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管理的建议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关于教学管理的建议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关于教学管理的建议

篇1

在高等院校所具备的四大社会职能中,人才培养作为其核心职能,备受社会关注。而人才培养落实到高校的具体工作中,就是日常的教学活动。随着高等教育在中国日渐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高校的教学质量受到了社会的空前关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效而有序的教学管理是高校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而教学秘书这一岗位则为高校保障其教学秩序平稳运行起到了关键作用。

不同学科门类的教学管理方式有着各自鲜明的学科特点,对应着不同学科的教学管理也有着独特的针对性需求,以适应各学科人才培养方式及教学特点。其中艺术类高校有着相对独特的教学模式,例如课程设置灵活性更强、专业设备使用率更高、授课内容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更为紧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为突出等。上述特点也对艺术类高校的教学秘书这一岗位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本文将对艺术类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进行分析,在对比其他学科门类教学管理工作特点基础上,对艺术类高校教学管理的特点进行剖析,进而提出加强艺术类高校教学秘书教学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共性

首先,作为教学秘书,无论是综合类高校还是艺术类高校,都有其共同特点,但是艺术类高校所具备的特性,又使得艺术类高校的教学秘书工作有别于其他类高校。只有正确认识其统一性和独特性,才能真正找到适合艺术类高校特点的教学管理工作方法。

(一) 工作覆盖面广,涉及内容繁复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学秘书工作的覆盖面非常广泛。在课程管理方面: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表,及时向任课教师传达等;在教务管理方面:根据行课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督促教学进度,协调临时调课等;在考务工作方面:协助安排考试,及时通报成绩,管理试题及试卷、做好考试保密工作等。另外,教学秘书还承担着教学资料管理的工作,负责保管教学资料和教学文件等,并做到及时整理归档。

(二) 管理与沟通效果并重,桥梁和纽带作用明显

首先,教学秘书需要熟悉学校乃至国家相关的教育政策及学校的学科发展动态,并及时准确地传达给部门领导,以确保本部门制定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符合国家及学校的教育管理发展思路。同时,也要在学校、学院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起到桥梁作用。教学秘书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与学校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等各职能部门沟通联系,因此又是各个部门与本部门之间的“联络员”。因此,要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就要求教学秘书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三) 大局观与细节观共存,时效性和准确性并重

教学管理工作的纷繁复杂性,使得教学秘书的工作事无巨细,而正是这种复杂的工作性质,要求教学秘书在把握每个细节、处理好每件具体事务的同时,还要具有全局观。只有做好全局与细节的合理控制,才能使工作有条不紊。同时,教学秘书的日常工作又往往涉及到教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需要第一时间,准确无误的将各类信息传达给教师和学生,例如教师的职称评定、学生选课、考试安排等工作,需要同时具备时效性与准确性。

二、艺术类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独特性

艺术类高校教学秘书的教学管理工作除了具备以上特点之外,因其专业背景、课程设置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使其具备了与其他院校有所差异的独特性。

(一)艺术类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通常是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因此要求教学秘书在行课过程中,需要配合专业任课教师做好实践教学工作安排。

艺术类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有大量实践性课程,学生动手实践的比例很大,教师有时采取的是手把手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课程管理方面就不能按照综合类高校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需要教学秘书针对不同实践类课程的特点,配合任课教师做好实践类课程的实践环节安排及实践设备的有效、合理调配。

(二)艺术类高校培养的是专业领域内具有创作能力的人才,其课程考查往往以作品形式呈现,这要求教学秘书对于专业内容具备一定程度的了解。

只有充分了解专业特点,教学秘书在课程管理中,尤其是课程考核管理工作中,才能寻求到更为适合艺术类学科的教学管理方法。并充分掌握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需求,以及在教学质量考核时不单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依据,而是将学生作业成果融合进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中。

(三)艺术类高校学生的创造性较强,个性化发展较为突出。这要求教学秘书在与学生沟通及与辅导员协同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时,需要做到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艺术类高校学生往往在专业创作方面有自己的主见,但同时就决定了艺术类高校学生个性化发展会比综合类高校的学生更为突出。他们情感丰富,思想活跃,求新求异意识较强,心理表现更加敏感。所以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与学生沟通时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既要树立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意识,又不能破坏学生思维敏捷且富有创新精神,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突出特点。

三、适应专业特点、寻求最佳教学管理工作方法的建议

基于上述针对艺术类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特点的分析,结合笔者在艺术类高校从事教学秘书进行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对艺术类高校教学秘书如何适应专业特点,进而寻求艺术类高校教学管理最佳工作方法提出如下建议。

(一) 在课程设置方面,针对艺术类专业课程的特点,强化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工

作。

首先,要建立健全符合实践教学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什么样的管理工作,都需要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行为标尺。同时又要创建灵活宽松的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果只是一味强调或者无限夸大管理工作的严格规范,则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教学潜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其个性发展和鼓励创新精神的广阔空间。

(二)在考核体系方面,应充分考量艺术类教学方式多样性的特点,在考核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方面也体现多样化的原则。

通过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征求学生关于教学方面的建议、意见;同时在考试成绩的分配比例上应有更合理化的评价体系,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制定不同的作业与考试成绩百分比,使考核结果对未来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三)教学秘书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也是从事艺术类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具体包括:

1、培养服务于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的思想政治素养。教学秘书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基层工作者,以强烈的责任感投入到工作中,并在繁杂的日常工作中,保持工作热情,做到在教务管理工作中既讲原则,又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需要教学秘书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

2、健全的心理素养。教学秘书的岗位经常与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及教师、学生打交道。工作纷繁复杂,遇到委屈和误解是在所难免的。学会如何调整心态,并以豁达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是建立健全心理素养的基础要求。

3、专业知识素养。教学管理既是学术管理,又是行政管理。教学秘书在承担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以外,还会协助承担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及教学管理工作改革的重担。而探索学科建设及改革工作的前提是必须对专业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提高效率,进而推动教学管理工作向前发展。

艺术类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系统性与复杂性兼具的工作,包含了学科建设、课程管理、学生管理等很多方面。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对其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做了初步梳理与总结,并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给出了建议

参考文献:

篇2

无形中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占用了辅导员大量的工作时间;由于每位任课教师对学生出勤的管理标准不一,出现了一些课程辅导员要求严格,任课教师却要求松懈的情况,造成了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不理解、不信服;如果单由奖学金的综合素质分数作为奖惩,对一些学习成绩本身不好的学生约束力也甚微;由于学生手册中对旷课的处理为警告及以上处分,相对来说对学生的处罚力度过大,在实际情况中,辅导员多以批评教育为主,按章执行有实际困难,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对这一问题的不重视。

综合上述问题,我们通过对多所高校学生手册的研读,希望可以通过明确任课教师管理职责来改善这一普遍问题问题,规定任课教师每学期的点名次数和出勤考核在期末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在学生手册中有所体现,使同学们明确规定,杜绝侥幸心理。

二、改善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建议

通过研读武汉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学生手册中课堂教学管理规定和先进管理经验,我们拟定出《xx大学课堂教学管理规定》,建议具体增加内容如下: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为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维护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保证课堂教学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行为,教师具有对课堂秩序的管理职责。任课教师应当依据规定对学生上课情况进行严格考核,教育和督促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维持课堂秩序。对上课不认真、扰乱课堂秩序、迟到、旷课的学生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课后向学生所在学院和学校有关部门反映,任课教师有权依照相关管理规定提出处理意见报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第二条:任课教师应当按学校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严禁私自调课、停课和请他人代课。若有特殊情况,应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手续。未办理手续或审核未批准不允许私自调课、停课或请他人代课。

第三条:任课教师上课时应当注意为人师表,要做到衣冠整洁,仪表端正,言行文明,使用普通话教学,不发表有悖师德、公德和社会准则的言论。

第四条:任课教师上课时应当携带好教学大纲、教材(讲义)、教案、教学日历、教学情况记载簿和教W必备的材料和教具。原则上应当至少提前5分钟到达教室,做好教具、教学设备调试等各项准备工作。要正确使用教学设备,保持设备完好,保证教学顺利进行。保证课堂教学时间,不得提前下课。

第五条:任课教师必须按规定的内容和进度进行教学,不得任意增减课时和变动教学内容。必须按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备课,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课堂讲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第六条:任课教师应自觉接受学校和学院安排的听课及其其他教学质量检查。

第七条:任课教师和学生在上课时间必须关闭携带的如手机、收音机等可发音的电子设备,或将其调到静音状态,以免影响教学。

第八条:教师和学生要注意爱护教学场所和设备,注意节约用电用水。人少时应集中用灯,最后离开的人员应随手关灯。未经管理人员许可,不得把桌椅、设备搬出教室外,严禁拆取设备。擅自动用设备造成设备损坏的,除按价赔偿外,将按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第九条:学生上课时必须按时进入教室,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衣冠整洁。因病、因事不能上课者,必须事先请假。上课迟到者必须征得任课教师的同意方可进入教室。

第十条:上课期间,任何人不得随意进出教室,不得在教室内或教室附近喧哗。学生在课上应当认真听讲,有问题时应当先举手,得到教师允许后发问。学生回答教师提问时必须起立。

第十一条:学生应当遵守公德,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爱护公物。应当自觉保持教室卫生,不得在课堂上吃东西,不得在教室吸烟,不得乱写乱画、乱扔杂物,违者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二条:旁听课程的人员应当到教务处办理听课手续,并不得影响正常教学。教师有权拒绝未获得听课资格的人员进入课堂听课。

篇3

1图书馆管理与艺术教学的关系

图书馆管理与艺术院校教学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图书馆管理对艺术院校教学训练起着促进、督促、完善的作用,而艺术院校的教学对图书馆管理起着引导、健全促使其不断完善等作用。

1. 1艺术院校教学特点决定了它与图书馆管理是密切相关的

艺术院校的教学特点是所学课程内容多,专业涉及面广, 除艺术专业课程外,还要学习其它与艺术专业相关的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外语、计算机等必修或选修课程。此外,艺术院校的学生从小就热爱艺术,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艺术训练上,而忽视综合知识的学习,使他们其它方面的知识缺乏,底子薄弱,特别是文学方面,写作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当他们进入艺术院校后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需要查阅大量的教学参考书,相关书籍和资料,以帮助消化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图书馆就成了学生课余时间经常光顾的地方,成为他们学习新知识的第二课堂。此种情况下, 图书馆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就要做好图书馆工作,加强图书馆管理,管理工作做得到位,做得好,就会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如果图书馆管理混乱,不进行科学管理,无章法可依,则会浪费师生的宝贵时间,影响师生查阅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其结果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2 艺术院校的读者结构要求图书馆管理应适应教学的需要

艺术院校的读者主要是由教师、学生组成,其次是其它工作人员,读者群的素质比较高,这些人在查找所需文献资料等方面要求图书馆在管理上应是一流的水平,具有高水平、高效率、高品味的管理。图书馆管理的好与差,将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客体——读者,这些客体又是艺术院校教学、科研、训练和学习的主体。主体素质的高低,知识结构的优劣又是导致教学质量好坏的直接因素。因此,图书馆管理一定要适应教学的需要,并成为教学的有力辅助手段。

2 图书馆管理的途径

图书馆管理在艺术教学中既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它应采用合理的途径做好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使其科学化、规范化和正规化,以适应艺术院校教学的需要。

2.1 实行岗位责任制

图书馆实行岗位责任制,是图书馆科学管理的方法之一,也是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图书馆实行岗位责任制,可以促使每个馆员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工作方法不断改进,服务内容不断完善。

(1)重视科学管理与人的作用

科学管理是指把图书馆各项工作科学地加以分类,横向切割,纵向分层;以工作性质

分类,以工作流程设岗;以岗位的专业性技术含量制定岗位级次;按岗位任务而组成活动,制定岗位职责。在科学分类过程中,应本着有利于读者,有利于教学,有利于管理的原则。图书馆的业务流程主要是采访、分编、典藏、流通等工作,每项工作都是互相关联,一环紧扣一环,在具体工作中无论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图书馆整体工作的进行,因此,图书馆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在科学管理中要重视人的因素,要知人善用,把懂业务,精管理,知教学的人放到适合的重要岗位上去。只有合理地使用人力资源,把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的调动起来,才能起到人力资源的增值效益。

(2)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教学所需内容

图书馆要深入调查研究,要研究读者阅读需求的针对性、信息需求的有效性、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知识需求的综合性。经常向本院师生了解艺术院校在教学中所需要的图书文献资料,利用馆藏情况,及时了解反馈信息。同时在调查中向他们宣传图书馆馆藏信息情况,缩短图书馆与师生之间的距离,搭建一座信息供需桥梁。

2.2 建立双向监督机制

建立双向监督机制是指图书馆管理与艺术教学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一种合理的,并有助于双方向更好方向发展的一种科学管理机制。这种监督机制主要体现在图书馆管理要服务于艺术院校教学、训练和科学研究,而艺术院校的教学、训练和科研要对图书馆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与创新,为艺术院校的教学、训练和科研做好服务工作。

2.3 图书馆应编制二次文献为艺术教学服务

篇4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即在三年制高职学生中至少第六学期要到企业进行"生产性顶岗实习"。随着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探索"2+1"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原本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提前到第五学期进行,让企业提前介入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高了实习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占的比例。

一、顶岗实习期学生面临的环境、心理转变

1.身份的转变。我院在2010年试点探索了部分专业"2+1"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2011级学生中全面实行了"2+1"模式的改革。在"2+1"模式下,学生两年在学校学校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并进行校内实训,最后一年到合作企业、实习基地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的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具有双重身份,既要接受学校的管理,又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

2.外在环境和人际关系的转变。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来到陌生的工作环境,面临一系列外在环境的变化,学习、生活的空间从教室、寝室转移到企业车间、职工宿舍,作息时间从学校的"课表作息制"到企业的"8小时工作制",人际关系由原先单纯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为主转变为与企业指导老师的师徒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为主。

二、顶岗实习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生分散带来的管理困难。在我院,顶岗实习实行的是学生和企业的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和就业意向选择顶岗实习的企业,机械工程系2011级的691名顶岗实习学生共分散到37家企业当中,其中569人选择了学校联系的合作企业,还有110人是自己联系的实习单位,学生实习地点分散在全省以及东部沿海一带发达省份加大了学校管理、指导的难度。

2.沟通缺乏带来的信息不畅。这其中包括学校与顶岗实习企业之间的沟通、学校指导老师与企业指导老师之间的沟通以及学校指导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沟通的缺乏造成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了解的不够,甚至有的学生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甚至不知道向学校相关部分或学校指导老师反映,从而导致利益受损。

3.顶岗实习前的准备不足。目前部分高校顶岗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仅仅停留在对实习企业情况的介绍和对即将走上顶岗实习岗位的学生的动员上,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和对学生实习后可能面临的问题如何解决的培训,导致了学生遇到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如何维权,不能适应艰苦的工作而频繁跳槽的现象。

4.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与学校育人目标和管理方式缺乏有效的对接。企业和高校追求的目标和管理模式本身就是存在差异的,企业是要通过使用人才来达到利润最大化,追求的是经济效应,而高校是要通过培养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追求的是社会效应。

三、加强顶岗实习学生教育、管理的几点建议

1.通过企业文化和管理前置,将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方式渗透到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特别是校内实习实训的过程中。比如在班级管理中可以采用目标责任制,将班级的目标和事务层层分解、承包,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管理班级事务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团体责任感。再比如笔者所在的机械工程系创新性地将企业6S管理理念应用于学生宿舍管理中,注重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锻炼学生严明的纪律、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从而使学生能更快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减少岗位磨合期的不适应现象。

2.加强学校和企业的沟通联系、加强学校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除了学校领导和实习指导老师定期到顶岗实习企业看望学生之外,要实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上的困难,考核学生的实习情况,还需要顶岗实习老师通过多种有效的手段和网络交流平台定期与学生沟通交流,并通过制度化的手段明确顶岗实习老师在这方面的职责。笔者所在的机械工程系就明确规定顶岗实习指导老师必须每周与两名指导的顶岗实习学生联系交流,定期上交填写有交流时间、学生姓名、工作单位、指导方式、指导内容的顶岗实习指导记录表,并保存QQ等交流记录。

3.完善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建设和过程式的考核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必须将顶岗实习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实习的环节、过程、机制进行全方位的计划管理,对顶岗实习要达到的职业技能目标、内容、进程、考核方式都必须具体、明确、可操作。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的顶岗实习基地,本着互惠共赢的原则,企业参与到学院的建设和学生的培养,比如一些高职院校与中德诺浩公司合作办学,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提升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对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的考核和评价应当采取过程式的考核评价体系,在考核内容上不能只重视对顶岗实习报告或实习设计等的考核,还应当考核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纪律遵守情况、实习项目完成情况、工作态度、团队精神和安全意识等方面。

综上所述,顶岗实习是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规律、提升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实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教育、管理问题需要通过加强沟通、完善制度等多种手段平衡、协调学校、企业、学生各方面的利益,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和学生对顶岗实习阶段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篇5

1.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现状

1.1教学方法有待更新

小学生教育时期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关键时期,小学生教学过程不同于其他教学阶段,受小学生自身年龄阶段的限制,在基础知识方面较为薄弱,理解能力还存在一定不足,这也就给小学生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者,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教学,缺乏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发掘与培养,因此,小学生在学习时期难以对学习内容产生深厚兴趣,进而造成小学生学习成果不明显。

1.2素质教育教学理念未充分落实

就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来看,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并未得到充分落实。目前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旧受到分数与成绩的支配,学习分数还是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与老师教学水平的关键。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不仅缺乏重视,而且很多任课老师并非相关专业的老师,由语文、数学等老师兼职教学的素质课程,不但缺乏专业的教学知识,也很难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教学也就无从谈起。

1.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差异

小学生阶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小学生教育教学阶段普遍存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的现象。家长受教育层次的不同,对小学生心理特征与学习状态难以全面的掌握,不能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家长工作的繁忙,对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况缺乏深入了解,家庭教育很难跟学校教育同步开展。

1.4课外实践活动缺乏

我国小学生教育活动对课堂教学比较重视,不重视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学效果,这一点跟西方国家的教学理念有一定的差异。课外实践活动的缺乏导致小学生学习到的知识难以和实践相结合,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刻,也难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建议

2.1更新小学教育教学理念

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新理念是关键,传统的教学理念要跟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针对学校制定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激发是关键环境,在这方面要更新教学理念,引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重视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加强小学素质教育建设

素质教育是新课改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理念,素质教育的开展要落到实处,在小学时期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小学生全面了解自身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也有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学校要重视素质教学建设,加强对素质教育在小学生教育教育过程中重要性的认识,多开展一些素质教育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2.3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是推动小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手段,两者的结合既有助于家庭教育的开展,也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学校教育的效果,家长和学校实现了良性互动,能够及时掌握小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状态。学校也能了解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教育计划,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环境的建设。

2.4重视小学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对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在小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小学生建立学习兴趣,进而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结语

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重视小学生教育教育理念的更新,深入落实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充分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再辅以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的推动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发展。

篇6

一、对建构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探求一种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通过学习和比较分析,我认为乔纳森的建构主义观点对我们“管理学”的教学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技术领域产生过广泛影响,一直到现在还得到重视和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形成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也得以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推崇和应用。研究认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掌握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很重要的方面是创设学习环境,在设计学习环境时,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应该是日常社会生活中、经济活动中真实的任务,并且是与教学情景相关的任务,而不是抽象的任务,也就是说要在“管理学”的教学中提供真实世界的基于案例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这创设的环境中通过交流与合作进行知识的构建,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

二、管理学课程特点分析

课程特点,是教师授课的内涵性依据。不同的课程特点,要求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管理学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

(一)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

管理学是一门吸收了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及各种专门的工程技术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多方面知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学科。该课程既是一门管理知识的基础理论课程, 又容纳了许多其他相关课程。所以, 在对该课程的教授过程中, 对教师的知识覆盖面要求比较广,教师在对此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有其他学科的相关专业知识。

(二)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管理学中没有千古不变或“永恒”的定理,必须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和管理环境的多变性决定了运用管理知识的技巧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在学习管理学理论的过程中,如果缺乏实际应用,就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有关理论知识体系,更难以掌握和运用。中外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该课程有效地教学形式,通过选择经典案例和创设情景案例将学生导入具体的实践环节思考解决实际中可能出现的管理问题。

(三)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管理学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各种管理理论和观点不断涌现,这就要求管理学课程理论和体系也必须及时更新和发展。为了让培养的学生更适应市场的需求,胜任企业的管理岗位或从事相关的管理工作。管理学的课程教学模式内容和体系设计必须尽量体现最新的管理理论嬗变。

管理学既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的特点,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抽象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既要重视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方法、技术等理论知识,又要重视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运用理论知识的艺术。这也就要求管理学的任课老师,在安排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摸索和总结,合理设计管理学的教学模式,以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管理学教学实践

基于上述对管理学课程的认识,以及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理解,笔者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思考总结,就如何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探讨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根据预先安排的教学内容来进行的,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合理与否将决定教学效果的优劣。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改变强调学科体系完整的做法,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知识体系。根据我国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及他们生活中所熟悉的管理情况,对整个要讲授的管理学内容进行科学划分,并把这些管理学知识变为多个知识模块单元,供教学中根据需要进行拼接、组合。

(二)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管理学课程教学情境

创设管理学课程教学情境的方式很多,既可以采取设问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作业的方式;既可以设于课堂,也可以创设在课堂之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选择典型案例,创设真实的管理情境。对教学案例要有针对性的筛选,要挑选与相关知识点联系紧密的,便于学生了解能够感知的案例。尽量将案例教学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在典型的情景中帮助学生领会管理理论,学以致用。为使案例实现直观性,案例编写形式,简洁明了,笔者采用了大量图标和流程图,使学生对所培养训练的能力及方式一目了然,充分反映“管理学”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科学性的特点,把学生带入到管理的“现场”,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分析案例,引导他们进行辩论、分析和决策,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三)构建主动的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为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编写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简洁直观,有助于广大学生理解和掌握。将学生按照自由组合原则划分为几个团队,让学生之间展开合理的竞赛。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竞争的气氛,有利于团队合作,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在课堂上采用管理故事、寓言、游戏、角色扮演、经典案例分析等多种训练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中习得知识、提高能力。

(四)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强调“协作学习”

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争辩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再相互协商(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五)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考核

针对管理学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管理技能培养的要求,本课程应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在考核内容上要以管理的四大技能为核心,将课程中的知识点转化为技能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的范围既包括教室课堂教授过的以及实训操作过的,也包括教师课堂没讲、但是要求学生自学或者教师指定参考资料中包含的内容,还包括应该和必须具备的管理常识。考核的标准开放,对于一些主观性试题,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考核,在标准方面不拘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考核过程中应坚持多种考核方式,坚持从始至终全过程进行考核,避免期末一张试卷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王雪丽,付天舒.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语篇阅读的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7,(1).

[2] 周长梅.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生物学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6,(36).

篇7

一、独立学院旅游管理教学的现状

1.中国独立学院的发展。1995年民办四川电影艺术进修学院与四川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四川师范大学电影学院,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学院。到2008年5月,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26所,分布在全国30个省份。

独立学院作为新兴的高等教育模式,是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产物[1],是新时期解决中国教育资源短缺与教育需求间矛盾的必然产物。大多数办独立学院的大学都是进入211工程的重点大学,依靠重点大学的师资力量,教育基础,学科优势等,合理地引入民间资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较高的理论素质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越来越受社会关注。

2.中国独立学院旅游管理教学的特点。独立学院是在社会需求旺盛而政府投入不足的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格局下产生的,是普通高等学校利用其品牌和教学资源优势同社会资本合作创办的新的大学模式,其根本目的是有效扩大本科教育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的高等教育服务。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不是培养“高、精、尖”的研究型人才,与高职院校培养的高层次岗位技能型人才也有差别,它是培养有理论、懂管理、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应用人才。同时,独立学院严格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上特点决定了独立学院旅游管理系的教育不可能走一般高校通过历史积累实现发展的老路子,而是要坚持创新发展的方针,依靠创新来建设品牌,通过创新来实现发展。

3.增城学院旅游管理教学的特点。华师增城学院地处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由华南师范大学与康大公司联合创办于1998年,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广东省内独立学院最早开办本科教育。旅游管理系成立于1999年。1999―2002年间,开办旅游管理方向专科教育;2003年,在继续开办专科教育同时,开始招收本科生。2004年停招专科班,专办旅游管理本科。

根据旅游业日益国际化、多样化的特点,旅游系立足广东、面向泛珠江三角洲地区,坚持“一体两翼”的培养模式和“三突出”、“三加强”教学方法。即学生在具备牢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拥有各类管理软件运用及二次开发能力、较高的旅游专业外语文字水平和较熟练外语口语能力。

针对教师而言,突出教学计划和教材的实用性、针对性与专业化;突出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多样化。加强管理软件的应用与开发教学;加强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实践。

针对学生而言,突出学生的实操能力、服务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专业能力;注重学生自学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为此,在校内设有专门管理软件教学实践基地,与夏湾拿酒店、珠江帝景酒店、广之旅国际旅行社等十多家著名旅游企业建立了长期业务联系,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并开设了旅游专业考察、旅游企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二、独立学院旅游管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地域原因以及对旅游学认识的偏差,对基层服务行业的不认可导致对学科不感兴趣。旅游行业需要不同专业、层次的人才,对人才需求有潜在定位,这对旅游管理高等教育提出了人才培养差异化的要求。按照国内学者的研究,这种人才分层需求的潜在定位可以划分为初级人才、中级人才和高级人才三种[2]。这种人才分层需求是呈金字塔状,一般来说,拥有优势教育资源的著名大学的学生所获得的教育能使他们拥有胜任高级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较高的综合素质。

2.课程设置的重复性以及学科的交叉性,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意味着通过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传授,学校教育要培养何种规格人的问题[3]。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定位。由于增城学院旅游管理学科主要依托于地理和历史学科,在课程体系上存在着对原有母系学科的依赖,忽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专业特色,缺少科学合理、合适自己的、独立的、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更多地考虑是传统科目的设置以及老师在读时的设置,而不是旅游专业学生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人设课现象较传统专业更为严重,造成部分教学内容重复,从而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

3.就业的形势以及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少,对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打击很大。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认为服务行业是伺候人的工作,感到比其他行业低人一等。由于缺乏实习经验,旅游本科毕业生只能从最底层的服务岗位做起,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初级岗位工作则看起来要“优越”很多,这种同一学校、同一院系毕业的学生初次就业后社会地位的巨大落差,增强了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失落感,打击了毕业生从事旅游行业的信心。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的流失率较高,多数会选择其他的就业机会。一般在五年后,只有少数几个人依旧坚守在旅游企业。因此,造成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本学科专业知识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状态。

4.学生对知识以及对未来的用途不明确,用学生自己不成熟的思维判断知识的实用性:有用就来,没用就去学习所谓适合他自己的发展的知识。大学的学生的自主性给予太多,其自身发展与所学知识的矛盾导致其冠冕堂皇地选择自身发展。

5.教师人才队伍的缺乏。独立学院的旅游专业师资匮乏,不少教师是转行或跨行。知识来源于书本,缺乏对旅游学科的系统掌握和必要的实践经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较差,再者,年轻教师学识不能让学生信服。教师自身的教与学的矛盾,教师自身的学习成长是不改革、服从的一代(前几年的大学教学,很多老师都是灌输式教学,因此,现在的年轻教师容易用当年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而当教师毕业走向社会后却发现改革铺天盖地地涌来,虽发现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但对教学改革也是在摸索中。

三、独立学院旅游管理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1.注重结合地域特征,转变就业观念,拓宽旅游学科的就业渠道。首先必须看到:与旅游本科毕业生行业认同度低和就业率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迅猛发展的旅游业所提供的大量就业机会。据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70万个旅游就业岗位,截至目前,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 000多万人,间接从业人员4 900万人[4]。旅游服务业是人才密集型行业,是一条产业链,能够给不同层次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中国旅游业面临着巨大人才缺口,这缺口既有总量上的缺口,也有结构上的缺口。近年,广东省旅游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全国旅游三分天下,广东占其一”的局面。2006年,旅行社组团国内游1 135万人次,出境游197万人次[5],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广东省内拥有超过2 300家的旅游企事业单位。且拥有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年度国内旅行社双百强旅行社达44家。其次,要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转变长期形成的“服务行业低人一等”的偏见和大学生“天子骄子”的看法,让大学毕业生正确的看待旅游行业前景,提高学生对旅游学科的兴趣。

2.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针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岗位任职需要,在课程设置中应当注意在基础课中突出基础性、强调工具性、体现发展性,按照高素质劳动者的实际要求,强调“一般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适当结合”;在专业课程中突出实用性、强调针对性,强调“突出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真正从独立学院实际出发,安排出合理的、适合独立学院的课程体系。

3.继续发扬一体两翼的教学思想。一体两翼模式是增城学院旅游管理教学优势特点,能够培养学生多种专业技能,很值得推广。在现实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训,除了旅游管理中景区管理、旅行社基本管理外,还要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学习画图工具,如Photoshop、AutoCAD、CorelDraw;学习管理软件,如旅游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等。同时应当结合学生的特点,摒弃应试教育,挖掘学生潜能,注重因材施教,培养有个性的人才。

4.加快考试改革,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理解知识的能力。我们是深受应试教育之苦的大学生,而出来任教之后面临的是素质教育,因此是路漫漫修远。但有一个好处就是深受其害,就知道弊端在哪,而努力改革,因此堪称与学生共进退。在对学生进行考评时不能仅仅通过期中或期末考试一张考卷来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而是要把平时实训课的表现以及实习、模拟课、讨论课的表现都记入最终成绩,对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做多方面的测评。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和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以便于其成为合格的人才。做到产学结合,加强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不能仅仅让学生在大四毕业之前进入酒店实习,而是要利用每一个实训课、暑假或者寒假的机会,边学习边实践。

5.加快师资队伍建设。要造就能够肩负起旅游专业素质人才培养任务的师资队伍,首先,派教师到企业挂职,使之成为“双师型”教师,只有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其次,聘请旅游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进入学校做指导教师,补充教师力量。最后,独立学院可以选派青年教师进修,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理论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苗.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理论界,2008,(10):184-185.

[2]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三十年发展现状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8,(23):

13-17.

篇8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也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对地理学的研究。因为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还强调地理事物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以及变化的规律。因此可以说地理课程在现代学科体系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以及环境问题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初中地理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并且具有社会学科以及自然学科的性质。它阐述了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智慧圈等共同构成的,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对地理研究的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提高经济建设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还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都是新形势下对地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而要贯彻落实好这些要求,就必须加强地理课程的改革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要紧跟实际生活,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并且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课程,让学生明确在社会生活以及实践当中处处都有地理知识而且处处离不开地理知识,让他们随时应用所学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初中地理教学的改革要求从教学内容、思想以及方法上全面围绕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行考虑,加强学生对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运用,并且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1.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与现代社会以及科技的发展保持密切联系。因此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研究,在地理课程的设置上要有明显的生活元素,即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环境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在教学内容上要能够突出现实性。因为地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的基础学科,它所有的问题和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尤其是对一些地域性很强的涉及到人们生存以及发展的资源、人口、环境、城市以及经济发展等基本问题,都需要教师予以足够的重视将其融入到教案编写当中,并最终在课堂教学中一一呈现出来。例如反映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对于环境的影响,以及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地理课程学习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同时这也是作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所必备的基础性知识。

2.改变地理教学方式

改变地理教学方式,并且从根本上扭转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地理教学的影响,需要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教育部颁布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这一重要文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意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套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潮与我国基础教育的相互融合,并且对推动初中地理教学的改革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需要教师具有广阔的视野充分了解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科学以及技术等领域的知识内容,将其与地理教学相融合丰富教学内容,并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即要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性,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符合学生不同阶段的接受能力,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根据实际需求来安排地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的能力,鼓励积极探索,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3.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就是要求无论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施上都需要与实际的地域差异相结合,充分体现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和联系,在进行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组织一些户外调查以及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搜集和寻找地理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并且掌握地理研究的简单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构建开放式的地理教学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4.大力加强中学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推进初中地理教学的改革还要需要大力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改革的主要实施者,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从根本上彻底领悟新形势下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真正含义,理解初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并且结合地理教学在初中素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作为理论依据,指导自己在地理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正确的进行教学工作。当然教师处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必要的自学能力以及能够熟练运行现代化工具捕获最新的技术知识,不断深化自己对于地理教学内容的认识,并且能够加深认识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地改革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利用自身理解能力的优越性率先从各种媒介中获取最新的地理知识,将其分类、整理以及归纳,在不断充实、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再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对周围的地理变化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因此可以说提高中学地理教师的素质已经成为了深化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的学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要将地理学习融入到实际生活当中,增强学生学习自觉性和趣味性。而且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形势下要求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彻底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知识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要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相结合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里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才是时代赋予学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刘兰.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师知识结构及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钟琦.农村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6.

篇9

作者简介:王周红(1981-),女,汉族,云南宣威人,教育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教学管理,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南昆明650222

目前,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已从精细化走向了大众化,而大众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是教育管理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我们既要坚持传承下来的传统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又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创新,探究出一条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1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现状

我国的高校教育已在短期内适应了现今大众式的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逐渐趋于稳定阶段。在此阶段,深化大众教育内涵,稳定大众教育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把以人为本的课题引入到教育教学管理的新模式当中已然势在必行。

1.1教育教学管理陈旧化,缺乏创新

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对于学校制度严苛搬照,学生对教师的言听计从的迂腐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依然主流。在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系统下,制度的制定和推行完全依赖于上级政府和机构,很少做到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行政化”的管理制度,使得学校内的行政人员是主体,他们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核心,而忽视了真正的主体人员,教师参与不了管理,学生参与不了主体,一味的重复现有的陈旧管理模式和制度,缺乏人为本身价值的创新,忽视了现代管理思想中以人为本对教育教学管理的特殊意义。

1.2学生缺少自主选择性

现如今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压力巨大。学生转专业十分困难,高考填报志愿时,学生并未对所选专业有更多了解,然而专业一但选定,转专业则十分的困难;学生选择课程不能做到自主,选择好专业,专业课程则是行政化安排,学生根本不能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往往出现逃课等尴尬的场面;学生不能自主的选择教师,一个老师的好坏往往决定着学生课堂的集中力,然而在现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往往不能自主的选择教师,都是根据学校安排的进程接受教师;严苛的考试制度成为升学和入学的令牌,成了毕业和就业的关卡,“只有好成绩”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无疑是高校教育教学以人为本新管理模式的绊脚石。

2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宏观管理体制僵化

中国的高校管理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陈旧迂腐的思想根深蒂固,宏观局面下,行政化的管理贯彻于整个教育教学领域,久而久之,宏观体制的僵化使得现如今的大众式教育教学模式缺少人文关怀,缺乏主人翁意识。

2.2教育思想观念陈旧

教育价值观念的偏差是导致人文情愫缺乏的主要原因,中国教育受到经济的影响,教育价值观念更偏向于教育的工具价值,主张教育应当以实现社会理想为最终的目的,教育必须先满足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这就导致很长一段时间教育教学成为衡量人的能力标杆,造成大学难入,就业困难局面。

2.3教学资源不足

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已经从精细化过渡到大众化,这就意味着学生数量增多,学生求知面的多样化。然而我国对于教育教学的投入力量远远跟不上学生的需求速度,师资队伍、教学管理队伍、实验场地、教材等资源,以及后勤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均不能满足需求。所以教学资源的缺失也是导致人性化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3发展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对策

3.1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教学理念

作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既是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又是教育教学管理发展中的客体。对于人的管理始终是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作为主客体的人不应该被动的消极的接受来自管理主体发出的各种信息,而管理主体应该从人文角度出发,充分的了解人、研究人的需求,充分满足人的合理需求的前提下,保证教育教学机制的正常运行,从而将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化其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3.2加大教育教学资源投入

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教学资源的投入是先导,教育教学资源是基础,没有基础,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就不可能得到长久的发展。因此,政府要加大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师资力量,高校也要广泛融资、吸纳人才,强化师资队伍、专业、课程、教学基本建设工作,为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发展打好基石。

3.3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

3.3.1关注学生的发展

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学生无疑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关注学生的发展就应当放在首位。教育者应该因教施材,辩证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3.2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

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无视学生权利的存在将被证明是个严重的错误,学生应该在学校事务中拥有自己的发言权”。这就要求学校要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包括专业、课程、教师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人翁意识。

4结语

无论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进程来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必须将人放在发展的核心地位,通过行政者、管理者、教育主体多方面的相互合作,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真正实现当代高校教育教学的人性化,使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邓义桂.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2008.

[2]肖玲.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问题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6).

篇10

近年来,为加快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由以“教学、研究型人才”为主向以“复合、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国内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积极探索行政管理学的教学体系改革,力求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与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素质要求的紧密结合。建构主义理论是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是改进传统教学观念的有利途径[1],它对中国行政管理学的教学改革同样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与传统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并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情境观等方面提出了其独特的见解,这对于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为问题解决服务的,“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将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2]它将知识分为初级知识和高级知识,高级知识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活动来把握知识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与同一知识的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性,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知识、推导新知识,广泛迁移知识的目的[3]。在学习观上,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积极、主动、有意图的建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以自身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建构者,他们不是一张白纸,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在情境观上,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是学生意义建构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或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行政管理学教学原则的确定

教学原则是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合理确定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原则,并将其贯穿于行政管理学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是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要求在整个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成为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和促进者、知识的管理者。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教师从前台退到幕后、从演员变为导演的角色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不重要了。实际上,教师课下所做的工作更多。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宏观的引导和具体的帮助。

2.实践性原则。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在行政管理的实践中产生,又要为行政管理的实践服务。实践性原则要求在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运用行政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加以分析,再运用该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总结。这样,由实践寻找理论,再用理论对实践进行总结、提炼,可不断探索现代社会行政管理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提高行政管理学教学的实践性,一方面,要求教学的重点始终着眼于现实的、不断变化着的政府管理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对待行政管理学的理论要客观,能促进行政管理科学化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就是好的理论。

3.情境性原则。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情境性,认为知识不是对客观法则的精确抽象和概括,它必须存于具体情境,具有情境性。情境性原则要求在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或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将教学内容融入角色的表演过程之中,从而提高他们的管理技能,积累管理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比如,在学习“行政领导”时,教师可创设一种工作情景,安排一部分学生模拟领导者、一部分学生模拟被领导者,通过对具体行政事务的处理,在互动中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行政管理学教学模式的设计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学习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程的可操作、可控制的稳定性结构形式。传统的行政管理学教学模式主要是“填鸭式”、“单项注人式”、“做答式”等[4]。这些单一的、被动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重构行政管理学的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1.抛锚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译于Anchored Instruction,是指通过创设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并运用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并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过程。该模式的有效实行需要经历五个操作环节: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确定问题,确保选出问题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即抛锚;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仅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即搭“脚手架”;协作学习,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效果评价,即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比如,在学习“行政决策程序”时,可利用高校建分校作为学习背景,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问题、与其他同学交流观点,以作出高校如何建设分校的相关决策。

2.认知学徒教学模式。认知学徒教学模式,译于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是将传统学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术与学校教育整合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5]。该模式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工作场所,通过学生对专家专业工作的观察、模仿和训练,使其在从新手到专家的形成过程中获得专家实践所需的知识与技能。通常情况下,学校的教学模式仅单纯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际情境的支持,学生只能通过与现实生活分离的教学科目被动地学习知识,这不利于学生认知技能的形成。认知学徒教学模式则可有效克服学校教学模式与现实生活脱离的弊端,为学生提供参与到与现实世界相似的专家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高阶推理思维过程的发展。比如,在学习“机关管理”时,教师可先将有关“机关管理”的概念性知识通过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传授,再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和专家的工作示范,以培养学生如何应用概念知识与事实知识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当然,和所有的教学理论一样,建构主义理论有着明显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比如在强调情境的作用及其创设的同时,不应忽略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应降低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这需要在使用该理论改革教学体系时,要紧密结合行政管理学的课程特点和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方能准确把握建构主义理论内涵并汲取其合理成分。

参考文献:

[1]刘长青,杜凤秋.传统学习观与建构主义学习观之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7,(17):107-108.

[2]陈琦.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3):46.

篇11

一、管理学教师自身理论水平不高影响教学效果

管理学是一门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领导学、策略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型学科,科学管理的兴起、行为科学的产生以及管理科学的发展对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管理学教师,广阔的知识面,多学科背景是极为必要的,只有自身对管理学的理论和知识点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正确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如果教师缺乏多学科背景或者知识面狭窄,会严重影响到对于管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管理理论学派及研究对象的多样性进一步增加了教学难度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是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的第一步。随着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行为科学理论随之产生,其中以梅奥的“社会人”假设为代表。继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理论之后,以西蒙的“管理即决策”的管理科学理论产生。直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涌现出了各种新的管理思潮,如学习型组织、公司再造等,我们将之统称为现代管理论。除了容易令学生混淆的管理理论和学派,管理学中的组织、决策、计划、领导、激励和控制这几种要素包含的知识点复杂多样,仅一个“激励”就包含了三类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结果反馈型激励理论),三类理论又分别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观点,如内容型激励理论的代表理论包含了需求层次理论、ERG理论、显示性需要理论和成就需要理论。由此可以看出,管理理论学派复杂多样,管理各要素知识点复杂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论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各个理论学派之间存在的关联及先后顺序,除了让学生了解管理各要素,还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无疑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三、案例教学法的不当运用影响教学的成效

案例教学法是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案例选取很困难,现有的案例资料大多较为陈旧且对于知识点的涵盖比较单一、生硬,除此之外,教师对于案例教学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大小不一,形式化的案例教学时有发生。

四、传统授课方法的单一运用降低学生学习热情

部分管理学教师沿用过去传统的授课方法,填鸭式的教授学生管理学知识点,从定义到内涵,从特性到功能,从途径到作用,延续一贯的教学方式和风格,教学毫无创新,对学生来说毫无吸引力。

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提高管理学教学成效。

(一)梳理学科脉络体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该学科

管理学是一门由众多学科支撑的交叉型学科,涉及范围广,研究对象复杂,管理理论和学派多。因此清晰明确的学科脉络体系,贴近生活的学科内容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理清管理学的学科脉络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学习,所谓纲举目张,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该学科,这是有效开展管理学教学的第一步。

(二)有效利用案例教学,进行教学实践

科学的选取教学案例是成功进行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针对现有案例陈旧、知识点涵盖单一和生硬的情况,一方面,学校应该尽可能的投入资金购买可用于管理学教学实践的管理案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每年都用大量的资金购买最新的管理学实际案例,将其用于管理学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对现有案例进行慎重的筛选,力求案例教学落到实处,不能将案例教学流于形式。

(三)尝试新型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管理学教师应该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其中的一种,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管理学中的头脑风暴法、圆桌会议、德尔菲法等讨论和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堂实践当中。新的授课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对课堂的新鲜感,提高其学习热情,进而提高教学的成效。

(四)引导学生进行管理实践,提高管理理论水平

篇12

二、夯实语音,打好听的基础

“听”与“说”本就不分家,要想让学生“听准”,必须要“说好”。所以,初中的听力训练不能仅靠听,而首先要把语音基础打好。现在初中英语对音标没有硬性要求,很多教师就会选择忽略这一部分的内容,这就造成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发音规律,如变音、连读等没有概念。学生平时读的英语都是中式英语,一旦听到正宗的、语速较快的英语朗读时,就会莫名其妙,更不用提语调、语速、重音、意群等朗读技巧了。所以说,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发音和朗读规范的训练。中国学生学英语,没有足够的语言环境,对于英语有的一些发音方式不敏感、不熟悉,所以教师就需要长期、反复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对读音相近的音节、单词,要注意做好比较区分的工作,还要让学生逐渐熟悉不同语境下的发音特色,比如广播播音字正腔圆,而口语交际就相对随意。

三、创造环境,培养听的习惯

听力训练和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坚持,最好能让学生把听英语作为一种习惯,作为一种爱好。刚开始让学生坚持听力训练是困难的,但这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这时候教师要严格督促学生,每日必听一段固定时长的英语,内容不做太多限制,但是质量一定要保证。为了让学生保证听力质量,教师可以创造一些听力环境,让学生“不得不听”。比如,教师自己用英语讲课,用英语与学生沟通,或鼓励学生在英语课上,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用英语交流。虽然刚开始会比较麻烦,说一遍两遍听不懂,常常需要翻译,看上去比较浪费时间,但习惯之后就是很好的语言环境。除了“不得不听”的语境,还可以有一种“不认真听”的语境。这种语境更多的是一种语感熏陶,不在乎学生到底提升了什么能力。比如,在英语课前课后随意放些英文视频、音频,不必要求学生都能听懂,只是在课前营造一种听的氛围,创造相对较好的英语

篇13

一、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为了促进教学常规更好地贯彻落实,我们修整和完善了备、上、批、辅、考等各项规章制度,加大了对课堂教学的检查力度,对课前候课、老师拖堂、不按时进课堂、随意调课、随意占课等各项常规进行检查。教学常规的规范实施,促使老师更加重视研究课堂教学技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者的问题。学校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思想未能根本转变,新课程的理念没有被真正内化为教学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学校教学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教学管理者的创新意识淡薄,维持性过强。

2.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教学管理的目标不明确,缺乏整体性、持续性;教学管理系统开放性欠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与部分教师现有专业水平存在差距;教学管理方式方法落后。

3.加强教学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促进社会的广泛参与。总得来说,我认为,学校管理者要转变管理思想,树立促进发展的教育理念,开放管理系统,创新管理方法,提高教学工作者整体素质,踏踏实实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三、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建议

1.教师要创新教育理念,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教师要贯彻落实好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就必须先从头脑之中真正理解新课标所传达出的理念和精神,在新课标教育背景之下,老师要按照新的理念要求自己,坚决摒弃以往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目标。

2.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推进新课程、深入教学改革、改变教育行为、促进学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所学校管理成功的关键要素。新课改催生新管理,新管理呼唤新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我们必须对中小学教育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重新审视,结合学校实际,依据新课改要求,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新课程改革纲要为要求,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法,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比如常规管理制度、研究性学习管理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等进行重建,充分展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各个教学要素的作用,完善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工作机制,丰富教学管理实践活动。

3.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是管理实践变革的前提,是指导一切管理活动的原则,是管理者对管理所持的信念和态度。新形势下,要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有一个全面且理性的认知,站在全球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联系学校实际,定位学校管理理念,走与学校自身最符合的办学之路。创新型管理理念的重点在于人性化,根据新课改要求,因时、因人、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教学管理策略,注重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关注教师和学生需求,强调对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激励和思想教育,使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认可,进而形成一种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内在力量。

4.强化师生管理。教师和学生是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两个重点,有必要加强师生管理。首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全员性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乐于奉献、以身作则、以学校发展为己任的领导班子团队,领导全体教师摸索新课改,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其次,教师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中坚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所以,学校在重建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应创新教师管理,强化管理立校、科研兴校的思路,定期开展教研组、备课组活动,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5.完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分数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量化表征。分数虽然不能直接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情况和学习质量情况,但它是学生学习的量化标志;另一方面,不应过度关注学生考试分数,而应将眼光转移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改变上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