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班级教学建议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该班学生美术课的现状
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纪律差表现得很多,篇幅所限,本文仅在班级纪律差表现在学生迟到旷课、学习美术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时完成作业,作业质量差上三个方面讨论。
1.学生迟到旷课、不带美术材料工具。该班上美术课的时候,通过我的观察,从走进美术教师的顺序一般分成三个部分。上课铃声响起时,班级有十名学生走进美术教室,这部分学生守时守纪,而且带好美术材料工具。第二部分学生迟到五分钟左右,手里拿着试卷或作业走进教室,脸上写满着无奈,只有半数左右的人带美术工具材料。第三部分学生迟到要到十分钟以上,有六位左右大摇大摆的走进教室。有拉拉扯扯的走在一起。如果制止他,他们会立即说道:“我来就不错,还有两个学生旷课你都不管。”
2.学习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在美术课堂上,只有部分学生专注听讲并完成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做小动作和开小差,以及做其他学科的作业。在上课的过程中时常被一些学生的打闹,中断课堂教学,自己时常为了维护正常的课堂纪律。采用直接的训斥。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3.不按时完成作业、作业质量差。该班由于教学环节大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听讲,导致学生不愿完成课堂作业。有部分学生完成作业也是应付。再加上自己授课班级较多,作业量非常大,批改时,大笔一挥,不假思索的判个等级,给个分数。学生看到自己的作业时,只注意批改的结果,学生有时会互相比较起来。美术作业分高的学生会非常高兴,但自己的作业不能很好地得到肯定的学生,导致学生不仅厌学而且讨厌美术学科教师。学生完成作业的越来越少。质量越来越差。
因此,该班的美术课堂班风学风如不改变,将给自己美术教学带来许多的困难。
二、该班学生美术课纪律差的原因分析
班级纪律差的原因很多,但细分起来,班级班风学风形成的由来、应试教育思想、不合理的课堂作业评价等原因三方面是导致这些现状的根本原因。
1.班级班风学风形成的原因
(1)经过自己的调查和走访,了解该班在初一年级的时候,班级有位学生经常的调皮捣蛋,父母也无法管理,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学校里教师的管理。而该班的班主任是一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女教师。工作热情较高,但工作经验缺乏。对该生的管理就是请家长。向家长诉说该生的种种“恶行”。家长一开始非常配合,后来由于次数增加。反而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甚至投诉到校长。导致这位女教师工作热像受到打击。开始放松班级的管理。而该学生就开始拉拢一部分不学习的学生。后来使班级良好的班风和学风迅速下降。越来越差。
(2)和新的班主任的沟通和交流,升入初二年级以后,该班班主任采用多种的管理方式使该班已经有所转变,但主要体现在一些主课科目,班主任经常听到一些副科教师的抱怨。他也感到很苦恼,但决定将配合我们共同管理好该班。
2.片面的应试观念。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以后,随着课业增加再加上家长的期望。升学的压力等等。学生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在主科的学习,很多家长和班主任认为美术课非中考课目,于是引导学生忽视学习美术。对美术学科不重视,挫伤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和兴趣。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不强。该班由于升入初二后,主科老师的齐抓共管。导致他们只有把不认真体现在美术学科上。所以造成一些学生思想意识上,觉得美术课可听可不听,美术教师也不管。
3.不合理的课堂作业评价。美术教师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作业质量。学生的心理是希望得到教师表扬,美术教师评价作品必须做到多鼓励、多启发,还要采用多种艺术评价手法给予正确引导。该班的学生其实也想得到更多的肯定,一位学生悄悄写张纸条给我。“老师我们学校的是鼓励和帮助。不是训斥和指责。”这就话深深刺痛自己。
由于该班存在各种主客观原因,通过自己的剖析,发现自己只有通过研究教学组织和管理的方法,引导该班美术课走上正常的轨道中。
三、对该班美术课教学改变的建议
根据剖析以上的原因,总结出调整改变融洽师生关系、精心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组织管理。在课堂给以学生的鼓励、以及用多种丰富的评价方法三个方面提高该班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以及良好的课堂习惯建议。
1.调整师生之间关系营造学习美术良好氛围。旧的师生关系已经越来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老师与学生已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如果老师不转变自己的观念,不确立新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就会少了理解,少了引导,多了批评,少了关注,多了抱怨。[1]我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只是简单的批评教育方式。采用多引导,并对他们进行实质性的鼓励,经过努力发现学生逐渐接受我。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2]自己找到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耐心辅导,和课堂的鼓励,是他们越来越了解美术,热爱美术。让一些家长更加全面了解美术学科。交流过程中体现美术学科对生活中的价值。调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老师、家长间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美术学科的热爱。如果学生感到老师、尊重他,态度温和,孩子的感觉很好,往往就活泼愉快,积极热情,学习动力强。
2.美术课堂的有效组织和管理。组织教学,是教师活动中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必要的活动方式,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构建和谐教学环境氛围、及时控制学生学习行为,一道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活动。[3]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经过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美术课堂的组织管理方法,可以及时控制课堂纪律差的困境,可以有效控制学生的不好的美术学习习惯。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美术课堂上来,有利于学生的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的养成。
3.用多种美术作业评价手法让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兴趣和收获。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还的方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新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美术课堂评价的方法,让学生在敢想、敢说、敢做中找到学下的信心。[4]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学生的自尊心则主要来自美术教师的肯定。学生每画成一副美术作业,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以及肯定,这样会使他们感觉到成功,恰当而准确的表扬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美术方面是优秀的,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荣誉感,再评改作业的时候改变以前的“一把尺”衡量标准。给每位学生展示自己和发展的平台。学生当感到开心的时候,他会对你的课开始感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实践使我体会到:对纪律差的班级不是简单地说教就能改变。通过教学反思,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孩子们才会喜欢你,我们所培养出的孩子才能热爱美术,学会美术、感受美术。
参考文献:
[1]张丽琴.新型师生关系诌议[J].宁夏教育科研,2006(3):33
[2]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2
篇2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a纲》(2009年版)在“课程性质与任务”中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史是数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人类文化中处于独特的地位。学习数学史,可以知晓数学在文化史和科学进步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进而让学生理解数学的人文价值;《大纲》在“拓展模块”中指出:“学校根据学生兴趣和学校条件举办‘数学与文化’、‘数学史’等专题知识讲座”;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素材的选取要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 教材内容的呈现……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展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的形成过程”。课堂中融入数学史教学,通过揭示知识在历史上的发生、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经历概念逐步形成的思维过程;通过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
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的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中数学史内容的分析
从上表可见,课本中数学史出现的方式有四种:①数学家的名言,出现在页面的两侧,共有4处,鼓励中职学生立下志向,培养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还可让学生感性了解一些著名的数学家。但现在的学生学习环境中,警句格言有泛滥的趋势,因而教育作用也在下降。这种名言效应有多大作用,需要时间来检验。②以小资料、趣味知识加框的形式,出现在页面两侧,共3处,对知识点所涉及到的数学史加以说明。一般只有简短几句话。这种形式很灵活,可在某个点或侧面对数学史料作一个简略介绍,提高课本的可读性、趣味性,此类型书中不多。③在阅读与欣赏中,以故事加简历介绍的形式较大篇幅地加以呈现。这是课本中用来介绍数学史的主要形式。选取的史料详细可靠,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是学生了解知识历史背景的好材料。其中有4处介绍数学家,2处介绍数学事件。④在正文(一般在趣味数学或知识巩固的例题中)呈现,共2处,篇幅较大,但篇数明显太少。这种形式由于在正文中,因此教育的意义比以上几种都要大;并且它们常常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数学史与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自然,既不挤占教学时间,又有趣味性、知识性,在史料的处理上是难得的好形式。但遗憾的是,这种形式在教材中太少了。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数学史志教育在新教材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形式多样。但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数学史料在书中还不丰富,形式上期待更加多样化,在书中数学史的人文价值有所体现,但它的数学思维锻炼价值表现得相当欠缺。
三、从中职数学教师角度的一些看法与建议
(1)数学史料的充实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问题。根据以上分析,教材中数学史料明显不足,教师备课时应有意识地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加以这方面的补充。但史料的融入要有选择、有目的,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精简裁剪,切忌为数学史教育而教育。譬如在“等比数列的定义”这一节教学时,可举下面问题链来引出等比数列的概念: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在其代表作《庄子・天下篇》中提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①每次取出的木杖长度依次排列成一个数列,请写出这个数列的前5项;②这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比有何特点?在与学生互动探索中得出了等比数列的定义。在“等比数列通项公式”中,可再用这个例子,要求写这个数列通项公式;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中,再用此例,要求写出此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这样,史料根据教学内容改编成符合课程要求的题目,自然地融入进教学中。史料的选择做到了精简,避免过多、过杂,没有重点。本例是中国古代学者中已孕育有无穷与极限思想的有力例证,思想教育意义特殊。这个数列又是学习数列极限的经典问题,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作了铺垫。
数学史融进数学教学的方式一般地分为补充式与融合式。前者是将史料外加在教学内容中。如学习解析几何前,先介绍笛卡尔蜘蛛织网发明坐标系的故事。补充式操作简单,在课堂中最常用。但它把数学史外加在学习内容上,带来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形式上常常以讲小故事等方式进行,次数多了学生会觉得单调。建议教学中“少用”“奇用”这一方式,尝试用情景剧、动画等新奇的形式进行,避免教学上的呆板和学生热情冷淡。融合式是将史料与教学内容综合考虑,进行合理的课堂设计,对史料再加工,使它自然地融合到学习中。这一方式增进了学习趣味,设置了知识背景,增加数学文化内涵,却不加重课堂负担,受到师生的欢迎,消除了数学史融入与课时不足的矛盾。例如:课本下册第8页的“趣味数学”小高斯从1加到100的巧妙算法即为这种方式,它让学生简单了解伟大的数学家高斯,通过小故事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并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推导铺设阶梯,“一举三得”。再如本文“庄子取棰”在课堂中的融入,也是这一方式成功的运用。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不妨多考虑使用这一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
(2)数学史志教育所涉及的教学领域,通常我们更多地集中在课堂教育。其实,从备课到课后练习测试,都可渗透。如在等差数列求和练习中,可加入这样一道习题:毕达哥拉斯是公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他所创立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探讨美本质的学派。他定义的“三角数”是下列三角图形中的各个点数:即1,3,6,10……。①求第6个三角图形的“三角数”。②求第n个三角图形中的三角数。这种练习集“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应用、归纳能力训练、数学史教育、美学教育”于一身,是非常好的教学素材。
(3)数学史志的学习媒介,不局限于数学课堂。我曾在所教的二个班作过调查:你通常从哪些途径获得数学史知识? (多选)A、数学课堂 B课外书 C网络 D报刊影视或听他人介绍。从反馈结果看,选A的学生有85%,选B有23%,选C有55%,选D的仅有9%,也有同学认为可以从历史古迹或黑板报宣传橱窗获得数学史知识。这表明,课堂、网络、课外书、报刊等,都是非常有效的教育载体。当今学生除了课堂外,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数学史料的重要途径。他们中很大一部份人习惯于上网,而不习惯于看课外书或报刊。老师对学生上网应当引导与鼓励,但课外阅读也需要培养与倡导。不妨采用开办“班级图书馆”,“有书大家读”等形式,买些数学史书同学间相互传阅,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增进他们的课外知识,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也可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等栏目,进行必要的宣传,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按数学史教育的时间集中度来分,可分为课堂常态教育与数学史选修课教育。对于开展数学史选修课的问题,我曾在所教的二个班作过调查:你希望学校开设数学史选修课吗?(单选)A、非常希望 B、有点希望 C、无所谓 D、不希望。选A的学生有33%,选B有22%,选C有24%,选D的有21%。从结果看,一半左右的学生希望能开设数学史选修课程,学校开设选修课程时可作为一个参考。但从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中职教育所编教材看,目前是没有数学史选修课本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只有为普通高中编有《数学史选讲(选修3-1)》。这里面的内容有些是不适合中职学生的。如《康托尔的集合论思想》、《罗素悖论》等章节,思维有一定的深度,不太适合职高教育。而中职学生喜欢的趣味数学、职业数学内容太少。因此中职学校数学史教育,现阶段重点是在平时课堂中进行数学史融入。开设选修课,对于手头资料有限,又因教学任务而疲于奔命的一线教师,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教育部门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程专家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课程开发,让数学老师做 “饭”有“米”可下,这样选修课才能顺利开设起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编写.《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2009
篇3
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上的新特点,使新时期高校班级建设面临着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1、班级教育功能削弱,学生之间关系松散,时间、空间上不易集中,班级集体和基层党团组织作用减弱;2、班级学生管理功能减弱,班级的主导地位下降,吸引力、凝聚力不足;3、学生对班级组织角色定位不明确,学生班级观念日渐淡薄,班级组织形式面临认同危机;4、网络化教学与管理使班级管理日益复杂,网络冲击传统的集中教学模式,学生更为关注自我目标的实现。
二、大学生幸福心理学的教育意义
当代大学生拥有丰富的物质条件和优越的教育资源,但是在校大学生中心理不健康、亚健康群体的比重越来越高。有一部分大学生没有奋斗目标、得过且过,或者错把“金钱”、“物质”当作幸福目标来追求。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呈逐年上升趋势,更有甚者出现抑郁、焦虑、自杀、精神紊乱等问题。
幸福心理学人性、人类生活和社会的积极面,指导人们追求高质量、高幸福指数的生活。著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只关注学生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和知识能力的欠缺。而这种关注是带有消极性质的,对学生内在的积极性面和心理发展可能有所忽视。将幸福心理学融合与教育管理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快乐成长为目标,发掘学生身上的潜能,增加学生的幸福体验,提升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主人,使他们成为真正健康、积极向上的群体。
三、幸福心理学对高校班级建设的启示
(一)班委干部选拔和培养方面
幸福的班级首先应该有一个责任感强、热心细致的班委干部群体。班委会是班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领导核心,是带领全班同学朝着共同目标奋斗的组织保障。班委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办事能力关系到班委会的职责履行能力,班委干部的服务意识、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关系到和谐、美好班级氛围的习惯成。这就要求辅导员、班主任在班委选拔过程中要做到公正、公开、公平,选拔出素质过硬的班委干部;注重对班委干部的培养,提升他们的个人素质和办事水平;建立有效的班委考核制度,加强班委干部队伍建设。
(二)学生自主管理方面
幸福不仅是一种主观感受,更是一种能力,因此,通过自我加强和有意识的锻炼,人对幸福的感受性可以获得提高。增强班级成员的幸福感,需要使班级的每一份子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班委干部需要充分尊重班级成员,善于倾听和接纳同学们的建议,与同学保持良好沟通。从而激发班级成员的内在驱动力,提升班级凝聚力,营造和谐、友好的班级氛围,为同学们营造幸福的生活环境。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集体庆生、幸福教育课等形式,使班级成员体会到身边的小幸福。
(三)德育方面
“一个人只有当自己改造自然、社会、自身,改造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各种能力得以发挥时,才会有一种真正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幸福不是某种既定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创造活动。”因此,大学生幸福感提升需要与实践相联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增加学生为人民服务、尊重他人的良好意识;增加学生关怀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体验;增加学生热爱生活、回报社会的情感体会。抓住现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灵活聪颖、个性鲜明的特点,在实践中注重培育他们优秀的道德品质。以鼓励和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发掘学生身上存在的积极面、闪光点,充分发挥其特长,让学生自主融入班级、服务班级。
(四)网络资源利用方面
篇4
1、成立以xxx校长为组长,业务校长xxx为副组长的返校复学教学领导小组,全面安排部署复学前后的各项教学准备和复学后监督检查工作。
2、成立初三复学备考专班。专班负责召开初三班主任视频会议、全体教师视频会议、复学准备会议、复学调度会议,逐一汇报在线教学、复学准备、复学实践等工作。优先、充分保障初三教学时间;集中商讨、学习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定目标、压担子、强措施、明责任,务必较高质量做好毕业年级复习备考工作。
3、成立初二初一教学工作专班。专班负责召开初二初一班主任和教师教学工作衔接会议,全面做好各项复学准备工作,持续推进各学科教学。
二、把握教学进度,摸清教学质量状况。
1、学校教务处及时在工作群中县教研室每周统一的周教学进度。教务处教研处随时关注和跟踪各级部各学科在线教学进度。
2、以级部为单位及时征询各学科任课教师在线学习效果,征集线上教学听课人数、听课质量、作业、在线检测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各位老师对下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建议。
三、制定好各级部各学科教学衔接计划。
各级部、各学科组组长及各学科任课教师3月26日前完成本级部本学科的教学衔接计划。各位老师深入分析在线授课以来的短板和不足,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教学衔接计划,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四、上好返校复学第一课。
1、由各班班主任负责上好复学第一课。主要对学生进行复学后的思想教育,加强严格教学管理,进一步培养或恢复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加强师生、生生互动,关注学生复学后的心理情绪、学习习惯方面的变化。给学生算算时间账、明确学习任务,努力以最短的时间进入紧张有序的良好学习状态。
2、总结在线学习各项数据,对居家学习时间、作业质量等情况进行阶段性公示;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评比奖励。给每一位学生压担子、强责任,提高学习的自主性、自律性,提高复学后的学习质量。
3、继续利用好疫情防控这本“教科书”,让每一位同学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开启迟到的新学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五、集中时间,做好学情摸排工作。
1、组织好学生返校复学后的开学考试暨学业检测工作。为准确把握两个多月来的线上教学质量,开学后第二天立即进行返校复学学业检测考试。以级部为单位统一组织,开学前五天根据教学进度,任课教师制定好试卷,开学前印制完毕。
2、做好开学学业检测考试试卷分析和讲评工作。发现问题,摸清底细,科学制定复学后的教学计划、个性化辅导措施,尽最大的努力提高复学后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3、集中检查学生作业。复学前两周,利用好早晚自习、饭后及周末等课余时间,统一是收交、检查学生近两个多月的各项作业,认真摸清学生作业的完成的真实情况,分析各类学生的具体表现,做好个别辅导、交流。对有能力而偷懒耍滑头的严肃批评,限期完成。
六、做好复学后教学衔接工作。
1、前两周做好在线学习内容的梳理复习工作。各学科利用两周的时间对在线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复习,对基础知识、重点问题进行复习强化,查缺补漏,巩固好学习内容。
2、复学后加强对尖子生和学困生的关注力度。提高尖子生的拓展拔高、综合分析的能力;对学困生多一点爱心和耐心,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和巩固,尽快补上落下来的功课。
3、复学后第三周,有计划做好新授课的教学工作,随讲随练,稳扎稳打,做到速度与质量兼顾,比较圆满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
4、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发挥好学习小组的帮带作用。复学后,老师们的工作一定是非常忙碌的,发挥好各班级学习小组的作用是很好的选择。建立竞争机制,把学生动员起来,相互监督、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七、坚持向教研要成绩。
1、复学前复学领导小组组织召开学科组长会议,研究商讨部署复学后的教研工作。加强复学后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各项教研活动,加强教学常规检查的力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支持。
2、各学科组召开学科组会议,确定本学科、本年级的教研活动计划,坚持好“半天”集体备课制度,提高集备质量。
3、各学科充分挖掘疫情防控素材与本学科相关联的内容,研究好、利用好相关素材,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疫情防控期间初中老师教学工作计划2 为进一步做好传染病疫情预防控制工作,全面落实各项防病措施,保障我县人民身体健康,特制定2019年传染病疫情及防控工作计划。
一、做好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
继续做好传染病信息审核、管理和医疗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培训,提高全县传染病信息管理质量,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率、及时报告率、及时审核率达100%,传染病网络报告卡有效证件号完整率力争达到100%。继续做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工作,及时做好重点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
二、科学、规范处置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加强与教育等部门沟通协作,落实联防联控机制。强化重点传染病防控和卫生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防控和应急水平。积极筹办好中心卫生应急演练,提高卫生应急人员实战能力。
三、开展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
继续加强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工作,提高医疗机构院感防控水平。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和日常检测工作,落实各项消毒措施,保障医疗安全,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四、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
落实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进一步清理、充实、更新中心应急物资,建立物资消耗、领取台帐。规范应急物资管理,落实应急物资管理制度、库房安全管理制度等相关工作制度,完善物资领用记录、报废记录等工作记录,为传染病疫情防控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提供有力物资保障。
五、强化培训演练,推进队伍建设。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版课程标准(2011版)最大的变化就是在“教学建议”部分,基本上是旧版内容重新编写的。与旧版相比新版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更具体、更系统,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让教师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在教学方式和手段的选择上鼓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对学生学业如何进行评价也作了系统指导。下面拟就此问题谈一些思考与实践。
1 创设学习情景不只为活跃气氛
“学习情景”是指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文化、环境和活动等。学习情景中的“情景”是既有“情”又有“景”,“情”“景”互融。“情”是情感体验、动机培养,“景”是学习环境、知识文化背景和各种活动。因此,学习情景中既蕴含着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任务,同时还渗透着学生的情感和动机。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这是对过去十年课程改革过程中情景创设中存在的问题的纠正。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公开课总是离不开情景的创设,各式各样的情景创设着实使化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化学课堂变得比过去“有趣”“热闹”了。然而,当人们对这种“有趣”“热闹”的课堂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这些“生动活泼”的情景很多都是虚假的或者对于学生加深对所要学习的化学知识的理解并没有意义和帮助。情景创设到了最后成为了“噱头”,变成了为创设而创设。课程专家注意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在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出了要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提出“可以采用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创设学习情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多利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现象背后的原理,促进学生加深对化学学科知识的理解,欣赏化学学科知识的价值。
案例1 CO2的实验室制法
情景创设:在CO2实验室制法中,现行教材上只提到实验室制CO2可用大理石、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笔者授课时先提出如下问题情景:此实验采用的石灰石能否用纯净的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代替;稀盐酸能否用稀硫酸代替。在问题的引发下,组织学生完成实验:取几支试管,分别放入少许等量的如下药品:块状石灰石、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同时分别滴入稀盐酸,看到稀盐酸与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反应速率快且无法控制。在盛有等量的石灰石固体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的稀盐酸和稀硫酸,学生观察到滴加盐酸的试管中气泡匀速放出,滴加硫酸的试管内,一开始有气泡放出,片刻反应物的表面生成许多白色固体,一段时间后反应中止。学生感到困惑不解,为什么一个反应中止,一个反应顺利进行呢?急切地寻找答案……
反思:通过一个个实验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激励他们寻求、探索其中的奥秘,使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顿时,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了。尔后,趁热打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这样可以及时将好奇心转移到教学任务和控制目标上来。
实践证明,通过创设学生亲自进行化学实验的教学情景,其教学效果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
2 课堂提问不能等同于教学互动
情景创设以后,紧接着解决第二个问题: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但有的教师把大多数知识点以提问的方式呈现出来,课堂教学以学生看书和教师提问为主,认为师生间的互动就是提问。其实,师生间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比如师生共同参与实验、探究活动等。如果以单一的提问方式来体现师生间的互动,势必造成“满堂问”的局面,而这样的“满堂问”只是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翻版。如果师生间有了充分的交流,甚至出现一些辩论,从而产生思维的火花,升华所学的知识,这样的互动是不是更好呢?
案例2 有一次笔者讲完溶液的均匀性、稳定性后,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氯化钠溶解于水形成氯离子和钠离子,根据分子运动论,分子(或离子)在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我们喝了一口盐水后,由于分子(或离子)运动的不规则性,会不会造成我们喝进去的那一口盐水中钠离子数量少于(或多于)氯离子数量呢?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头脑中‘分子无规则运动”与溶液的“均匀性、稳定性”之间的冲突,深究其理,要从概率论的知识讨论,初三学生的知识储备显然不够。于是笔者和学生开始了这样的对话:
师:你认为盐水的味觉感受——“咸”是什么在起作用?
生: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共同作用。
师:如果分子(离子)的无规则运动造成溶液中某一局部两种离子之间的数量一直在变化,你每次喝的时候,味觉都是一样的吗?
生:应该不一样了。
师:但事实上每次都一样,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并没有引起局部两种离子的数量发生变化。
(教师即时板画任意圈出溶液中的一小部分)
师:如果在某一时刻有1千万个氯离子从这个部分(圈出部分)运动到别处去,同学们想象同时会发生什么?
生:同时会有1千万个氯离子从别处运动到这里来!
……
反思:课前并没有想到学生会把一个物理问题和化学问题联系起来,教学的机智虽然是无法计划的,但正因为在长期的课堂锤炼中,笔者已经作好思想准备,才能在非预设的课堂隋景中迅速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既巧妙地加强了新概念,又梳理了概念之间含混不清的地方,这种“提问”往往交汇着师生之间智慧的光芒,成为课堂的亮点。
课堂提问的确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笔者认为,课堂表面的热闹气氛并不等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评判教学质量的重点在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为什么提那么多的问题呢?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数量不等于教学的质量,而是误以为课堂提问越多,学生参与程度就越高,学生的学习就越努力,学会的东西也就越多,教学质量也就越高。实际上,课堂表面上的热闹并不代表学生真正理解了教学内容、得到了全面发展,更不代表教师完成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师应该明确,提问只是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的方式。实际上,教师在提问前如果认真地进行思考和设计,课堂上就不会出现那么多“问一答”式提问。
3 合作学习不排斥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为了迎合新课改精神,一些教师把小组合作看作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如果哪节课少了小组合作交流,任课教师一定会觉得这节课没有体现课改精神,没有生成充满活力的课堂。而把学生独立思考说成是一种封闭的孤军作战,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于是在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小组合作交流便成为课堂上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线。任课教师把每个教学内容,不论难易都要求学生小组合作,一声令下,学生三人一组,或五人一组,合作学习达到了“随手拈来”、“动辄合作”的地步,从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不难发现,这是一种过激行为,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肤浅的理解造成的。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很多优越性,恰到好处地运用能融洽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全面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每个学生是否经过自身充分的思考也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有效交流的前提。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这个道理。读书学习,切不可浮躁,需要独立思考,学习化学尤其如此。
案例3 记得笔者所听的一节化学公开课,课题是《反应后生成物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教师的意图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合作学习。于是,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这样一道题目“14.8g镁与195.6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求生成物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然后就要求学生四人为一组合作讨论这道题有哪些解法,并让小组长负责组织各位同学发言。可是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并没有小组合作讨论,而是围坐一起“默默无闻”,独立思考,把自己的解法写在本子上。有的同学写了一种解法,有的同学写了两种解法,还有的写了三四种解法。这时,教师着急了,要求小组合作而学生却各写各的,教师便催促每一个小组要求其合作讨论。几分钟后,有的小组的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了,但这时教师看时间已过了七八分钟,如果还让其合作,后面的教学任务就完不成了。于是马上让学生停止合作而收场了。
下课后,这位教师与笔者交谈时说:“班上的学生胆子太小了,都不敢讨论,合作学习不是很成功。”
反思:其实,这不是学生胆子小,而是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的时机不当。刚把例题出示出来,就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学生还没有来得及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头脑之中还没有自己的答案与见解,又怎样去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呢?因此,在小组合作之前,我们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在每个孩子都获取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合作交流,这样学生交流起来才言之有物,避免盲从乱谈,偏离讨论的方向,而且在交流合作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反之,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如果硬要学生合作讨论,也不过是做样子,走过场,并无多大收获,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丧失。
事实上,新课程改革所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行为,但是与个体的独立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因此,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合作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这样才能找到最佳答案。我们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天空,在此基础上再合作交流,这时的交流才是体现个人创造性的高质量的合作。
篇6
二、重视夯实数学双基――微观掌握知识技能
在复习过程中夯实数学基础,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知识体系,逐步形成和扩充知识结构系统。这样在解题时,就能由题目所提供的信息,从记忆系统中检索出有关信息,选出最佳组合信息,寻找解题途径、优化解题过程。
三、重视强化题组训练――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除了做基础训练题、平面几何每日一题外,还可以做一些综合题,并且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从而总结出它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并把思想方法相近的题目编成一组,不断提炼、不断深化,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逐步学会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四、重视建立“病例档案”――做到万无一失
准备一本数学学习“病例卡”,把平时犯的错误记下来,找出“病因”开出“处方”,并且经常地拿出来看看,想一想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怎么改正,这样到中考时学生的数学就没有什么“病例”了。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定数量的数学习题,积累解题经验、总结解题思路、形成解题思想、催生解题灵感、掌握学习方法。
五、重视常用公式技巧――做到思维敏捷准确
对经常使用的数学公式要理解来龙去脉,要进一步了解其推理过程,并对推导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能变化自行探究。对今后继续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对生活实际经常用到的常识,也要进行必要的训练。例如:1~20的平方数,简单的勾股数,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高和边长的关系,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样做,一定能更好地掌握公式,胜过做大量习题,而且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重视中考动向要求――勤练解题规范速度
要把握好目前的中考动向,特别是近年来的中考越来越注重解题过程的规范和解答过程的完整。在此特别指出的是,有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解出题目的答案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只要是有过程的解答题,过程分比最后的答案要重要得多,不要会做而不得分。
篇7
“艺术考察实践”是各类艺术院校重要的基础训练课程,对于装潢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外出考察可以使学生认识社会、艺术与生活关系,了解自然环境对造型艺术如民居建筑、装饰形式、装饰手法乃至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形成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与体验,同时培养学生民族文化意识和情操。在专业方面提高学生的手绘水平、扩大视野、为高年级的专业设计课程及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搜集并整理设计课程中所需要的社会资料。总之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
民办院校的学生入学时基础较差,知识层面较低,自制力不强,但是思想极为活跃,创意想法新颖,针对此种实际情况来设定考察目的和内容,至关重要。
在以往的“艺术考察实践”课程设置中,根据其考察目的,通常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考察城市,一种是考察乡村。不论是考察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为了以后专业学习而服务。但是作为民办院校,在考察实践课程上往往难以实施,如学生安全责任重大,学校抗风险能力低等原因,面对如此多的实质问题,急需改革原有的考察方法和实施方案,根据校情,设定适合自己的“艺术考察实践”课程的内容设置和实施方案。
1考察地点设定
根据考察目的,设定具体考察内容。作为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所设计的产品多为高端社会服务。若为民俗考察,可根据考察目的设定考察地点,如凤凰古镇、西双版纳等具有强烈的地域民族特色的地方,有针对性的进行民间艺术进行考察及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在设计项目中运用。例如本次考察所去之处――林县高架台,那里群山拱翠,流泉碧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民宅建筑,就地取材。石街、石院、石墙、石柱、石梯、石楼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古色古香,令人寻味。国家重点风景区评审委员会专家朱畅中高度评价太行大峡谷景区是“步随景移,百里画廊,人间仙境。”另外“人工天河--红旗渠”也坐落其中,它是林州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所体现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美德和感人精神时刻感染影响着学生。学生在此处考察时间不仅浏览了秀美的自然风光,增强了环保意识,还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若为市场考察,可设定在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了解市场前沿和城市全貌,为就业打下基础。例如前往江浙一带,天下第一水乡周庄让学生了解中国奇异的地方特色,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使学生大开眼界,江南小调昆曲让学生更加珍惜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小商品城义乌使学生了解最前沿市场需求……这些都是我们在课堂上无法给予学生的,必须通过社会这个大舞台,为他们演绎。
2考察组织方法设定
(1)配备导员,目前各大高校通用的组织方法多为一名带队教师带一个班级。这种方法在教学上虽然可以达到保障,但在学生管理上却弊端百出。民办院校的学生本身自制力不强,活泼好动,在加上初出校门,可能由于兴奋会出现很多纪律问题,带队教师要兼顾学生的学习与纪律,很多意外状况可能就此产生。因此,我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考察班级配备一名辅导员。这样任务分工明确,教师负责学生学习辅导,辅导员负责学生纪律管理。
(2)划班为组,在学生管理上划班为组。根据班级人数可划分若干小组,在人员设置上每组最好不要多余六人,这样才便于管理,并分别设定组长与副组长。在考察过程中以组为单位,班级集体行动,在人员核准上副组长点查,组长汇报班长。这样既快捷准确又分担了教师的任务量。使整个考察过程无个人落单现象,避免了很多意外产生。
(3)量化考核,根据实际情况,可在考察期间实行宿舍卫生、集体纪律和专业成绩量化评比,激发学生的向上积极性和攀比心。
3考察教学方法
(1)流动讲台。将学生统一安排在某一大的景点后,将大体的方法和任务交给学生,教师做流动性指导。
(2)以身示范。选取好景点以后,根据场景先进行描绘,给学生讲解透视、构图等一些基本常识,然后让学生进行写生、创作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对于装潢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更重视其装饰意味,为以后的设计服务。
(3)案例分析。每天例会在学生中挑选优秀与不足的习作进行对比性分析。例如在本次太行山上10日考察实践中,每天进行作品评比,考察中间将优秀作品集中布置成小型展览,供同学们参观临摹,互相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篇8
(注:上面只是笔者对于该项教学内容做的一个最简单的、粗糙的统计。如有更为合理的方法,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二、 “探索与实践”的现状及其原因
既然教材安排了这么多的教学内容,还有足够的课时保证,那么这部分内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理应很高,但实际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 探究规律类——考试重点,精讲精练
通过调查发现,探究规律类的8道习题在教师心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过程中精讲精练、毫不含糊。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3页的第8题: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3页第10题:
教师对这样的习题不仅做到讲、做、练,而且还要做一些必要的拓展。因为这样的题目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而且也是考试的重点。
(二) 实际操作类——有利巩固,保证时间
实际操作类的习题占30%左右,教学中教师基本上还是能够保证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时间。实际上,教师也知道这类习题的可拓展性空间并不大,主要是对教材知识点的复习。如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5页的第11题:分别找一个表面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梯形的实物,先测量有关数据,再计算这些面的面积,等等。教学中安排这样的练习既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同时也对新授知识做了一个很好的复习与巩固。
(三) 实验观察类——关注学习,不受重视
实验观察类的题目虽然只有7道,但并不是说这样的习题不重要,恰恰相反,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多实验、多观察,这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很遗憾,可能大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只是课堂上顺便说一说,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如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16页第5题:观察分别栽在不同环境中的蒜头,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等等。对于这类题,有些教师会觉得是在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因此,实验观察类的题目就不太受到教师的重视。
(四) 调查了解类——学科交叉,不愿关注
调查分析类题在“探索与实践”中所占的比重最大,接近三分之一。但这部分内容却在教师心目中分量最轻,最多要求学生课后自己看看,他们认为这似乎是科学老师的事情,没有必要在这些题目上面浪费太多时间。有些习题让学生完成显得非常麻烦。如在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8页第8题,要求学生调查家庭最近三次的水费、电费、电话费以及燃气费的支出情况,等等。
那么,教师究竟为什么会对“探索与实践”中不同类型的题给出不同的反应呢?第一,教师的思想观念没有完全转过弯来。尽管教材上已经出现了较为浓厚的“探究”与“实践”的色彩,也对课堂产生了一些影响,但是,教师还是更看重学生的成绩,跟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走。第二,教师对有些知识点的茫然。“探索与实践”的内容重在探究基础上的一个实践活动,两者理应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但编者在编写过程中编写的有些习题缺乏这方面的功能。如六年级上第一单元第9页第11、12两题:11.画一个面积是6平方厘米、高是3厘米的三角形;12.把下面的线段分成两段,使其中一段的长是另一段的4倍。这样的题目,始终让人感觉到两者之间缺少一个切入点、融合点,好像的确没有多少探索之后实践的空间,很多停留在作为“复习题”的一种功能。第三,有的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基本脱节。比如前面讲的调查你家下面几种费用最近三次的支出情况。其实现在一般地方都使用了网银,只需要按时将费用打上去即可,还有的本来就不按月进行上缴的,学生对这方面就不会去刻意留心,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很可能已经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这样从形式上就弱化了“探索与实践”的实践功能。第四,缺少相应的评价。在现行的课程标准中对于这方面的评价几乎是空白的。教材不但要描述期望学生应该知道的以及能够取得的学习成果,更为重要的是要尽可能为教师提供相应的评价标准,能够让教师在操作时有据可寻,这样一来,教师在实施时自然也会有的放矢。
三、 “探索与实践”的策略与建议
(一) 教师应强调深入探索与实践的功能
“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爱因斯坦”,尤其是在“探索规律类”习题中,教师应该腾出必要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找出隐藏在其中的规律,充分挖掘出隐含的重要数学思想,然后再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实践,这是比较科学、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但是,教学中更多的教师是急于让学生多练习、多做习题,这样反而得不偿失。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5页的第10题:
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探究之后,能够发现这是转化思想的一种渗透。这样的课堂切忌变成套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一种运用,如果这样,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假象,就是如果将上面的钢管变成一个,是不是就可以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呢?实际上笔者经过多次调查也证实了自己的这个猜想。
(二) 编者应精心选材体现题目的魅力
教材中的题目应当是教师感兴趣的,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价值。比如,在教学了容积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阿基米德”称皇冠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充分地去思考、去探索,再付诸以验证、实践,这样学生就可能产生较大的兴趣。在选材时也应该做到少而精,每一道题目在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素养以及创新能力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既能够将教材的知识点讲通讲透,更能够突出其作为探究实践的价值功能。
篇9
但教材中的有些实验在实施过程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地反思实验教学过程的不足,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下面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积累,谈谈本人在实验教学中的一些改进方法和补充建议。
一、实验药品巧替代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自己亲手实验。在高温煅烧石灰石实验中,要用酒精喷灯高温分解石灰石。但对初中学生来说,酒精喷灯的使用操作存在着一定危险性,而用酒精灯加热来分解石灰石又不可能成功。所以,我就用同样含碳酸钙的鸡蛋壳替代石灰石,用酒精灯加热就能简单快速地完成实验。鸡蛋壳先去内膜,设计对比:两个烧杯分别装入冷水,一个直接加入鸡蛋壳,另一个加入用酒精灯加热的鸡蛋壳,再分别滴入无色酚酞观察。学生实验后,惊喜地发现了加热鸡蛋壳的那个烧杯中酚酞一开始只有一点点淡粉色,后来颜色越来越深,范围逐渐扩大,学生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此时,再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究效果会更好。
铁丝在纯氧中燃烧实验,一般就用打磨后的石棉网的铁丝,几段连接起来再绕成螺旋状,但没有“火星四射”的实验效果不突出,燃烧持续时间短,也破坏了石棉网。改用废弃圆珠笔的弹簧,实验现象明显且持续时间长。
学生用身边常见的材料或废弃物作为实验药品完成课本上的实验,不仅节省药品,降低实验成本,而且可操作性强。提高课堂实效的同时,也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学习化学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二、演示实验巧出错
在加热碱式碳酸铜的实验中,用导管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快结束时,请学生分析接下来该怎么操作,学生讨论过后,教师如果直接揭示答案,教学效果是有限的。不如将错就错,先将酒精灯熄灭,这时学生就能立即观察到烧杯中的液体沿着导管不断上升并有流入试管的危险,所以试验的操作先后顺序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也不能让实验结果真的往错误方向发展,顺势请学生给出纠正方案,引领学生错中求知,错中探究,不但拓宽了学生思维,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现象巧显现
在做铁丝和盐酸反应的实验中,一般只能观察到铁丝表面有小气泡,无法观察到溶液变成浅绿色,往往出现实验现象与理论的“不配合”,教师如果不尊重实验事实,强行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就是违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但如果增设用铁粉和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就会成功获得理想的“浅绿色”。如果实验室没有铁粉也可以用暖宝宝的成分来代替,但要注意说明暖宝宝中的其他成分。我们只有让学生真正观察到实验的本质现象,才能水到渠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否则,不利于学生严谨认真科学态度的培养。
四、趣味实验巧延伸
课本上对氨分子运动实验虽然现象明显,但趣味性不足。设计将四根15cm左右的细铁丝,下端拧在一起,插在大橡皮塞上,上端分开成树形,将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绑在树枝上制成“花树”,小药瓶中倒入浓氨水(实验完毕时及时塞上瓶塞保存好,多次使用),一起罩上大烧杯,观察现象。过一会儿,棉花团由白色逐渐变成红色,犹如一株开满红花的“铁树”,再将“铁树”搬到室外自然干燥,红色消失(进一步说明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着)。这样实验就充满了趣味性,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
在《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节“烧不坏手帕实验”的趣味实验演示时,为进一步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再延伸“果冻”和“魔棒”两个趣味实验。将饱和醋酸钙溶液注入酒精中,醋酸钙从酒精溶液中析出,呈半固态的凝胶状物质,酒精充填其中,即得所谓的“果冻”。再用玻璃棒蘸取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混合物轻轻往果冻上一触,“果冻”立即就被“魔棒”点燃了,再用果冻上的火焰完成“烧不坏手帕”的实验。整组实验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激发思想冲突,魔术味十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实验计划巧调整
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如果按照课本教学实践安排教学实验,根本无法观察铁钉生锈的一个缓慢过程,硬生生将探究内容变为强行灌输和说教,使学生缺乏体验和感受。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将这个实验计划调整至同一章第一节金属的性质。在学到“金属能否与O2反应”中铁不仅能在纯氧中燃烧,还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设计完成“铁钉只和水接触”“铁钉只和空气接触”“铁钉和空气、水同时接触”三组对比实验,在学到“金属能否与酸反应”时完成第四个对比实验“铁钉和酸溶液接触”,再利用生活经验切过咸菜的菜刀容易生锈完成第五个对比实验“铁钉和氯化钠溶液接触”,将该实验内容调整后距离“钢铁的锈蚀和防护”一节约一个星期的时间,学生通过连续观察,完成实验记录,亲身感受铁生锈的变化过程。所以“铁钉锈蚀实验”调整后不仅让学生对金属性质有了系统的认识,更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信息加工的能力,学生充分享受着自由、参与的快乐。
六、增设实验巧对比
实验室制取CO2所需的原料为石灰石(或大理石,其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和稀盐酸。而有很多原料都可以制得CO2,那为什么偏偏选择它们?这时可增设一些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作对比,说明选择此原料的原因。若选择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的速度太快,来不及控制与收集;若选择石灰石(或大理石)与浓盐酸反应,不仅反应太快而且收集到的CO2不纯(混有杂质气体HCl);若选择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增设实验后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实验室制取CO2所需药品和反应原理,而且也使学生学会对比实验和优化实验的方法。
在做倾倒CO2熄灭烧杯中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的实验时,尽管上下蜡烛高低位置、收集CO2的体积多少都会影响实验的成功,但在考虑过这些因素后,灭火成功的学生发现了有的组是自下而上熄灭,而有的是自上而下熄灭,此时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经过讨论和比较课本图片后发现了倾倒的位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时再增设与上一次实验倾倒位置相反方向做一次对比。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科科学方法的感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七、实验结尾巧点缀
在高锰酸钾加热制O2实验中,棉花的作用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随气流进入导管而堵塞导管,学生往往不能理解,误认为是生成的物质造成的。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独立地掌握他们。”要将知识的学习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所以,在学生实验完成拆卸装置时,巧妙地安排了用镊子夹取用过的棉花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立即能观察到烧杯中的水变成了紫红色,这一误区迎刃而解。
再如铁丝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时,尽管很明显观察到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但学生很难理解这是个“表面功夫”,这时适当安排了用砂纸打磨铁丝表面析出的铜,银白色铁丝立即暴露出来,再插入硫酸铜溶液后又有红色固体析出。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不断改进和补充实验,可以给本来就趣味横生的化学实验更加魅力无限,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志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初中化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篇10
我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经济学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根据国家图书馆数据统计,自1980年我国第一本教育经济学问世以来,各种普通教育经济学着作:即不包括高等教育经济学或职业教育经济学)已多达30余本。但是,在这种出版繁荣的背后,我们也感到学术创新的不足,研究内容甚至数据资料都比较一致,学科体系没有形成突破,更没有关于这种体系结构的逻辑解说。以人民教育出版社近年所出版两本教材为例(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三版,2005;范先佐,《教育经济学》,1999),靳希斌着作包括绪论共十六章,增加了“教育服务与教育服务贸易”和“教育产权和学校经营”等特色内容;范先佐着作共十三章,增加了“学生资助制度”和“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等特色内容。应当说,这些内容都丰富了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但是,它们在教育经济学体系中居于何种位置,换言之,何以成为了教育经济学的内容,与其他章节的逻辑关系如何等,书中并没有清晰的体现或明确的说明。
二、教育经济学学科性质分析
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已经取得了基本的共识,但具体的学科组织体系仍有很大的差异。这当然并非要求学科体系形成一致,但是,对于当前所出现的认识分歧,我们也应有基本的判断。其产生分析的主要原因,除了作者个人的学术偏好之外,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对这门学科的性质认识存有分歧,由此而导致研究问题的分野。
对于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认识的不同,也反映了人们对其学科性质认识的差异。由于教育经济学处于经济学与教育学的交叉中,所从事研究的学者既有经济学界的,也有教育学界的,所以,在学科性质上也就有不同的立场。大体上有经济学立场者、教育学立场者与综合论者。
其一,经济学立场者认为,教育经济学属于经济科学体系中的一个新领域,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可称之为部门经济学,如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他们侧重于从经济角度出发,用各种经济理论来解释教育现象、预测教育发展、寻找解决教育问题的办法。
其二,教育学立场者认为,教育经济学是教育学科群中的新兴领域,是一门新的教育学科,通过借助于经济学的研究而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学的认识,推动国家的教育投资与学校效益的提高。《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将其列为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之一,解释为是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投资及其经济效益的一门学科。
其三,综合论者认为,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既不是严格的部门经济学,又不是规定的教育科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属性,人们从不同立场所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更有益于学术的发展进步。确定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应该从学科的全部内容出发,视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
实际上,关于教育经济学学科性质的分歧,其实质并非是成立或者不成立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何为”的目的性问题,是人们对认识标准分歧的反映,即如何来认识一门学科的性质问题。我们认为,教育经济学表面上具有更多的经济学属性,这是因为它更多地要借助于经济学的研究方式,但是,借用的目的恰恰是为教育的改革发展服务,其宗旨又回归到教育学领域,是一门源于经济学而回归教育学的这样一门交叉学科。若从其学科的目的论考察,我们认为,它更应该体现教育学科的基本性质,是教育学的基本学科。或者说,作为经济学科的分支,教育经济学并不足道,但作为教育学科的分支,它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学基础,是该专业学生的必学领域。
三、“五位一体”的板块体系建构
总的来说,早期的教育经济学学科体系内容相对单一而显得单薄,主要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论述教育的投资与收益问题。后来教育经济学的内容虽有丰富,却又陷入章节凌乱的困境,缺乏内在逻辑的一致性,缺乏内容的概括性。
我们立足于为教育发展改革服务的教育经济学立场出发,在充分借鉴经济学研究方法与成果的基础上,认为该门学科的体系已经比较丰富,根据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学术原则,整体可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板块结构体系,即以“教育经济原理”为主干、以“教育财政”和“学校校能”为实贱两翼、以“学科概论”和“教育发展”为前后支点,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贱浑然一体的严密逻辑体系,这就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原理(人力资本)——投资——效能——发展”这一基本思路(作为这种体系的创新尝试,杨克瑞所着《教育经济学新论》已于200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其具体的基本内容与逻辑关系是:
(一)学科概论篇
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方法范式的确立,是一门学科发展的前提问题,也是对该门学科体系建构的学科论基础。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建立,首先应在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等方面明确自己的特殊性,并拥有确定的研究方法。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说明,构成了学科概论的核心。此外,关于这门学科成长的学术思想历程,也是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一门学科的历史研究,既是对前人研究的尊重,也是一项基本的文献综述,学科发展的基础。这样,学科概论部分的阐述,是该门学科研究的切入点,而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二)教育经济原理篇
经济学的研究是从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矛盾发展为逻辑展开,这同样是教育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但是,教育经济学的需求首先是从教育的社会需求展开,从分析教育与社会经济二者的基本关系分析入手,通过实证的分析,揭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而确立了人力资本理论,构建了学科的独特理论基础。教育的经济功能蕴藏在社会的劳动力之中,它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或各种专门技能,通过劳动者的就业,即现实中的生产过程而实现。因此,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需求与供给、教育就业等问题构成了教育经济的基本原理篇章。
(三)教育财政篇
教育投资的理论研究构成了教育经济学的核心,甚至成为该学术研究的重要使命。重视教育的经济功能,就意味着必须重视教育的投资战略,这就需要对教育投资的标准、内外结构比例、教育投资的效益等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才可得出科学的决策。教育财政问题的研究,既要注意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教育投资问题,也应重视国际比较问题。此外,教育投资的具体途径又是多样的,既可以直接举办教育机构,也可以通过资助受教育者的方式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学生资助在世界各国通常也为教育财政问题的基本内容。
(四)学校效能篇
对于学校办学效能的重视,正是教育学与教育经济学联姻的重要成果。这是因为,无论何种性质的学校,其活动本身都以经济运行为基本内容,体现了资本的投入与产出,如何提供学校的办学效益,也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教育效能观的确立,首先必须明确教育的产权及其性质,这首先需要对教育制度有全新的诠释。在此基础上,具体展开分析学校资金来源的多元化问题,诸如产学合作、教育融资以及相应的教育成本控制问题等,从而构成了相对独立的教育效能篇章。
(五)教育发展篇
篇11
3+9= 0+11=
14-6+7= 11-2+7=
8+5-7= 5+7+4=
6+3+9= 13-7-6=
二、填一填。
1、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 )。
2、13前面第三个数是( ),后面的第二个数是( )。
3、16的个位上是( ),表示( )个一;十位上是( ),表示( )个十。
4、在3、5、8、11、7、20、19、13中,一共有( )个数,从左边起,7排第( ),第4个数是( ),这几个数中,最小的数是( ),的数是(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5、( )+4 > 8 9-( )< 36+( )<( )
6、( )+( )=( )+( )=( )+( )=13
( )-( )=( )-( )=( )-( )=9
7、写数时,从右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有1个十在十位写( ),有2个十在十位写( )。有几个一在个位写( )。
8、10里面有( )个十,也可以说10里面有( )个一。
9、19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或者说19里面有( )个一。
10、十六写作( ),二十写作( ),14读作( )。
11、5个一和1个十合起来是 ( ),十位是1,个位上是8,这个数是( )。
三、应用题。
篇12
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一般普通高校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笔者文中提到的“一般普通高校”,是指由于所处地域、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而与国家重点普通高校和“211工程”高等院校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存在差异的普通高等院校。一般普通高等院校多为省市级属院校,由于上级机构的投资、学校的发展规模、学校的发展历史等因素影响,在基础设施、教师员工、科研成果等方面与重点院校存在差距,这些院校大都为二批、三批本科院校。
二、一般普通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新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般普通院校大多为本科师范院校及部分大专院校,有些院校在不具备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条件下,为了顺应时展需要,盲目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加之教育技术学专业本身的一些欠缺,致使目前教育技术界问题百出。2002年10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高级研讨班”的57所高等院校的66名骨干教师及相关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问卷调查,发现这些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科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专家和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按其严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学科定位模糊,教育理论与技术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资金支持不够,教学资源匮乏,教学人员知识结构单一”。[1]结合专家提出的问题和笔者了解的现状,笔者对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定位模糊,学生认识不清
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的论述并不少见,但并没有因此而使从事教育技术工作和学习的人能够很好地认识本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很多新开设教育技术专业的院校,由于对教育技术学的解读不到位,专业教师本身专业素养不足,导致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开设在师范类和非师范这两种专业性质上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学校都是定位为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包括各级各类院校和现代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以及各级教育技术机构、高校和普教的教育工程技术人员,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毕业颁发的学位证书为教育学士。而新上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某些院校,定位为非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却和师范类相同,颁发的证书依旧为教育硕士,这给本来就迷茫的同学们又一个疑问:既然是培养教师,为什么又是非师范专业呢?是非师范专业,怎么又在毕业时颁发教育学士的学位呢?
2、教育理论与技术、与实践脱节,媒体技术缺乏教育理论指导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其技术性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的操作应用技术、组网技术、电子技术、摄影摄像技术等。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在教育学院(系)是最合理的,这有利学生学习教育理论,合理的利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者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目前很多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教育(学院)系的院校,其实验室的设备和实验教师很难满足教学需要,特别是计算机软硬件、组网等技术课程的实验,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技术上的理论知识,但是理论与技术、与实践严重脱节,学习的理论没有适合的环境去付诸实践,从而使学生的技术也仅仅使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很难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应有的技术特色。
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在计算机学院(系)、物理学院(系)、新闻传播学院等院系的院校,学生由于为学理工科出身,加之没有学习教育理论的氛围,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没有足够的动力和兴趣,导致教育理论修养不足。学生对计算机软件、音频技术、视频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能熟练应用,但是制作出来的作品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学功能不强,不能充分的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应有的教育性。
3、教学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素养不足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教学人员要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性的知识,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如:Flash、Dreamweaver、Authorware等)和影视方面(如:影视节目编导、非线性编辑、线性编辑等)的知识。而从事教学的教师要么只会机械地使用媒体,而不理解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层含义,这样永远体会不到教育技术的真正魅力;要么只是理论的讲解,如果没有自己的学术积累,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就永远难以提高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层次。这种教学人员的知识结构在二类、三类本科院校尤其常见,教师讲授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自己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很少注意这些问题;教授给学生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自己对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一无所知。
4、资源匮乏且达不到资源的共享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资源建设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它的建设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在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在高校建设的过程,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着资源匮乏的现象,不仅仅是硬件实验设备上的不足,而且部分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这怎么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呢?
步入了21世纪后,很多大中专院校新建立了或在原有的电化教育中心的基础上改建成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大多二类三类院校的主要工作使技术上的,如校园网络的建设、重要会议的摄影摄像、多媒体机房的管理等,而教育技术学专业目前在部分技术性质课程的教学上由于资源匮乏,仅仅是理论上的讲授,很难有实践的机会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何不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交流合作的关系,达到资源共享。
5、上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很多二类、三类普通本科院校乃至一些名牌高校都是一个新上的专业,但是档次相同的学校,开设教育技术学的现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什么呢?关键在于学校领导对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这直接影响到一个专业软硬件方面的建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财力,特别是教育技术学实验室的建设,如果该专业得不到领队的重视,在很多高校目前面临扩建、资金不足的现状下,想要发展专业谈何容易。
三、对我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建议
1、明确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我院的定位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定位曾一度是整个教育技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个人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定位,应根据教育技术学的大局发展趋势,结合开设院校的实际,来确定适合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在软硬件设施均不很齐备的院校,应定位此专业为师范类,培养目标主要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和大中专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一些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雄厚的院校,可以考虑定位为非师范,不过定位为非师专业从目前的发展前景看,就业前景不是很理想。
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到资源共享
在技术课程教师缺乏、实验设备不足的院校进行教育技术教学,无疑不能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建设专业的过程中应结合本院校实际,个人认为,在现有的条件下要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教育技术学专业不论开设在什么院系,都应与之建设密切相关的院系(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科学、教育和物理等院系)建立很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计算机科学系的硬件资源实现学生实验设备上的空缺;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相互多交流,特别是在影视制作方面,在本专业教师技术薄弱的现状下,更应该请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师给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指导;电视机方面的技术知识主要实验是用物理系的实验设备;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则和教育学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所以建议应加强与相关系别之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3、开设教育技术学课程为全院师范类专业公共课,壮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是自队伍
为了提高教师对现代日益更新的教学媒体的合理利用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师范院校逐步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学》(或电化教育学)的课程。对于培养21世纪合格教师的师范类专业来说,培养的学生应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利用广域网、校园网等开通的网络课程指导学生学习;能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如:录音录像教材、幻灯投影教材等的简单制作)等教育技术,更好的为信息社会的教育事业服务。建议各高等院校都能开设教育技术学课程为公共课程,尤其是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师范类院校,这样可以使学校毕业的师范类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中技高一筹。教育技术课程开设为师范类公共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师范类学生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开设教育技术为师范类公共课程,就要壮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队伍,健全教育技术实验设备。这样,既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且有利于学院整体教学实力的提高。
4、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教育技术
学校领导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来看待,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改革》一文中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所以建议学校领导在建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础上,能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使教师了解教育技术、走进教育技术、利用教育技术,开拓高等院校教育新的天地。
四、结束语
篇13
1.至少要(
)个相同的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长方形,至少要(
)个相同的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形。
2.40前面一个数是(
),后面一个数是(
)。
3.按顺序填数。
上面所填的数中,(
)最接近80。
4.比15少6的数是(
),38比30多(
)。
5.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是6,十位上的数是8,这个数是(
)。
6.69是一个(
)位数,它添上1是(
)。
7.在里填上“>”“
15-79
45-550
57-505
4+813
7+6076
12-57
二、选一选。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0分)
1.66和72之间有(
)个数。
①
5
②
6
③
7
2.至少要(
)根同样的小棒才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①
4
②
6
③
8
3.以下三个数中,(
)最接近70。
①
59
②
67
③
72
4.90比28(
),28比30(
)。
①
多得多
②
多一些
③
少一些
5.与13-6的结果相同的算式是(
)。
①
12-6
②
15-9
③
14-7
三、计算挑战。
(共21分)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每题1分,共9分)
74-4=
5+40=
98-8=
30+8=
83-3=
49-40=
56-50=
60+7=
4+30=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每题2分,共12分)
+10=80
32+=39
63-=60
-20=23
88-=8
+34=38
四、我会按要求解题。
(共18分)
1.我会分类。(填序号,8分)
2.用4个能表示哪些不同的数?(5分)
十位
个位
组成的数
3.我会数。(每空1分,共5分)
正方形
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圆
个数
五、看图列式计算。
(每题3分,共6分)
1.
2.
=(把)
=(根)
六、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共26分)
1.兔子哥弟俩今天一共要拔15个萝卜。(5分)
2.树上原来有34个桃,小猴摘下了4个桃。(5分)
3.虾比螃蟹多多少只?(5分)
4.28个茶杯,4个装一盒,能装满几盒?(5分)
5.投篮比赛。
(1)乐乐投了多少分?(3分)
(2)优优比乐乐少投了多少分?(3分)
答案
一、1.
2 4
2.39 41
3.72 73 75 76 77 78 79 79
4.9 8
5.86
6.两 70
7.< < > < < =
二、1.① 2.② 3.③ 4.① ③ 5.③
三、1.
70 45 90
38 80 9
6 67 34
2.70 7 3 43 80 4
四、1.
2.
十位
个位
组成的数
40
31
22
13
4
【点拨】注意有顺序思考。
3.
正方形
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圆
个数
1
5
4
4
13
五、1.
13-7=6
2.29-20=9
六、1.
15-8=7(个)
口答:我还要拔7个萝卜。
2.34-4=30(个)
口答:树上还有30个桃。
3.13-5=8(只)
口答:虾比螃蟹多8只。
4.28242016128
4
口答:能装满7盒。
5.(1)30+4=34(分)
口答:乐乐投了34分。
(2)34-30=4(分)
口答:优优比乐乐少投了4分。
期中检测卷
一、用心思考,正确填空。
(每空1分,共23分)
1.(1)按顺序填数。
(2)53后面的3个数是(
),53前面第3个数是(
)。
(3)65和69这两个数,(
)更接近64,(
)更接近70。
2.36中的(
)在十位上,表示(
)个十,(
)在个位上,表示(
)个(
)。
3.50和55之间的数是(
)。
4.这列小火车有(
)个正方形,(
)个三角形,(
)个圆,(
)个长方形。
5.如果把下图围成一个正方体,(
)的对面是5,1的对面是(
)。
二、反复比较,谨慎选择。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0分)
1.篮球队中男生有68人,女生比男生少得多,女生可能有(
)人。
①
20
②
65
③
92
④
70
2.一个两位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和是8,这个两位数不可能是(
)。
①
53
②
47
③
80
④
17
3.下图中有(
)个长方形。
①
2
②
3
③
4
④
5
4.一个两位数,最高位是2,最低位是9,这个两位数是(
)。
①
32
②
23
③
29
④
52
5.每8块橡皮装一盒,能装满(
)盒。
①
3
②
2
③
4
④
5
三、认真审题,精确计算。
(共20分)
1.直接写出得数。(8分)
14-6=
12-4+20=
55-5=
73-70+9=
13-7=
6+50-6=
94-90=
13-4+30=
2.在里填上“>”“<”或“=”。(6分)
2552
4749
1131
6556
3939
9019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6分)
14-(
)=8
(
)-7=30
11-(
)=9
16-(
)=7
(
)+60=62
90+(
)=99
四、看图列式计算。
(每题4分,共8分)
五、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共28分)
1.一年一度的跳绳比赛开始啦!小红跳了48下。(4分)
小明可能跳了多少下?
小丽可能跳了多少下?
45下
52下
85下
45下
52下
85下
2.小朋友们准备去春游,车上空了几个座位?(5分)
=(
)
3.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去看电影。(5分)
4.一(1)班开展“收集废电池,减少污染”的活动,全班一共收集了73节废电池。
(1)乐乐收集了多少节?(4分)
(2)乐乐和丽丽一共收集了多少节?(4分)
5.几天才能做完?(6分)
六、读懂要求,操作实践。
(共11分)
1.按形状分一分,涂一涂。(7分)
2.如果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组,可以怎样分?把分组的结果表示出来。(4分)
答案
一、1.(1)62 63 64 66 67 69 70
(2)54,55,56 50 (3)65 69
2.3 3 6 6 一
3.51,52,53,54
4.6 5 6 5
5.6 2
二、1.① 2.② 3.③ 4.③ 5.②
三、1.8 28 50 12 6 50 4 39
2.< < < > = >
3.6 37 2 9 2 9
四、1.12-6=6(个)
2.20+6=26(个)
45下
52下
85下
√
五、1.小明:
45下
52下
85下
√
小红:
2.12-9=3(个)
3.5+40=45(名)
45
4.(1)11-3=8(节)
(2)11+8=19(节)
5.4天才能做完。
六、1.略
2.(答案不唯一)
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
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