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光伏工程监理规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第一,通过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付家街牌坊、祠堂宅院和民居建筑院落的测绘与付姓氏宗族文化信息汇总,梳理与总结桂北瑶族地区姓氏宗族文化与建筑梳理特征。
第二,结合对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付家街历史街区建筑保护与规划设计实践,探索广西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街区,立足于地域民族文化,适应现代生活文化要求,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设计方案。
一、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标
1.测绘与调研,历史建筑和姓氏宗族文化历史文化价值评估。
2.“修旧如旧”“修新如旧”“酒瓶装新酒”的技术与管理措施,设计以增强历史建筑舒适性,完善街区公共服务性等,优化历史街区物理空间,活化历史街区文化和经济为目标的规划设计方案,提升并升级街区整体风貌,促进地方文化旅游发展。
(二)研究内容
1.付家街牌坊、祠堂宅院和民居建筑院落,在建筑空间与建筑装饰文化等方面价值评估;应重视当地历史建筑保护和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这种传统建筑艺术反映一个时代的历史性,建筑价值,应保持有深度的评价梳理传统历史文脉。
付张氏贞节坊位于付家街西南面坊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
2.付家街付姓氏宗族文化价值分析与研究。通过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付家街牌坊祠堂宅院和民居建筑院落的测绘与付姓氏宗族文化信息汇总,梳理与总结桂北瑶族地区姓氏宗族文化与建筑梳理特征来研究现在付家付姓氏宗族文化价值分析与研究方向。同时又能够在原有基础上价值分析与规划研究上,并与时俱进地进行充分发挥付家街姓氏宗族本身所具有传统文化艺术价值和历史的古镇特征。
(1)如付张氏牌坊:付张氏贞节坊位于恭城镇的西南面,付家街内,坊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周氏牌坊:位于恭城县西南面的付家街,距离张氏牌坊约100米,一东一西,坊建于清乾隆(公元1738年)。付张氏牌坊、周氏牌坊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如周渭祠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40平方米,中轴线主要建筑有门楼、前殿及后殿,两边分别有东西厢房和耳房,周渭祠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特点,又具地方民族特色。1981年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定为广西廉政广西廉政教育基地。
(3)根据调查,付家街传统街巷内散布了大量的历史建筑,以清朝民居为主,还有少量明朝民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整体保存质量较好。其中,明清民居多为砖木结构,以青砖、原木、青瓦为建筑材料。多为硬山屋顶,出檐较短,檐下山墙稍微出挑,墙上浮雕装饰多精美,浮塑灰批灵动,保存了典型的本地明清民居铜鼓楼或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民国时期的民居多受海外基督教的影响,门窗多呈拱形,浮雕装饰具有明显的欧式风格。
3.“修旧如旧”“修新如旧”“酒瓶装新酒”等技术策略,在地区历史街区建筑人文、外观、构造和材料运用等以及-些传统文化元素的建筑的设计、改造。方案设计上使外观形态不变,调节空间和尺度,改变功能,实行建筑对立面保护、结构保护及局部保护的措施,由于传统内部结构不适宜当代的生活需求,从而对内部进行装修和重新分区,对具体的细部做一些必要改造,用于M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让原本古老的建筑重新获得新的生命力。
4.基于地域民族文化传承,适应现代生活文化要求,民族地区历史街区开发利用规划设计方案。结合对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付家街历史街区建筑保护与规划设计实践,探索广西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街区,立足于地域民族文化,适应现代生活文化要求,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设计方案。适当规划历史街区景观设计方案,比如广场、停车场、公共卫生等;同时街上还应该随处可见能够体现景观节点,供游人观赏和体验。适应现代生活文化要求重新规划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街区功能设计。如地域民族文化特色民宿、当地地域文化特征的商品、当地特色小吃等特征,使得这种地域人文情怀给予游客更深印象。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通过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付家街牌坊、祠堂宅院和民居建筑院落的测绘与付姓氏宗族文化信息汇总,梳理与总结桂北瑶族地区姓氏宗族文化与建筑梳理特征。发挥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付家街文化价值分析与研究的作用,丰富文化信息汇总知识,加强文化信息汇总,梳理与总结,从而更好的推动当地遵循原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持续原则、协调性原则、艺术文化原则等来规划研究。
2.结合对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付家街历史街区建筑保护与规划设计,探索广西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街区,立足于地域民族文化,适应现代生活文化要求,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设计方案。拓宽居民民族地区历史文化与外界文化交流,加强建筑保护与规划设计实践,加快现代生活文化价值,实现现代化城镇和乡村的规划设计建设目标。
二、改善措施
实施具体步骤如下:
(一)实地调研
为了进一步确定该项目的可实行性:我们对付家街区传统建筑进行实地调查,对历史街区基本现状进行了照片采集,结合当地环境,进行分析、形成有用的材料。
(二)材料收集
利用村级组织单位的权威性,上下联动,调研当地人民需求与想法对后期传统建筑如何开展起到重要性;走家串户的形式,让街区居民了解传统建筑艺术保护是反映一个时代的历史性对当地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加强推广力度,用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恭城县的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未来发展前景状况,应如何推动当地的旅游发展造福当地人们生活。
(三)方案设计
分析付家街区传统建筑现状,收集材料分析,提出合理建议和规划方案,发展当地的特色人文景观,从而更好的实现当地的旅游发展方向,打造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景区。
篇2
引言
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工民建筑也随之飞速地发展了起来,在工民建筑发展过程中,技术是关键和决定性因素之一,因为施工技术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施工技术的创新极大地推动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纵观我国目前的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建筑业正在朝着高技术化、生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一、创新科技对工民建筑施工的意义
实践证明,创新科技对工民建筑施工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创新科技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应用,不但可以保证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而且可以使工民建筑工程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此外,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创新科技,是现代工程技术中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该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发展对探索、研究现代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理论和实践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创新科技在工民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使得该工程的施工技术体系构建实现了有效的更新和完善。创新科技在现代工民建筑施工工程中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建筑施工和地域化之间的有机结合;创新技术为摈弃传统的施工理念,注重二者之间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提倡的是整体性、科学性、创新性以及人性化的技术理念。创新科技在现代工民建筑施工过程中,结合了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与人文因素,并在传承、发扬传统施工技术的基础上,与现代先进的施工技术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渐渐地形成了与现代建筑行业要求相符的施工技术,并在现代工民建筑施工中得到了积极的推广与应用,使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二、工民建筑施工创新科技特点
(一)科学性
工民建筑施工的创新首先就是科学技术的创新。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任何科学技术都是源于实践的,最终也必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将在实践中转化为生产力。这样的英明论断同样适用于建筑业,如果没有科学性做为建筑企业的创新,建筑业可能还停留在建筑基础还要靠人力挖掘、盖高层楼房所需要的材料完全需要人力运送的时代。现在拥有的先进的挖掘机械、高层升降式运输机械、甚至模块式堆垒的建筑模式,都得益于科学元素在建筑业的广泛应用。
(二)有利于全面展开工程造价工作
创新在工程施工机械、工程施工技术方面、工程管理方面都能够得以体现。通过创新施工技术,可以更加的迅速、准确、公正地对工程相关的各方面的数据进行收集与汇总。有了计算机的辅助,可以更加有效率地对于工程的成本、工程整体造价、各局部工程的造价进行预算。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控制质量与成本,便于管理者们很好地把握重要工序,还应该借助于计算机,科学的预测工程的量本利。
(三)有利于提升建筑行业整体技术应用水平
工民建施工技术对于提高整个建筑行业的技术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建筑行业整体技术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创新施工技术的技术措施与理念有着科学性、合理性、稳定性的特点,通过合理采用创新施工技术,传统施工技术管理效率低、停滞不前的现象得以有效地避免,在完成施工阶段的工作任务的同时,对于整个建筑行业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创新科技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一)科学系统的监理技术的应用
建筑工程监理就是对建筑工程有关活动的监理,就是依据有关的工程建设的法律和技术标准,综合的运用法律、技术、经济等手段,对工程建设合同有关各方的行为及职责权利,进行必要的协调与约束,对工程质量、环保、安全、费用、进度等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避免建设行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得工程建设目标得以最优的实现。在建筑工程中运用科学监理技术,监督管理工民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
(二)信息技术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如今的时代是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是信息经济时代,在工民建筑工程中传统的施工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工农建筑工程中各种信息的传播和利用,而信息技术是一项适应信息时展的创新技术。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缩微技术等。在工农建筑工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把握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构建信息网,提高工农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
(三)环保技术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在建筑行业中普遍的存在建筑资源的浪费的问题,尤其是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上。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工农建筑企业在施工中所用的施工技术和手段还比较落后,另一方面是施工企业在建筑施工中只讲究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资源浪费和环境保护问题。近些年来资源浪费严重,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由此国家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把环保技术应用到工农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可以有效的利用建筑资源,改变施工技术和施工手段,进而减少建筑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
(四)低碳建筑技术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碳建筑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低碳材料,另一方面是低碳建筑技术。低碳建筑技术包括外墙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屋顶节能技术等。墙体的复合技术有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三种。在工农建筑工程施工中可以通过地源热泵采集地下热能,对雨水进行收集并综合利用,利用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发电照明,还可以通过通过导光管将阳光引入室内照明等低碳建筑技术,这一方面可以降低建筑施工材料、设备、技术等的成本,另一方面减少了建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四、工民建筑在应用创新科技时应注意的事项
(一)对于节能环保技术
1.节能、绿色技术的具体实施离不开政府主管部门的强制措施,相应政策,还需要相关单位的全力支持和配合,如规划、环保、开发、设计、监督等部门。
2.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发展需要强制措施来推动,这就要求主管部门利用行政审批权和政府宏观控制的手段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措施。
3.在财政和税收方面,对于应用节能设计、绿色环保的工程项目,应给予优惠政策,对甲类地段和适宜建筑的较好地势,优先规划建筑节能、绿色环保设计方案。
(二)对于科学监理技术
1.国内的监理单位要注重对国外先进监理理念的吸收和借鉴,对外国的监理经验做充分的分析与研究,结合国内工程监理行业的现状和行业发展需求,加以适当的创新。
2.监理单位要重视对监理经验的积累,在对每项工程监理工作完成,监理单位都要组织人员对阶段性的工作做出总结,并写出对工作的建议。
3.监理人员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工程管理知识、工程施工常识、工程监理法律知识等基本技能,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并对科学监理方法提供可行性、客观、有价值的意见。
(三)对于信息技术
1.施工资料管理。在施工管理过程中,、采用施工资料信息化管理模块来进行,该模块实现了资料的电子化的综合管理,实现快捷的“傻瓜式”录入、规整的存档、方便的查询、简洁的报表输出。
2.材料与机械设备管理。根据网络计划图编制采购进度计划;编制资金使用计划;根据网络计划图的资源生成:工程用设备清单、表格形式的主要材料采购计划、表格形式的工程用设备采购计划。
3.质量控制。包括质量检测标准、工程项目划分、工序检测(记录)管理、质量缺陷及事故的登记和处理、质量验收与评估等功能模块。按照ISO9001标准进行按模块划分的质量管理,帮助管理者在施工过程中严把质量关,创造优质工程。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出现在城市、乡镇中。在工民建筑施工中,施工技术关系到整个工民建筑施工效率和工民建筑的质量,因此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把创新科技有效的应用在工农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创新技术是根据时展的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之上创新发展起来的技术。把创新技术运用到工民建筑施工中可以更加准确、全面、系统的分析问题,对工程施工进行科学的指导,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工民建施工效率。
参考文献:
[1]曲家正.创新技术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6:186.
[2]刘立华,王学彦.刍议工民建工程施工中的节能技术运用[J].门窗,2012,05:70+73.
[3]刘治亮.创新技术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30:41.
篇3
1、工程概况
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某国际商贸城三期太阳能发电系统采取并网发电的运行方式,预计建成后的总容量为1.295兆瓦,太阳电池方阵的总安装面积约为14,300平方米。该系统每个屋顶安装区域对应独立的并网点(单一系统的故障不会对其他子系统造成影响,以提高整体的运行高效性和稳定性),视为八个子系统。其中位于建筑屋顶最北端的两个子系统容量相同(即1、5区域),其余六个子系统容量相同(即2、3、4、6、7、8区域)。1、5子系统各安装185WP光伏组件800块,布置方式为东西向每排25块光伏组件,南北向共32排。串并联方式为每排的25块串联成一条光伏支路,每16条光伏支路汇入一台直流汇线箱。在外部环境具备发电要求的情况下,每个子系统光伏阵列经过两台直流汇线箱汇入交直流控制柜直流输入端,然后介入逆变器直流输入端。直流电能经逆变器转化为与电网同步并满足电能质量标准要求的交流电后,经交直流配电柜的交流输出端并入电网,与电网并联运行,共同为建筑负载供电。与1、5子系统不同的是,其余六个子系统则各安装同型光伏组件900块,南北向共36排,每12条光伏支路汇入一台直流汇线箱。为保证供电的持续稳定,本项目中外部电网与太阳能发电系统并联运行,二者实时进行动态补充。
2、前期准备阶段
2.1确立并网方案
结合招标文件要求,确立并网方案。某国际商贸城兆瓦级光伏发电系统在采用直接并网方案的同时,还需具有逆功率保护功能,即不允许多余电能馈入电网,太阳能系统产生的电能必须在指定范围内完全消耗。
2.2合理安装设计
本工程选择具有极其丰富光伏系统设计经验的各专业设计师负责设计工作。从设计方案到施工图每个阶段都必须经过集体评审通过,并由相关责任人、技术总监把关签名确认。设计过程中要精确计算各设备性能之间的配置,确保其系统运行性能达到最佳状态。如光伏组件总体布置方案,就是结合某国际商贸城三期工程的规划和招标文件提供的基础材料确定的,即“分散布置、集中展示”,采用与建筑物相结合的建设思路,将光伏系统结合主体工程屋顶停车场顶部结构进行安装。
2.3部件材料选型
在系统部件材料选型上,除了关注美观性、先进性、稳定性、展示性,效率高、寿命长、适用大范围气候变化等特性外,还强调安装的方便。同时,还有所选材料的安全问题,如所有电缆采用阻烯、抗紫外线型软铜芯电缆;所有配电线槽采用壁厚大于1mm的冷轧钢板加工,表面做热镀锌防腐处理,并涂有防火涂层。配电线槽间采用配套连接片进行连接,并配合跨接铜带;光伏阵列支架采用Q235材料国标型号材加工,表面做防腐处理,满足长期室外使用要求,抗风等级40m/s,组件间连接采用不锈钢螺栓等。可见,部件材料的合理选型,也有助于安装的顺利施工。
3、安装施工阶段
3.1规范施工过程
严格按国家相关规范和设计文件、设计图纸施工。加强现场质量自检工作,强化第一线质量检查制度,分项工程安装完毕进入下一道工序前,实行自查互查和管理层验收制度,查验合格办理签证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光伏阵列安装工艺流程为先将钢构件吊装就位、再进行安装、测量、校正三角斜撑,接着安装固定太阳能板檩条,最后再安装光伏组件。
3.2完善施工细节
如为本系统可靠运行而设的防雷保护系统,施工时必须严格每一个细节,像在光伏阵列安装避雷针阵,并与钢结构避雷带良好连接;将设备外壳良好接地,外露电缆线槽良好接地}另外还有直流侧和交流侧均设置多极防雷保护装置,系统所有出入口处均设有防雷装置等。可见任一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埋下严重安全隐患。
3.3重点部位强化
如安装屋顶钢结构檩条与光伏组件支架的连接件,安装不锈钢螺栓、光伏组件支架、光伏组件支架时,除了要完备屋顶钢结构光伏支架固定支座施工图,同时需派驻具有钢结构车富设计和施工经验的工程师,到现场配合深化设计并组织协调施工。另外,还有并网电费接线端子的制作和电费接线;整个光伏发电系统的通讯系统的连接;根据每个并网点处低压母线电流传感器安装位置,接入交流控制柜以完成逆功率保护功能;对光伏系统电费线路经过的路径位置和过墙、过楼板的预留孔洞的定点和施工检查等。
3.4随时组织协调
开工前和安装过程中,项目经理负责组织各相关专业人员参加建筑工程协调例会,解决和处理跟其他各专业的接口问题。光伏发电系统安装时,还要密切与本工程的土建、电气、钢结构等施工单位联系,处理好交叉作业和工序交接的关系。
4、检验复核阶段
4.1适时监测到位
建立完备的监测系统,包括气象数据与系统运行数据的采集,环境数据主要有辐照、环境温度和组件温度数据,还可根据情况增加风速、风向、直射、散射等其他气象信息。系统将采集到的数据反馈至电力监控室,并进行分类归档统计。适时监测不仅保证了系统运行的可溯性,也为系统分析和优化提供基础信息,有助于技术完善。
4.2技术复核验收
对已施工完成的各项安装工序,都必须进行复核检查,防止错漏。凡分项工程的施工结果被后道施工所覆盖,均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隐蔽验收结果必须填写《隐蔽工程验收记录》,作为档案资料保存。另外,还有安装过程和系统调试检验,前者指在安装过程中组织对产品进行逐个检验和测试,确保每件产品均达到技术标准要求;后者指系统安装完成后进行设备调试,在工程监理师的监证下检查各设备的技术性能和技术参数,如发现有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情况,先分析其原因再进行处理。
5、结 语
除了以上施工技术要点,本工程得以顺利施工,还离不开以下几方面的支持。’
5.1人员支持
因为光伏发电系统安装的特殊性,需组织专业、精干人员负责施工。选择了公司内精干人员参加项目建设,才能保证项目技术人员的需求。
5.2技术支持
在本工程项目部下设技术委员会、技术总监、技术负责人,与安装工程相关的部组包括系统设计组、质检组、现场安装部、安全检查组、环保监督组。各部、组做到专业化组织和管理,技术上层层把关,严防疏漏,以保证项目所需的各种专业技术力量。
5.3管理支持
建立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对工程施工实施质量预控法,让每一位施工人员心中有标准、有准则。在施工过程中,严格培训、考核、技术交底、技术复核、“三检”制度的管理工作。同时,配合实行质量重奖重罚制度,以确保质量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张成林,谢红灿,基于工作项目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及测试”课程研究,电力职业技术学刊,2010,(04):28-31
[2]李蒙,许威,220kV电网线路保护方案设计,中国电力教育,2010,(S2):353-356
[3]谢永明,杨星星,动态电压调节器的控制策略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0,(S2):432-434
[4]周仕凭,施正荣,向太阳索取能源[J],环境教育,2010,(08):9-13
[5]徐锦钢,沈繇,马林东,基于DSP的嵌入式视频监控系统设计[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62-66
篇4
2 投资管理基本原则
大唐山东发电有限公司以提高投资效益,防控投资风险为目标,坚持六个投资原则,促进公司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1)战略引领原则:投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公司发展战略,坚持"电为基础、多元经营",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促进公司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2)优化发展原则:投资项目应有利于公司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电源结构和股权结构,不断改善资产质量;
(3)效益导向原则:投资项目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把盈利能力作为项目决策的重要标准,不断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区域竞争能力;
(4)程序规范原则:投资项目必须按照投资管理程序科学决策和规范运作;
(5)能力匹配原则:投资规模应与公司及所属企业实际投资能力相适应,综合平衡公司业务发展需求与资产负债率水平,确保公司稳健发展;
(6)防控风险原则:投资项目必须进行风险的定性与定量评估分析,制定相应的防范和规避方案,加强风险预警,做好风险处置。
3 投资管理模式
大唐山东发电有限公司对其所属企业投资活动进行的全过程管理,主要包括投资项目立项决策、实施和效果评价的管理活动,全面推行"三优、四严、五控制"管理办法,有效地提高项目先天优势,控制了投资节奏,防范投资风险,提高了项目投资收益。
(一)坚持"三优"提高先天优势
多年的实践证实,正确的投资方向、科学的开发部署和优化的方案设计是保证投资有效回报的基础。
(1)优化投资方向
当前主要发电企业战略趋同,同质化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以市场为导向优化投资方向,加大重点优质项目推进力度,合理控制发展速度和节奏,提高项目自我竞争能力,构筑项目低成本经营的核心竞争优势,打造本质盈利型企业。
通过重点研究论证项目竞争能力,电力市场情况,上网电价政策、项目经济效益等来优化投资方向。确定了优先投资火电,稳步推进风电,慎重开发光伏的投资方向。在投资项目的决策上,要求项目开发基本条件投产项目当年净利润大于零,全投资内部收益率大于项目投资基准收益率,按照项目收益率排序优选投资项目、安排计划开工项目并配置相应投资优选投资项目。通过有效运用项目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控制项目投资,避免低效投入,杜绝无效投人,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效益。通过优化投资方向,优选投资项目,为公司持续有效发展奠定了基础。
(2)优化开发部署
优化开发部署是控制开发投资的关键,大唐山东发电有限公司在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始终坚持把"持续有效发展"作为基本原则进行开发部署, 重点开发大型高效环保热电联产机组,适度发展与热电联产项目"网源一体化"配套的热网项目。积极开发风资源条件好、电价高、送出落实、具有一定规模、消纳能力强的风电项目。稳步、有序、择优推进风资源好、抗风险能力强的海上风电项目。坚持科学、有序、有效益的发展光伏项目,重点推进光资源条件好、外送条件落实、装机规模在5万千瓦及以上并网式光伏发电项目。部署了重点开发一批,稳中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
(3)优化方案设计
实施项目全过程优化设计管理,从项目可研、初设到建成的全过程全方位各边界条件的优化。各项目按照优化后确定的建设目标和技术经济指标要求,倒逼设计方案、设备选型、施工队伍选择和各阶段的优化。坚持把项目前期可行性优化作为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基点。前期项目优化设计以"优化设计、提高效率、降低造价"为目标,优化项目建设边界条件,确定合理的技术路线,注重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节省投资,提高项目的整体性能。建设过程中强化重大设计方案、主要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选型的优化论证,加大新技术、工艺和设备的调研及应用,全面提高优化水平。最终实现项目长期安全、稳定、高效和经济运行。
(二)推行"四严"控制投资节奏
通过对各类电力项目的投资过程认真摸索和总结,逐步形成了适合强化项目投资过程控制"四严"管理办法。
(1)严格投资预算管理
以公司审定的年度开发方案为依据,把投资项目投资计划纳入年度预算之中。一是投资预算编制做到"全、准、细"。每年10月份根据项目的前期进展、工程进度、投资能力,组织编制下一年度投资和资金计划。二是集团公司审核后下达年度投资计划,根据下达的计划进行季度分解,月度控制,落实控制责任。建立谁主管谁负责的目标责任体系,并依据根据计划安排工程进度和筹措资金。三是建立预算执行分析制度,每月进行投资完成分析,及时发现投资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严格投资计划管理
投资计划管理是项目安排工程建设进度、组织资金到位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投资计划刚性和指导性。以下达的年度投资及资金计划合理安排工程进度、筹措资金、拨付资本金。严格禁止超计划投资和融资,未下达计划的项目一律不发生投资和融资,禁止挪用其他项目资金垫资建设。提高计划编制的准确率和资金使用效率,严禁大量资金闲置,严禁超融资计划安排贷款到位。执行概算或预计总投资超过计划总投资项目,暂停下达投资计划和资金拨付,需重新履行决策审批程序。
(3)严格造价管理
全面贯彻"目标管理、分类对标、全程控制" 造价管理的思路,通过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分类分项对标管理,保证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工作可控在控。
一是建立工程标杆造价指标。根据招标和合同及时编制执行概算,并与造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严格控制执行概算超造价指标。 二是项目预算审查做到"四个结合"。即:与项目前期工作相结合、与施工图设计相结合、与现场实际相结合、与信息价格和市场价格相结合,认真核对定额子目,细化量化工程量,做到"严、细、全、准、精"。三是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变更设计和工程签证,对其中引起投资变化较大的项目,组织优化设计和重大变更专题审查,对合同变更、结算、支付,非生产性费用等严格控制。
(4)严格采购管理
优秀的施工队伍和质优价廉的设备是降低工程造价重要因素,规范的采购管理是控制投资的重要措施。一是严格施工管理。加强资质审查,对于业绩和资质不满足条件的不予准入。二是严格物采市场管理。对工程建设所需主要设备由集团公司统一集中招标采购,降低采购价格。
(三)做好"五项控制"提高投资收益
严格设计变更、施工质量、现场验收、结算过程和项目后评估等五个环节的控制,是确保工程质量和造价,提升项目投资回报的关键。
(1)加强施工现场工作量变更的控制
为减少或杜绝项目建设决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的"钓鱼工程",一是完善设计,减少设计漏洞。提供周密的设计委托书,配合设计人员做好地面普查、勘测,认真审查设计图纸,减少设计漏洞,控制设计变更单的发生。二是加强施工过程组织,保证工期要求。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核,依照设计要求组织项目施工,保证物资供应,减少工程停工、误工现象。
(2)加强项目施工质量控制
做到开工有报告、图纸有审查、施工有方案、工序有交接、质量有检查、过程有记录、隐蔽有签验、交接有验收、验收有资料。重大项目实行工程监理制和第三方检测制,确保施工质量。
(3)加强验收质量控制
一是提升机组验收质量,控制尾工和缺陷数量,确保设备即投产、即稳定。通过定期的春秋季质量监控,结合日常不定期专项抽查,充分发挥现场工作组的优势,将项目建设的整体质量水平保持在高位。二是建设过程中以建设精品工程为目标,建立参建单位排名机制,以激励方式保证设备安装、调试水平,通过结果考量各单位施工安装水平。 三是动态管控施工期的缺陷和尾工,随时检查、限时处理,在整体启动、移交生产验收之前力争做到少缺陷、零缺陷;做好验收前自查和整改,各项工作均闭环管理,不拖延、不妥协。
(4)加强结算过程控制
严格执行合同,做好工程变更设计审查和控制,工程项目结算必须经过项目公司和上级公司两级审查,实行结算会签制,防止企业利益损失。
(5)加强投资项目效益的跟踪控制
项目投产一年后,开展项目的后评价。后评价是项目建设投资全过程管理的最后环节,是对工程建设和投资管理中的经验教训总结,也是对项目今后持续性的预测、提出项目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对完善项目及发展规划、投资决策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篇5
1城市防洪工程现状
新余市城区的袁河两岸,从1999年城防工程开始建设以来,已建成沿江路胜利南路口至孔目江入袁河口北岸防洪堤(墙)3.81km,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其中沿江路胜利南路口至袁河公路大桥北岸防洪墙,全长1509.6m。护岸段长486.5m,采用仰斜重力浆砌石式,防洪墙为砼仰斜式、衡重式、半重力式。已建成谭口村至至闸坝桥南岸防洪堤6.14km,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护岸长度为3.74km,为预制块护岸。其余大部分河段均是天然河道,既无圩堤又无防洪墙。孔目江两岸从1999年城防工程开始建设以来,已建成新开河口至茶山路口段西岸堤(墙)7.05km,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其中通济桥至浙赣铁路桥段防洪墙长1136.3m,防洪墙为砼衡重式、半重力式。已建成下村河出口至孔目江大桥、西家渡至闸坝桥段东岸堤5.82km,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已建的防洪堤未形成防洪封闭圈。由于城区尚未形成整体防洪工程体系,经分析现有防洪能力为10~20年一遇。
2城市防洪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城市防洪安全的影响
新余市城区段防洪工程除已建的22.82km防洪堤(墙)外,其余河段基本未设防,既无圩堤,也无涵闸,防洪工程与治涝工程不配套,没有相应的治涝工程设施,目前尚未构成整体防洪体系。城区东面的孔目江东岸的圩堤,虽经1995年秋对原有险段进行加固,但防洪能力仍然偏低,只能抵御略高于10年一遇的洪水。该工程在加固除险时,未进行孔目江的水面线设计,堤线加固缺乏系统考虑,加上城区河道弯道多,河床窄,洪水下泄不畅,致使城区洪涝灾害时有发生。袁河大桥下游约300m处,在2010年3月至2010年11月间,由新余市城司沿河修建排污管开挖的土方堆积在管道两边土方约2万m3,占用河道断面滩地6000m2,大部分为死水断面,中高水会将疏松废土随流而下,淤塞河道,抬高附近河段水位约0.3~0.4m[1]。在现通济桥下游约15m处残留着老通济桥的四个桥墩尚未拆除,通济桥现有断面相对偏小,再加上下游桥墩阻水影响,中高水提高上游水位约0.4~0.6m[1]。“95.6”洪水就是桥墩阻水原因之一,导致上游水位抬高,孔目江左岸圩堤溃决。
对城市防洪工作的思考及对策
(1)合理制定城市防洪规划。城市防洪标准要与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城市防洪规划必须服从于流域防洪规划;既要为城市提供防洪保障,又要与城市功能相协调。城市防洪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洪工程的布置要与城市的道路、交通、景观、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建设相结合。城市防洪规划应为城市规模的扩展提出防洪保障措施。
(2)加大资金投入,提高防御洪水标准,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步伐。新余市城市防洪工程大多由于建设的先天不足和管理的后天失调,造成工程防洪能力降低,要进一步加快步伐,争取中央、省更多专项资金的投入和市、县(区)地方财政收入、水利建设基金、防洪保安资金投入。要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实行中央、省、市、县多渠道筹措资金。对原有堤防工程进行改建、扩建,使之达到相应的设防标准。新建开口地段的防洪建筑物,形成完整封闭的防洪包围圈。同时,加快治涝和调蓄设施建设步伐,与防洪工程相配套,共同作用,洪涝兼治。工程建设中,要加强工程建设程序管理,严把立项关;加强招投标管理,严把参建队伍关;加强质量监督和工程监理,严把检查验收关;加强施工合同管理,严把法制关。
篇6
当今世界常规资源已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在面临能源危机的时代,寻找和利用洁净的、巨大的、可再生的能源,是重要的能源发展战略。新疆是我国21世纪的能源基地,虽然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但其枯竭是不可避免的。新疆的可再生能源具有总量丰富,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地域分布相互匹配和开发条件相对优越等特点,值得大力开发和利用。为了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研究。
一、国内外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比较分析
(一)传统可再生能源和新可再生能源
传统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大水电和直接燃烧的生物质能,新可再生能源主要指现代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和固体废弃物等,当今世界各国都在为获取充足的能源而拼搏,而且无不对解决能源问题的决策给予了极大重视,其中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尤为引人注目。
(二)国内外常规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情况比较分析
随着化石能源的日趋枯竭,可再生能源终将成为化石能源的替代品。世界大部分国家能源供应不足,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利用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效应和污染环境。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供应有限。从长远来看,发展替代能源也成为我国必须重视的问题。
我国从2001-2010年之间的各种能源消费量图
资源来源: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2”整理形成。石油消费量以百万吨为单位,其它能源以百万吨油当量为单位。备注:其它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地热、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垃圾发电等。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各种能源的消费情况都保持着上升的趋势,其中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远远少于其他能源的消费量。所以说,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需大力开发和利用,以此为减少我国能量消费对常规能源的依赖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2011年各重要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情况表
资源来源: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2”整理形成,以百万吨油当量为单位。
通过上面的各代表性国家能源消费情况表可以看出,我国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在总体能源消费中占的比例远远小于其他几个国家的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在总体能源消费中占的比例、这表明我国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的程度依然很低,需采取措施大力开发和利用。
二、新疆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利用现状
(1)太阳能
新疆水平表面太阳能总辐照度总量在5×109 - 6.5×109焦耳/平方米之间,年平均值为5.8×109焦耳/平方米。区域分布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太阳能总辐照度在5.8×109焦耳/平方米/年以上,西北部大约在5.2×109焦耳/平方米/年左右。新疆全年日照时数为 2 300~3 300 小时,日照百分率为 60%~80%,居全国第二位。这为开展太阳能的利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新疆己先后建成了 23 座大型的太阳能发电厂,72 座中型的太阳能发电厂,以及为数众多的小型、微型发电机和供电设备等。已开发出太阳能采暖、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温室和长寿太阳能电源等多个产品,建设了太阳能光伏示范村,推广太阳能光伏电源,解决了本区电网尚未达到的农牧区、高原兵站、野外流动作业等地的供电电源,为边远地区牧民的生产、生活用电以及电视、广播差转、无线遥测等不易用电网延伸解决用电的地方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2)风能
新疆地域辽阔且风力资源十分丰富。全区风能资源的总贮量为 18 910 万千瓦,每年可发电 8 190 亿度,相当于 3 439.8 万吨标准煤。可见,如若将全区的风能资源都开发利用起来的话,长年可节约的煤能源将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新疆风能有利用价值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六大风区,即:(1)额尔齐斯河谷西部风区,位于哈巴河、布尔津、吉木乃、黑山头等地;(2)准噶尔盆地西部风,位于和尔克赛尔至克拉玛依地段;(3)乌鲁木齐—达板城谷地风区,位于乌拉泊至达坂城山口,长约 80km,宽约 10~20km;(4)哈密南北戈壁风区;(5)吐鲁番地区;(6)百里风区,位于兰新铁道辽墩至十三间房铁路沿线。新疆除上述六大风区外,其实还有不少地区的风力资源也较丰富。新疆风能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发电方面。因风电开发而著名的新疆达坂城风区位于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的通风口,总面积为 1600 平方公里,一年中 10 个月以上有风,且风速稳定,年风能蕴藏量约为 250 亿千瓦时,可装机容量在 2000 兆瓦以上,被不少国内外专家称为中国风能资源条件最好、开发前景广阔的地区。
(3)水能
新疆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在 1 万千瓦以上的河流有 34 条(包括干、支流),理论总蕴藏量 3398 万千瓦,占全国的 5%,为我国北方内陆流域的 90%。可开发装机 1 万千瓦以上的电站 213 处,占全国可开发资源的 4%。340 条河流中,南疆有 160 条,总蕴藏量为 1773 万千瓦,占全疆的 52%。其中,水能理论蕴藏量最大的是伊犁流域,其次为南疆的叶尔羌河流域。新疆小型水能资源总装机量为 198315 万千瓦,年可发电量 84611 亿千瓦时。
(4)其它可再生能源
新疆地域辽阔,农田、山林、草场、渔场本身就是个庞大的生物能源库。然而将生物能作为可再生能源来加以开发利用,将它们转化为可燃性的液态或气态化合物,如制造甲醇、乙醇、沼气、甲烷合成气等可燃性燃料,目前新疆在这方面的开发还较少。如若各方面人士加以重视条件成熟,在生物能方面的开发与利用必将会节约大量的不可再生能源。对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新疆同样有些滞后。
三、新疆可再生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对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或替代常规能源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认识不足;二是对常规能源在开发利用中对环境的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三是对建设新疆多元化的能源结构认识不清,重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利用,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二)缺乏全面、系统、科学的规划和发展目标
中国《可再生能源法》已于 2006 年 1 月 1 日正式实施,“十一五”规划也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新疆作为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目前还没有对可再生能的发展作出全面、系统、科学的规划,发展目标也不明确。
(三)发展资金匮乏
大多数可再生能源技术都属于高投入低产出的项目,如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和太阳能热水器等的单位投资高达 6.5 万元/千瓦、0.9 万元/千瓦和 0.08 万元/平方米以上,而实际运行时间又很少,年均只有 2000~3000 多小时,从而导致产出低投入高。新疆地处西部,建国以来新疆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从而使外商来新疆投资遇到较大阻碍。
(四)可再生能源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
从新疆的能源资源状况来分析,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小水电)。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种类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方面,而且企业规模不大,多数企业实力较弱,水平低、管理差,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不平衡,可再生能源产品制造业和系统集成业发展较快,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运行、管理、服务行业非常弱小,这种不完整的产业结构,影响和阻碍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推广。
四、发展新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一)制定新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因此,把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纳入自治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引导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逐步建立新疆多元化的能源结构体系,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可再生能源在总的能源消耗中达到30%的战略目标。
(二)建立可再生能源开发基金,加速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建立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基金,支持研究和开发项目,引导企业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加速可再生能源企业的发展。
(三)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1)为解决可再生能源开发企业运行成本较高问题,一方面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制定措施,建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推动可再生能源开发企业与矿物能源开发企业的均衡发展。(2)制定政策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凡是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企业或个人,给以适当的政策性补贴。(3)贯彻执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依法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四)完善市场运行机制,规范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1)制定新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标准,建立可再生能源设备与产品质量标准检测体系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确保可再生能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2)建立规范的可再生能源重大工程招标投标机制,实行工程监理制,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规范可再生能源企业的市场行为。
参考文献:
[1]裴郁.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
[2]谢治国,胡化凯,张逢.建国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5(9):52-56.
[3]常振明,韩平,曲春洪.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与未来展望[J].当代石油石化,2004(12):20-2.
[4]王东.论新疆的区位资源优势发展可再生能源[J].科技信息,2010(23):56.
篇7
2006年以后,电力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要求设计咨询企业推进变革转型,整合多种业务能力,开拓全过程、多元化、多功能经营。伴随改革带来市场、客户需求多样化,促使企业加快提升新能源、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建设功能,向国内外市场实行业务延伸,对企业人才能力、素质、业绩提出更加全面要求,也催生了员工对职业发展、个人成长等多样化期望,传统僵化的员工培养机制和狭窄的激励模式已难以满足员工多种需求。复合型人才培养、多元化激励的发展趋势,需要设计咨询企业创新人才管理,推进激励机制创新。
员工队伍管理机制难以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虽然湖北院上世纪末经过劳动、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但随着市场环境不断发展变化,激励机制相对企业发展滞后:高技能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健全、导向作用不明显;员工教育培训缺乏长远目标、信息化培训辅助管理不完善;员工合理化建议重视程度低;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迫切需要适应市场发育和企业自身发展,创新员工激励体系,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根治员工管理和激励机制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弊端,湖北院实施以人才开发为切入点的多元化长效化激励体系建设。目标是通过人才管理创新,提升各类人才能力素质,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双赢发展。
以人才开发为导向的激励体系建设
为应对电力建设市场激烈竞争和挑战,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湖北院依据激励机制管理的科学规律,确立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才理念,以人才开发为导向,建设多元化长效化激励体系。主要实施了建立员工成就培育平台、建立个人成长规划机制、健全薪酬福利手段、打造文化环境和建立人才业绩评价机制、建立与激励管理相适应的信息化保障等创新措施。取得了建有一支能够满足电力建设需求的高科技人才队伍、优化提升了人才能力素质结构、创造了适应电力建设发展的服务业绩、促进了企业效益倍数提升的成效,不断推进人才与企业的双赢发展。
激励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1)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的人才理念调整。根据“成为具有品牌优势的国际型电力工程咨询公司”的企业战略目标,围绕企业变革转型,确立“人才成就企业,企业造就人才”理念,实施员工激励体系建设的战略定位。
(2)确立激励体系建设的创新方向。针对“如何真正调动设计人员积极性”、“如何真正提升队伍竞争力”两个根本问题,通过激励体系建设要实现由“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变,由聘人管理向育人管理转变,由学历培养向能力素质开发转变,由单一激励向多元激励转变的四个转变,推进人才管理的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化、专业化。
(3)设计人才激励体系模式。根据设计咨询企业变革转型趋势,实施关键激励模式设计:关注人才培育途径,建立成就激励机制;关注人才职业发展,建立成长激励机制;关注人才福利期望,建立薪酬激励机制;关注人才成长环境,建立文化激励机制。建立实施人才业绩评价机制,形成企业向电力工程咨询公司变革转型与员工提升素质、能力、业绩的双赢思路。
打造业务成就培育平台,实施成就激励
(1)建立与市场需求接轨的人才开发制度。为适应新能源、特高压及智能电网、海外业务、项目总承包四个市场客户的不同需求,湖北院结合工程管理特点,按照优秀人才优先培养、关键人才重点培养、稀缺人才加紧培养、一般人才有计划分层次培养的原则,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领域优先推动科技攻关、推广应用、成果转化、咨询服务,创造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通过不断提高企业的原创、吸收和整合能力,培育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
(2)建立与人才激励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将以组织架构变革为重点的组织激励作为成就激励的重要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为推进全过程、多功能、多元化专业人才开发,主动适应市场,打破部门壁垒,实施“扁平化”组织架构变革,通过柔性化、无边界的组织架构运行和“授权”管理,建立起市场开发和交付产品“两头在外”的运营机制,形成了集经营、管理、设计于一体的主导专业团队,向员工提供直接面向市场、面对客户和展现自我的舞台,多渠道、多方位拓宽业务范围,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企业空间。致力于提供人才发展空间和成长机会,以“立足湖北、面向华中、渗透全国、走向海外”为员工设计和建立超越现阶段的人才发展目标,不断强化目标激励和理想激励,确立了企业导向。在实施缅甸四省的瑞丽江水电站—达贡山镍矿总降压站220千伏同塔双回输电线路、武汉火车站太阳能光伏电站总承包和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设计监理等国内外大型工程过程提出工作挑战;并且适应单位资质淡化、个人资质强化的竞争趋势,加强优化各类国家注册执业师、管理层EMBA人才结构,实行“工作轮换”、“工作内容丰富化”举措,鼓励和提倡各类人才向交叉专业、边缘专业和跨专业实践发展,持续推行管理层员工轮岗锻炼,引导员工在工作中有机会获得成就感和责任感,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打造一支能够满足客户多种需求的人才队伍。
建立个人成长规划体系,实施成长激励
(1)建立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通过制定引导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发现员工潜质、提升员工第二技能,构建管理、技术、技能、劳模等四条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在企业内部发现、选拔人才:一是实施职能部门岗位双向选择,定期进行岗位轮换;二是运行新员工不受岗位限制,达到条件直接到高一级岗位学习实践;三是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将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过硬的员工提拔成为技术专家类人才,将管理骨干提拔成为部门或是企业领导。人才成长通道的多元化,使员工们坚信:只要脚踏实地的在岗位上干出实绩,无论管理骨干还是技术人才都能受到破格重用,拓宽了其职业发展通道,延伸了员工成长空间,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激发了员工学管理、学技术、练技能、出业绩的积极性,实现了人员有序流动,促进了人才结构横纵向优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2)培养“自我超越”的复合型人才。一是推动员工超越他们预想的极限。带领员工超越现在的水准,不再只是以相同的方式做相同的工作,给他们安排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帮助他们扩大视野、看清企业宏观的局面,以及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二是设定清晰明确的目标。为每个工作职位设定标准,明确指出评判表现优劣的准则,同时让员工参与整个设定标准的过程。三是确定员工的责任范围。确定每位员工都能了解每项工作所属的责任范围,使员工能够动态地、长远地从更高的层次上审视自身的知识结构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差距,强化“学习是第一需要”意识。
(3)建立后备人才储备库。为创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持,一是走出去:选送有潜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全国电力行业和省、市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选送管理人员参加华中科技大学EMBA课程研修班,旨在提高高中层管理者的管理理论,更新管理观念、丰富管理技能、提升管理能力,打造一支极具创意的管理团队。二是请进来:创建了“HBEDI大课堂”培训平台,根据员工需求,缺什么补什么,邀请业内知名专家、教授开展多场培训。三是传帮带: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经验丰富的专业带头人示范作用,在生产一线迅速提高新进员工的专业知识技能,有效开展“师带徒”活动,涌现出一批“优秀师父”和“优秀徒弟”。四是大练兵:通过开展岗位比武、劳动竞赛等形式,在生产一线中营造“你追我赶”、共同提高的积极工作氛围。
(4)探索有利于引进发掘人才的新途径。根据国家建设特高压、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的市场需求,加快各类专业人才引进发掘。一是健全创新型用人机制,按照“不求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原则,破除员工身份限制,持续推进用人社会化,建立智力流动、有进有出,留住骨干、吸引领军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二是健全与人才市场对接机制,推进人事制,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实行关键人才跟踪引进;与重点院校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采取联合培养方式吸引智力型、创新型人才。三是创造吸引人才的企业条件,在建立社会保障功能的基础上,推行菜单式福利(包括交通、通讯、服装和青年人才购房贷款等补贴)、特殊利(如对企业有突出贡献的享受专家津贴)和实行项目奖金激励等福利举措,不断加快人才吸收,盘活人才存量。
打造人才成长环境,实施文化激励
(1)创造和谐人文环境。一是推进目标激励。确立“事先引导”理念,变“权威式”领导为“共识式”领导,着力改变传统“我说你听”的教育方式,帮助员工设置经营目标、业务提升目标,找出实现目标的途径,引领员工将适应市场、参与变革的动机转化为关心企业利益和达到企业目标的行为。二是推进愿景激励。制定体现“共识原则”的走动管理方法,经常深入工程现场,倾听广大员工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员工树立自主精神、创新精神,透彻地宣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服务理念,让员工了解企业整个决策过程。三是推进民主激励。采用院长联络员会议、职代会、院长信箱和领导接访等措施,畅通员工诉求渠道,倾听员工群众内心深处的呼声,通过收集、整理、思考、反馈等一系列活动,了解员工对企业发展建议,着力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维护员工合理的利益诉求。四是建立企业与员工的心灵契约。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变被动堵防为主动疏导,建立困难员工定期走访制度,了解和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对特困员工开展捐助活动,引导员工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统一起来,形成员工与企业相互信任、相互关怀机制。
(2)创造安全工作环境。将职业健康安全、环境融入“三标一体”管理体系,按照贯标要求每年进行评审、认证;建立安全预警防范机制,每年开展一次安全性评价和风险排查活动,在文化长廊设置安全文化宣传栏,以形象的图画、标语宣贯企业安全理念,在工程现场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牌,时刻警示员工行为安全。关注员工身心健康,以普查和职业病重点检查相结合,每两年一次对员工健康状况节能型检查,对特殊工种每年进行一次专项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推行现场7S管理,在注重对工作现场清理、清洁、整理、整顿、安全的同时,更加重视节约和人员素质的提高。推行积极心态工作法,引导员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习、工作和生活。
(3)创造融洽生活环境。在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刚性管理”和满足员工物质需要同时,高度关注感情投入和交流,关心员工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提高一般员工和各类人才的情绪控制力和心理调节力,对于他们事业上的挫折、感情上的波折、家庭上裂痕等各种“疑难杂症”,给予及时“治疗”和疏导,帮助广大干部员工消除思想障碍,架设思想桥梁,营造出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相互支持,团结融洽的同志氛围、朋友氛围、家庭氛围。加大生活基础设施投入,实行单身员工宿舍公寓化管理,全面改造员工俱乐部,建造封闭式娱乐活动场馆,新建标准化体育场,定期举办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增进员工情感交流,提高员工生活情趣。
健全福利激励手段,实施薪酬激励
(1)完善货币薪酬激励手段。为了丰富收入的内涵,更好地回报和激励员工,湖北院更加全面地设计薪酬组合。全面的薪酬组合包括:基本薪酬、福利、学习与发展三个板块。在基本薪酬方面,支付员工应该支付的有竞争力的高货币报酬,以满足其最基本的需求,激发员工对工作的高投入。构建薪酬福利激励体系,除了住房公积金、补充住房津贴和企业年金等常规福利,与职业发展规划相适应,建立了国家注册执业师奖励制和执业师薪酬制、技术专家薪酬制,丰富了员工职业发展的激励手段。建立了长期性奖励计划,采取股票期权、员工持股计划、养老金计划、股权赠予计划,并且向员工家庭延伸,实施为员工子女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险,为上大学的员工子女提供奖学金等措施,将员工的利益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和长远目标相结合,培育形成员工与企业同生存、共荣辱的长期内动力。
(2)探索非货币报酬激励手段。湖北院在打破“窄带”薪酬模式同时,探索“宽带”报酬激励手段:对于优秀员工,会同银行设有“一对一”客户经理,为杰出人才、有特殊贡献员工配备“一对一”导师,每月定期回顾一次;对于中坚层20%的人才,则提供普遍化的高端客户服务;对于大多数普通员工,提供大众化服务。在了解多元化员工的需求之后,对不同的人才进行不同的激励计划,为各类人才提供未来发展投资,帮助其实现个人价值。
(3)依据不同贡献实施不同薪酬激励方式。根据产值等效益指标和不同岗位、不同项目员工的贡献,区分“弱相关”、“较强相关”、“强相关”几个变量,实施薪酬激励。概括“激励程度”、“激励方式”,实施不同岗位员工的绩效工资、项目奖金、效益奖金的区分,按贡献、工作量和项目风险实行动态管理,并向今后工程咨询公司的薪酬激励机制转型、打基础。
建立与激励管理相适应的信息化保障
为提升激励体系建设的信息化,湖北院在建立ERP(企业资源计划)协同办公系统同时,开发实施HR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以HR系统为平台,以流程优化为手段,以企业目标、职业发展、薪酬管理、人才配置、培训管理等主要环节为切入点,运用信息手段,不断优化人才开发工作流程,增强激励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1)实现外部市场对员工能力需求反馈信息化。针对外部客户满意度、忠诚度信息,每年度委托管理咨询机构通过网络对主要服务用户进行满意度测评调查,获取分析多方面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信息,确定激励管理重点和方向。如2011年经第三方满意度测评,获得顾客满意指数得分95.65分,在提高率19.05%的基础上,实施正激励手段,对有关技术团队实行奖励或授予荣誉称号;实施负激励手段,查找矛盾与问题,落实有关专业专业部门和岗位的经济责任制,实现个人业绩与企业目标有机结合。
(2)实现职业生涯管理信息化。针对员工发展方向缺乏预期、个人发展较被动等不足,在明确不同专业、岗位人员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通过管理系统建立项目经理、工程设总和管理层多条职业发展通道,明确不同岗位的基本资格条件和能力要求,引导从事不同岗位工作的员工实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定位,为建立人才晋升机制、薪酬奖励机制提供依据和前提条件。
(3)实现培训管理信息化。针对培训需求收集渠道不畅通、培训操作方法停留于传统手段和培训效果不明显等弊端,根据市场和重大建设项目对员工能力、素质需求提出科学的培训方案,通过网络和在线现代化培训方式如“网络大学”、“在线讲座”,为员工广开培训渠道,在HR系统实现对员工培训结果记录和跟踪,增强了培训与能力评价结合的实际效果。
(4)实现绩效管理信息化。针对绩效考核标准不透明、缺乏绩效沟通的弊端,通过实施ERP系统、HR系统和院域网络,公开绩效考核标准,设置开通分管领导、部门领导和员工自助考核评分,疏通了绩效沟通、反馈渠道,推动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薪酬、职位评定紧密结合。
建立实施人才业绩评估机制
湖北院在推进人才激励体系建设同时,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各类型人才业绩评价体系,形成螺旋上升的持续改进机制。
(1)实施人才需求评估和效果评估。重点关注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操作人才以及高潜质人才四类群体,对各类员工的工作履历、近年绩效表现进行回顾,对其优劣势进行评估、分析,明确其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各年度个性化培养计划,结合战略推进和当年度经营目标,完成对年度人员配置和引进计划的制定、人才梯队的搭建梳理,以及对全年重要人事决策的统筹评估。
(2)实施考核评价制和奖惩制。重点制定实施包括“人才激励培养基本要求”、“人才激励培养发展要求”等指标,与员工激励机制运用有机结合,形成客户、管理者、上下工序和同岗位等360度考核评价标准和人才业绩奖惩制。如2009年对于被国家电网公司列为“重点扶持单位”的环境安全评价专业主要骨干给予每人3万元奖励,在员工中引起反响,形成积极导向:企业永远帮助能够帮助企业成长的人;如2010年通报决定:某员工因责任心不强,使6年前设计某工程现运行出现质量问题,运用“20/80管理律”,责成部门领导自罚8000元,并及时加强改进,逐步减少“短板”。
以人才开发为导向的激励体系建设效果
转变了人才激励管理观念和机制
人才激励管理观念由“刚性约束”转变为“企业不仅出产品还要出人才”、“只有高素质的人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产品”,全面贯注“企业造就人才、人才成就企业”人才观念,企业激励机制由单纯“聘人干活”型向人才期望导向型转变,加快了人才开发、人才辈出,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业务延伸能力不断提升,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形成了能够满足电力建设需求的人才队伍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员工总人数的65%,优秀年轻干部选拔任用率52%,交流锻炼率76%,培训率95%,年度考核称职率97%;具备国家执业资格的占比例41%,进入国网公司技术专家库的占比例27.4%,主持技术、管理创新并取得创新成果的占比例63%。成为湖北省同行业技术实力较雄厚的企业,形成了博士领方向、硕士为骨干、本科生为基干力的“宝塔式”人才队伍,建立了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创新一代的良性循环机制,增强了人才队伍的活力。
优化提升了各类专业人才能力素质结构
各类国家注册师、最高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分别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比例34.6%、22.7%和65.4%;教授级工程师及高级工程师、各类国家注册师分别占工程总承包团队人员比例15.8%、29.2%;教授级工程师及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各类国家注册师占工程监理团队人员比例20.9%、14.%;各类国家注册师、岗位资格证书持证人员、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占安全环保科技人员比例26.2%、100%和65.8%,为以设计为龙头、以总承包为主体,融合多种业务,向国际型电力工程咨询公司变革转型提供了人才支撑。
创造了适应电力建设发展的服务业绩
获得国家电网公司2011年度“两型一化智能变电站示范工程”设计竞赛优胜奖、湖北省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竞赛一等奖(唯一获得一等奖的非民用建筑设计院)。参与设计、监理的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荣获“2010—2011年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实施监理的河南周口500千伏变电站工程获得2010-2011年度中国建设工程最高荣誉奖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获得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咨询)奖17项、省级及以上科技进步成果奖3项。取得7项国家专利授权和1项电力行业专有技术。
篇8
1、应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医院总体发展战略。所谓发展战略,就是依据当地的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水平、医疗体系的特点以及医院自身的特色和地位作用等各种要素,经过系统分析、科学论证,制定出的一个医院发展的思路、发展的方向、发展的目标。一个科学完善的发展战略,是实现医院良好发展前景的首要步骤。这个总体发展战略就是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遵循,包括医院建设的思路、建设的规划、建设的规模、建设的重点、建设的方案、建设的进度等。
2、应以学科特色引领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思路。无论是综合性医院还是专科医院,在确定发展建设思路的时候,都应该紧紧围绕医院自身的学科特色,坚持优势学科优先发展,有潜力的学科重点发展。只有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才能为医院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撑。真正把特色学科做强做精,把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做大做好。当然,医院的基本宗旨是服务于广大民众,因此,也不能顾此失彼,要充分满足广大民众的基本医疗保健需求,在突出重点的同时也要兼顾一般,平衡发展。
3、应分轻重缓急逐步实现医院建设发展意图。按照确定的医院发展战略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具体步骤,科学测算建设需求。根据医院所承担的使命任务和发展规划,认真评估现有建筑的功能,在此基础上系统测算建设规模,做到既留有发展余地,又不盲目建设。系统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根据学科发展进程、医疗服务需求和财力物力状况,统筹兼顾,循序渐进,积极稳妥、量力而行,力戒贪大求洋、追求奢华等脱离实际的非理性建设。要合理确定投资方向,任何一个新改扩建项目,投资都是有限的,经费的筹措也是不容易的,如何把有限的经费用好,发挥投资的最大效益,先建什么,后建什么,哪个功能用房急需改善,哪个功能用房必须调整,哪个医疗项目是医院的特色和支柱,哪个项目可以利用现有用房调整改造,哪个项目必须新建或扩建,都应做广泛的调研和分析,切实把钱用到刀刃上。本着急需建设的项目优先安排,关键性的项目重点筹划,规划计划环环相扣,避免短期行为,避免随心所欲,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避免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不合理影响或制约医疗业务开展。
4、要周密考虑实施计划。有了初步的建设规模和方案,还必须有详尽的实施计划,由于医院建筑功能的特殊性,除了选址新建或重建项目外,一般在原址进行的改扩建工程项目,均是边营运边建设,大拆大建必然会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权衡利弊、综合论证,优化拆建方案十分关键。既要考虑长远,也要兼顾眼前,应集思广益,通过科学的评估,选择平稳可靠,综合利用,能够顺利过渡的方案。包括现有功能用房如何调整,建设周期如何确定,过渡期间采取什么临时措施,都应有比较系统的筹划和严密的实施计划,确保安全可靠的进行日常医疗工作的同时,严密有序的展开改扩建工程。
二、规划设计
新建一所医院需要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是不言而喻的,现有医院进行改扩建工程也必须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应该说规划设计是所有医院新改扩建工程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下几点:
1、要全面系统规划。首先要充分遵循总体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既然是医院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制定医院的建设规划方案当然就不能离开发展战略。应该在总体发展战略的框架下,按照基本建设客观规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体建设规划。从宏观上明确整体建设规模、具体实施步骤、资金筹措计划等等。其次,在进行改扩建规划时,应尽量整合已有建筑,使之融为一体,避免全部推倒重来,劳命伤财。同时为了避免见缝插针式的建设,确保医院建筑的整体布局合理,改扩建工程与整体新建工程一样,各种功能建筑都应处于相对合理的位置,并相互衔接紧密,每一项改扩建工程都应该是整体规划中的一部分,这个建设规划方案一旦形成,就不能朝令夕改,可以根据社会发展进步和医院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优化、完善和提高,但不能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否定,甚至推倒重来,更不能换一任领导换一个思路,今年建明年改,不仅造成损失浪费,而且影响医院长远发展。
2、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土地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在大中城市的医院,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改扩建可以利用的土地越来越少,新征土地成本也越来越高,因此,无论是新建还是改扩建项目,在制定建设规划方案时,都要集约规划、综合利用,精心设计、科学安排,在不突破规划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的前提下,把规划条件用足。同时,根据建筑物的不同功能,系统优化布局,真正做到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3、要充分利用现有建筑及设施设备。若不是新建一所医院,那么在做规划建设方案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现有建筑及设施设备,有效加以利用或改造利用,避免大拆大建,造成资源和财力物力的浪费。应该对现有建筑及设施设备的使用功能、使用寿命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能够保留的应尽量保留。协和医院在这方面应该说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院内的百年老建筑和近年来新建的医疗大楼浑然一体,共同承载着一个知名医院的历史使命。这种做法不仅是一种历史的传承,更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正确处理好现状与发展的关系,是科学制定规划建设方案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不仅涉及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必须充分考虑利弊得失,争取双赢效果。
4、要充分利用现有市政设施。一个城市的道路、水电气暖管网就好比人体的血脉,有效提供着各种最基本的保障和服务,在规划医院建设方案时,应充分利用这一基本平台。交通流线的设置、不同功能的安排应与周边道路交通系统相协调,避免运行不畅;详细掌握周边市政水电气暖的布设走向和接口位置,优化相应配套设施的设置,既能节约投资还能大大方便日常使用。另外,市政设施所提供的保障项目基本上都是安全和价格合理的,因此,只要市政配套有的都应尽量利用,不要再另起炉灶,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冬季供暖,单独设置锅炉房不仅投入大、运行成本高,还要占用土地。
5、要确保功能配套实用。要坚持功能优先,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本着建为用的原则,把功能配套放在重要位置。可以分步实施,但必须一次规划,防止顾此失彼,特别是水电气暖等基本保障设施以及必要的医疗辅助设施,最好是集中设置,并留有扩容余地。力求建筑造型简洁,医疗建筑首要的是突出其功能性,特别是在做改扩建工程规划设计时,为了有效地把不同时期的建筑融为一体,简洁造型是最可靠的方法之一,应避免一栋建筑一个风格,既不顾前也不顾后,这样就很难体现一个医院的整体建筑文化。不过讲求造型简洁,并不是不要医疗建筑的个性,总体的理念是既要融入城市整体大环境,又要追求鲜明的个性特征,力求成为一个显著的医院地标。充分合理组织交通,医院的交通组织是公共建筑当中最为复杂的,应在确保医患分流,洁污分流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新老建筑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地下交通、地面交通等各种交通形式的优势,按照安全、便捷、高效的原则,精心组织,整体优化,形成一个可靠的交通网络。达到整体环境优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管理者理念的更新,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单一的医院环境已经被丰富多彩的宜人环境所取代。现代医院的环境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形成一个开放的人文环境,营造一个具有亲和力的就医康复场所,在规划设计上就应该使建筑和园林相互交映,浑然天成。坚持经费投入适当,实践证明,医疗建筑并非投入越多效果越好,因地之宜、因财力而宜,因专科特点而宜,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建筑结构形式,建筑空间的选择上,不仅要考虑与环境的协调,更要考虑经费投入和运营成本,不能单纯模仿,必须注重经济实用。
6、慎建高层医疗建筑。近年来,国内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已经建成的和正在建设医院项目很多,其中不乏高楼大厦,有一种倾向就是医疗大楼越建越高,有的甚至追求建成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个别医院对建筑外观形象的要求超过了对医疗建筑功能本身的要求,建设方案招标往往也是以外观形象决定取舍,这种建设理念我觉得有失偏颇。当然,高层建筑容积率相对较高,可以有效节约土地资源,从而节约建设投资,但是从医院运行特点规律看,医疗建筑特别是住院楼并不适宜高层建筑,除了垂直运输相对来说成本较高、效率较低外,最为关键的是住院患者大都行动不便,高层住院楼的消防疏散难度非常大,一旦发生火灾而消防设施不能及时有效处置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国内前些年发生的几起医院火灾,都造成了及其惨痛的后果,况且发生火灾的还都不是高层住院楼,可以想象如果是高层住院楼后果会更加严重。因此,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如果不是受用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医院尽量不要规划高层建筑,多层最为适宜,小高层如果能够做到科学合理的使用也是可以的。去过欧洲的人都知道,几乎见不到医疗建筑是高楼大厦。
三、规划报批
任何一个医院的新改扩建工程都应符合当地的城市规划总体要求,并经报批取得规划许可证后才能开工建设,报批过程中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精心编制规划方案。无论是新建还是改扩建规划方案都应该是整体编报,建筑控高、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必须满足所在区域的控制要求,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的引入也要有明确的规划意见。
2、详尽沟通规划意图。为了取得地方规划部门的支持,有的单位在做规划设计方案过程中就请规划部门的有关人员参与,这是非常有效的沟通途径和办法。如果规划部门没有提前参与,在初步方案形成后,应与规划部门进行全方位的沟通协调,包括规划的设想、目的、做法以及实施步骤等,使之理解和认可。
3、认真听取各方意见。一个建设项目的付诸实施,除了规划部门监管外,还涉及地方政府的许多相关机构,如建设、交通、环保、人防、绿化、消防等主管部门,都应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系统调整完善规划方案,为顺利审批奠定基础。
四、扩初设计
规划设计方案批准后,准备实施建设的项目工程即可进入扩大初步设计阶段,扩初设计应在规划设计方案框架内进行,这个工作虽然是由委托的设计单位来完成,但医院管理者必须全程参与,具体方案也应有医院来主导,只有这样,所建项目才能符合医院的意图和要求,这一阶段的工作尤为重要。
1、全面深化功能布局。根据单项工程建设规模和功能安排,各功能的特点和要求,各功能相互之间的关系,结合医院的运行管理模式,深入探讨,选择最优化,最合理化的布局。一般的原则是在同一建筑物内,应门急诊在下,住院在上,医技紧邻门急诊,同时方便住院患者检查,若门急诊、医技、住院是分开建设的,一般应是门急诊在前,住院在后,医技在中间,照顾到两头,保障功能既相对独立,又方便对各类患者及正常医疗工作实施有效服务。
2、科学安排医疗流程。流程的安排离不开功能的设置,虽然一些先进的管理手段可以有效优化医疗流程,但最为直接可靠的办法还是在进行功能布局的同时,安排好基本的医疗流程,流程的安排要确保患者第一,突出人性化,首先要考虑医疗安全,其次是便捷高效。
3、合理选择配套功能。医疗建筑的配套项目比一般建筑要复杂得多,除了水电气暖等基本项目外,还有医院信息、物流传输、医用气体、医护对讲等专门系统,特别是近年来有很多新技术新设备在不断推广应用,如楼宇自控、污物收集、直饮水、消毒水系统等等。应认真分析各个专业系统的具体功用和投资效益,结合医院实际合理选择,避免盲目使用,造成资源和资金浪费。
4、积极推进建筑管理智能化。如果说水电气暖是医疗建筑的血脉的话,那信息智能就是医疗建筑的神经。公共建筑特别是医疗建筑的智能化管理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使用也非常广泛,包括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变配电、冷热源、空调、给排水、送排风、电梯、照明等监视监控);医疗设备监控系统(医用气体的供应与回收、手术部、大型医疗设备、消毒供应中心、生物安全实验室、放射源、多媒体现场教学、远程会诊等);火警消防系统(报警、灭火、逃生);安保系统(公共场所及重要场所实时监监控、门禁、巡更);车场管理系统;互联网系统;电视电话系统;能源计量系统;背景音乐及紧急广播系统等等。应根据医院的管理保障模式和要求,对这些系统的需求做出评估,合理选择,避免盲目效仿。
5、努力实现医疗管理信息化。医疗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含门急诊管理、病房管理、护理信息、病案管理、住院病人管理、病区药房管理、医院药事管理、医疗统计、人事工资管理、财务核算管理、物流管理、办公自动化、医疗文献管理、远程医疗、质量控制、区域卫生信息等子系统);医院临床信息系统(含门急诊医生工作站、病区医生工作站、电子病案、手术信息、检验信息、病理信息、影像信息等子系统);综合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含触摸屏信息查询,公共显示等子系统),医院专用系统(含呼叫对讲、电子叫号、视频视教等子系统)。应根据拟建建筑规模或医院整体规模,医院的管理模式,所处的环境条件,按需配置。
6、要始终坚持人性化医疗建筑的理念。医院是为身心有疾患的人群咨询、治疗、修养、康复的特殊环境,无论是新建还是改扩建医院,人性化的理念必须贯穿始终。要精心营造内外环境,充分体现舒适温馨。室内可根据不同就诊群体、不同使用功能设置不同的环境格调与色彩,室外可充分利用不同的空间营造宜人的园林景观和休闲场所;水平垂直交通都应做到无障碍,所有通行线路都要确保防滑,方便各类就诊人员及各种保障物品的通行;走廊、电梯、卫生间等部位都要相应设置方便特殊伤病人员依附的可靠设施;公共空间要体充分现方便实用,尽量设置休息等候、提供方便食品及日用品,为就医人员提供便利。
7、充分重视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在考察选择各种建筑设备及材料时,不仅要关注传统的可靠性好的设备和材料,更要关注一些新型的更新换代的产品,如通风空调的末端冷板辐射、轨道物流系统、箱式物流系统、制氧系统、污物收集系统以及抗菌材料、耐腐蚀材料、耐磨材料等等。可对这些设备材料的直接成本、运行成本、综合性能、使用寿命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理性选择使用。
8、积极采用新型节能高效设施设备。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转型,市场上新型节能高效设施设备越来越多,尤其是替代传统能源方面的,如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光伏、太阳能等,还有冰蓄冷、隔热玻璃以及LED照明。同等条件下应该优先采用这些设施设备,可以有效降低建成后的运行成本。
9、精确计量能源资源使用情况。医院是能源消耗大户,水电气暖的使用都要做到分户精确计量,方便实行精细化管理,在进行管线的铺设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避免共用混用,分不开算不清,确保在运行管理时谁使用谁付费,列入成本核算,与绩效挂钩,减少损失浪费。
10、科学设置设施设备节能管控装置。按照绿色节能的总体要求,与建筑设计相关专业人员和设备厂商深度沟通,充分运用节能设计和节能管控设施,促进各类设施设备高效节能运行。如通风空调系统变频、热回收控制,电梯扶梯节能控制,部分区域照明声控光控等。只要能够采取节能措施的设施设备和系统,都要尽可能的采用节能措施,以降低能耗,提高使用效率。
11、及时把握工程概算经费。为了控制工程投资,在委托设计时一般都要明确限额设计,初步设计概算不应超过投资估算,如超出限额应及时对方案进行必要调整。这个环节控制好了,建设过程中不出现大的变更,工程总投资也就控制住了。
五、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应在扩大初步设计方案审查确定后进行。施工图是工程施工的全部依据,施工图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建设项目的效果和经费的有效控制,这一阶段也同样离不开医院的密切配合。
1、给予相应的设计时限。施工图设计伴随着大量结构计算和各专业的相互配合,不仅需要强有力的专业设计班子作支撑,而且也必须要有充分的时间作保障,具体的完成时限应与设计单位研究商定,尽量避免边设计边施工,那会给后续工程带来许多的不确定性。
2、全程监控施工图质量。设计单位在进行施工图设计时应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大宗设备、建材的应用应与设计单位一起论证,重要部位的施工做法应反复比较,优中选优,事关医疗使用功能方面的一些特殊需求应征求相关医疗科室意见,形成共识。
3、尽量减少功能调整变更。工程设计方案的调整、完善、优化应力求在扩大初步设计阶段确定,施工图设计阶段再作变更,不仅要延长设计时间,更是牵一发动千钧,结构、建筑、水电气暖等各专业相互穿插,若有调整各专业都要更变。当然,个别必须调整的内容,也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果断决策。
4、同步完成工程经费预算。预算是工程招标、施工、结算控制的重要依据,一般情况下,预算不应超出概算。预算也是一项专业性及强的工作,必须委托专门的单位或部门编制。
六、工程招标
各级政府机关对工程招标都有明确的要求,对招标组织程序也有具体的规定。作为医院管理者,在招标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与工程质量和造价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1、选择技术力量强的总包队伍。有实力的施工队伍不仅管理规范,而且质量有保证,可以省去医院管理者大量的精力,在选择招标入围队伍时,一定要对其资质、业绩、信誉等进行全方位考察,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挂靠队伍等不正规施工企业入选。
2、制定严格的投资控制措施。招标不仅是招施工队伍,同时还要通过招标达到控制或降低工程投资的目的,在招标过程中,应重点明确控制经费的各项措施和要求,防止中标进场后出现大的经费调整。
3、选择专业队伍分包专项工程。医疗建筑专项工程多投资数量大,技术要求复杂,施工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会直接影响日后的使用,尤其是专业性很强的设施设备,必须要选择专业厂家或专业队伍承揽安装施工,确保建成后的安全运行和正常使用。
4、坚持合理低价原则。项目经费需要严格控制,但不能只为了省钱,在工程采购招标中无限度的压价,也不能采取恶性竞争的方式让投标方大打价格战,这样做的结果是,价格可能下来了,但工程质量就难以保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谁都不可能做赔本的生意。这有坚持合理低价的原则,通过正当竞争挤出不合理报价,保证投标方的成本支出和合理利润,这样才能既保证质量又不多花冤枉钱。
5、签订严密的工程施工合同。各项招标最终都要落到签订合同上,签订工程合同是整个工程建设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经费控制、工期、付款方式、洽商变更、技术服务等关键事项都必须一一写进合同,每一条款都必须严密,不留有任何余地。
七、工程监管
施工队伍进场,繁重的工程监管就开始了,工程监管涉及工程建设的全方位,全过程。想要有效实施工程监管,关键是要抓住施工管理的重中之重。
1、组建一个精干的现场监管协调小组。现场监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要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来管理,比较大的工程建设项目现场应配备结构、建筑、强弱电、给排水、暖通空调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重要工序跟班作业,重点事项及时协调,重大问题及时解决。
2、选择可靠的工程监理机构。工程监理是建设单位聘用的依法进行施工现场管理的专门机构,现场的计划安排,设备材料的进场验收,操作规程的现场督查,施工安全有效管控,工程量、工程变更的审核确认,结算的初步审查等等都是监理应履行的职责,选择了一个负责任的监理机构,可以减轻医院管理者大量的日常管理事务。
3、科学安排建设工期。工期的安排与经费的开支直接相关,合理的工期也是投资控制的关键,工期拖得很长或者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一味的赶工或者窝工都会相应的增加经费开支,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项目的前期准备以及经费的筹措等情况,综合考虑,精心安排,尽量避免大规模的窝工或赶工现象发生。
4、落实有效的现场质量监督。工程质量监督是医院上级工程主管部门实施业务管理行为。医院作为建设单位要积极配合这项工作的现场落实,各道工序,各个单项工程特别是隐蔽工程完成后,要及时协调质量监督部门到现场监督验收,未经质量监督部门的验收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5、坚持使用合格的符合环保要求的设备和材料。要对所有的建筑设备及材料的参数质量、节能环保性能进行系统有效的监控把关,不符合要求特别是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要求的坚决不用,要层层落实施工管理责任,防止承建商和设备厂商以次充好,发现不符合要求的设备材料要果断采取措施,及时更换,杜绝后患。
6、制定严密的工程进度计划安排。早竣工早出效益,应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工期,进度计划的制定既要切合实际,又要紧凑科学,一方面要与施工单位进行有效协商,另一方面要确保订购的各项建筑设备按期到贷,保证各个环节有效衔接。可靠的进度计划能为现场管理提供一个有效的执行依据。
7、科学统筹各分项工程交叉作业。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总包与分包之间,土建与设备安装之间相互穿插,相互制约,处理不到位就会影响工期,影响质量。建设单位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科学安排,统筹协调,努力做到不窝工,不返工。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性,保证进度,保证质量。
8、认真组织分项工程验收和整体验收。组织验收是确保工程质量合格的综合环节,所有的分项工程及整体工程都必须通过验收才能交付使用,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必须进行返工,直至复验合格为止。组织验收时,施工及管理各方必须到场,并对验收情况作出认定。
9、要及时办理工程经费审核结算。为了确保工程造价合理,审核审计应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由工程主管部门委托或授权的专业机构进行。审计是控制不合理经费开支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最常用的做法是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进行跟踪审计,可以事前审报价,将不合理报价部分及时审减,事后审结算,准确核对实际工程量和定额,客观公正地核定项目经费开支。审核审计结果经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确认后才能作为结算依据。
八、事关医院重大安全的硬件设施安全措施要到位
1、医疗设备的防护和屏蔽要规范。CT、核磁、X光、放疗设备等大型医疗设备的运行环境,必须按照规范采取防护或屏蔽措施,一定要选择有相应设计、施工资质和实践经验的正规企业来组织设计施工,工程完工后必须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进行全面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危险源的管理措施要严密。放射源、医用气体、压力容器及其他危险品的存放位置及区域、建筑结构及空间,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设置。实时监控、看守等硬件设施设备也要一次性做到位,确保规范运行和管理。
篇9
关键词:建筑节能; 适应性;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U111.1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2-0106-04
1前言
据有关资料介绍,发展中国家的房地产投资占国家总投入资额的一半以上,建筑所消耗的原材料超过总量的50%,能耗则占总量的40-50%,同时还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在中国剧增的建筑量所造成侵占土地、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也日益严重。如何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筑是当今建筑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
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从北到南已全面开展了建筑节能工作。我省建筑节能工作自2005年元月启动以来,坚持以工程建设全过程贯彻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为工作重心,完善机构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大力宣传、出台政策、专项检查等多种形式,在全省稳步推进,推动了我省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经过几年努力目前已建立起了初步的工作框架,全省建筑节能实施面积达3000万m2。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缺乏系统教育,缺少对广大公众的宣传力度;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执行效率;尤其是缺少适合本地区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及适合本地区特点的节能技术及措施,给建筑节能工作的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思路及措施。
2适合湖南地区建筑节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2.1建立健全建筑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节能工作的不断开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节能能源法,建筑节能管理条例以及相关的设计、施工、检验等方面的标准规范,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使建筑节能工作由此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可依法推进和监督建筑节能工作。但要搞好节能工作,就必须把节能效果落实到实处,以数据说话,因此还应制定一系列的适应于本地区自身特点的标准规范。如建筑节能验收规范、建筑节能效果检测规范、农村建筑节能规范以及耗能器具的标准规范,如冰箱、空调等家用耗能器具能效标准。
2.1.1制定建筑能效标准
1) 对建筑能源性能(围护结构、采暖通风空调、照明)要规定强制性的要求,如最小热阻值和最大传热系数。
2) 对建筑节能措施进行寿命成本分析。
3) 制定建筑节能的地方标准规范。
4) 制定建筑节能规范详细说明和软件。
5) 为实施标准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建筑商、设计师、装修人员和检测人员)。
2.1.2制定耗能器具能效标准
对耗能器具制定能效标准,并制定实施中央空调、荧光灯、镇流器、热水器、电暖器等标准
2.1.3设立节约能源建筑物的标识制度
对于达到节约能源要求的建筑物,授予节约能源的标识。对于通过绿色照明、改进围护结构隔热保温性能、改进采暖、通风、空调系统的建筑物,能源效率在同类建筑中领先,室内环境质量达标的建筑,应授予节约能源建筑物标识。同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
2.2加强组织管理,完善机构职能体系
完善建筑节能工作的组织体系是保证建筑节能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建筑节能、墙体实际工作应明确该项工作的主管部门职能,同时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目标责任制管理,落实领导,落实管理机构,落实岗位和人员,逐级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以确保制定目标的实现。
2.3加强全过程监督管理,完善监管体系
为了加强对新建建筑的节能管理,从源头上遏制建筑能源过度消耗,对新建建筑节能全过程监管主要体现在六个环节:
一是在规划许可阶段。要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进行规划审查时,应当就设计方案是否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征求同级建设主管部门的意见;对于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不予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是在设计阶段。要求新建建筑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必须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当按照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审查;经审查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建设主管部门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
三是在建设阶段。建设单位不得要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违反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施工;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及其注册执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
四是在竣工验收阶段。建设单位应当将民用建筑是否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作为查验的重要内容;对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不得出具竣工验收合格报告。对新建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其所有权人应当对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测评和标识,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测评结果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五是在商品房销售阶段。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向购买人明示所售商品房的能源消耗指标、节能措施和保护要求、保温工程保修期等信息。对于节能达到一定标准的住宅建筑给予税收减免的待遇。对于新建节能住宅的开发商、设计单位和业主,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
六是在使用保修阶段,明确规定施工单位在保修范围和保修期内,对发生质量问题的保温工程负有保修义务,并对造成的损失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2.4扶持节能科研工作、完善建筑节能科技体系
加强科技管理,是搞好建筑节能工作的关键途径,没有科学的管理就没有建筑节能的功效。我们应将建筑节能高技术研究、科技攻关,基础研究,研究开发条件建设和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产学研联合,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计划应优先支持企业,如省建工集团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联合承担项目。对于产业化、工程化程度高的项目如砌筑材料、涂料、自动控制系统、节能设备等,由企事业单位带头推动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我省的主要力量。
2.4.1加强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引进和推广应用的力度,完善优化集成技术体系。
高技术集成是达到“高品质”的途径。提高住宅的品质其关键之一就是住宅部品和设备的生产质量及配置水平。让中国的住宅在这方面一下子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长期滞留在基本的配置水平上也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研究和引进新产品、新技术,从技术推广、技术配合、技术配套等方面入手,在较短的时期内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住宅部品和设备的应用程度依赖于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因此,应将引进、研发与应用紧密结合起来,使科技成果向实现转化,变得更为有效。
建筑体系的技术整合是多方面,要针对不同的特点去捕捉相关信息,寻找出最先进、最可靠的系统解决方案。“系统化”是技术整合的内涵。设备技术的融合度越高,就越先进,居住的舒适度也越高。加强设备的配置和相关技术的整合,将在今后的住宅建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技术整合偏重于“体系”的完善,而技术配套是解决部品之间、材料之间、工序之间的结合问题,技术不配套是住宅通病不能得以克服的主要原因之一。技术不配套阻碍了新材料、新部品的推广,也降低了生产效率,因此,建立一些相关的标准和技术文件,不断完善配套措施是当务之急。
2.4.2加强运行系统的管理,建立监控检测手段,完善评价体系
对建筑物用能评价是可持续地推进节能工作、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用能评价通过对建筑物所用节能材料、产品及设备的检测、设备运行管理、物资采购控制、能源计量与审计以及节能目标修正、节能因数识别等环节和途径,对建筑物用能情况进行评价。评价能较好地解决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关键问题,科学的改善节能工作。一是对技术改造效果进行“评价”;二是对管理控制手段进行“评价”;三是对设备设施运行进行“评价”;四是对各项节能指标进行“评价”;五是对评价工作进行“评价”。
3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建筑多样化特点突出,特别是湖南属于典型的冬冷夏热地区,单一的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很难满足大幅度节能和显著改善室内热环境的实际需求。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两项或几项技术的简单集合,是建筑全过程、各方面整体优化有机结合的工程。
因此,针对我省的实际情况,开发研究适合于我省的建筑节能技术及系统,研究如何将既有技术进行系统优化集成、切实有效地应用到不同建筑中,是实现我省建筑的大幅度节能和室内热环境的显著改善的必然之路。
笔者认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夏热冬冷地区的节能将朝着外墙保温技术、太阳能供热水技术、窗外遮阳技术、太阳能采暖技术、再生水回用技术、有机垃圾生化处理技术、地源水源热泵应用技术、水体生态净化技术、屋顶绿化及隔热技术、产业化装修成套技术等方向发展。
3.1研究适合湖南地区的环境条件、气候条件、建筑风格和使用功能的建筑节能结构
合理的规划布局不仅能创造和谐优美的生活环境,更能够实现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减少能耗,有效利用日光。增加绿化面积,多层次立体化、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变环境的温湿平衡,降低建筑导热负荷,达到建筑节能的目标。
研究适合本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是搞好节能工作的关键一步,在设计中引进绿色建筑的概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采光、自然通风、低能耗围护结构、利用新能源、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为一体,使建筑结构达到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节能措施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用的特点。
3.2开发适应于湖南地区的护结构节能技术及措施
3.2.1护结构的材料研究
研究自保温砌块、保温砂浆、隔热涂料,以及具有保温与装饰效果于一体的复合隔热保温结构。研究屋顶绿化及隔热技术。
3.2.2护结构的建筑门窗研究
研究开发低导热系数框材(隔热断桥,铝合金及塑料框材)、高密封性能门窗、热反射和低反射涂膜玻璃以及保温隔热窗帘等。
3.2.3护结构优化集成技术的研究
在集成化方面,一些单位也在研究对现有技术的集成,但没能进行优化集成,特别是夏热冬冷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建筑风格、生活习惯、技术水平、层次等复杂性,简单的技术集成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湖南地区属于夏热冬冷地区,夏季需要遮阳,冬天需要阳光,因此研究适合本地的节能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据有关资料介绍,不同的节能方式所产生的节能效果也不同。如图1~5所示(各图是针对一具体建筑进行的围护结构部分的能耗模拟;图1的纵坐标是能耗,其他图的纵坐标是能耗低减值)。
1)全年的用能负荷情况(图1)
2)应用外墙保温隔热措施的用能负荷情况(图2)
从图中可以看出应用外墙保温隔热措施主要起降低热负荷的作用,对冷负荷的影响较小。
3)应用外墙涂料的用能负荷情况(图3)
从图中可以看出应用外墙涂料降低外墙外表面辐射吸收系数会小幅增加热负荷,大幅减少冷负荷,不同的辐射吸收系数节能效果也不同,辐射吸收系数越小节能效果越明显。
4)应用外窗节能措施的用能负荷情况(图4)
与单层玻璃+内遮阳相比较,采用双层玻璃+内遮阳的方式能降低热负荷但会小幅增加冷负荷,玻璃间遮阳和外遮阳的的方式能大幅降低冷负荷,但降低热负荷的效果略弱于内遮阳方式。
5)多种方式组合形式的用能负荷情况(图5)
采用不同节能措施能得到更好的节能效果,但如何综合应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的研究。
3.3运行设备及其运行系统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3.3.1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系统
进一步研究地源水源热泵应用技术、太阳能供热水技术(高层集中,多层分户)和太阳能采暖技术;推广应用高效燃煤链条炉燃用洗选煤,锅炉房风机变频调速,单管系统加旁通管,双管系统和调控装置,热表到户,计量收费,改进隔热,加大热交换面积,提高供热系数,采用变频压缩机,高效风扇电机等。用涡流加热替代电阻加热,采热泵热水器替代电阻热水器。
3.3.2照光系统
研究新型节能镇流器和照明用具。用紧凑型荧光灯替代白炽灯,细管荧光灯替代粗管荧光灯。用电子镇流器替代电感镇流器。
3.3.3采暖、通风、空调、照明、自动控制系统
在建筑运行节能管理系统采用先进的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技术,以及CPU控制技术实时控制工作模式,达到建筑物中室温可调、供热\制冷可控、热量可计,并做到人来暖气\空调开,人走暖气\空调关,可大幅度节约建筑采暖和电器设备能源浪费现状,以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
3.4研究开发可再生能源和多余能源的利用
3.4.1利用地下蓄能桩,储能技术,把太阳能和多余能量储存,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
3.4.2大力发展沼气和小型水电站,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家庭用电和炊事。
3.4.3研究开发地源热泵现场热物性的测试仪,进一步合理使用能源,实现住宅地热水供暖和采暖空调的能源计量。
3.4.4研究开发被动式太阳房,改善本地区冬季室内的热环境。
3.4.5研究开发高性能保温隔热材料,蓄能材料和窗的玻璃,光伏电池发电系统,热泵控制系统。
3.5节能体系监测平台的建设
建筑节能是当今建筑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许多国家纷纷开始了与之有关的评价体系研究工作。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近年来,国外一些相关评价体系,已被机构采纳或运用。如英国BREEAM,美国LEEDTM,加拿大GBC等实施的比较成功的评价体系,这些评价体系都各具特色,对当地建筑是否达到节能、环保的性能标准给出了完整的分析与评估方法,并设计了各类图表及电脑软件,以供设计者或使用者评估。
我国建筑节能监测评价体系的研究工作现处于初期研究开发阶段,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许多相关的技术研究领域还是空白。
节能体系监测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以对设计方案及墙体、幕墙、门窗、屋面、地面等节能工程所采用的单项技术和节能材料进行审查、检测和监测评估,而且还可以对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空调与采暖系统的冷热源及管网、配电与照明等节能系统工程进行监测和监控,从而对建筑物的节能指标给出定量的分析与评估,真正把节能指标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对于能耗的计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还可以协助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强化执行节能标准的全过程监管,落实项目建设中各方的主体责任,制定本地区的能效、能耗及审计的管理方法,完善节能运行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研究能耗定额标准与用能系统运行标准,使建筑节能形成设计、施工、竣工验收闭合循环的监管体系。
3.5.1建立建筑节能能耗评估、能耗监控、能耗统计、能耗审计体系
3.5.2研究制定湖南地区建筑节能有关检测、监控及评估标准规范。
3.5.3建立湖南地区建筑物或用能单位能耗监测管理平台。
4结束语
建筑节能工作是我们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研究的主要课题,搞好建筑节能工作,不仅需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协调管理,设计、施工、监理等各部门之间的大力支持与通力合作,还需要适应于本地区的节能技术及其配套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把建筑节能工作落到实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保证建筑节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涂逢祥,王庆一.建筑节能研究报告.
[2] 湖南大学杨昌智等建筑节能研究调查报告.
作者简介:刘冬生(1977-),男,湖南衡阳人,湖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总站博士后,高级工程师;司炳艳(1962-),女,黑龙江巴彦人,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篇10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及信息产业发展,有利于实现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加强自主创新,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扎实推进电子政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大力推进社会信息化,促进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把信息化建设与信息产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促进我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需求主导、稳步推进,资源整合、互联共享,鼓励创新、产用结合,深化应用、确保安全为原则,以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及信息产业发展,切实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为实现新崛起、建设新德州作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到2010年,信息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全面建成能够支撑多媒体综合业务的宽带信息传输网络,数字电视普及率明显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信息技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电子制造业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总额达到135亿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三、工作任务
(一)加快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1.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在化工行业,重点推广集散控制(DCS)、安全连锁装置及资源计划管理(ERP)等技术,应用计算机监测、监控,实现闭环控制,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安全系数,减少环境污染,增加经济效益。在纺织行业,加强产品设计、加工、管理和营销等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运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提高服装生产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生产的能力和纺织工艺的控制精度。在建材行业,把降低能耗、提高产品质量作为重点,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水平。在机械行业,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技术,抓好设计、生产等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优先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的数控设备、数控加工中心等机电一体化产品。在食品医药行业,重点推广应用自动化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全面提升检测和生产控制水平。在造纸行业,强化解决企业的疑难参数在线测量问题,实现造纸自动控制,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应用自动化装置,减少环境污染。电子产品制造行业,注重通过网络、智能化信息系统和生产优化系统改造,提升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2.扎实推进信息化与农业融合。在农业生产方面,加强信息技术在品种选育、模式化栽培、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农作物病虫害诊断等方面的应用,逐步提升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在农产品加工方面,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研发、生产和管理等环节的应用,全面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在农产品流通方面,建设一批县域经济特色网站,拓宽销售渠道,形成品牌效应,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运输、销售环节的应用,实现供需对接,积极推动订单农业。在农村管理方面,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切实开展“信息化下乡”活动,加快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的深入开展。3.积极实现信息化与服务业融合。推广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特别是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应用,促进物流企业、商贸企业资源共享,推进物流信息化,逐步实现企业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的自动化、网络化运作。重点培育发展新兴电子商务和网络金融服务。进一步健全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完善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第三方在线支付系统、电子商务认证服务系统,组建电子商务诚信联盟,抓好一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示范工程建设。
(二)加强电子政务建设
1.强化政务网络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原则,建立全市电子政务建设管理规范和安全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务内网服务平台和政务外网服务网络,建设基于MPLSVPN(多协议标记交换虚拟专网)等先进技术的政务网络示范应用,重点解决网络分离、条块分割、信息孤岛问题,推进各级政府的区域性横向互联和政府机关或行业管理部门的纵向虚拟网络互连。全面整合现有设备和网络资源,提升视频会议、IP电话、多媒体数据等电子政务多业务的融合能力,探索无线政务网络部署的安全解决方案,建立完善的市级高速网络交换平台。2.加快政府门户网站的改造升级。突出完善市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三大功能,整合各县(市、区)、各部门网站信息和服务资源,形成市、县(市、区)政府门户网站和市直部门网站的政府网站群。建立信息报送、整理、、维护、考核制度,确保网站信息内容的全面、准确、及时、完整。积极开展网上互动交流业务,促进政务公开、行政审批、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便民服务,使政府网站成为为民办事的重要渠道。3.突出抓好政务管理及服务系统建设。围绕财政、税收、工商、质监、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药品监管等业务系统建设,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市场监管能力。进一步完善城市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促进公安、消防、交通、医疗、气象、地震、安全生产等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进一步完善社会诚信系统,促进工商、质监、税务、金融等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改善市场信用环境。不断完善发展改革、经贸、统计等经济运行信息系统,促进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全面跟踪、监管。进一步完善行政服务大厅“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系统,在纳税、年检年审、资质认证、劳动保障、建设管理、破产登记等方面提供更加便利的电子政务服务。4.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优先建设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三大基础数据库,加大宏观经济、企业信用、市情资源、政府公共信息资源、法规文件等数据库的建设,加强县(市、区)、市直部门节点数据库建设,明确各层次数据库的信息采集、整理、更新、维护和归档权责,整合各类政务信息资源,构建我市数字资源中心。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明确各级各部门的信息共享责任,保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围绕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电视等新闻媒体,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各类政府信息,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三)努力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
1.加快发展城市信息化。建设和完善城市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自来水、电、煤气等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信息化程度。继续完善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基本建成城市交通信息网络和公共交通管理调度指挥信息系统,方便市民生活。2.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加强校园网建设,提高学校计算机拥有量,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建立各个层次、多种类型的网上学校,积极发展远程教育。3.强化推进医疗信息化。搞好各级医院内部管理的信息化,进一步实现医院网络互联互通,发展规范化的医疗和药品网上咨询及服务,逐步推进远程医疗。4.大力发展文化信息化。积极开发适合于宽带信息网络传播的多媒体音视频内容等文化娱乐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图书馆、资料馆、档案馆和音像馆等,发展网上新闻宣传和电子出版业。5.稳步推进社区信息化。逐步建立县(市、区)、街道(乡镇)、居委会(村)三级信息网络,增强社区户籍、外来人口、市政、物业、治安、环境、劳动保障等管理的效能。改善社区的信息化服务设施和居民上网条件,大力推进和发展家庭上网,切实开展社区劳动就业、帮困扶贫、助残育幼、法律援助等信息服务,努力建成一批社区信息化示范小区。
(四)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1.努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面向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技术和产品需求,重点在晶体材料、光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器件等新型元器件、电子材料产品领域形成特色和优势。优先发展数字化仪表、家用中央空调变频系统、高性能卫星电视接收设备的自主生产,提高关键零部件的配套能力。重点推动光电子、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光伏电池等技术攻关及产业化,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太阳谷”。加大节能型电子技术研发力度,促进电子信息产品生态用能设计。推动发展环保型电子材料和电子元器件,逐步建立电子电器回收利用和污染防控体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转变。充分发挥天衢工业园省电子信息产业园的品牌效应,促进人才、技术、资本和企业聚集,拉长产业链条。2.加快发展软件产业。积极开展“双软认定”,努力提升软件企业的档次和水平,做大做强我市软件业。加大宣传力度,严格落实软件企业及已登记软件产品有关优惠政策,促进软件产业发展。围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信息化、传统产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等各个领域,支持与鼓励有条件的经济园区、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联合设立软件研究与开发中心,大力开发应用软件,提高应用软件的技术水平和集成服务能力。以全球软件外包服务产业转移为契机,积极扶持软件企业转变业务模式,拓宽业务渠道和市场。以电子政务等信息化工程建设为契机,吸引和培育领军人物和实用人才,提升设计开发能力,提高软件企业自主创新和服务能力。3.积极推动信息服务业。继续加快“村村通光纤”工程,切实提高电信和广播电视传输等基础性信息传输服务能力,大力发展计算机服务业,努力开展面向社会公众和政府服务的各类信息咨询、信息增值服务,电子信息产品销售、租赁和售后服务,为各类重要信息系统提供外包服务。抓住下一代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手机加快普及的机遇,加强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积极推动系统集成、工程监理、项目咨询、安全评测、专业培训、电子认证服务等行业发展,引导系统集成企业开展资质认证,努力培植信息服务企业。加大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信息服务项目的支持力度,逐步完善全市信息服务业产业体系。(五)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加强政务、重点行业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要求,加强和规范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监测系统,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的防范能力和网络失泄密的检查发现能力,并统筹规划应急响应与灾难备份建设。完善密钥管理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密码、访问控制等技术保护网络与信息安全,促进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定期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采取措施保障信息系统安全。2.加大无线电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有效发挥技术设施的作用,为无线电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撑。加大无线电管理的周边协调力度,加强我市频率资源的科学管理,严格技术审查,切实提高频谱利用率。提高对各种无线电波和频率使用状况的技术监测能力,加大无线电干扰查处力度,切实维护空中电波秩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在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把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市信息产业局要加强规划和工程建设管理,对从事信息工程设计、开发、施工和监理的单位具有的资质证书进行严格审查,坚决杜绝未取得或超出资质证书许可范围承揽工程。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对政府投资的信息工程项目按照程序审批前须报市信息产业局审查,并由投资主管部门会同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各县(市、区)也要加强对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科学规划,大力推进,努力促进我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根据《山东省信息化促进条例》要求,各县(市、区)应安排信息化专项资金,市发改委、经委、科技局、财政局等部门要合理调配市其他各项扶持资金,引导和推动我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要重点对有关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国家、省、市已批复项目、工程中心、产业园区进行扶持,对获得资质认证的企业、列入国家、省、市推荐目录的产品、示范工程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同时,各级各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种优惠政策,并强化企业投资主体意识,扩大投融资方式和渠道,加大对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投入。
篇11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自主创新,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加快省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围绕建设区域信息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省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协调,资源共享。坚持统一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加快建设与强化管理相结合,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信息化建设。注重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和综合利用,促进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减少重复投资。
2.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强政府宏观规划与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各方面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信息化发展新格局。
3.自主创新,扩大开放。建立完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和研发成果转化机制,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加强国际和国内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4.以用兴业,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以信息产业发展为信息技术应用提供坚实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产业发展拓展市场空间,形成信息产业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协调互动机制。
5.需求导向,服务民生。紧密结合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加快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引导大众信息需求和消费,让信息化发展成果惠及全民。6.管理安全,稳定可靠。坚持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同步建设、同步发展,构建完善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强化信息安全管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信息化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12年,建成产业发达、设施先进、资源丰富、服务便捷、管理高效的区域信息中心城市。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2000亿元,年均增长26%,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800亿元,软件业700亿元,信息传输及其他信息服务业500亿元。基本建成多网融合、覆盖广泛、安全可靠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传输和服务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移动电话普及率90%,家庭宽带普及率70%。信息技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得到普遍应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服务完善,信息消费市场繁荣,市民信息化素质普遍提高,城市基础信息资源基本实现整合与共享。
三、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打造省会经济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1.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碳化硅材料、12英寸晶元芯片、LED外延片、光伏电池和电子市场等大项目建设为带动,建设半导体产业基地和整机制造基地、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基地、自动控制和计算机设备产业基地、线路板和元器件产业基地、机电配套产业基地等六大产业基地。进一步做强计算机/服务器、汽车电子和信息家电等优势产业,加快基础配套产业发展,培植集成电路设计、电力电子、RFID(无线射频识别)等新兴行业,拉长产业链条,打造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产业集群,再造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新优势。
2.突出发展软件产业。坚持自主研发和软件外包并举,创新发展思路,拓宽发展空间,扎实推进“部省共建*软件城”项目,进一步完善齐鲁软件园软硬件环境,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园区。大力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抓好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建设,完善软件服务外包绿色通道,建立国家级“中日IT桥梁工程师示范交流基地”,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发包企业,建立境外接包网络,增强服务外包接单能力。加快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企业集聚和骨干企业培育,支持民族原创、健康向上的动漫游戏产品创作和研发,促进动漫衍生产品的综合开发,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动漫游戏产业聚集区。强化基础软件研发,加快行业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产业化步伐,逐步形成门类齐全、特色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软件”整体品牌,打造“中国软件名城”,实现我市软件产业的新跨越。
3.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优化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业,重点发展电信增值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积极开发面向大众和企业的增值服务业务。突出发展数字内容服务业,鼓励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从事信息资源公益性和商业性开发,支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公共文化领域开发数字内容产品,提供网络化服务。做大做强计算机服务业,积极推动系统集成、工程监理、项目咨询、安全评测、网络数据中心、信息系统运维外包等行业发展。
(二)加快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1.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以汽车、钢铁、石化、机械装备、建材、电力、食品药品等行业为重点,加快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管理四个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的改造,推广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及产品应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鼓励工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信息产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积极吸纳、转化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2.积极培育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市场。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化,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推进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动各类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积极发展智能控制、精准农业等先进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重视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建立完善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建设一批县域经济、乡镇经济特色网站,引导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农村经纪人开展互联网应用。
3.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对服务业的融合提升。加大商贸流通业信息技术改造投入,构建商品市场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市场监控体系、商业信用体系和网络及信息安全体系,发展以连锁经营、网上支付、集中配送为代表的现代商业形态。加快推进金融、旅游、交通和物流信息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完善数字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和配套服务体系,培植网络经济新亮点。
(三)深入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
1.完善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政务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构建由安全支撑平台、应用支撑平台、数据中心、备份中心组成的网络支撑环境,形成全市统一、功能完善、安全保密的网络平台,为全市各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系统建设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2.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健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加快宏观经济、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信用等基础数据库建设。推进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重点建设机关协同办公、公共服务、应急联动等公共应用系统。以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突破口,带动社会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利用。
3.提高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整合各部门政务公开、政策咨询、业务受理、监察举报等对公服务系统和公益性信息资源,建成一站式公共服务门户网站。深化财税、审计、工商、质监等关键业务系统建设,加快推动安全生产监管、行政审批电子监察、食品药品质量监管、环境污染监控等重点业务系统建设。
(四)扎实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信息化服务水平。
1.加快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快数字化城管建设,建立市、区、街道三级数字城管信息网络,扩大数字城管覆盖范围和管理内容,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动态化水平。加强地理信息、城市规划、智能交通、国土房产等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城市智能化管理平台,提升城市管理效率与水平。以市政公用领域“一卡通”应用为突破口,建设“一卡通”信息交换平台、支付平台和服务网络,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整合防汛、防疫、地震等公共安全应急信息系统,加快城市应急处置体系建设。
2.加快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快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劳动保障等领域的信息化步伐。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立数字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整合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提高教育事业现代化水平。深化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管理、服务和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应用,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
3.加快信息化社区建设。按照“厅(便民服务厅)、屏(便民服务屏)、线(便民服务热线)、站(社区综合信息网站)”四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信息平台,整合缴费、购票、家政、电子商务、呼叫中心等各类便民信息,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构建社区政务信息平台,整合政府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实现社区政务信息服务“一口受理、一网协同”。完善社区信息服务工作机制,形成方便高效、运转协调的“一站式”社区信息化服务体系,到2012年建成200个信息化示范社区。
(五)切实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网络支撑和安全保障。
1.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做好新城区网络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加快主城区信息管线的综合改造。加快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网,加快广播电视网络改造,着力建设有线、地面、卫星相结合的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信息网络的覆盖面。
2.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全面推行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切实增强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健全网络信任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建设信息安全应急支援队伍,组织开展攻防演练,增强对突发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置能力。
3.加强通信行业管理。进一步完善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无线频率资源,提高无线电干扰查处能力,维护空中电波秩序,保证各种无线电业务的正常开展。建设完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健全城市应急通信保障应急预案与协调机制,提高应急通信保障水平。加强市场监管与行业自律,推动无线基站等基础设施共享共用,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倡导文明上网、文明办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在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下,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要把信息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议程,建立健全信息化领导和组织机构,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等职责,加强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各自为政。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分类指导各县(市)、区和市政府部门、单位信息化建设,加强对重大信息化项目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完善信息化支撑体系,实现市公用信息平台的统一管理,促进市直各部门业务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广泛参与,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新格局。
(二)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制定完善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政策,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项目资金,鼓励和引导企业投资信息化建设、增加信息技术开发投入,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给予重点扶持。各级政府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将信息化专项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根据财力状况逐步增加。市政府设立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将已设立的1000万元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变更为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从2009年起根据财力增长情况再予以适当增加。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性、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人才培养引进和跨部门信息化重点业务系统、示范项目建设等。信息化专项资金由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统一管理,避免分散投资、重复建设,切实保证投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