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与控制课程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成本管理与控制课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成本管理与控制课程

篇1

前言: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反映了项目运作和项目管理的客观规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研究出来的,同时又用来指导实践活动。通过加强项目管理,实现项目合同目标,进行项目成本控制,提高工程投资效益,才能达到最终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求得全方位的社会效益,从而获得更为广阔的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空间。

一.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1.1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三控制三管理一协调”

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是研究如何以高效益地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对项目按照其内在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适应内部及外部环境并组织高效益的施工,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实现项目目标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施工项目管理是为使项目实现所要求的质量、所规定的时限、所批准的费用预算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项目的目标界定了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三控制三管理一协调”,即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和组织协调。

1.1.1 质量控制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是指在力求实现工程建设项目目标的过程中,为满足项目质量要求所开展的管理活动。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人、机械、材料、方法和环境五个方面。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是一个全面的、全过程的控制,项目管理人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进行控制,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从思想、业务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人的素质,保证参建人员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工程建设中;根据工程项目的工艺、技术要求,合理选用机械,确定机械设备的类型和数量,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确保施工机械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工程建设中;严把材料检查验收关,正确合理地使用原材料,检查、督促做好收、发、储、运等技术管理工作;通过分析、研究、对比,在确认方法可行的前提下优化方案,选用符合工程建设实际、设计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可行、缩短工期、降低能耗的方案。通过指导、督促、检查,为参建各方建立良好的技术、管理和工作环境,为实现质量控制目标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调查研究外部环境和系统内部各种干扰质量的因素上,要做好风险分析和管理工作,预测各种可能出现的质量偏差,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使主动控制措施与监督、检查、反馈等被动控制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发生偏差及时纠正,使工程项目质量始终处于项目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控制之下,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1.1.2 进度控制

工程项目进度控制是指在项目目标实施的过程中,为使工程建设的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要求相一致,按计划要求的时间施工而开展的控制活动,是对工程项目从编制项目建议书开始,经可行性研究、设计和施工,直至项目竣工验收、投产使用为止的全过程控制。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目标是使工程项目按照预定的时间完成,交付使用。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工程项目的实际进度往往不能按计划实现,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存在一定的偏差。如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素质和能力较低,材料供应不及时,机械设备数量不足,建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施工技术水平低,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达到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目标,必须认真分析各种因素对工程进度目标的影响程度,并对影响工程项目进度的各种因素加以控制,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减少或避免这些因素对工程进度的影响,使工程进展具有连续性和均衡性,缩短建设工期。及时将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进行对比,发现偏差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影响,并采取赶工措施使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保持一致。组织协调是实现进度控制的有效措施,为有效控制工程项目的进度,必须协调好参建各方的关系,处理参建各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协调的工作关系,投入适当的人力、物力做好联络、联合、调和工作,搞好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

1.1.3 投资控制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是指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在满足质量和进度要求的前提下,使项目实际投资不超过计划投资的控制手段。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工程建设合同进行工程结算,严禁超计划结算。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不是单一目标的控制,应与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同步进行,工程建设质量不经验收合格,不予结算工程价款。项目管理人员在对投资目标控制时,应考虑整个目标的协调、统一,反复协调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之间的关系,考虑采取投资控制措施对质量控制、进度控制产生的不利影响,使投资控制与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降低耗资,力求实现三大控制目标的最佳配合。

1.1.4 合同管理

建设施工合同是指承发包双方为实现建设工程目标,明确相互责任、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是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控制工程项目质量、进度、投资,进而保证工程建设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法律文件。有效的合同管理是促进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全面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确保实现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合同在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合同管理目标责任的分解,可以规范项目管理机构的内部职能,紧密围绕合同条款开展项目管理工作。合同中明确约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是承发包双方的最高行为准则,是双方履行义务、享有权利的法律基础。建设项目由于建设周期长、合同金额大、参建单位众多和项目之间接口复杂等特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之间、不同承包商之间、承包商与分包商之间以及业主与材料供应商之间不可避兔地产生各种争执和纠纷。合同是处理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争执和纠纷的法律依据。

1.1.5 信息管理

信息与物质、能源一样,是构成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离不开某种信息的处理工作。建设工程项目各方面的管理活动并不孤立,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联系。于是,各管理活动之间必然需要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复杂与繁重程度直接决定了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流动的复杂和频繁等特点。通过信息反馈与调控,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综合管理,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实现项目的目标。项目信息交流管理,系指为确保项目信息快速有效地收集和传递的一系列工作,包括信息交流规划,信息传递,进度报告和施工资料文件的管理等。

1.1.6 安全管理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是指通过建立各项制度,规范建设工程的生产行为,提高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水平。由于建设工程规模大、周期长、参与人数多、环境复杂多变,安全生产的难度很大。所以,《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等建设工程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对政府部门、有关企业及相关人员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和管理行为进行了全面的规范,确立了一系列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现阶段正在执行的主要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政府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措施计划制度;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制度;危及施工安全工艺、设备、材料淘汰制度;施工起重机械使用登记制度;安全检查制度;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三同时”制度;安全预评价制度;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等。

1.1.7 组织协调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多部门、多专业的综合全面的管理。它不单包括施工过程中的生产管理,还涉及到技术、质量、材料、计划、安全和合同等方方面面的管理内容。一个工程项目由于工程量大小、难易程度、分项工程多少等不同,这就决定了一个工程项目的实际状况组建项目部,并配好项目经理,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项目经理的组织领导协调能力如何,技术业务是否熟练,是项目管理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以要求项目经理必须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品好、素质高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加强相互沟通,及时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管理水平。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协调会议,解决施工中的协调问题。对于较复杂的部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队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和责任。

总之,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反映了项目运作和项目管理的客观规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研究出来的,同时又用来指导实践活动。工程项目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工程项目施工活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使工程项目在约定的时间和批准的预算内,按照要求的质量,实现最终的建筑产品,使项目取得成功。我们要在项目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创造出一条施工项目管理的成功之路,促进企业、社会的稳定发展。

1.2 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

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加强施工项目管理,必须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对施工项目生产要素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四方面:(1)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即适时、适量、比例适当、位置适宜地配备或投放生产要素以满足施工需要;(2)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即对投放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在施工中适当搭配以协调地发挥作用;(3)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生产要素,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在动态中寻求平衡;(4)合理地、高效地利用资源,从而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

二.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

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有技术、社会、经济三个分系统,这三者是施工项目系统的三个不同的侧面,三者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1 技术系统

技术系统是三个分系统的核心,确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是技术系统的重要内容。

2.2 社会系统

施工项目是由人来操作的,故必然产生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即为社会系统。项目管理,人是第一要素。工程施工项目的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除必须具备较高 琡素质、具有较全面的施工技术知识、具有较高的组织领导工作能力,而这组织领导工作能力高低的体现关键就在于能否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也是顺利襀项目目标的关键所在。

2.3 经济系统

经济系统是项目管理施工系统的关键系统,是“目标分系统”之一。工程施工是一种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经济活动过程。工程施工势必投入“人、材、机”及资金,投入太多会造成浪费,投入不足又会影响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

经济系统是与技术系统、社会系统相伴随而发生的,是一个投入和产生的系统。工程项目在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就要进行项目成本控制,成本核算过程与施工生产过程同步进行,在时间上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项目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才能真正做好项目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控制,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半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在于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项目管理成本控制的原则

项目管理成本控制原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因此,项目管理成本控制应把握五原则,即成本最低化原则、全面成本控制原则、动态控制原则、目标管理原则和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3.1 成本最低化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以达到可能实现的最低目标成本的要求。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实现合理的成本最低化。一方面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能力,采取各种措施,使可能性变为现实;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以客观条件和现实的技术水平为依据,制定通过主观努力可能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

3.2 全面成本控制原则

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亦称“三全”管理。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应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有责却人人不管。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要求成本控制工作要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既不能疏漏,又不能时紧时松,应使施工项目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3.3 动态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即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订成本控制的方案,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已基本定局,即使发生了纠差,也已来不及纠正。

3.4 目标管理原则

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即PDCA循环。PDCA循环是全面目标管理的一种工作方式,它是指一项工作的开展要经历计划(Plan) 一实施(Do)一检查(Check) 一处理(Action) 四个阶段。

3.4.1决策阶段一计划(Plan) 该阶段包括企业制订某段具体时间如一年、一个季度、一个月的目标管理计划;分解和设定目标管理内容。选定企业管理目标的依据主要是企业该段时间的工作方针,以及企业在该段时间的生产状况等。管理的目标一经选定就应成为企业该时期管理工作的主题。 3.4.2计划实施阶段一实施(Do) 依据细化后的目标管理计划,企业中各有关部门和个人应层层负责、逐级落实,按照既定进度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各单位或个人可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也可在自身的工作范围内进行新的PDCA循环(该循环包含于企业的总的PDCA循环之中)。经过一定阶段的实施后,企业目标管理计划的总目标负责人集各分目标负责人,分析和汇总各部门的实施情况,以便对计划及实施情况和下一阶段的实施进程进行分析、协调及修正,必要时还可组织有关部门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最后确定出下一阶段的实施计划,通过几次反复循环直到所制订的目标最终全部完成。 3.4.3效果检查阶段一检查(Check) 当制订的管理目标达到或计划进行了一段时间后,企业各部门、各单位均针对自身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了相应的整改措施,但其最终的、整体的效果如何,还需在生产过程中检验和确认。这种对初步实施效果进行检验或确认的过程称为成果巩固期。巩固期过后,企业管理目标负责人或其业务主管部门应及时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最终的检查和评估。

检查评估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计划的实施情况,如:哪些目标完成了,哪些目标没有完成,原因何在,完成的效果如何。使用的图表一般有:排列图、控制图、折线图、柱状图等。

3.4.4汇总总结阶段一处理(Action) PDCA循环的关键环节是总结阶段,它是管理水平改进与提高的基础。具体做法为:对实施情况检查评估后,企业管理目标负责人召集有关单位或部门负责人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讨论、汇总和总结,并将有效的经验或措施用书面形式固定下来,依照既定的工作程序纳入企业有关的技术或管理标准之中。

3.5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各部门、各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各班组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项目成本控制措施

4.1 组织措施

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组织项目的部的成本管理工作,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4.2 技术措施

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充分发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制订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包括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能耗,提高机械化操作,严把质量关,缩短验收时间,避免返工损失,节省费用开支等。在实际工作中还要随时收集实际发生的成本数据和施工形象进度,克服和避免盲目突击赶工现象,掌握市场信息,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施工方案的内容包括: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法、选择合理的施工机具、安排合理的施工顺序和组织有序的流水施工。

4.3 经济措施

4.3.1人工费控制管理

人工费一般占工程全部费用的10%左右,所占比例较大,所以要严格控制人工费,加强定额用工管理。主要是改善劳动组织,合理使用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执行劳动定额。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建立劳动奖惩制度,加强对一线工人的技术培训,严肃劳动纪律,减少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的人数,从而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比例,以达到降低人工费的目的。

4.3.2材料费控制管理

材料费一般占工程全部费用的65%~75%,是工程成本和经济效益的直接影响因素。主要是改进材料的采购、运输、收发、保管等方面的工作,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节约采购费用。实际操作中要做好材料用量和材料价格控制两方面的工作来严格控制材料费用。在材料用量方面:严格材料进场验收和坚持按定额或计划实行限额领料制度,贯彻节约用料、合理用料制度,提高材料的利用率,综合利用一切资源;合理堆置现场材料,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等。在材料价格方面: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择优购料;降低运输成本和存货成本。4.3.3机械费控制管理

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和特点,正确选配和合理利用机械设备,加强机械设备的保养修理工作,提高机械的利用率,从而加快施工进度、降低机械使用费。同时还可以考虑通过设备租赁等方式来降低机械使用费。4.3.4间接费及其它直接费控制

主要是合理确定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精减管理机构,开源节流,有计划地、合理地控制各项费用开支,建立费用审批制度,以节约施工管理费。项目成本控制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三者是融为一体、相互作用的。项目经理部是项目成本控制中心,要以投标报价为依据,制定合理有效的项目成本控制目标,各部门要通力合作,才能形成以投标报价为基础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

五.结论

综上分析,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加强施工项目管理,才能控制项目成本;也只有达到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加强施工项目管理才有意义。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体现了施工项目管理的本质特征,并代表着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的标尺。

参考文献

臧秀平,201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2

以科室为承包的基础单位,科室所有人员(包括临时工、卫生员)的工资、奖金、津贴以及补助、夜餐费均由本科室自行承担;科室所有人员的进修费、差旅费及参加会议费用,科室用车费均由本科室自行承担;科室领用的小型医疗器械、办公杂品、劳保品等消耗品全额记入成本;科室所购的设备,按计提的折旧费计算记入成本;其他诸如水费、电费、房费、取暖费、低值易耗品更新费用,从供应室等相关职能科室领用的物品及消毒费用均算入科室成本。此外,各科室还应按本科室人员占全院人员比例承担行政后勤部门的管理费用。这样,保证了医院当期所发生的全部费用支出完全被摊销。在此基础上以医药收入扣除以上成本后的利润额为基数计算奖金。各科室按医护的职称(务)、承担责任、技术含量等条件划分奖金系数,制定奖罚标准计算实际奖金数额。这种“全收全支”的办法,合理地分配了医院当期所有发生的费用支出。有效地节约资金并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明晰了各类人员的责任关系。充分调动了全院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相互协作的团队意识。

二、加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1)应健全完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2)要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和考核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3)加强医院财务的实时管理。传统的财务管理是依据事后反映的静态的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的,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动态地跟踪医院的每一项经济活动,财务人员可根据动态的财务信息及时做出反应,使医院的财务管理贯穿经营全过程,改变财务和业务分离的滞后状况。

加强资产管理,盘活存量资产,加快资金流动。医院的各种资产是医院开展医疗服务的物质基础,医院加强财务管理要按照有关规定管好、用好各种资产,使各种资产充分发挥效益。医院也存在许多年不用的材料、设备,资金运用存在不良问题,如何把这部分呆滞资金灵活运用起来是医院需要解决的问题。财务部门针对物资设备各部门的储备资金过人,每年必须集中一个月进行调查盘点,提出积压的清单,明确处理积压的审批手续,办理报废成变卖成为货币资金,盘活存量,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加快物资的周转。

三、全面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1)积极组织教育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为确保现代财务管理更好地服务于医院,努力提高医院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医院应积极组织财务人员参加教育培训,科室内部要定期组织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学习,把握国内外最新的财务动态,还应创造条件鼓励财务人员参加学术交流。财务人员要不断的学习经济和财会理论知识,掌握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运用现代数学、法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从经济、社会、法律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理财方案。(2)医院财务人员不仅要熟悉财会知识,还要了解业务流程和其他部门的知识技术,熟悉计算机的操作与运用,能够有效地开展网络财务,成为具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3)建立医院财务人员业务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充分调动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有效的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 转贴于

四、加强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利于医院经济效益管理

篇3

铁路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是指铁路工程项目在施工阶段所发生的全部费用的总和,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铁路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在保证施工安全、满足工程设计及相关质量和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将要发生的所有费用,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来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实现目标利润、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活动。由于项目的不可重复性决定了铁路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一次,其管理对象是不可重复的单个施工工程项目,且将随着项目施工任务的完成而终结。因此铁路工程施工项目成本能否降低、能否为企业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关键在于成本管理的好坏,故成本控制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做好。

2 铁路施工企业开展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铁路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产品。开展积极的成本控制是实现这个前提的根本保证。而铁路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环节薄弱,目前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阻碍了铁路施工企业的正常发展。我们唯有研究成本控制,找出问题所在加以解决,才可以使具有雄厚经济技术实力的企业优势得以发挥,才可以不断的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成本管理可以强化职工的节约意识,有利于形成企业内部科学的、规范的成本管理体制。如果铁路施工企业把成本控制同责任挂钩,将成本控制落实的具体的责任人,必然会增强全体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前提保证。

3 当前铁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3.1 材料管理存在漏洞

铁路工程施工企业工程成本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就是材料成本,因此,做好材料管理工作是有效控制成本的关键。在材料的采购环节,有相当一部分项目部存在采购的无序性和随意性,导致很多材料无用或超量,造成浪费;一些项目部由于材料种类繁多,所以由于某些人员的疏忽大意在备料时将一些材料型号或数量计算错误,进而购买的材料不能尽其用,造成浪费;部分物资采购人员价格信息收集不充分、材料质量标准定位模糊,导致材料质次价高,造成浪费;更有个别采购员索要材料回扣,导致成本增加。在材料的管理环节,有相当部分项目部材料入库后就不管不问,随意堆码、任意发放、丢失被盗现象严重;很多可以循环使用的往往一次性使用,损坏的不加以维修,重新更换新件,浪费严重。

3.2 人工成本过高

随着机械化水平的增高,当前建筑施工人工费所占比重并不高。但是据本人多年的铁路工程工程项目施工总结出:项目人工费支出往往超出预算的5%- - 6%甚至更高。不外乎以下几方面原因:铁路工程项目不同于一般的建筑施工,春运、节假日、旅客进出站、专运时等,为保证旅客、施工人员及行车安全,一些项目往往只能在特定时间点内施工,使得施工进度缓慢,造成窝工现象;部分项目施工人员短缺,就需要外聘民工,民工人员不固定,加大了培训经费;随着铁路电气化改造进程的加快,铁路工程项目施工需要的安全系数很高,因此很多低工费的工种却要支付高工费也增加了人工费的支出。

3.3 机械费成本过高

前面也已提到,当前机械化水平高,随之机械费所占比重就高。但是,很多项目的机械费远远超支,主要由于:设备的使用、维修、养护等在管理上杂乱无章;设备利用率不高,部分项目部在设备使用上没有有序的统筹调配机制,导致一些设备“整天轰轰鸣鸣、而一些却锈迹斑斑”。并且在铁路要点施工的前提下,大型机械设备不能连续作业,需额外支付大型机械的进出场费或待工费,更增加了机械设备的投入。此外,项目中的招待费、差旅费、通信费、劳保费、管理费等间接费用超支严重也会造成项目成本过高。

4 控制及管理措施

4.1投资决策阶段

投资决策阶段的成本控制应充分考虑坚持项目的经济合理、先进使用的原则,对于铁路建设项目要将其自身功能、规模及配套设施等相关内容,尽力避免求大求全现象;可行性研究要认真细致,尤其是在当前铁路发展变化幅度大、速度快的时期,应充分考虑铁路的整体规划,对相关技术、经济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充分调查研究,保证可行性研究的严肃性、客观真实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充分考虑建设项目配套工程及不可预见费用,避免由于考虑不周而导致投资发生较大变化。

4.2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应对现场环境、水文、地质等相关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掌握;明确项目设计标准、规模及内容,严格控制设计在可行性研究范围内,防止出现由于设计人员加大设计内容,提高设计标准而导致成本增加;保证设计资料详实、准确,防止出现设计文件与现场实际不符现象,真正实现由设计文件统领整个工程项目,防止后续各阶段发生扯皮现象;推行限额设计以及设计招标、方案竞选等程序,努力创造设计竞争的新局面以保证设计的先进性、合理性。

4.3招投标阶段

投标文件编制原则是为了中标但同时也应该保证盈利。对于技术标要求内容涵盖施工中的方方面面,更应注意突出重点和留有适当变更的余地,必要时进行“文字处理”,为以后的施工措施以及造价调整埋下伏笔;商务标编制时在不提高总报价的前提下可采用不平衡报价方法,即对早期完成的和预计工程量将增加的部分适当调高单价,而对后期完成的和预计工程量减少的可适当降低单价,以尽力满足资金周转减轻资金使用成本。

中标后签订合同时既要保证按投标文件承诺行事,也要通过谈判的形式对招标文件及设计中不明确、不具体的内容争取到合理的合同条款;对在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索赔与反索赔因素进行充分预测,透彻研究在何种情况下可以避免责任的条款,并应在合同中明确,争取在合同中实现限制风险或转移风险;尽力准确的预测出整个工程项目所需的总成本,以此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

4.4施工阶段

⑴优化施组。在投标文件的基础上编制出技术先进、工艺合理的施工方案;按照平面流水、立体交叉的原则合理确定工程施工网络设计,力争做到工作面不闲置、工序作业不间断;合理调度使用机械设备以及周转材料,考虑原材料的需用量和库存量,杜绝出现积压、浪费现象。

⑵施工过程中以预算为龙头加强施工预算管理,对各项目及时进行预算编制并有项目部进行审核,并将此作为分包控制、费用支出、材料消耗的依据,在工程实施的全过程落实先算后作,充分体现出施工预算的指导作用。

⑶强化安全管理。施工安全直接影响到施工成本,安全工作越好则由于处理安全事故支出的费用越少,施工中出现安全事故不仅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同时会影响工人工作情绪,导致生产率下降最终影响施工进度。

⑷加强材料成本控制。充分调查市场材料价格,采用货比三家、择优选购、就近采购的方法从多方面降低运输成本;推进能够降低料耗的新工艺、新技术的使用,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力求用价低的材料代替价高的材料;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仓储损耗以及坚持余料回收等措施降低材料的消耗水平。

⑸签证、索赔。对于施工中出现的设计变更等情况应及时办理签证、索赔,并要求对方给予书面确认,将收集成本资料作为变更索赔的重要任务,并对变更工程人工、机械、材料费用监理完整的核算台账并将材料采购原始单据等存档,以便为索赔提供依据。

4.5竣工阶段

应在资料齐全的前提下实事求是的进行工程结算,保证正确套用定额、不出现漏项、偏算;对有争议的分项应通过相关定额管理部门进行裁定,从而保护双方的共同利益;在结算通过后应及时回收工程款以及质量保证金,避免由于拖欠工程款影响资金周转;对与故意拖欠工程款的单位应采取诉诸法律的手段。

5 结束语:

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 铁路建设事业也突飞猛进, 铁路建设项目需求越来越大, 铁路建筑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 同时由于铁路建设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施工单位若沿用传统的计划体制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必然导致低利润甚至亏损, 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只有在确保工程工期、质量安全等目标的前提下, 对项目成本管理进行创新性研究, 才能最终降低项目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创造出企业最大价值。

篇4

过程节点控制法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有非常重要和比较广泛的应用[1,2]。目前国内高校教学管理中,有不少关于教学过程某一方面的过程控制的研究[3,4],但是尚无系统地进行教学过程节点控制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一、二级学院教学过程的节点控制设计与能控性分析

1.二级学院教学过程的节点控制总体设计

根据ISO的定义,过程是指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一个过程的输出是另一个过程的输入,各个过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根据控制论原理,控制是作用者对被作用者的一种能动作用,被作用者按照作用者的作用而行动,并达到系统的预定目标[1]。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在教学资源增长无法满足学生人数增长的情况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对教学的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要实现对二级学院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必须认真领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严格教学管理”的精神,按照学校和学院的教学发展规划,遵循教学发展规律,设计出周密的和切实可行的教学过程流程和节点控制法,以高效地实现对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

教学过程的节点控制设计共分三个步骤。首先,建立教学过程节点控制的“三维体系”:一是识别节点的关键控制要素。教学过程需要控制的要素很多,但只有少数几个起关键作用,控制住了这些关键要素,不仅控制住了过程,而且对过程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二是把握节点的关键控制环节。教学过程活动都有它自身的内在规律和最佳路径,识别和控制其中的关键环节,不仅能控制和驾驭其规律,而且会对优化对过程的性能产生影响;三是明确节点的关键控制责任人。过程的控制是由人来实施的,但关键要素和关键环节的控制人对过程控制具有关键作用。明确并落实关键责任人的责任,是教学过程节点控制的核心。

其次,完成教学过程节点控制中的“三个细分”。一是过程细分,即按照教学环节的流程和路径分解为若干子过程;二是目标细分,即:按照过程细分的每一个子过程,分解为不同的子目标;三是责任细分,即:按照细分的子过程、子目标分别明确不同的责任人和具体的责任制。

最后,绘制出“教学过程节点控制图”。图1为我院某学年下学期教学过程总体节点控制图。

图1 我院某学年下学期教学管理总过程节点控制图

2.教学过程节点控制法的能控性分析

除了人才培养这项中心工作之外,高校还需要承担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其他任务,因此,教学管理很容易受到教学之外各种工作的冲击而变得不易控制甚至是支离破碎。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只有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所有过程的“能控”。例如,地方本科院校的科研应该以教学学术为主,以专业学术为辅,不应该把大量的精力用来争取国家级的科研项目,而应该通过激励措施鼓励老师们在进行专业学术研究的同时,更多地投入精力进行教学研究,多思考如何创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如何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如何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先进性,等等。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的社会服务也应该以产业与学校的深度联合为目标,以培养合格人才满足地方产业需要为主,以直接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问题为辅。学校只有站在企业需要的立场上开展专业教育,而不是站在自身学科和专业发展的立场上,才能够真正把课堂教学、课程建设、专业实习、学科竞赛、毕业设计乃至学生的就业等各项工作统筹起来,为实现教学过程的“能控”创造条件。

为了真正做到所有教学过程的“能控”,需要着重从三方面入手对教学过程的“能控性”进行约束和管理。第一,要以目标责任制为“抓手”进行目标的层层落实,以倒推法进行分类和管理;第二,要分析制约教学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为教学过程的控制提供条件保障;第三,要努力提升教学过程的管理力和执行力,其核心是教研室主任和教务科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执行能力。责任意识可以通过教育、制度和监督来提升,而执行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学管理各个层次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及分明的奖惩制度来保证。

以年度教学目标为例,以教学质量建设工程项目为核心指标,学院控制层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校企合作改革等,教研室控制层为课程建设、教研项目、专业实习等,教学科控制层为常规教学、大学生学科竞赛等。如此层层管理,层层落实,将极大地提升教学管理的“能控”性。

另外,教学过程控制是一个动态过程,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都不会停止、由于办学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各种随机因素的影响,都会影响到教学过程的能控性,因此,教学过程的节点控制需要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实现动态的“能控”。

从我院近三年来的教学管理的经验来看,由于我们在每学年和每学期之初总体规划、周密设计,进而分析每个节点的能控性,真正实现了教学过程的高效的节点控制。

二、教学管理子过程的节点控制的创新实践――以毕业论文(设计)为例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质量是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集中体现。尽管各高校在认识上都非常重视,也制定了不少规章制度和评价标准,但是对于毕业论文的过程有效控制却缺乏有效的办法。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尤其是面临着与学生毕业就业的显著矛盾。要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就必须从选题开始,明确每个节点的关键控制要素,把握节点的关键控制环节,明确节点的关键控制责任人。以机械类专业学生选题为例,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联合起来协同创新,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有工程价值的、技术先进的真实课题,来源于企业的真实课题就是选题节点的关键控制要素;而选题节点的关键控制环节是校企的深度合作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也只有校企深度合作,高度互信,才能够使得校企双方指导教师成为实质性的选题节点的关键控制责任人。毕业论文(设计)的其他环节也是如此,通过过程细分、目标细分和责任细分,形成闭环的节点控制网络图,通过奖惩措施,达到责、权、利一致。图2为我院机械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节点控制图。

图2 机械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节点控制图

多年来,我院深入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狠抓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论文(设计)从选题节点开始,实现过程的节点控制,有将近50%的学生在本地企业完成了毕业论文(设计),校企双方教师深度合作,学生所学为所用,很好地解决了毕业论文(设计)和学生就业多年来一直存在的矛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同时,我们也注意因材施教,对于考研的同学,单独进行管理,这部分同学的选题主要来自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横向和纵向),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安心准备考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将来读研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准备。还有一些学生,通过公开或取得专利授权,免修了毕业设计(论文)。因此,对教学过程的节点控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灵活地加以运用。

三、结语

节点控制法通过明晰教学过程控制要素、把握住关键环节、明晰责任人有效控制教学过程,可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提高高校运转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大学文化等“软实力”,同样会对最终的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只有将节点控制法融合到学校教学的系统工程中,才能使得节点控制法发挥预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新怀.“过程节点控制法”的创新实践,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7,(11):32-34.

[2]姚侃.大型海船建造检验“节点控制法”研究与实践,江苏船舶,2008,(5):38-40.

篇5

一、成本管理课程教学效果的反馈

成本管理课程为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课,一般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课后按要求完成一定量的复习思考题和计算分析题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这种传统方式的教学效果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课程体系存在分歧

成本管理课程相对于成本会计课程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一就是费用归集与分配、产品成本计算、成本分析和控制都往往存在一个事项有多个方法的情形,如制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成本控制就有多种方法。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对某一种计算方法掌握普遍较好,但对于采用这种方法的原因以及该方法在最终产品成本信息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缺乏系统化的认识。其二就是成本管理的课程体系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该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另一种观点认为该课程体系主要是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这种分歧也给教师在安排授课内容时带来一定的困扰。

(二)账证意识模糊、学生对成本核算流程的掌握仅限于数据的计算

成本管理课程的成本核算部分涉及大量的计算和表格的运用,这一点有别于基础会计学和财务会计学。产品成本的构成涉及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等多个项目,不同的成本项目有不同的归集、分配和结转程序,需要借助各种费用计算表格完成繁多的数据处理。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存在着把费用分配和产品成本核算视为纯粹计算的情形,而未能很好地将某个分配表计算结果与记账凭证对应,也未能很好地掌握不同费用分配表、产品成本计算单与账簿相关数据的对应关系。

(三)管理观念缺失、学生对成本控制、分析等知识点的掌握有限

如何利用成本核算的相关信息来实现成本控制、分析等管理性职能也是成本管理课程的另一特色,其中各种指标、差异以及各项因素的影响程度确定的计算及分析方法和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相比截然不同。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对于成本核算的内容相对比较重视,因为会直接影响到账务处理的结果。但对于成本控制、分析等涉及到管理的相关内容,在教学环节没能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性较强,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另外部分学生认为这些内容和账务处理的关系不大,因而掌握程度往往比较粗浅。

二、成本管理课程教学现有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课程教学导向的偏移

随着国内经济形式的变化,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成为消化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毕业生的主力,受其所在行业的限制和规模等因素的制约,使得业界对成本管理人才的需求有所下滑。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应用型高校会计、财务类专业教育的导向逐渐有向应试教育倾斜的趋势。本科阶段比较密切相关的会计专业考试主要是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而在这两项考试中成本管理的内容所占分值都较低,主要涉及到成本核算的相关知识,且覆盖的知识点比较集中。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应用型高校在修订培养方案时都对成本管理课程进行了学时压缩,甚至部分高校直接以成本会计课程来代替。另外学生也以应试、求职有用性高低为判断依据,对成本管理课程的学习投入的精力较少。

(二)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成本管理课程的教材版本、内容侧重点和难易程度各异。从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来看,在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成本管理的教学内容应重点放在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上。从目前已出版的成本管理教材的内容来看,一种情况是基本按成本管理的具体环节来划分章节,面面俱到,专业理论性强,对成本核算涉及的具体案例较少,方法的运用以文字说明居多;另一种情况虽然把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上,但在方法的运用上设计的案例过于简单,案例之间缺乏系统性,条块分割的现象比较普遍。就难易程度控制来看,存在着诸如品种法、分批法、分项结转分步法的案例中大量运用定额数据,以回避繁琐的数据计算过程,这种处理方式往往给学生传递出错误信息,认为实务中的成本核算就是“一本定额走天下”。部分教材在数据位数保留和科目设置的细节上有失规范,其结果必然无助于成本管理处理严谨性训练。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手段的滞后

目前成本管理课程教学任务的主要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而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又主要是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由于成本管理大量表格示范和计算的特点,使其课堂教学中对于教材的依赖性强,教师在分析众多数据在表间的结转关系时,容易给学生以“照本宣科”之感,造成课堂气氛的涣散。此外,尽管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建立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为成本管理课程的教学创造了有利的硬件条件,以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基于PowerPoint制作成本管理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例,呈现出两个极端:或是密密麻麻对教材内容的直接再现,或是仅保留章节标题及少量提示,这样的课件对于解决成本管理授课难题,提高教学效果作用有限。

(四)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的僵化

目前,成本管理课程的考核基本上沿用了期末闭卷考试的传统形式,考核内容基本上是对书本知识的直接考察。实验环节的评分也仅是以低分值的形式体现在平时成绩中,对总评分起决定作用的仍旧是卷面成绩,而闭卷考试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可突击性,不能起到应有的以考助学的作用。

三、成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学生通过对成本管理课程的学习,可为学习后续专业课准备必要的知识,并为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做好成本管理课程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好地达到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重新明确成本管理课程教学目标

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财务管理基本理论、方法与各项技能的培养,向社会输出具备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本管理课程尽管是以制造成本法以及相关理论为基础,但基本上是对基础会计的原理和方法的进一步诠释与应用,也是对后续管理会计等相关课程的前期铺垫,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思维熏陶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其独到的作用。因此,成本管理课程一开始就有必要通过讲授的形式使学生明确该门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作用,把教学重点放在通过课堂学习和模拟综合实训来理解费用的分配与归集以及产品成本计算的账务处理关系上,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思维及、数据处理技能。

(二)甄选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内容

正确核算与客观反映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耗费、及时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为成本决策服务是成本管理应发挥的主要功能,这一点应当在成本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具体覆盖上得到充分体现。可通过比较目前具有影响力的多种成本管理教材,并参考成本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在教学内容的前后组织上可以选择以成本及成本管理工作循环为主线索,把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作为主体教学内容,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应用价值高的案例作为教学示例,难易程度适当。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有:成本理论、成本管理工作理论、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报告,成本管理学科发展趋势。在成本管理具体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本着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不重复的原则,把成本管理的其他内容纳入到上述两门课程中。这种安排既避免了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更突出了成本管理课程的重点。

(三)合理确定并有效攻克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的基础上,应以成本管理技能培养为核心,综合考虑未来工作岗位应用性以及后续职业资格考试的需要,对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明确。同时,应在课堂提问、作业批阅、答疑互动等环节中观察学生的接受情况,确定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学习难点。课程组的教师可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将确定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大纲中明确确定。而授课教师在对教学重点、难点具体判定时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在惯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并注意提高难点问题的讲授技巧。

(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成本管理的教学上既要发挥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更要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教师应更多地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引入到成本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调动学生自学、课外求知的兴趣,更多地去引导学生通过生产流程与管理要求、账户设置与结转、比较与归纳掌握计算公式与方法,从而达到活学活用、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尝试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将成本管理前沿发展等内容的学习放到课堂外进行,教师只提供方向性指导,更多内容的获得与掌握由学生自主进行文献查阅和小组讨论,或撰写小论文来完成。

另外,加强对授课教师多媒体应用软件使用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对相关软件功能的掌握和利用水平。学校可定期开展课件展示与评选活动,激励教师能制作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针对成本管理模拟教学而言,合理地确定实训内容非常重要。比较理想的实训内容是能涵盖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账户设置;材料、工资、动力、折旧、辅助生产费用及制造费用等费用归集与分配,以及相应的账务处理;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运用、完工产品成本计算及结转、商品产品成本报表生成这样的一个成本核算循环。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也可选择某实习基地的某一期比较完备的成本核算资料为基础按实训大纲的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后作为实训素材使用,通过对学生的模拟实训,可以充分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和成本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吸收,增强对成本管理感性认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六)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目前对学生成本管理课程成绩的评定仍然采用传统方式,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考核为辅两部分综合评定。由于讨论式教学、课外小组活动等形式的引入,可相应增加新的考核方法,如自评、互评等形式。将学生的成本管理课程总成绩分解为卷面考试成绩、考勤情况、课堂互动、课后作业质量、课外活动情况和实训成绩等多个部分,授课教师根据成本管理课程教学开展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各部分的权重,并报系部主管教学工作的院长(主任)审批通过后执行。作为授课教师在日常授课环节要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原始记录,以此作为测评的重要依据。这种复合测评方式将有助于改变部分学生在考试前对知识点强行记忆以求短期回报的现象。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24-02

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是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由于两门课程存在天然的血缘关系,课程内容上又存在一些交叉重复的地方,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带来了不便。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将这两门课程合并,开设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本文拟对成本管理会计教学中面临的困惑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之策。

一、成本管理会计教学的困惑

1.困惑之一:分设好还是合并好?

在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课程设置上,国内学术界存在以下四种观点:(1)取消成本会计。这种观点认为应将现有的成本会计中成本核算的内容纳入财务会计,其余纳入管理会计;(2)取消管理会计。这种观点要求将管理会计分解到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3)分别设置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这种观点倾向于保持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学科的独立性;(4)合并为成本管理会计。这种观点从解决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角度提出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合并为成本管理会计。而在西方人的观念中,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同质。

从教学实践来看,截至2011年,我国共有526所本科院校开设会计学专业,绝大多数高校都倾向于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课程分别设置。以拥有会计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十所高校为例,分析其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笔者发现,除清华大学只设置管理会计课程,西南财经大学将成本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合并为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外,其余八所高校均分别设置成本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课程。可见,这些拥有会计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学校倾向于分别开设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

从教学内容安排来讲,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合并为成本管理会计,避免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交叉重复造成的困扰,有利于提高实际教学效率,也有利于有关知识的融会贯通。而在实践中,为什么多数高校仍然倾向于分别开设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分析我国会计教学改革的历史不难看出,我国高校在将会计学细分为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上已形成共识。一些高校会计学科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拥有会计学界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影响很大。对于这些高校,由于师资力量雄厚,无论分设还是合并,对各课程教学内容取舍都容易把握,但对于绝大多数一般高校而言,并不具备这种实力,难免在教学中产生困惑。

从教学参考借鉴上来讲,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分设较好。一些高校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培育了一系列会计学精品课程,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数量不菲,而且通过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很容易获取,这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检索,发现目前还没有省级、国家级的成本管理会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成本管理会计校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也仅有1个,这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成本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升。

2.困惑之二:学时多合理还是少合理?

根据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的会计学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组制定的《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育人指南》(简称《育人指南》),本科阶段管理会计(含成本会计)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现代成本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成本概念和分类、制造业成本会计一般程序及其成本计算方法,成本控制方法,如标准成本制度、作业成本制度等,战略成本管理;利润规划与决策制定;预算控制,如经营预算控制,资本预算控制;责任会计与绩效考评;以及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并使学生了解近年来在管理会计领域出现的新思想和新方法。

在前述十所高校中,除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外,其余七所高校的会计学专业作为二级学科都曾单独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研究其课时安排更具有代表性。如表1所示,在单独开设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六所高校中,两门课程课时合计最少的中国人民大学为5学分,80学时,最多的东北财经大学达8学分,14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学分,108学时,课内实验为2学分,36学时),总体分布为学分在5~8之间,课时在80~144之间。只有西南财经大学合并开设成本管理会计,并且只安排了3学分,48个学时。这表明这些高校在课时安排上存在很大差异,充分反映了这些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那么,对于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普通高校而言,学时安排多少是合理的?

3.困惑之三:新设成本管理会计,教材如何选取?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均单独开设,普通高校如果新设一门成本管理会计也选择两本教材来实施教学,无疑,无论教材选择,还是相应的配套网络教学资源,都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如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列教材、东北财经大学会计系列教材等。但是,如果一门课程使用两本教材,学生可能觉得增加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不划算;学校教务部门可能还会质疑一门课程选择两本教材的合理性。如果选择一本教材,目前市场上可供选择的成本管理会计教材不多,精品性质的教材更是少见,一些成本管理会计教材编写或是出于科研目的,或是为了满足部分学校整合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的现实需求,有些教材甚至编写者所在学校可能都不会使用。这种状况使得成本管理会计任课教师很难对现有教材的优劣作出客观的评价,选择教材的随意性增加。

二、对成本管理会计教学的反思

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是关键。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分开设置教学,虽有不少教学成果可资借鉴,但对于一些高校却并不一定适合。而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合并,开设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则可以搁置学术界对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边界无休止的争议,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关注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应该教什么、应该如何教、学分和课时安排多少合适等实质性的教学环节,在有限的课时使学生既掌握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又具有运用成本管理会计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下面仅就开设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提出相关建议。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课时

如表1所示,各高校每学分一般安排16~18学时,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教学安排基本在5~8学分。考虑合并为成本管理会计一门课程带来的整合效应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课程设置5个学分,约80学时,应该是可以参考的一个教学安排。教学内容至少应涵盖两个部分,即成本信息生成篇(成本会计基础理论、制造业成本核算、其他行业成本核算等)、成本信息运用篇(本量利分析、变动成本法、预测分析、基于成本的短期经营决策、全面预算、责任成本、成本控制、作业成本管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等),使学生对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

2.组织成本管理会计规划教材编写,进行成本管理会计精品课程建设

当前不少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教材建设求大求全,这是造成教学内容重复的重要原因,进行成本管理会计优秀教材的编写,可以有效消除这一问题。建议由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牵头协调,组织会计优势学科高校的有关专家、教授进行成本管理会计规划教材、统编教材、精品教材的编写,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质量比较有保障,容易得到各高校成本管理会计课程主讲教师及学生的认可。实际上,西方教材对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是不作区分的,我国组织编写成本管理会计教材,实际上是与国际教学实践的一种趋同,更有助于与国际接轨。

组织编写成本管理会计教材,必须有全局的视野,从会计学专业系列教材建设的高度,合理安排成本管理会计教材编写体系,使之既具有特色,又能满足实际教学的要求。同时,应考虑到各出版社公司化的运营实际,为保证教材的发行量,不少出版社对教材编写字数、教材的发行价格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应根据大多数高校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实际课时安排要求、教学内容确定教材字数。这样处理好教材字数与课程教学时数的关系,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有效节约了购书成本。

成本管理会计一般在第五学期开设,属于会计专业高年级的课程,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这时也可以有选择地采用英文原版的管理会计(或成本会计)教材,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英语能力,领会西方的会计理念,了解西方的会计思维方式,也利于为国家培养国际化的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甘永生.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内容体系融合的相关探讨[J].财会月刊,2010(7).

[2]郭思永.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财会月刊,2011(5).

篇7

关键词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微课化”

基金项目:湖州职业技术学院2014校级教学改革项目(2014kg07);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3326)浙江省专业带头人专业领军项目(lj2013118)。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是培养能够为企业的生产、建设、管理等第一线进行服务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的战略选择。而创新型、高技能的高职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的倾斜,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但是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优化人才的方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最重要困难之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带来了改革的新方向。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大高职学校平台、资源的建设以及整合,将视觉感官、课堂、实训有机融合,真正的实现高职教育的“教学做一体化”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全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因此关于物流管理专业的改革以及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的改革历年来都被许多专家与学者争相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大部分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研究都是关于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改革等。针对“微课”的研究最近两年来虽然很多,但是很多针对如何拍“微课”、如何设置“微课”课程以及如何建设“微课”资源平台。但是对于“微课”与课堂教学以及实训三者结合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应用到物流管理的专业课程方面的研究。

“微课”作为一种新生力量在资源建设的大军中迅速崛起。“微课”主要是以微视频作为媒介呈现课程内容,对一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设计的资源,是为了支持1:1的学习行为,如电子书包、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类别的新型学习行为方式。“微课化”就是打破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本中的知识点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并且与实训平台相结合,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并提高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物流成本管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物流成本控制是与企业实际联系相当紧密的学科之一。为了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现代社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并且使得课程的内容以及学习方式不与高速发展的社会脱节,所以,本论文采用“微课化”的形式,对《物流成本管理》课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主要是为了实现:(1)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真正的实现高职教育的“教学做”一体化;(3)将课堂教学与“微课”融合;(4)将“微课”、实训平台相结合。使学生在对《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理论学习中,通过新技术与方法迅速掌握专业知识。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达到优化人才的目的。

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微课”及《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现状

1.1 高职“微课”现状

“微课”在高等学校教育方面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它成为许多高校紧跟经济时展的步伐,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微课”在开发的过程中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高职教育的“微课”资源主要是为了实现培养高新技能人才的目标,因此,它主要是按照目标导向的教学法进行开发。主要形式如图1所示。

“微课”的出现,掀起了教育的改革热潮。部分高等院校开始建设“微课”资源库,另外也有部分高校在进行“微课”比赛等一系列创新教学方式的途径。从许多获奖的“微课”中可以看出,这些获奖作品制作都很精美,但是许多“微课”都是独立于课程而存在,系列化的“微课”较少。许多专家和学者顺应时代潮流研究的“微课”设计、制作很多,但是针对以一门课程为依托,开发一系列的“微课”资源的研究很少。

1.2 高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现状

物流成本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控制过程,不能把它看做静态的成本计算之后进行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物流成本管理的本质是对未来的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物流成本管理》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与《采购与仓储实务》、《配送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等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物流成本管理》是研究如何利用成本管理的手段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研究与学习本课程,让学生能够全面认识物流成本管理的概念,并能够独立进行企业物流成本的计算、分析、预测以及控制。在该课程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任课教师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训手册的撰写,但是这些远远达不到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的目标。与同等地位的其他几门核心课程相比,《物流成本管理》的教学与创新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

2.1 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脱节,缺乏衔接点

《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训也是采用原始的手工计算方法,即使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结合实例,但是学生很难去把握案例与脑海中的成本概念到底有多大关系,也很难记住知识点。课堂教学与实训各自独立,很难让学生真正的实现学习与技能同时提升,这也就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2 知识点零碎且多样化,缺乏合适的教材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物流成本管理》教材都不一致,内容更是多种多样。教学大纲不统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不具体。目前使用的课本中部分以物流成本的分析、计算、预测和控制为主要思路,侧重于理论研究;另外一部分是以物流的各功能的成本分别计算为主要思路,侧重于计算方法。任课教师在选择参考书以及推荐参考资料时很被动。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生,对于理论和计算的学习能力稍差,因此对这种课程提不起兴趣。合适的教材是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面临的困难之一。

2.3 枯燥的理论知识偏多,缺乏合适的案例

授课过程中,合适恰当的案例可以将知识点与实际融会贯通,使课堂生动、活跃。学生可以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而物流成本管理方面合适的案例相对较少。原因是成本管理涉及的内容较多,比如在进行运输成本的核算时,首先应该确定运输方式(不同的运输方式计算方式不同),其次是确定商品包装方式(商品运输包装不同计算方式也不同),再次确定装卸搬运方式,最后确定运输路线。这样才能够进行成本的计算。在具体计算过程中要考虑商品损耗等因素。这样一个案例就涉及运输、包装、装卸搬运等物流环节。而目前的教材,没有提供需要全面分析的案例。

2.4 信息化程度较低,缺乏实训教学软件

《物流成本管理》课程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训的内容多是课本基础知识加计算,与物流基础课程的实训内容多有重复,距离核心课程的实训要求还距离甚远。在企业的管理中物流成本管理很少被企业重视,因此很少有公司会有独立的管理物流成本的软件。高职院校开设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相关实训教学软件也缺乏。未来的企业竞争主要体现在成本的竞争,现在的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基本的数字化计算成本的方法肯定要学会,因此该门课程需要一个专门的实训软件。

3 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堂效率的措施

3.1 以《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技能目标为导向,设计系列“微课”资源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学的载体由原来的面授变成现在的计算机和网络。国外的网络教学已经相当成熟,比如国外的开放大学,开放资源库等等。国内许多院校也在开设网络课程,尤其以中小学为主。高等教育的网络教学模式也成为大势所趋。“微课”、“慕课”等的出现,我国许多高等学校开始进行网络授课模式以及“微课”比赛、“翻转课堂”风采展示等。“微课”的主要载体是视频,刻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内容上较一般课程精炼,形式上比较微小,主要是追求整体效果的妙处。

对于高职的学生而言,系统的理论学习是一个最痛苦的过程。《物流成本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理论知识零碎且多,如何让学生进行愉快的学习并尽可能多的掌握专业知识是许多《物流成本管理》课程任课教师头痛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以《物流成本管理》的技能目标为导向,进行“微课”教学改革。首先,将物流成本课程分成若干个模块,例如:物流成本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法;物流成本预测方法-量本利分析法;物流成本控制方法-目标成本法。将这每一部分提取理论知识和实训题目,做成一个个视频,供同学们在课后以及实训的过程中随时随地查阅知识以及解题方法。

实施“微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轻高职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精力去进行实践学习,在微小轻松的氛围里掌握理论知识。既避免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又可以节约时间,来完成高职学生更重要的实践过程。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2 根据改革思路,设计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物流成本管理》“校本教材”

目前选用的教材多是零碎的知识点的组合,以物流中七大功能的物流成本为主线的教材,而高职院校现在许多课程均采用项目化教学,因此现有教材不能满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趋势,自编《物流成本管理》教材以项目化教学为导向,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编写。比如,在编写的过程中,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先易后难或者积累为主的教学方法,将一个具体的任务细化,每一个小项目都是一个教学目标,根据实际的项目去编写教材,在实施的过程中与“微课”(每一个知识点的视频)相结合。

3.3 开发实训教学资源,创建《物流成本管理》实训平台

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不管从事物流方面的哪种职业,与物流成本都有一定的相关性,所学的理论知识都将运用到实际。但是现在的企业都有自己独立的业务操作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可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需要将所学知识与计算机紧密结合。

目前的《物流成本管理》教学,在进行物流成本的核算时运用的是手工计算方法。比如运用作业成本法-资源、资源动因、作业成本、作业动因、产品或服务进行计算,首先作业成本法的物种要素的网状关系学生就很难理解,在进行计算时更是容易出错。在具体的企业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时,成本核算部分包括成千上万条数据,如果手工计算,对企业的实际工作没有任何价值。更何况企业一般是以操作为主,因此需要将企业实际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产学研”等校企合作关系开发适合学校以及企业员工操作的实训以及工作平台。

3.4 转变任课教师思想观念,建设“微课化”实施方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已经不能达到现代高职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材、“微课”资源、实训平台三者具备的基础上,需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转变《物流成本管理》任课教师的思想观念,使其认识到网络教学以及实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实施方案师的教学思想,真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4 总结

随着国家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的重视以及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高职教育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将高职的专业课程的课程改革符合社会和企业的要求,成为许多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伴随着“微课”的盛行,本文将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物流成本管理》与“微课”结合,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设计的知识点更符合企业的实际,讲授的方法更引起学生的兴趣。为高职院校培养高新技能、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烨.“微时代”下的“微课”浅析[J].经济管理,2013(5).

[2]程岚,肖贵桥,王英,朱莉.微课教学设计思路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3]张世军.物流成本管理案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8).

[4]李慧兰.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质量,2009(3).

[5]郑宁.Excel在运输路线规划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1(19).

篇8

(一)优化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在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中,财务会计一直是4个学分,在课程建设方面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合并开设成本管理会计,也定为4个学分,这样财务会计代表对外报告会计,而成本管理会计代表内部控制及预测决策会计,二者平分秋色。这将提升成本管理会计的地位,改变会计专业学生重财务而轻管理的专业认知意识,也可以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二)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节约了教学资源。从教学内容来看,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有许多重复交叉现象,如成本会计中的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均包含于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中。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合并为成本管理会计,将原管理会计学中的投资部分全部放到财务管理学中,这样成本管理会计就由以下主要内容组成: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包括完全成本计算方法和变动成本计算法)、本-量-利分析、经营预测、经营决策、全面预算和标准成本制度、责任会计、作业成本制度和战略管理会计。这样使成本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更加紧凑,逻辑性更强,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和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了教学质量。将成本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合并为成本管理会计,实际上是将成本管理会计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与传统理论及方法更紧地融合在一起,更好地进行对比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比较教学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发展的轨迹和脉络,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例如在成本计算这个模块中,可提供几个行业不同、生产组织不同、生产工艺不同的企业案例,并设置在不同成本信息要求的背景下,由学生讨论、分析、比较、判断应该选择什么成本计算模式和成本计算方法,组织和完成成本计算过程,最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在对案例的分析和处理过程中,锻炼学生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成本管理会计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国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是借鉴西方的成本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课程内容体系基本上是照搬西方的一套,国内的成本管理会计学者也往往致力于介绍和推广西方成本管理会计最新发展成果,而对我国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成果总结不够,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教材内容偏重技术方法、数学模型,应用价值不足,这就造成一种奇怪的现象:学校教的是一套,而实际工作中做的是另一套。

(二)缺乏适合国情的系统的案例教材。现在图书市场上随处可见的是国外会计教学案例译著,而由国内学者编著的会计学或成本管理会计学案例难得一见。虽然近几年来中国会计学会有相关研究课题,也开展了管理会计学方面的案例研究,但总的来说过于抽象、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要系统地用于教学之中有一定的距离和难度。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会计手工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生产(专业)实习和毕业(综合)实习组成,其中前三个部分重点在培养学生财务会计实际操作能力;毕业实习中,学生可根据毕业论文选题或就业意向灵活选择实习内容,完成实习任务,从历年毕业实习情况看,85%以上的会计专业学生都选择了与财务会计相关的实习单位或岗位。可见,成本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虽然属于两门并列的主干课程,但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弱势是显而易见的。

(四)教学考评方式不配套。考评制度对引导学生学习方向有较大的作用,现有的教学考评更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一张卷,一支笔,只能使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不能让学生把拥有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利用起来,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加强实证研究,密切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风险也进一步扩大,企业成本管理、战略管理、绩效考评等新问题亟需新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的指导。因此,必须深入调查并掌握成本管理会计学科的各种技术方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情况,通过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分析其对决策者行为的影响,不断修正、完善现有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促使成本管理会计学科日臻完善,真正做到实践促进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密切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篇9

成本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成本管理会计工作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成本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迫切要求继续深化会计改革,切实加强管理会计工作,培养卓越会计人才。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会计学专业分为注册会计师专门化班、卓越人才班、国际会计班三个方向,针对非国际会计班已开设过双语财务会计学、双语审计学、双语财务管理学,而双语成本管理会计却是第一次。因此吸收国际先进成本管理会计教育经验,更新成本管理会计教学内容,改进成本管理会计教学方法,完善双语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建设,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卓越会计人才,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成本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双语《成本管理会计》是为了满足会计学专业卓越班而新开设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会计卓越人才的培养。在原有中文《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式、内容,才能使双语《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满足培养卓越人才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教材的确定

完善《成本管理会计》双语课程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吸收国际成本管理会计教学经验,在已有中文《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建设基础上丰富双语《成本管理会计》教学内容,使英文原版教材适合会计学专业卓越班教学使用,为培养合格的卓越会计人才提供本课程的具体解决方案。

在教材选择方面要兼顾学生能力和教师能力的有机结合。如果学生英语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均较好且能够通过努力用英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教师拥有较好的专业英语知识和能力且具有留学背景,教材可选择国际通行主流教材,易于学生掌握最先进的学科资源。反之如果学生英语能力有限、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且不能直接用英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英语知识也有限,教材可选择国际教材中的简易版本,易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率的掌握学科知识。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所授课的卓越班学生生源较好、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英语基础较好、能够用双语课堂授课和英文教材学习新的成本管理会计知识,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背景、能够运用双语传授专业知识,因此选择国际通行教材亨格瑞等所著的《成本与管理会计》。英文教材版本更新较快,有国内引进版、翻译版和进口原版。国内引进版和翻译版一般会进行部分删节以减少篇幅适应国内教学,而且价格较低,但一般版本会滞后最新版本2个版。而进口原版是最新版,有些会有较便捷的网上教辅资源,便于学生自学和老师教学管理,但是价格高。在同一本教材的不同版本选择时,最重要的考量是学生的负担能力和教学的需求。

四、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确定合适的教材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中外教材教学内容的区别,满足当前成本管理会计改革的需要,适应在校学生的需求特点,在课时的范围内,恰当选择教学内容。原文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教材较厚、章节较多、内容较多,因此是否全部都讲还是讲其中一些章节,讲哪些章节,就涉及到取舍的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课时问题,课时越多可以覆盖越多的章节,余下的章节供学生自学,课时少,就需要选择本学科最重要的章节进行讲授,并结合学生课下自学,达到合理的教学效果。其次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双语课程中学生要过两关,英语关和知识关。如果学生的能力有限、用英语学习新的知识比较困难,建议教学内容涉猎的章节为重点章节,课堂上详细讲解,便于学生重点学习。如果学生的能力较强,教学内容可以覆盖全部或大部分章节,教师课堂授课时可详略自由控制。采用原文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也要进行详细检查,避免不正当价值观的渗入,更多的吸收先进的知识和技能。

篇10

同传统的成本会计有着较大的区别,战略成本管理已经不再简简单单的局限于传统成本核算,而是不断的向外扩展,逐渐突出了成本的管理职能:战略成本管理将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多学科进行交叉,应用专门的先进的管理办法,如价值链分析、产业链分析、SWOT分析等,将更为科学的成本信息贯穿于企业战略管理的整个过程之中,通过分析企业的成本结构、成本动因等,实现企业更为全面的成本控制,从而改善企业的成本及管理状况,获得更为持久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2 战略成本管理角度下成本会计教学的不足

既然是“战略”,那么在成本会计教学安排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去考虑学科及课程的安排。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安排中,教学矛盾比较突出:

(1)现在的成本会计教学,过多的将重点集中在成本核算部分,而且是传统的制造业成本会计核算。虽然,制造业的成本核算很具有典型性,但基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各行各业的成本核算都是存在一定差别的,教学的扩展性不足。

(2)成本会计的前沿内容虽然在不同的教材中均有涉及,但都是作为附属部分简略的介绍,然而在企业中,作业成本法的应用逐渐推广,成本会计教学的重点显然并没有随之变化。

(3)成本会计教学由于过多侧重于成本核算,也就忽视了成本预测、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成本考核等成本管理的部分,而在企业管理中,成本管理职能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它是企业战略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成本教学多是黑板书写,教学的流畅性不足,而且教学的效率也不高;多媒体成本教学随着电脑的普及也逐渐增多,但是课件多为传统板书的简单罗列,并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形象化教学,让学生更加清晰的梳理出成本计算的基本程序。

(5)成本会计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案例式”、“参与式”、“分析式”等教学方式很要运用,多为“讲述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思维灵活性。

3 战略成本管理的缺陷

战略成本研究是现代企业成功发展的必要保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引入战略成本管理,也存在种种困难:

(1)战略成本管理理论研究体系并不完善。由于战略成本管理属于新兴学科,其理论部分还是众说纷纭,没有权威的论证,缺乏专业的教材去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就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直接将不成熟的理论引入到成本会计教学中的阻碍比较大。

(2)战略成本管理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内容较多,而在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安排中,这些基础课程课时较少,学生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已然导致战略成本管理课程的基础不牢,即使勉强学习,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果。

(3)战略成本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虽然越来越多,但是成功的典型案例较少,特别是在我国。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无法形成系统的教学理念,也没有充足的教学案例资料去丰富学科的内容。

4 战略成本管理下成本会计教学的改进

思想走在社会的前沿,而学校是先进思想的摇篮和集散地。在国家推广素质教育、提倡教育改革的浪潮下,我们在成本会计的教学改革方面也应该突破传统的牢笼,开设发散思维的教学。

(1)教学定位上重视战略成本管理理论。

战略成本管理在实践中的成功案例使我们可以预见其应用前景,广泛的应用预测促使我们必须重视这门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也必然反过来推动战略成本管理在实际中的应用。那么在教学工作中,也应该预见到这种发展趋势,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和传播途径。

此外,战略管理虽然广泛应用于企业,但是在高校教育改革中也同样适用。我们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去安排大学教育。高校教育要与时俱进,开设“战略成本管理”课程是大势所趋。

(2)开设战略成本管理课程。

开设战略成本管理课程并不是说要取代传统的成本教学,而是在传统成本会计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战略成本管理的教学安排,使其成为传统成本会计的高级专业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将战略成本管理作为一门成本会计专业课进行教授,以便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

虽然战略成本课程的理论体系不成熟,但是正式这样,教师和学生才有想象、发挥的空间。一方面,这可以提升教师的科研兴趣,对于战略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成熟起到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这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他们的思维发散能力,活跃学生的课堂气氛。

(3)以现有的学科体系,研发战略成本管理课程。

战略成本管理属于前沿的成本理论,在其理论框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要想发展战略成本管理学科体系存在很大的困难。但是,在注册会计师内容中,已经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2008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财务成本管理》教材第十七章中添加了相关内容,在意识到其重要性时,于2009年单列出《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作为一门考试学科。这正是战略成本管理学科建设的先驱和模范。战略成本管理的教学改革可以以此为学科出发点进行延伸。

(4)注重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密切联系。

不同于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战略成本管理的教学安排,除了成本核算以外,更多的需要考虑其他外界因素,也会使用多种研究分析方法,其侧重点在于成本管理方面。简单的通过手工模拟实习来达到锻炼成本管理的效果,显然不太科学。因此我们应注重同实际经济活动的联系。就笔者所在的单位而言,已经有所突破,与当地多家企业联手打造了“大学生实习既定”,在这种优势的引导下,战略成本管理的实践教学将大有所获。

(5)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

篇11

战略成本管理,就是从战略角度来研究成本形成与控制的成本管理思想。20世纪80年代,战略成本管理思想首先由英美会计学者提出。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在社会中这一思想也逐渐被日本及欧美的企业管理实践所证明,证明战略成本管理是可以指导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

同传统的成本会计有着较大的区别,战略成本管理已经不再简简单单的局限于传统成本核算,而是不断的向外扩展,逐渐突出了成本的管理职能:战略成本管理将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多学科进行交叉,应用专门的先进的管理办法,如价值链分析、产业链分析、SWOT分析等,将更为科学的成本信息贯穿于企业战略管理的整个过程之中,通过分析企业的成本结构、成本动因等,实现企业更为全面的成本控制,从而改善企业的成本及管理状况,获得更为持久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2 战略成本管理角度下成本会计教学的不足

既然是战略,那么在成本会计教学安排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去考虑学科及课程的安排。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安排中,教学矛盾比较突出:

(1)现在的成本会计教学,过多的将重点集中在成本核算部分,而且是传统的制造业成本会计核算。虽然,制造业的成本核算很具有典型性,但基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各行各业的成本核算都是存在一定差别的,教学的扩展性不足。

(2)成本会计的前沿内容虽然在不同的教材中均有涉及,但都是作为附属部分简略的介绍,然而在企业中,作业成本法的应用逐渐推广,成本会计教学的重点显然并没有随之变化。

(3)成本会计教学由于过多侧重于成本核算,也就忽视了成本预测、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成本考核等成本管理的部分,而在企业管理中,成本管理职能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它是企业战略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成本教学多是黑板书写,教学的流畅性不足,而且教学的效率也不高;多媒体成本教学随着电脑的普及也逐渐增多,但是课件多为传统板书的简单罗列,并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形象化教学,让学生更加清晰的梳理出成本计算的基本程序。

(5)成本会计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案例式、参与式、分析式等教学方式很要运用,多为讲述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思维灵活性。

3 战略成本管理的缺陷

战略成本研究是现代企业成功发展的必要保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引入战略成本管理,也存在种种困难:

篇12

建立于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远程教育,与传统的教育相比有很多鲜明特点。如:机会均等、时空自由、交流无阻、信息多样、评价及时、互动性强的独特优势,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并已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促进其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

教育成本概念是随着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的。1958年,英国研究教育经济学学者约翰。维泽在出版的《教育成本》专著中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英国教育经费的变化情况,首次提出了教育成本的概念。随着教育成本的进一步研究,与成本会计学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如何能够保证远程网络教育组织发展壮大,使整个远程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并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本管理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远程与继续教育成本,是对实际发生或支付的教育资源进行计量、分类而形成的成本概念,即以办学机构作为计量主体,确定时限,计算出提供远程教育服务的成本。它是通过对于从课程开发到实现整个远程教育运营过程中所发生或支付的教育资源耗费进行计量、分类和统计所形成的。

2 我国远程与继续教育成本管理现状

在我国,1998年9月教育部批准4所大学作为网络教育首批试点高校,开始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学历教育。2000年到现在我国网络教育规模迅速扩展,68所试点院校被批准开展网络教育。随着远程教育实践的逐步深入和发展,教育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家非常重视对网络教育市场的规范与管制,通过各种政策法规引导市场的发展如(1)市场准入制度,(2)教学质量监管等。同时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不断得到拓展。但是,由于我国相对于国外的远程与继续教育发展相对较迟,各个继续教育学院往往以“低投入,高产出”方式来扩大招生规模来获取相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忽略了在成本管理带来的效益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其后续产生的连动效应。从目前对远程与继续教育成本管理的研究上来看,也只有极少数学者和网络学院重视。按照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成本的系统管理要求,其涵盖面将涉及教育产品的信息来源、市场拓展、课件资料开发、技术、人力资源、质量控制评价、教学过程管理、学习材料的分发以及学习支持服务等成本各个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无一例外都应进行严格、细致的管理,以增强远程教育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分析和研究远程与继续教育的成本管理问题,从理论上讲,可以弥补与充实远程与继续教育经济实效研究的缺失,丰富教育经济学的内容,推动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发展。从实践中看,通过构建远程与继续教育的成本分析模型,有助于办学机构实现对教育运营成本进行经济核算,为优化决策和加强日常运营管理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促进办学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3 远程与继续教育成本管理新思路

3.1 结合成本管理理论,

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成本管理应由日常经营管理到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是将学院继续教育发展战略与成本管理结合起来,从战略高度对成本结果与成本行为进行全面了解、控制和改善,进而寻求长期竞争优势的一种成本管理手段。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由战略定位、价值链和成本动态分析三部分组成。其中战略定位是战略成本管理的第一步;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创造和提高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战略成本管理是通过战略性成本信息的提供与分析利用,以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成本持续降低环境的建立,是传统成本管理对竞争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是当代成本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转贴于

3.2 远程与继续教育成本管理导向:要“以人为本”

远程与继续教育成本管理应以“人”为中心,人的因素是决定成本高低的关键。因立足于市场来实施全面的成本避免和成本控制,。一方面、从市场经济出发,更多关注他的用户即学生的需求,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增加毕业生率降低退学率。另一方面充从管理者出发分挖掘管理人员的潜力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保证成本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忽视人本理念的成本管理在实践中很难达到预期目的,也难以适应需求多变的市场环境。在现有的基础上引进国际先进的远程教育理念、课程开发及教育服务经验,开展教学咨询、学术交流和引进课程等方面与人有关的固定成本的降低,在规模效应的带动下这方面的成本将会大幅度减少。

3.3 由传统“成本节约”观向成本效益观转变

我们说远程继续教育成本管理工作中也应该树立成本效益观念,是为了尽快实现由传统的“成本节约”观念向现代成本效益观念转变。特别是在我国大力发展远程与继续教育的今天,远程教育管理更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向教育市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尽可能完善的教育服务,力求使远程教育事业获取尽可能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远程网络教育运营过程中,一切成本管理活动都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即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为办学实体获取最大的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

3.4 树立系统的成本管理理念

按照远程教育成本的系统管理要求,其管理的涵盖面将涉及到教育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市场拓展成本、课程资料开发成本、技术成本、人力资源成本、质量控制评价成本、教学过程管理成本、学习材料的发送以及学习支持服务成本等各个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无一例外,都应进行严格、细致的管理,以增强远程网络教育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如此,方能使学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例如,在远程网络教育产品设计阶段推行价值分析,就是一种技术与经济、学术与商业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手段。

3.5 建立成本管理体系,保证成本控制

在远程网络教育实体内,要真正实行全面、科学的成本管理,必须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方能确保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要建立准确的信息渠道,保证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要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制度,完善成本核算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成本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简.传统成本管理面临的挑战—现代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2.

[2] 茂华,市场经济的成本控制新理念,财会月刊,2002,02.

篇13

【关键词】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得到了如火如荼的发展,怎样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成为每个建筑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成本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内容,成本管理工作的落实对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非常关键。完善的建筑企业体系,不仅要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同时还要实现项目利益的最大化,这时成本管理则认为保证建筑经济效益的重要方面。本文着重从目前我国建筑经济中成本管理的情况展开分析,探讨成本管理在建筑经济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1当前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问题及成因

1.1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的问题

①成本管理观念僵化的问题在当前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比较突出。当前企业经济成本管理主要目标在于项目施工成本中的资源消耗,对资源消耗展开重点控制,但是在企业供应却并没有进行重点管理。在管理工作中缺少对成本支出的优化;②对成本管理概念的认识不足。目前很多企业将成本管理看作是成本管理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职责,认为这项工作与企业中其他部门关系不大,严重忽略了对成本的控制,这对成本管理非常不利,限制了企业的发展;③成本考核制度体系缺乏科学性。目前很多企业的成本管理只是在适应形式上的发展,项目经理并不清楚自己的具体职责。同时企业内部也没有形成明确的奖罚制度,这种情况下并没有对成本管理起到实质上的作用;④成本管理目标不明确。现在很多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都受到了限制,始终使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管理目标体系不明确,甚至一些企业都没有形成目标成本,不能事先统计出自己的盈利情况,只能在完工以后才能清楚自己的盈亏。

1.2成本经济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

1.2.1从整体性角度分析

传统经济成本管理的直接目的就是利用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利润,但是目的的实现是通过不同分支上得以实现的,传统成本管理要求将不同目标分配到各责任中心,利用对个人绩效进行控制的方式提高整体绩效,对部门及作业进行了分割,这种情况下个体只会将单一目标的实现作为自己的工作,严重忽视了其他相关工作的进行。

1.2.2从功能结构角度分析

企业目标只有以组织目标的保证为前提,现代企业成本管理要求对全员、全过程展开成本管理,而传统企业将管理重点放在了采购、财务等部门职能的发挥上,这种管理理念根本不能深入到各环节中,因此不能形成员工的自觉行为。

1.2.3从开放性角度分析

传统成本管理仅对企业内部的资金流动进行控制,而现代企业采用开放性的思想,深入分析和研究企业内部及外部环境等因素,尤其是充分重视对产品外部环境的分析和研究,例如对产品的市场信息、竞争对手以及发展趋势等因素进行分析。

2当前建筑经济中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大量工程实践经验证明,加强对成本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了解,这不仅有利于对企业项目成本的控制,同时对企业后续发展也非常有利。具体来说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2.1成本管理反映了施工质量

成本管理与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都紧密相关,例如劳动生产率是高还是低、施工材料质量是否合格等,都可以通过工程质量体现出来,这不仅体现了成本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成本管理对建筑经济带来的效果,对建筑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2.2成本是产品价格确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建筑工程建设中,要想确定建筑产品价格,首先应对企业成本进行计算及评估,然后对各市场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最终才能对建筑企业产品的价格进行确定。

2.3成本管理是评价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政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产品价格与质量的竞争,但是归根结底是企业产品成本的竞争。因此,建筑企业应该对成本管理加以重视,在市长中占据有利地位,最终促进建筑企业的持续性发展。

2.4成本管理和企业经营、决策密切相关

大部分企业的经济和管理决策都以企业成本核算为基础,因为企业决策的回报率和企业投入的成本存在直接联系,从这个角度来看,成本管理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经营与决策。

3建筑经济中成本管理的实现路径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同时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3.1企业管理者应提升责任意识

①职能部门应该加强对企业管理的力度,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学习和培训,对核算质量进行保证。②要制定出完善的约束与奖励制度,整理和收集变更工程项目的资料,及时上报给管理部门审核,这样才能加强对工程施工情况的了解与掌握,更好的控制施工成本。

3.2做好材料管理工作

在建筑成本控制工作中,材料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在整个项目成本中占到了超过50%的比例,所以应该认真的做好材料成本环节。项目中标以后,项目部应该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对施工预算进行编制,为后续施工操作提供依据。采购部门应该结合项目材料需求计划对材料进行购买,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材料用量过度的现象,材料管理部门一定要将调查工作做好。此外,采购工作中应落实招投标方式,由相关部门统一对材料人员进行安排,采购过程中应注意额度,不能出现材料积压或材料;浪费的现象。派出专人对材料采购量和采购价格进行监督,完成采购以后应及时将采购信息上报相关部门。

3.3落实成本核算的监督与管理

成本核算是经济成本管理中最开始的一项工作,如果这项工作做好了就代表已经成功了一半。如果成本核算工作做得不好,将会对后续工作造成巨大影响。所以,建筑企业中的成本核算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将自己的职能发挥好,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其他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工程建设过程中不仅要紧抓工程质量与施工进度,同时还要严抓成本核算管理。

3.4控制成本与合同签订

完成工程项目成本预算之后,应该和相关施工单位签订承包合同,同时施工方还要和企业针对合同内容进行相应的研究,其目的在于在合同中玩文字游戏。承包合同签订完成以后,还要针对整个工程的预算过程制定成本计划书,对工程任务清单进行总结,统筹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购买的机械器材等。

3.5使用劳务承包商

在准备工作完成以后,企业还要对劳务队伍进行挑选,选择一支信誉良好、具有一定实力的劳务队伍,与其展开详细的谈判,同时在后续工作中还要不定期的展开考核。企业可以利用劳务分包招标制度展开招标,施工企业则可以成立招标小组,评委由项目经济担任。最后,招标小组应拟出详细的招标说明,邀请三家以上劳务队伍参加投标,最后按照劳务队伍竞标书的信誉程度,从这几家劳务队伍中选择最理想的一个。

3.6将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做好

建筑工程完工以后,投资方应结合施工图纸、施工承包合同等相关资料,按照工程实际情况针对具体的工程量展开科学计算,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到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等情况,这样才能保证工程量的准确性。

4结语

总之,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新时期建筑企业应该充分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对建筑经济中的成本进行严格控制。建筑企业经济管理的实施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目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良好的成本管理理念可以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所以,我国建筑企业应该充分意识到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将成本管理落实到工程建设过程中,这样才能推动我国建筑经济的快速发展,最终推动整个社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根萍.加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问题[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20):90.

[2]袁德明.建筑企业施工项目成本分析与成本控制管理策略[J].科技与企业,2014(3):32~33.

[3]王文佳.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时代金融,2014(11):129.

[4]单连杰.加强建筑施工现场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经营管理者,2010(24):111.

[5]张卓颖.浅析当前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建筑企业财务会计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5(22):111~112.

建筑经济管理毕业设计论文范文二:高职高专建筑经济管理专业顶岗实践

顶岗实践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环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顶岗实践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的统一,是学生认识社会的第一步。同时,也是用人企业了解学生的重要方式。如何能将顶岗实践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针对建筑经济管理专学生顶岗实践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得到大家更多的指导。

【关键词】高职高专;顶岗实践;建筑经济管理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大类中工程管理类所属的一个专业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两个培养方向:第一,建筑会计与审计方向;第二,建筑物资管理方向。同时规定了对应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实训安排等。笔者所在的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并结合我院自身优势、教学软硬件环境、师资条件等,确定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建筑会计与审计。尽管如此,由于对专业的不了解在顶岗实践中依然会出现问题:用人单位对专业认知存在偏差;顶岗实践学生无法准确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的专业,介绍自身的优势。首先,从专业名称上看,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名称涵盖范围大,与工程造价等专业相比无法给人明确的专业定位。单从专业名称看,建筑经济管理专业针对性不强,好像什么都会,又什么都不精。这就使用人单位出现理解偏差,直接导致对该专业学生试用率降低。其次,一些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不清晰,使其无法准确向用人单位介绍专业,导致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单位或者岗位。在顶岗实践座谈会上,很多学生都反映了这个问题。根据上述问题,对该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践安排工作的过程中尝试了一些解决方案。

针对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存在理解偏差的问题,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更积极地与合作企业交流。从学生进入大二年级到顶岗实践前至少保证该专业学生有两次利用假期时间进入企业锻炼。这种锻炼与顶岗实践相比时间虽短,但是却可以增进企业与学生双方的了解,加强学生与企业间的沟通。一方面,通过假期锻炼,学生可以将本学期学习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利用。学生对企业的好奇感,对工作的热情可以激发更多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学生假期实习对企业来说不会有过多的用工成本,却可以分担部分日常工作,对于工作努力,悟性高的学生企业可以及早培养,为日后奠定基础。另外,为了使用人企业对该专业有更全面的认识,我们引入了让企业走进校园,走近专业的方法。主要有:定期请企业专家进入校园组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讲座;不定期组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竞赛,请企业相关人员参与评审;利用节假日组织企业专家与该专业学生的小型座谈会,交流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增进了企业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了解,对该专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为学生后续的顶岗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针对学生自身对专业认知不全面,无法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的问题,同样也采取了有效措施。主要是三阶段专业教育。第一阶段的期初教育。入学初,学生刚刚步入校园,接触专业,难免对所学专业出现迷茫,这时组织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使学生对专业有初步了解。第二阶段的专业深化教育。学生进入大二年级后,随着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对专业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同时由于没有深入研究,对专业的理解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这时,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很高的热情,但同时又会出现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课程?这些课程对专业有什么作用?我的专业以后能胜任什么岗位?等问题产生困惑。在此阶段对学生就专业方面进行二次介绍,能够在学生最迷茫的时候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对专业的深层次剖析和介绍,学生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可以有相对全面的认知,解决学生的困惑。第三阶段的专业总结教育。进入到大三后,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也进入到收尾阶段。学生已经将专业课程以及相关的校内实训全部进行了学习和训练。学生完成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已经初步具备了岗位职业能力,基本能够在工作岗位上适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但是他们欠缺的就是将专业系统化,有时还无法理解所有知识在专业方面的架构和关系。这时对毕业学生进行专业总结教育,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疏理,将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方向等问题给学生进行分析。通过总结,学生对专业认知更清晰,透彻,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也更有信心,也能更有自信的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

在对最近一届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学生的顶岗实践,我们就尝试了以上方式。通过企业实地走访和学生反馈,企业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愿意接受该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实践。而学生也因为能够更全面,透彻的介绍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找到了自己心仪的企业,获得了更适合专业的岗位。教学中我们不会就此止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更有益于学生顶岗实践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