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教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地理课程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地理课程教案

篇1

比较两个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后者对教学要求的表述更接近案例教学的本质。首先,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定位在对某个具体区域整治和开况的了解,而是定位在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典型问题的了解上;其次,除了“知识要求”中规定的案例外,鼓励教师使用其他案例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开放。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要求中,继续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并规定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

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体现与现行教学大纲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由于区域发展内容的教学由选修变成必修,实际上使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二是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学的区域案例。虽然在大多数实验教材中,很可能仍选择现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那些案例,但课程标准的开放对促进高中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开放和适应各地区具体地理情况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的实质。

二、作为学生研究对象的案例

在教学中,案例的使用经常会被泛化,只要是用于教学的实例,如教案、教学体会、教学实录等,都可能被称为“案例”。为了区别教师经常使用的各种例子,本文将“案例”界定为用于学生探索学习用的专门实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具备如下特征:

1.情境化

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用一些鲜活、真实的实例,但这些实例往往不具备情境性,如在讲“人口迁移”问题时,可以使用从我国温州地区到法国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巴黎逐渐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事例。一般教师会把这个实例作为“举例”讲述给学生,而且不可能讲述得比较详细。如果把“温州城”事例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情境”。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征。

2.典型性和针对性地理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过的一类教学资源。专门为教学开发的案例都有明确的重点,有清晰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教学案例,自己开发教学案例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即使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使用的也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的素材,如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需要在选择时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或者稍做加工,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3.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地理教学案例从一开始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一个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4.可读性强优秀的教学案例常能吸引学生阅读。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既然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阅读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案例应有既能令人愉悦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

三、案例教学的特征和形式

1.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案例所含地理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与其它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特征如下:

(1)教学过程开放。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2)学生自主学习。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真正被关注的中心,教师的角色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的思考、自主的交流、自主的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要点。案例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案例内容、寻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的自主性。

(3)探究性。案例教学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围绕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解决问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学生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

(4)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案例教学是使用特定案例学习某种原理或思想的方法。成功的案例教学是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另外,许多尝试案例教学的教师都认为案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剂良方。真实的案例更能让学生产生与案例角色有情感联系的意识,将自身融人案例情节和角色,这时教师进行思想教育自然是水到渠成。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两种形式

高中地理教学仍然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做基础,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比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明显提高。根据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案例教学是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决策能力的途径之一。案例的使用有不同方法,这里讨论两种,一种是分析型,一种是决策型。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下面是环境教育的一个案例(缩略):。

在北京市郊区的杨镇的有一片面积近3000亩的湿地。一家开发商看中该地区,准备在此开发建设“京东大芦荡休闲旅游度假村”。该消息传出后,当地村民十分高兴,并纷纷积极配合开发商的征地工作,并希望将来能到度假村工作。

但是,环保志愿者得知该消息后,却纷纷为这片湿地的命运担忧。当环保志愿者多次赴现场进行考察,四处奔走,先后在多家媒体发表文章,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这片湿地。

最终,当地政府对该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采纳了环保志愿者的建议。

呈现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观点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动亦各不相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持那样的观点,采取那样的行动,又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冲突呢?然后安排学生对环境事件中色的身份、行为、观点及行为后果进行行为价值分析,了解人的环境价值取向起着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学生分析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及价值观取向。

这段教学的基本结构如下:

内容目标:国民环境行为价值分析

案例:要湿地还是要度假村?

案例使用:分析案例中不同角色的行为反映出的环境价值观

结论:环境价值取向起着决定作用扩展:从环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并认识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

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呈现一提出问题一学生思考、判断、决策一案例(部分)呈现一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是曾在教学中使用过的案例(缩略):

包头是最大的工业城市,位于内蒙古中部偏西的后套平原上,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市区人口目前已超过100万。包头是“包克图”的转音,意为“有鹿的地方”。1750年仅有600户人家,1938年设市,1957年建设大型钢铁公司后,城市规模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对包头钢铁公司的选址问题进行了综合比较,提出了三个规划方案:

A一包钢在河西,新城在河东,新城近包钢,距旧城14—20公里;

B一包钢建在离旧城不远的台地上,周围发展为新城,远期可与旧城连成一片成为一个整体;

C一工业区、新城、旧城分散布局。

教师根据案例提出问题:根据工业区位原理,比较包钢选址三个方案各自的优势和问题,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最好?为什么?当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后,教师继续呈现案例的结果部分。

1955年,由苏联专家组确定采取A方案,该方案的优点是占用良田较少;新发展的居住区(新城)受工业污染影响较小(以河流为防护带);利于大型钢铁企业发展。受该方案影响,包头市目前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是新旧城分离,交通联系东西过长,不方便。……

比上述活动更为开放的学习方法是教师只提出问题,不提供备选方案,直接由学生进行决策。支持这个案例教学的地理理论内容,可以安排在案例出现之前,也可以安排在活动之后、结论之前,还可以把原理的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与实际发生的状况做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的研究活动中理解相关的地理原理。

四、案例教学推进地理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只提出使用案例学习的要求而不规定具体案例的做法,不仅对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开放性有积极意义,而且为推进高中地理评价方式的改革打开了新的思路。以高中会考为例,现在对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成就的评测主要以统一的知识内容和材料为主,例如下题:

读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影响上海宝山钢铁厂发展的因素是:土地、水源、市场、技术、能源、矿产、劳动力、农业基础、工业基础和交通等,将属于上海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因素填入空格中:——。

2.上海钢铁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上海工业地域的形成,增强了上海的经济实力。下列工业部门与钢铁工业在生产上联系密切的是:()

A.造船厂B.面粉厂C.织布厂D.机械厂

案例学习的特点是以理解、掌握、应用地理原理和地理思想为主,案例本身只是学习的工具,而不是要学生背下的内容。课程标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规定的开放性,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的案例学习同一地理原理的现象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区域发展学习或其他地理原理学习成就的评价,就可能增加更为开放的方式,例如,采用如下的问题方式:

休闲与旅游:

使用你研究过的例子,解释旅游为一个地区带来的利弊;

国家公园可能遇到来自不同群体不同观点的冲突。举出你研究过的相关例子;

发展中国家开办的旅游有利有弊。使用你研究过的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例子,解释这个论点。

篇2

“刚才我们研究了亚洲的地理位置,下面我们来研究亚洲的地形”。学生找到亚洲的地形图(地图册P4),然后我播放刘欢的《好汉歌》,创设情境。

当刘欢那高亢激昂的“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唱响时,我问道“大河向东流,说明了我们东亚中国的地势什么特点呢?”

“西高东低”,学生很整齐地答道。

“这首歌曲唱响了中国大江南北,刘欢在中国也是童叟皆知啊。听说他马上要去印度办一场个人演唱会,他就可以高歌一曲大河……”我虚构了一个情境,并特地放慢速度,让学生接下去。

“向东流啊”,学生兴奋地唱道。我微笑地看着他们。

看到我“不怀好意”地笑,学生觉得其中有诈,迅速查看南亚的地形图。

“不对”,有学生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南亚的河流自北向南流”。

“那他怎么唱呢?”我顺势问道。

“大河向南流啊。哈哈……”大家都笑了。

“那他去北亚办个人演唱会呢?”我顺势引导学生读图回答。

“大河向北流啊”,全体唱罢大笑。在学生唱的同时,我画好了各区域的河流流向。

“大家看看亚洲河流流向有何特点?”

“放射状”,通过地图,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

“那我们通过河流,猜想整个亚洲的地势有什么特点?”

“中间高,四周低”,学生看图后回答道。

“那是什么呢?”

“盆地。”学生急切地回答道。

我抿嘴一笑,学生此时感觉到有些不对劲,突然醒悟过来,“又上当了!”学生失落中不乏兴奋的感觉。

“像个倒扣的脸盆”。学生终于正确回答出来了。

“那我们翻开亚洲的地形图,看看我们关于亚洲地势的猜想是否正确”,通过读图,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看图。

“请大家回忆一下,陆地地形有哪些?”

“平原、高原、山地、盆地和丘陵。”

“那亚洲缺少哪种地形?”这个问题设置了陷阱,按照常规思维,学生在找亚洲所没有的地形。

“盆地。”有人回答。

“不对,亚洲有盆地,四川盆地”,另外有人立即反驳。

“丘陵。”有人又有“新”发现。

……

“所有地形都有。”学生终于发现受骗上当了,哈哈大笑起来。

“呵呵,大家终于明白了。那么你们看看非洲和欧洲的地形,它们和亚洲地形有什么区别?”

“非洲主要是高原,欧洲主要是平原地形,亚洲都有”,学生回答道。

“那说明亚洲的地形单一呢还是复杂多样?”

“复杂多样。”

“那我们来总结一下,亚洲的地形的分布情况。”

“高原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中部,平原分布在四周,地形复杂多样”,学生总结道。

通过对地形分布的认识,进一步引导学生验证刚才对亚洲地势的猜想和对河流流向的认识。

下课铃响了,我又播放起“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学生们在热烈奔放的音乐声中收起了课本,期待着下节地理课的到来……

二、“错误陷阱”,需要精心设计

高中的地理理论性比初中强,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仍然可以引导学生寻找规律,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比如在高中地理农业的特点的教学中,过去一般是直接告诉学生具有两个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但在新课改的思路指导下,我改变了过去的传统教学,而是让学生寻找规律,得出结论。下面就是关于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片段:

……

“大家要看到大面积的甜菜播种,应该去哪儿?”

“北方”,学生回答道。

“如果看大面积的荔枝园呢?”

“南方地区”。

“我们在小学学习过《晏子使楚》,文中提到‘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那我们通过对以上三种农作物的分布,可以归纳出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呢?”

“地域性”。

“刚才所举的例子,是什么因素导致农业的生产具有地域性呢?”我引导学生思考。

“自然因素”。

“那还有别的因素影响农业的地域分布吗?请举出实例!”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纷纷议论起来,最后有同学举起了手。

“我发现城市附近多有塑料大棚种植蔬菜。”

“商品性蔬菜种植在城市附近,这又说明了农业地域性受什么影响的呢?”

“市场和经济”。

“对,农业的地域性还受到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我肯定道。

“在我国以‘以粮为纲’的年代,国家强调宜粮地区必须种植粮食,但是现在却提倡调整农业结构,对农业的地域性也存在着影响,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因素会影响到农业的地域性呢?”

“国家政策”,学生答道。

“那我们刚才提到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农业的地域性呢?”

“自然因素、国家政策和经济技术因素等”,学生总结道。

“芜湖能够种植水稻、油菜吗?”我又抛出了问题,引导他们思考。

“可以”。

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设置了一个“陷阱”。

“考虑开学后会比较忙,刚过完年,我就特地去郊区看了看,”郊区真得很美,金黄的油菜花遍布田野,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在那一块块金黄的稻田里,农民正在辛勤地收割,有些金黄的稻穗遗忘在稻田里。暮色里,远山围在人们的身边。农家的孩子们在地里拾着稻穗,有时起身看山,有时低头沉思……”学生沉浸在我描绘的农村美景中。

“不对,你说的不是事实。”突然有学生反驳道。

“难道芜湖不能种植油菜和水稻吗?”我故作诧异地问道。

“芜湖确实可以种植油菜和水稻,但是这个季节你看到油菜花和成熟的稻穗不可能,现在不是时候。”该生理论道,其他同学也突然发现我在说谎,恍然大悟。我此刻在一旁微笑地看着他们议论,指出我的“错误”。

“既然芜湖能够种植油菜和水稻,而此时又看不到,说明了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呢?”

“季节性”。

“那我有个问题,我们春节吃到了新鲜的辣椒,而夏天才是辣椒的丰收季节,这又如何解释呢?”有个学生问道。

“非常不错的问题,值得思考。”我向那位同学竖起了大拇指,“谁帮这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呢?”故意将问题抛给学生,引导他们去思考,去探究。

这下好了,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议论开来,有的说农业生产有季节性,有的说没有季节性,煞是热闹。

“由于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不再具有季节性了”,有个学生起来发言。

“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即使是反季节蔬菜,那也是通过大棚温室、控制棚内的温度、改变光照等等,模仿的还是蔬菜生长的季节气候。所以我认为农业生产还是具有季节性。”

“非常不错”,我赞许道,“即使是反季节蔬菜,我们也是要建立符合蔬菜生长的小气候环境,所以我们说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

我又问:“芜湖去年可以种水稻,今年可以种,那明年还可以种吗?”

“可以。”学生整体回答道。

“那又说明了农业的什么特点呢?”

篇3

一、地理案例教学的显著特征

1.以学生为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

案例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性,将学生感兴趣的地理问题放在课堂中进行学习和讨论,在贴近生活的实例中促进学生理解,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和解决地理现实问题,让学生更好体会地理知识的应用性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由于地理案例具有直观的特点,能帮助助于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探讨,进而提高了学生对抽象地理知识和原理的兴趣和能力。

2.促进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地理案例教学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引入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实际状况,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学生围绕某个地理案例,主动收集信息资料,而后进行必要资料整理和分析,进而解答高中地理案例中的问题。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可以该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图书馆、网络上中主动收集和分析资料信息,一方面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知识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主动思考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改学生坐等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习惯,大大培养了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

3.注重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运用源于现实生活的高中地理案例,例如社会热点问题来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已有经验分析案例,而后教师根据案例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看法,鼓励学生将个人看法表达出来供其他学生学习和讨论,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造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述能力。

4.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以老师为中心,通过系统性的课堂授课,促进学生对知识有系统的掌握,而案例教学通过富有探索性、创新性的形式,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而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在案例教学中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通过讨论并发表个人看法,在此过程中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合作和交往、沟通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个人职业技能要求较高。高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教学职业技能不足,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进行良好的准备组织,不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和指引,在教学过程中案例的启发和点评不够深入,对学生不能形成启发,不仅不能达到教学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对高中地理课程产生厌恶感。因此,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不适应案例教学方式。案例教学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和配合,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善于发现社会问题的思维敏感才能达到地理的案例教学效果,然而学生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传统学习方式,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式。

3.案例质量低,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中,良好的案例选择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促进师生交流和互动,高中地理的知识属于综合性质,而高中地理单一知识点案例较多,综合案例较少,简单案例难以发挥引导教学的作用。

三、提高地理案例教学效果的策略

1.做好地理案例的选择

案例选择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促进师生交流和互动,在案例的选择中需要遵循几个原则,首先是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选取地理案例是,要合理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能够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典型特征;其次是具有较高的客观性,符合客观实际,只有实际的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是要求具有较高适时性,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的实例,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促进学生思考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最后是要求实用性,案例与生活紧密相连,从生活中选取促进学生参与。

2.合理有效的运用地理案例

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效合理安排教学过程能较好的达到教学目标,首先是提出地理案例,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提出地理案例,可以采用教师学生描述、印发地理文案材料、现场参观考察等方式,达到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拓展学生的知识;然后是分析地理案例,将案例与地理知识、地理原理紧密联系,研究讨论其发展规律[2]。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形成开放式课堂环境,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后是评价地理案例,在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讨论并表述之后,教师对地理案例进行讲解和评价,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并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四、小结。新课标对教学提出较高的要求,通过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不仅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还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发现问题和总结问题,同时还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焦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2008,(06).

篇4

素质教育伴随教育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新课改对高中地理的教学理念做了一系列的规范,希望通过这些变化,使地理教学方式更加新颖、丰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案例教学因其形象、生动,与生活紧密联系逐渐被引入高中的地理教学课堂,使高中地理课由枯燥的理论基础变得精彩纷呈、充满活力、富有魅力。通过教学形式的变化,调动课堂分为,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不断清晰,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

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已经接近于成人,智力成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能够形成理性的认识,客观的看待事物发展的方向。地理案例教学是采用案例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地理、研究地理的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特点,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其次,选用的案例要与时俱进,将当前的社会要点问题加入其中,通过实践联系理论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的互动,讨论总结,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能深入研究,举一反三;最后,案例内容的选择要丰富、饱满,帮助学生拓宽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优化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素质提高、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选择的开放性

采用案例教学的课堂,对于案例的设计与选择必须是开放的,是学生熟悉的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通过学生认真思考、分组讨论研究之后能够得到解决,与教学大纲进度相符,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并且递进加深。同时,背景问题要巧妙的设置,以合适的方式引入,能够激发灵感,拓展思维方式,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成绩的进步。例如在讲授《地震》这一课时时,可以将5.12汶川地震、昭通地震等引入教学案例,进而讲述、震源、横波、纵波、地震的形成,世界上的几大地震带等一系列与地震相关的问题由此引出,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在完成基础教学目标后,可以将地震区的气候变化、民族宗教、矿产资源等知识加入其中,使课堂更加饱满、生动,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二)教师的引导

课堂是师生共同配合互动完成的,对课程采用合适的案例进行预设后,要加强引导,促进生成。通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态度,展现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案例教学法是启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不断深入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弥补理论教学在实践运用中不足的缺点。通过理解、尊重学生个体的思想方式,用具体生动的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层理解。在《天气系统》这一课时时,此课时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并且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密切,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所在城市的气候特点,然后再讲述冷锋、暖锋及其过境前后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具体操作的方式掌握所学的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指导层次。

三、提高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案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为了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课堂案例要依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选择案例内容要丰富,形式多样。首先,选择的案例要符合地理教学的要求,遵循教学大纲的设定目标;其次,选择的案例是源自于自然界或者是现实生活里客观存在的具体实例,例如《地貌》,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等最具代表性;最后,案例要具有典型性,突出主要的地理特征并且能够反应出地理规律,《气候》可选用地中海、热带雨林气候等。在表现形式上,可以采用文字、图像、数据、景观、剖面图等多种丰富多彩又别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二)明确教师角色与职责

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对自身的角色要有一个清楚的认定。通过改变教学形式把理论知识精细讲解,讲透彻、培养学生自主构建地理知识体系的能力,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与学习环境,完成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要彰显教师的智慧和教学水平,具有客观典型性,同时要与课时要求的教学内容相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要引导学生对案例内容分析讨论,处理好设定的具体问题。对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促进新旧知识点融合,使课堂具有真实感,充满活力。

四、总结

地理是一个系统,是相互影响与作用分体的合并,大气系统,季风洋流、气候环境、地址地貌、自然灾害,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通过案例教学加以引导,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促进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好的为升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秀梅.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初探[J].才智,2014.15:186

篇5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案例教学法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和关注,地理学科紧密的跟当今社会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尤为重要,可以说地理课堂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切实的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广大地理教师积极研究探讨如何更好的在课堂上使用案例,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根据作者今年的教学实践,阐述了作者对地理案例教学的粗浅认识。

1 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实际设置一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1 以学生为主

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能力,运用许多热点问题、故事和幽默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如在讲到选修三《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结合“汶川地震”和“舟曲泥石流”两个事件的一些新闻摘要来设置问题,通过这两个众所周知的灾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讨论,进而加深了学生对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措施的记忆和理解。

1.2 重视实践和归纳

从地理教学过程来看,案例教学应以师生互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讨,积极总结。地理案例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可以主动将日常经历转化成案例,如讲到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一内容设置两个案例,一个是“如果你从海南岛出发,经琼州海峡,陆路旅行到黑龙江漠河,那么,你可以看到自然景观依次是?”一个是“如果你从江苏连云港出发,陆路旅行到荷兰的鹿特丹,那么,你可以看到的自然景观依次是?”这两个案例可以归纳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经度地带分异规律这两个重要的地理规律,而且很好的结合了学生的实践。

1.3 重视能力的培养

在地理课堂上,地理案例教学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探讨的积极态度,开发学生的智能,提高其实际运用的能力。从地理教学内容看,案例都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通过必要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真正了解、认识生活实际,增长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地理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价值。

那么,如何根据新课程理念实施地理案例教学呢?对此,本文将就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案例的处理策略。

2 地理案例教学对教学内容的处理

地理课堂上使用案例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个案的探讨、研究得出共性的地理规律。例如,通过对上海宝钢和辽宁鞍钢形成和兴起的不同区位因素这一案例的分析,得出市场和技术对工业布局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资源对工业的影响在逐渐减弱。但是在关注案例典型性的同时,也不可忽视非典型案例,即要让学生明白普遍的地理规律,又要明白一般不能替代个别,共性不能完全代表个性。如位于赤道上的东非高原的自然带是热带草原带而非热带雨林带、南美洲最南端的大陆东岸形成温带荒漠景观、部分家具厂布局在林业发达的地区等。

地理案例都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日常现实生活,是对典型事件的真实写照,包含有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判断、探讨和总结。如在讲到《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结合我校位于石油重镇―― 任丘这一实际,设计案例:(1)华北油田为什么落户任丘?(2)为什么国家要把任丘打造成百万人口集聚的中心城市、千万吨炼化能力的石油化工基地?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使学生了解影响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工业集聚的意义等重要的地理原理,使理论和实践得以完美结合。

既然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所选取的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变得没有意义。过于晦涩的和离学生生活实际特别远的案例会加大学生解读案例的负担,冲淡推导地理规律的目的。因而案例的组成要素,如图、文等应该通俗易懂,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在问题设置上应尽可能增加思考量,突出启发性,使学生总结归纳地理规律的同时,逐步形成积极学习的态度。

3 地理案例教学的不足

任何教学方法都不会十全十美,教师都明白“教学是永不完美的艺术”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不足,任何课堂都会留下遗憾,正因为这样教师们才不断改进,这正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高中地理是一门文理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如果不是专职的地理教师案例的选取、问题的设置往往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课堂分析、讨论和实践调查就会困难重重,往往事倍功半。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如果教师引导不当容易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导致学生对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掌握不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外针对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应该设计讲解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活动式案例和调查式案例等,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所以,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辅以多种教学方式。

4 结语

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材只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一个优秀的教师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目的就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课堂案例教学法能够弥补理论教学中实践不足的缺点。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具体、生动的案例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由浅入深的理解。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增强教学的可接受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教学中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当前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取得了一些可人的成效,但还是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其一,合作学习的时机选择不合适。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地理教师因为只想片面地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盲目地进行合作学习,因为选择的时机不合适,并不能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其二,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对学生分组不合理。由于在高中地理教学时,一般采用的分组方法是根据周边四个学生组成一组,表面上看起来这组合作的分组方式非常简单,可以学生的层次分配不合理,一些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起到合理的搭配,相互协作 ,相互进步的效果。

其三,分组不规范。由于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复杂,不能很好地设置合作学习的问题,难易分配不当的话,学生案例教学法时的规则就不确定,让学生学习起来不能得心应手,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且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应对分组讨论的问题,反而适得其反。

其四,学生在讨论学习时间不充足。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地理教师并不考虑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思考时间,特别是针对一些比较难的讨论问题,没有足够的讨论时机,不能将讨论的问题弄的更透彻,解释的更清楚,对学生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并且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2]。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地学习。

2.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1 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案例教学法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但如果不能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学习时机和良好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比较大。由此,根据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来看,在设置讨论问题方面,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预见性,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和消化学习内容方面有所成绩。只有采用适应于学生自己的案例教学法方式,才会带动学生一起进步,可见,好的合作时机在案例教学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正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推行,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案例为载体所展开的教学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并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试就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2 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推行,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案例为载体所展开的教学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地理课堂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地理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小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由4~6人组成;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地理水平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小组建成后,还必须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团结、民主平等,体现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3]。

2.3 设立完整有序的合作规

教师要控制课堂秩序,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有序"的合作规则,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1)明确责任分工。在"案例教学法"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具体的责任分工。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盲从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

篇7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体现了新的基本理念:⑴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⑵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⑶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⑷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⑸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改变。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并锻炼能力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引导者、协助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

二、案例材料的选取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案例教学日益显现出活力。作为一种新型的学形式,它与一般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把许多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案例进行评析、研究和运用,增强学生分析、概括和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地理课堂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

1、教材提供。教材案例材料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精心策划编辑而成的,不可轻易弃之,它与所学内容紧密相连,对理解教材内容,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

2、在生活中采撷。生活中的案例与学生较为贴近,不仅具体、生动。而且易懂、真实可信,运用起来学生会觉得饶有趣味,主动性较强。

3、媒体报道。媒体报到的内容,能使我们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拓宽视野,将“小课堂”延伸到大社会。以这些材料为案例,贴近社会现实,也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成效。

三、地理案例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案例的选取与重组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都围绕课标要求提供了相关的案例。但由于不同地区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必局限于某一版本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可以大胆运用其他版本教材的案例组织教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更多地要自行组织学生以更熟悉的案来进行教学。但无论是采用怎样的案例,其前提条件是该案例要能够达成课标的要求,同时注意防止学生出现“记忆案例”的情况,尤其是在实施案例教学的初期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案例进行重新调整后,配以相应的、具有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展开讨论与探究。

2、对案例所包含的基本地理原理、规律的提取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案例是对某一事件的陈述,通过案例进行教学,其本质不在于对案例具体细节的把握,而是要求从案例所提供的具体事实中提取普遍性的地理原理与规律,并运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去分析、解决新问题。由于受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影响,学生中普遍存在对教材死记硬背的现象。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能够把握住案例教学这一基本要求,就很容易出现学生“单纯记忆案例”的情况,也就难以达到课标的要求。这种情况在必修三的学习中尤其容易出现,因为不同版本的必修三教材,多数章节都是由若干案例组成的,而对基本原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较少进行详细地叙述和归纳。如果教师仅对某案例作讲解,而没有以因地制宜的思想,在分析地区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进行提取与归纳,那么学生的学习成果就只是在于重现、复述案例,而当面对新情况的时候,就不懂得如何来进行分析,也就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相距甚远。

篇8

一、收集资料

在中学地理课堂上,教师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模式。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课堂教学方法,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先让学生收集有关农村住宅选择方面的问题,并做好有关记录,同时教师告诉学生课题的内容。教师将这一个课题内容下放下去,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每人必须做好这方面资料的搜集工作。

这是教学的第一个步骤,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收集资料的方式进行教学。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课题的具体内容来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中学学生的实际特点,选用的教学题材要紧扣时代主题。以往的地理课程内容有较大的稳定性,没有很好的体现时代主题,这不利于中学学生地理素养的渗透与培养。所以,教师在选用课程题材时,应紧扣时代热点,就可较好地把握了时代特征,因为这样的话题是社会的热点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这样的课堂教学案例是十分有效的。课题“农村住宅选址”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因为宅基地是大家经常能够看到的,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这些细节。教师在选用课题时,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使课题源于生活,回到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亲近感。此外,课题“农村住宅选址”不仅简洁,而且能够给学生带来启发,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进行了充分的想象,感悟知识,获得成就。然后,教师可以开展接下来的课堂授课工作。

二、提出案例

当教师看到学生各个收集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之后,内心感到非常欣慰,于是教师乘着学生的这股热情劲,提问到,同学们,你们知道农村住宅选址的注意事项吗?师:同学们想发言吗?如果有同学想发言,就谈一下自己的观点。教师又提问道,还有没有别的同学来补充一下自己观点,可以从你们记录的内容中查找?教师发出的提问不仅简单,同时包含了平等的因素,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教师通过引导方式让学生对课题“农村住宅选址”进行思考,为接下来问题的提出提供了条件,营造了一个轻松的交流环境,看似随意,然而,却是为学生营造一种思科与分析的环境。关键问题一:“同学们想发言吗?如果想发言的话,你们说吧。”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较好地将课堂教学组织起来,关键问题二:“当我们讨论一个问题时,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去解决它呢?现在,我要求每一名学生认真思考如何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为接下里的提问环节做准备,好不好?”教师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听取学生表达,显现学生思维,从而感受课堂精彩。关键问题三:“大家再将我刚才提到的问题,进行回顾。我们如何将我们搜集到的数据信息应用在后面问题的提出上?通过这个方式,再次呈现问题,将问题与搜集到的资料结合起来,得到结论,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讨论案例

接下来,教师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①房屋为何面向东南,然而却不是坐北朝南?②房屋前后为什么要有河流通过?③教师引导学生将数据与要探究的问题联系起来。师:大家来集中分析一下,我提出的以上二个问题。我们分析一下讨论的问题,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生1:这些问题都是围绕课题展开的。师:对,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联系起来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师:怎样把句子重新组织一下?生2:房屋面向东南,主要考虑到采光,前半上午,房前日照,后半下午,房后日照。师:好的,大家清楚了吗?师:同学们整理一下你们收集的数据。师:同学们要怎么做?生4:我们可以往下继续讨论。师:往下讨论,可以,还有呢?生5:我们需要分析问题的对立面。师:是不是有规律呢?生6:没有。师:我们试着讨论接下里的问题可以吗?生7:可以!最终讨论得出以下结果。①房屋面向东南,能合理利用阳光,上午半天,房间能够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下午半天,房子后面能够接受到日照。如果房屋面向正南方,则房屋的南面接受到阳光的照射,光热充足,然而,房屋的背面能够接收到的阳光照射非常少,冬季天气干燥寒冷。②房屋前后有河流流经,取用生活用水非常方便,同时空气湿度曾大,有助于调节气候。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三个阶段,也是课题的自主表达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和同学一块将自己的心得体验分享给大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围绕刚才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将问题带入讨论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闪光点和新颖的地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学生有效地引入到问题的讨论当中,让学生在参与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实现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地理学科特点与案例教学相符合,这使得地理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地理教师是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对教学实际和学生学情非常了解,由他们设计教学案例更具有针对性。

篇9

从平常教学中搜集案例来看,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丰富案例素材的来源。

一、来源于中外寓言、故事

中外许多寓言、故事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包含深刻的地理知识,是地理案例的很好的素材来源。这种案例有很强的趣味性,在增强地理课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如:在讲到地球的气压带和风带知识时,笔者引入“马纬度”和“贸易风”的故事;在讲季风成因知识笔者引入了“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在讲太阳高度角时笔者引入“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在地球自转时笔者引入“傅科摆”的故事;在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时笔者引入“冤死的话务员”的故事;在讲日界线的知识时笔者引入“吕萨的商人和孪生姐妹”的故事等等。

二、来源于教材、教参、练习中的素材

人教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提供了许多案例素材,三个必修模块中提供有案例素材42处,必修(1)中有11个案例,必修(2)中有23个案例,必修(3)中有8个大案例,七个选修模块中要求运用案例教学也有多处,使得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在这些新课程教材中选取的案例有很多是优秀、经典的,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学习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明确问题的思路,进行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如:高一教材讲到混合农业时,就列举了一个典型案例――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包括其生产条件、显著优点、空间上的土地利用安排、时间上的农事安排、政府进行的“东水西调”工程等,内容生动、完整,即使是城市地区的学生通过阅读这一案例都会对那里的农业生产及安排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同类的还有潘帕斯草原的牧牛业、鲁尔区的综合治理等等。这些教材案例材料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精心策划编辑而成的,不可轻易弃之不用,它与所学内容紧密相连,对理解教材内容,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

三、来源于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和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因特网等传播媒体的信息

图书馆的期刊、论文等文献资料有很多关于地理案例教学的内容,可以检索一些与高中教学内容联系密切的作为教学素材。

现代媒体中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因特网,它们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的优势,可以为教学提供大量鲜活的素材,弥补了教材上一些图、文、数据少和相对滞后的劣势,平时要留心,养成随时搜集的好习惯,把这些媒体中出现的有科学性、典型性、时代性、教育性的与地理知识有关的信息精选出来设计为典型案

例。如:在讲城市区位时可引用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案例。

四、来源于学生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课题、研究性学习等实践活动。

学生的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课题、研究性学习等实践活动的内容收集、整理起来都是很好的案例素材。如:在讲正午太阳高度时,笔者选用了一个课题研究的内

容――《明溪县住宅小区楼房布局与光照的研究》作为案例。某小组选择明溪县新明新村和珩城花园两个住宅小区进行对比,发现楼房都是东西走向、南北纵列,但新明新村的楼房南北楼距较远。据此,提出问题:依据正午太阳高度的知识,明溪县南北楼距至少要达到多少,才能使北楼第一层全年都能见到阳光。除了这两个小区的楼房布局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布局方式可获得较多太阳光?这样的教学,学生兴趣高,课堂气氛热烈,不但了解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而且认识了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五、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

生活中的素材,与学生最为贴近,不仅具体、生动,而且易懂、真实可信,学生运用起来觉得饶有趣味,主动性强,便于理解课本中的概念、原理,并能根据所提供案例,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如:在讲“城市功能分区时,学生对城市功能分区的概念和意义不易理解,通过展示学校的平面图,让学生思考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和办公楼为什么集中成片分布,操场、室内球场、宿舍、食堂等为什么集中分布,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由于这些内容很实际,学生都有兴趣,发言的积极性较高,思维也比较活跃。通过讨论,很容易得出功能分区的概念和意义。然后再思考这些功能分区是不是每个学校都一样,进而引出比学校复杂得多的城市的某种活动需要占有或利用一定面积的土地,客观上也需要像教学楼与实验楼等设施一样,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这样引出功能分区要比直接讲城市功能分区效果好得多。

又如,在讲太阳直射点移动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知识时,笔

者以学生所在学校的高一幢和高二幢教学楼的不同朝向作为案例来分析它们冬天获得太阳光有很大不同的原因。

六、来源于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或个人亲身经历、亲眼所见

案例素材可以从教师的课堂教学、教育学生、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从听课、评课的记录、观察和思考中;从教师、学生交谈的某些内容中;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失败中等等方面收集。教师也可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或拍成照片,再经过加工和整理形成案例,这样的材料用起来最得心应手而且生动、形象。如:在讲到人口迁移的民工潮时,笔者把春节出外旅游时在火车站拍的民工候车的照片放给学生看。

篇10

一、案例教学法的起源与发展

1.案例教学法

即围绕一定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当今世界的教育和培训中受到重视和广泛的应用。

其操作流程为“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

2.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的发展

案例教学法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采用“问答式”教学法可以看作是案例教学的雏形。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此基础上将问答积累的内容编辑成书,并将一个原理对应于一个例子,这些例子就是案例的雏形。而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举一反三”其实就也是最早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在课堂上的真正运用始于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医学院和法学院。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哈佛大力向其他商学院推广案例教学法,如今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不仅已遍及美国,其影响也早已波及美国以外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案例教学在我国开始得以重视。

二、房地产估价课程实施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房地产估价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如果在教学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房地产估价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高校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理论脱离实际,尤其是房地产专业的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明显不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应是房地产专业积极采用的教学方法,它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特点,是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

1.案例教学法更适合房地产估价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面临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使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房地产估价课程包含了房地产估价的基本原理、房地产价格、几种常用的房地产估价方法、房地产估价基本程序、房地产估价报告撰写和房地产案例分析等主要内容。课程在内容安排上既保持一致的连续性,又有一等的独立性,特别是在房地产估价方法的教学中,可以针对特定的估价案例结合相应的估价方法,更适合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2.案例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传统教学方法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考试往往从本本出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往往是生吞活剥,不一定真正地理解它,应用它。而房地产估价案例教学法是有针对性地运用估价理论知识和具体估价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它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了解这种方法用于何处,适用于什么样的估价对象,实际估价中可能会遇到的哪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而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增长实际操作的才干。

3.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案例教学的特殊性,它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独立思考,事先分析案例,从中发现问题并拟定方案,然后参与课堂讨论,交换意见,最后形成有创意的方案,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案例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有多种,由于案例教学法非常重视其结论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可以不断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理论的系统性,这种以灌输式 为主的讲授,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是被动地吸取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而案例教学法大多采用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事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 “师生互补,教学相辅”,要求学生以“当事人”身份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从而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认真参与案例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协作学习、问题探讨及合作研究等方式,营造有利于人际交往的良好氛围与环境,帮助学生学会分享信息、创意和研究成果,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

在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严谨认真、基础扎实是其主要特征,但由此而来的高分低能现象普遍存在,同时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竞争日趋激烈,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对我国 21 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挑选人才的标准不再只看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关键是看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前,是否具有处事、交往、决断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三、房地产估价课程案例教学法实施要点

1.认真备课,精选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选择好案例,备课是关键。目前有关房地产估价案例的教材迄今未有,这就给教学备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备课不仅要将教材内容精化,而且还要翻阅大量的报纸杂志,收集房地产估价的案例,以保证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真实性、启发性、针对性。

在选择房地产估价项目案例时,其背景材料的来源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国内已经成交的知名房地产项目的评估案例;(2)一些房地产评估企业公开发表的某房地产项目估价报告;(3)当地房地产管理部门公布的某房地产项目公开成交案例;(4)因法涉及律纠纷而被媒体广泛关注的某房地产估价项目;(5)房地产专业杂志、报纸上的典型案例介绍等。

另外,案例材料的选择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真实性原则。材料来源必须真实可靠,切不可胡编乱造,这样会没有信度,我们选取的材料大多数应该是身边具体估价实例。(2)时效性原则。案例背景材料的选择必须具有时效性,尽量选择最近最新的材料,这样才不会让学生感觉所分析的案例可望而不可及,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典型性原则。案例材料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既可以是业内津津乐道的成功项目,也可以是因某种原因致使项目估价结果受到严重质疑的案例。(4)结合性原则:案例材料的选择要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特别是与教学内容的重点相结合。如果教师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紧扣重点,于此处选材,就可以使学生在整节课中保持思维的连续性,同时激发思维能动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

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设问,总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设问的设计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把材料与知识结合起来的纽带。好的设问既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问题,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通盘考虑,全面安排,使之区分主次,先后有序,发挥整体功能。一般来讲在案例教学中设问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1)由浅入深。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要由浅入深,这样有利于学生“入题”,符合人的逻辑思维规律,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2)选择切入点。从提问的流程看,在明确为什么问的基础上,要善于确定问题的切入点,解决问什么。多角度设问。设问要体现学科综合性和知识的整合,现在的题型一般是一个材料多个设问,而且往往是从法律、道德、心理等不同角度进行设问的。

3.组织好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呈现案例后,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由于案例所提出的问题是紧扣教学内容的,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结合教材内容认真分析,自己作答。而讨论既可以采用分组讨论,也可以在全班范围内讨论。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各抒已见,并不要求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4.及时做好案例的总结

在讨论过程中,有些同学的观点也许并不是正确的,作为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劳动,在进行案例总结时并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要指出讨论的思路,应用到的原理和知识点,同时评述学生讨论中成功或不足之处。

5.建立房地产估价项目案例库

由于我国房地产业发展时间不长,国内高校房地产相关专业的教学尚属薄弱环节,学习中能够应用的典型的案例十分缺乏,虽然近年出版了一些房地产估价方面的教材,但教材中很少安排房地产估价项目的案例材料,这给教学带来一定的不便,因此建立案例库尤为重要。案例库的建立在于平时积累,贵在坚持。

6.注意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结合

案例教学法在能力培养上有着突出优势,但也存在不足。它仍然不能取代系统性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实施案例教学。另外,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项目,实地参观、调研等,积累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作为实施案例教学知识储备。这也是各高校房地产专业安排大量实践教学环节的原因之一。

四、总结

在实际的房地产估价的教学中,要求教师需要认真准备,精心挑选适宜案例,通过合理安排让学生切身体会估价理论本质所在,最终掌握估价方法,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真正能达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篇11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对案例的选编要对应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教学案例本身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呈现。因此,我们对案例的运用,其本质就是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理性解读,是对课程标准要求加之知识理论的诠释。因此在课堂案例探究中,就需要对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进行分析与探讨,通过这种知识的传授为学生构筑起地理学科的基本学习概念与理性认识。除了教材上已有的案例,我们在对这些案例进行替换或者改造时,只要遵从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原理的掌握,都是可以的。

2.案例必须具备鲜明特征和突出典型

所谓“案例”必须从案例本身来说,其信息点明确、针对性强,才能实现对学生活动和思考的引导,才能体现案例的价值所在。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如果我们选取的案例蕴含了较多的无关主题的信息,无疑不但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还致使学生对所需要探求的知识点认识模糊,这既不是教学上的创新,也无法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案例素材来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体会来看,地理课程教学案例应该有激发兴趣的元素。只有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案例,领悟出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这就要求我们的案例选材必须来源广泛,内容丰富多样。从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乡土地理、热点内容的兴趣度较高。当然来源广泛仅仅指素材,在应用案例材料中,还需要对内容加以提炼,结合课程教学特点来进行设计。

二、高中地理课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创新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定位教师角色

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推行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就要求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重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对学生学习的向导作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知识。

2.遵循教学普遍规律,创新教学环节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必须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完整和教学环节的衔接,使得案例在应用于预习引导、要点理解、实践调查等环节时具有较好的衔接性与连贯性。案例教学是课本知识的一种嫁接,尽管与书本的条条框框理论表达不一,但其知识点实质是一致的。所以即使案例不断变化,仍然需要紧紧围绕课程知识要点进行创新,遵循教学规律,不能偏离教学的方向。

3.创新教学管理,选择优质生活化案例

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来看,目前我们基本上是以教学组为单位来研究教学相关课题。因此,可以从教学团队层面来开展集体备课,交流教学心得,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具体对案例教学来说,教学组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搜集生活案例,定期开展讨论,选取优质的生活案例,确保授课的质量。同时通过协作,建立案例数据库,并能不断更新。

4.留意生活勤记录,经常反思常创新

篇12

对于我国地理教学而言,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对必修2提出了“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研究”,并制定了必修讲授10个案例。这是从国家意志层面,首次对地理案例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此后,地理案例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因此我借鉴在教学期间的教学经验,提出研究课题,目的是探讨如何更好地实践地理案例,更好地将地理案例教学的理论运用于课堂实践。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研究

1.地理案例的选取

这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选取案例教学途径有以下几种:

(1)教材直接提供,该途径最普遍。例如,教材中分别以“美国的硅谷”和“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的典型材料,阐明新兴工业的特点。

(2)研究性学习提供。

(3)生活中自己编写,主要通过选择课题、搜集材料、编写案例、涉及讨论等几个环节进行。

(4)学生模拟情景进行表演。

(5)媒体报道。

2.地理案例的运用

首先,提供和呈现地理案例。其次,分析和讨论地理案例。最后,总结和评价地理案例。

三、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运用以上所阐述的地理案例实践步骤,将理论很好地运用于实际,现以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为例,探讨“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教学点,具体阐述地理案例教学实践策略及其有效果性的评价。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首先,选定案例:“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这是教材直接提供的案例,并在学习《农业区位选择》一课前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下一步引导学生对案例问题的层层深入的思考做好准备。

其次,呈现案例:“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

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且经常下暴雨,造成高地水土流失和低地沼泽化。后来人们大规模兴修水利,拦洪灌溉,笳涌垦,对水的因素进行了季节调配,改变了农业区位条件,使这里更加适合水果、蔬菜、花卉的生产。但是,由于这里交通不便,长期以来水果、蔬菜等产品主要是就地消费,花卉不能大量生产。

19世纪中叶以后,交通运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伴随着工业化的起步,欧洲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葡萄酒、新鲜水果、蔬菜花卉的需求量猛增。于是环地中海的法国、西班牙、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以色列等国农业生产选择专业化方式,成为水果、蔬菜、花卉等的“时鲜业”的大规模生产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加工酒类,产品大量销往欧洲各地。随着时代化保险技术的发展,市场前景更加看好。但是,越是大规模专业化的生产,遭受低温、洪水、病虫害时的损失越大,环地中海的“时鲜业”已有多次惨痛的教训。地区之间的农业区位差异造成竞争态势。西班牙位于法国以南,气温较高,时鲜货上市时间较早,而法国距离欧洲腹地较近,交通便捷,两地之间同类产品竞争激烈,这些问题都要求对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选择作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教师指导学生对“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这则案例(共两段文字)进行仔细阅读,并指导学生找出文字材料中提供的关键字词句。在教师指引、学生学会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层层递进的问题,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并采取分小组讨论的方式,如下:

讨论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中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案例分析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主要有哪些?(第1小组)

讨论2:目前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生产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请学生提出具体方案。(第2小组)

讨论3:你认为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中,最有效的方案是什么?(请阐述理由)(第3小组)

讨论4: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给人的启示是什么?(第4小组)

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学习,问题的探讨,使学生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真实案例中,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伴随着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化,从而理解环境整体性的特点。

案例教学比起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然而,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也还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例如,案例素材选取的尺度、案例教学方法的选择、案例教学评价的确定、教师与学生对案例处理的协调性等,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探讨研究、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篇13

案例教学法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国内院校竞相模仿的多是狭义的哈佛式案例教学。然而,从资源基础观的角度来看,要在一门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源条件[1]。因此,实施案例教学的首要工作是分析资源条件并判定实施案例教学的适宜性。也唯有经过适宜性分析,才能对案例教学法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造。

一、课程介绍

《房地产项目策划》是我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为突出专业特色――房地产营销而开设的。本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包括拿地策略、房地产市场调查、项目市场定位等内容,还包括房地产开发的价格策略、销售策略等过程活动的设计和规划。教学难点有拿地决策、房地产项目定位、房地产产品策划、房地产价格规划、房地产广告策划、房地产销售策划。本课程安排在本科生的高年级段,此时,学生已经完成了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房地产策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利用营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并提出创新方案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策划观念。

二、案例教学法与本课程的适宜性

《房地产项目策划》是一门以实务为主的课程,实践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都可考虑使用,但实践教学法会受到较大限制。首先,由于房地产项目策划涉及企业重大决策,策划内容多属商业机密,企业一般不允许在校学生深度参与。其次,房地产项目策划的工作周期较长,还会受到各种干扰,学生难以完成策划的全程工作。此外,异地策划项目的费用和管理问题难以解决。而案例教学法恰恰能避开上述困难。学生不必进入企业工作,不会涉及企业商业机密;学生还可以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或经历策划的全过程;费用问题可以忽略。此外,案例教学还具有以下优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和讨论技能;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工作环境;有利于学生习得解决实际问题之道[2]。

在资源基础上,实施案例教学的条件基本具备。第一,案例来源有保证。广州作为中国一线城市之一,房地产市场的发育水平全国领先。广州众多的楼盘给本课程提供了可供遴选的案例素材。此外,合富等房地产专业顾问公司与本系有良好的共建合作关系,能为案例编写提供实质性帮助。第二,教师能力有保证。本专业部分教师具有实战经验,教学经验丰富,能较好地完成案例编写及指导案例讨论的工作。学校还选派老师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不断积累和更新教学资料。第三,学生素质有保证。本专业立足于培养运用型营销人才,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安排了较多的实践教学环节,不但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策划大赛等活动,还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因此,本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多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积累,对案例教学的接受程度较高。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体会

从本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经验来看: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以下五个方面做足工夫。

1.精心挑选和编写案例,尤其要以综合案例为重点。案例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精心挑选和编写案例。案例要服务教学目的,要反映教学内容,要为教学对象“量身定做”。本课程在选择案例时,特别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案例内容适宜,能反映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和关键问题。第二,案例难度适中,既要有启发性,又要避免过多的学习障碍。实际案例通常不能完全满足要求,要作出修改。

课程至少要安排三次案例讨论,前期策划案例、销售策划案例和全程策划案例各一次。如果有条件,宜增加项目管理策划案例和融资策划案例。其中,全程策划案例必须是综合案例。综合案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中的知识来分析案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3]。房地产项目全程策划案例就涉及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技术经济学、财务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学、广告学、销售管理、物业管理等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分析。综合案例的挑选和编写最为重要,一方面要在其中融入多门课程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到学生个人及小组的知识水平。

2.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为主,综合案例讨论则以竞标的形式进行。对于本课程而言,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乃教学的最高目标,因此,课堂上适宜采用带有竞争性的角色扮演方式。实施步骤如下: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其次,各组对现有的策划和开发模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要形成一份评价报告;再次,基于现有环境条件,各组对项目或项目销售进行重新策划,并提交新的策划方案;最后,各组相互评价,相互启发。综合案例具有特殊地位,因而特别采用策划方案竞标的方式。各组学生需提交一份PPT版的策划报告,进行现场阐述和答疑,专家小组(特邀本系教师组成)进行评标和定标。

案例教学的情境设计很重要,学生在案例中所扮演的角色要适宜。角色的职位太高,学生会畏惧动摇;角色的职位太低又影响积极性。本课程案例教学中,学生可以选择扮演策划主任、高级策划主任、项目经理等角色,随着课程进展,学生可以进行角色变换或“升职”。

3.精心设计问题。只有在引导下进行充分讨论,学生才能充分分享体验,深刻思考案例,擦出火花。为发挥好引导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几点:第一,所提的问题要紧扣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的,不能杂乱无章;第二,有层次性,循序渐进,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差异性;第三,要有主线,便于控制讨论方向,便于导出理论知识,便于每个学生做到有效参与[4]。

在相互评价环节,学生现场提出问题,学生现场进行回答,因此,事先一定要将实施规则讲解清楚并严格执行,特别要控制好时间进度及现场气氛。在综合案例的竞标答疑环节,要事先和专家小组进行沟通,避免有人临场发表长篇大论。

4.做好准备工作。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市场营销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相比MBA学生,实践经验和管理感悟都有欠缺。为了达到案例讨论的效果,必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每个案例在进行课堂讨论前两周就给出项目现场资料,要求学生自行组织策划团队,自行进行分工,自行去收集全面的现场信息。课堂讨论前一周,要求各组学生汇报各自的组织方案及工作方案。这样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课堂讨论的时间。

5.与其他教学法相结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是万能的,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尽管案例教学法本身有许多优点,但如果使用不当,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房地产项目策划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其重点和难点,在保持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方面,理论教学仍然不可缺少。结合对学生层次的考虑,本课程的理论教学时间仍要占到总课时的2/3以上,案例教学时间只占1/4~1/3。而实践教学法也是本课程计划挖掘的教学方法之一,企业实践仍然在不断发展,必须注重教学与实践的对接。虽然现阶段的对接方式仍以教师挂职锻炼为主,但是将来可能会采取安排学生参观及与企业人士座谈等方式。

总之,经过一定程度的改造,案例教学法在本科层次的《房地产项目策划》教学中发挥了良好的效果,营造一种宽松、高效的学习氛围,促使师生相互配合、积极有效地达成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武亚军,孙轶.中国情境下的哈佛案例教学法:多案例比较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0,(2):12-25.

[2]赵平,李惠珍,焦敏.浅谈案例教学法在管理教学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10,(1):106.

[3]周晓苏,张晓农,陆宇建.综合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新视角[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1):131.

[4]黄蓉芳.案例教学法在“纲要”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评论,2009,(1):85-87.

Application of Case Method Teaching in Real Estate Project Marketing

LIANG Yong1,LIN Ya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