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篇1

规划是区域发展的龙头和总纲,是引领区域未来发展的蓝图。城乡一体化最大的工作就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规划,提高规划水平,强调在土地招拍挂等工作中均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基本原则,通过规划去确定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工作部署。当前阶段,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经济区”战略部署,市委提出的“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区委提出“北跃在呼兰”的战略目标,结合我区实际,坚持科学谋划我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已经十分必要。

一是城乡一体,形成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包括城乡发展人口规划、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将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新老城区和小城镇规划等各项规划有机衔接、协调统一起来,在编制工作中加以落实。

二是着重做好生产力布局和区划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在城乡规划中全面贯彻“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原则和要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科学合理地规划老城区、新城区、重点镇、农村新型社区的人口规模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对产业、人口的集聚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克服过去城乡规划建设上存在的误区,努力做到各项规划相互衔接。

三是规划一定要长远合理,并且具有法律约束力。严格依法执行规划并加强监督,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规划一经制定后就纳入法制管理,各项工作严格按规划推进;改革和调整不利于规划管理的种种体制障碍,形成有利于规划管理的机制和办法;加强规划监察,坚决纠正和查处各类违法建设的行为,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彻底改变了过去城乡粗放型发展和建了拆、拆了建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和保障

产业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支撑。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注重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发展平台,形成强大产业支撑,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布局。

一是要按照规划来推动产业发展,避免盲目性。

二是要高度重视并且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的就业和生活安置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三是要注意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提高劳动效率。

四是要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尤其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必须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和农村扶贫开发“三大重点工程”,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苗木花卉、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主导产业逐步延伸为产业链,带动经济发展,通过卓有成效的手段,引导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逐步提高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水平。

三、以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工作重点

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就是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建立城乡平等的经济社会新体制。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从我区的实践出发,当前要做好以下五点:

篇2

二、我市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析。

㈠、有利因素

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年,完成农村社会总产值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镇、村、驻镇单位、农村中小学先后完成了基础设施的新建、改建或扩建,农村小康住宅改建率达到了%,农村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到了⒍%,配套设施基本实现“四化”即道路硬化、四旁绿化、村容美化、净化,为城乡一体化进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城市大、农村小,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农村靠近城市,农产品市场容量相对较大,有就近吸引城市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以城带乡,发展乡镇企业,以工富农,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和二、三产业的条件优越。

旅游资源丰富。我市境内有“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关城、悬壁长城、长城第一墩、黑山岩画、魏晋墓壁画等历史文化遗产和居世界第二的滑翔基地等自然景观,且这些旅游资源都地处农村,且农村具有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优越条件,如果将我市独特的旅游景观与丰富的田园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共同开发,将为农村第三产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农业开发已初具规模。双泉农业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金汇果蔬基地、文殊食用菌基地、友谊特禽养殖基地、长城葡萄基地的建成,为我市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注入了活力。拱北梁水库、双泉水库、安远沟水库以及酒钢种植园的建成,为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水土资源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全市实有耕地面积万亩,荒滩万亩,境内水资源可利用量亿立方米,农田水利设施基本配套,具有在城乡结合部、荒滩地带招商引资进行农业产业园及二、三产业建设的基础条件。

人文、地理环境较好。我市农村人口万人,仅占全市总人口的%,且靠近酒钢,具有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换农民身份的有利条件。

政策环境宽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定》,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㈡、不利因素

镇区规模偏小,镇区人口偏少,辐射带动功能较弱,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我市个镇多表现为以镇政府为中心,周围零星建有若干不具规模的商业网点和服务设施,排水、路灯、绿化及社会文化服务设施基本未建成或不健全,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城郊型特色农业发展不足,农产品品种少,且部分老化,不能满足全市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我市蔬菜在本市市场占有率仅为,且多为黄瓜、西红柿、油菜、土豆等市场价格低,效益不明显的品种;我市林果品种如苹果、梨等大部分品种已老化,销售难,造成挤压堆积,甚至腐烂。

二、三产业规模偏小。许多镇办、村办企业由于人才匮乏、产品质量差,技术含量低,资金少,在市场竞争中被挤跨。××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超过万元的有个乡镇。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三产业总量少,规模小,从业人员少。

债权债务负担沉重,再投入资金严重不足。据统计,自年以来,农村基础设施(不含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投资亿元,其中镇村筹集万元,农民自筹万元。农户三提五统、建校集资等各类拖欠款万元;村级债权万元,债务万元。农业再发展及基础设施资金严重缺乏。

三、我市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措施和思路

㈠、努力壮大农村经济,是加快城乡一体建设的基础。

城乡一体化的载体主要是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生长发育的速度和质量,最终取决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⒈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要针对目前我市乡镇企业数量少、效益差的现状,一方面要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新建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另一方面要加紧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增加科技含量,改善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要抓紧乡镇企业的制度建设,使之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完成二次创业。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聚集,走连片发展的道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局面显然意味着发展的低水平、低质量和整体的不经济。分散的乡镇企业是否愿意向城镇的工业小区集中,取决于土地购置成本、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政策优惠的力度等。在小城镇建设中应规划好工业园区,统一提供配套的水、电、暖、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利益机制和行政限制手段促使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

⒉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是以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联结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使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化为社会化大生产。我市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依托城郊优势,把农业办成实用型精品农业、实效型珍品农业和实质型旅游观光农业,满足城市的消费需求。大力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提高科技水平,坚持发展多品种精细蔬菜、花卉等高效作物。大农业内部结构要向林、牧业方面调整,在林业方面,要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质、高效,适合我市种植的高新品种,对老果园要加大高接换优力度。在畜牧业方面,使优质牧草的种植和畜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的经济格局,重点引进和鼓励农户养殖有较高经济效益的肉用牛、羊及瘦肉型猪,扩大奶牛养殖规模,在满足城市消费需求的同时,增加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同时,要发展“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分工,规模经营的路子,也就是大力发展专业村,把一个村的经济建立在一种或二、三种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优势之上。我市农村有这方面的优势,应着力培养壮大。如嘉峪关村有发展旅游服务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断山口村有发展沙产业的条件;河口村有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冯家沟村有发展林果业及优质林果育苗的条件。还可以培养养牛专业村、养羊专业村等,要引导农民少种或干脆不种粮食作物,大力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专业种植和专业养殖。

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多种经营推进城乡一体化。根据我市工业旅游城市的定位和城市大、农村小的特点,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增强活力。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加速发展第二产业是壮大城乡经济实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关键所在。依靠丰富的农产品优势,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是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着力培育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要坚持外延扩大和内涵提高并重的原则发展镇区工业,以集镇工业的发展带动规模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加速实现农业工业化,形成巨大的带动力、聚合力和辐射力,推动小城镇建设,壮大集镇财力。

以市场建设为纽带,发展商贸流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和休闲产业,兴办各种服务行业。以观光旅游活跃农村经济,推进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完善市场功能,吸引八方商家,以商贸流通的发展,扩大农产品外销数量,增加农民收入,进而促进餐饮业、旅游业以及其它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壮大第三产业规模。鼓励和支持农民在市区、城乡结合部从事二、三产业,将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转换为城市居民、产业工人或个体私营者,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镇区经济凝聚力。

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基础,也是城乡一体化的承载体。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上,必须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适度超前。在建设上,以城乡结合部为突破口,分层次搞好开发建设,优先进行道路、水、电、通讯等建设基础设施。在资金筹措上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要充分运用建立投资回报保障机制等市场经济手段,吸引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镇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打破单一的财政投入为主的模式。鼓励本市农民、居民带资进镇自建或合作建房。

㈢、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我市农业生产规模小,现行的一家一户的分散的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要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上求创新,在有条件的村,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转包、转让、联合服务等办法,允许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偿流转,允许把土地的使用权作为合作资本,并取得合理补偿。鼓励和支持个体、企事业单位、个体私营者在农村承包农民的土地兴办产业园区,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成为产业工人。

㈣、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

为鼓励农民和外来投资者进入小城镇,便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逐步取消城镇户籍划分,凡在城镇已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已有稳定的生活来源,而且在城镇有合法的固定住所的,办理城镇常驻户口,并在住房、教育、就业及社会保险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经商办企业的,应享受政府招商引资的所有优惠政策。

篇3

一、加快实行城乡一体化生育政策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我国在生育问题上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例如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人口数量瞒报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城乡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不利于城乡的和谐发展。近年来很多城镇的计划外生育始终处于反弹势头中,对稳定低生育水平总目标实现困难重重,我镇也面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艰难局面,城乡一体化生育政策的约束性和指导性随之减弱。具体表现在:首先,一些通过政府将城乡的行政级别的提高使一部分农村居民成为了城镇居民但是实质上的生活条件并没有改善,一些外出打工的人在外面发展的很好但是子女依旧在农村接受教育,生活水平其实已经等同于城市人口的竞技水平;其次,人口老龄化不断的加剧,需要有更多劳动力来补充这部分的需要,有多余的劳动力能够照顾老人,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再次,现在的很多独生子女,性格上发展不完善,由于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呵护,养成了叫娇生惯养的习惯,同时家中没有兄弟姐妹,不能体会互助和分享的意义,造成性格和人格上的偏差;最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着内需来推进的,而人是拉动内需的唯一的因素,这就需要有足够的消费者,所以必须要保证城乡的人员的充足;除此之外,实行城乡二孩的生育政策,可以调剂人口的性别比例,打破性别失衡的局面。综上所述,适度调节城乡的生育政策是非常必要的,是利国利民的重大决策。

二、实行城乡一体化生育政策过程中二孩生育政策的可行性

这一生育政策在上海已经开始了尝试,上海作为一个思想很前卫的大都市,有着很强的预见性,上海就宣布了符合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针对这种现象,一些人提出了质疑,说上海是公然违背国家的政策,但是这个效果积极的,是明显的,缓解了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缓解了这方面的财政负担,同时也带动了城乡的消费。

2.1 “二孩的生育政策”符合大部分人的心理意愿,养育两个孩子可以保证养老,能够使生活丰富,能够完善孩子的性格,在对城城乡居民的调查中,生育子女数的平均值为1.9,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居民赞成每对夫妇生育2个孩子,赞成养育一个孩子的意愿远远的偏离了正常值。

2.2 “二孩的生育政策”有利于控制人口的性别比,缓解城乡老龄化的进程,维持整体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平衡,而且能够稳定并促进计划生育率,这对城乡的和谐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2.3 “二孩生育政策”并不违背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一政策,我理解的这个低生育水平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一个合理的区间,生育率这个区间保持在1.5左右就可以视为正常;

2.4 “二孩生育政策”的前提还得是有充足的物质条件来保证,随着我国城乡经济水平的发展,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了养育两个孩子的条件,而且整体城乡对教育的认识也字逐步的提高,这也就保证了城乡的孩子有比较高的受教育水平。

三、实行城乡统一的二孩生育政策必须落到实处

有些农村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生存环境也相对封闭,思想观念也不能得到快速的更新,加强全面推行村民自治,以村为单位制定村规民约,推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省条例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在审批宅基地、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红等利益分配时,现在审批宅基地已经实行独生子女按两人计算的优惠政策,收益分红方面独生子女按两人计算还没有到位,还有对不履行计划生育义务,不按期上环、结扎、环孕检、外出流动人员不办理婚育证明的人员拟定处罚条款,由政府、计生办督促、指导依村规民约章程处罚和奖励。从而制约不遵守、不服务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行为。我们第一,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重点是农村地区,破除封建思想的束缚,第二,必须从国家政策的高度狠抓落实,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还要加快城乡生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同时做好深入细致的工作;第三,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过程的经验告诉我们,健全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可以缓解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问题,进而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维护城乡生育政策的稳定。

从上面的几点可以看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实行统一的生育政策是大势所趋。“二孩生育政策”可以满足城乡群众的生育意愿,也可以保证国家低生育水平的号召,同时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是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二孩生育政策正处于国家利益和家庭利益的结合点上,所以要慎重的对待这个问题,在目前对政策研究尚不完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缺乏社会调查和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要以现实情况为标准,在实际调查中,为找准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加紧制定科学的城乡计划生育的政策,以争取政策效益的最大化为准则,不断的促进龙岗镇生育政策的完善。

参考文献:

篇4

一是实施统一规划。全面开展了城乡水资源保护、利用、开发专项规划和全区城乡一体供水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完成了全区城乡供水资源和供水设施共亨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实施统一建设。为了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成立了归区水利局管理的“宁海区水资源保护开发投资公司”和归建设局管理的“宁海区供排水建设投资公司”,分别承担投资建设管理城乡供水资源和城乡供水设施建设管理。已经完成城关第二水厂万吨扩容工程,使城区日供水能力达17万吨;已实施建设临港水厂、宁东水厂和长街水厂等三个区域性上规模的新水厂。计划今年还将启动建设宁海北部重镇区域性上规模的新水厂。其他区域性的新水厂在2010年前完成建设。

三是实施统一管理。为了加强全区城乡供水统一管理,以供排水投资公司为龙头,把各个区域性水厂作为独立核算的分公司管理,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同时,及时做好原乡镇水厂的产权合并和供水并网工作,最后逐步建立“宁海区水业集团公司”,实施全区城乡水务工作一体化,实现城乡水业给、供、排一条龙建设管理机制,即合并现有建设局、水利局两个水业公司为一个建设管理主体。

二、统筹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提高城乡排水质量

为加快我区的生态建设步伐,优化我区环境保护工作,确定2020年全面实现全区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建设,实施城乡污水处理由区一级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投资建设,统一经营管理。为了实现这一工作目标,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一规划。从2003年开始着手规划建设城北污水处理厂,去年又继续进行了全区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规划,完成了全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共亨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实施统一建设。城北3万吨规模污水处理厂去年已建成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城区污水排放标准,优化了城区环境保护。计划2010年前建好城南、临港、宁东等三个区域性规模污水处理厂,2015年前建成西店、岔路、长街等三个中心镇污水处理厂;2020年前全面实现全区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达标覆盖。

三是实施统一管理。以供排水建设投资公司为龙头,把各个区域性的污水处理厂作为独立核算的分公司管理,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实行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一条龙管理。以后逐步实现招商引资,嫁接外资,转换建设投资和经营管理体制。

三、统筹城乡“垃圾处理网”建设,提高城乡环境质量

为了进一步搞好全区城乡垃圾处置工作,净化城乡环境,建立了村负责集中收集、镇乡负责垃圾集中清运、区负责垃圾集中填埋处理的三级联动建设管理机制,有效地解决全区城乡垃圾统筹处置问题。实施区、镇、村三级联动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和工作运行机制,既可降低建设管理成本,又可提高建设管理效能。

按照这个统筹运行要求,去年已全面落实好镇、村环卫管理组织和人员,配好镇乡垃圾清运专用车,启动城乡垃圾统筹集中处置工作。同时,要求在2007年前建设好各镇乡垃圾中转站,扩容建设二期垃圾集中填埋场建设,不断完善垃圾中转和集中填埋设施,不断提高垃圾中转能力和集中填埋能力。

四、统筹城乡“管线网”建设,提高城乡建设秩序

城乡地下管线建设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管理,完善设施功能,杜绝多部门交叉重复挖掘建设,规范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秩序,不断提高城乡地下资源共享度,主要实施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筹建设。从2002年开始,我们就组建了“宁海区地下管线代建公司”,统筹代建城乡地下通讯、电视等管线设施,并出台《宁海区城乡地下管线统筹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做到与城乡道路设施同步规划、设计和建设。为进一步理顺统筹城乡地下管线建设关系,今年要搞好从统筹代建公司转变为直接统筹投资建设的经营公司,全面实施城乡地下管线统筹建设管理新机制,为城乡地下管线使用单位提供统一建设和维护服务。

二是实施统筹档案。为了准确把握现有城市地下设施的建设现状,决定今年全面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现状普查工作,摸清现有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现状,建立城乡地下设施档案库,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信息资料计算机动态管理。

三是实施统筹规划。今年启动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的长远统筹规划,严格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工程建设档案备案管理制度,使城乡地下设施建设做到统筹、长效、有序建设。

五、统筹城乡“供气网”建设,提高城乡生活质量版权所有

城乡管道燃气是现代城乡的重要设施,建设城乡管道燃气,对提高城乡品位,净化城乡环境,提高城乡生活质量,发展地方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浙江省天然气利用规划,东海天然气将在2006年前后在宁波北仑三山登陆。为了加快我区城区的管道燃气建设,重点实施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篇5

    一、规划先导——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区域相对集中,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5%,具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周村区积极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周村区深刻认识到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导、前提。为此他们坚持城乡规划一张图、发展一盘棋、区域全覆盖,城乡一体、科学构建城镇框架。按照“融合中心、一主两翼、三级联动、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主城区、中心镇、中心村(社区)”三个层级,将全区统一规划为1个主城区、2个中心镇、22个中心村和29个居民点,构筑紧密衔接、布局优化、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融合中心,是指主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东新、西古、南商、北工“的总体布局,完善设施、提升品位、做大规模、壮大实力,全面融合中心城区,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承载力。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要求,以产业支撑推动建设发展,全面提升城镇综合实力和承载服务功能。

    以“两区三村”建设为载体,统筹规划城乡社区建设.把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农村社区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等相结合,全区统一部署,加强规划引导,全面整体推进。计划3年时间,投资20.36亿元,完成全区2个棚户区、6个老旧工矿居住区、9个城中村和12个城郊村改造任务。目前“两区三村”改造建设全面推进,全区开工建设5个项目,完成拆迁面积72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面积9万平方米。预计到2012年年底,全区城镇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5平方米和38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将得到切实改善。周村区已被表彰为“全省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是先导,是前提。工作中,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特别是要先构建起适合本地的城镇建设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搞好其他方面的衔接规划,才能增强规划的统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四两拨千斤”——“两区三基地”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架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桥梁

    产业聚集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近几年,周村区坚持“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目标,以“传承商埠文化、激活商埠经济、打造幸福周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总的指导思想下,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突破以往城乡行政界限和政策“垄沟”,勾画出了“两区两带两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成略,以“两区三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这个“四两”,巧拨城乡一体化这个“千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架起了一座金色的桥梁。

    “两区三基地”的构思主旨。周村区的“两区三基地”就是为了突破以往城乡分割的行政界限政策“鸿沟”,把过去以镇和办事处为“点”零散布局的相关联产业,统筹规划成片状和带状的产业聚集区,实现资本、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越城乡、高效配置、集约发展。

    “两区三基地”的实施。“两区”即西部老城区、东部新城区,唱好“双城戏”,深入推进以周村古商城为核心的西部老城区优化提升,改善周村人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充分发挥孝妇河滨河区域优势,加快推进东部新城区规划扩建。“三基地”即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南部现代物流基地、王村高档耐材基地,突出抓好309国道市场物流产业带发展,建设大市场、发展大物流、实现大增值;目前,309国道串接起的物流产业带上已崛起了全国最大工业用不锈钢市场,中国家具行业十大商品交易市场、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多功能机床销售维修服务中心、辐射华北地区的中国周村轻纺科技城等一大批市场,年交易额达100多亿元,从业人员近4万人。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南部高档耐火材料生产基地。两基地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0多家,垄断了周村企业的半壁江山,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对外出口耐火材料的主要基地和重要的精密机床制造基地。在“两区三基地”的发展战略实施的同时,周村区还注重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实施“优一壮二活三”方略。进一步调优调精农业、调高调强工业、调大调活服务业,推动产业加速向“集约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加快培植壮大丝绸纺织、机电设备、轻钢结构、精细化工、耐火材料、沙发家具6大特色产业集群,努力推动周村老工业区实现新的转型发展。着力构建以先进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为基本框架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带动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产业是动力和支撑。必须打破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界各自为战布局产业的做法,要立足城乡一体化全局,整合利用各类资源要素,优化产业布局,突破瓶颈制约,才能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新的发展空间。

    三、均衡“社会事业”——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一体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在农村,几年来,周村区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注重从农民最急需、受益面最广、与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人手,推动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向农村配置,收到了明显成效。

    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周村区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扶助贫困户倾斜。近三年累计完成投资达4.2亿元,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周村区通过深入实施“服务为农、产业兴农、项目强农”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建设农村殷实小康十大工程”,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得到进一步改善。

    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基础设施方面一是加快完善城乡交通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了干支相连、区域协调、镇镇通达、顺畅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二是按照“同源同网同质”的原则,建立城乡供水体制。三是加快完善城乡农用设施体系。公共服务方面,一是着力推动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调整优化城乡教育布局,率先在全市完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二是着力推动城乡卫生均等化。大力实施“卫生强基工程”,全区90处中心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全部完成规范化升级改造。三是着力推动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全区所有镇、街道都建立了综合文化站,50%以上的村居都建起了文化大院或文化中心,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依托和载体,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和重点难点。只有借新农村建设的契机,进一步均衡城乡事业,进一步改善民生,才能回归到城乡一体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四、不忘农本——突出“山、水、园、林”特色加快发展都市农业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近几年来,周村区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实现都市农业新突破”的要求,突出“山、水、园、林”特色,走出了一条从单一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的新步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规划,着力搭建都市农业发展平台。周村区充分发挥毗邻市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注重特色、科学发展”的原则,突出“山、水、园、林”特色,注重于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土地利用、城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相结合,制定完善了周村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意见和规划,把发展生态观光都市农业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切人点,确立到2012年基本完成由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型,着力发展张周路园林文化服务带、孝妇河生态景观带、凤凰山休闲观光区等大重点区域,作为发展平台。并在资金、政策、服务等方面提供切实的发展保障。

    都市农业初见成效。积极打造“生态、休闲”都市农业品牌,重点抓好了张周路苗木花卉基地和风凰山、葫芦山生态休闲农业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加快推进第十二期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在确立了发展重点的基础上,近几年,周村区以都市文化为主线,重点规划了凤凰山、葫芦山,孝妇河生态观光带、张周路花卉苗木产业带等为重点的城郊乡生态观光农业区。预计到2013年,就能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效益突出、城乡互融的休闲产业格局,达到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的目标,实现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景观、生态建设的新亮点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不忘农本,立足各自资源优势,转方式、调结构,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让农民在发展中享受到城乡一体化带来的新成果,这样才能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篇6

关键词 ]城乡建设;供水一体化;供水改造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280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均离不开水。不安全的水资源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的无形杀手。国家为解决该严重性的问题,要求尽快改善农村用水条件,提高农村用水的安全性能,为农村居民用水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同时加快城乡费一体化进程步伐,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

1城乡供水现状

近年来,由于政府加大了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力度,使得城乡供水已经逐渐的向集中供水化发展,但是,对农村供水建设当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急需解决的重要安全问题。

大部分将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城乡周边均会有大量的水资源,但是该水资源供水对象多为城镇或城市,对农村的用水支持力度并不足,流向农村的水资源甚少,使得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进展缓慢,不能够快速的解决农村居民用水安全问题。同时,个别农村正在进行的供水一体化建设,工程质量不过关,不能够保障居民的安全用水,使得农村居民产生了强烈的反应。另外,现有的一体化工程较规划的一体化工程规模而言,相对较小,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整体供水网络正在建设当中,其管理以及建设均有待进行整合[1]。加之,个别城乡当中的供水一体化工程的运营机制并不完整,对水资源的管理,用水价格的控制并不严格,使得工程运营当中的经费运转不合理,必须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以及规划。

2城乡供水一体化当中存在的问题

2.1供水骨干网络建设力度不足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大部分农村居民已经转移到城镇进行发展,其收入亦得到了提高,对用水质量和用水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时,多数农村现存的供水工程仍旧是单村的供水工程,其中存在问题比较多,亦比较突出,因此,整体供水的骨干网络需要加大建设力度,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

2.2城乡供水工程运行受到制约

城乡供水工程由各农村村内供水管网组成,而村内供水管网一般是在实行“村村通”时期,由各个村自主进行建设,无论是整个管网的用料,抑或管网的建设质量,均低于正常标准[2]。加之部分村内供水管网进行了多年的供水作业,已经产生了损坏,无法继续实行供水作业,即便是其他村内供水管网为出现严重问题,依旧多数为“带病”工作状态。而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将各个村内供水管网进行连接,接入较大的管道,该项举措将会为原有的村内供水管网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时便考虑放弃个别农村的村内管网连接,导致整个城乡供水工程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2.3部分农村供水并网积极性不高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是现今推行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相当一大部分农村的村内管网并网积极性并不十分高涨,主要是因为:第一,部分农村的村内供水管网虽然处于“带病”工作的状态,但是仍旧能够进行供水作业,村民认为只要有水用并能够解决生活用水问题,并不注重对水源质量的要求。第二,现今多数农村虽然实行村内供水管网进行供水,但是其供水并不需要花费资金,实行免费政策,而正常的税费是由整个机体承担[3]。村民担心在实行供水并网之后,其用水费用会提高,因此,不主张实行并网供水。

2.4供水一体化配套设施不完善

(1)产生污水现象比较严重。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当中必定会有重要的水源,对重要水源的保护虽然得到了相对的重视,但仍然存在水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导致污染水源进行蔓延,影响整个城乡供水系统。

(2)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现今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网络技术进行配合,使整个工程建设以及运转均能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现有的水平达不到要求。

(3)运营体系不够完善。在该工程当中,其监管体制以及整个工程的运营体系均未得到完善,并不健全,对农村供水的管理不严格。

3城乡供水一体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供水骨干网络建设力度。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应该按照规划建设的总目标进行建设,以便于加强整个供水骨干管网的建设,完成预期目标,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2)水管网建设步伐。由于村内供水管网的建设制约整个城乡供水进程的运行,因此,必须对村内供水管网的建设加快步伐,最主要的便是筹集村内管网建设的资金[4]。在建设过程中,上级应该予以相应的改造资金,但只能够满足少量村内管网建设,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造的乡村则需要自主进行资金的筹集。同时,为了保障建设后的村内管网能够适应一体化建设,应该对村内管网的建设与改造进行统一的规划、建造、监管。

(3)提高供水管理以及服务水平。首先,要提高整个建设当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整个工程进行信息化、自动化的监测与控制,安装实时监察装置,对问题的出现能够及时进行处理。其次,要提升建设中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供水单位需要设立便捷的供水热线,组建解决供水问题的队伍,对居民在用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进程处理。

(4)考核制度。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多个部门联合进行管理,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成立较为完善的多部门领导机构,对其人员的配备以及职能进行明确,便于解决在建设与运营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5]。同时,要对整个供水工程进行考核,确保能够正常、安全供水,为农村居民的用水提供安全保障,推荐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农村用水安全问题几位突出的时代,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不仅能够为农村居民的安全用水提供保障,减少不安全水质对农村居民身体上产生的危害,更能够加快整个城乡一体化进程。政府在进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方面,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发挥政府职能,对该工程予以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使建设者与城乡居民能够完全积极的投入到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当中,为城乡的统筹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一、临沂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必要而紧迫的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对于“十二五”时期的临沂市而言,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

1.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促进临沂市农村发展的根本途径。临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全市1080多万人,农村人口占526万。这一基本市情决定了没有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就不会有临沂的和谐发展与持久活力。但是,目前临沂市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农业增效难、农民就业难、农民增收难、农民维权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完全突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尚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因此,必须用统筹城乡的发展新思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2.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临沂市顺应城市化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世界各国城市化的发展大都经历了城乡分化、城乡分离、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四个阶段。在城乡分离阶段,城镇化率一般在30%~50%;在城乡融合阶段,城镇化率一般在50%~70%。2012年,临沂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1.3%,已经进入了城乡融合阶段。同时,近年来临沂市的城镇化率持续以年均2-3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可见未来5~10年将是实现城乡融合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跨越的重要时期。顺应发展规律,临沂市应将城乡一体化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3.目前临沂市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基本能力。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2012年,临沂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34美元,非农产业产值比重达到90.3%且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绝对主导地位,这说明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为此,应当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

二、近年来临沂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总结

1.做法及成绩。(1)坚持高点定位、科学规划,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早在2003年,临沂市委市政府就邀请了国内规划界的多名知名专家对城乡规划进行了科学的调研规划,开创了临沂加快城镇化发展、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的新局面。2012年,市委市政府又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要事来抓,制定了《临沂市现代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经过科学的规划和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中心城市引领发展、县城支撑发展、驻地镇综合发展、重点镇优先发展、一般乡镇特色发展、新型农村社区聚集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2)加大中心城区与周边对接力度,着力构建“泛城市圈”。近年来,临沂市把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加大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四点对接”力度,构建半小时、一小时“泛城市圈”,各县城与中心城区同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郯城县、费县、沂南县、临沭县已经与中心城区形成了“半小时生活圈”,沂水县、莒南县、苍山县、平邑县、蒙阴县与中心城区形成了“一小时生活圈”。

(3)坚持公共服务政策和投入向农村倾斜,全方位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近年来,临沂市持续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大幅度提升了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在平安临沂建设中,市财政将建设资金的一半以上投到了农村,并在农村探索总结了“治安保险”和“平安互助网”等经验;在养老服务方面,全市建设乡镇敬老院达到180个,集中供养1.9万人,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受到了国务院表彰;在特殊人群服务方面,政府为进城务工人员投资建设的零工市场以“一元公寓”运作模式在全国推广。

(4)实行五线联动,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所谓“五线联动”,即由组织部、农房办、整治办、社区办、文明办一部四办“五线联动”,形成完整的工作链条,全面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中,农房办负责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社区办负责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基层政权建设;整治办负责“三上”工程(气上楼、水治污、环卫保洁市场化)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组织部负责社区基层党建;文明办按照生态文明社区创建的标准,抓考核、评比、达标。近年来,全市共实施集中建设农村住房项目1343个,涉及1537个村庄,建设农村住房36.4万户,改造危房7.5万户,直接投资443.8亿元。

2.问题及不足。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临沂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1)城乡一体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法律支持。一是缺乏必要的土地权益保护制度。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的界定不明确,导致了临沂市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中产权纠纷和摩擦较多,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空间和进程因此受到了限制。二是缺乏对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法制规范。临沂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的改革探索存在着许多法规条文的约束和限制,有些具体做法甚至与物权法、公司法、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冲突,急需国家层面进行支持和确认。

(2)乡镇政府事权的不对等影响了小城镇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客观上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但乡镇政府管理权限小,财政分成比例低,加之上级出台的许多政策都需要乡镇来“埋单”,这种“小马拉大车”式的乡镇政府工作体制和庞大的公共支出负担已经越来越不利于小城镇的良性发展。

(3)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滞后。目前,临沂市农村经济发展中普遍面临着发展资金短缺,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的困难。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临沂市农村的经营网点有所减少,部分县域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上收、授信额度减小,甚至对少数农村金融机构实行了只存不贷的经营模式,导致了农村“贷款难、贷款烦、贷款贵”现象比较突出,从而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三、推进临沂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1.强化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城乡发展规划一盘棋。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前提。因此,推进临沂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强化城乡发展规划一盘棋意识,坚持做到规划先行,着眼于全局、着眼于长远,高起点、高水平地制定实施规划,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

2.加快城镇化步伐,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目前,临沂市县域经济相对薄弱,九县的财政收入总和仅与三区的财政收入基本持平,很多县城及重点乡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因此,推进临沂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一要加快城镇化步伐,逐步构建起中心城区引领发展、县城支撑发展、驻地镇综合发展、重点(中心)镇优先发展、一般乡镇特色发展、新型农村社区聚集发展的城镇新体系。二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重点提升产业支撑力和城镇承载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3.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既不是全部乡村变城市,也不是城市乡村化,更不是城乡一样化。它强调的是充分发挥城市与农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二者在加快发展中互促共进。因此,在推进临沂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加快农村发展的关系,特别是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寻求城乡一体化的持续发展动力。为此,一要充分利用城市的市场、信息和相关产业,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进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二要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民更好地接受城市文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

4.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既是城乡发展不均衡的产物,又是城乡二元分割的影响因素。因此,在推进临沂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完善公平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有步骤地推动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一是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提供基本的政策服务,推动城市资本进村,打通农村产业发展与城市龙头产业的产业链,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二是为农民和进城农民工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赋予其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流动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三是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公共医疗、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达到限制城乡发展差距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加军.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篇8

目前,吉林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合力已经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速率不断提高,统筹城乡发展的成效初步显现。但由于历史基础、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与农村还处于相对薄弱环节,制约农村发展的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从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增长情况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民纯收入;城乡基础设施与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小城镇与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制约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社会事业发展差距较大。尽管这些年在改善民生和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投入的资金、所办的实事前所未有,但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显得滞后;公民综合素质差距较大。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比重还比较低,在知识水平、基本技能和文化素质等方面,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非农产业的岗位要求。

2.吉林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应加强的重点领域

当前,吉林省经济形势是历史上最好时期,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机遇期,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是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的壁垒,在政策与体制、产业发展、生产力布局、市场体系和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实现城乡一体化。

2.1深化改革,促进城乡政策和体制的一体化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入用于农村的比重,加快推进城乡公共财政和金融体系建设的一体化;完善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民进城落户创造条件,统一义务教育制度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劳动就业制度和发展条件的一体化;统一规划,着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统筹城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与服务制度建设的一体化。

2.2以发展为动力,推进城乡产业发展的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建设关键在发展,根本在产业,要把加快城乡产业聚集作为工作重点,促进城乡产业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重要物质支撑。一方面要突出大城市的带动作用。根据实际,抓住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有利时机,把投资拉动作为城市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措施,加强项目谋划工作,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项目、重要民生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力求大城镇在产业集聚、人口集中、要素集约利用上有新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信息化、标准化、设施化、集约化和市场化进程,努力打造由现代种养业、现代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构成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双向联动发展。通过推进农村新型工业来增加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别,实现城乡产业的互补、资源共享,以城带乡、以乡促城。

2.3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市场建设一体化 目前农村商业流通设施缺乏;农村资本市场建设严重滞后,金融服务严重缺失;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流转不规范、服务不到位;服务市场无序,服务质量比较低;农村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都存在交易成本高、效益低。要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构筑城乡一体化现代流通网络。在此基础上,应着力培育城乡统一要素市场。根据城乡居民具有平等的社会权利,在城乡之间采取统一的经济社会政策,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引导城市要素资源“下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2.4统筹城乡资源,实现城乡生产力布局一体化 按照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突出空间资源一体化配置,加强行政区和经济区之间的衔接协调,形成城乡联动发展的生产力布局。依据经济和环境特征,应适度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整合密度过大、规模过小的小城镇空间,建立具有规模效应的小城镇群组空间结构,完善城镇体系结构。当前,尤其要抓好以中心镇、中心村为重点的区域城镇、集镇体系规划与建设。在农业产业布局上,全省各地应充分依据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确定主攻方向组织生产与加工,使优势资源不断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不断向优势区域集聚,形成区域化与专业化的产业系列,从根本上转变散而杂、产业趋同造成的资源浪费局面。在工业产业布局上,应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先导,依据都市圈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老工业基地振兴改造,统筹考虑城乡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引导适宜的工业企业向县域经济开发区转移,实现各园区的错位发展,使区域性优势产业和资源向优势地区集聚;同时,有效引导乡镇企业集群发展,拉动农村的小城镇建设,由此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

2.5坚持创新,推进城乡文化建设的一体化 加大对村镇一级教育投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积极实施“阳光工程”, 大力发展以“绿色证书”和“蓝色证书”为载体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观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用先进的精神文化产品来丰富和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城乡文化娱乐一体化。探索城区文化设施与农村连锁运行、管理、使用的新路子,把社区文化延伸至农村,多渠道、多形式拓展文化的广度、深度。文化宣传部门应当组织城市文化组织、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与村镇结对子,开展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实现城乡文化联动;推进城乡信息共享进程。目前,城乡信息共享程度低,城乡信息资源分配失衡,信息资源的不对称加大了城乡间的差距和对立。因此,必须把信息共享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事业,应得到制度保障。信息共享应首先保证渠道畅通,全时空多渠道传递信息。

3.加快吉林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保障措施

搞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就是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有关政策,加快实施城乡良性互动的政策措施,在财政政策上、产业政策上和在体制改革上实现城乡统筹。根据吉林省实际情况,应强化和落实以下具体措施:

3.1全力推进体制创新 按照着眼长远、逐步完善、健全机制的原则,以强化农业基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体制与机制的保障、财政支持和发展动力。

3.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应紧紧抓住中央大幅增加投入的有利时机,以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耕地保护、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生态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紧紧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尽快形成龙头企业集群、生产基地配套、利益连接紧密、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3.4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努力打破城乡壁垒,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拓展农民进城务工的渠道,建立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培训,保护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解决农民工进城居住、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问题。

3.5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应突出重点,切实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强农村文化基础建设,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切实抓好农民最急需的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力供应、清洁能源和环境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篇9

1、“吃饭”与“建设”矛盾是一对长期的矛盾,保护耕地与保证建设用地供应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新《土地管理法》实施后,我国土地管理进入用途管制制度时代。保护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成为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重大战略和艰巨任务。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个新的战略目标,事关子孙后代和长远利益。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必须要求我们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统筹考虑“吃饭”与“建设”的需要,在切实保护耕地的前提下,进行各项建设,发展各项事业。

2、开展土地整理是解决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保障经济建设用地这对矛盾的双刃剑。

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通过开展土地整理新增有效耕地面积的72%可以用来换取建设用地折抵指标,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对用地的需求。这就在理论和政策上保证了土地整理一方面保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又解决了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所以,经济要发展,耕地要保护,土地整理是条出路。

二、土地整理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实作用

土地整理是指为提高已利用土地的利用率和产生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缓解建设用地指标严重不足的问题。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动用工程建设措施,对农村配置不当、利用不合理,以及分散、闲置、未充分利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农地实施调整、开发、利用的行为。

(一)积极开展土地整理,为建设用地需求提供资源储备。

近年来,我们为保证建设用地供应,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县有耕地面积23.81万亩,省、市下达我县建设标准农田任务12万亩。自1997年开始开展土地整理工作以来,先后完成了郭浦朱、县良种场、王宅镇横路畈等项目35个,整理总面积为68780亩,建成标准农田58674亩,新增有效耕地9425.23亩,取得建设用地折抵指标6786亩。20__年,县委县府下达全县土地整理任务3万亩,建成标准农田2.5万亩,实际完成土地整理面积43518.78亩,建成标准农田37241亩,新增有效耕地5974.23亩,可换取建设用地折抵指标4301亩。在开展土地整理工作中:一是实行土地置换政策,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允许工矿等建设用地复垦以后等面积置换到城郊周围,作为城市发展用地。二是实行基本农田异地代保。通过规划定界,为义乌市有偿代保基本农田1.2万亩,争取资金1200万元,一方面促进了土地整理工作,另一方面又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资金补充。三是继续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力争在20__年基本完成我县12万亩土地整理工作,以此获取建设用地指标;并加大迁村并址和村庄整理的力度,引导自然村和区域规模小、群众有要求的行政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对旧村用地进行复垦,争取建设用地置换指标,支援城乡一体化建设。

(二)土地整理工作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1、土地整理推进了县城的城市化水平。近年来,武义城市建设是新区扩展和老区改造同步进行。在1998年规划时,到2020年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2万人。短短几年,城区面积已扩展到12平方公里,去年一年新增城区面积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已达10万人。城市的拓展和基本设施的不断完善,提高了武义温泉之城的城市品位。

2、土地整理推进了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小城镇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在空间上的综合体现,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坚持小城镇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制宜地、科学地选择区域小城镇发展模式和用地横式,使全县小城镇建设迈开了脚步。到20__年10月31日止,全县8个建制镇建城区面积已达5.557平方公里,城乡一体化格局已初显雏型。

3、土地整理推进了工业化进程。城市要拓展,拓展的基础是工业园区和旅游度假区。由于保障了建设用地需求,使工业园区得到了蓬勃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百花山、桐琴凤凰山等大小工业园区11家,其中省级园区2家,已建成园区总面积达5.918平方公里。

4、土地整理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对现有土地进行田、水、路、林综合整治,把土地建设成“田成方、渠成网、树成行、路相连”的标准化农田。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为效益农业的发展和实现规模经营成为现实。通过土地整理后,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粮经比例进一步提高,产业化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

5、土地整理推动了基础设施现代化进程。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紧紧抓住建设与浙中城市群相连接的出县通道,认真实施“三年三线”工程,用三年时间建设100公里的高等级

公路。目前,总投资1.1亿元,长23.1公里的44省道武义段二期改建工程路面浇筑已全面完工。至此,我县已形成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总长达760.447公里的交通网络,一个能适应武义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公路网已初步形成。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对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现实意义

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以规划为龙头,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和人口集聚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突出加快发展县城,积极培育中心镇、中心村,全面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推进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农民非农化、农村城镇化,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夯实基础。推进城乡一体化对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是保持武义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加快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所以,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推进城乡一体化。

2、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对中心镇、中心村进行规划建设,有利于合理配置人口、资本等生产要素,减少和避免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有利于打破城乡分割,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有利于加快农村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逐步树立现代市民意识,推进人的现代化。

3、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更有利于更好地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的三大战略。三大战略是提升工业化,加快城市化,推动武义县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特定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的三大战略的顺利实施。实施三大战略的过程,也就是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土地整理是立足我国土地国情,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贯彻实施新《土地管理法》的关键措施。只有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工作,才能解决我国“吃饭”与“建设”的用地矛盾,做到在保证经济建设必须用地的同时,实现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松林主编,土地市场与城市化,中国大地出版社。

篇10

城乡一体化的出发点在于城与乡两方面都发展,不是只强调乡村向城市靠拢,更不是城市乡村化,而是城市与乡村互相吸收对方优势方面的一种双向演进过程。它是要把城市和乡村建设成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形成城乡间互动有序的经济运行机制和互惠互利的平等协作关系,其核心是发展问题。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打破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在政策措施、市场信息、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等方面的一体化,最终使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融为一体、、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新形势下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城乡之间经济、社会等方面相互作用不断增强。但由于受自然、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形成了东、中、西三个不同的经济发展带,且各个地带城市化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从总体上来看,城市发展东部快于中部,中部快于西部,东部地区已进入城市化发展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面对我国地区发展差距较大的事实,政府应该针对不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政策工具,以使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更有针对性及可操作性。

一、城市化初级阶段的地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工具选择

初级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城市化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城市人口比重很低,大都不到25%,整个社会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小农经济和大量散居的农村人口。对于城市化水平较低、居民分布零散、规模较小、生活方式较封闭的农村要开展“撤村并点”工作,以建设成为居民规模较大、生活方式现代化的村镇。在城市化初级阶段,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使制度正确”,通过相关制度的设计或改进,为城乡一体化的形成提供激励和约束。统一性制度安排确立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总体框架、战略目标和具体的政策实施机制,使得农民和各类组织等经济主体在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有了制度保障和指导。

统一性制度安排――制定时不考虑城乡空间因素,普遍适用的政策的简称。城市化初级阶段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政府应尽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制度性安排,统一性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以下六层含义:

(1)构建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近几年来,各级政府正在尽力改变对农村流动人口的政策,逐步取消各种不利于农民工的限制。这包括政府不断推进户籍制度及配套改革,放开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完善城乡人口一体化管理政策,并通过给予农民工准市民待遇到市民待遇的逐步过渡,最终形成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使其转变为一个单纯的人口登记制度的工具。加快现有户籍制度改革,在身份上给予城乡居民平等地位,对城乡一体化建设有着重大推进作用。

(2)构建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主要是要消除城乡市场分割的局面,让城乡市场紧密相连,融为一体,将城市市场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符合农村实际需要的市场体系;同时,农村市场应实现多样化,推陈出新,满足城市的需要。…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实现城乡市场一体化,包括: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网络,实现工农互动和城乡互促;深化农村市场改革,培育形成农村市场化主体;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辐射功能,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等。

(3)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就是要确保城乡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地享有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权利。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核心是城乡居民享有公平的机会,平等地享受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它的目标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从而使城乡居民平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并尊重他们的自由选择权。

(4)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合理而现实的社会保障目标应该是建立一个广覆盖、低标准、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之间社会保障待遇的差距。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包括失业、养老、医疗保险等在内的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城落户农民及相关人员的后顾之忧。构建城乡统一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村居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使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5)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土地经营制度。城乡一体化经营制度的核心在于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包括:一是要在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土地使用政策。二是要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建设规划,切实改变城乡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理顺规划体系,通盘考虑和安排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三是要不断完善土地征地制度,要严格执行公益性建设用地国家征用制度,改革征地补偿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四是要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机制,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发展农村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实现土地的规模经济效益。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土地经营制度,能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有利于农业规模经济的实现,进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6)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建立有效促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共财政体系。一是要不断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探索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实行“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农村偏向型财政分配体制,建立城乡平等的金融制度。三是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统筹城乡发展的投融资渠道,解决农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因此,我们应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协调处理城乡关

系,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二、城市化中级阶段的地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工具选择

中级阶段城市化水平大约为30%一70%,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城市规模日趋扩大,城市数量日益增多。在城市化中级阶段,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继续发挥统一性制度安排对城乡一体化的促进作用,同时政府还应当促进连接城乡空间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扩大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利益受惠范围,促进城乡一体化。

连接性基础设施――考虑城乡空间因素的政策和规划的简称。这里的连接性基础设施是所有连接城乡地区及提供公共运输和设备等公共商业服务的投资的政策范畴的简称。¨6’主要包括为促进城乡间交易而建设的高速公路和铁路,为加强城乡间信息和观念的交流而改进的信息通信技术设施。也就是说,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和通信等促进商品、服务、人员城乡间流动和观念交流的设施都属于连接性基础设施这一范畴。相关研究资料表明,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电力建设各项基础设施投资与城乡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联系,这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而制定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提供了依据。

(1)城乡间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的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力支撑,因此,一是要不断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物质资本能力,实现村村通公路。二是发展中心城区公共交通,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三是要以便捷高效的路网体系为枢纽,引导城乡之间劳动力合理流动,尤其要使农村与发达的城市保持密切的联系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加速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能有效的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利于增加农民获取现代生活方式和享有经济发展成果的机会,有利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2)城乡间信息通信服务设施。由于电信投资的收益递减,落后的农村地区往往收益更大。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间信息通信服务设施将发挥重要作用。完善的通信服务设施将促进信息交流,能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效益,促进城乡经济快速发展。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网络、通信等设施的建设和改进,使其保持与发达城市的密切联系,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有助于提高农村经济的规模效益和综合效益,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能进一步提高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效率。

中国西部地区的重庆和成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处于城市化中级阶段,针对城市化比例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的特点,重庆和成都均强调普适性制度和连接性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更好地促进城乡一体化,统一性制度安排的重点在于各级政府的相互协调,管理土地的使用和转化等;此外,政府不断完善连接性基础设施建设,大量连接性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列人日程,政府把大量资金投人建设城乡交通网络,邮电通信设施等项目。这些政策已经在地方初见成效,重庆地区2008年农村收人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城市居民,成都每年工业部门大约吸纳10万个农民就业,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城市化高级阶段的地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工具选择

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与总人口增长速度相当,城市经济在这段时间内发展平缓。当一个地区处于城市化高级阶段时,政府除采用统一性制度安排和连接性基础设施外,还必须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针对性干预措施是对统一性制度安排和连接性基础设施的补充工具,如果土地和基本服务等方面的制度效率不高,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缺位,针对性干预措施将不会奏效。

针对性干预措施――具有空间针对性、常常主导政策讨论的干预措施的简称。这里干预措施是指为促进落后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而采取的地区针对性干预措施的政策范畴的简称。这包括国家针对特定农村地区的减贫方案或促进落后的农村地区经济投资的激励措施以吸引生产商到该地落户,以加速经济增长和平衡城乡间经济增长的成果。当城市化高级阶段农村地区危及集聚经济的时候就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最佳时机,如果农村地区出现犯罪和脏乱问题,较好的战略是改善邻近地区的条件;如果农村地区的问题是低效率,较好的政策是提高该地的土地利用效率,并辅以给予农村居民补偿措施。针对落后农村地区的干预措施还包括发展特色产业、居住方式统一规划、文化方式统一引导等。

(1)发展特色产业。城乡结合部村庄要特别利用紧靠城市的便利条件,发展都市观光农业、都市工业、新兴第三产业和发展为城市内的有关产业提供配套的服务性产业等,尽早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跨越式发展。特色产业的确立和发展加快了城乡结合部地区城市化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2)居住方式统一规划。在城乡结合部,农民住房面积很大,住房建设分散,样式五花八门,这种杂乱无章的农居点不仅不利于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也严重影响城市景观和品位,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因此,相关部门应在城乡一体化方针下,统一规划农村居民居住方式,把原来的单家独户的居住模式转变为在居民楼内共同生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3)文化方式统一引导。由于农村居民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行为方式与城市环境格格不入等,政府需要引导农村居民有健康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使农民最终能够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方式,使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个人素质和收入水平等逐步与城市文明接近并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从而真正实现以农民的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

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需要制定针对地区的脱贫方案以解决城乡一体化程度不高造成的分割问题。珠江三角洲地区有9个城市组成,现在是我国最发达的城市集聚地区之一。该地区2006年城市化比例将近75%,部分地区问题突出表现为“城中村”现象,也就是相对的“贫民窟”。这些地方布局混乱,十分拥挤,缺乏基本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而且容易遭受环境的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政府采取针对地区的干预措施处理城中村问题。广东省从2006年6月开始重建城中村,珠海市计划重建26个行政村,其中一个激励方案就是允许行政村及其居民、开发商共享土地增值带来的利益。_8’这些政策初见成效,既改善了“贫民窟”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又没有削弱该地区经济增长的潜力,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建设。

四、城乡一体化政策工具的和谐应用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世界发达国家的城乡关系经历了乡村孕育城市、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融合即城乡一体化等几个阶段,城乡一体化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相当高的基础上实现的。当前我国城乡之间还存在很多不平等和不公平问题,而且各种社会问题经常交织在一起,因此,我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政府有必要设计一整套公共政策体系来解决城乡之间的问题,并采取一系列政策工具组合来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目标明确的政策措施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篇11

(二)

1 编制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城乡一体化,需要有一体化的城乡规划体系。一个好的规划体系,是城乡一体化的美好蓝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依据和工作方向。一个好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相衔接,突破区域空间,整合区域资源,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我们研究确立了“一主三副两片一百个农村新社区”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

“一主”就是把县城柯桥建设成为能够充分体现地方产业特色的轻纺之城,充分展示江南水乡风采的水上之城,充分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林中之城,充分传承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之城。

“三副”是指把经济发达、区位良好、带动面广的几个大镇作为三个副城来进行规划建设。

“两片”是指福全城镇组群和陶堰城镇组群。

“一百个农村新社区”是指通过规划,逐步使分散居住的农民向中心村集聚,逐步使中心村成为新型的农村中心社区。

这样一个梯度推进的四级城市化规划体系,覆盖了整个县域,实现了城乡规划的无缝对接。

2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促进资源要素的集聚集约。为此,我们在确立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体系的同时,狠抓了以新县城、新型城镇、农村新社区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农田向大户集中,不断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一是合力推进新县城建设。按照“国际纺织之都、现代商贸之城”的定位,围绕建设“轻纺之城、水上之城、林中之城、人文之城”的目标,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城市人居、休闲、教育、医疗等功能,加快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促进了城市人气的集聚。树立“柯桥县城就是中国轻纺城,中国轻纺城就是柯桥县城”的理念。把中国轻纺城的提升发展工作放到立业之本、立城之本、立县之本来抓,坚持市场与产业联动、市场与城市联动,加快改造提升,推进二次创业,基本形成了南部老市场区、北部新市场区、中部国际贸易区和西部钱清轻纺原料市场等四大区块联动并进、错位发展的新格局,2007年完成市场建设总投资23.8亿元,中国轻纺城市场总建筑面积达到208万平方米,全年成交572亿元。按照城市建设与商贸繁荣互动并进的思路,大力推进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网络经济等新型城市经济为载体的现代服务业,2007年城区总投资70亿元的23个重点商贸项目启动建设,新建成现代商务大厦7幢,落实土地在建、待建50幢。呈现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良好的态势。

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建设。树立“新型城镇就是小城市”的新理念,制订出台深化完善新型城镇扩权若干意见,通过县对镇的充分授权,进一步强化了责权利的有机结合。围绕建设“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社会和谐发展示范区”的新型城镇目标,扎实推进环杭州湾现代工业中心和环杭州、绍兴市区两大城镇经济增长带建设,三大副城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两个城镇群也按照新型城镇的目标,因地制宜,得到了较快发展。

三是整体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树立“农村新社区就是小集镇”的新理念,围绕“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农民集中居住和管理服务城镇化”的目标,依法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推行农业的区域化、园区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生产由绝对分散向相对集中转变。以“空心村”整治为重点。好、快、稳、省地推进拆迁工作,2007年依法平稳完成拆迁126.60万平方米,稳步推进农民公寓和外来人员公寓建设,目前23个村15.95万平方米的农民公寓已基本建成,村容村貌和农民生活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深入开展“争创和谐社区、建设幸福家园”活动,深化平安型、生态型、文明型等新社区创建活动,农村发展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

3 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环境设施。城市化的环境设施,内容很多,我们重点抓了三个方面。

在交通方面,我们致力于内连外接。在做好机场快速公路、地铁轨道交通、铁路沪杭甬客运专线、杭甬运河水运工程等规划衔接和配套建设工作,加快接轨杭州和绍兴市区,更好融入长三角大都市经济圈的同时,加快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农村特别是山区为重点的道路建设,深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优化城区公交、快速公交和镇村两级公交,进一步完善城乡交通网络。从而大大地缩短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较好地方便了群众出行。

在生态方面,我们牢固确立生态文明理念,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载体,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坚持正本清源,堵疏结合。综合治理,扎实推进以改善水质为核心,清水、护水、利水、用水、管水的新时期治水工程。深入开展以提升空气质量为标准的“蓝天行动”。继续加强以护绿、添绿、复绿为主要内容的绿色生态建设,提升城市绿化质量和品位,深化绿色生态村和重点生态保护功能区创建工作,加快建设沿路沿河的绿色通道。呈现出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乡村美景。

在水务方面,我们投放26亿元资金,建起了300公里长的排污主管线和10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实现了90%的工业污水和65%的城区生活污水集中排放处理。目前,投资8亿元的污水处理新三期钱塘江工程正在规划建设当中。与此同时,还投资近12亿元,建立起了全县性的大型水厂和400多公里的供水主管线。使全县90%的群众用上了统一标准的自来水,其余的山区

群众也实现了镇级水厂的统一供水。

4 发展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事业。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组织实施“六个所有”民生计划,计划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全县人民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难有所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普通群众,促进社会和谐。其‘中2008年财政安排了15.75亿元资金,使这项工作有了实质性的启动。

在学有所教方面,我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教育设施建设,加大以教育网点为重点的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努力让所有适龄孩子都能接受15年的优质普及教育。

在劳有所得方面,我们扎实开展了“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共建共享”系列活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并积极实施“零就业家庭”援助计划,大力发展现代家庭工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扎实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努力让所有有劳动力的家庭都能创业就业。

在病有所医方面,我们积极发挥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和医疗卫生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推进农民健康工程、公共卫生建设工程、社区健康促进工程和科教强院工程,优化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扩面工作,努力让所有群众都能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在老有所养方面,我们注重养老保险与生活补助相结合,按照低标准、全覆盖、重衔接、可持续的原则,在继续实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老年居民生活保障的基础上,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抓好农村其他老年居民的生活保障工作,努力让所有老年居民都能享受基本生活保障。

在住有所居方面,我们致力于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受益面,深化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和农村住房解困、危房改造工作,加强人才住房建设,鼓励外来人员公寓建设,推进城区老旧住宅小区的综合改造,努力让所有住房困难家庭都能改善居住条件。

在难有所助方面,我们全面深化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工作,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倡导开展结对帮扶。切实加强低保动态管理,完善对孤儿等特殊对象的救助办法,认真落实优抚政策,进一步健全了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以临时救助制度为补充、各项制度相衔接相配套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努力让所有困难群众都能及时得到相应的社会救助。

(三)

几年来的实践探索告诉我们:

篇12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十二五”期间,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加大强农富民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是一个城市管理者应正确妥善处理好的问题,为此,必须梳理出城乡一体化及美丽乡村的具体与建设要求。

(一)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指导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而使城市和乡村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高度依赖、共同繁荣的整体系统。

(二)美丽乡村。美丽乡村的“美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具体包括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治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村文明素质美等四个层面的“美”。由此可见,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意义

(一)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难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实现党的十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蓬莱提出了“人间仙境、美酒之乡、休闲天堂”的建设目标,就必须统筹城乡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增加收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二)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是基础。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就要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美丽乡村建设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和管理民主等目标任务,其中蕴含着生产集约高效、生态环境良好、生活低碳富裕等现代文明要素以及社会各要素的和谐统一。没有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没有农民住房条件、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建成真正小康社会。

三、蓬莱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中应着力加强的几个方面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义在于构筑平等、协调、相互配合的新型城乡关系,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取向是立足于特色基础,依托于特色优势,取胜于特色发展和农民的自觉参与。结合我在北沟镇贺家沟村的住村帮扶情况来看,我觉得从北沟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缩小城乡差距。既然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这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力度,加快城乡公路网规划未修编和调整,完善干线路面、聚焦区和中心村路网。结合今年的“道路网格化”建设,北沟镇年内投入2800万元完成57.4公里村内路硬化和连村路打造,彻底解决村民的出行难题。

(二)搞好规划,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创建。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在对各村全面摸底的基础上,梳理出一批重点建设的村,分等级分批次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工作。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努力打造一批综合实力强、基础设施好、社会服务完善、乡风文明的示范村。及时组织各村进行交流和学习,相互借鉴好的做法,重点做好点、线、片、面结合三篇文章,以“连点成线,以线带面,全面推进”的创建思路,把“点”上的景连成“线”上的景,再构成“面”上的景,使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成为推动我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源动力。今年以来,北沟镇的“蓬莱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将按照“一轴、一片、两区、两中心”思路进行创建,重点对以北姜路为轴心的区域进行重点打造。“一轴”,即整体打造以北姜路沿线村为轴线全面铺开;“一片”,即对以蔚阳山为中心的刘家、大姜家、西吴、曲家庄、孙陶、小姜家、河润、两铭等八个村为区域进行连片打造,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创建品质。

篇13

(一)加强领导,尽快建立城乡客运一体化强力推进机制

成立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对涉及到多个部门才能办理的事项,由领导小组负责统一协调处理;尽快制定出台我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发展各年度目标和落实措施。

(二)合理布局,科学编制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规划

按照“市、区、县”一体化、“路、站、运”一体化原则,统筹规划公路路网与客运站场,尽快构建一个以公路网络为基础、客运站场为节点、客运线路为通道的一体化城乡客运网络体系,使各种城乡客运方式有效衔接,以实现客运资源共享和旅客“零距离”换乘。

(三)加快建设,全面改善城乡客运一体化承载能力

一是加快路网建设。加快高速公路与干线公路、干线公路与农村公路连接线的工程进度,进一步完善“六纵六横”的公路主体框架,在全面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优化改造农村路网,加强农村路网与重点镇的连接,尽量形成闭合线路,构建主城区、城镇30分钟上高速,行政村(不含“飞地”)30分钟至主(副)城区的一体化交通路网。二是加快场站建设。尽快在顺安、县城北等处选择合适位置兴建换乘中心;另增建3-4个农村客运站;同时加快市区至重点集镇,重点集镇与集镇沿线的候车厅和招呼站建设。

(四)积极融资,努力保证城乡客运发展一体化资金足额到位

在财政投入控股的前提下,按照公用事业改革的总体要求,鼓励社会资本以合资、合作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公交投资、建设和经营,利用实施特许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格局;积极探索城市公交公司参与农村客运班线的公司化改造的新路子;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由车籍所在市、县、区政府出资收购班线。

(五)稳步推进,逐渐扩大城乡客运一体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