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就业状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土木工程就业状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土木工程就业状况

篇1

作为大学生中的学长,毕业班学生会成为其他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的学习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带头作用,因此,对于毕业班这个特殊群体的学习情况应给予高度关注。作者在多年教学过程中发现,毕业班学生出勤率远低于其他年级学生,有时毕业班学生出勤率甚至会低至20%左右;另外,在与不同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交流过程中,其他老师也反映有类似情况出现。为了了解毕业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他们对学习的期望和想法,作者采用问卷调查和常规检查等方式,对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希望能了解毕业班学生出勤率低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对策,为改进高校毕业班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研究对象为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07级桥梁班5个和07级道路班5个,学生共计352人,其中男生325人,女生27人,考研人数42人。

2.研究方法。本次调查以常规检查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①常规检查。上课时通过点名的方法,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②问卷形式。针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学习特点自行设计问卷,调查问卷发出352份,回收有效问卷336份,回收有效问卷率为95.45%。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常规检查情况分析。根据上课检查和抽查,能到教室和图书馆等场所学习的学生只有一半左右,其中到教室学习的学生平均为42.2%,到图书馆学习的学生为8.01%,其余学生绝大部分在宿舍睡觉或玩,剩余小部分学生外出或在校园内。调查结果表明,只有小半数的学生能坚持学习,但到教室上课的学生并不是全部认真听讲,有小部分学生学习状态并不理想,表现形式多为说话、睡觉或看其他书籍,学习效率不高;到图书馆学习的学生都是报考研究生的同学,他们想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复习考研内容,选择了逃课学习的方式。

2.问卷调查分析。①学生上课学习状态和学习态度。根据调查表1显示,只有1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上课期间能够认真听老师讲课;29%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状态比较好;2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上课时学习精力比较差,注意力不能很好地集中在学习上,其中5%是考研学生;其余33%学生认为自己根本无法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其中25%为考研学生。

调查表2显示:学习态度积极和消极的学生占多数,其中能积极主动到教室上课学习的学生有30%,由于上课点名被迫到教室或根本不到教室学习的学生上课学习态度消极,他们所占比例为39%。近几年,因为就业压力增大以及部分学生对工作存在较高期望,考研学生人数增多,而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考研,而考研内容以外的课程他们基本上就不屑一顾,因此上课时学习态度消极,而他们的学习表现也会带动一些平时学习态度不太积极的学生,从而致使学习被动、态度消极的学生人数比较多。另外,学习态度比较积极和比较消极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8%和13%。从调查结果上看,大部分毕业生对课堂教学不能积极主动去学习。分析原因不难发现,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将来自己从事的工作为土木工程的施工,课堂理论知识实用性不强,因此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消极。该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对于毕业生的教学培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②上课出勤情况。40%的学生上课出勤情况良好,不存在迟到和早退现象,56%的学生出勤一般,在上课时因为生病、晚起、上课枯燥或其他事情存在迟到、早退现象,剩余4%的学生由于找工作、贪玩、上网等原因经常缺勤不上课。其他年级学生的上课出勤率一般都在80%以上,而此次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班学生上课出勤率还不到其他年级的一半,明显低于其他年级。在大学四年级这个特殊转折期间,学生由于面临家庭期待和社会选择等多重压力,容易在思想上、心理上产生波动,陷入迷惘和困惑,从而对学习产生消极或是抵触心理。

③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评价。通过调查表4可看出,大部分学习认为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但有61%的学习认为教学内容不太丰富实用。显然大多数学生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反映比较强烈。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对未来充满了渴望,他们很想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工程知识,因此,老师按照课本教授的抽象理论知识,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④心理问题分析。土木工程毕业班就业形势比较好,90%以上的同学在大四上半年就已签订了就业协议,虽然就业对学生的影响程度较小,但是表6中的调查结果表明,心理状态良好的学生只有14%,人数非常少,而绝大部分毕业生存在迷惘心理,既存在对未来工作的美好渴望,又存在对将来生活和工作的未知和茫然。在这转折时期,学生心理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得他们学习注意力分散,判断力下降,心浮气躁。因此,学校应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教学建议和管理措施

针对毕业班学生学习状态较差的问题,本文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色,从教学内容、管理制度、思想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1.创新教学内容。毕业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教学内容枯燥,因此,教师应根据自己所讲课程内容,结合工程实际应用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通过工程实例、工程实践,分析理论知识的应用。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课程知识要点,又可以从心里上满足学生对专业工程的进一步认识需求。另外,毕业班学生心理活动复杂,思想沉重,教师上课时应结合学生特殊时期的心情,变化课堂内容授课方式,教学内容不要太单一、太枯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接受学习内容。

2.优化课程配置。为了使教学制度落实到实处,可对现行课程体系予以优化,设置符合毕业班学生客观情况和实际需要的课程。土木工程专业实用性强,因此,从人本主义出发,结合土木工程特点,在大四阶段,可设置施工、管理、设计和工程经济等方面的选修课,学生可根据将来自己工作的特点和自己需求,进行选择,使得能够和需要参加授课活动的学生愿意走进课堂,这样,学生在老师正确引导下能较快了解和熟悉将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缩短融入社会的时间。另外,学校可以将毕业班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调整到前一学期,使毕业生在求职、复习考研等方面与课堂教学活动不存在时间冲突,消除导致学生难以出勤的客观因素。

3.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从维护教学秩序的角度而言,教学管理制度对学生均具有约束作用。学校组建教学质量督导组,教师上课要坚持点名制度,同时学校成立学风检查组,随机抽查学生上课出勤情况,对严重违纪者给予处分。通过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学生的出勤情况。

4.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毕业班学生上课情况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毕业生自身心理存在问题,他们处于人生重大转折时期,心理健康调节意识较弱。为了更好地让毕业班学生学习,应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学校可通过积极创造条件,针对毕业生的心态,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测评,及时了解学生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开展普及专门性的心理健康讲座或训练等方法为毕业班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坚韧的意志、正确的人生观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莉琳,张霞.大学生出勤率低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职业教育,2007,(9):183-184.

[2]李红.高校大学生上课出勤率低的原因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8,(10):51-53.

[3]王春梅.高校成教生出勤率偏低探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5):95-98.

篇2

2.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成长视野的局限导致就业选择的盲目

土木工程专业的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地区、农村家庭,他们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大学的机会,往往具备朴实、勤奋、认真、好学的特点,这是贫困大学生的优势与长处。然而,受他们家庭环境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往往急于改变自己目前的生存环境,很少考虑到今后或者说长远的发展,往往更看重福利待遇,尤其是对从业初期的待遇十分看重,倾向于从业初期就能给予较高待遇的企业,从而容易忽略是否有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这与贫困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这种压力巨大的生存环境会影响学生的成长视野,从而导致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上的盲目。

3.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欠缺导致步入职场的困难

综合竞争力已经成为大学生求职乃至从业的重要基础。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欠缺已成为导致其步入职场的绊脚石。这是因为,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市场化,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评判标准更多也更复杂化,除了把大学生专业、技能、证书等基本可以量化的标准变成基本素质要求以外,在校期间的社会活动参与情况、获奖情况、工作实习经验等附加条件也越来越多,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等原因在基础教育阶段和素质教育培养等方面的劣势就因此凸显出来。就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家庭条件好、社会关系多的学生就业的面相对就广,而家庭条件差、社会关系单一的贫困学生就业途径就少。甚至在工作一定时间后,这种竞争力的缺失还可以体现,作者做过一项非正式调查,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在就业后两年内因表现欠佳而更换工作的频率是普通大学生的两到三倍。

4.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专业信仰的淡薄导致放弃专业的案例增多

贫困学生在高考后的专业选择上往往会倾向于就业率高,毕业后容易找到就业机会的专业。这样做往往是因为贫困学生为了改变自身命运而进行的无奈的选择。因此,很多贫困学生在选择土木工程这一热门专业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是否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在进入大学学习后,往往是强迫自己学习,即使成绩还不错,但缺乏最根本的专业兴趣,也可以说是对专业的信仰。这种信仰的缺失往往会导致贫困大学生在求职中遇到困难时放弃自己的专业,亦或是在工作岗位上遇到困难后在选择新的岗位时放弃自己的专业。本文作者在对10名放弃土木工程专业的典型案例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其中有7名是贫困大学生。这些贫困学生中有1名是其他原因放弃专业,6名则是因专业信仰淡薄最终放弃专业。

二、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1.转变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观念,拓宽成长视野

就业观念决定大学生对择业的期望、定位和选择,支配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因此,要解决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就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针对贫困大学生所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学校及有关部门要尽早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做好贫困学生的生涯设计与规划。根据土木工专业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针对施工单位条件艰苦、流动性大的特点,应尽早鼓励贫困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鼓励贫困大学生立足从基层做起的就业观念,这也符合建筑行业的发展特点,基层的锻炼是为他们今后的成功打下牢固的基础。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视野问题,学校及辅导员老师要与学生家庭做好沟通与联系,因为这些问题的产生往往与他们的家庭成长环境息息相关。学校还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给学生正确的求职导向,有关部门还应该在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各种生活上的困难给予一定的帮助,土木工程专业就业空间相对较大,要尽量避免学生因为生存压力而做出被动的选择。同时,择业、就业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关键是工作经验的积累,要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打破一步到位、一职定终生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充分就业。

2.提升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解决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核心问题是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力。在个人能力成为求职关键的前提下,必须全面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建筑类行业不仅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有严格要求,对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也是十分看重的,因此增强这些能力,是提高土木工程专业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首先,要从贫困大学生的精神素质方面入手,由于受家庭环境影响,贫困大学生往往缺乏良好的精神素质,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实践经验等存在一定的欠缺。学校应及时开展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了解从学生到职业人身份转折过程中所带来的精神困惑,掌握行之有效的心理调节方式,良好的精神素质是保障贫困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前提。其次,要巩固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很多实践性强的专业一样,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想要提升自己的求职砝码,就需要考取各种从业证书。学校在为土木工程专业贫困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时,应该把为就业服务清单列出来,包括土木工程专业所需各类证书,根据每个贫困生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服务。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力量。土木工程专业性强,不仅要发挥学校就业管理部门的引导作用,更要加强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正面指导,历年来的就业情况显示,土木工程的学生就业很少偏离本专业,是对口就业率最高的几个专业之一。很多专业教师不仅能在专业技能为学生保驾护航,还能利用同学、校友等社会资源为贫困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供就业平台。

篇3

结合内蒙古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分析了社会对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制定了新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提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发挥地域和行业优势,坚持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专业设计和施工管理相结合,专业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相结合等措施。

关键词:土木工程;品牌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02004

内蒙古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肇始于1958年成立的内蒙古建筑学院,是学校最早成立的教学研究单位之一,2005年被列为在建校级品牌专业, 2006年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学院以品牌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带动相关专业的全面发展,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专业建设,构建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师资建设为保障、以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融合的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的有效运行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

人才的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规格,所谓培养模式是指针对某一层次人才的培养计划、培养方案和培养措施的组合[1-2]。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各专业的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都有比较明确的方案,在教学时数、课程的设置和数量等方面都有相应的限制[3-4]。因此,如何在不太大的调整空间内实现预定的培养规格,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地探索。在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考虑土建行业优势和目前地方性工科院校的特点,在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上下工夫,探索出一套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方法。

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土木类专业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原来的建筑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和桥梁工程等8个专业合并为新的土木工程专业[5]。新目录的颁布使土木工程专业正式规范于“大土木”的框架之中,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考虑市场对人才要求的特点,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综合大学大多按大土木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这已成为一

种总趋势。内蒙古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当时称为工业与民用建筑)始建于1958年,1998年开始按土木工程大类招生,分为建筑工程和交通土建两个专业培养方向,通过优化大类招生、分方向培养,坚持工程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

二、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按照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指导性要求,围绕“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学院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系统分析,结合原有专业的基础和现状,进行了专业教学思想和教学改革研究,1999年建立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生基本规格、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计划,针对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又分别于2003年、2006年和2009年对人才培养进行三次修改和完善,现已基本形成较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土木工程专业的目标培养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制为4年,达到学校授予学士学位实施办法规定的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其中理论课程按照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理论课程学时约为2 600学时,普通教育课程约占45%,学科基础课程30%,专业课程10%,选修课程15%,实践教学环节44周。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教育内容与知识体系如表1所示。

(三)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特色

要按照“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调整实践教学环节及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两个结合”指的是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学院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例如:内蒙古巨华建筑集团、内蒙古新维集团、内蒙古三建、内蒙古三和监理公司、内蒙古土左旗万家沟测量实习基地和上海一建等,学生的毕业设计题全部来源于工程实践,参与完成的设计类型有教学楼、酒店、综合楼和办公楼等的设计。“三个层次”是指基础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和综合教育实践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是指从大一开始到大四,每年都开设实践课,组织学生去实践和学习,实践教学环节44周,开设学期的安排计划如表2所示。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在现有教师队伍基础上,采用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适度引进高水平、高学历的教师(尤其是主干课程教师),选派部分专业教师赴国内重点大学进修,以及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等方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努力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鼓励广大教师以

工程实践和横向科研项目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近年来的建设,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现有专业教师42人,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17名、讲师12名。学历情况为:8人具有博士学位,28人具有硕士学位。部分教师具有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一级注册监理工程师和注册造价师等资格。土木工程专业师队伍数量充足,且是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四、结语

学院经过多年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以下成绩:(1)土木工程专业经审批成为学校和自治区两级品牌专业;(2)结构工程被列为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3)专业课程中已建成自治区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6门;

(4)招生与就业面扩大,招生分数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

综上所述,学院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土木工程专业的优势和特色,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自治区同类专业中已处于领先水平,在全国土木工程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生源充足,就业状况良好,历届毕业生在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内蒙古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赢得了较高的声望,办学的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尽管目前在专业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尚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如何紧跟时展,培养合格土木工程人才,完善专业建设是仍需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吴祥,葛友华.特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3): 49-50. 

[2] 白国良.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体系研究与实践[C]//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工作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81-385.

[3] 陈丙义.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1):36-39.

[4] 吴萱,董俊.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3):30-34.

[5] 江见鲸,叶志明.土木工程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HAO Yunhong, CAO Xi, CAO Yusheng, HAO Qingli, WU Anli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ohhot 010051, P. R. China)

篇4

1.1工地多与实习难近年来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工程设施需求量与日俱增。据评估,近年来建筑业产值占全国总GDP的1/4左右,相关从业人员在所有行业中位居第四,已达6000万人。虽然目前全国建筑行业形势较好,但实习困难是各高等院校土木专业本科生面临的普遍问题[5]。按照培养目标和实习内容,一般将土木工程本科生专业实习分为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大板块。认知实习以专业认知为主,注重专业基础和专业兴趣培养,主要是参观实体工程;生产实习注重生产,要求实习学生参与具体工程的生产过程,将专业知识应用于生产;毕业实习则要求学生驻地生产,毕业实习既可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升华,又可为毕业生的职业认知和规划奠定基础。近年来高校普遍扩招,学生数量呈大幅增加之势,这导致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实习方面存在相关实习经费相当有限、实习时间过短、实习安全难以保障等问题。建筑工地虽然较多,但多数项目部出于安全考虑一般不接受大批学生实习,实习难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实践环节不理想,学生只能在学校学习书本知识,再加上高校很大一部分青年教师博士刚毕业,较少参与工程实践,教学也仅局限于书本,这也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基本上为独生子女,较少承担体力劳动和参与社会实践。学生的寒、暑假合计百来天,基本是宅在家里上网,条件好的家庭则外出旅游、参加各类补习班,与专业关系不大,浪费了大好时光,甚至对专业有一定的荒废。

1.2用工荒与就业难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基本从事建筑行业技术与管理工作。目前建筑行业技术与管理工作人员为300万左右,按行业人员6000万的20%计算,尚缺少900万人。假如10年达到饱和,每年需要90万毕业生。按上述分析,应该说建筑行业的本科生就业不存在问题。但实际情况是每年全国各地举行人才交流会(包括各高校组织的),用人单位通过各种方式考核、面试等手段,仍很难找到单位想要的人才,而毕业学生也很难找到理想的单位,其主要原因是各方的要求和目的不尽一致。企业需要的是能吃苦耐劳、懂得一定技术和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而毕业生希望找一个自己感兴趣、能发挥自己专长且高薪的岗位,由此造成试用后解聘或跳槽的现象较为普遍。

1.3为考研而考研随着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加上研究生扩招,考研队伍逐年庞大。应该说考研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很优秀的,所掌握的知识是全面的,但也存在部分学生为考研而考研现象,特别是三本学院学生更是如此。这部分学生只学习考研的课程,对其他科目采取应付的态度,并没有完全掌握本科专业知识。该类学生即使到了研究生阶段,还需花大量时间来补习本科课程,导致课题研究、硕士论文很难上手,2~3年毕业很难达到工学硕士应具备的水平。

2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与建议

2.1建立长效实习机制学院近几年横向科研经费每年超过1000万元,且呈上升趋势;对外服务有湖南科大工程检测中心,具备交通运输部工程质量监督局颁发的公路工程桥梁隧道工程专项资质、湖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批准的综合乙级资质;此外还设有湖南新纪监理咨询有限公司,与市内、省内及周边省份建筑企业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同时,学院本科生毕业至今已有20余届,累计毕业生5000余人,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从事施工、设计、管理等工作,很大一部分已成为企业管理骨干。他们对母校充满浓厚的感情,每年“五一”或“十一”都有大批校友回校相聚,他们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院完全可以与上述长期合作的建筑企业和优秀校友所在的企业单位签订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包括学生实习、就业、技术合作与咨询、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战略合作。此举既解决学生实习、就业、事业发展等问题,以及学院专业办学方向和产学研问题,又解决建筑企业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问题,最终实现学生、学院和企业“三赢”模式。为鼓励广大教师和教辅人员与建筑企业签订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学院可考虑出台一些奖励措施,为此设置专项教研课题,并要求结题、评估、验收。

2.2深化改革学生实习方式学生实习要充分利用学院与建筑企业签订的长期战略性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调整实习时间和实习方式。如,将为期两周的认识实习调整为调查实习,利用大一暑假时间到实际工程、项目、工地进行调查,了解行业基本知识、现状和可能从事的工种等,可采取访问、调查、拍照、制作多媒体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第三学期开学时,组织学生召开调查实习专题会议并对实习成果进行总结汇报,教师对学生实习成果进行检查和点评,使学生既了解所学专业又接触实际,开阔眼界,且通过制作多媒体调查报告并汇报,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提高。测量实习可安排在大二第二学期末,利用暑假时间,在校园进行测量实习。原因为:1)暑假期间校园相对安静,避开了正常上课的繁忙;2)实地测量可加强学生对母校的了解,培养对母校的感情;3)校园面积大,3000多亩地,100多万平方米建筑房屋都可以成为测量对象;4)学生的测量实习成果可为校园基础建设提供有益参考。生产实习要求学生参与实体工程生产过程,时间不少于两个月。因此,建议安排在大三暑假,时间从6月底持续到9月底。此时学生已基本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恰好这个时间段为施工企业的黄金工期,单位可能面临用人短缺的问题,而实习生正好可以作为临时用工。实习单位要求学生自行落实、寻找实习单位的过程本身就是大四找工作的预演练,如无法落实则直接输送至协议单位或由指导老师安排。实习要求学生住在施工现场,与相关技术人员一起参与生产。为减轻学生、指导教师以及项目部的压力,由学院出资为每位实习生购买20~50万元意外伤害保险。实习期间亦要求指导教师对实习情况进行巡查,学生的实习表现作为给定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实习最终要求提交的成果如下:1)实习日记,总篇数不少于60篇;2)不少于5000字的生产实习报告;3)在施工现场自己参与完成的有关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管理、施工概预算方面的设计等项目资料。生产实习成绩的给定需要综合学生两个方面的表现:1)现场表现,主要为学生在生产实习中理论联系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守纪律、工作态度与安全意识等方面;2)实习成果,包括实习日记、出勤表、报告和答辩情况。3个月的生产实习可以让学生深刻了解实体工程的施工过程、体会实体工程的工作环境,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加强对实习单位的了解,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实习单位可以在此时考查实习生,对于优秀实习生可签订就业协议,在双方足够了解的情况下吸收优秀毕业生。毕业实习安排在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完专业基础知识之后,且不能耽误学生找工作,大四学年第一学期从12月底至次年3月底共3个月的时间为最佳时期。完成毕业实习之后,老师可以结合学生在单位的实习内容,针对性地布置毕业设计。在确定毕业设计题目之后,遵循初稿(5月中旬完成)修改并评阅(5月底)答辩(6月初)三个流程完成毕业设计。建议举行公开答辩制度,合作单位参与设计和答辩全过程。此举一方面对学生和老师都会形成一定的压力,同时可以作为学校对合作单位的交流和宣传,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实体工程实践,能够提高学生学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2.3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本科生的课程需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设置。应该说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为传统学科,课程设置基本合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必要的改革还是需要的。公共基础课可结合专业基础课适当调整,如专业外语和专业计算机程序应用(如CAD等)应适当开设,而普通外语和计算机课程可适当减少。课程安排次序方面,建议大学第一学年,可增加专业计算机程序应用、建筑制图、理论力学等课程;房屋建筑学可放在第二学期开设,这样有利于学生大一学年第二学期末暑假期间的调查实习。大学第二学年主要安排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建筑测量等专业基础课,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大二第二学期末暑假期间进行测量实习。大学第三学年主要学习专业课,如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砌体结构等,基于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在大三暑假期间进行为期较长的生产实习。大四学年主要安排高层建筑设计、结构抗震、结构试验等选修课程,时间为10月初至12月底,有利于学生参加各类人才招聘会。

2.4成立课外科研兴趣小组针对一些渴望进一步深造、考研的学生,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吸收部分优秀本科生参加(按10位专业教师考虑,每位指导教师名下安排5~8人,共可吸收50~80人参与,接近专业在校生的20%)。课外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包括每1~2周进行1次研讨活动。该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尽早接受专业教师的指导,熟悉专业知识,并对相关课题进行探讨,培养专业兴趣,为进一步深造或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可解决部分专业教师(特别是刚毕业的博士,目前指导研究生较少)人数不足的问题,同时学生的加入也有利于激发新的思维、新的火花,有利于团队建设。我校非常重视从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培养优秀本科生,学校积极组织并资助以学生为项目负责人的SRIP项目(湖南科技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SIT项目(湖南科技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通过项目的执行,培养了一大批初步具备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本科生;并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类竞赛、结构建模大赛、挑战杯项目、节能减排项目等竞赛项目,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篇5

一、已毕业大学生就业现状问卷调查

为了了解已毕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完善土建类专业教育教学方法,建立地方院校土建类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前后历时4个月,对江苏地区5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土建类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网上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等方式,调查对象为2009届至2015届共计7届毕业生,涉及房屋建筑工程、道路桥梁隧道工程、安全技术与管理、工程管理4个专业方向。

1.样本概述

共计发放个人填写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58份,共中28份问卷显示该校友继续攻读更高层次学位,28份问卷显示该校友正在待业中,提供资料不完整,402份问卷为当前正在工作中的校友,为研究提供了完整的资料,本研究基于402份有效问题展开。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0.4%,其中,男性占89.55%人,女性占10.45%;就职岗位方面,公务员占1.24%,事业单位占3.73%,国营建筑类企业占24.38%,其他建筑类企业占64.43%,其他单位占6.22%,无人自主创业。

2.工作对口状况及更换工作经历

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认为专业对口的占51.74%,认为基本对口的占35.82%,认为不对口的占12.44%。

毕业后有过多少次更换工作的经历,64.2%表示没有更换过工作,16.2%表示更换1次,10.9%表示更换过2次,8.7%表示更换3次及以上。

3.工作适应和个人满意度方面调查

在对现在的工作是否适应方面,22.9%表示很适应,52.7%表示比较适应,22.9%表示基本适应。在适应工作的关键影响因素中,认为专业实践技能过硬占52.5%,认为组织管理能力较强占41.5%,认为勤奋刻苦边工作边学习占74.4%,认为有责任感占65.9%,认为有创新意识能创造性开展工作占22.1%。

在对目前的工作的满意度上,9.45%表示很满意,40.8%表示比较满意,43.3%表示基本满意,6.5%表示不满意。

为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核(理论)起到前期准备的影响因素

在校期间专业课程设置能否满足相关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核(理论)的要求题目上,认为能够满足的占14.9%,认为基本能满足的占57.9%,认为基本不能满足的占22.9%,其他占4.3%;在校期间实践教学设置能否满足相关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核(理论)的要求题目上,认为能够满足的占11.7%,认为基本能满足的占49.8%,认为不能满足的占34.6%,其他占3.9%。

二、对策建议

根据工程行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要求和地方院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结合培养与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要求接轨的专业人才的目标定位,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突出注册执业岗位能力的系统训练与培养,使学院培养的学生具备现代注册工程师的能力与素质,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建设与地方经济形势,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要求为导向、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培养工程能力为目标,建立“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平台:即,“基础建设平台、创新实践平台、实训就业平台”。深入用人单位调研,听取对本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形成翔实的人才需求与培养方案,经过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论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突出应用背景、案例和实践性环节,构建“三位一体”(即以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要求为导向、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培养工程操作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1]。

2.面向施工企业,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构建开放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训+就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土建类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本专业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基于本专业的特点,制定“适理论、强实践”的课程体系,构建“实训+就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建有可以进行土木工程访真实训模拟训练的校内土木工程开放实训中心,创造性设计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课程设计――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单体工程项目实践(专业实习、设计)”的工作坊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通过课程设计进行综合应用训练,鼓励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进行实地操作,从而使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注重并实现了整个教学环节的相互协调和有机配合[2]。建设的校外企业实践教W基地,能够满足校外实践教学需求。

3.深化教学改革,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土建类相关软件应用。

在专业教学改革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探索新型考核方式,以加强对学生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我院专业课程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领域广的特点,加强平时考核,在期末考试中,减少需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加应用性问题的比重和难度。注重仿真摸拟训练,培养学生对工程理论和方法的感性认识,要求学生至少运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手工完成一次工程量清单的编制;至少在工程模拟实验室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实际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在教学中强化实用土木工程软件(如PKPM、BIM等)应用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4.拓展实训平台,推行“一书多证”制度,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利用与有关企业的合作关系,拓展校企共建实训平台,安排优秀教师轮流到企业挂职学习,培养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以获得职业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施工员、预算员、质量检查员、资料员、材料员、城建档案管理员等资格考试,使学生在校期间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即可上岗。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形成创新创业氛围,使“学”、“研”、“创”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形成“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及学科竞赛相结合”的创新教育体系。

篇6

Key words: employment;engineering management;curriculum sett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213-02

0 引言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各行业的大学生招聘就业情况与往年相比有很大不同,金融、贸易、房地产等行业招聘人员减少的情况尤其明显,而对地方高校的就业影响就更大。从工程管理专业来看,企业的招聘数量和招聘场次都有所减少,与此同时,企业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专业对口,同时企业更注重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知识复合、能力复合和思维复合是目前企业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地方建筑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在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时候,以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采取更加灵活、动态的课程管理。

1 目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1999年我国建立了工程管理专业的教育评估制度,截止到2008年底,已经完成了全国大部分建筑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评估工作。这无疑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企业对教育的参与以及我国工程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得到国际认可具有促进作用。

建筑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从事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工程管理虽然有管理两个字,但是,并不是毕业后就一定从事纯管理的工作。国外工程管理的范畴主要是对系统工程、工业工程、计算机、化学工程等广泛的管理运作;而国内的工程管理,大都集中于对土木工程的管理安排,也就是对一个工程从概念设想到正式运营的全过程(具体工作包括: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最终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招标、采购、施工、试运行等进行管理)。从学科设置上看,国外很多大学都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但这门专业往往是硕士学位的一门专业,它要求学生有工程类的学士学位或相关的学术背景。而在中国,这门专业往往被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土木工程学院,并且作为本科的一门专业。建筑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为了达到所谓的“工程管理”,在课程设置上既要学习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有关技术类课程,又要学习有关技术经济和管理学方面的知识,造成了“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的尴尬现状,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巨大差异和距离,导致在就业时,对将要从事的工程管理方面的技术知识有所欠缺,严重影响了就业层次和就业率。

1.2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从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企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针对建筑类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即要求他们掌握有关工程施工的有关技术,又要求他们具备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很多学生到了工作单位,不能马上适应企业的要求。鉴于建筑类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求学的要求,不能跟上现有人才的需要。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有较强的实践性的专业,尤其是更应侧重于培养实际操作技能。目前,该专业在课程设置中也有一些实践课程,如认识实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但由于客观上的各种因素,难以形成较固定实习基地,多数实习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实践量不足,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企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各种软件的应用不仅仅是局限在OFFICE,还要求会应用较为专业的CAD、项目管理以及造价管理的软件,这就局限了学生的就业范围和就业能力。

1.3 从国内大多数高等学校目前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来看,一般都是在第7学期末由相关专业的指导教师提出毕业设计选题,然后公布给学生,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在第7学期末或第8学期毕业设计开始前下达设计任务书,也有少数的学校在第8学期毕业设计进行时才给学生分配相应的设计题目。以上两种方式,学生基本上均处于被动的角色。这就造成了多数情况下,学生想做的题目,教师没有给出,而教师拿出的设计题目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基本上没有关系,因此,毕业设计本来这一最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却成了学生为了应付毕业而必须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即大多数学生把毕业设计看成是“要我做”,从而在设计过程中一般也是应付了事[1]。另外,目前大多数高校为了应付本科教学评估,在毕业设计中往往过分注重形式和规范的要求,例如,什么时间应该完成开题报告、什么时间应该完成文献综述、什么时间应该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应不少于多少字等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内在质量的提高,也忽略的学生的就业兴趣和方向。

2 对策

2.1 优化教学内容,加大技术内容课程的比例 从国内外的情况看,中外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无论在平台课,还是在专业方向课上,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技术性,是纯管理专业无法相比的;同时,技术课程贯穿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它所实施的管理必须是基于技术之上的管理,没有技术作保障,管理就无从落地。实际上,现在的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委对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进行重大调整后形成的。这次调整将原来的工程管理、房地产管理和投资造价管理等专业合并成工程管理专业,而将它们作为工程管理专业下的三个不同专业方向。可见,工程管理专业与传统的管理专业是有很大的不同,它所涉及的技术内容较多。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考量因素中,“专业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指标之一,这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若是岗位和专业对口,更反映了学生将来适应岗位要求的潜力。虽然不能像土木类学生所学的课程完全相同,但是主要的技术课程应在课时和教学资源配置上应一致,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技术专业水平,以适应目前就业的形势。

2.2 建立实训基地,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实践、实习经历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有相当大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有工作经验,不少经历过求职的大学生也会反映“实践能力”在求职中起到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建筑类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的有效途径。在实践、实习过程中,他们得以提前体验职业角色,不仅积累工作经验,还可以积累社会阅历、锻炼人际沟通能力,为职业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此外,不少学生通过实践、实习,展示了自身的良好形象,直接获得了就业的岗位。

加强实践教学,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广泛开展毕业生的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进一步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地域范围和数量,可改变过去单纯走马观花是的实习方式。通过现场实习,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体验理论知识的实用价值,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从事工程施工与管理的基本技能。在课程教学实习的基础之上,还应注意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加强对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实现个人成才、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

2.3 运用现代技术,强化计算机应用课程 在建筑领域,计算机应用技术日趋完善,无论是设计、施工还是管理等方面,已开发出了不少应用软件,许多施工单位和项目管理单位已在使用各种辅助管理系统。在经济发达地区,建筑类工程管理毕业生是否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已成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建筑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培养的正是懂设计、会施工的管理人才,因而,对建筑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强化计算机教学势在必行。与此同时,高校也应加强提高教师队伍的相关软件的应用能力和技术水平,安排有关老师参加建筑应用软件的学习与培训,以便更好的为教学和实践服务。

2.4 根据就业趋向,改革毕业设计 建筑类地方院校的工程管理毕业设计(论文)大都是由指导教师选题,选题范围也局限于以往的题目和有关的应用图纸,技术方面也大都是工民建的内容。另外,我国为了扩大内需,计划两年内投资4万亿元扩大内需,重点放在了铁路和基础设施方面,这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会有正面影响。鉴于此,加大毕业设计的选题和指导力度,实时调整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和形式,加大交通和道桥等专业的指导内容,真正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使毕业设计内容和要求与学生就业趋向密切结合,把毕业设计(论文)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的就业趋向,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的工作,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实现就业前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并为就业做好第一份答卷。

篇7

一、专业链群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高等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的载体是专业教育,从而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专业教育的水平。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专业建设中需要关注以下方面:

1.高校学科专业发展“同质化”倾向严重

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许多高校脱离自身实际,追求高层次办学,向研究型、综合型大学发展。造成办学特色、发展目标、发展模式的同质化倾向较为普遍,特别是行业特色型高等学校原有学科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呈现多科性、“非特色化”的趋势。

2.专业设置重复导致特色淡化

近年来,高等学校大量新设专业对改善专业结构起到积极作用。但在专业设置过程中,缺乏对产业发展状况的跟踪与分析,缺乏对人才需求调查分析,缺乏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片面的追求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设置求全求多,造成专业结构松散,教育资源分散,专业设置趋于雷同,学校专业特色淡化。

3.产业发展对专业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在分工越来越细化、合作越来越来紧密的全球化背景下,每个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一个企业要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在一个更大的价值系统,即产业链。产品生产及使用过程中低排放、高效率、生态化的要求,会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同时一个成熟、高效的产业链需要依托先进技术、各环节关联协作、共同创造价值并合理分配利益,各环节有条不紊地严格遵循一套完整规范的市场规则,才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对高等学校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价值为目标,进行专业建设定位、课程设置和知识体系的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借鉴产业链的概念,我们提出了本科专业链群的概念,即紧扣某一产业脉搏,依托学科优势创建的品牌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若干与该产业链相关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集合。

二、适应新型建造业发展的专业链群建设

以培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群需求的人才为目标,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已形成的现有建造业专业链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新兴建造业产业链及产业集群特征及发展趋势的研究,重新构建相关专业链群和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基于新型建造业发展的高校专业链群建设的模式与路径。

1.充实调整,完善适应新型建造业发展的专业链群

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已形成了适应现有建造业发展专业链群,如以建筑学为核心的建造设计专业链群,以土木工程为核心的结构设计及施工的专业链群,以建筑环境设备与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为核心的市政类专业链群等。依托现有专业链群,运用新型建材技术、新型建造技术、新型设计理念及技术、现代化工程管理手段和资源循环科学与技术等新型建造业的技术,适应人们对居住环境美观和高舒适性要求,增加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景观学、建筑美学等学科专业,完善了建造设计的专业链群;适应我国道路桥梁的建设需要,在土木工程专业中设置了道桥方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节能、生态、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增设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专业。通过以上渠道将传统建造业专业链群改造和提升为新型建造业专业链群。

2.校企联合,构建适应新型建造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参加了由教育部组织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结合学校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进程密切相关的土木、建筑及其相关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与企业共同制订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方案及专业培养标准。如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由中建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我校建筑学院共同制订,并随着技术的更新、学生的特点以及企业的发展进行动态调整。在企业学习阶段的所有内容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讨论制定,课程均由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部分课程可由学校教师参与协助。企业阶段的学生培养应体现出“大课堂、小团队、多元化”的特征:大课堂(理论讲授)针对企业学习实践中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安排集中授课;小团队(设计实践)安排学生在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指导下参与具体工程实践项目:多元化(视野拓展)在理论课程和设计实践之外,配合讲座、访谈、参观、调研、体验等多种学习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拓展专业视野。

3.优化知识,健全适应新型建造业发展知识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型建造业要求从建材和设备生产、设计、施工、管理、最终产品使用等全寿命周期中充分体现节能、生态、环保、低成本、高舒适、可持续性的理念、方法及技术。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学校各专业重新优化专业知识,如土木工程专业在一年级的土木工程概论中增加了节能、环保、低成本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探讨,在专业教育中增加化学类和材料类课程。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专业增加了建筑生态环境、生态可持续建筑、建筑与城市气候设计和建筑经济与施工等一系列课程。这些课程的增加,使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除了注重形态的规划和功能的规划外,增加了和人的宜居有关的知识。

4.工程实践,建立适应新型建造业发展师资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适应新型建造业发展,学校加强了对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实施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及企业盯工程、盯课程、盯课题的“三盯”制度,要求讲师及以下职称人员必须到校属建筑设计院、规划院、建材院、各类工程技术中心及公司等实践锻炼1年,讲师及以上职称人员到国内相关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的管理、技术岗位挂职锻炼或跟班工作、培训学习1年,将工程实践锻炼与教师聘用、绩效考核、职称晋升挂钩,将工程背景和企业经验作为教师从事工程教育的基本要求。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加强了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学校还积极聘请科研院所、企业界具有丰富理论及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给学生授课、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这些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相互融合,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理论水平及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

篇8

一、落实责任,实行“四包”促就业

1.落实就业工作“四包”方案。针对金融危机给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我院制定并实行了就业工作“四包”方案,即:院领导包一个系及督促分管处室,系领导包相关专业,教研室主任包相关班级,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包相关班级毕业生,特别是就业困难学生。由学院就业处督促各系副书记、系办公室主任、就业干事协调落实,制定并落实具体分包方案。

2.落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2009年2月19日,我院召开了2008年就业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兑现了2008年就业工作奖励,院长与各系书记签订了2009年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状。在学院签订责任状的基础上,各系还与专业教研室主任和各班辅导员分层逐级签订了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状,切实将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教职工身上,让全体干部和教师都来关心每一名学生的就业。

3.落实就业工作奖惩措施。黄职校字[2009]14号文《黄冈职院关于做好2009年度学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明确: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系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学院对就业工作综合考评在全院前三名的系、年底综合就业率高于90%的系、为系就业工作付出努力并取得实效的人员予以奖励。将系就业工作质量与系招生计划、经费指标、表彰奖励等挂钩,将教职工个人就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年度考核、津贴奖励、晋职晋级挂钩,切实兑现奖惩。为落实就业工作“四包”责任,我们实行了“每月就业率通报、平时四率考核、年底综合考评”的就业工作考核办法,开创了我院全员服务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二、部门联动,齐心协力谋就业

1.抓好市场调查环节。在就业处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就业处和教务处于暑假联合组织了各系开展人才市场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以了解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学院的认可度、满意度,听取对学院人才培养的意见,修订完善09版人才培养方案,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就业处还组织各系开展了“全球金融危机情况下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和学生就业意向调查,为搞好教育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服务提供了可靠依据。

2.抓好教育教学环节。学院教务处、校企合作处和就业指导处,强化教育教学与就业需求的连接,指导各系按人才市场要求落实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各系将校企合作、订单教育、资证教育、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与学生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全体教师将就业创业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授课计划,联系就业实际,联系市场需求,自行设计与就业的教学联结点,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生工作处和就业指导处根据培养职业人的要求,共同开展系列的就业创业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职业素养,树立科学务实的就业观念,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艰苦创业。

3.抓好条件保障环节。院招生处按人才市场需求和各专业就业情况协商确定招生方案,合理分配各专业招生计划,引导淘汰就业率低的老专业,鼓励开发就业前景好的新专业。人事处、财务处、国资处和后勤处尽量创造条件,为就业工作提供人员、经费、场地和设施保障。就业指导处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要求,科学构建就业工作服务体系,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三、全员参与,关注动态抓就业

1.当好学生就业的营销员。我们积极组织就业岗位信息,当好学生就业的营销员。全体干部和教职工都带着深厚的感情,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寻找就业岗位。经全体教职工多方联系,2009年我们先后组织了招聘单位475家,提供了就业岗位29300个。党委书记张鹤桥蹲点的土木工程系联系了嘉禾装饰集团等用人单位,院长陈年友蹲点的生物工程系联系了李时珍药业集团等用人单位。按生物工程系“四包方案”规定:系领导负责20人,教授负责15人,副教授负责10人,科级干部和其他人员负责2―8人。他们超额完成了就业推荐任务,2009年取得了就业工作全院第一的好成绩。

篇9

一、培养才式与就业工怡密幼互助

除却社会整体就业形势的影响,研究生的就业前景主要取决于其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教育。因此,从就业的角度,一个好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应该能对各种社会需求信息迅速作出反馈,如对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相关调整等。

1.秉持“宽进严出”的培养理念

香港各大学研究生的招生体现出极大的灵活性,没有统一的人学考试,只要持有认可的低一级文凭和相应的语言基础即可申请,校方根据一定程序予以审批。如2005年香港理工大学的土木工程理学士课程的招生,仅要求申请者须具有土木工程方面的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历,这样从一开始学生在择业的目标和方向上就是明确的。与此相比,内地从大学到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一考定终身”的招生制度等在学生就业方面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现实中有的报考硕士和博士的学生其本意并非为了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需要区别对待。

2.重视在职研究生的培养

香港高等院校的学位教育中全日制(Full-time )和兼职制(Part-time)并重,特别是在硕士和博士教育中,出于经济方面以及其他诸多方面的考虑,学位的申请者(尤其是本地生源)更加倾向于修读兼职制的课程。由于香港各高校对全日制和兼职制在教学要求上并没有区别,兼职制也没有受到任何来自校方在学术要求上的放松,因此在社会上,兼职制毕业生和全日制毕业生受到同样的待遇。修度兼职制课程的申请者因具有较为清晰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在职的工作.所以在研究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工作是完全社会化的。反观内地高校,由于培养体制的不同,相当一部分学生需要辞去原来的工作来完成学业,毕业之后需要再次寻找工作,给社会就业带来了额外负担。

3.课程设置灵活

香港各个大学对于研究生课程的设置非常看重。各大学每一年都会对所开设的研究生课程进行检讨,其中包括科目的设置、培养计划的设定以及招生人数的控制。必须提到的是:课程的设置基本以市场为基础,尤其是应用型的学科和课程,校方通常还会邀请行业内的资深人士和长期雇主提供意见。正如香港某高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所言:香港的大学如同是制造产品,只有具有市场潜力的产品才能热销。有关资料显示,几年前,为了配合香港政府要将香港建成亚洲物流中心的经济发展策略,香港理工大学把原有的航运课程调整为物流管理,该课程一经开设后即成为当年最受欢迎的硕士课程,至今该专业的毕业生仍然受到各有关大公司的青睐。

二、研究生就业指导的特色

1.外联内引

香港各大高校都没有将自己孤立于社会发展中,从方方面面保持着与社会的联系,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校友网络的建立和发展。香港各大高校都有着完善的校友体系,一方面众多出色的校友为母校赢得行业内的荣誉和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在各个企业或是非盈利机构,包括政府机关和其他社会团体,校友为毕业生提供有关毕业指导,或者工作岗位。当然,这种联系不是只在学生毕业的时候才有,而是日常的工作,包括前面已经提到的课程设置的意见反馈、课程讲座、公司参观、课外实习等。另外香港各大高校非常注意学生就业辅导的对内宣传和推广工作。对内宣传主要通过在校园内开展主题展览、散发就业手册、求职技巧参考单、海报、培训用录音带和录像带等方式,扩大就业辅导在学生中的知名度,提高学生对就业辅导服务的使用率。 2.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

香港各大高校就业辅导模式的重点由早先的注重就业安置和资讯提供,转变为现在的注重加强培训和辅助发展。就业辅助范围由择业辅导拓展为事业、心理和学术三者相结合的辅导。就业辅导中心一改过去行政和服务职能,转变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就业辅导的对象由原来的应届毕业生转变为所有在校生,从“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同时,香港各大高校就业辅导的内容丰富而具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以心理测验和职业咨询为方式的自我认识辅导,如香港科技大学的“认识自我系列课程”;(2)以提高应聘技巧、增强职业竞争力为目的的求职工作坊和培训课程,如香港城市大学的“择业先锋深造训练”等;(3)以了解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为目的的小组训练和讲座,如香港城市大学的“事业安全伞、明日之星培训”;(4)以增强职业适应性为目的的各种工作体验计划等。此外,各高校还为雇主在校园举办招聘讲座、笔试、面试和展览等活动提供方便条件。7所高校早在1995年就成立了“联校资料就业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优势,毕业生和雇主双方信息,向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总的来说,香港各个高校在就业辅导工作方面,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上花样迭出,而且在注重数量和形式的过程中,强调质量和实际效,工作做得十分细致。

三、启采

1.以市场为导向

不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日常管理工作,我们感到香港高校在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上完全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当然,以市场为导向并不等同于只看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而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结合的。香港各高校的就业辅导内容丰富、深人、实用,形式新颖,贴近学生,适应社会要求,必然受到学生和雇主的欢迎。各种辅导活动大胆引人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的理念,具有时代进步性和创新性。

2.“授人以渔”的指导目标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仅是为学生在毕业时提供一个个工作岗位的信息,而且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一环。培养人才适应社会发展,学社会所需之识,练社会所需之技,是学生一生职业发展的重要培训期,包括职业发展方向的确立、自我认识、职业道德的培训等。因此就业培训工作不但具有服务功能,更具有教育功能。就业辅导的定位、内容、方法,各种资源的投人将会对学生,尤其是对硕士生和博士生等高学历人才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发展观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

3.“走出去、请进来”

篇10

北京大学

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北大在数学与自然科学(简称理科)、工程/技术与计算机科学(简称工科)、生命科学与农学(简称生命)、临床医学与药学(简称医科)和社会科学(简称社科)五大领域均未能进入100强,但在学科排名中北大的数学、化学、计算机和经济学/商学均位列76-100名,物理学科的排名也接近100名,实力毋容置疑。而在QSWUR的学科领域排名中,北大在艺术人文(第18名)、工程技术(第34名)、生命科学与医药(第24名)、自然科学(第17名)和社会科学/管理(第21名)均进入了50强,除工程技术外其余领域均为内地高校第一,展现了非常强大的综合实力。

在教育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北大有18个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生物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药学。北大的师资力量也很雄厚,在这些重点学科中还有16名国家级教学名师:赵敦华(哲学与宗教学)、蒋绍愚(中文)、陆俭明(中文)、温儒敏(中文)、阎步克(历史)、邓小南(历史)、高毅(历史)、姜伯驹(数学)、丘维声(数学)、张恭庆(数学)、王稼军(物理)、吴思诚(物理)、段连运(化学)、许崇任(生命科学)、祝学光(医学)、王杉(医学)。此外,还有北京市教学名师和校级教学名师,他们主讲的课程也多为精品课程。北大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有90门,其中数学科学学院(6门)、物理学院(9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5门)、中国语言文学系(8门)和医学部(19门)较多。

优势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生物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药学

清华大学

众所周知,清华的工科是最强的,两个大学排行榜也印证了这一点。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清华的工科进入了50强(第45名),而理科、生命、医科和社科均未进入百强。学科排名中,计算机学科也进入了学科排名50强(第46名),而数学、物理、化学和经济学/商学未进入百强。在QSWUR的学科领域排名中,清华的工程技术排名第十,是内地和香港这12所名校中唯一排在前十位的学科领域。在清华的21个一级重点学科中,清华工科独占16项,包括: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清华工科的国家级教学名师也是最多的,共有11名,他们是:申永胜(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华成英(自动化系)、孙宏斌(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李俊峰(航天航空学院)、范钦珊(航天航空学院)、李俊峰(航天航空学院)、钱易(环境学院)、郝吉明(环境学院)、胡洪营(环境学院)、袁驷(土木工程系)、傅水根(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清华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也有90门,工科课程占了一半以上(48门)。以如此强劲的实力,清华工科绝对是中国顶尖工程师的摇篮。

优势学科:上文所列的16个工科、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工商管理、美术

复旦大学

根据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复旦只有工科进入了世界百强(52-75名)。QSWUR的学科领域排名则显示,复旦的艺术人文(第49名)和社会科学/管理(第45名)进入了世界大学50强,工程技术(第98名)、生命科学与医药(第67名)、自然科学(第56名)均进入了世界百强,展现出较强的综合实力。复旦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有11个: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国家级教学名师也基本上分布在这些重点学科,他们是:陈纪修(数学)、陆谷孙(外国语言文学)、袁志刚(经济学院)、范康年(化学)、陈思和(中文)、乔守怡(生命科学)、俞吾金(哲学)。复旦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有38门,也基本分布在这些重点学科中。

优势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

上海交通大学

与清华相似,上海交大的传统优势也是在工科。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上海交大的工科进入了百强(52-75名),同时计算机学科也进入了学科排名的百强(51-75名)。QSWUR的排名中,工程技术排名第37位,在内地高校中仅次于清华和北大,而生命科学与医药(第124名)、自然科学(第114名)和社会科学/管理(第127名)位于百强之外,艺术人文则未上榜。当然,随着上海交大向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迈进,这些学科领域的发展后劲不容小视。上海交大9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全部与工科有关: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分布则较广泛:洪嘉振(建筑工程与力学)、郑树棠 (外国语言文学)、乐经良(数学)、孙麒麟(体育)、王如竹(机械与动力工程)、林志新(生命科学技术)、郭晓奎(医学)。上海交大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有20门。

优势学科: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南京大学

南大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各领域均未进入百强,但化学学科进入了学科排名的百强(51-75名),高于北大的排名。QSWUR排名中南大较突出的领域是自然科学进入了百强,位列第85名,其余学科领域进入了前200名:艺术人文位列136名,工程技术位列163名、生命科学与医药位列193名,社会科学/管理位列131名。南大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有8个: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国家级教学名师有10位:范从来(商学院)、卢德馨(匡亚明学院)、王守仁(外国语学院)、桑新民(公共管理学院)、左玉辉(环境学院)、沈坤荣(商学院)、徐士进(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周晓虹(社会学院)、刘厚俊(经济学院)、李满春(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大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有56门。

优势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商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科大的工科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也进入了百强(52-75名),而QSWUR的排名中,中科大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表现突出,均进入了百强,分别位列第59名和第72名,而生命科学与医药则位列156名,而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管理均未上榜。中科大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有8个: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力学、核科学与技术。国家级教学名师则有7名:陈国良(计算机)、李尚志(数学)、史济怀(数学)、施蕴渝(生命科学)、程福臻(天文与应用物理) 、霍剑青(天文与应用物理)、向守平(天文与应用物理)。中科大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有13门。

优势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力学、核科学与技术

浙江大学

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浙大的工科进入了百强(第52-75名),而学科排名中有两项进入百强:化学(76-100名)和计算机(51-75名)。QSWUR的排名也显示,浙大在工程技术领域表现突出,进入了百强(第68名),其余领域排名为:艺术人文199名、生命科学与医药206名、自然科学139名、社会科学/管理212名。浙大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有14个:数学、化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 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级教学名师有10名:陆国栋(机械与能源学院)、林正炎(数学)、杨启帆(数学)、吴秀明(中文)、何莲珍(外语学院)、应义斌(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何勇(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吴敏(生命科学学院)、刘旭(光学)、朱军 (农学)。浙大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有64门。

优势学科:数学、化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管理科学与工程

香港大学

在学科领域排名上,香港大学(简称港大) 在两大排行榜上的差异较大。在ARWU中,港大的各领域均未进入百强,仅在学科排名上有化学(51-75名)和计算机(76-100名)进入百强;而在QSWUR中,港大的艺术人文(第25名)、工程技术(45)、生命科学与医药(第28名)、自然科学(第46名)和社会科学/管理(第23名)均进入50强,是一所实力雄厚而均衡的名校。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虽然在QSWUR中以上领域的排名港大均低于北大,但总排名却是港大高于北大,这可能与港大的国际化程度很高有关。

由于香港地区院校不参与教育部组织的各种评估和评奖,因而没有如内地名校一样的国家重点学科等数据,只能根据以上学科领域排名及网络资料推荐优势学科。

优势学科:建筑、法律、医学、社会科学(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语言学、哲学及脑神经科学)、文学、化学、工程学(土木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计算器工程、电机工程、电子及通讯工程、讯息工程、工业工程及科技管理、后勤工程及物流管理、机械工程、机械工程/屋宇设备工程、医学工程)

香港中文大学

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香港中文大学(简称中大)的工科进入了百强(76-100名),在学科排名中,中大有三个进入百强:数学(第50名)、化学(76-100名)、计算机(第30名,在12所名校中仅次于香港科技大学),优势突出。而在QSWUR的排名中,中大的五个学科领域均排名百强之列:艺术人文47名、工程技术82名、生命科学与医药60名、自然科学90名、社会科学/管理38名,同样是一所实力均衡而强劲的名校。

优势学科:数学、化学、计算机、中文、翻译学、新闻与传播、专业会计学、社会学、法律

香港科技大学

根据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香港科技大学(简称科大)的工科排名第36名,为两地高校之冠,其社科排名52-75名,使科大成为十二名校中唯一有两大领域位列百强的;在学科排名中,计算机排名第21位,也是两地高校之冠,而经济学/商学也进入了50强(第45名)。QSWUR的排名中,科大的工程技术排名第22位,仅次于清华;生命科学与医药(第86名)、自然科学(第55名)、社会科学/管理(第43名)也实力强劲,艺术人文(第195名)则稍逊。因此可以说科大是一所工科优势比较突出的名校。

优势学科:工程学院、商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理学院(数学、生物学)、人文社科学、会计、分子神经学

香港城市大学

在学科领域排名上,香港城市大学(简称城大)的工科在ARWU中也进入了50强(第42名),学科排名中则有两项进入50强:数学(52-75名)和计算机(第50名)。在QSWUR的排名中,城大的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管理展现较强实力,进入了百强,分别位列第79名和第72名,工程技术(第119名)和自然科学(第186名)也具有一定实力。

优势学科:商学、法学、创意媒体、数学、计算机、社会工作

香港理工大学

根据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香港理工大学(简称理大)的工科进入了百强(52-75名),数学(76-100名)与计算机(51-75)进入了学科排名百强。在QSWUR中,理大在艺术人文(第172名)、工程技术(第91名)、生命科学与医药(第225名)、社会科学/管理(163名)等领域均具有一定的实力。

优势学科:酒店及旅游管理、辅助医疗(职业治疗、物理治疗、眼科视光学、放射学)、工程、物流

篇11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引发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然而据麦可思公司等机构调查显示,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职业稳定性却大多在1-3年。造成影响大学生职业稳定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除了社会因素和工作环境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认识的影响: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没有认真分析自己,也没有合理的选择单位,盲目签约。有些大学生,也许对自己和单位作了分析,但只是简单的以某一个需求,比如收入作为定位的目标,使得自己的单位选择很不科学。

为了让大学生能合理分析所候选单位,笔者想就学生掌握的信息,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做较为科学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前将自己人生观、价值观、兴趣、性格等内容与对单位早作匹配,以免日后跳槽浪费资源。

一、关于模糊数学与模糊聚类法

二、大学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要素和指标

大学生就业质量是衡量大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大学生考虑就业的因素越多,就越会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构建大学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要素和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要把复杂的大学生就业择业目标变为可以量度、计算、比较的数字和数据,运用科学的综合分析及加权运算,得出具有一定可比性的综合结果,为大学生择业提供定量化的参考依据。

人们择业的最基本驱动力来自劳动力价格,最想去收入高或资源多的单位无可厚非,但对于工作的选择不能用单一的条件来决定。关于大学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要素和指标,国内外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给出了不同的观点,主要包括单位的知名度、单位地域、专业对口率、工资收入、健康与福利、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稳定与安全、个人尊重、社会保险、个人发展、劳动关系、工会组织和工作满意程度等[2][3] [4]。

大学生的自身认识对职业稳定的影响主要是组织合适度:即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与企业的适应度。大学生的工作风格与人际交往能力是否适应企业的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这是大学生工作满意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往往成为大学生决定是否离职的重要考虑因素。

三、构建大学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模型的思路

构建大学毕业生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对候选单位制订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就是为每一个评价因素规定一个统一衡量尺度,其具体方法就是根据指标内容的特点划分等级,对每个等级予以质和量的规定并进行相应的评分(可以l00分为单位)。例如对工资收入的评分可以通过与全国或地区平均收入的对比来衡量,根据收入差距给出不同的分值。

评价标准确定以后需要确定指标的比例权重[5]。而构建大学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模型的难点与关键也是这一点,主要原因是大学生个人的价值观不同,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不断地摸索,根据自己情况进行评价与调整。得到权重系数之后,将评价标准得到的分值分别与权重系数相乘可得到模糊聚类法所需要的特征数据。

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的排名原则是,越先聚类的单位,名次越靠前。我们可以假设有这样一个单位,其各项指标的特征数据均是最高值。显然它的名次在所有名单中排列第一,然后按照与这名虚设单位聚为一类的先后次序确定排列名次。

假设同学有m个单位可供选择,而同学选择了n项指标对每一个单位进行评价,则n项指标作为特征数据形成的数据矩阵为X=(xij)m*n,其中xi1、xi2……分别表示第i个单位每一项(n项)指标的特征数据分值,采用数量积法

四、结论

(一)本模型应用的局限性

大学生就业关乎其一生的发展,既需要大学生通过其他途径完整了解自己,又需要大学生对单位有客观的认识。本文使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单位评估过程中所能提供的特征因素进行评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比较法的估价精度。模型中,考虑到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较为合理的确定了大学生考虑工作时的指标要求。但是,由于大学生选择工作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模糊数学评估方法仍然离不开评价人员的经验和判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不同的人对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和特征因素权重有不同的理解,具体的单位实际情况与学生所了解的内容差异同样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模糊数学评估方法的应用中,评估人员要注意根据评估工作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调整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进行评分,并确定合适的特征因素权重。

(二)展望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大学生择业单位评估可以避免对问题的主观决断和减少评估过程中带有感彩的评定对估价结果所带来的影响,从而能够更客观、科学地反映待估对象的真实性,进而提高评估精度。同时,这种方法操作简便,理论日趋完善,有希望在大学生个人择业评估单位中得到应用。

参考文献

[1]谢季坚.刘承平.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61-65。

篇12

Explor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Agricultural Facil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Promotion

FAN Jingjing, ZHANG Baoren, CAO Hui

(Biological and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Weifang University, Weifang, Shandong 261061)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hina higher stratification education, how to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combined with local advantages is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for local college. Practical teaching is the key of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ideas and practices of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promotion practical teaching of of Weifang University agricultural facil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ere analyzed and described.

Keywords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Agricultural Facil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actical teaching

在我国,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制度体系,而职业资格认证是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两种制度体系在教育的许多方面都有区别,①而将职业资格认证与高等教育衔接的研究多集中在高等职业教育,针对应用型本科如何引入职业资格的认证研究少有报道。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而应用型大学正是大众化教育办学多样化的一个具体表现。要落实“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完成高素|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尤为重要。要想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必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②

山东是设施农业大省,而潍坊是设施农业的发源地,设施种植、设施养殖水平全国领先,有着明显的地方优势和特色。潍坊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极强的新兴专业,如何以该专业为试点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整合在一起,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职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完成由传统的单向人才输送向现代双向互动人才培养的转变,提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明确设施农业人才需求标准,确定职业资格认证推动模式

首先对“两区一圈一带”周边城市的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研,了解了设施农业相关行业人才需求类型、职业用工标准,职业认证标准;调查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职业要求、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工作满意度及其对学校教学的信息反馈,多方面搜集有关资料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了职业资格认证推动型设施农业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目标(见表1)。

表1 职业资格认证推动模式

2 构建职业资格认证推动型“一体两翼”式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职业岗位对设施农业人才需求,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职业资格认证推动型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是以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为中心,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成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技能课三大模块。以实践教学为线索,通过校内实践、企业实践、职业资格证考取最终将这三个模块串接起来,最终构建了以技能应用能力与综合技能培养为主体、以基本技能培养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式实践教学体系(图1)。

图1 职业资格认证推动型“一体两翼”式实践教学体系

3 整合实践教学能力模块,筛选职业标准实训项目

为了达到所确定的职业资格认证推动型的实践教学目标,首先将专业实践按能力要求从低到高整合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大模块。再根据每个模块的培养目标确定实践课程,并制定每一门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指导书。最后根据课程或专业的要求筛选职业标准的实训项目。筛选和设计实训项目应侧重于职业标准要求,并与自动化控制、物联网、土木工程等学科发展相结合。将实训项目分成基本技能训练项目、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和综合训练项目三大类。基本、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应强调规范操作,同时更加注重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科学性的培养;综合训练项目要求完成一项成果,譬如一项发明专利、一个新工艺设计、一个品种、一项服务或一个策划等。强调突破低层次、机械重复、仅限于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的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在生产实际中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图2所示)。

图2 职业资格认证推动型实践教学内容

4 实施教师职业资格认证,打造“双师、双栖”型师资队伍

根据教师的专业方向,安排参加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并且相关职业资格证。同时要求引进的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更新知识结构,增加实践经验。鼓励教师和企业联合开发新品种、新技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并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聘请国内外本行业优秀人才到学校兼职授课,突出应用型教学的前沿性、新颖性和现实性。在此基础上组建了教学团队、学术团队和学科梯队,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综合素质,形成了一支视野开阔、思维敏锐、思想活跃、了解社会需求、实践经验丰富的“双栖、双创”型师资队伍。

5 实行学生考核“三证制”,构建科学实践技能评价体系

毕业生除了获得学历学位证书以外,还需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与实践技能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建立了职业技能与能力评价体系,如制定了科学的评价标准,推动实践教学改革。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提高专业技能培养的效率、针对性和适应性。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各种实训或课程采取开放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譬如依照国家职业标准,将主干课程化分为若干教学模块,按模块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训的考评,把技能鉴定的一次性考评转变为动态的多次模块考评。逐步建立起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成绩以及用人单位反馈意见三者相结合的人才评价机制。

基金项目: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177)《依托区域优势,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新体系,培养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应用型人才》。潍坊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业资格认证推动型设施农业科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依托区域优势(201536),《建立多元化实践教学基地,培养高素质特色应用型人才》(201546)

篇13

1.毕业生就业思想分析

1.1 毕业生走向多元化,求知欲增强

调查结果显示(表1),08级学生计划升本的高达43.7%,其中有65.2%的学生升本是因为就业压力大,13.5%的学生选择升本是为了提高自己将来在就业竞争中的实力,21.3%的学生升本是以此为跳板继续考研;40.4%的学生打算毕业后找工作;其余有计划报考公务员的、参军的、自主创业的等,表现为走向的多元化。而对于正面临就业的07级学生来说,实际报考专升本的仅占17.3%。准备就业的占63.4%,但工作两年后计划考研的比例明显上升;真正自主创业的学生甚少;而实际择业时听从父母安排的比例明显较大,可见,好多学生择业没有自主性,受父母的影响很大。

1.2 毕业生求职意向理想化,专业热情有所降低

毕业生期望值过高,“精英教育”阶段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依然存在[4]。从调查结果看,08级和07级学生就业前期望值都非常高,想去发达城市的分别为38.8%和31.2%,愿意去西部发展城市就业的仅占到15.2%和12.3%;实习期满后期待的月薪水平2000-3000元的比例分别为68.8%和70.6%,1500元以下的为10.9%和10%,一点也不符合社会现实;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往年毕业去向主要是水泥行业,近两年有冷清趋势(表2),07级实际到水泥行业就业的仅占34.5%,远远低于05级的85%左右,而玻璃、陶瓷等行业更是无人问津。对最终就业单位的满意度调查发现,仅27.4%的学生对自己签约的单位表示满意,51.6%的表示基本满意,约1/5的学生表示是不理想的选择。

1.3 毕业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理想与现实差距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新旧观念的碰撞和中外文化的反差等因素的影响,毕业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1]。从表3可以看出(部分学生选两项),08级以及07级学生求职前,大部分学生打算从事技术(39.5%和32.5%)、管理(39.5%和35.7%)和营销(17.7%和22.6%)行业,而愿意从事商人(3.5%和8.9%)、工程师(3.5%和6.4%)、教育培训(23.8%和26.4%)(大部分为女生)、普通工人(0.8%和0%)等工作的比例非常小。但从07级实际就业的岗位来看,从事技术人员和普通工人的比例非常大,分别为68.5%和24.6%。由表4可知,约三成的学生求职前打算去国家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而去当前就业市场最大的买方民营企业的几乎没有。从07级实际就业的情况看,现实和同学们的理想几乎相反,实际签到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的比例为0,签约到民营企业的比例为13.9%。可见,现实和理想差距很大,说明我系学生的就业观念还不适应社会实际需求。

1.4 毕业生就业主体意识被动

当前国内各大院校的毕业生,其就业主体意识在择业过程中逐渐增强,而从调查结果看,我系学生的主体意识还有待提高。大多数毕业生开始注重求职行业的发展前景、个人的发展机会以及能否学到好的技术经验。另外学生求职主要依赖于学校,约70%的学生依靠学校招聘,希望用人单位主动找上门,由学校向用人单位推荐。积极走出校门,到市场去竞争,争取用人单位的信任和支持的08级毕业生比07级高出1倍多,但也仅仅为58.8%,远低于广州大学土木工程系本科毕业生的81.2%[1]。1/3的毕业生找工作仅仅用了一个星期(校内招聘),而52.4%的学生找工作花费低于200元钱,可见,我系毕业生就业时还有一定的被动性。

1.5 学校就业指导的实际效果有待于提高

在您对学校就业指导的看法的调查中,60.8%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一般,有一定的作用,20.6%的学生认为非常实用,能对自己就业成功起到重要作用,7.8%的学生认为没有太大的作用,还有10.8%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在对学校就业指导,您希望获得哪方面信息的调查显示,74.5%的学生表示希望获得应聘技巧,67.7%的学生希望获得相关专业的用人单位信息,以便自己联系用人单位实习,38.2%的学生希望了解到就业法律、政策和专业指导,33.3%的学生希望获得求职心理辅导,35.3%的学生想在就业指导课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求职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指导,59.8%的学生希望了解专业出路,52.0%的学生希望了解到目前本专业的就业情况,尤其是真实的就业率。

2.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2.1 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缺乏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

据调查,就业指导课主要是由一些从事学生管理的老师来上,他们多是非本专业的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情况了解甚少,主要是对学生毕业前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和讲解一些求职技巧,以提高就业率,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

2.2 毕业生对自身求职定位不准,缺乏社会实践

大学生在对解决就业难的切实方法及自身求职因素的把握上则出现了多样的迷茫状况。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他们的因素是对社会企业缺乏了解,约60%的学生表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及企业用人标准的不太了解”是其在求职过程中的最大难题;60.5%的学生认为掌握的信息不足,48.7%的学生认为自身综合素质不高,41.1%的学生认为缺乏求职方法和技巧,49.6%的学生认为由于平时锻炼的不够,面试时紧张影响发挥而导致的就业困难。

2.3 毕业生择业观不理性,与社会需求有差距

学生就业眼界不够拓展,观念较为保守。大学生就业理念仍然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发达城市做职员,不到落后地区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升本,考研”等。此外,据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2.4 所学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创新能力

毕业生所拥有的知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知识面窄,仅限于专业领域的学习,专业知识几乎占据所拥有知识的一半,缺少基础的,必要的文化修养的培养。由于教材、教学内容和现实有一定的差距、学生的自学能力差,致使学生拥有的知识不利于其更新和发展,导致毕业生创新能力不足。

3.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措施

3.1 科学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课程应该贯穿于大学的整个过程,从入校开始,每学期应该设置一定的就业指导课时。根据大学生所处的阶段,设置相应的就业指导,把它建设成一门开放性的互动课程。另外可以请一些已经工作有求职经验的毕业生或请一些知名专家来校与学生交流座谈。

3.2 精心培养、合理配置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

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正逐渐增强,这就需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在结构上应体现出跨专业的特色,要求指导教师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好有部分专业教师担任。

3.3 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准确定位自己

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尽快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给自己的未来定位,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经验,多一些经验拿汗水换明天。不要只把眼光盯到工资、地域和生活环境上,要主动、积极去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基层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提高能力才是金饭碗。

3.4 完善课程结构设置、拓宽学生知识面

实现工科专业和人文知识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取长补短;把理论课、实习课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理论课程适当减少,将其内容放在实践的过程中讲解,增强学习效果。把一般专业基础课程适当缩短,取其精华,加入一些专业高新知识,把每个时期、每个阶段研制的新材料及其新技术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许勇,张季超.工科学生就业思想与教育改革的调查与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3):274-278.

[2]蒋湘妮.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成因[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1):189-191.

[3]周达飞,林嘉平,胡一宸,等.材料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试点和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4,8(2):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