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课堂利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人工智能课堂利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人工智能课堂利弊

篇1

一.句酷批改网与iwrite之对比分析

1.写作界面对比。句酷和iwrite两个网站的界面均十分简洁,易于使用。比较而言,批改网的界面所包含的板块更少,只有作文号的输入检索和学生的个人作文练习;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网则将其板块划分并在左侧设立相应的指引栏目。在写作输入界面方面,两者都有基本的输入功能,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较句酷批改网相比,但在文字编辑方面,前者更胜一筹。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可对文字的字体、字号、加粗等进行选择,学生可在文字输入时选择自己喜欢的字体,但据学生反馈,从word文档复制粘贴到该网站时,往往无法正常显示。而批改网则在学生作文生成后对字体进行统一调整,并可无障碍进行文段的复制粘贴。

2.写作资源对比。两个写作平台均有庞大的题库,以大学生为目标用户群体,可满足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间各类考试及日常作文练习的需要,如英语四级考试、英语六级考试和专业四级英语考试样题等。除此之外,iwrite早期也上传了一些实用写作技巧,但并未对此方面资源进行跟进;批改网的系统中则无该栏目。关于英语写作的学习,除日常练习外,写作技巧和素材的积累也应包含在内。因此建议两个网站可在各自的系统内增加相应板块,使学生在课外也可以学习写作技巧并积累写作素材。

3.写作指导功能对比。

A.批改网的用户体验优点。批改网在纠错、版本对比、给词参考、成绩展现、修改意见等方面呈现以下优势:(1)能有效纠正语法、单词、标点错误。(2)可根据学生用词提供相应词汇的使用方式,或其对应的高级词汇,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法和用词水平。(3)应用修改版本回顾和对比功能,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帮助。(4)该系统有班级排名功能,学生完成作文后可查看自己的成绩及排名,这对激励学生再次修改并完善作文有一定作用。(5)进行错误修正时,可直接在系统的修改提示页面进行改正与保存,而不需要回到原文查找错误所在。(6)在进行作文指导时,批改网进行逐句分析,指出学生在拼写、短语、句型方面的不足以及改进意见,给出的建议更为具体。从字、词、句篇,乃至切题性的角度进行评判。

B.iwrite的用户体验优点。iwrite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能有效纠正语法、单词、标点错误。(2)具有版本回顾与对比功能,可指出每一个版本的错误,并能将两个版本放在一个页面对比,使对比更为直观。

二.问题

在“以iWrite为依托提高写作能力的探索”的实践中,参与实践者极大受益于两大平台带来便利和指导的同r,也发现两个平台在写作指导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1)进行作文审阅时,二平台均只以其语料库内容为主要依据,而对于语料库外的一些表达则会不断提出修改意见或判为错句,例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中用了the same knife cut both bread and finger,该短语意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一个地道的英语成语表达,但在作文审阅中,系统一直提示修改该短语,因其被判定为不符合母语习惯。(2)注重作文的结构、语法、用词,但对内容和思想的审阅尚不成熟,在有关人工智能利弊的作文写作中,一名同学审题失误,将文题理解为高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因此该篇作文应属于严重偏题,但批改网打出了88分的成绩。(3)对于流水句的判定过于机械,毋庸置疑,在教学过程中句型句式的多样化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十分重要,但相同简单句的排列有时也是必要的,而在本次写作第二课堂的实践中,只要是学生所用简单句的排列均被判定为流水句并扣分。(4)可识别中式英语,并提出错误判定,但无法给出修改建议。

据以上分析可知,批改网和iwrite作为新兴线上写作平台,其功能尚有待完善,但已可对学生写作能力起一定促进作用。二者虽各有利弊,但就本次写作第二课堂的写作实践活动来看,批改网功能更为强大,使用感更佳,整体优于iwrite,操作形式简便快捷,界面呈现一目了然,板块更为丰富,批改结果与分析有理有据,不但可以对写作做出一定指导,也可激励学生自行修改完善作文,可从实质上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老师的工作负担,增强批改的客观性、权威性。

篇2

1多媒体教学工具

课堂教学中教学工具必不可少,在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中,常常强调多媒体课件与电子教案这两重教学工具的区别。其中电子教案是将教学内容提纲挈领地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现给使用者,通常用PowerPoint开发,用光盘或网络服务器存储。它的最大优点在于开放性好,教师在拿到范本后可随意修改,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学需要,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而多媒体课件又称CAI课件(CAI,英文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的缩写,可译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是可以单独运行的教学软件,通常用专用的开发工具开发或者直接用高级语言编程,主要目的是用动画、仿真等技术讲解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强调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辅助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在实际的应用中,它们都是多媒体教学的有力工具。

2计算机课程的分类

2.1根据专业性分类

根据课程是否为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可分为:非计算机专业课程和计算机专业课程。

非计算机专业课程一般指计算机基础科学,包括计算机概论、软硬件、信息安全、数据库、网络、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工程、多媒体、信息检索等领域的基础内容。重点在于日常生活中计算机的普遍应用的各个方面,在有些高校分为两个阶段(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介绍。

计算机专业课程包括数据结构、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体系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方法、编译原理、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制图等课程,重点在于对计算机领域各个方向的专业知识介绍。

2.2根据学科性分类

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而言,根据课程内容所属的二级学科可分为系统结构、软件与理论、应用技术三大类。

系统结构类课程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单片机、计算机系统结构、微机原理、接口技术、计算机系统性能分析、计算机系统设计、计算机结构仿真、操作系统设计与分析、数字信号处理、ASIC设计技术、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程序设计等。

软件与理论类课程包括程序设计语言原理、程序设计方法学、面对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方法、软件工程、数据挖掘、算法分析与设计、密码学与安全计算理论、可计算与计算复杂性理论、数据库技术、数理逻辑、数据安全与保密技术、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计算机网络工程、计算智能等。

应用技术类课程包括: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Internet技术及其应用、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WEB系统开发、ASP编程、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与分析、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系统仿真、人机界面与虚拟环境技术、数据挖掘、智能接口与控制等。

2.3根据理论性分类

根据课程偏重于理论还是实践可分为:理论型、实践型、理论与实践结合型。

理论型课程指课程内容偏重于理论介绍与分析,包括的课程有:离散数学、微机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性能分析、程序设计语言原理、程序设计方法学、数理逻辑、计算方法、编译原理、人工智能、密码学与安全计算理论等。

实践型课程指课程内容偏重于实际操作与应用,包括的课程有:网页制作、图形制作、动画制作、计算机辅助制图、图像处理与分析、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WEB系统开发、ASP编程、计算机结构仿真、系统仿真、人机界面与虚拟环境技术等。

理论与实践结合型包括:汇编语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数据挖掘、计算机图形学、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网络工程、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程序设计等。非计算机专业课程一般属于理论与实践结合型。

在研究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时,相对来说,以上三种常用的分类方法中按专业性区分时,课程性质不够明确;按学科性区分时,涉及课程不够全面;而按理论性分类的方式基本区分了所有计算机课程的性质,适合于研究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3.1理论型课程

对于理论型课程,完全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也是可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因为在没有引入多媒体之前,传统的授课方式就是讲解。在讲解中,教师为了把一些抽象的概念、难懂的重点讲清楚,往往借助挂图、模型等比较直观的教具来实现,这些教具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挂图仍然不够形象,而模型制作会花费教师大量时间,还有像化学反应等瞬间效果不能持续。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促使多媒体技术在理论型课程的教学中日益广泛的应用。在课堂上由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师,将教师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和在难以以实物演示的抽象难懂的重点、难点,跨越时间与空间,形象、生动、有趣地向学生展现,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例如在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中的图片素材来展示世界上的第一台计算机的外观,因为它是庞大的,与当前使用的微机完全不同,教师不可能用语言描述和实物展示使学生对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印象深刻;接着可以使用多媒体中的视频素材来介绍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继而引出这四个阶段的实质区别在于计算机所使用的电子元件不同;然后可以利用演示软件的功能,通过缩放、旋转等一系列功能,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这四个发展阶段的电子元件的构造和特点展现给学生。也许有人会说,对于以上知识的传授,我们似乎用挂图和文字也可以达到效果。的确,用挂图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知道各种电子元件,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许就足够了,但是作为计算机专业内容的一部分,对于计算机的发展史,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认识各种电子元件,还要让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在不同阶段使用的电子元件的构造和实质的区别,为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这也是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理论教学的优势所在。

又如计算机硬件故障检测时,往往会给学生讲授通过声音判断故障来源,例如在AMIBIOS中:一短声表示内存刷新失败,内存损坏比较严重;四短声表示系统时钟出错,维修或更换主板;六短声表示键盘控制器错误;一长八短声表示显示测试错误,显示器数据线松动或显卡未插牢;一长九短声表示主板FLASHRAM或EPROM(BIOS损坏)错误;不停的响(长声)表示内存没有插牢或者损坏;不停的响(短声)表示电源、显示器和显卡未连接好;等等。那么什么是长声,短声又是怎样的呢?不是个个教师都会用嘴发声来模拟的,也不可能破环性的让计算机产生故障,这个时候多媒体中的声音元素正好就发挥了他的强大作用。教师可以把以前或实验机器出故障时的短声和长声录制下来在课堂上播放,这样学生就可以分辨长声、短声,进而判断计算机的故障。这是传统的“粉笔加黑板”以及挂图、模型等教具不能实现的,在这里声音元素的应用必然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3.2实践型课程

对于实践型课程,与理论型课程相比较而言,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课程是无法正常进行的,更谈不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开发工具和软件日益专业化,在计算机课程中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需求,不可避免地要讲授一些开发工具的使用和软件的操作,传授这些知识的课堂教学,离开多媒体的应用,课堂教学寸步难行。首先,一般开发工具和软件的安装使用,需要多媒体计算机作为硬件平台,没有多媒体计算机,开发工具和软件将无法使用;其次,一般开发工具通过程序编写生成一些实际的界面、图形、图像等各种各样的结果,这些结果的展示离不开多媒体设备,一般软件的操作过程更需要多媒体设备的连续使用才能保证学生掌握操作方法好技巧。

例如在可视化开发工具VisualBasic(简称VB)课程中,要解决一道习题:创建窗体,在其上实现通过输入半径控制得到圆面积。在这道习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向学生展示窗体、文本框、按钮这三种不同的对象和控件它们各自的外观形态和属性;其次要指出编写程序的位置,讲明为什么在此位置编写;接着给出具体实现的程序代码,并运行调试程序;最后,演示程序的运行过程和结果。在这四个步骤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每个步骤都离不开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技术的具体应用,窗体、文本框、按钮、编程的位置,这些都不可能用语言来描述清楚,程序的编写、运行、调试、结果的显示也都依赖计算机软件的实际操作。

又如在动画制作课程中,讲到形状渐变时,如果没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不会有形状渐变的产生。在形状渐变的具体制作过程中,只需要在两个关键帧中绘制原始形状对象和目标形状对象,然后创建形状渐变,而中间的渐变帧由软件本身经过一系列的计算自动生成,这些渐变帧反应了形状的逐渐变化过程,其中的每一帧都根据各自所处位置包含在这一阶段由软件自动生成的具体形状对象。形状渐变由多媒体软件产生,变化过程由多媒体设备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多媒体的应用尤其重要。尤其是对于两种不同形状对象之间需要设计形状渐变时,形状的变化过程更加需要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出来,供学生对这一渐变过程进行深入的理解。

3.3理论与实践结合型课程

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型课程都具有理论的知识和实际的应用紧密结合的特点,在这种类型的课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具有在理论型和实践型中应用的特点,不仅能够辅助教师准确清楚的表述概念,而且能够将理论知识的应用效果生动的表示出来,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供了牢固的基础。

例如在介绍Excel软件中的公式及应用时,教师往往先介绍什么是公式,公式由哪些成分组成,接着介绍公式在Excel中的作用是什么,然后介绍公式在Excel中的使用方法,最后给出实际应用的例子。而在具体实例的讲解中,就需要先通过理论分析,再进行实际的验证。假设给定公式E3=$A1+B$1,它表示E3单元格的结果由A1和B1单元格中的值相加得到,那么复制E3单元格直接粘贴到F4时,F4中的结果是什么,它的公式又怎么表达呢?对于这个问题,解决时可以先根据绝对引用和相对引用的原理,确定F4单元格的公式中应为A2和C1的值相加,这是理论的分析,然后通过在Excel中实际的复制、粘贴操作,看到单元格的结果和其中的公式,以验证理论分析;反过来,也可以先在Excel中通过实际的复制、粘贴操作,看到单元格的结果和其中的公式,然后分析推断绝对引用和相对引用的应用规律,这两个方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是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来达到。

又如对于数据库的查询功能,有学生成绩表(表1)和学生基本信息表(表2),通过这两个表查询籍贯为“山西太原”的学生的成绩,理论上应该得到如表3的查询结果表,当然这是理论的结果,实际实现查询结果时就需要用特定的形式来表示,就是用编程语言了实现。比如使用VisualFoxPro程序设计语言实现,如果仍然以表格形式来显示,那么这种特定的形式是否可以按照设计正确显示出来,也就是说编写的程序是否正确呢,就需要进行调试了。在运行调试的过程中,每一条语句的作用都要通过多媒体设备演示给学生以供理解,这样学生才能够不仅知道怎样写,还知道为什么这样写,是否可以用其他的方法,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这也正是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效果。

4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课程的课堂教学关系密切,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课程的课堂教学,已体现出其辅助理论教学、形成实践教学的优势。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其应用也必然更加深入,如何更加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课堂教学,继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是进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李晓枫,黄重庆,高晓虹,张翠丽,马莉,王洪伟.多媒体教学利弊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4,26(4):317-318.

[2]胡光顺,叶延君.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和应对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05,(13):235.

篇3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主要媒介,通过多种媒体和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达到教学的目的[1]。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理解数学教育技术的内涵。1.广义:一切有助于数学教育的信息技术。普适的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是有影响的[2],因此数学教育技术在广义上是指一切有助于数学教育的信息技术,既包括专为数学与数学教学开发的各类系统和软件,也包括通用的信息技术和相关硬件,如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支持下基于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的PPT、Word、Excel等办公软件、数据处理程序和各类教学辅助系统。2.狭义:数学教学软件、计算机代数系统。数学教育技术在狭义上是指非通用的、有数学特色的、有利于数学教育展开的信息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讲,狭义的数学教育技术就是为数学教学专门开发的应用技术。几何画板和图形计算器是狭义数学教育技术意义下较为常见和常用的两种技术。基于计算机或计算器的应用程序几何画板、GeoGebra和计算机代数系统MATLAB、MAPLE等属于狭义数学教育技术范畴。

二、现代数学教育技术的功能

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3]。正确使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变革数学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1.提供工具,降低任务的烦琐度和难度。人和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使用劳动工具[4],这意味着使用劳动工具使得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与其有质的不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同样,现代数学教育技术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媒介,是数学教师的有力工具。有计算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技术支持,很多烦琐的任务变得简洁,这能为学生节约时间以用于更加重要的探索。比如,一些纯粹的特值计算,完全可以用计算机来做,学生可以把精力集中在如何由特例的观察导出一般的结论以及如何对一般的结论进行逻辑上严格的证明。2.随机模拟,动态作图,让数学更直观。数学是抽象的,但是理解数学要从直观开始。数学教学中,很多情境是学生无法在生活中亲历的,但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可以轻松实现模拟,看到直观的模拟结果。比如在随机事件学习中需要投掷硬币10万次,生活中不可能去做,也没有必要去做,利用计算机相关的模拟程序可以轻松实现。类似的,很多概率问题都可以用计算机或图形计算器相关程序进行模拟、试验,为学生提供直观、容易接受的结论。一些抽象的数量关系、代数结构,也可以用图形来表征,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其中的规律。几何画板等动态几何软件可以提供非常直观的图形(或动态图形),通过图形能够简单、直观地找出图形中的规律。比如,指数函数的值域、单调性和经过的定点等可以直接从图形中捕捉到,大大提高了指数函数性质教学的效率。3.开创空间,手持技术成为移动数学实验室和交流平台。传统教学中学生探究数学往往只凭借纸和笔,并且只能在教室或者某个固定的空间里进行学习。基于互联网,有智能手机、图形计算器等手持技术的支持,就算是在校园外,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计算、数据处理和探索。学习不再限于某个狭隘的空间,手持技术为学生开创多维空间,提供了多渠道交流,成为触手可及的数学实验室和讨论班,学生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数学探究和交流。此外,QQ、微信等已经成为学生较为常用的学习、交流平台。

三、现代数学教育技术教学应注意事项

篇4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始于美国,第一个教学系统于1958年产生,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同其他学科的产生一样,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广泛的基础,归纳起来主要有其物质基础、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1)计算机辅助教学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计算机在教育上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实现了个别化教学,扩大了教学范围,提高了教学效率,为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2)计算机辅助教学产生发展的社会基础。信息社会的到来,表明信息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增强国家实力的重要资源。新的科技成果日新月异,知识迅速增长。3)计算机辅助教学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产生与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机器教学和程序教学”这两个概念,对计算机辅助教学思想的形成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

1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它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概念。不同的时期对这些概念的描述也不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内容会不断地丰富和扩充,有关的概念也会随之变化。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直接向学习者传递教学信息,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系统,它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使学习者实现有效学习为根本目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教学过程一般有下面两种形式:1)教师利用计算机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2)学生通过与课件的交互作用进行学习。作为教学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其他教学媒体相比较,具有其独特的特征:1)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它为学生提供各种教学内容,对学生给予直接的帮助;2)计算机辅助教学必须提供某学科的学科知识,并使学生通过计算机获得新的科学知识;3)计算机与学生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计算机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计算机要求学生做出积极的反应,并根据反应做出判断和决策。

2 教育改革需要计算机辅助教育

由于信息革命的影响,新知识剧增,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因而提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需要。其结果是教育体制和结构的多样化、离散化。于是半日制教育、业余教育、职业教育训练、短期培训等教育形式提到了和正规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由于教学或训练的对象的基础不同、学习的起点不同、提高的方向和学习的目标不同,因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需要也不尽相同。这就对个别化教学、远距离教学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实现个别化教学、远距离教学,这使它成为实现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和社会化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也不利于因材施教。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的以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主要以语言、文字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传播的信息量少,单调枯燥,不但学习时间长,学习效果也较差。这种从文艺复兴时期沿用至今的以传授知识为主、以教师单向讲授灌输进行班级教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妨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比较缺乏创造性思维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一旦所学的知识陈旧过时,又缺乏继续学习的能力,就容易被社会所淘汰,因而较难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为了用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育改造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以启发演练式的个别化教学,逐渐代替灌输讲授式的集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缩短教学周期,降低教育成本,就必需在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观念、学校观念、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尤其重视改革旧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视听教学等新的教育技术,是研究优化教育过程的有效措施。可以说,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手段的改革。CBE的实践已经表明,计算机辅助教育体现了—种新的教育思想,它为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为实现高水平的基础教育以及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教育训练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管理的工具。它能够更有效地实现个别化教学,扩大教学范围,提高教学效率,将在信息社会的教育中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因而它可以在改革传统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会成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之一。

3 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3.1 操作练习

这种模式是由计算机向学生逐个显示问题。其施教过程为:提问——回答——评判一再试或结束。操作练习模式充分发挥了计算机巨大的存储容量和快速处理能力,实现大量的重复训练,操作与练习的问题相当多,直到学生对该知识或技能的掌握达到要求为止。

3.2 个别指导

此模式是用计算机系统模拟教师授课的全过程,其教学形式由授课、提问、评判3部分组成。其基本原理是基于斯金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机器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程序教学”思想)的程序教学,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教学单元,学生在电子教学教师指导下自己组织学习。

3.3 咨询

咨询教学模式是以计算机提出各种问题和说明后,学生对这些问题和说明予以一定的回答的形式进行学习的,这种学习,计算机处于主动,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和发挥。

3.4 模拟演示

模拟计算机辅助教学学习形态是沿用计算机的特性和功能,构造一种计算机模拟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实现一定学科内容的学习和某些问题的解决,这种模式引起越来越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注意,认为它有助于生动形象地传播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计算机模拟在教学上的应用十分广泛,从自然科学、医学、管理科学到丁程技术的许多学科教学中都可以采用模拟法。

3.5 问题求解

问题求解是一种智能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引导学生与程序系统一起求解一个问题,解题过程中学生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掌握求解问题的方法。计算机不直接灌输知识给学生,而是通过提出问题,提供数据,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得m正确结论,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6 教学游戏

游戏型计算机辅助教学不同于一般游戏软件,多数游戏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决策能力而设计的。因为一个游戏过程必然包括多个步骤,每一步又有多种选择,这就迫使学生尽可能地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千方百计地寻求战胜对方的策略。简单的游戏可以用作练习,复杂的游戏重在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决策能力的锻炼,与模拟有密切的关系。

4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人和计算机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出现了全新的局面。

4.1 基础理论研究的趋势

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受到重视。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1)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特点及教学模式。2)学习理论和相关的视听心理学、传播理论。3)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系统构成。4)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整合。

4.2 技术发展趋势

从技术层面上看,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主要有3个方向:1)使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为学生创设更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2)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分布式教学和远程教学。Internet的普及,为开发能够体现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3)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使教学系统更加智能化。在未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中,多媒体、Internet和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会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4.3 应用发展趋势

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它对教育的要求和它为教育所能够提供的物质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基于此,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未来发展,在应用上将会呈现出多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1)应用方式的多样化;2)多种学习资源的集成化;3)研究、使用和教师培训的互动。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开发进行理沦上、技术上和应用方面的深入研究,是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不断发展的基础工作。以研究促进应用,以应用促进研究,使其形成互动机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迅速发展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 连海燕,陈冬梅.计算机辅助教学利弊分析及建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9).

篇5

关键词 :ASSURE模式;物流仿真;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093-04

物流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有效的操作和实验是其教学任务中的一项重点。虚拟仿真技术作为第一个推动人们以身体活动获取知识的智能技术,在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中得以应用。它所提供的学习和认知方式,不仅仅是逻辑与形象的结合,还有认知能力与感知能力的结合,这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校作为以信息技术见长的中等专业学校,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开设了“物流仿真”课程,使用的是上海乐龙人工智能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RaLC软件,用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物流系统和物流设备,可建立反映真实系统规律的仿真模型,对模型进行仿真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开展系统方案评价和系统分析。

物流仿真是针对物流系统进行系统建模,并在计算机上编制相应应用程序,模拟实际物流系统运行状况,并统计和分析模拟结果,用以指导实际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运作管理。作为一门课程,“物流仿真”课在教学目标上不同于其他物流理论课和实训课,教学内容也不能局限于软件公司提供的相关模型。它是结合了物流学科相关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其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大胆创新。据此,笔者设计了一堂主题为“实体仓库的模型创建与改进”的物流仿真课。下面对该课程进行简单介绍。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主题为“实体仓库的模型创建与改进”,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建构学校实训教室内的实体自动立体仓库的仿真模型,然后提出扩建要求,要求学生在原有模型基础上进行扩容设计。

本课使用仿真技术的必要性体现在:(1)学技术:弥补工位限制。实体仓库内的参数设置更改困难,场地有限、设备种类有限,仓库类型相对单一,且工位有限,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仓库类型与控制方式,需要应用仿真技术。(2)增兴趣:突破教学难点。三维动态场景对于帮助学生理解仓库结构、认识设备属性、理解设备逻辑关系具有直观、形象、多样化的作用,仿真对于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提素养:对专业的持续关注。中专学生学会仿真软件的使用能够拓展其视野和能力,提升其职业素养,对其将来的职业发展有益。

本课定位为:(1)通过完成一个综合性的任务项目,检验学生对于仓库结构和仿真部件的认知。(2)通过创建三维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化的模型,即时获得系统的运行效果,相比静态的图片或文字,仿真能够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兴趣。(3)通过完成一个身边的较为熟悉的任务项目,让学生进行边缘性的参与,获得专业学习的信心和成就感,并对本专业产生持续的关注。

ASSURE模式简介

ASSURE教学设计模式,是由Heinich、Molenda、Russell与Smaldino四位学者于2002年提出的,是围绕在教室环境下怎样使用媒体和资源而设计的一套模式,着重于在实际教学情境下,善用多媒体工具来帮助达成教学目标,并鼓励学生互动参与。ASSURE取其六个步骤名称英文动词的首字母,以表达“确保教学成功有效”之意。这六个步骤为:分析学习者;陈述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媒体和材料;使用媒体和材料;要求学习者参与;评价与修正。利用ASSURE模式进行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分析自己对于媒体、方法的选择,以及对使用情形加以评估,在教学行动反思之后加以调整改善,作为下一次改进教学的依据。

基于ASSURE模式的教学设计过程

(一)分析学习者

一般特征 教学对象为中专物流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年龄在16~17岁之间,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诸如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在学习方面也表现得比较功利,自认为有用的就用心学,自认为将来用不上的就不学。心理特征表现为自我意识强、独立性强,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但同时又表现出自信心缺乏,需要在与教师和同伴的交往互动中获得肯定。中专学生在学习方面往往缺乏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在智力因素方面,如记忆力、注意力的持久性等稍显欠缺。他们对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非智力因素,如求知欲、自信心、责任感等。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工夫,使学生用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因素的不足。

入门能力 我校二年级学生的先修课程包括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基础、叉车驾驶等,在相关的课程中接触了一些专业常识,如各种物流基本设施的名称和作用。在学校自有的实训教室内有三种类型的仓库,包括自动立体库、电子标签库和平置库,还有传输设备、搬运设备等。学生观察过仓库的运行,有的甚至在仓库内进行过操作,对此较为熟悉。在技能准备方面,学生前期已熟悉了乐龙仿真软件RaLC的操作界面,学会了基本的设备创建和编辑操作,如传送带系统的生成、货架的生成、部件之间的连接等。

学习风格 中专学生不喜欢理论灌输,也不屑于单调的、系统的知识传递,但他们对于色彩、动态等视觉刺激感兴趣,对于需要自己动手操作的内容则参与积极,表现出极大的视觉偏好。这是教师可以利用的学生优势。大部分学生愿意与同伴合作,喜欢宽松的教学氛围,希望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能随问随答。学生在适当的激发下能够有活跃的表现,尤其是对三维动态的仿真模型,因其能够即时显示运行效果,学生积极性非常高。

(二)陈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是限制学生应该学习什么,而是表示学生应当达到的最低学习目标。在ASSURE模式对教学目标的陈述中,包含教学对象、行为、条件、程度四个要素,结合四个要素陈述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能够说明自动立体仓库的基本结构。(2)能够归纳自动立体仓库货物出入库的大致流程。

技能目标 (1)能运用仿真软件根据实体仓库正确选择所需部件。(2)能将实际的物流设备转换为仿真模型。(3)能为各种部件设置参数,并正确对部件进行连接,完成货物入库和出库。(4)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根据要求对既有模型加以改进和设计。

情感目标 (1)能积极参与师生互动,交流心得。(2)在模型制作过程中能够主动探索,分析差异,自我提高。

(三)选择教学方法、媒体和材料

选择教学方法:任务引领,搭建脚手架 选择教学方法最重要的原则是要服务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建构主义认为,首先要有完成有意义任务的动机或意图,才能引发有意义的学习;能够引发有意义学习的最富有意义的任务就是问题解决,进行问题解决才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理解和实际能力。因此,在这堂课上,首要选择的教学方法就是任务教学法。为学生选择一个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对于“物流仿真”课程而言,既要让学生理解自动立体库的布局结构,又要运用仿真软件把模型构建出来,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最好为学生选择一个他们比较熟悉的、可以随时加以观察的仓库原型,所以在此设计了学校实训室的仓库作为原型。学生对身边的仓库,既熟悉又好奇。因此,仓库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要为问题建构内部表征,这是解决问题的最重要技能之一。学习者对问题的描述越全面越精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越好。要设计扩容方案应该从何入手呢?在教师的活动设计中应该体现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搭好构建认知的脚手架,在教学设计时需要将递进的任务设计成指引框架,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仅能逐步达到完成总体任务的目的,还能体会到类似任务的完成步骤和途径。教学主线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选择媒体和材料 要完成模型的创建和设计,需要熟练运用仿真软件。因此,上课准备的材料包括RalC操作指南、校本教材《物流系统仿真项目》、演示文稿,准备了计算机、投影仪、RaLC仿真软件等。为了动态地展示自动立体仓库的货物入、出库流程和原理,当场请两名操作较熟练的学生运行仓库管理系统,并进行货物的存取、条码的扫描等工作。但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进度不尽相同,不可能随时调用两名学生进行演示。因此,我们将他们操作机械的动态过程制作成视频,作为媒体材料提供给每一个学生,以备他们随时调用查看。

(四)使用媒体和材料

学习环境的设计 多数学生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在学生之间的讨论中同样会产生新奇的想法。本次课的内容需要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因此教室布置为图2所示的形式。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激励学生在建模过程中在小组内部相互交流和帮助,在小组之间则采取竞争的激励方式。在教学形式上,结合现场教学和仿真教学。现场教学侧重学生的观察和教师的讲解,仿真教学则注重引导和学生的操作,指导学生遵循设计规律,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流程设计 设计的教学流程如表1所示。

(五)要求学习者参与

中专学生对于课程和教师的偏好是十分明显的。如果希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产生良性互动,就需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多进行正面的鼓励和表扬,尽量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使学生习惯于在课堂上很快活跃起来,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真正的心理参与,达到对设备的创造性运用。

进行小组竞争,并给优胜小组一定的奖励,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本课结束时教师为竞争获胜小组分发了小小的即时贴。学生特别高兴,说这奖品“好有爱”,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了更为深入探究的欲望,为日后的分层教学打下了基础。

此外,在本次课上还采用了作品交流和让学生汇报创作思路的方式,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使他们能产生成就感,更能在学习共同体中产生正面效应,以少带多,使更多学生得到启发,突破教学难点。

(六)评价和修正

学生的设计各有利弊,但评价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仍旧是需要精心设计的。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根据给出的评判标准,找出不足并加以改进和提高才是评价的主要目的。在此,本课的教学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两部分:学生自评要求在课堂内评价,简单易操作;课后要求学生上传作业,教师完成综合评价。如表2和表3所示。

教学设计的创新与特色

一是精心选择独特的任务。选择的任务难度应处于学生认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努力是可以完成的。如任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学生会给予更多关注,在完成任务时能够获得较多的学习成就感。

二是预留空间鼓励创新。教学设计时预留了较大的创意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从货物码上托盘开始,就有学生使用了新的设备,直到设计扩容方案,学生的最终作品是多样的、具有差异性的,能使学生个性化的想法得以展现。

三是适时渗透职业态度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以职业态度的影响,比如在制作仿真模型阶段,强调模型要尽量与实体仓库一致,这样不仅是对真实环境的模拟,也体现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职业要求;在扩容设计阶段,则要求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尝试。

四是教学效果丰富多样。学生作品多样化,充分发挥创意,设计多种扩容方案。

中专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可以说没有丝毫专业基础,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心理学家杰尔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认为,当学习者缺乏相关的经验背景的时候,教学遵循从实际经验到形象性表征,再到符号性或抽象表征的顺序,能够促进学习。遵循这样一个规律,有效地借助媒体和材料,按照ASSURE模式为学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就,也是能反映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ASSURE模式是一个能够完成系统化设计主要步骤的教学设计模式,但也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充分思考学生能做什么、怎么做,选择正确的方法、媒体和材料,加以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搭建起从教学起点到终点的桥梁。

参考文献:

[1]Sharon E Smaldino,James D Russell,Robert Heinich,Michael Molenda.教学技术与媒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汤跃明.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D H 乔纳森.用于概念转变的思维工具:技术支持的思维建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Patricia L Smith,Tillman J Ragan.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Curtis J Bonk.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6

一、物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特别是在模拟物理现象方面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清晰的物理图像更便于师生交流。

2.信息量大,以较少的学时完成较大的教学任务。与传统的“黑板+粉笔”模式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教学过程更紧凑,既节约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又增加了每堂课的教学内容。

3.有利于对知识的认知。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类接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视觉,在物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其中的图像、动画等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印象深刻,更利于记忆。

二、物理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1.黑板向课件大搬家

有些教师没有处理好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甚至为了减少板书内容,制作的课件基本就是板书内容的大搬家。课堂教学犹如播放幻灯片,只是将课件内容一页一页往下翻。尤其是一些老师把例题、练习题等内容也制作在课件中,几乎达到了离开了多媒体就不会讲课的程度。

2.由于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一堂课的知识量比传统教学内容大很多,所以学生在听课时没有时间去思考,更没有时

(2)一笔画原理:以下图形是否可以用笔把所有边画出来,而不允许笔离开纸呢?

欧拉在研究上述问题时,首先将情境进行“嫁接”成右图,用一个抽象的模型把这些图形的共性刻画出来,它们都是由一些顶点和一些连接某些顶点的边组成。这过程本身就形成了方法链,后者又是前者的推广,形成了推广链。欧拉得出了这个问题的回答是:(1)一个图有欧拉回路的充要条件是这个图是连通的且每一个顶点的度是偶数;(2)一个图有欧拉回路的充要条件是这个图是连通的,且仅有两个顶点的度是奇数。

三、问题链的作用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变式分析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变式的基本形式是问题链。欧拉由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抽象成“一笔画”问题,后又证明V+F-E=2,创立了组合拓扑学,法国数学家托姆以拓扑学分析代数为工具,以结构稳定性理论为基础,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由渐变、量变发展为突变,质变过程的数学模型理论,这一研究是哲学理论质量互变规律的精确化刻画,它广泛应用于人类学、医学、生态学、地质学、光学以及战争爆发、市场崩溃等灾变或突变现象分析,都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这些数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一些基本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推广、引申,从而促进学科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由系统优化思想产生出的功能模拟法(如仿生学、人工智能等),黑箱方法(如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及选购配套:形、色、声),反馈生法(正反馈、负分馈以调控系统),数学中的优选法和统筹法,不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科学地设计问题链,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提高数学思想的严密性、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创造性等思维品质,最后达到对知识和问题的举一反三,概括迁移,融会贯通的效果。间做笔记。

3.一味使用多媒体课件弱化了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对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比较明显的负面影响。

4.多媒体课件使教师受束缚,教师往往被固定在某一位置对着电脑讲课,使得其肢体语言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三、物理多媒体教学应对策略的探索

针对物理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思考和探索。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若要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特长,切实提高物理多媒体教学的质量,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课件制作

一个教学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是提高物理多媒体教学质量的基础,一个好的课件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有特色

紧扣教学大纲,根据实际教学要求,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课件既要有教师的个性风采,也要考虑学生的基础情况,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有所侧重、有所拓展。

(2)直观、形象、生动,彰显多媒体的特色

物理课件不仅要有简洁的文字、公式,清晰的图线、图表,还要有丰富的精美图片和巧妙动画,清晰、直观地展示物理图像,生动形象地表现物理过程,必要时还要插入一些视频材料,真实地再现物理现象、相关实验或某些应用。特别是对于一些难以用语言或传统教学手段描述清楚的复杂的、微观的、瞬变的或抽象的物理过程,要通过巧妙的动画设计,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深刻掌握。设计制作课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的特长,最大化地显现多媒体的特点。

(3)规范、正确,强调科学性

多媒体课件中,教学内容叙述、分析、推导等要正确无误、简洁明了,物理量名称、符号、单位等的表述、书写规范一致,物理图像和物理过程的展示科学、合理、切合实际,体现物理学的严谨。

(4)清晰、美观,注重艺术性

多媒体课件切忌内容繁杂、编排混乱、色彩花哨。模板要简洁明快,内容和背景对比度大,文字、公式、图表等内容编排合理,左右对齐、上下同高、伸缩规范,字号字体统一适当,色彩明快、一致,页面整洁、合理,做到美观大方、赏心悦目。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采用白色的背景,深色的内容,清晰度高,可适应课堂光线较亮或投影仪陈旧、灯泡亮度不够的环境。字体统一用宋体(个别之处为了突出,可用其他字体),加粗,标题用36号,内容用32号字体,这样可确保后排的同学看得清楚。

2.传统教学结合“辅助教学”

有了优秀的多媒体课件,要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运用得当是关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切莫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多媒体”仅仅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例如:在研究产生感应电流条件的教学中,笔者把同学分为4人一组,每组的仪器有蹄形磁铁、条形磁铁、电流记、原副线圈、滑动变阻器、矩形线圈、导线、开关、电源,然后指导学生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探索研究,在学生总结实验探索结果的基础上,利用多媒

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感线条数发生变化时,也就是说磁通量发生变化时,闭合回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在轻松而愉快的氛围中使同学们更容易地掌握产生感应电流的两个条件,即:“电路要闭合、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要发生变化”。这种由传统课堂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同时融合教师的个人特色,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不是“单媒体”。根据物理课程的特点,将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手段。如物理定理的证明及一些推导过程、数学上的处理方法、物体的受力分析等等则必须用粉笔在黑板上一步步的板书并详细的讲解。这样的过程是教师思维过程的体现,更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辅助教学的关系。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是优点,但老师应该把握好课堂节奏,切莫整页出现、一闪而过。如推导、分析等要通过“自定义动画”逐行逐句播放,并根据学生反应注意停顿,留下思考的间隙。内容较长,一页无法全部容下的情况,要在后面的页面中,提炼出前面的关键内容,承上启下,保证学生后续的思考。有些如介绍等内容可适当的加快速度,以保证单位课时的信息量。

(4)注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这往往是多媒体教学中最容易忽略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只有被动接受而没有主动参与,很难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

当然,“教无定法”,多媒体教学更是如此。只有在不断探索中,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并加以综合应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结 论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发挥物理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坚持课堂教学的教师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机结合,适情而用,取长补短,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曲建民,张爱华,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张鸿军,物理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8(7):93-95

篇7

0前言

随着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不断提升,VR技术对教学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于物理教学来讲,VR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物理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提高了教学质量,使抽象化的概念、理论可以更加直观、形象,以便学生理解。

1VR技术的概述

VR,又称虚拟现实技术,是将传感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人工智能等相互融合,它用计算机生成逼真的三维感觉,参与者戴上技术装置,便可以对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实际上,VR原理最早提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向商业化发展但未能成功,而今天全球再次掀起了VR商业化的热潮。三星、谷歌也加入其中,其VR产品好评如潮,与此同时VR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2传统物理教学模式利弊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对观察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科学抽象,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最后形成物理理论。

传统物理教学的优势在于,教师传授的内容都经过了精心准备,且对教学目的和任务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其次,在传统讲授过程中,教师将口头语言,肢体语言及板书语言相结合,使学生对所传授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与记忆,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再者,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需要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提炼,设计出简单明了的板书,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鉴于物理学科理论性较强的特殊性,教师需要利用板书对具体的公式进行推导演算,以增强对物理理论知识的学习。

传统物理教学的劣势在于,教学模式单一,难以将所有的物理实验现象立体直观的呈现,且难以理解物理现象中所蕴含的物理本质,降低学生对物理课堂的兴趣,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还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其次,由于教师的口音,板书,教授方式以及对教学内容理解的差异,都会对教学的效果存在一定的影响。

3VR技术对物理教学的影响

VR技术应用于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中,能够使教学信息更加标准化,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在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中,可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开展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支持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

3.1VR技术在物理教师主导的教学中的影响

3.1.1使物理教学信息的传递更加标准化

经过精心设计的VR教学内容,可以实现许多优秀的教师丰富教学经验的整合,使VR技术可以克服由于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所带来的物理教学信息不一致,使学生都可以接收到标准的、优化的物理教学信息。不同教师在讲授相同的物理知识时,有的偏重于实践性,有的偏重理论性,因此导致了物理课堂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学生的感受也相差甚远。使用VR技术进行教学时,由于需要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规范、标准,对于规范物理教育教学,进而实现标准化教学是非常有益的。

3.1.2使物理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使用VR技术进行物理教学活动能充分发挥其临境性,交互性,想象性的特点,通够生动的画面,真实的感觉来展现语言和文字这样的媒介无法描述的事物的复杂变化过程,同时VR技术可以将过去在讲台上难以呈现的物理实验仪器、实验过程等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实验,更加彻底地了解实验的每一个仪器,每一个过程,生动直观,有利于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3.1.3提供感性的材料,加深感知度

许多教学媒体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感性材料,其中VR技术的效果更为显著,它的虚拟和重现功能,能够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在感觉与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解决学生由直观思维到形象思维以及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问题。例如:在教授物理知识中,由于物理自身具有抽象,难以理解的特点,教师讲起来比较枯燥,学生学起来也不轻松,从而影响了他们对于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VR技术的使用为这一问题开启了一条充满想象力和饶有兴趣的蹊径。

3.1.4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经过精心设计与制作,VR技术可以提高单位时间里教师教授的物理教学内容,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学生交互大量的学习信息,并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起来更加容易,从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节省了在传统物理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板书,绘画的时间,大大提高物理课堂单位时间内的利用率。

3.1.5促进教师的作用发生变化

基金项目:

本文受华中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经管类课程教学研究方式创新及优化研究》(编号201543)的资助。

脱出来,从而拥有更充裕的时间用于对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了解以及物理学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使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更好的刺激学生进行学习。科技的发展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观念,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掌握VR教材的制作方法,从而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用教学手段的更新来带动和促进物理教学思想、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以满足当下对物理教学的要求。

3.2VR技术在学生主导的物理学习中的作用

3.2.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VR技术在物理教学中能够通过语言文字,图像,动画,实物等,利用生动真实的画面全方位立体的与虚拟幻境进行交互,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感官刺激,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对具体情境进行猜想,假设,实验等,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2.2促进“猜想”和“探究”学习活动,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利用VR教学技术可以创设问题情景,让同学们进行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VR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学生可以利用它对物理实验进行“猜想”,和“探究”等学习活动,针对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可以利用虚?M现实系统的共享性,所有的学生都可以使用资源,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

3.2.3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兴趣

通过VR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的物理教学信息,使学生更快、更好的学习。VR教学技术在学生为主导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VR的合理使用以及精心设计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2.4提供了有效交互性

篇8

在如今信息社会发展趋势下,培养适应现代进程的数字人才尤为重要,因此本系在多门专业课的基础上开设了“DSP应用技术”课程。DSP可以理解为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和方法(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也可以看成是数字信号处理可编程微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的缩写。前者内容已经在课程“数字信号处理”中学习过,而“DSP应用技术”这门课主要指的是后者[1,2]。近年来新兴的一些学科,如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都与DSP技术息息相关,DSP技术已成为目前应用广泛、发展迅速的一项前沿技术领域[3]。通过多年从事“DSP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根据该课程特点及学生实践情况,总结重点难点,提出适应现代科技人才培养的DSP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1.涉及内容多。DSP芯片集成度高,诸多模块内部结构复杂且模块间相互密切关联,每个模块又涉及其控制方法、内部寄存器设置及相应的程序设计,课程信息量较大。目前学时数为32学时,内容包括DSP的硬件结构原理、特殊的指令系统以及软硬件仿真开发等。

2.知识更新快。随着DSP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不断出现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因此课程内容也需随着现代技术发展及时更新。另外,各个学校DSP课程由于专业定位不同及选用的DSP芯片不同,教学内容及教材也无法一致,这些都给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本系根据专业课程设置及学生学习情况,扎扎实实开展DSP教学及课外活动,并经常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开阔眼界,提高教学能力。

3.综合性强。DSP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并以计算机原理、单片机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等做为前期课程。学习DSP技术要求学生不但要具有较强的硬件设计能力,并能够熟练使用汇编语言、C/C++语言、MATLAB、CCS等相关工具进行算法开发和软件设计[4]。另外,进行算法开发还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算法,比如有限长、无限长冲激响应滤波器算法,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等等。

4.实践应用强。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DSP的应用技术,这也决定了课程本身更强调实践环节。因此,本系建立了专门的DSP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课程设置为16学时,包括8个由易到难的实验内容:熟悉开发环境CCS;数据存取实验;I/O实验;同步串口实验;定时器实验;FFT算法实验;FIR滤波器算法实验;语音FIR滤波器设计实验。在初步熟悉CCS开发环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做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强烈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1.多角度多层面教学。DSP处理器具有很高的操作灵活性和速度,它具有先进的哈佛结构(一条程序总线、三条数据总线和四条地址总线)、专门硬件逻辑的CPU、高容量的片内存储器、丰富的片内外设和专用的指令集[5]。丰富的硬件资源、特殊的指令系统以及汇编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编程、开发工具CCS的使用构成了庞大的DSP教学内容,因此本系采用多角度多层面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充分掌握DSP的关键技术。

多角度包括理论实验相结合角度、学生应试与就业角度、与其他课程内容关联角度等等。多层面包括内容重点难点层面、学生层次分类层面、院系资源教师水平层面等等。多角度多层面权衡利弊,协同发展,使得本系DSP教学工作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2.理论教学中结合实验。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验内容,课堂上将实验演示作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从而使枯燥的理论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丰富。由于目前市场上的DSP实验箱只注重了课程内容中简单功能的实现,并未注重实验的拓展性与实用性,使得学生单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实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以教师的小型项目为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头到尾向学生展示讲解DSP技术的实现过程、软硬件设计中排错的方法等,使得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目的清晰明确,对知识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并主动尝试去研究开发一些DSP相关作品。

3.鼓励学生参与竞赛科研。为了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应特别注重其实践能力的培养,而DSP正是电子信息领域中必须掌握的技术之一。因此,本系结合实际科研情况,吸纳部分优秀学生走进研究室,让其参加到科研工作中来,并鼓励学生通过学术讲座、技术交流、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方式提高动手能力及培养创新思维。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研发兴趣显著提高,主动参与各种竞赛及创新型活动,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杯”全国智能汽车竞赛、“美新杯”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等,并且每次参赛都能取得可喜的成绩。学生不但凭借创新活动的成绩在毕业时找到理想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大学期间充实了课外时间,养成了勤奋学习的习惯。

4.多元化教学手段。当今网络日益成熟,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成为我们与学生沟通的另一途径,本系专门开设了DSP技术校内论坛并建立了公共信箱,这样既方便为学生提供与学科相关的技术资料,又增强了学生上网获取信息的意识。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积极地去了解国外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另外,在网络上我们还能够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随时随地与学生沟通,并经常在网络讨论组中针对一些技术问题多人在线讨论,气氛热烈,受益颇深。

三、结束语

本系课程及实验过程中所用芯片为TI公司的TMS320C54X,在一些拓展实验及创新设计时,还用到了教师的个人项目实验资源,这里很感谢每一位教师为学生在DSP技术方面的成长做出的贡献。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技术和宝贵经验,使我们培养的DSP人才更加优秀。

参考文献:

[1]宋宇飞,刘化君,周正,等.《DSP原理及应用》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4):90-91.

[2]黄杰,钟明辉.《DSP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4):87-88.

[3]张雪英,李鸿燕,张小玫.“DSP原理及应用”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96-98.

[4]周亚丽.《DSP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方案探索[J].科技信息,2010,(29):438-439.

篇9

人事管理主要指的是管理者根据组织结构中所规定的不同职位的数量与要求,对所需员工进行招聘、选拔、考评、培训和提升的工作,其目的是为了配备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中的各项职务,以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实现管理目标。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做好人事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础,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更需要有高质量的教师团队作为基础。当然,高校是一个体系非常庞大的教育机构,所以不仅有教师群体,而且还有像行政人员等教职员工。而只要是高校的一分子,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高校发展的步伐。为此,这就要求高校要正确看待人事管理,从最初的招聘到考察教职员工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都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切实保障高校发展“软实力”。我国高等院校正处于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提出建设“双一流”高校目标以后,各大高校更应该明确发展目标,多角度、多方位的考察人事管理工作,促进高校健康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数据作为新时代背景下被广泛应用的前沿技术之一,不仅具有很大的商业应用价值,而且在提高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有效性和实效性方面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众所周知,中国可以称得上是教育大国,但是距离教育强国还有较大的差距。与中学教育不同,高校教育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具有创新应用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要表现出与众不同,不能沿袭中学教育模式。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期间人事管理工作并不受重视,甚至所谓的人事管理完全流于形式,考核教师教学能力的手段和标准也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以学生考试成绩进行评定,所以具有很大的弊端。高校是一个奉行自由、开放的教育场所,这里的开放性、自由性并不只表现在学生管理方面,还涉及到人事管理、教育学生等方面。做好人事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强有力保证,也是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基本手段。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做好人事管理是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的基本要求,也是更快、更好实现“双一流”高校建设目标的必然选择。受到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高校学生数量越来越多,所以需要的教职员工数量也随之上升。这些情况的发生无疑会增加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但是,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就能有效提高人事管理效率和质量,为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人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做好人事管理工作创造了条件。我国高校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推行教育改革政策,但是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基本上都只是围绕课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等方面,而对人事管理等重要工作环节视而不见,导致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效果不尽人意。反映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教学基础设施和科研实验设备等“硬实力”以及教师和科研团队等“软实力”两个方面。其中,对“软实力”影响较大的就是人事管理工作。不可否认,在政府的影响下,国内各大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对于高校而言,其不仅要把高质量人才“引进来”,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高质量人才“留下来”,培养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这样才能使高校“软实力”不断增强。在这个过程中,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国内很多高校人事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一)管理方式落后。高校扩招政策影响下的人事管理复杂性和难度逐年增加,这使高校人事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复杂性和难度的增加要求高校必须要投入更多的人力才能满足当前人事管理工作的需要。增加人力就意味着增加高校运营成本,这无疑会降低高校发展竞争力。从大的方面上来讲,人事管理的作用是对所属工作人员进行选拔、使用、培养、考核、奖惩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其目的是要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正确的用人原则及合理的管理制度,调整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组织的关系,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从更细致的角度来讲,人事管理在调动人力、分配人力资源时要参考很多的数据资源,在权衡利弊以后才能做到人尽其用。与过去不同,当前对人才的考察并不是只关注他们的教学能力,而是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但由于当前很多高校所采用的人事管理方式比较落后,很多工作都是靠人工来完成,并没有有效利用大数据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减轻人工负担,不仅造成人事管理效率非常低,而且质量也不高。(二)人事管理不受重视。人事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社会公众评价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主要从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方面入手,所以这也导致很大一部分高校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把重心都放在了提高学生就业率方面,而忽视了高校内部管理工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内忧外患”现象比较明显。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以“管理”为中心而忽视人文主义情怀,所以很容易引起被管理者的反感。这主要体现在人事管理更关注组织和对人员的调配,一味地强调人适应工作,管理活动局限于为事配人。人事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要想朝国际化、现代化、人文化方向发展就必须做好人事管理工作,并打破传统的管理理念,确保管理质量。然而,很多高校却并不重视人事管理工作,没有认识到人事管理在实现“双一流”高校建设目标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四、大数据时代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创新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有效开发并利用好宝贵的人力资源是进一步提高高校未来发展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实现“双一流”高校建设目标的重要保证。但是,国内很多高校都没有把人力当成是宝贵的资源,不尊重人权的现象时有发生。要想打破这种人事管理现状,就必须遵循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原则,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尊重人格,不断挖掘个人的潜能,在满足个人自我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发展路径。当然,针对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日趋复杂的问题,领导和管理人员要利用好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人事管理效率。(一)提高对人事管理工作的认识。人力对于高校而言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可以说,高精尖人才不仅是高校的定海神针,更是高校开疆扩土的关键。比如,很多高考生在选择大学时不仅会考察学校的地理位置、硬件设施、校园环境等因素,而且还会重点考虑学校现有的院士数量、教授数量、长江学者数量等高层次人才,所以归根结底人力资源是扩大高校社会影响力的关键。为此,这就要求国内各大高校要提高对人事管理工作的认识,并加大在人事管理环节的投资力度。一方面,学校领导要定期组织召开教职员工动员大会,培养教职员工工作意识和责任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学校要尊重人权,在人事调动、人员安排方面要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和建议,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提高广大教职员工对人事管理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培养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二)提高对科学技术的利用率。人事管理工作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而且对管理人员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要求都比较高。为了减少人工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学校要提高对科学技术的利用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在招聘教职员工时要综合考察他们的素养和能力,如果只关注他们的学历和荣誉证书,那么就很难准确考察他们的实际情况。假如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将他们之前的工作成绩录入系统,那么就可以利用这个工具更全面、更系统地考察他们的个人素养。人事调动是人事管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人事调动是为了人尽其才,让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擅长的岗位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将教职员工的性格、学历、工作经验等信息录入相关系统,然后通过自动分析给出几个最适合他们工作的岗位。人事管理工作往往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数据信息,而利用人工的手段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所取得的最终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大数据技术能够帮助人事管理人员筛选数据、分析数据、储存数据,从而促进人事管理效率提升。(三)完善高校人事考核评价制度。建立有效的人事考核制度可以更好地促进人事管理工作健康发展。高校人事管理是学校对教职员工任用、培养、调配、考核、晋升和奖惩等工作进行管理的总称,对高校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事考核作为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人事管理的有效性。为此,要想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做好人事管理工作,应该完善高校人事考核评价制度,用制度规范、约束教职员工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整体性、统一性,不能一刀切。当然,在重视整体性、统一性的基础上,还要关注个体性、特殊性。所建立的人事考核评价制度要中肯,符合实际。人事考核评价制度的质量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师资力量建设有很大的影响。在完善高校人事考核评价制度的过程中,要保证指导政策的连续性,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性科学规划。新形势的变化要求高校对当前的人事考核评价制度做出调整,并融入创新元素,促使高校以迎难而上的积极姿态探索新一代的人事管理模式。

五、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人事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强有力保证,也是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基本手段。从当前大数据时代高校人事管理现状来看,国内很多高校人事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高校人事管理的实效性。为充分发挥高校人事管理的价值作用,就必须打破传统人事管理现状,遵循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原则,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针对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好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人事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崔莹莹.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探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6:87~90

[2]王捍政.大数据时代高校人事管理问题与新途径[J].农家参谋,2019,9:149

[3]霍晓峰.分析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人事管理模式变革[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1:126

[4]陈亚慧.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识别与评估探讨[J].门窗,2019,7

[5]罗芳.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策略[J].中外企业家,2020,4

篇10

1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概述

1.1对媒体技术的含义

多媒体技术发展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打个简单的比方,对文本文件或者动画文件中的相关元素进行综合处理,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总结,然后采集并处理这些内容,充分运用多种硬件设施和软件设备建立多种媒体之间的相关联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人机相互交流系统的一种技术[1]。这种技术就是多媒体技术。在多媒体的辅助下,信息可以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实现和计算机交互功能的相互连接,促进其作用的充分发挥,使文字、图像在被看见的同时还能后满足听觉的信息需求,对这种新型材料进行制作,这个过程就是多媒体技术[2]。

1.2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专业化是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所谓专业化就是多种媒体集中在一起的综合形态,能够同时对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媒体信息进行交互的有效载体。数字信号是多媒体技术最基础的运行单位。在这一平台上,可以将文字、声音和图像等信息结合在一起。这也说明,多媒体技术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也正是这种多样性,相互关联的信息才能进行有效的传递,然后利用数字化信息来有效解决数据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问题。

2计算机多媒体的关键技术

2.1视频压缩技术

Shannon信息理论是传统压缩编码技术的基础。这一信息理论则是建立在集合论基础之上,然后利用统计概率的相关模型来对信息的来源进行描述。这种压缩编码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能对信息接受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事件本身包含的具体内容、重要性、产生的后果等主要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因此,在Shannon信息理论的基础上,压缩编码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数据压缩编码技术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被分成很多不同的类型。(1)以照信息来源的统计特点为划分依据,该技术可以分为转换编码、预测编码、小波编码、矢量量化编码和神经网络编码等5种;(2)将数据的视觉性特征作为划分依据,那么该技术可以被分为图像编码和以图像纹理和轮廓为基础的编码等两种;(3)从图像所表达的景物特点来划分,图形编码和以内容为基础的编码是两种最主要的编码方法。其中图像编码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数据统计为基础的,将数据的冗余去除,是一种层次比较低的压缩编码方法。第二阶段则是以内容为基础,然后将其中的冗余去除,鉴别其中的对象和方法,就是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压缩编码技术。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压缩编码方法,既是一种新型的压缩编码方法,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压缩编码方法。

2.2视频点播技术

采用用户信息交流的方式进行自然进化的过程就是多媒体的交互。多媒体服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视频点播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相互融合是视频点播技术发展的技术。视频点播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视技术等,是一种将上述技术整合为一体的新型技术,充分发挥了视频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彻底改变了被动收看电视节目的方式,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收看电视节目,还能够随意播放,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点播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同时,视频点播技术中传递方法的运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拓宽了教学的模式,影音、广播、语音、发送消息、网络影院、远程教育和点播教学等都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视频服务器是该技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视频系统完成功能和提高性能和质量的关键部分,所以在视频服务系统中是被重点研究的对象。视频服务除了要求保证端到端的播放质量之外,还需要观察系统各方面的性能。在大多数情况下,视频流编码压缩和传递技术、视频流调度技术、IP网与Cable网实现、存储和I/O调度策略、接入控制、流量控制与差错控制、视频服务器体系结构等是视频服务系统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3多媒体数据库技术

多媒体信息中的非格式化数据所占的比例较大,基于此,我们可以将多媒体数据的特点归纳为三点,即对象的复杂性、数据存储的分散性和时空的同步性。其中关系数据库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在多媒体资料的管理的质量依然不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基于对象数据库来管理多媒体资料并不能满足使用的需求,因为基于对象是一个新一代数据库应用,它所需要的是强有力的数据模型的基础良好。这种基于对象的方法适合用来描述非常复杂的对象,结合了封装、继承、对象、多态、类等概念,所以能够对多样对象和它们之间的内部结构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行清晰地描述。目前,多媒体系统进行研究和开发的主要方向就是要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库技术的相互结合,但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制定对象的统一标准。

2.4现实虚拟技术

虚拟技术是信息技术行业少有的高新技术之一。该技术是一种集成化的技术,具体内容涉及到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传感技术、网络设计等非常广泛的领域。同时,虚拟技术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进行三维画面的合成,让用户获得逼真的听觉、视觉、嗅觉等感官的体验。在虚拟技术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借助固定的设备,自然的参与到虚拟世界的体验中。现实虚拟必须通过计算机生茶,其基础必须是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具体的感官。在这种情况下,用户需要通过身体四肢的正常活动和虚拟环境交互。除了上述四种技术之外,计算机多媒体的技术还包括流媒体技术和音频技术等,而且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这些技术也必将在多媒体技术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不断成熟和完善。为了切实满足人们对现实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学、视频、视频会议、娱乐节目点播、军事等很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和视频压缩技术、视频点播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现实虚拟技术、音像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的有机结合,极大地促进了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

作者:张 萌 臧书雯 单位:辽东学院

篇11

1主体价值与价值观:思想政治课的接受问题

接受问题是科技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课题。“科学接受是说认知主体对科学理论进行评价之后,所采取的是否认同或是否接受的认知态度的一种认知活动。”[2]换言之,由于价值评价不同,个人对科学理论采取的态度各异。鲁德纳(RichardRudner)指出,纯粹的科学家作价值判断[3],这属于伦理判断。所谓科学,“首先是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其次,科学是适应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再次它是一种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4]。从这个意义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一门科学知识,同样存在接受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问题有其特殊性,体现在价值观与主体价值的矛盾中。主体价值与价值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是,二者的形成过程中都要受到主体自身诸条件的影响,比如主体自身所处社会环境,所受教育程度等等。不同点是,主体价值着重强调自我性,社会现象的产生与存在一定要与自我的生存与发展紧密联系;价值观强调引导性,它引导主体如何做出评价,是主体决策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与标准。价值观与课程对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价值观教育,这是由教师引导完成的;主体价值与学生对应,学生对于教师引导的价值观的态度,以及对于思政课做出的价值判断正是主体价值所决定的。主体价值是思想政治理论接受问题的核心概念。所谓主体价值,正是人的素质、能力等要素所具有的对己对社会对他物的效用与意义。我们知道物质的存在满足了主体对于社会基本生活的需求,那么物质就使主体价值得到了满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教师传递知识和价值观,而学生根据自身的主体价值,判断这些知识和价值观对他们个人的有用性,继而选择接受或拒绝。可见,在思政课的教与学上,一方面在于老师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在于学生个人的主体价值。只有学生的主体价值与课程内容一致,教与学的转化才能顺利进行。或者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问题中,学生的主体价值对课程灌输的价值观采取认同态度,学生们才能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才能真正发挥。

2真理与价值:思想政治课的讲授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问题表明,学生的主体价值具有自主性,如何让自主性的主体价值与课程引导的价值观相统一,即主体价值转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到的就是教师的课堂组织问题,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方式。思想政治课与专业课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思想政治课把思想、政治转换成理论,即价值与真理的统一;二是“三观”和方法论的教育。换句话说,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是价值与真理的统一,教学目的在于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完成主体价值向引导的价值观的转换,思政课教师可以采取真理性的授课方式。所谓真理性的授课方式,就是授课过程中强调价值观本身的客观性问题,建立政治价值观和人生意义的客观性。例如公平、正义和民主,即便各种观点可能千差万别,但其内核是一致的。从理论和实践上看,真理性教学是恰当和可行的。一方面,按照哲学的观点,真理对价值具有引导作用。真理的不断发展引导着人们提出新的相关的价值追求,真理本身也具有价值,并推动价值的发展。从真理走向价值是真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价值实现的必要途径。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真理化教学,实现价值观的引导和灌输,从理论上是可行的。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中,强调课程的真理性也是必要的。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多种新媒体的流行和推广,学生们接受思想的途径多样化,价值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例如手机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高校亚文化形态,由手机媒体衍生出的手机文化正全方位地渗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行为理念[5]。学生们的主体价值表现出多样性。从对象上看,价值与利弊相关,回答的是要不要、应该不应该的问题,其本身是多元的。对于同一事件,两个人允许持有不同的价值评价和主体价值。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政课老师在课堂上灌输价值观,面对主体价值多样化的大学生,如果单纯以应该和不应该的道义逻辑思维讲授,试图获得价值观与主体价值的统一,效果是不佳的。例如,《地道战》这类爱国抗日题材的老电影,展现了抗日军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再现了人民游击战争恢宏庄严的场景,蕴涵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哲学原理。但是许多学生受“把尸山血海中的艰苦战争演绎成‘手撕鬼子’,把中国的战胜归于别国、归于偶然”[6]的抗战神剧的影响,认为这些影片只是艺术创作,忽视了影片中蕴含的宝贵抗战精神,甚至否定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对于这种现象,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指出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抗日革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的价值观,显然很难得到所有学生的价值认同和统一。由于真理与事实相关,回答的是对不对、正确不正确的问题,其本身是一元的。对于同一事件,两个人可能持相反的真理评价,如果其中一个的观点正确,那么另外一人一定是错的。例如日心说和地心说,人们很自然地选择日心说。可见,真理是统一的,容易获得认同感。为了实现主体价值向价值观的转化,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遵循以下范式:课程的真理性———学生的主体价值———引导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真理性入手,寻求学生的主体价值认同,进而实现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工作。把学生应不应该接受首先转化成理性思考后,是不是要接受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