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医疗的市场现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端医疗的市场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端医疗的市场现状

篇1

医疗器械;市场环境;结构;监管

由于医疗器械涉及多学科,属于知识密集型及资金密集型高尖技术,所以医疗器械行业进入门槛较高。自2005年,我国医疗市场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日本。医疗行业进出口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但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并不均衡,低端产品企业多,品种多,竞争激烈。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几乎被外企垄断,存在几家国内企业也只是处于仿制阶段,缺少核心竞争力。国外医疗机构的装备水平已经远远高于我国医疗机构。我国医疗机构设备对高端医疗器械配置正处于一个革新,需求的旺盛期。国外医疗器械市场行业转移到亚洲区域,对于中国医疗器械企业也是一个契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如何平衡高端与低端市场,如何合理监管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可持续高效发展需要面临的两大问题。

1 医疗器械进出口环境分析

1.1 医疗进口市场环境

1.1.1 医疗机构需求

我国医疗机构设备配置75%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设备,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大城市医疗装备先进,许多大型医疗诊断及治疗设备都是进口产品。但是还很多省会一线城市医疗配置正需要更新换代,这将出现一个大的需求释放过程。同时在高尖技术的如CT 核磁等设备,国产企业还不具备技术竞争力,主要依靠于国外厂家如GE、飞利浦、西门子等。这对于国外厂家而言,将是个巨大的吸引力。世界医疗领航企业也将目光转向中国市场。对于高端医疗器械,进口市场看好。

1.1.2民众对进口医疗器械的需求

医疗器械一部份属于医用;一部分民用。民众对于进口民用医疗器械的需求也呈几何状增长。一方面是民众对于洋品牌的盲目崇拜,认为高新技术产品国外的一定比国内的先进。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影响,老年化程度加快,中国渐渐步入老龄化人口众多的时期,于此民众对与民用医疗器械的需求会稳定增长。再次,中国国内企业在民用医疗器械上的开发研制及制造商还不足够,加上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胶囊问题,让民众对已关乎生命健康产品的选在上更趋向于进口产品。因此受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国外产品的良好声誉,民用医疗器械中高端市场对于进口而言有着很大优势。

1.1.3医疗器械支持力度的强加

进口产品相对于国内产品而言,试用成本会高于国内产品。国家对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力度投入的加强,对于医保覆盖范围的扩大,民众支付能力的增强,对与进口医疗器械都是利好消息。在加上中国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高收入人口增多。这些都将有利于淡化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试用成本的差异。

1.2 医疗出口市场环境

1.2.1欧美外包业务的扩张

亚洲成为医疗器械市场新的增长点,借助其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成为欧美医疗器械产品“外包生产”重要基地。相对与其他亚洲国家,我国劳动力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目前,通用医疗、西门子医疗、IBM等世界著名医疗器械生厂商都在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建立工厂,将其生产的产品直接销往亚洲市场,减少运输成本。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在法律法规上也逐步完善,医疗器械的生产组织方式采用国际化标准,因此在我国生产的高质量的医疗器械产品能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顺利销往国际市场,这也成为我国吸引欧美医疗器械巨头在我国设厂,再生产销往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

1.2.2中国医疗器械厂商的独特优势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数量较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具有一定规模,能生产绝大部分常用医疗耗材。特别一次性医疗器械,中国生产实力全球第一。如最常用普通外科器械,注射输液器材,输血器材等。企业数量已经超过欧美之和。很多国外临床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材都来源于中国,这两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医疗器械生产出口大国。

1.3 进出口市场环境对比

1.3.1横向比较

目前的发展进口市场而言,中国不断崛起的对高端医疗器械的需求,进口医疗器械将存在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就横向比较,短期而言,国医疗器械企业的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随着欧美的产业转移,也将有大的增长。

1.3.2纵向比较

国内巨大的高端医疗市场将被国外医疗厂商瓜分,中国医疗器械厂家在研发技术管理等方面在争夺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上需要时间投入及资金投入,很多企业将选择门槛低的产品。出口低附加值的企业也将随着劳动力优势的减弱而失去优势。因此放任这种格局发展,最终将两级分化,中国企业不会成为医疗器械进步的最终受益者。

2 存在的问题

2.1 进出口额

相对于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我国医疗器械的发展速度高于全球整体发展速度。每年保持在20%的增长率,对GDP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增加。自2005年以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进出口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且逐年的顺差额处于增长的状态。但是这种顺差主要来源于国家扶持,高额出口退税,国外医疗器械企业转移制造。顺差取决于大量劳动力消耗和能资源消耗。

2.2 进出口结构

2.2.1进口产品

我国医疗机构医疗设备装备就犹如一个三角塔,顶尖一线三家大医院主要配置国外进口高端设备,占据大量医疗资源。由于医疗器械行业高资金高知识密集的特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在研发核心竞争力上一直处于弱势状态。在高端医疗如CT、核磁、MRI、放射等大型设备上没有明显优势。所以这种代表医疗制造水平的高端医疗器械主要是依靠进口。

2.2.2出口产品

由于我国医疗器械企业80%都是中小型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等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所以出口医疗器械主要是附加值低高消耗的一次性医疗器械或者是常用的医疗器械。还有一些是国外产业转移代加工的出口。

2.2.3进出口利润率

由于进出口产品两种极端的情况,进口医疗设备价格一直都比较昂贵,很多产品国内的销售价格远远高于国外本土的销售价格。一方面是由于国外一般是在国内需要商的销售模式,层层,价格成本会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国内产品不具备强有力的竞争力,国外厂商保证其较高的利润率。一般到中国的销售价格高于本土价格2-3倍。而对于出口产品而言,主要是凭借其劳动力优势,价格优势占据所以价格低廉,利润率也就非常低。

3 医疗设备进出口的监管

3.1 医疗设备的监管现状

3.1.1医疗器械的属性

(1)医疗器械涉及的领域广,学科多,对监管的行政人员要求更高,但是目前的行政人员无法达到此种高度;

(2)医疗器械分为医用和民用,有些器械民用和医用界限不够明显,参考的标准不尽一样,这对医疗器械的监管也增加了难度;

(3)医疗器械的功能性适用性等属于人体多样化,很难根据其功能界定,细化功能多样化,这对已医疗器械的监管也增加了难度;

3.1.2监管的现实问题

(1)由于医疗器械行业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目前对于医疗器械的监管还处于薄弱阶段,缺少检查、缺少发现、缺少处罚;

(2)目前中国还没有成套成系统的法律法规对医疗器械的进出口监管,缺少对进口医疗器械进口注册、销售、维修等监管体系

(3)部门交叉,只能划分不清,药监局、质量监督局与海关各个只能交叉,也出现了对进出口医疗器械的监管漏洞;

(4)监管人员缺乏,由于医疗器械的特殊性,对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单对于行政监管人员而言,是有难度的;

3.2 监管完善

相对于医疗器械进出口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以及人们对高端医疗设备的需求发展而言,我国的监管还处于滞后状态。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人员配置、监管部门职能细化等有待进一步完善。只有如此才能确保进口的高端设备符合标准,质量、数量、维修操作符合要求,保证人民的切身利益;也需如此去报出口的产品符合国际质量规范,确保中国企业的诚信程度,以及出口退税的监管,确保国家及出口企业的利益。

对高效率的适用资源提供了持久保障。

4 医疗器械进出口发展的展望

近几年,我国医疗器械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在医疗市场两极分化的情况,我国医疗器械企业驻足长期发展,加大研发能力,增强创新能力,师夷长技以制夷,增强核心竞争力。争取占据高端医疗市场。同时除去一线大城市的顶级医疗装备,省会一线城市还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这对于我国医疗器械而言是个很好的契机。

我国医疗器械的出口,在借助欧美产业转移的大市场环境下,提高生产效率,管理水平,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在常用医疗耗材上行程规模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创立自我品牌,增强在常用医疗器械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5 结论

通过我国目前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宏观市场需求环境分析,无论对于医疗器械进口还是医疗器械出口,都是一个很好的机遇。面对机遇,引导医疗器械行业长远高效可持续发展,对于医疗器械进出口监管应该不断完善,建立监管流程,完善国际接轨兼顾中国国情的法律法规,监配备管专业人员。同时进出口医疗器械产品结构的两级分化上,国内有规模优势资金优势及相对技术优势的企业,应该不断提高产品优势,提高研发技术水平,长线占领中国中高端的巨大医疗器械产品市场。

篇2

医疗设备是指单独或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及所需软件等,进而实现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缓解。医疗设备行业是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多学科交叉的高科技产业,它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和尖端科技水平的标志之一。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X射线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MRI)、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尖端精密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技术进步推动医疗设备市场销售有着惊人的增长。

我国医疗设备市场更有广阔的需求前景,每年进口医疗设备达数亿美元。然而伴随着医疗设备需求的增长,居高不下的市场价格及一系列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证明了市场机制并没有能够自动、及时调节市场关系,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最合理的社会经济目标,即出现了市场失灵的现象。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加以调控或引导,因此对我国医疗设备市场的经济学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本人毕业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后一直在一所三级甲等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医学工程处工作。8年来参与过医疗设备在医院的全生命周期中的各项工作,包括医疗设备的采购、管理、档案、维修、计量、报废等,对医疗设备市场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以下将分别就医疗设备市场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展开分析。

二、持续高速增长的医疗设备需求

(1)医疗设备的刚性需求。医疗设备行业是一个不会枯竭的行业,因为人类对健康的追求不会停止。我国国民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我国又是一个拥有1 3亿人口的大国,正步人老年化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要非常迫切。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人民群众自我保健意识逐步增强以及农村医疗体系的启动和发展给医疗设备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中国医疗支出占GDP总量的4%,而世界平均水平为8%,医疗设备规模总量的扩充预示着未来的一段时期我国医疗设备市场还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同时,国家推行新医改政策,积极推动医疗设备行业的发展。持续、稳定的需求增长活跃了市场也成为厂商对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动力,而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出必将拉动新一轮需求。

另一方面,有资料显示我国17.5万家医院拥有的医疗设备约有1 5%是2 0世纪7 0年代前后的产品,有6 0%是8 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这些医疗设备已经或即将进入自然淘汰期,而更新换代过程中将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推动我同医疗设备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

(2)医院引进医疗设备过程中的问题。现代各级医院通过多种渠道引起资金购置大型医疗设备的数量急剧上升,据有关资料,我国目前CT、MRI和伽玛刀的拥有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这些大型医疗设备的引进对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各大医院相互攀比,盲目引进高端医疗设备;信息不灵,国外市场上低效甚至淘汰的设备在国内仍被当成先进设备,高价引进医院;医疗设备资源的分布不平衡,不合理,个别医院、个别科室医疗设备利用率很低甚至大量闲置;片面追求高精尖,大而全,购置设备时看重多功能、高参数、选配很多几乎用不到的配件、耗材或软件,致使设备的购入价格更加昂贵。

(3)医院的市场化经营与公益性。目前,大多数医院尤其是城市中的大型医院,患者数量越来越多,门诊量节节攀升,对医院硬件设备投入逐年增加,医院发展快速。而医院之所以能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下得到快速发展,是由于医院引进了市场化经营的资源投入型发展模式。医院的管理者几乎一致认为,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创收是医院的唯一出路,不创收别说医院发展,就连生存下去都很困难,医院趋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医院虽然被定位在非营利性质,但是,在事实上又被推向了市场,承担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效益压力。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医院不断引进最新技术,购买最新设备,以改善医疗硬件环境吸引更多的病人前来就诊,从而不断提高医院的经济收入。这是由提高成本带来的高收入,整个医疗卫生产业呈现粗放型增长。

医院正扮演着双重角色:既要依照传统道德要求,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即保持医院的公益性;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则,通过市场化经营谋求生存和发展。医院的逐利性也迎合了医疗设备供应商的期望,医疗设备市场定价混乱,利润空间极大。医院以市场价格购置高新尖设备,造成医疗成本的高速增长,也加剧了过度医疗服务现象的产生和扩散;据调查,大型设备检查和化验两项收入的合计占很多大型医院医疗收入的40%—50%,过度的医疗服务加重了患者的负担,也是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医疗收费水平增速过快,超出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也是导致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受限的原因之一,不利于社会和谐,不利于卫生事业长远发展,也有悖于医院的公益性社会职能。

三、我国医疗设备的供给状况

(1)供给的二元结构。在高端医疗设备市场中,发达国家的进口产品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约为7 0%,其中飞利浦、G E、西门子3家公司占有很大的市场比例,据垄断地位。而在中、低端医疗设备市场中,国内企业占较大份额且竞争激烈。这就是我国医疗设备供给的二元结构。

医疗设备制造业是一个多学科渗透、知识与资金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进入门槛相对较高生产工艺复杂通常被视为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和高科技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医疗设备制造业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由于我国医疗设备厂商尚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没有能力参与高端医疗设备的市场竞争。医院对高端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不能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引导市场的购买行为,厂商对市场份额的占有客观上已经对市场结构进行了分化。

总的来说,我国医疗设备市场的有效需求总体上呈持续增长的市场态势,但市场的结构性问题也日益显现,具体体现为市场机制作用在高端产品市场与中、低端产品市场存在着明显差异,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

(2)技术的价格弹性。医疗设备的价值在于其技术,材料、电子元器件等硬件成本只占其价格的很小一部分,购买医疗设备其实是购买设备中蕴含的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医疗设备产品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技术产业化转移的高效率使医院能够享受科技进步成果,同时高技术的价格形成过程不确定性也造成了医疗设备产品的市场价格难以统一。例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医疗设备产品其市场价格的估算至今还是一个难点。与此类似的还有生物技术、激光技术、精度控制技术和制造工艺水平等等。又因为很多高新尖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的大品牌厂商手中,国内厂商短时间内难以替代,从而在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经营目标下,进口大品牌设备供应方对医院报出高价,供需双方的市场博弈往往以需求方妥协而被迫加大投资预算告终,造成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因此在我国医疗设备市场中,医院需求量的增长对价格的影响非常有限,可以说是高新尖技术的供给价格缺乏弹性。

四、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有几种情况,如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信息的不完整和不对称,而在我国的医疗设备市场特别是高端医疗设备市场上,这四种情况几乎同时存在。

垄断。在医疗设备市场中,垄断现象比比皆是。首先以飞利浦、G E、西门子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厂商掌控着核心信息技术成为高端产品市场的主导者,产品在我围市场占有率很高。经济学对这一市场现象表述为少数几个厂商控制整个市场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且竞争者存在很大的进入障碍,市场则属寡头垄断市场。更有甚者,某些专用医疗设备厂商利用专业技术专利的优势,完全垄断整个或绝大部分市场。垄断者可以通过操纵产量和价格来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其产品的价格高于一般均衡价格。

外部影响。医院采购高端医疗设备时,往往只是考虑医院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了对患者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如造成患者医疗费用增加等等,造成了消费的外部不经济;而设备生产商也往往只为自身利益着想,一味提高价格或推广新产品新功能,忽略了对医疗行业的影响,造成了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公共物品。医院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公共物品,如手术无影灯、电动手术床、消毒灭菌设备、清洗设备等等,这些设备不能给医院带来利润,医院却必须为其支出高额的成本,但由于这些物品对医院的正常运行、对患者的医疗安全都十分重要,出于对患者负责,医院必须选择质量可靠、安全的产品,事实也表明多数大型医院都会选择进口高端大品牌的产品。

信息的不完整和不对称。医院在医疗设备采购过程中,由于决策者得到的医疗设备信息的不完整和不对称,只会盲目追求品牌信誉及优质的售后服务预期等等原因,往往会选择从发达国家进口的高端品牌的产品。而国产的医疗设备即使性价比较高,仍然得不到医院的青睐。这种由于信息的不完整和不对称造成的歧视现象在医疗设备市场中时有发生。例如某进口便携式超声诊断成像系统报价58万元,而各方面配置较高的国产产品报价30万元,很多医院却愿意选择进口产品。除此之外还有前面说到过的,由于信息不对称,医院在销售商的宣传攻势下,高价引进国外市场上低效甚至淘汰的设备,或者购置很多适用范围小、使用频率低、治疗效果差的设备,这些设备进入医院以后也基本处于闲置状态,造成医院支出成本的浪费。

五、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医疗设备市场虽然有广阔而美好的前景,但现阶段并没有在市场机制下得到良好的发展,市场失灵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节,而这个市场上的供需双方,即医疗设备生产商和医院也应当为维护市场的效率和医疗的公益性作出相应的努力。

政府的干预和调节。对于国内没有能力制造而医院又必须配备的高端医疗设备,以及这些设备的维修配件、耗材等,通过降低税率等经济政策手段,缩小其在原产国与我国的销售价格差距,或以国家集中大量采购的方式直接从国外生产商手中购买,跨过国内各级商的层层加价,从而降低医院的支出。而对于国内有能力制造且与国外进口产品技术水品差异不大的医疗设备,通过政策手段鼓励医院选用国产设备,从现行的医疗项目收费标准入手,取消国产和进口设备区别收费。例如,收费标准蓝皮书规定,进口床旁监护仪收费12元/小时,国产2.5元每小时,出现这种收费标准区别是因为几年前进口监护仪的技术性能和价格都远远高于国产监护仪,然而现在进口监护仪价格下降了很多,而国内监护仪生产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进口与国产监护仪性能和价格已无太大区别,可收费标准却差距很大,这直接导致医院更愿意采购价格稍贵一点的进口监护仪。如果把收费标准统一定为12元/小时,相信在市场上国产监护仪会更有竞争力,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规范医疗设备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审核,特别是医院医疗设备科室的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技术知识,实行持证上岗。规定医疗设备采购招标时必须有国家认证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防止医疗设备销售商利用信息不对等和不完整的优势对医院招标决策者实行欺骗、蒙蔽和诱导,尽量避免购置从而减少医院成本支出的浪费。

大力发展医疗设备行业协会,为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包括技术进展、市场经济分析技术、产品信息、价格情报和市场供需信息等。

进一步完善医疗设备采购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更加强大的医疗设备市场监督机制和机构,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回扣”等经济犯罪现象。

政府应制定更加优惠政策,如资金信贷支持、降低医疗设备厂家各项税率等,引导和服务我国的医疗设备生产企业。

医院经营管理精细化。医院应当自觉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树立精细化经营的理念,增强新增医疗设备的风险意识。医疗设备配置应当科学决策,从实用性出发切勿盲目追求档次和规模扩张。同时利用医院信息系统这一强大工具建立医疗设备的投资效益分析和风险控制系统,能够客观、科学评估医疗设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规范进口设备销售渠道,增强国产设备竞争力。对于进口医疗设备,应规范销售渠道和流通领域,减少商级数,诚信经营,优化服务,对于售后所急需的维修零配件、耗材等,也不要为了经济利益故意抬高售价。

当然最有效、最根本的还是国产医疗设备制造业要实现快速发展,积极研发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并迅速产业化,尽快进入高端产品市场参与竞争,这是解决医疗设备市场所有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杨瑞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王中尧.医疗器械市场现状、潜力与对策探讨[J ].上海:生物医学工程, 2007, (3).

篇3

与中国医疗旅游市场的蹒跚起步相比,国际医疗旅游产业已经形成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单向流动、相对成熟稳定的格局。随着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医生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后回国效力以及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进口最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发展中国家的医疗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并以优质的服务、可靠的医疗水平和低廉的价格显示出强劲的吸引力。

例如,印度的医疗服务被誉为“一流世界的服务,三流世界的价格”。虽然印度国民平均每1000人分配一张床位,但印度却拥有高端的医疗技术和新颖的医疗设备,尤其是在私营医院。据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截止到2012年,印度医疗旅游业的收益可达20亿美元,医疗旅游正成为印度继信息技术之后第二个快速增长、贡献巨大的服务产业。新加坡也是具有高吸引力的医疗旅游目的地,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亚洲拥有最佳医疗系统国家”,许多印尼富商每年定期到新加坡接受健康检查。韩国政府则积极推广“健康体检”、“美容整形”、“皮肤美容”、“牙科”、“韩方”等5个医疗观光代表品牌,为医疗旅游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还致力于培养医疗观光协调人员,专门为入境的医疗旅游人士提供医疗签证。

实际上,随着国民收入增加和消费水平提高,中国民众对医疗旅游的需求并不亚于发达国家,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迅速形成的新富阶层使国内医疗旅游产业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国内医疗旅游的发展现状

篇4

一、医疗保险的风险构成

“作为健康保险范畴的医疗保险经营的风险主要指医疗费用和医疗成本的不确定性,即实际的医疗费用和收入损失经常偏离预期结果,从而使得健康保险的经营充满变数。”从目前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来看,导致商业健康保险尤其是医疗保险充满变数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失灵”,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逆向选择导致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供给不足。在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形式的保险格局下,由于商业健康保险缺乏基本医疗保险的广泛、普遍性、平等性和强制性等特点,逆向选择问题突出,往往导致了商业健康险市场的供给不足。当被保险人之间患病的概率不同,而保险人不能区分低风险和高风险的个体时,保险人为了控制经营风险,对于一定水平的保障程度,保险公司需要根据其预期支出计算平均保费,商业医疗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就会发生。这样风险低的被保险人会选择退出保险市场,而风险高的人则留在现有的保险市场,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了健康保险市场的风险水平,保险人为规避风险、追求利润,又会进一步提高保费,从而导致更多的低风险者退出保险市场,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出现了保险人经营困难,而很多被保险人却没有保障的困境,整个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低效率运转。

第二,道德风险导致了医疗成本的攀升,影响了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运作的效率。道德风险指投保人在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做出了有损保险人的行为,导致对医疗服务的使用需求增加,进而导致医疗成本的增加。一方面,由于边际私人成本降低,投保人没有降低医疗保健需求、降低医疗风险的动力,甚至通过个人行动故意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施加影响,例如参保后,人们不太注意饮食、吸烟和不太注意锻炼身体等等。这些个人行为增加了医疗保健的需求概率,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在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第三方支付”的制度下,“过度消费”的心理倾向很普遍,人民普遍存在着一种“多多益善”的消费动机。同时,医疗服机构在“第三方支付”制度下,医疗机构“过度医疗”现象盛行,尤其是在中国现行的按照项目付费的支付模式下,服务提供方诱导患者过度消个费的概率就会增大,典型表现为多开药、开贵药、多检查。道德风险所导致的激励机制的扭曲破坏了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有效运作。

二、产品设计阶段风险管控手段

高端医疗保险在风险管控方面主要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产品设计阶段管控、医疗服务过程中管控、理赔过程中管控。下文首先探讨产品设计阶段管控的风险管控方式:

(一)免赔额设置

免赔额,顾名思义,是免赔的额度。指由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事先约定,被保险人自行承担损失的一定比例、金额,损失额在规定数额之内,保险人不负责赔偿。免赔额能消除许多发生几率高的小额费用的索赔,从而可以降低保费,所以免赔额条款在财产、健康和汽车保险中得到广泛使用。

(二)核保政策区别对待

核保政策除了基于严格的保险风险精算法则,还会很大程度上结合特殊的产品责任、医疗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因此保险公司在核保实践中坚持“不同风险不同费率”的宗旨,这这种核保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有“撇脂”之嫌,但在目前的高端医疗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还无法彻底摒弃,目前我国商业高端医疗参与者是在强制参加基本医疗基础上对高品质医疗需求的自愿选择。因此,从医疗保险的格局和个人选择的自主性方面都不会造成过多的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针对不同风险医疗保险通过核保管控风险主要体现在对如下风险要素的把握上:

1、被保险人年龄:对于医疗费用保险和短期残疾收入保险,在55岁之前风险的增加是不明显的。2、性别:性别对医疗保险承保有重要的影响,往往女性的伤残率高于男性,而且性别与某些疾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3、健康状况:主要评估被保险人现有伤病及既往病史对赔付可能造成的影响,被保险人健康状况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就包括被保险人本人的生活习惯、职业习惯、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除此之外,还有被保险人的财务状况等因素也会影响到被保险人的医疗风险,这也是医疗保险核保需要考察的方面。

(三)等待期

等待期在医疗保险中的主要作用是排除既往疾病的风险,保险公司对某些特殊责任如住院、门诊、牙科、眼科责任设定一定的期限,在此期限之内发生的医疗费用保险公司不予赔付。等待期为控制风险的常规方式,在实践中,很多保险公司会根据参保团体的规模及健康状况相机抉择等待期是否保留。上图中的MSH公司一般而言会承担既往症的责任,而平安健康保险公司产品则将既往症分为一般既往症和严重既往症,一般小团体不承担既往症责任,中型团体承担一般既往症,大型团体才承担严重既往症,这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一些长期的,系统性的风险。

(四)除外责任

高端医疗保险在除外责任这种常规风险管控手段的运用方面比其他保险产品要更为突出,医疗保险除外责任的规定跟不同的医疗服务环境下发生医疗费用水平不同有关,同时也与保险人自身市场地位、实力、经验数据有关,一般来说,医疗保险成熟市场条件下除外责任较少,较宽泛,新兴市场除外责任规定较多,较细。

除此之外,产品设计层面的管控手段还有共付比例,这种手段原理类似于免赔额,指报销比例不是100%,给被保险人设定一定的一自付比例,这在直接结算技术手段落后的保险环境中,会给医疗服务带来一定的困难,目前国内的高端医疗保险很少采用这种手段。

三、医疗服务过程中风险控制

(一)指定就诊医院规定

国内高端医疗保险是学习国外发达国家商业医疗保险的产物,产品责任和服务模式多为国外产品的模仿之作,由于国外特定医疗环境、社会环境、福利制度无法完全复制,因此,国内高端医疗产品需要结合国内特有的医疗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福利制度背景进行本土化改造。

首先,在国内公立医院体系中,国内医疗体制现状决定了公立医院在医疗保险体系中的地位无可比拟,保险公司在运作商业健康保险的实际中必须唯公立医疗机构马首是瞻,因此,指定医院的作用不如商业健康保险发达国家的作用明显。其次,在私立医院体系中,保险公司通过指定医院合作来降低保险风险的作用逐渐显现。但是,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保险公司和医院机构的合作还处在很低层次的水平,很多环节还只能靠人工连接,无法实现制度化、技术化的风险管控。再次,在被保险人对就诊医疗机构没有特殊偏好的情形下,结合国内医疗水平,在某些责任上设置指定医院规定,在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外资医院之间,在发达城市医疗机构和次发达城市医疗机构之间,医疗费用有较大差距。具体而言,公立医院相较私立医院、外资医院对医疗费用控制有较明显作用。

(二)预授权规定

高端医疗保险一般会设置预授权规定,即,由医疗机构/被保险人在提供/接受医疗服务之前,向保险公司申请医疗服务的授权。成熟医疗保险市场,由于保险公司对医疗机构控制力较强,预授权申请由医疗机构向保险公司申请,保险公司在给予预授权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保险风险的控制,加强对被保险人治疗情况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事后理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目前国内市场因为保险公司对医疗机构的控制力较弱,预授权主要由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申请,基本上无法实现预授权对风险控制的作用。

四、引入健康管理以降低医疗风险

健康管理的实质是管理健康风险,它是以不同健康状态下人们的健康需求为导向,通过对个体、群体健康状况和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检测、分析、评估和预测,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指定相应的健康管理计划,协调个人、组织、社会的行为,针对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干预和管理的全过程。

通过健康管理干预被保险人的个人行为,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提升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从而降低医疗保健的需求,这是对个人道德风险的矫正,也是目前健康保险领域降低医疗费用成本,控制风险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孙祁祥.《保险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2]所有图表、数据均来自平安健康保险及外资股东DISCOVERY公司

[3]《中国保险报》2009年5月5日版

篇5

高端人才也称之为高层次人才或高素质人才,是指具有优秀思想品质,掌握比较先进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并能以其创造性工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显著贡献的人才[1]。高端外语人才指具有优秀思想品质的高素质外语人才:包括能从事专业笔译或各种会议的口译工作,且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专业外语人才;包括具有很高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且具有法律、经济、贸易、计算机、旅游等一门以上专业知识并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复合型人才;也包括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之一的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海外高层次人才。

二、廊坊市高端外语人才队伍的供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对廊坊市涉及外事工作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各工业园区中的知名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涉及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单位性质、人员规模等;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体部分,内容包括各单位高端外语人才的现状和需求情况。课题组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8份。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我市高端外语人才存在以下问题:

1.高端外语人才的数量不足。目前,廊坊市各企事业单位不乏掌握一定外语知识的人才,但高端外语人才,如承担国际会议翻译工作、特别是同声传译的外语人才,精通计算机外语、金融外语、法律外语等行业外语的人才不足。在进行调研的企事业单位中,仅有31%的单位拥有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端外语人才,而62.5%的单位现有高端外语人才的数量无法满足该单位的工作需求。其中,在今后三年(2011-2013)拟引进10人以上高端外语人才的单位占16.7%。对高端外语人才存在需求的单位主要是各工业园区的大型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对高端外语人才的需求较小。

2.高端外语人才的专业结构有待优化。通过对高端外语人才有需求的30家企事业单位进行的调研,总结了各单位今后三年拟引进高端外语人才的语种及所从事专业。具体内容如表1:

由表1可见,目前各企事业单位对高端外语人才的需求仍以英语为主,但对法语、德语、日语、韩语等小语种的也存在一定的需求;在专业方面,尽管专职翻译的需求所占比例最大,但随着一些大型企业海外市场的拓展,对高端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如具国际贸易知识、熟悉国外市场的人才;熟悉欧美相关法律、能够胜任重大国际贸易、投资项目的谈判,起草与审阅涉外合同的人才;以及熟悉软件研发同时精通IT英语的人才等。基于廊坊市未来发展规划,廊坊市高端外语人才的专业结构需要通过引进与培养进一步优化。

3.高端外语人才的海外学历结构有待改善。同其他学科的人才相比,外语人才的海外学历显得尤为有价值,因为除了接触到前沿的知识外,海外留学经历能够使其长期处于目的语的语境中,有效锻炼了口语,同时也使其切实感受到异国他乡的文化习俗、法律法规等,这对外语学习者是尤其重要的。在对高端外语人才有需求的30家单位中,6家单位(占20%)需要引进留学人员,其中仅一家企业近期将计划引进3名具有不同学历背景的留学人员。可见,基于廊坊市的发展需要,高端外语人才的海外学历结构仍需要通过进一步引进与培养来优化。

4.高端外语人才的培训情况。企业通过培训现有外语人才使其适应工作需求是节约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有必要给现有外语人才提供一定的培训机会以提高其知识层次。在进行访谈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很多单位都有对其现有外语人才进行培训的意愿,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单位中,仅有30%的单位对其进行了培训。为了吸引高端外语人才并使其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廊坊市应优化高端外语人才发挥作用的环境,为其提供一定的学习、深造的机会。

三、廊坊市高端外语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机制

1.高端外语人才资源配置机制。所谓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就是把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以内和以外现有的人才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以利于最大限度、最高效率地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2]。人才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计划手段配置人才资源;一种是通过市场手段配置人才资源。处于人才金字塔尖的高端外语人才资源无疑应主要通过市场手段进行配置。切实实现以市场手段配置高端外语人才资源,政府人事部门应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落实人才市场的制度改革,使其脱离政府的人事部门。自主经营、独立参与市场竞争,从而培育出独立自主的人才市场主体。

第二,加大高端人才市场投入力度,根据学科分类建设各类高端人才市场网络,优先建设并发展影响廊坊市未来发展规划且处于紧缺状态的高端外语人才的市场体系。

第三,完善和强化高端人才资源的宏观调控。根据廊坊市的发展需求,市委、市政府统一协调高端外语人才资源总量的供给和需求,并综合协调其培养市场和配置市场。为了有效地对高端外语人才资源进行调控,政府应通过政策调节人才余缺,依据对不同专业的需求状况划分等级,并根据余缺等级设置引进人才的“活动门槛”。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引导高端人才流向。针对高端外语人才的紧缺现状,人事部门应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搜集、整理、统计、分析、高端外语人才的相关信息,如专业、语种、年龄限制、经验要求等,从而有效引导高端外语人才流向并为政府部门完善和修改高端人才引进政策提供可靠依据。

2.高端外语人才引进机制。针对高端外语人才短缺的现状,廊坊市应实施用人单位主体化、引进模式多样化和政府服务系统化的高端外语人才引进机制。

用人单位主体化指的是建立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确保用人单位的用人权,使用人单位根据经营和管理现状依法自主决定高端外语人才的引进、收入分配和福利待遇等,从而不断提高用人单位的高端外语人才资源配置效益和使用效益。

其次,推进高端外语人才引进模式多样化。第一,充分利用北京、天津等地组织的各种高端人才交流会广招博纳高水平外语人才;第二,有效通过网络招贤引才。由于网络引才具有快速、便捷的特点,应成为企业首选的招聘渠道。目前,如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等招聘网站有专门针对高端人才、紧缺人才的版块,可成为吸纳高端外语人才的有效途径;第三,积极利用高端人才市场的中介组织。利用地处京津之间的地理优势,廊坊市可利用京津两地的猎头公司网络海内外高端人才;第四,用人单位应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积极探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根据课题组的调研情况,在用人单位拟引进的高端外语人才在廊坊工作时间这一栏中,10%的单位选择一年中6个月以上,13%的单位选择一年中6个月以下。有些单位只有在参加国际经贸洽谈会、接待外商时才需要聘请专职翻译,没有必要长期储备高端外语人才。因此,鼓励用人单位通过聘用兼职、人才租赁等灵活流动方式吸引高端外语人才为廊坊提供智力服务。

所谓政府服务系统化是指政府下属的公共人才市场应面对有需要的企业提供“一条龙”式的高端人才外包服务,包括员工的招聘、培训、薪酬、福利、劳动关系、人力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都由公共人才市场为企业“量身定做”并提供“上门服务”。随着廊坊市“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这一发展定位的确立,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在廊坊市各大园区落户,这样的企业科技含量高,员工人数少,制约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人性化、专业化发展,从而影响了高端人才的引进。针对这种情况,政府系统化的高端人才外包服务将使企业从繁杂的人事事务中解脱出来,也成为吸引高端人才的有效举措。

3.高端外语人才培育机制。高端人才不仅靠引进还要靠培养。通过对现有人才的培育来解决高端外语人才短缺的现状是提高人力资源效率的有效途径。高端外语人才的培育机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充分挖掘教育培训资源。与廊坊市的高校合作,开办各类高端外语人才的培训班。廊坊市拥有优良的教育资源:廊坊师范学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河北工业大学都是省属本科院校。其中仅廊坊师范学院外语系就拥有英、日、法三个语种的专职教师80余人,期中60%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所以,要积极鼓励对高端外语人才有需求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外语系合作,充分利用本土高端外语人才资源。此外,鼓励各类主体开办社会化的培训机构。廊坊市区现有各类外语培训机构约40家,但其发展尚不成熟,而且大多数培训机构把市场定位于儿童英语和各类外语考试的培训上,针对成人的职业外语培训机构寥寥无几。政府机构应采取相应措施规范廊坊市外语培训市场,使其朝着高水平、专业化发展,成为培育高端外语人才的重要渠道。

第二,有效实施分专业培养。如前文所述,高端外语人才包括能够从事专业笔译或各种会议口译工作的专业外语人才,也包括具有很高外语水平,且具有法律、经济、贸易、计算机、旅游等一门以上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对高端外语人才的培养应依据工作岗位的需求分专业进行。

第三,注重实施分类别培养。根据课题组的调研,目前,廊坊市政府机关的外语人才学历层次多为本科。构建“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加速“大北京经济圈”的融入,政府机关外语人才的学历层次有待提高。应加强党政机关外语人才的在职培训,鼓励其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从事外事工作的骨干人员去京津两地的重点高校参加研究生进修班,条件具备的话可派往国外进行培训。对于各大企业外语人才的培训,可利用企业内部现有高端外语人才,特别是海归人员举行中短期培训班,也可以同本地高校、社会培训机构合作举办各类培训班。政府人事部门应积极为企业、高校、培训机构之间的合作搭建桥梁、提供服务。

4.高端外语人才收入与社会保障机制。美国是当今高端人才聚集的主要国家,其吸引高端人才的许多措施值得我们借鉴。如政府通过设立各种基金、奖励开发利用高端人才。企业提供高额的回报和各种福利。高端人才在美国较容易获得高薪和股票期权,因而快速致富的机会较多;同时,各大公司还实施多种具有很大吸引力的补贴,如为子女提供学费、家属医疗保障免费、提供汽车、住宅等。此外,企业还通过设立各种奖项吸引全球高端人才[3]。可见,物质激励、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是美国政府开发利用高端人才的重要手段。根据廊坊市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高端外语人才的需求现状,首先应积极实行高端外语人才以资本、技能参与收益分配的形式;其次,完善高端外语人才的医疗、退休、意外等保障制度;第三,完善高端外语人才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总之,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应积极探索具有廊坊特色且符合国际惯例的高端外语人才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

四、结束语

为了实现“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的发展定位、加速打造“大北京”经济圈,廊坊市应积极探索吸引高端外语人才的有效措施,着力打造好引智的服务平台,为促进廊坊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篇6

W医药公司,成立于1993年,公司前身系某卫生服务开发公司,由2002年改制为W医药公司。2010年公司引入新的经营团队,使企业经营机制得以全面改观。公司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奋斗的目标,努力打造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医药物流企业。

公司主要经营生物制品、抗生素、化学药制剂、生化药品、中成药及部分Ⅱ、Ⅲ类医疗器械产品。公司于2014年3月通过了新版GsP认证,拥有符合GsP要求的仓储条件。公司的经营宗旨即,质量方针:质量为先,规范经营;质量目标:品质安全,优化管理。公司销售网络覆盖舟山市各区县,已建立健全了全市所有小岛卫生院的配送网。

公司现有零售药店3家:舟山新城W售药店(舟山医院门口);舟山北门W零售药店(舟山妇幼保健院门口);舟山东门W零售药店(舟山市中医院门口)。

公司自2010年进入规模化经营后,经过几年的发展,2015年销售额达到3.47|元,超越舟山市存德医药公司,在舟山市五家医药公司中位居第二(普陀医药药材有限公司3.72亿)。

2015年公司的重点工作是积极应对浙江省新一轮药品招标工作,其中的招商勾标工作尤为出色:新增外资企业12家,新增大型国企5家,新增首营企业85家,新增首营品种550个,实际新增品种280个;新开发医疗机构:普陀区分布于各小岛的乡镇卫生院6家,嵊泗县乡镇卫生院5家。

医用耗材的配送平台已经开始正常运转,主要产品强生医用缝合线已覆盖全市所有大医院。

北门药店通过了GSP换证检查;三家零售药店的药品结构正在调整中,三月份起主动降低零售价2%,受到了市社保的肯定,社保资金全额到位。

目前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有,药品断货缺货现象多见;岗位技能培训不到位,各部门协调衔接不够流畅;政策变化快,相关信息不够通畅;人员少、工作量大,致有些工作不够细致;大病保险药品目录少于预期等。

二、中国医药行业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对各种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医药行业也进入了高端技术时代,药品行业不断创新,出现了高端药品行业竞争激烈的状况。目前由于高端药物市场基本被外资企业占据,在生物制药上中国目前只能走仿制的道路,但无法在技术上和欧美一些国家抗衡,现在我国唯一的希望就是寄托于中药的创新。但由于中药基础研究投入长期不足,致其创新能力匮乏,结构发展失衡,且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中药材基地布局不合理,监管主体缺乏,资源保护责权不明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明确了打造创新型经济的大方向,不管是医药还是其他产业,都要做科技创新和全球品牌化的产品。近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医药创新的支持力度,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不断加强,创新成果数量也不断的增加,在质量方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自2015年6月1日起,国家发改委虽取消了除品和第一类的政府定价,但各省(区市)卫计委组织的省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尤其是“带量采购,价格联动”方案,使药品价格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随着公立医院医改的不断推进,基层医疗市场包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村级医疗机构,已成为继医院终端和零售终端之后的第三大药品销售“终端”。

中国医药行业近几年也有非常好的发展趋势,并呈现出一些行业特点:1.新药品种研发逐步提高。2.新修订的GMP稳步实施,药物质量标准不断提高。3.兼并重组比较活跃。4.制剂国际化呈现良好趋势。

从药品品种研发逐步提高方面来看,研发数量不断增多,各类仿制药品相类似药效药品不断开发生产出来,为重大疾病治疗和较低医疗成本提供支持,并且开发出质量可控度较高的品种,而从医疗器械方面来看,国产大型医疗设备的获批上市,可降低医疗机构采购成本,使医药业不断良好地发展。

近几年来,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推动发展,新修订的药品GMP稳定地实施,使我国无菌药品质量保障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不断加强,促进药品质量水平提升。

此外,许多优势企业开始占兼并重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借助资本市场融资来并购实现快速良好地发展。

最后一点,我国药品制剂国际化正呈现着良好的趋势,制剂出口从承接国际市场代工为主向发展自主产品转变,国内企业开发出适合自身特点的路径,使我国生物制品发展水平不断上升,与国际接轨等。

综上所述,由于医药行业有着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研发周期长的发展特点,这就促使了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必须要实现的三大集聚:向园区集聚、向专业智力密集区集聚、向经济发达地区集聚。医药行业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未来医药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非常明确,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疾病谱的不断扩大促使医药需求持续增长;生物科技的发展使得供给从技术上能够保证医药创新研发,满足医药需求;而政府对医疗投入的不断加大提供了满足需求的资金。那么现阶段将成为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将是行业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而站在W医药公司的角度来看,卫W医药公司作为一家医药流通公司,并无自主研发生产药品的能力,故W医药公司想要取得更好地发展则需要拓宽业务渠道,提升业务能力,开拓更多的业务,即不断加宽,加深已有业务的发展,并展望创造新的业务。

故由此可看出W医药公司在如今良好的发展大环境下应仍能有所作为,把握住优势领先的层面,根据所出现的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改变,不断进行发展壮大。

三、W医药公司产品市场分析

(一)各个产品市场情况

W医药公司主营化学药制剂与中成药类,稍微涉及医药器械及生物制品。而在舟山市本地,W医药公司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在主营的药品批发方面,在各大医院及医疗机构占据着27%的市场份额,产品的市场地位相对较高。但同时也存在许多竞争对手,如舟山市普陀医药药材有限公司(基层乡镇市场份额大占32%),舟山存德医药公司(药品零售市场份额大占23%),浙江大生医药有限公司,宁波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英特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后4家外地企业在舟山市的市场份额则以高端药品为主。

另外,众所周知的是在行业中,销售成本相对较高,库存成本比较低,而W医药公司作为医药流通企业,所获取的利润就是中间转手差价,并A.W医药公司主要成本在于销售成本,故现在销售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发展可以着重于此。

(二)产品竞争所处行业地位

公司销售的重点是在大医院,占59.7%多(20774万元/34774万元),乡镇卫生院仅占6.3%的份额(2208万元/34774万元):而药品零售占比13.7%,但增幅大。并且,W医药公司在舟山普陀两家大医院中已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而分析W医药公司与其他公司相比具备一些优势的原因,W医药公司是舟山市本地企业,公司经营团队在各医疗机构及相关政府部门都具有良好的人脉基础,故在同样的条件下合作机会大,次数多,相应的市场份额就较多。而如浙江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英特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公司,公司地址并不在舟山市,故其直接占据的市场份额并不高,但这些大公司进货渠道多,货源足,W医药公司或是其他公司也需从这些公司进货,其实际的市场份额当高于报表。但W医药公司等公司亦能从中获取相对比这些大公司小些的利润,故从此中可以看出W医药公司产品在舟山市本地占据市场一定份额,但并不是很大一部分:即W医药公司需保持在本地医药公司中的领先地位,也需思索另外提升竞争力的对策,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三)主要竞争对手市场情况,分析优势劣势

W医药公司有许多竞争对手,如舟山市普陀医药药材有限公司,其市场分布较为合理,大医院市场仅占40%多,明显少于W医药公司的近60%,特别是其基层乡镇市场份额较大,2015年占有32%的乡镇市场;舟山存德医药公司主营业务在大医院的份额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其在药品零售市场上仍占有近23%的份额;浙江大生医药有限公司,宁波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英特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外地企业在舟山市的市场份额则以高端药品为主。

普陀医药药材有限公司是W医药公司目前在舟山的主要竞争对手,2015年实现了销售总额3.72亿(含零售)的好业绩。其经营团队业务熟,人脉好,其基药的销售网络延续着原普陀区医药公司的团队,特别是在普陀区的乡镇各小岛上尤为实出,经过近20年的经营已经相当成熟。但近期其控股公司海事集团资金链出现问题,给公司日常业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舟山市存德医药公司是舟山市级医药公司,原是舟山市的龙头企业,但自改制以来,经营团队变化频繁,近来的主要负责人又非医药行业出身,加上控股公司万事达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房地产业,集团上层对利润相对较低的医药业较为轻视,致公司业绩持续下滑。

国药控股舟山公司虽是国企下属企业,拥有国企的很多优势,但其经营团队原是从普陀医药公司分化出来的一批中层,近来与集团公司下派的负责日常业务的经理问的矛盾多发,已有多人离开了该公司,其业务除舟山医院和普陀医院两家大医院外,一直未能与别家公司竞争。

而域外企业如浙江英特,华东医药,宁波医药股份及浙江大生等公司受地域的影响,因其配送成本高,配送时限长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除享有大部分的高端药品配送权而在几家大医院占有一些市场份额外,在基层医院尚无明显优势。

四、卫W医药公司SWOT分析

优势:W医药公司是舟山市本地企业,公司经营团队在各医疗机构及相关政府部门具有良好的人脉基础;大医院的市场份额已相当大;公司资金运转较为正常,流动资金相对比较充足;医药企业形象良好;具备能够较好完成招标药品的配送能力;医用耗材的配送工作也已步入正轨;在全市主要的大医院周围都设有自己的经医保部门认可的零售药店;销售网络遍及全市各区县。总的来说,企业内部有利因素多,具有良好有利的竞争态势;且有充足的财政来源;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产品质量优;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具有成本优势等。

劣势:因公司地处海岛,目前市场主要局限于舟山本地,而舟山虽为副省级城市,常住人口仅100多万,市场规模小;公司本届经营团队起步稍晚,基层市场占有率明显低于普陀医药药材公司,零售市场则逊于舟山存德医药公司;普陀区和嵊泗县的多数乡镇村级卫生机构,都分布在远离舟山本岛的偏僻小岛上,配送和售后服务成本都高于平常;受行业发展的局限,且大多数高端产品都为二次转手经营,相对于大公司,w医药公司所获取的利润较少。总的来说,存在一些企业内部劣势因素,起步较晚,取货渠道较少,获取利润相对较少等。

机会:行业发展大环境尚属良好,有意向与W医药公司合作的大型企业已抛出橄榄枝:公立医院改革带来的机会是基层乡镇市场将是一个新的增长点;“非禁即入”必将促进社会办医,私营医院也将是一新市场;大病医保全面实施,给零售药品带来一块“大蛋糕。总的来说,企业外部有利因素多,大环境良好,有许多拥有合作意向的合作伙伴,扩大开拓进货渠道等。

威胁:药品招标政策变化快,应对稍不及时就会影响销售;市外多家大型医药企业正加大对舟山市场的关注度;中标药品二次议价;“史上最严限抗令”舟山6月1日实施,必将影响在大医院的销售。总的来说,存在一些威胁方面的企业外部因素,行业政策变化,竞争对手因素等。

五、提升W医药公司竞争力对策

改变原先的经营理念,积极寻找与大型医药企业的合作,以保持公司在舟山市场的既有竞争力,同时也可扩大高端药品的经营品种,尤其是公司所欠缺的外企原研产品,这些原研产品都是各大医院的当家药品,在其业务收入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与大型医药企业的合作,当以增加注册资金为必需条件,为公司扩大经营提供资金上的保证。同时也可尝试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尤其是资金得到财政支撑的社区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随着医改的推进,基层医院将会有一个新的发展机会。如利用现阶段地方财政并不宽裕的现状,以为社区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增加冷藏药品设备提供资金担保的方式,扩大公司在基层的市场份额。

采购部门应加大与外企和国内大型制药企业商务部门的联系,尽可能多的争取高端药品和高毛利产品在舟山的配送权。

销售部门可建立激励机制,以扩大高毛利品种的市场份额为重点;同时也应积极的走出去,尤其是分散在小岛上的乡镇卫生院及村级卫生服务网点,趁其他公司尚未重点投入的时候,尽早的扩大基层的市场份额。

篇7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单纯的观光、休闲、娱乐等旅游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旅游项目逐渐向多样化、复杂化发展。伴随着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医疗水平及医疗质量,从而引发大量有医疗需求的人加入医疗旅游大军,引发医疗旅游热潮。同时,老龄化人群增多,人们对健康、养生、疗养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以健康为旅游动机的旅游产品也将成为旅游行业转型的新宠。因此,本文在老龄化这个当今热点问题下,研究山东省医疗旅游市场开发现状及问题具有深远意义。

一、医疗旅游概念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医疗旅游是以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修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是以康健为动机,由医疗保健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最早期从欧美等医疗条件好的发达国家兴起,在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医疗旅游在我国也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带动区域旅游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二、山东省开发医疗旅游的条件

(一)区位优势

山东省地处东部沿海,临近天津、北京,连接江苏、上海,自古以来就是交通枢纽要地。从旅游业的眼光来看,山东省三面环海,地处环渤海旅游圈,与韩国、日本等国联系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二)旅游资源丰富

山东省旅游资源丰富,以“一山一水一圣人”和“黄金海岸”两条主题旅游线路贯穿了众多旅游景区(点),有“三孔”“东岳泰山”等世界级知名的旅游资源,有国家级资源百余处,吸引了省内外甚至是国内外大批旅游者。山东省的济南、泰安、曲阜、青岛等城市都是国家旅游城市,除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有较为先进的旅游服务设施,能够符合医疗服务需要。同时,符合疗养和有医疗作用的山岳、温泉、海滨等旅游资源在山东省覆盖面较大,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旅游基础设施,可以开展医疗旅游活动。

(三)医疗技术有保障

山东省是中药材资源的主产地,境内有许多珍贵的中草药植物,丰富的药材奠定了开展医疗旅游的物质基础;山东共有医院1490家,其中三甲及以上医院83所,中医院11所。医疗技术发达,拥有高端技术人才和医疗设备,有国内知名专科专家。山东省立医院、齐鲁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在中医医疗方面各有所长,在国内传统中医治疗中对慢性疾病、保健滋养等方面,山东省的中医技术也略有成果,能够满足医疗旅游者就医的技术水平。

山东省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道家学说在此地也大有发展,儒家道家有很多典籍学说记载了修身养性的方法和内容,能够为游客提供疗养修身项目,提供疗养基地。

(四)交通和接待条件满足需求

山东省交通便利,水陆空连接的网络交通线给医疗旅游创造了可行条件,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285多公里,居全国首位;公路、铁路、水运旅客运载量达到20亿人次。国内外航空运输线路245条,方便出行。同时,山东省旅游接待能力也是发展医疗旅游的优势条件,省内旅行社居国内首位,星级酒店904家居全国第三位,强大而又良好的接待能力,能够满足接待医疗旅游游客的需求。

(五)老龄化的客源市场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人数最多的国家。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口就达到1.67亿,此后我国老龄化趋势严重,每年以100万老年人人口速度增长。2010年老龄化增长数量达到800万,预计5年内,老年人人口将突破2亿。中国老龄化的问题日趋严重,但老年人人口数量的增多也为开发医疗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

三、山东省医疗旅游市场开发的现状

2014年12月,山东省政府下发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014】31号文件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发挥山东省医疗保健资源优势,开发特色医疗、保健、疗养、美容等旅游与医疗项目,建设融合儒家道家文化的保健旅游场所,培养中医药健康疗养基地,开展儒家修学、保健养生等内容的旅游活动。

近年来,山东各地都在推进旅游行业升级和改革,积极开展医疗旅游市场,原黄金海岸旅游路线通过资源整合,形成了以青岛为中心的多个海滨城市组合的旅游模式,为海滨疗养保健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泰山、临沂、聊城开展温泉养生旅游有声有色,曲阜及潍坊等地开展民俗文化修生养性的旅游活动。

虽然山东各地医疗旅游活动有所开展,但是山东医疗旅游起步较晚,相对于我国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医疗技术和医疗旅游的条件还不是很完善,发展医疗旅游也仅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山东省医疗旅游市场规模较小,旅游市场没有形成,仅是局限性的保健而已,具有地方医疗特色的旅游资源尚未开发或者未充分开发,不能满足医疗旅游者个性化需求。

四、山东省医疗旅游市场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山东省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多次强调促进旅游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医疗旅游,但并没有具体行而有效的方针政策。医疗旅游这种新型产业是以两者融合的角度出现的,涉及部门、领域就比较复杂,两者融合起来,缺少管理部门来监督,缺少医疗旅游行业规范及准入标准,也没有完全搭建好医疗业和旅游业协调合作的平台,缺少对医疗旅游行业发展的资金支持。

(二)“医”与“游”的结合不够

医疗旅游是“医”与“游”结合的新型旅游模式,是为了旅游行业改革而进行的产品升级,医疗旅游要达到“医”与“游”一加一大于或者至少等于二的效果。但目前,我省开发的医疗旅游,“医”和“游”层面不统一,产业链短,辐射面较窄且平行分离,两者没有很好的融合,看到“医”没有明显的“游”或者“游”中“医”的层面仅局限于养生休闲,开发路径过于狭窄。

(三)医疗标准和技术相对较低

山东省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有规模、有影响的医

疗机构不足,能开展高端医疗服务的机构更是有限,缺乏有特色和竞争力的诊疗项目。省内开展的医疗旅游多以中医疗养、修身养性为主,缺少高端医疗服务及技术。JCI是世界公认的医疗最高标准,我国有15家医疗机构通过了认证。目前,山东省医院没有一家进行国际JCI认证,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低,技术和水平有局限。

(四)医疗旅游服务机构的缺乏

医疗旅游除了需要一定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支撑以外,还需要具有医疗和旅游两种技能的人员进行导游服务。目前,山东省没有一家医疗旅游机构来专门从事医疗旅游接待服务,大多数旅游机构还主要从事老的旅游方式进行宣传,缺乏医疗旅游信息平台及推广桥梁。

(五)医疗旅游队伍薄弱

介于医疗旅游的特殊性,其对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既需要有良好的导游能力,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医疗基础知识。目前,我省大多旅游从业人员学历及专业水平相对较低,更没有专门的人员机构来培养队伍的医疗知识,欠缺业务知识和素养的从业人员队伍基本上没法与旅游者在疗养或者医疗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医疗旅游队伍的薄弱是山东省发展医疗旅游的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篇8

一、民营医院的发展现状

据于宗河报道2006年在我国有营利性医院(即民营医院)共4000余家,占全国医院总数的20.3%,病床数约有16500余张,占全国医院病床总数的6.3%。在我国民营医院的规模都比较小(病床数300张以内,固定资产500万元以内),规模较大(500张床以上,3 000万元以上)的非常少,仅占民营医院总数的1.6%。而且调查民营医院的门诊量普遍较小,日门诊量100人次以下的占一半左右。就民营医院的分布在全国范围来看,90%以上的规模较大的民营医院集中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华东、华南、华中、华北等地区,在西北较少,这是极不平衡的。

二、我国民营医院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客观因素

目前由于民营医院在医疗卫生行业所占的市场份额还不是很大,社会影响力不够大,政府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对民营医院考虑的较少。因此,在某些方面享受不到政府部门的优惠政策,甚至是一些应有权力,如执业注册、职称晋升等与医务人员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方面与公立医院存在明显差异。在这方面民营医院的医务人员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这与近年来民营医院的不断壮大和发展的趋势不符。再者由于我国民营医院规模普遍较小,往往得不到卫生主管部门与监管部门应有的重视与监管,放任自流,使其良莠不齐,导致医疗市场混乱,破坏了民营医院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使其不能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主观因素

虽然民营医院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相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其发展较短,自身尚不十分完善,如管理制度、财务制度、人才培养制度等诸多方面,集中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重眼前,轻长远”,这是我国所有民营医院的“通病”。(2)“重使用,轻培养”。因为民营医院追救的是利益的最大化,人才培养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大成本投入,减少利益所得,再者由于民营医院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因此人才的培养得不到重。(3)“重设备,轻人才”,由于医疗设备可以给其带来可观的收入,而引进人才或培养的成本相对较大,在短期内成本很难收回,所以民营医院重设备,轻人才。

三、新医改政策下我国民营医院所具有的优势

1.在产权制度与体制上具有优势

民营医院的所有制形式是私有制,这与公立医院不同,其所有权明晰,利益清楚,管理灵活,自大,分配制度灵活,这样就会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医务人员与管理人员人尽其才。

2.在服务质量上具有优势

经调查发现城市居民中有69.9%的人在生病后选择去公立医院就诊,这在大中城市中尤为突出,但在农村,52.8%的居民在生病后都选择去民营医院或诊所去就诊。有研究人员对在两类医疗机构中就诊的患者就两类医疗机构的21的项服务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被调查患者对民营医疗机构的总体评价比公立医院高。

3.在经营管理与成本控制上具有优势

目前公立医院普遍工作人员众多,管理混乱,工作效率低下,分配制度不符合市场需求,医务人员没有工作积极性。而民营医院却与之相反,采取聘用制,按劳分配,打破了“铁饭碗”和“终身制”,甩掉了“大锅饭养懒汉”与“国家工资”的旧制。这样,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降低了成本低,提高了效率,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四、新医改政策下的我国民营医院的发展方向

1.转变经营模式

目前,在我国民营医院的规模与综合性公立医院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尤其在在综合性学科建设方面与大型公立医院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我们民营医院应该对自身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不要盲目的与公立医院竞争,应瞅准市场,着力拓展自己的优势学科的发展,打造“专科品牌”,突出医院的重点、特点,坚持以简、便、验、廉的特色取胜,取信于民,这对于提高我们民营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同时,为了使民营医院获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占领更多的医疗市场份额,我们可以考虑改变经营模式,逐渐向连锁经营的模式转变。目前,在我国已有多家民营医院施行了全国联锁经营的模式,如佳美口腔连锁医院、普瑞眼科连锁医院、爱尔眼科医疗集团等。

2.转换服务模式

新医改对公立医院有了明确的定位。当前公立医院应以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为首要任务,其可以提供特需服务,但应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而新医改就特需服务对于民营医院没有给予限制,这意味着我们民营医院在高端医疗服务市场上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目前在竞争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民营医院应根据患者的需要向部分高端客户开展高端性、特需化医疗服务,想患者之所想,为患者提供更人性化、更贴心的服务。如我们可以为部分高收入患者办理VIP病房、预约就诊、名医就诊快速通道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收入的不断增高,再加之工作繁忙,因此对特需服务、个的需求的高端人群也会越来越多。我们民营医院无论在政策方面还是在制度方面都具有这个优势,因此,我们民营医院要抓住这个契机,开展多种特需化服务,为高端人群的提供各种需求。因此,高端性、特需化服务将是民营医院今后的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

3.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降低成本

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是降低成本的重要举措,这对于我们民营医院也不例外。因此,我们民营医院在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的前提下,应加强控制成本核算,以减少医疗成本,这是我们民营医院的经营管理上策。新医改取消了药品加成,改“以药养医”为“以技养医”,这对我们医疗卫生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尤其对我们民营医院的影响更大。因为,对于公立医院可以通过政府投入、调整服务收费标准、增设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渠道获得补偿。然而,对于民营医院来说,所有制形式决定了其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医疗机构,因此享受不到政府的补贴。这就要求我们民营医院要进一步加强成本核算,降低成本,这是我们民营医院发展的前提条件。

4.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

由于受到体制及职工养老、住房等福利等因素的影响,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相比,在人才引进、培养、储备等方面民营医院一直处于绝对的弱势。目前在我国民营医院的工作人员呈现出两极化特点,即不是离退休老专家,就是年轻医生,技术力量配置极不合理。新医改的实施对于我们民营医院来说是一个大好的契机,因为新医改对于医生的执业地点有了变更,医师被允许多点执业,这样公立医院的中年技术骨干受聘去民营医院就职。再者新医改就民营医院中医务人员的福利待遇有了明确的规定,加之劳动制动的不断完善,使在民营医院工作医务人员在职称评定、养老、医疗等福利遇方面与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享受同等待遇,从而解决了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调动了其工作的积极性。再者大型公立医院的医生相对拥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掌握了大量先进的医疗技术,通过到民营医院工作,达到了方便患者就医,提高民营医院诊疗水平的目的,交流了技术,实现了共赢。因此,对于我们民营医院来说引进和培养人才是我们发展的关键,可以增强我们民营医院的市场竞争力。

5.加强医疗信息化系统建设

新医改明确提出了医院要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发展重点,不断推进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这对于我们民营医院来说尤为重要,只有实现了临床信息系统之间的相互操作性,将患者的就医信息以电子病历的形式及时地、准确地、全面地、有效地提供给医务人员共享和使用,才可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差错、降低医疗费用和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因此,我们民营医院因发挥我们管理灵活的优势,早日推进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对于我们民营医院来说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与公立医院基本相同,那就是是临床信息系统建设。

6.诚信经营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营医院的不断发展壮大及在管理制度方面的不断完善,民营医院已经成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补充部分,民营医院以其经营灵活,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便捷的、高效率的服务等特点,让人耳目一新。精湛的医疗技术、优质的服务质量、优良的诚信度是民营医院的生存之本[7]。但由于部分经营者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在利益的诱惑下不法经营,通过虚假宣传、欺诈患者等方法从中获利。给患者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和严重的心理伤害,破坏了民营医院在患者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当务之急,对于我们民营医院来说要通边多中方法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建设,诚信经营,为患者高性价比的医疗服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民营医院才会走的更远。

五、结语

对于我们民营医院来说,新医改给我们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因此我们应认真分析形式,大力发挥民营医院的优势,把我们民营医院建设成为一个有“拳头”科室的专科医院,为患者提供高端性、特需化服务,同时通过引进人才、加强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等措施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通来加强企业自身的成本核算和控制,降低运行成本来提高经济效益;为患者提供高性价比的医务服务,诚信经营,打造民营品牌,以求得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万东 孔凌霄:民办医院的政策和发展环境初探[J].卫生经济研究,2006,(10):33-34

[2]于宗河:我国民营医院的成长与发展[N].健康报,2008-12-18

[3]熊昌彪 刘燕玲:为何民营中医院车水马龙[N].中国中医药报,2003-08-13

[4]央视网:解读“新医改”:公立医院访谈实录[OL].省略/xianchang/20090412/103287.shtml.

篇9

一、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一)医疗卫生基础相对落后,“三个缺乏”客观存在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4517家。医保制度不断完善,就医人数2010年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大型医疗设备更新较快,2011年数量比2004年增加了三倍。朝阳市衡量人口健康状况的三个主要指标有所改善,其中人均期望寿命提升、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不断下降。然而随着就医人数不断增加,逐渐暴露出朝阳市医疗卫生的“三个缺乏”。

人均医疗资源缺乏。2003年以来的十年间,医疗机构、人均医疗资源增长缓慢,与全省人均医疗资源水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2010年全省全人口卫生人员为6.55人,朝阳仅为3.93人;千人口医师全省为2.14,朝阳仅为1.73;千人口床位书。

特色高端医疗资源缺乏。缺少一些特色、专科、高端的医疗服务机构,缺乏高层次的医学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以及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大型医疗设备。

发展资金缺乏。全市政府用于公立医院的投资在1993年就全部撤销,医疗机构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关注利益指标,与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和事业性质相矛盾。

(二)医药产业规模偏小,发展严重滞后

截至2012年7月,朝阳市共有药品生产企业8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6家,总体上全市医药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主要表现在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朝阳目前仅有的几家药品生产企业年产值在1500万元左右,发展举步维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朝阳医药生产在全省还处于前列,但近几年面对激烈的市场化竞争无论是在品种、品牌还是市场占有上朝阳市都已经落后了;研发能力弱,没有自主品牌,药品生产企业受规模和效益牵制,更无力研发新药品种;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效益差;面临发展困境,2014年与国际接轨标准最高的新版GMP标准将实施,朝阳的医药生产企业面临着资金匮乏,环境不佳,硬件条件不达标的风险。

(三)保健品产业无序发展,缺少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性

全市共有保健食品经营企业733家,这些经营企业中绝大部分为小规模、分散经营,虽然市场需求潜力很大,但是我市保健品产业只有经营企业,没有生产企业,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市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保健品和健康产品生产投资不足、高效保健品研发不足、对保健品经营市场的规范监管不足。

(四)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尚属空白,亚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目前,朝阳市专业、正规的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基本上没有,没有针对大规模亚健康人群和老年人群的服务咨询管理机构,目前没有正规专业的医疗康复、护理机构,完全不能满足人们对意外伤害、疾病所致残疾、手术后恢复等治疗疾病、延年益寿等多方面的需求。

(五)基本结论

综上所述,朝阳的健康产业尚处于刚起步阶段,从总体上看朝阳市健康产业的产业弱点十分明显,无论是产业链还是产业集群均未形成。

1、产业链短缺

目前全市仅有医药和医疗服务两个环节,并且还十分不发达,保健品仅有经营没有生产能力,医疗服务水平还尚待提高,而在生命健康的核心环节健康管理领域则尚无相关企业。

2、企业规模数量严重不足

从产业集群来看,朝阳市健康产业的企业数量寥寥无几,因此严格来说,朝阳的健康产业还不能称之为产业。

3、品牌建设缺失

目前朝阳无论是在医药产业领域还是保健品产业领域都没有叫得响的品牌,现在产品以仿制、与市场上同类产品雷同为主,品牌的缺失将使健康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无法积聚人气。

4、市场秩序混乱

当前全市各产业的企业间缺乏相互协作和支撑,企业各自为战,尤其体现在保健品经营销售领域,小公司数量多,经营类型和品种鱼龙混杂,市场秩序混乱,需要进行严格监管和规范,引导企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二、朝阳市发展健康产业的思路及对策

(一)健康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1、发展思路

医疗服务产业化就是要结合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和趋势,公立医疗机构致力于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鼓励朝阳民间资本独资或合资建立特色、专科、高端医院,解决朝阳高端医疗资源缺乏问题,实现增值和高端医疗服务逐渐走向产业化道路;医药产业规模化就是在现有医药企业基础上做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依托中国传统中医术和朝阳种植中草药基础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支撑本地制药企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健品产业规范化就是要对现有保健品经营市场进行规范和严格管理,政府职能部门要保护合法安全品牌,取缔非法品种,通过适当的渠道对居民消费给与引导和示范,给消费者提供筛选的参考和依据,避免非法品牌危害消费者健康,占用市场资源,造成浪费;健康管理现代化就是要按照先进理念引入和培育朝阳市健康管理机构,侧重于老年健康管理和亚健康管理等领域,建设康复机构和老年护理院、托老中心等,打造朝阳市品牌和龙头企业。

2、发展目标

立足将朝阳打造成为“三个中心 一个基地”。

建设辽冀蒙交界地区的医疗服务中心。依托朝阳市现有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加快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提供现代化、高品质的医疗保健服务,积极引导域内外患者资源向朝阳市集聚,建设成为辽冀蒙交界地区的综合性医疗服务中心。

建设辽宁省特色休闲中心。依托朝阳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充分利用丰富的地热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温泉疗养、健身娱乐等特色休闲健身产业,打造辽宁省的特色休闲中心。以热水汤、大黑山地热资源富集区为载体,重点发展以温泉疗养为主的休闲产业,积极拓展康复、健身、文化娱乐、商务等服务功能;依托各县市区现代农业科技种植示范园区,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绿色保健食品产业。

建设辽西现代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中心。充分引入和培育健康管理现代化、人性化、生活化服务机构和企业,逐步建成健康管理产业园,积极发展保健咨询、营养咨询、心理咨询、医疗咨询等健康咨询与管理服务,使之成为辽西首家重要的特色健康休闲服务中心之一。

东北地区中药材种植和集散基地。依托现有种植中草药的自然优势和规模,不断提高 中药材种植、研发、流通、检测的水平,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不断提高中药材深加工的能力,由政府给企业提供通过GMP认证的帮助,对中药材生产和销售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引导,形成朝阳特色和品牌,打造成为东北地区中药材种植和集散基地。

(二)发展健康产业的对策建议

健康产业是近年来崛起的新兴产业,能带来高额的利润回报,拉动朝阳经济的跨越发展,它不仅是朝阳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选择,必将成为朝阳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依托朝阳绿色农业发展优势,发展保健食品深加工。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开发和研制具有营养保健功能、针对特殊人群的功能型保健食品,如利用有机无公害小杂粮生产针对糖尿病等有需要的人群进行保健食品深加工,利用大枣、沙棘等农产品生产和研发相关健康产品和食品。

通过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医疗器械生产。当前保健业逐渐走入家庭,居民对医疗电子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从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移,发展医疗器械生产不仅能顺应制造业发展需求,满足居民需要,同时能带动销售领域和周边的医疗服务领域发展。

利用中草药种植基础优势,发展中药业和相关医药产业。围绕人们对中药产品的更高需求,不断吸引中药研发与生产企业入驻,挖掘中国传统医学的理念和思想,利用现代技术建立中药研发中心、高端生产基地等,提升区域医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依托大型医院的发展基础,大力发展以康复、保健为核心的医疗服务业。结合朝阳市几家大型医院的发展规划、基础和方向,发展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健康管理服务等机构,整合区域内医疗卫生服务、医药、休闲旅游、健身疗养、营养保健等各类健康相关业态形成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综合体。

不断进行体制改革和创新,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产业,通过向下游的产业延伸,提供高端、增值医疗服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做好健康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发挥政府宏观引导作用,建立产业发展的协调管理机制,强化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完善融资、中介服务等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篇10

近几年,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发展迅猛:不论是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还是总体规模,都取得了较大进展。(见图表1)

从我国医疗机构总量上看,据卫生部统计,截至2012年2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他相关医疗机构在内,数量已高达95.9万个。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以及诊所(医务室)等。

在经过2008年的小幅下降后,截至2012年2月,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与2011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0447个。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量为9142个,居增量首位。村卫生室及公立医院增量位于其后,分别为9309个及119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医院则数目有所减少。

其次,作为医疗服务的物质基础,中国医疗服务资源近几年来在总量上呈现了持续增加的态势。这种趋势主要通过两个分支体现:一是政府卫生费用的支出情况,二是卫生机构的床位数目。(见图表2、图表3)

从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我们可以看出,在2006年至2010年这五年间,政府的卫生总费用支出增速进一步加快,人均卫生费用数额也明显增加。床位数方面,我国医疗机构的床位数目总量持续增加,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医疗机构总体住院服务能力也在持续增强。(见图表4)

再次,随着经济水平的攀升,我国国民的医疗健康及保健意识有所提升,医疗服务的需求虽增速有所放缓,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据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1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62.7亿人次,同比增长率为7.4%。2011年居民平均就诊次数达4.63次。

失衡与缓慢:医疗服务行业的现状

在多年改革及发展之后,我国医疗服务行业依然存在以下特征。

首先,医疗市场分布不均,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发展及配置不均衡。在医疗服务结构总量蒸蒸日上的态势下,医疗机构及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切实存在。医疗机构众多,而城乡分布不均,设施先进,环境优越,医疗人员齐备的医院多分布于城市;医疗机构基数大,但医疗设施相對落后,服务水平普遍偏低。

其次,我国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缓慢。基本诊断治疗技术在我国已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但是缺乏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大力推广这就需要政府及各方面资本的力量来共同协作进步。人均医疗服务供给偏低,这也是我国医疗行业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特征。

机遇与潜力:医疗服务行业新投资

近年来在政策鼓励下,我国医疗服务机构的投资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逐步显现出以公立医院为主,私立及股份制医疗机构为辅的多种形式并存的态势,其中民营医疗机构在近几年问更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从投资机遇看,在利好政策出台后,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涌入医疗服务领域进行投资并取得进展,投资领域主要趋于新建专科医院、高端医疗及收购企业厂矿医院,其中众投资者中也包括已成功上市的公司。

据清科数据库,2011年起,我国医疗行业的投资所趋向的细分医疗科室主要集中于齿科、体检、医美等专科医疗服务机构。其问,也有部分已上市公司加大了對医疗服务领域的投入,例如,双鹭药业与新乡市中心医院合资设立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拟投资达1.6亿元;通策医疗拟出资3亿元与昆明市妇幼保健院合作成立昆明市妇幼保健院呈贡新区医院。其他类似的还有金陵药业、益佰制药、康美药业以及马应龙等,这些都是主业制药同时投资医院的上市公司。主业为医疗服务的上市公司方面,继“爱尔眼科”后,“迪安诊断”也与2011年7月19日在深圳创业板成功上市。

总体看来,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投资潜力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篇11

目前,全球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消费比例约为10∶7,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达到1∶1.02,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占据全球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2%,并有扩大之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加入到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争夺,其中我国一些中小型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以其低廉的价格占据了全球医疗器械低端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并获得了相当的收益。中小型医疗设备,医用敷料和耗材成为我国医疗器械出口增长的主力。

近年来,随着生产、流通等环节成本的上升,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尝试进行自营出口业务,由于减少了流通环节,增强了价格优势。同时作为生产企业,面对停产所产生的压力要远远大于流通企业,所以生产企业开拓市场的动力也要高于流通企业。中国海关统计数字显示:在2008年按出口金额排名的前100名企业中,生产型企业有83家,流通型企业只有17家。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对风险的控制变得更加重要。

1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出口贸易现状

1.1 外资企业出口占主流

在医疗器械高端市场中,诸如诊疗设备等产品的出口绝大多数集中在三资企业,属于加工贸易,可见这一部分的增长主要体现了国际医药集团加速了在中国的布局,利用我国廉价资源为其创造丰厚的利润,这一部分贸易依旧属于国际医药产业的最底层,并不能说明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结构优化进程的加速,尽管中资诊疗设备出口企业出口增长势头明显并且开拓了新兴市场,但研发推广高技术含量的自主品牌医疗器械依然任重而道远。

1.2 出口产品品种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真正能体现我国医疗器械出口贸易发展现状的是那些中小型的民营医疗器械出口企业,他们在医用敷料,一次性医用耗材和保健康复用品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中小型产品市场上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些企业出口的产品在功能和可靠性上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但其价格具有绝对优势,极高的性价比使得这一部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不可动摇,也使得生产这一类产品的企业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都有了巨大的增长。一次性耗材、医用敷料和按摩器具等则是我国出口的优势产品,属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我国产品质量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但价格优势较明显,因此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据海关统计,民营企业该类产品出口占比达到4187%,国有企业出口占比13.90%,以国内企业占主导。但我国企业出口有相当部分是贴牌出口,如一次性耗材以加工贸易出口占比为29.34%,保健康复用品加工贸易比重36.03%。

1.3 企业数量多,规模普遍较小

由于低端医疗器械市场的准入门槛较低,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加入到该市场的角逐当中。2009年统计数字显示有19683家医疗器械出口企业,外资企业增长了近1倍,而民营企业增长了近3倍。但由于这些民营企业大多将市场定位在价格低廉、技术简单的低端医疗器械市场中,所以无论是规模还是资金都很难与外资企业匹敌,也缺乏寻求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市场的动力。

2 我国医疗器械出口贸易面临的风险

2.1 保持价格优势,控制生产成本

鉴于如今医疗费用的逐年攀升,价格优势是我国医疗器械出口企业赢得市场的最主要方面。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如何避免同行业通品种间的价格战,同时如何在国内大宗商品及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上升的前提下保持企业的利润率已成为众多出口企业的首要问题。

2.2 国际贸易环境以及汇率的波动所带来的影响

国际原材料价格以及贸易摩擦对出口亦会带来重大影响。如今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势必将抑制加工贸易的增长,从而也会对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的医疗器械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2.3 国外政策将加大我国出口难度,降低中小企业产品升级动力

欧盟先后出台了WEEE、RoHS、EUP和REACH指令,这几项指令涉及我国家电、通信、工具、照明、运动、医疗等10大类上百亿美元的输欧商品,是出口欧盟电子产品面临的又一道“绿色壁垒”,成为摆在我国广大中小型企业面前的严峻考验。医疗器械产品属于高技术产品,高端市场具有很高的技术标准和准入机制,而目前我国无论是医疗器械法规还是行业标准都处于探索阶段,对我国医疗器械出口企业在海外注册起到了不利的影响。3 总结

目前我国中小型医疗器械出口企业才是代表了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出口行业的生力军,代表了我国医疗器械出口行业的现状:(1)民营企业占主体,多为加工贸易;(2)品种数量较多,专利数量少,科技水平不高;(3)企业数量多,缺乏核心技术。同时,在医疗器械出口低端市场稳步增长中,我们仍然要注意到在出口贸易中的风险,包括:(1)出口产品缺乏品牌意识,出口产品低价竞争形势严峻。(2)售前及售后服务不到位;(3)人民币升值、国际原材料价格波动、贸易摩擦等因素也将影响医疗器械行业出口发展;(4)国外政策法规以及医疗器械准入机制制约出口贸易的发展。因此企业在保持医疗器械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的同时,应该着手建立品牌效应,提高售前售后服务,加大研发力度,定位高附加值产品,这样才能促进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出口效益。

参考文献

[1]何灼华,富强.李杨玲.浅析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J].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16(7):50-53.

篇12

一、民营医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民营医院多而不强,提供医疗服务量有限

自2008年末至2014年2月,民营医院占医院数量比重由27.4%上升至46.05%(表1)。虽然民营医院数量比重明显上升,但民营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总量比重不高,2014年2月民营医院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10.6%,民营医院出院人数占总出院人数12%(表2)。目前民营医院大多只是门诊部、单科医院,大型综合性医院还不多。

表1 全国医院数量统计(个)

[\&2008年12月底\&2014年2月底\&增减额\&增幅\&公立医院\&14309\&13392\&-917\&-6.41%\&民营医院\&5403\&11432\&6029\&111.59%\&合计\&19712\&24824\&5112\&25.93%\&]

表2 全国医院医疗服务量统计

[ \&诊疗人次数

(万人次)\&诊疗人

次增幅\&出院人次(万人)\&出院人数增幅\&2013年

2月\&2014年

2 月\&2013年

2月\&2014年

2月\&公立医院\&15349.6\&17167\&11.84%\&812.7\&845.4\&4.02%\&民营医院\&1722.4\&2036.4\&18.23%\&96.8\&115.3\&19.11%\&合计\&17072\&19203.4\&12.48%\&909.5\&960.7\&5.63%\&]

(二)民营医院诚信危机,社会对民营医院整体存在较大偏见

近年来民营医院乱象众生,各种虚假广告、诱骗病人、套取医保基金等诸多事项常被曝光。民营医院兴起不过十来年的时间,如今除少数提供高端医疗服务的民营医院外,民营医院已声名狼藉,成为骗钱的代名词,部分民营医院也确实形成了“骗人骗钱―名声差没病人―只能靠骗”的恶性循环,造成社会对民营医院的整体偏见。

二、民营医院发展困境现状分析

民营医院发展至今出现的“玻璃天花板”困境,既有管理不善、短期逐利等自身的原因,更多的是政策壁垒造成民营医院的先天不足,缺乏公平的竞争机制。

(一)政策壁垒造成民营医院竞争环境的不公平

无论民营医院还是公立医院,除高端特需医疗市场外,面对的是同一个市场,在各个方面却有着不同的竞争条件。虽然国家一再鼓励民营医院的发展,但在具体政策层面,民营医院依然不能享受公立医院同等待遇,民营医院申报医保定点难、税负重、各类水电等价格运行成本高、土地成本高,一系列的政策壁垒造成民营医院先天处于竞争劣势。

至于盈利性民营医院的价格放开优势,除高端特需医疗市场外,在普通医疗市场上民营医院要与公立医院竞争,只能采取相同甚至更低的医疗价格以吸引病人,其自主定价权并不具备实质优势。

(二)人才制约限制了民营医院的进一步发展

医院是知识密集型高风险行业,人才短缺是民营医院发展的最大“短板”。目前很多民营医院主力是刚退休的老专家和新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年富力强的中间骨干力量。由于在科研立项、职称晋升、户籍政策等方面存在劣势,民营医院单靠薪酬体系不易吸引医疗人才业务骨干。现在虽已出台政策允许医生多点执业,但这项政策的实践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三)部分民营资本短期逐利思维带来的负面影响

由于综合性医院投资金额大、周期长,目前多数民营医院选择兴办专科医院,经营领域主要集中在特色专科诊疗上,比如不孕不育、整形美容等。这些专科医院通常都是低风险低成本低门槛空间,疾病诊治相对简单,疗效定义较为模糊,在成本、收费、广告等方面易于操作。部分民营医院通过虚假广告夸大疗效、高收费骗取病人资金等实现其追逐短期暴利的目的,给民营医院整体带来了恶劣影响。

三、新医改下民营医院发展对策建议

民营医院的发展虽然遇到了很多现实问题,但医疗市场作为“永不凋落的市场”,对民营资本依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通过公益性概念界定、政策设计、自身建设等多因素共同促进,民营资本在医疗市场上必然会有更广阔的空间。

(一)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建立多种混合所有制形式的公益性医院

在医疗资源相对丰富、经济水平发达的地区鼓励民营资本兴办非公益性医院,利于满足医疗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但结合我国实际消费水平、医疗水平,其广泛推广并不具有代表性意义,目前应当以兴办公益性医院为主,保证医疗资源的合理分布和可及性。

鼓励民营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本参与现有公立医院的改制重组,保持原有医院的公益性不变,比社会资本新建医院更具有优越性。这种方式有利于保持医院公益性,在不增加政府投入的情况下增加医疗供给,对于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冲击较小,医护人员身份转换不剧烈,同时病人也更容易接受。

(二)明确医院公益性概念,探讨社会资本投资非营利性医院不能分红的规定

医疗卫生是公益性性事业,长期以来将公益性、投资主体、营利能力简单挂钩的意识阻碍了医改的进程。安徽省立医院院长许戈良认为医院只要执行政府指令性的任务,执行政府规定的服务价格,完成相关的服务质量,就能够体现出公益性,不能将医院公益性与投资主体、盈利能力简单对等。

资本分红是经济社会的正常要求,资本投资兴办公益性医院,执行与公立医院同样的医疗服务价格,接受相同的监管,通过内部管理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具有比公立医院更强的盈利能力,取得比公立医院更高的收益,应当承认资本要求收益的合理性。事实上,部分省市开始进行的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已意识到资本回报的合理要求,限于目前管理规定,对参与改制重组的社会资本虽然尚不能分红,但对于投资主体的上下游产业优先按相关政策给予扶持的作法,其实已经是间接给了社会资本获取收益的途径,变相承认资本回报。

(三)加强各级政府政策机制设计,保障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处于公平的竞争环境

首先应放宽准入机制,从政策细则方面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办医,对投资主体明确产权,承认各类资本的权利及义务。其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关键在各自监管职能的落实,重点做好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及执行监督、财政投入绩效考核、医保支付审核、国有资产监督等管理职能。在具体运营层面,只要是满足政府公益性医院的要求,不论投资主体,不论所有制形式,应当执行相同的医保、税收、运营价格等政策,促进医师合理流动,保障医疗市场公平竞争。

(四)加强医院管理,克服短视思维,提倡文化建设,重塑医院形象

民营资本的介入会产生“鲶鱼效应”和“倒逼效应”,使卫生资源配置更合理,系统运行更高效。同时,民营医院也应当克服短视思维,明确医院投资的长期性,以长期稳定的资本回报代替不可持续的短期暴利行为。

现代管理理念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在企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医院以公益性为使命、由众多高素质人才组成、提供高度专业化工作的单位来说,文化建设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医院文化建设,将医生职业道德、医护人员使命、医院管理有机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医院文化,牢牢把握医院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对增强医院的向心力、凝聚力、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2014年2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摘自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统计数据

篇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1.061

在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以及“空巢”家庭持续增加和“未富先老”的背景下,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让养老服务业走向市场化。可以说,促进养老服务业市场化方向转变是一个必然趋势,是解决现状福利化养老覆盖面小、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必然要求。

1养老服务业市场化的内涵

养老服务业应是为满足老龄人口特殊生活需求提供o理、照料、文化娱乐等服务产品的服务行业,狭义的养老服务业主要是指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等服务产品,满足基本养老需求;广义的养老服务业除提供基本服务产品外,还包括老年旅游、保健、教育以及老年金融保险等更高层次的服务。养老服务市场化的过程是指由“政府垄断养老服务”向“多元化市场主体围绕市场需求提供养老服务”转变的过程。国内外学者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对养老服务业市场化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Davey和Patsios(1999)认为家庭、社区应加强协作,共同提供养老服务;李骏(2007)认为民间组织在提供多样化养老服务方面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台恩普(2009)认为养老服务业是为满足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老年人实际需求的市场发展模式;杨怀(2012)认为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外资等发展养老服务业。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养老服务业市场化的本质或表现形式在于“四化”,即多元化的供给主体、多样化的供给模式、多层次化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的公众化。

2养老服务业供需分析

2014年,成都会60岁以上人口249.6万人,占总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20.6%,远超10%的国际标准。预计到2025年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占户籍人口比例将达到28%以上。老年人口规模的迅速增长趋势,将带来养老服务需求的急剧增加,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正日益凸显。

2.1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分析

社会福利多元理论提出福利的提供者应该由多个部门(如私营部门、志愿者及其他非正式部门)共同提供,倡导社会的共同责任本位,养老服务业本质上是社会福利的一种,其市场化过程必然是供给主体日趋多元化的过程。当前成都养老服务供给主体仍以政府部门为主,多元化发展不充分,导致养老机构类型相对单一,不能很好地满足多元化、差异化需求。截至2014年底,成都市共有养老机构(含敬老院、福利院)257所,其中国办养老机构160所,民办养老机构97所;养老机构主要是公办或民办综合型养老机构、农村敬老院、(县)福利院和社区养老服务站,颐养型、医养结合型、护理型养老机构比较缺乏。

2.2养老服务内容分析

养老服务业的市场需求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因此,养老服务业内容也必然是从“身、心、灵”各方面全面改善养老人群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态,是通过横向业务拓展和纵向产业延伸,外延扩大至健康服务、医疗服务、医药器械、健康消费品等领域。当前成都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较为单一,大多停留在基本的生活照料上,尤其是农村敬老院和民办养老机构服务内容,仅仅满足老年人的吃、住等基本生活需求,对其文化娱乐、心理健康、社会参与等高层次需求的供给相对缺乏。

2.3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基本上以居家养老为主,但随着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和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逐渐发展起来。根据四川省统计局调查中心对全省养老服务现状及调查分析结果,当前自行居家养老模式仍是成都市养老模式主流,约占受访者的49.0%,仅有9.9%的受访者选择在专业养老机构养老。另外,受教育程度不同对养老模式的选择也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选择自行居家养老模式的受访者占比越少。可以看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机构养老模式推广度不高;但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居家养老以外的养老模式的接受度也将越来越高。

2.4养老服务对象分析

养老服务对象分析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即服务对象的覆盖面和服务对象的需求问题。笔者认为市场化的养老服务应该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服务对象应该是大众化的;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老年人需求更加趋向个性化和多元化。当前成都市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公办养老机构“保障性”功能充分体现,基本上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养老需求;社会化养老机构发展态势良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体现养老服务“多样性”。但是现状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相对单一,不能日趋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3养老服务业市场化具体路径

针对养老服务供需现状,应从培育多元化供给主体、创新多样化的供给模式、丰富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内容、推动服务对象的公众化等方面发力,扩大养老服务市场的范围、领域和覆盖面,全面推进养老服务市场化。

3.1培育多元化的供给主体

面对日益多样化与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只依靠政府单一主体供给很难满足,需要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推动养老服务市场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服务供给的多样化。一是培育营利性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应通过建立养老服务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及委托承包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提供贷款优先、利息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和引导营利性组织参与养老服务项目建设,特别是参与开发老年商务服务、文化服务、临终关怀、健康管理、心理咨询等高端养老服务的供给。二是发展非营利性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应积极宣传非营利性组织在养老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全社会的认同度和支持度;并加大对非营利组织的政策、经济等支持力度。三是更好地发挥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的作用。在养老服务市场化过程中,社区应主动与主体部门沟通,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养老服务设施的便利性、可得性及科技型,提供物质、生活、精神等方面的照顾与服务。四是强化政府在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的推动作用。政府注重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为多元主体参与养老服务市场提供规范的制度环境;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多元供给主体发展,同时为社会提供一些基本养老服务;通过财政预算、税收优惠等方式为养老服务供给主体提供资金支持。

3.2创新多样化的供给模式

随着养老服务需求变迁和新技术的出现,现有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亟需创新提升,而新的服务供给模式需要加快创新,以推动养老服务市场化、适应养老服务需求。一是创新提升现有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建设居家养老日托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形成“三级”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新体系;支持建设高品质、专业化、现代化、多功能的养老生活社区;创新发展小型家庭养老院模式,异地互动养老模式,提升机构养老服务品质和吸引力。二是创新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融合互动发展模式。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形成协作机制和契约服务关系,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向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延伸,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定期检查和上门珍视等服务。三是创新“互联网+养老”模式。积极推动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的互联网科技运用在养老服务中的远程医疗服务、云智慧处理中心等领域,提高养老科技服务均等化水平。四是创新养老服务机构合力建设模式。探索公建民营模式,积极推M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在确保五保供养对象生活的前提下,逐步转移给社会组织、企业或有能力的个人运营;探索民办公助模式,通过资金补助等方式鼓励慈善机构、民间团体、农村合作社、个人等社会力量作为主体兴办各类以非营利为目的的养老机构;探索合建合营模式,通过减免土地出让金和其他税费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养老机构建设运营;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

3.3丰富多层次的服务内容

积极拓展和丰富养老服务内容或产品,创新互联网下养老服务供给内容和形式,形成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推动养老服务市场化。一是丰富和拓展养老服务领域。在优先满足老年人基本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拓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精神抚慰、知识讲座、学习培训、娱乐活动等服务,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为老年人维权开展法律咨询、援助等服务。二是鼓励开发老年人适用性产品或用品。鼓励研发适合老年人的助行器具、视听辅助、起居辅助、营养保健、服装饰品、康复护理器械等用品;支持在大型商业中心、商业街区设立老年用品专柜,规划建设老年用品专卖街区。三是创新基于互联网的养老服务。积极发展针对老年人网络服务,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发展服务老年人的电子商务、APP客户端等,综合提供网上家政预约、智能呼叫、网上健康咨询、远程护理、健康远程监控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

3.4推动服务对象的公众化

坚持“低端有保障、中端有供给、高端有市场”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向不同需求层次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实现养老服务对象公众化、全覆盖。一是保障中低收入老年群体的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在推动养老服务市场化和服务对象公众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数量庞大且经济实力欠佳的老年人群体(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政府应充分利用现有公办养老机构和城乡社区照料中心为这一群体提供最基本的养老服务;同时采取财政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或“公建民营、民建公助”等模式鼓励营利性组织参与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二是增加面向中高端养老服务供给。鼓励多元化的供给主体介入发展养老服务业特别是中高端养老服务市场,填补中高端养老服务领域的短缺、创造新的市场有效需求。通过养老服务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面向经济实力和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老年人的老年电子商务、在线养老服务等;通过构建“养老+”产业链,发展以满足中高端养老需求为目的的康复疗养、医学抗衰老、养老养生等服务供给。

4推动养老服务业市场化措施建议

结合成都老龄化发展现状,围绕养老服务业市场化具体路径,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应突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健全相关配套政策。落实国家层面针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相关税费政策,加强对养老服务全产业链企业的信贷支持和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保障。二是强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养。鼓励市属公立高校、民办高校和中职院校开设养老服务专业和课程,在养老机构设立实训基地,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保险制度、健康体检制度、带薪休假和学习培训制度等。三是加强养老服务市场监管。建立健全机构养老入住老人的合同管理,引入管理中介组织,确保养老服务质量;积极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自律、监督评估、沟通协调、服务中介、风险分担等方面的作用。四是形成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新闻媒体和政府公众信息网等多种途径强化养老服务项目、产品推广;形成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老年人充分享受和消费养老服务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Adam Davey,Demi Patsios.Formal and Informal Community Care to Older Adults: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Great Britain[J].Journal of family and economic issues,1999,(3).

[2]李骏.民间组织: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J].唯实,2007,(6).

[3]台恩普,陶立群.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机制和政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杨怀.积极推动内蒙古养老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J].内蒙古统计,2012,(3).

[5]张淑涵.养老服务业文献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9).

[6]徐祯.民间资本投入养老服务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