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的专业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机械工程的专业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机械工程的专业

篇1

1.人才培养类型和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而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把握好各类课程及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和学时比例。为实现机械专业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能力素质培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培养类型上,根据学生特长和意愿,实施两种类型的培养:一是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二是选择优秀学生实施卓越人才培养。在培养模式上,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采取企业需求和学校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开展3年本科理论知识学习加1年企业生产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每年选拔15名优秀学生开展“3+1”人才培养。“3+1”培养模式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前三年学生在学校完成理论课及课程实验、通识教育实践内容;第二阶段是学生深入企业,实行“学校+企业”的双指导教师制,利用一年的时间到校外企业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实践内容包括学习企业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2.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邀请相关企业和部门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改中,对常规学生的人才培养进行适当调整。对实施“3+1”人才培养的学生,在前期制定的“3+1”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结合企业,细化具体内容并进一步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以市场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构建突显实践能力培养的、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将实践教学环节和素质拓展环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实现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提供平台。

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完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把课程设计、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机械工程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素质教育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各实践环节,更新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课程实验方面,合理设置实验项目,增加综合训练项目的比例。注重实验室开放的质量和效果;在生产实习方面,扩建实习基地,完善措施,确保实习质量,避免走马观花,流于形式。选择相关实践企业参与实习考核标准的制定,有条件的话可以在部分班级做生产实习校企双评试点;在毕业设计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继续深化学生毕业实习、就业、毕业设计一体化的改革。利用机械学科的设备优势,选取优秀学生做毕业论文、三维设计与仿真,其他学生加强专业基本训练,注重细节,杜绝假大空的毕业设计。为了解决学校教学与实际生产之间的差距,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一线生产、管理、服务的特点,引入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学校定期为学生开设课程或进行讲座,以弥补理论学习与实际生产之间的差距。

四、加强团队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整体实力

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机械专业人才,必须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作保障。在现有师资队伍基础上,通过学历提高、企业挂职锻炼、名校盯课、聘请知名企业专家等途径,加大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团队建设上,对部分有发展潜能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增强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针对部分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派遣他们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并且在制度上给予保障。关于实验师资的培养,改变教育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注重理论教师培养的思想,加强实验师资的培养与建设。同时,鼓励专业课程教师投入到实验教学研究中去,鼓励他们进行实验教学研究的创新,从而建立校企“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在科研团队建设上,围绕机械工程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明确本专业团队学术研究方向,满足科研促教学需要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五、条件建设,加大实验实践基地建设

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注重校内外教学和科研实践基地的内涵建设,搭建较为完善的专业能力培养平台,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为依托,制定分阶段、分目标的关于能力培养的实施方案;搭建较为完善的职业能力培养平台,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主线,以校内职场模拟和校外顶岗锻炼为载体,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结合能力培养平台的搭建,制定了实验室、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期规划,分阶段确定建设目标;加强图书资料、多媒体课件、学术报刊、网络视频等资料的建设。

篇2

大学第一学期,刚刚踏入学校大门的新生,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了好奇与疑惑。大家都想了解一下自己的专业到底是学习什么的,毕业以后自己都可以干些什么。针对这些疑问,需要我们的专业老师给予解答和指导。由专业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专业的相关知识。毕业以后该专业都可以从事哪些岗位,相应的岗位又需要哪几门相应的专业课程。指导老师安排时间和同学们座谈,专门解决同学对本专业的疑惑。另外,大一初期安排学生到工厂或是实习车间进行一次见习,让同学们对本专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专业岗位技术性实习

第三到第五学期,学生已经了解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一阶段要进行相应的实训,我们称之为“专业岗位技术性实习”,机械工程类专业要开设相应的实训项目,如金工实训,钳工实训,电工实训,数控车床实训,数控铣床实训,普通车实训,PLC技能实训等,根据具体专业开设相应的实训内容。通过实训,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各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足够的技术理论基础、较全面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必需的多种技能。反之亦巩固了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就业前的顶岗实习

第六学期,学生基本掌握了必要的专业知识,略有一种“学有所成、想小试牛刀”的感觉。在就业前安排一次顶岗实习,对学校、学生的检验和企业的需求来说,意义显而易见。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作为主体在校内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联合指导下,主动融入企业的生产氛围,以实际操作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根据企业所需,返补专业知识所缺;学校总结企业的前沿生产力和学生的反馈信息,修正学校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做到教研与社会生产相适应。

二、顶岗实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未是真正毕业走向社会的企业员工,现时身份仍然是在校的学生,但人身却又实实在在离开了校园进入了企业,脱离了校园管理的视线。对学校或企业来说,在对学生的管理上都存在着些难度或矛盾。所以,学校作为“顶岗实习”中第一责任管理者,要协调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利益,注重细节,规范管理,才能使“顶岗实习”可持续地顺利进行,使各方在当中收到实际的效益。

(一)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对学生的管控

在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务必加强对学生的管控力度和保证管控的不间断性。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具体管理和指导者分为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两者有着共同的管理对象不同的责任分工。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工作动态的管控。可以借助电话、网络等通讯手段加强保持和学生的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顶岗实习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要求学生填写实习手册、撰写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等方式来控制“顶岗实习”的质量;对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变动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在对学生的管控上一定要作出清晰明了的制度化文件(如《顶岗实习手册》、《实习鉴定表》等),对具体的联系频率都要有明确的规定,是每周一次还是有必要每天一次。企业指导教师主要负责顶岗员工现场的技术指导和安全教育工作。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对于每一个人都是至上的。大多数机械工程类学生的工作环境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比如机械行业企业,常说“空中有吊车,地面有钉子,面前有飞屑”,对安全意识一时疏忽,可能就造成对身体的伤害。所以企业指导教师务必给学生进行入厂前的安全教育,提醒学生时时刻刻牢记把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再者,企业指导教师负责实践环节的考核,注重纪律的重要性。在业务指导的同时还应提醒学生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维护学校、企业甚至是个人的形象和声誉三方共同努力,为“顶岗实习”的可持续性尽力。

(二)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自我要求

由于环境的变化,从校园到未来憧憬的企业环境;身份的变化,从“学生”到可能拿到了职业生涯中第一份薪水的“企业职员”,学生难免很兴奋,甚至是得意忘形。此时,尤其要注意自我的纪律性和谦虚的个人修养。保持平常心,不卑不亢,从基层做起,虚心请教前辈,按时完成自己企业的工作和实习报告。这些都是学生高质量完成成顶岗实习的关键。

(三)校企合作,符合三方利益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优化区域政策环境,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通过地方财政支持等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制度化”。可见校企合作是政策方向,明确各方职责和权益符合各方利益。校方应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走“顶岗实习”可持续之路。如校企在顶岗实习中的协议,应重点保护好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应有的劳动权益。由于顶岗实习时间短,校企共同为学生制定顶岗阶段性计划,有利于避免近几年新闻常出现的“使用学生廉价劳工”现象。当然,学校也应该维护好企业的运营利益,强调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纪律性,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和企业成本。校企双方可以探讨顶岗员工的人才备案,制定就业优先双选机制;产研合作共同开发教材、开展项目课题,推动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总之,只有三方利益均得到保护,才能让“顶岗实习”可持续下去。

篇3

机械工程在国外已被广泛地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与社会效益,如福特汽车在应用机械工程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流水线生产方式,大大加速了欧美各国的机械化进程。丰田汽车公司在传统IE的基础上提出了日本式的机械工程――丰田生产方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国内外竞争环境的变化,国内企业也逐渐意识到机械工程的重要性,部分企业开始重视并应用机械工程的相关技术。

可见,十几年间机械工程在国内取得了越来越大的认可,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高校在机械工程教学中过于强调其技术与方法,忽视了改善意识的培养与训练,而改善意识是从事机械工程相关行业人员必备的思维基础,所以培养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改善意识与思维应是IE教育体系不可忽视的环节与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指出改善意识与思维在机械工程中的重要地位,给出了如何培养学生改善意识与思维的相关途径与思路。

一、机械工程的学科特色

1.1 机械工程学科的综合性。

机械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作为综合叉学科它融合了管理科学、机械工程、企业管理、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1.2 强调系统性改善。

机械工程强调改善,强调消除浪费,从这个角度讲,有人称机械工程为企业赚钱的工具,所以无论是传统的机械工程技术还是机械工程的最新发展形式――精益生产,都提倡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进行改善。可以说,改善是机械工程的灵魂与精髓,但值得注意的是机械工程所倡导的改善是系统性的、需要从全局进行通盘考虑,所以机械工程追求的是整体优化,追求人与机器的协调、技术与经济的统一、效率与效益的平衡,最终实现“1+1>2”的改善效果。

1.3 机械工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福特流水线生产取代传统手工生产,到融合批量生产低成本与手工生产高质量的精益生产,再到IE+IT的企业增效模式,等等,无不体现着机械工程随时展、随社会需要不断成熟、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发展轨迹。

二、提升改善意识的途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改善意识培养与改善能力培训在机械工程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在机械工程的教学,IE教育者应积极努力争取机会培养学生的改善意识与能力,以便为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积极参与改善活动提供源动力。本文认为培养学生的改善意识与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完善课程体系 。

目前,IE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关于基础知识与机械工程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已经设置的比较全面,相应的改善技术与方法已占较大比重,但改善意识与能力培训方面的课程很少涉及,所以必须加入和完善改善意识及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以培养学生改善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改善思维。

2.2 丰富教学形式。

根据IE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应进一步加强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传统的课程多以讲授为主,但机械工程是一门实践与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所以案例教学应是不可或缺的形式。通过案例分析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学生的改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认识到机械工程知识的价值;

此外,实践教学也是重要的环节。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就应该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实体企业,在企业生产现场应用自己的课堂知识,在实践中体验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生命力。

2.3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已经得到全国高校尤其是工科高校的普遍认同,其对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一方面,学校应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能为学生提供有保障的实习环境与实践基地,以方面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企业具体生产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所学知识有意识地去解决工厂中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师也应该积极投身到工厂实践中,与企业合作,争取企业的相关课题,进而通过项目的开展实现教师自身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并通过积极带动学生参与相关课题,实现学生改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三、安工大机械工程专业学生改善能力培养实践

近几年,安徽机械大学在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改善能力与意识的培养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 以创造学为突破点培养学生的改善思维。

根据制定新教学计划,创造学试点班学生陆续学习了《创造能力开发与培训》、《创造学》、《发明与专利》、《创造工程学》、《发明案例分析》等课程。为了保证改善意识培养的质量,安工大管工学院在冷教授的带领下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如在学生中开展“每日一设想、每两周一交流、每学期一创意、每人每年一项专利”的“四个一”活动。几年间,安工大的学生已取得各项专利400余项。

3.2 积极拓展实习基地。

篇4

3.教学方法单一。目前,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大多沿用传统的课堂授课。在这种授课形式下,老师是课堂的主人,主动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所授知识学生往往听不进去,而学生需要的知识老师讲不出来,从而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课程体系设置基本原则

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需兼顾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了突出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通用性与针对性结合。无论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型机械类研究生,在专业基础理论方面具有通用性,在基本技能方面也有共同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如“数值分析”、“矩阵理论”等具有基础性、通用性的课程应优先考虑。同时,应针对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开设“机器工况检测与故障诊断”等针对性课程。

2.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应打破传统研究生教育以学科为主的设计思想,逐步建立以职业职责和技术技能分析为依据的课程设计思想,面向社会需要,侧重应用性,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同时也不能忽视专业基础理论的传授,坚持应用性与理论性并重的原则。

3.强化学科交叉与融合。机械工程领域的技术发展与材料、计算机、通信和电子技术等许多领域相互关联、密切交叉和深度融合。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应突破学科的限制,实现跨学科、多领域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将各种先进技术成果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中来,使课程教学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三、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是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和培养单位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了培养出符合时展和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

1.构建具有专业学位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制订必须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服务学生和社会需求。专业学位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设置课程时既要兼顾到基础理论的传授更要突出应用技术的培养。具体而言,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按类别设置为:基础理论课、专业技术类课程、辅助类选修课。基础理论课程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基本类似,主要讲授该领域必备的基础知识,是开设专业技术类课程的先导课程。为了适应学科交叉的要求,应该设置与数学、计算机和检测控制等相结合的应用技术专业选修课程群,供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课题内容和未来发展选修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应根据专业方向和学科发展优选教学内容。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周期短,课程不能太多,应尽量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例如“,现代设计方法学”由“现代设计学”“、优化技术”、“有限元法”、“可靠性设计”4部分内容组成,一旦开设这门课就不应再单独开设相关内容的课程。此外,应根据培养计划定期对课程体系进行筛选,及时淘汰或替换不合适宜的课程或教学内容,避免出现学用脱节、学非所用的现象。

2.强化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现有教学模式基本以课堂授课为主,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现有教学模式,使学生学用结合。首先,应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强调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课堂上突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体合作、深入探究的创新精神。结合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现状,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鼓励授课教师尽可能吸纳来自于生产、科研一线的新技术、新成果。其次,采用互动式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授课时,改变灌输模式,增加互动和讨论环节,活跃教学气氛,让学生积极思想并主动参与。第三,通过组织实践训练、学术调研、学术报告等多种课堂外教学形式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操作的能力。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达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充分利用。

3.建立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的实践教学模式。高校实践教学资源比较贫乏,实践性师资力量薄弱,应积极开拓校外资源,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之路。培养单位应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完善联合培养机制,建立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同时利用企业资源培养师资,许多授课教师虽然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在实践教学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可让他们定期赴校外基地进行学习交流,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

篇5

在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这两个现代教育最根本的特征。大连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地区,机械工业发展速度快,需要高素质人才多,所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生产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具有明显的现代特征。

1.2 职业性 本文由收集整理

工学结合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浓厚的职业导向性,学校与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我们认为,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实际工作情景中教育自己,养成积极的工作态度,掌握未来就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准备,最终使他们能顺利地走向社会,完成学习生活向职业生活的过渡。

1.3 市场性

校内学习与校外工作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内实训基地实习相结合)是工学结合又一特征,是一种市场化运作方式,正是从这点出法,学校教育更贴近社会的需求,学校和企业(包括校内实训基地)这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1.4 大众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从业职业人员技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存和求职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需要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型的高技能人才越来越多。要求得到高职教育的人也日益增多,工学结合对受教育者职业发展的关注,正是它大众性特征的最好体现。

2 学院机械工程类专业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计划的实施,大连地区的装备制造业飞速发展,正是这一形势的发展,成就了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类专业的发展,因此,我们的定位是:为了促进大连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学院成为大连地区装备制造业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担负各种工业企业高技能型人才的培训重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的自身价值,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旺盛,从而实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工学结合”的模式是院校目前办学定位最有效、最

基本的途径,它的前提是学院与企业必须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

我院坚持“举校企合作方案,走工学结合道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积极与国内外一流知名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目前已与1000余家企业建立了以“共同培养企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合作关系。其中机械工程类专业与百余家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血缘关系”,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筑平台。通过走访、协商、谈判的方式,我院的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先后与简伯特公司、通世泰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固特异奥托技术有限公司等近百家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唇齿相依的“血缘关系”,把学校教育融入到行业企业之中,把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到学院,达到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进行人才的培养的目的。

3 学院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学院的“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实训中心”,是一个汇集了数控加工技术、电加工技术、普通机械加工技术、模具技术和钳工技术等领域大型综合性实训基地。专门为机械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提供本专业实训的场所,这些都是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必备条件。

该实训中心占地面积约为5200平方米,下设22个实训区(或室)。该实训中心拥有设备约为350(台套),设备总值约3500万元,主要设备如下:经济型数控车床20台,全功能数控车床13台,数控车削中心1台,数控铣床8台,台式加工中心11台,4轴4联动立卧式加工中心2台,5轴5 联动立式加工中心1台,快慢走丝线切割机床12台,电火花成型机床3台,光学曲线磨床1台,数控激光雕刻机1台,光学曲线磨床1台,三坐标测量机2台,磨床12台,车床30台,钳工实训装置64工位,冲床及注塑机5台,各种典型夹具8套,气液压控制实训台7台,机械原理与零件实训台2套,工具仪1台,粗糙度仪3台,硬度仪3台,数显测量设备若干,计算机150台,多种cad/cam软件。

该实训中心设备以生产型,企业在用设备为主,能满足典型零件部件生产加工技术要求,设备数量、规模、功能技术水平在大连市各大专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位于前列。实训中心现有专职实训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14人,兼职实训指导教师5人,实训中心能同时容纳700名学生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和生产性实训。

篇6

一、引言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是适应北京市经济技术发展、适应创新型社会的必然发展方向,也是国家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虽然我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制造业大国,但是创新能力仍然不强。专业硕士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与学术型研究生从培养环节、课程体系等方面没有明显区别,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如何构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弥补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脱离工程实际、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有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实时开展专业硕士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和探索十分必要。

二、基于创新的地方高校机械工程学科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建设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北京市市属高校,其前身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于1985年即开始招收研究生。机械工程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发展历史最长的学科之一,下设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先进装备动力学与控制、先进制造装备工业设计六个二级学科,在机械行业享有盛名。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从2011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招生147人,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生65人。我校全日制专业硕士的生源对象主要是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由国家统一组织的全国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研究生考试包括笔试环节和复试环节。笔试包括“政治+英语+基础课+专业课”模式,考试内容主要关注理论知识,无法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成绩达到当年的国家录取分数线即可进入复试(包括笔试和面试),由学院单独进行。笔试主要围绕学生的报考方向进行试卷设计,仍然注重理论知识的测试。目前的机械工程作为工程类学科中的基础学科,机械工程学科与产业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呈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机械工程的外延不断变化,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越来越多。机械工程学科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势必会引发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上课程体系的变革,因此如何培养专业硕士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重中之重。

学校依据国家和北京市的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结合北京市地区工业特点和现状,在保持和强化鲜明的技术特色的基础上,发挥优势,不断开拓创新,进一步明确在光机电一体化、先进制造、机器人、仪器系统等研究领域的学科主要发展方向。建设了智能制造、智能仪器、智能控制与现代设计等学科高水平科技创新研究平台,承担了一系列国家、北京市科技项目,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工程专业应用培养与理论研究能力培养相结合,与近年发展的北京市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等骨干学科相结合相支撑,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面向工程、面向高端应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学院机械工程专业领域定位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发展目标。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的特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不断产生,更加注重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机械工程学科具有悠久的工程实践传统,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面向高端装备,服务机械工业的工程教育特色。学科下属六个二级学科,突破原有课程与学科之间的壁垒限制,将课程体系划分为:注重人格与素养养成的人文社科类课程群、注重发展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群、注重研讨与研究的专业基础与专业方向课程群等。培养研究生扎实的专业基础,使其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促进学生摈弃了传统学科视角,积累了一套整体化的学习经验,以协同创新的眼光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便应付将来不同职业的要求,自如地进行专业转换和知识更新。

三、基于创新的地方高校机械工程学科专业硕士的实践体系建设

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需求,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高端装备的机电系统的设计能力;智能制造过程中的检测、控制技术应用能力;先进制造技术于计算机辅助工具的应用能力;机电融合应用能力;协同创新能力等。建立了融合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

校内实践基地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实践创新品质的培养。初期多以课堂理论教学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在增进基本理论认知的同时侧重对基本实验技能与数据处理能力的训练,并形成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

在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了面向全院的必修实践课程“机械工程综合实践”,包括工程建模分析能力、现代制造工程技术、测试实验技术三门独立实践课程。工程建模分析集计算机图形学、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一体,在虚拟条件下对工程产品进行构思、设计、制造、测试和分析等。掌握典型机电产品零件的三维虚拟模型建模方法;掌握典型机电产品三维虚拟装配体的装配方法、掌握应用零件三维虚拟模型以及三维虚拟装配体绘制工程图的方法、掌握分析零件三维虚拟模型相关参数的方法、掌握应用三维虚拟装配体进行运动仿真以及获取相关参数的方法。

现代制造工程技术,要求学生能够完成典型零件的数控编程与典型零件数控加工实验、数控机床主轴系统精度检测与分析,数字化生产线建模与仿真分析,使学生较深入地掌握现代制造工程领域内零件加工工艺的设计、程序的编制、数控机床主轴回转精度测试的实验方案设计、测量及数据处理与分析,掌握生产系统中解决实际制造系统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从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的科学研究及工程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测试实验技术,从实验出发,使学生较深入地掌握机械工程领域常见物理量的实验方案设计、测量及数据处理与分析。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了解工程测试与信号分析的有关理论、实现与应用的基本思想,掌握现代测试与信号分析的理论与技术,提高将工程测试与信号分析技术应用于工程实际的能力,培养科学实验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复杂机械系统性能测试的科学研究及工程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研究生通过一个相对完整的机械系统设计、制造、测试和控制的工程应用过程的基本训练,提高了创新实践的能力。

在校外与北京机床研究所、北汽福田、北京京仪集团、东方振动研究所等企业联合,构建了北京市教委与企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基于这些基地,合作开展科研,完成国家与北京市多项科研项目,配合企业进行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注重的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从中总结规律、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结合本校特色,研究构建了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以及实践环节,将校内校外实践基地融合,旨在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培养专业硕士的课程教学模式、招生培养过程的监控机制以及毕业环节的考核机制,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合格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小平,罗文标,曹蔚,等.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 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46-49.

[2]于福莹,肖宏,王加春,等.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50-53.

[3]丁雪梅,甄良,宋平,等.实施分类培养,构建应用型人才质量保证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1-4.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ster's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Exploration

WANG Hong-jun

篇7

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是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未来从事专业工作、专业实践、创新设计与工艺开发的知识平台的主体。在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实施的教学方法大多数以教师一言堂,以学生听、记、背、用为主。大多数学生面对工程实际问题(校内实践)时却无从下手,缺乏分析问题、有效应用理论知识的思维、方法、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与实践中,怎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借助某种方法将理论知识有机地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不断实践,自觉不自觉地将理论知识作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工具,成为高校教学中一直关注和追求的目标。

一、现阶段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1.课程的课堂教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集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提高人才质量于一体。现阶段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大多数采用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传统教学方法。现阶段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布置作业法、课外辅导法等。对学生而言,现阶段教学方法便于学生记笔记,掌握重点和难点,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对教师而言,现阶段教学方法讲解深入浅出,有利于现场发挥和有效控制教学进度。其中的讲授法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减少学生探索知识的时间,避免走弯路,它有助于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有利于较快形成概念,理解有关知识。

2.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现在的课程教学中有很多实践性环节,如有举例说明、例题验证、习题辅导等穿插性实践环节,有实验、课程设计等专门性实践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大多数属于命题实践环节,是已知条件清晰、问题明了,运用固定的套路解答的实例。实验教学是集中性实践环节,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但实验条件是实验室设定好的,仅仅是进行验证和求证,与生产实践距离较远。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停课一周至三周的时间内,按照任务书,围绕给定的条件,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确定方案、设计计算、绘制图纸等环节,进行一次综合的、系统的练兵。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咀嚼所学的专业知识、了解的固定套路,发挥自己的才智,解决了问题,也得到了专业设计方面的基础功夫训练。但课程设计对学生来说是被动的命题作文,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且与实践联系不是很紧密。

3.现阶段课程教学的特点。现阶段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特点:(1)通过演绎推理来传授知识,其逻辑起点是较正式地阐明概念和理论,然后用例子和问题来论证,教师授课辅之以阅读、练习和习题等有效方法,传递具体事实、原则、系统知识或技术。(2)课堂中绝大多数时间均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收。事实上,学生在工作实际中遇到工程实际问题,知道些什么很大程度上并不能解决问题,关键是怎样思考、怎样判断和怎样行动,然后借助查阅有关原则、理论和事实的有关记录,才能出色地完成工作。(3)现阶段的教学方法在提升思维能力方面确实有缺憾。现阶段教学方法在完成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的传授积累方面拥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的激发和提升缺乏锻炼指导。

二、案例及案例教学法

处于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关心的是将来的职业会碰到什么样的现象,问题在哪里,怎样思考、怎样判断和用什么知识来解决。如众所周知,人的智力由内智力和外智力两部分共同构成,内智力指大脑的思维能力,外智力指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内智力是智力的核心,外智力是智力的外壳。人们越来越感知:现时代的竞争更多地体现为内智力的竞争,以知识积累为中心的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学生的需要,知识追求的目标已经从追求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转化为应用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知识。学生包括教师迫切需要一种驾驭和超越知识的教学,以适应知识体系的迅猛膨胀。

(一)案例

“案例”一词最初出现在医学界的医案及个别病例中,随着研究和应用的需要,案例分析在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及医学、法学等的学科中,已成为最行之有效的研究和应用的工具。根据案例,可以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挖掘发现,从中寻找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成份,这是应用性学科最快捷、准确的研究手段及方法之一。

案例具有故事性、戏剧性、意义未尽性三大特点。案例能够把人们无形中带入一种身临其境的情境当中,事件发展的戏剧变化或冲突环节能启发人们更多的思考,启发人们产生某种共同情怀和不一般的感受。案例具有典型性,能够因事件本身的变化、冲突呈现多个问题,结局的解决办法不是局外人能够解决的。

(二)案例教学法及其特点

1.案例教学法。关于案例教学法的解释有多种,应用的对象不同,案例教学法的界定也不尽相同。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含义多数解释为: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团队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案例教学法有许多优点是现阶段教学方法中所缺乏的。(1)以案例而不是依赖演讲和读书作为教学手段;(2)通过自学、相互交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3)知识与技能是通过对案例的研究与分析发现获得。

案例教学法的指导思想颠覆了现阶段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思想是从工程案例出发,通过分析,发现或找出问题,再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或知识,而现阶段教学方法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从解决问题的知识有哪些出发,遇到问题怎么用。

3.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难点。(1)教师选取案例的难点。教师选取案例时不能仅仅把案例等同于举例、验证以及已知约束条件的大作业。目前,适用于工程类的经典案例有限,得花费更多的时间。(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由于案例教学侧重于分析案例,学生主要通过课前预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课前准备的程度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3)案例与授课内容及课时的结合。案例所附的研究问题很难一体适用,恰当的案例很难选取,尤其是课程内容枝节零散时,不当的案例会适得其反,使学生无法掌握到学习的要点和理论知识。使用多样的案例有助于收到案例教学预期的效果,可经典案例少,有限的教学时间限制了案例的使用,是目前案例教学的又一种现状。

三、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教学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机械工程类专业类课程均具有鲜明的工程实际背景,其共同的特点决定,应该减少或压缩“满堂灌”和“填鸭式”的课堂讲授时间,改变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性较强的与工程实际场景相似的课堂交流,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或活化知识。

为此,有必要探索以下几个问题:(1)案例教学法与现阶段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现阶段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法各有优势,既要发挥现阶段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系统化的优势,又要发挥案例教学在适应工程实际的技能训练的优势。如何在实际教学有限的学时内完成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和技能的实践性训练,是目前在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2)教师与学生角色及地位的调整和转换。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各自担当着不同的角色。“教”的角色是教师,“学”的角色是学生。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同时出现在课堂中,在不同时间段,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谁为主角、谁是配角,如何实现调整和转换需要深入探讨。(3)教案的编制。教案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具体设计和安排,事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案虽然不能等同于剧本,但教案应该有营造气氛、适时调控的编排,编排教师的指导、引导角色,编排学生听讲、研究、实践等环节,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知识或技能,满足个体在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方面的要求和愿望。教案中既要有教师对基础知识的揭示过程,又有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接受、理解、活化过程;既有教师的引导过程,也有学生的思考和自我学习过程。(4)教学效果的评价策略。教学效果的评价重点放在教师与学生的反思过程。教师的反思评价侧重于课堂讨论效果的评价、教师自我评价与对学生行为变化的评价,尤其针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于心智发展、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变化等;学生的反思评价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及参与程度的评价,具体可以采用学习日记、学习行为和成就、学习效果等。

四、后续工作

1.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找到现阶段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存在的不足。

2.针对相关课程,广泛收集工程案例。

3.编制和撰写教学案例。

4.组织相关骨干教师,评定教学案例。

5.编制适应案例教学的教学教案。

6.结合所授专业课引入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黄文澜.举例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辨析及其优化整合[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3):133.

篇8

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有很多的文献对美国大学教育进行过介绍。笔者曾受北京市教委资助到美国华盛顿大学机械工程系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习,亲身感受了美国的高等教育情况。在此期间,对该系的本科教育情况进行了了解,并旁听了机械工程系本科的一些基础课程。本文主要以作者在华盛顿大学机械工程系访学期间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介绍华盛顿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教育的培养方案、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情况,并与国内大学本科教育进行了比较,希望能对目前国内的高等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一、培养方案

华盛顿大学成立于1861年,是美国一所世界著名的公立大学,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海滨城市――西雅图,包括机械工程专业在内的所有工科专业均归属于工学院。之前曾听说美国的本科教育在前两年不分专业,到第三年才选择专业,但在华盛顿大学机械系的本科生是从一入校就确定了学习机械工程专业的,除了个别同学会转专业之外,大部分同学不存在再选专业的问题。美国的大学本科教育采用大专业的形式,与国内的细分专业本科教育不同,华盛顿大学机械工程系的本科教育只有一个机械工程专业,而在国内的机械工程通常是一个二级学院,一般涵盖有多个专业,比如我校的机械工程学院就包括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环境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多个专业。华盛顿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比较成熟,平均十年修改一次,在华盛顿大学的机械工程大楼里张贴着从1896年以来的每隔十年的培养方案。从那些不同年份的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每次的培养方案变化并不很大,主要是根据时代的发展而做一些改动,表1是华盛顿大学机械工程专业2010年的本科生培养指导方案。

从以上华盛顿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国外的本科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基础课程,培养方案中数理化基础课程占到4分,或27.2%;工程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95学分或52.28%。

2.选修课程涉及面广,提供了机械工程领域所涉及的多个方向,包括能源、环境、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

表1华盛顿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指导方案

(注:具体课程括号中的数字为学分)

3.实践类课程相对较少,相对于国内约占培养计划30%的实践类课程而言,该培养方案只在选修课程中有一门类似于国内高校毕业设计之类的课程,而且没有国内高校通常时间长达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环节。在这一点上也反映了国内外企业对学生的不同要求,国内企业希望高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分配到企业后能直接工作,而不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培训;而国内的高校也迫于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迎合企业的要求。总体而言,任何一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其学时和学分大体是确定的,在增加实践类需求的同时必然会导致学生在基础课程学时的减少,从而会导致学生的基础不扎实、适应性不强。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曾提出了著名的“三问”,归根结底就是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引发了教育界的大讨论,个人认为这与现在国内大学生的培养模式是密切相关的。与美国大学本科重基础教育相比,国内本科教育专业分得太细,学生的知识面太窄、基础不扎实。

二、教学方法

在华盛顿大学访学期间,旁听了“传热学”、“流体力学”和“工程热力学”等课程。笔者在国内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讲授其中的“传热学”和“流体力学”两门课程。通过旁听体验到国外教授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与国内的不同。在国内这三门课程是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学科下各二级学科的基础核心课程,但在华盛顿大学是作为机械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来开设的。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的教学硬件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目前国内的高校基本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比如我校的教室已经100%配备了电教化设备,绝大部分的教师都采用了全程的多媒体教学。华盛顿大学机械工程系的教室也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在我参加旁听的三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授均采用板书进行教学,授课过程中极少采用多媒体。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上,应该要辩证对待,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后,经常有学生问老师要电子版课件,有的学生认为有了老师的课件就可以自学,不需要到课堂去上课,甚至逃课;或者即使到了课堂上课,现在也很少学生做笔记,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上,华盛顿大学课程基本都由教授讲授,但每门课程均配有两个研究生助教,教授只承担课程讲授工作,其他如批改作业、习题讲解等均由助教完成。助教承担了大部分繁琐的工作,而教授则将精力集中在课程的授课上,当然这对助教的要求也相当高。

三、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华盛顿大学机械工程系在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上也与国内存在较大的不同。以笔者在国内讲授的“传热学”和“流体力学”两门课程为例,均采用闭卷方式进行考核,平时作业占20%,期末考试占80%。在华盛顿大学机械工程系旁听的三门课程均采用开卷方式进行考核,对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如表2所示。

表2华盛顿大学机械工程系对三门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

教授在上第一节课时就会告知学生本门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以及作业、实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各个环节在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因此绝大部分学生从课程开设之初就一直认真对待每次作业、每个实验、期中及期末考试。他们的学习完全靠自觉,教授从来不点名,但旷课的现象很少,另外抄作业现象也很少见。因为有两个助教批改作业,并且都批改得很仔细,一旦被发现抄作业将没有平时作业成绩,对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影响很大。相比而言,国内的大部分课程期末考试一般占到80%左右,因此很多学生都是在考试之前进行突击学习,甚至铤而走险进行作弊,这种方式会造成学生死记硬背, 很多学生都有考完一门忘一门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同时,在考试方式上,闭卷考试只能考核一些课程中的基础知识点,而对于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一些知识点及工程应用在期末考试中无法进行。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工程应用往往涉及一些综合知识的应用,比如需要查表,需要用到一些经验公式等应用方面的知识点,很难通过闭卷的方式进行考核。而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则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实际应用情况。

四、教学管理

华盛顿大学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学期,重要的基础课程一年均开设两次,并且由不同的教授进行开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教授以及合适的学期进行注册学习。任课教授具有自主调课的权力,如果进行调课,直接和学生联系,通过邮件告诉学生调课的时间和地点,而不必经过教务处的批准,这种方式大大节约了学校的管理成本,同时也充分信任教授能处理好这种事情。

在美国,公立学校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是完全免费的,但上大学的学费非常昂贵,在华盛顿大学国际学生和外州学生每年的学费约3.5万美元。目前我国国内工科专业的学费约4500人民币(按汇率6.2人民币/美元约合725美元),美国大学的学费大约是我国大学的48倍。由于学费昂贵,加之他们所上的学校和专业都是自己所选,美国大学生普遍珍惜这个代价昂贵的学习机会。

尽管学校有专门的学生公寓可以提供给学生,但价格比在校外租房还贵,学生普遍在校外自己租房。在学生管理方面,美国高校没有像国内高校普遍配备的辅导员,一切问题主要由学生自主解决。

华盛顿大学采用学分制度,在美国的GPA (Grade Point Average)非常重要,GPA即平均分,由每门课程所取得的成绩根据学分权重计算而得。因为无论是选择继续深造还是就业,本科学习阶段的GPA都是最重要的参考指标。一个学生要申请排名靠前大学研究生的奖学金或到好的企业就业,就必须注重每门课程的学习。因此国外学生对每门课程的最终成绩非常看重。而每门课程的期末考试只占到了不超过40%,因此学生对平时作业和期中考试都比较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风普遍较好。

[参考文献]

[1]别敦荣.美国大学教育观察[J].中国大学教学,2002,(12).

[2]袁庆成.美国大学教育的几点信息[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5,(3).

篇9

加强机械工程实验室的建设与规划 除上述实验外,还在学院综合实训中心建设以机械研发为主体的机械工程研发中心,以配合机械工程专业的实验、实习、科研工作,促进机械实验的教学工作,同时,合理规划机械工程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并将其纳入学院实验室建设的长远规划之列。

建立与之配套的机械工程实验室规则与制度,规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工作 为更好地做好和发挥机械工程的实验教学,我们在完善机械工程专业实验室教学规则的基础上,层层建立机械工程实验制度,并结合实验室的建设、实验教学做到层层落实到位,做到制度到实验室、实验台,制度到每一位学生手上,规范学生的实验、指导学生做好实验,促进实验教学有序进行。

做好机械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监控,及时指导机械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 在机械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建立了实验日志制度,管理人员定期进行监控,对出勤、教学组织、实验效果和实验仪器保护、卫生、安全等各个要素进行检查,以有效保障实验顺利、高效进行。

将实验教学纳入教学的全过程管理 将实验教学纳入全过程教学管理,既是对实验教学的促进,也是教学监控的必然。我们通过组织实验教学,并把实验教学成绩、学生考核成绩纳入学生综合学习成绩,既促进了实验教学的开展,又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规范了实验教学过程管理。

2 重视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保障

扎实开展实验教学的同时,我们以学院实习基地为依托,强化机械工程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取得了教学、科研的双丰收。

与寿光市大型企业建立长期实习合作关系 每学期依据课程的开设情况,都安排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到企业的实习车间、厂房和机械加工岗位进行为期的4周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工人师傅的指导与加工示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水准,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

以软件园为依托,建立科研与研发平台,助推实习基地向研发型方向发展 目前,寿光市软件园内有大小机械研发企业近20家,这些企业既是机械研发的龙头企业,也是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对接与操作能力提高的良好平台,为此,我们认真组织对接,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基地关系。高职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可定期到基地进行实习,从事机械加工、研发与操技能的学习,并为就业选择创造一个良好基础,同时校企合作建立教学基地,不仅是学生的实践基地,同时也成为教学科研的平台。

走多元化基地建设的新路子 依据国家高职教育方针和现行的办学政策,先后与潍坊、寿光等50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关系,学生可充分利用节假日等时间到实习基地进行科研和加工、制造、营销等学习,既丰富了学习生活,也强化了学生对机械专业的认知,为专业实习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践保障。

3 以实验、实习教学为抓手,促进学生迅速成才

实验、实习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掌握技能的重要环节。加强实[第一 ww w .dylw.NET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服务]验、实习教学就要改革课程设置、改革,合理规划基础与实验课时的比例、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创新教学理念,从全面培养提高学生技能素质的理念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篇10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在这一过程中,市场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是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独立学院实施“应用型”理论教学和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注重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作为独立学院,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自建校起就非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很多课程中均配有实践课程。为突出办学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正努力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应用型课程要求高校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不同于一般的实践课程,是综合了应用、实践、技能的知识的课程体系。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以机械工程专业综合实训为试点课程,改革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

独立学院在课程组织方式上必须有别于母体高校,特别是要破除母体高校那种大而全、宽而广的课程组织方式。独立学院可以建立灵活、高效的课程组合方式。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老三段课程组合方式,建立交叉融合的组合方式,以加强课程之间的融合和渗透。

专业基础课是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注重拓宽学生就业面。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机械制图、电工电子学、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其中机械设计基础整合了力学、公差、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等课程的内容。这些课程是后续学习专业核心课的基础。

机械设计是是机械生产的第一步,是决定机械性能的最主要的因素。《机械设计》课程作为机械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前后承接的课程有《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液压传动》等。要求学生掌握根据使用要求对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运动方式、力和能量的传递方式、各个零件的材料和形状尺寸、方法等进行构思、分析和计算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描述以作为制造依据的工作过程。

根据课程特点和独立学院的教育特色,教师可以对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进行改革。机械工程专业作为典型的应用型工科专业,有很多相关联的课程,比如“机械设计”,“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这些课程的知识是紧密联系的。如果单独讲授,很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些课程的组合方式采取交替排列的办法,使这些课程中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将几门课的知识综合到一个大作业上,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

比如“互换性课程”中安排了一个综合设计,在所给的零件图上标注几何公差,确定尺寸公差,根据零件加工的特点,确定表面粗糙度值。根据装配图的特点,确定配合类型,并进行标注。这样把机械设计、机械制图和互换性课程的知识都揉合在一起,难度加大,通过实践,教学效果要比单一讲授理论好得多。

对机械设计基础中齿轮传动的讲解,如果将课堂放在车间,直接面对车床的主轴箱进行讲解,这样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专业求知欲望。

三、专业核心课教学方式改革

专业核心课是整个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以市场就业为导向,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设置了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几门核心课程包括:机械加工工艺基础、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控制技术基础、CAD/CAM软件应用基础这几门核心课程是专业教学的重点,是技能培养的重点。其中每一门核心课程都综合了传统课程体系下的数门课程,这就为增加较多的实训环节提供了保证。

专业核心课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组成如下:

(1)通过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并训练相应的软件,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三维CAD软件造型的技能,并学会一种CAM软件的使用方法,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目前,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主要安排Pro―E和CAXA制造工程师两种软件的教学。

(2)通过学习《机械加工工艺基础》,学生掌握材料、热处理工艺、机械加工工艺、机床和刀具等加工常识;通过《金工实习》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车、铣等机床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相关工种操作的基本知识和工艺特点;通过学习和专门训练《数控机床与编程》,使学生具备编制中等复杂零件加工程序和操作较高档数控机床的技能,了解数控机床的分类、结构、工艺特点、加工范围、刀具选用、一般操作技术和数控机床的日常维护保养知识。

(3)通过《PLC可编程控制器》、《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机电控制基础知识;通过实践项目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相关的编程与调试、传感器的选型及应用等技能。

四、实训课教学方式改革

机械工程专业很多课程更加强调实践学习,才能领会所学的理论知识。机械工程专业专门开设有实训课,比如金工实习,数控加工,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液压传动,PLC编程等,这些实训都是在学完相应课程后完成的。而教学中实训类课程均是每门课程之间独立讲授,导致学生学完很难将这些课程关联起来,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数控类课程存在紧密的联系,每门课程的内容作为实际应用的一个阶段进行学习。

综合实训类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工作,其内容多,分类细。涉及的课程包括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机床与编程、计算机辅助制造CAM/CAPP、及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等。这些课程要占到专业基础和专业必修课程的一半以上,故这些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为增强实训类教学的学习效果,需要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使之更符合实际的工程应用。可以在具体的项目的引导下,带着目的和自己的疑问去实习和实训,能够更好地应用和领会理论知识,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并重。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拟在学生第七学期开设专业综合实训课,结合已学完的相应课程,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自学能力。制定综合实训课的教学大纲,大纲分两条主线,一条为机械设计制造,一条为机电控制。

机械设计制造方向具体的实训内容包括:

若干零件的实际测绘一计算机二维绘图一绘制完整零件图和装配图一建立三维模型一编制工艺路线一计算机编程一数控机床加工等。

机电控制方面具体的实训内容包括:

电力电子实验(熟悉继电器等元件)一可编程控制器软件编程学习一PLC实验室进行电控实验(包括:彩灯、交通信号灯基础实验、电梯升降控制、温度传感控制、邮件分拣控制、搅拌机控制、电机正反转调控、电机调速控制等)。

机械工程专业的综合实训课要求学生通过教师设立的课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解决具体项目遇到的问题,并对学生解决项目的结果进行评价,和实践课程成绩结合,给出成绩。在实际的项目中学习和领会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协调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企业项目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构建产学研合作的人才机制非常重要,它既可以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符合市场需求,又可以制定满足人才能力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还可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践条件,积极联系校外的企业和实训基地,并建立相应的测绘实训室,将具体项目与各门教学内容挂钩,使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工程实际。具体做法是:

第一、依托北京科技大学母体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第二、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与天津中德培训中心签订了建教合作协议,开展培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第三、大四毕业生的毕设设计论文和校外工厂及职业培训基地联系,学生在工厂实习,并完成相应的毕业论文,实现双赢的价值。

篇11

Key words: mechanical engineering;mechanical product structure;practic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2-0248-02

0 引言

《机械产品构造》课程作为我院机电类学科专业基础的主干课程,包括理论教学、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该课程,以“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和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这门课程,我们除了整合了一些传统的机械理论外,还筹划和建造了相关的开放性实验室,为培养出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并将其确定为课程培养目标。

1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整体思路

1.1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强国,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和安全。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工程的核心,而机械产品构造,更能让学生直接面对产品,使其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效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随着先进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对现代制造业技术的改革以及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都提出了新的迫切的要求。随着教育部颁布的新的高校专业目录,用“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代替旧的的专业,并对其骨干课程进行了不懈改革,尤其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重点高校有所不同,其突出的特点是培养学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很强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我国竞争激烈的用人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

1.2 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 针对独立学院的自身特点和优势,以及目前,国内对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的大方向。除了要把其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外,还有推陈出新,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除了讲解课件外,还多引用先进制造技术的视频,以此介绍及讲解新知识,新技术,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有浓厚的兴趣去听,而且还要实际去操作,我们这样不断的去更新这门课程,就是为了适应目前国内外的大环境的需求而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但改革后,会造成一个普遍的问题:知识点繁多,而学生的学时相对减少,第一,不利于学生系统扎实学习机械制造加工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第二,由于知识点多,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讲细讲透,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深入的了解。

2 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重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因为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而且学生入学时成绩较好,基础也更扎实,所以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大专院校以及中、高职及技校等以培养一线操作技术人员为主。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而独立学院的学生,恰恰介于两者之间,这样,对于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如何在就业中找好定位,在当今人才的需求,成为独立学院务必要做出的改革。针对《机械产品构造》这门课程,其创新和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注重科技信息化与机械传统理论教学的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将制造业信息化软件如UG CAD,Pro-E,Mastercam等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这样除了能增强学生对学习机械传统理论课的兴趣,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机械产品构造》这门课中,让学生除了面对实物进行结构的分析和拆装外,还通过软件进行三维建模,使其对课上所拆装的产品加深认识,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而且还能对实际的产品进行简单的优化处理和创新,甚至达到产品设计的一个初步的要求,提高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还能提出问题。

2.2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生产实例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给学生提供前沿科技的实际产品或者视频,从而能够促进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和技术,使教师讲授的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开动思维的能力,而且还鼓励学生参加全国三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设计能力,以及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让学生具有工程意识,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正确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可以对现有方案进行优化设计等等。

2.3 丰富相关课程的配合措施 在改革《机械产品构造》课程的同时,我们还采取了其他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以配合此次教学改革的落实,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如开设与《机械产品构造》相配套的《UG CAD三维建模实训》(一)和《UG CAD三维建模实训》(二)课程,通过对多种工程实例的训练,增强学生运用UG进行三维建模的能力,并为后学的理论学习创造一定的前提条件;通过三维建模对《机械产品构造》课程的融入,使学生在完成基本的训练,同时增强学生运用先进设计工具进行现代设计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定期举办的UG建模大赛,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创新意识,还增加了UG升级环节的培训,使学生能够紧跟软件发展的最新技术。

3 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与展望

《机械产品构造》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除了对本专业传统的机械理论进行有机的整合外,而且结合制造业先进技术软件――三维辅助设计软件,从而进行优化,拓展了《机械产品构造》的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等,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设计的能力,从而适应现今国内竞争激励的人才需求,也完善了“高级应用型人才”院校培养目标。

4 结论

本次改革试行后,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使大部分学生已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在《机械产品构造》后续的相关专业课,以及相关的课程设计环节中,都以UG软件作为主要的设计手段,形成了系统的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初步形成了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很多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厚。这些都说明了,引用这种三维辅助设计软件、理论与实践相互穿插的教学方式,是比较合理的。

“综合性、应用型、开放式、有特色、居前列”。我院在这个办学定位下,我们从实际出发,对相关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精心做好准备,提出相应的任务要求,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集思广益,以“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因势利导,对现行的教学方法、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使其更加适应新形势和新环境,从而提高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有希,孙晓林,李与同.面向实践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研究,2009,(2).

篇12

1.1 从教师队伍的整体来看

1.1.1 专兼型的: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

1.1.2 校企型的:有本校专职的教师,又有来自企业和社会的工程技术人员。

1.1.3 理论与实践型:有侧重于理论教学的教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教师。

1.2 从教师本人来看

1.2.1 双师型应具备资格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获得高校系列职称(一般是讲师以上的职称)。同时获得本专业(或者本专业相近的)上岗证、技师证、工种等级证。如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师应获得机械类专业的技师证和高级钳工、高级铣工、高级磨工、高级数控工类的证书等。

1.2.2 双师型应具备的素质是:具有讲师资格的教师,同时又具有半年或者一年以上在机械装备制造的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经历。

1.2.3 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条件是:一是具有副高级以上的职称的,同时又获得本专业非教师系列高级技术职称(如高本文由收集整理级工程师)。并且在实践中又有很强的技术应用及开发能力、有丰富的工程(职业)技术经验,并有解决技术难题、开发高技术含量产品,组织大型工程技术项目的实施成果的教师。

2 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因素

当前,高职院校机械工程类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人数比例不高,培养力度不强、人员素质不齐、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制约着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影响“双师型”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是:

2.1 相关的“双师型”法规不完善,继续教育保障制度不全。由于,国家还没有出台较完整有关“双师型”认定的相关文件、各高职院校在认定“双师型”教师过程中,都是参照高教厅标准认定方法,不仅是在具体入选条件上,并且在程序上,资格划分互不统一、没有国家、省、市、院校四级教育制度,没有形成师资队伍培训与建设的长效机制,校企培训基地和教师科研中心、高职院校实践教育场所建设不足,专职教师实训培训和锻炼的机会太少。

2.2 教师职务评定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影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发展。教师职务评定中、强调了教材的编写、科研论文的质量和刊物的级别(中文核心最佳)。这些要求无意相引导教师追求将自己在理论性较强中文核心期刊上。从而忽略了教师实际应用的研究和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

同样,担任课堂教学的教师与在实训中心担任指导教师在职务评定中的待遇也不一样,以机械工程类专业为例。担任课堂教学的助教,只需通过学校的评定即可晋升“讲师”,而在实训中心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必须通过具有一定难度的国家统一考试才能晋升为“实验师”“技师”“高级技师”。

2.3 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大大减少到企业进行调研和实训的时间。作为高职机械工程类专业的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应到企业的相应岗位实训或者到企业、社会去调研,这样做才能不断地接触到企业的新产品、新设备,学到新知识、新工艺,更好地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充电”。但是由于近几年招生规模的扩大,我院机械工程类专业的在校生数量增加两倍,而教师增加不多,所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幅度增加。由于精力所限,原来深入企业调研、实训的惯常做法,现在却很难坚持下去,虽然我校的机械工程类专业都力争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训,但是笔者认为还是满足不了全面提升教师实践能力,达到“双师型”教师的实训要求。

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3.1 相关部门应尽早制定“双师型”标准,

转贴于

各校应保障“双师型”教师的教育制度。作为“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骨干力量,它的质量是影响培养人才的“瓶颈”,所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尽早出台“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和条件;另外还要制定师资队伍培训与建设的长效机制,并制定出相关的制度、措施等。我院在本世纪初就制定《从社会和企业引进专家,专业带动人的规定》,并制定校内教师到企业培训的相关文件。

3.2 对现有教师(指高职专职教师),要把“双师型”教师的个人追求转变成以组织形式按照“双师型教师队伍”总体建设需要进行管理。另外,还应避免“双证型”、“双职称”等类型“双师型”教师的对口问题。不要出现学非所教,学非所用的问题。我院机械工程类专业从07年开始先后选派多名教师到大连地区的大中型企业进行半年或者一年的培训,到企业第一线拓展专业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如数控技术专业所选派两名教师到大连机床集团,大连柴油机厂培训,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选派一名教师到大连奥托技术公司培训。

3.3 加大引进企业优秀人才,充实“本文由收集整理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应努力借鉴职业教育较好的国家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大从企业和社会聘请兼职教师的工作力度,并且创造条件,让这些从企业和社会聘进校的兼职教师成为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我院机械工程类专业近几年从营口、沈阳引进教授、教授级高工教授,从大连的大中型企业引进高级工程师三人,充实到模具制造与设计、数控技术专业、机械制造与设计等专业,有的还担任本专业学科带头人。

篇13

一、前言

机械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机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机电控制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对于装甲兵工程学院的学生而言,机械工程专业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机械专业教学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机械专业人才是非常不利的。目前看来,一方面,机械工程专业教学一直都存在照搬教学模式、课程单一等问题。另一方面,机械工程专业涉及的课程内容非常多,且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因此,需要合理地安排课程,将实际与理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可见,现存在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问题与其发展需求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目前机械工程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机械工程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的机械专业在教学上受苏联的教学模式影响较大,存在体系老套不够新颖、专业口径较窄和内容太过深奥等弊端。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机械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点不仅能从现代机电产品的复杂构件中看出,还能从部队的装甲设备越来越高的科技复杂性看出。

第二,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材直接地反映了课堂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师如何教,以及学生学到了哪些内容。教材陈旧,使得教师不能更好地结合时代特征授课。教材数据陈旧,不利于实验教学,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

第三,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如今各种诱惑铺天盖地向学生飞来,手机、电脑、ipad等电子产品越来越多,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再也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了。单一的教学模式枯燥无味,没有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当然倾向外界诱惑。

第四,专业课程考核模式过于单一。绝大部分的课程考核方式是通过期末试卷考试的形式进行,但这种方式过于片面,不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期末考试这种形式容易造成学生为了考试而突击性学习,并不能达到真正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三、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初步探索

目前很多高校也已经意识到机械工程专业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了一些努力。一是改善自身的教学模式。由单一式教学转变为互动式教学,坚持以学生为导向,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二是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由单一的黑板加粉笔转变为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结合。这不仅增加学生对课堂内容呈现的期待,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三是改善课程考核模式。由单一的期末试卷考试转变为平时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实验表现等综合考核。丰富的考核方式不仅有利于全面地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能更好地避免考核的片面性,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从而更好地学习课程内容。

高校为提高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所做的努力不仅于此。除此之外,在改革教材内容、建设网络课程、提高师资力量等方面也做出了许多的尝试。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地注意到了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发展趋势,并为之做出了许多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实验教学方面所做的努力。一些学校增加实验设备,增设实验课程,并在实验内容的更新上更加从学生的综合能力出发。改善老师说学生听而不做,或者老师说得多学生做得少的情况。二是对实习教学的重视。一方面,学校越来越鼓励学生团体举办各种机械工程专业相关的比赛。另一方面,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企业实习,通过适当地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机械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机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机电控制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机械工程专业涉及的课程内容非常多,且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实际操作经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不管从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还是从其设计的课程内容,或者从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来看,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越来越注重实践,是必然趋势。

四、如何实现机械工程专业的实践性教学

由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初步探索来看,要实现机械工程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对现有教学内容的改革。一是对理论课程内容的改革。对于军事学校或者军事学院的学生,其教材内容和习题还应与其所处学院紧密相关,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学生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对实验课程内容的改革。应该合理设置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与综合型实验的课时。对于军事学校或者军事学院的学生,其实验课程还可与实际结合起来。

第二,加大举行科技竞赛的力度,创建科技创新群体模式。围绕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创办各种创新实验活动,比如机器人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完善奖励制度,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及国际赛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发形成或加入以科研创新为兴趣的群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

第三,完善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加大资金投入,购齐实验实习设备。建立并完善实验实习基地的规章制度,完善科技成果的奖励制度,为科技成果的推广提供平台支持,将实验实习基地建设为一个资源共享的科研组织。

第四,加强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学校之间加强交流合作,可以进行课程交换等尝试,也可以进行项目交叉合作。校企合作,可以通过人才输送和人才培训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实验实习机会。还可以采用灵活的用人机制,聘用校外的高级技术人员、成功的校友作为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实践。在学生的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方面加大教学力度。

五、结语

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如箭在弦。教学应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精神出发,以培养学生具备机械装备的工程设计能力、控制能力和管理能力为目的,注重对学生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和协作性的训练。

参考文献:

[1]王金发.整合理念,构建开放式研究性的教学与学习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7,(21):20-24.

[2]倪志华.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机械工程实训平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