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分析方法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引言
现代物流是一种新兴的服务性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现代物流概念导入我国以来,物流产业就开始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手段而受到重视。尽管如此,但是在物流的战略定位上,对物流的评价基准仍然停留在追求物流成本的降低带来所谓“第三利润源泉①”的“物流效率论”的层次上,此观点主张物流的主要目的或者主要功能就是追求物流成本的削减,通过最大限度的削减物流成本实现更大的边际利润。由于此一学说将物流的功能仅定位于物流成本的削减,因而在此称之为“狭义第三利润源泉论”。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国目前物流理论框架的构建还不充分,“狭义第三利润源泉论”掩盖了物流的本质,无益于全面把握物流的战略定位。
(一)战略的概念
战略一词原为军事用语,是指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策略,综合整体形势和敌我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地理等诸因素,科学预测战争的发生与发展,制定战略方针、战略原则和战略计划,筹划战争准备,指导战争实施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实现军事目标,统筹军事计划,并将各军事行动围绕军事目标进行有机整合。今天,战略论不再仅仅停留在军事领域,也深深地影响着企业层面的经营决策。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因应竞争环境所做的战略性经营活动②。首先,纵观企业的经营环境,经济快速成长的同时竞争亦随之加剧,企业有必要通过改善经营资源的效率化来强化其体质。其次,消费者的成熟化以及消费市场的多样化愈发使得市场愈加难以预测;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不确定性意味着企业为此需要投入更多的经营资源。再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有必要导入先进的经营技术以面对日益不确定的产业竞争环境。因此,企业有必要重组企业经营资源,使企业经营战略成为具有能够全方位应对各种竞争的“多功能利器”,去应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
(二)企业导入物流战略概念
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通过诸多个别的经营活动的执行来实现,在诸多参与企业经营行为的活动之间,存在着各经营活动之间以及各个别经营活动与企业经营战略之间的定位问题,概括地说来一般有以下几种关系。首先,个别经营活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有时又相互排斥的二律背反(trade-off)的关系。其次,个别经营活动有时会随着企业经营战略的调整而相应变动,个别经营活动的变动会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最后,在评价各个别经营活动的时候,既要对个别经营活动进行狭义性评价的同时又要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的贡献度进行评价。有鉴于此,作为个别经营活动的物流活动自然也就理应具备以上三个特点,企业战略的物流或者说服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的物流的战略称为物流战略。
(三)有关物流战略理论观点评述
作为对物流行为的评价,有关物流战略理论的论述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提出物流战略概念,对物流战略理论进行了初步整理的是美国物流学者Martin Christopher,他在《The Management of Business Logistics 》一书中简单提出了物流的战略定位问题,他认为企业在制定物流战略时应首先明确物流战略的方向性,继而在此方向性之下提出物流成本与物流体系两个子系统,并对这两个子系统制定评价体系。所谓物流战略就是由物流成本与物流体系相互结合而构成,不仅如此还应当明确相应的评价其成果的基准,这种物流战略体系在实行过程中不断通过成果的验证及反馈,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提供决策依据。概括地说,Martin Christopher 的物流战略构成分为三个部分:物流成本、物流体系、物流成果。后来美国学者Daniel F.Lynch和Scott B.Keller在其合著的《The Effect of Logistics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y on Firm Performance》中指出,物流处理能力与企业的经营战略密切相关,拥有出色的物流机能的企业在执行企业的战略时比那些物流能力稍逊的企业更有优势。另外,Bowersox 与Closs认为物流处理能力是评价那些既要保持尽可能低的总经营成本,又要提供有竞争优势的企业的物流服务水平的手段,但这种能力的发挥最终取决于企业对物流的战略定位。
不难看出多数学者在论述物流的机能(生产性或效率)与企业战略的关系时,均主张物流的机能是企业战略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物流机能既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又要以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为中心。这些观点对于理解物流机能与物流战略的关系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全面把握物流在企业发展层次上的定位。虽然上述理论探索对物流战略理论研究有所拓展,但是并没有针对物流战略的构成,及内涵进一步进行深入化、系统化、归纳化研究。本论文就是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试图对物流战略的构成及展开作进一步研究,尽可能提供新的分析视角及分析方法。
二、物流系统与物流战略的构成及展开
在引言中提到物流概念自20世纪末传入我国以来,以其效率面为中心,在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应用开发。粗看起来此一研究与应用趋势有其合理一面,本来作为构成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要素的各物流机能活动③本身,是独立且分散地存在于企业的生产、销售等经营管理活动之中的,自然追求各机能的效能最大化成了物流概念形成初期最易理解的一面,或者说在概念上物流与生产、销售等经营机能一样有其清晰且互为独立的范畴。企业为了其经营目标,将运输、保管、搬运等机能要素横断诸多部门,进行有机整合之后(如图1所示),物流应作为经营机能中一个重要侧面发挥其功能。既然是横断其他经营机能的特殊部门,物流管理系统具备以下两个特征:(1)物流管理的闭锁性。承担物流机能的物流组织作为经营管理的一个部门,有其闭锁性的一面,即有其独立的考核目标(对其进行生产性或效率性的要求)。(2)物流管理的开放性。由于物流活动横跨多个经营管理部门,容易受整体战略目标、生产、销售等部门经营活动的影响,有时难以独立展开活动。
(一)基于战略视角的物流系统基本构造
一般在研究物流理论时立脚于两种分析视角,一是宏观物流的分析视角,另一种为微观物流的分析视角。多数的物流研究文章里是在将二者混为一同的前提下分析物流行为的,其结果是因不是在一个研究平台上论述而导致概念混乱、各说各话。如图2所示,物流的分析平台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宏观物流层次,二是微观物流层次。宏观物流主要是站在社会经济的视角分析物流,侧重于国民经济生活中的运输、交通等领域的问题;微观物流是立足于企业管理层次视角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物流管理。当然,宏观物流与微观物流不是互不相连、独自存在的,更多的时候在制定宏观物流战略时是在考虑了微观物流战略,同样在制定微观物流战略时是在考虑了宏观物流战略。但是,不能因此将二者视为同一问题,而不加区别混同论述。特别是近年来,微观物流理论研究中由于引入了供应链管理思想以及市场营销思想以后,淡化宏观及微观物流的差异,在经营管理的大范畴内思考物流的思潮,进一步模糊了对物流理论构造本身的研究。
除了以上所述物流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以外,还应关注物流的另外两个侧面:物流效果、物流效率④。由于宏观物流多限于运输、港湾、道路、机场、集装箱、物流设备等宏观层面的研究,限于篇幅,本论文主要讨论微观层次的非主业物流企业的效果和效率侧面。
上面提到物流管理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物流的闭锁性,二是物流管理的开放性。建立在物流闭锁性之上,对构成企业经营行为的各活动(运输、搬运,在库管理,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进行控制管理,从生产性、效率性的侧面进行考核的分析方法称为物流效率侧面。而着眼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紧密协调生产、销售等职能部门,作为企业战略要素之一的物流的一面被称为物流效果侧面。同时物流管理中的管理还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经营管理意义上的管理,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管理,使物流活动符合经营战略的目标的管理(效果侧面);二是针对物流机能领域的控制(效率侧面)。物流效果的达成一般考虑一下三个因素:(1)物流活动对企业战略执行上的贡献性;(2)物流服务水平的战略定位(时间、供货的安定性、正确性等服务内容);(3)物流在竞争市场中的战略定位。
关于物流机能领域的物流效率的达成,一般由各设施,各物流机能活动的现场管理活动构成。概括说来有以下活动构成:(1)物流的生产性管理(各机能活动的生产性管理);(2)物流设施、部门的个别管理;(3)物流机能活动(运输、保管、搬运、包装等)的作业管理;(4)物流费用管理。物流管理活动的基本课题就是企业紧紧围绕着物流效果和物流效率两个侧面,建立一个不但有高效率还要有高效果的物流体系(见表1)。
(二)物流效率的战略性贡献分析
现代物流产业是服务性产业,同样对非主业物流企业来讲,物流机能对企业发展战略同样起到服务性贡献,“物流体制的构建是从物流服务水平的构建开始的”⑤。美国著名市场营销学家P.Kotler 在《营销学原理》第一章中指出“物流就是创造需求的手段”,“物流服务水平直接与企业服务水平相关”。物流战略的宗旨是以最小的成本来实现最高的物流服务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物流品质的改善是以物流服务水平⑥的改善为核心进行的,物流服务的内容主要是在运输的安全、合理库存水平的维持、准时交货、事故处理、信息的提供等物流战术层次的业务行为,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必然引起物流成本的上升(图3)。从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角度来看,物流成本的上升并非一定意味着企业经营绩效的低下,而是应当分析随着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物流成本的增加)企业的总收入、净利润额的变化。
前面提到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是通过诸多个别的经营活动的执行来实现的,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物流管理,其个别机能活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有时又相互排斥的关系,不过个别经营活动应当随着企业经营战略的调整而相应变动。当然,对个别经营活动进行狭义性评价的同时又要评价其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的贡献度。只要因物流服务质量的改善而带动的净增加利润ΔP的总和大于用于改善物流机能、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净增加物流费用的ΔLC的总和,就可以说物流成本的增加为有效增加(参考图4)。
∑ΔP>∑ΔLC
其中ΔP:因物流服务质量的改善而带动的净增加利润,ΔLC:为净增加物流费用的总和。
从战略的角度来看,随着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企业的收入会随之增加。随后物流服务水准越过某一点以后(图3中的S点),由于物流的成本的急剧增加,收入的增加开始钝化,甚至无论多大程度改善物流服务,都难以走出收入的低迷,更甚至于过度追求物流服务水准的提高的后果,导致净增加物流费用的ΔLC的总和大于因物流服务质量的改善而带动的净增加利润ΔP总和,也就是说物流成本的增加为无效增加。
(三)物流战略的效果与效率辩证关系
如前文所述,物流系统包含两个侧面:物流效果与物流效率,物流效率侧面的发挥势必影响物流效果的达成。作为物流系统轴心的物流战略毫无疑问也具有两个侧面:物流效果和物流效率。一般物流战略所要达成的目标有三个:第一,成本最小,是指降低可变成本,主要包括运输和仓储成本,例如物流网络系统的仓库选址、运输方式的选择等;第二,投资最少,是指对物流系统的直接硬件投资最小化从而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率;第三,改善服务。一般认为企业收入取决于所提供的物流服务水平,尽管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将大幅度提高成本,但收入的增长可能超过成本的上涨⑦。
物流战略的目标是物流战略效果性与效率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物流系统的闭锁性要求在物流战略制定或实施过程中,将物流作为一个系统实现该系统的最优化,即使物流成本、投资成本最小化;另一方面,物流系统的开放性要求不仅对物流系统进行狭义的评价,同时又要评价物流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的贡献性,通过改善物流服务水平拓展市场份额实现盈利能力的突破性提高。企业战略的实现需要对企业各个系统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各个子系统的效率性和效果性。
物流战略实施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的长期效益最大化,即为实现企业战略,而不是实现物流长期效益的最大化,这一点有别于企业战略。在主业物流企业中物流战略与企业战略重叠,在非主业物流企业中物流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支撑着企业战略的实施(图 5)。物流战略对企业战略的支撑作用是基于物流系统的开放性,是物流战略的效果侧面的重要体现。物流系统的开放性要求物流战略与生产战略、营销战略、财务战略保持协同,共同实现企业战略,而不是片面的追求物流系统的长期效益最大化,因为物流战略需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制定,物流战略的实施情况影响企业战略的完成。
物流战略的效率性强调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实现物流系统的长期效益最大化,但物流系统作为企业的一个子系统,单纯追求其物流系统的效率性,实为追求企业系统的局部最优。物流的效果性强调通过物流系统对企业其他子系统的协作,而达到企业系统的全局最优。物流战略的效率侧面体现了物流系统的闭锁性,物流做为一个独立的子系统有其独立的考核指标,要求其实现物流系统的低成本化、最优化。物流成本的削减并不意味着企业利润的增加,可能致使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下降,从而给企业的长期效益带来负面影响(图 3)。另外,物流成本的上升也不意味着企业利润的下降,促使物流成本上升的原因可能是企业着眼于未来实施为客户提供更多增值物流服务的战略,或者企业为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而牺牲物流子系统的效益促使生产、营销等其他子系统效益的更大化(图 4)。
物流战略的效率性与效果性的辩证关系可以扩大供应链范畴。在供应链中,物流作为一个系统或一个独立经营的部门,有其独立的考核体系,追求物流系统的低成本化、最优化成为必然,体现了物流战略的效率性。物流战略的目的是实现供应链战略,单纯追求物流系统的效率性,即物流系统的最优化,无益于实现供应链战略。物流战略效率性的夸大势必会影响其效果性的发挥,效果性的发挥又会使物流系统次优化。
三、狭义第三利润源泉论
前文中提到第三利润源泉论定位于物流成本的削减,目的在于通过物流成本的削减实现企业的长期效益最大化。本文从物流战略的效果性和效率性的辩证关系角度,重新审视该理论的合理性以及使用范围,在进一步展开之前本文将简单阐述两个概念:主业物流企业和非主业物流企业。
(一)主业物流企业与非主业物流企业
从事物流活动的企业,因物流活动本身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所处的战略地位不同,分为主业物流企业以及非主业物流企业(参考图6、图7)。
所谓主业物流企业是指物流的机能行为为其主营业务内容,并且通过提供物流的机能行为而获得的经营利益为其主要利益源泉的企业。例如从事运输、配送、仓储、搬运、流通加工等的专业化经营业务的企业。主业物流公司多以第三方物流(3PL)的角色向其顾客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对于此类主业物流企业来说,物流业务为其核心业务。由于主业物流企业主要甚至仅仅通过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获得利润,因此对此类主业物流企业来说,物流与其说是第三利润源泉不如说为第一利润源泉更恰当。
所谓非主业物流企业是指那些物流业务为非主营业务,但和人力资源、财务等部门一样对主营业务起到支持、辅助功能的企业。比如对于松下电器株式会社而言,主营业务就是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物流和人力资源等其他职能部门一样不是主营业务。尽管对此类公司而言,物流部门所起的功能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经营绩效,但公司不会举全力整合大部分经营资源去开展物流活动。第三利润源泉论以及物流冰山说⑧等学说主要是针对此类非主业物流的企业中的物流机能提出的学说。
(二)狭义第三利润源泉论的片面性
由于长期以来忽视物流机能,使得这块暗黑大陆被视为尚未开发的利润源泉引起了广泛重视。毫无疑问,从降低物流成本为企业的经营腾出更多的边际利润这一点来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物流理论框架的构建还不充分,在理论界和实业界有一种狭隘地理解物流的作用,言物流必“第三利润源泉”的趋势混淆了物流问题的本质。
狭义第三利润源泉论观点认为绝对的物流费用的降低会给企业带来边际利润,而这个边际利润又为企业价格战略、营销战略的实施提供条件。在这里并无意否定第三利润源泉论,无容置疑以降低物流费用为主要内涵的物流生产性的提高,对改善企业经营绩效有重要意义。问题是对非主业物流的企业来说,提高绩效的手段绝非仅靠改善物流、降低物流成本来实现,过分强调物流的第三利润源泉作用会掩盖问题的本质。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过分强调物流的第三利润源泉的思想偏重于局部最优化,而忽略整体最优化的狭义思考。狭隘的第三利润源泉论观点忽视了物流战略的效果性与效率性的辩证关系,认为单纯地通过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性,可提高物流对企业或者供应链战略的贡献性和支撑作用,在作出成本削减的决策时需要站在企业整体战略或供应链战略的角度上去判断,偏离了供应链整体最有化的物流成本的削减会因小失大,得不偿失。一味降低物流成本势必会损坏物流对整体战略的贡献度,提高物流成本可能是企业出于对企业或供应链长期效益的考虑,以牺牲物流系统的最优化为代价,争取其他部门或系统的更大化。
四、结论
本文从战略角度上重审物流系统的构成,将物流系统分为两个层次: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同时可从两个侧面审视物流,即物流效果性和物流效率性。在非主业物流企业中,作为企业经营重要组成部分的物流因其独立且贯穿于各职能(如采购、生产、销售)部门之中,并具有其独立专门的考核体系,具有闭锁性的特征;同时因物流的各个职能横断企业各职能部门,物流系统目标的实现受制于企业总体战略、采购战略、生产战略、销售战略等职能战略的开展,与职能战略有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难以独立开展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征。
基于物流系统闭锁性的物流效率侧面强调物流系统自身的效益最大化,即通过物流成本的削减实现利润的增加;基于物流系统开放性的物流效果侧面着眼于企业战略的实施优先于物流效率性的实现,注重物流系统对企业战略的支撑作用。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两种辩证关系,即个别经营活动之间的二律背反关系和个别经营活动与企业战略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关系。所以,在对物流系统进行评价时,既要对物流系统进行狭义性的评价,同时又要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的贡献度进行评价。物流服务质量的改善而带来的企业净利润的增加,大于用于改善物流机能、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净增加物流费用的总和时就会出现有效增加效应,但当物流服务水准翻越某一点后,物流成本增加的速度将大于收入增加的速度,出现无效增加现象。
与此对应,物流战略也具备两个侧面:物流效果性和物流效率性。物流战略的效果性强调物流战略对企业整体战略的支撑作用,通过物流战略与生产战略、营销战略等职能战略的协同实施,实现企业的长期效益最大化。物流战略的效率性则强调物流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而实现自身的长期效益最大化。物流成本的削减并不意味着企业利润的增加,可能致使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下降,从而给企业的长期效益带来负面影响。物流成本的上升也不意味着企业利润的下降,促使物流成本上升的原因可能是企业着眼于未来实施为客户提供更多增值物流服务的战略,或者企业为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而牺牲物流子系统的效益,促使生产、营销等其他子系统效益的更大化。单纯地追求物流战略的效率性实为追求局部最优化并非全局最优化。物流战略是物流效果性和效率性的辩证统一,夸大任意一面将致使物流战略实施的畸形化。在制定企业战略时,应统筹各种资源,防止出现局部次优化,打造企业经营的“多功能利器”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因此,使用范畴仅限于非主业物流企业的狭义“第三利润源泉论”实为一种夸大物流战略效率性的“物流效率论”,强调通过物流成本的削减实现企业效益的长久提升,对非主业物流的企业来说可以通过提供立足于客户的创造性物流服务来实现企业效益的增加,绝非仅靠改善物流、降低物流成本来实现。“狭义第三方利润源泉论”偏执了物流战略的内涵,掩盖了物流问题的实质。
注释:
① 由引进生产自动化而带来制造费用的降低被称为第一利润源泉,由市场营销的导入而带来的单位商品的销售费用的降低被称为第二利润源泉,未开发的物流领域―为第三利润源泉,同一时期针对物流成本比较有表性的另一主张为日本学者西泽修的物流冰山说。
② J.T.Cannon, Business Strategy and Policy,Harcourt & World,Inc.,1968:168.
③ 运输、保管、搬运、装卸、流通加工、在库管理、信息处理等物流机能活动。
④ 这里的物流效率所指的是物流机能,具体包括运输、搬运、流通加工、在库管理、信息处理等功能性侧面。
⑤ 矢作敏行.现代流通.有斐阁アルマ,1999:88.
⑥ 所谓物流服务水准是指企业所能提供物流机能的业务达成能力,包含对时间、供货的安定性、正确性等服务内容及指标的制定。
⑦ Ronald H.Ballou 《企业物流管理》P28
⑧ 日本物流学者西泽修在1977年提出此学说。
参考文献:
[1] Martin Christopher.The strategy of distribution management.Gower Publishing Inc.,1984.
[2] James F.Robeson,William C.Copacino,The Logistics Handbook,The Free Press,1994.
[3] D.M.Lambert,J.R.Stock,Stategic Ph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Irwin,1982.
[4] R.H.Ballou,Business Logistics Management:Planning and Control,Prentice-Hall,2nd ed.,1985.
[5] John J.Coyle,Edward J.Bardi,C.J.Langley Jr.,The Management of Business Logistics,4th ed.,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88.
[6] J.T.Cannon,Business Strategy and Policy,Harcourt & World,Inc.,1968.
[7] Daniel F.Lynch,Scott B.Keller,John Ozment.The Effect of Logistics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y on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0,21(2).
[8] Ballou,R.H.Business Logistics Management(3rd).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1992.
[9] P.Kotler.Principles of Marketing.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1980.
[10]中田信哉,峰太郎.物流略の[M].日本出版社,1999.
[11]次.物流マケティング略.同友,1991.
[12]中田信哉,浅和也,本雅隆,峰太郎.代物流システム.有斐アルマ,2003.
[13]矢作敏行.代流通.有斐アルマ,1999.
[14]唐.代ロジスティクス概.NTT出版,2000.
篇2
1 静力法
早期结构抗震计算采用的是静力理论,1900年日本大房森吉提出静力法的概念,它假设结构物各个部分与地震动具有相同的振动。此时,结构物上只作用着地面运动加速度乘以结构物质量所产生的惯性力。即忽略地面运动特性与结构的动力特性因素,简单地把结构在地震时的动力反应看作是静止的地震惯性力(作为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分析。1915年,佐野提出震度法,即根据静力法的概念提出以结构的10%的重量作为水平地震荷载,于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的次年建立了最早的桥梁下部结构工程的抗震分析方法。从动力学的角度分析,把地震加速度看作是结构破坏的单一因素有极大的局限性,因为它忽略了结构的动力特性这一重要因素。只有当结构物的基本固有周期比地面卓越周期小很多时,结构物在地震振动时才可能几乎不产生变形而被当作刚体,静力法才能成立。由于其理论上的局限性,现在已较少使用,但因为它概念简单,计算公式简明扼要,在桥台和挡土结构等质量较大的刚性结构的抗震计算中仍常常用到。
2 弹性反应谱法
应用反应谱法进行抗震设计,最关心的是地震力的最大值。对于单质点体系最大地震力的计算式为:
P=m|δ¨g+y¨|max=kH•β•W
式中:KH――水平地震系数;
β――动力放大系数;
W――体系的总重量;
水平地震系数的取值根据抗震设防的烈度水准选用。对于一特定的地震波其加速度反应谱是不规则的,而且一个反应谱总相应于一定的体系阻尼比,实际上我们所使用的规范反应谱,是在输入大量的地震加速度记录后所绘制的很多反应谱曲线经过处理后得到的平均反应谱,平均反应谱在《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004-89)即是动力放大系数β。所以,结构的地震反应,是以卓越周期为主要成分的
地震波激励下的结构的强迫振动。由此即反映出具有不同特征周期的不同场地土对应的反应谱,《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004-89)根据场地土的分类分别规定了5%阻尼比的不同的反应谱曲线。对于多质点体系,其振动方程可用下式表达:
[M]{δ¨}+[C]δ•+[K]{δ}=-[M]{I}δ¨g(t)
式中: [M]――多质点体系的质量矩阵;
[C]――多质点体系的阻尼矩阵;
[K]――多质点体系的刚度矩阵。
上述振动方程一般通过转换到正则坐标和振型坐标用非耦合或正交振型反应叠加求解,将多质点体系分解为多个独立的广义单质点体系,广义单质点体系的最大反应可由反应谱曲线查出。由于地震地面运动更容易激起最低振型而不是较高振型的反应,因此仅仅需要几个振型叠加就能得到近似的而又很好的桥梁地震反应情况,尤其对于大量的少自由度桥梁体系更是如此。一般情况下,广义单质点体系的最大反应不同时发生,因此需要将它们组合起来;同时每个振型对地震反应的贡献也是不同的,每个振型的参与情况可以通过振型参与系数得到,
如下式所示
Pi={φ}i[M]{I}{φ}i[M]{φ}i
振型组合方法是反应谱理论的另一重要问题,是影响桥梁地震反应预测精度的关键因素。目前各国抗震规范采用的组合方法主要是基于平稳随机振动理论的SRSS,CQC等一致激励振型组合方法。最普遍的SRSS法,对于频率分离较好的平面结构的抗震计算有良好的精度,为大多数国家的抗震设计规范所采用,如我国现行部规JTJ004-89,美国的AASHTO规范,欧洲的Eurocode8规范。该方法对于中小桥梁的地震反应计算有较高精度,但对于频率密集的空间结构由于忽略了各振型间的耦合影响,通常会过高或过低地估计结构的地震反应。CQC法是80年代初W ilson等人基于随机过程导出的比例阻尼线性多自由度体系振型组合规则。较好地考虑了密集频率时的振型相关性,克服了SRSS法的不足。
3 时程分析法
时程分析可以进行有线弹性材料行为、非线性材料滞回特征、几何非线性效应的模型分析。但是,除了二维或三维空间坐标,必须考虑一个附加的时间坐标。
对桥梁模型进行地震时程分析,有三种可用的分析方法:①时域内的逐步积分,②时域内的标准振型时程的叠加;③频域反应的计算变换到时域内叠加。因为对于一个特定的地震地面运动,线弹性时程反应分析得到的设计信息总量很少,因此方法②和③在总体形式上因依赖于叠加原理而受到限制。进行时程分析可以得到数值上较为精确的分析结果,但是存在着在一些参数难以确定的问题,因而本质仍然比较模糊。其他问题如:输入地震动;简化结构分析模型是否与实际相符;结构-基础-土相互作用问题;结构构件的非线性动力特性和屈服后的行为;数值积分的精度及稳定性等都有待于解决时程分析不仅计算量大,建立模型复杂,而且对分析结果的整理要求也很高,结果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输入的地面运动的情况。其主要缺点是计算结果过渡依赖于所选取的加速度时程曲线,离散性很大.为得到较可靠的计算结果常要计算许多时程样本,并加以统计评论,为此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实际上只对特别重要的大跨度结构才使用该法
4 Push-over法
Push-over分析方法是将地震荷载等效成侧向荷载,通过对结构施加单调递增水平荷载来进行分析的一种非线性静力分析方法,它研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进入塑性状态时的非线性性能。采用对结构施加呈一定分布的单调递增水平力的加载方式,用二维或伪三维力学模型代替原结构,按预先确定的水平荷载加载方式将结构“推”至一个给定的目标位移,来分析其进入非线性状态的反应,从而得到结构及构件的变形能力是否满足设计及使用功能的要求.尽管这一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它基本可以满足工程要求。对于桥梁结构来说,Push-over分析方法通常将相邻伸缩缝之间的桥梁结构当做空间独立框架考虑,上部结构通常假定为刚性,分析的初始阶段是对单独的排架墩在所考虑的方向上(顺桥向或横桥向)进行独立的倒塌分析,以获得构件在单调递增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整个破坏过程和变形特征,从而发现桥梁结构的薄弱环节。Push-over方法作为一种非线性静力方法,其计算过程简便易于操作,结果可以以图形方式示出,能够计算结构从线弹性、屈服一直到极限倒塌状态的内力、变形、塑性铰位置及转角,找出结构的薄弱部位。
Push-over方法由于其近似假定的存在及对支承条件的考虑等因素,影响了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上述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尽管Push-over方法还有待完善,但是它对抗震分析的作用不可低估。Push-over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给出构件的屈服顺序、承载的薄弱部位和可能发生的破坏形式等重要的信息,这些对抗震
分析来说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Push-over方法可作为基于可靠度和功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的工具。从长远来看,我国规范中势必引入基于功能的抗震设计要求,因此,工程上需要简便而又有一定精度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对于特定类型的结构,可以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案,用Push-over方法得到结构失效时能抵抗的最大的水平荷载以及相应的内力和变形状态。这些结果可以方便地用于可靠度指标的计算中。Push-over方法以其方便、快捷、计算较准确、能反映抗震能力与需求的特点,在今后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中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5 虚拟激励法
随机振动是一门应用概率统计方法研究随机荷载作用下结构动力性态的技术学科.上世纪50年代末,由于航天工程的推动,在工程振动的研究中引入了概率和数理统计理论,极大的推动了对随机振动的研究.随机振动描述了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在土木、机械、航空和航海等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机振动方法较充分地考虑了地震发生的统计特性,被广泛认为是一种较为先进合理的抗震分析工具.已被1995年颁布的欧洲桥梁规范采用.大连理工大学建立的虚拟激励法作为一种新的随机振动分析方法,已对被认为很困难的多点非均匀随机激励问题给出精确高效的计算方法,在普通微机上已可快速而精确地计算有数千自由度、几十个地面支座的大跨度多点地震激励问题,达到了实用要求。
虚拟激励法的基本原理
虚拟激励法的基本原理可用图1的单源激励问题予以阐述.
Sxx(ω)为一个零值平稳随机激励x(t)的自功率谱密度;H(ω)为结构频率响应函数,则任意输出响应量y(t)也为平稳随机过程,其功率谱密度如图1(a)右端.当线性系统作用单位简谐激励eiωt时,相应的响应为H•eiωt,如图1(b).显然,当作用为简谐激励时~x= Sxxeiωt,其相应的响应必为~y= SyyHeiωt,如图1(c).将带“~”的量称为虚拟量.考虑简谐激励~x= Sxxeiωt作用于该线性系统,容易证明响应量~y和自谱密度函数Syy有如下关系式
~y*~y =|~y |2=|H |2Sxx(ω) =Syy(ω) (1)
同样,容易证明互谱密度函数Sxy、Syx同激励x和响应y之间有如下等式成立
~x*~y = Sxx(ω)e-iωt•Sxx(ω)Heiωt=Sxx(ω)H =Sxy(ω) (2)
~y*~x = Sxx(ω)H*e-iωt•Sxx(ω)eiωt=H*Sxx(ω)=Syx(ω) (3)
在上述虚拟简谐激励~x = Sxx(ω)eiωt作用下,考虑两个响应量~y1、~y2,其相应的频率响应函数分别为H1和H2,如图1(d),则有
~y1*~y2= Sxx(ω)H1*e-iωt•Sxx(ω)H2eiωt=H*1Sxx(ω)H2=Sy1y2(ω)
~y2*~y1= Sxx(ω)H2*e-iωt•Sxx(ω)H1eiωt=H*2Sxx(ω)H1=Sy2y1(ω) (4)
由式(2) ~(4)可以看出,通过引入虚拟激励~x= Sxxeiωt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简谐振动分析计算结构随机响应的功率谱.以上通过对单源激励问题的说明对随机振动虚拟激励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篇3
1.1研究背景
根据2012年颁布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明确了财务分析总原则:依据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合理配置资产,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财务监控,防范风险。通过年度财务决算,预算执行分析和资产负债表、收支表的分析是事业单位关注的主要内容,分析指标体系较为单一,而对于其他视角没有更好的揭示财务信息,随着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步伐不断推进,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构建一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迫在眉睫,以满足不同视角的经济分析价值,为单位重要事项提供经济决策依据。
1.1.1现有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与财务分析指标内容
财务报告体系:资产负债表、收支表、财务状况说明书等。财务分析指标:预算收入完成率、预算支出完成率、人员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人均基本支出、资产负债率、固定资产净值率等。
1.1.2现有财务报告体系与财务分析指标分析方向
按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容,即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专用基金管理,根据这几项内容做好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通过分析,可以为领导提供经济运行决策信息,可以剖析当前时态的财务状况,单位经济运行状况,预测资金流向,挖掘潜力,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益。
1.2现有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存在狭隘性
1.2.1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不完整
事业单位目前缺乏现金流指标内容,与国际脱轨。财务指标体系应引入现金流指标,从而弥补资产负债表和收支表分析的不足,当前财务指标反映的内容主要是预算和执行情况分析、决算执行情况分析、收入和支出分析、资产和负债分析等,而对于了解实际资金运动变化情况,对预测未来资金运动缺乏分析。并且有些会计分析指标对某些经济业务针对性不强,活动分析意义不大。
1.2.2缺乏现代财务管理分析工具
当前分析手段落后,财务分析不是简单的捣弄数字,需要整合开发恰当的分析工具。财务分析工具需要信息化,统一化。通过选择恰当的分析工具,寻找衡量有用的比率指标,根据分析的目标,采用的视角,最终阐释问题分析的趋势与状况。任何分析建立在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基础上,是大部分分析工作的来源,在分析过程中,财务分析要与单位经济运行分析结合起来。这不仅涉及财务比率指标分析,还要涉及经济比率指标分析。
1.2.3会计分析方法缺失
分析方法通常有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可是在财务分析中,往往用到的分析方法比较单一,常用数据及常用分析方法技术,未必能反映现在和未来学校经济的运行价值。财务分析要从不同的群体角度考虑。采用不同的、有选择性的分析方法。
1.2.4财务分析报告反映的内容不够全面
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报告一直套用统一的格式,有其局限性,无法发挥比较深层次的分析,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往往被忽略。
1.3会计指标与现金流指标财务分析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财务分析内容
财务分析内容通常包括:(1)资金使用状况分析。反映单位资金流的循环与波动情况。(2)经济业绩评估分析。反映资金使用效率,单位经济财务状况。(3)财务需求预测。包括报表预测、现金预测、经济发展能力预测等。(4)各种决策分析。设备投资决策、信用贷款决策等。
1.3.2分析目的意义
依据资产负债表、收支表和其他财务数据,未必能反映单位现在和未来的经济运行价值。单位领导决策层,在进行决策某一项重大支出时,通常考虑的是成本与收益之间的经济权衡,即权衡预期的现金收益和发生的现金成本。例如,举债,决策领导层考虑的是潜在的收益要高于借入资金的利息成本支出;再例如,投资某个项目建设,决策领导层应评估此项目建设产生的收入(比如上级拨款、横向赞助等)与项目前期与后续支出的差额,以及项目建设所带来的潜在经济效益问题,潜在的经济效益通常会有两种,一个是有形的,即形成专利操作技术,还有一个是无形的,即学校品牌知名度。引入现金流的表述,与其他会计指标一起构建一组数据和内在关系,形成一套完整的指标分析体系,深入进行财务分析,更好的为不同视角提供有利的分析依据。
1.3.3课题研究内容
科学有效的设立单位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包含一组会计指标和现金流指标概念,对每一项指标的作用和分析价值进行修订及评估,采用参照国内外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通过三个不同管理视角,一是管理者(单位领导决策层),二是投入者(资金来源投入者)、三是债权人。从三个视角所关心的经济内容,选择适当的财务分析指标和现金流指标,以满足不同视角的经济分析价值。比如银行向单位提供贷款,作为债权人,关注的是单位能否偿还,则会要求单位提供一系列指标,分析过去和未来的现金流分析、资产负债分析、发展能力分析等。(1)单位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设立单位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设立通常要考虑和遵循几个步骤。审慎界定所要分析的问题、根据问题选择视角(领导层、资金投入者、债权人)、选择合适的指标,确定关键指标,辅助指标、证实分析的价值与作用、选择分析方法,出具分析结果。财务分析目的首先要明确,并科学选择适用具有可比性的分析指标,建立指标体系,有效地利用基本指标和其他指标组合起来,它们之间即独立又具有相互关系。把一些指标综合起来分析,效果会更好。(2)有关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设立内容从三个不同视角所关注的重要比率来看,这些指标都是从相同的报表中推算出来的,彼此都是有关联的,形成了一个体系。以下指标可能是三个不同视角同时关注的,选择时,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取舍。领导层关注的关键指标:收入支出分析、单位经济效率、资产配置效率、项目投入分析、运用资产的营运能力分析等。收入支出分析:对任何一个事业单位,它的任何一项业务经济活动的最初评估一般是通过收支表中的数字分析实现的。预算与执行收支情况分析:预算收入完成率:反映单位预算收入执行情况。单位全年实际收入/年初预算收入*100%预算支出完成率:反映单位预算支出执行情况。单位全年实际支出/年初预算支出*100%人员支出比率:全年人员实际支出情况。人员支出/全部支出*100%公用支出比率:全年公用支出情况。公用支出/全部支出*100%人均基本支出:基本支出/人员数(3)资产分析资产分析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来审视,通过资产负债表可以对所列资产的规模、类别和价值有直观的分析,并可以计算出相关比例。比如表中累计折旧比固定资产原值高,可能表明新进设备少,在账设备老化陈旧。而现金流量表也能深入反映出资产运用情况。(4)资产使用情况与结构分析资产负债率:表明单位资产中有多少是债务。这个指标同时也应该是债权人关注的关键指标,负债/资产*100%。收入占资产的比率:一定时期的全部收入占账面资产的规模,反映1元资产所筹集的收入是多少,总收入/资产总额*100%。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反映单位应收账款的管理绩效。净资产比率:事业单位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转结余等,按形成来源分为外部注入和内部形成的。净资产比率反映资产中有多少是属于外部注入和内部形成的(全部资产-全部负债)/全部资产*100%,比率越高,说明单位净资产越高。货币资金占资产比率:事业单位货币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货币资金/资产总额*100%,比率越高,说明单位货币资金量高,资金运营风险降低,偿还债务能力越高。反之,比率越低,说明单位货币资金量周转低,资金运营风险高,偿还债务能力越低。固定资产占资产总额比率:此比率反映的是单位固定资产有无资金闲置,比率越低越好,表明没有闲置资金,从资金营运能力来看,比率越低,说明资金流动性较好,固定资产/资产总额*100%。(5)经济效益能力分析事业单位经费来源趋于多元化,渠道多样化,如何提高经济效益也是领导决策层所关注的问题。杠杆系数:(总收入-总支出)/总收入=1-总支出/总收入,此杠杆反映单位财务风险的大小,从此杠杆可以看出,如果在总支出=总收入的情况下,则表明零风险,总支出大于总收入,杠杆系数小于1,说明单位资金营运能力差,需要为满足支出需求而筹集资金。反之总支出小于总收入,杠杆系数大于1,说明单位资金营运能力较好,资金营运能力不存在风险,并且会有闲置资金。收入增长率:反映一定期间内单位收入与其上年同期收入的增长的百分比,以反映单位在此时间的收入的增长或下降等情况,(本期收入-上年收入)/上年收入*100%。净资产增长率:净值产增长率反映了单位营运、发展能力状况,净资产增长率高,表明单位未来的发展营运能力很强(本期净资产总额-上年净资产总额)/上年净资产总额*100%。(6)资金投入者所关注的关键指标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目前主要有财政拨款(中央财政资金、省财政资金)、事业收入(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收入等)、横向科研收入、其他收入等,作为对资金投入者,单位管理者要对其负责,并随时向其报告资金使用的执行情况,以及资金的最终流向和带来的成果。资金投入者会不断分析多少钱可投入单位?投入多少对单位发展有利?投入的资金所带来的资金使用绩效是什么。根据绩效评估机制,资金投入者注重的是投入和产出效率,能做好多少社会公众服务,并随时进行监督管理,投入者所关注的关键指标有:投入产出比率:对事业单位来说,包括教育投资也需要进行投入产出核算。使用“投入产出比”的目的是为了表示出项目或某项基本支出的经济效益,它是根据资金来源的目的和性质,对某个项目投入(包括人才培养项目、技术维修改造项目、设备更新项目等)或对基本支出投入经济效果评价指标,投入额/年平均增加支出数*100%。项目进度完成率:反映了投入项目的支出进度情况,项目实际支出/项目预算支出*100%。(7)债权人所关注的关键指标事业单位贷款搞基础建设或其他项目,融资人(银行)是主要的债权人,从债权人角度,所考虑的方面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债权人愿意把资金提供给国家支持的部门,这是收回贷款的保障。一个是债权人必须考虑债务拖欠和清算的潜在负面影响,这是能否收回贷款的风险。债权人的回报就是定期收取利息和本金。债权人在提供贷款时,必须评估收回贷款所涉及的风险。关注的关键指标为资产负债率:在前面已经讲述过,这里再次说明,从债权人角度,这个指标是用来反映“别人的钱”占总资产的全部索偿权的比率,比率越高,债权人风险越大,但这个比率不能反映现金流量波动的信息。现金流量正负分析:通过过去的一年或是几年的现金流量情况分析,可以表明单位重大事项波动情况,对能否履行偿债义务有分析的意义。有关现金流量分析在本文第二项进行详细描述。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反映债务暴露的程度,比率越大,越能保障债权人的索偿权。但比率过高,也通常反映出单位的管理比较松懈,它可能反映出有更多的闲置现金余额,比如应收账款太大,信用管理差等。从以上三个不同视角对指标体系进行了整理和研究,每一个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单位经济运行情况,从而对各种事项决策做出预期判断。包括财务下一年度的财务需求预测、投资需求预测、融资需求预测。
2对现金流量指标分析的认识
事业单位可以参照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按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反映了各项活动现金净流量。事业单位根据经济分类归集,经营活动范围可以包括:购买商品支出、人员工资支出、缴纳税款、提供或接受劳务、学生支出等。投资活动范围可以包括:长期资产的构建、不包括等价范围内的投资等。比如长期投资的取得和收回、在建工程、购建和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筹资活动范围可以包括:净资产和债务规模变化。
2.1现金流量指标分析的内容
现金流量分析是对单位财务管理的一种动态反映。通过现金流进一步分析资产负债表的变化,采用这种方法,就可以看出现金的来源与占用,能反映出资产负债表期初和期末变化而形成的现金变化,深层突出对单位财务状况的影响。现金流量分析以编制现金流量表为基础,反映现金的流入与流出,同时分析影响现金流量的各种因素。
2.2现金流指标分析的意义
现金流指标分析可以反映出单位未来获取和支付现金的能力。
2.3现金流量核心指标
(1)现金流动性分析:包括现金到期的债务比、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债务总额比。(2)偿债能力分析: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负债,比率越高说明偿债能力越强。(3)发展潜力分析:在现金流量表中,如果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量比较大,或者筹资活动中现金流入量比较大时,说明可以追加资产的投入,发展潜力大。(4)现金流量结构分析:现金流入流出比:现金流量比率=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反映的是现金流入对流出的保障能力。比率大于1,则有保障。现金流入结构分析:现金流入量越大,说明单位经济能力强。现金流出结构分析:现金流出可以反映出现金的具体去向。
2.4现金流反映出资金流模式
财务定期提供资产负债表和收支表,根据资产负债表和收支表编制现金流量表。利用现金流量表可以了解目前实际资金的运动变化情况,并分析预测未来资金运动,将会计信息转化为资金流模式。从资金流模型中,可以看出:财务分析主要为管理者分析三方面内容:投资分析、经济运行分析、融资分析。投资分析主要考虑的是资产——资产(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其他资产),运行分析主要考虑的是收支,融资分析主要考虑的是负债和净资产。分析时,要冲销不反映现金运动,把这些会计分录加回去,反映经济活动所创造的现金。
3会计指标与现金流指标财务分析过程
根据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制定适当的备选方案,明确哪些数据与分析内容相关,从多维度获取数据,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相结合,借助财务分析指标工具,从预测现金流正负,以及给单位带来的潜在经济效益角度,来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总结财务分析的要点。(1)针对所要分析的问题,属于哪个分析视角,是领导层?投资者?融资者?(2)选择一组适合的分析指标和分析工具。(3)选择分析方法,比较分析、趋势分析、因素分析、比率分析。(4)利用过去的数据为依据,确定未来预期结果。
4会计指标与现金流指标分析体系表
构建一个电子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表,将会计报表、会计要素与会计指标、现金流指标建立联系,根据不同的视角,选择几个或一组指标,进行全面综合的财务分析(见附表1)。
5会计指标与现金流财务分析研究的效果
5.1理论价值
借鉴企业财务分析技术,通过三个不同视角,初步探索事业单位财务分析适用的会计指标和现金流指标,在现有的会计指标体系基础上,形成一套指标体系表,扩展了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完善了现有指标体系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对财务分析进行深入评价和剖析,提供决策信息,并揭示了存在的问题。
5.2实践价值
利用电子数据表,显示会计报表、会计要素与会计指标、现金流指标的关系,形成一个指标体系。在财务分析中,追踪分析所需的关键指标和辅助指标,能提高选择指标的视野。针对具体问题出具分析报告,为不同领域提供决策信息。
作者:马英贤 薛峰 单位:山东职业学院 济南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建华.新高等学校会计实务[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
[2]于玉林,会计系统研究方法[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1.
篇4
1常发通瓶颈形成机理及特征
城市道路交通流受到干扰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1)干扰不稳稳定,即交通流受到干扰后可自行调节恢复稳态;(2)干扰不稳拥堵,即受到干扰后无法完成自我调节,以至拥堵。常发通瓶颈形成于第二种形式,干扰即为交通流供需的不平衡(如车道减少瓶颈处,通行能力降低、交通供给下降,无法满足行车需求;多路交通流汇合瓶颈处交通需求增大,与通行能力不匹配),而瓶颈处的道路条件、交通管控条件又无法完成自我调节的功能,结果是交通流状态失稳而拥堵。
常发性瓶颈区域交通运行具有以下普遍特征:
(1)运行速度慢,延误大;
(2)运行秩序乱,管理难度大;
(3)影响范围广,资源消耗大;
(4)车道有效利用率低,车道占有率高;
(5)拥堵时间段与空间范围相对固定。
2常发通瓶颈分析
(1)交通波理论
交通波理论即运用流体力学原理,模拟流体的连续性方程,建立车流的连续性方程,把车流密度的变化比拟为水波的起伏而抽象为车流波,当车流因道路或交通状况的改变而引起密度的变化时,就会在车流中产生交通波的传播。通过分析交通波的传播速度即可分析瓶颈处交通状态。
以车道数减少瓶颈为例,两种交通状态的车流在断面S处相遇:
图1 两种交通状态的车流相遇图2 两种状态下的交通波
交通波可以描述瓶颈前后两种交通状态的转换过程,波速则代表了转换的方向和过程。则波的传播方向与交通流运动方向相反;,则波面保持在原位置;,则波的传播方向与交通流运动方向相同。如图2,瓶颈处1、2两种交通状态相遇,连线的斜率即为波速,交通流从高密度、高流量、低速度区域向低密度、低流量、高速度区域运动,则产生一个与交通流运动方向相反的波,这个波导致了瓶颈前车流紊乱现象。
(2)累积车辆到达曲线法
累积车辆到达曲线图可表示路段上车流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到达车辆数,斜率为流量。以车道数减少的常发性瓶颈为例,通过同时观测并记录断面1、2的车流量数据,可分别绘制其累积车辆到达曲线,两曲线的纵坐标差即为t时刻路段L上的车辆数,增大则L段内车辆数增加,反之则减少,根据的变化可将观测过程分为三阶段,故可由此判断路段拥挤状态。
图3 瓶颈路段累积车辆到达曲线
由于同时观测,而两断面相隔一段距离,两曲线代表的车辆队列不同,故对曲线图进行改进。假设一车队以自由流速度经过路段L,分别从头车经过断面1、2的时刻开始观测记录,则两曲线可代表同一对象车队。
图4 改进后累积车辆到达曲线
下面分析图中横坐标差、纵坐标差的物理意义。
假设在观测时间内无瓶颈出现,则断面2理想情况下的累积车辆到达曲线相当于将断面1曲线平移t1,t1的计算方法如下:
式5
式中: 为路段L的长度(m),为自由流车速(km/h),为车辆以自由流车速经过路段L的时间(s)。
式中t为拥挤情况下某车辆通过路段L的时间(s)。
则的长度为某车辆通过路段L的实际时间与理想时间之差,即瓶颈导致的延误时间。
式中、分别为理想和拥挤情况下某时刻通过断面2的车辆数。
则的长度即为瓶颈导致的延误总车辆数。
根据以上分析,改进后的累积车辆到达曲线的横坐标差为该车辆在路段L上的延误时间,纵坐标差为该时刻在路段L上的延误车辆数。
在实际的数据调查分析中,、数量级相差较大,故需对曲线作进一步改进,即断面处的累积到达车辆数减去一个背景车辆数,放大累积曲线细微变化,将更有利于观察瓶颈处的交通特征。
3常发通瓶颈分析方法对比
以上三种交通瓶颈分析方法在方案实施、数据获取及处理、实用性方面各有其优缺点。采用交通波理论分析瓶颈交通特征主要是通过计算瓶颈导致的交通波传播速度及方向,这种方法假设条件较多,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产生较大偏差。车辆到达累积曲线法是通过观测瓶颈断面的交通量数据绘制曲线图,获取相关交通流特征数据,适用于高速公路瓶颈的研究。交通仿真分析法克服了前两种方法不能从一维拓展到二维的缺陷,具有良好的系统性和实用性,但采用静态数据无法实现真正的动态分析。
4结语
交通瓶颈是影响路网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首先分析常发性瓶颈形成机理及特征,对三种常见的瓶颈分析理论的思路及方法进行了描述,对其优缺点和适用性进行了对比,三种理论在瓶颈分析方面都具有一定适用性,同时也受到一定限制,在瓶颈分析方面还有更多领域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篇5
1 化验分析废液来源及危险性分析
目前,各采油厂中心化验室开展的分析检测项目主要有:原油物性分析、采出水氯离子及矿化度分析、注入水水质分析、油田用各类化学药剂质检、聚合物检验等废液具有以下危险特性:
(1)毒害性,含有毒成分,如含铬废液中的6价铬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活性且溶解度大,对植物和动物易产生危害。被人体吸收后,可危害肾和心肌,接触皮肤有致癌作用;
(2)腐蚀性,对人体、金属、有机物以及建筑物均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3)易燃性,在常温下极易着火燃烧的液体,如原油、汽油、石油醚等有机溶剂;
(4)耗氧量高,有机物难于降解,对微生物有害。
2 化验分析废液无害化处理方法研究
2.1 含铬有毒废液无毒处理方法研究
2.1.1 研究的理论依据
采用硝酸银沉淀滴定法测定水中氯离子含量,目前执行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5523-2006《油气田水分析方法》。其方法原理是在PH值为6.0-8.5的介质中,以铬酸钾(K2CrO4)为指示剂,硝酸银与氯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过量的银离子与铬酸钾生成浅砖红色铬酸银沉淀,指示滴定终点,反应方程式如下:
在滴定过程中,溶液中的铬酸根(CrO42-)离子恰能与银离子(Ag+)形成铬酸银沉淀(Ag2CrO4),指示滴定终点。在25℃时LAg2CrO4=2X10-12,理论上需要的铬酸根离子浓度为:
按Cr6+折算单位后为理论5.8mg/L。
由于6价铬化合物具毒害性可致癌,对人员环境危害较大,几年来,我们将氯离子含量测后废液、过期的铬酸钾溶液以及铬酸洗液统一收集起来,密闭贮存在专用试剂瓶中。对它们的允许排放浓度作了严格规定,6价铬化合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仅为0.5mg/L。
2.1.2 含铬废液无毒处理试验
将收集得到的氯离子测后废液、铬酸钾废液于专用废液瓶中,根据其溶酸性和沉淀转化试验结果,采用硫酸亚铁还原法对废液进行无毒处理。
①酸化废液
加入过量1mol/L盐酸溶液,使废液呈酸性PH值≈3。在酸性介质中,铬酸银沉淀将转化为氯化银沉淀和铬酸,铬酸根离子(CrO42-)以铬酸氢根离子(HCrO4-)形式存在。依据同离子效应,加入盐酸溶液,其中存在的氯离子有利于氯化银沉淀的完全生成,即铬酸银沉淀的转化以及6价铬以离子形态参与还原反应。将上述废液静置15天。
②分离氯化银沉淀
将废液的上层清液倒入5000ml试剂瓶中,用玻璃漏斗过滤下层氯化银沉淀,将滤液全部转入试剂瓶中。
③硫酸亚铁还原反应
将上述废液倒入2000ml烧杯中,用1mol/L盐酸溶液调节废液呈酸性,使PH值≈3。在酸性条件下向废液中加入适量硫酸亚铁,亚铁离子能把铬酸氢根离子中的6价铬离子还原为3价铬离子。
④加碱使废液生成3价铬沉淀物
向废液中加入5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呈碱性,使PH值≈8,将盛有废液的烧杯置于可调电炉上,加热至80℃左右,得到碱性沉淀物。试验发生如下反:
⑤含铬铁氧体分离
由于得到的沉淀物组成类似于氧化铁,且具有磁性,因此借助磁铁可以将沉淀物(含铬铁氧体)从废液中分离出来。分离出沉淀后的废液经检测6价铬含量为0.2mg/L,不超过0.5mg/L,达到国标要求,可直接排放。
2.2 酸碱性有害废液无害化处理方法研究
2.2.1 废液酸碱度测定
水质矿化度分析、药品配制产生的酸性、碱性废液,由于具有强腐蚀性,碱度变化幅度大,直接排放破坏生态平衡。对这类有害废液的处理,重点考虑酸碱度的影响。
(1)对水中碱度、碳酸根、碳酸氢根离子含量的测定,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依次用酚酞和甲基橙作指示剂,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反应式为:
将反应产物、洗涤移液管、滴定管以及滴定后剩余盐酸一并收集到指定废液瓶中,用精密PH计测定其PH值,废液1呈酸性(PH值=4.2)。
(2)对水中钙、镁离子、硫酸根离子含量的测定,分别用钙试剂和铬黑T作指示剂,在PH值为12、PH值为10的介质中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标准溶液滴定,发生络合反应,反应式表示如下:
MY2-、CaY2-为生成的稳定络合物,与洗涤移液管、滴定管以及滴定后剩余EDTA一并收集到另一废液瓶中,用精密PH计测定其PH值,废液2呈碱性(PH值=12.7)。
2.3 化验分析废液的回收和再利用
化验分析产生的废原油、废有机溶剂以及各种废化学药剂都是可回收再利用资源。对这类废液进行合理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化验室每年约产生废原油1.2吨,各种废化学药剂(清蜡剂、防蜡剂、破乳剂、絮凝剂、阻垢剂、杀菌剂)0.6吨。日常化验后产生的废液,由专人负责,分类、密闭贮存于专用废液桶中。对废原油、污油定期集中送到联合站回收池进行回收。对各类废弃化学药剂分类、密闭贮存,集中送交有关化工厂处理。对废汽油、石油醚、酒精这类有机溶剂进行再利用,如用于清洗原油样桶、废液杯等,节约化验材料消耗。
3、结论及认识
(1)对氯离子测后废液等含铬废液,在酸性条件下,采用硫酸亚铁化学还原法,将有毒的6价铬离子还原为无毒的3价铬离子,降低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2)对矿化度分析(不包括氯离子)废液,采用自体中和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理后废液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PH值为6-9)。对其它化验分析产生的强腐蚀性的酸性、碱性废液可采取加药中和法处理,操作简单,经济实用。
(3)对化验分析产生的废原油、污油、废有机溶剂以及各种废化学药剂等可回收再利用废液,实行分类收集、密闭存放、集中处理、合理回收。
(4)化验分析废液无害化处理方法安全可行,可推广应用。
(5)通过对有毒有害成分的有效处理,减少对人员和环境的危害,社会效益显著。通过对可回收化验废液的回收再利用,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节约了资源。
篇6
(一)单组份分析
自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研究者已经就磷矿石的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首先,从单元素分析方法来看,有关磷矿石单组份分析的研究已经相当多,在这方面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关于单组份分析方法很多,包括重量法、滴定法、比色法等。其中利用重量法可以测定酸不溶物、S、H2O+、SiO 2等。
其中测酸不溶物的方法是:(1)将样品用王水分解(制样)(2)过滤,取滤渣(3)将滤渣烘干(4)称量并计算
测水的方法:(1)称样(据GB/ T 1870 1995样品质量为1000g)(2)烘干(据GB/ T 1870 1995烘干时间为3h)(3)计算
测SiO 2的方法:(1)称样(0.59g)(2)碱熔并加盐酸酸化(3)加热至糊状(加热前加入0.39硼酸)(4)补加20 ml 浓HCI后低温加热至微沸(5)加凝聚剂充分混匀并自然冷却至室温(6)定量过滤(7)盐酸洗涤沉淀(8)沉淀及滤纸的灰化,至恒重。
由上述方法可以看出重量法测定单组份操作和原理都较为简单,但是耗时长,精确度不好控制,适合测定的组分较稳定。而比色法和滴定法,同样操作简单,同时耗时短,在规范制样的前提下,能够保证较高的精确度。比色法主要适用于铁、汞等有一定颜色反应且颜色的深浅与含量有着相关关系的元素。滴定法适用于对高含量组分作准确有效的分析, 在磷矿石矿物常量组分测定中有一定的应用,如Cl、CaO、 Cu, Pb, Zn, Fe。
(二)现代多元素分析
以上简单地介绍了较为传统的磷矿石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在实验中长期应用,经过不断改进,较为成熟,并且对实验室条件要求也不高(一般实验室的水平都可以进行此类实验)。但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各国研究者已经将目光转向更为先进的分析方法,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ICP - AES)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ICP - MS)与 X射线荧光光谱(XRF),以下将就这三种先进的分析技术做重点评述,同时也将简要介绍其它现代磷矿石组分分析方法。
二、现代多元素分析方法评述
(一)ICP - AES
原子光谱分析法是岩石矿物分析最有效、 最实用的分析方法。而 ICP-AES 在原子发射光谱的应用上仍占据着优势地位。将矿样中 Pt 和 Pd 经火试金法富集后,再将所得产物用 HNO3 溶解,最后用 ICP- AES 测定试液中微量Pt 和 Pd 的含量,结果显示与标准值(GBW-07342)相符。利用此法测多种元素的研究很多,国内外许多研究者针对多种矿物质建立了多元素分析的具体方法或对已有的标准进行了改进,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方面, 聂凤莲等比较了用 Zn 灯测定 Cu 与 Cu 灯测定 Cu、 Cd 灯测定 Ag 与 Ag 灯测定 Ag, 用 Ca 灯测定 Mg 与Mg 灯测定 Mg ,分析了其的性能,发现用 Zn 灯代替Cu 灯测定 Cu, Cd 灯代替 Ag 灯测定 Ag, Ca 灯代替 Mg 灯测定 Mg 时, 其测定检出限相近、精密度高。鲁绍坤等则提出了一种半悬浮式光学基座的设计方案,大大改进了仪器的性能,使之能够大批量地测定样品。
(二)ICP - MS
近年来,质谱法的一些成果十分瞩目,如 ICP- MS联用的激光器在地球科学领域微量元素、 同位素、 包裹体分析中有着更多的应用;黄荣夫等人在自行研制的高功率密度激光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的基础上, 对LI- TOF- MS 固体元素成像分析系统进行了新的发展, 得到了 Sb, S等多种元素的表面成像图。这些成果对于矿物的分析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相信未来在磷矿石分析上的应用可以预见。
(三)XRF
近几年来,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在岩石矿物分析应用研究中不断发展。 便携式能量色散 X 射线荧光分析仪(EDXRF)的研制, 元素的能谱测量, 分析仪的检测性能和能量定标曲线, 最佳元素分析理论值范围的确定,多种方式可行性的研究以及对分析仪器的进一步研究,都使得XRF技术得到长足发展。
而其在磷矿石分析的应用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目前国内外针对此法对磷矿石的分析已经取得不少成果。研究者们就F在内的 11 个主次组分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分光光度法、 重量法、 滴定法等磷矿石分析方法和 XRF方法进行比较后, 认为 XRF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尤其在节约和绿色环保方面。
杨丽萍利用直接压片法成功测定了磷矿石中的6个主次组分,与经典方法的结果相比较,证明结果准确。证明了在磷矿石的主次组分测定方面, 直接压片制样方法的可行性, 这大大简化了XRF 技术,使之更为经济。而且直接压片法避免了化学试剂的使用、在控制化学污染方面具有极大优势,十分符合当前社会的环境与科学理念,同时响应了当前中国科学发展,绿色低碳的主题。
除了以上三种现代分析方法,近年来利用石墨炉原子光谱法(GFAAS)对磷矿石进行分析的相关研究也有涉及,同时原子荧光光谱法(AFS)在对岩石的分析上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包括蒸气发生--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VG-AFS)、火焰原子荧光光谱法(FAFS)。后者在对磷矿石进行痕量 As 和 Hg的分析方面,具有操作简单、分析快捷的优势。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先进的现代分析方法被应用于磷矿石的分析,这些方法高效、快捷、精确度高,使得磷矿石组分的分析的精确度大为增加。
三、结束语
磷矿石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中国的磷矿十分丰富,在世界上排名第三,随着磷工业在工业、国防、科技等方面占据的分量越来越重,中国应该注重对磷矿的合理开发,注重对磷矿的分析研究。纵观磷矿的分析方法,传统的单组份分析方法简单且发展成熟,应用条件简单,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方法日趋落伍。现代多元素分析方法应时而生,必将有着巨大的发展,未来在磷矿石化学组分的分析方面必定占据主导。本文对于现代磷矿分析方法进行了简单的评述,希望现代磷矿分析方法能够得到足够重视并能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所有的药物在批量生产和投入使用前,都是要先进行样品分析的,而在分析工作中有6层到8层工作都是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尤其在大型分析仪器在医学上逐渐应用的情况下,分析工作中的预处理所占的比例也就越大。对药品进行分析测试的时候,还要的保证样品的正确性,这样才能对分析的结果有所保证,才能将分析的误差减小。所以,预处理方法的选择和研究是药物分析中最热的一个课题。
一、物理法预处理方法
1、萃取法
在一百多年以前,就已经有人应用了萃取法,通过乙酸乙酯等溶剂对水溶液中所含的乙酸进行萃取分离,这种方法应用后的不久,就已经有石油工业也采用了这种溶剂萃取法,从这可以看出,溶剂萃取技术在很久之前就已经被人们所用,并在工业上得到了发展。但是在溶剂萃取法中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要进行多次萃取,使用的有机溶剂量很大,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萃取体系也容易发生乳化,不能完全进行分离,也没有较高的定量分析回收率,在萃取时所使用的玻璃器皿也容易碎,价格还很昂贵,投入的成本过大。对中药样品中所含的非极性成分进行提取的时候,通常都是要先用极性溶剂尽心提取,然后才可以利用非极性溶剂进行反萃取,整个萃取的过程非常繁琐,如果小的失误将会造成严重损失。人们在萃取法的基础上又研究出新型的萃取技术,能有效降低成本,还不会有更多的毒害,萃取过程更加安全。
(1)超临界萃取
这是一种新兴的分离技术,又称为压力流体萃取、超临界气体萃取、临界溶剂萃取等等。超临界萃取利用超临界流体作为萃取剂,从液体和固体中提取出某种高沸点的成分,以达到分离或提纯的目的。
(2)液液微萃取
液液微萃取是采取一个体积很小的萃取剂液滴(常用的萃取剂体积仅为1L左右)或是在多孔小管中注入萃取剂对体系进行萃取。萃取剂可采用普通的有机溶剂,也可以采用离子液体,由于萃取剂用量极小,因此污染极小,故而成为颇受人们重视的一种新型萃取技术。
(3)固相萃取
固相萃取法是一种根据被萃取组分与样AGG基质及其他成分在固定相填料上作用力强弱的不同,使之彼此分离的技术。首先用适当的溶剂将固相萃取吸附剂润湿,然后加入一定体积的被处理样品溶液,使其完全通过吸附剂,让溶液中被测组分保留在吸附剂上,而大量的溶剂和其他不易保留在固相萃取吸附剂上的组分完全流出,再加入适当的洗涤剂从固相萃取吸附剂上除去其他不需要的组分,最后用洗脱液把保留在固相萃取吸附剂上需要测定的组分洗脱下来,直接供测定使用。固相萃取柱及固相萃取装置逐渐成为一种常用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在许多分析方法中已经替代了传统的液液萃取。特别是在药物分析中,因其有着良好的分离、净化和浓缩的能力,能够减少背景干扰,有相当高的应用价值。但固相萃取装置价格昂贵,一般在万元以上,条件较差的实验室无法负担,固相萃取柱通常都是一次性使用,故而成本甚高,不利于推广使用。
2、超声波预处理法
所谓超声波,就是声波的振动频率都是在20kHz以上,每秒也有很高的振动次数,已经完全超出了正常人耳的听觉上限,对于这种人们不能听见的声波,就被称之为超声波。在本质上,这种超声波与可闻的声波是一样的,都是属于机械式振动,也都是以纵波方式存在,并在弹性的介质内传播,完全属于能量的传播形式,这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超声波的频率很高,波长也比较短,在特低的距离内会有很好的直线传播能力,其方向性还有束射性都是比较好的,传播的时候也有较好的方向性,还有较强的穿透性和功率。传播在液体介质中的时候,它会让液体流动,并有数万个小的气泡产生,在超声波的纵向传播区域中,这些小的气泡会形成一个负压区,并在其中生长,然后在正压区还会迅速地闭合,这样就会在液体界面中有强烈冲击力产生,还会有空化现象出现。在药物分析的预处理过程中,可以利用超声波对药物样品进行清洗、活化,以及萃取分离,还可以对样品进行洗脱、消解等处理,在反应催化中也是可以利用的。
3、微波预处理法
电磁波的频率在300MHz到300000Mhz的范围内就形成了微波,通常情况下,家用的微波炉和工业用的微波炉,选定的频率都是在2450MHz左右。在过强的微波场中,会有大量得液态极性分子产生,这些分子以高速的运动形态对正负方向进行改变,其速度已经高达了每秒25亿次左右,而且分子间在运动过程中还有产生激烈的摩擦和碰撞,这样就会有高热量现象产生。在微波场作用之下,离解物质还会带动离子发生定向流动,从而形成了离子电流,在整个离子流动的过程中,它会和周围的离子以及分子发生碰撞,或者高速地摩擦,这样也就能能微波进一步转变成热能。微波加热就是通过分子极化和离子导电两个效应对物质直接加热的。它消除了一般加热过程中由于电热板、空气、容器壁的热传导和热辐射造成的热量损失,因而热效率特别高。目前,微波己经广泛的用于样品的干燥、溶解、消化、蒸馏、萃取、解吸等预处理过程,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对于药物、环境样品和天然产物,其应用更加广泛。微波也能对反应(包括无机反应和有机反应)起到催化作用。
二、化学法预处理
在化学法中主要应用的就是化学衍生法,主要指借助化学反应将待测组份接上某种特定基团,从而改善其检测灵敏度和分离效果的方法。利用化学衍生反应达到改变化合物特性的目的,使其更适合于特定分析的过程,在仪器分析中被广泛应用。 一般化学衍生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提高样品检测的灵敏度;改善样品混合物的分离度;适合于进一步做结构鉴定,如质谱、红外或核磁共振等。进行化学衍生反应应该满足如下要求:对反应条件要求不苛刻,且能迅速、定量地进行;对样品中的某个组份只生成一种衍生物,反应副产物及过量的衍生试剂不于扰被测样品的分离和检测;化学衍生试剂方便易得,通用性好。衍生化常用的反应有酷化、酞化、烷基化、硅烷化、硼烷化、环化和离子化等。除了化学衍生法属于化学法预处理,一些界面化学反应,也会发生在液液萃取时形成的两相界面上,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特别适用,本文也就不做过分研究和分析。
三、结束语
在药物实际的分析中,对样品进行预处理方法的选择还是依据药物具体的药理和药性,并注意药物样品的选择,要确保其正确性才能提高预处理的结果。在目前的预处理方法中,对物理和化学法还是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和研究,力求在药物分析的预处理中能将分析的成本降低,并节约分析的时间,从而使检测灵敏度也大大增加。
参考文献
篇8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跨国公司发展迅速的同时,中国企业集团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研究――基于中兴通讯集团管理实践》一文以中兴通讯集团十年的财务共享服务的变革之路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变革和流程再造――财务共享服务的构建过程,提炼和明确关键因素,从组织、技术、绩效考评等维度对中兴通讯财务从分散到集中再到共享的历程进行详细分析,一方面丰富了财务管理理论,另一方面为中国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服务、进行财务管理变革提供借鉴。
二、概述
首先,文章对财务共享服务的发展阶段做简要概述从而引发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研究的原因。从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的“企业重组革命”,到经济全球化推进企业全球扩张的进程的同时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挑战,为了解决财务管理效率低、成本高和财务信息质量差的问题,财务共享服务应运而生,基于福特公司、通用电气等集团构建财务共享模式带来的降低成本、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信息质量的优势,财务共享模式逐渐被各大企业集团采用。基于大量财务共享服务案例的研究,最终得出财务共享服务的概念。而我国企业集团的不断涌现,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快速成长扩张,财务管理弱化的问题也日益彰显。从现存的相关文献来看,诸多学者从财务共享服务这一管理变革进行研究,而对于辅的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研究比较缺乏,因此,文章旨在填补空缺,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中兴通讯集团十年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历程进行提炼和分析,从而丰富这方面的理论,为中国企业在实施财务共享服务过程中流程再造提供参考和借鉴。
其次,通过对相关的文献进行理解与回顾,分别从理论层面和研究方法层面对选择辅流程即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为研究对象的合理性进行解释。再对研究框架进行设计,即以财务共享服务构建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对FSSC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进行研究,丰富和完善管理理论并且为指导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创新实践产生作用,然后选择研究案例,由于中兴通讯作为中国第一家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企业,因此比较有代表性,再次,收集资料,由于研究团队成员参与了中兴通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构建,使得对数据获取、访谈、调研等方面更易于进行。最后通过对收集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发现,中兴通讯模式在我们关注的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中具有十分显著的特性。一方面中兴通讯经历了十年的时间取得了从分散到集中再到共享模式的改变并且取得不错的成绩,其财务共享的构建情况在中国迅速崛起的企业集团中具有一定的启示性,另一方面,中兴通讯集团的财务共享服务依托于内部团队的不断学习和改进,这成为了该BPR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助于BPR在中国企业的推广,因此将中兴通讯集团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是合适的。
再次,通过对中兴通讯集团案例背景的介绍, 对案例进行研究与分析,最后得出相应的启示。中兴通讯建立与1985年,是我国近年来成长最快的通讯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然而伴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相应的财务管理问题相继出现。比如,组织效率低下、成本巨大;独立的信息孤岛对信息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缺乏对业务的支持和战略推进能力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建立一个全球化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支持财务从事务处理型向价值创造型转变从而推进全球化战略的进行,成为中兴通讯的必然选择。中兴通讯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即财务统一阶段、财务集中阶段和财务共享阶段,三个阶段环环相扣,互相作用,另外,分阶段进行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对财务共享服务的构建有着重要影响。
最后,表示在整个财务共享服务构建的过程中,文章的观点是对于流程再造有着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有以下四点:1.财务组织的变革,其中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和财务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为重点;2.建立集成网络财务系统;3.优化核心业务流程;4.规划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考评体系。对这些关键因素的研究,得到如下启示:1.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组织设计,体现了集中的设计理念,减少了业务流程中组织机构和人员的数量,进一步验证了流程再造的关键成功要素设计对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重要性;2.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财务信息系统,使得服务实现自动化;3.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从运营观和行为观驱动要素设计进行流程优化;4.绩效考评体系要素设计的重要性;5.关注关键要素之间的依存关系,揭示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形成一个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的实现路径图。
三、评价
从建构效度的角度来看,文章通过对财务共享服务发展历程进行详细和深入的了解,同时查阅并整理相关文献,在概述并且总结前人对财务共享服务研究的基础之上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发现财务共享服务相关的理论研究在流程再造关键因素方面的缺乏,从而希望结合自身在中兴通讯集团参与共享财务共享服务的经历,专门就流程再造关键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且得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最终得到为中国企业采用财务共享服务在流程再造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在理论界丰富了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的研究的目的。总体而言,文章结构清晰,切入点新颖且具有实用性,论据充分证明了文章的所需证明的观点,总结简明扼要,对财务共享服务方面的研究有一定意义。
从内在效度的角度来看,文章以流程再造理论为基础,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中兴通讯十年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的历程进行分析,提炼和确定了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以及实现路径图,另外发现中兴通讯在关注的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构建过程中具有显著特征,首先中兴通讯十年财务共享之路效果显著,对中国企业集团具有启示性,其次中兴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构建依托于团队的不断开拓创新,学习改进,从而对财务共享服务中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总体而言,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层层推进。从中兴通讯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针对流程再造深入研究,得出四个影响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再根据不同的四个关键因素和因素之间的联系总结出相应的启示。
从外在效度的角度来看,鉴于文章属于单一案例研究类型,从本质上看,虽然有助于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就中兴通讯的流程再造这个视角展开分析,对其中复杂现象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总结经验,为后来者提供借鉴,但是其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仅适用于与中兴通讯在企业规模经济环境和发展情况等各个方面相似的企业,因此为了增加文章的外在效度,还需要进一步跨案例研究来深入挖掘结论的有效性。另外,文章仅对中兴通讯这类知识密集的制造业企业进行研究,因此,还需要对不同类型的行业进行更广范围的分类研究,在更广的范围下对该结论进行进一步验证,才能提高结论的外在效度,对各个行业的财务共享服务构建提供更好的支持。
从信度的角度来看,由于文章作者中的陈虎作为中兴通讯财务共享服务的参与者之一,是构建中兴通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有着多年财务共享工作方面的经验,对财务共享服务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独特的见解,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获取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数据归纳分析和总结。另一方面,使得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获取和收集的其他资料更具有可靠性,而专业的水平和分析能力使得关键因素的归纳和总结更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陈虎,孙彦丛.财务共享服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10.
[2]张瑞君,陈虎,张永翼.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研究[J].会计研究,2010(07).
篇9
气候变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困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国际社会也为此进行了广泛合作。目前,旨在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的气候政策和行动不断实施,部分行动已经取得阶段成果。但无论气候变化的减缓还是适应行动都与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资金投入、经济发展和环境风险等密切相关,因此,气候政策成为与国际环境政策、外交政策和经济政策等密切联系的重要内容。
目前的国际气候政策总体上具有以国际公约为主体,以区域协作政策为支撑,以国家和地方行动与政策为基础的框架性特点。气候政策分析工作涉及气候的应对立场、适应选择、减缓行动、行动方案及其组织方式等多层次、多方面内容,尤其是有关温室气体排放评估、减排义务和排放配额的分配等更是气候政策的关键内容。与一般的公共政策分析工作相比,气候政策的分析方法和模式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1 气候政策分析的特殊性
作为当代公共政策的前沿和重要组成部分,气候政策分析工作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科学性
气候政策分析工作需要考虑气候变化的基础性科学问题。气候变化仍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科学上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这将直接影响气候政策的决策基础和执行效果。
1.2历史性
气候政策分析工作不能脱离历史而就气候变化论气候变化。目前的气候变化事实与人类工农业活动和生活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密不可分,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应付主要责任,如自185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是发展中国家的3.95倍,占全球总排放量的79.3%。考虑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也是国际公平准则的重要体现。
1.3全球性
气候政策分析工作需要认识到气候变化的全球关联性以及全球协调的国际一体化框架的重要性。气候变化虽然会表现出区域的差异,但总体来看,其产生、发展以及影响机制均具有全球联动效应。某个区域集中的工业污染物排放可以带来跨大陆的影响,如气溶胶形成的棕色云可以远距离迁移;一个地区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也将直接减缓全球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上升的趋势。
1.4政治经济性
气候政策分析工作不能忽略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均意味着在常规发展模式基础上的成本增加,但气候变化的潜在威胁同样会带来巨额的损失,甚至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未来。因此,在分配减排义务和排放配额、支付资金和技术援助时,各国政府和组织会进行艰苦、持续的谈判,以尽量减少本国的发展压力或展现积极的环境立场,政治也因此成为气候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实际上,气候问题已经成为最近几年国际政治和外交博弈的主要议题和重要筹码。
1.5动态变化性
气候政策分析需要关注气候政策环境的动态变化。由于气候政策对政治、经济和科学因素极为敏感,尤其是在当前气候变化科学不断发展、政治经济因素变化较快的情况下,气候政策也表现出快速演替的特征。气候变化科学上不确定性的减少、政局的变化和动荡、经济发展的波动都会直接影响到气候政策的确立和执行。
除了以上这些特殊性,气候政策的分析还具有其它一些特殊的方面,如保证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根本目标,因此要基于长远目标开展气候政策的分析工作(长期性);要尽早制定具有更高执行力的气候政策,气候行动实施越晚,成本将越高、损失将越大(紧迫性)。
2 气候政策分析的主要内容
气候政策分析工作主要针对政策主体和行动主体展开。政策主体是与气候变化应对行动和政策相关的计划、规划、技术文件、法律和公约等以及主导气候政策的咨询、决策、执行和监测等的政策体系。分析工作涉及气候政策的决策基础、目标、方案、可行性和效果等内容。行动主体主要包括气候政策的建议者、制定者、执行者和利益相关者。对行动主体的分析包括这些主体在气候变化中的脆弱性、恢复力、立场和参与方式等信息。由于损益情况和立场的不同,各行动主体参与气候政策和行动的方式也有所差异,如表1所示:
3 气候政策分析的方法
除了一般性的政策分析内容外,气候政策分析工作格外关注以下内容:①气候政策的科学基础:重点分析科学成果对气候政策的支撑情况;②气候政策的伦理基础:分析气候变化问题相关的环境伦理和公平发展伦理问题;③气候政策的法律基础:分析气候政策在各级法规下的合法性;④气候政策的技术基础:主要分析可以支撑气候目标实现的当前和预期的技术因素;⑤气候政策的政治基础:重点分析政治因素在气候政策中的驱动、阻碍或保障等作用;⑥气候政策的执行效率:评估气候政策的组织方式、参与者、资金状况、实施方案、执行进程和成果等,判断气候政策的执行效率和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⑦气候政策的经济成本:评估气候政策实施的经济成本、风险和预期收益,确定气候政策实施的投入产出比及其在经济上的可行性;⑧气候政策的综合效益:评估气候政策对减缓气候变化和提高适应能力的量化贡献。
作为公共政策的内容之一,气候政策的分析方法与一般公共政策分析方法总体上一致,但由于气候变化问题的特殊性,气候政策分析方法又与一般的政策分析方法有所不同。总体而言,气候政策分析特别需要以下几方面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
3.1量化历史责任的分析方法
当前气候政策争论的焦点之一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问题,这关系到当前减排义务和未来排放空间的分配。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义务分担方式、行动组织/实施方案等工作需要利用数学、经济、法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理论和方法来确定,可能涉及的方法包括边界分析、分类分析、层次分析、问题文件法、文献评论法、系统综合分析法、因果分析、回归分析法等。在历史责任量化的过程中,更多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从多个方面和多个角度确定可以广泛认可的历史责任分担原则。目前气候变化历史责任分析主要针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展开,如哪些国家、区域或集团,累计排放了多少温室气体,其人均累计排放情况如何等。通过计算确定人类社会在过去(一般是工业化以来)的累计排放情况以及将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安全水平(如550ppm)之下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确定全球基于公平原则(如基于人均原则)的累计排放量,继续分配剩余的排放空间和确定减排义务。这一原则符合国际法准则和公平精神,但由于发达国家的排放空间将因
此骤减,在确定实施细则时阻力较大,因此会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若干变通的计算方案。
3.2确定政治影响的分析方法
气候变化作为当前最紧迫的环境问题之一,与社会经济运行以及人类社会的未来关系极为密切,再加上同际合作过程中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立场,使气候变化成为当前的国际政治核心问题之一。在气候政策制订和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国家利益、行业和部门利益、公众利益和国际形势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诉求最终将通过政治和政府行为予以体现。通过定性和定量地分析气候政策过程中的政治影响,可以判断气候政策的政治立场、利益诉求等,具体的分析方法包括行为过程方法、假设分析、分类分析、层次分析、问题文件法、系统综合分析法、德尔菲法、个人判断法、运筹博弈等。
3.3经济成本和效益的分析方法
一方面,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等应对行动需要采取经济转型、能源技术研发、降低能耗、建设适应工程等措施,而这意味着直接或间接地增加经济成本;另一方面,气候政策的执行将产生现实或预期的环境效益,减缓气候变化或增强气候变化适应和恢复能力可以降低经济损失。最近的一些研究成果均表明,越早采取气候行动,则投入越少,损失越低。如Stem报告中提出,如现在就采取措施,在2050年前把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450~550ppm的安全水平,则减排的成本大约仅占GDP的1%左右。气候政策的经济成本和效益的分析方法主要利用计量经济学等分析方法,如敏感性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对比法等。
3.4未来趋势预测的分析方法
气候政策的执行效果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如一项海岸堤防工程,仅在数十年后海平面显著上升或高强度的风暴潮发生时才能体现作用,但其对堤防工程内密集的人口和经济基础的保障意义显而易见;目前正在执行的温室气体减排活动,其效果也至少数十年后才能有所体现;而且,由于科学上不确定性的存在,对这些效果的预估也就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利用政策分析的方法,如情景分析法、趋势外推法、回归分析法、专家判断法,判断某项气候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并对其预期效果进行预估,是气候政策获得通过和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
4 气候政策分析的框架模式探讨
通过以上对气候政策分析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介绍,基本可以了解气候政策分析工作的主要内容,但由于气候政策的政治经济复杂性和动态变化特征,气候政策的分析工作往往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冲突,以相对灵活的模式开展。图1显示了气候政策分析的框架模式,从中可以发现政策过程、环境目标和利益目标三个工作模块之间的复杂联系。
4.1政策过程模块
政策过程模块是气候政策分析工作的主体部分。按照公共政策的一般过程,气候政策也需要经过“问题界定标准确定方案筛选政策制订政策执行评估监测”等环节,该模块的分析工作主要包括对以上各个环节的产生、执行和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4.2环境目标模块
如果不考虑气候行动的成本、风险和利益分配问题,气候政策的目标将只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环境目标。该模块的分析工作主要包括分析气候政策制订和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可行性、变化调整的影响因素和环境效益(如气候目标、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目标和适应工程的潜在效益等)。
4.3利益目标模块
篇10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White-box Testing
XU Qing-cui, CHAI Zheng
(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NanChang Branch,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Nanchang 330013, China)
Abstract: The white-box testing mainly test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processing of software, there are six methods ofwhite-box testing: statement coverage、branch coverage、condition coverage、branch and condition coverage、condition combination coverage and path coverage. At last,there is an example of path coverage for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white-box testing.
Key words: software testing; white-box testing; path coverage
近年来,随着软件质量关注度的不断提高,软件测试已成为软件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热点。早期的软件测试都是由程序员在编程过程中完成的,即“软件调试”过程。然而,由于软件规模的不断增大,软件模块之间以及不同软件系统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原有的软件测试方法已不能满足测试需要。系统化的软件测试方法应运而生。目前,可以通过三种典型的方法对软件进行测试:白盒测试、黑盒测试以及灰盒测试。其中,白盒测试方法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测试手段,在程序的编写过程,代码的笔误是随机且无可避免的,因此,需要通过白盒测试方法达到提高软件的质量的目的。典型的白盒测试方法有六种: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条件组合覆盖、路径覆盖。
2软件测试的概念
关于软件测试的定义有许多种,现列出以下几种:
1) 根据软件测试的性质可以定义为:软件测试是为了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1]。
2) 根据软件测试的内容可以定义为:软件测试是根据软件测试各阶段的规格说明和程序的内部结构而精心设置一批用例即输入数据及其预期输出结果,并利用这些测试用例去运行程序,以发现程序错误的过程。
3) 根据软件测试目的可以定义为:软件测试是在软件投入运行之前,对软件需求分析、设计规格说明和编码的最终复审,是软件质量保证的关键步骤。
2 白盒测试的含义
作为软件测试中的一种典型测试技术,白盒测试是把测试对象看作一个打开的盒子。利用白盒测试法进行动态测试时,需要测试软件产品的内部结构和处理过程,不需测试软件产品的功能。故白盒测试也称结构测试或逻辑驱动测试。白盒测试了解软件产品内部工作过程,通过测试来检测软件产品内部动作是否按照软件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进行。按照程序内部的结构测试程序,检验程序中的每条通路是否都能按预定要求正确工作,而不管软件产品的功能如何,主要用于软件验证[2]。
3 白盒测试的基本思想
白盒测试技术用于测试证明每种内部操作和过程是否符合设计规格和要求,允许测试人员利用被测程序内部的逻辑结构和有关信息设计或选择测试用例,对程序所有逻辑路径进行测试。
白盒测试主要对程序模块进行以下检查:
1) 对程序模块的所有独立的执行路径至少测试一次;
2) 对所有的逻辑判定,取TURE与取FALSE的两种情况都能至少测试一次;
3) 在循环的边界和运行界限内执行循环体;
4) 测试内部数据的有效性等。
白盒测试设计是以开发人员为主。
4 白盒测试的基本方法
白盒测试是针对软件内部结构的测试,主要是用覆盖的方式对程序代码进行测试。下面就白盒测试中的六种典型覆盖方法进行探讨[3]。
1) 语句覆盖
作为最基本的逻辑覆盖方法,语句覆盖的含义是:选择足够多的测试数据,使得被测程序中的每个语句至少执行一次。通过语句覆盖,可以直观地从源代码得到测试用例,无须细分每条判定表达式;然而,语句覆盖对程序的逻辑覆盖很少,对于一个包含多个条件的判定表达式,它只关心判定表达式的值,并没有分别测试判定表达式中每个条件取不同值的情况。所以语句覆盖无法全面反映多分支的逻辑运算,是很弱的逻辑覆盖标准。
2) 判定覆盖
判定覆盖也称分支覆盖,其含义为:不仅每个语句必须至少执行一次,而且每个判定的每种可能的结果都应该至少执行一次,即每个判定的每个分支都至少执行一次。判定覆盖相对于语句覆盖,其逻辑覆盖能力更强。然而判定覆盖也具有和语句覆盖一样的简单性,大部分的判定语句是由多个逻辑条件组合而成,它也仅判断判定表达式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每个条件的取值情况,故在执行过程中必然会遗漏部分测试路径。
3) 条件覆盖
条件覆盖的含义是,不仅每个语句至少执行一次,而且使判定表达式中的每个条件都取到各种可能的结果。相对于判定覆盖,条件覆盖的覆盖能力更强,因为判定覆盖只关心整个判定表达式的值,而条件覆盖使判定表达式中每个条件都取到了不同的结果。条件覆盖增加了对符合判定情况的测试。然而,要达到条件覆盖,需要足够多的测试用例,但条件覆盖并不能保证判定覆盖。因此,条件覆盖只能保证每个条件至少有一次为真,而未考虑所有的判定结果。
4) 判定/条件覆盖
由于判定覆盖不一定包含条件覆盖,条件覆盖也不一定包含判定覆盖,故提出一种既能满足判定覆盖标准又能满足条件覆盖标准的覆盖方法,即:判定/条件覆盖。其含义是:选取足够多的测试数据,使得判定表达式中的每个条件都取到各种可能的值,而且每个判定表达式也都取到各种可能的结果。判定/条件覆盖准则的缺点是未能考虑条件的组合情况。
5) 条件组合覆盖
条件组合覆盖是更强的逻辑覆盖标准,其含义是:选取足够多的测试数据,使得每个判定表达式中条件的各种可能组合都至少出现一次。满足条件组合覆盖准则的测试数据必然满足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和判定/条件覆盖准则。因此,条件组合覆盖是上述几种覆盖标准中最强的。然而,条件组合覆盖存在在两个不足之处:一是线性地增加了测试数据的数量;二是满足条件组合覆盖标准的测试数据并不一定能使程序中的每条路径都执行到。
6) 路径覆盖
路径覆盖要求选取足够多的测试数据,覆盖程序中所有可能的路径。其优点是:可以对程序进行彻底的测试,比前述五种的覆盖面都广。然而,由于路径覆盖需要对所有可能的路径进行测试(包括循环、条件组合、分支选择等),故需要设计大量、复杂的测试用例,使得工作量呈指数级增长。
5 关于白盒测试方法的一个实例
在六种白盒测试方法中,覆盖率最高的就是路径覆盖技术,所以本文以路径覆盖测试技术为例来具体研究白盒测试方法。
在路径覆盖中,关键就是要找出其中的路径数。图1是一个具有两个判定表达式的程序流程图,要计算其独立路径数,可以采用如图2的方法:
首先,找出图1中的所有必经节点。所谓必经节点,指的是在程序执行过程中任何独立路径都必须经过的节点。将该节点记为N(i)。此时必经节点数为整数,节点数大于等于零且小于等于所有节点数。
其次,依次找出程序中所有的必经节点之间的独立路径数W(i)。
最后,根据独立路径数的乘法法则,可以得到独立路径数W(i)等于所有的必经节点之间的独立路径数的乘积,即独立路径数= W(0)* W(1)* ... * W(N-1)。
从图1可以看出,程序图中包含两个判定表达式,在执行过程中,测试数据只针对判定表达式的最终结果进行分析,并未对判定表达式中的各个条件进行不同取值,所有程序流程图中可能包含一定的隐藏路径,即不能找出程序中的完全路径。完全路径是指所有独立路径的集合,非完全路径就是所有独立路径集合的真子集。要消除图1中的隐藏路径,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将图1判定表达式中的两个判定条件分解为多个判定,即把图1的程序流图转换成如图3所示,图4是其对应的流图。
图4中可以看出,必经节点有三个:分别为节点1、节点4以及节点7为,从节点1到节点4之间的独立路径数有3条,从节点4到节点7之间的独立路径也有3条,根据乘法法则,可知整个程序流图中的独立路径数一共有3*3=9条。所以,需要设计9个测试用例才能道道完全的路径覆盖。根据线性代码序列与跳转的测试覆盖准则,将程序在必经节点处割断,分别对每一段程序进行完全路径覆盖的充分测试。由于没有参数入口,被割断的程序片断可以在程序片断的开头增加代码对参数进行初始化。从而达到完全测试,缓解测试量过大与测试不足的矛盾。
6 结束语
白盒测试是一种基于程序结构的测试方法,它全面了解程序内部的逻辑结构、对所有逻辑路径进行测试。白盒测试中最强的一种逻辑覆盖方式是路径覆盖。在使用路径覆盖这一测试方案时,测试者必须检查程序的内部结构,从检查程序的逻辑着手,尽可能全面地覆盖每一个逻辑路径,从而得出测试数据。
参考文献:
篇11
会计理论研究;规范方法;实证方法
时代的发展浪潮中出现了许多的企业,而在这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会计所发挥的重要性,因为会计的存在才使得工程的账目更加明了清晰,也保证了数据的真实。从价值的层面来说会计可以说是企业发展的幕后英雄,从功利角度来说很多会计的薪资也十分令人心动,所以在每年高考之后都会有一大批的学子涌入财经类大学学习和研究会计专业。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会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方法和实证方法令许多人深感迷茫,所以我想就会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方法和实证方法进行分析。
一、会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方法
理论研究的规范方法就是指通过强调演绎方法对会计理论行研究,并由此形成规范会计理论。它是一套关于会计“应该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旨在通过一系列基本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从逻辑高度概括或指明最优化的会计实务是什么,进而指导会计实务,实现会计实务的规范化,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归纳与演绎①。归纳和演绎虽然都是规范方法中的组成部分,但是却存在很大的区别,因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也就是从具体的事物中发现其抽象的规律,而演绎恰恰相反,它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就是从相同相似的事件中寻找各自的不同,通常会以三段论的形式出现。虽然归纳和演绎各有不同,但是由于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将他们结合在一起,归纳可以作为演绎的基础,演绎会反过来指导归纳,两者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没有二者的结合就不会有今天会计研究方法中规范方法的发展。对于会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方法,学界普遍认为其具有适用范围广和针对性强的优点,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同时也具有研究结果容易受研究者的思想情感所左右的缺点,这会导致研究者无法完全客观公正地得到结果,从而使结果缺乏代表性。
二、会计理论研究的实证方法
会计理论研究的实证方法就是一种以实证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研究方法,旨在寻找出会计现象的规律,从而更好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一会计现象,并预测未来会计发展中会出现的问题,指导会计实务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实证法是一套关于会计“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旨在揭示出会计现象层面的规律,从而为解释现行会计实务和预测未来实务提供理论依据②。会计理论研究的实证方法已经有接近60年的历史,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多学者的支持,很多人认为会计已经是实证方法的天下。对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来说,主要就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实证对于股东和债权人的沟通起了重大的推动和帮助作用,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财务报表等文件,从而可以随时调整战略,令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一方法所具有的优点就是运用实证方法所得出的结论更加准确,更能经得起推敲,但是由于实证法所得的结果多数是从假说的关联性中推出的,所以一定程度上得逻辑局限性和错误性也就是不可避免的。
三、会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方法和实证方法相结合
我们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会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方法和实证方法的关系。记得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曾经说过,生命在于矛盾,在于运动,一旦矛盾消除,运动停止,生命也就结束了。可见运动和矛盾是事物的本质,万事万物都生活在运动和矛盾之中,更何况是存在于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两种方法。这世界上没有这一种方法是绝对正确的,这些方法之中也一定会存在各种弊端,而学者所要做的就是发现这种弊端,解决这种弊端,以帮助其更好地发展。曾经有学者认为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两种方法是不可以共存的,但我认为这其实就像是存在于在规范方法中的归纳法和演绎法一样,尽管这两种方法存在差别,也各自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但是也不能忽视两者之间很强的互补性,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将它们在具体的实践中结合起来运用。学习和研究一切知识的目的在于能否在实际生活中具体应用,所以我最后所想说的就是真正的运用问题。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以及发展速度的问题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的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规范方法和实证方法时,要实事求是,做到具体结合我国实际状况,要寻找到最适宜于我国国情的研究方法。不要因为急躁而错用他国的会计研究方法,而导致研究出现错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一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以后的研究中学者们还会遇见多种多样的问题,在这里无法一一预测分析,但是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一定会解决它们。在未来学者们仍旧不会放弃对于这两种方法的研究,会找到更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谁都不能令时间停止前进,就像我们无法阻挡发展的步法。而在发展中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随着时代,抛弃自己陈旧的观念,纠正曾经对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中错误的认识。我一直相信在以后继续将会计理论的规范方法和实证方法形结合起来应用就一定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篇12
一、因素分析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萨德勒提出因素分析法
萨德勒是比较教育发展“因素分析时代”的先驱,也是一位跨“全盘借鉴”和“因素分析”阶段的中介性学者,对学科的转型、升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他是发现单纯移植中的问题而积极倡导因素分析的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他认为:对比较教育来说,重要的是花大力气来考察影响这个国家教育制度发展的诸因素或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因,才能对教育改革做出最有力的反映,真正认识教育并推动其发展;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应当是直接地借用国外教育制度和教育经验,而是在研究别国教育的基础上,以改善本国教育为目的。基于以上观点,萨德勒提出了他的比较教育方法论,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二)康德尔大力发展因素分析法
康德尔继承和发展了萨德勒提出的因素分析法,他认为:在进行比较教育研究时特别要对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作用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其著作《比较教育》中,康德尔提出:“探究一国民族特性与教育的关系,是了解本国教育制度意义的唯一法门。”他认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最根本目的应是“发现教育问题,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在特定背景中的解决方法,以及发展教育的原理或原则”。康德尔的方法论受三种目的论支配:一是报道——描述的目的,主要是收集资料,分类整理并提供关于各国教育制度的信息,是研究的开端;二是历史——功能的目的,主要是深入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注重找到构成一种教育制度基础的精神和文化的巨大动力,从中看到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紧密联系的纽带,是比较教育的重要特征;三是借鉴——改善的目的,主要是强调通过比较研究,借鉴经验,改进本国教育制度,并培养国际主义精神。他坚信对各国教育制度间差异的比较和因素分析,可以找到一种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力量,并认为这种力量就是民族性。所以他主张比较教育要努力去找到“民族特性的内涵,因为这是教育制度的基础,否则比较教育便是无意义的。”
(三)施奈德、汉斯进一步发展因素分析法施奈德也提倡因素分析法。他的特点是提出了教育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这一因素,这与强调外部影响的英美比较教育学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日本的学者吉田正晴称他的方法为“辨证法的因素分析法”。施奈德在1947年出版的《各国国民教育的动力》中就提出:教育制度是社会各种因素复合作用的产物,比较教育的研究目的就是要阐明各种教育制度之异同,剖析决定并影响教育的现实因素,尤其是内在因素。强调教育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注重从统一性与多样性、个人与集体、必然性与自由性以及教育因素与社会实践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等来探讨教育发展的动力。通过这种内发因素与外发因素的接触和相互作用,教育制度就像生物体一样,经历着成长、飞跃发展、开花、停滞的过程。
汉斯是继承康德尔的历史比较观与现实比较观的集大成者,受萨德勒的影响较深,他认为:比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形成各国教育制度的各种力量和差别的原因,即找出支配教育制度发展的基础原理。他强调对事实的无价值判断,要通过因素分析来掌握教育发展的一般法则,在说明各国教育制度时,必须对历史的诸因素进行积极的分析。
二、因素分析法的特征及其局限性
(一)因素分析法的特征
1.探究作用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因素分析法的最大研究特征就是探究作用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是衡量有关研究是否可归为该分析法的重要标志。因素分析法认为,比较教育不是简单地罗列某些教育数据和现象,而是要对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特别是要找到作用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注重历史分析和解释而不是具体方法。因素分析法非常注重对特定主义的历史分析和解释。康德尔不满足于对现象的描述,而非常注重解释,努力寻找某一教育事件产生的原因。汉斯不仅注重解释,还注重找到原因和基本因素,他不强调统计学,而十分注重思想的力量,因为“因素无法测量而却可以用来解释一切”。同时,因素分析法强调历史分析的解释作用,其目的是要说明以某种决定因素为主构成的多种因素是如何以独特的方式组合起该社会特有的教育制度和产生的教育结果,并把对各国教育体系分析中获得的一般原理的假设进行比较,相互检验其适应性,推知更有意义的结论。
3.注重分析传统对教育的作用。因素分析法非常注重传统对教育的作用问题,把民族性作为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汉斯继承了康德尔的民族特性的观点,又从施奈德研究中得到启发,把比较教育的基本步骤阐述为:“从历史背景、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制度的密切联系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每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收集不同国家现有教育制度的资料。”民族性的核心就是民族传统的力量,即“某一民族所独具的、普遍的、在几代人的继承中或多或少持续地表现出来,在思想、情感和行为方面倾向的总和”。因此,只有从哲学传统上分析,才能找到教育制度形成的根源。
4.注重分析文化区域的作用。所有持因素分析法的比较教育学家都非常注重文化对教育发展的作用,强调文化与教育的互动性,其中最突出的是莫尔曼在《比较教育制度》(1963年)中对文化区域的研究。他指出。教育根植于文化之中:每一种教育制度是在其固有的文化区域中以一种很复杂的方式构造成的,必须同时使用文化和主题调查这两种方法才能进行研究。
(二)因素分析法的局限性
因素分析法20世纪60年代前在比较教育学界中占主要地位,是比较教育学的主要分析框架,但到70年代后逐渐显露出它的局限性。
第一。运用因素分析研究教育仅仅属于知性认识水平,缺乏辨证的理性认识,不能概括出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从整体上把握教育,更不能对将来的教育发展做出科学的决定并提出富有预见性的见解。
第二,因素分析的研究是极其宏观的研究。因素分析法通过对形成各国教育制度性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说明“为什么是那样”的理由,但因素本身是及其复杂而庞大的问题,即使想说明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各国教育,也只宏观性质的研究。同时要把各种因素和教育的关系密切地结合起来并作实际证明,也是很困难的。
三、因素分析法对比较教育学发展的意义
篇13
从系统整体性出发,通过研究风险主体内部各方面的关系、风险环境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风险主体同风险环境的关系等,确定风险系统的目标,建立系统整体数学模型,求解最优风险决策,建立风险利益机制,进行风险控制和风险处理。该方法适用广泛,从理论上讲是较科学、理想,但应用难度大。
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一)定性风险分析方法
定性风险分析方法主要用于风险可测度很小的风险主体。常用的方法有调查法、矩阵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德尔菲法主要是借助于有关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判断来对风险加以估计和分析。在水资源系统中有些不确定性因素难以分析、计算,因此该法在水库调度风险决策中具有实用价值。
(二)定量风险分析方法
定量风险分析方法是借助数学工具研究风险主体中的数量特征关系和变化,确定其风险率(或度)。
1、基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风险分析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水库调度中可靠性与风险率的最为有力的工具。水库调度中风险的特点及分析方法:①采用典型概率分布函数计算风险率。在水库调度中,影响风险主体的不确定性风险变量(或随机变量)大都服从一些典型的概率分布,如三角形分布、威布尔分布、正态分布、高斯分布、伽玛分布、皮尔逊Ⅲ型分布等。因此用概率分布密度函数的积分便可分析计算决策指标获取的可靠率或风险率指标,该法计算简单,且精度也可基本满足要求。②风险度分析法。用概率分布的数学特征如标准差σ或σ-半标准差,可说明风险的大小。σ或σ-越大则风险越大,反之越小。因为概率分布越分散,实际结果远离期望值的概率就越大。σ=(DX)1/2=((Xi-MX)2/(n-1))1/2或σ=(DX)1/2=((Xi-MX)2P(Xi))1/2,σ是仅统计XiMX。用σ、σ-比较风险大小虽然简单,概念明确,但σ-为某一物理量的绝对量,当两个比较方案的期望值相差很大时可比性差,同时比较结果可能不准确。为了克服用σ-可比性差的不足,可用其相对量作为比较参数,该相对量定义为风险度FDi,即标准差与期望值的比值(方差系数):FDi=σi/MX=σi/μi,风险度FDi越大,风险越大,反之亦然。风险度不同于风险率,前者的值可大于1,而后者只能小于等于1。③离散状态组合法。首先给出各风险变量的离散型估计值,然后按照概率组合原理由这些离散的估计值来推求结果出现的大小及其可能性。该法属穷举的范畴,当风险变量较多,且每个风险变量的离散状态个数较多时,就存在“维数灾”。但在风险变量个数较少,每个风险变量内有发生或不发生两种状态即三项分布的情况下,用这种方法分析风险十分有效。
2、基于马尔柯夫过程的风险分析法。水库调度中的入库径流过程一般服从于马尔柯夫过程(马氏过程)。马氏过程是一类变量之间和相互关联影响的非平稳随机过程,其基本特性是无后效性。因此可用马氏过程状态转移概率来推求水库调度中风险变量相互影响的风险率计算问题。用马氏过程已成功地推求了水库调度方案的发电可靠率(保证率)。
3、蒙特卡洛模拟法(MC法)。此法是目前西方国家广泛应用的投资风险分析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将影响工程经济效果的风险变量依各自的分析分别进行随机取样,然后用各变量的随机值来计算经济评价指标值,这样对每个变量随机地取一次样就可以计算出经济评价指标的一个随机值,要作出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与其实现的累积概率的关系曲线,需要多次的重复试验,且随随机风险变量的增多,其重复模拟计算的次数也要增多,需借助计算机进行计算。另外,这种方法难以解决各个风险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且要求给出各个风险变量的概率分布曲线,在统计数据不足时难以实现。MC法可以考虑随机变量各影响因素,但计算量大且结果未必一定精确。所以,在有其它简单方法时,一般都避免使用MC法,或以此法作为一种对照。
4、模糊数学风险分析法。水库调度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如径流、用水、库水位变化等,常模糊不清,具有明显的模糊现象和特征,因而用模糊数学进行风险分析是非常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