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鉴赏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艺术作品鉴赏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艺术作品鉴赏分析

篇1

一、气韵的概述

所谓气韵,其分为气与韵,其中气所指的就是精神气以及气势,而韵通常所指的就是神采及神韵。在古代社会,气韵所指的主要就是人物神采,而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气韵内涵也发生着较大程度地变化。当前,气韵的内涵不仅包括人物神韵及神采,而且在不同专业及领域内,气韵也表现出不同的内涵。在文学艺术中,气韵所指的主要就是文章的意境,以及文字所营造出的境界;在美术艺术中,气韵所指的主要就是在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趋势。所以,在艺术创作及艺术鉴赏中对于气韵需要充分地把握及掌握,从而使艺术创作及艺术鉴赏能够得到更满意的效果[1]。

二、气韵在艺术创作及艺术鉴赏中的重要性分析

篇2

艺术创造活动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过程,通过对其阶段性进行合理必要的分析,才能清醒的认识和自由把握科学思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不过,在艺术实践中这三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先后出现的,我们不能将三个阶段作机械的分割和理解,而是要层层了解、环环相扣和相互渗透,总而言之,科学思维在这几个阶段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推动着艺术的发展。

3将科学思维融入艺术鉴赏活动

作为艺术作品鉴赏的主体,鉴赏者通过感官对艺术作品的意蕴进行思索和想象,最后对作品作出评价。笔者认为艺术鉴赏作为艺术活动的最后环节,鉴赏者的满意与否,是推动艺术品产量化发展的关键,因此鉴赏者作为艺术作品鉴赏地方主体,其科学思维对艺术鉴赏的质量和水平具有很大的影响,从另一方面又会促进艺术工作者素养的提升,为鉴赏者的理解和艺术工作者的再创造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将科学思维融入到艺术鉴赏当中,促进艺术的发展。

4利用科学思维能引导艺术批评活动

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评判和研究等科学认识活动,是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前提下的,对艺术进行批评其实是一种理性的审视,所以他要求批评者具有明晰的理性思维,具有严谨的理论性社会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具有概括思维、判断思维和推断思维,艺术批评需要理性,科学思维正好符合这点要求,因此说科学思维在艺术批评中起到重要作用。科学思维提升了批评家的理论能力、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从而保障了艺术批评的科学性;科学思维的逻辑性与敏锐性帮助批评家及时把握艺术发展的动态,引导艺术的发展;科学思维的客观性与逻辑性关系到艺术批评的准确性、客观性、科学性并使批评方法得以科学实施。简单言之,科学思维与生俱来的逻辑性、理论性、系统性和敏锐性推动了艺术批评发展。

篇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有了更高的教学要求。美术鉴赏作为刚起步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众多的问题,其中缺乏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是最大的问题。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需要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让学生多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精神,形成高尚的民族意识。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

应试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中教育的主流,学校、教师、家长等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忽视了课余爱好的培养。近年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校、教师、家长忽视美术教学

为了获得更高的荣誉,高校一直在追求自己学生校的升学率;教师面对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竞争,关注的是班级成绩情况在全年级的排名;家长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优异的成绩,上述原因使各大高校一再地减少美术鉴赏课程,甚至取消这门课程,取而代之的数学、语文、英语等主科,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也阻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学生本身对美术课程缺乏了解

高中生在学习时会受到来自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得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前途做出思考,因此,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业成绩,这也阻碍了美术鉴赏教学的发展。另外,高中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能力上也有所欠缺,无法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也无法开发学生的美术思维,使学生对美术课程缺乏一定的了解,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进而阻碍了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发展和推广。

3、美术教学资源不够完善

大部分学校由于资金缺乏或者对美术课程的不重视,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美术教学资源,在美术教学设备的配置和师资力量上达不到教育规定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创作空间,学校应该开放专门的美术教学场所,配置相应的教学设备,加强师资力量。然而,经过调查显示,许多学校的美术鉴赏课程仅仅是在普通的教室,根据教材内容依次为学生讲解,没有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美术作品,课堂教学氛围十分沉闷,学生在美术课上一直处于无聊、厌恶的状态,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最大的一个阻碍。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注意事项

1、注意教课内容浅显易懂,便于学生理解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最重要的是学生的主观感受,培养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因此,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的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鉴赏的本质与内涵。避免使用过多的美术专业名词,也不能直接将课本的原句作为研究内容,违背了教学规律的同时也打击了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在语言方面应该注意生动形象,诙谐幽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2、注意基础知识与作品鉴赏两者的结合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注意事项之一是将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鉴赏两者有效的结合。扎实的基础知识对于作品鉴赏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思考优秀的美术作品给人的启发。教师仅仅注重的直观感觉,而忽视美术基础知识的教学,会使学生的理解只能处于浅层知识面上,达不到提高艺术欣赏力的效果。深层次的艺术作品鉴赏需要牢固的美术基础知识作为基础,如同鉴赏一辆汽车,不仅要了解汽车本身的性能,同时也要体会到汽车给人带来的视觉享受。优秀的艺术作品所具有的价值不仅局限于艺术效果,更多的是隐含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鉴赏《百老汇的爵士乐》作品时,不能以“像”或者“不像”作为评判标准,应该注重作品所展现出来的艺术形象以及思想感情,这些都需要在充分了解这部作品的基础上才能体会,换而言之,学生需要掌握这部作品的相关基础知识。

3、注重了解作品的背景资源

艺术价值较高的美术作品通常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所创造的,可见,优秀的美术作品与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成功的艺术作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由于不同的民族所蕴含的艺术形态各不相同,这也形成了世界美术多元性与复杂性的特征。艺术家在创造作品时,各方面都会受到所处环境与时代的影响,与作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对作品的背景资源做好充分地了解,可以通过查阅文献、上网搜索等多种途径来掌握作品的创作背景。鉴赏作品与文化背景相结合能够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印象,了解中华各个民族的文化,同时也有利于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

例如,鉴赏《人面鱼纹盘》时,教师可以在鉴赏作品的同时,与学生共同观看原始时期的相关视频,使学生对原始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总而言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需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在教授美术基础理论的同时,为学生分析美术作品所产生的直观感官,使学生掌握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培养作品鉴赏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影响美术鉴赏教学的主要因素,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设计创新型的教学方式,从而更好地发展高中美术鉴赏课程。

篇4

在中学开设美术鉴赏课,让学生在欣赏名家作品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认识美,适应美术教育的要求。而美术鉴赏是人们接触艺术作品时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鉴赏者在鉴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美的感受,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而且培养了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意识。从严格意义上说,美术鉴赏即从哲学、美学、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角度对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艺术技巧、思想内容、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批评后,所作出的价值判断。因此,新课改下美术作品鉴赏课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系列的审美活动,其中,教师应当注意:1.教师是沟通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2.教师要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真实情感。3.教师要设计好一系列问题。4.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

在美术作品鉴赏教学中,我认为可以采用这样几种鉴赏方式和鉴赏方法,来促进中学美术作品鉴赏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种鉴赏方式:专题美术鉴赏、随堂美术鉴赏、参观鉴赏

专题美术鉴赏——是利用整节课时,围绕某一个阶段或某一美术种类进行全面的介绍、赏析,使学生较系统、较深入地了解有关这一美术类别作品的特点、相关的文化背景及其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随堂美术鉴赏——是从某一技法的角度进行的示范性美术鉴赏,使学生较直观地了解这一美术种类的特点和表现技巧。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养,现代美术教学正将“美术鉴赏”渗透于日常美术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遍及每一课。

参观鉴赏——是组织学生参观美展、博物馆,访问美术家并看其表演,或参观城市建筑,去商业街观看橱窗、商品造型、装潢等活动。依据教学侧重点的不同,可组织不同的参观点。有的重在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有的重在对表现技法的理解,有的重在启发学生的设计等等。但由于客观条件所限,目前参观鉴赏仅在少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

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

美术鉴赏中,学生往往凭单一印象(直觉)来鉴赏美术作品,但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根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各搜集与鉴赏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鉴赏内容的距离,产生鉴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鉴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再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鉴赏与给画、工艺相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鉴赏课不应是一味地鉴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鉴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作品,美国教育家艾期纳的DBAE教育理论把美术教育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且这四个领域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鉴赏教学与工艺、绘画教学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的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3.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有蕴含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着等等的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鉴赏者的直觉,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从而在欣赏的过程中,鉴赏主体(学生)受到鉴赏对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转轴拔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这一点无为重要。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采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设置情景等“不择手段”而为之,往往事功倍。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尤其强调“虚静”,主张鉴赏艺术时既要虚廓心灵,凝神体验。在欣赏时,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能使学生装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的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鉴赏氛围中步入神与物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鉴赏氛围中步入神与物游洞幽发微的胜境。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去正确地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美术鉴赏教学发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究探索中学美术鉴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5

杜威将经验定义为“有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鉴赏,作为人的一种心态过程和主体行为,是由鉴赏的主体、鉴赏的对象这两个因素接触产生交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并产生一个鉴赏结果。这一过程由鉴赏主体根据自己的思想情感、生活经验、品位兴趣等对鉴赏对象加以感受、认知、理解,是鉴赏主体运用自己的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作品进行体验、联想、想象,最终实现对鉴赏对象的品鉴、评价、判断。鉴赏不仅是艺术活动,更是一种范围广阔的人类实践活动。而这种实践活动,离不开人类的实践经验。鉴赏的内容包括对物品的鉴赏,对人对自然万物的鉴赏,对社会行为与事件的鉴赏等等。艺术鉴赏,作为鉴赏活动的高端形态,其过程具有更明显的实践经验性,对鉴赏主体的经验性具有更高的要求。艺术鉴赏主体的人生阅历、审美期待等鉴赏经验决定了艺术鉴赏活动的深度、广度,决定了鉴赏者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所能达到的期待视野。我们从鉴赏及经验的概念入手,通过对艺术鉴赏的构成及过程的具体分析,考察论证艺术鉴赏的经验性。

一、鉴赏的经验性概念

鉴,本义是镜子,用作动词指“照”,后引申为观察、审察,如鉴别、鉴定、鉴赏。赏,一方面指因爱好某种东西而观看,如赏阅、赏月,赏心悦目等;另一方面指依据经验认识到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给予重视,并欣然称道,如欣赏、赏识、赞赏等。在汉语中,鉴与赏联用,形成鉴赏一词,其本义是指人对某种事物物品以及他人的品鉴、欣赏、评价等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人的主观态度或评价。鉴赏一词可以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之分。广义的鉴赏对象极其广泛,而狭义的鉴赏则仅指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即艺术鉴赏。艺术鉴赏通常是指一种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

鉴赏的英文是“appreciate”,意思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从这种对鉴赏概念的广义和狭义理解出发,就性质看,鉴赏是一种人生态度。人生活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对人自身以外的物品不仅持一种从实用价值出发的实用态度,而且同时也会由经验积累等产生某种鉴别、赏识、评价的鉴赏态度。在使用这些物品的过程中,对其评价会产生不同的观念、不同的价值标准及评价方式和评价途径。鉴赏,是建立在实用价值基础之上的、依据相对成熟的经验进行评价和判断的、体现人的人生价值态度的主观观念,是对实用价值的超越。

鉴赏的这种主观态度性质,是在人类心智进化过程中产生和体现出的一种功能,体现了人类区别于动物的超越性特质。人类生活中物质的实用价值与主体的自觉鉴赏这两种因素的比重表明人类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发展程度。人类文明越发达,文化越发展,人类的主要满足越是集中到非实用价值方面,最终体现为一种从鉴赏角度呈现出的人生的价值观和态度以陶器为例,远在人类文明萌发之初,荒蛮中的原始人便生产和使用作为生活器皿的陶器。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陶器制造由实用功能日趋发展出强大精美的审美功能。瓷器的产生,使原本以实用价值为主的陶器更快速地发展出一些专以欣赏其审美价值为主的“艺术陶瓷”。如美轮美奂的瓷瓶便是主要为装饰空间与艺术欣赏而产生的。不同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亦有所改变,逐渐超越了实用价值而更多地趋向于审美判断。

对人、对物品、对自然万物、对社会行为、现象与事件的鉴赏与评价水平,体现了不同人群的不同人生态度人生价值追求。鉴赏终归是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的表现,同时也是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的实现过程。而所谓人生价值与人生态度,正是基于经验基础之上的价值判断、取舍、评价等主观认识的外在表现。

鉴赏起源于人类实践经验。鉴赏起源于人类的感知系统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活动,是基于人的生存的一种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智慧形式。

首先,鉴赏起源于人类的心理活动,而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的感知经验。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活动过程中,形成了这种鉴赏能力。从感知开始,人的五官包括视觉、听觉等各种感知经验在人类头脑中形成意识反映。在这种对象化的活动中不断刺激感官并形成人类意识。人只有具备这种感知经验,才能最终形成鉴赏。其次,鉴赏起源于人的判断力。中国古代称之为“类物”,即区别、分类、识物、类物,区别识物,判别识物,进而形成判断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对象特性的认知判断。再次,鉴赏起源于批评力(评论力)。在判断力基础上表达对事物好与坏的判断与价值期待,价值愿望。鉴赏是一种充分体现主体价值导向的经验性活动。

鉴赏活动是在上述能力基础之上符合人类愿望的向善、向好的感知、判断、评价等经验性活动,乃至一种心理的享受、愉悦的获取,在此基础上,鉴赏主体不断累积鉴赏经验。

二、艺术鉴赏的经验性内涵

马克思说:“一件艺术品――任何其他的产品也是如此――创造一个了解艺术而且能够欣赏美的公众”。艺术品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公众的艺术鉴赏的呼唤,而艺术鉴赏活动的进行不仅创造出鉴赏艺术品的观众或公众,而且可丰富鉴赏者的审美经验,提高其审美素质;反过来,伴随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素质获得提高的公众又可进一步推动艺术的发展。这样,正是通过艺术鉴赏,在鉴赏者鉴赏经验的作用下,艺术品的内涵意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丰富。在这个意义上,艺术鉴赏意味着从鉴赏实践活动的经验性角度来强调艺术的深刻性、丰富性和重要性。

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品为对象的鉴赏,是人的鉴赏、社会鉴赏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艺术鉴赏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艺术鉴赏本身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对自然美的鉴赏,主要包括对天地、山水、动植物等大自然造化的对象的艺术鉴赏;第二层,对社会生活中美的人和事的鉴赏,这是指与生活实用价值融为一体的物品及社会事物、社会活动等也可以作为艺术鉴赏的对象;第三层,对纯艺术品的鉴赏,包括专业的批评与鉴赏。艺术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鉴赏美的价值,而专业的艺术鉴赏会形成评价的主导,具有某种专业性、深刻性、权威性、这些以审美价值为主的艺术品,是专门供人鉴赏、品玩的,这些艺术品将其自身的艺术鉴赏价值放在第一位,形成狭义的艺术鉴赏概念。

广义的艺术鉴赏所包含的上述第三层次含义,正构成狭义的艺术鉴赏。一般艺术学方面提到的艺术鉴赏,都是指狭义的艺术鉴赏。与广义的艺术鉴赏概念范围广泛,涉及对自然美和社会美中的种种现象的鉴赏不同,狭义的艺术鉴赏主要就是指对音乐、舞蹈雕塑、绘画、书法、电影、电视艺术、戏剧、文学等艺术品进行的鉴赏。可以说,狭义的艺术鉴赏的鉴赏对象只限于艺术品。

艺术鉴赏是人类鉴赏经验的高端形式。鉴赏,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是人类文化本身。随着评价、取舍等鉴赏经验的累积,人类具有了区别、判断的能力人类判断的自觉意识构成了鉴赏。而对艺术的专门品鉴即艺术审美,是专门为了人的美的品鉴而形成的鉴赏。人类从比较当中认识到如何判断,遵从有用、简明、直接、美妙等价值经验来判断取舍。如关于艺术的鉴赏,从远古时期开始,人们首先从实用的角度看其效果,继而发展演变到在实用的基础上比较造型、外观,从而衡量出哪一个更好。鉴赏的本质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一种自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是人类追求的一种价值取向,更是人类鉴赏经验的一种积累。只有与人生与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人类的鉴赏文化才会有历史的纵横与思想的深度。艺术鉴赏的本质是一种向善、向好的品鉴、欣赏、评价、赞赏,并导致人类审美愉悦的经验性实践活动。

艺术鉴赏固然是一种批评,但艺术鉴赏不等于批评、评价、判断,它是建立在向美向善的基础之上,并最终导向超越实用价值判断的审美期待。艺术鉴赏是艺术产生的动力,鉴赏经验的高端行为形成了艺术鉴赏。

三、艺术鉴赏的经验性构成

艺术鉴赏的构成有三个主要成分:鉴赏对象、鉴赏主体、鉴赏场所及中介

(一)鉴赏对象

艺术鉴赏的对象是什么?艺术品。现代艺术实践活动繁复多样,艺术品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可以从艺术品的创作工艺、表现材质、表现方式、使用目的功能性能、时间范围等入手,大致将艺术品分为绘画类艺术品、雕塑类艺术品、设计类艺术品、表演类艺术品、电子媒介类艺术品、语言文学类艺术品、音乐类艺术品等,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鉴赏对象。

不同种类的艺术品的鉴赏活动也会不同。综合类艺术是两三种以上艺术形式的融合。例如戏剧,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语言艺术和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艺术品的分类不是绝对的。从各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到综合艺术,从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形成今天诸如古典艺术精神和现代艺术精神等不同的艺术样貌。另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中国画无论在材料技法还是题材上都能够在世界绘画体系中独树一帜,正是这个原因。对象不同,艺术语言不同,鉴赏观念与方式效果也大不相同,这也是不言自明的。

艺术鉴赏活动总是伴随着艺术品的存在而存在的,自从艺术品诞生那天起,就存在艺术鉴赏。这是说,不是先有艺术品,才有艺术鉴赏;而是要肯定起码从艺术品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会诞生对它的艺术鉴赏。除了这件艺术品的第一位观众、听众、读者,其实艺术家创造这件艺术品的过程也是从鉴赏意义上的一个不断深化的契合心仪与完善的过程,他自然是艺术品的第一个鉴赏者。在这个意义上说,鉴赏和艺术创造可以相提并论。除此,从艺术史和社会生活史的角度说,其实在独立的艺术品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在对作为实用物品和某些泛宗教或部落国家的集体仪式中,那些作为生活用品和仪式内容的表演、音乐、面具等,在发挥实际作用的同时,对其的艺术把握与某种程度的艺术鉴赏也就融汇在其中了,从此点看,艺术鉴赏的存在,早在独立的艺术品出现之前,这一点已为中外艺术史、生活史所证明。如果从超越单纯的艺术观点看,其实包括艺术鉴赏在内的人类广义的鉴赏行为与观念意识,是自“人”诞生的时候就逐渐产生和培养出来的一种能力,就存在的一种行为。人的鉴赏经验从“人”诞生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它的积累历程。

(二)鉴赏主体

谁在鉴赏?无疑是鉴赏主体。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时期对艺术鉴赏活动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不同环境、条件、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的鉴赏群体,具有不同的鉴赏经验。鉴赏主体经验的差别,是影响鉴赏的重要因素。

艺术鉴赏存在悠久的事实,说明一个道理,即没有经过鉴赏的艺术品是不完整的艺术品。没有艺术家,就不能创造出来艺术品,但艺术家创造出来艺术品,只存放在仓库博物馆,虽然算是一种存在,但却没有实现“艺术”上的完整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它的“存在”是打折扣的。而只有经过受众的鉴赏,经过具有鉴赏经验的艺术鉴赏者对其进行“二次创作”,艺术品才真正成为完整的艺术品。

影响艺术品价值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艺术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鉴赏者发挥主体能动性,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鉴赏能力、艺术素养对艺术品进行品评。品评过程中,融入了鉴赏者的主观态度与内在感受,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感知艺术品要表达的情感,丰富和完善艺术品的内在意蕴,从而形成对艺术品的二次创作。因此,只有经过了艺术鉴赏的艺术品,才真正完成了它的艺术创造过程,成为了完整的艺术品。这是鉴赏论的艺术观。没有鉴赏,何谈艺术?这在当代文化中已成为一个基本的文化共识。

(三)鉴赏场所及中介

在何处鉴赏?这正构成艺术鉴赏的场所

艺术鉴赏发生在什么场所,是在家庭还是在广场,是在影院还是在音乐厅,是在个人私密空间还是群体场合,是在博物馆还是歌剧院,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场所、空间对艺术鉴赏产生不同的影响。

鉴赏的中介,指媒介。艺术总是由媒介材质作为其物质存在基础的。媒介不同,有时是我们区分艺术门类的一个根据,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以媒介论的观点来区分史诗、戏剧等的不同。媒介有很多,音乐通过不同的乐器来传达,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媒介材质不同,因而也会在表现题材和表达效果上都有各自的领域范畴,听《高山流水》最好是中国民乐器,西洋管弦乐器演奏出来的《梁祝》恐怕就“窜味儿”了。

四、艺术鉴赏的经验性过程

艺术鉴赏的过程,主要涉及心理过程审美过程个体鉴赏与大众鉴赏、生活鉴赏与专业鉴赏、高端完成与理论形态,走向艺术经典等问题。

(一)心理过程

艺术鉴赏活动是由一系列连续、复杂的心理活动构成的,其中包括注意,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一系列心理因素。如何使这些心理因素更好地发挥作用,以实现艺术鉴赏活动,这就需要鉴赏者在接触到艺术作品的感官刺激时,敏锐地捕捉这些信息,并通过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调动起鉴赏主体相关的审美体验和人生经验,唤醒沉积的情绪、情感经验,发挥审美想象,从而达到艺术上的通感与共鸣。面对纷繁复杂的艺术作品,只有人生阅历丰富、情感体验丰富、审美经验丰富的人,才能自觉引发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引起鉴赏者情感的激荡,从而获得艺术鉴赏中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艺术鉴赏主体只有在不同的环境中不断丰富、沉淀、累积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这些情感经验人生经验有朝一日在感知、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的作用下,才会被唤醒,被激活,并转化为更具独特个性特征的审美经验,从而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

艺术鉴赏的心理过程包括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艺术鉴赏这一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些心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在微妙、复杂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形成了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结构。

“注意”,是艺术鉴赏活动的发端。“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注意,也可以看作是在艺术鉴赏最初阶段鉴赏主体的一种审美注意或审美期待,鉴赏主体从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转入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状态之中,从实用功利态度转入审美鉴赏态度,形成一定的心理距离。但在转变过程中,应适度把握心理距离的度,否则过犹不及。

“感知”,是注意之后的又一重要心理环节。感觉和直觉合在一起并称为感知。如果说“注意”是鉴赏主体审美心理准备阶段的话,感知则是艺术鉴赏活动的真正开始。艺术品以具体的感性形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感觉器官快速。敏锐地感知到这些艺术形象,再结合人自身的生活经验。审美素养,在各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完成对艺术品的感觉。知觉。体验。品鉴,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由当前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关的事物,如看到冰河解冻,想到冬去春来,想到万物复苏。联想在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联想使鉴赏活动由对艺术品的感性形式的感知阶段,进入更深层次的艺术内蕴之中。

“想象”,是艺术鉴赏活动中对艺术品进行再创造的重要心理因素。艺术鉴赏活动需要人的想象。培养和发挥鉴赏主体的想象力,是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活跃的、丰富的想象力,是帮助鉴赏主体完成鉴赏活动的推动力,只有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鉴赏者才会得到丰富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

“情感”,也是艺术鉴赏活动的重要心理要素。人的情感复杂而多样。人作为高级动物,具有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高级情感。情感在审美心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注意、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一系列心理因素中,是情感将它们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连续、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艺术鉴赏活动以注意和感知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触景生情”每个鉴赏主体在进行艺术鉴赏活动时,都会受到情感的影响和支配,在情感影响下去感知艺术形象,这种感知经验又会作用于主体的情感,引起更深层次的情感活动。情感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艺术鉴赏中的联想和想象总是以情感为中介。因此,情感在艺术鉴赏活动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准确、深入、细致地把握艺术品的内在情感,体验艺术品的情感内涵,是艺术鉴赏活动的重要环节。

“理解”,是艺术鉴赏活动中渗透在各心理环节中的因素。在心理学中,理解是一种逐渐认识事物的关联、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艺术品不仅具有浅层次的感性形式和艺术形象,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在寓意和深刻的审美意蕴,在特有的艺术空白中去品鉴艺术品,要求鉴赏者情感体验与综合判断相结合,感知经验与理性判断相结合。

(二)审美过程

艺术鉴赏不但是人的心理过程,还是一种以情感和想象力为核心的审美过程。鉴赏活动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富有深刻人性的思维活动。鉴赏者要具备对艺术作品的敏锐感受力和审美理解力、审美想象力。桑塔耶纳曾指出:“对于疏忽大意的人们,形式不能引起共鸣:他们从对象中只获得一种模糊的感觉,这种感觉也许会在他们心中唤醒外在的联想;但是他们不会停下来观看一个部分或欣赏它们的关系,因而感觉不到种种统一体的种种魅力……不能发现形式的价值”。因此,桑塔耶纳说:“形式美特别能引起有审美禀赋的人的共鸣”。通过不断地接触阅读体验优秀的艺术作品,会不断地掌握各类艺术的一般规律,积累丰富的艺术鉴赏经验,使我们的大脑成为接收艺术信息的敏锐的思维体系,不断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艺术鉴赏带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的体验,使鉴赏者获得丰富的鉴赏经验。在这种审美过程中,从审美的角度看,包含着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三个阶段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艺术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作品的形象具有一种感性直接而又瞬间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直觉先于知觉而存在,具有直观性和直接性。在审美直觉的形式中,艺术鉴赏活动实现了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整体认识,在直观中将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实现对艺术作品的把握和领悟。通感是审美直觉的特殊形式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是整个审美过程的中心环节在鉴赏活动中,鉴赏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艺术再创造活动。审美体验以审美心理的注意和感知因素为基础,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进行活跃的想象联想等心理活动,对艺术品进行新的再创造活动审美升华是艺术鉴赏活动的最后环节,也是最高境界我们采纳李泽厚先生有关审美能力的三层面划分,将艺术鉴赏获得的审美愉悦分为三个层次,即作用于感官层次的“悦耳悦目”,作用于情感层次的“悦心悦意”,作用于精神层次的“悦志悦神”。审美直觉阶段和审美体验阶段分别对应于前两个层次,而审美升华阶段则是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之上,通过更高层次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使鉴赏主体得到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实现人格层面上的审美愉悦,完成了一次超越。顿悟与共鸣是审美升华阶段时常发生的现象。

(三)从个体鉴赏到大众鉴赏

艺术鉴赏是鉴赏主体面对艺术品产生鉴赏活动实现艺术价值的过程,而“人”首先是个体的存在,其次才是群体的、社会的、大众的存在。个体的鉴赏是从个体的个性个人因素来谈,但个体鉴赏也不排除社会性,往往更显现出其社会性,作为社会一员,个性更显现了共同性的特征。大众鉴赏是用来描述特定群体特定社会的人们在艺术鉴赏中表现出来的共性方面,或者用来指在历史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群体的艺术鉴赏行为与艺术鉴赏活动。从鉴赏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行为来看,鉴赏总是表现为一种从个体鉴赏融入、走向群体鉴赏,又从群体鉴赏回归个体鉴赏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大众鉴赏除了相对个体而言表达社会群体的性质外,有时也用于表示精英群体专业群体之外的社会普通民众的鉴赏。

(四)从生活鉴赏到专业鉴赏

虽然艺术品是独立的艺术品,但鉴赏活动是存在于生活中的。我们也并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鉴赏家,甚至从个体角度说,从生活角度说,一是每个人都是在生活中进行鉴赏,而不是脱离生活存在生活环境进行艺术鉴赏的,即便是在剧场、美术馆,它所呈现的空间也与日常生活发生着关联,不能独立,并且它本身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乃至构成一种剧场生活美术馆生活;二是艺术鉴赏就其性质看,它本身应是生活性的,艺术鉴赏构成鉴赏生活、艺术生活的要旨,在于艺术生活是一种艺术鉴赏生活,我们必须将艺术鉴赏放到生活中来理解。艺术鉴赏经验来源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升华。在群体鉴赏大众鉴赏的基础上,由生活性经验形态的鉴赏,逐步会产生出专业性经验形态的鉴赏,即趋向于专业艺术评论的鉴赏,乃至一种职业性的鉴赏。专业鉴赏的特点首先是专业性,其次是深刻性,再次是权威性专业鉴赏在艺术鉴赏活动中起着引领、平衡作用。它引导艺术舆论,提供权威的评价机制,提供艺术鉴赏的方法与标准,通过专业鉴赏组织社会鉴赏活动,对艺术的评价艺术的新陈代谢发挥作用。

(五)艺术鉴赏的高端完成与理论形态

艺术鉴赏在大众鉴赏生活鉴赏的基础上走向专业职业性的鉴赏,最终形成艺术理论与批评,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艺术鉴赏学,是对艺术实践的一种理论总结与升华。艺术鉴赏学作为研究艺术鉴赏的理论,是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提供艺术鉴赏的批评观念与方法,总结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三者之间的关系和经验,以鉴赏为出发点形成特殊的艺术理论。它是研究鉴赏对象在主体方面引起的艺术思维活动规律,研究鉴赏艺术作品的方法与途径,研究构成鉴赏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关系,研究鉴赏经验与审美效果的一门学科。艺术理论与批评是艺术鉴赏的高级专业形态,它作为社会大众艺术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和支持大众性社会性生活性艺术鉴赏的实现与完成,然后以其自身的规律性体系性升华水平,代表或标志着艺术鉴赏的完成与实现程度水平。

(六)经典化:鉴赏活动形成艺术经典

艺术鉴赏,离不开艺术经典,因为它才是理想的艺术鉴赏对象,特别有益于艺术鉴赏者。

什么是艺术经典?从鉴赏的角度看,艺术经典主要指艺术鉴赏中具有“经典性”价值的艺术品,它由艺术品的历史化和经典化而形成。艺术鉴赏必须注意和研究鉴赏与经典艺术家,经典作品之间的关系。

经典是人类文化中的特殊存在形式,它是历史上经过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典故和文化遗产:能够广泛运用于生活之中并获得大众认可:能够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而穿越长久的历史隧道为后世人们所鉴赏。艺术经典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本性,体现着民族文化精神,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特定国家文化和特定民族文化的象征。

但这样的艺术经典是怎样形成的呢?并不是艺术家创作出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就自动会成为艺术经典,它需要在不断的艺术鉴赏实践中大浪淘沙自觉地筛选锤炼,去粗取精首先,它是一个艺术鉴赏的历史化过程,艺术史的历史化的背后就是这样的鉴赏过程的历史化;其次,它才由这种历史化的鉴赏以及鉴赏的历史化形成流动与积淀稳定相统一的经典化,历史化和经典化统一于艺术鉴赏

大众的生活的艺术鉴赏活动与专业的艺术鉴赏活动形成互动,经过历史的打磨,使优秀的艺术作品经典化,会形成艺术经典。有的艺术作品在当代就会被推崇、经典化,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可能不会继续成为经典,不再被赏识,这就形成了艺术经典的变数、变化;有的作品在当代可能不是很有名气,但若干年以后,就会形成经典。所以,要用历史时间和发展变化的眼光看艺术的经典化。有些艺术作品无论时间怎样推移,都是经典。

五、经典形成后,引领艺术鉴赏

篇6

教师应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美术素养。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在内容上更加符合时尚,贴近学生的生活;课程的内容加强了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的联系,强调了美术和其他学科的融合,新课程强化了课程的选择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间等等。

美术鉴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是适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并理解其作品背后的艺术现象的活动。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而达到益智增识,提高文化修养、艺术素养和陶冶情操的目的。

教师要积极关注课堂教学中情感的培养。情感发展不仅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景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要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学习。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美术作品的鉴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美术基础知识是美术鉴赏的必需的“拐棍”。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才能对具体的作品有比较深入的感受、体验,进而通过讨论、分析、评价,全方位地认识、理解作品,达到鉴赏目的。

二 、教师应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美术教学新课的导入的方法很多。例如在讲到人物画这一课时在讲课之前,让两个学生到讲台演示人物画的常用创作手段——面对面写生,并提问“如果让你来画这位同学,你会如何表现 ”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在介绍《蒙娜丽莎》等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内容、思想感情、有关历史故事,使学生感到美术作品背后还有丰富有趣的内容。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从而为上好美术鉴赏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新课讲解要有亮点。普通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智力发展程度较高,一般而言,普通高中学生会更注重理解而不去死记硬背,更注重自我理解和判断。审美意识有所增加。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美术鉴赏教学中需要大量图片,这个特点就使得美术鉴赏的教学,相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更多地需要多媒体电脑课件来辅助教学。一件准备充分制作精美的课件能让学生目不暇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能让课堂效率有所提高,还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书上没有的作品内容,让学生有新鲜感。

三、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上好美术鉴赏课的重要前提

创设课堂情境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首要条件。在现在的美术课堂中,老师要从领导者的角色走出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共同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通常情况下,在每一堂美术鉴赏课前做一个多媒体课件,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果实。

师生交流互动,审美创美。美术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多项交互的教学过程。教学在师生参与、体验、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美术创造性教育是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表现、创造艺术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之中,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艺术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逐步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

积极参与,发挥独特天赋。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是欣赏作品,对作品内涵的体验,学生有了美术实践,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美术作品,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四、 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近作品去鉴赏

篇7

1、设计作品鉴赏

艺术作品赏析,设计作品鉴赏属于美育的范畴,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艺术设计的基本知识,观摩中外设计行业大师的经典设计作品,掌握艺术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思维方法,开阔眼界,加深理解,从而增强鉴赏能力和专业素养。作为一名艺术设计的学生需要有能够感受设计之美的眼睛和理解设计美的大脑。

许多人对一件作品的态度仅停留在欣赏的角度,而鉴赏对于欣赏是更深一个层次,多在欣赏之后还有继续深入识别、分析、判断甚至批判的意思。可以说鉴赏是欣赏的一种升华,当然,当深入对一件作品的欣赏,则需要对此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2、艺术设计涉及到的范围

艺术设计涉及到的范围很广。二维的有平面广告,书籍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等;三维的有的手工艺产品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等另还有三维空间环境设计,四维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等等。虽然每个领域看似千差万别,但相互关联。这也是一个设计师即有可能进行建筑设计,同时也有产品设计。如何评判一件设计作品的好坏,优与劣。但每个人都会因为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生活经验,物质或精神需求水准等方面的因素而有不同的标准,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设计界的名人

谈到设计界的名人,二维平面设计的有冈特・兰堡、福田繁雄、靳埭强、陈幼坚等。服装设计的有可可夏奈尔、克里斯汀・迪奥、三宅一生等;建筑设计的有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勒・柯布西耶、贝聿铭等。他们的作品无不体现出创意。

二、设计师陈幼坚及作品简介

以二维平面设计师陈幼坚为例,陈幼坚生于1950年,在香港长大,中学理科毕业后,只念过十个月的夜间设计课程。他曾赢得本地及海外设计奖项五百多个,其公司在1998年japen typography association 所举办的比赛中,一连夺得九个奖项,当中包括一个最杰出作品奖。他于1989年更获得香港艺术家联盟颁发的“设计家年奖”。其公司在1996年被美国纽约graphis 杂志选为该年度世界十大设计公司之一。他的海报及腕表设计没美国三藩市现代美术博物馆纳为永久收藏品。

陈幼坚来自一个令人爱恨交加的城市――香港。在这个快速变换的城市里,陈旧交汇,东西连接,贫富并存,空气中处处弥漫着那种“现在就要的”紧迫气氛。纷繁芜杂之中,陈幼坚,却以独到的设计风格将东情西韵融会贯通。在牢牢把握市场脉搏的前提下,使东方文化重新焕发了新资。

陈幼坚从不否认自己是商业设计师,但他认为这并不妨碍他成为艺术家。“商业是命题,艺术是境界,我所做的无非是在努力将商业命题做到艺术的境界。”他做到了:1996年美国权威的设计杂志graphis评选世界十大设计公司,陈幼坚设计公司作为唯一的一家亚洲公司列为其中。他为这次盛事设计的海报充分体现了他的风格--中西合璧,简约中透着东方的神韵。陈幼坚被公认为设计大师,但也更喜欢“视觉艺术家”,认为在视觉艺术的最高境界中没有行业、空间、地域、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分隔,艺术家的创作应游刃于不同的领域。风格也不必限定于一种,简约或者是繁复都只是手法,艺术家应随机应变,运用自如。

1997年前夕,迪斯尼公司委托陈幼坚进行庆回“庆回归珍藏版”设计。回归之路,艰辛曲折,可与“西游记”齐名:当年唐僧师徒历尽艰辛,蹰蹰西行,如今众望所归,西方不亮东方亮。于是由迪斯尼家族唐老鸭和米老鼠等组成的“东游记”诞生了。

2002年在接受可口可乐公司邀请设计“可口可乐”中文标识时也遇到了挑战:客户摈弃了沿用24年之久的中文标识,要求所设计既有中国特色又兼具国际风格。看似简单的要求落实到四个方块字上着实不易。他在仔细研究了“coca-cola”的英文标志后,沿用其中的飘带和笔划弧度,经数月的构思和修改,创造了充满现代感的新表示,让人一眼就能认出“coca-cola”家族的新成员。真可谓方寸之间见功力。如今新标识已随着“可口可乐”的动感广告和各种产品迅速传播,成为新的时尚风标。

陈幼坚为北京申奥设计过海报,他也希望可以为上海2010世博会出力。他认为奥运会和世博会都是展示中国文化和国力的大好时机,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能够参与盛事,实为一大快事。这也是为什么他每年必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韩国、澳洲以及英国等地的邀请,向当地设计界讲述“东西古今融会再创”的设计理念,同时也弘扬了中国文化。

2002年,陈幼坚三幅最新的艺术作品(照片拼贴画和装置艺术品),应香港精艺轩画廊之邀,参加了5月份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2002芝加哥艺术展”,该展览是美国最具规模的国际艺术展览。同年6月,其作品在瑞士巴塞尔举行的“巴塞尔艺术展”,该艺术盛会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是目前最具影响力的现代艺术盛事,并被誉为“国际艺术界的奥林匹克”。

三、结束语

创意即为创作构思,它是一个作品的灵魂。它需要策划,经营。创意的特性是:无法预测、无法组织、无法系统化、而且绝大多数都遭遇失败。创意的基本思维方法有辐射思维、多向思维、换元思维、转向思维、对立思维等等。创意不是一个程式化、概念化的表现,而是目的性极强、较为广泛的思维活动。一个好的设计创意,必有其打动人和耐人寻味之处。

除了创意之外,一个作品还受它的实用功能,工艺技术,材料,艺术品位,社会效益等因素的影响。使其不仅具有实际用途,而且能满足结构设计科学、合理的要求,也就是好用,用时能产生舒适感。艺术品位指的是艺术设计作品中的审美属性和文化底蕴。评判一件设计作品或产品艺术价值的高低,除了它美的外观使人悦目之外,再就是看其是否具备文化的内涵。很多经得起艺术标准衡量和长时间考验的作品,都具备有较高的艺术品位。社会效益是艺术设计鉴赏在信息时代特有的一个带有边缘意义、复合性的标准。它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杠杆,它有时会与传统的艺术规律和理念相冲突,然而,艺术设计只有在真正的融入社会时,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篇8

一、初中美术作品鉴赏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教学前往往很少布置预习,教学过程中我讲的时间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少,欣赏课课后也很少布置拓展作业

这样的课我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当作故事能听多少听多少,课后记得多少是多少。教学前很少布置预习是因为:(1)为了不给学习任务重的初中学生增加负担,所以一直抱着美术课的内容能在课堂解决就在课堂解决的心态。(2)事先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学生需要查找一些图书资料或在网络上寻找,考虑到学校关于美术方面的图书资料不丰富,另外网络只有一部分学生家里有。

教学过程中,我讲的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少,是因为:(1)学生都有惰性,而且当美术课是一节放松的课,希望教师讲,自己听听就行了。(2)至于思考,也是只有表层的反应。给予多一点的思考时间,没有人深入思考,而是变成了同学之间的聊天。

2.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也过多关注作者的介绍,作品的背景,还有作品的“文学性解释”

诚然,对美术作品的时代文化背景,其与艺术家本人的才能、性格的关联,以及美术作品描绘的故事等欣赏,是美术欣赏中重要的一块内容,让学生多了解和感受,使学生对艺术家及其作品有较全面和立体的认识,更能使学生在美术欣赏课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得到全面发展。但过多阐释,而忽视作品的艺术特点,就有点为迎合学生的兴致,而将美术的“边角余料”过多阐述,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

3.根据“答案”以印证自己是否答对,对自己的见解没有自信。

二、初中美术作品鉴赏的有效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做好的老师,不必担心会给学习任务中的初中生增加负担。而且,据调查,现在一个班的学生有百分之八十家里有网络,已经不同于我们上学时期,所以有备而“赏”并非难事。

(2)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学生可能只是凭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教师不要因为学生思考讨论的成分和质量有限而失望,以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感受的表达。重要的是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

(3)课后,美术欣赏课很少有明确的课后作业或者练习,知识得不到巩固,加之欣赏活动多而分散,学到的知识很快就忘记了,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给每节欣赏课设计不同类型的课后练习。如,在教学浙美版十三册“齐白石”时,课前我让学生观察寻找真实中的虾跟齐白石老人的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课上分析讲解后,课后再让学生回去仔细观察虾,比比真实中的虾跟齐白石画的虾是不是真像教师或自己观察的那样不一样,并动手用自己的方式去画画虾,以及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性。这样就把课堂的欣赏与生活联系起来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

2.多角度鉴赏美术作品

(1)对于一件美术作品,因为最突出的美点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点也应不同。有的作品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与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最重要的是教师能准确抓住作品的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

(2)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美术教学的四个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在学生有所体会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继续探求美作好铺垫。

篇9

1构建科学的教育理念,正确定位公共艺术教师的课程

角色现在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建立科学的知识观、学生观、师生观和教学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而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是有情境的,需要针对具体情境对其再创造;[3]建构主义学生观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其自身积极主动的建构才能获得;建构主义的师生观认为,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是开放的教学观,它的课堂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它不仅强调教师的教,更强调学生的学,注重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包括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者心态的分析、课堂文化的建设、心理氛围的营造以及个人幸福感的关注等。[4]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师的教育理念应借鉴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这种全新的认识论,以美的引导者、美的共同体验者、平等对话者的姿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直接审美体验,建构认识美的本质的知识,提高认知水平,使教师和学生成为交流者、合作者与共同学习者,在这种共享过程中,实现师生文化共享、精神共享和审美共享。

2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

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各个学科又极具特色,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因此,对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师来说,除了具备普通教学基本功外,还应该具备艺术学科特点的教学基本功,如教学内容的整合能力、分析综合与对比的能力、善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等。

(1)教学活动与教学内容的整合能力。艺术作品鉴赏是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核心环节,而艺术知识与艺术技法训练也应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艺术知识的掌握是学生进入艺术境界的工具和手段,比如艺术特性、艺术技法、艺术历史等相关知识应是教学内容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时,公共艺术教育目的虽然不在于培养艺术专业技能而在于艺术素养的提高,但是适当的艺术技法训练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性情,比如《书法鉴赏》中的写一写,《美术鉴赏》中的画一画,《音乐鉴赏》中的唱一唱,《舞蹈鉴赏》中的跳一跳,《戏剧鉴赏》、《戏曲鉴赏》中的演一演等,通过学生的主体体验,在写、画、唱、跳、演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准确把握艺术作品的风格,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活动是以鉴赏为主、艺术知识为补、技法训练为辅的综合性教学活动。这就要求公共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这种对综合性教学活动的整合能力;其次,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相通性,决定了艺术教育内容的相融性,音乐被誉为有声的画,绘画被誉为无声的歌,书法蕴含着韵律美,舞蹈是人类最美的肢体语言,戏曲更是集文学、美术、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为一体。艺术门类之间的相通性使公共艺术教学的综合性成为必然;比如,在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配合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进行教学;芭蕾舞《天鹅湖》鉴赏时配合柴科夫斯基的舞蹈音乐进行讲解等,通过艺术之间的相互融合进行教学,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公共艺术教师具有较强的对多个艺术门类知识的整合能力,将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这些经典艺术融会贯通,整合在统一的教学内容体系中,在有效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2)分析综合与对比的能力。艺术作品浩如烟海,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艺术家的不同作品都极具个性,但又有相比之处。在引领学生鉴赏过程中,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分析综合与对比的能力,在对众多作品的分析、综合与对比过程中,使学生清晰地梳理不同时期相应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分辨出相应的艺术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特征,从而大大丰富学生的艺术知识。

(3)善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义性和鉴赏者的再创造性。由于性格、成长经历、心理特征、文化素养等的不同,对于同一部作品来说,每个人的感受都独具特色。因此,艺术作品的鉴赏活动最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艺术审美过程中,教师不是给学生灌输一些自古以来似乎已成规定的评价,而是启迪学生依靠自己去发现鉴赏对象的美之所在,用心感受,进入鉴赏独具特色的自我自由世界,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鉴赏艺术作品的审美愉悦,创新思维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篇10

例如,在小学美术版画教学活动里,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精神内涵和丰富想象力的版画,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身的看法和想法,和看到版画术作品时的所感所想。如,选择水果为素材的版画,可以是各种版画。水果可以选择苹果、香蕉、芒果等,教室可以随机选择一副关于水果的版画作品,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倡导学生积极发表想法,说出内心的真情实感。对于水果的版画作品,一般的学生,第一感觉就是版画的激发功能,水果的版画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食欲,引起学生对水果的胃口,这是从关于水果版画的第一印象出发,这是典型的呼起学生味觉的表现。再者,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关于水果的版画,学生还能够回味起水果的香味,这是时候,从视觉上的感官意识已经转化为学生的嗅觉感官。通常情况下,对于一件美术版画作品的鉴赏,都会从多个角度、多感官方面出发,这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美术作品鉴赏能力和想象力。

提供版画材料,倡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这是在小学版画教学中,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教师可以进行的一点尝试,其对学生艺术作品鉴赏能力的提高,发挥了关键性的影响和作用。

二、多色彩选择,鼓励学生发挥想象

色彩的选择和形成图像想象,是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它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还没有形成版画之前,就能够先知地想象出版画形成的样子,并且能够说明想象出的原因。在进行一副版画的制作时,通常都会面临色彩选择的窘境,对于一些版画的细节问题,色彩的选择非常重要。不同的色彩,能够起到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还会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和韵味。

以帽子版画的装饰物色彩选择为例,对多色彩的选择进行一定的分析和阐述。对于一副帽子版画制作,俗话说,一花一世界,从一个小细节中就可以凸显出许多的东西,比如说,关于帽子版画装饰物的设计和色彩选择,这一点,在整个帽子的版画设计中非常重要,一副好的版画艺术作品,作者必然是在许多细节之处下大功夫,绝不错过一个细节,只有将细节的美丽真正展示出来,才能算是一副成功的美术版画作品。教师以帽子版画中蝴蝶结的色彩选择为课堂探讨对象,教师选择多种颜色供给学生选择,其中,可以包括暖色调和冷色调,如黄色、白色、红色、天蓝色、粉红色等等,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黄色代表了温馨,白色代表天真和纯洁,红色象征着青春和活力,天蓝色体现出淡雅,粉红色展现出浓浓的少女情怀。教师鼓励学生不断思考,根据帽子的整体布局设计,充分发挥想象,选择出一种与帽子整体布局相吻合的色彩,进行分析和对比,最终综合学生的意见和想法,选择一种最适合的色彩,将其美丽在帽子蝴蝶结的设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多色彩选择,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色彩的选择,对于一副美术版画的设计,尤为重要,特别是在一些小细节中,色彩的选择,能够将版画作品的所有优点和优势集中起来,体现出版画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和内涵。这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育和提升,至关重要。

三、版画启迪,培养学生美术精神

美术精神的内容非常多,常见的有耐心、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勤奋果敢和勇于创新等等,这些都是一名学生良好美术素养的体现。完成一副美术版画作品,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有一定的美术精神作为支撑,学生很难坚持下来,也许会在版画作品的制作中,表现出心烦气躁、索然无味的神情。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需要先从学生美术精神培养着手。

以手提袋版画制作为例,探讨美术精神的内涵和灵魂。教师可以在美术课堂中显示手提袋的版画制作,让学生从手提袋的构造、面积和手提的设计等方面加以分析,寻找作者原本的美术内涵和精髓。如手提袋的手提设置非常符合大众的需要,切合了当代人们购物的需求,并且在结构上富有创新,教师可以启迪学生在进行版画的制作中,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对于手提袋的其他方面设置,还有色彩的涂鸦等,教师可以启示学生需要有一中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创造出一副高尚的版画作品。

版画启迪,培养学生美术精神。学生美术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美术版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迪学生,从版画出发,培养学生的美术精神,提升学生美术素养。

篇11

音乐艺术的理性认知与审美有利于深化观众在音乐艺术欣赏过程中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从音乐艺术所涵盖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作品内在情感思想等对作品进行分析,且在理论知识上加入个人对于音乐艺术的理解才能实现对于音乐作品的正确鉴赏与评价。在对音乐作品从艺术文化角度进行鉴赏时,应就其音乐风格、音乐体裁等进行分析。面对不同类型音乐作品,其理性认知的内容也都不同,因此音乐鉴赏中的理性认知主要从两类音乐作品入手:

(一)针对声乐作品的音乐理性探析。声乐作品是由多种音乐创作元素融合的音乐艺术,其中音乐旋律及音乐歌词是其主要部分。在对该类作品进行鉴赏与评价时,不能将歌词与旋律互相独立,应在两者结合的状态下,根据鉴赏者个人的音乐理论知识分析,形成一定的音乐艺术审美感受。

(二)针对器乐作品的音乐理性探析。在对器乐作品进行理性认知与审美鉴赏时需要同时考虑到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者当时的情感以及创作目的等,相对声乐作品的鉴赏显得更加复杂深刻,音乐鉴赏课程主要围绕器乐作品的深入探析来开展,这对于欣赏者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以及个人的音乐思想情感要求都较高。

二、音乐鉴赏的审美探析

音乐作品的审美探析与一般的音乐评论不同,音乐评论更多考虑音乐理论逻辑在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思考,而音乐审美探析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因音乐情感上的感受。对音乐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必须考虑多个艺术要素才能有效地提高个人的音乐艺术审美能力,首先,就音乐作品所表达出来的音乐艺术形式、情感等进行思考,就音乐欣赏过程中有关音乐作品个人的思想情感进行思考与深入理解,在自己的音乐感受中再建与创新音乐作品的艺术表达形式与内容;其次,在音乐感受基础上实现音乐艺术形式的再建与创新,对于音乐作品的艺术评价予以再次反馈。音乐艺术的审美鉴赏不是停留在对于某个音乐作品的单纯评价与结论,而是将对于音乐艺术的理论认知与鉴赏者个人的音乐情感、听觉感受等结合,并充分发挥个人的艺术想象能力,使得音乐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达到进一步的深入。

三、如何对音乐作品进行理性的鉴赏与正确的审美评价

(一)注重音乐艺术文化欣赏。对音乐艺术的鉴赏首先需要对基本音乐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其次对丰富的音乐作品风格与类型进行深入了解,将音乐艺术融入于社会文化背景,,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音乐艺术鉴赏。

(二)注重音乐作品背景文化的融入。对音乐作品的评价与鉴赏并不是单一的专注于音乐演奏技巧,音乐作品本身必须包含有大量的音乐艺术文化背景,能够表现出一定的音乐知识深度与广度。因此,音乐鉴赏过程中不能缺少对音乐背景文化的导入,对于丰富音乐鉴赏知识,提高音乐审美品味至关重要。

(三)对多地区音乐文化元素以及民族音乐作品的了解。世界音乐艺术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并且形成了相当独立且富有地区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系统,在各个民族地区都拥有十分丰富的音乐资源,应作为音乐理性探析与审美研究的重要内容。

(四)注重音乐鉴赏的实际效用性。随着音乐与艺术文化的不断累积与深入,音乐艺术的审美与鉴赏应与现实素材相接轨,音乐鉴赏过程中应注意音乐资源与素材的拓展,除了关于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之外,也要通过大量的音乐作品鉴赏实践对实际音乐理性认知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进行提高。

篇12

美术是高中教学目标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欣赏、审美、分析及判别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勾勒自然万物,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更好地欣赏自然界中一切美的事物,如何欣赏大家作品中的用笔技巧,以及所展现的艺术之美。因此对美术教学来说,如何教会学生鉴赏作品十分重要,而美术作品鉴赏课程则是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重要课程,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如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使课程达到老师的预期效果,是每一个美术教学者十分关心也深入研究的问题。美术教学不同于语数外等传统知识性课程,它更多的是对美的欣赏和感悟,需要学生对其有一定悟性。比较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通过作品间,不同形式艺术间的比较,使学生对各个艺术品所展现的典型特点及不同作品间的艺术规律有了更好的把握,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及领悟力具有极好效果。

二、比较教学的分析

比较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将两种形态、形制相同或相异的物体或多种物体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根据一定的条件或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以发现其中的共同点或相异点,以对事物的自身典型特点有一个整体把握。从理论上来说,比较可以分为三种:(1)同种比较,此比较方法的原理是将两种或多种形态、形制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或相同的知识,按一定条件、标准加以比较,目的是培养学生联系新旧知识的能力,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2)异种比较,世间万物皆有差异,这是众所周知的现象。正如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一理论早已得到人们的认同。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如何教会学生将它们的异同点找出来。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运用异种比较是一种经常而广泛的方法,其使用频率及使用效果都远高于同种比较。(3)相似比较,从逻辑形式上讲,同种、异种比较,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思维,即求同思维、求异思维。相似比较是介于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二者之间的一种思维方法。在此方法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找出在似与非似之间的细微差别。此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有一定难度,但其通常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此方法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极高要求。

三、比较教学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比较教学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美术教学中该学科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艺术品的比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在美术作品中,不同地区间的美术品在表现形式及表现风格上常有很大差异。通过对不同地区间这些美术作品的比较,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欣赏范围,而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不同地域间美术作品的理解与把握。如将中国作家陈洪绶的《归去来图・采菊》和西方艺术家卡拉瓦乔的《圣母升天》进行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二者在过节、地域上的巨大差异,陈所表现的人物特征鲜明、表现夸张、线条及纹理都苍劲有力,所表现出的人物精神世界极为洒脱,是中国绘画情景交融画法的极好体现。而卡拉瓦乔的圣母玛利亚升天的神话题材作品,则透露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不同地域间或相同地区都存在民族差异,各个民族由于传统历史习俗的差异,在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上会有一定差异。通过对不同的民族美术作品的比较,找出其相同及不同点,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知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如在建筑风格上,不管是前院、后院和后罩房相结合的北京四合院,还是陕西人民为抵御严寒、抗击酷暑的需要而建筑的窑洞民居,在表现形式上都有极明显的艺术差异,四合院体现的是森严的等级制度;而窑洞民居则是当地人民因地制宜、简单大方、追求实用的创作。(2)不同画派之间艺术作品的比较。中国的画家分许多不同的艺术流派,不同派别之间在表现人物及事物间的画风存在很大差异。如以吴昌硕等为代表的上海画派,其表现风格是:运笔如书法,善画人物、花卉、动物等不同事物,其主张借鉴西方画风,将文人与民间传统结合,以描绘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而以高剑文为代表的岭南画派,则喜欢借鉴西洋画法,善素描、注重写生。(3)对不同美术类型之间的比较。对不同类型美术作品的横向或纵向比较,可以更好地显现出不同类型美术作品之间的特点与联系,利于学生理解、把握不同类型美术作品的来龙去脉,通晓古今,利于学生对作品进行系统鉴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最终达到自主、高效学习的效果。

四、结语

比较教学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具有相当的教学优势,高中美术教师应充分理解比较法的概念,运用恰当手段,以期在美术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罗德运.例谈比较鉴赏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1.

篇13

在美术教育中,我认为应将绘画鉴赏作为其基本内容,仅仅靠学校每周两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训练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无疑是不自量力的。而培养绘画鉴赏能力无疑是美育的主旨,也是学校教育可以实施见效的。

那么,如何培养我们学生的鉴赏能力呢?

最重要的是大量接触艺术作品。教师当然只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读画”,进而理解和接受。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式的引导方法,如: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你觉得它的色彩有何特点?与其它作品有何不同等等。我们这种赏析非简单观赏,象在展览馆看画展,随意转一转,大体看一 下,有赏心悦目之感即可。我们追求的是鉴赏。以往的美术鉴赏,仅仅停留在欣赏模式,即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的评析。实际上重点放在前两项,后一项是总结、尾声。如欣赏《开国大典》这样的革命历史画,往往把重点放在德育性接受上,就是把绘画作品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现将在教学中总结的培养绘画鉴赏能力略作论述:

一、根据自己的第一直觉简单的描述感受,分析其形式

在鉴赏的开始,先是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对变形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对抽象作品,可指出画面存在哪些形状、色彩、结构等,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在看画时,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细节。以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夏加尔的《散步》为例,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提示后,学生会注意到画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画面中只有绿、红、紫三色,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等。在学生叙述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鉴赏情操:面对作品,它给了你什么直观感受,教师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审美共享。这阶段不可批评学生所讲的见解,以免其怕自己还会错而不再发表见解,应是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我们此时要解决的不再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是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感来分析,来探讨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人物描绘的特点,分析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图和背景的关系等。这是鉴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可以由浅到深,由点到面。

二、理解作品的意蕴

作品中的意蕴是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从外在层面到内在层面的探讨。对超越画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问底,当然,我们不能只中循迹而求。

由于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蕴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蕴在可喻不可喻之间,有时教师很难将超越作品的意蕴揭示出来。加之学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体验,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这就需要教育来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渗透。

以蒙克的《呐喊》为例,画面通过强烈的、流动的色彩,天空中耀眼的红色;背景中倾斜的不稳定构图;道路与人物的强烈扭曲夸张,惊恐男子那夸张变形的狰狞面部表情,整个世界孤寂与无助的情绪,真实的表现了作者的绝望、恐惧、疯狂、忧郁的内心世界。蒙克的这幅画到底想说什么?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经历呢?这样教师适当的引导后,再通过对艺术观的介绍,学生就能够理解画家为什么会画出这样的人物动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而领会画家的意图。

三、正确判断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

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万不可以一己之见,或极端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而应当采取开放式的、多元化的评判、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夏加尔的作品,我们着重于他的独特性、开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我在评价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除了指出它的优点外,还有意指出它的缺陷,如:人物与背景的处理太唐突,剪贴一般,使得边缘线的处理过于生硬;色彩较为单调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明白对绘画作品的判断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作为教师鼓励学生应尽量发表各种意见,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

我们作为美术教师首先要认清一点就是学校的美术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作为素质教育的绘画艺术鉴赏教育,也并不是培养专业的鉴赏家。我们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大众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力,学会欣赏周围生活中的一切视觉形式,进而使审美不单只是“看”,也不只是大脑接受,而是整个身心的接受。

总之,以上谈到的三点概括了美术欣赏教学的几个不同阶段,只有遵循鉴赏的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从感知走向理解,才是一节有效果的美术欣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