档案包括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档案,具有涉及领域广泛、档案类型多、产生周期长、专业性和成套性相辅相成等特点。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对现有档案信息资源进行重组,从而形成具有针对的档案信息流,实现信息高度共享的一种服务模式。在现阶段的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存在城建档案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并存、不同规模城市的城建档案管理结构不一以及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设计单位众多等现状,城建档案管理人员应结合实际,合理整合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从而发挥城建档案对国家城市化建设的最大价值。
2、当前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方式
现阶段,我国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逐步打破了原有的各级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的隔阂,实现了各级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当前我国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主要包括档案部门之间的整合、通过网络提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以及技术标准支撑三种主要方式。目前我国已出台的《城建档案著录规范》、《档案著录规则》以及《建设工程文件归档管理规范》等标准性文件,将档案信息的数字化著录引向标准化和规范化,有效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内容不同系统之间的可读性。
二、城建档案整合存在的问题
1、管理部门之间权责不清
首先,由于我国城建档案管理体系所涉及的单位众多,加上各单位之间职能和权限划分不明确,极易引发各级部门之间档案管理权限方面的矛盾。其次,城建档案产生于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并由不同单位对其进行保管,且既有集中管理,又有分散管理,加上不同单位职工素质、档案保存条件和执行监督能力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极易造成城建档案的缺失和损毁,破坏城建档案资源的成套性。
2、缺乏社会导向,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低
我国城建档案工作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涉及各类企事业单位。部分城市规划档案、建设施工档案、设计档案和管理档案都分别保管于不同单位,由于其内容杂、距离远、公开程度不同和保管方式不一等原因,导致城建档案缺乏社会导向,档案信息资源交流闭塞,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不能完全被社会共享,造成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极低。
3、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和监督力不强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建档案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级部门的重视,与此同时,我国的城建档案管理法规也不断健全和完善。例如中央颁布了《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部分地方也颁布了城建档案管理办法等,都对城建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做了不同程度的规定。尽管如此,但是针对法律法规而产生的城建档案管理的执行力和监督力却不强,从而导致城建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都不高。
三、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对策
1、结合城建工作实际,开展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我国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涉及范围广、档案类型多、管理结构复杂,因此在建构整合模型时,要充分考虑实施的理念模式,以突出重点、找准角度和循序渐进为原则展开。有关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实施模式主要涵盖从局部整合到整体整合、从初步整合到完全整合、从横向整合到纵向整合再到立体整合以及以实体整合为辅,信息整合为主等四种实施模式。在具体的城建工作当中,我们应以实际为基础进行统筹规划,实现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以及不同服务目标的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服务。
2、合理整合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明确信息来源
要实现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首先要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储备,为此,要注重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搜集和整合,确保各类信息资源的可持续性,不断为城建档案信息增添新的信息元素,做到城市建设发展到哪,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就开展到哪,最终为我国城建档案资源整合工作奠定良好的资源基础。
3、立足用户需求,实现城建信息资源的整合
篇12
本文首先阐述了城市建设施工技术资料的归档管理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随后分析了我国当前施工技术资料的归档的发展情况,最后提出几点关于促进城市建设施工技术资料的归档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城市建设中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归档管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施工技术资料的归档管理对于组卷有一定的要求。城市建设施工技术资料的组卷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建筑工程文件材料的管理在多年的保管和存放中形成了自己的规律,在对城市建设中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的归档管理中要保持卷内原有文件内容之间的固有联系,这样有助于档案的保管和后期利用。一般情况下,建筑施工工程的组卷按单位工程组卷划分和存档,单位工程又按分部工程组卷。那些比较复杂的需要办理中间验收的诸如基桩工程、结构加固补强工程、网架工程和幕墙工程等子分部工程,则需要独立组卷,这样的分组分类组卷便于建筑资料的查阅。在我国,许多城市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出版了自己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归档管理规范。其中广东省制定了《广东省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技术资料统一用表》,惠州市也依据有关规范规定,结合惠州市工程特点,出台了了《惠州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编制目录》。为惠州市城市建筑施工工程资料的归档管理提供了统一的要求和标准。一般的组卷可以分为五卷:工程建设前期法定建设程序文件;建筑工程综合管理资料;工程质量控制技术资料;工程验收及备案文件和竣工图。其中工程质量控制技术资料最为复杂,也是整个城市建设中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的归档管理的核心资料。其中包括了地基与基础结构,主体结构建筑的装修样式,建筑内部,给排水线路,采暖设备,电气接口,空调电梯及燃气节能设备的安装。2007年10月份行业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节能分部,装订入册的建筑施工技术资料每验收一个就装订成一册,使得资料的整理归档就及时、清晰、高效、便于查找。城市建设中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的归档组卷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一般卷内的建筑文件材料按照封面目录、文件材料、工程照片及封底的大顺序进行排列。当然,对于这种关系工程事项的技术资料归档组卷必然有较高的质量要求。建筑施工技术资料的文件归档首先内容务必真实准确,签章手续务必齐备,书写的材料必须具备耐久性,自己务必清晰,不得使用铅字笔、红色和纯蓝色笔、圆珠笔等容易褪色的书写材料书写。如果存档的是复印件,复印件必须注明原件的存放处,而且要保证复印件的要字迹清晰牢固,以便能够长期保存。在城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材料归档管理中,所有有书写内容的页面都需要编写页号,编号以阿拉伯数字“1”开始,按顺序逐张编写,编号应该用钢笔或打印体。而每个案卷的封面、案卷内所列目录、及备考表不需要编写页号,案卷之间的编页号不可以连续。只有一面书写文字的材料编号均写在右下方,双面书写文字的材料页号需分两种情况,材料正面材料编号在右下方,材料背面编号在左下方。任何形式的图纸编号一律写在右下方处。
二、城市建设中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归档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归档管理在城市建筑施工技术资料中的运用时间较短,深度不够,所以城市建筑行业对于档案存放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参与城市建筑管理人员对施工技术资料存档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还认为档案工作只是传统的抄写保管的简易事务,并不在单位的主流工作中,更不会给单位带来经济效益,档案管理工作只要可以应付例行的检查,不丢失、不泄露机密就行。认不清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忽视档案的谨慎管理已经给目前城市建筑施工技术资料的归档管理和后期的整合使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由于建筑建档的工作初步运行,目前城市建筑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力量薄弱、水平不高,而且管理手段相对落后。大部分管理档案的人员并未经过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培训。无法系统地掌握对档案管理的要求,对于有效信息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业务不专业。大多数档案管理员身兼数职,对档案工作的重视不足。档案管理工作只是简单的入档案盒,并未对重要的技术材料进行专门的筛选和分类,影响了档案管理水平。建筑行业技术资料没有专门的档案室,档案存储硬件设施不齐全。对档案管理必备的设备准备不足。多数单位档案狭窄,有的甚至没有档案室。档案存储设备不配套,存在档案资料霉变的隐患,影响档案的完整和后期查用。
三、城市建设中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归档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要解决当前建筑施工技术材料的归档难题首先要提高档案管理员的素质。这就要求建筑单位和企业加强档案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和完备,选择工作认真责任心强的专门人员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并在平时的工作中对他们进行定期的的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充分发挥档案管理人员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好复杂的档案工作,积极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信息自动化作为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对各行业各方面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传统简单的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建筑施工技术材料的归档管理中要最大限度地运用科技新成果和信息化新手段,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跟上信息化的先进步伐。目前,信息化档案管理也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运用。实现建筑施工技术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已成为行业发展主流。健全档案管理的规范制度是做好建筑施工技术材料档案管理的必然选择。档案管理制度的制定要体现科学合理性性。建立起来的档案管理制度要符合本单位本行业的特点和档案管理实际,并且使新建的档案制度简单实用,具备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更充分地发挥规范制度的指导作用。在实际的建筑档案管理中要实行制度的双向约束。约束职工的同时要约束领导。因为领导的行为牵动着制度的有效执行,职工作为单位的主体,是规范实行的主要约束对象。制度执行过程要保持一定的严肃性。档案管理部是制定档案的部门,更是规章制度的执行部门。在实际的制度执行过程中,要时刻维护档案规章的威信,以便做好档案的管理和后续查用。
四、结语
总的来说,在现代建筑业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城市建筑行业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的归档工作仍存在不少隐患和问题。为更好的发展,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的归档工作也要紧紧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建筑行业要从观念和设备上克服传统归档管理的弊端,采取更有效措施,探索和运用现代档案管理模式,促进建筑行业的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目前,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媒体和增强现实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显现出技术支撑传统行业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的高度。
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档案学理论与实践存在两个发展的要求或趋势:其一,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逐步由传统的人工模式和实体模式向平台化、知识化、智能化等自动模式和虚拟模式方向推进;其二,档案工作业务流程由基本层面档案的收集、管理与服务向更高层面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知识服务和智慧服务的方向延伸。这两个趋势必然带来档案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范式的转型以及档案管理组织结构模式的演变。
然而,各个领域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化与档案管理理论方法创新滞后的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信息平台升级而应用跟进滞后、信息资源泛在而处理能力不足等方面。
1.1 信息平台升级,应用跟进滞后。目前,档案学研究与档案信息服务的物质基础、支撑条件和核心内容逐渐向知识?Y源、技术资源和理论创新的大方向转移。
传统的档案服务模式主要是档案管理部门自身通过实体档案的借阅、展览、编研和咨询等利用形式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种实体化的档案服务模式已经逐渐远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在线化服务的现实要求。多元化、多样化、共享化、体验化和情境化的档案信息服务呈现出呼之欲出的态势。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撑,这样的档案信息服务是很难开展起来的。
1.2 信息资源泛在,处理能力不足。其一,资源的泛在性正在淡化档案收集管理业务的边界性。立档单位的职能活动已与各类资源存在愈来愈多的交集,这些资源包括基础资源、科技资源、人文资源、扩展性资源和个性化资源以及支撑这些资源配置的网络、软件和硬件所构成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等。档案收集管理范围和所涉及的领域愈来愈宽。
其二,资源的泛在性正在削弱档案部门机构对原生性资源的垄断性。从用户的角度看,信息资源可以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可近性原理和用户最小努力原则表明,用户在泛在的信息空间中将存在更大的自由度,去选择更便利的途径以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因此,档案工作面临的挑战将逐步转向信息资源供给能力的竞争上。
其三,资源的泛在性正在颠覆档案信息服务场所的固定性。信息资源的泛在性第一个表现是信息载体和信息环境的泛在性,由此产生了泛在网络、泛在知识、泛在计算、泛在智能、泛在学习、泛在研究、泛在管理、泛在服务等新的变化。就泛在学习而言,已经出现了无处不在的学习,或者说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均能通过多样的时空、多样的方式获取多样的信息进行学习。泛在网络也极大地影响了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活动。正因为如此,秉承传统信息资源服务优势的同时,拓展档案服务空间,形成新的泛在网络服务优势,就成为档案工作的新任务。
其四,资源的泛在性正在暴露档案信息服务能力的薄弱性。信息资源泛在性第二个表现是信息服务的长期性、可得性、直接性、移动性、交互性、融合性、情境性、体验性和主动性,信息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愈来愈高。在档案管理服务部门之外,已经形成了广泛的信息获取能力、可靠的信息传递能力和高效的信息服务能力。档案信息服务能力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面对新压力,探索新模式,不断提升档案信息服务能力,才能跟进时展步伐。
在平台化和泛在化特征愈来愈突显的社会情境下,摆在档案工作者面前的是如何适应新的要求,转变传统的档案学思维模式,探索新的理论和应用模式,重新考察具有档案特色的核心理论,用新的视角和理念探讨档案学新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再创新。其重要意义在于面对这种多元化的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格局,通过理论与方法的创新,给更高层次的档案学研究与档案信息服务提供支撑,创造新优势和获取新发展。然而,从现有的档案学研究成果来看,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方法能够把资源、技术、管理和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和应用体系。
笔者认为,造成档案工作相对滞后性和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档案工作思维模式相对滞后和创新动力相对不足两个方面。档案学研究应当注入跨界融合模式,以更加开放和共享的理念,加强档案学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的交叉协同创新与跨界融合创新,逐步形成新的理论和技术应用框架。在此基础上,开展档案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是适应时代要求和获得自身发展的重要路径。
平台升级和资源泛在特性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为此,本文结合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体系建设,探讨跨界融合模式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问题。
2 确立档案管理平台功能的中心性定位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复杂巨系统,或者说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全面感知和智能处理,以实现管理上的协同化、精准化和服务上的智慧化、智库化[1]。
智慧城市建设包含的要素非常广泛,涉及智能建筑、智能社区、智能园区、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公共安全、节能环保、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资源建设、业务平台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2]。
从智慧城市建设以信息流为主线的目标设计来看,档案信息化建设应是其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档案部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具有其不可或缺性[3]。同时,具有档案管理中心、数据监管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的三个中心职能。
2.1 智慧城市的档案管理中心定位。IBM公司于2009年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一般框架,该框架突出了两个重要的支撑要素,也就是云计算平台和数据处理服务。
从智慧城市的信息集成性来看,基于跨部门和跨平台的协同环境,完成各类业务信息的标准化处理、集中统一收集和管理是其重要任务之一,档案管理部门应当成为这一重要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需要将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体系作为智慧城市信息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档案管理中心的角色定位。
档案管理中心具有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体系的“总库”地位,并具有维护信息的原生性和集成性的重要职能。档案管理中心通过建立网络化的“归档”为入、“利用”为出的机制,拓展中心职能,逐步发展成为智慧城市信息资源汇入和辐射的信息总枢纽。
从云计算平台和数据处理服务的关系上来看,数据处理服务依托云计算平台贯穿于智慧城市运行中纵向和横向的各个层面,既包括数据感知、数据传输、数据析取、数据存储、数据访问等基础性数据获取与处理功能,也包括与业务层密切相关的数据分析与建模、可视化与决策支持、语义与元数据等数据智能处理功能。通过数据处理服务,面向应用层的各种类型应用,如城市规划、健康保险、交通运输、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公共事业、医疗卫生、教育培训、信息公开和应急服务等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撑,从而实现社会化、智能化、便利化的智慧管理与智慧服务[4]。
在数据感知层、数据资源池层、数据处理业务层、数据支撑应用层和社会化智慧服务功能层等五个层次的智慧城市建设框架之中,档案管理工作所处的层次和角色如何进行定位,将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在一般认识上,档案工作处在数??支撑应用层和社会化智慧服务功能层之间,各机关团体、企业和事业单位在自身的职能工作活动中形成的记录,机关档案部门和各级各类档案馆按照归档范围和进馆要求,进行档案的收集与管理。在此基础上,再面向各级各类的职能工作部门和面向社会开展档案提供利用工作。
智慧城市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在技术层面上可以采取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建设的思路。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框架下,建设两级档案管理中心,其支撑平台是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
一级中心是在数据支撑应用层中增加与各类应用相对应的档案管理中心,即云档案室;另一级中心是在数据支撑应用层之上建设档案管理中心,即云档案馆。两级档案管理中心依托“地区云”平台,形成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体系。
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体系可以看作智慧城市档案信息资源的云端策源地和云端聚集地,是在“地区云”基础设施建设和统一的规范标准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横向与纵向的融合设计,搭建的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环境。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体系是联结智慧城市各个领域业务信息平台的枢纽性节点平台共同构成的平台体系,具有智慧城市线上线下(O2O)并重的档案管理职能。
档案工作既要明确这一最基本的定位,也要面向智慧城市建设,按照档案开放和信息公开原则以及纵深切入到底和横向延伸到边的原则,把共享与开放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进行制度设计和应用设计。据此开展跨界融合的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建设,重塑组织和业务流程,形成新型档案信息化体系,使档案管理部门成为原生性信息的保管利用中心,才能适应云计算平台上的智慧服务对档案工作的新要求,充分发挥档案管理部门在智慧城市建设体系中的独特作用。
2.2 智慧城市的数据监管中心定位。从智慧城市的信息保障性来看,对智慧城市建设中各类业务平台中的信息流,除保证其规范化和标准化,更重要的是确保信息的原始性、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系统性和安全性。这需要在电子文件形成的前端和电子文件效用完成以后的末端,整个电子文件形成的生命周期,进行有效的和可信的控制。而这一点,正是档案部门的重要使命。
从智慧城市的数据安全性来看,需要开展基于智慧城市大数据的档案监管工作。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除了空间信息和数字化信息,还将会持续涌现各类海量的感知信息和网络信息,这些信息共同构成了智慧城市大数据[5]。智慧城市大数据反映了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各单位以及民生工作的真实面貌,需要纳入档案业务指导与监管的工作范畴。
2.3 智慧城市的信息服务中心定位。从智慧城市的信息窗口性来看。政府信息公开是智慧城市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内容。2007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规定,档案管理部门是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的重要场所。
从智慧城市的信息服务性来看。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惠及民生和促进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增强咨询服务能力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档案管理部门一旦拥有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各类原生信息资源,利用各类智能手段和方法增强咨询服务能力也就成为责无旁贷的重要工作任务。
3 确立档案管理平台建设的嵌入性定位
3.1 智慧城市综合平台的业务性嵌入。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之一是跨领域整合各类行政业务,实现行政事务的协同化,通过开放的单一窗口实现便利化服务,提高整体工作效能和办事效率。因此,档案管理平台建设不能孤立进行,需要嵌入各类业务信息的迁移和多种业务平台整合之中,同步开展建设工作。
其一,管理层面的体系化嵌入。智慧城市建设虽然涉及面很广,但也有整体布局和分层、分级、分区域、分专业、分系统、分部门的具体规划。我国档案管理机构的设置与智慧城市建设具有体制上的一致性,可以依托基层档案管理部门按照立档?挝坏闹腔鄢鞘薪ㄉ璺桨附?立基层的智慧城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在此基础上,按照各级各类档案事业管理机构的层级关系和指导关系建立省区市和国家层面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中心。
其二,制度层面的适应性嵌入。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建设要充分利用智慧城市综合平台,以政务信息公开和档案开放原则,通过档案管理的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档案业务管理制度、各种类型的专业档案工作制度和各类档案开放利用工作制度。
其三,技术层面的标准化嵌入。档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要采取遵从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原则,实现与智慧城市各类业务平台所具有的诸如大数据挖掘、云计算、复杂事件响应与处理等功能模块的对接。
其四,平台层面的网络化嵌入。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建设可以纳入“地区云”建设规划,按资源共享、协同共建的原则,利用“地区云”建设的各类资源,包括网络资源、技术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环境资源等进行建设。
在档案管理体制、机制、标准和规范协同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网络化嵌入设计。将档案管理平台专业化地接入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立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体系。逐步实现智慧城市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在线动态管理,包括在线收集、在线归档、在线整理、在线存储、在线鉴定、在线保管、在线统计、在线编研、在线检索、在线利用和在线咨询服务等,为开展智慧城市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建设与管理服务提供平台保障。
通过档案管理云平台体系建设,形成跨界融合与开放共享并重的智慧城市档案管理新模式。通过管理和技术上的再创新,使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在泛在网络环境下,在智慧城市生态体系之中,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中心,联结智慧城市各个领域业务信息平台的枢纽平台,进而发展成为智慧城市大数据档案管理的策源地和集聚地,并逐步上升为智慧城市信息资源汇入和辐射的信息枢纽。
3.2 档案网络信息安全的前端性控制。加强可信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和技术平台建设,进行前端控制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目前,各类技术平台和业务平台在角色管理、身份识别、权限设置、访问控制、加密控制、容灾备份、入侵防火墙等技术层面的应用已相对成熟,与网络安全技术相关的规章制度、标准和规范也都比较健全。但是,有了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并不等于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质量有了保证。因为,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除信息内容,还包括电子文件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背景信息和关联信息,这些信息和电子文件自身内容一起构成了电子文件有机整体。
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元数据标准进行前端控制,以增强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可信性、真实性、完整性、系统性、准确性和成套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利用的质量。
4 确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体系化定位
传统的档案管理主要侧重于实体档案管理,“互联网+”环境下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的相应机制没有建立起来[6]。还存在标准规范对接、软硬件对接、网络对接、数字资源对接等方面的现实问题。
具体表现为:其一,适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档案信息资源加工处理的原则方法、制度规范和标准化工作上存在差距;其二,适用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档案管理软件和硬件系统不完善;其三,与智慧城市各级各类业务管理系统互联互通的档案管理平台建设较为乏力;其四,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存量建设不足、增量建设不力,其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和成套性的质量控制也不尽如人意等。
笔者认为,以体系化定位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创新和模式转换,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体系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树立大资源观,将技术与平台、载体与数据共同纳入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框架并加以综合管理。
4.1 确立各类技术和平台的信息资源属性。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档案信息资源建设都是档案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信息技术广泛而深入应用的今天,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更是档案管理基础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从数字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数字资源对信息技术和信息平台的依赖性愈来愈强。从档案载体发展来看,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依赖于各种信息平台的全媒体档案载体类型和载体形态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有些载体类型和载体形态中的数据难以甚至不能转化为实体档案形态加以收集、保管和利用。这已经成为传统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瓶颈问题。因此,应确立各类技术和平台的信息资源属性,将技术和平台作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建设。
4.2 确立各类载体和数据的信息资源属性。智慧城市大数据具有跨界生成性和分布存储性,这对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来说是一种挑战。
智慧城市大数据档案管理可以运用云计算平台,用整体迁移上云的方法,在物理分散的情况下实现逻辑上的集中管理。这样,既在逻辑上坚持了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又在空间上节省了扩建档案保管场所和新建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成本。
对于在大数据基础上产生的数字档案资源,按照数字档案收集管理的相关规定,将其中反映职能工作活动面貌的数字资源归档,实行双套制和双重备份制管理,形成大数据档案、数字档案、实体档案和实物档案并存的信息资源体系。
4.3 确立存量资源数字化与应用的联动性。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化的建设,存量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是基础。
首先,标准联动。存量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加工,要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基础,进行地方与行业档案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的建设工作,在信息资源的标准与规范方面做到无缝对接。
其次,技术联动。结合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建设的规划和目标,开展积极有效和扎实的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同时,充分运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增强现实、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条件成熟时融合广播网和电视网等技术,将存量的档案数字资源进行知识化和智慧化加工处理,??现实体档案与数字档案在各类终端设备上的一体化管理,形成存量资源与应用联动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
4.4 确立增量数字资源线上线下的互补性。将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平台无缝接入智慧城市的各类业务平台体系之中,利用电子文件前端控制和电子文件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的规范与标准,在实现增量资源线上管理的同时,探索线上与线下相协调档案管理新模式,形成线上和线下互补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一体化管理体系。
5 确立档案管理制度设计的融合性定位
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泛在的信息空间正逐步确立,云计算服务平台、移动计算服务平台、多网融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及物联网信息服务平台等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应用,而且这些应用具有跨界融合性。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应以跨界融合性思维,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开展。在宏观上,从国家和地区层面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开展档案管理体制和机制融合创新,同步完善档案法规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标准规范。在微观上,按照智慧城市建设所属行业,分级、分类、分领域、分行业、分专业地深度融入,开展平台化的档案管理典型示范与应用推广工作,达到统筹规划和全面实施的目的。
档案管理制度融合创新的具体举措是强化体制与机制、政策与法规、标准与规范、创新与示范等设计方面的系统性、导向性、一体化和联合性。
5.1 体制与机制的系统性设计。开展档案管理云平台体系建设,要以管理制度、体制机制、业务标准的融合对接为基础进行。一方面,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管理的体制和机制改革与创新,应作为政府主导的系统工程进行顶层统筹的政策设计、制度设计、规划设计、方案设计、管理设计。另一方面,为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新要求,认真研究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各类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则和方法为指导,进行体制和机制再创新。通过政策与制度的融合对接,建立和完善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和方法体系。
5.2 政策与法规的导向性设计。
5.2.1 支持数字资源的平台化建设。目前,档案信息存储与传递的媒介形式因技术进步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承载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各类业务平台在信息的表现形式和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为适应这一变化以及适应未来网络发展新趋势,提高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的质量,国家档案局和相关机构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档案管理法律和法规性文件。如国家档案局在颁布的第1号令、第5号令、第6号令、第8~第11号令中,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角度,对新的档案载体形态及其支撑技术的管理问题均作了原则性要求。
这些要求涉及设施与安全、归档平台、数据质量检查、载体质量检查、网上交接、脱机存储、成套数量、安全利用、不同载体归档互联、元数据与背景信息归档、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副本归档、电子文件备份中心、企业电子文件归档和社区电子文件归档等多个方面,对有效地开展数字资源的平台化建设工作提供了依据。
从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体系建设的角度看,上述规定也有许多值得改进和补充的地方。建议根据泛在网络发展和信息媒介演进的新需求,进行系统化的补充和完善,加大对数字资源的平台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5.2.2 支持跨界合作的信息化建设。在档案信息化专项建设方面,国家相继出台了档案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鼓励探索采用信息技术平台和网络平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信息服务和存储服务[7]。如,2002年11月25日,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2010年6月17日,国家档案局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2014年7月14日,国家档案局的《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2016年5月26日,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关于征求《企业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等。
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建议在跨界合作的信息化专项工程建设领域强化政策扶持,推进档案信息化向纵深发展。
5.3 标准与规范的一体化设计。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中各类信息标准和规范存在一定的差别,与之相适应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和规范尚没有完全统一。标准和规范的不一致性,将会导致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各类数据之间的兼容性问题。
1999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数字档案管理相关标准与规范,如,《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17678.1―1999)、《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电子文件归档光盘技术要求和应用规范》(DA/T38-2008)、《照片类电子档案元数据方案》(DA/T54-2014)、《档案关系型数据库转换为XML文件的技术规范》(DA/T57-2014)和《电子档案管理基本术语》(DA/T58-2014)等。这些标准与规范是开展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体系建设的基础。
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现有的标准化协作平台,参与智慧城市信息资源标准和规范的制定过程,改进和完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形成一体化的标准与规范体系。
5.4 创新与示范的联合性设计。建议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相关部委联合推出智慧城市档案信息化项目库。通过项目库提供相应的项目建设资金,带动信息化建设项目研究、应用与示范,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开展项目的创新应用推广工作。
建议各省(区、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探索创新与示范联合推动的管理模式,为智慧城市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新动力。
6 确立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的共享性定位
6.1 确立技术共享支撑服务的理念。运用云计算所倡导的设施即服务、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的理念,确立技术共享支撑服务的思维模式,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各种媒体形态和传播渠道,推进档案信息服务的便利化。
运用技术共享支撑服务理念,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服务系统,实现各类终端的线上档案浏览、检索和借阅。同时,丰富各类专题展览、全媒体立体展示大厅等载体形式,实现线下档案的利用体验。
6.2 确立网络共享便利服务的理念。建立“互联网+跨界联合”的档案信息资源协同开发与服务新模式。便利化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其基础是通过综合平台跨界集成各类业务,实现一站式服务。
传统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信息服务模式,主要是档案管理机构自身基于馆藏并按照社会需求而开展起来的。这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的模式难以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便利化服务要求。因此,确立“互联网+跨界联合”思维,建立和完善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化协同开发与服务新模式就成为必然选择。
“互联网+跨界联合”服务模式具有两个重要的推动作用,即服务模式的优化和服务优势的强化。通过模式优化和优势强化,使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开发和智慧化服务更为有力。
优化档案服务模式可推进传统档案信息服务实现六个转变。即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的孤军奋战为联合作战、变台协作为跨平台协同、变单渠道信息来源为多渠道信息来源、变单向信息服务到交互信息服务、变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变有限服务到泛在服务等。
强化档案服务优势可进一步增强档案信息服务的四个优势。即跨界联合的专业互补优势、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交互的自媒体优势、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的信息集成优势以及技术与平台资源作用发挥的综合优势等。
6.3 确立知识共享智慧服务的理念。其一,开展档案内容的智慧化组织工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而信息资源内容的组织则是其重中之重。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作为智慧城市原生信息资源的中心平台,更应当率先开展档案内容的智慧化组织、管理与服务工作。信息资源内容的组织需要以用户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知识化为核心,以技术为支撑,以智慧服务为目标进行。
其二,开展档案知识管理团队建设工作。档案内容的智慧化组织需要构建稳定的团队开展工作。团队建设可以在档案馆原有编研力量的基础上,通过培训学习、经验交流和实战训练等方式逐步形成。通?^团队化知识组织与知识服务,不断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知识化和智慧化组织与加工处理的能力,满足智慧城市建设对档案信息服务的精细化及便捷化要求。
其三,开展档案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与数字化办公平台、可视化公共平台等相对接,以动态和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档案信息内容所反映的对象[8],提升档案服务质量和水平。
7 确立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协同性定位
一是确立制度设计的协调性。与体制和机制创新相结合,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和区域人才培育项目相协调,建立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激励档案工作人员积极投身于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建设中,全面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更多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脱颖而出。
二是确立教育资源的互补性。多渠道开展现有档案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和继续教育,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各类政策资源、行业资源、产学资源、技术资源、网络资源和智力资源等各类资源,联合开展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活动,全方位提高档案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
三是确立培引使用的交流性。确立需求驱动、政策激励、跨界联合、协同共建的人才培引政策,强化信息技术应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用交流的理念吸引各领域信息技术与网络优秀人才加入到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建设之中,形成跨界联合与交流互动的高层次档案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引使用机制。
四是确立能力培养的多元性。通过政策引导,支持档案工作人员参与跨界融合的学术交流、技术交流、经验交流、参观学习、现场训练、访问互动、业务指导、决策咨询、项目管理等活动,使档案专业技术人员开阔视野、贴近实际,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五是推进成长环境的网络化。建议实施互联网+档案人才行动工程计划项目。通过全媒体信息和技术共享形式,构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自我成长、培育引进、互动提高的在线模式,发挥“互联网+”的倍增效应,快速提升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