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

篇1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变,此时大学生面临一系列的人生课题需要解决。对于高校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措施,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大学生的愤怒情绪的特点

1.1 情绪与愤怒情绪 情绪是人类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伴随认知过程产生并对认知过程产生重大影响,也是人对客观现实反应的一种形式。从19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对它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对情绪的实质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但由于情绪的极端复杂性,至今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在心理学上,比较流行的一种看法是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1]。

1.2 愤怒情绪的表现形式 愤怒情绪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2]:一是言语:如叫嚷和高声反驳、说脏话等、二是行为:如摔、扔、砸东西等,面部表情如瞪眼睛等。

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运用面部表情表达的愤怒的频次最多;用言语表达方式体现最多的为叫嚷和高声反驳,其次是说脏话来表达愤怒;行为表达方式上,敲、摔、击、扔、砸等行为使用频率最高,调节不当的会打架、对他人造成人身威胁。也有个别人愤怒时会自己伤害自己。

1.3 不同大学生群体愤怒情绪的差异性 Speilberger,将愤怒分为2维度。状态怒和特质怒。状态怒是指由情境引发的心理、生理变化和主观体验。从愠怒到暴怒有不同的强度。一般伴随着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唤醒,如心跳加快,汗液分泌增加等,同时可以出现认知障碍。特质怒是指在各种情境中都有体验愤怒情绪的倾向,诱发愤怒情绪的阈限低,对于竞争、拒绝、不公平容易产生愤怒。Speilberger将愤怒处理的方式分为3种:内向怒、外向怒、愤怒控制。[3]

1.3.1 性别差异 在愤怒情绪的表达上,男生较女生更不爱表露自己的情绪,一般压抑自己的愤怒情绪,将其指向于内。

1.3.2 年级和年级差异 刚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往往对一切存有幻想,对各种知识领域都充满了疑问与兴趣,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过于自负,对自己的自我认识和作用缺乏全面系统的分析,处于不定阶段。二、三年级的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已经适应,并具备了一定的情绪自控能力,情绪状态相对比较稳定。但到了四年级后,毕业在即,高年级学生大多面临毕业考试、论文答辩、求职择业、恋人去向等诸多抉择和压力,因此紧迫感和忧虑感十分明显。

1.3.3 生源差异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由于从小生活环境不同,所经历的事情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不同,为人处世和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会不同。城市学生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不如农村学生敏感,能对事情有正确的认知。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2.1 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进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当代大学生是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有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文化背景差异。80后是在传统文化熏陶和外来文化冲击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心理上经历东方和西方文化的搏争,本土文化的烙印要强一些。而90后学生其成长过程受本土文化的影响就要相对少很多。第二方面是生活差异。80后学生的生活条件更艰苦些,90后的学生生活所受到的苦难要相对少很多[4]。

2.2 开展心理健康普查活动,了解学生问题所在,做好预防工作 高校要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每年进行一次人格及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不应仅仅针对新生。要对所有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人格特点及心理健康水平比较,进行差异分析,了解变化,以便有针对性的发现及解决问题。对于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要采用各种形式加以教育,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同学要及时送到心理医院就诊。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2.3 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提高学生抗挫能力及调节能力 高校应在不同年级都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面对的眼前问题及时教授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尽量减少生活中负面情绪的产生,对所产生的负面情绪辅以尽快的调节。除课程外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广播、报刊、心理协会,心理电影等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2.4 建立完善的心理服务机构,帮助心理求助者顺利度过难关。应在各个院系都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培养各系辅导员及相关学生工作者,使其具备心理咨询资格,这将有效的扩大资源,促进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广大学生工作者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要抓住有利时机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让学生接受自己的同时也接受自己的教育。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对愤怒情绪进行及时有效地疏导。

2.5 合理的进行愤怒情绪管理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在三种愤怒表达方式中,愤怒控制是对心理健康最有益处的因素。通过干预降低大学生的愤怒表达倾向,疏泄内向怒,增强愤怒控制能力,针对男生有较高内向怒的倾向,对男生的干预要多注重其内向怒的表达,引导其及时疏泄,避免积累,避免负面情绪积累过多造成不良社会后果。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一版.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大学生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校园教育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是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此外,社会各群体在该过程中也承担重要作用。当时当下,社会群体、学校和家长并未形成明确的分工,对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责任不明确。高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度重视,但是对学生的生殖健康教育极少关注,并且生殖教育这一话题较敏感,私密性强,因此社会各群体主观认为这应该是一个顺其自然发展的过程。各方责任不明确导致了学生无法通过正确途径获得该领域的教育,同时诱发一些不正当商业机构趁虚而入,严重影响学生的生殖健康教育和心理状态。

1.2研究背景

1.2.1教育现状 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而高校在大学生的生殖健康教育中也有重要作用。当下生殖健康教育在高校大多作为选修课,也有部分高效邀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去学校举办讲座。因此,从整体上来说,生殖健康教育方面,高校的形式单一,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据调查了解,大多数的学生了解生殖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同学、家长和朋友,也有人是通过网络获得,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对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以及提高生殖健康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

1.2.2高校及学生态度 目前有众多高校对学生群体的生殖健康教育重点关注,相比之下比以前有了明显进步,但是整体上来说,社会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和投入显著缺乏。与传统的文化教育相比较,生殖健康教育不足是当下存在社会群体的现状。高校一直将传授专业知识当作使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足。有些高校开展了相关的健康教育,但是也仅仅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让学生根据自身喜好进行选择,并未对此做出强制性的要求和惩处措施,因此,高校含糊的态度使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处于尴尬的地位。有高校认为对此过分重视可能会导致学生不良情绪的产生,导致负面影响;同时,传统观念的束缚,高校不愿意将私密性和敏感性较强的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在课堂上体现。大学生对待生殖健康教育的总体态度表现一般,没有学习的强烈意识。这与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大多数的学生生活环境单一,缺乏对问题缜密思考的能力,没有准确判断生殖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3研究内容

1.3.1婚前危害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末,身体还处在发育状态,如果受社会观念影响发生婚前,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重大伤害。传统观念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被打破,传统价值也受到了冲击,很多女大学生的性观念非常开发,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发生婚前,但是她们对生殖系统健康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因此很多人存在各种各样的生殖系统疾病,造成了身体受损,更严重的婚后出现了不孕。

1.3.2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的产生多是一时冲动,由于大多数人不具备生殖系统保健知识和避孕常识,经常发生在校期间女大学生怀孕的现象。据医院数据显示,人流手术50%以上都是在校大学生。生殖保健知识的缺乏导致女大学生妇科疾病频发,很多女大学生存在子宫炎、尿道炎以及经期紊乱等疾病,严重威胁身体健康。

在校期间怀孕给很多女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很多学生不能承受压力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婚前导致怀孕后,女大学生的主要做法有以下两种:①去医院做人流。由于缺乏经济来源,大多数省吃俭用,使本来虚弱的身体雪上加霜,身体留下后遗症,很多女性婚后不孕,影响婚姻。②不堪重压,被迫辍学。很多女生承受不住压力被迫辍学回家,影响学业,命运为此改变。甚至有很多人采取极端行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1.4研究方法

1.4.1开设健康教育课堂 为提升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本文研究过程中开设了健康教育课堂,对大学生关注的生殖健康知识进行讲解。授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制作相关PPT,每周进行2节课的针对性讲解,解决学生心中疑惑,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卫生知识。

1.4.2健康课堂讲授内容 针对大学生群体讲授生殖健康知识,包括人体生理解剖、青春期生殖健康、性健康教育、孕期须知、艾滋病发病机理和疾病预防以及性病防治等。通过给大学生讲解相关两性知识,旨在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和性防范意识,提高学生预防疾病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1.4.3授课方式 在授课方式上采取多种措施,课堂教育、课外活动、案例教学、疑问解答、咨询服务等多样化的授课方式被采用。此外,多媒体教学对提升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对师生互动、学生能力培养有重要意义。

2结果

2.1生殖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生殖健康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三者之间必须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做到合理分工,责任明确,建立良好的教育义务分工机制。对学生的生殖教育中,学校是阵地,此外还应发挥社会和家庭的作用。首先,高校在内的社会各界力量应加强对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开展相关主题的宣传,彰显该项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其次,加强政府引导,为大学生活的相关知识梳理出良好的社会渠道,对各渠道相关知识准确把握和定位,严厉打击不良渠道,避免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再者,家长应该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氛围,家庭的熏陶对孩子成长特别是心理有重要影响。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通过父母获得相关生殖知识的概率非常低,远远小于从同学、朋友或者是电视媒体等方面的比例。众多家长对孩子的文化成绩过分重视,但是对孩子的基本生殖健康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重视程度不足,担心与孩子讨论相关话题会导致孩子产生反感情绪。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的营造对孩子知识获得有重要意义,能够发挥家长的作用,弥补孩子知识不足,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惑。总而言之,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为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2.2加强健康教育的措施 大学生会对传统的课堂教育产生厌倦情绪,尤其是当下社会各界对生殖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单一的课堂教育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需要扩宽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形式以创新意识积极开展多方面的教育,促进教育在社会、高校以及家长等各环节落实。

2.2.1结合多种教育形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与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促进教学目标实现,并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可以在课堂教育之外加入谈话教育、网络沟通教育等形似,将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①学校充分发挥作用,以课堂的形式促进学生相关知识的获得,及时纠正学生的相关误区。②在课堂教育之外,充分开展定期谈话,积极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面临的问题,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困扰,在于学生进行沟通时保持一种平等的心态。③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在学校内部设立相关网站进行沟通,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在相关网站上放置视频等学习资料,让学生自由学习。此外,还可以邀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开展讲座,为学生和老师提供咨询服务,同时积极进行线下相关活动,解决学生不愿提及自身面临难题的现状。当然,应当对网络沟通建立相关的监管机制,定期过滤不健康内容,为学生彼此沟通创建良好的平台。与此同时,定期主题活动的开展、热线咨询等方式也能在高校中顺利开展,对创新性教育的发挥有重要意义。

2.2.2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多样化的社会组织为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增添了活力,也为大学生学习渠道多元化创造了条件。邀请专家进行相关讲座是最主要的形式,此外,电视媒体等也是进行相关教育的主要媒介。以大学生生殖健康为基础的知识竞赛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对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情感类资讯节目的播出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主持人可以根据连线了解大学生面临的问题,邀请专家嘉宾进行解答,实现品牌效应与解决参与者难题的双赢。相关政府部门也应该对大学生加强关注度,提供相关政策的支持,鼓励各个部门积极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定期开展以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为基础的研讨会,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

3结论

合理的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是进行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基础,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对重点高校进行相关生殖健康教育工作的检查和评定,对相关教育机构进行经费和名誉的双重管理,并对相关省市进行年度综合评定。

新时代的综合素质含义丰富,生殖健康教育也是当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生殖健康知识能够保住大学生充分了解自身,尤其是让女生了解到婚前的危害程度,促进大学生自尊自爱的良好心态的形成。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和根本保障。不过以目前的形式看,生殖健康教育存在众多不足之处,任重道远。包括学校在内的各社会团体强烈呼吁教育部及相关部分增强对大学生生殖教育的重视程度,推动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稳步前进。

篇3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知识理念,认为知识是人类主动建构而形成的,不是客观产生的。

 

二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重视建构的学习理念,重视学习者本身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也重视学习者现有的知识体系,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话语权,力主开展对话式的学习模式与方式,重视各种学习环境的创设。

 

三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学习对于知识与意义的积极主动建构,主张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各种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主张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与方式。

 

(二)建构主义教育的思想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是要求教师具备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思想能力。这对于当下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们具有很大指导意义,那就是不断用新的哲学理论来发展建构自己的心理教育理论体系。

 

二是要求创设师生互动的环境与氛围。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要创设学生喜欢的环境和场域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是要求教学务必要以学生为心,关注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基础、学习方法与手段。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整个教育工作务必要坚持和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理念,让之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久信念。

 

四是要求教学坚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要求的相关原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当下高校教师在开张心理健康教育时务必要遵循心理教育的建构主义原则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不高的成因

 

一是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落后陈旧。这种主要体现在当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科学化的教育理念坚持不够,导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教育模式与平台等的科学化设计与建设 不够;协调整合的理念坚持不够,这就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等整;国际化与信息化教育理念不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对外开放不够,吸收发达国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不够。

 

二是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上滞后落伍。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变化和诉求来调适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话语表达方式、课程构建;同时与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学科的专业教育的内容体系衔接不够,显得很封闭单一,这就导致了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

 

三是教育模式和方式上创新整合不够。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选择的教育模式很多不符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比如互动性教育模式没有真正广泛开展起来、学校与家庭协作教育模式没有形成、网络心理教育模式开展乏力等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四是教育的师资建设上质量不优良、数量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教师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够,尤其那些非心理专业的教师们;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精力投入不够;另外真正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非常稀少。据笔者调研,一些二本院校几万学生,就那么十来位心理专职教师。

 

五是教育地位的边缘化与面上重视的不对称对等。这主要体现在学校重视的落实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从学校领导层、学工系统与一般教师,虽然口头上重视,其实在行动上没有真正得到重视。这些都彰显了高校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认识和认同不够,导致没有形成一种真正齐心协力的共识和行动。

 

六是学生本身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问题也是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难以提高的一些原因。任何一种教育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一样受到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心态、就业心理与网络心理问题异常严重,加之社会转型下的一些负面影响造成高校学生的不平衡心态复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升。

 

三、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视角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路径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思想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视角和思路。

 

一是重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坚持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成长情况去构建更新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等各个层面;坚持科学化和系统化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务必要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力求科学化运行。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去处理,力求其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的整体协调运行;坚持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始终放眼全球,努力吸收世界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同时,要求高校将信息化理念贯窜于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信息化运行。

 

二是注重教育内容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生活性和吸引力。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注重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新特点、新要求,不断调整和重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同时,注重这些内容的话语系统要切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用语习惯。

 

三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不断创新,努力构建师生对话互动的教育模式与方式,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富有朝气。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充分采用现代网络系统,开展网络教育,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移动式发展;将大学生心理教育纳入到整个学校专业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视域中,推行一种宏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从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教师队伍等进行科学整合创新;多方设计和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形式,推动体验式教育模式不断行进;注重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课堂环境、家庭环境等的建设和开发利用,充分构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的互动平台。通过这些不同的模式和形式,以此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不断增强其实效性。

 

四是抓好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与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增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性。这就要求高校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双师型能力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大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养成一种自我调适、自我排解心理问题的良好习惯。

 

篇4

1.1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是保证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前提条件

大学生要顺利完成大学教育,并成为能够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才,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必备条件。另外,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也是发掘大学生潜能的前提条件。身心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大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1.2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大学生身心素质包括个人的身体状态、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要以身心素质为中介,创新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身心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拥有健康的身体条件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1.3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是驱使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身心健康教育程度与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他们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大学生以在身心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的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4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是维护校园安定和谐氛围的需求

通过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有利于同学、朋友、室友之间在身心健康方面的互助,既可对已有不健康身心的危害起到干预或减缓作用,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环境,促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平和的性格特征,这对于安定和谐校园氛围的维护至关重要。

2、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的内容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的内容要根据大学生所处的年级和大学生的现行身心健康状态来制定,大体包括以下方面:

2.1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与管理

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与管理是开展大学生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学生工作者容易忽视的内容。大多数大学生已经具备自理能力,但他们身处异乡,容易忽视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监视和改善,因此,学生工作者有责任帮助学生开展身体健康教育和管理。

2.1.1 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因为有规律的生活能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交替进行,天长日久,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动力定型,这对促进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利的。进入大学后不少学校对学生的作息时间要求不明确、不严格;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压力,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失去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形成了不良的作息习惯。因此,学生工作者要通过制度约束或班级管理等途径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增强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2.1.2 认真做好大学生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大学校园办学规模大,学生人数多,再加上有些学校卫生保健措施不健全或不落实,卫生保健教育工作不及时和缺乏针对性,对一些常见病和传染病预防措施差,学生缺乏卫生保健及防病常识,在校园集体生活中不注意公共卫生及个人卫生等,以致使流感、乙肝、肺结核等传染病发病率上升,严重地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因此,认真做好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是保证校园和谐稳定,学生正常上课的基础。学生工作者要在平时的健康教育中,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加强对学生饮食卫生教育,营造干净舒适的宿舍环境。当发现学生中有传染病源时,要及时做好应对策略,阻断传染渠道,避免传染病的大范围爆发。

2.1.3 促进大学生自觉开展体育锻炼

向学生宣传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供身体锻炼方案,可通过体育教学专题讲座、电视电影、广播等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利用班级和各级学生组织的监督,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利用余暇时间开展各种文娱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文体活动。

2.1.4 帮助大学生了解急救知识并学会自我保护

要在日常教育中,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应对急症和各种意外事故的方法,要通过学校医院和其他渠道对大学生开展急救知识教育,并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他们的防范意识。对大学生进行青春期性知识教育,避免发生不正当,预防爱滋病、性病及意外怀孕对身体的危害。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

2.2.1 对大学新生开展适应能力的心理咨询

篇5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内涵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概念

活动教学主要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根据活动教学的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征,可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概念界定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心理健康知识为载体,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动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自我调适的策略,通过活动教学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评价、控制自我,积极调节个人的心理状况,促进心理健康,增强适应时代、社会发展和变化能力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

我们要在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开展课堂活动教学,需要准确把握课堂活动教学和课外活动之间的区别。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指导,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比较以上两种概念,我们认为,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是课堂活动教学。课堂活动教学是在继承传统课堂教学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主性活动,发挥课堂教学最大教育功能的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意义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个课程从大学生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人格健全、压力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角度出发,遵循“预防为主、矫治为辅、发展第一”的基本原则,沿着“心理学基本知识——心理问题调适——心理素质优化”的基本思路,力图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发展三大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模式将活动有效纳入教育教学视野,“以活动促发展”作为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主体活动为基础展开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其秉承“教学即活动,活动即教学”的理念,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是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情景再现、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全面、多样的课堂活动模式,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发展三大功能,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依据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指出:“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正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教育学相关理论为依据实现的一种教育模式。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来说,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丰富的情感等都是影响活动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大学生处在社会化发展的末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且处于“转折”时期,是自我意识和自我矛盾表现最突出的阶段。在“矛盾——统一——新矛盾——新统一”转化发展过程中,他们更多地要求通过更为主动的自我体验来进行自我意识转化。因此,课堂教学就需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参与、合作、感知、体验、分享等方式提供自我体验的途径。另外,随着知识越来越丰富,大学生的抽象思维也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在课堂活动教学中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能够辩证地对待周围的一切,所获得的抽象概念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同时,大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已经基本成熟,充满青春活力,其情感体验日益丰富,因此他们更愿意参与到活动中,通过课堂活动来增加情感体验。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遵照相应的教育理论,构建更具可操作性的课堂活动教学模式。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三个阶段

相对来说,活动教学更重视过程,而活动过程组织者是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实施阶段包括“创新教材使用,开展理论教学”“改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教学”“提高实践能力,开展实操教学”三个阶段。

(一)创新教材使用,开展理论教学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所有活动都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而心理健康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大学阶段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往往缺乏心理学理论基础。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做到“活化教材”,将理论知识融入课堂活动,通过组织活动,引发学生参与到理论知识学习中。

(二)改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公共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课堂大、人数多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教师面临着怎样将知识传递给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改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讨论等小组教学活动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习中先进带动后进的效应,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教育漏洞。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大合唱”“小组唱”相互配合的活动方式,大力开展小组活动和配对活动,以提高个体参与率,不断改善课堂气氛,保证各种活动有效进行。

(三)提高实践能力,开展实操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广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帮助和服务的一门课程。教师除了要传递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知识,还要强调一种观念——一个人的成长和幸福取决于个人,也就是传达大学生自助的观念,即个人可以通过改变认识、体验情感、实践行动来实现自助。因此,在课堂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操活动,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思索、感悟,使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改变自己,最终实现心理健康的目的。

总之,活动教学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活动,有完整的教学过程。为了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作用,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需要把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活动来促进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一、朋辈辅导员概述

朋辈辅导员是指与大学生年龄相仿,通过非专业心理教育培训、选拔及督导等专业技能的训练,从而成为具备为同龄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能力的年轻辅导员。很多高校中的朋辈辅导员都是从大学生中直接挑选出的一类大学生,在后期经过学校心理咨询师等心理教育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辅导,共同帮助其他学生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问题。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广泛实施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

二、开展朋辈辅导员心里健康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

(一)完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高校在大学生课程设置和安排方面具有时间宽松、自由度大、学生活动空间宽阔、思想活跃等特征因素,加上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得高校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而当其他学生在面对和处理应激事件出现心理波动和异常行为时,朋辈辅导员作为同龄人加上长期和他们一起生活、学习,对于他们的异常心理表现朋辈辅导员能更快捕捉他们的异常反应,然后可将情况上报,学校能够在预定时间内高效及时解决处理,大大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对控制好高校危机事件突发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促进高校心理咨询主动化发展

虽然当前很多高校设立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和组织,但由于大学生复杂的心理及对心理咨询的抵触,使得一些大学生在遭遇心理困扰时都羞于主动咨询和求助指导,最终结果是高校心理健康咨询教育实施效果欠佳。而朋辈辅导员作为朋友或室友、同学能在非常自然的环境下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给予心理援助。另外朋辈辅导员长期与身边同学接触交流,易于搜集掌握同学们的行为信息,通过充分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上的情感困惑并主动与他们交流谈心,有针对性的解决掉心理问题,在形式和方式上都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三)提升朋辈辅导员综合素质

担任高校朋辈辅导员的大学生本身就是从学生中选出的一批心理素质良好、具有很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影响力的优秀学生。加上后期经过一系列的规范培训,朋辈辅导员在和学生沟通交流的环节中同时也增长了自己的知识,丰富了他们的人生经历,在他们原本基础上更加强化了自身特质。

三、优化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案与措施

(一)营造开展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高校要加大关于开展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宣传,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展板、海报等多种途径形式进行多渠道、多元化宣传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让更多的同学和老师了解、支持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可开展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趣味知识竞赛、朋辈辅导员职业体验等活动,不断强化学生对朋辈辅导员的认知和关注,营造良好的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二)加强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和培训

在朋辈辅导员选拔和考核方面,学校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人格、学习能力、生活经历、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因素,不断完善和规范朋辈辅导员选拔和考核机制,优化朋辈辅导员教育资源。另外学校要重视朋辈辅导员的心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充实培训内容如心理咨询基本知识、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技巧、心理咨询实践等项目。通过邀请心理专家对朋辈辅导员实施讲座、交谈、沙龙等形式的培训,提高朋辈辅导员专业素质。同时定期强化检查案例分析、心理辅导实践心得,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朋辈辅导员服务能力。

(三)构建开展朋辈辅导员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

构建开展朋辈辅导员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具体措施有建立三级心理保健网,通过校心理健康协会、院(系)学生心理健康协会、院(系)心理辅导咨询室-朋辈辅导员工作室三级网络,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实施心理指导。同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设立心理网页,开展朋辈辅导员网上心理答疑、网上交流论坛或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强化朋辈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同时朋辈辅导员作为学生还可以利用网上聊天工具分享自己的生活情感经历和心得,并对学生生活学习动态实施观察,及时给予其情感支持和安慰。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心理学倾向于研究少数人的病理性心理,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倾向于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本文通过对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对提高高校学生自我管理、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和功能具有重大实际意义。

作者:蒋韵 单位: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作者简介:张文龙,男,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咨询。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8-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社会对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也寄予厚望,不仅希望高职大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更期望他们能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可是,近年来,有关高职生厌学、网络成瘾、轻生等事例时有发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是什么让高职大学生如此脆弱?应该如何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笔者力图通过对高职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出培养高职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的有效路径,以期为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借鉴。

一、耐挫心理素质的内涵

耐挫心理素质,也称之为耐挫力,其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燕国材在《论耐挫力》中所提出的:所谓耐挫力,就是人们耐受挫折的心理力量;或者说,它是主体在耐挫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力。[1]他将耐挫力分为两部分,即挫折容忍力和挫折超越力。挫折容忍力就是忍受挫折、不肯退让的一种心理力量;挫折超越力就是指摆脱挫折、积极进取的一种心理力量。[1]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耐挫心理素质是一种复合的心理品质,贯穿于挫折适应的整个阶段。在开始阶段,耐挫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能够接纳现实,忍受挫折带来的痛苦;后一阶段,耐挫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能够积极行动,改变挫折情境,促使需要的满足和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薄弱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是高职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薄弱的根源,主要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高职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为父母所宠爱,除了学习外的其他事情绝大部分事情都由父母代为操办,很少有独立做事的机会,可以说在大学以前基本没遭遇过挫折,更谈不上耐挫心理素质的培养。这种过度保护式的家庭教养方式阻碍了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导致其独立性差,抗挫折能力薄弱。

(二)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方式是导致高职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薄弱的第二大因素。学校教育重知识技能传授,轻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在上大学之前,高职学生基本上没有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知识知之甚少。上大学后,虽然当前高职院校都设有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大部分学校流于形式,对提高高职大学生的耐挫心理素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也没有制定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学校挫折教育的滞后使得学生不重视耐挫心理素质的培养,形成耐挫心理素质低下的不良状态。

(三)个人因素

1.个性特征。个性特征会影响高职大学生的心理耐挫性。(1)具有独立性品质的高职大学生其耐挫心理素质更强。独立性是指个体能够独自应对周围的环境及所面临的任务挑战等。[2]具备了独立性品质的高职大学生就可以有能力应对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难。而独立性差的高职大学生在遭遇困难时往往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2)外向型的高职大学生其耐挫心理素质较强。外向型的学生通常比较开朗乐观,遇到困难会积极面对,并能够及时寻求帮助;而内向型的学生则比较保守害羞,遇到逆境倾向于独自隐忍,不善于运用社会支持的力量。

2.身心疾病。身心疾病也会影响高职大学生的耐挫心理素质。身体上的不适与心理上的困扰会使高职大学生变得脆弱,降低应对困难的能力。相对于身体疾病,心理疾病对高职大学生的耐挫能力影响更甚。如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会严重干扰高职大学生正常的认知行为,在遭遇困难时倾向于采取病态的应对方式。

三、高职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开展职业理想教育

一个人有了远大理想,就有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就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对于高职大学生而言,最主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理想,也就是有使命感,树立能够终身奋斗的事业目标。一方面,利用思政课等途径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职业理想的树立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把职业理想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高职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职业规划就是结合实际,制定实现自己职业目标的具体计划。职业规划就像是职业目标的路线图,拥有科学的职业规划,提前谋划、早作准备,才能在实现职业目标的道路上少一些阻碍,即便在遇到困难时因为有准备,也能坦然面对困难、努力向前。[3]因此,应当加强职业规划教育。(1)可以开设职业规划与指导课程,系统地教授职业规划相关知识与方法,为科学进行职业规划提供指导;(2)通过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职业规划的热情,通过比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三)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大学生耐挫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心理品质,才能提高耐挫性。(1)抓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这个主阵地。按照教育部的有关文件要求,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应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精心设计心理健康课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真正发挥心理健康课的重要作用;(2)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情景剧大赛、素质拓展等,都是高职大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可以让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和心理成长;(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机制。即在班级内设立心理委员,在系部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在学院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形成一个三级教育网络,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4)利用心理测量和心理咨询,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在新生入学后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并建立心理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

(四)重视生命意义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这一群体有较多学生学业成绩不佳、学习动机不足,容易出现一些不良问题,如生活百无聊赖、无聊郁闷、逃课旷课、沉迷于网络游戏、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等。这些问题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尤为突出。从本质说,是自我找不到生命意义的表现。据对高职院校学生“生活目的测试”量表的调查结果显示,42.8%的学生处于生命意义和目的不明确状态,26.1%的学生处于生命无意义、无目的状态,这说明高职院校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状况不容乐观,如此负向的生命态度是高职生人生发展上的重大隐忧。[4]因此,大力开展生命意义教育,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独特的生命价值,对解决高职生不良行为问题,学会正确的应对方式,防止出现自杀等恶性事故具有重要意义。生命教育是一种体验性的感悟式教育,应积极地开展生命体验活动,而避免空洞的理论式说教。[5-6]因此,开展生命意义教育重点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真切地感悟生命,去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历程以及生命的安全等。

参考文献:

[1]燕国材.论耐挫力[J].上海教育科研,2006(9):74-76.

[2]王清宣,赵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23):90-97.

[3]杨爱华.大学生社会学[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89:32.

[4]周娟.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32-35.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54-03

人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时段就是大学生阶段,这个阶段也是提升个人整体素质包括其心理素质的一个关键性阶段.在最近几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了限制一些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与保持其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性因素,.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正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高度性关注,社会各界认识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要求以及我国心理学发展的研究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1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意义

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经济与文化也正朝着飞速的方向发展变革,人们也慢慢的面临着愈发严重的社会心理压力,因此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也越来越高.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当下世界发展的一个现实性发展方向,科技人才能不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占据优势性地位,其心理素质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在这其中,积极乐观、开朗上进、迎难而上、善于交际的个性正在大学生心理素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离不开早期优秀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早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承担的一项重要性任务[1].

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关乎未来工作的发展要求,而且也是大学学习生活上的必然要求.从最近几年的研究资料上显示,当下我国大学生心理情况十分不理想,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情绪困扰情况相对普遍,受到心理障碍的影响,每年的休学率都呈上升趋势,因为心理因素占总退学、休学比例的三成以上.因此积极找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规律,组织优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开展,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是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且必然的任务.

2 构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2.1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2.1.1 由于市场经济对高校造成的负面影响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学校也在积极稳健的开展各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等等[2].广大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优秀的社会人才,教师经济投身于教育制度改革浪潮之中,呕心沥血,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可是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殊性以及复杂性的影响,同时也为学校带来了各项负面效应,教师的教学风格也遭受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伟大变革,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另外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清楚的意识到经济与社会生产在长时间的发展与改革过程中不断深化,另外在改革过程中各种问题矛盾互相融合,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打乱了人们有序的生活节奏,让人们渐渐在工作过程中失去了安全感与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感,在校期间面临着未来就业乃至生存的巨大压力,让大学生感到深深的恐惧,对未来的生活感到信心不足,心理压力与心理问题也愈发明显.并且在社会分配问题上各项矛盾也愈发突出,社会分配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使得社会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就是高校当中有近四成的学生为贫困生,其不但需要担忧学费、生活费,而且也在贫穷与生活诱惑的双重压力之间挣扎,以致于有一部分贫困学生陷入了生活与心理的巨大压力之下,造成自卑和仇富的消极心理情绪出现[3].与此同时,有一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在花钱方面毫无节制,有严重的拜金思想与功利之上思想.当下,因为社会经济组成成分多种多样,社会组织形式也不是单一不变的,各项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也呈现着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人们思想意识的差异性与多变性得到显著强化,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同时存在.表现在大学生之中,也就是多元化价值观念出现在学生团体之中.

2.1.2 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其和国外以及港台地区相比较,发展时间较晚.当下因为陈旧、保守的思想观念以及认识上的缺陷,造成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愈加凸显.在国内外的实践结果证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其表现了一种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在最近几年,我国教育部门对其的重视程度愈加成熟,几次发送有关文件要求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是当下此项工作和教育部的工作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无法全面满足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目的.对心理健康教育口头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实践工作现象.这表明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还能够达到其应用的高度,无法较好的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心理要求.这也就造成学生存在突出的心理问题,为学校的教学、生活秩序等均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高校与社会的稳定,对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造成巨大限制性影响,同时为国家带来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这些种种情形都要求我们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素质朝着综合全面性方向发展.

2.2 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纵观整个世界发展,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国政府都认清楚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宗旨,教育的地位也愈加凸显,其作为和经济发展有直接关联的高等教育业表现出了全新的发展趋势.在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上分析,其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高等教育的舆论环境出现了本质性改变.科教兴国从一种口号变成了一种政府的治国方针策略,各个行业的工作人员也慢慢的认识到了人才与知识的重要性作用,都在科技提升生产率的作用下下了大工夫;第二,高等教育正在逐步普及的过程中,人们从精英化的方向朝着大众化的方向转变.在最近几年,我国各个高校都在扩大招生规模,每年的招生数量都在增加,这样也就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4].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的创新性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属于实践工作的规律总结,其是依照高等院校工作的特殊性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目标确立的,其属于高等院校实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遵循的一项必要性工作原则,对各项实际工作的开展指导性意义明确,可是其工作的开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社会发展的变化过程不断优化与完善的,指导性作用能够更有效的发挥.

3.1 实事求是工作原则

大学生做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人士需要依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在工作实施过程中,依照具体情况,进行积极有效的分析,注重对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构建正确良好的核心价值观.并针对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分歧而带来的各项心理性问题,教育人员仔细分析,不可以单纯的只是对其判定为正确或者错误,而是需要听取事情开展双方的意见,同时深入进学生队伍中对事情进展的过程有全面准确的了解.而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端正态度进行调查研究,依照所了解的各种实际情况做实事求是的研究,看清楚是非对错,使其端正看问题的态度,指引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做有效的判断,让学生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树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困扰,调整对问题的看待态度,做一个正直热情的大学生.

3.2 服务性原则

以学生的要求为基本出发点,从服务角度出发,满足大学生最基本的心理健康诉求,此项要求和当下的高等院校心理健康任务与学生的各项客观存在条件有密切的联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备、组织、计划等等各项活动都需要建立在大学生长远发展的基础之上,教育人员要充分了解与认清大学生发展的主观要求,以及其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考虑学生的共同要求和普遍存在之间的问题,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与最终建设目标需要建立在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与心理素质提升的基础上.另外这个工作过程,也需要看清楚个别学生的不同要求,看清楚小部分个性学生的发展需求,这样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关心与注意,看清楚其真正的心理要求,并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有效帮助.

3.3 个性与整体相结合性原则

个人之间的行为是具有差异性的,大学生也一样,其自身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以及不同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等等.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要将这些差异与特点消除,而是为了更好的表现出学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简单的说这其实就是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个体的差异要有所重视,依照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展开多样化、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5].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让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最终达到全体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目的.

4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性评价

4.1 国内首次以积极心理学态度规划我国社会与文化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

此项结构理论的思想从整体上融合了心理应激性理论与素质应激性理论等各种先进性理论观点与思想主张.学术不但具有国际先进性与创新性特点,同样具备了我国的文化性特点.

4.2 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心理测量工具

开展创新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质上是为我国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高可信度的以及有效性的心理测量工具,对未来自主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促进性作用.

4.3 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明确订立了我国首个代表性突出以及权威性突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各项有关情形的使用模型,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鲜有效且丰富性的第一手资料.

5 结语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存在各种问题也是很正常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有序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是丰富的知识,更加对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有高度的重视,另外当下我国大学生整体心理状况不理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也显得更为重要.本次研究中分析了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构建的基本原则,以期能够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发挥起到一定的帮助,同时深入的提升我国大学生总体性心理状态,而为社会输出更多的优秀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凯.试论构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04):82-85.

〔2〕王志学.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06):76-77.

篇9

2 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虽然大多数的高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但是只是配备了相应的人员,但是却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没有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致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许多学生不愿意主动去咨询相关问题,怕同学或者老师认为自己有心理疾病。因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除此之外,许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够,不能够很好的把握相应的工作方法,总是被动的等待学生来咨询,这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顺利的开展。

2.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不专业,根基不牢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来作为支撑的,但是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理论研究不够专业,根基不牢的问题,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相应的问题,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明确的引导,也缺乏研究检测的手段和固定时间的保证。除此之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不够,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研究不到位,这就给整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带来了相应的难度,不能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效的指导。

2.3 人际交往复杂化

现今,大学生由于正处于步入社会的关键时期,他们很希望自己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他们又缺乏相应的交往技巧,使得他们常常会陷入交往的误区。因此,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出现自卑和缺乏自信的状况,他们不愿意与人相处,常常独来独往,做事情的时候也是畏首畏尾,时间一久就会使得学生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下降。有些学生对外人有很强的戒备心,不敢与人相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心理出现问题。

2.4 师资力量薄弱

在高校中,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学科的开设较少,并且教育部门也没有在这方面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这就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生没有办法从中获得更多的心理辅导。在我国,心理辅导的教师只需要掌握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教育的技巧,并能够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就足够了,但是有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还是由一些德育的教师来兼任的,他们对心理教育的理论还不够精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5 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不力

在许多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不够广阔,一些高校没有设立相应的实体平台,只是通过网站的方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就使得一些不常上网的学生无法得到相应的心理疏导。除此之外,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往往会存在网页上的文章较为陈旧,网页上的内容更新较慢,许多内容都是已经过时的,这就使得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无法真正的发挥作用。一些网站上的内容较为凌乱,没有针对性,这就使得心理教育工作开展存在相应的困难,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3 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

3.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观念是人们开展行为的基础,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教师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的认识,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要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高校的管理人员应该转变心理健康教育较为落后的观念,要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为学生创造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环境,使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要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贯穿于整个高校的教学中,使高校的各项工作能够服务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从而提高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治疗。

3.2 设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许多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普遍存在不够健康的问题,他们很难客观的去评价自己,但是设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去正确的认识自己,使他们可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评价,并且能够很坦然的了解自我的心理状况。因此,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应该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来培养学生心理素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使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学习中认识自己,具备情绪调控和心理保健的能力,从根本上使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完善自身的心理缺陷。

3.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要做好专兼职队伍的建设,不断的完善教师的专业化,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采取积极开展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来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并且把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计划加入到高校整个的工作范围中。要重视对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业务指导,能使教师做到执证上岗,重视心理健康教师的培养,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提高他们专业化的水平,从而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的开展。除此之外,学校注重加强对心理社团等学生团体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指导学生将团体辅导等技术灵活运用到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他们与同学共同生活在一起,克服了学校或学院教师进行心理辅导的时间、地域、语言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将团体辅导技术应用在日常的生活园区、班级、社团等活动 中,在日常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知识等,成为离同学最近、覆盖面最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

3.4 建立监督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不能够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要确保整个工作的质量。因此,要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保质保量,应该充分发挥行政监督能力,要做好评估检查工作,把评估检查工作纳入到高校教育的总体评估中。学校在心理健康评估体系的建立中,不能够只是局限在教师的能力和硬件设施的完善上面,而应该更加准确的反映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状况上面,要引导学生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高校要能够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来完善心理评估能力,把评估所得的结果进行及时的报告,并且反馈给学校和学生,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力度提高。

3.5 规范化管理,高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现今,许多高校虽然建立了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但是大多都是附属于教育行政的机构,并且一些高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这就使得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运作不够规范。因此,高校应该规范管理,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该有效的规划和组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还可以使整个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得到完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因此,想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设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建立监督体系。除此之外,要规范化管理,高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廖迎春,周爱云,曾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力原因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2]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教育部政报,2001,(5).

[3]魏鹏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对策分析[J].文教资料,2007,(27).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朋辈心理辅导;影响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20-03

基金项目:2014年度阜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与创业专项课题(2014FSZJ02)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目前我国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开展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以及实施个体心理咨询等工作,但是由于这些形式的单一性和专业化,从而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较低.基于此,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成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途径.

1 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模式(peer counseling)主要是指由经过专门培训和监督的非专业心理工作者,对需要帮助的朋友、同学以及同辈提供倾诉、咨询以及支持服务的帮助,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自觉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矛盾的化解以及心理情感沟通,推动大学生实现互帮互助、互相关怀、互相支持、共同成长的一种活动[1].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也可以被称为是一种非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为帮助者提供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像一般性质的聊天,也不是专业心理指导老师以及心理医生的专业指导,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友谊性

一般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要求避免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熟人、朋友以及亲人或者同事等之间建立咨询关系,仅仅发生在心理健康指导老师和陌生人之间的咨询关系.而朋辈心理健康辅助指导恰恰与专业心理健康指导相反,此种指导模式主要建立在亲人、朋友以及同学、熟人之间的活动,而不发生在陌生人之间[2].

1.2 义务性

朋辈心理辅导与专业心理咨询最大的区别是自发性和义务性,其中自发性和义务性主要是指朋辈心理辅导人员是自愿加入此项活动中,不存在大学生或者心理需求者给朋辈心理辅导员金钱或者物质上的报酬.

1.3 简单直接

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当事人是朋友、亲人或者同学之间的关系,与当事人交流以及交往的频率相对比较多,所以在朋辈心理辅导开展中,为当事人提供鼓励、帮助以及劝导和关系安慰等非常方便,甚至对当事人的言行也具有一定的监督和督促的作用,所以此种心理辅导模式的开展是非常简单方便的,同时也是最有利的.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作用

2.1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弥补专业心理辅导的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承受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情感压力和交际压力等多重压力,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多.当前,由于我国很多高校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以及专业化心理辅导人员的缺乏,最终造成我国很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满足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型的大学生辅导方式,将其模式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能够有效弥补当前高校专业心理辅导不足的问题,同时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2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满足大学生多层次的心理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院校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生在享受更多更好的学校机会的同时,其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增多看,最终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有关人员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得出[3],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其中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精神障碍或者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诊治的学生是非常少的,而多数学生存在的心理主要是在应激状态下短时间存在的心理紊乱或者心理困惑等,而这些问题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人员进行辅导就能缓解.但是由于大学生群体所处的年龄阶段正直充满好奇、渴望独立的心理转折时期,所以他们喜欢与同龄人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倾诉烦恼.而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主要是通过相近的生活方式、生活经验以及相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开展的的一种心理健康模式,也是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心理需求开展的健康教育模式,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开展不仅能够解决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同时通过开展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轻松和谐的氛围探讨自己的问题,从而达到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目的.另外,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开展是一个心理互助的过程中,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舒缓学生心理压力,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认识他人、自我反省、自我成长的过程.

2.3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干预需要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及时发现心理或者行为出现异常现象的个体,二是需要通过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监视和帮助,但是心理危机事件预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难度较大.而通过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和高校心理教育职能部门相结合的干预形式,不仅能够更进一步距离接触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同时还能够深入全面的观察到周围学生的心理动态以及个别学生心理问题,及时报告到学校相关部门,以达到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目的.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实施的路径

3.1 培训班级心理委员,构建基础心理援助机制

心理委员主要是在高校大学生班级中设立的班团干部之一,班级心理委员设定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积极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监看卫生知识,向学生介绍学校心理援助机制的设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2)辅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辅导员,在班级以及校园内主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3)联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深入学生群体中,观察班级学生以及周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如果发现有行为异常或者心理异常以及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应及时向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以及高效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寻求帮助,从而配合教师以及相关部门对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学生实施心理疏导.

心理委员的设立一般都是由学生毛遂自荐和学生选举以及学院推荐的基础上产生.班级心理委员设定后,在上岗之前,首先应进行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同时还要保证每一个心理委员都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理念、心理卫生知识以及心理辅导技能.

3.2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活动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想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质量,仅仅通过理论教育不能深入人心,而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讲座、趣味心理健康游戏以及心理卫生知识竞赛,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网站和电话热线,不仅能够有效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通过互动互助式的心理健康训练活动,有效帮助学生释放心理的压力,同时对实现互助式心理激励进而心理调适也具有重要的作用[4].其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就不失为一个好的措施,被各大高校争相学习,比如南京大学设置的“心理热线”、上海交通大学设立的“心晴热线”以及湖南大学设立的“心之声”等均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效应.通过上述高校设置的电话心理热线可以看出,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指导下的大学生朋辈辅导员设立电话热点,不仅方便快捷、安全经济,同时也很容易被大学生接受.

3.3 加强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

运用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首先应加强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只有做好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才能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其中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中,应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其中理论知识的掌握主要是为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而实际操作能够进一步促进相关理论知识的完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其中朋辈心理辅导员理论知识的培训主要包括心理危机识别与预防、心理辅导理论知识,心理健康常识以及自我成长等理论知识.而实际操作主要包括辅导技巧、观察技巧以及说话技巧等相关知识.另外由于当前大学生群体为“80”、“90”后,他们个性比较鲜明,爱面子,自尊心较强,不愿意让别人探究自己的隐私,因此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中,一定要让心理辅导员严格做好保密工作,尊重当事人的合理要求.最后,为了尽快让朋辈心理辅导员更快的适应教学活动,应对培训过后的朋辈辅导员进行模拟咨询,以进一步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实践能力,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有效开展[5].另外还应该注意,实际操作的意义在于操作中的体验以及感受,结束后的讨论和交流以及反馈和分享等才是最重要的.在开展朋辈辅导过程中,将会听到很多沮丧、愤怒以及悲伤的故事,很容易影响朋辈辅导员个人的情绪,所以朋辈辅导员在开展辅导中,首先应学会保护自己,要学会将负面的影响排除,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4 加强高校相关部门合作,构建健康和谐校园

新时期,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不仅与身体健康、生活态度健康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与我们生活的校园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等也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我们应不断扩大教育工作的范围,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促使心理健康辅导人员多样化.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部门之间有机的结合,共同合作,从而构建校园、宿舍、班级以及医疗机构、专门心理咨询机构以及相关管理机构等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哦工作网络,从而使校园中各个方面的力量都动员起来,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另外,我们还应该积极创设出学生日常活动和校园环境相结合的实践空间,从而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最大限度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境性、主体性以及生成性凸显出来.比如,我们可以借鉴南开大学实施的“园艺助心”实践活动,根据医学上的“园艺治疗”理念,通过为学生开辟绿地,积极鼓励学生在校园园林设计、校园景观规划以及在校园内种植花卉等项目,从而让学生置身于自然中,感受园林宁静自然,鸟语花香的过程中达到调节学生心理,净化学生心灵.

综上所述,新时期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实施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效果,同时对弥补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关于朋辈心理辅导,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目前仍然处于探索的阶段,同时由于其非专业性的特点使其难免会对其产生质疑.因此,还需要广大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有效把握朋辈心理辅导的特性,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将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从障碍性咨询走向发展性辅导,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雅莉.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实效性的提高[J].才智,2014(18):64.

〔2〕江胜锋.朋辈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中的尝试[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9):85-86.

篇11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组织日常教学活动期间,高校应当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出:

首先,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及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生活和发展的保证,心理素质可以说是衡量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高校的系统性培养,能够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德育、美育、体育等素质。高校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能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品质,加强大学生情绪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促进学生成才,必须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社会转型与改革步伐加快,不同文化与生活诞生不同的价值观。社会处于不断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种冲突表现更为明显,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活跃。这些形势的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学习、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滋生出多种消极情绪。因此,为促进大学生成才,迫切需要对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属于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心理健康属于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二、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当前社会正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不断增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客观因素

综合各方就会发现,客观因素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首先,社会环境。知识经济时代,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等都不同程度地发生改变。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物质与金钱等各方面都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影响。素质与能力的竞争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这无疑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出现精神困惑、忧虑等问题。

其次,学校环境。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学校的人文气息相对于其他地方更浓厚一些,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所接受的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较少。目前,我国教育处在改革新时期,与学生存在密切联系的缴费上学、就业与自主择业等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在此过程中选择难度不断加大,使学生容易产生焦虑、不安、失落等多种不良情绪。在成长的过程中承受过量压力,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进而引发抑郁症。

最后,教育发展程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在理解健康的时候更注重身体素质的健康,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的健康教育,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自我组织控制方面有所欠缺,而这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2.主观因素

想要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实施全面、系统的分析,找寻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科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好基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观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家庭因素。家庭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场所,与学校、社会存在根本区别。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长期的、决定性的影响。自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明显增多,多数孩子生长在“四二一”家庭模式下,成为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一般刁蛮任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有一点不顺心就会冲父母、家人发脾气,甚至以离家出走威胁家人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这些孩子承受压力、挫折的能力较低,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极易产生偏激、怨怼的思想和情绪。

其次,个人因素。从心理健康培养角度来说,学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因素。外界的各类教育必须通过自身的吸收、消化方可转化为自身的健康素质。大学阶段是学习生涯的重要转折期,学生由固定的教师和小班级转变为多班共同分享的一个教师的大班级,逐渐转向大学的集体生活,这对在校大学生提出新的挑战。多数大学生无法适应不同教师的上课节奏等情况,会产生自卑、焦虑、失落等心理问题,严重者引发恶性事件。同时,部分学生一直固守成绩决定一切的思想,平常只重视学习成绩和班级排名,忽视身心锻炼,延误养成健康心理的时机。如果不给予大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和调节,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三、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知,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可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关乎学生自身成长,同时也会对社会稳定发展产生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影响

要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教学规划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归纳至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并且还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保证学时、学分。根据各高校教学活动实施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在各类课程中必须包含自我认识、情绪管理、环境适应、恋爱与性心理、珍爱生命等内容。依据大学生心理具体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学计划。为保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必须由专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担任。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现实,注意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用恰当的案例,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效果。

2.发挥全员的辅导性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不仅与学校科研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有关,还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情况、师资配置等因素有关。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应当发挥全员对该项教育工作的辅导作用,促使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获得满意的效果。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所有成员均要积极投入教育工作中,专业教师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在开展的教育内容中渗透乐观、积极等思想,确保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品质。与此同时,班主任与辅导员应当在日常的德育管理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合理归纳到管理范畴内,根据教学需求和本班级学生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积极引导学生实施自我健康教育

大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高校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竞赛等活动,向全校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全面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性与主动性。同时,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水平,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展开,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4.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对学生而言,校园氛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使大学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学校可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提升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充分运用黑板报、广播、校报等宣传手段,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高校可以定期举办专题报告会、开展心理沙龙、成立心理咨询室等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努力营造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帮助具有不良心理的学生早日恢复健康。

总之,面对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社会的竞争更加激烈,要求高校大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文化知识修养,也要具有健康的心理来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新时期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等多种压力,各类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和突出,教师要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大量健康、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夏兰,骆颂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研究[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3):232.

篇12

我校2013级入学大一本科新生4975人,其中男2683人,女2292人,年龄16~27岁,平均19.7岁。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分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我校21个专业学院中,随机抽取2个学院2013级大一新生参与研究,选定机械学院461人作为健康促进组(促进组);经济管理学院602人作为常规教育组(常规组),比较分析两组调查结果。

1.2.2研究方案健康教育活动开始前,先对促进组及常规组同学进行了健康知识技能摸底测试。健康教育活动开始后,常规组仅采取常规课堂授课模式,未施加其他任何健康促进干预。促进组则在常规教学基础上,采取了如下健康促进干预:①争取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支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改善大学生的饮食起居、运动锻炼、娱乐学习、医疗保健等方面的环境状况。②安排校医院专职医生定期走访促进组学生宿舍,开展健康咨询及心理咨询服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③促进组各班选取学生代表利用课余时间来校医院观摩学习,以便充分发挥同伴教育效果。④利用校园广播、板报宣传栏、校园网络、报刊杂志及宣传资料等媒介,开展多元化的健康教育促进活动。⑤加大促进组学生主要学习生活环境区域及周围社区的餐饮服务行业卫生监管力度,以加强社区支持。健康教育活动结束后,再一次对两组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技能测试。记录两组学生两次测试成绩,分析比较。

1.2.3评价指标健康知识技能测试成绩等级: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2000录入所有数据并初步统计,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健康促进组和常规教学组两组学生在健康教育活动前后健康知识技能测试成绩比较结果显示:健康教育活动前,两组学生健康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健康教育活动后(χ2=1.429,P>0.05),两组学生成绩均有显著提高,促进组学生成绩优秀率(40.6%)明显高于常规组学生(10.8%),两组学生成绩比较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336,P<0.05)。

3讨论

篇13

当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就会导致心理教育难以落到实处。大多数高校对于新形势背景之下,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认识规律缺乏客观的分析,从而造成在进行教育的时候不具有针对性。另外还有一些高校的教师认为心理教育工作是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的任务,和他们无关,他们的任务是进行授课,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都应该有相应的机构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活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且专业水平不高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中对学生的影响因素也会不断的增多,同时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问题形成的因素也会格外的复杂。这就要求高校的心理教育老师具备很强的专业素养以及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要求的能力。但是实际上大多数高校当中,真正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却少之又少,同时专业水平也不够高。往往一所高校当中只有几名从事党政教育的教师,不仅数量满足不了要求,专业实际上也不那么对口。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单一

许多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单纯的进行心理课程的灌输,却完全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采取相对多元的教学手段。很多教师将心理咨询等同于聊天,并不能够有效的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来帮助学生解决心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不再愿意向教师倾诉,导致自身的心理问题不断加重。

(四)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亟待重视

近些年来,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也对学生产生了许多的影响,不得不承认,许多的负面影响都是基于网络而出现的,大学生出现的交往障碍、认知失衡以及畸形的网络应用都是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现象。所以这类问题的出现更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和开展带来了难度。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理论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和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不是分开进行的。可以在高校内开展二者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这样既节省了课时,也实现了双重教育的意义。先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然后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升,同时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可以不断的提高。

(二)开展多元化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多元化多渠道,而不是单纯的局限于某一种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外,还可以开展个体辅导、团体辅导、书信咨询、知心姐姐答疑、热线电话等多种心理辅导方式,学生可以针对自己不同的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心理辅导方法,避免了许多学生因为害怕尴尬或者怕被他人知道自己的秘密而选择不去咨询的现象出现。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内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同时也要加大教师队伍的人数。教师要学会专业的互补,还应该审时度势,依据现实社会的发展,找到当前形势之下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心理教育水平。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有着耳濡目染的熏陶影响,所以教师和学校应该努力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相对和谐的校园文化当中,塑造更为健康的心理状态。比如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或者参加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多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名家讲坛,听更多的名家传授自身的成功经验,为学生传递更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