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智慧教育的定义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智慧教育的定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智慧教育的定义

篇1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学被认为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往往以教师活动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练”的过程,评价体系把教师活动作为教学评价的重点。目前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存在以下问题:

1.体育教学评价还不能体现体育教育的目标。目标是评价的重要依据,评价是对目标实现情况的检查、鉴定和总结。体育教学评价应以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目的。但在传统体育教学评价中,说是以增进健康为目标,却以一些无益于健康的体力极限指标影响了健康。目标是增强体质,掌握三基,促进体育学习,而在实际教学中却主要以体能指标评价体育成绩,师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本非教学内容的“达标”等测试工作,学生的体育兴趣及体育自信心严重受挫。

2.评价主体还不够全面。评价主体是指具备一定评价技能,能够实际参加评价活动的人。评价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学生应该成为教育评价的主体。学生是体育教学评价的主体之一,只有从他们评价的需要出发,激发他们的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搞好评价。目前,体育课堂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我们的教师、学生自评和学生间互评。

3.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标准还缺乏科学性。目前,体育教学评价制度主要是以考核的形式实现,考核的对象主要是学生。现行的体育教学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忽视学生情感、意志、个性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它注重体育教学的结果,忽视体育教学的过程,对学生的发展性目标,如终身体育能力、学习的能力、合作与沟通的能力、批判与创新的能力等方面缺少必要的评价。所以,其内容和标准的科学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4.教学评价功能还发挥得不够。评价的功能主要有导向、改进、鉴定、激励等,但目前的评价,由于其形式的不完整和观念的原因,使一部分重要的功能被忽略,有的甚至扭曲了素质教育的本意。过于强调鉴定性的总结性评价,改进、激励的功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被抹杀。评价不是为了筛选和分等,要以促进和改善体育学习为根本目的。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体育教师应以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积极开展以学定教的智慧课堂教学,敢于实践,勇于创新。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合理运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过程,参与课堂教学评价,创造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喜欢学习,喜欢体育。要做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要注重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激励作用。构建一个“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引导着智慧的体育课堂产生。

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节跳短绳测验课,全班测验完后还有多余的时间,教师把学生分成了两大组,男、女生各一组跳长绳,教师让部分学生示范后,简单讲解了一下跳长绳的动作要领,就让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此时忙着整理短绳,一分钟不到就有几个学生跑过来报告教师:有学生不愿意跳,在边上自己玩别的,还有一部分同学不排队,插队跳,还有的同学间在互相讥笑。总之练习队伍很凌乱。于是教师紧急集合队伍,找出违反纪律的学生,严肃进行批评。

如果此时教师冷静一下,进行一个调查,可能就会检讨自己盲目的安排了。课后了解到有70%学生都不会跳长绳,而会跳的那几个学生都想表现一下自己,于是插队,还有部分想跳又怕跳不好被同学讥笑,活动失去了兴致,失去了积极性,队伍出现混乱的现象就不可避免了,最终导致这个教学环节的失败,出现上述的原因就是教学方法单调、形式单一,没有以学定教。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去引导这样的课堂生成呢?

1.以学定教的智慧课堂应该紧抓情趣、思想、技能三个基本要素,从情意、智力、能力三个维度去评价。(1)情意维度评价:从情趣基本要素中生成,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态度、意志,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儿童的世界就是游戏的世界,儿童的生活就是游戏,智慧的体育课堂应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去玩,在游戏这学会玩。游戏是快乐的,智慧的课堂应该充满快乐,孩子们的愉悦感是强的,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心理愉悦度得到了发展,课堂才是智慧的。(2)智力维度评价:从思想要素中生成,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思维,丰富的想象,智慧的课堂评价应以学生在课堂上有多少有效的思维,是否有丰富的想象等智力的维度上去评价,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多少传授的基本知识。(3)能力维度评价:从技能要素中生成,指学生课堂上练习的成效,训练的强度,能力发展的程度。智慧的课堂不能仅以学生在课时训练中形成了多少技能评价,而应以课堂上掌握了多少可以发展的技能评价。

篇2

中图分类号:F270;F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5-0104-04 收稿日期:2007-06-10

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再没有什么现象比不确定性更普遍了。而组织存在的目的就是治理不确定性(Knight,1921;Coase,1937)。组织通过边界变动对不确定性作出适应性调整。而在解释企业边界变动的诸理论中,交易成本理论无疑是最主流的理论,它认为组织的存在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随后,经过很多学者的发展,交易成本理论日渐成熟。尤其是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5)将该理论“用于实际操作的努力”,对交易成本进行维度分析,进而引发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这些实证研究的结果却很模糊:不确定性可能和企业边界之间正相关,也可能是负相关,也有可能是动态变动。这种不一致可能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威廉姆森的解释逻辑存在问题;二是在进行实证研究时,所研究的对象不是同一个概念。二者的关系从集合概念上来讲可能是“相交的”,也可能是“不相交的”。那么这些实证研究结果模糊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能否找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来指导未来的实证研究?本文就是带着这个问题,首先回顾威廉姆森对不确定性企业边界治理的论述,并且对相关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深入探讨,找出问题所在,进而提出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

一、威廉姆森关于不确定性的企业边界治理的研究

威廉姆森(1985)也承认不确定性的重要性,“社会经济组织中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如何面对、如何解决不确定性的问题”。但他自己在不确定性的研究上,由于过于偏重机会主义行为问题,偏重于人的策略,而逐渐偏离了其早期以及科斯关于不确定性作为环境要素的观点,从而未能全面地考察不确定性在影响企业边界中的作用。这也成为交易成本经济学备受批评的地方之一(David and Han,2004)。

威廉姆森(1975)在他早期的研究中,区分了两组因素:一是人的因素,包括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二是环境因素,包括不确定性和小数目条件。通过这两组因素来解释交易成本的来源问题。这两组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市场失灵。需要强调的是,威廉姆森这个时期的研究是将不确定性看作是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并认为人对未来环境不确定性的难以预测以及制定详细适应性的市场合约的能力不足造成了交易困难。因此,在人的有限理性的假定下,环境的不确定性是导致交易成本增加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变量。这和科斯原创的交易成本观点是一致的。但在威廉姆森后面的研究中,在交易成本来源的两组因素中,他更加强调小数目条件下的机会主义(1985),特别是强调资产专用性作为小数目条件的决定因素,从而将资产专用性引入到交易成本分析中,将其作为决定环境变化以及触发机会主义行为的主要因素。由于资产专用性易于测量,所以对它的理论研究和经验验证成为企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主攻方向。但是容易度量的因素并不一定就是最重要的因素。从最近的企业边界的外部化浪潮来看,把资产专用性作为组织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值得怀疑的(Coase,1988;Holmstrom and Roberts,1998)。它最多只是决定因素之一,而不能作为最重要的因素。

威廉姆森(1985)对不确定性的概念进行了重新诠释。他引用库普曼斯(Koopmans,1957)对于不确定性的研究,指出许多不确定性具有行为的根源;引入“行为不确定性”这个概念,从而将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联系起来。他所定义的行为不确定性是指交易方策略性地隐蔽、伪装以及扭曲信息等。很明显,这种行为的不确定性深深烙上了机会主义的印记,这也是为什么机会主义在今天的交易成本理论中被看作中心行为假定的原因。但理解企业边界的根本问题并不是机会主义本身,而是不确定性。机会主义只是加剧了问题的严重程度,而并不是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Dietrich,1994)。

可以看出,库普曼斯和科斯以及早期的威廉姆森关注的不确定性更具有随机性,而威廉姆森后期提出的行为不确定性更加强调机会主义行为。而交易成本理论认为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减少这些不确定性,从而降低由于市场不完全导致的交易成本。但很显然,忽略另一种类型的不确定性,而采取这种宽泛的不确定性概念,在理论研究上就会出现不必要的争论。而利用这种理论分析框架指导实证研究,其结果肯定是模糊不清的。

二、不确定性的企业边界治理的实证结果不明确

(一)交易成本理论的实证研究结果模糊

交易成本理论关于不确定性的企业边界治理的实证研究经常在“自制或购买”(make-or-buy)决策中进行,而这种决策被认为是和纵向一体化同义的(Davidand Han,2004)。虽然有些实证研究支持高的不确定性程度应该采取纵向一体化的治理模式(Monteverde andTeece,1982),但更多的实证研究结果是不明确的,甚至是和交易成本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相矛盾的。比如,在较早的开创性研究中,沃克和韦伯(Walker and We-ber,1984)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汽车零部件产业中的自制或购买决策。他们使用两种类型的不确定性,即量的不确定性(volume uncertainty)和技术不确定性(technological uncertainty)来检验威廉姆森的效率边界假说。根据他们的定义,量的不确定性依赖于对零部件需求波动的估计以及在评估这些需求时的信心。技术不确定性是零部件规格和设计的变化引起的。他们的研究表明,技术不确定性的增加没有导致更深的纵向一体化,而是出现了和交易成本理论预测相反的结果,也就是高的技术不确定性和低的纵向一体化水平相关。

同样,巴拉克里斯南和沃纳费尔特(Balakrishnanand Wemerfelt,1986)也证明了技术不确定性和纵向一体化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尤其当技术可能退化时,企业可能会依靠市场合约而不是纵向一体化以保持适应性。而罗伯特森和加帝侬(Robertson and Gatignon,1998)的研究验证了技术不确定性越高,企业越有可能建立技术联盟而不是内部发展技术的假说,并且得出

了支持的结论。而在最近的研究中,摩勒等人(Mol eta1.,2004)通过多重回归方法分析了来自荷兰的189个企业的样本数据,得出了技术不确定性和企业外包程度正相关的结论。

另外,大卫和汉(David and Han,2004)在对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实证研究进行的系统评价中,筛选出63篇实证文章的308个统计检验,并通过不同的维度对这些实证结果进行了检验,也发现实证结果是混合的。特别是环境的不确定性的经验支持水平是非常低的。从他们的分析结果来看,无论哪种类型的不确定性,其经验支持率和反对率都不高,结果相当模糊。这和资产专用性60%的支持率和4%的反对率相比,没有一种压倒性的趋势说明不确定性在分析中的重要性,这可能和不确定性度量标准的模糊性是紧密相关的。

(二)不确定性的分类以及实证研究结果

对于不确定性的实证研究主要基于两个分类:技术不确定性和行为不确定性。多数学者对不确定性的验证只是关注其中一个方面,从而出现了使用同样的变量得到的验证结果却不一致的问题。我们将一些实证研究结果分类总结如表1所示。

而对不确定性进行分类之后,不确定性对企业边界的影响结果就变得相对清晰。贝尔纳迪(Bernhardt,1977)在检验制造商通过前向一体化减少需求波动时发现,当波动的来源是消费者需求时,一体化不能减少对制造商的需求冲击;但是如果冲击来自于零售商随机性购买需求,那么一体化可以减少需求波动。消费者需求的随机性导致了环境的不可预测性,而无法使用一体化来减少这种不确定性。而零售商需求的不确定性,更多来源于零售商和制造商之间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回到了威廉姆森(1985)的分析逻辑,出现了内部化的倾向。萨特格里夫和扎赫尔(Sutcliffe and Za-heer,1998)认识到不同的经验验证结果可能归因于对不确定性的不同度量方法。因此,在他们的实证研究中区分了三种类型的不确定性:初级的、竞争的和供应商的不确定性,并且检验它们对治理选择的影响。结果显示,初级的和竞争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治理相关联,而供应商的不确定性和科层治理相关联。

(三)实证研究文献评述

科斯(Coase,1937)在讨论“企业”这个概念的现实基础时,引用了罗宾逊夫人的话,“对于经济学中的一系列假设,需要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它们易于处理吗?它们与现实世界相吻合吗”?而科斯本人提出了交易成本的分析工具,认为他所定义的企业不仅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含义相吻合,而且可以利用马歇尔发展起来的边际替代概念进行分析,从而使得企业理论的研究可以满足可控性以及符合现实的两点要求。但威廉姆森为了使交易成本概念有意义,他需要偏离新古典经济学。而为了能使用新古典的工具,他又不得不接受不现实的假设(Lindenberg,1999)。他忽视对技术不确定性的研究,而重视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这个可以利用新古典工具分析的概念,从而使得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分析偏离了现实。如果全面考虑不确定性的影响会增加问题的复杂性,按照奈特(1921)的说法,降低不确定性的组织选择可能相当复杂,这是由于,“动用资源来减少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不确定性最大的活动。……对花费资源减少不确定性的结果就更无法确定了”。而迪屈奇(Dietrich,1994)引入战略行为来超越交易成本的静态分析框架。他认为通过增强的信任关系可以消除机会主义的威胁,并且提出威廉姆森的“机会主义”假设不适用于大量出现的结合了企业和市场特征的管理机构。而且他认为不确定性是和企业的经济意义极为复杂地结合在一起的,而不能将这种不确定性归纳为交易成本。

从以上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和交易成本理论相关联的,威廉姆森提出的行为不确定性支持内部化,而包含技术生产和价值实现过程的技术不确定性却支持外部化。当技术不确定性程度很高时,企业趋向于避免昂贵的纵向一体化,而通过市场交易来保持战略的适应性。显然,通过企业边界模式来治理不确定性,需要关注行为不确定性,更需要关注技术不确定性。若只是关注其中的一种不确定性,只能使得实证研究的结论模糊。而在对不确定性进行明确分类之后,不确定性的实证结果相对清晰。因此,我们需要超越交易成本分析框架,提出一个行为不确定性和技术不确定性相向变动的综合分析框架。这既能将交易成本概念纳入到模型中,又能体现当今世界技术快速变革对企业边界变动的冲击。

三、超越:不确定性的企业边界治理模式

梅纳德(Menard,1999)将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频率联系起来,他认为专用性更高的资产会增加不确定性,这是因为观察变得困难。而频率的提高却因更便利的观察交易者和交易环境而能减少行为不确定性。由此可以假设行为不确定性与资产专用性程度正相关,而与交易频率负相关。他将两个命题综合起来,得到下面的关系,如表2所示。

其中,指示值(从0到+++)用来表示行为不确定性的程度,从几乎不存在不确定性到非常高的不确定性。用函数形式表示

其中U是行为不确定性,AS表示资产专用性,F表示频率。这样就可以将威廉姆森(1985)的三个分析维度综合到行为不确定性一个维度中,从而将不确定性从交易成本分析框架中独立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关键变量来分析。因此,我们可以从梅纳德的讨论出发,加入技术不确定性,从而可以得到一个函数关系式

其中,HT表示层级强度,UT代表技术不确定性,而UM代表行为不确定性。我们认为技术不确定性和层级强度是负相关的关系,而行为不确定性和层级强度正相关。那么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来,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分析只是关注后一方面的关系。

四、结论

篇3

在现实层面,当前我国也存在着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进行合作的客观需要与现实可能。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体制转轨和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标志的现代化进程之中。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大量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我国政府面对着民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呈现出捉襟见肘、力不从心的状况。这就对社会公益组织为政府分忧解难,代替政府提供部分公共服务提出了客观需要。而要最大程度地、更好地满足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开展合作,共同提供公共服务。同时,我国的社会公益组织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发展壮大起来,门类齐全,数量庞大,其中一部分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具备了与政府合作提供公共服务的现实可能与基本条件。因此,在当前的我国,政府与社会公益组织进行合作存在着必要性与可行性。在本文案例中,崔永元公益基金开展的培训乡村教师活动,无疑属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责范围,因而具备了社会公益组织与政府进行合作的先决条件。湖南省教育厅提出的“对民间公益组织开展的公益活动,应由该组织依法依规组织进行,省教育厅作为政府机构,依照自身的职能职责,不宜代替民间组织直接发文和参与组织”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

二、政府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的现实困境

如前所述,当前我国存在着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开展合作的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然而,现实中我国政府部门和社会公益组织进行合作的事例并不多见。由于政府官员的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公益组织自身方面的原因,当前政府与社会公益组织的合作存在着现实困境。崔永元公益基金与湖南省教育厅的合作难以实现,这在现实中并不是一个个案,而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政府与社会公益组织的合作存在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政府官员思想观念落后。一些政府官员至今还抱有计划经济的思维和理念,认为应该由政府包揽公共服务的提供,忽视非政府组织存在的价值,主张由政府独自向公众提供所有的公共服务。另一些政府官员虽然不否认非政府组织也可以提供部分公共服务,但他们认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并不存在太多合作,“政府的事政府管,NGO的事还是按照他们自己的规则来,政府不便出面参与和组织。”湖南省教育厅的官员显然持有的就是这种观点,他们的“三不”表态正是基于这种观念而作出的。还有少数政府官员甚至视非政府组织为政府的对立面和潜在的对手,认为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会暴露出政府的失职,因此主张打压、限制非政府组织的活动。这几种思想观念都会使政府部门不愿意与包括社会公益组织在内的非政府组织进行合作。

篇4

上海证券交易所

二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境外特别会员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境外证券经营机构驻华代表处申请成为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本所”)境外特别会员的行为,加强对境外特别会员(以下简称“特别会员”)的管理,根据《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第四十一条之规定,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符合条件的境外证券经营机构驻华代表处(以下简称“代表处”),经向本所申请,并获批准,可以成为本所的特别会员。

第三条、本所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所章程、规则对特别会员进行监督管理。

第四条、在华设有多家代表处的境外证券经营机构,应选择其中一家代表处申请成为本所的特别会员。在华设有总代表处的,应当由总代表处申请成为本所特别会员。

第二章、特别会员的申请

第五条、代表处申请成为特别会员的,须具备以下条件:(一)依法设立且满一年;(二)承认本所章程和业务规则,接受本所监管;(三)其所属境外证券经营机构具有从事国际证券业务经验,且具有良好的信誉和业绩;(四)代表处及其所属境外证券经营机构最近一年无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而受主管机关处罚的情形。

第六条、申请成为特别会员,须向本所提供以下文件:(一)其所属境外证券经营机构出具的同意由该代表处作为申请主体的授权书;(二)代表处首席代表或总代表签署的申请书;(三)中国证监会颁发的批准设立证书;(四)其所属境外证券经营机构所在国或地区有关主管当局核发的营业执照(复印件)或合法开业证明;(五)其所属境外证券经营机构的公司章程;(六)其所属境外证券经营机构出具的对代表处以特别会员身份从事的有关活动承担法律责任的承诺函;(七)本所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以上文件,凡用外文书写的,应附相应中文译本,如两文本有歧义,以中文文本为准。

第七条、本所受理上述申请文件后,发给申请者正式申请表、代表处所属境外证券经营机构基本情况表。申请者应自接到以上表格之日起1个月内填好并将其交送本所。

第八条、本所收到以上表格材料后,在3个月内做出是否接纳其申请的决定。同意接纳的,本所发给批复;不同意接纳的,应说明理由并退回申请文件。

第九条、特别会员应指定其首席代表或其他代表为联络人,专司与本所的联络工作,负责处理特别会员、其所属境外证券经营机构与本所的相关业务。

第三章、特别会员的权利、义务

第十条、特别会员享有以下权利:(一)列席本所会员大会;(二)向本所提出相关建议;(三)接受本所提供的相关服务;特别会员除享有以上权利外,不享受本所会员的其他权利。

第十一条、特别会员承担以下义务:(一)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所章程、规则及其他相关规定,执行本所决议;(二)接受本所年度检查和临时检查,提交年度工作报告和其他重大事项变更报告;(三)及时协调、联络所属境外证券经营机构与本所有关的业务与事务;(四)按本所规定交纳会员费及相关费用;(五)其他相关的义务。会员费及相关费用的收取标准、数额和范围等由本所理事会规定和调整。

第十二条、特别会员所属境外证券经营机构发生下列重大事项,特别会员应当在境外证券经营机构公告后或做出相关决定后的二个工作日内向本所书面报告:(一)章程、注册资本或注册地址变更;(二)发生破产清算、撤销或合并,或主要负责人变动;(三)发生严重经营损失;(四)因违法、违规行为受到其主管机构或行业协会处罚;(五)做出撤销其在华代表处或退出本所的决定。

第十三条、特别会员发生下列重大事项,应在该事项发生后五个工作日内向本所书面报告,同时应附该事项变更的有关文书复印件。(一)登记地址发生变更;(二)首席代表、副代表及联络人发生变更;(三)代表处变更为总代表处;(四)因违法、违规行为受到主管机构处罚。

第四章、特别会员管理与处分

第十四条、特别会员可以申请终止会籍,申请时应向本所提交以下文件:(一)境外证券经营机构出具的决定终止代表处特别会员会籍的文件;(二)首席代表或总代表签署的终止代表处特别会员会籍的申请书;以上文件,凡用外文书写的,应附相应中文译本。

第十五条、上条所述申请,经本所审查同意后,特别会员的会籍立即终止。

第十六条、特别会员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本所章程、规则和本规定的,本所可以责令其改正,并视情节轻重单处或并处以下处分:(一)警告;(二)会员范围内通报批评;(三)在中国证监会指定报刊公开批评;(四)取消会籍。

第十七条、特别会员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本所可以取消其会籍:(一)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受到主管机构处罚的;(二)拖欠本所规定应交费用达半年以上的;(三)连续两年定期检查被列为不合格的;(四)不执行本所相关决议,或不履行有关事项的报告义务,并经本所督促,仍拒不执行或履行的;(五)特别会员所属境外证券经营机构发生破产、清算或者合并。

第十八条、特别会员对第十七条的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可自接到处分决定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本所理事会申请复议,复议期间处分决定不停止执行。

第五章、附则

第十九条、代表处申请成为特别会员的有关事项,在本所章程作出相关修订之前,按本暂行规定执行;在章程作出相关修订之后,按章程执行。

篇5

智慧一定要和道德牵手,道德是智慧的核心。孔子在阐述智慧时总是与道德——仁相提并论,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者,智慧也。智与仁的并提,不仅表达了对人格完美的评判标准,而且将仁纳入智的内核。

李吉林的智慧是用道德、用美德来支撑的,情境教育始终充溢着道德意义。情境教育的创生源于她对教育现状的不满与批判,基于她对儿童真切关注和发展的深切的关怀。是这种道德感让她重新思考小学语文教学,思考教育,以此建构起情境教育。她这么说:应试教育下的语文,“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甚至改变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延误了儿童发展的最佳期,扼杀了儿童的天赋才能,这种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是道德,是作为教师的社会良知和教育责任,让李吉林有了勇气,有了方向,生长起研究和建构情境教育的智慧。

在情境教育的开发与展开过程中,李吉林把握了一个教育的重要维度——道德的情感维度,即重视情感在道德中的特殊价值和独特功能,又让道德成为情感的理性引领。把情感与情感中的道德感统一在一起,融和起来,就确定了道德的情感维度。情境教育正是用这一维度让教育温暖起来、美丽起来、智慧起来。这样的教育具有最幸福的表情——快乐。试想,假若道德从教育中抽离,道德从智慧中剥离,那还称得上教育的智慧吗?

李吉林用智慧的方式定义了智慧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彰显了智慧的民族品格和世界胸怀

情境教育既汇聚、表达了东方的教育智慧、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又汲取、回应了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深情呼唤。它在内涵上把民族的、世界的,传统的、现代的结合、统一在一起,本革中有着国际视野,国际视野中又有着本土行动。这种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身就是一种智慧。这样的智慧既有根,深深地扎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又有眼,瞭望全球的教育风景。也正因为此,才让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走上了国际教育讲坛,与世界对话,与大家分享智慧。

李吉林对民族智慧的态度和方式是:吸取、坚守与优化。她的目光始终投射在民族文化的经典中。一次又一次地阅读,她领悟了民族智慧的精髓,尤其是中国古诗词的“意境说”。她研读“意境说”,从中提炼出“真、美、情、思”,作为情境教育构架的核心元素,凸显情境教育的“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鲜明个性和独特优势。这一个性和优势,说到底是民族文化所赋予的文化个性和智慧优势。

李吉林对世界教育改革智慧的态度和方式是:借鉴、整合、尝试。她觉得“外语的情景教学训练语言生动而有趣,仿佛是在生活中学语言”,由此产生了移植的想法,并积极尝试来自大洋彼岸的做法。她的“移植”、“尝试”是领悟后智慧的迸发,是与民族文化整合的结果,智慧自然就在整合之中。

李吉林用智慧的方式定义了智慧的实践品格和理论品格,生发了实践智慧和理论智慧,并把两者统一在一起

在智慧的范畴中,既有理论之维,又有实践之维,它们指向不同的领域。李吉林具有丰富的实践智慧。在她那里,实践智慧包含三层含义:关注实践、研究实践,这是一种智慧的行动;实践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实践中能生长起智慧。她的实践智慧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坚持研究、改革从问题出发,以问题的发现、研究和解决过程,推动实践活动的智慧展开。二是坚持研究、改革要重视经验。经验是实践的结果,又是实践的提炼,经验也让教师获得自信。三是研究、改革以课程开发、课堂教学为现场,因而李吉林对教师的指导最具现场感,最具实践性和操作性。

李吉林并不排斥理论思维,相反,她十分重视并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在理论思维的基础上创生理论智慧。而且她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引领性和提升性。更为重要的是她把实践智慧与理论智慧结合起来,形成了巨大的智慧张力。这种智慧张力体现在她的话语方式、风格上。她的话语是质朴而诗意的,但又有理论的含量,不生涩,不浅庸,平常中深刻,深刻中浅显;体现在她的概念系统的建立上。她所归纳的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以培养兴趣为核心,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典概念系统;体现在关于情感与理性关系的理解与把握上。她以情感为动因、为纽带,激发儿童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但她始终把情感与理性结合在一起,因而情境教育中,情感并不肤浅,相反很深沉;理性也不冰冷,相反洋溢暖意。实践与理论两个智慧维度,形成了李吉林教育的文化气象。

李吉林用智慧的方式定义了大智慧,揭示了智慧的灵魂——创新

智慧有大小之分。李吉林是大智者,因为她十分关注并着力研究教育中的大问题——儿童、儿童发展。

李吉林心系儿童,以主要精力钻研这门学问,获得了关于儿童与儿童发展的智慧。她不止一次地说:“不断地走近儿童,每日欣喜地凝望着一个个鲜活、晶莹的生命,目不暇接的画面、曼妙的歌唱、天籁般的欢声笑语……伴随其间,让我倾听儿童心灵纯真的童声,追记儿童心灵美妙的音符,像演奏家触摸心爱的琴弦那样,轻抚儿童情感的微波和浪花,并且努力地去把握它的节奏,去美美地猜想着那童年的梦幻和憧憬……”儿童是情境教育的主语,儿童成了最真实、最鲜活、最丰富、最美妙的情境。提出情境教育,本身就是基于对儿童智慧的充分尊重、认知和开发。儿童给了她智慧的启迪,她又用情境教育点燃了儿童的智慧,而儿童智慧又点燃了成人世界、教育世界的智慧。

篇6

二、开启智慧:能力向度的底蕴

知识与能力,共同体现了学校教育的“为学”之维,但两者的差别十分明显,主要在于: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必要基础;能力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它以知识为基础但不能归结为知识,而是对知识的超越或对知识的运用。进一步说,在认识论意义上,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不具有开启智慧的底蕴。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圣经》中就隐喻着―个思想:人,是靠智慧才近乎神的。以此为基础,智慧也可以被定义为对知识的运用。也许,正是智慧与知识的这一微妙而重大的差别,中国现代学者冯契才提出了“转识成智”的问题。在现代的信息社会,教育活动中“转识成智”的问题似乎比以往更为突出,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充溢的社会,面对信息和识别信息才能发现其中的知识,否则,如果人的视野被海量般的信息所淹没,连知识都无法提炼出来,怎么又能开启智慧之门呢?

只是,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这一底蕴未能真正地显露出来。这就是说,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目的并不是培养分门别类的专家,而是开启学生智慧。

一个人要开启心智,依赖于两条基本路径:第―要亲自实践,丰富经验,不可能与事隔绝而走进智慧之门。列宁说过,人的实践活动必须亿万次地使人的意识去重复各种不同的逻辑的格,以便这些格能够获得公理的意义。在这里,列宁虽从“类”的角度强调了实践对意识、对思维建构的意义,但与皮亚杰揭示的活动图式对个体智慧发展价值的观点十分吻合。第二,从他人那里系统学习间接经验,因为很多时候,人不可能事事亲自实践。何况,宇宙浩瀚无比,万象流变不止,而人生短暂渺小,这凸显了教育的重要价值一通过教师、教材和其他媒介认识世界。

因此,开启智慧之门可归结为处理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二者难分轻重,但在很大程度上,实践更为重要。正是在实践中,人通过感官与客体接触,使客体的逻辑不断内化为主体的逻辑。黑格尔揭示出,事物自身的演化有逻辑序列(客观理性),人的思维也呈现逻辑序列(主观理性),因此,思维和存在可以同一,就是说,人能够通过实践认识真理,走上智慧之路。这正是近年来倡导让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学生经验世界的认识论根源。

三、走出误区,走向智慧

在寻求智慧的问题上,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并非不存在误区,不管这些误区是如何产生的。

篇7

知识与智慧的关联与区别

到目前为止,人类根据推动经济发展主导要素的演变,分别定义了农业、工业等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是从强调知识在经济社会所扮演的重要作用出发的。因此,各国在定义这种经济形态均使用英文词汇“Knowledge Economy”,我国在翻译该词汇也将其定义为“知识经济”。为明确知识与智慧的差别,本文先研究有关权威工具对知识与智慧的定义。

关于知识的定义。根据《辞海》的解释,“知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从本质上说,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其表现形式是人类全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成果的总和。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解释,所谓知识,从其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从其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通过上述定义,可以推出,知识主要是人类以往经验或技能的积淀,包含前人的智慧,只要具备相同的前提条件,通过在相同条件下的运用,可以取得与以往一样正确效果的人类认识。

关于智慧的定义。在《辞海》中,智慧是指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新华字典》(2004)中智慧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通过上述定义可以知道,智慧强调的是一种能力,也可以说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创见性的加工,独辟蹊径,形成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本身是一种全新的创造性思维形式,是知识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深加工和再运用。它强调解决问题思维过程的创新性结晶,如火花、灵感、创意等。

从上述概念可以归结出知识与智慧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知识是对以往人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而智慧是在以往知识更高层次的运用和加工。知识主要描述人类对以往实践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反映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思想和情感的信息,而智慧是根据以前的知识,结合新的情况和环境,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和思维,形成新的条件下被证明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

知识强调可以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永续运用,而智慧强调短时间的创造性思维。知识是对以前认识的总结,在相同条件下可以永续运用,在时间上具有永存性,而智慧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解决某些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中短时间内产生的,在时间上不具备永存性。

知识是智慧生产出来被记录的结果,而智慧强调知识创造的过程。智慧一旦被记录下来,就成为知识,可以与他人以同样的方式拥有和利用该知识,在空间上可以无限复制自己,而智慧很难复制。而智慧往往是思维对某一问题的创新性思维的过程,强调专有性,它因环境、对象而转移, 可能在此时此地被创造出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彼时彼地无法运用。

智慧经济学的提出

从上述智慧和知识概念上的区别,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概念不能全面描述人类智慧在创造社会财富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运用知识经济概念概括当前经济发展形态不贴切,有必要建立新的经济学概念,即用智慧经济概念来概括当前经济形态更为准确和完整。

知识经济本质上是智慧迸发推动的结果。作为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技术、知识产业其实都源于创新性思维、依赖于智慧的迸发。其一,知识经济强调技术创新,而这种技术创新本身是智慧创造的结晶。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对国家和企业来说,进行知识创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这个过程就是智慧的创造与涌现,是智慧创造速度、质量、数量的全面竞争和比赛。如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平均每年引进技术高达2207项,促进了国内经济迅速腾飞。由此可见,已有的技术也就是以前的知识是可以复制、重复运用。但后期日本模仿和复制过多,而本身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结果导致日本经济的竞争力不及美国。其二,知识经济强调产品创新,而产品创新是思维火花、创意等智慧迸发。知识经济强调产品个性化、特色化生产和设计,其本质上属于智慧的属性。一方面,知识可以复制,并运用同一标准进行生产。而智慧具有专有性,它针对特定的需要和特定的环境而被创造出来,环境变化就会导致失败。另一方面,满足个性化的需求,需要创新性的产品。有学者指出,标准化的产品永远是“旧”产品,容易被市场淘汰,而“个性化”的产品永远是“新”产品,新的产品往往需要创造,而创造更需要智慧。其三,知识经济强调生产管理方式创新,而这种管理创新往往是智慧的成果。科技产品的创新与运用,需要企业生产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根本变化,而这种模式的变革需要进行创新性思维,结合已有的管理科学知识、行为知识,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再造,创造出更多的管理智慧。

智慧的大量创造、迸发已经逐渐替代知识、资本等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目前,知识经济的重要产业――信息产业,在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已达到40%-60%左右。在当前信息产业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是“思维运行时间”而不是“机械运行时间”,也就说是“智慧的运行速度” 、“智慧的组合和创造”决定企业创造财富的速度和企业的命运。因此,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作用是大量技术的创新和运用,而大量技术的新发明就是智慧的发现、运用,将经济的快速发展归因于技术和知识的运用不全面,毕竟知识是过去认识的总结,如不进行再创新,也就是进行大量智慧劳动,就无法解释创造、技术的新发明大量涌现的根本原因。

智慧的重要表现方面“创意”在逐步改变和创造生活。创意本身是属于智慧的范畴,并非知识所能全部概括的。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和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据其定义,“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并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以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产业。据统计,1997-2001年间英国以文化为主体的创意产业年增长率达到8%,是同期英国总体经济增长2.6%的3倍多,成为英国发展最快的产业。美国是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从1996年开始,文化创意产品超过其他所有传统产业,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到2002年,美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达到5351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24%。另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这充分说明,以创意为代表的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创意本身属于智慧的范畴,因此,智慧的创造、消费实际上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成为经济快速发展新的加速器。

智慧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框架

作为一个新提出的概念,笔者借用知识经济概念的某些提法来定义智慧经济。他认为智慧经济是指建立在智慧的发现、创造、运用、消费基础上的经济,智慧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的各个方面,智慧资本在社会财富创造中越来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智慧经济时代生产和消费的主要内容表现为智慧的生产和消费,它是智慧经济化和经济智慧化相统一的过程,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一)智慧经济发展的动力

1.智慧经济内在驱动力。人是智慧经济时代的内在驱动力。在这个时代,人不断地实现智慧经济化,推动人类生产力不断改变。同时,创造智慧主体的人,在将智慧经济化的过程中,逐步将智慧内化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改变人的思维活动和生活方式,推动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由以物质和服务等有形产品生产为主转变为以智慧生产、创造为主要内容的新的生产活动,从而实现经济智慧化。因此,人的“智慧”是智慧经济化发展的无穷动力,人是智慧经济时代的核心和目的,是智慧经济化和经济智慧化的直接创造者。

2.智慧经济外在推动力。智慧经济发展涉及智慧培养途径、环境、转化等方面,因此,可以将智慧经济外在推动力分为:教育力。教育是启迪、开发人的智慧的前提条件,而教育培养模式是否适应智慧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是发展智慧经济的关键;环境力。营造鼓励智慧生产、创造文化,社会环境是推动智慧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力。在智慧经济时代,国与国核心竞争力表现在制度力的竞争,能否建立有利于智慧创造和开发的制度是发展智慧经济的重要基础;整合力。智慧经济时代要实现经济智慧化,必须整合智慧创造与创新各种综合力量,形成推动智慧的生产、交易、流通的统一链条;分配力。在以前历次经济形态中,人们没有对分配的重要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分配力也是生产力。在智慧经济时代,智慧生产和创造出来,必须借助先进的分配模式,将智慧资本参与经济成果的分配,调动人们创造智慧的积极性,从而才能推动智慧向为智慧成果转化。

(二)智慧经济时代的产业分类

借鉴庄一召《关于智慧产业》对智慧的分类并根据其在智慧经济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把智慧经济时代的产业分为三类:创新性智慧产业、发现性智慧产业和规整性智慧产业。

创新性智慧产业。主要指从无到有地创造或发明新的东西。如策划、广告、软件、影视、艺术等都需要新的创新,可以归属于创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

发现性智慧产业。主要指发现本来就存在,但随着时展、认识提高或科技进步、被新认知的东西。一些科学研究,如天文、物理、考古、地理学等可以归属于发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另外,新闻由于涉及深加工也可以属于发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

规整性智慧产业。主要指可以运用现有的规则如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方针、方法等来调整、梳理、矫正、改变已经存在的东西。如司法、会计、教育、培训、出版等都属于规整类智慧产业的范畴。

(三)智慧经济的主要特征

在智慧经济时代,人的智慧引导着知识进化,知识的进化孕育着智慧的大发展。一般来说,智慧经济具有如下特点:

1.主要资本是智慧资本。与以前的农业、工业、知识等经济形态相比,在智慧经济时代,智慧取代劳动、资金、知识等要素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要素,相应的智慧资本成为社会的主要资本。智慧经济中,智慧资本是第一资源,谁拥有智慧资本,谁就是社会财富的主导者。智慧资本发挥作用主要通过品牌资源、概念创新、知识产权、创意发展、智慧的再创新和再消费进行。智慧经济时代,人是智慧的载体,因此智慧精英是智慧经济社会培养的主要目标。

2.消费对象主要是智慧的消费。智慧经济时代的消费,本质上就是消费智慧、运用智慧的新型消费模式,也就是消费智慧、观念、创意等精神财富的过程。

3.资源配置的主要对象是智慧的分配。在智慧经济中,智慧成为稀缺资源,智慧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科学、合理、综合、集约的配置,而不像工业文明时代对土地、石油等短缺资源的配置。因此,在智慧经济时代,对智力资源(人才和智慧)的占有比工业经济中对稀缺自然资源(土地和石油)的占有显得更为重要。

4.主导产业主要是思维、观念等产业(第四产业)。联合国组织把现有知识经济自主产业分为: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新材料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在智慧经济时代,主导产业不仅涵盖以往产业中的智慧创新,还涵盖了创意等产业、与智慧生产相关的服务业,以及思维产业、观念产业等(笔者称之为第四产业)全新的新型产业态。

5.竞争主要是培养智慧人才模式的竞争。智慧经济时代教育应该是启迪、开发智慧的教育,其重要环节是建立启迪智慧的教育模式。智慧经济时代要求培养、开发人的智慧,培养一个有智慧的人,让人掌握创造智慧、发现智慧、运用智慧的方法,让每个人的智慧尽可能发挥、展现。与此相适应,在智慧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智慧创造能力的竞争,更是培育智慧人才模式的竞争。谁在开发人才智慧的培养模式上占据先机,随就把握了竞争的主动权。

(四)发展智慧经济的思路

加强对智慧经济形态的研究。目前,国内有部分学者从不同侧面开展了智慧在经济学中的运用,以及经济生活中对智慧的研究,还没有正式形成智慧经济学理论研究框架。为此,需要国家从战略层面支持智慧经济学基础研究,重点研究智慧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对象、机理、内容、产业等问题,探讨智慧经济社会如何形成的过程、资源如何配置、如何形成主导产业等重大问题。特别要结合目前国内开展的“知识城”建设的实践,进行深入理论探讨,形成比较完善的智慧经济学研究体系。

建立有利于智慧经济发展的教育培养模式。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按照启迪、开发人的智慧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这是造成我国高等教育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侧重于启发人的思维,启迪人的智慧,而不是在知识拥有上超过我们,是在智慧创造能力上胜出,更主要的是在培育智慧的模式上领先于我们。因此,某种程度上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培养模式是符合智慧经济时展要求的,与此相适应,其经济形态已部分进入了智慧经济时代。而我国教育目前仍停留在知识学习、复制或部分创新阶段,还没有转入启迪人们智慧的教育模式阶段,不适用于智慧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总体形态上仍处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和部分智慧经济三种经济形态交织的混合时代。为此,必须对我国高等教育进行整体性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建立高校办学公平竞争机制,如综合实力前20名部属高校开展公私合办试点,允许个人和企业通过冠名等形式资助高校办学,扩大办学自。

抢占智慧经济时代主导产业发展的先机。要按照“先智慧经济化、后经济智慧化”的原则,进一步营造鼓励推动智慧创造的良好环境,选择创意、思维、观念等产业,以及与智慧生产相关的服务业作为推动智慧经济化的先导产业,国家从财政、税收、规划、智慧产权保护等方面,全面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尝试开展“智慧城”建设,建立智慧产业创新园区,健全孵化机制,培育未来在智慧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智慧产业,通过推动智慧经济化,进而最终实现经济智慧化。

参考文献:

1.刘韧.潘石屹的智慧经济[J].知识经济,2002(4)

2..“头脑风暴”助推重庆“智慧经济”――院士献计重庆发展观点集萃[J].当代党员,2009(10)

篇8

智慧课程

智慧课程是在智慧教育实践基础上设计的。智慧教育则是以美德为支撑、以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学习、审美、创新等综合素养为目的的综合教育;智慧教育践行“以智慧育人,育智慧之人”的理念。而智慧课程则是智慧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主要载体,也是智慧教育的成效体现之一,是智慧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3H”智慧课程

“3H”智慧课程即指在国家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和学校“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校课程设置突出对“智慧之人”的培养的课程(如图)。

“慧心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在以学科为基础的“慧心课程”中实现生活态度与能力的培养。每一个课程均有他鲜明的智慧标识,如智慧数学,从“大问题”开始;品德课程则通过德育处的“综合素养提升课程”的开发,愈加校本化,折射出鲜明的“体验”特色。在“慧心课程”中,孩子的定位体现的是一个终身“学习者”的角色。

“慧思课程”是拓展课,是基础课程的延伸。该课程以体验为基础,实现知识的延伸与实践能力的转化,如语文的“快乐国学”,数学的“趣味数学”,英语的“快乐英语”等。学生在这里彰显的是儿童的天性,是快乐的体验者,为全面、和谐发展打下基础。

“慧行课程”以活动为基础,满足学生潜能的发展。它以教师的特长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实现菜单式的课程选择,学生不仅是体验者,更是成功的“创造者”。

“慧心课程”“慧思课程”“慧行课程”汇总成“3H”智慧课程,如三个齿轮一样咬合、叠加,在情感态度、思维习惯、行为能力三个维度上达成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3H”智慧课程设计背景

“3H”智慧课程是在上芬小学“智慧教育”实践基础上设计的。上芬小学以“智慧教学”(见“智慧教学12345范式”)为教学特色,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走向“智慧教育”――以“智慧”为关键词,对上芬小学的办学特色进行顶层的思考和整体的设计。

上芬小学的智慧教育实践体系如下图。

智慧课程是实施智慧教育的最主要的载体,是智慧教育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

“3H”智慧课程的构想主要源于以下思考。

1. 特区教育的使命感召

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郭雨蓉说过:“深圳教育要坚持做有使命感的领跑者。”上芬小学,既有原“村小”的身份――创建于1976年,从几间教室、二百多名学生开始逐步发展到现在的2.4万平方米、三十多个教学班的规模;又有毗邻深圳北站的前沿地理优势――时代的发展,上芬小学周边一跃成为龙华新区的“新贵”一族,成为特区的“新中心”。 在历史积淀薄弱和教育需求高位攀升的矛盾中,上芬小学始终有一种使命感,紧迫感:如何快速发展,成为区域教育的“领跑者”之一。

同时,从2001年起,国家掀起了课程改革的浪潮;2010年,国家和特区教育均进入了二期课改时期――十年的课程试验、探索、实践、反思,使上芬小学的课程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深入思考和快速发展的时期。

在使命感召下,上芬小学选择了“智慧”一词来指引学校教育的发展。

高尔基曾说过:“智慧是一切力量中最强大的力量,是世界上唯一自觉活着的力量。”在上芬小学的认识中,“智慧”的内涵与深圳的城市特质(如敢闯、创新、效率、爱心等)是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办特区的教育就需要时代的智慧思考和智慧选择。

2.“智慧之人”的愿景思考

康德说:人是目的。在特区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时空背景下,培养怎样的人,成为教育的最终使命。

上芬小学践行“双成”办学理念,即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乐园,教师成功的舞台”,将育人目标阐述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差异发展”,教师的“从合格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又依据“求真知,做真人”的校训,将师生定义为“上芬人”――具有“国际视野、现代意识、求真向善”的小公民和“精诚团结,求真务实,奋进创新”的教师队伍。

与时俱进,不断刷新的阐释,显示的是上芬人对教育价值的不断追问,不停探索。

当然,也反映出了我们的困惑――有没有一种表述可以将上芬的教育探索历程科学地串联起来,既传承历史,又开创未来?

因此,“智慧之人”成为学校教育目标的新阐述,即培育“智于心,慧于行”的人。

《智慧说》这样定义“智慧”:智,法用也;慧,明道也;智者明法,慧者通道。用时下的话来说,即“智于心,慧于行”,隐性的“智”与显性的“慧”自然融合。

如果放在课改和特区的时空背景下,深圳教育必然要求培养具有“深圳特质”的特区小公民,即以“梦想、创新、责任”等为关键词,培养在“身心素养” “生活素养” “学习素养”等八素养上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智慧学生”。

叶澜在论述智慧型教师特征时认为,智慧型教师“具有把握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智慧型教师必定有智慧。决策、调节的魄力,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的魅力,就是教师智慧的表现。

“智慧家长”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思量范畴。

“智慧学生”“智慧教师”“智慧家长”构成了上芬小学的“智慧之人”。

篇9

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校园、智能医疗、智慧交通、智能家居的建设都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智慧校园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也应该抓住机遇,围绕“智慧”理念,打造智慧、平安、和谐的校园。智慧校园,重在智慧,是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出来的,数字校园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组建的数字资源优化共享的虚拟教育环境。随着各方面投入的逐渐增多,数字化校园在给广大师生带来便利的同时,实际应用尚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智慧校园从数字校园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充分利用原有平台,同时又有自身特点,即:要有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能保证有线和无线双网覆盖;要有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1 智慧校园概念及特点

智慧校园是近几年的一个新概念,传承了数字校园,智慧城市的新方案。严格意义上讲,国内高校尚未真正实现智慧校园,但是随着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也正逐步想智慧校园迈进,以期提供更好的校园环境。智慧校园的应用要依赖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广泛推广,以此为依托将教育成果,图书资源以及科研项目等进行整合,从而在全校范围内实现教职工,学生的交流以及学校内部资源的交互,使得各项应用灵活便捷,实现了智能化的校园服务管理模式。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在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食堂等与师生密切相关的场所按照智能传感器,通过网络连接形成“物联网”,最终实现系统互联,资源整合。智慧校园在特征上讲,有三个核心亮点:一是作为一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它提供的是个性化定制式服务;使广大师生能全面感知智能服务;二是信息服务通过互联网的桥梁,能更便捷地融入到各个领域,各部门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智能化的服务平台,让每个体验者都能以全新的模式体验智能服务,同时能为学校和外界提供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的平台。

2 智慧校园的关键技术

2.1 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个近几年定义的新概念。从技术层面来讲,云计算有创新但不是全新的概念,它整合网格技术、数据虚拟化以及并行运算等多项技术,重新定义的一种新模式。云计算的定义可划分为很多种,但是从基本原理上讲大致相同, 云计算是利用网格技术使计算可以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更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简单的来讲,就是用户只要可以联网,就可享受服务,任何联网的应用,都具备成为云计算平台的潜力;多个用户可以分担超级计算机成本,大大节省开支;用户利用云计算平台所提供的计算能力,并且充分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开发个性化的应用。由此延伸的云物联、云安全以及云存储等可以在校园建设上大显身手。

2.2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从字面上讲是万物相联的互联网。它是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网络。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它包括互联网及互联网上所有的资源,兼容互联网所有的应用,但物联网中所有的元素(所有的设备、资源及通信等)都是个性化和私有化。

物联网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在具体的物联网应用上主要依靠三项关键技术:(1)传感器技术,通过计算机处理把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2)RFID技术,它融合了无线射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在自动识别、物流管理中应用广阔;(3)嵌入式系统技术,综合软硬件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和电子应用技术为依托,接受到信息后进行快速处理。物联网技术实际用途主要在智能标签和智能控制,实现远程操作和控制。在物联网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日常教学工作,达到“智慧”状态,提高校园工作水平,改善学校服务管理能力。

3 结语

智慧校园的发展依靠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服务工作提供了很多方便。它在数字化校园的平台上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为移动互联校园资源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由于智慧校园属于新技术的探索和学习,就学校而言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时代的进步,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将日臻成熟,在学校中已经建设好的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上,分步骤的建设,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提倡绿色节能减排的风气,为学校师生和管理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相应的应用。使智慧校园争取早日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特色的信息化旗帜,开创新时代教育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5-39.

[2] 吕倩.基于云计算及物联网构建智慧校园[J].计算机科学,2011(10A):18-21.

篇10

自2012年“互联网+”理念的提出,便备受关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计划”,将“互联网+”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同年,以“互联网+教育”为主题的第十五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探索了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信息通过多种媒介实现了免费共享,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占有者,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也不再行之有效,学生的学习与思维方式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与方式不再适用于信息与智慧时代的学生群体。因此,面对“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各类新兴的信息技术的冲击,教师若要培养智慧型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教学智慧显得尤为重要。

1 “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学智慧的内涵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由于扬提出,此时的“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渗透与改变。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计划,表明“互联网+”已成为国家战略。“互联网+”应用于教育领域,即为“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不单单是指互联网+教学或学习,更是指“互联网+”应用于教育领域所形成的智慧教育,也就是师生间通过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智慧教学模式。

伯明翰(2004)[1]从道德角度定义教学智慧,认为教学智慧表现为道德上的复杂性,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与形成,进而提升教师教学品质。田慧生(2005)[2]提出教学智慧是一种内在品质、状态和教育境界,其特点为和谐自由、创造开放、关注个性以及崇尚智慧。韩大林(2007)[3]把教学智慧定义为一种教育方面的真、善、美融合一体的教学境界,体现了教师应对形形的教学环境的综合素质,教学智慧不仅是教师对教育人生与世界的真理认识,还是教师追求完美教学生活的一种方式。谢敏(2016)[4]研究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并界定教学智慧为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合理使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来解决教师遇到的各类教学问题,使得课堂教学达到一种技术与人文间和谐美好的、高度平衡的状态。

结合“互联网+教育”和教学智慧有关定义,“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智慧,就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和学校各类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师根据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教学理论与感想,积极学习与掌握智慧时代新型的信息教学手段与方式,并通过恰当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媒介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其中学生的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生成的独立思考、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必备品质则表现为学生自身的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等。

2 “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学智慧的影响因素

教师的教学智慧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影响教师教学智慧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教师教学观念、教师知识结构、课堂环境、学校文化和教育教学政策五个方面。

2.1 教师教学观念

当前,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并未使教育产生根本性的变革[4]。大多数教师在信息时代与智慧时代下仍旧以传统的教学观念去看待和思考各类教学问题,立足于教育内部来审视教育的信息化,并未已全然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互联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因此,“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在教师所遇到的教育问题和所使用的信息技术未改变的前提下,教师应该改变其教育教学的观念和心态。教师只有及时更新教学观念,用全新的教学观念来统筹互联网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才能更好地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课堂教学的需要,才能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知识来培育智慧型学生。

正如王石曾说:淘汰你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你不接受互联网。是你不把互联网当成工具跟你的行业结合起来,最终淘汰你的还是你的同行,他们接受了互联网,把互联网跟自己做的事情结合起来,淘汰了你[5]。同理在教育界,互联网信息技术是不会取代教师的,但是,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教师会取代不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教师。因此,当互联网催生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融入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应该以开放的思维来接受课堂教学的种种改变。教师只有转变了教学观念,教育才能真正产生变革。

2.2 教师知识结构

智慧的生成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教授知识来促进学生发展其思维能力和智慧品性。从本质上讲,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将其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学生智慧的形成需要借助于所学的知识,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更是与教师知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师知识结构不仅仅作用于更好地培养智慧型学生,还是促进自我教学智慧生长的基础和动力,教师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6]。

首先,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担任某一学科所必须具备的系统性学科知识,教师所具备的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的本体性知识越扎实,理解学科知识越透彻,在教学过程中就会表现得越游刃有余,并且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地应对学生的突发性质疑。其次,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需要具备的教育心理学、文史哲学以及教育技术学等理论知识,这些知识是教师形成教学智慧的有力保障。最后,实践性知识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地总结教学工作和反思教学成果所形成的知识,是教师所具备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所得到的产物,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源泉。

2.3 课堂环境

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其环境对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环境主要包括关键性教育事件、师生关系和教室环境三个方面。

2.3.1 关键性教育事件

关键性教育事件是在教师发展成长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教育事件,这类教育事件会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态度、行为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影响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然而,关键性教育事件本身并不能直接作用于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教师通过对关键性教育事件进行敏锐觉察、专业判断以及理性反思,并剖析出关键性教育事件所含有的教育思想和赋予关键性教育事件深层次的教育意义,从而改变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实现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正如大卫・特里普所说,“教学中的关键事件并不是指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本身是关键,而是意味着通过分析判断、研究那些看似普通、一般、习以为常的案例来改变教师的意识、观念和课堂行动,寻找其中有规律的普遍意义,在成功的教育中有重要关键作用。”[7]这就要求教师从日常变幻莫测的课堂教学情境中,用心去捕捉提炼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关键性教育事件。

2.3.2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形成的相互关系[8]。师生关系不仅包含教学过程中的授受关系,还包含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关系,以及师生间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步应用于教育领域,我们已经迈入互联网+时代,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地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不再只是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信息时代和智慧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拥有者,教师的权威建立于鼓舞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也不再作为资料库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知识水平、素养和智慧,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领路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建立持久而真实的教师威信。

2.3.3 教室环境

“互联网+”理念下的教室相比传统的课堂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学者们将“互联网+”理念下的教室称为“未来教室”。未来教室环境是一个集互联网、多媒体、计算机、智能空间等多种新型信息技术手段为一体的教学环境[9],通过使用电子白板、无线网络、数字摄像、甚至3D体验等各式各样的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体验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便利,体验使用新型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的乐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便捷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创造性教学,在课外学生能够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未来教室环境通过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班级规模大,座位编排不合理等影响到教师教学智慧发挥的问题。因此,“互联网+教育”理念下的教室环境是未来教师教学智慧形成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

2.4 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智能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称,是全校师生在继承学校传统文化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为师生共同遵守和维护的各类行为规范和制度[10]。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学校是人表现、发挥和确定自己位置的最好场所”。长期形成的学校文化会影响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例如,一个学校热衷于通过教学改革来追求声誉、地位和利益,甚至把其提升为关乎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件,这势必会影响到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疲于奔命地应付各种各样的工作,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坐下来认真思考,更不用提智慧地教学了。由此看来,创建良好的学校文化,加强学校文化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不仅能够激发教师的内心热情,而且能够引导教师锲而不舍地追求和提升教学智慧,进而培养出智慧型学生。因此,学校文化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前提,同时对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2.5 教育教学政策

教育教学政策是国家各级行政部门,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所作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决定。教育教学政策属于一种公共政策,它在本质上是政党、政府和其他有关组织解决教育问题的一种政治行为,也是教育利益和权利分配的相关规定。在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政策通过强制性来保障实施教师奖惩、职务评审、教师考核和聘任、教师培训以及其他相关政策,以此来激励、鼓舞和促进教师的成长发展。同时,教育教学政策通过体现国家和政府的教育理念来影响公众对教育的看法和意识形态,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铺垫了良好的社会气息。而且,教育教学政策通过一定的约束来规范和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可以说,生活在教育的大环境之下,教师的教学、生活、科研都离不开教育教学政策。教育教学政策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也不断影响着教师教学智慧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教学所依存的外部环境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11]。

只有充分了解、深度剖析并理解影响教师教学智慧形成的各类因素,才能运用一切可能的资源,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在教师、学校和社会间形成教学合力,促进积极因素,避免或消除消极因素,达到促进教师教学智慧形成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Bermingham & C. Phronesis. A model for Pedagogical Reflection [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4 (5):55.

[2] 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 (2):50-57.

[3] 韩大林,刘义霞.教师教育智慧的含义与基本要素[J].内蒙古师范人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70-73.

[4] 谢敏.“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智慧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5] 王石,王石.淘汰你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你不接受互联网 万科王石 互联网思维[EB/OL].

[6] 冯善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结构[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6(2):3-5.

[7] 邓妍妍,程可拉. 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教学中的关键事件[J].中国教育学刊,2008(9):66-69.

[8] 蒋玉兰.重新认识师生关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1(4):63-64.

[9] 陈卫东等.未来课堂:智慧学习环境[J].远程教育杂志,2012(5):42-49.

篇11

一、智慧教室

关于智慧教室的概念,一直以来都在随着时代和技术的不断革新而发生变化。“智慧教室”最早源起于1988年,罗纳德雷西尼奥提出的“Smart-Classroom”。他认为“Smart-Classroom”,就是在传统教室嵌入个人电脑、交互式光盘视频节目、闭路电视、VHS程序、卫星链接、本地区域网络和电话调制解调器的教室[1]。从其定义来看,当时的“智慧教室”并不突出强调“智慧性”。2008年,随着“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国内对于智慧教育的核心阵地-智慧教室的探索和实践开始大量涌现。很多关于智慧教室的定义也开始发生变化,突出体现“智慧性”。2012年黄荣怀等认为智慧教室的智慧性体现在内容呈现、教学管理、资源获取、实时互动、情境感知五个维度,由此提出了智慧教室的“S.M.A.R.T”概念模型[2]。智慧教室功能丰富,包括人性化的物理环境、多样化的内容呈现、丰富的资源获取路径、智能的交互性和学习支持等。“智慧教室”发展以来,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案例,例如意大利布雷西亚大学的节能“智慧教室”和有清华大学的“智能教室”研究项目等。实践证明,“智慧教室”在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拓展学习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有较优的效果。

二、项目式教学

项目式教学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个个独立的学习项目,在项目运行过程中,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及完成评价,都由学生相互协作完成。该教学法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学”理念。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也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项目式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把教学过程作为一项完整的项目来实施,学生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是作为学习的主人翁角色,在教师指导下团结协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教师角色就相应地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是承担着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该教学法的核心理念便是通过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方式,让学生在项目运行中学习和内化并且应用知识,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以及思辨思维等能力。项目式教学法从其运行的角度来看,不再只是完全关注学习结果,而是更多地也关注到学习过程,这也有利于调动班级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每个人在项目式学习模式中也都要承担项目运行的相应角色。项目式教学法在各种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颇受亲睐。而智慧教室能为项目式教学法的实践创造更多更有利的条件,因此将其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切实可行。

三、智慧教室环境下的大学英语项目式教学设计

篇1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一直是教学上的热点。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的变革历程:由最初扫电脑盲开始,提倡人人课堂使用PPT 教学,发展到基于跨越式课题进行网络班教学,再发展到电子白板课堂普及使用,现迎来了人手一台教育pad的“智慧教室”年代。2015年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正式引进智慧教室Hiteach教学系统和Irs反馈系统,进入一个信息化教学的新的台阶。

二、智慧教室的定义

智慧教室的定义为:在云技术环境下,“智慧”体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实时反馈及检测学生的学习进度,并能进行智能分析、智能判断学生学习状态,然后根据学生学习状态进行资源推送,进行分层学习或个性化学习,此时所需的资源为微课、课件、不同层次的题库等大量的云资源。因此,智慧教室在硬件设备上需要高端技术的支持,必须配置交互式智能一体机、录播系统、应答系统、教育云平台以及人手一台平板电脑。云技术环境下的智慧教室有利于互动式学习,它提供教师能获得更快速的学生学习信息反馈的评测工具,促使教师真正实现关注差异,因材施教。根据知识建构的三个层次(知识的系统建构、知识的意义建构、知识的协作建构),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这与传统教育模式中职学生的被动授课的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依托“智慧教室”的学习是主动的,而学习资源更为丰富有趣。学生按个人所需,平台按需输送学习的信息或解决问题和探讨问题的方式,基于学生认知的初始水平,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为目标的个性化学习过程。

三、“智慧教室”下互动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

课例选自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配套教学用书《英语》第六册第二单元中的Reading阅读课Life on a Desert Island,授课班级为13级机电五年制大专班的学生。在智慧教室Hiteach授课环境下,教师充分利用智慧教室的软硬件配置,将信息技术与英语阅读课程深度整合,发挥智慧教室的优势,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出图文并茂、人机交互、即时反馈的英语学习环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模拟求生演练、在线课堂评价等教学手段,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生发挥主动性和自主性,真正在“做中学”,成为课堂的主体。下面将本节课基于智慧教室下的互动式教学设计总结如下:

Quiz

Qs: 1. Why was Alexander Selkirk stuck on the island? (A)

A. He guessed his ship would sink and chose to leave before it really happened.

B. He wanted to prove that he could live on the island on his own.

C. His ship sank and he swam to the island.

2. How long did Alexander Selkirk live on the island? (B)

A. About 10 years.

B. About 5 years.

C. About 16 years.

3. Who wrote the book Robinson Crusoe? (A)

A. Daniel Defoe

B. Alexander Selkirk

C. Robinson

Lead-in

A picture of an island is shown to students.

Ask them: Is it beautiful? Do you want to live there, but with no one around you? Can you imagine if you were stuck on the island, what would you bring?

Watch a micro-video made by some of the students.

After that, ask them:

Who do you think made the smarter choice, Jiang or Wang? Wang.

What would Wang bring? A bottle of water and a knife.

Who does he learn from? Bear Grylls.

With the experience learned from Bear Grylls, students must be ready to go on an adventure with Alexander Selkirk.

Listen to the tape on the platform and circle the things and tools that Alexander Selkirk brought from the ship. Students do it on their own pads.

Para1 Clothes, bedding, gun, gunpowder, bullets, tobacco, hatchet, Bible,

Para 2 pot,

Para 3 knife, shoes.

Match the things vand tools with their functions

Replacement& Reuse

When time passed by, the things and tools that he brought from the ship gradually wore out.

What are the things and tools that gradually wore out mentioned in the text? Clothes, shoes, bedding, gunpowder, knife.

What did he do to replace them?

How to replace gun and bullets, hatchet and pot?

Work in groups. Students can search online or watch videos uploaded onto the QQ group.

Students offer different ideas.

We can find food by catching fish, making a trap…

We can use a sharp stone tied onto a piece of wood to make a hatchet.

We can barbeque, cook food in a coconut or on hot stones, eat raw food…

Summarize the text by filling in the blanks.

Interview

Watch a video. Then ask them:

Was he brave? Yes!

Why did not he give up? Because he wanted to go home alive.

Finally he did it and was rescued by a passing-by ship. Suppose Alexander Selkirk were invited to our class, students mast have a lot of questions to ask him. Prepare for the interview. Students can practice asking and answering with group members.

Ask one student to play the role of Alexander, and the other students can ask him questions freely.

Part 3: Challenge

Recently the shocking news that some young travelers put their lives in danger while hiking in the mountain make students think it necessary for them to practice survival skills.

There are four bags full of stuff that may help students. Each bag has a mission card in. Each group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complete the mission. Then compete to see which group is the first to finish.

Then each group should come to the front to show their results.

Mission 1:Make a fish trap

Mission 2: Make a water filter

Mission 3: Three ways of tying a knot

Mission 4: Send signals for rescue

Part 4: Presentation

Show students some of their creative works.

Students vote for their favorite.

Share with them some achievements that senior students made.

Part 5: Assignment

Must-do:

Write a composition

If I were stuc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ow could I survive?

Write a composition of 100 words on the topic. You can choose from

in the forest, in the desert, in the snow mountain

Send your writings to e-mail

Alternative:

Follow me on the Wechat platform and do some supplementary reading.

Part 6: Real-time Assessment

篇13

一、教学观念上树立智慧型课堂教学意识

当今学生的心理知识与技能、经验与体会、反映与表现有着众多的共性,如信息来源广泛,知识面较宽,思想自由,自主意识增强等,但是他们接受能力和发展能力却是极不平衡的:有的学生自主性强,勤奋好学,效率高;有的学生讨厌学校,厌恶学习,不能吃苦,贪图享乐;还有一部分学生处于两者的中间状态。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要求课堂教学设计充满智慧,不同的命题给不同的学生练习、思考,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要求,按照不同的目标去教学,按照不同的速度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同时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使他们人人都能达标,人人都有所收获。

二、教学目标树立课程目标意识,由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能力发展为中心转变

“智”指的是学生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掌握,“慧”指的是学生思维的反应速度,“智慧”指的是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智慧型课堂要求教学目标由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发展为中心转变,树立课程目标意识。高中数学除课本知识以外,还有一些隐性知识,如对数学概念、规律的理解,学科知识的思维和方法,知识的系统化,以及解答习题的能力、认知能力等,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应关注这些潜在的问题,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在态度、毅力和理性精神上得到感受。教学目标不是对课堂情景面面俱到的设定,它只描述课堂大致的轮廓,只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各种目标,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出发设计教学目标,给各种不确定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收获。

三、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但没有实践的理论更是苍白无力的,只有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得到启发获得新的知识,才能真正使学生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概率的定义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概率和频率的不同,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硬币,亲自动手抛掷硬币10次、20次、50次,甚至100次,并且记录正面向上的结果,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了硬币正面向上这个事件频率的变化,也在心里感受着概率这个定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有很多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方法,例如兴趣激励法、集体讨论法等等,这些方法都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增加感性认识,增强创造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武装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教学手段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数学课堂上粉笔、黑板模型有时候很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与具体的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习难度较大。比如函数概念,初中讲的是比较具体的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都有具体的解析式和直观的图像,而到高中后,就讲了一般函数的定义以及映射概念,抽象难懂,课堂上比较枯燥乏味,学不好的学生会觉得压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后,能通过多种感知方式,更生动、直观、鲜明地传递教学信息,使学生脑海中形成比较直观的印象,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现代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巩固教学成果,特别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方面尤为突出。

以上是创建智慧型课堂的四个方面,经过这样的教学改革,学生对学习不仅产生兴趣,学到了知识,而且可以进行创造性思维,产生智慧。

参考文献:

[1]和学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2]郑强.实施高中新课程前沿论坛[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