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水利水电工程勘探规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1水利水电工程的利弊
从经济以及对民生的益处上来说,水利水电工程有着航运、灌溉、发电、防洪等效益;但从环境科学的角度上来说却是或多或少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噪声和大气污染日益增多;大量生活污水和机械污水超标排放;而同时水库工程区水流速度减缓降低了河流的自净力;水温水质的变化以及污染物增多影响了水生生物种群的繁衍生存;库区水位抬升致使珍稀动、植物灭绝,景观文物淹没;水库的下游河道水文环境影响改变了水生生物种群的生存;灌溉引水造成的水温降低影响农作物生长。以上有些不利影响是长期的,有些是暂时的;有些是隐性的,有些是明显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不可逆的,有些是可逆的。在环境影响方面,水利水电工程具有突出特点:影响人口众多,影响地域范围广阔,外部的环境对工程也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
1.2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相关建议
水利水电作为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工程运作的协作部门多、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并且受自然资源、水文气象、地质、地形条件的影响很大,因而工程在项目前期应编制详尽的项目建议书,而其编制应该贯彻国家有关基本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水利行业及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并应符合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
水利水电项目所受影响颇多,包括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及其他资源市场条件等,所以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应当根据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规划与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总要求,在经批准通过的江河流域进行专业规划或在规划的基础上提出开发任务和目标,对项目建设条件进行调查以及进行相关的勘测工作,同时对资金筹措进行分析之后,择优来选定建设的项目以及项目的建设时间、建设地点、规模,论证工程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初步分析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2水力水电工程勘测中的相关技术应用
2.1勘测中GPS和GIS的运用
水力水电勘测的过程中通常对于GPS和GIS的运用是相对较新的尝试,下文就此做一些说明。
GPS(卫星定位系统)在工程地质的勘察领域之内主要用于确定观测点位置的三维坐标。而相对于普通测量手段来说,它不要求观测站之间通视,具有可全天候观测、操作简便、观测时间短、定位精度高等优点,并可将其采集和储存的观测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分析与处理。同时它在高程控制方面能够较好地解决跨沟、跨河水准难以传递的问题。在勘测区控制点少,或者是在林区、山区等观测条件受限、通视条件较差的区域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之时,用GPS可以大大减少相关的作业强度,提高测量的精度。
GIS(遥感技术)在勘测中也有其运用。遥感技术根据遥感平台高度的不同,一般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共3大类。遥感技术由于视域广阔、具立体感、信息丰富、卫星影像成周期性重现和获得资料快速等众多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中有关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GIS技术可自动制作等值线图、剖面图、柱状图和平面图等工程地质的图件,还能处理图像、图形、相应的属性数据以及空间数据的数据库管理等问题,将GIS技术应用在工程地质信息管理是近几年来工程地质勘察行业的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应用较多并且较为成熟的专业软件是由中国地质大学研发的MAP-GIS,是一种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2.2勘测中的工程物探运用
物探是应用观测仪器来测量被勘探区地球物理场,再通过地质解释和对测量场数据的处理来发现和推断地下可能存在的埋深、局部地质体的大小、埋深及其属性的科学工程物探方法。主要有以位场理论为基础的重力场勘探、磁场勘探、直流电场勘探等;以及以波动理论为基础的地震波勘探、电滋波勘探等。而下文则选择其中四种方法来进行说明。
2.2.1地震勘探。在工程地质勘探过程中应用较多的是人工激发震源地震波勘探,而人工激发震源有多种。就如今看来,地震勘探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中发展较快。比如,由中铁西南研究院开发研制的水平地震剖面法以及负视速度法,由美国nsa公司开发并研制的反射层析成像技术等多种方法、由瑞士Amberg技术测量公司开发的TSP长距离提前预报法;利用弹性波纵波对诸多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岩体质量来做定性评价,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工程效益。
2.2.2电磁勘探。电磁勘探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也较为广泛。例如,人工与天然两种场源、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多场源、三维和二维电阻率成像等技术,在水利水电的工程中用来推测深埋的长隧洞围岩介质隐伏断层、结构特征、破碎带以及异常区等存在的可能影响工程的各种因素,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2.3电法勘探。主要包括充电法、自然电场法和电阻率法、电磁感应法、激发极化法。可分为交变流法理论、稳定电流场理论两个分支。在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应用较多的则是电阻率法。近年来发展迅猛的高密度电法的勘探,是属于电阻率法范畴,但同时它引进了地震勘探中的数据采集法,可以实现数据的自动、快速采集,其测量结果可显示地电断面或剖面图并实时处理,从传统的一维勘探发展到二维勘探。目前,在单点与单源测量的基础上,发展为多点、多线、多源测量,从而发展成为了三维观测技术。
2.2.4地球物理测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于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发展,动态测井技术成为了可能。同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钻孔彩色电视的适用范围由原来91mm的钻孔发展到了50mm的钻孔,同时还可以实现图像数字化的实时采集存储,成果可刻录成光盘,还可进行后期图像的处理以及制作。
篇2
所谓地质勘查,其主要任务就是在工程建设前,对工作区的地质条件进行勘测,并作出分析、 评价;预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近几十年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地质勘查研究工作已经有了多方面的发展进步。从勘查技术、测试技术,再到数值分析技术等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地质勘查环境的复杂性、地质信息获取难等原因,导致水利水电建设中地质勘查工作还不完善,还存在众多问题。
一、目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地质勘查的现状及不足
水利水电是我国社会电能供输的主要来源之一,兴建水电站是保证地区供电正常的基本条件,这些都依赖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受主、客观因素的限制,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还处于相对落后阶段,水电站项目改建依旧达不到预定的成效, 水资源总体利用率偏低。为了改变传统水利水电项目建设的现状,新时期水利部门倡导把地质勘查工程融入水利水电建设中。这一方案起到了多方面的工程作用,如经过详细的地质勘查环节,可以提前查明水电站所处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浆岩及蚀变化特点,掌握地质病害发生的规律,为项目施工做好充分的抗病害准备。
地质测绘(填图)、地质工程编录和必要的钻孔勘探与取样试验工作,是目前地质勘查的重要技术程序与手段。要完成该项技术工作,各勘探单位又大都在有限时间及人力资源配置上深感压力,有着力不从心且须承担的极大考验。
总结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地质勘查方面主要表现为:①前期工作不足,如某个水利水电项目正式动工前,工程单位缺乏必要的准备工作,尤其是地质勘测不全面,误导了后续施工方案的制定; ②地质病害普遍,由于水电站所处地方条件的特殊性,如洪灾、地震、泥石流等时常发生,破坏了水电站建筑设施的完整性。
基于现状,目前地质勘查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弱项和失误等,仅就工作技术条件及水平的改进上看,应值得业内关注,对其改善和提高。
二、水利水电建设中地质勘查的必要性
2.1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其工程建筑物的特殊性。一般建筑工程标准化较为规范化,可以见到基本相同甚至完全相同的建筑物设计,或者部分及全部套用的标准设计图纸。然而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则不然,成千上万座水库大坝中,不可能找到两座完全相同的大坝。决定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大坝规模、坝型、结构等工程要素的自然条件很复杂,其中工程建设所在区域或工作区地质条件则是最主要的自然条件之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特殊性是其与水密切相关,其中包括地下水与地表水,其所承受的荷载主要是水荷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一旦失事,损失将十分惨重。如新丰江水电站,它是广东省最大的常规水力发电站。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航运、供水、养殖、压咸、旅游等综合效益。通过水库滞洪,可使下游147万亩农田免受洪灾威胁,并能发展电力排灌,增加灌溉面积,还可压退东江下游河口咸潮上涌,改善农田及居民用水,提高下游航运能力。大坝为混凝土单支墩大头坝,最大坝高105m,长440m,曾经受6级地震考验而安然无恙。通过水库调节,可使东江百年一遇洪水降为20年一遇。
2.2 地质勘查工作的实践性与经验性
地质勘查理论的任何一项新进展、新方法、新技术,都必须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分析论证和工程实践的检验。许多工程实例足以说明采取慎重态度的必要性。有些工程从分析计算上看是安全的,实际上却出了问题,而另一些工程通过计算认为不安全,却安全运行了数十年。因此,我们搞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工程经验往往又是起决定作用的。
三、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地质勘查的主要内容、方法
通过地质勘查明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地质条件、论证工程地质问题、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地、研究工程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等。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必须查明和解决的地质勘查问题主要有:库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及物理地质现象、水文地质条件,水库渗漏、浸没、淤积、库岸稳定,坝基稳定、渗流、渗透变形、沉陷、渗漏、坝头边坡稳定,岩体工程地质分类、承载力、允许渗透水力坡度、液化、基坑涌水量、建筑材料等。
水库工程地质勘查内容包括:水库地质条件、水库渗漏的性质、途径和范围,计算参数的确定,计算公式的选用,计算成果及其分析和说明,处理方案的建议和结论。水库浸没区地质条件,地下水壅高计算参数和公式的选定及计算成果的分析说明,浸没标准的确定。根据水库运用水位预测的浸没范围,浸没区的分类,可能的发展情况和防护措施的建议。库岸稳定性分段,不同设计水位时的不稳定岩土体的位置、高程、方量,主要地质条件,计算参数选择,计算成果和观测资料等以及失稳影响和防治措施的建议。评价水库诱发地震的条件潜在震源区的确定及其震级上限的预测。
各建筑物的工程地质勘查内容包括:坝、闸址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地质概况与选定坝型、坝轴线、枢纽布置方案有关的工程地质条件,坝基岩体工程地质分类,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和有关工程地质问题处理的建议。
引水隧洞工程地质勘查内容包括:工程地质条件分段及说明,围岩工程地质分类和工程地质问题评价及处理建议。渠道工程地质条件应包括:工程地质条件分段及说明,渠道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评价及处理建议。
斜坡现场以不扰动底层的情况下,开展各项地质勘查工作,从而获得斜坡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其同室内试验方式相比能够更好的在工程场地进行测试,并且不需要对土质进行取样;其次,其所测试影响的范围要明显室内试验方式,从而能够具有更好的代表性。由于这种方式能够使用良好的多种原位测试方式,所以其也能够获得更好的地质物理力学指标以及地层剖面;最后,这种测试方式也具有较好的经济性以及效率性,从而较好的节约了勘查时间。
地质勘查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钻探、物探、坑探,三种勘探方法均有规程规范遵循。通过钻探、物探、坑探、触探、静探、十字板剪切、岩体应力测试、岩体地质描述、渗透变形试验、压水、高压压水、注水、抽水试验、地下水动态观测等,在充分的工程地质分析与论证的基础上提交设计建议值。
参考文献
[1] 王思敬.工程地质学的任务与未来[J].工程地质学报.1999,7(3):195~196.
[2] 韦港.工程地质随想(二).中国水利学会勘测专业委员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G].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126~128.
篇3
1 内容方面的对比
工程地质学指的是专门研究人类工程以及地质环境作用的一种科学,运用地质学,特别是构造地质学相关理论去处理工程地质问题[1]。这一学科主要的研究对象为工程和地质环境、地球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地质问题。岩土工程指的是土木工程中有关岩、土处理、使用、改造等的科技,主要针对基础、洞室、边坡等进行研究,这三者的变动、稳定或者渗流就是岩土工程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2]。工程地质学所要研究的对象范围远远大于岩土工程。前者主要任务是帮助各项工程设计、规划、施工提供足够的地质资料参考,由此给予工程建设一定的地质保障。基于此,需要为工程建设选定地质较好的施工地址,对于地质具有一定问题的工程必须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固地基,保障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需要对工程建设所造成的地质问题,以及地质灾害对工程和附近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岩土工程需要对岩土性状、力学行为、岩土体给工程造成的各方面影响,岩土体性状、人类生存环境的改造等展开研究。这两种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由此可知,工程地质包含在地质学内,属于地质学一个分支,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应用类科学,发展相对成熟。岩土工程属于土木工程学的一个分支,从本质而言,属于工程技术的一种。岩土工程尚且处于发展阶段,其相应的含义、内容、范畴、理论、技术、风险都需要进行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工程地质工作相关人员为地质师,该项工作偏重于针对地质现象、地质规律、地质和工程二者的作用和联系的研究。利用工程地质勘察活动明确地质条件、寻找地质问题、选择适当的工程施工场地、分析工程建设对地质造成的相关影响。岩土工程工作人员为岩土师,注重怎样利用工程目标及其地质条件,建筑满足相关质量、安全要求的工程,有效处理工程建设面临的岩土问题。所以,在研究对象和内容方面,二者似乎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从本质上二者天壤之别。岩土工程可认定为工程地质学的分支,但是相反的,使用岩土工程表示工程地质就非常牵强。但是这些年来,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和创新面临非常重大的考验,工程地质学进行易名,更名为岩土工程学,工程地质勘察开始称作岩土工程勘察。
2 水利水电与建筑行业的岩土/地质标准的对比
2.1 建筑行业工程岩土标准
建筑行业工程岩土标准属于一项较大的地质标准体系,其中含有JGJ、CECS、GBJ等130多册,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分别为60和10册,大致占标准体系总册数的40%左右。这一标准体系具有下面几个特点:其一,应用范围较广,适用于市政建筑、工业建筑、民用建筑等。其二,标准规范全面,内容系统而广泛,含有地质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竣工验收、工程质量监测[3]。其三,这一标准体系的编写人员主要有国家建设部下属的勘察院以及科研院等,编写水平先进、非常实用。但是工程岩土标准很多都和混凝土存在密切的联系。
2.2 水利水电工程岩土/地质标准
从数量规模上看,水利水电工程相关岩土标准和建筑工程相差较多,总计41本,但是国际规范共有9本,同时很多和工程岩土部分。相关标准具有下面几方面特征:其一,国内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目前已经处于世界先进行列,比如三峡水利枢纽都是世界级工程。这些大型的工程建设必然会对地质和岩土提出极高的要求,在坝基坝体稳固性、变形、地下围岩等都提出全新的研究课题,由此水利水电工程需要及时的总结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不断提升岩土标准的水平和先进性。其二,标准、技术应用最早。水利工程中最早使用土工合成材料,为了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国际行业标准;最早在试验中引进标准,当前已经是各项工程勘察工作必须做的基础性的原位测试;最早使用菲迪克条款,这项条款而今已经成为国内进行工程建设一项基本的管理标准;在工程勘察中最早使用ASTM土分类标准,现在该项标准已经得到全面实行。其三,岩土分类、室内试验标准系统、具有很强的权威性[4]。其中含有工程岩土分级标准、试验方法标准等这些都对国内各个行业章程编制工作进行了全面、到位的指导。水利水电工程标准中含有更为细致的土木仪器检验规程、岩石试验规程等多项标准规范。其四,因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于地质具有非特殊的要求,其配套的规程标准也具有一定的特色,比如,地质勘察、地质测绘、物探、坑探、压水抽水试验、施工地质勘察等。其五,现在江河的堤防工程已经成为了水利工程中的重点项目,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工程地质勘察、工程施工规范等。建筑岩土标准体系庞大、数量多,但是如果工程建设场地地质条件简单,最后相关也就只有一个点。水利水电工程基本上都是建设在河谷或者峡谷的位置,工程一般都是一个枢纽,这一系统含有大坝、库区、水电站、水闸等多个项目。建筑工程勘察主要集中于地质质量、土的承载力、土的沉降、地下水、基础等,常常采用钻探的勘察方式,很少涉及到物探的方式。利用静探、钻探、等方式提供相应的标准值。水利工程的地质勘察工作非常复杂,通常涉及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质条件、水库渗漏、库岸稳定、沉陷渗流、地基承载力、建筑材料等,勘察工作需要根据相应规范使用坑探、钻探、物探三种方法组织勘探活动。通过触探、钻探、岩体应力测试、高压压水、地下水动态观测、注水等工作,对工程地质进行充分全面的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值。
3 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写方面的对比
从本质上分析,两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存在很大的区别。在实现全面勘察之后,经由建设主管部门审查合格,形成一定的岩土工程勘察蟾妫各个地区就此编制详细的工程勘察报告编写标准,已经较为规范,很多工程都已经存在软件编写报告的情况,已经发展到半自动化程度。水利水电工程报告的编制仅有一项勘察资料内业管理规范,编制格式没有统一的标准,仅有简单的章节顺序。由于各个工程地区地质条件存在较大差别,分析论证时需要按照工程具体的情况进行文字章节,再使用一些简单的图片以及表格辅助说明等。我们从勘察报告中可以看出一个编写人员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勘察报告校对人、技术工程师的态度;还可以通过工程地质图纸体现出制图者本身的专业水平。
4 结束语
综上,我们了解水利水电工程和建筑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存在多方面的差别。在岩土/地质标准方面,水利水电工程的要求更加严格。关于地质勘察报告,水利水电工程没有具体标准的格式,而建筑岩土工程则相对规范、标准,且已经形成半机械化状态。
参考文献
[1]刘升泉,孙来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与建筑岩土勘察之别[J]. 山西建筑,2007,18:76-77.
篇4
近几年来,由于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水利水电工程在抵抗洪水灾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且随着农业发展速度的增快,水利建设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工农业生产所需,并有效的保护了水资源,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但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工程质量还难以达到人们所期望的高度,所以应加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投入,利用更好的技术建造出优质的工程,来造福人类。
1.水利水建工程概述
1.1水利工程概念
为了满足防洪需求,获得发电、灌溉、供水、航行等方面的综合效益,需要在河流的适宜段修建不同类型的建筑物,用来控制和支配水流。这些建筑物通称为水工建筑物,而不同功能的水工建筑物组成的综合体称为水利水电工程。
1.2水利水电工程特点
水工建筑物受水的作用,工作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各地的水文、气象、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有差异,水文、气象状况存在或然性,因此大型水利工程的设计,总是各有特点,难以划一;大型水利工程投资大、工期长,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有很大影响,既可有显着效益,但若严重失误或失事,又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和灾害。
1.3水利水电工程探讨意义
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共修建了8.4万余座水库,居世界首位,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兴建水库不仅可防御江河的洪水灾害.使人民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得到可靠的保障,而且可使水资源得到最有效的综合利用.以满足农业灌溉、水力发电、城市及工矿供水、航运、渔业、旅游等各个部门的发展需要,因此水库建设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工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2.1前期规划片面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必须以工程的项目所在地为依据,全面深入的考察项目的地形构造、水源情况、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周边环境等地形、地貌特征,系统的罗列各项数据,并进行分析汇总,总结项目的基本地理环境及周边的人文环境是否适合建设工程。有些设计单位,为了降低成本,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对项目的全面深入考察,没有仔细收集项目资料,参照其他工程的设计,导致工程的设计方案不够全面、系统,有时甚至根本不适合项目地使用。导致工程的选址、规划、结构形式、运行机制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项目的前期工作必须全面、客观,符合项目地的实际情况。
很多设计部门为了节约设计的开支费用,对地形的勘察程序简化,有的设计单位只对工程地质进行表面描述,没有实际对地质进行深入的勘察。有的设计单位对地质进行了勘探,但勘探的布点稀少,不按规范进行钻探,也没有采取足够的坑探、平洞等勘探手段辅助勘察,这样的勘察根本不能对地质构造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就导致了工程坝址的选定、施工的方案不够合理。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报告中的地形、地质资料不符合施工地的实际情况,只能对工程进行补勘及变更设计,一方面,对建设资金造成大量的浪费,另一方面,建造的难度增加,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投入运行,不能及时发挥工程的效益。
2.2设计人员素质不高
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需要不同专业的设计技术人员沟通协商,把不同方面的设计有效的衔接。水工建造、管道路线、电网铺设等需要各方面的专业人员通过精心设计,合理配置,形成一套完整合理的设计方案,如果各个专业的设计没有有效的衔接,就会导致设计整体不完善、不合理,造成重复的工程量。在管道、线路的铺设过程中,如果设计深度不够,就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甚至,还为工程将来的投入使用埋下隐患。有的设计人员缺乏统一、宏观的设计理念,在设计时只对单个项目的设计,不考虑各个项目之间的联系,往往导致前期完成的项目与后期工程项目不能配套使用,后期工程项目不能合理使用,受到前期工程的制约,导致整个工程系统缺乏统一的运行机制,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工程体系。
2.3设计脱离工程实际
在工程的设计中,需要对工程项目按规程规范进行精确计算,然后根据计算的数据设计工程项目。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只采用简单的、粗略的计算,则会导致工程的设计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将出现大坝渗水、基础漏水,混凝土裂缝、墙面扭曲等现象,设计直接影响工程的安全性,必须进行设计变更,造成资金的大量浪费。
在设计过程中,工程的设计报告与图纸脱节,设计报告不能有效的指导施工人员运用图纸进行施工。设计图的细节不够清晰、标注错误、无剖面等现象随处可见,使施工人员无从下手,严重阻碍了工程的进度。有时,设计报告也不够完整,对关键技术的论述模糊不清,设备安装的方法、检测指标都没有详细的论述,不能成为施工的技术性指导文件。
设计施工人员只注重工程的理论设计,不考虑工程的施工难度,对于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来说,如果在设计时采用只满足理论的工艺,脱离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造成工期的延长,同时,在工程的投入使用及设备的维修管理时,需要消耗更大的费用,造成资金的浪费。
3.改革传统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
3.1预应力锚固施工
预应力锚固技术是一项潜力很大的工程措施,它效益显著,适应面较广,既可对原有建筑物进行加固、补强,又可在新建工程中显示其独特的功能。由于预应力锚固具有传递拉应力的特殊优点,在国内外业界受到各部门的重视。预应力锚固是预应力岩锚与混凝土预应力拉锚的总称,是在预应力混凝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锚固技术。这项传统技术结合GPS定位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可以更加有效的按照设计要求的方向、大小及锚固深度,预先对基岩或建筑物施加主动的预压应力,从而达到加固或改善其受力条件的目的。
3.2大体积碾压混凝土的技术的应用
碾压混凝土是近20多年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的一项筑坝新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是使用填筑土石坝的大型运输,振动碾压机械,压实非常干硬的混凝土拌和物,采用大体积,薄层碾压上升的浇筑方法。这种施工方法速度快,投资省,经济效益高。最适于大体积和大面积(如路面,飞机跑道等)混凝土施工。碾压混凝土有别于常规混凝土的主要特征是:拌和物干硬,坍落度为零。施工方法更接近于土石坝的填筑方法,采用通仓薄层铺料,振动碾表面压实:而常规大坝混凝土施工采用柱状分块,插入式捣固。工程实践显示了碾压混凝土的优越性是施工速度快,经济效益高。
4.总结语
随着国家对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的重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逐渐增多,施工企业应在加强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的前提下,不断研究和实践先进的施工技术,以提高工程为企业的经济效益,适应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现代化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证良好的生命力,促进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1.1 地形地貌
南湖位于天津市武清区下朱庄街道南湖公园,原名“于庄水库”,南倚机场排河,北靠西排渠,北距柳河村约1km,京津公路、杨北公路与其临近,交通便利;勘察范围内地势起伏较小,地形较为平坦,地面高程1.24~6.53m。
1.2 地层岩性
场地地层主要为:人工填筑的素填土,局部为杂填土(Qml),多为灰褐色的粘土,局部呈灰黑色,硬塑~可塑,局部见锈斑或粘土团块,层底标高0.28~3.53m。
第Ⅰ陆相层( )
多为粘土,局部为粉质粘土,灰褐~褐灰色,可塑,含少量姜石,局部可见锈斑、黑斑或黑色粘土块,层底标高多在0.60~1.15m之间,局部为-2.72m。
第Ⅰ海相层( )
粘土:青灰色,可塑,层底标高多为0.00~-3.80m;粉质粘土:青灰色,可塑~软塑,局部流塑,局部含贝壳碎片、砂粒或灰黑~灰白色条纹。勘探深度内未揭穿;粉土:青灰色,饱和,层底标高约为-2.60~3.54m。
2 水文地质问题及评价
2.1 水文地质条件
湖底高程约为0.0m,观察发现,在南堤、西堤和东堤的不同位置出现了向湖内的小股渗流;为此首先在西堤及南堤位置布置探坑进行了初步观察,发现:探坑开挖刚刚结束后并未见地下水,但24小时后,坑内已有明显渗水。考虑到施工开挖可能破坏了原有的地层和地下水平衡,工程完工、蓄水后可能导致湖内水向外渗流。
本次勘察主要针对南堤、西堤和东堤存在小股渗流的位置进行。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范》(SL373-2007)的规定进行了钻孔地下水位观测。水位观测记录汇总于表1中,土工试验成果汇总于表2中。
1)南堤、西堤、东堤勘察范围内地下水均具有承压性,承压水头为0.82~4.78m,平均3.05m。最大承压水头位于南堤SWZK7孔位置,最小承压水头位于西堤SWZK14孔位置。
2)勘察范围内地下水的实际埋深为3.60~8.90m,平均埋深为6.51m。最大埋深位于南堤SWZK7孔位置,最小埋深位于南堤SWZK1孔位置。
3)南堤地下水位走势很明显:自湖外向湖内逐渐降低,SWZK1~4孔初见水位高程依次为1.28~-0.54~-1.73~-5.12m;SWZK5~8孔初见水位高程依次为-1.62~-1.64~-2.87~-3.83m。可见勘察期间地下水的流向为自湖外向湖内。2013年3月17日现场测量的湖外机排河水位为3.4m,湖内水位约为0.2m。
西堤和东堤因为勘察范围距离机排河较远,地下水位没有明显走势, 勘察显示:堤顶位置最高,向湖内和湖外均呈下降趋势。
4)地下水位多位于粉质粘土层中,天然含水率为26.3%~41.2%,平均值为33.8%;饱和度为91.6%~99.7%,平均为97.5%;液性指数为0.32~1.04,呈可塑~流塑状态。初见水位多在0.00m高程以下,因此只要开挖不破坏0.00m高程以上的粘土层,就不会发生大量的渗漏。
5)地层的渗透系数平均值及渗透性等级由上至下依次为:Qml的粉质粘土3.1×10-7cm/s,属极微透水;Q al粘土和粉质粘土1.5×10-5cm/s,属弱透水;Q m粘土1.9×10-7cm/s,属极微透水;Q m粉质粘土2.9×10-5cm/s,属弱透水;Q m粉土1.5×10-4cm/s,属中等透水。
表1 钻孔水位观测汇总表
注:表中“承压水头”系“终孔稳定水位高程”与“初见水位高程”之差.
2.2 水文地质问题及评价
2.2.1 堤身堤基土的渗透变形问题
1)渗透变形类型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附录G判别,由于勘察深度范围内均为粘性土(粘土或粉质粘土),因此渗透变形的类型为流土或接触流失两种类型。
2)临界水力比降
根据附录G公式G.0.6-1 Jcr=(Gs-1)(1-n)分别计算地层的临界水力比降如表3(其中n=e/1+e):
表3 土的临界水力比降计算表
各层土的允许水力比降可按临界水力比降除以2的安全系数考虑取值。
2.2.2 堤基渗漏问题评价
渗漏型式、层位、范围
勘察范围内湖堤地下水的渗漏属均质层的补排交替型,即:当湖内水位高于湖外水位时,湖水缓慢向湖外渗漏;反之,则湖外的机排河水向湖内补给。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范》(SL373-2007)附录C单宽渗漏量计算公式:q=K(H1-H2)/L×(H1+H2)/2
当湖外水位高于湖内水位时,湖堤的单宽渗漏量为9.38×10-4~1.39×10-3m3/d・m,按湖堤长度5087m计算的年渗漏量为1740.7~2575.7m3。当湖内水位高于湖外水位时,则湖内向湖外等量渗漏。
因为湖堤堤基中存在粉土透镜体,其渗透系数较大,易成为主要含水层和主要的渗漏通道,所以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可偶见小股渗流。
考虑湖内外水位差在年内的变化应小于上述数值,因此推测每年湖内的实际渗漏量将小于上述计算值。
土体渗透结构类型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范》(SL373-2007)附录E“岩土体渗透结构类型划分”,南湖湖堤的渗透结构类型均属单层渗透结构。
3 建议
当湖内水位年内持续高于湖外水位2.5~3.4m时,每年将有1740.7~2575.7m3的水漏出。但考虑正常蓄水后湖内外水位差在年内的变化应小于上述数值,因此推测每年湖内的实际渗漏量将小于上述计算值。本次勘察发现初见水位多在0.00m高程以下,因此只要开挖不破坏0.00m高程以上的粘土层,就不会发生大量的渗漏。可对局部存在粉土透镜体的地段进行有效防渗处理;当实际渗漏量较小时,亦可不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SL 373-2007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范[S].
篇6
中小水利工程;要求;设计;问题;对策
对工程的设计工作是工程建造的首要工作,而且设计建造的图纸以及与工程有关的报表等贯穿着工程的始终,使用设计图纸是为工程在建造的过程中规划方向,同时确定建造的标准。设计是一个负责的工作,而且有很多的细节。例如勘测部门,如果勘测部门没有做好勘探工作,那么会影响设计部门的设计,甚至会使方案中有设计漏洞。
1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1.1前期规划片面。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必须以工程的项目所在地为依据,全面深入的考察项目的地形构造、水源情况、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周边环境等地形、地貌特征,系统的罗列各项数据,并进行分析汇总,总结项目的基本地理环境及周边的人文环境是否适合建设工程。有些设计单位,为了降低成本,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对项目的全面深入考察,没有仔细收集项目资料,参照其他工程的设计,导致工程的设计方案不够全面、系统,有时甚至根本不适合项目地使用。导致工程的选址、规划、结构形式、运行机制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项目的前期工作必须全面、客观,符合项目地的实际情况。很多设计部门为了节约设计的开支费用,对地形的勘察程序简化,有的设计单位只对工程地质进行表面描述,没有实际对地质进行深入的勘察。有的设计单位对地质进行了勘探,但勘探的布点稀少,不按规范进行钻探,也没有采取足够的坑探、平洞等勘探手段辅助勘察,这样的勘察根本不能对地质构造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就导致了工程坝址的选定、施工的方案不够合理。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报告中的地形、地质资料不符合施工地的实际情况,只能对工程进行补勘及变更设计,一方面,对建设资金造成大量的浪费,另一方面,建造的难度增加,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投入运行,不能及时发挥工程的效益。
1.2设计人员素质不高。
在设计水利工程的时候,不仅仅需要水利工程的有关人员,还需要工程其他方面的工作人员共同设计,例如电网以及管道等等,在设计方案的时候,也要考虑这些因素,在做好充足的准备之后,才能对优化设计内容,保证方案合理。各个专业在设计的工程中,都要做好良性的连接,以免出现工程重叠、施工不合理等问题。在设计水利工程中的管道铺设以及电网等问题,如果考虑的不足,那么设计的深度就会有偏差,还会浪费人力。最严重的影响就是为工程埋下安全隐患。部分设计人员没有完整的设计观念,设计理念片面,在设计一个项目时,只是考虑这个项目自身,不清楚该项目是否与其他的项目有联系,片面的设计会使其在工程中只能单独使用,不能与其他的项目配合。如果项目之间的缺少了联系,工程在运行的时候,就不统一。
1.3设计脱离工程实际。
在工程的设计中,需要对工程项目按规程规范进行精确计算,然后根据计算的数据设计工程项目。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只采用简单的、粗略的计算,则会导致工程的设计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将出现大坝渗水、基础漏水,混凝土裂缝、墙面扭曲等现象,设计直接影响工程的安全性,必须进行设计变更,造成资金的大量浪费。在设计过程中,工程的设计报告与图纸脱节,设计报告不能有效的指导施工人员运用图纸进行施工。设计图的细节不够清晰、标注错误、无剖面等现象随处可见,使施工人员无从下手,严重阻碍了工程的进度。有时,设计报告也不够完整,对关键技术的论述模糊不清,设备安装的方法、检测指标都没有详细的论述,不能成为施工的技术性指导文件。
2解决措施
2.1提高设计人员责任心。
设计人员在开始设计的时候,就要有正确的态度,而且设计的整个过程都要有责任心。知道设计方案在建造中的重要作用。在设计的过程中,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方案中,而且每一设计环节都要经过多次的推敲。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最好的方案。设计工作是设计人员在水利工程中的基本工作。此外,还要与工程的其他人员探讨工程的一些问题。例如衔接点,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最佳的方案。在工程进入到施工阶段时,设计人员也要对方案及时的评审,差缺补漏,改正错误之处,从而保证方案合理。
2.2提高设计水平。
设计师要想设计出一个完美的方案就要有足够的文化基础,不仅仅是学习国内的设计技术,还要学习国外的技术,以充实自己的设计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的设计技能进步。而设计单位也可以聘用高级或者是有能力的设计人员,从而解决在设计工程上出现的问题。设计人员在业余时间,要整理设计资料,通过这些材料让自己的设计思维更灵活。从而保证在设计方案的时候,能具有创造性。
2.3重视设计的前期工作。
在工程建造的地点加大对当地地形以及地貌的勘测,从而保证设计的方案能实用。而且设计的内容有针对性。在勘测的时候,尽量使用先进的探测工具,同时结合设计技术来勘测。在勘测完资料的时候,将所有的数据整合,在这些勘探资料的基础上,设计建造方案。对于工程的设计也要与电气以及机械等其他方面结合,从而让工程的效益更大。
2.4提高设计质量。
设计的主管部门也要承担起管理的责任,而且采取管理措施的时候,要有管理能力,保证管理水平高,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设计的质量。早对设计方案管理的时候要认真,有管理的意识,有正确的管理措施,从而保证设计师设计出合格的方案。
2.5设计成果审查。
当设计人员呈现出一个合格的设计方案的时候,要有部门来检查设计的成果,这个部门可以由监管部门承担,在检查的过程中,履行监管义务。在检查设计方案的同时,也要核对设计报告,检验报告有没有可行性。在计算出初步的数据之后,还要开展核审工作。此外还要探究工程在建造的时候需要投入的各个方面。以此保证设计成果。
3结论
综上所述,在设计工程方案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其他的因素,保证设计科学合理。因为合理的设计会让工程在使用的时候有较高的效益。因此在设计方案的时候,设计内容应该与质量的要求相符合,而且设计水平要高超,这样才能使水利工程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郑杰 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水务局
参考文献
篇7
水库病害主要受运行条件、地理、气候、地质条件和建设时期的特定环境影响,水库工程便存在各方面的病害,从而使水库达不到预计的蓄水量。情况严重的有很多水库空库操作,从而使灌溉面积缩小。不止这些,因为水库存在不安全因素,对下游人民生命安危及财产安全也带来不可轻视影响。如何扬长避短,第一就是及时的剖析水库病害原因,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必要性和设计提供可靠依据。在对全区病险水库实地踏勘和室内分析整理,病险水库病害成因主要是以下几种。
1.1库岸不稳定
一部分病险水库的水下岸坡存在不稳定体,在水库蓄水前期则已产生一定的位移或滑塌,在建水库时未进行处理。水库蓄水后,由于地下水环境的改变而加剧其不稳定性,尤其是近坝不稳定体,对水库的安全影响最大。库岸滑坡主要受岸坡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厚度、岩体风化程度、岩体软弱结构面的优势面、岸坡坡度和地下水环境改变的控制和影响。不稳定体滑动面一般是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与基岩接触带,或岩体软弱结构面的优势面,或全、强风化岩体中的应力集中接带。山高坡陡,基岩裂隙水位较高,地下水多从谷坡裂隙渗出,并经松散堆积物与基岩接触带排泄于谷底,同时软化和接触口,这些因素导致接触带抗剪强度降低,从而引起坡积层沿基岩面的滑动。
1.2土石坝沉降
在小(二)型水库中。坝体均为土石坝,但这些土石坝坝基不同程度的保留了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堆积厚度一般是2.4m,软弱层极少见,这些堆积物的天然密度多大于坝体填筑密度,同时在坝体荷载作用下进一步压密,坝基的压缩变形是极有限的。所以土石坝的沉降问题主要来自于土石坝坝体本身因填筑物的不密实而产生的自重|司结变形。在修建这些水库时,是解放初期,多为投工投劳和人工操作,机械化程度低,坝体填筑密实度达不到要求,一是碾压不够,钻孔岩心结构松散,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偏低,钻孔注水试验渗水量大;二是填筑土含水量太高,采用在坝基水下抛土截流,并让未经合适处理的截流戗体成为土坝的一部分,在水库运行期问,高含水量的原戗体发生沉降变形;三是分段填筑的施工缝处理不当,当时人工挑土上坝,二三个坝段同时填筑,因坝段间施工缝自坝底至坝顶均未作碾压处理或处理不当,使坝体产生沉降变形,过量的变形导致坝体裂缝或坝高不足。
1.3土石坝裂缝
常见的土石坝裂缝是平行坝轴线方向的纵缝和垂直坝轴线方向的横缝。土石坝背水坡的纵缝多由坝坡偏陡、上下游差异沉降、坝体土粘粒含量太高产生干缩和坝体向下游的渗透动水压力作用所引起的。但多数土石坝背水坡较为平整,且布有贴坡或棱体反滤排水,因此土石坝背水坡的纵缝一般不多见。土石坝迎水坡或坝顶的纵缝多由坝坡偏陡、坝体向上游的渗透动水压力作用和坝体土粘粒含量太高产生干缩所引起的。由于水库的不断蓄水和放水,使土行坝迎水坡的坝体土频繁出现饱水和失水过程,尤其是在库水位发生骤降情况下,这种纵缝更容易产生,严重时还会产生坝体滑坡。土石坝的横向裂缝除了坝体土粘粒含量太高产生干缩外,另外的原因就是坝体在分段填筑时施工缝处理不当,坝体产生差异滑动与沉降所造成的。
1.4土石坝渗透稳定
土石坝的渗漏源于防渗体的空隙过大或穿坝涵洞及其他构筑物差异变形产生的渗漏缝隙。当渗透流速大于砂、土的涌动流速(砂、土被水流带走的临界渗流速度)时,土石坝则产生渗透破坏,还有因生物作用而产生渗透破坏的。
1.5坝基抗滑稳定
除了上述情况外,有些水库大坝是坝底宽度较小的刚性坝,由于接触面抗剪强度不足、基岩优势面抗剪强度不足、坝基扬压力太大等原因使大坝发生险情。
1.6坝基渗透稳定
已建大坝的坝基出现的渗透稳定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松散岩土孔隙、断层软弱破碎带、软弱破碎夹层和岩溶洞穴存在所引起的。库水通过这些薄弱带侵蚀坝基,促使坝基发生渗透破坏,这种情况多发生在贯通土石坝基的砂砾石层中。
1.7绕坝渗透稳定
水库成为病险库的情况中,绕坝渗透破坏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近坝肩断层破碎带管涌影响坝肩稳定;二是绕坝渗漏引起坝肩下游深风化岩坡或土坡的滑坡,进而影响坝肩稳定。
2病险水库地质勘察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实施能否起到兴利除害的目的,使水库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前期地质勘察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坝基地质情况呈隐蔽性,资料记录不完全,水库蓄水后地质情况发生改变:其次是对一些构筑物的质量和位置需要进行勘探和测试,所以称之为病险水库地质勘察,而不单纯是病险水库的工程地质勘察;三是地质勘察工作集中在安全鉴定勘察和除险加固初步设计勘察阶段,安全鉴定勘察时,无可参照的规程或规范,需根据现场勘察情况及经验得出结论和建议。就病险水库安全鉴定勘察的精度问题,现行可以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和《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所规定的“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和“技施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之专门性工程地质问题勘察”精度实行。结合病险水库的前期建设资料和后期成为病险库时勘察的地形地质条件,工程地质勘察一般采用施工、运行调查与地质勘探、地质测试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地勘工作有的放矢,同时查明其他存在的病害隐患,确保地质勘察成果的全面性和可靠性。病险水库地质勘察的原则是以病险工段作为重点勘察.必要时做专门勘察,一般工段做常规勘察。
2.1库区地质勘察
病险水库地质勘察的主要内容是库岸稳定、水库渗漏和水库淤积问题。其中水库渗漏和水库淤积问题的地质勘察,视病险的实际情况进行。而库岸稳定的地质勘察,不管病险是否存在,均要进行,尤其是要对近坝库岸的潜在危险进行研究。勘察方法一般采用地质测绘和槽坑探的地表研究以及必要的工程钻探或硐探的深层研究。
2.2坝区地质勘察
1)坝体勘察。勘察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坝体的填(浇)筑质量,裂缝位置、宽度、性状,渗漏通道、范围、性质,浸润面分布状况,滑坡体范围、滑移面宽度、性状,施工缺陷,结构体材料的性质及其他病险特征和相关问题。勘察方法一般采用钻探、坑探、井探和物探等地质勘探手段,标准贯人试验、动力触探试验、结构体的岩土试验和压(注、渗)水试验、连通试验.示踪试验、波速测试、堤坝病险探测、孔内电视等观测手段对坝体病害进行综合勘察。对于不同水库的病险工段的勘察,宜针对病险情况,选择合适的勘察手段和测试方法,勘探点的间距视需要而定;对于一般工段的常规勘察,宜结合坝基工程地质勘察范围布置勘探点,勘探点的间距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和《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所规定的“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的要求布置。
2)坝基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内容是在分析前期相关工程地质勘察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地质踏勘,了解工程区地形条件,调查施工和运行期间的坝基险情及隐患.查明坝基清基情况和坝基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坝基工程地质问题,评价坝基工程地质问题对坝基稳定的影响程度。勘察方法一般采用地质测绘、钻探、槽探、坑探、井探和物探等地质勘探手段,以及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工程技术试验、岩土试验、压(注)水试验、坝基承压水头(扬压力)观测、连通试验、示踪试验、声波测井、孔内电视等观测手段对坝基进行工程地质勘察。重点勘察坝基前期及调查了解的险情及隐患。对其他坝基的勘察手段和测试方法以及勘察范围和勘探点间距可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和《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所规定的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的要求。
2.3涵洞工程地质勘察
2.3.1规模较小的水库为穿坝输水涵地质勘察。混凝土坝中的穿坝输水涵病害勘察内容主要是了解涵管裂缝。通过管内检查、工程钻探、压(注)水试验和声波测井、孔内电视等,杳明裂缝宽度与分布状况;土坝中的穿坝输水涌病害勘察内容主要是了解涵管裂缝、位移以及管周坝体土的性状与浸润线高程。一般通过管内检查、工程钻探手段,以及标准贯人试验、土工试验和注水试验等测试方法,查明涵管位移和裂缝状况,评价管周坝体土的渗透稳定性和抗冲稳定性。
2.3.2规模较大的水库即是对输水隧洞工程地质勘察。勘察内容主要是了解洞衬砌体或围岩的裂缝、断裂或其他变形及渗透破坏情况,通过洞内外观检查、工程钻探、岩土试验、压(注)水试验和声波测井、孔内电视等,重点勘查隧洞病险洞段,评价洞室围岩的稳定性。
2.4溢洪道工程地质勘察
工程地质勘察内容是在分析前期相关工程地质勘察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施工和运行调查,了解病险工段,查明闸室或堰基清基情况,查明闸室或堰基及其他工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溢洪道地基工程地质问题,评价溢洪道地基工程地质问题对溢洪道稳定的影响程度。勘察方法一般采用地质测绘、钻探、槽探等地质勘探手段,标准贯人试验、动力触探试验、岩土试验、压(注)水试验、闸室或堰基承压水头(扬压力)观测、声波测井、孔内电视等观测手段对溢洪道地基进行工程地质勘察,重点勘察溢洪道地基的病险工段。
篇8
1.2实践性应用
在试验性应用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在滇中引水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万家—新庄段ZK2108孔进行了实践性应用,对绳索取心钻进工艺作进一步研究。
1.2.1项目概况滇中引水工程规划区含迪庆、丽江、大理、楚雄、昆明、曲靖、玉溪、红河等8个州(市)所辖的52个县,国土面积约9.49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4),根据《滇中引水工程规划报告》、《滇中引水工程项目建议书研究报告》,滇中引水工程一次建成,工程总干渠奔子栏—蒙自全长848.2km,多年平均引水量34.17亿m3,渠首设计流量145m3/s。万家—新庄段处于云南高原中部之滇东高原盆地区,沿线经过楚雄红岩高原亚区和昆明岩溶高原湖盆亚区两个地貌单元,区内山脉和主干河流受构造控制明显,线路通过地区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复杂、多样,从元古界到第四系均有出露。可行性研究阶段计划(含预留)钻探工作总量38250m,要求全孔岩心采取率≮95%,压水试验执行《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31—2003)。由于部分地层以破碎玄武岩、灰岩、白云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等岩溶地层为主,岩层破碎程度高、孔壁稳定性差、孔内事故率高、钻进难度大、钻进效率低。ZK2108孔设计孔深220m,位于昆明市盘龙区两面寺附近的昆明—呈贡隧洞出口处,覆盖层主要为碎块石和粘土,基岩主要是灰质白云岩、石英砂岩,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隙间多充填泥质、岩屑等物质,面起伏粗糙,以缓倾节理为主,受构造影响,岩体较为破碎、松散,钻进难度较大。
1.2.2钻进器具及附属设备的配置由于处于实践性应用阶段,并受到目前人员、设备、材料等资源的限制,ZK2108孔的钻进主要用试验性阶段的设备和器具材料。
1.2.3钻进参数绳索取心钻进效率取决于钻进规程参数的选择,必须根据地层条件和绳索取心钻具特点,合理选择钻压、转速和冲洗液量。
1.2.3.1钻压钻进过程中,当钻压高于所钻岩石的压力硬度时,岩石就由表面破碎转为体积破碎,但当压力接近或超过金刚石本身抗压强度时,金刚石开始破损,同时,随着钻压的增加,金刚石的磨损量也增加。由于绳索取心钻头胎体壁要比标准钻头厚2mm,因此绳索取心钻进环状克取面积比常规取心钻进增大了10%以上,钻进时所用钻压亦相应增大10%左右。实际选择钻压应按具体岩层条件、钻头类型、钻头实际尺寸等,通过实践合理确定。该孔选用孕镶金刚石钻头,结合地层实际情况,75mm口径钻压选择为11~14kN,95mm口径钻压选择为12~17kN。
1.2.3.2转速转速是影响绳索取心金刚石钻进速度的重要因素,转速过快或过慢,对绳索取心钻进都不利。通常情况下,孕镶金刚石钻头的圆周线速度在1.5~3m/s范围内较合适,表镶金刚石钻头则在1~2m/s较为合适。根据实际钻进情况,该孔75mm转速选择为500~800r/min,95mm转速选择为400~700r/min。
1.2.3.3冲洗液量冲洗液除冷却钻头和悬排岩粉外,还有调节金第42卷第2期张正雄:绳索取心钻进工艺在刚石钻头胎体正常磨损的作用。由于绳索取心钻杆与孔壁间隙很小,冲洗液上升速度得到了提高,因此,流量比普通双管略低。通常情况下,保持环状间隙上返流速在0.45~1.5m/s范围内,钻头唇面单位面积(cm2)冲洗液量在3~5L/min(中硬—硬岩)或2.4~4L/min(硬—坚硬岩)较为合适,宜根据具体施工条件合理确定。该孔钻进75mm口径冲洗液量选择为60~70L/min,95mm冲洗液量选择为80~90L/min。
1.2.4冲洗液冲洗液的选用种类很多,一般可选用聚丙烯酰胺、不分散低固相冲洗液、低粘增效粉(LBM)泥浆、天然植物胶溶液、生物聚合物溶液等。绳索取心钻进应根据地层特点、钻孔设计深度来合理选择冲洗液,冲洗液应有良好的流动性,对孔壁的侧压力小,防塌排粉效果好,能迅速堵塞岩石的自然空隙。该孔钻进选用聚丙烯酰胺低固相冲洗液,按照膨润土的加量为3%~5%,纯碱的加量为0.2%~0.3%,聚丙烯酰胺的加量为0.1%来配制,将水解的聚丙烯酰胺和纯碱溶液加入到泥浆中,混合搅拌均匀后即可使用。
1.2.5取心操作技术当钻进到岩心快装满内管或发生岩心堵塞时,立即停泵起钻。内管捞出孔口后,卸开捞钩,检查岩心采取情况,若有岩心,则拧开内管任意一端后,轻轻敲击内管倒出岩心;若发现内管中无岩心或岩心欠缺时,应当判断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处理。任何情况下,回次进尺长度不应超过岩心管有效容纳长度。
1.2.6关键技术环节的探索与应用
1.2.6.1套管护壁钻孔必须下孔口管保护孔口、防止偏斜,必要时,还应下表层套管,以防止表层漏失和坍塌。下好表层套管是保证绳索取心正常钻进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应根据所采用绳索取心钻具规格和孔径要求来选择套管直径,套管直径应与钻具口径相匹配,直径过大会造成钻具工作不稳定,容易折断钻杆,不利于提高钻具回转速度;直径过小,容易造成起下钻困难,不利于悬排岩粉。同时,还应根据所遇地层岩性完整程度来确定所下套管的深度,套管应下入完整基岩,并应尽量一次下入到需要的最大深度,以减少换径次数,简化钻孔结构。该孔根据地层情况下入了孔口管和表层套管,并在钻进至171m遇到破碎层出现坍塌、掉块时,采取将表层套管拨出,扩孔到完整基岩下部3m左右下套管的方法解决护壁问题。
1.2.6.2岩心打捞在岩心打捞过程中,往往会存在内管卡死在外管总成内打捞不成功,或打捞器打捞不住内管总成,亦或是打捞途中遇阻提拉不上来等情况。对于这些情况的出现,应认真分析原因,采取钻进前认真检查、钻进中起大钻检查、设置循环液沉淀池等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和处理。该孔钻进过程中,出现了打捞途中遇阻提拉不上来的情况,取出钻具后检查分析发现,阻碍内管起下的原因是钻杆内有泥皮,通过调整泥浆性能,采用循环沉淀系统,增设除砂和除泥装置后,该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1.2.6.3孔内事故预防由于绳索钻杆与孔壁间隙小、摩擦大,钻杆接头容易磨损变薄,容易发生钻杆折断事故,应选用优质的冲洗液进行,并选用材质良好的钻杆及钻具,在起下大钻时多检查钻杆接头处,以免发生事故。在地质条件复杂或地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终孔孔径比所要求的孔径增大一级,以预防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或者在不改变终孔孔径的情况下,在开孔时预留一级口径,以备在遇到意外情况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2.6.4与普通钻进工艺的结合使用对于破碎复杂地层,一般较为松散,孔壁易垮塌、掉块,需要下套管隔离或采用水泥封孔,亦或是选用合适泥浆进行护壁。由于绳索取心钻进技术本身的缺陷,采用绳索取心钻进反而局限性较大,会出现无法钻进的情况,这种地层往往需要采用与常规钻进工艺相结合使用。该孔的钻进过程中,先采用普通钻进工艺钻穿覆盖层进入完整基岩,下入套管护壁,然后采用95mm口径的绳索取心钻进工艺钻进。由于缺乏对地层的全面认识和了解,在钻穿完整基岩遇到破碎、复杂的地层后,绳索取心钻进工艺无法实施正常钻进。起大钻后采用110mm口径的普通钻进工艺扩孔穿过破碎层并下入套管护壁后,继续采用绳索取心工艺钻进。
1.2.7应用效果对比分析ZK2108孔与相距1.1km的ZK2109孔地层情况相似,ZK2109孔采用普通钻进工艺。2个孔采用不同钻进工艺的效果对比分析详
2技术总结及推广应用
2.1技术总结
(1)采用绳索取心钻进工艺,大大节省了起下钻的时间,也减少了起下钻扫孔等辅助时间,还可以减小孔壁扰动和掉块,从而提高了钻进效率,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和勘探成本,钻进安全系数更高。
(2)由于绳索取心钻进工艺岩心即堵即起,减小了岩心对磨或扰动,避免了重复破碎,对提高岩心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3)在钻进过程中,要根据岩层性质,尽量采用小口径钻进,并合理选择钻进规程参数,合理控制钻进时效,遇到岩心堵塞时及时提钻取心,不能盲目靠加大钻压来追求进尺速度。
(4)绳索取心钻进外环间隙小、循环压力高,容易造成循环漏失、压塌孔壁,而频繁提钻产生的抽吸对地层的稳定性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对非完整性地层需要使用优质的泥浆钻进。尤其在钻进复杂地层时,应放慢起下钻速度,提升钻具及打捞内管总成时,均须向孔内回灌一定量的冲洗液。
(5)绳索取心钻进工艺的初次实践应用效果较好,为我院在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探中推广该项工艺积累了经验。
2.2推广及应用
鉴于绳索取心在ZK2108孔应用取得的初期成果,结合本期实践应用中积累的经验,新购买了JS系列钻杆JS95A、JS75C各700m,Q系列HQ、NQ绳索钻具各4套,并成功应用于广东某地质勘察项目650m的深孔和滇中引水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万家—新庄段ZK1094(480m)、ZK1095(550m)的深孔钻进,标志着我院绳索取心钻进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钻探中的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初步具备了推广使用该项技术的条件。
篇9
全国需要除险加固的小型病险水库数量巨大,分布范围广泛,所处的地质环境千差万别,且每一个工程都有自已的特点,但其病险问题却往往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有的放矢地开展工程地质勘察,正确地作出病险性质的判断和评价,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勘察思路的调整
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是查明工程地质条件,界定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工程设计提供必需的地质资料,提出对地质缺陷处理措施的建议。这对新建工程来说是完全正确的,但对于已经建成且运行数十年的小型水库工程来说,就可能存在较大误区。这里最大的误区是将工程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全部查一遍或进行全面复核,如此勘察指导思想,其勘察工作的复杂程度并不比新建工程简单。显然,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对勘察思路的调整。从工程地质勘察任务来说,我们将查明工程地质条件调整为查明工程地质问题;在勘察原则上,我们强调不是全面勘察,而是针对病险问题实施重点勘察;在总体思路上,我们需要果断地抛弃那种大型工程新建工程的勘察思路,不用大炮打蚊子。
从以查明“条件”到以查明“问题”的转换,是目前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地质勘察思路的根本转换,在学术上也许会引起较大争议。有人认为,“条件”都没有搞清楚,“问题”将无从谈起。笔者认为,对于新建工程来说是完全正确的,而对于已建工程来说就大可不必了!对于一座已建大坝,如果坝基不存在病险问题,再去查明或复查坝基工程地质条件,这对除险加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如果实在要普查一遍基本条件,就如发烧病人去医院做全套体检一样,费时费钱,且根本没有必要。当然,如果前期经费充足,勘测周期也可以满足,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来说,把工程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再好不过的了。可当前的问题是,小型病险水库数量太大,勘测设计周期太短,前期经费严重不足,全面勘察实际上是做不到的。
2勘察阶段、勘察深度和规程规范的理解与把握
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在《全国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的表述:“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原则上应执行《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以下简称《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当安全鉴定阶段工程地质勘察资料较为充分、不影响初设阶段工程地质结论的成立、不存在影响工程安全的特殊工程地质问题时,可适当简化初设阶段的地质勘察工作,并可根据前期试验资料结合工程类比原则提出岩土体物理力学建议参数”。
《意见》明确表明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地质勘察一是原则上应执行《规范》,二是可以适当简化。但执行起来却有些困难,主要难在如何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去灵活把握勘察阶段、勘察深度和《规范》之间的关系。《规范》将除险加固工程地质勘察分为安全鉴定和初步设计两个阶段,对于地勘工作,这两个阶段存在合二为一的条件,当第一阶段工作还留下尾巴或尚存在技术问题的论证缺实际资料时,第二阶段应予以补充。
《意见》中“根据前期试验资料结合工程类比提出地质建议参数”的提法,是鉴于许多小型水库工程缺少试验资料的现实条件,更需要有经验的地质师根据工程实际结合工程类比去把握,特别应注意工程类比的条件,谨慎地提出缺少试验资料条件下的地质建议参数。
3加强工程地质分析,强调勘察的针对性
工程地质分析是工程地质勘察的灵魂,针对病险工程的病因分析,特别是与地质有关的病因要全面深入地分析之后,才可能有的放矢地去开展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去布置并实施必要的地质勘探,实现明确的勘察目标,获得有意义的勘察资料。
我们强调针对性,是针对工程存在什么问题就重点勘察什么问题,没有问题的就不必全面勘察。对已经出现了险情或可能存在隐患的部位(某一段坝基、存在质疑的建筑物地基、影响工程安全的岸坡等)实施重点勘察,包括查明这些部位的工程地质条件,界定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评价问题的性质和对工程安全的影响程度,提出地质建议参数和处理措施的建议等等;其余未出现险情不存在隐患的部位不必全面勘察。
4坚持“允许渗漏但不允许渗透破坏”的原则
许多病险水库工程的主要“病险”之一是渗漏,防渗就成为“除险”措施的首选,其实渗漏有一个发展过程,到了极端状态将产生渗透破坏,没有发展到这个极端状态之前,只能说存在隐患,但工程仍然是相对安全的!因此,我们说渗漏是产生渗透破坏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我们要做的是将渗漏控制在一个工程安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工程就是安全的。“允许渗漏但不允许渗透破坏”应该成为除险加固工程处理的基本原则。一见渗漏就防渗的做法,其技术理由并不充分。
5坝基渗漏的勘察与评价
坝基渗漏问题的勘察,首先应对坝基按问题分段分类,分出有问题坝基段和没有问题坝基段;其次是针对有问题坝基段实施重点勘察,在垂直方向上还应分出覆盖层渗漏、基岩渗漏和接触带渗漏,查明渗漏区岩土体的透水性质和相对不透水边界,分析渗漏原因,估算渗漏量,评价产生渗透破坏的可能性;最后应根据渗漏性质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不存在渗透破坏和渗漏量在允许范围之内的,可建议简化处理或不予处理。
坝肩渗漏问题的评价较为复杂。一见下游坝脚岸坡区漏水即判定为坝肩绕渗,实际上理由并不充分。因为坝肩下游区漏水可能是库水绕渗,也可能是岸坡山体地下水的出溢,也可能是这两部分水的组合,属于“疑似”绕坝渗漏问题。此类问题一般情况下应根据库水位、降雨量和渗漏量之间的观测资料,结合岸坡地形地质条件认真分析论证后才可以较为准确地得出结论;当这些资料并不充分仅为“疑似”时,应重点补充勘察予以论证,渗漏较轻微的也可按今后运行管理加强观测以观后效的原则考虑。坝肩渗漏还需要明确回答的问题是,渗漏对坝肩岩体稳定的影响。处理措施的建议可以是防渗,也可以是排水,也可以是二者的组合。
6坝体质量检测
《意见》对坝体质量的检测有明确表述:宜分类进行,存在坝坡稳定问题的应针对“问题”区取原状样进行室内物理力学试验;存在渗漏问题的应针对渗漏区取原状样进行室内渗透系数测试。以上试验资料还应结合工程实际进行工程类比,提出坝体土物理力学建议参数和相应渗漏区坝体土的渗透系数建议值,供设计选用。不存在以上稳定问题和渗漏问题的坝体区不必全面取样试验。
《意见》中这段文字仍然强调的是“有病即查无病不乱查”的原则,宣扬的是无病推论的工程理念,即只要大坝运行数十年来未发现位移、裂缝、塌陷等损伤现象,大坝就是安全的,起码也是基本安全的。
大多数除险加固工程对均质土坝坝体都进行了注水试验,以测定填筑土体的渗透系数。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注水试验规程》(SL345-2007)(以下简称《规程》)的表述,注水试验有两种方法,即试坑注水试验和钻孔注水试验[4]。认真研究这两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和限制条件可以发现,均不适合于小型水库均质土坝坝体渗透系数的测试。不适用的最基本理由是边界条件相差太大,《规程》中的边界条件是半无限空间地质体和水平地下水位,而坝体是一孤立的人工填筑体且浸润线(面)是倾斜的。因此《意见》建议对坝体取原状样进行室内渗透系数的测试,并根据工程实际提出地质建议参数,以此作为除险加固工程设计依据。
7其他问题
泄洪建筑物主要是冲刷水流导致冲刷区岩土体失稳问题。地质上一是要作出溢洪道边坡稳定问题的地质评价;二是要预测泄洪水流对周围地质环境的改变所带来的次生环境地质问题;三是应建议防冲刷护坡工程措施。小型水库工程的放水建筑物多为小尺寸下卧式涵管,多数埋置于坝体中。这种建筑物一旦受损漏水,可能会导致建筑物与坝体之间的接触冲刷破坏,需要具体分析判定。
8结语
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地质勘察,我们应抛弃以查“条件”为主的常规工程勘察思路,树立以查“问题”为主的求实思想;对于渗漏问题的评价和处理,需要结合具体工程实际,坚持“允许渗漏但不允许渗透破坏”的基本原则;对于规程规范,应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准确把握。
篇10
1.1 前期工作周期较短、工程上马仓促
随着电力系统改革的深化及电源结构调整的需要。水电开发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地质勘探不够深人、全面,资料较粗糙,有的工程在施工图阶段不得不补充地质勘探。2)设计深度不够,有的工程出现可行性研究和招标设计同时进行或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现象。造成大量变更和索赔。3)设计创新和设计优化的力度有待加强。由于设计周期太短。设计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应用较少;同时为确保工程安全,设计普遍趋于保守,造成施工困难和投资浪费。
1.2 管理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近几年,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水利管理法规,为水利工程管理规范化、法制化奠定了基础,但出台的这些法规对于外部行业的约束性不强,可操作性差。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显得力度不够,《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明确规定:限期消险加固,有关政府应当有限安排所需资金和物料,但多长时间期限,怎样具体合理的安排资金尚无详细的规定。
1.3 施工、设计、监理力量不足
投标资源与实际进场施工资源差距较大,中标后,大量使用资质较低的外协队伍。甚至出现“以包代管”的现象。设计单位承揽的设计任务过于饱和,设计人员大量兼职,各专业之间沟通不及时,出现经验设计、套用设计现象。难以保证设计质量和节约投资的目的。监理市场发育不完善,和设计人员相比,产值低、效益差。一些设计单位的监理机构已是有名无实,而专职监理单位也大量外聘社会人员,监理队伍素质难以保证。
1.4 建设单位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一些建设单位人员大多从施工单位、电力生产单位或设计单位调入,多数属技术型人员,工程建设管理经验不足,管理理论水平不高,急需进行系统培训,打造高水平管理人才。
2. 水电工程建设管理要点分析
2.1 认真研究施工总体规划
(1)施工导流规划。重点研究施工各阶段的导流方式、导流建筑物形式等。在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各参建单位认真研究,结合施工总进度计划,采用合理施工形式.以达到降低了施工强度,缩短施工工期,节约了工程投资的目的。
(2)施工总布置。研究内容包括施工场地、施工道路(包括施工支洞)、存弃渣场等。
(3)施工总进度计划。施工总进度计划是指导、检查工程进展的基础,建设单位必须组织力量结合施工条件、分标方案、施工资源等因素反复论证.找出工程建设的重点、难点和不确定因素,并适当留有余度,编制总进度网络计划,明确各个重点控制的节点目标和线路。使施工强度更均衡,施工程序和工序衔接更合理,更加符合实际工程进度。
(4)分标方案。分标方案是施工总规划的重要内容,应本着施工方便、减少干扰和纠纷、节约投资的原则进行划分。
2.2 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在项目部党政工作、施工生产、经营管理、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参照国内先进企业管理经验,花大力气抓好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理顺内部管理关系,使各项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有章可循。为了使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发生效力,还需建立各项合理的奖惩制度,严格兑现奖惩,促使广大职工严格按照工程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施工作业,促进工程质量和文明施工水平的提高。
2.3 坚持履约守信,强化合同管理
水电施工企业要面向市场,就要通过严格履行工程承包合同,按期按质交工和良好的售后服务来提高企业知名度。项目管理要以工程项目合同条款规定的工期、质量目标,科学有效地组织施工生产;总承包企业要与各分包单位签订分包合同,总包企业对工程全面负责,分包单位对总包单位负责,切实纠正某些企业中存在的转包工程从中渔利,分包工程“以包代管”,出卖证照“吃费用差”等扰乱市场秩序和损害企业形象的行为。此外,还要学会工程索赔的方法和技巧,用合同约束发包方,依靠合同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努力在市场经济中建立承包商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地位,实现从施工企业向承包商的转变。
2.4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做好安全文明施工
做好安全施工应从一下三点做起:
1.建立了一系列规范的基本管理制度,树立了明确的安全生产责任目标。
2.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现场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水平,增强施工人员的素质,提升安全生产和防范意识。
3.在现场管理和过程控制中,根据安全生产责任目标,按照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标准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制定了具体和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通过危险源辨识,了解和掌握了本工程的安全隐患,以安全检查等为主要手段控制和努力消除安全隐患。
2.5 建强化过程监管、重视质量管理
为了做到管理有效和保证工程质量,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强化过程跟踪,管理者要给予指导和帮助,及时指出和纠正存在的偏差.直至完成任务或达到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项目部还需建立一套质量保证体系,对职工进行质量重要性教育,强化全员质量意识,严格按标准施工,按质量标准自检,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水电工程项目对国家的经济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建设项目管理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项目发包阶段和实施阶段,业主或建设单位就要加强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要点上下功夫,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郝荣,李焕平.发挥设计在项目投资控制中的关键作用[J].轻金属,2007,(1):1-3.
篇11
从目前国内的水利工程现状来看,水利工程新建项目比较多,除险加固工程虽未有大张其鼓地实施,但是也在逐步增加,愈发正规化、程序化。不过从当下的国家编制的水利工程地质勘察规程规范来看,大多是针对于新建的水利工程而言的,只是在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中对堤防加固工程的地质勘察工作做了一定的界定。
除险加固工程看似难度不大,但是从近几年较大规模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通常在总院审查的结果来看,审查一次性可以过关的工程不多。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对于除险加固工程而言,勘测设计单位与审查单位两个不同的部门在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前期工作复杂程度增大。
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表明,在水利加固工程地质勘察的过程中,勘测和审查两项工作均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例如,有些勘测人员,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在从事着地质勘察工作,缺乏统一的标准,如此一来由于个人理解上的个体差异,导致了工程勘测结果存在差异;从另个方面将,地质工作是一个极赋创造性的工作,加上审查过程中惨杂的其人为因素更多,由于规范标准的缺失,导致这项工作基本上取决于审查者自身的业务和职业素质。
二、水利加固工程地质勘察的理解
从水利加固工程本身来看,所针对的对象是病险工程,都是有病后导致存在险,接着引入除险加固。那么某一个具体的水利工程是否存病有险呢?从权威性上来看,需要从安全鉴定报告出发,以此为基础,通过分析报告中的评价意见对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进行综合考虑,接着便是开展工程地质工作。从工程实践经验来看,容易出现的问题在于一些安全鉴定报告中关于某些问题的界定如果清晰度不够,在理解上容易出现误差。
例如,在安全鉴定报告中评价意见仅仅是指出坝基存在渗漏问题,这样的界定显然有些模糊,由于渗漏问题性质描述上的缺失,势必导致在具体的勘察中难以准确地把握好技术,加大了工程量。具体做法上,首先结合坝基地质条件,对渗漏的性质进行详细地分析,接着制定出开展具体工作的原则。同时结合具体的要求,进行问题的回答,如果仅只要勘察出大坝的安全性,只需要对是否存在渗透稳定问题进行勘察,如果存在渗透稳定问题再进行下一步工程处理,如果不存在渗透稳定问题则不必进行工程处理;如果工程的具体要求是为了有效地控制渗透量,那么为了有效地减渗这一目的,那么不管存在或不存在渗透稳定问题,都会进行适当的防渗工程措施。这一过程中地质勘察的作用就是有助于对渗漏问题的定性。
在工程实践中,如果坝基不存在病险问题,其加固工程分为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情况一:大坝不需要加高,或需要加高大坝不过前人勘察得到的地质资料有肯定性结论可以利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对坝基实施地质勘探;
情况二:大坝需要加高,同时前人勘察得到的地质资料不能满足对大坝加高的工程地质进行有效的评价,此时,必须在前人勘察肯定性结论的基础上补充实施坝基地质勘探。
在工程实践中,如果发现早期得到的地质资料与现行的工程加固评价标准有所差异的,此时,需要实施一些复核性的地质勘探,借此用发展的眼光对前人留下的地质资料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和利用。
三、加固工程地质工作的原则分析
大量工程实践经验表明,除险加同工程勘察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以查明与地质条件有关的险工、险段和险情部位的出险原因,其余没有出险的部位不必进行勘察,除非委托方另有要求。对于病险工程的全面体检,那属于安全鉴定的任务范畴,不属于工程地质勘察的职责。这个原则一定要分清楚。
1、以工程安全鉴定报告为依据科学勘察
除险加固工程和新建水利工程中的勘测工作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地质勘察不需要面面俱到,因此其工作范围必须科学合理的制定。
从工程实践经验和具体要求来看,对除险加固工程实施勘察的主要依据是工程安全鉴定报告中有关地质的评价意见,在具体的勘察过程中,报告中没有出现的建筑物地质问题,应该认为不是问题,具体的勘察实践应抓住关键性的问题。
2、从工程实际要求出发
不同的工程状态和要求,勘察的任务和要求也会不尽相同,例如,某些加固工程存在大坝加高的任务,即原大坝上增加新的荷载作用,这样势必导致工程的坝基受力状况发生较大的变化,针对这一工程实际,勘察上就必须对坝基进行要求较高的工程地质评价,通过勘察必须得出坝基的地质体能够有效地满足大坝加高要求的地质结论,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因为工程安全鉴定报告对此项要求通常缺失或要求不明确,但是却是实际工程中必须要考虑的,容易被忽视却不能遗漏,特别是一些特殊水利工程的大坝需要加高,此时,对坝基地质体实施科学的研究,确保得到的结论更具说服力。
3、强化工程地质分析环节
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显示,工程地质勘察成果是优是劣,最终都将体现在具体的工程地质的分析水平上。可以想象,一份高质量的地质报告,切忌对地质条件只作一般性的描述,又或者是简单地将勘探得到的资料进行无条理性堆砌,地质师必须要结合地质勘察的结果并进行认真的分析,确保推理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判断具有准确性和针对性,对地质预测做到全面,在基本结论上没有任何遗漏。
四、抓实坝体检测工作
大量实践经验和统计资料显示,在除险加固工程进行勘测没计的过程中,对坝体具体的某些部位实施检测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从水利工程的建筑物实际来看,坝体作为人类修建实体,和天然地质体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进行检测时,切忌沿用传统的地质基本理论进行实施有违客观实际的“地质勘察”,那么应该如何实施呢?从工程实践经验来看,可以充分地借助于地质师的常规或是特殊的手段及方法,充分发挥地质师的特长对坝体的质量作出基本且科学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李翔洲.地质勘察的原则在除险加固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0)
[2]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487—2008)[M].中国计划出版社
篇12
人类历史刚刚翻开新千年新世纪的第一页,一场以高新技术为前导的产业革命却早已开始了,工程地质学科必将在这场革命中获得新生。当然,我们更应该看到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性进步,都伴随着矛盾与冲突,特别是体制和机制问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需要协调与适应,改革就成为必然。
当前,工程地质学科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工程地质专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斗争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人类工程活动不是改造自然而是如何顺应自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问题,工程地质学家和地质师都要认真关注,并勇敢地承担起应尽的职责。
1 工程地质学科的起源与发展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门地球科学。20世纪初,为了适应兴建各种工厂、水坝、铁路、运河等工程建设的需要,地质学家开始介入解决工程建设中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不断地进行着艰苦的工程实践和开拓性的理论探索,首次出版了“工程地质学”专著,工程地质学开始成为地球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工程地质勘察则成为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有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和平环境,工程建设的发展十分迅速,工程地质学在这个阶段迅速成长起来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工程实践和理论探索,工程地质学大为长进,内涵和外延都焕然一新,成为了现代科学技术行列中的重要分支学科。
3 工程地质的技术进步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近二十年来有了长足的进展。测量、物探、钻探、试验等在仪器、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为工程地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依托。由于有了各种新技术的支持,工程地质分析从定性到定量就成为可能。定量分析的新理论层出不穷,在学术界十分活跃。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工程地质来说是一场真正的技术革命,从外业资料收集和内业资料整理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产品成果、质量标准等等均与传统的工程地质有较大的差异,应用前景振奋人心。“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技术协作网”业已正式成立,必将对工程地质技术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主要包括六大课题:①数值计算;②制图;③数据库;④文档管理;⑤专家系统;⑥网络系统。这六大课题既是多年来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实践,也是我们将继续探讨的主要课题,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赋予新的内涵。
4 工程地质专业的任务与责任
工程地质专业的主要任务是:①选址,选择在地质条件上相对最优的工程建筑地区或场地;②评价,阐明工程建筑区或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工程地质评价,准确界定工程地质问题;③预测工程建筑物兴建和运用过程中地质条件的可能变化,为研究改善和治理工程地质缺陷的措施提供依据;④调查工程建筑物所需的天然建筑材料等。归纳起来的表述:为工程建设提供基础性和专门性地质资料,为工程选址、建筑物设计以及不良地质条件的工程处理提供技术依据,同时对地质环境的变化作出预测。
为了完成以上任务,需要针对工程建筑物区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分析,界定和研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勘察需要勘察目的明确,工程概念清晰,勘察手段多样,勘探精度满足要求。工程地质分析要求方法正确,计算可靠,参数可信,建议措施符合工程实际。工程设计最关心的是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和物理力学性质,因此工程地质工作的最终体现是工程地质定性和定量评价。
工程地质专业只对提交给设计采用的地质资料负责,其物理力学参数也仅仅是建议值,不在建议值范围之内的设计采用值和不适应地质条件的设计方案,地质师不负责。但是,地质师有责任对不符合或不适应地质条件的设计方案提出质疑,对可能存在的工程隐患要与设计师充分交底,对不良工程地质缺陷有责任提出工程处理措施的建议。
一般说来,正规勘测设计院的勘测队伍,已经过几十年工程实践的检验,在正常情况下都可以完成以上任务并尽到地质专业的责任。本文以下章节列出的工程地质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是归纳了笔者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十多年来的所见所闻,供地质师们分析问题时参考。
5 工程地质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1 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问题
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一般问题较多的是工程概念不清,勘探侧重点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方法不当,手段落后;工程地质分析工作中所选择的理论、方法、计算公式等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其适应条件的物理意义混淆不清;地质报告中基本地质条件不清楚,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界定不准确或论证不充分,有问题遗漏甚至结论性错误;有些地质报告没有地质结论,也有些工程没有做多少地质工作就先下结论,极不严肃。此类问题往往造成阶段性工程审查不能一次性通过,可能延误开发时机;或者尽管通过了审查,但却给工程留下了隐患,这种情况的危险性更大。
5.2 相关专业的理解问题
一种情况是地质师对其它专业不理解,这需要加强跨专业的学习。另一类现象是设计施工等相关专业对工程地质的不理解。有的不懂地质却偏要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勘探要求,有的工程由设计人员来布置地质勘探工作;有的设计人员对地质专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自以为是包打天下,不结合地质条件设计不当;也有的是不尊重自然地质规律,野蛮施工,严重破坏地质体的自然结构,造成重大工程事故。所有这些非地质专业的问题,往往在出了问题之后又向地质专业推卸责任,令地质师们不知所云。工程地质界知名专家学者孙广忠教授指出:“实际上,在地质工程实践中脱离地质实际的实例随手可拾,可以说,地质工程施工中出现事故的绝大部分是设计和施工脱离地质实际的结果,或者是对工程地质条件没有搞清楚或认识不清的结果,如果离开了地质基础,则其理论必将脱离地质实际必将作出错误的结论”。
潘家峥院士等前辈专家早已强调过地质学水工,水工学地质。足以可见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问题,早已被专家们的真知灼见道出了关键,就看我们作何行动。
5.3 勘测周期不合理的问题
从工程地质勘察到地质报告的提交需要一定的工作周期,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有些工程没有基础性的前期投入,一旦要报项目,立即就要求提交地质报告;还有些工程是今天提交了可研报告,明天就提交初设报告。此类情况多为地方性工程,一般国家投资的大型工程出现这种局面的不多。没有足够的勘测周期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地质条件不清楚,投资控制不住,施工后修改设计,或由于地质问题造成承包商巨额索赔等等。更可怕的是留下了工程隐患,可能造成重大工程事故。
5.4 规程规范的问题
规程规范的问题较多,甚至产生了一些混乱。水利系统与水电系统的勘测设计阶段不一致,规程规范也有区别。历经十多年的编写报批,1999年才颁布的国家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在勘测程序和新技术的应用方面都已经明显地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一经颁布实施就难以把握。更为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另一部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并不完全适合于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而建设部的一些工程勘察监督机构则以此为依据对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单位实施质量检查,使勘测单位不得不准备满足两种规范的两套地质报告分别对付审查和检查。规程规范的修订和出台周期太长,完全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水利与水电分家之后,对于工程地质这个专业来说其工作性质是一样的,但却存在不同的技术标准和勘测程序,这种情况还要继续下去,需要寻求解决或协调方案。
5.5 人才问题
十年造成的人才断层已经出现。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前辈地质师相继离岗,各勘测设计院明显缺地质总工人才,八十年代期间各院比较整齐的地质副院长和院级地质总工,近年来在一些勘测设计院已经相继断档,或后继无人,或后备人才尚不成熟。勘测行业不景气,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与工程地质专业不相适应,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的局限,人才资源开发机制的问题,择业行为中的浮躁动机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优秀地质师的成长。
高质量高水平的工程地质分析成果,出自于高水平高素质的地质师。有人说二、三年就可以培养出地质专家,实属无知。要培养出一个具有工程地质分析能力,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地质师,没有十年以上的功夫,大量的工程实践,自身的敬业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相关学科专业的学习和渗透,是决不可能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地质师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来。培养优秀地质师的难度可以说远远超过培养博士、研究员和教授的难度。
社会的发展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市场,对地质师素质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最好是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勘测队伍要走向市场,必须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
5.6 技术管理问题
工程地质勘察质量的控制,技术管理是主要环节之一。近年来一些单位提交的勘测设计报告中的地质章节不是地质师写的,报告的编制人中没有地质专业负责人,或地质报告没有院级地质负责人审查把关,报告和图纸中的错误较多。这种情况给总院增加了审查难度,同时也有损勘测设计单位的质量和水平形象,还会延误工程报批的时机。当然也有上级单位工程审查把关不严,助长了这种技术责任心不强的现象。
5.7 其它问题
前期工作投入不够,有些地方部门长期拖欠勘测经费;体制问题,市场竞争不规范,非水利水电勘测单位从事水利水电勘测工作存在工作方法、技术要求和工程地质评价等方面的差异;勘测工作经费仍然按落后的实物工作量计算,造成多勘探多争钱,地质分析多出力多赔本的事实上的不合理现象,长期以来得不到解决。勘测技术的科技含量低,新技术新方法投入少,不能满足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的要求。
5.8 今后十年将进入工程事故的高发期
鉴于对以上若干问题的担忧,今后十年有可能是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事故的又一个高发期,这一悲观性预测有些危言耸听,但愿不要成为被不幸言中的事实。
5.9 解决问题的对策
解决问题首先要分清责任。规程规范和部分技术管理方面的问题应该由总院负责;勘测周期不合理,前期工作投入不够等问题应该是地方部门或者计划部门负责;质量、人才、相关专业的协调等问题自然应该由勘测设计单位负责;其它问题大家都有责任,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大环境。
责任分清楚了,落实到要有人来抓,所有问题虽然我们不敢说都能很好地得到全面解决,但至少可以前进一大步。最可怕的是大家都在畅谈必要性重要性,结果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行动。笔者在这里也就是夸夸其谈而已,不可能提出可以操作的具体解决方案,这种方案也不该我们提,该谁提?当然应该是谁负责抓,谁就提方案追落实精指挥勤检查,最终归结到谁领导的关键问题上。到此为此,我们的对策就算出台了。
其实,我们这里列出来的众多实际问题,本质上和深层次的是体制和机制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随着勘测设计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新技术与旧管理的冲突,老观念与新思想的交锋,既是矛盾又是改革的动力,这是不难理解的。
6 工程地质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汪恕诚部长曾经讲话强调:“不能老修改设计,因为搞招投标尤其是国际合同,修改设计就意味着被索赔”。少修改或不修改设计,是对工程地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基本地质资料不准,修改设计就是必须的。高标准严要求就是挑战和机遇。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实际上又是一部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相互影响的壮丽史诗。以前我们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当成是与天斗与地斗的斗争关系,实践证明,人与大自然斗争的结果,虽然取得了一些局部性的小胜利,而大自然反过来对人类的惩罚却是灾难性的。人类的每一次产业革命,无不与工程建设有直接关系,与地质环境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建国以来,我国的基本建设此起彼伏,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从无到有,新一轮的建设正在兴起。在多专业组成的基建队伍这个庞大乐团中,地质师要起到指挥和首席演奏家的作用,甚至还要担负起独奏华彩乐章的作用。
尽管工程地质学科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工程地质工作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难题,然而这更是机遇。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顺应自然,保护环境,防止灾害,造福人类,是工程地质学家和地质师的艰巨任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思敬,工程地质学的任务与未来,《工程地质学报》1999年第3期
2 崔政权,《系统工程地质学导论》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5
3 孙广忠,论地质工程的基础理论,《工程地质学报》1996.第4期
篇13
前言
在水利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渗漏状况,必须对工程进行加固。为此水利工程施工灌浆技术将在日后的实践工作中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在施工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的施工环境进行总体的分析考量,对地质条件、水文特征等一系列因素综合把握。再次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施工灌浆技术,保障工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一、特大漏水通道的灌注方法设计
通常运用定向爆破的方法建造的堆石坝,容易在坝间岩体中产生较大的裂缝,除此之外,受到水溶侵蚀的作用在可溶性岩石地区会因出现产生大面积的喀斯特溶洞、溶沟,导致坝体出现大量漏水现象。我们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第一, 针对倾角不陡的并且无水流作用下的大裂隙,一般先用采用浓浆、水泥砂浆或间歇灌浆进行加固处理。如果收不到明显效果,则继续通过定量灌注混合或稳定浆液等手段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混合浆液中一般由水泥砂浆、水泥粘土浆、水泥粉煤灰浆和水泥水玻璃浆等多种材料混合而成,混合浆液的性能要好于其他浆液,通常在遇水性能恶化、注入量大的地层时采用稳定浆液。第二, 在漏水通道有水流作用或倾角较陡的大裂隙、大孔洞:
1 冲填级配料。
在孔口用稠水泥浆冲灌粗砂和砾石(粒径由小到大)。若灌注一段时间后仍无效果,再改用浓浆冲灌级配粒料。配料时可先搅拌成一定稠度的浆液从孔口倒入,等灌满后用常规方法进行灌注。所谓级配料,应是包括土、砂、砾石等粗细颗粒都有的混合料,能自然形成反滤层。其中包含的粒料应是先细后粗,逐级探索,到某一级再也灌不进时即停止。充填粒料的目的,主要是希望用某一级砾石在窄缝处形成“架桥”,迅速将缝隙在中途堵住,以便于形成反滤层,最后将通道堵死。
2 双浆液灌浆。双浆液灌浆是化学灌
浆中的一种,也属于控制灌浆的范畴。水泥浆液和速凝剂(一般采用水玻璃)分别从两个灌浆管进入混合器, 水泥浆和水玻璃在混合器中充分混合后,在速凝前到达孔底。为了达到预期的防渗效果和满足防渗体的强度要求,需要对浆液的扩散距离进行控制。浆液既不能扩散得太远造成材料的浪费, 又不能因浆液的扩散范围太小使防渗体的强度不够。如果浆液凝结时间太短,灌浆孔将被堵住。
二、灌浆前的勘探与试验
1为准确地确定各种灌浆参数, 保证质量, 首先要进行勘探和试验。
(1)坝体和坝基勘探。目的是查清坝体和坝基的现状, 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首先在典型漏水部位进行钻孔勘探, 查明坝内部的石质、胶结材料密实程度, 有无空洞及基岩结构情况等。
(2)压力抬动试验。目的是查明坝基、坝体的承压情况, 以确定灌浆压力。在不破坏原结构的条件下, 有效地将浆液压入坝体内部、基岩裂缝、砂砾石层中, 以保证灌浆效果。
(3)压水试验。目的是为帷幕及固结灌浆设计提供准确的数据, 并指导施工, 保证效果。选择坝体或坝基典型部位, 按照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进行工作,试验压力采用设计灌浆压力, 根据试验结果、单位吸水量值的大小, 确定浆液浓度、吃浆量大小。单位吸水量值越大, 吃浆量就越大, 浆液就要适当变浓。
(4)灌浆试验。目的是解决帷幕灌浆和固结灌浆的影响半径、浆液浓度及其它参数等, 为布孔和灌浆设计提供依据。
2设备及材料选择
( 1) 造孔设备:
a帷幕灌浆垂直造孔采用回转式液压钻机, 如钻孔浅时, 也可采用风钻造孔;
b坝上下游固结灌浆( 即前堵、后追踪灌浆) 造水平孔或斜孔。
( 2) 灌浆设备。有搅拌机、多缸活塞式灌浆机、承压输浆胶管、注浆管、胶塞、压力表、比重计等。
( 3) 灌浆材料。主要是425普通硅酸盐水泥、砂子、粉煤灰、石英粉、水、外加剂等。
三、无塞灌浆方法
无塞灌浆原本叫做“自上而下、循环式、不待凝、孔口封闭灌浆法”,其特点在于无塞灌浆技术的运用。即钻一个比帐幕灌浆孔(56mm)大20mm(76mm)的孔,其孔长为1.5m~2.5m,不下入原来一套复杂的灌浆塞,而只下入一根钻杆或无缝钢管作为射浆管,以钻杆与于L 壁之间的孔隙作为循环灌浆的回浆管。其它施灌流程同常规帐幕孔口封闭灌浆法一样。每一段灌浆结束,即可提出钻杆,换上钻具进行下一灌浆段的钻孔与灌浆而不需要待凝。“无塞灌浆技术”大体具备下列优点:
1首先,因常规帐幕采用灌浆塞而改良为“无塞”,明显地缩短了试验(施工)时间,提高了工效。以LI 组为例,采用无塞帐幕灌浆与有塞帐幕灌浆相比较,可缩短近一半工时,而且避免了灌浆塞常出现塞堵不好发生漏水需返工处治的麻烦。
2关键是提高了帐幕灌浆质量,对LI 组试验而言,采用常规帐幕灌浆后压水检查结果虽然达到m<0.01L/(min·m·m)(即1Lu),满足了设计要求,但采用无塞灌浆后压水检查结果,已达到m
四、混凝土裂缝灌浆技术
混凝土裂缝灌浆技术最初是从坝工构筑物开始运用的,以后才引用到建筑工程中来。通过多年来的实际应用,已证明环氧灌浆法修补泥凝土裂缝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经济上也是合理的。这一方法的成功为修补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这种方法在各
地应用的过程中又不断得以改进和完善,至今已经成为混凝土构筑物加固和堵漏的一个重要方法。采取环氧胶粘剂灌浆方法可以填充和弥合宽0.1mm 以上的混凝土裂缝。通过十余年来的实际应用, 已证明环氧灌浆法修补混凝土裂缝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在经济上也是合理的。这一方法的成功为修补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环氧灌浆法曾先后在北京和全国其他地区得到广泛使用,应用范围有公用建筑的大梁、工业厂房的吊车梁、公路桥梁、地下铁道涵洞、柑架、小型水坝以及大型体育馆的抗冻地面的修缮等。这种方法在各地应用的过程中又不断得以改进和完善, 至今已经成为混凝土构筑物加固和堵漏的一个重要方法。
国外混凝土裂缝溜浆方法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查考相关文献的有关介绍,关于环氧树脂压力灌浆的第一份综合报告是1961 年发表的。修复工程采取了向裂缝缺陷部位灌注环氧树脂的方法, 裂缝采取以下处理方法:首先沿裂缝开凿浅榴(6×12mm),松散的碎块用压缩空气吹净,再沿裂缝钻深19 毫米的孔,孔与孔的距离为30 厘米。钻孔内插入短管,用触变性环氧胶粘剂固定, 裂缝也用这种材料封闭。
五、诱导灌浆技术
在水利水电灌浆工程设计时,根据不同的要求,创造条件设计既能挡住泥土侧压力,又能防渗漏的灌浆帐幕工程;同时设计出控制浆液流动范围,更有效地进行加固的基础加固工程。这就是诱导灌浆技术。广义的诱导灌浆技术还包括电渗化学灌浆等。
结束语
灌浆技术是水利工程建筑物建设过程中一项基础施工技术。施工灌浆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到大坝坝基防渗和加固处理中,是提高大坝稳固性与安全性的重要技术措施。大坝与水库的地基是否稳固直接关系到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一般情况下,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后才能达到稳定与防渗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唐淑玲. 水库坝基灌浆施工质量技术[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