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科学探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

篇1

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并不是一味放任自由的教学,而是运用系统的、合理的、高效的教学方式,同时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改变过去的初中学生学习生物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想法,通过科学性的探究教学方式,令学生可以真正的喜欢上生物这门学科,可以使学生自主去研究去分析,充分提高学生大脑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对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初中生物教学问题分析

科学的探究性教学,虽然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但其中影响其教学效果的因素仍有很多,不同地域,不同学生的性格、生活环境都是影响探究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老师在运用此种教学时,也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只会令“科学”二字变成迂腐的教育理念,其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初中学生对于学习生物知识的学习态度,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自主积极型。这种学生对学习生物知识很感兴趣,在课堂上,学生因为对老师讲课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心态上是开心的、喜悦的,对老师讲述的生物知识会认真的听讲,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会积极的、自主的进行分析、思考,有时候还会对老师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但这一类的学生少之又少,因为大多数的老师和家长,最关心的是学生和孩子试卷上的分数,而不是学生有多么喜欢生物。

第二种学生是努力学习型,虽然这一类的学生因为头脑的差别,成绩也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在努力地学习,可是对生物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一个字“背”,也就是死记硬背生物课本的内容和习题等,而部分生物老师也只是在照本宣科,只是按照课本上的文字讲解给学生听,而且第二类的学生也会被其家长所误导。有的家长甚至会买一些教学生如何可以快速记忆书本上的知识的书籍,虽然记忆力对学生来说也很重要,但这种让“背”生物成为学生学习生物的目的的理念,完全违背了生物探究教学的真意。

第三类是顺其自然型,这种学生不会强迫自己花很多的时间去生物知识,特别是在其他学科作业较多的情况下。在课堂上也只是强忍着听完了老师讲的内容,探究性的学习只在老师的监管下才会执行,课后只是应付着完成生物老师留的作业,在这过程中自己能学到多少就算多少。在这三类学生中,第三类学生最多,第二类则较少,而第一类更是少的可怜。

二、生物教学中科学探究性教学分析

(一)、探究与生活相结合

科学探究教学中,探究的内容十分重要,如果只是让学生探究生物书本上的内容、知识,未免有些枯燥,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科学的探究教学,则是需要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想要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意识,首先要令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兴趣、产生学习的欲望。学生对生物学科不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单一化,从而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的同时,还感觉自己与书本上的知识很遥远,虽然书本上所讲的内容看似是于自己的生活相关的,但这些知识并没有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多大的影响。

如: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物的结构等等知识,看似就存在于学生的身边,但部分老师并没有把他们相互结合起来。在生物教学课堂中,老师应当把书本上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令学生感到在生活中时刻都有生物知识相伴随。比如:在讲关于植物结构方面的知识时,老师可以用学生时常吃到的蔬菜和水果为例子,这样学生在吃到这些蔬菜和水果时,就可以再次想到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巩固了学生对生物知识记忆的同时,还增加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以及生活常识的探究机会。而在讲到生物细胞方面的知识,比如: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课时,老师可以扩大实验的范围,不单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想要观察的细胞样本,比如:学生生活中经常食用的食物,家中或周围的花草、树木等,这样一方面增加了生物教学的灵活性,也达到了令学生可以自己把生物与生活结合在一起的目的。

通过把生物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真正的融合在一起,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和能力,把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在学习中学生不再单一的依赖老师。也就是说通过把探究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以后学习中,不再是只会依赖老师进行探究学习,而是把生物当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自主的去研究、思考。

(二)、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

科学探究,是自主的研究、分析以及理解、认知,而不是只在老师的安排和命令下进行的讨论和交流,这就需要从根本上去改变学生那根深蒂固的被动学习态度。首先,要改变以往老师高高在上、绝对主导的教学形象,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说”多“想”,这“说”与“想”包括学生的提问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上,令学生变成课堂的主导之一。其次,在把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时候,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地发觉生活中存在的生物知识,而不是单凭老师一个人的讲述。科学探究性的生物教学,其真正的意义是受益于学生,而不是老师用来完成自己教学任务的工具,所以老师在生物教学中,应引导和改变学生的被动性为主动性,这样才能令科学探究教学方式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结语

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其效果不会立刻呈现出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会产生种种问题。包括“新”“旧”教学模式之间转换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很多学生可能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从而让成绩出现下滑或停止上升的现象,这就需要老师拥有坚定的教学理念,不能因为担心自己的前途而放弃新教学模式的开展。总之,科学探究性的生物教学,是需要在老师的带动下,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高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2

一、积极转变观念

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正确理解科学探究的含义,充分认识到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二、改变教学模式

探究式学习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模式,要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真正置身于科学探究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觉自己真正像科学家一样在研究生物学科中的现象及问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研究、信息搜集与处理以及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最终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实现价值观。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要有探究环节,还必须有探究内容,探究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紧密衔接。

三、传授探究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平常的生物教学中,直接传授给学生知识远没有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重要。例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我们就要大胆地走出去,把探究空间延展到田间和村寨,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和校园,了解田间和村寨生物的同时,还要学会对调查的生物进行归类,为以后的探究作好准备,并且初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传授探究方法的过程中,初中生物教材中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方法训练的绝好素材,可以设定多种探究情境和生物种类,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科学探究的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活动,了解学习过程,学生自然就学会思考,知道怎样学习,在亲自经历这样一个个探究活动以后,顺其自然地学会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指导课外实践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学科,对生物学有较强的新鲜感,对生物学科中的各种现象比较好奇,这就为我们在以后的实践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新生还没有系统学习生物学知识,在课外实践时会遇到不少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学生不知道如何来解决,如何克服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教师要综合考虑课外实验题的难易程度,科学命题,并在课外实验的过程中加强指导,对课外实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困难充分预判,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样,课外实验出现的问题不仅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更能让学生明白科学实验的严谨性,体会到实验成功的喜悦感,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强化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

篇3

一、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教材设计探究活动的目的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了解探究实验的目的,设计并安排好科学探究活动,是贯彻落实这一课程理念的关键所在。例如七年级下册中关于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探究,考虑到学生在自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等方面还缺乏训练,教材通过提供背景材料或模拟讨论情境的方式给予引导。探究过程中,教材呈现了学生可能提出的三个问题:“楼层越高尘埃越少吗?”“下雨前和下雨后尘埃粒子的数量会不会不一样?”“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尘埃粒子的数量相同吗?”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一定要从中选择探究的问题,而是希望给学生一些启发,引导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当然,如果有的学生提不出问题,从这三个问题中选择一个进行探究也是可以的,选择本身也体现了一定的自主性。

二、激发学生对生物探究实验课的潜在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考虑到要使学生主动探究,首先要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强化他们探究的动机。因此,实验课上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实验、模拟探究等活动得出结论,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能力。只要学生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七、八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九年级不学就不重要,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上《显微镜的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乙肝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血液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三、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探究实验的方法步骤,规范地进行操作

生物科学本质上是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实验步骤要规范,而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要点:1、取镜安放时要距桌边偏左一掌宽(5-7cm);2、对光时要把目镜、物镜、镜筒、通光孔、反光镜等调成一直线,并要注意光线强时用反光镜平面,光线弱时就用凹面;3、观察时标本要正对通光孔正中,调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眼睛要注视物镜,避免压碎玻璃片标本,找不到物象时缓缓上升镜筒即可找到。教师要规范操作一步,同时讲该步的注意事项,再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操作规范而且准确的学生,同时纠正错误的操作方法,如观察时要左眼看右眼睁,不能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转换的错误操作。学生根据提示很快掌握步骤和要领。这样既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学生时时有兴奋和满足的心理体验,能满怀激情地去探索。

四、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如在“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认为看完了,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和学生共同准备蚯蚓、玻璃板、纸板、木板等实验用具,做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和触摸蚯蚓的运动器官,然后按顺序让蚯蚓在不同的板面上爬行,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最后比较现象得出结论,让学生说出影响蚯蚓运动的因素。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篇4

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从考试改革、课程方式改革到学习方式改革不断推进。在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和不断地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中,“探究性教学”日益引起教育界和社会的关注。所谓“探究性教学”通常是指 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得知识和技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观点。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1 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身处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对“探究性学习”一定不陌生,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很准确的说出其内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不妨先来探讨一下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它究竟有何魅力?能够在当今教学界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

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学习观,探究性学习是植根于现代教学理论的,认为一切知识的学习都应该建立在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反对被动的接受知识和传承知识,提倡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创新知识,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作为教学方式的一种,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学习相对应,接受学习很大程度上类似于我们所说的“填鸭式教学”,即教什么怎么教都由老师决定,学生只需要被动的接受安排就好,而发现学习则是指学生拥有充分的主动权和自,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通过科学的方式和寓教于乐的方法掌握新的知识。

探究式学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尊重学生的兴趣,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有利于其能动性的发挥,更好的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关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相关学科相结合,将兴趣深入,把兴趣转化为问题,以此为探究的出发点,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合作探究的学习当中,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快乐和对知识的渴求。

2 初中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2.1活跃课堂的需要

生物属于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究和发展的历史,这是生物科学的本质特征之一。传统的课程观指导下教师重视生物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再加之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教师通常都是一堂课45分钟满堂灌。生物知识对于青少年来说专业性比较强,不易深刻理解,又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则直接影响了动手,动脑能力。

2.2生物课程性质和任务的需要

新课改是在复杂的背景下开展的,包括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观念的普及等等。其中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师是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进行调整,从人类生物文化中汲取营养,在探究性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3教育和时展的需要

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方式一直备受诟病,学生知识丰富,但能力差的例子比比皆是。学生学而不能致用。很严重的问题是学生不是探究性地学习,而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没有创新精神。现在我国教育观念落后,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课程中“难繁偏旧”状况普遍存在,课程结构单一、体系封闭。学生题海战术,做完了一本本练习题却什么实际能力也没掌握……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断推进探究性学习的发展是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3 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因素

3.1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

在生物教学的伊始,教师要有意识的根据初一新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教授学习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收集和分析资料、积极参加各种调查活动等等。

观察是科学研究最基础的一种方法。科学观察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要有明确的观察目标,观察时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专业的设备,及时客观准确的进行记录,观察时要积极的思考,多问一些为什么。例如:在讲解青春期相关课程时,教师不一定把关于身体变化的情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图片,结合自身发生的变化而讨论和发言,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调查前研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到社会或者大自然当中去,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的要求在自然界中进行调研,明确目标,制定科学可行的计划,然后用双手去接触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实践调查,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将得到显著的提升。

3.2重视实验课程的教学

实验课程在生物教学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验能够把课本上单调死板的理论转换为生动鲜活的实物。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还能提高和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也能养成实事求是、科学求实的态度。在增强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笔者认为实验一般分为三种:一是训练学生操作技巧的实验,各类观察类的实验多数与此,例如《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等;二是针对操作上有一定难度的、进行验证性的实验;三是最新的探究性的科学实验,教材称之为探究实验。要因地制宜的进行试验,科学的分组,实验的有效,使学生真正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过程。达到学习的效果。

综合采用各种措施

3.3综合采用各种措施

学无定法,主动探究性的学习更是如此,我们只能是提供一些大致的方向,关键还是任课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地教学。

篇5

一、科学探究不一定要遵循完整的探究过程

作为初中生学习方式的科学探究,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和领会探究所具有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并将所学的这种思维方法运用到新的学习任务上去。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只要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管参与到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是某一个或多个环节都是可以的。

我们教师应允许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或材料,螺旋式地、分阶段地开展不断的探究活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一步的探讨后,学生仍有疑惑也没有关系,因为对某一知识的形成是常常需要日后回过头来反复验证的,因此不必强求一次探究透,探究完。比如,中学阶段的许多学生知道生命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但他们往往不认为生命体也是由分子构成的,因为学生往往把分子与非生命物质联系起来。许多学生对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存在错误认识,如他们可能把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适应性变异理解成一种有目的的生物行为。只有通过进一步在教师引导下的亲身探究,让他们自己亲自发现自己的已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现象或事实之间的不一致甚至矛盾冲突之处,他们才会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这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是“顺应”与“同化”两方面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建构起来的这些新知识,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和有效力的“活知识”。

此外,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听讲获得的新知识有时学生很难理解。比如光合作用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心肌的收缩是不受神经控制的等等这些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可能了解教师在说什么内容,也能够理解其字面的含义,并在考试时能正确作出回答。但对于上述学到的知识,学生常常是半信半疑,很可能想不通,在他们后续的思维中则仍旧会按照自己原来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行事,或在不同的情境下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要正确处理这种情况,唯一的途径就是给他们更多的亲历的不断的探究。

二、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注意要体现一定的能力梯度

初中生物新教材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类型各异的探究栏目与活动。还有专门文字说明观察、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探究的一般过程、实验方案的设计。另外,更有许多阅读材料详细展示了科学发展史上出现的一些科学探究的典型范例。如光合作用的实验等等,较为详细地展示了这些经典探究所经历的典型过程和运用的主要方法,从而给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启发和想象。这些启发我们在探究过程中,一般要沿着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一定梯度来设计探究活动,使学生逐步地掌握怎样确定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以及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怎样保证实验变量的唯一性。

三、科学探究式学习注意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差异

生物教学中的科学探究并不是为少数人准备的,而是更应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进来。有效的探究式教学更适合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的方式展开,使每个小组成员能为本组的探究成果做出贡献,使合作能力充分得以体现。应该注意的是,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科学探究,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比较内向较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在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行为,注意引导他们注意让每一个人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当然,对于某些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还要考虑利用其他时机,如开展生物课外兴趣活动,给予他们一些专门适合他们水平和需要的探究任务。

四、在探究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工作,在小组中,学生共享专业知识。在小组中,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与小组其他成员相互依赖、共同承担责任,进行积极的良性互动,相互交流想法、相互鼓励和沟通。除了个人的一展所长外,还应该多倾听其他人的思路与建议,学会审视自己的思维观点,激发彼此的灵感并深化各自的认识。

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

总之,在初中生物科学探究的教学中,只要我们认真加以运用,注意其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通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创设,既存的教学架构会得到显著有效的调整优化,其结构层次也会进一步得到实践途径的拓宽以及应用内化的纵深。指导教师也可以在宽泛自由的整体规划下,因地制宜地创设试验教学情境,灵活多样地开展互动交流反馈活动,真正体现高效课堂这一环节的检验所学、凸显不足、拔高自我的关键内涵。

二、实现高效生物课堂的教学措施

现在,对高效课堂的探究层出不穷,花样繁多,但我认为有一点是永恒不变的,即“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教师要想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就要对所教授的专业知识体系有一个完整、宏观的把握,根据教学大纲及中考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特点有清晰的了解;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及本节内容灵活选择。找准自己的位置,为学生搭建一个多维度的平台,实现教与学共赢。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保障高效课堂的运行

教师备课不仅备教材、备教法、备重难点,更重要的是备学生。我们的工作就是把无限的知识教给参差不齐的学生。所以,要上好一堂课,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前提是师生要配合好,参与率要高,学习积极性要好,学习氛围要浓,这种局面是建立在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的,这样才能更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积极性。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三维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吃透教材备好课,设计出最科学、最合理、最具可操作性的导学案。这不仅要花工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需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习能力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思想变化最快的时期,好奇、好表现是上天赋予他们认知世界的原动力,故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尽量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际能力,说明将要讲解的知识在科学上实际中的作用,经常提出悬念和质疑,让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的、兴奋的状态。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兴趣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只停留在兴趣上那是不能持久的,教师还要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下一番功夫,使他们克服在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从中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这是重要的,是培养的主要目的。这样的方式既让学生产生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无疑,课堂气氛是活跃的,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教学效果是好的。

(三)教学有度,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必须注意以下三度:一是程度,包含难易度、深广度、灵活度,要体现学生认知、理解、掌握的程度,考虑学生可能接受的程度。二是密度,必须做到疏密有致,教学节奏应有张有弛。从而让学有紧有松,这样能更好的符合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三是速度,教学内容难时学生不易接受,速度应该放慢;反之,则应加快。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则标志着教育的现代化。直观教学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是进行思维加工的前提,有较强的吸引力。目前生物学教材,虽知识难度较前已大为降低,但一些基本的知识,对初中生而言,单凭老师语言讲解和平面挂图、绘图的配合,还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多媒体作为重要的直观教学手段,越来越普遍地被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我们将现代媒体中的录像、电影、投影与传统媒体中的挂图、模型等教具等有机结合起来辅助生物学教学,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在生物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导入新课,无疑会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课堂进行中,清晰的、可操纵的画面播放,使教学重、难点深入浅出,轻松突破;教学结束时,教学内容的提炼总结,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只有有利于学生的当前和终身发展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我们在今后学习和实践中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和教学艺术水平,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构建有效、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篇7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地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质疑和自由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个体,小组,班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共存,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须大胆创新,勇于探究,敢于实践,根据课标和教学目标要求,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收集教材以外的学习资源,从而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如何提出问题

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问题从那里来?问题是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的。那么在生物教学中,怎样引发学生产生问题呢?

1.捕捉新奇的问题

生物学领域中有许多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试管婴儿”“克隆技术”“非典”“禽流感”等。这些在高中生物才能学到的知识初中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初次接触克隆羊多莉的报道,很容易产生诸如“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克隆人?”“能不能克隆其它动物?”“能不能克隆器官”“克隆技术有何用途?”等问题,以这样的问题为切入点展开讨论,能够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摄取新信息的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愿望可以在一定的情境中触发。探究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还能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起到启发、引导和定向的作用。例如,“光和颜色”“味觉的形成过程”“植物的无性和有性生殖”“染色体、DNA和基因”“生物进化的原因”“种子萌发的条件”“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光合作用的条件”“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等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在这些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怎样设计问题,创造解决问题的情境,是教学的关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

3.由浅入深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一节时,可设置如下问题:⑴收获了的植物种子或果实是否还进行呼吸作用?为什么种子堆放久了会发热?⑵为什么在温度偏高的室内储存的菜烂得快?土豆为什么早早出芽?⑶)用黄豆产豆芽,怎样浸泡黄豆?能否把黄豆完全浸没在水中?通过以上问题,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三、探究式课堂教学要及时点拨,激励评价

教师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进步的巨大动力,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探究情况,教师要及时点拨,归纳。概括探究要点,梳理知识,构建网络,并要求学生运用探究获得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对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要给予充分肯定,学生可以自评和互评,也可以大家总结,教师补充。当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者取得一定进展时,即使这种进展微不足道,教师也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生物课堂探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探究性教学

探究式课堂教学要从知识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探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要把学生的探究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所有的科学知识都靠学生主动探究和自我构建是不现实的,我们强调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充分探讨的机会,并不是要否定知识传授的独特作用。

2.探究活动的盲目性

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习时产生的困惑和问题,对于一些学生能自行解决的浅显问题,是无须“兴师动众”组织探究活动的。在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一味滥用探究活动,营造表面“热热闹闹”的学习氛围,为探究而“探究”。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教学实则是学生有限学习时间的浪费,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探究活动的无序性

自主探究可以让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和自我理解,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却存在较多误区。教师不能科学和有效地发挥自己在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把握不好活动的节奏和时间。例如,有的教师在一堂课上安排好几项活动,结果每一项活动都不到位;还有的教师安排活动时间较长,活动形式单一,容易造成学生对活动失去兴趣;还有的教师不能把握好自主探究的“度”;或者是仍然采取教师包办代替设计方案,让学生按步骤机械操作;或者采取彻底放手,完全交给学生,结果是学生盲目探究。

4.探究活动的被动性

探究活动中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活动,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抢着发言,有的学生却一言不发;有时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不认真倾听,而是各说各的,以自我为中心。彼此之间的合作不是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前提下进行的。

篇8

一、初中生物课程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时展的需要

知识创新所需要的是具备探求态度和具有批判精神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归根到底靠教育培养人的创新意识,打开人的视野,铸就人的能力。探究性学习则是教育改革的亮点。

2.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直以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需要不能完全适应;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社会经济和社会实际;教育质量低下,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则是这一重大举措中一个关键的、有很大影响力的具体措施。

3.初中生物教学任务的需要

目前,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师是课程标准的执行者。

4.活跃初中生物课堂的需要

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新大纲新教材,积极开展探究性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培养学生生物学兴趣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方法,是改革初中生物课的必由之路。

二、初中生物课程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若干建议

1.加强实验为主的探究性学习

中学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应高度重视学校生物学实验室建设,积极营造良好实验、实践环境,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身边廉价的器具和材料,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按教材要求完成标准化实验的同时,适当改进设计为低成本实验;将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模拟性实验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如“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突出探究性实验能力的综合培养。提倡生物实验低成本、低损耗和简单易行,设计一组实验材料的多种实验方案,如以“鼠妇”、“草履虫”为实验材料,设计连续实验方案。进一步树立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信念。

2.善于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情境教学是一种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法和创设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习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如在讲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通过播放视频: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里蛙声一片,让学生联想到辛弃疾的一句诗: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紧接着老师问:青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自然而然的把问题引入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心理。

(2)创设故事情境。在生物教学中,科学家的故事往往是科学探究一个很重要的背景知识,但学生对科学家的探究态度探究精神探究过程却不是很清楚,因此,创设一定的科学家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讲“血液循环”时,很重要的一位科学家就是英国的哈维,哈维发现血液循环是源于对下雨后小路积水流向的思考,这对学生是个很好的教育事例,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源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

3.围绕问题引导探究合作

这个环节是教学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在长时间的探究活动中,教师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作为组织者、指导者,要对各小组进行适时的指导,这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顺利进行实验,而且还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老师的关注和指导,对学生本身也是一种督促和奖励,学生为了给老师好印象而更加认真积极。如在探究鸟卵的结构时,一开始老师就设置了两个疑问:鸡蛋容易碎吗?鸡蛋上有孔吗?然后,每个学生通过用手握鸡蛋,从而得出结论:卵壳不易碎,对内部结构有保护作用。小组成员经过思考讨论:把鸡蛋放入水中看是否冒气泡,验证鸡蛋上是否有气泡。

4.利用社会实践丰富的课程资源

应该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课题研究中广泛利用了社区课程资源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这种无形的课程资源。例如,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动物运动行为探究;生物圈保护;生物科学技术新进展;空气质量与健康;合理营养的食谱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等。如社区垃圾处理情况调查与建议(学生假期作业记录本);观看、记录、整理《科技博览》信息(学生假期社会实践记录)等。

5.交流结果,体验探究乐趣

“表达和交流”是探究性学习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它是体现学生个体差异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使是同一个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表达,不同的学生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同时,学生通过表达与交流,可以学会与人相处合作;学会相互倾听,尊重和赞赏别人的观点;学会平等地看待每个小组的成果;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也可以使不同的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

三、结语

总之,初中生物课程开展探究性学习转变了学生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改善了学习态度,学生能以积极的学习状态投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习生物对他们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体验一种经历一种快乐。当然,初中生物课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仍然是一个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过程,需要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良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1.目前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

反思生物学当前教育就会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是在看科学、听科学,而不是做科学。学生由于对科学知识的来源缺乏了解,把科学知识看得很神圣,不敢质疑,由于对科学方法缺乏了解并对自己没有信心,导致我们的学生缺乏科学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上,教师和书本几乎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和书本是权威,学生只有把书本上的条条框框都背会就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分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苦读书本,不敢越雷池一步,必然造成学生智能上的被动性和依赖性,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无法实现,更谈不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等探究能力的提高了,这种教学现状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很难适应当前课改及其形势的发展需要,因此造成生物教学诸多弊端,有必要对初中生物教学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2.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初中生物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根据笔者自己的教学体会,笔者提出了如下的教学策略:

(1)筹划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对整个学期或某一学段的探究性学习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式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水平,由难到易,由点到面,逐步渗透到单元、课时的课堂教学中,在不同的水平上循环,体现出螺旋式的上升[1]。

(2)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首先对学生知识基础和经验、能力、思维状况、价值观等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预测学生在每一步骤中可能的反应,预估和把握好整体时间的分配,设计各种对策,做到未雨绸缪。这样有助于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预防教学时间的遗失。其次,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探索时间,足够的探究自主性,精心设计和准备探究活动所需的学习材料、实验器材,提前布置相关的课外探索,进行必要的分组和组内分工,为课内探究谱好前奏,使探究能够按预定节奏顺利进行。

(3)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能力出发,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采用合适的呈现方式使每一位学生都明确探究目标,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减少盲目性。还要注意提供丰富直观的背景材料,必要的学习资源。同时,营造一种和谐、民主、自由、生态的课堂环境。尊敬学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倡大胆猜测、假设,能容忍学生所犯的错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4)适时适当的指导

在探究活动的各阶段都要对学生进行督察,对学生的探究行为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有适当的评价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和修正;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要提醒将注意回到探究活动上来;教师或者学生同伴可以给探究能力较低的学生提供必要解说和帮助;对教学中出现的偶然事件要灵活应对,因势就利,不必固守计划,可做适当调整。

(5)组织好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同质或异质分组,定期对小组的角色进行互换,加强组内组间的合作和交流,注重协作精神的培养。适当设计了组间和组内竞争,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6)评价激励,强化探究热情

在探究过程中,突出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用赏识教育的观点评价学生,强调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多用鼓励性语言。也要鼓励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性教学时,对不同的教学情景、不同的师生教学策略应有所不同。但在整个过程中都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宽容的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质疑、创造思维能力,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3]。

总之,只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启迪学生的思维,真正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才能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10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升教师的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课改的重要方向。由此,探讨和研究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性课堂教学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要想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符合生物科学的特点。那么,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呢?我在多年的初中生物教学工作中经过不断的探究实践,积累了课堂教学的一些有效方法。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兴趣,提升学习的动力

在生物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设置问题情景引入课题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该抓住课本的问题,采用各种能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而不是流于形式的、机械的,甚至牵强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蒸腾作用》时,可以让学生通过一道数学题引入:先请学生估计一个玉米穗的重量(1斤),再估计玉米秸的重量(3斤),那整棵玉米的重量1斤+3斤=4斤。可玉米的一生(从播种到收获),共要从土壤中吸收多少水呢?此时学生迫切想知道一棵玉米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究竟是多少,学生此时纷纷议论起来,等老师最后告诉学生是400斤的时候,学生都非常惊讶:吸收这么多的水最后就剩这么一点儿。这时再让学生来算一算:玉米一生所吸收的水用于个体生长的比例是多少?学生很容易算出最多不超过1%,剩下的99%的水哪去了呢?由此进入新授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激发出来,学习动力也会得到充分地提升。

二、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15×3”的教学模式

七、八年级的学生生性好动,大多缺乏耐心和毅力,注意力也容易被转移,加上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经常上网吧,甚至玩通宵,无心学习,对学习也不感兴趣。但学生的好奇心强,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15×3”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把每堂课的内容尽可能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只利用十五分钟来完成,前五分钟里学生思考,后十分钟里学生讨论、交流,得出这部分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每一个十五分钟,学生也没有时间上的压迫感(四十五分钟,学生就觉得时间很长,容易犯困);同时每十五分钟都张弛有度,学生不容易出现疲劳感。而且,每一个十五分钟学习的知识虽然不同,但是又各有联系,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教学效果。如《社会行为》这一课的教学,原内容分为两部分:社会行为的特征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我把分为三部分:社会行为的特征、社会行为的意义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结合实际,把四十五分钟分为其他不同的时间段,同样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切记:不要“满堂灌”。

三、充分利用生物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生活小窍门

篇11

一、充分利用新教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以前的生物学教材基本上按生物的进化顺序而编写的,内容陈旧过时,限制了学生与现实生活中科学与科学文献的接触。甚至有些内容在学生的生活中都毫无用处。如:《植物学》中植物有多少科,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还要求学生记住。《动物学》中,有些动物门,对生活一点用处也没有,学生记概念,背知识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阻碍了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提高,这种教育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宗旨。

根据新《生物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中安排了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和观察与思考,如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材中编排的这些探究活动,我想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会有很大的帮助。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智育,而且要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探究鲫鱼的各种鳍对鲫鱼运动的影响。

二、注重课堂教学情景设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所谓认识,就是学习者对经验建构的解设,对新的现象和观念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建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教学情景设计是指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创造莫种认识情景和情感气氛,创造蕴涵学生学习知识的真实背景,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在其中应用而进行的教学准备工作。知识是情景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就必须让学生活动起来,而活动也不是无故进行的,是需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

1、从日常生活中提取素材

日常生活中处处涉及生物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景。特别初中生物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探究一下,吃的豆芽是怎样生产的?

2、从生物实验中提取素材

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设置情景的最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景。如在学习“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时教师先不讲水是如何进入植物体内的,而是先让学生自己亲手切开一棵生长在滴有红墨水的培养中的木本植物的茎,仔细看一看被红墨水染红的是哪一部分。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红墨水染红了木质部。这种直观的实验探究,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使学生摆脱僵化的教学模式,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让学生直接参加实践活动,只有从实践中获取得知识,学生才能容易理解和记忆。才能学以至用,在探究学习中学生就是“科学家”,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去发现科学结论,不是教师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因此,探究性学习是一个 能使学生获取“活”的知识,能使学生有机会获取发展多种技能的在有效途径。

1、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探究意识

兴趣越多,求知欲越强。学生如果对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与教师思维的灵活性、丰富性和学校的氛围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和学校及上级教育部门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引起探究兴趣的环境,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如举办生物知识竞赛,学校的花草认养管理等,还有世界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讨论,这些问题都能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

2、注重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和资料,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探究的方法和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更重要的让学生体会到创造性的动手实践,培养创新思维。如同一个实验,能否用不同的方法来设计,实施操作?实验材料是否可以替代?实验器材能否改进?还要根据所发现的新事实,及时修改原来的想法等。

3、重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发现问题是科学的焦点,质疑激思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探索能力。例如: 在夏天,有积水的地方,庄家就会淹死,对庄家来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种花生用塑料薄模覆盖,有那些优缺点?让学生质疑,探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多方位多角度地大胆质疑,进行发散性思维。学校教育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实施探究性教学时,必须结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总之,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打破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显示的创新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探究能力是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积极去探究实践。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行成客观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篇12

探究式教学有着训练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探究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学习的方法。它不同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接受式学习关注的是过去和结果,探究式学习关注的是过程和未来。笔者尝试将探究式教学方式渗透到生物学教学中,下面就初步的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一、探究前,精选探究的内容

新的课程改革为生物教学注入了活力,其中的探究活动是最具特色的学科教学改革,而且在新教材的实施中日渐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本次课程改革将探究活动作为新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落实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内容和模式。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有些知识很简单,如细菌的形态,只要观察就能知道;有些知识内容,如细胞器的结构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由于学生缺少相应的知识基础,无法设计成探究性学习方式;还有些内容,如病毒的结构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初中学校受条件的限制无法做到,只能观察图片获取知识。另外在义务教育有限的时间内,堂堂课探究、事事都要探究也是不现实的。因此作为初中生物老师必须精心选择生物学科中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性知识作为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就等于掌握了生物学科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二、探究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学科中的探究式教学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即让学生仿照科学家探求未知领域知识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创造一个更有生机的课堂教学氛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决定了他们完成整个或者部分探究步骤的可能性,所以教师作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引路者,应科学设计探究流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对于探究能力较弱的学生,刚开始应让他们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侧重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的培养。如:在探究蚯蚓的运动中,主要通过在不同环境中蚯蚓运动速度的不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至于其他环节则在老师帮助下完成,这是第一次初中生物探究活动,重点使学生学会提问与假设,其他环节只要有体验即可。而在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中,则提问、假设、实验过程都是通过他人完成的实验资料提供,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由学生完成,重点放在让学生学会得出结论环节上。在学生经历了多次探究活动并学会了各个探究环节的基础上,在探究霉菌的生长条件中,则全部探究环节都由学生完成,老师作适当的指导,因为此时学生已掌握了探究的各个单独环节,并且实验要求也简单,学生可以独立探究全部的环节。

三、探究实验中,落实探究性学习

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落实“探究性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或验证某一理论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而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

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活动中,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说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对于光,大家就争论起来了:有的说“需要,因为要进行光合作用。”有的说“不需要,因为种子的子叶或胚乳会供给营养。”作为教师,没有直接下结论,而是乘兴引导他们进行光的对照实验。

在一周的观察过程中,同学们意外地发现了:1.黑箱的种子(有水、有空气)长出的幼苗普遍长得比有光照的好;2.有一个学生,因为以前见过萌发的种子把塑料布穿破了,就把“有水、有空气”的种子分成两份,一份用两层纱布盖上,一份不盖,而盖上的明显萌发得快,萌发的种子数多;3.全淹在水中的种子也有四五颗刚刚萌发了一点。面对自己新奇的发现,同学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就像打开闸门的水:“原来遮光能促进胚轴的伸长,怪不得我妈在黑房里发豆芽。”“为什么水中的种子也有一点的萌发?”“因为水中有氧,但不充足。”……大家在热烈地探讨着,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自由地迁移着、创新地动用着。整个探究活动都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做合一”探究活动中体会到由探索科学知识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并激发学生活跃的创造思维,促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四、探究后,归纳总结,解决问题

篇13

1,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普及生物学基础知识;

2,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特别是一个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

3,通过探究性学习,发展并培养学生的各项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

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生物知识的传递者,而且学生怎么样学习生物的引导者。教师采取多种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并提高他们动手技巧的能力,通过这样所学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实践,可以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打下好基础。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突出生物学科的特征,强化探究性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育功能是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共识。帮助学生学会探究,同样是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教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广大教师立足于课堂积极向课外拓展延伸,将生物教学资源充分整合和有效利用起来,对教学成效和学生生物素养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1.开展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的意义

1.1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枯燥的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探究活动能够释放学生的身心,让他们满怀着期盼,愉悦的心情开展探究活动,并在探究活动之中了解丰富的生物科学知识,验证所学理论,这既是巩固学生学习内容的一次实践活动,又是缓解学生身心压力,激发生物学习兴趣的延伸活动。

1.2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拓展生物教学空间。45分钟的生物课堂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生物学习需求,也无法全面展示生物科学研究的精彩。将课外探究活动作为课堂的有效衔接与补充,能够让学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接触到更多的生物知识,了解更多的生物现象与规律,为提高学生生物素养拓展了教学空间。

1.3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课堂侧重于知识点掌握所不同的是,课外探究活动更多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相互协作等形式,验证,发现和归纳生命现象,可以认识出自己周围的生态环境和自己的本身变化,并提高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巨大的作用。

2.开展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的主要方式

2.1按照教材的教学内容,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阶段好多课程组织兴趣小组能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像生物这样的学科,本身课可以时少,教学任务重,如果学生再对生物没有兴趣,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所以在生物教学中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是非常重要的。七年级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主要介绍了环境对生物的分布,成长,生命活动…等方面的影响。上这节课的时候,引导并组织学生按分组做实验,观察鼠妇的生活条件,光对鼠妇的分布和活动的影响,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感兴趣。

2.2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观察。

校园是学生进行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教师抽出时间带领学生跟他们一起去校园的花园,小溪边…等地方,组织他们观察树木,花草的类别,分布,成长条件,那边分布的小动物,昆虫,各种水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条件…等因素,引导他们记录下来亲眼看到并观察的事物和它们自己所发现的特点。还有我校的大部分学生是农民的孩子,对他们来说田野,大大小小的河流,小溪,森林,草原,沼泽…等地方是非常熟悉的,他们常常在这些地方干活,参加生产活动,玩,放羊…,这些地方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教师只进行合理的,有效的引导,学生好容易可以得到好多的有关生物的实际知识。这种实践观察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而且为了他们进行实践探究活动提供很好的机会。我认为组织合理的生物学科课外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形式,促进他们的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