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智能医疗市场调研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面对扑面而来的可穿戴设备市场,世界半导体供应商们同样也信心满满。
S i l i c o n Labs公司美洲区市场营销总监Raman Sharma表示,对于可穿戴产品的研发者,以及为可穿戴产品提供超低功耗小尺寸MCU、无线IC和传感器器件的供应商,2014年都将是成长和充满机遇的一年。今年将会有更多的创新型可穿戴产品,从智能手表到健康健身追踪器,再到智能眼镜,甚至智能耳机等等。除了现有Garmin、Samsung和Sony等大型老牌公司的产品之外,今年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灵活的小型创业公司(例如Misfit,Shine健身追踪器制造商)进入可穿戴市场。作为节能型的MCU、无线IC和传感器产品的领先供应商,Silicon Labs把可穿戴市场视为今年在嵌入式业务上的战略性增长机遇,并且认为这个市场在未来几年将更加成熟。
ADI公司亚太区医疗行业市场经理王胜,同样对可穿戴设备市场充满了期待,他预计2014年到2015年上半年将是这一市场的成长发展期,此后将会迎来突破式的增长及海量的相关产品出现。
医疗和健康将成为重要的市场
可穿戴设备的定义是个笼统的概念,如果要为市面上的可穿戴设备进行分类,则可以帮助业界人士充分了解市场并抓机遇。
市场调研机构ABI公司较早地将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分为7大领域,分别是可穿戴照相机、智能服装、智能眼镜、医疗保健、运动与活动跟踪器、可穿戴3D运动跟踪器,以及兼容智能手机的手表。
然而就目前已经在售的可穿戴设备产品而言,医疗和健康领域将成为最先爆发的市场。名为埃森哲(Accenture)的咨询公司发表报告指出,虽然如今在市场上能够找到的可穿戴产品似乎多种多样,但销售额几乎全部来自一个产品类别――健身监测器,健身监测器在已销售的可穿戴产品中占据十分之九。
ADI公司亚太区医疗行业市场经理王胜是上述观点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随着移动医疗热潮兴起,穿戴式医疗电子无疑会成为未来的可穿戴设备的热门行业。在医疗保健领域,穿戴式的应用产品已不再是停留在“被谈及”的层面,目前在例如体征信号检测类产品,运动类装备(如腕表,鞋类)以及消费产品等领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实际商用产品出现。例如,在手机或手机附件中集成此类功能,尤其是业内的主流手机厂商都在开发并已有面市产品,这必将带同相关技术及市场的快速发展。
ABI的分析师Josh Flood表示:“运动与活动跟踪器是首批热销的产品,仅在2013年,就出货了3200万台设备。我们也预计将在2014年看到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的快速增长。”
Strategy Analytics平板和触摸屏战略总监Matt Wilkins先生认为,某些可穿戴设备产品种类的用例(Use Case)仍未有清晰定义。可穿戴设备市场发展的第一阶段,监控和记录健身数据的健身腕带将主导全球产业。市场发展的第二阶段,即2014至2016年间,健身腕带和智能手表将逐步融合,两类产品之间的差异将缩小。在第三阶段,智能眼镜将兴起,成为可被消费者接受的产品。
大量可穿戴设备将成为智能手机的配件
仔细观察现今的可穿戴设备的功能,无论是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腕带,它们都具备与智能手机通信的功能,必须通过智能手机来进行数据处理。
博通公司嵌入式无线暨无线连线事业部业务开发总监Jef Baer先生表示,随着可穿戴设备变得日益纤小、轻薄和高效,要处理和收发数据,与强大的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之间的保持良好的连接变得日益重要,智能手机就变成了将一切设备连接起来的中心。可穿戴设备的价值在于,它拥有能够与智能手机或者互联网连接起来、但同时又对电池寿命影响甚微的能力。
Silicon Labs美洲区市场营销总监Raman Sharma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将市场中存在的可穿戴式产品两种类型:可佩戴的外设(例如作为智能手机外设的智能手表、健康健身和活动追踪器等)和独立式的产品(例如 Google眼镜,能够不依赖于智能手机或平板,就可操作和连接互联网)。他相信未来大多数可穿戴产品将作为手机外设而存在。
究其原因是可穿戴产品具有两个关键需求,即小型化和长电池寿命。为了在市场中取得成功,终端用户应该在佩戴上可穿戴产品后显得不唐突、不明显。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可穿戴产品必须具有非常小的尺寸,并且也要能够长时间运行,最好是支持可更换电池。在可穿戴设计中提供复杂的用户界面(例如,惹眼的彩色显示屏)可能会受到成本限制。因而与终端用户共享健身和其它生物识别信息的最理想的方法是通过智能手机或者一些其它移动设备。
短期难成“杀手级”应用
篇2
科技量能支撑下的智能家居产业即将迎来最为火爆的“黄金时期”。据市场调研公司Jupiter Research的预计,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到2017年将达到600亿美元,复合增速为19%。而另一家市场调研公司IDC则认为,智能家居届时将成为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如此巨大的商业空间和市场回报,引来了各方大佬云集,并不断加大竞争的筹码。
继年初斥资32亿美元收购了互联网温度计和烟雾报警器制造商Nest之后,谷歌日前又发动Nest出资5.55亿美元一举拿下了家庭安防设备商Dropcam,两起收购让谷歌强势站到了智能家居产品的制造阵营之中。几乎同时,谷歌宣布结盟惠而浦和灯泡制造商LIFX,其谋求对方产品与Nest恒温器和烟雾探测器整合的目的昭然若揭。不仅如此,在2014 谷歌I/O 大会上,谷歌了智能电视系统Android TV,联系到先前推出的Google TV,谷歌接下来将会举力打造智能电视操作系统,进而推出智能家居设备的标准平台。
与谷歌相比,苹果圈占智能家居市场的脚步并不缓慢。在前不久召开的WWDC开发者大会上,苹果了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该软件允许用户使用iPhone和iPad,更加方便地通过应用和Siri语音等服务来控制家居灯光、门锁和音响等单品。当然,苹果并不满足提供智能家居的软件平台,其已经组建了一支硬件团队,针对“主流”智能家居市场推出数款硬件产品,同时,前不久苹果收购了高级音响系统制造商Beats Electronics。在智能家居领域,苹果依然秉承一贯的软硬结合理念,其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硬件产品与软件服务的深度整合。
在三大科技巨头中,微软做智能家居虽然最为低调,但却起步最早,其在15年前的“维纳斯计划”中就提到了家庭智能化的概念。虽然该计划后来流产,但比尔・盖茨的智能豪宅却让人大开眼界。及至今年年初,微软正式公布“家庭操作系统”白皮书,再度踏入智能家居市场。前不久,微软宣布与家庭自动化设备制造商Insteon建立伙伴关系,目的是把流行的家庭自动化网络充分融入到Windows生态系统;而最新消息是,微软日前已宣布加入All Seen联盟,据悉,All Seen联盟由Linux基金会带头,高通、LG电子、夏普等全球50余家科技巨头共同组建,目的是共同制定电子恒温器等智能家居设备的统一行业标准。
已经在智能电视、智能洗衣机、智能冰箱和智能电灯等多款产品身上做得风生水起的韩国三星自然在智能家居领域不甘屈于“外行”之下,其最令同行尖叫的就是不久前推出了智能控制任何家电的Smart Home智能家居平台,而且该平台是开放的,允许第三方加入。此外,三星正在大力推进Tizen系统的落地,欲通过产品硬件的庞大销量,打造一个全新生态圈。重要的是,据汤森路透对美国专利商标局自2000年以来收到的关于家庭自动化方面的专利申请的统计发现,三星在过去14年中提交了将近150项相关专利,其竞争智能家居市场的软实力可谓极其厚实。
家门前的布阵
相对于国际市场上智能家居已有30年的历史而言,智能家居在中国的发展虽然只有近10年的历程,但其所呈现出的商机却格外撩人。据国际物联网贸易与应用促进协会的《2013年度中国智能家居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未来3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增速将不断提升,到2016年预计可达到29.17%,到2017年,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将达80亿元美元。无独有偶,市场调研公司Juniper Research认为,2018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1396亿元人民币。
不错,中国智能家居的确存在着非常强大的需求能力。目前,中国富有阶层正在形成,若按家户算,约1400多万的家庭户均年收入在18.6万元以上,人口约4460万人,占我国城市总人口的10%,概算下来,主要针对这部分人的智能家居市场总量为1400万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最近两年来,智能家居的销售数量和总销售额呈现出连续攀升的势头,年均增速至少在20%以上。正是捕捉到了智能家居市场的巨大需求与增长空间,从家电制造巨头到IT运营商,从手机制造企业到软件开发商,都不约而同地加入到了“抢食”的行列。
在前几年推出“海尔Uhome”的基础上,海尔前不久又了“海尔U+”计划,在U+系统中,用户未来可以通过微信控制家中设备,同时能够将不同家电品牌置于同一个网络环境中,达到网络联动。不仅如此,U+还是一个开放性的合作平台,海尔会开放SDK、API标准,各品牌品类均可接入。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气象局公众气象服务中心、百度云、腾讯微信、活法儿的体质检测以及乐视TV、大金、本来生活网、创新工厂、宝洁、高通等各不同产业方都已加盟海尔。与海尔同步,美的推出了“1+1+1”战略,即“一个智慧管家系统+一个M-Smart互动社区+一个M-BOX管理中心”,同时,格力表示将以能源和环境为中心着力发展智能家居。
作为国内网络安全领域的老大,奇虎360绝对不会放过与自己紧紧毗连的巨大商机。据悉,360已与东方网力牵手成立了合资公司奇虎网力,主要向市场推送以“360家庭卫士”为品牌名的智能摄像机,剑指智能家居行业的家庭安防地带。紧跟360的脚步,不久前乐视集团与当代置业在香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时,乐视集团还联手华贸地产正式进军房地产,乐视的战略布局是,将乐视TV超级电视打造成智能家居重要承载终端,并最终延伸到智慧社区、智慧酒店、智慧体验中心等整个智慧互联网领域。
与360和乐视集团跨界联姻不同,小米则试图单枪匹马闯入智能家居市场。不久前,小米正式推出了小米路由器,路由器都预留了和智能家居产品互联的接口。小米的设想是,将路由器推广到用户家里,然后构建一个集硬件和软件为一体的生态系统。为此,小米正在研发Wi-Fi芯片,一旦未来小米路由器采用了自己的芯片,它就成为中控设备,所有的家庭设备先连接到小米路由器,在小米路由器识别之后再连接到网络。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小米的Wi-Fi芯片是一个“重”方案,除了需要强大的研发团队外,小米的芯片生产还要找厂家代工,毕竟小米还缺乏硬件生产能力。
如果说360、小米等IT企业针对智能家居的运作还处于蛰伏时期的话,那么京东商城则已进入实操阶段。日前,京东了名为“京东云助手”超级APP,该款产品涵盖家居云、健康云、车载云和个人云四个领域,可为硬件厂商提供智能芯片解决方案、操作方式以及数据分析支持。而用户只要在京东购买装有兼容京东协议智能芯片的任何品牌的家电产品,并用手机下载一个“京东云助手”,使用京东账号就可以实现对所有家电的控制。据悉,海尔、海信、美的、TCL、华为、联想等制造巨头以及博联、庆科、利尔达等物联网芯片厂家都已成为“京东云”的合作商,同时“京东云”还吸引了国家体育总局、物联网产业联盟、闪联等政府机构和行业组织的加入。
标准缺失之忧
历经30年的发展,智能家居已经不再停留在只通过一个单独遥感器实现对单品的操控阶段,APP也不是仅针对单一目标实现控制,在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智能家居将是一个能够在中控终端调控下的大系统,以满足人们“智能、感知、互联、分享”需求,从而为用户创造了一个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居住环境。
从目前来看,支撑智能家居的技术已然成熟,除去硬件开发生产技术不论,计算机系统方面,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音视频技术都相当完善,同时包括KNX/EIB,RS485,电力载波在内的传感遥控技术也日臻强大,仅无线控制方面,就有RF(315M/433M)、ZWave、ZigBee、蓝牙、WIFI、红外等多种控制方式。但是,如果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各个单品或者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并不相容和互联,如空调排斥电视,家电系统不兼容声光系统,再强大的技术也只能是英雄气短,而且这种彼此隔离的状况也不符合智能家居的本意。
另外,智能家居也并不能局限在室内,而应当是一个“大家庭”空间,即室内系统与屋外系统的互联互通,如用户可以进入车载系统,在汽车上实现对家电的控制和监测,包括连接车辆的GPS数据后,应用程序会提醒用户关掉离家时未关掉的空调,在到家前,用户也可以在车里远程打开家里的恒温或制冷设备。这种基于物联网技术背景的智能家居与车联网的结合应当是未来家庭智能化的重要趋势。
不仅如此,大数据时代的智能家居还不仅仅是住宅智能化,而是应当辐射和扩展到用户的诸多生活领域,覆盖衣食住行,如已经开始试行的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等服务,用户可以通过智能家居,选择路线,预约停车,预约挂号,远程诊疗,再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付费,这样,智能家居就可以从卖产品,跨界到卖服务,更多领域也得以参与到市场培养与分享上来。
实际上,互联网的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拼图游戏,无论是家中单品与单品、室内设备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互联,还是室内系统与车载系统的互通,或者是产品系统与服务系统的互应,都有赖于智能家居有一套统一的游戏规则,即智能家居产品与服务的行业标准。
篇3
一、家用智能镜子产品概念分析和引入
家用智能镜子是一个较新的产品概念,是智能系统的衍生产物。家用智能镜子,以镜面显示将屏幕和镜子的界限打破,让承载信息的屏幕更好更无缝地融合进人们的生活。家用智能镜子的硬件组成分为输入和输出两大块。用户所有的操作,对产品本身进行的所有输入指令反应可落实为:触控屏、按键、摄像头捕捉、麦克风……乃至一些外接的传感器设备,诸如体脂测量、体重计、红外光谱等。而智能镜子给用户所有的输出信息媒介,则可以通过屏幕显示、扬声器、灯光等等,也可以通过Wi-Fi或蓝牙模块,连接至用户的移动设备和云端。在以上的硬件之中,镜面显示是智能镜子产品的基本产品特征,是划分智能镜子基本属性的先决条件。
二、基于功能属性的产品分类研究
1、产品档案建立
根据上文列举的产品硬件、使用环境特征,可以对产品档案的范围进行初步划定和进一步细分。本文选择互联网资讯平台、产品网站、电商平台,对相关产品进行了调研,建立产品档案。
2、产品档案分类
调研的所有产品中,是否采用了镜面显示技术,是作为广泛相关产品的第一要素;内嵌系统、网络介入、各类硬件介入以及具体的功能,是界定镜子“智能”与否的评价标准;使用场景,人群,则是细分产品至家用类别的关键条件。家用智能镜子的产品属性的组成因素可根据iNPD(integratedNewProductDevelopment)整合新产品开发中的SET因素进行拆分。S(社会)代表用户群体对其功能的需求,E(经济)代表智能镜子产品相关市场的信息,T(技术)代表产品相关技术信息。本文将针对E(市场)部分,结合调研所得资料,对家用智能镜子产品的市场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推导出产品的市场趋势及可能存在的市场机会点。而基于S和T部分,结合产品的技术属性和用户与其交互的过程来分析,则可以总结出家用智能镜子产品的真正价值所在。本次调研共收集到相关品牌35个,分为家用智能镜子弱相关产品和直接相关产品两大类,并归纳出时间特征、功能场景特征、用户及售价特征、商业模式、硬件构成、核心价值七个方面进行归纳。
3、产品档案分析
样本中与智能产品相关较弱,只存在镜面显示,或功能较单一的,场景与家庭环境弱相关的镜面显示类产品共15款;可分为镜子类APP,车载设备,电视镜子以及广告媒体镜子4大类。这四类产品都通过镜子的本质属性以及固有场景去做功能发散,将信息显示整合进镜子中,在用户固有的使用镜子的行为上,拓展了信息量,达到了良好的体验。总结分析得出各品牌和各类产品,镜面电视出现较早,广告镜次之;镜子APP及电子后视镜产品随着软硬件发展,于2014年开始呈快速发展的趋势。不仅具有镜面显示特征,还应用了各类数据接入、硬件接入,并应用于家庭相关场景的样本共22个,其中国外品牌17个,占据多数。样本基本功能较为雷同,但依据不同应用场景、不同针对和针对性人群,依然有不同的产品呈现。总结分析得出:自2010年CybertectureMirror这一较为成熟的产品出现,距今时间尚短,相关产品在2014~2015年之间达到峰值。家庭是其最终的目的场景,与传统镜子出现的场景重合。商场,高级酒店,医疗,健身房等场景则是商业化的主要阵地。大部分产品停留在概念阶段,少部分在售及众筹中的产品,价格呈现出较高的走势,在同类成熟产品较少市场环境下,相对于其他智能家居产品,没有价格优势,其针对性的人群也展现出较为模糊、宽泛的负面特征;少数人群定位明确的,在消费水平上属于高消费人群。宣传和销售途径集中在线上,主要通过电商平台来实现销售。与实体店的销售挂钩、在公共空间放置以达到美化环境、提升体验,是商业化的主要渠道。硬件方面镜面显示和触摸屏是最基本的配置。蓝牙、无线网络的接入、内置系统和APP的连接控制,是“智能”的关键,为产品带来丰富资源和内容,和智能家居系统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与现有智能手机、PC端的智能平台实现对接和融合。语音控制、手势操作、Kinect摄像头动作捕捉模块,以及各类摄像头识别系统,为产品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可能性以及操作便捷度。智能家居系统永远是以家庭场景为主的智能产品的核心诉求。智能家居的控制端,智能家居系统的信息输出端,都是较为主流的核心价值体现。此外个人助理,生活、身体管理,是针对个体用户的核心价值点所在。健身、医用、美容,则是增强现实技术的拓展,通过更直观的镜面图像,高度统一信息和现实,达到信息的良好传达。
三、价值定位
1、产品价值区间界定
引入产品价值模型对产品的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对产品是否为用户带来了新的体验来执行,并且体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品对用户的价值。在分析评价过程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宏观条件:造型,技术。在造型方面,采用显示类产品造型趋势、界面设计趋势、环境结合度这三点评价标准。技术层面采用技术应用趋势、技术实用性、使用体验三点评价标准。根据评价标准,对目标产品进行分级,整合入产品价值坐标可在“右上角”的象限之中筛选出产品价值较为优秀的产品进行总结。
2、产品价值定位
结合价值区间界定以及产品价值定位,分析整理得出,处于产品价值坐标的“右上角”象限的家用智能镜子产品非常少。现在市场上大部分的相关产品,都处于两个较为负面的方向。一是非常注重显示效果和外框装饰,,外形夺目,界面丰富,信息量庞大;这一类产品作为广告镜子或展示用镜子,在视觉和浅层的单次使用体验上,占据一定优势,在短时间内可以吸引用户大部分的注意,带来较多的新鲜感;但无论是显示尺寸、显示精度、产品本身所处环境的美观度,都无法为用户带来合理的、黏性、或是依赖感的使用体验,也很难让使用户感受到生活品质的提高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二是一些产品从智能家居入口、传感器功能多样性做了很多内容升级,通过摄像机、麦克风、外界硬件设备,为用户实现了丰富而全面的功能,但这一类产品,优秀的产品都具有功能场景高度统一化,即在固定场景内,通过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硬件设备,去实现同类产品无法实现的功能体验。某种意义上,如果用户的需求与产品所定义的场景和功能并没有交集,那产品将会失去大部分的用户个体。比如,在医院场景内,基于肢体复建,智能镜子可以通过摄像头和镜面屏幕显示,帮助患者像照镜子一样,实时地、精准地去完成康复动作。可以说,上述的功能,对医疗、对肢体复建的用户,是有巨大技术推动和使用帮助的,清晰的图像显示和信息传达、高灵敏度的视频识别跟踪,加上镜子的日常性,亦不会对患者带来医疗仪器的畏惧感,这一切,在医疗场景中,是很明确的“右上角”象限产品价值定位。但是,这种有着明确场景和功能的产品,不能作为一般价值观的智能产品,普及到广泛的用户群之中。在调研发现,最接近价值坐标右上角的是SmartSpot这款产品。从产品的定位来看,健身人群,室内健身场景,就已经达到了和智能产品用户和家用场景的重合。在外观造型上,全身镜,是家庭、健身房以及健身场景的必备物品,整体造型和环境和场景融合自然且必要;UI设计主要突出可读性,在健身运动时达到良好的信息传达性;配合可读性以及运动场景和人群,采取了较为明快、具有科技感的设计风格,搭配具有活力、动感的配色方案。在技术因素上,基本的镜面显示、网络接入、手机连接保证的前提下,配合主要的动作指导功能,只加入了摄像头动作捕捉和识别模块;技术核心明确、技术和功能结合度高,对用户的实际使用产生了直接的推动效果;并在技术性上,做到了轻量化和可拓展性,基于摄像头识别和镜面显示,除了健身指导,还可以有健身打卡、健身记录、个人课程选择等丰富功能拓展。
四、市场定位和商业模式分析
1、产品价格因素分析
2011年的CybertectureMirror当时的售价为7700美元,2012年7月,Panasonic针对物理康复中心设计的医疗用智能镜子,售价为38000美元。当人们购买新的镜子时,他们花费的钱通常不如电视机多。而目前大多数新型镜子均采用了与当今电视机相同的平面显示屏,加之很多技术硬件的介入,导致其价格往往显得过高。所以目前达到真正家用依然还有距离。目前,家用智能镜子的价格和功能离散度较高,价格的主导作用较弱,市场较为混乱,从类竞品市场入手,顺应用户的传统消费观念,并实现用户的功能期望值,是较为良性和合理的价格方向。
2、产品商业模式分析
针对现在尚未成熟的家用智能镜子产品市场,核心问题是如何让用户通过现有市场布局和商业模式接触到家用智能镜子产品,并产生有效的效果,为用户带来良好的产品体验,最终推动购买力。很多产品在初期的定位上,没有直接关注具有较大消费力的普遍型智能硬件产品受众,而是直接定位在高端消费人群,具有较高消费力和较高生活品质的消费者。为了达到宣传针对性和完整的体验流程,两者都选择了酒店市场进行第一步探索。在高级酒店中,高消费层次的人群会在精心布置的“家庭”场景中,接触到智能镜子产品,并通过定制化的服务,身临其境地体验智能镜子产品与整个酒店房间装潢的结合以及酒店服务所配套的功能:如在穿衣镜上得到酒店服务的推送信息,管理自己的酒店账户;在浴室、盥洗台沐浴洗漱时,在防水抗雾的条件下随心地查看自己专属的社交、新闻、娱乐信息;如此种种,都给用户自然地带来了全新的酒店体验。此外,通过只能镜子和实体店面及电商的结合,依然在侧面推动着家用镜子市场的发展。Non-Grid和MemoryMirror两款镜子,通过和实体店售卖商品——服装的紧密结合,打造虚拟试衣、在线购买、APP分享、VIP服务一系列的服务流程,为实体销售带来了新的活力,从智能的角度提升了实体店的购物体验。此种商业模式,不仅仅达到了推动传统商业模式转型,还催生了用户对此种购物体验的转型,通过增强现实,为今后可能的网络购物家庭化、网络购物“可视化、可感化”提供了更多可能。与此相似的还有健康监控和医疗辅助类的智能镜子。上述智能镜子的商业模式,都是从公共空间、从较高端的使用场景切入,同样具有局限性,覆盖率和真实购买率未得到验证,同样也从侧面反映出,真正具有良好体验和功能的智能镜子产品,距离真正的家用化和大众化还有一定距离。让现有的智能镜子已经成熟的概念和产品,真正走入家庭,为用户所用,融入智能家居系统,依然需要更加优秀的商业模式。在如今互联网高速发展、传统产业转型、体验经济收效良好的社会环境下,通过打造用户熟悉的空间,让用户亲自进行体验,达到广泛的受众和宣传效应,并有意识地挂钩用户已经存在的消费关注点和需求点,培养用户黏性,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五、总结
作为家中或是常亮的信息显示端口,家用智能镜子需要适合的场景和功能定义,在家庭环境中最需要镜子的地方,显示出用户最需要的信息。目前市场上已有的和概念性的产品,已从酒店、医疗、服装售卖、健身指导、化妆等方向做出了优秀的尝试。但由于智能家居体系没有广泛普及,家用智能镜子概念尚未打开市场,说明还有一些实际问题需要解决,总结如下:(1)产品场景定义家庭化缺失;(2)产品功能属性定义模糊;(3)产品市场还未成熟;(4)产品核心价值尚未确定。针对家用智能镜子产品,场景定义应和家庭紧密相关,产品和家庭生活行为的关联度、和家庭环境的结合度,都应在产品造型、产品安装位置中首先保证。基于场景定义,功能才有足够的支持和合理性,才能在合适的位置,作用于使用者合适的行为中去。而针对家用智能镜子本身,大多数产品关注的产品功能属性在于镜面显示模块,而不是镜子本身;一块带有优秀功能的镜子和一块可以照镜子的显示屏,所达到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功能属性核心基于镜子产品,从人们百年来所熟知的家用产品入手,所展现的功能,才能更好地被人所接受,长远来看,也才能达到更好的用户体验,最终真正地提升用户的生活品质。以上,也是家用智能镜子产品最根本的市场立足点和核心价值存在
参考文献
[1]JonathanCagan,CraigMVogol.Creatingbreakthroughproducts[M].Beijing,China:ChinaMachinePress,2006.9-83.
[2]黄毓瑜.现代工业设计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78-92.
[3]陈劲,高金玉.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模糊前端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学报,2005,2(3):281-290.
篇4
“未来,警察完全有能力实时收集相关信息,并通过语音识别功能来录口供,还能作为呈堂证供。”里克・史密斯说。
当然,Axon Flex只是众多穿戴式智能设备中的一种。如今,这些智能产品正跃跃欲试,希望走进并改变我们的生活。
开启“智能穿戴元年”
2012年,当Google Glass产品体验广告的时候,大家都惊呆了:抬头望天,眼镜显示天气和温度;低头走路,眼镜显示行程和距离;跳伞爱好者把一跃而下的风景实时发送给了朋友,冰雕爱好者对着眼镜上显示的图片雕刻出一头栩栩如生的老虎……一句“OK,Glass”让人眼变成了实时摄像机,让转动的眼球代替了手工操作,科幻电影中的情节被复制到了生活之中。这就是穿戴式智能设备,它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了智能化设计,融合了智能产品的各项功能,真正实现了想象功能的延伸。
Google Glass问世后,Nike 的SportWatch、三星智能手表Galaxy Altius、Orange的Power Welties充电靴、Replay的社交牛仔裤、GPS导航鞋,以及欧美设计师推出的太阳能比基尼等产品相继投放市场。2013年,被业内定义为穿戴式智能设备元年。
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开发思想就已经开始萌芽。随着计算机标准化软硬件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形态开始变得多样化,逐渐在工业、医疗、军事、教育、娱乐等诸多领域表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
Meta Watch 的CEO比尔・盖瑟感慨地说:“手表行业的发展从未像现在这样健康。这也给新的智能时尚产品的问世创造了条件。”Meta Watch本身就是一家制造基于IOS和Android系统的智能腕表的公司,这款手表附加了提示手机未接电话和未读信息的功能。
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异军突起,的确让不少公司找到了蓝海。2013年初,市场调研机构ABI Research的研究报告称,可穿戴设备市场预计在接下来五年将能创造5亿台的销量。同年5月,瑞士信贷也发表报告预测称,在苹果和Google拉动下,未来两三年,可穿戴技术市场规模将由目前的30亿至50亿美元增长至300亿至500亿美元。
“将是下一个蓝海”
在今天的穿戴式智能设备市场中,最受大众期待与追捧的莫过于苹果公司的智能手表产品iWatch。不同于iWatch的遥遥无期,王小彬经营的映趣科技公司已经开始向市场投放智能手表产品inWatch,这款智能手表支持 GSM 网络、Wi-Fi、蓝牙和 GPS,打电话发短信全部精通。王小彬坚信,手表的形态是目前可穿戴设备“最给力”的。
“我们很早就在做手表手机,两年前就开始进行调研,我们不去趟国产手机的浑水,只会专心研发智能手表设备。”王小彬早年曾经参与过荷兰一款智能手表的研发,不过,他并不看好三星、索尼等大厂商的智能手表:“其实我也很能理解大牌厂商在做可穿戴设备时的想法,包括像三星的 Galaxy Gear 、索尼的 SmartWatch 这类设备,大多都是作为自家智能手机的补充配件产品,谁又会希望自家的可穿戴设备一出来就把自家的手机命给革掉了?所以在使用时依然会受到必须有智能设备链接或 WIFI 环境的制约。”无法实现颠覆式创新,也许正是iWatch迟迟没有面世的原因之一。“用户需要的是一款独立的产品,而不是智能手机的附属设备。”王小彬说。
映趣科技的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李昂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就像智能手机代替功能机一样,这是一个时代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包括手表、眼镜等多个可穿戴设备一起综合实现的功能来代替手机,这要经过一个很长的时间。”
在王小彬看来,穿戴式智能设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蓝海:“这个市场肯定不是一家独大,用户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苹果、三星做得再大,也不是一手遮天,所以我们不怕竞争。”
穿戴式智能设备更加贴近生活化的用途,使得这个市场会被细分,从而衍生出巨大的创新空间。“智能式穿戴设备的发展,是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电源、有限的显示屏幕的应用场景之下面临无限的想象能力的挑战。”飞思卡尔半导体亚太区高级市场及业务拓展经理蔡震博士这样形容这个市场。
健康医疗或是市场爆发点
不过,也正是高度空白的市场,导致了穿戴式智能设备在探索期的产品并不那么差强人意,就连轰动一时的Google Glass,也在开放试用之后,发现了许多问题。
在2013互联网大会中,小米科技CEO雷军说:“我也使用过很多智能穿戴设备,光手环就试用过10个以上,也试过谷歌眼镜。在使用这些设备之前抱着很大好奇心,然而仔细研究过后,对实际的体验效果比较失望。”雷军认为,穿戴式智能设备的整个产业链还未真正成熟,真正大规模使用还需假以时日。
试想,一块电池续航能力不超过一天时间的手表,而且无法提供超越智能手机的增值功能,甚至戴起来庞大毫无舒适感,有多少消费者愿意另花这笔不小的费用去购买它?
不过,问题即为商机。深圳君正时代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事业部总监杨作兴认为,只有真正具有刚需的产品,才能够赢得市场,比方说医疗设备。“医疗健康应该是穿戴式产品的精髓,是用户的刚需,现在过劳死太普遍,有些老板拼命干,没当老板的人也把自己当成老板一样拼命干活,自己的身体变得很糟糕,但他不知道自己不健康。”杨作兴说,“如果能够研发一种穿戴式产品,能够监测心电图、血糖、血压、PM2.5、帮助盲人识别红绿灯等等,哪怕现在只能集成一种功能,我想也是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杨作兴举了计步手环的例子,他认为计步手环虽然功能单一,还称不上高度智能化产品,却深受运动爱好者喜爱,这就是用户的黏性。
的确,如果有一款穿戴式智能设备,能够实时监控用户的身体各项指标,并收集整理,那么,通过临床医学的数据指标,就可以对用户的潜在病患进行预警,甚至能够实现远程医疗。这将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让人欣喜的是,虽然不如眼镜、手表那么轻便,但一些便携式移动医疗设备已经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脉搏血氧仪、葡萄糖监测、心电图(ECG)、助听器、药物输送……而市场的下一步,就是将这些主要功能进行一体化整合,使之更加贴合人们的日常用品。
医疗市场的确面临着巨大的机会,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达到4.2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超过10亿元,到2017年销售规模将接近50亿元,市场年复合增长达到60%。
硬件市场“复兴”
穿戴式智能设备带给人们的惊喜将慢慢被挖掘出来,但有一点是可以预知的,那就是移动互联网终端接入点的不断普及,以及更加全面的信息收集,将让大数据又一次大放异彩。
果壳电子CEO顾晓斌说,可穿戴式设备让人最兴奋的仍是传感器设备带来的数据。“比如GEAK Watch安装了12种传感器,能实现睡眠、心跳、体温和血压监测,同时具有全球定位、重力感应、地磁感应等功能,未来用户只需将数据备份到云端,就能建立一个新的价值链和生态。”
这是人类生活数字化的又一个窗口。随着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开发和普及,用户数据的采集和传递成本将进一步下降,这可能会带来市场的颠覆――和自媒体时代一样,数据采集的终端将来自于个人,并且不被垄断巨头所控制。这意味着,如何将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应用,如何嵌入厂商的服务模式,正成为一个蕴含巨大商机的创新市场价值入口。
篇5
会上纵横飘舞的显示技术流对这一点进行了完美的诠释,P701、P551、X462UN、PA241等新品一露面就引起了参会嘉宾的极大关注。据NEC技术人员介绍,作为多功能型工程液晶显示器,P701、P551品质坚毅、性能卓越,拥有极佳的整机稳定与超长的使用寿命,其在网络中控、图像色彩、防残影等方面有着绝佳的表现。可很好地满足工程、交通、安监、数字标牌等专业行业的应用需求。NEC专业显示器一向以其强劲的显示性能与均匀的色彩表现著称,会上露面的X462UN就把这一点演绎到了极致,作为X461UN的全新升级产品,X462UN率先搭载NEC独有的“EDGE COMP”“匀”处理芯片和NEC独有的视频墙校色系统,能显著改善单体显示器色彩差异和整体视频墙颜色不一致现象,为显示器拼接墙的整体色彩均匀性提供坚实的保障,此外该设备还具有极高的稳定性与智能化操控功能,可把显示器的拼接应用带入一个新的层次。
篇6
被苹果压制多年后,三星今年终于在平板电脑市场,拉近了与苹果的距离。市场调研机构IDC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三星的市场份额高达22.3%,与苹果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划分界限
与苹果相比,三星最大的优势在于产品线丰富。三星此次了两款极致轻薄的GALAXY Tab S平板电脑,一款8.4英寸,一款10.5英寸,它们的厚度仅为6.6毫米,比智能手机还要薄。
这两款平板电脑都采用了当下最先进的Super AMOLED屏,绚丽的显示效果是其主打功能,这也被认为是三星挑战苹果的本钱所在。新的显示屏能提供更为宽广的色域,呈现更丰富的色彩。三星认为,Tab S是最接近自然色显示的平板电脑。
研究数据显示,平板电脑排在前两位的用途分别是浏览网页、看视频,都与视觉有关。相比传统的显示屏,Super AMOLED屏有效地减少了光源的衰减,使得色彩显示更为逼真。它还采用了先进的室外可视技术,即便是在光线很强的户外,也不影响使用。
三星还对Tab S进行了很多人性化设计,最多可以有8个不同的用户模式,每个用户呈现出不同的界面,确保独立的隐私空间。
在内容上,三星联手搜狐视频、爱奇艺、优酷、PPTV、乐视,为平板用户提供1年视频免广告观看体验。三星电子大中华区总裁朴载淳告诉记者:“Tab S是三星对消费者承诺的又一力作,它将以卓越的硬件性能和丰富的应用内容,成为平板电脑市场划分今天与明天的界限!”
记者获悉,根据屏幕尺寸和配置的不同,这两款产品的售价在2888元至4488元之间。对于这样一个定价,业界认为偏高。有对这两款产品感兴趣的潜在消费者对记者表示,希望三星将价格下调一点,8.4英寸的Tab S定价在2500元左右较为合适。
新格局
对平板电脑厂商来说,今年是颇为挣扎的一年。就各统计机构的数据看,很不乐观。受大屏智能手机等因素影响,平板电脑正在降温。IDC的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平板电脑出货总量为5040万部,同比增长仅为3.9%。苹果仍是行业老大,出货总量为1640万部,市场份额达32.5%,不过地位岌岌可危,其出货量同比下滑了16.1%。
苹果iPad一度是平板电脑的代名词,但随着Android阵营崛起,苹果的地位被削弱。分析机构认为,这并非苹果最坏的时候,今年下半年苹果大屏手机上市后,预计还会进一步蚕食iPad的市场份额。
这也给了三星追赶机会。IDC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三星平板电脑出货达1120万部,同比增长32.0%,市场份额升至22.3%。现在,苹果与三星同为第一梯队,二者之和约为55%,而华硕、联想、亚马逊为第二梯队,份额最多不超过5%,亚马逊的份额更是跌至仅有1.9%。
篇7
近日,市场调研公司赛诺今年4月份手机报告显示,中国国产手机品牌市场份额首次与国际品牌相当。根据报告,在前五名智能手机销售排行榜中,国产品牌占有4席,酷派以11.17%荣升第2名,华为以10.92%紧随其后,联想、中兴分别以10.21%、9.28%稳坐排名第4、5位。国际品牌方面,除了三星以22.75%居于产业第一位,连一向最出风头的苹果,也只是屈居第六。
国产手机上演大翻身,还要归功于千元智能机。如今,中低端市场成为主流,不仅1000元上下的智能机大行其道,就连一向以高端市场为阵地的厂商,也开始放低身段,改走中低端市场。如HTC,4月份首度推出的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渴望V,裸机价仅为1999元,与HTC以前动辄三四千元的价格相差甚远;就连定位高端市场的国际品牌索尼和摩托罗拉,也不得不正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中低端大潮,抛出2000元上下的产品,与以往相比,便宜了将近50%。
价格越来越低,产品性能却丝毫容不得马虎。在这些千元智能机中,皆是双核处理器、500万像素、至少512MB运行内存等规格。高配置、低价格,智能手机进入微利时代,让越来越多手机厂商大呼:“硬件越来越不值钱了!”或许,这就是手机微利时代的得与失——得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和地位,失掉的是利润。
低价策略暗藏隐忧
迈入微利时代的,还有通信运营商。
5月23日上午10时,中国联通在其网上营业厅第二次向社会发售超低价格的20元3G卡,同样是限量10万张。第一次发售是在5月17日,只一天时间,10万张就全部售罄。
有人给联通的20元3G套餐算了一笔账:若用它来打电话,以0.10元/分钟计算,每月本地通话200分钟;若用来上网,国内流量0.0002元/KB,每月最高限定使用无线上网流量100MB。真是搅热低端用户市场的一把好剑。
中国联通玩低价玩得欢,中国电信当然也不甘寂寞,也胆大地触碰“零门槛”资费底线:推出月消费仅10元的3G资费套餐,其中包含来电显示和10M手机上网流量;针对年轻消费者推出“天翼飞young”套餐,最低月消费仅19元,包含20M手机上网流量和80分钟市话及80条短信。
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4月联通新增3G用户为291.8万户,相比于3月份的296.6万户,环比下降了1.4%。有分析人士认为,通过此次20元3G资费套餐的推动,将使用户数呈回升趋势。中国电信也尝到了低价策略的甜头。数据显示,2012年4月份,中国电信CDMA用户增长268万户,其中3G用户增长201万户,连续10个月的单月净增数量超过200万。从2011年7月至2012年4月的10个月内,中国电信3G用户增长最低为201万户,最高为294万户。
以低价为手段寻求用户增速——部分业内人士指责这是通信运营商的价格战,而价格战不可避免的后果也正逐渐显露:中国电信2012年首季财报显示净利润为42.7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了6.5%。
用另一条新思路突围
尽管营收已略有下调,但通信行业更糟糕的时刻可能还没到来。当用户被越来越低的价格喂上瘾后,通信业的各大公司再用什么招数来吸引他们?这一点国产手机厂商也必须提高警惕,尤其是在互联网企业纷纷布局手机市场,将智能手机价格门槛越拉越低的现实下,它们如何立足?
篇8
2000年,美国有39000多家印刷企业,2012年这个数字是27977家;12年内减少了28%。这种变化不仅减少了美国印刷企业的数量,还造成大量二手印刷设备充斥市场,极大地影响了新设备销售。
2007年,美国印刷设备和印刷耗材市场总额42亿美元,2012年为25亿美元,6年间下降了40%,但现在趋势有所企稳。另外,数字和喷墨设备仍然对美国的印刷买家极具吸引力。
去年,NPES委托《经济学人》杂志研究部门做了一个印刷市场调研。这个调研以2011年为时间基准,对50多个国家的印刷市场进行数据调研,而且对2016年的印刷市场进行预测。如图,大家现在还只看到11个国家的数据。我们预计到7月份会有50多个国家完成这个调研报告。如图显示,美国在印刷市场总额方面还是处于领先地位,约为1450亿美元,随后是中国、日本、印度。
另外还有耗材方面的销售数据。2011年,美国油墨市场年销售额是45亿美元,跟随其后的是中国、日本、德国。这个数据里面不包括电子油墨和墨粉。胶片和印刷版材的销量在全球受到数字扩张的影响,美国这方面的市场总额只有10亿美元,随后是中国和日本,分别是5.8亿美元和4.6亿美元。
我们还可以比较一下中国和美国的印刷细分市场,很惊人的相似。包装印刷在美国印刷市场占比46%,在中国占比48%;商业印刷在这两个国家的占比都是13%;出版印刷在中国占比18%,在美国占比14%。
未来印刷企业的发展将转向提供更广泛的印刷产品,像宽幅印刷、包装印刷、标签印刷、账单印刷、直邮等。除了提供印刷产品,印刷企业还会慢慢转型成为营销服务提供商,比如做网站开发、数据库管理,甚至社会媒体战略。未来几年,喷墨数字印刷、电子印刷、3D印刷以及与医疗相关的印刷拥有巨大潜力,印刷企业要在商业模式和思维上做出重大转变。
篇9
大数据:
新虚拟世界的运行“大脑”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多的机器设备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庞大巨量的数据,移动智能终端市场的爆炸式增长,正在诱发一场以信息分析和整合为核心的大数据变革。从医疗健康的信息记录到品牌营销的市场调研,从用户的消费习惯到企业的战略决策,对数据的筛选整合以及精准分析愈加上升为群体共同的信息需求。而在IT、制造、零售、政府管理等各类领域,大数据平台毋庸置疑将成为改变整个实体世界运行方式的“大脑中枢”。
挖掘并利用数据的价值,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商业法则。比如用户的隐私信息可以通过地理位置信息传播,倒逼电信运营商和零售商提供更为个性化服务。而企业品牌推广同样需要通过数据的统合找到客户的特定属性和消费轨迹,进而实现更为精准的广告投放。对于创业者而言,每一个拥有移动设备的用户已然成为潜在有力的“商业客户”,通过私人订制的方式推送产品,进而赢得比实体世界外延更广的市场。
除了膨胀的经济价值之外,大数据“深水区”更在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运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生态保护等宏观命题皆需要大数据管理而实现加速转型。据市场研究公司IDC最新报告,2014年亚太地区(不含日本)大数据开支预计将达到10.2亿美元。到2020年,大数据的市场份额将从2012年的36%增长到62%,这种增长在新兴市场将特别明显。
尽管大数据变革被各方看好,但数据清洗、分析能力不足以及数据可视化瓶颈等诸多困境同样阻碍大数据浪潮的前行,大数据的商业模式仍模糊难见。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2013年10月的公司会议中坦言,大数据流量时代将非常恐怖,大量数据的传输与储存同样产生难以估量的垃圾信息。作为信息管道的数据公司,如何降低损耗、提高数据分析能力,成为未来战略的关键。而如果将大数据管理上升为城市或国家战略,同样也面临着庞大数据集中处理的难题。
车联网:
打开智能驾驶的O2O空间
尽管人们离实现无人驾驶汽车梦想仍存在一定距离,但未来互联网连接无疑将成为汽车的标配,而基于移动端的O2O也将成为车联网市场变现的重要模式。在2013年全球研发者大会上,苹果宣布了一项名为IOS in the car的计划,提出从2014年开始IOS7将全面整合12家主流汽车制造商的车载系统中。无独有偶,已有知情人士透露在即将召开的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上,谷歌也将宣布与奥迪的合作,矛头直指互联网汽车市场。而在2013年5月,阿里巴巴以7.2亿美元高调收购高德地图,则被业内视为国内互联网巨头企业通过O2O业务抢占流量入口,切入车联网市场的重要事件。
从车联网的内涵来看,传统的导航、车载多媒体、语音交互、GPS定位等功能仅是车联网的起点,真正的车联网系统,还需包括ECU与智能车载终端的融合、车云大数据与开放式APP、汽车的智慧感知、汽车黑匣子、车辆互联互通等核心要素和部件。而实现上述项目的落地,更需要大数据平台的搭建来处理由此产生的海量数据,以及车联网产业链参与者之间的创新与合作。
有市场人士指出,在移动互联的影响下,涵盖了包括汽车厂商、电信运营商、IT企业、保险(放心保)服务企业、汽车信息消费APP等诸多市场角色的车联网,将是物联网产业中最具开发潜力的新兴领域。对于不少汽车品牌商而言,将互联网技术搭载进入汽车服务,不仅需要传统重资产的投入模式,更关键在于互联网平台的搭建。车联网形成,需要传统工业与新兴技术之间的融合能力,比如对电信运营商的管道能力利用、与BAT等互联网阵营的整合。
而实际上,有着传统汽车工业制造能力的车联网,其未来的市场空间正在不断突破众人的想象。据调研公司SBD预测,全球联网汽车市场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将在2018年成长为一个份额接近530亿美元的市场。易观智库报告预测,到2015年中国汽车产量规模将达2500万辆,车联网应用和服务渗透率或接近10%的临界点,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00亿元。除此之外,未来几年4G技术的发展更将为高速传输数据、融合信息形成“智能管道”,利用TD-LTE网络发展的车联网在全城的覆盖也将有望实现。
智能家居:
内嵌互联网思维的“家庭管家”
智能化家庭管理概念的出现,恐怕是移动互联革命最直观最具魅力的内容之一。以住宅为平台安装的智能家居系统,让家庭内家电、照明、电话、温度、网络、窗帘、防盗监控等各类家庭设施听命于统一的“智能终端”控制。通过模拟人类思维进行家庭管理的“智能化”系统,正在将科幻电影中“机器管家”的场景接入现实生活。
篇10
如同10年前的智能手机一样,智能可穿戴设备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融入普通人的生活。
去年,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行业规模尽管尚小,但已整体进入迅速扩张阶段。全球四大市场调研公司之一捷孚凯市场研究集团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可穿戴市场零售量为1810万台,同比增长321%。其中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市场份额约占90%,增速分别达到了252%和531%。
专家分析,智能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市场潜力依然很大,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英国市场研究公司IMS Research预计,2016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60亿美元,2017年全球将售出7000万台可联网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是2013年的4.5倍。
从产品形式上看,虽然手环和手表牢牢占据大量的市场份额,但其他形式也在不断出现。厦门的云朵科技公司去年推出了5000多双智能定位鞋,在市场上大受欢迎。而从内容和功能上看,智能可穿戴设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前两年简单的计步功能,发展到现在的测心率、测速等综合性检测功能,并逐渐在工业、医疗、军事、教育、娱乐等诸多领域表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智能可穿戴设备涉及机械、传感器、芯片、人工智能、语音图片文字识别等多个领域,是信息技术高度集成的高技术产业,现在还处在产业前期,发展前景较好。
“我们认为,产业发展的‘风口’快到了。”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联盟专家委员陈雪涛说,从全球的发展来看,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将达到万亿级以上,成为全球角逐的最前沿产业。
缺少“0到1”关键技术
智能可穿戴设备展现出的巨大活力和市场潜力,已引发谷歌、苹果、微软、索尼等诸多公司在这个全新领域深入探索。去年11月,美国资本市场仅在可穿戴智能显示器领域就投入了上亿美元。在学术科研层面,美国、日本以及韩国均有专门的实验室或研究组专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研究。
而在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产业面临的关键问题,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的问题一样:缺少核心技术。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发展模式主要以低水平的复制和“锦上添花”的应用创新为主,在关键的核心基础技术方面仍然受制于国外。
广东省无限寻环科技(深圳)公司执行总裁牛浩田说,国外的可穿戴设备产品在基础技术上已远远领先于国内。我国企业更多的是以国外技术为基础,更新和创新产品,实现“从1到10”,但是缺乏“从0到1”的能力。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生产不出自研可控的好产品并走向世界。”陈雪涛说,目前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核心技术,如核心芯片、核心传感器等,还是掌握在国外企业手里。尤其是核心芯片技术,国外企业已经实现全产业链布局,而我国还缺少能够实现技术自主自控的企业。此外,我国在软件、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方法、云计算能力上也和国外有较大差距。
杭州暖芯迦电子科技公司创始人杨佳威说,国外企业大多对中国进行技术禁运,对方一听说是中国的机构要合作就一口拒绝,根本没有商谈余地。“所以一定要掌握自主核心技术,国内靠模仿的低端可穿戴设备肯定不具有长期发展的潜力,也不可能依靠这些产品来实现‘弯道超车’。”
业界人士指出,下一步国内智能可穿戴设备的领军企业应该加强合作,共同促进关键技术协同创新,尤其是要有自主掌握的核心技术,做到关键操作系统和芯片国产化,摆脱对国外进口的依赖。
产业未来:跨界整合内容制胜
专家认为,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产业下一步发展应改变传统电子行业以硬件设备为盈利核心的模式,重点放在开发满足用户需求的内容上。谁能够率先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提供优质产品体验,谁就将抢得先机。
“这个领域光有硬件不行,还需要有内容。”专注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现实等穿戴式设备的蚁视科技(ANTVR)公司的董事长覃政说,国内虽然厂商数量比较多,但有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的并不多。这是因为部分厂商为了快速发展、抢占市场,做了很多简单的开源系统,“但这样的技术路线显然太弱了。”
“就像手机是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一样,智能可穿戴设备是云计算、大数据的入口。”邬贺铨说,可穿戴设备是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结合产品,本身功能有限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连接到云端,依靠云计算增强产品功能。但目前我国大部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功能只是“锦上添花”,比如心跳、脉搏、计步的测量与传统方式差别不大,还没有出现超越传统产品的特殊功能。
篇11
纤维艺术设计专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的比例正逐年加大,是一席不容忽视的的市场领域。它包含的范围及其广泛:保护、时装、智能纺织、体育、医疗、运输、家居、建筑、地质……可以说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现在国外市场对于纤维的研究正处在研发阶段,从教学中就有很充分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这个“实际”就直指市场,不仅是现在的市场更是未来的市场。而国内对此也正是用人之际,会为更多既全又专的人提供空间,也是为我们设计类的大学生今后用以展示自我能力,增加就业的一个大好时机。
目前我国的纤维艺术设计教学大部分课程的内容还是以传统教学为主,缺少创新,缺乏活力,更主要的是缺乏与市场的联系,沟通途径有限。所以对于纤维艺术设计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如何让学生学好课程、掌握并能主动应用。主要包括对于纤维设计和实践之间的结合,改变传统或陈旧的较为极端的设计模式,弥补设计中欠缺的理性思维,更好地分析市场、了解市场、利用市场;什么是实践,什么是结合,怎样实践,怎样结合;在实践和结合的过程中怎样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市场是什么,需要是什么,现在是什么,未来是什么……这些都是应当列入教学改革的项目内容,用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指导方式来缩短与国际纤维艺术设计的差距。
在项目实施方案、方法和具体计划中我认为首先是调整教学内容的课程结构,做一件衣服不难,需要的人才也不仅是裁缝。所以启发思路,扩展思维,充分学习纤维艺术设计的核心,掌握尽量多的科学技术,了解市场,创作市场……这就需要时间让学生从无到有,由浅及深,从繁到简。
除了应用现代手段进行教学之外,与实践挂钩是重中之重。这就首先要让学生对于市场有所了解,那就是市场调研。而调研的范围也决不仅仅只是专业范畴,要对更多领域或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较深入的调研,便于今后在设计中更深入地研究。同时注重科学技术的指导力量,真正把科学和艺术设计相结合,让设计更人性化、智能化,把设计真正驾驭在未来之上。
任何设计的进步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这对于我们发展中的国家尤为明显。设计离不开市场,市场又是由若干个领域组成,做设计决不能只在单一的艺术领域里进行。但现在情况是国内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还是有很多脱节现象,所谓的“隔行如隔山”成为相互“不介入”的理由。比如设计中的各个专业方向之间的脱节体现在有想法不知道怎么实施,在哪实施,甚至根本不去考虑实施的必要性。所以说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积累和体会。
实施的范围可以先从本专业的学生开始,因为同属一专业的知识相比较其他专业进入的状态要快而且容易掌握。有了这一部分学生的影响,自然可以带动其他专业学生的兴趣,进而逐渐变得专业。这里的专业是指通过其他专业的深入了解更好地为各个本专业服务,使各个本专业从深度和宽度上都有所提升。那么最终的成果应该是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对本专业的运用中更统筹帷幄,在专业里体现包罗万象,在万象中尽展一技之长。
篇12
而即将或者说已经开始的是第四次飞跃:人类不再是唯一的智能体。图灵的计算机理论,粉碎了人类思考的最后尊严。在图灵开创性的研究之后,计算机科学和相关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对人们的认识产生了内外两种影响,为我们认识自然、虚拟现实和作用于它们之上的工程力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科学视角,同时使我们在“我们是谁”“我们怎样和世界联系与互相联系”以及“我们怎样想象自己”这三个问题上产生了新思路。
基于这一点,我们来一同看看智能机器人的前世今生。报告中的观点均为我们根据市场调研和访谈所做的合理推测,并不代表准确商业信息。
市场:家用服务机器人正在走入千家万户
机器人是什么?英语中“robot”和“droid”都有“机器人”的意思。但我们认为中文的“机器人”更应该是robot(不一定是具有物理形状的机器人,也许只是软件算法),而不是droid(具有机器人物理形状)。
专业机器人已被逐步应用于工业制造、医疗、军工、物流、农业等领域,家用服务机器人也在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中国制造2025》规划、“互联网+”计划诞生,产业联盟建立;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消费升级来临;算力(computing power)、算法(algorithm)、数据(data)、应用场景(applications)四大要素不断成熟。
从广泛的应用角度看,机器人的交互性质可以用于大部分种类的服务机器人。然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交互机器人大部分都只能满足一个方面的宽泛需求,而未能满足细化到某一应用点的刚性需求。
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目前销售额以专业机器人为主导,其份额达到了63%。
产业:还处于原有需求升级阶段
服务机器人是消费品属性,归根结底还是需求驱动,将从具体场景出发放量。服务机器人的供需问题在于两点:需求是否刚性,以及使用频次多少。目前产业化最成熟的是扫地机器人和客服机器人,其背后是高频需求的带动。发展迅速的是陪护机器人和早教机器人,其背后是刚性需求的推动。
服务机器人的需求场景根据市场化程度可分为三类:原有需求升级,现有需求满足,未知需求探索。
原有需求升级是市场已经存在的,包括早教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其中早教机器人相比学习机增加了人机交互的内容,扫地机器人相比吸尘器增加了自主的路径屏蔽算法;现有需求满足是由于机器人采购成本低于人工成本而采用服务机器人,包括智能客服、陪护机器人等;未知需求探索在现阶段的需求并不强烈,如管家机器人等。
目前服务机器人产业处于原有需求升级阶段,场景关键词为:家居、教育、物流。从天猫淘宝官网取样数据来看,扫地机器人市场规模最大,擦窗机器人和玩具机器人规模相当,早教机器人刚刚起步,而送餐、管家、导购机器人市场规模很小。这个数据与京东官网的商品数和品牌数相一致。电商官网数据也印证了原有需求正在升级,形成市场化,目前正处于原有需求升级和现有需求待满足的阶段。
篇13
被黄非鸿招进来的另一个男孩叫武浩然,戴副眼镜,蛮斯文的样子。他扶一下眼镜,说道:“虽然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移动云医疗的应用探索,但大多功能单一,对于使用者来说,其起到的真正医疗价值并不大。”
跟武浩同时被招进来的女孩叫王小薇,扎一个马尾辫,干净利落,大方得体。黄非鸿在选人方面,对树立公司形象上还是考虑有加的。王小薇接着说道:“普通百姓希望能够通过智能化的手段在看病挂号、就医流程等环节实现方便快捷,也希望未来的医疗应用能够在疾病预防及控制方面起到作用。而同时,他们更希望这种智能化的方式能够简单易行、方便使用。”
魏云生和黄非鸿通过各自的人脉圈子,得到的业界人士的看法是: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传感器技术的发展,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构造“健康云”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可能。
这些结果看上去让魏云生和黄非鸿感到欣慰:起码,创业的方向没有选错。
魏云生说道:“这段时间大家辛苦了,调研的结果对我们是有利的。但是……”随着魏云生的话锋一转,所有人都抬起了头,紧盯着他。“但是我们还是没有明确移动云医疗跟社交,这二者怎么去结合?”
一时间,大家都面面相觑,不知怎么回答。还是黄非鸿打破了这个僵局:“我看,不如请许小姐谈一谈,听听她的想法吧。”
魏云生表示了赞同,毕竟这个合作意向是许若晴先提出来的,这盘棋怎么走,想必她是有谱儿了的。
魏云生拨通了许若晴的电话,约她方便的时候见面谈一下有关合作的想法。许若晴爽快地答应了魏云生的邀请。在黄非鸿的提议下,见面的地点选在了许若晴公司附近的一处咖啡厅。这里地处CBD商圈,咖啡厅的设计风格也蛮适合商务洽谈。
许若晴对问题的回答异常简单:“移动云医疗是一个发展趋势,简单易行、方便易用、能整合多方医疗资源,并且达到共享的目的,是广大消费者最容易接受的模式。而在这些方面,社交网络和应用平台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两位难道没想过将这些优势跟移动云医疗结合,创造出一种模式,让老百姓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和健康管理服务么?”
魏云生和黄非鸿不得不承认,许若晴的话说的很有道理。而关于双方的合作,接下来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紧接着,除了跟许若晴的公司讨论合作细节,更重要的是先把这一模式的策划书写出来,拿去跟之前贾如云牵线的软件公司洽谈,吸引到第一笔创业投资。
黄非鸿依旧请之前为他们写创业大赛演讲词的哥们儿精心撰写了一份策划书,贾如云这边也加紧帮魏云生联系洽谈的事情。或许是好事多磨,等了将近一个月,魏云生终于等来了消息:那家软件公司约定一周后对他们的策划书进行商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