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文教学反思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语文课文教学反思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语文课文教学反思

篇1

一、教师过分强调课堂组织功能而淡化了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教育者过去那种单纯照本宣科和满堂灌的知识填鸭式教学方法,要求变知识的灌输着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过去那种死板的宣讲式教育方法确实式禁锢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新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现在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对此理解偏颇,过分地追求课堂组织者这一时尚角色的表现,在课堂上组织大量的学生自主活动,以求课堂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然而,教师只靠组织活动来推进学生自主学习还是有失偏颇的。因为,教师的知识传授者角色自古以来就占重要地位。唐朝的韩愈曾在《师说》中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和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其知识传授功能不可缺失。“学生在这一方面,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行动、学习方式方法,以及学习结果所获得的知识、思想和能力等等,都不可能是主观、自发、先验的东西,必须而且是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接受、吸收来自外部环境的东西。

二、学生活动过多削减了独立思考的时间

在几位初中老师的课堂上都出现了小组讨论、自由讨论等一系列让学生活动的课堂设计。我认为,讨论设计的太多,特别是一些不是太难回答的问题都让学生讨论就会减少他们思考的时间,很容易养成在课堂上只大声吆喝而不肯动脑的坏习惯。

现在课堂上老师有问题就让学生自由回答或讨论回答。大家可能回答的比较热烈,讨论的也比较热闹,但是学生真正思考的时间却比较短甚至有的不思考只在那里乱说一通,影响了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正如有人所指出的:“教学方法的本质,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学习)和教师相应的活动(教学)的逻辑顺序和心理方面”。

三、师生的交流与对话还只停留在面上没能够深入启迪

现代初中语文课堂注重创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交流与对话的平台,如课堂问题讨论、学生疑难问题解析等教学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本来是应该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的,不过在课堂上,老师怕问题深了学生处理不了而影响教学进度,只是提一些简单容易或不难理解的问题。这些问题活动的进行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参与的积极踊跃,课堂氛围轻松活泼,但是仔细想想让学生花费这么多的课堂时间来讨论这些简单的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有什么意义呢?一位老师在教《三峡》这篇课文时就曾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三峡”指哪三峡,位于哪里?

2.三峡的山是什么样的?三峡的水是什么样的?

3.你喜欢三峡吗?谈谈你的理由。

老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还没几分钟学生就嚷着要回答问题,小手都争先恐后地举的高高的。回答问题的过程也很热闹,大家齐声共答很有气势。然而如果将这些问题再来斟酌一下就会发现,第一个问题书上就有;第二个问题也是课文里的;第三个问题喜欢与不喜欢对理解文章意义不大。

四、课堂上的一刀切满足不了学生的差异性学习要求

大部分老师在课堂设计上还只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进行的,还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有差异性地来组织课堂学习。失去教师期待的学生便会对语文课堂产生厌恶感,“教师期望比性别差异、种族差异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影响更大”。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一刀切”满足不了学生的差异性学习要求,造成了课堂教学的资源性浪费。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反思,让我们看到了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出现的不足和缺憾。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我们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

1.重视初中语文的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尽量在深度层次上开展与学生对话和交流;

篇2

一、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回顾

实施新课标以来,从教师到学生,从观念到具体实战活动,从课内到课外,都有着和以往截然不同的变化。

1、观念变了。观念是先导,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新课程标准下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2、角色变了。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

3、教法变了。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

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习内容挂钩,与学习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表演,演课本剧、演小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老师只是坐在旁边做免费观众。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4、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变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的弊端就在于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和记。学生听得索无味,昏昏欲睡。而学生自身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会、见解以及情感态度得不到重视,也没有表达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丧失了独立学习的能力,熄灭了探索的动力和兴趣,最终遭到扼杀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能抱着一堆现成的结论和不知道是否有用的知识几乎空手而归。这种状况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缺陷。

“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实施新课程九年以来的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中,也对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在《狼》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依据教材安排,有目的地尝试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包括提出研究性课题及目标、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设计展示研究成果的方式等。学生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具体深入,展示成果的方式丰富多样,包括陈述观点、展示材料、相互辩论等。整个学习过程不但使学生在认识成果和认识方式方面有较大收获,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学会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坚持和完善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5、教师的身份变了。初中语文教学需要研究型教师,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师留下很大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新挑战和新课题。教研工作必须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工作的重点,培养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借助于教学反思,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这将直接影响教研工作的质效和教学质量。教师由原业的教学工作组织者转变成教学与科研集于一身的身份了。

二、新课标下语文知识教学的反思

(一)理论尚不完善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施行已经六年多了,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会对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也发现《课程标准》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开篇即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然而标准处处突出“人文素养”,却没有一处体现、落实“科学素养”。特别是提到“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到底要不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种种问题,急需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去探索、去研究。只有靠扎实的学术研究作后盾,《课程标准》才会科学、标准,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语文教学的航标。

篇3

一、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 ? 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总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二、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①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②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③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

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篇4

二、发现问题,是实现“反思性教学”的首要任务

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具体表现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手段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上所有活动的取向性,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

参与性等诸多方面。目前在大班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情境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实际接受状况的差异,通常教学只能满足部分同学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教师细心体会,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自觉的检查、审视和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等诸方面及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要讲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讲这些内容、沿着何种思路讲授这些内容等都要有清醒的认识。课前预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构想出可能有的教学效果;课后对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教材的呈现是否清楚合理、教学是否得法等方面的分析。教师既要注重“教师怎么样教”这一层面,还要研究“学生的学”。毕竟,教师的教最终应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宗旨和归宿,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也就放逐了反思的意义和价值。而且教学作为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其中“教”与“学”本身是统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的整体。

三、教学活动前要反思

从一个教学活动方案的初步形成到真正付诸实践,我们常常会一次次地说课、磨课,并且不断地否定、修改教学设计,尤其是在公开活动时。其实这样一个不断否定、不断修改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前反思的过程。能使教师们更关注学生的感受,更认真地研读教材,明确教材的中心思想,更准确地把握活动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同时,更进一步熟练教学过程。教学前的反思侧重于教育活动的目标及价值,教师在精心预设每一个教学活动时都要不断地思考、否认、修改、自己磨课、再次修改、提炼。确定教育目标后,还要认真思考:活动对推动学生当前有效发展的价值在哪里?它包括: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选择这个教材;开展这个活动能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选用哪些关键的素材和资源才能更好地达成活动目标。教学前的反思要关注学生的经验,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是丰富和开发学生生活经验的依据。因此,在教学前我们必须对学生的知识、社会、生活经验进行充分思考:学生已有哪些经验?适合本班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最具有挑战性的经验是什么?学生的经验怎样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展示、梳理提升和迁移运用?如我在组织分享阅读巴金的《小狗包弟》观摩活动时,认真研读教材,思考教材的中心思想,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多次对该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修改。因此,在观摩活动中,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并得到指导老师和领导的肯定。但是,因为课前的反思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社会经验,当学生对读本的理解和掌握高出老师的要求时,就不能够很好地引导和提升。因此,教师在开展每一个教学活动前对学生的经验多一份了解与思考,活动的质量也就多一份保证。

四、教学活动中要反思

教学活动中的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实际上是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及时主动地根据学生的兴趣、热点、生成问题及学习状况调整活动方案和教育策略。它能体现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这也正是我校教师的弱点。教学中的反思要聚焦在活动中动态生成的事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自发生成的事件或突发事件,及时地进行价值判断,调整预设计划,灵活地反馈应对。如有经验的、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在进行“值日生”的公开主题活动中,原本还是艳阳高照的天气忽然打雷下雨了,学生一下子将视线转向窗外。教师当即做出判断:这是个非常不错的教育契机,于是马上让学生思考讨论:如果你是值日生,你将怎样记录这样的天气呢?学生顿时醒悟,饶有兴趣地讨论起来。根据学生对教师预设问题的反应进行瞬间反思与调整,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通常会预设一些问题,但是,在活动实施中,就会发现学生对该问题很难理解和掌握,而教师却没能够及时地调整问题的提问方式,而只注重引导。

篇5

本文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无效教学行为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反思,以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语文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现状分析

1.片面追求学生个性化,淡化课堂秩序。注重个性发展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亮点。但部分教师片面追求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和课堂的积极活跃,人为地淡化了课堂秩序,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对语文课堂进行观察,经常会发现这样的课堂状态:课堂上,有的学生兴趣所致,不加思考,不顾他人,率性所为;有的学生心不在焉,似听非听,似学非学;有的学生则游离于课堂之外,做些与学习不相干的事。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自由有余而约束不足,而课堂秩序的涣散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

2.为质疑而质疑,冷落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明显增加,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3.为表扬而表扬,缺少适度批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肯定性评价。因为恰当的激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积极性。当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之时,教师给予肯定无可厚非。

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如何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无效行为,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能真正得到新课程的精髓,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要回答这个问题,头绪比较多,本文无法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来一一寻求问题解决的答案,只是从教学理念上做一些探讨。

1.关注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2)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光靠说教是不够的,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趋向。

(3)尊重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活动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实际,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2.关注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增强课堂效益意识。实现课堂效益的基本保障在于以学定教。增强课堂效益意识,要求教师要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以学生如何有效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标准来进行课堂教学。

(2)及时有效地获取学情反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多途径地、及时有效地获取学情反馈。教师要能从学生课堂的学习情绪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并合理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的学习活动中获取反馈信信息,因势利导,适时点拔;从学生的口头和书面练习的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地查漏补缺;从课后征询学生的意见中获取反馈信息,认真加强“教”与“学”的协调。

3.关注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要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以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为主旨的教学形态。这种教学形态重视知识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强调激发求知欲,驱动知识的建构,它能使语文课堂生活丰满,充盈学生的生活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语文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途径,需要注意两点:

(1)教材的生活化

目前使用的语文教科书,有不少课后研讨与练习,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都与生活相结合,颇具探索性,它们能引发并激起学生的探索和思维的活力。

语文教科书的编排将语文从条条框框的分析还原到多彩生活的展现,把本本、教条似的知识传授演绎成灵活多样、巧妙自然的延伸、迁移、拓展。实践证明:紧密联系生活,语文教学就生动有趣。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事半而功倍;脱离生活,语文教学就枯燥无味,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事倍而功半。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就语文大观园中美丽的景点有所体验并准确理解进而进行描述,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审美表达。这样把语文学习融入生活,便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把给学生造点压力变为给学生添点动力。由牵着学生走变为推着学生走,并期待他们能自己走。

(2)生活的语文化

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也说过:“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的确,语文的足迹遍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主持演讲、颁奖致辞、讨论答辩、座谈采访、写短信发邮件、听广播看电视等等,这些都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用武之地。语文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关注日常生活、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语文课堂教学注入生活的气息,语文课堂还原成为生活的窗口,语文课堂才能够成为学生思想成熟、精神成长的的一片芳草地。语文课堂的效率才能得到保证。

(注:本论文获北仑区2013年初中语文论文(案例)评比一等奖)

参考文献

篇6

一、应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利用多媒体学生能够从电脑屏幕上进行语文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喜好和自己的设想,利用PPT和Flash软件制作精彩的语文教学内容,并根据初中生的性格特点制作符合初中生审美情趣的课件。例如,色彩艳丽、内容丰富、充满情趣的图片加深学生的视觉冲击,还可以通过制作幽默的Flas短片训练学生的视听能力,让学生在欣赏电影和动漫的时候,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和教学特点,有效地将设备功能转变成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优势。将多媒体有效地利用到现代化教学中,带给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以强烈的冲击,活跃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保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是现阶段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个教师在讲授《紫藤萝瀑布》的时候,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动态地对知识进行分解,利用图片、影像动态地演示授课内容,图片中的紫藤非常形象,颜色艳丽。学生对教学内容很感兴趣,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学习氛围比较浓厚,很少有走神、上课不认真、打瞌睡的现象。结果很明显,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掌握更有效的知识,加深记忆。

二、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

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促进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一方面,在对待学生的时候不能存在感彩,要客观公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帮助他们分析语文学习的方法,并给出有效的建议,多鼓励他们,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措施。另一方面,作为语文教师,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要眼光独到、全面,在平常的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在课堂上给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积极及时地表扬学生的进步,满足学生的内心对成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

三、创新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必备因素

为了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增加课堂活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进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分组学习,易形成自由宽松、平等民主、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讲《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时候,教师提问:“在头晕目眩、无人帮助的情况下,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作者能够坚持走过悬崖的?学习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上课后按分好的小组进行讨论相关的问题,并且教师为了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要求学生在讨论学习后进行小组之间的竞争,进行小组评比,在这种形式下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地开动脑筋,参加热烈的讨论。可以看出,小组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措施。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体会学生的思想情感,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重视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注重应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语文课堂更加充满趣味性,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以快乐、舒畅的心情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敏捷的思考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参考文献:

篇7

在新课改推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高效教学方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完善和修正,教师需要加强对于教学手法的灵活使用。对于当前先进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需要避免盲目模仿。这是因为,先进的教学模式都是经过了大量的总结、探究和实践而得来的,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求活、求新、求变。如果直接拿来使用,急于求成,就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二)过分强调语文教学气氛

在新课改推行的过程中,初中语文课堂也逐渐焕发了生机。但是,当前有一种不好的趋势,课堂的活泼和热闹程度成为了评价教学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教学中,这虽然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但是最终的效果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如果每节语文课中都强调活跃的学习状态,学生会难以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会干扰学生理解难度高的学习内容。教师往往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那就是对于思维、语言的训练以及对文本的解读,没有关注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训练。

(三)忽视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提倡了研究、合作、自主的教学模式。一部分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过分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忽视了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于字词的翻译和解释,背景知识的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搜集资料来完成,但是对于理解性的、知识性的系统内容还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来掌握。

二、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而不仅仅是讲解教材内容,这需要明确“用教材教”的教学思路。所谓的用教材教,指的是以点达面,举一反三。教师可以重组或者整合教材内容。根据文章主题思想、文体等集中教学语文教材内容,应用自学、略读、精读等方式让学生全面地、透彻地了解作者的观念和情感。比如在讲解鲁迅的文章时,可以把《社戏》、《朝花夕拾》等文章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教师还可以整合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外文章内容进行教学。通过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实际教学效果。

(二)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初中语文教师在关注自身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价值和主体性,尽可能地平衡两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从而在和学生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情感、智慧的启迪。在现代的师生关系中,需要学生和教师互敬互爱并且相互尊重。初中语文教师具有独有的机会和条件,他们可以把教材中积极和正面的能量传导给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其养成对于教师的信任和依赖,并且产生一定的语文学习兴趣。这种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是开展语文教学的良好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双方能够开放地交流,并且沟通效率较高。

(三)应用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课改的过程中,教师只能被动地接受课改要求,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师只能采用原有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同时学生、家长以及学校教师领导都对课堂怀有较高的期望,但是到了最后往往看不到效果。当前,需要深刻反省语文教学评价方案,其中包括教学方式和当前课改理念是否相符,是不是符合现代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发展性、开放性、多样性、差异性的特征,有没有应用适合学生的“生活”、“成长”、“经验”的三维课程理念,是不是结合了技能和知识、价值观和态度、方法和过程。教学评价应避免出现印象式、个人化的问题,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和观察,用事实作为评判标准,并且应用学术研究以及理想的态度去观察相关的问题,要突出教学评价模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要求落实的过程中,相应的学习模式以及教学模式都有所改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学生可以在气氛活跃、生动的课堂教学中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获得实用的语文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并且应用有效策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沈明煊.基于教学反思角度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4).

篇8

【Key words】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of Chinese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reflection

1 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在新课标的大环境中,教学反思有利于我们深入研究语文教学方法。教学反思从本质上来说,是教师经常检查、反馈、分析、调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现象,最终优化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无疑会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关注,使教学研究活动得到深入地开展。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教学智慧的实践。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是体现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演练技艺、展现知识的过程。以前语文教师的教学都是一板一眼遵循课本知识,而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搜集大量事例并以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

2 教学体会

2.1 加强教师修养,增强教师创新能力。

都说初中孩子最擅长模仿,教师的道德风尚、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柯瓦列夫说:“儿童从小就把自己的老师看成是他们要努力学习的道德模范。所以,教师的道德面貌就起着这样重要的作用,他在课堂内外,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全部言行,都是给学生作出的榜样。”教师必须自觉加强道德理论学习,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学科有关的学科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2 科学使用教材。

遵循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新课标继承和发扬了旧课标的优点,在诸多方面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新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以社会生活为主题阐述理论观点,生活化学科知识,使知识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体现,使语文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说服力增强。因此,关注过程和凸显观点是新教材内容的体现方式。由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出发,在生活情境中学生能够体验、感悟,最终回归到学生生活,也拉近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很强可读性。刚开始新教材不能够适应,笔者曾走到两个极端教学模式:部分教师由于受旧教材编排学科知识逻辑思路的影响,开始接触到新教材以生活逻辑为主线的编排思路时,感觉很零散、很感性,不成知识体系。不由自主地在上课时按旧教材的模式教学,导致学生听不懂,课堂效果也很差,为此,笔者感到困惑苦闷,结果转向依据并照搬新教材,一段时间过后,教材内容进度缓慢,笔者感觉按部就班照搬新教材,教学任务在规定课时内不可能得到完成,反而会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笔者意识到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应当依据新课标的理念,让教材成为文本并对其进行编辑。

2.3 挖掘人文内涵,体现人文价值。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语文教育曾一度极力追求科学化,在教学和教学评价中过分追求客观性、确定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自然科学靠拢,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尤其是在中考压力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追求机械化的答案,这直接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当然,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标准化教学是有一定必要的,但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从学生未来的发展上看,这样的教学理念无疑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特点,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伤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毕竟,语文是人文学科,理性化、机械化的教学模式无法挖掘出语文的人文价值,也就不能充分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广大语文教师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2.4 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我们力求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3 以学生为主体,接受先进的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标的普及,许多教材内容出现了大幅度改动,但是教师的教学模式却没有随之改变,仍然是“穿旧鞋”,在课堂上以自己为中心,对学生“一刀切”。这样陈腐落后的教学模式显得与现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格格不入,教师教得疲倦,学生学得枯燥,味同嚼蜡,从而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效率极低。语文教师应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人,不应是一个只顾眼前分数、不顾学生能力发展的“近视”。教师要逐渐将自己的主体地位让位于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只有通过课堂中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才能使学生逐渐提高语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取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如对在阅读过程中涉及到的不同层次的、学生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的问题,可以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可在小组讨论中不断补充、更正、完善,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能马上解决,教师可参与进来,引导学生细细研讨。

总之,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探索、实践,逐步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9

初中语文新课改着重教学的人文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一、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弊端之我见

传统的阅读教学究其根本原因,颠倒了主次,把课堂当“讲堂”。

(一)颠倒教学主次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教学往往成为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索然寡味。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束缚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及应有的创造力。后来,稍有所改变,也只是照葫芦画瓢,没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二)教学情境过多

有的老师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安排过多的教学形式,把课堂搞成杂乱的“集市”,让学生眼花缭乱。教学情境多和教学方法杂,一方面会导致学生疲于应付,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很难把握;另一方面,也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不能一味盲目的为了改革而改革,必须在深刻理解新课标的前提下,针对新课标的要求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出科学有效的教学变革,这才是上策。

(一)善用课堂技巧

1激兴导入,创设意境

导入是教师在开课之前的一段幕启,也是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的主要手段,更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第一步。为此,语文教师的导入也就成了一门艺术,一门适合舞台演出的艺术,与此同时,教师也就成了学生们节目的主持人,自然学生也就成了自己真实的观众。创设意境是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灵丹妙药。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意境中才能挖掘出他们潜在的情感,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一般来说,意境的创设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开头的激兴导入就让学生置身于课文内容的氛围之中。

2适当的留白有时恰是一副最美的图卷

我们习惯了按应试教育的思维指导教学,篇篇面面俱到,滴水不漏,考点详讲详练,不厌其烦,其中不少东西肯定是繁琐累赘、重复罗嗦的,教出的学生也是高分低能。因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妨试试老师少讲、精讲,对于一些基本的东西,可以大胆地放放,给学生一点空间与时间去实践、感悟,不要怕出错或不周到,适当的留白恰恰就给了学生一个思维自由舒展的空间。

(二)加强指导学生自主探究

针对新课标中自主的学习观念,笔者认为应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对有些问题产生分歧,我们不要简单地充当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我们提倡阅读过程中的多元化理解,但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而置教学内容本身的价值取向于不顾,这样不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必然会削弱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三)学会恰当的引导学生

教育学家夸美缪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就是注意力,有为注意力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理不跑马,才能了解眼前的一切事物。”由此可见学生的注意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基本前提。 而这都依赖于教师有趣且震撼的引导方式。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播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多才多艺去影响学生,勇敢地摈弃满堂灌和填鸭式,帮助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不至于迷航。

三、结语

在新课改中,还有很多教学问题需要研究和思考的,如:接受式学习还能不能提倡?新旧课程观念怎么衔接?如何检测德育的效果等等。当前,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学会提高自身。话说有教无类,教无定法,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育人”而非“驭人”。

篇10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我们反思了,当前倾向性的问题是课堂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表现在课堂上,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精彩文段的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

怎样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为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语文课堂才能上出“语文味”。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由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的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的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教师没有预设情境和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这些提法一时风靡课堂,课堂上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放任自流,想说啥就说啥。致使一节课上完了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这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由。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自主性学习不是无师自通,教师应该作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总指挥:参与、合作、促进和指导。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教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只追求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一是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就进行合作学习。二是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教师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三是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四是小组成员热热闹闹的发言,但离题万里。以上几种合作学习,都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其实,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真实的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

四、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的放矢

语文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如有一位教师执教《三峡》时给学生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曲解开放,是远离文本,本末倒置的做法,这样就容易将语文课上成“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

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五、倡导对话,但不能远离“根本”

篇11

1、片面强调学生的自学忽视教师的讲解。自学就是自我监控下的学习,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自学属于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范畴,但新课程并没有要求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让学生自学,也不是要求学生没有目标、没有程序地泛泛看书,更没有要求教师不讲或不分青红皂白地少讲。学生自学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但为了防止学生自学流于形式,抓不住关键,自学没有目的性,教师必须有计划地选择部分内容,设计分层递进式的自学提纲,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自学,才能取得自学的效果。对于教学的难点、疑点、易混易错点,教师必须讲解,仅靠学生自学是达不到目的。例如,学习《相反数》这一节时,什么是相反数、辨认两个相反数,可以让学生自学,但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和运用相反数的意义化简符号,就需要教师讲解。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就是“自主探索”的学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分为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自学即为接受式探究学习。

2、片面强调探究活动忽视双基的落实。探究就是探讨研究,它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它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参与探究知识的活动。但有些教师片面强调探究活动,不管是否必要,一节课安排十几个探究活动,接二连三地组织相互讨论,看起来学生都在主动地学习、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仔细观察一下便会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在探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少数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大多数学生在说笑、看热闹,活动完成以后,还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有些问题一看就懂,一点就明,但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兜了很大个圈子,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观察、猜想,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新课程倡导学生探究学习,但并没有要求无论什么知识点的学习都得是探究学习,更没有要求淡化双基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一些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有一定思维含量,有一定层次性,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探究活动,并能通过这一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取新知,形成能力。如,学习《平方差公式》一节时就可以设计一个发现平方差公式的探究活动,教师先出示四个计算题:(1+2x)(1-2x),(2a+3)(2a-3),(100+1)(100-1),(x-6)(X+3),让学生用多项式乘法进行计算,通过计算,让学生观察、比较计算结果,发现平方差公式。但在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时,就不需要设计探究活动,只需对照公式反复训练就可以达到目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又落实了双基。

3、片面强调能力训练忽视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上。没有知识不可能形成能力,更谈不上有创新精神。教学中,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都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都应受到重视。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不予关注,对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等知识一带而过,急忙转入解题教学,认为只有通过解题这样的能力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且在教学中任意增加例习题的数量和难度,让很多学生难以接受,这种片面强调能力训练的做法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又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并没有要求教师在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条件下,任意加大例习题训练的数量和难度,更没有要求为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和动手操作来体验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理解、掌握、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得到创新精神的培养。训练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让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都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几节内容时,每一节的重点都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而不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篇12

我从事英语教学已经二十多年了,在教学生涯中,也曾犯过许多错误,走过许多弯路。英语教学从零开始到现在,就英语课堂教学而言,没有好的教学经验,就英语教材而言,也是边学边教。在20世纪90年代,那时候的学生在小学没有受过英语课的教学,学生的英语基础是很差的。但是那时候的学生爱学习,因为生活都比较困难。而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比较好,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高,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强。

第一个问题是学生的思想问题。学还是不学,认真地学还是敷衍了事的学,这就很重要了。从最现实的角度说,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面对英语,因为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而且,高考成绩是否理想与英语成绩也有很大关系。因此,如何学好英语是一个现实问题。那么该如何面对呢?那就是勇敢地面对学习英语的实际困难,在现实中许多学生英语学不好,就是因为不能勇敢地面对学习英语的实际困难,总是逃、躲。不是英语难的问题,而是学生自己的思想认识问题,他们会把一个单词的简单问题变成一本书的大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心态问题。英语并不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自己没有信心,英语不可能成为自己的敌人,而是你自己可能成为你自己最可怕的敌人。自信心尽管看不见,但是自信心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成功人士靠的都是自己强大的自信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经常通过一点一滴的成功来鼓励学生,多表扬学生,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第三个问题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这在农村是很普遍的,也是一个大问题。农村的学生家长为了生活,一年四季在外地打工,因而没有时间来有效地监管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无法帮助孩子。目前,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确实很严重。

第四个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好习惯的养成问题。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很致命的。到学校根本没有章法,学多学少不知道,什么时间学什么不知道。英语在早晨一定要有大声的朗读和背诵,单词、短语、句型一定要背诵和默写。上课之前的预习习惯有没有?上课认真做笔记的习惯有没有?做作业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多少?据我了解,一些学生有的是抄袭作业的习惯,不爱动脑的习惯,不愿受苦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学生如何养成学习英语的好习惯,如何改变自己学习英语的坏习惯,这需要学生痛下决心改变自己。

第五个问题是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够。作为英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我教英语多年,也总结了英语和汉语既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就许多不同的地方我想谈谈英语和汉语中的名词。如英语的名词有单复数形式,有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而汉语的名词没有单复数形式,没有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例如一个苹果an apple,两个苹果two apples.这样一比较就有兴趣了。而且,我问学生,“给汉语的苹果能不能加上复数形式?”学生肯定会笑了。因此,作为英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的内容教出兴趣,教出成绩。

第六个问题是英语和汉语语法的不同。英语和汉语在语法上最大区别是英语的时态。在英语语法中英语的时态是语法的核心,许多学生学不好英语也是因为英语语法学不好,把英语语法吃不透。怎么来理解英语的时态,英语的时态是英语动词的不同形式,英语动词的不同形式来表示在不同时间,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不同形态。我认为学好英语语法从时态入手,从时态突破,完全可以学好英语,找到突破口是关键。

第七个问题是要善于抓住每一个细节,注重知识的积累。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我经常不放过英语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并在教学反思这个环节中注重知识积累,小到一个元音音素或者辅音音素,大到西方文化传统。把点滴知识的积累养成一种好的习惯,会让学生受益终生。成败在于细节,教师要培养学生重视知识的点滴积累。

第八个问题是关于语音教学和作文教学。语音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发音的示范,发音关键部位和方法,重在反复练习。有些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给单词用汉字注音,一方面单词的读音不正确,另一方面会越学越难。教师的重点要放在示范上、学生反复的练习上。英语作文教学的主要常用方法是让学生把自己写的作文抄到黑板上,教师示范性的修改,并且要传授给学生修改作文的一些简单的方法,如让学生把同桌写的作文相互修改。教师要肯定学生作文的优点,给予学生写作的动力。当然,也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学生还要坚持经常用英语写日记,可以写长、写短,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是要强调有实际效果。

总之,学习英语并不可怕并不难,可怕的是没有信心,没有方法,没有决心和恒心,可怕的是不相信自己。学生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只有面对问题,才能去想办法解决。其实,真正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是提高自己的机会。面对问题,不仅需要勇气和力量,更需要智慧和努力拼搏。

篇13

一、初中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学生面临的对象,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那么教师怎样确定教学内容呢?首先,教师应明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内容能够学到什么、能够学到什么程度,众所周知,最优化的教学内容能够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它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在不断的教学中学会自主、自立以及自强;再次,教师应努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心无旁骛地与自己交流他们对教学的看法,这是学生表达意见或者观点的重要手段;最后,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好备课工作,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二、初中语文教师对教学方法技巧的反思

在教学中,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科学、规范、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初中语文而言,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比如开放性、时代性、实践性以及学科性等,此外,语文作为中国的国语,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语文的学习,必须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目前初中语文教师使用得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以及合作学习教学等,具体选择哪一种教学方式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做出决策。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堂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熟练地掌握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并在教学中适时地采用,这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学生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