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统计学基础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医学统计学是一门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基础,为解决医学实际问题而对医学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推断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1]。该门课程的特点在于应用概率论等数学知识与医学实际科学问题结合。其主要目标是在随机偶然事件中找出其中潜在的必然性,即随机事件的客观规律性。例如,判断某种新疗法是否对疾病具有显著疗效;不同年龄的病人对某种药物的反应是否一致等问题。医学统计学在20世纪20年代后逐渐成为一门学科,近几十年由于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统计学在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目前医学统计学在医学研究与数据分析领域得到极广的应用。可以说,没有医学统计,就没有医学科学研究。统计在医学研究领域已经成为一种基础技能,因此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数医学相关专业都开设了医学统计学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医学统计这项重要技能对于今后的工作或者继续深造都至关重要。所有统计都是基于概率论基础的,统计推断的基本思想是基于小概率事件在单次试验中不可能发生的原则。采用类似反证法的思想,首先假定0假设,然后基于概率论计算事件的发生概率,如果该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则认为对应显著性水平上0假设不成立。该过程设计较多的概率论知识,而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缺乏概率论学习的系统性,难以理解统计学基础原理部分。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反馈,医学统计学在医学类相关专业学生中属于学习较为困难的科目[2]。因此,相对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等专业课程,医学统计学更多地侧重于统计方法的介绍,着重了解各种现有统计方法,如T检验、F检验,相关分析等的适用范围与具体操作。
二、教学问题分析
那么概率论等数学基础的缺失对于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是否会造成影响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一项教学试验进行验证,试验流程如右图所示。试验对象为贵州大学医学院护理学专业大二学生,共49人。在第一次教学课程时发放概率论试卷,对学生当前概率论知识水平进行简单测试,为保证试验的双盲,对试卷进行封存处理。在所有教学课程完毕,期末成绩出来之后对概率论试卷进行批改。然后统计学生的概率论知识水平,这里采用偏相关分析概率论分数与医学统计学分数是否存在显著相关,其余非数学类课程平均成绩作为协变量放入用于排除学生个体因素,例如学习努力程度等的干扰。统计分析后发现医学院护理学学生医学统计学分数与概率论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值得注意的是,医学统计学试卷分为理论部分与上机操作部分,学生概率论分数与上机操作部分总分也呈显著正相关(p<0.05)。这部分试验结果显示学生本身的概率论基础知识水平会极大地影响后续医学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概率论基础知识水平不仅影响了医学统计学理论课程的学习,在看似不相关的上机实践操作中也产生了显著影响。这可能与学生理论学习过程中由于基础知识不足而对本门课的学习信心产生了影响有关。
三、教学改革方案
基于目前医学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改革措施: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
篇2
一、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统计课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专业技能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并且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反思、批判,一步一步得到提升。表现为: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众所周知,职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及文化水平都参差不齐,统计基础知识又是一门较难学的课程,且该学科各章节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前面知识掌握得是否扎实会直接影响到后面章节的学习。所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好学、会学、乐学,最终提升学习统计专业课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转变传统备课理念是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重要保证
备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的,这势必导致课堂教学质量的低下。备课时必须提前了解分析学情,因为只有了解学生认知特点,才能从德育、知识、技能等方面来阐述教与学内容、目标、重点、难点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备课时,要想办法先让学生重新认识甚至喜欢这门课。可以搜集统计重要性的案例,如,用一副为常人所乐道的对联来阐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还可以搜集一些统计学的故事,让学生喜欢上统计,如,护理学的创始人、著名统计学家南丁格尔的故事,“若想了解上帝在想什么,我们就必须学统计,因为统计学就是在量测他的旨意。”莱布尼兹的故事,“音乐是人类灵魂从计数中感受到而没有意识到这是计数的那种快乐”。诚然,小到居家生活,大到国情国力,都离不开统计。家庭生活,包里有多少钱,缸里育多少米;企业的生产、销售等都离不开微观统计。一个地区,有多少城市和农村人口,就业率多少,多少人均收入,价格水平多高;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多少,财政实力如何,能源供给,外汇储备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宏观统计。可以说,统计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国民经济的每一个行业,重要性非同寻常,等等。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备出学生喜欢的课,否则课堂讲解、讨论都很可能难以落实。即便如此,教师在课堂上有时也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进行教学反思,写出自己课堂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误体会。这样准备的课既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学生喜欢的,一定也是能保证课堂有效教学的。
2.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动力。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强烈的兴趣时,不用老师教,他也会自己去学,不懂会去查、去问。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生知识的来源。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讲究方式方法,创设情境就是方式之一。这样通过巧设情境,学生会愉快地就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
学生的学习不但与学习情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教学结构或者说教学环节组织得严密与否有很大关系。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不断地纳入新鲜的学情、灵活的因素。这样,教师和学生都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发展,课堂教学自然是在有效中进行的。当然,课堂教学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随时都处于发展变化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和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不断地调整、丰富和更新,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创造一个灵活、充满活力的课堂,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灵感,让课堂紧紧围绕预设的目标发展。
3.关注学习过程、加强学法指导是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如何发挥学生统计课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统计课程的学习中有章可循,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把握其内在的联系及规律性,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承载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学习的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来。要做到这点,一是要尊重学生人格,二是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最终,多数学生不但会计算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等指标,基础好的学生还能够明白时间数列的速度分析就是动态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具体应用。这样,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收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明显提高。
篇3
Thinking on Project Teaching Implemented in
Vocational Statistical Basic Courses
LIU Yinfang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Zhangjiakou Educational College, Zhangjiakou, He'nan 075000)
Abstract Project teaching, it is a form of teaching through "project". The ne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tatistical foundation course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process and significance are discussed, and strive to improve statistics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Focus on improving students'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job vocational ability.
Key words statistical; project teach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其本质是既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①高职统计学课程的项目教学法是指在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下,以项目小组为单位通过自行组织或参与社会组织的方式,共同探讨,选取社会热点问题作为项目课题,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组织实战演练,以培养高职学生熟练掌握统计岗位技能的教学方法。②
1 高职院校统计学基础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必要性
1.1 社会岗位的现实需求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数量性的特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掌握并运用统计工具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可是,目前许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体会到他们在学校学习的统计学知识很难完全直接运用到他们的工作中,主要原因即为传统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实际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统计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类、管理类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对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来说,更应该注重其实践性教学,而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在高职教育中应得到广泛应用。
1.2 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统计学课程枯燥,概念多、公式多、考试合格率低、统计岗位技能实践训练缺失。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岗位职业能力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在统计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根据目前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我们不断探索,并总结出一系列既具有创新观念,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由教师出问题,学生做开放式回答,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放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内容,选择典型案例,进行课堂讨论或引导学生思考的“案例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的“多媒体教学法”;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统计软件应用教学法”;采用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实施“项目实战”,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统计岗位技能的“项目教学法”。③
在这些教学法中,“开放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统计软件应用教学法”是针对消化、理解、掌握统计基本知识而使用的教学方法,但为实现学生掌握并运用统计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更需要应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
2 统计学课程实施“项目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2.1 确定项目小组
统计学任课教师应组织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讨论分组,要求4~5人为一组,自行分工,成立组织以进行管理,并选出各小组组长。
2.2 确定实施项目目的
组织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项目调查。目的是通过组织社会调查,使学生掌握统计调查工作方法和步骤。
2.3 确定项目课题,实施项目调查 (下转第62页)(上接第38页)
结合第二章统计调查教学内容,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针对授集到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确定其项目课题,实施项目调查。具体内容包括: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可以将化妆品消费情况、图书馆使用情况、书籍购买阅读情况、大学生消费水平情况、手机使用情况、环保情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情况等问题,确立为调查项目课题,然后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实施项目调查。各组开始自己动手实施计划,老师参与其中。刚开始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对于少数人提出的简单问题个别进行辅导,并注意收集学生提出的有共性的问题,然后集中进行讲授。
2.4 项目资料整理
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对搜集到的资料,运用统计分组等方法进行整理,并运用SPSS、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5 编写项目调查报告
将统计整理后的资料运用所学的知识编写调查报告。
2.6 检查评估完成情况
当项目实施结束后要进行评价,评价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各小组组长向全班汇报对自己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二是班内其他小组对该组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评出成绩,更是为了改良项目,以便应用。
3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在以上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1)以“项目实战”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完成统计调查报告的质量,综合评定“项目教学”成绩。由于“项目教学”成绩是统计学综合成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所以可以减轻期末考核的压力。(2)要完成调查报告,学生需要将其所需过的统计知识融会贯通,并亲自走向社会,搜集原始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学生能动性。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3)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但巩固原来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探索寻找出新的方法,并达到掌握新知识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成为了一名向导和顾问。他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注释
篇4
作为管理人员不可或缺的业务素养,统计对于培养企业中等管理人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本文,笔者结合日常教学经验,初步探讨如何教授《统计基础知识》,促进学生提高统计技术,养成统计思维与能力。
一、中职院校《统计基础知识》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因素。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基本都是考高中落榜的学生,学生数学知识普遍缺乏,学习能力不强,接受能力差。再加上许多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并不热心积极,这使得统计基础知识教学面临极大的困难。《统计基础知识》中的教学内容本来就晦涩难懂,枯燥乏味,没有吸引力,不仅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起来非常困难,时常会滋生厌学情绪。
(二)教学方式落后。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场地依然集中在课堂,与社会实践相对脱节。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灌输式教育方式。[1]作为课堂的权威,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组织课堂教学内容,然后依据传统的授课方式把知识输送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得到很多认可,但是《统计基础知识》是现代化特征明显的课程,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这门课程的教授呈现出与普通课程截然不同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既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统计的积极性,又不能异化统计的学习,极大的降低了《统计基础知识》的教学效果。
(三)考核方式单一。考试的终极目的是为教学指引方向,促进学生掌握新知识。可惜这一目的正被人们逐渐忘记,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学习的目的,学生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在《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程的考试中,考核方式十分单一、死板,题目仍然是计算和简答这类有明确答案的封闭式题目。而依据实际情况选择统计方法的能力在考核中根本体现不出来。单一的考核方式并不能检验学生的统计水平。
(四)落后的实践教学。虽然中等职业院校的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实用性的人才,但是在统计教学中还是以理论教育为主导,统计的实践课程缺乏完整的体系,实践课的目标在于验证学生在书本上所学的理论。[2]在统计课程中很少有学校会开设独立的统计实践,只有少量的统计模拟实践。统计课程实践的主要内容还停留在手工填表阶段,实践方式为集中实践。这种传统的手工操作达不到现代化社会对统计人才训练的要求,无法满足统计的信息化。这些落后的硬件设施使得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统计知识与社会要求脱节,无法培养出当代社会真正需要的实用性人才。
二、提高中职院校《统计基础知识》教学效果
(一)完善实践教学。统计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掌握统计知识和方法至关重要。完善实践教学,需要建立新的实践教学模式,真正突出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积极的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3]现代化社会要求统计实践教学引入信息技术,丰富统计基础知识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职业院校应该建立独立的统计技术培训基地,改变传统的手工填表实践方法,让学生学习进入职场后最需要的统计技术。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众所周知,中等职业院校所招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其数学思维能力差,数学成绩普遍不好。因此,对统计教学内容的难度进行适当降低,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对于提高统计课的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意义。在备课时,统计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原有的基础和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对于教学难点,要采取措施降低难度,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放弃难懂的理论教学,统计公式推导,只要求学生掌握公式,记住应用条件即可。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统计的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三)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当代教学的潮流,许多中小学都开始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它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中等职业院校更应该将计算机引入课堂,使在校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的功能。统计基础知识这门学科本身就与计算机联系紧密,是学生必须要掌握得不可或缺的工具。教师要善于利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学,开发一批能使学生易学的统计课程,在计算机上用Excel给学生演示统计技术。
(四)完善考试方法。中职学生学习统计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因此在考试上要侧重技能和统计方法的掌握,而非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理论知识。完善考试方法要注意两点:第一:要侧重考察学生应用统计知识的各种能力。第二:要引入讨论、撰写调查报告和答辩等开放性考试方式。[4]
如何教学生掌握好基本的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并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是令中等职业技术院校老师非常困惑的问题。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对各位中职统计教师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静.淡化理论,重在实践―中专“统计基础知识”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8(06):45.
篇5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向来主张从实践哲学中探求美,寻找美的本质。而建立在实践观点基础上的实践存在论美学则克服了以前传统美学的种种遗漏,是中国当代美学的新发展。
的伟大学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而且相应地揭示了人类意识,包括文学艺术的特殊规律。对文学艺术的论断是整个学说理论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考察和阐述一切文艺现象。文艺理论的出现是文艺理论史上的伟大变革。
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性的实践哲学,是哲学的核心所在。离开人的实践没法谈哲学,也没法谈真、善、美。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人的本质就无法寻找美的本质。因此,自觉地把美学奠基在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基础上,从主体实践对客体现实的能动关系中寻找美。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整个哲学的重大发现和核心观点。建立在实践观点基础之上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在突破了近代以来形成的认识论美学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1.哲学基础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放映。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式的多样性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社会意识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政治,法律,伦理,哲学,宗教思想在不同的形式,从不同方面反映社会存在,并通过各自的特点影响社会。社会意识还包括人们在日常活动和相互作用,直接形成社会心理学。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的差异包括一致性,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应提倡自由讨论,百家争鸣,调动科学文化工作中一切积极因素,有利于发展正确的东西,克服错误的东西,迅速发展和繁荣我国的社会主义科学文化。
2.哲学基础和美学的关系
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也不可能有理性的凝聚和意志结构的构建。要从抽象到具体、从观念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角度看,哲学基础和美学的关系。审美认识始终不脱离感性形象,始终包含中情感是一种具有形象性和情感体验性的特殊认识。
用具体的例子说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著名的主题特具实力,使人们的“命运敲门”的协会,建立强烈的反映、心灵的震撼,与巨大的社会变化对每个人造成心跳的感觉,在心理运动幅度有同构的经验,使命运主题与社会动荡的联系。我们谈论美学和艺术,往往会隔靴搔痒,我们谈谈艺术不谈社会,将失去一切。因此,审美和社会关系,更换为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众所周知,每个人对美的感知不一样。同样的事情,有些人认为美,但有些人认为是不美的,甚至在同一个人,他的审美观的过程中,生活会改变,以前认为是美的,后来会觉得原先认为美是错的,甚至后来所说的美。美是人的主观反映,是一个概念,任何想法是以社会活动为基础形成的,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的思想。
唯物史观对于人的精神力量的肯定丝毫不逊色于主观唯心主义者,他们的差别仅仅表现在对这种“精神力量”的根据说话不同,唯物史观认为归根到底,“精神力量”来自一定的物质根源,而主观唯心主义者则不承认这个“根源”。文学与艺术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生产劳动。促进劳动的思想和语言的发展,使完美的艺术的可能实现。这也是解释了花能引起美感的根源不在花的身上,花的文化意味完全是由欣赏花的人的审美欲求来提供的。
审美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不可能带来任何直接物质利益,但审美活动也绝不是人性中华而不实的虚荣心表现的,原始人的协同工作与劳动节奏,形成原始的音乐和诗歌。审美正是对优质人性的向往和感悟,是人类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以至于人类通过某种对象直接和间接地来欣赏自身、感受自己优秀的质,就不言而喻地成为引领人类及其社会健康发展的一种意义重大的行为。
只有在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才能调动艺术家和广大群众发挥他们的艺术才能,并且只有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共同提高,社会主义的文艺才能繁荣发展。
3.哲学基础对美学的作用
在美学研究史上做出了贡献。艺术的生产和人的社会生产活动是分不开的。在原始社会的大早期阶段就出现了艺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艺术逐渐成为精神活动的一种特殊的形式。而社会活动是艺术的唯一源泉。各种艺术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
美学基础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相辅相成而逐渐形成的!西方文明的摇篮是古希腊,有两位重要的奠基人:唯心主义的代表伯拉图,唯物主义的代表亚里斯多德,虽然说他们是哲学家,但是美学的最开始本来就是哲学的一部分,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只有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才能调动艺术家和广大群众发挥他们的艺术才能,并且只有不同的风格、不同形式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共同提高,社会主义的文艺才能繁荣发展。
黑格尔,康得,叔本华、弗洛伊德等等,都是沿着他们的思想延续的,西方的美学基础应该是整个的西方哲学思想,而西方哲学的基础就是那两位大哲学思想启蒙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美学的发展和哲学基础有着密切的联系 。哲学意味着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客观的现实世界而非在它背后还有一个产生和决定现实世界的世界,物质存在的优先性是作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最终根据和来源,对整个哲学体系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意义。
哲学基础对美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在新形势下如何与时俱进、开拓新的研究视野,艺术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但每一时代都有一些好的艺术作品并不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而消逝,这些作品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成为宝贵的艺术遗产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欣赏的。这些对美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亮,陈刚;试析葛兰西的全球治理思想[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2]黄和新;马克思所有权思想述要[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篇6
药学专业中、初级技术资格考试,分药学与中药学两类。药学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采取非滚动考试管理模式,即报考人员在一个考试年度内所考科目必须全部通过;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采取滚动考试管理模式,即在连续两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四科,视为合格。
考试科目:
药士:《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中药士:《药事管理与法规》、《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药师:《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学专业知识》(注:内容为大纲规定的《药学专业知识一》和《药学专业知识二》部分专业知识)。
中药师:《药事管理与法规》、《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药学专业知识》(注:内容为《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和《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的部分专业知识)。
主管药师:《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学专业知识一》、《药学专业知识二》。
主管中药师:《药事管理与法规》、《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二、报考条件
(一)基本条件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认真贯彻执行《药品管理法》及国家有关药品、医疗器械的法律法规,履行岗位职责,具有相应专业(药学类、医学类、化学、生物、医疗器械等专业)知识,恪守职业道德。
(二)学历及资历条件
1.参加药士(中药士)资格考试的人员,除具备上述基本条件外,还应有中专学历。
2.参加药师(中药师)资格考试的人员,除具备上述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取得相应专业中专学历后,从事药学工作满5年;
(2)取得相应专业专科学历后,从事药学工作满3年;
(3)取得相应专业本科学历后,从事药学工作满1年。
3.参加主管药师(主管中药师)资格考试的人员,除具备上述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取得相应专业中专学历后,从事药学工作满12年;
(2)取得相应专业专科学历后,从事药学工作满9年;
(3)取得相应专业本科学历后,从事药学工作满5年;
(4)取得相应专业学士学位后又取得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药学工作满2年;
(5)取得相应专业硕士学位,从事药学工作满1年;
(6)取得相应专业博士学位。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申请参加药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1.任期内年度考核不合格者;
2.受行政处分期未满的;
3.省人事厅规定其它情形的。
三、报名办法及时间
从今年起,我省药学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采取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的办法。按属地管理原则考生到所在市指定确认点办理现场确认手续(确认点设置由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当地情况确定)。在肥中直驻皖单位和省直单位考生到合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理现场确认手续。
(一)网上报名
时间:5月12日至5月23日。
请考生按以下流程操作:
1.登录“****食品药品人才网”()点击全省药学专业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网上报名”进入考生报名主页面。
2.填写个人信息。在“填写个人信息”页面中填写考生的基本信息,其中标有“*”的项目必须填写,填写的文字内容不能超过限定的字符数。
3.填写考试科目。在“选择报考类别科目”页面中选择报考的类别和科目。
4.上传电子照片。照片要求为:近期免冠正面二寸(34×45毫米)证件照,jpg格式,大小为100Kb以下。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对考生提交的电子照片进行审核。考生可于网上报名后的第三天查询所提交的照片是否合格。照片不合格者,请考生重新按要求提交。
5.打印考试报名表。提交合格照片的考生,可于网上报名后的第三天自行上网打印《20****年度****省药学专业中初级技术资格考试报名表》及诚信承诺书。
6、对操作网上报名程序确有困难的考生,请携带本人电子照片,经由所在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协助报名,信息的准确性由考生负责。
(二)现场确认
考生于5月28日—5月30日携带有关材料到所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现场确认,由所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人事局联合进行资格审查。审查合格后现场缴纳考试费。
现场确认时所需提交的材料为:
1.《20****年度****省药学专业中初级技术资格考试报名表》(背面打印诚信承诺书并签名)1份;
2.本人有效身份证及复印件(原件当场验证后退还,复印件须有审核人签字,下同)。20****年参加药学专业中级资格考试的考生可凭准考证原件及复印件报名(省略以下第3项);
3.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4.本人近期同底二寸免冠照片2张(须与上传的电子照片一致)。
四、考试时间及方式
20****年全省药学专业中初级技术资格考试时间定于9月20日—21日。资格考试全部为客观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
时间
考试时间
考试科目
9月20日
上午9:00-11:00
药事管理与法规
下午14:00-16:00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9月21日
上午9:00-11:00
(中)药学专业知识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下午14:00-16:00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考生于考试前一周内登陆“****食品药品人才网”自行打印本人准考证,并按要求携带有关证件到指定地点参加考试。12月1日后考生可登陆****食品药品人才网()查询考试成绩。
五、考试的组织与实施
报名工作结束后,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6月4日—6月6日统一将本辖区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报名表及《****省药学专业中初级技术资格考试报名人员汇总表》(登录“”网站打印)、《****省药学专业中初级技术资格考试应试指南征订汇总表》(登录“”网站打印)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人事厅将对考生的报名资料共同进行复审。
六、考试用书及考前培训
考试用书为《****省药学专业中初级职称资格考试应试指南》丛书(20****年改版),请考生根据需要在现场确认时到所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征订(书费由报名点代收),届时由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领取、发放。
根据考培分开、考生自愿原则,省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认证中心将组织有关教师按《考试大纲》有关要求于7月下旬举办考前辅导班。考前辅导班有关详情请登陆****食品药品人才网()查询或与省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认证中心联系,电话:0551—3677645,13966779****0。
七、收费标准
根据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皖价费〔2004〕357号文件规定,药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费每科按75元收取,各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按每人10元标准提留,用于报名人员的资格审查等费用。
八、注意事项
篇7
一、精彩导入――兴趣式激励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教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 调动起来就成功了一半 由此可见,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 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打开创新大门。对本课的学习,我采用了这样的导入:
1、课件展示
(1)最佳人缘评选活动现场图片
(2)介绍3名获选学生事迹
(3)星光大道毕福剑老师图片、语音实录倒数5 个数、现场评选结果场景、配上学生的照片,选出最后一名最佳人缘学生。
2、获选学生发表获选感言与夸一夸。
3、心灵感悟: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做一个被人喜欢,深受大家欢迎的人,在家希望父母的喜欢,在学校渴望受到老师与同学们的欢迎,其实拥有这些并不难,只要我们能像前面3 个学生那样,懂得与人交往的法则,团结同学、为他人着想,关心班集体,就会成为大家深受欢迎的人。
兴趣式激励导入,紧扣主题,内容精彩,加之与星光大道毕福剑老师声音的配合,学习场面热烈,学生互动很好,有号召力,感染力,为后面课堂的发展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知识驱动――探究式激励,强化学习使命
1、诚实守信
(1)信:左边单“人”旁,右边“言”字,两部分组成“信”,对我们今天学习本课的意义:言必信、行必果、诚实、守信用。
(2)让自己更受欢迎,与学生相处要做到:诚实守信。诚信是一种美德,是人生的命脉,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3)对照检查自己:当你考试作弊的时候,当你抄别人作业的时候,当你把别人的东西弄坏的时候,你会说吗?
(4)小故事:两个收废品的人再次来到女店主的店里,归还废品中女店主丢失项链的故事,引申诚信的道理。诚信很普通,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时时刻刻出现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诚信也许就是一分钱、一个约定或者一根项链,但它却能高度反出一个人的品德 ,考验着我们每个人的人格:如借钱、借物及时归还,答应别人的事要按时,按要求去完成;承诺的言语一定要兑现……,生活中,只有讲诚信的人才会广交益友;工作中,只有讲诚信的人,才会事业有成。
小故事大道理,思想激励,与同学交往,要诚实守信。
2、宽容理解
(1)宽容是一种美德、一种力量、一点关照、一丝温暖。
(2)丰收的喜悦图片:土地宽容了种子才会有收获.
(3)同学之间友谊的种子需要:用爱去播种、用真诚去催发、用谅解去护理、用进取去激励。
(4)同学之间拥有了宽容,也就拥有了友谊。在教室,在球场、在饭堂打饭难免有磕碰,一声“对不起”,一句“没关系”看似很平常,给人的感受不一样,那是一种温馨、一种高尚、一种素养。
知识激励,情感教育:与同学相处,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明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
3、互帮互助
(1)“心”临其境,如果是你,接下来你会怎样做?“老师,我帮你把作业本送到办公室去”“不,不用我拿得动”现场表演学生说服老师,帮助老师把作业本送到办公室。
(2)讲明道理:同学们每天朝夕相处,情同手足,是亲密的伙伴,与同学在一起,很多时候是需要他人的帮助的,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心里是温暖的,别人能得到我们的帮助心里也是温暖的,让我们把爱心送给他人吧。
激励是一种手段,是一种艺术,运用好它,更能体现出为人师表的价值与快乐。添加老师与学生完成故事情境提振兴趣、教学互动、寓教于乐、激活思维、生动活泼、丰富内涵。
4、平等待人、尊重他人
(1)引入星光大道参赛人员中有的清洁工,双明失明、戴着假面具,他们对评委说的要求是:不要“照顾,平等竞争”。
(2)本校学生中有智商问题的,有腿残疾的,他们父母经常电话给老师希望得到尊重与关心,因为大脑、腿脚的问题,他们只能最后离开宿舍,他们离开宿舍下楼时手中还拿着一袋垃圾,还要为班级着想,最难能可贵的是腿残疾的学生还要求加入学生会并发表竞选演讲,这是心灵的震撼。
榜样事例-赞扬式激励:星光大道参赛人员以及本班学生感人事例告诉学生,他们身上有一个奇迹,有一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在座的学生敬佩与学习的,他们才是我们应该尊重的,让我们要为他们的精神鼓掌加油。
三、让我悄悄地告诉你――评价式激励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就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一是消除不良影响,纠正和克服传统教育中对学生不公正、不科学的评价,实施双向评价,消除老师单向评价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二是多种激励手段并用。积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相信自己能进步。教师在评价中的角色也要随机定位:有时是组织者、有时应是听众、发掘潜能是运用激励法的主要途径。
1、想知道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吗?发给每个学生一个信封,请同学们对某个同学的批评或建议写在白纸上,装进信封,然后将信封悄悄地递给同学。
篇8
1.1 案例教学主要是根据课程中的基本概念的应用、基本理论的应用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通过案例的讲解来给学生提供一种思路。案例的数量应有限度,质量要精,而且教师必须认真准备,提供的案例最好具有趣味性、引导性和应用性。
1.2 案例讨论式教学不同于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是以学生为主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要求学生参考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积极参与讨论,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案例讨论可以在案例教学后进行。
1.3 互问式教学就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进行提问问题、相互进行调查;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提问和调查。这样可以使学生快速熟知知识和提高反应能力及调查能力。比如有些章节的概念多,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制题目相互提问,或教师向学生限时提问,最终评出优胜者。
1.4 模拟式教学就是让学生模拟不同的角色,让大家处理统计问题,提高学生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让学生充当市场当中的调查员、顾客、商场经理、采购员、企业部门经理、一般政府职员等角色来演示如何应用自己所学统计知识来解决各种问题。
1.5 多媒体教学和传统黑板教学相结合。这样结合教学能够使学生提高上课的效率。比如统计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做计算题,此时可通过多媒体先教学,再通过传统教学让学生到黑板板书题目答案,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好。
2 学生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改革
统计实验教学的开设是必要的,通过EXCEL软件、SPSS软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来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同时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对统计教学课时要进行调整。
课外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到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和到相应的校外的企业和统计部门实习来提高统计应用能力。比如组织带领和指导学生参加某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问卷调查,使学生打开眼界,从中领会了与人沟通的方法、数据汇总、数据分析、统计报告制作等过程。
3 统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学科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对教师都很重要,但不能仅仅局限于试卷考试和考查方式,应该多种多样。因为考核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教师对自己教学成果的检验。如果仅靠死记硬背考试过关,可没多久又忘了,根本没起到好的学习效果。所以统计课程考核可以凭学生所作的统计调查问卷质量、各项实验结果、报告的质量情况、平时课堂参与得分和讨论得分等来评价。这种做法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很受学生的欢迎。
通过统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和改革,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主动和实际相结合,并自己设立问题,自己解决;同时教师也从中体会和总结出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和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学生就业后能较快的适应环境,能够较好得利用统计理论和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受到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 陈银娇.关于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若干思考.职业教育
[2] 刘太平、许青.高职高专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研究.南昌高专学报
[3] 迟艳琴.高职高专统计学课程“参与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篇9
计算机应用技术,狭义的理解是通过利用任意一种计算机软件的某一项功能,为人们提供一定的服务。广义理解则是对各类软件的使用功能、设置等操作技术要有充分的认识及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操纵计算机,并使之高效的为人们提供各类所需的服务和帮助。总而言之,计算机应用技术就是通过软件为人提供便捷服务的技术。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影响着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在经济领域,传统生产过程依靠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和改造,并促进了生产管理的系统化、智能化和自动化,并促进了新型产业的产生和发展。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次,计算机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导致大秕新型产业的诞生和发展,对整个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当下,人们运用计算机帮助生产、学习、工作、甚至来丰厚的财富已经非常普遍,计算机技术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逐渐地改变我们人类的的生活。计算机技术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前进步伐,国家信息化建设已离不开计算机技术,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直接相关,对现代化建设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二、通识教育课程的特征及实现过程
因为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学校类型和层次各异,课程的内容及深入程度会存在区别,但其课程的设置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1.普遍性
通识教育简单的说是面向大学生的非专业教育,所传授内容的特点是具有相对稳定和普遍意义,并能适应于各个行业,而不是只针对某些职业或个别岗位。
2.永恒性
通识教育的内容通常要经过实践,并证明其正确性、具有严密的逻辑规律性、完整的知识体系、概念体系、工具体系及方法体系,内容有长期作用的潜在能力。
3.基础性
通识教育主要是关于语言文化、历史、科学技术等基础性内容的教育,它是学习各种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学生经过基础性的学习,对各学科的基本内容和方法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能够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及个人发展提供一个共同的学习平台,通识教育也为不断地进行再教育提供了认知可能。它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及对事物判断的能力。
4.教养性
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之理念,其实质是培养高尚的情操,培育一种心灵的状态。培养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识别对和错、好的和坏的、善与恶、正义与非义的,它强调的是知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5.全面性
通识教育内容涉及其广泛,包括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技术应用等各类学科范畴的知识与技术,涉及科学知识的所有主要领域。通过对学生基本能力培养及训练,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学生的能力结构合理化。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客观、理性、全面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植入通识课程,经过对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职业修养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识教育应该与专业教育实施“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职业院校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课程教学始终是专业教育的主线,形成专业理论课、实验课及实训课程的专业教育模式;而通识教育则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比如课堂教育、课外活动教育,等多种形式,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扩展教育形式出现,并最终形成科学的通识教育体系。
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在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多年,但教学上还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泛统一的认识及课程的定位模糊。首先,针对不同的专业,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应该不同,但是目前的教学中,高职院校大多数采用的是统一的教学大纲及相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没有针对性,这样不会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其次,所有的专业几乎都采用相同的教材、教学案例及实验内容进行教学,不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根本不考虑学生所学专业,使得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和专业脱轨,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授课教师缺少相关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展教学;最后,考核评价方式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
四、 通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设想
1.通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原则
1.1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想激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首先教学主体必须要具有创造力。为实现此目的,身为学习主导的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最明显的例证是:教师随时准备解答学生提出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各种问题。
1.2注意与专业、就业相结合开展教学。
教学过程中所设定的教学案例,应与学生实际所学专业知识及将来的就业岗位有所关联。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做一些基础工作。
1.3注意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特点
有些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应适当引导开展教学;一些学生更喜欢独立地去思考和探索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
1.4注意教授和操作的关系
既不能只上机不讲解,这样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及实际操作计算机的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也不能只讲授理论知识,这样就脱离了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学中要把理论教学和和实践教学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1.5注意强化疑难解答这个环节
在实验课中,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或疑惑,应马上给予解答,对疑难问题应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及探索问题的热情。
1.6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多方向地去思考、解决难题;针对同样的难题,使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解决它。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贯穿于每节课、每个教学设计中的。
2.通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具体的实施方法
2.1构建适合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
如今,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应考虑符合市场需求,且学生在具备通用素质与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还培养其自我创新的能力。。
通用素质与能力。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正朝着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于所有行业来说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学习和工作的一种工具。不仅如此,当利用计算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有着这门学科独特的逻辑性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计算机基础课应该和哲学、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一样得到重视,加入到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去,并加强实践教学的实施,让学生在计算机各种实践活动中接受通识教育,让学生终生受益。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独特的思维方式,并把计算机解决问题方法应用到专业学习上来。专业应用能力:在课程的建设中,首先要对专业进行调研,分析其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对专业学生将来的工作及具体的岗位展开分析,了解计算机能力的需求,找出不同专业之间对计算机基础知识需求相同的地方,及各专业自身所需要知识的特殊性,教学大纲分类制定,确定基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以为专业教育服务为核心,采用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能力:创新源于问题、来自于实践,高职院校总是要求任课教师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分门别类的设立了专门的综合开发实验室、仿真实验室、模拟工作室等,面向学生开放。增加大型综合作业、各种实训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
2.2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通识课程的实施,必须要有一个高质量的教学团队。这就要求计算机基础的授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计算机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经验、科研等能力,还需要对自己的教学对象进行深入的分析,熟悉学生的专业特征,避免把针对计算机专业课的教育教学观念、做法及对学生的要求,用到通识课程的教学对象上来。计算机基础课程团队应经常性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制定教学计划,召开研讨会等活动,主要讨论教学中的问题,交流教学经验,对多媒体教学方法、课程案例的选择。举行计算机学科新知识、新技术专题研讨会。教师之间要相互学习,互相长进,开阔视野,从而获得更多新知识,这样可以很快提高教学质量,传授给学生的才会是符合时展需要的知识,加强教学的创新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与相关专业的教师要相互交流,多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兴趣爱好,这样可以熟悉学生所学的专业技术,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计算机技术与其融会贯通。为了跟上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研讨会,专题报告会、培训等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素质。学校也可以选出一些优秀教师到企业去交流、学习、锻炼,了解社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
2.3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内容的改革。要从培养目标出发,客观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看是否达到该课程的培养目标。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能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能力和应用应是考核主要内容。重点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操作技能。
考核方式的改革。随着考核内容的改革,考核形式不能再用传统的试卷理论考试的模式,不能再只是单一的笔试或单一的机试,这样的考试方式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学生对这门课程实际的学习能力,及掌握知识的程度。最终的考核成绩应采用理论笔试加上实践操作机试相结合的考试办法,再加上平时的技能测试,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的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才能对教学和学习的效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五、小结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高级应用技能型人才,所以对各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如今懂得计算机知识,且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已成为现在和将来人才需求的必备条件。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才,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水平越来越作为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将计算机技术作为高职通识教育基础课程, 将是未来高职通识教育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韩凝.对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认识[J].科教文汇,2008(4).
篇10
1.1 血肿占位效应与继发出血
占位效应引起的脑水肿主要是通过机械性压力和颅内压增高引起。Wagner等[1]在猪脑出血模型完成3h后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注入血凝块中,1h后吸除融化的血块,tPA溶解血块和抽吸术治疗可消除原血肿体积的72%,能明显解除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缩小脑水肿体积,并可防止进一步的血管源性水肿。Qureshi等[2]认为,血肿持续扩大是脑出血后最初3h内神经功能恶化的最主要原因。传统观点认为,血肿扩大是因为动脉或静脉单个出血点的持续出血或再出血,但Mayer[3]认为,它是血肿周围脑组织多个部位的再次出血。
1.2 血肿内血浆蛋白渗出和血凝块回缩
Wagner等[4]观察到,猪脑叶出血1h后,血肿周围脑水分高于对侧10%,血肿周围区域血浆蛋白免疫活性强,此时血管内的伊文思蓝尚未进入脑组织,提示血脑屏障完整。说明水肿区蛋白来自血肿本身,即脑出血后血肿腔内的大量蛋白渗入到血肿周围脑组织间隙,导致渗透压升高,形成间质性脑水肿。即脑出血超早期CT显示的病灶周围低密度区主要是凝血块回缩、血浆蛋白渗出所致。Rohde[5]认为血凝块周围的超早期水肿与流体静压和血凝块回缩有关。
2 脑出血后早期水肿的形成机制
许多研究均发现,凝血反应与凝血酶参与了脑水肿的形成。Xi等[6]研究认为,凝血是灰白质快速水肿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凝血酶则有助于灰质迟发性水肿的形成。Figueroa BE等[7]将全血或加入凝血酶原复合物的血浆注入大鼠脑基底节区亦诱发脑水肿的形成,但在全血中加入特异性凝血酶抑制剂—水蛭素后则脑水肿不再出现,从而进一步证实,凝血酶在ICH后脑水肿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3 脑出血后晚期(3天后)水肿的形成机制
3.1 红细胞溶解和血红蛋白(Hb)的神经毒性
Xi等[8]分别将溶解红细胞和浓缩红细胞经立休定向注入SD大鼠右侧基底节,并于不同时间测定脑组织水分和离子含量。结果发现,溶解红细胞组在24h时即出现明显脑水肿;浓缩红细胞组在最初2天内不产生明显的水肿,但3天后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这说明红细胞本身并不会引起脑水肿,脑出血后随着红细胞的破坏,Hb释放蓄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造成脑水肿。Bhasin等[9]发现,大鼠基底节注入溶解红细胞24h后出现明显水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3倍;而注射完整红细胞后3天才出现明显水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4倍。
3.2 炎性细胞的作用
3.2.1 白细胞
脑出血后6~12h在血肿周围就出现白细胞浸润,48~72h达到高峰[10]。Xue等[11]研究表明,炎性反应不仅与脑出血引起的脑细胞损伤有关,而且炎性细胞浸润与细胞死亡在时间上存在相关性。
3.2.2 小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发挥细胞毒性作用:①通过与神经细胞直接接触,发挥脑内吞噬细胞作用;②通过释放或分泌一系列神经毒性物质和炎性细胞因子而发挥作用。最近的动物实验表明[12],脑出血后4h会出现小胶质细胞增生,其反应可持续4周,对神经元造成一定损伤。
3.3 炎性介质作用
IL-1是促炎性细胞因子,分为IL-1A和IL-1B两种构型。Holmins等[13]研究发现,脑脊液IL-1B在出血后2~3天达高峰,IL-1B增强了炎性细胞和内皮细胞黏附能力,介导脑出血局部炎性反应发生。多数研究发现[14],在脑出血后继发脑缺血时高浓度IL-6参与神经损伤。TNF是促炎性细胞因子。Castillo等[15]发现,脑出血患者发病后3~4天内血肿周围水肿程度与出血后24h内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3.4 补体系统
Hua等[16]在动物实验中发现,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补体C3、C9在24h后沉积增加,同时Clustein(凝聚素)在72h后也相应增加,应用补体抑制剂N-乙酰可显著减轻脑出血后脑水肿。结果提示,补体系统能促进炎症反应,加重脑水肿。
3.5 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
脑出血后病变局部及其周围血管内皮细胞通过黏附分子表达上调促使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向脑组织浸润,并产生大量的蛋白水解酶,使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加重脑损伤[17]。
参考文献
[1]Wagner KR, Dwyer BE. Hematoma removal, heme, and heme oxygenase following hemorrhagic stroke [J]. Ann NY Acad Sci,2004,1012:237-251.
[2]Qureshi AI, Tuhrim S, Broderick JP, et al.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J]. N Engl J Med,2001,344(19):1450-1460.
[3]Mayer SA. Ultra-early hemostatic therapy fo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J]. Stroke,2003,34(1):224-229.
[4]Wagner KR, Xi G, Hua Y, et al. Early metabolic alteration in edematous perihematomal brain regions following experiment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J]. J Neurosurg,1998,88(6):1058-1065.
[5]Rohde V, Rohde I, Reinges MH, et al. Frameless stereotactically guided catheter placement and fibrimlytic therapy for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atomas technical aspects atd initial clinical results [J]. Mittim Invasive Neuroswg,2000,43(1):9-17.
[6]Xi G, Wagner KR, Keep RF, et al. Role of blood clot formation on early edema development after experiment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J]. Stroke,1998,29(12):2580-2586.
[7]Figueroa BE, Keep RF, Betz AL, et al. Plasminogen activators potentiate thrombin-induced brain injury [J]. Stroke,1998,29(6):1202-1207.
[8]Xi G, Hua Y, Bhasin RR, et al. Mechanisms of edema formation atf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effects of extravasated red blood cells on blood flow and blood-brain barrier integrity [J]. Stroke,2001,32(12):2932-2938.
[9]Bhasin RR, Xi G, Hua Y, et al. Experiment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effect of lysed erythrocytes on brain edema and blood-brain barrier permeability [J]. Acta Neurochir Suppl,2002,81:249-251.
[10]周旭平,包仕尧.急性卒中后脑水肿[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13(1):16.
[11]Xue M, Del Bigio MR. Intracerebral injection of autologouswhole blood in rats:time course of inflammation and cell death [J]. Neursci Lett,2000,283(3):230-232.
[12]Xue M, Del Bigio MR. Acute tissue damage after injection of thrombin and plasmin into rat striatum [J]. Stroke,2001,32(9):2104-2169.
[13]Holmin S, Mathiese T. Intracerebral and administration of interleukin-1β and induction of inflammation,apoptosis and vasogenic edema [J]. J Neurosurg,2000,92(1):108-120.
[14]Henrich-Noack P, Prehn JH, Krieglstein J, et al.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 protects hippocampal neurons against degeneration caused by transient global ischemic.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and potential neuroprotective mechanisms [J]. Stroke,1996,27(9):1609-1615.
篇11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发生在接送学生途中(有学生在车上)的校车交通事故。
三、组织机构
1、学校成立学生宿舍事故应急处理小组,由学校分管领导负责协调指挥,包括:人员救护组、疏散引导组、通讯联络组、沟通协调组。要求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
2、人员救护组负责为受伤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护,并在第一时间就近送至区级以上医院;疏散引导组负责疏散其他学生;通讯联络组负责对内对外的联络汇报工作;沟通协调组负责与家长的沟通协调安抚工作、与交警部门、校车租赁公司的沟通协调等工作。
四、预警预防
(一)、分析可能引发事故的原因
1、环境因素,如大雾、雨雪等恶劣天气,或道路湿滑等;
2、未按时进行安全技术检验或日常检修维护不到位,导致校车安全技术条件不达标;
3、没有校车驾驶资格的人员驾驶校车;
4、校车驾驶人未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未严格按照机动车道路通行规则和驾驶操作规范驾驶;
5、校车驾驶人员素质不高,安全意识淡薄,追逐利益忽视安全,超速超员运营,不按规定路线行驶,酒后驾车等;
6、未配备随车照管人员,或随车照管人员未认真履行职责;
7、学生、家长交通安全意识不强,交通安全知识不足;
8、其他可能造成校车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
(二)、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1、校车应经教育、公安、交通等部门审批备案,取得校车使用许可,办理校车标牌,每半年进行一次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
2、校车车主按规定做好校车的安全维护,建立安全维护档案,保证校车处于良好技术状态;
3、驾驶员必须为取得校车驾驶资格的驾驶人,思想素质好,安全意识强;
4、校车驾驶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机动车道路通行规则和驾驶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
5、校车载人不得超过核定的人数,不得以任何理由超员;
6、校车驾驶人严禁酒后驾驶校车;
7、严格按规定路线行驶,严禁随意变更行车路线;
8、照管人员应随校车全程照管乘车学生,认真履行职责;
9、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乘车安全教育,坚决不乘坐拼装车、报废车、外地机动车、货运汽车、三轮汽车、拖拉机等违规车辆及其他证件不全、不符合安全条件和超载的车辆,发现违规车辆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10、如遇恶劣天气,学校及时提醒校车驾驶人、学生及家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确保校车接送学生安全。
五、处置流程
一旦发生校车交通事故,应按下列程序处理:
1、一旦发生校车道路交通事故,事故现场人员应立即拨打110、120电话报警,同时向服务学校报告。
2、学校接到报警后,应立即向中心校突发事件处理小组办公室报告,镇街学校应同时向当地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报告人、联系人和联系方式,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现场情况;人员和财产损失情况等。
3、学校要立即派人到达现场,了解伤者情况,判断伤情,先行急救,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有伤亡要及时联系医院救治,并及时通知家长或者家属。
5、在警方的指导下维持秩序。
6、保护现场,配合警方调查取证。
7、及时通知校车保险机构,配合保险机构做好对交通事故的评估和理赔工作。
8、妥善处理好其他善后事宜。
六、善后处理
1、学生伤害事故的善后处置参照“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置预案“,注意在与家长协调时要求事故涉及的其他方责任人(如:校车租赁公司等),一同参与协商解决。
2、交通事故由交警部门立案后,由交警部门依法解决。
关于2021年交通事故应急处置预案5篇【二】
一是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各班主任为成员的幼儿园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幼儿园的交通安全工作。
要求领导小组成员必须做到:工作日,上班前至净校后两小时内,必须保持通信畅通;休息日,上午尽可能开机;特殊情况,必须做到24小时开机。
二是该预案本着预防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
防患于未然,经常召开安全工作会议,不断强化安全工作要求,使全
体师生高度重视交通安全工作,使安全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三是制定交通安全事故应急报告制度。
规定一旦出现交通安全事
故,幼儿园所有教职工均有权、有义务立即报告。
一般情况报告程序:现场教师或知情教师在第一时间内,立即向
幼儿园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或组员报告情况;组长根据情况决
定向上级及有关部门报告,情况非常特殊可越级上报。
四是应急工作分工。
幼儿园根据人员特点把幼儿园交通安全工作人员分成现场处理组(负责迅速处理现场情况。根据现场情况决定:
向交警报告;联系医院做好抢救准备;向校内发出指令;向教育局报
告);留校处理组(负责迅速做好了解情况、接应工作。具体准备工作:
篇12
The Course Design for Fundamental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Process Based on the Model of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FENG Chunhua, QIAN Wei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Abstract Fundamental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is compulsory foundation courses related to machinery major, which involves important knowledge base of basic theory,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s for product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 current curriculum is lack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mpanies, research institution and fundamental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is article presents course design for fundamental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process based on the model of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 purpose is to improve curriculum knowledge and invite enterprises,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engineer to explain the current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knowledge. Through connec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we can promote students' knowledge to understand, grasp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nd respond to the needs of 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
Key words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Fundamental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Process; course design
0 引言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产业,正朝着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并与多学科融合的方向发展。然而随着能源与资源的不断消耗,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作为能源资源消耗大户的制造业必须改进生产方式,利用清洁能源,并节约资源和能源消耗。
机械专业是支撑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学科,未来学生会成为各行各业设计、制造等相关行业的决策者,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与产品加工紧密相关。因此,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不仅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解决传统的课程设计主要关注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及专业性,较少考虑在教学设计环节增加协同创新模式的问题,而且促进可持续制造目标的实现。
栩栩如生、富有感召力的教学方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本文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提出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课程设计,以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作为载体,将课程教学研究与机械专业课程相结合,探讨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路线。
1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内涵
高校协同创新,主要围绕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培养具有交叉学科发展知识、创新体系机制的一体化人才。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的相互融合度,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学科创造能力、创新科研精神的一大批优秀人才。拓展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空间,为创新体系的建立提供有效保障,使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①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如图1所示。
许多欧美名校都积极地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科研技术服务,以吸引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同时,企业以实际设备为高校培养人才及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便利条件。③同时,在全面考虑各方的意愿及利益的前提下,双方致力于扩大项目合作模式,形成良性互动,以期建立长期合作的传统。
同时,建立高校与企业之间人才的联合培养模式,鼓励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从中发掘所需人才类型,并反馈给高校;高校则针对这种反馈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从而充分发挥企业的人才培养导向作用。
2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教学设计
针对学生对实际应用知识缺乏的问题,创新教学方法,首先由主讲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邀请科研院所工程师对实际科学问题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组织学生团队,每一团队在课程之初即布置课程设计作业,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最后邀请企业专家讲授产品实际开发过程的相关知识,并对学生团队的每一课程设计作业内容进行点评,反馈给学生并进行改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际应用能力。
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讲授的“可持续制造”课程为例,在教学设计环节即将每组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并根据可持续相关知识,选择或自选相关项目,并制定考核标准,形成一份报告,并集中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答辩,期间每组同学可以自行制定不同的计划,也可以求助于企业工程师,从而不仅有效促进了每位同学团队意识,而且加深对可持续知识的应用背景。
针对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涉及工艺理解较差的问题,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工艺师傅,讲授机械制造过程工艺对产品的重要性,工艺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材料选择、工艺参数优化、装配方案优化等。在传统教案设计基础上,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进行课程设计,将讲授内容分组,并针对不同内容,邀请不同行业的专家进行讲座,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如表1所示。
3 分组团队设计,团队与个人考核相结合方法
鉴于目前教学方法多以个人为主体,缺少团队合作,每人的参与感缺乏等问题,课程之初授课老师准备不同的项目名称,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不同项目,组成不同团队,并布置完成的内容,最后通过个人与团队成绩不同权重计算总成绩的方法,实现每位同学的参与感,培养团队协同感。
所有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通过自由组合方式分成不同组,并确定组长,根据兴趣点和专业特长,可以选择老师提前准备的题目,也可以自由选择相关专业的题目,从而实现课程设计的多样化、自由性,并鼓励学生独立学习智能制造知识,利用现代化设计方法和相关软件,完成课题研究,并最终形成书面论文,与此同时,在课程结束后,协调时间,每组进行现场答辩,展示各组成果,邀请相关企业人员,进行现场评价,并反馈,从而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激励主动学习意识。
4 可持续制造理念的贯穿
当前,中国制造业是以低成本、便宜的劳动力、廉价的能源和资源参与全球制造体系,但是随着能源、资源、环境问题的凸显,传统制造业难以继续生存,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方式的转型,当前可持续制造是其发展的必然模式。可持续制造的发展模式即在夯实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制造模式,同时考虑环境、经济、社会因素的一种新的制造模式,中国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应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坚持创新领先地位,将中国低端制造大国转变为中高端制造基地,提高制造业附加值。
结合传统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制造业,在本专项领域中进行改革创新,发展具有中国制造产业特色的模式,重视基础技术产业的发展,坚持自主创新,提高产品价值,重视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最终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要实现可持续制造的有效实施,必须培养新一代技术性人才。可持续制造强调的是在制造中集成环境、经济、社会因素,而目前的老一辈工程师及企业是以产业和效益为第一位的,这不符合可持续制造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不仅需要加强对老一辈工程人员进行可持续制造的知识普及,而且需要培养新一代技术性人才,强调以人为本。
我国在今后几十年中,工业仍将继续发展、提高,制造业将为各行各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更多的装备,为民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也将与世界各国进行更多更密切的商品交换。而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制造业的价值含量,培养一批高技术人才,发展制造业特色产业,从而提高整个产品档次,进而使产品步入国际先进行列,为人民、为社会造福、为子孙后代造福,才能屹立于世界制造大国、强国之列。
5 结论
通过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教育方法研究,使得广大师生的可持续设计及制造概念得到更新,并向广大师生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和挑战。结合机械课程专业教学改革,进行可持续探索,但机械学科可持续发展教学的实现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进行教学设计改革,并与现有教学方式相融合,需要长期进行探索与研究。
注释
篇13
【中图分类号】TP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21-01
作为一门包含了多个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机电系统控制基础中主要有离散数学、复变函数以及微积分等。学生对于这些知识不能进行充分的理解,由于这些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概括性,无法具体阐述工程与物理的意义。另外,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比较少,其实践环节基本上都是对数学理论知识的验证,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文章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基础,对机电系统控制基础的课程教学实践展开了具体分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设计现状
在大多数的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设计中,都会将模拟放大器、电容电阻作为控制对象,让学生以实验箱为基础进行装置参数和设计的计算校正,从而顺利开展测试模拟实验,在系统性能转变的情r下对其进行认真观察。于学生而言,系统中各个环节的控制对象基本上都是模拟电路,而系统性能即曲线与数据,在整个系统设计完成之后,仍然需要学生进行抽象的实验体验。
2.实验课现状
试验箱控制在目前机电系统控制实验课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形式,其模式具体为:实验讲解、实验验证、实践应用,需要学生按照具体的步骤开展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一步一步进行,在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和要求基础上顺利完成实验,从而得到一定的实验结果,并在机电系统控制原理、含义以及性质的基础上对所得数据进行认真分析。该种实验模式过于古板,不利于发散学生的逻辑思维核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1]。
二、机电系统控制基础实验分析
1.实验组成
对于机电系统控制基础实验的组成而言,如果按组成结构划分,可以分为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按实验台型号划分,包括82sxy电机旋转实验台、DBM200电机-磁粉制动器实验台以及DBM200电机旋转实验台等。
2.实验目的
开展相应实验的目的主要包括:在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台硬件部分的功能进行掌握;通过实验获得电机的死区电压;充分了解软件的编程方法,做好程序的声明、调用以及编写等;检测电机转速与电枢电压之间的关系,并求出正转反转的转速电压曲线斜率。
3.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为:首先,在直流电机中一直存在死区电压,开展实验时系统之间的摩擦转矩就会产生死区电压,即0v开始加载的电压到电机开始转动的电压,都称为死区电压;其次,电机的标定就代表着输出转速与输入电压之间的关系。输入电压一般都是通过程序输入得到,而输出转速即码盘检测转角与程序计数器时间间隔的比值。我们一定要注意,在正转和反转时死区电压与电机标定曲线是完全不同的。
4.实验流程
在开展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的实验时,要按照以下流程进行:首先,将实验装置的电源打开,点击桌面上命名为实验的文件夹,之后点击文件正转标定.vbp,之后双击frm文件,实现电压输入,随后点击电机的启动按钮,将电机开启。当电机转动1s之后,点击停止按钮,并记录下电机的转角与时间;其次,增加电机的电压,并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输入电压增加到25v为止;再次,调整电机的正负极接线,并重复上面的步骤;最后,加大负载,重复上述步骤。
5.实验报告
在完成实验之后,绘制出电压转速曲线,并将死区电压、曲线斜率标出,求出电压的转速函数。将负载前和负载后的曲线进行对比,探讨负载增加后是否会对电机的转速标定产生影响。
三、机电系统控制基础实践教学改革
1.开展演示性实验
演示性试验的开展方便学生掌握机电系统控制相关知识,并更好的理解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和构成。因此,在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改革时,要积极开展演示性实验,并为其提供相对完整的硬件配置、软件程度以及控制参数等,从而加强学生对曲线和数据的控制,并在分析系统调试的基础上,更好的掌握机电系统控制中的工程含义以及分析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组织数字仿真实验
在机电控制系统中MATLAB语言和Simulink仿真环境应用越来越广泛的同时,MATLAB Simulink语言在国内外高校中成为了非常有效的计算机工具,能够为高校学习提供内部函数、模型库,方便控制系统详细分析频域、时域以及根轨迹等。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数字仿真实验融入到一些基础课程中,使学生能够应用现代技术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计算。另外,如果将演示性实验与数字仿真实验结合在一起,取得的效果会更加好,能够以传递函数模型为基础的数字仿真设计根据位置的随动系统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实现系统的有效运行[2]。
3.完善课程设计
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的设计目的为在实际系统的基础上,对设计系统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校正,并有效利用控制理论和相关知识。而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并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以教师所提出的设计思路和要求为前提,利用演示性实验、数字仿真实验获取相应知识,完成设计系统的有效分析。
4.转变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的转变是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改革的关键,要在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而且,在实际的考核过程中,教师要对过程评价引起重视,将重点放在激发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信心上面,进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机电系统控制基础的实践性教学,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系统设计、系统调试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数字仿真实验、演示性试验以及课程内容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的能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