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级微观经济学笔记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级微观经济学笔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级微观经济学笔记

篇1

KONG Zhao-wei1 CAO Jian-min2 XIE Min-hao2 SU Hao2 ZHU Wen-fei2 XIAO Jie-hua3 SHI Qing-de3 LIANG Hong-bo4

1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Macao Polytechnic Institute, Macao, China(Current Address: Faculty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Macau, Macao, China)

2 Sport Science College,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100084)

3.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Macao Polytechnic Institute, Macao, China

篇2

【关键词】 高血压; 肠腔静脉分流术; 门静脉; 离断术

笔者所在医院于2004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加肠腔静脉侧侧分流术(简称为联合术)对74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治疗,同时采用单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进行治疗的76例患者的治疗,现将两种治疗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单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肠腔静脉侧侧分流术联合术组病例的一般情况见表1。

表1 联合术组与单纯断流术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n)

1.2 手术方法

1.2.1 单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开腹后进行常规切脾,结扎并切断胃上端三分之一以及贲门上腹段食管最短6 cm 以上的全部血管。操作中要特别重视高位食管支或异位高位食管支的结扎切断,如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重的情况,需要行排压式食管胃底浆肌层曲张静脉缝扎手术。

1.2.2 联合术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过程同上,立即暴露出肠系膜上腔静脉外科干长度为4 cm,下腔静脉长度6~8 cm,将上、下腔静脉靠近,行侧侧吻台,口径控制约为1.0~1.2 cm之间,最理想的是使其与肠系膜上腔静脉直径接近,如果不能通过拉扰而靠近或肠系膜上腔静脉出现异常时,可借助肠腔静脉“H”架桥术来完成。

2 结果

2.1 单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联合术的疗效对比 于术后2周~3个月间实施食管钡餐检查,结果显示术前的联合术组食管静脉曲张者70例,术后完全治愈22例,出现好转36例,无效12例;术前单纯断流组的静脉曲张者66例,完全治愈6例,出现好转34例,无效26例,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术后肝性脑病与再出血状况 单纯断流组76例患者共出现12例手术后再出血患者,除了8例表现为少量黑便后通过保守疗法治愈外,余下的4例出现大量呕血,患者拒绝再次手术,继续借助保守治疗仍无效,1周后死亡。肝性脑病共出现6例,4例通过内科治疗并及时控制蛋白摄入量,使病情得以缓解,2例出现肝功能衰竭,最终死亡。联合术组74例患者未发现肝性脑病及再出血现象,无死亡病例。

2.3 两组患者生存率比较 联合组术后1年的生存率为97.3%(72/74),术后3年的生存率为90.9%(60/66)。单纯断流组术组1年的生存率为89.5% (68/76),术后3年的生存率为73.3%(44/60)。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3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关于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方法较多,包括断流术与分流术两大类,其中的断流术通过近些年的临床实践研究,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方面疗效显著[1,2]。该术式能保证门静脉向肝血流,其伤口小、止血率高以及具有较低的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断流治疗消化道出血作用机理是直接破坏门奇侧支,因此能够表现出良好的近期止血疗效,但会增高断流术后门静脉的压力,容易引发门静脉高压性胃黏膜病变[3]。因此,一般认为断流术后的近期止血效果比不上分流术,但是分流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却较高,所以对分流术式进行改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两组临床资料比较结果显示联合组术后1年的生存率为97.3%(72/74),术后3年的生存率为90.9%(60/66)。单纯断流组术组1年的生存率为89.5% (68/76),术后3年的生存率为73.3%(44/60)。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3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联合术在可以保持充足的门静脉压力及门静脉肝血供的同时,又可以疏通门脉系高血流状态,是目前比较公认的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 裘法祖.再论断流术治疗门脉高血压症并发消失道大出血.实用外科杂志,1980,10(4):195-196.

篇3

一、生产者身体的活力

马歇尔认为,物质财富的生产取决于工业效率,而身体的活力即强健的体格、坚强的意志、旺盛的精力是工业效率的基础,是一切进步的源泉。他说:“我们必须考虑身体的、精神的和道德的健康与强壮所依靠的种种条件。这些条件是工业效率的基础,而物质财富的生产要看工业效率而定;……在许多职业中,工业效率,除了身体的活力———这就是筋肉的强壮、健全的体格和奋发有为的习惯———之外,不需要什么其他东西。……这种人的坚强、这种决心、精力和自制力,简言之,这种‘活力’,是一切进步的源泉:它在伟大的事业中,伟大的思想中,以及对于真正的宗教情感的能力中表现出来。”[1](P212-213)他认为,决定体力和活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生活必需品

马歇尔认为,生活必需品的第一样就是食物,食物的烹调是否适当关系很大。烹调不当,会使食物的营养受到损失,或者营养难以吸收,甚至食物中毒。营养过剩、不足或不平衡都会危及人的活力。在马歇尔生活时代的英国,食物缺乏导致身体普遍衰弱,体弱多病是工业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适度的休息和娱乐也是一种生活必需品。休息与食物、衣着等其他物质的必需品一样,都是人们保持旺盛的活力所必需的。马歇尔指出,维持效率的生活必需品因工作的性质而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曾几何时,手机还是身份的象征,现在的城里人可以说人手一部手机。在当今信息时代,一台高档笔记本电脑对普通员工而言还是奢侈品,但对高级管理和研究人员来说则是必需品,没有它工作效率会大大降低。所以马歇尔说:“高工资不仅能提高工资领受者的效率,而且能提高他们子孙的效率,……即报酬优厚的劳动一般地是有效率的劳动,因此,不是昂贵的劳动。”[2](P184)

(二)希望、自由、变化

马歇尔认为,希望、自由和变化三个因素与人的活力密切相关。有希望才有进取的动力,有自由才有创造力。他把自由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受外界约束的自由”,一种是“由自制力而来的较高的自由”,后一种自由对于高级的工作更为重要。希望与自由使人乐于工作,有助于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变化才有生机,呆板的、单调的生活会损害人的进取精神,以至于破坏身体的活力。亚当·斯密在论及变化与活力的关系时说:“大多数人的智力,必然由他们的日常活动发展起来。终生从事简单操作的人……没有机会运用自己的智力……他的迟钝和无知就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的呆板的、单调的生活自然损害了他的进取精神……他甚至破坏了他的身体的活力”。[3](P401)

(三)生活环境

马歇尔对生活环境与健康的关系论述较多,他重点从城市与农村生活环境差别的角度,分析了污染严重、拥挤不堪的城市环境对活力的消极影响。他说:“新鲜空气和阳光的缺乏,各种年龄的人和儿童游戏所需要的室外休息处的缺乏,耗尽那些不断流入大城市的最优秀的英国人的精力。”[2](P316)因此,马歇尔主张,在大城市中设立公园和运动场,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通过发展交通运输等措施,加快企业和工人向郊外迁移,使人们能够亲近大自然,享受清新的空气和明媚的阳光,从而提高人们的活力。

二、生产者的能力

马歇尔认为,知识也是资本,知识是最有力的生产动力。投资于教育是否明智,不能单以其直接结果来衡量。“一个伟大的工业天才的经济价值,足以抵偿整个城市的教育费用;因为,像白塞麦的主要发明那样的一种新思想之能增加英国的生产力,等于十万人的劳动那样多。”[1](P233)

但知识不等于能力,所以马歇尔强调了能力。他批评以往的经济学家太不考虑这一事实:人类的才能与其他任何种类的资本,同样都是重要的生产手段。他特别强调了企业管理才能,他说:“私人企业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权衡任何方针的得失和鉴别它们真正相对重要性的那种能力。由于实践和天才而学会使各种因素各得其所的人,业已获得致富之道;我们生产力的效率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许多能干的人,他们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获得这种企业才能。”[2](P168)

影响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教育。他把教育分为普通学校教育和工业教育两大类。普通学校教育重在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人们在以后的专业性工作中发挥潜能、自我发展打好基础。他强调:“教育必须更加普及。学校教师必须懂得他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知识,因为几先令买来的报刊上的知识一个人的头脑就容纳不了。他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个性、能力和才干。为高级工业而设的工业教育,应像普通教育那样,不断以发展才能为目的。它应当与完善的普通教育建立在同一的基础上,但应进一步详细制订出特殊的学科,以利于特殊的行业。”[1](P227)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三、分工协作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他说:“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4](P5、8)但是,马歇尔指出,分工不是越细越好“在低级工作上,极端专门化能增大效率,而在高级工作上,则不尽然。在最高级的工作部门中应当实行专业化到什么程度,是一个困难而未解决的问题。在科学研究中以下一点似乎是一个正确的法则:研究的范围在青年时代应当广泛,而随着年事日增,就应当逐渐缩小。”[1](P267-268)虽然工作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但其意思是正确的。马歇尔举了两个医师的例子,说明研究范围较广的医师比专门研究一种疾病的医师高明:一个医师总是专门研究某一种疾病,而另一个医师依靠广泛的经验来研究这种疾病与一般健康的关系,然后集中于这种疾病的研究。尽管前者很专,但他对于这种疾病的见解不如后者高明。许多疾病具有相似的症状,仅研究一种疾病显然难以做到精确诊断。

马歇尔的理论虽然产生于19世纪末,但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饮食要科学,劳逸要结合,节俭要有度

我国有句谚语说“病从口入”。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维多利亚宣言”提出健康四大基石,第一个就是要合理膳食。日本人均年劳动时间比德国多547个小时,比法国多542个小时,但日本却是世界上第一高寿国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非常重视饮食科学。1947年日本颁布了《营养师法》,1952年颁布了《营养改善法》,规定凡能容纳100人用餐的食堂,至少要配备一名营养师,日本的营养师与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300。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营养不足的现象大大减少,但营养过剩问题日趋严重,肥胖人口迅速增加。我国有两亿人超重,7000万胖子。肥胖会导致少儿智力偏低,是诱发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最危险因素,肥胖已经成为世界性四大医学问题之一。导致肥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运动。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适当的休息和运动是必要的,过度劳作、烦恼忧虑、精神紧张有损于人的健康和活力,使人的工作效率降低。

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提倡的美德,但是节俭要有度,节俭不等于吝啬。有一个公司的员工说计算机运行速度太慢,要求提高配置。总经理批复:半小时以内能够开机就不必升级。这位老总只知道升级配置需要花钱,而不知道时间就是金钱。这样的老总将会象286一样,很快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二)要开创一种开放型的文化环境

作为领导,要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任人唯贤,让员工感到只要努力工作,就会有升迁和提薪的希望;要学会放权,用人不疑,要放手让下属大胆干,不要象婆婆管小媳妇似的,事事过问,事必躬亲;要从善如流,学会善待不同的声音,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革故鼎新。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工作、地点和个人接触事物的变化,能够带来新的思想,鼓励一种“神圣的不满”,使人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束缚于既定框框之内,没有自由,就很难有创新。熊比特认为,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创新才是发展的本质。

(三)要加强环境保护

马歇尔早就强调了环境污染对人的健康与活力的消极影响,但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现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难题。马歇尔提出通过发展交通运输等措施,加快企业和工人向郊外迁移,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从而提高人们的活力。企业外迁要占用大量耕地,我国虽然地大,但人更多,人均土地很少,改善生活环境不能靠企业外迁,而是要靠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污染,加强污染治理。马歇尔的在大城市中设立公园和运动场的建议值得考虑,更重要的是要在现在的基础上提高绿化率,专用运动场公共化,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维护人们的健康与活力。

(四)要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改革

知识使人们能够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的需要。知识作为一种非实体性生产要素,其重要性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增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重要已成为人之共识。人们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充电,各种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人预言,资本时代行将过去,知本时代指日可待。无论资本时代还是知本时代,都是能者统治的时代。能力源于知识,知识的综合运用表现为能力。知识的获取是一个过程,灵活运用知识以提高工作能力是学习的目的。我国的教育在传授知识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但应试教育导致的高分低能现象依然严重。当务之急是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改革,从注重传授知识向全面培养能力转变。

(五)专业不可太专

分工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也潜藏着危机。工人一旦失业,就难以找到曾经从事的工种,不得已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工作效率也不会高,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尤其如此。另有一些人具有特殊的天赋,只适合于特定的行业,若使他做其他工作,则难以发挥其特长,工作效率低下,造成人力资源浪费。这就需要政府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步伐,来减少结构性失业和结构性人才浪费。

有些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不分专业,学生能够打下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对以后的工作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而且学生有时间对各个专业进行了解,进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的专业,避免了因为不了解,选错专业而留下终生遗憾。而有些大学在学生入学以前就已经分了专业,学生知识面很窄,就业面也就窄,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对专业相近的工作也难以胜任。在学科交叉发展的今天,专业太专,知识面狭窄,科学研究很难出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篇4

    我国的一类大学本科、二类大学本科、三类大学本科所设置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是不一样的。

    首先,培养目标不同。一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学科型的工商管理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以及宽广的专业口径,能在高校教学和科研等专门领域、学科、岗位上能做出较大贡献和发挥较大作用的并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工商管理人才;二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介于学科型与技能型、技艺型之间的人才,即要求学生既掌握较宽厚的基础理论、较宽广的专业口径,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较好的把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三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其工商管理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但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具有较强技能、技艺,能够在工作现场或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级工商管理技术专门人才

    其次,课程设置不同。课程的类别、数量、课时的安排应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选择与确定,尤其是根据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中如何处理技能知识(学生毕业后工商管理实践所要求的知识)与理论知识(学生报考研究生所需要的知识)的矛盾。一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更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基础的和认为关键的知识点的分布上,大胆地做相关的拓展和延伸,以实现符合应用特征的丁商管理的知识点、线、面、体的结合,为学生的理论素养打下坚实基础;二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除了强调课程中的管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外,更重要的是要体现适用性,要紧跟市场脚步并引导市场潮流选取合适的部分组成教学内容大一、大二主要学习的理论课,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国际企业管理等课程,大三、大四设置专业特色课程模块如: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然后学习所选模块设置的专业课,并根据所选模块安排相应的实习、实训环节;三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教材建设要了解实践对理论的需求,加大教材建设的投入,同时应从行业需求、职业资格入手,分析行业所要求的能力体系、能力单元和教学领域,并将能力标准转换成科目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应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素质为基础,并以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为依据,建立相应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和课外培养课程学时,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三,教学方式、方法不同。一类本科工商管理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以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自高自学能力,通过聘请专家进行讲座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二类本科工商管理通过聘请企业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指导实践课程使学生更好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试验室的建设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弹性学制的实施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个性化;三类本科工商管理重视实践课程的教学,授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实习单位现场讲授相关课程,并指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以培养学生的技能、技能,并鼓励学生参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第四,考核方式不同。考核方式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确定。一类本科工商管理常常利用卷面考试或课程论文的形式,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二类本科工商管理可以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通过实习报告、实训报告或在实训基地的实际操作情况给予相应的分数;三类本科工商管理主要采用学生到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实际操作来进行考核。

    一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应采用学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1.学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1)教学方式、方法

    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科型的工商管理人才,科研意识、科学素质、科研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为此,在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开展以学术活动为核心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具体操作上,一是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要求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撰写小论文或课程论文,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研讨会、报告会;二是由老师确立学生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学校可以结合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的内容组织课外科研成果竞赛活动,每年规划一批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由具有科研能力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开展科研训练,不但可掌握科研的方法,而且还培养了严谨求实,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工商管理是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均有密切关联,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而学校也应为学生学习提供激励,如定期举办各种读书知识竞赛、大学生辩论赛等。

    没有标准答案的案例。工商管理课程中的案例,不同的经营者对同一个企业也会得出不同的战略设想。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也不会是相同的,所以案例分析中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而只能是哪些战略好些,哪些战略更好些。这样学生就不会被条条框框束缚住,通过畅谈,探索更好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觉得不仅仅是在学习,而且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参与科研工作。让学生们逐步能认识到无论是学习或是研究工作,“错误”决不是可怕的事,相反,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怕犯错误,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而科研创新的成果,没有多少次的失败是不可能取得的。

    在学校开设“经济论坛、企业家论坛”。经济论坛通过聘请国内外着名的经济学家来校作讲座,介绍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扩大学生的视野。企业家论坛通过邀请有影响、知名度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董事长、总经理向学生介绍他们的创业史,学生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认识企业家的基本素质和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基本要求,学校还可以将受聘的企业家所在企业作为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基地。

    (2)考核方式

    精选出所讲授课程(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具有代表性的着作,要求学生的阅读量在40万~100万字之间。期末考试前,根据阅读要求,组织一次开卷考试(允许带阅读笔记),成绩的20%计入期末总成绩。要求学生选择一本名着进行评议,写出书面报告,作为平时考核成绩。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掌握广博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

    二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一般采用介于学科型与技能型、技艺型之间的人才培养模式。

    2.介于学科型与技能型、技艺型之间的人才培养模式

    (1)教学方式、方法

    聘请成功的企业的高中级管理者为学生团队的实践导师,指导企业调查与实践。学生以自愿的方式形成团队(每个团队7~8人,成员构成要求差异化,团队负责人民主产生。)。每个团队由导师组中的一名导师负责具体联系,团队保持充分的弹性,可根据教学实习、实训的内容和各种需要随时进行调整。

    加大实验室建设的力度。在实验室中可以利用软件,模拟企业的动态经营平台,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参与到企业的各种活动中去,完成其选定的一项任务,还可以开展了模拟企业资源计划配置的ERP沙盘课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开发,更好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篇5

作为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经济学原理可以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可以使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升。即便如此,学生在接触经济学原理这门课后,学习兴趣并不高,教学效果与预期差别太大,学生想学又畏惧它。因此,需要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摸索与研究形成一套既可行又合理的教学方法。

一、 “想学又畏惧它”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从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分析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把学生培养成为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并能熟练运用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现实工作中的问题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比较重视专业课和实训课,专业基础课的比重很小。经济学原理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完整性、连贯性较强的课程,一学期完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教学,并且完整、生动,教师难以完成此项教学任务,学生也不可能完全吸收精髓,只能大体了解经济学基本理论,至于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当前发生的经济社会问题,那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经济学原理教学效果总不尽如人意。

(二)从经济学原理课程自身特点入手分析

众所周知,经济学原理是一门抽象、逻辑性和系统性较强的课,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包括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揭示了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各种经济活动的规律。由于经济学的理论点环环相扣,前后衔接性较强,一旦掉队后面学习的内容很可能就跟不上。由于课程的这些特点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对一些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只要涉及到关于数理逻辑的部分自动就放弃了,导致经济学原理教学总是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入手分析

由于经济管理专业招生是文理兼收, 文科学生偏多,他们与工科类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知识特点和思维方式,大多数学生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教学中讲到经济学的一些案例、当今经济形势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模型等内容时,就觉得很枯燥。个别专业的学生,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开设政治经济学这门课,没有系统地学习经济数学或高等数学等课程,但经济学原理这门课需要这些领域的知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习借助数学工具尤其是边际分析法时,教师往往先把导数讲明白再讲边际分析法,费时又费力。学生在学习经济学原理时不会像对待专业课,一般只是听教师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很少有预习且课下翻阅前沿的课外书籍和资料拓展知识面。

(四)从课程的教学模式入手分析

经济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虽然很多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但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引不起学生的思考,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照本宣科,不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生活中去并分析当今经济问题,学生没有进行思考,只是死记硬背知识应付考试。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会“纸上谈兵”,达不到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大学相比,更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许多课程都根据所学的理论课程配备实训环节,但是在高职经济学原理教学中缺乏这一块,整个一学期就是老师在讲理论知识、做习题,要么讲几堂案例分析课,学生只能学到书本上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这样的知识的汲取可以说是没有成效的。而且由于课程自身特点的缘故在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难度。这些问题严重地阻碍了高职高专院校经济学原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教学效益始终在较低的层面上徘徊。

二、提高高职高专院校经济学原理教学质量的思考

经济学原理作为经济管理专业必修的基础课,教学质量是授课教师最关注的,学生掌握这门课的精髓并运用于实践中进而提升能力,对后续各门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对经济学原理课程学习的现状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提高经济学原理的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高职高专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从教学内容上进行调整与整合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和分析处理现实经济管理问题能力,从事综合及部门经济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经济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不能像本科院校一样全面系统地去安排,必须进行调整和整合。

我对三届学生进行了教学实验,发现教学效果提高不少。调整思路如下: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实践课时占了一定比例,教学时数在40~60学时,在一个学期内要把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一并介绍,这就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企业的一线操作人员和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并成为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因此,本课程在教学中,对经济学原理课程内容要“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思想进行取舍。教学中微观的比重应大一些,在讲授时重点讲经济学基本理论,如经济学的起源、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理论等等,尽量结合一些实例来讲解,淡化理论,重在应用。比如涉及高等数学的公式推导和理论论证,要淡化,通过一些案例讲授经济学原理;联系中国国情,力求洋为中用,力求本土化。在授课过程中用的数据、案例应尽可能采用我国的资料,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实证分析,以便于学生学以致用。

(二)结合课程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经济学原理的体系对学生而言是全新的,相对于高中的课程来说是从未接触的,而且其中涉及大量的概念,原理、理论,初学者往往感到迷茫。因此,需要结合经济学原理的课程特点研究一下教学方法。经过几年的探索,得到以下具有借鉴意义的措施:

1.教学方法中要重视课堂导入

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这节课的教学成败。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习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为新课教学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

经济学原理理论性较强,抽象且枯燥,通过课堂导入,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节课讲这个内容、跟上节课有什么关系、这节课都讲点啥、能学到什么,那么学生心里会有个方向,思路就能跟上老师。

导入课应力争做到切题、生动,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趣”中学习,在“乐”中求知。

比如,在讲需求理论的时候,可以带学生做个游戏:假如有一台掌上电脑,要调查一下本班的销售状况。先出价5000元,愿意买的同学举一下手,清点人数并通报;把价格降到3000元,买的同学举手,清点人数并通报;现在把它降到1000元,愿意买的举手,并通报。接着问学生通过现场调查发现了什么规律,由学生自己说出这个规律――需求定理,并且告诉学生,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以此作为开头引入新的内容。结果表明,好的导入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觉得经济学离我们其实并不远,就会认真学。

2.讲授过程中理论要联系实际,可以增加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致

孔子有句话叫“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要想学好经济学,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经济学理论往往比较抽象,有的时候还需要加以晦涩的定量分析来说明,使学生们望而生畏,产生抵触情绪,降低学习效果。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将一些抽象的定义、理论,用贴近我们生活的一些事件或是更直白的语言来解释便于同学们理解和接受。

比如,当我们在讲授垄断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的形成过程时,会用很复杂的图形进行讲解。通过我对三届学生的教学实验发现:用复杂的图形讲解后,由于学生看到图就觉得很复杂,当时就放弃不听了,只有那些坚持听的同学最终明白了形成的过程;而配以简便的图形,把厂商比喻成“狼”通过嗅出“利润”的角度去解释“厂商进出一个行业的行为怎样形成长期均衡”,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听明白,而且有兴趣听下去。

3.多媒体与黑板相结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以及教学手段的更新,很多老师会倾向于多媒体教学,这种方式可以提升教学效果。但由于经济学原理课程内容的特点,需要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比如在教学公式推导、曲线的生成等逻辑性较强、内容抽象的课程时,必要的板书是不可或缺的。首先,传统黑板教学模式的优势,是教师的板书、学生的笔记和教师的讲解节奏上基本是一致的,学生与教师的思路具有一定的连贯性,而且教师在板书过程中学生有个思考的过程。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互动的两个角色,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因为老师一面要操作电脑,一面要组织教学,老师关注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会受到削弱,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相对会少一些。上课时老师要避免总站在多媒体展台前,不操作机器时要走到学生中去,讲课时眼睛注视学生,用心和学生进行交流,授课的语音不仅要准确,更要抑扬顿挫、做到优美动听,富于感染力。

所以, 对于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我们要取其长补其短。

总的来说,在高职高专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中,要整合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要通过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使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到学习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扭转“学生想学又学不进去”的现象,使教学效果达到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朱学君.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6).

篇6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两大严重问题:第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许多高校在人才的培养方面闭门造车,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导致许多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一方面浪费了国家稀缺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给广大考生带来了严重的损失。第二,许多高校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千校一面”的现象,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同类专业缺乏区分性特征,特色不明显。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声誉,长此以往,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

教育部于2008年10月7日颁布了“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按照《意见》的规定,“十一五”期间,将遴选3000个左右本科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2008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了《关于批准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教高函〔2008〕21号],批准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等691个专业点为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编号TS10638)。这是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目前唯一一项国家级的专业建设项目,也是该校专业建设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目标明确之后,我们便按照“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的要求对经济学特色专业开始建设。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优化

特色专业建设是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最终确定了较为科学的经济学专业的培养方案。

由于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中也得到了体现。例如,在08级培养方案中将运输经济学由原先的专业选修课调整为必选的专业方向课,添加了必选方向课流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这些课程设置方面的变化都进一步突出了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的流通特色。

其次,加大了实践环节的课时和学分。实践环节的教学由原来的20学分增加为27学分,而且在大二、大三两个学年中,每一个学期都专门拿出2个星期作为教学实践周,由班主任作为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学生动手的能力。

此外,我们还根据社会对经济学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吸收用人部门参与方案研究制定的有效机制,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先后和多家单位确立了联合办学的方针,定期请校外企业专家来校为学生上课,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在联合办学的基础之上,我们正在和相关企业探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具体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专门为该企业培养他们需要的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该单位上班。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

通过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课(必修)、学科基础课(必修)、专业课[又分为专业基础课(必修)、专业方向课(选修)]、拓展课[又划分为专业拓展课(选修)和素质拓展课(选修)两种]、实践环节课(必修)等五大模块,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深入研究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及行业、学科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发反映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新课程,如对大四学生专门开设了一门《经济学前沿》的课程,该门课程主要采取讲座的形式,由教授和新进博士就经济学方面的某一前沿问题进行讲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此外,我们还努力将行业与产业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着力减少课程间教学内容简单重复问题。对于课程间存在着交叉重复的部分,经过讨论后明确规定在哪一门课程中讲授,而其他课程则不需要对此再做重复,这样既节省了重复的授课时间,也避免了相会依赖最终谁都不讲的空白缺陷。

在教材的选用上,我们明确规定每位授课教师必须首选教育部推荐的高质量的优秀教材,教研室必须组织编写与教材相对应的教学参考资料,如已经编写使用的《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等,相关的教学资料(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日历等)都必须挂在经济学院的网页上,供大家相互学习使用,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完全实现多媒体教学,建成网上教学平台、毕业生就业信息跟踪调查反馈系统。

此外,我们还特别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在保证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突破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比如对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我们采取的就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经过对多年的教学经验的总结,我们发现要想实行因材施教,必须把教师、学生、教材及其他所有教学资源等等这些“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又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因此,我们在进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对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区别授予不同的课程侧重点,采用多样的考核方式,以培养“术有专攻,博采众长”的各类高级人才。具体的操作办法是:针对不同的院系不同的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开设要求不同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也就是实行分层教学。

(三)实验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

我们组建了“经济学实验教学与数据处理中心”,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一门计量软件的使用。在实践环节方面,主要包括读书活动、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实践周和毕业实习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读书活动的实践要求经济学专业学生修读的必读书目5本,选读书目5本。考核方式通过读书笔记、读书报告等方式来进行,具体考核方式由导师确定。读书活动总计3学分,安排在第一、三、五学期完成。社会调查与实践要求学生通过暑期社会调查与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经济分析、社会调查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暑期结束后撰写调查报告或政策分析报告。由导师根据其报告的质量评定成绩。社会调查与实践总计3学分,安排在第1、2、3学年的暑期进行。实践周一般安排在第二、三、五学期。学生在第二学期,主要是运用《政治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所学的经济理论和原理对社会进行认知和体验实习,实习结束后,写出社会实习报告,合格者获得1学分;在第三学期,学生结合所学的《会计学》课程,在会计学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本实验课程由会计系教师承担,合格者获得2学分;在第五学期,学生结合所学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室进行《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实验,合格者获得2学分。毕业实习则在第七学期末由实习指导老师或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学生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第八学期第六周前完成毕业实习。实习时间为8周,4学分。实习完毕提交实习报告、实习鉴定等。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根据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在流通领域的定位,建设了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和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到日本流通经济大学等在流通经济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高校进行进修的方式,不断优化经济学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与研究资源用于本科教学的目的。此外,我们还鼓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整合科研力量,凝练科研方向,突出流通经济这一研究特色。通过交流考察调研等方式,扩大教师的对外交流,使教师更好地把握经济学的发展方向以及流通经济方面的学术前沿,同时整合科研力量,争取取得一批在国内外流通经济研究领域占有领先地位的优秀成果。

(五)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为了鼓励优秀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优秀教师为学生上课,不同教师上课的薪酬也有所区别。在部署毕业论文的时候,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实行双向选择,如果连续两年指导教师没有指导毕业论文,则该教师不能参加职称评定。

为了有效衡量教师的授课效果,我们还组织全校学生进行网上评教活动,对评教结果排名靠后的老师,统一由教务处安排有经验的老师实行“一帮一”的服务,如果连续两年评教结果排名在全校后十位,则该老师自动失去职称晋升的机会。

此外,为了倡导以本科学生为研究主体的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科学研究与创业能力,我们按照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要求,积极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鼓励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六)特色专业的建设与领导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工作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特色专业建设点也由学校按照“质量工程”的有关要求,加强对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加强监督、考核和评估,按年度对建设工作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经济学院专门建立了特色专业建设责任制,组成了以经济学院党总支书记任专业建设的负责人、校内外学术专家和行业专家构成的工作机构,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特色专业建设规划,研究和解决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充分发挥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在流通领域方面的优势,不断突出流通领域的研究特色,培养流通领域的理论研究人才和实际经济工作部门的专门人才。我们力争经过四年的建设,把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建设成为方向定位明确、特色鲜明、专业课程体系合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取得明显成效,并在国内同类院校中有较大影响的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Z].教高司函〔2008〕208号.

2、北京物资学院.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任务书[Z].2008.

篇7

一、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

财务管理课程的性质属于管理学范畴,是一门以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资本市场为课程背景、以现代企业为对象,阐述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性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政策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是本科会计学、管理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因此财务管理教学质量的高低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财务管理除具有学科的交叉性,还具有开放性,即不断吸纳新内容、新理论和新方法以满足现代公司财务管理需要的特点。

二、财务管理教学的思考

财务管理是企业财务运作的一项经济管理性工作。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WTO的加入,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使企业财务运作越来越复杂,所以财务管理教学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这些特点决定着该课程既要重视理论教学,更要重视实践教学。而笔者基于此两方面的思考,发现高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不明确

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常涉及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实际教学中课程内容重复,导致学生学时紧张,时间浪费等现象。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偏重于要求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的应用掌握能力,以致许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差,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财务管理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忙于记笔记,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这种方法使现实经济中大量丰富生动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缺乏感性浮现,使学生不能对所学知识充分理解运用,也达不到基本技能掌握的效果。

三、财务管理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

财务管理教学理念应该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更新改善教学观念与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多样化教学,强化实践培养教学方法。做到多样化教学,具体实施办法可以如下:

1.结合课程特点,激发学生兴趣,采取灵活多变的课堂授课形式

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繁、公式多、难度大、综合性强,能让学生轻松畅快地学好这门课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感尤为重要。兴趣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如教师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实现课堂师生互动、师生多项交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如此持续下去,使学生养成一种上课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好习惯。久而久之,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2.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除了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的手段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强有力方法。如近年来普遍关注的案例教学法和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法等。

案例教学法是19世纪美国哈佛大学管理课程的首创教学法,时间证明了它的持久性和可发展性。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的运用。这种方法选材于实际工作中典型材料,以直观方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以决策者的身份来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由于财务管理中讲授到的财务关系的处理与资本控制运作的理论复杂抽象,分析可能出现复杂化和多元化结论现象。课堂上的单纯讲解分析很难使学生理解透彻,而案例教学从现实实际出发,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从而解决理论知识公式化接受的问题,如此即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信心的培养,可以说案例教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观念。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方式可以采取小组讨论,课堂发言,撰写案例报告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这其中包括大量相关资料的查阅和案例素材的收集和案例多角度分析的整理等。

财务处理是个复杂的过程,利用计算机也是增进实践教学的一种方法。利用计算机的模拟投资和筹资方案设计的形式,可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网络数据及大型数据库资料,又能锻炼培养实际动手能力。这种计算机模拟实验法可涉及到单位实验,如资金时间价值应用、资金结构决策、项目投资决策、证券投资决策等;还涉及到综合实验,如长期筹资决策、财务报表综合分析、企业并购决策分析等。在开展此种教学方法前,可先实施《计算机财务管理》课程的开展,以增进学生体验计算机在财务复杂处理过程中的便利及增强学生的计算机运用技能。此类教学法可充分结合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如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等。

3.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实现学科的知识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操作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技能和技巧,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所谓实践教学内容即是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际财务管理的具体工作中去,学校应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亦即是学生的实习基地。多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实习活动,到运营公司内参与实际的财务运营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进入深度的理论研究与运用中去。鼓励学生组织企业财务运作的模拟团队活动,每个团队可设置CEO、CFO、市场总监、生产主管、会计主管、出纳和审计主管等职务,团队成员按专业或特长分配角色,相互协调配合,模拟企业采购、订货、生产运营、产品销售、融资、投资等各个环节,并团队与团队之间进行比赛活动。

四、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财务管理人才的思考

教育部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3]里确定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在今天,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选择,这也使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关键。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具有求新求变的热情和精神。现代企业经营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使未来的财务人员不能总习惯于按常规办事,要不断加强职业的敏感性和判断能力。我们教育教学的改革和进步就是为了培养具有这种品质和能力的人才,使其成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

基于此,高校培养专业性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应从以下几点设定:从知识结构看,学生应能具备经济、法律、管理、金融及网络等方面知识,高校亦能在这些方面设置必须课程,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学习,培养分析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从岗位职责定位来看,学生能在企事业单位、金融证券、社会保障部门成为从事财务管理、会计、金融等的多学科应用型人才;从素质能力来看,除具备以上所提的知识外,学生还应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沟通组织协调、信息获取等能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素质人才还应熟悉资本市场,能为企业寻找融资和投资的方向,对财务风险有敏锐、准确的判断能力,另外能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知识,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也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等。

五、小结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改进是为了高校专业学科教育的完善,也是为培养适应现代快速发展社会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的需要。国家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应成为社会的骄傲。

参考文献:

篇8

1.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和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1.1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是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在办学初期的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

1.1.1学生方面。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较差,高数的及格率在所有考试科目中常常是较低的,严重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同时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普遍不高,很多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害怕数学,厌恶数学,现在更是把高等数学视为“天书”,望而生畏,惧学的心理使得他们学得很吃力、很痛苦。很多学生不愿意独立思考问题,依赖性强,学习的主动性很差,抄作业现象也相当普遍。再加上学习方法不科学,很多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时,只会死记硬背,没有理解定义和定理的真正内涵,无法举一反三,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遇到问题不作思考,就向老师询问。

1.1.2教师方面。多数教师没有注重因材施教,部分教师没有考虑独立学院学生实际,经常出现教师讲课学生跟不上、吃不消的尴尬局面。很多教师上课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在讲课过程中,习惯采用“概念引用、定理证明、例题讲解,习题演练”的过程,一味灌输,学生则忙于抄写笔记,没有时间独立思考,只是被动接受。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将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高等数学与学生专业的结合,不能很好地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1.2分层次教学势在必行

纵观这一时期的高等数学教学效果,可以说很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为了确保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我们必须打破统一的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次教学。

2.我院分层次教学取得的成果和教训

2.1教学成果

针对高等数学的这种教学现状,我们及时组织任课老师进行讨论和总结,并从07级开始实行分层次教学,将大一学生在第二个学期按数学基础不同划分为三个层次,具体做法为:文理分开单独进行分层次教学;限于师资力量,分别按A级10%、B级80%、C级10%的比例进行分层次教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合理地确定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这样基本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改变过去“一刀切”、“齐头并进”的做法,对高等数学基础差的学生采取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先达到所在层次的目标。经过两年的实践,以上探索与改革是有效的,07、08级学生第二学期高等数学考试不及格率降低了5个百分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2教训

与此同时,在这样的分层次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如下。

2.2.1部分A级的学生在以前的班上是佼佼者,分新班之后班级里全是数学基础较好的同学,总担心自己的学习在A班里会拿不上好成绩,感觉学习的压力太大,所以A级的学生中就有小部分学生主动要求调去B级或C级去听课,他们印象中B、C级上课学习的内容肯定比他们的简单得多。

部分B级的学生觉得A级的任课老师肯定比他们的优秀,所以总想去跟着A级学生听课,或者干脆申请去A级学习,这样容易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也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部分C级的学生认为学校把他们归为“差生”,感觉被放弃了一样,班上就更缺少了积极的因素,他们也就完全放弃了对高等数学的学习。

2.2.2分层次教学打乱了原有的教学班级,来自不同班级同层次的学生组合成新的高等数学上课班级,并且分层次教学是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任课老师重新安排,因此学生要重新适应新教师的讲课风格,再加上第二学期的课程内容较第一学期的难,一系列原因就导致了部分学生去其他班级听课,甚至干脆旷课,这样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大部分学生面对新面孔教师,需要重新适应新教师的讲课风格,教师因为教学任务等原因也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去对学生进行管理,这样就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分层次教学使得不同班级的学生在一起上课,他们互相之间不是太熟悉,使得他们之间少了相互督促相互交流的机会,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风的建设。

3.我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3.1滚动式分层次教学的可行性与组织原则。为了提高高等数学教学的整体有效度,教学组织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滚动式分层次教学模式,它作为传统分层次教学的一种补充,旨在辅助原教学班教学,即在不打乱原自然班的正常教学班基础上,在正常课时之外分层次。具体的实施细节如下。

在每学期教学进行到总学时的30%时进行一次测验,第二次测验调整在期中考试时进行。

根据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划分高等数学的知识单元;编写出每一单元的阶段性测验题。测验试题的难度系数以中等教学层次学生的接受情况制定,目的是考查学生在近一阶段时间内对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每一单元编写一道相应的应用趣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根据每一次测验结果,加上学生的平时成绩来进行分层次,基础较好的学生为A级,其人数限定为总学生数的10%左右,给这些学生每周加一次辅导课,其目的之一在于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加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还可以通过辅导课介绍一些数学竞赛的知识,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为参加高等数学竞赛及数学建模竞赛打下基础;由于C级学生基础偏差,可以相应开设高等数学基础班,主要目的是给这些学生打好数学基础,为后继学习做好衔接。

对于两次测验结果进行细致的分析,对于进步大的学生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进行适当的奖励刺激,从而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3.2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滚动式分层次教学模式,可以大大缩小学生在认知层次上的差距,使得课堂教学整体的有效性有所提高。为了尽可能减小由于分层次教学带来的负面效应,在分层次教学的基础上实行滚动式管理。这样的管理一方面满足了对课堂教学的实时监控,增加了对学生的平时教学的组织管理,使得“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各类学生能在相互促进、积极主动的氛围中达到获取知识,共同提高的目的。

4.滚动式分层级教学的检测与评价

自2009年起,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对09级学生实施了高等数学的滚动式分层次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大一学生的期末成绩及格率提高了将近10个百分点,达到85%左右,结合现在实际情况,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滚动式分层次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方案,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对这样的组织方式带来的风险通过实践给出进一步的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