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质量监测的意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监测内容
监测内容包括学习环境和学业能力两大部分。学习环境的调查应包含教育政策、人员配备与管理、教学设备、家庭的经济状况与对教育的投入等内容。学业能力调查的内容不仅要包括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测试,也应包括对学习状况和学习态度的调查。从理论上来说,试题最好能覆盖所有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在实际调查中难以做到时,所调查的内容标准应从学科课程标准中随机抽出。
2000年开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实施了国际性学生学业能力素养评价(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调查与评价15岁青少年是否具备服务于将来社会所需要的能力。PISA的试题中很多不是单纯的学科内容,而是横向考查各学科的综合能力。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大规模生产型经济向知识密集型经济的变革期,要保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基础教育能否为社会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是关键所在。因此,广东省进行教育质量监测时应关注和借鉴PISA的测试内容与试题质量。
(二)监测对象
理论上,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监测应该包括全部的学科和年级。但是,建设和完善教育监测系统不仅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还需要集结一批教育科学、认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评价学、教育统计学、计算机软件等诸多领域的专家。因此创建初期全面铺开有相当的困难。参考国外同类监测系统的经验和教训,广东省可以先从一个年级一个学科做起。在测试过程中一边锻炼专业团队,一边积累经验,而后再向其他年级和学科铺开。这样以点带面,可以避免重复性投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从全面评价义务教育质量的目的来看,最理想的监测对象是六年级、九年级学生。PISA的测试对象为15岁的青少年,相当于义务教育结束阶段的初中生。考虑到我省实际,建议改选初二学生,可安排在初二年级教学结束阶段,或者刚升初三的开学时期。如财政状况允许,监测调查应每年定期实施。根据学科重要性和试题开发难度,可以最先开发数学的质量监测测验,然后逐步扩展到语文、英语等学科。
(三)监测方式
质量监测关心的焦点是被试群体的统计特征。只要抽出的样本能够代表所在的群体,就没有必要进行全体成员调查。因此抽样是否正确,是决定教育质量监测是否成功的基础。这里的统计抽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随机抽出被试样本,二是从用于监测的试题群(数量要足够多)中随机抽出试题。
随机抽出的被试样本必须代表广东省被监测年级的学生群体。样本抽出可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生人数比率从各县级行政区随机抽出。为了保证调查的精度,对于人数较少的地区适当增大抽出比率。一般可以参照这个标准来决定人数:在每个县级行政区内每道试题的测试人数不得少于1000人(这样才能保证估计试题难度、区分度等指标的估计精度)。在参加调查的班级内,学生还可以做不同版本的试卷,用以消除“练习”效应,这样能更有效的测出被试的真实学业能力。
试题的随机抽样,其意义在于确保用于监测的试题能够覆盖学生所学的各个领域,这样才能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业能力。如果被试是因为偶然碰到擅长领域的题目所以答得好些,或者因为碰到不擅长领域的题目而答得差的话,测试结果则会对学业能力的代表性带来严重影响。理论上讲,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代表性,被试需要做大量的试题。但是,大量的试题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负担,心理上也会产生反感情绪以至消极应对。因此,一套试卷的题量应控制在两节课的时间内,这就需要在组卷方法上下功夫。例如,同时编制若干套试卷,各套试卷之间设置一定数量的相同试题。因为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中有链接(Linking)技术,可将不同试卷中的题目难度、区分度等表示在共同的尺度上。形象地说,这样就可以用同一把尺子来量出不同试卷的试题难易、被试间的能力高低等(链接技术还可以比较不同年度的学业能力水平)。
NAEP、TIMSS、PISA等学业能力调查都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四)保障体制
为保证质量监测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调查的方针和计划的制定应该由一个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机构负责。试卷构成、样本抽出、调查实施、评分、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形成报告书等,可委托给大学等研究机构和民间企业。质量监测的费用应全部由教育财政支出,严格禁止调查机构参与任何与调查有关的营利活动。这样既可以保证调查的质量,又能保证调查的公正性,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作出判断和决策提供数据与信息。
受委托机构向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提供的调查信息除了各种统计结果,还应该提供调查实施的过程和数据分析的方法等内容,以避免个人随意做出对自身有利的解释。同时,应尽量避免对所提供的结果内容进行解释和评论,以免公众对所提供信息的客观性产生疑虑,以确保信息的可信性和权威性。教育行政部门则可依据调查结果自行解释、制定及改善政府的教育决策。社会也可以多层面地解读调查结果,从而评价和监督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决策。
为了避免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恶性竞争,应严格禁止公开涉及教师及学生个体的信息。另一方面,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获得的高质量的调查数据非常宝贵,在公开监测信息时不应仅限于公布调查的统计结果,也应该考虑将除去个人信息的原始数据公开。这样有利于更多的研究者从各个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虽然数据公开伴随着一些负面的影响,但是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向教育界反馈更多更全面的信息。
高精度的质量监测需要一个庞大的高质量的试题库的支撑。题库中的试题不仅需要经过预测的检验,而且需要覆盖测试所需的全部内容领域。同时,各领域的试题均需保证一定的数量。为延长题库中试题的使用寿命,监测所使用的试题不应公开。但由于曝光、内容的时效性等原因也会造成试题损耗,需要向题库定期补充新的试题。
教育质量监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在初建阶段,它的基本方针与设计、题库建设需要各方面专家的共同参与,而且,系统的运行也需要多种专业人才的支撑。根据国外同行经验,临时召集兼职专家组成团队的方式无法保障题库维护、试题评价、试卷构成、样本抽出、数据分析等工作的需要,应该有一支常设的包括教育调查、教育测试、心理测量、计算机软件等专家的团队。
二、省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发展方向
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研究趋势上看,“计算机化”和“与学习一体化”将是未来教育质量监测的发展方向。我国正处在一个急速变化的时期,测试与评分的“计算机化”可以大大缩短获得各种调查结果的时间,提高对策的时效性。我们应在大力加强实施“计算机化”测试的设施装备的同时,大力开展“计算机化”的相关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特别是汉语作文的计算机自动评分技术的开发,对中国的计算机化测试的发展至关重要。
篇2
电子天平进行偏载测量时,标准砝码的放置方式与质量比较仪偏载测量时,砝码的放置方式大致相同,但电子天平中心位置与其它4个位置的数据是直接读取的,并且数值不能超过相应载荷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
2、重复性
对于质量比较仪和电子天平而言,其重复性检测的定义是相同的,也就是在相同的环境下,同一人员使用同一砝码在同一台被测仪器上多次进行测量,记录测量结果,并计量差值。进而通过实验标准偏差来考量被测量仪器的该项计量性能指标,但质量比较仪和电子天平所选择的方法及测试步骤则存在以下异同:
(1)质量比较仪在检测前,必须把零点跟踪功能关闭,而电子天平是一直保持零点跟踪功能开启的;
(2)两者测量次数是相同的,一般不少于6次;
(3)质量比较仪是采用ABA 或ABBA的循环方法来读取数据的,A和B都是同一个砝码。而电子天平是直接读数并且在每次都加载前置零。
(4)数据处理的方式两者也是不同的。电子天平是直接把6次或6次以上的测量结果直接带入贝塞尔公式进行计算。而质量比较仪对数据处理要相对繁琐一些,它是把ABA或ABBA的一次循环通过公式计算出一个差值,把这6或6次以上的差值代入贝塞尔公式进行计算,从而获得实验标准偏差。
3、标准砝码
a)质量比较仪对标准砝码的要求如下表:
(2)电子天平对标准砝码的要求时其扩展不确定度(k=2)不得大于被检天平在该载荷下最大允许误差绝对值的1/3。
4、环境条件
(1)质量比较仪
实际分读数为5*10 以上的,温度应在18℃-23℃,温度变化每4小时最大变化1℃;相对湿度应在30%--70%,相对湿度每4小时最大变化10%。其它比较仪,温度变化每4小时最大变化2℃。相对湿度应在30%--70%,相对湿度每4小时最大变化15%。
b)电子天平
篇3
一、培育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个根本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这就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强,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质是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来养成的,要借助道德环境长期的细腻的熏陶,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品质结构才具有稳定性,才能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刺激,这也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二、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一)过分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视制度及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仅仅是校园文化的一角,校园文化建设更重要的还是精神文化建设,建设校园文化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教育的一种方式。目前在我国的校区建设过程中却忽视了这一点,过分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将校区设计追随时代,使其富有现代化气息,这样冒昧的追捧规模化导致校园文化缺失,造成院校自身弱化了文化软实力。
(二)校园文化受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多元化的价值观必然在学校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校园文化中开始出现―些不健康风气,像拜金主义与个^主义等都在学校占据了一定位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现学生大多处于旁观者地位,对校园文化建设置之不理。
(三)网络文化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
随着信息化大时代的到来,高校网络逐步发展成为学生的“第三课堂”,但网络的开放性和资源的共享性使传统校园文化受到了严重挑战。网络文化的出现冲击了校园文化的地位,使得学生沉溺于网络,忽视了校园文化的主体教育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避免混乱、无序的网络信息,传播积极健康的文化信息。
三、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一)突出个性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教育普遍化的大背景下,学校特色发展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反映的是一所学校特定的历史文化和个性化的办学特色,高雅的校园文化才能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要的就是树立良好形象,抽象出属于自己的文化精髓,引导学生培育健康的文化思想。
(二)以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合校园
校园文化建没的重要任务可以说就是继承并发展文化精神,它是校园文化的关键,继承并发展文化精神需要我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积极涉取外来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远,学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文化的继承,但是目前的校园文化建没中,只有赋予传统文化全新的内涵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发挥如火如荼的作用。另外,校园文化是开放的,必须积极兼收外来文化,借鉴开放的文化资源,共同创建优秀的文化成果。
(三)合理运用校园网络,构建新型校园文化
网络作为校园文化传播全新的载体,相对传统信息传播方式有着自身优势,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发挥网络传媒的优势积极抢占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建立新型校园文化要主张形成良好的校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体系,强化校园网络的管理工作,在网络管理上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性任务,必须引起充分重视。
(四)全面推进校园文化,提高校园文化的社会作用
篇4
新时期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层次的医学创新型人才,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1-3]。高等医学类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的重大教学改革项目,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高等医学类院校的本科教学质量,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创新型医学人才[4-6]。近年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医学类院校的招生规模也逐渐扩大,不仅在国内招生,还要面向世界招生,为新时期医学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到同时,高等医学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为了培养“生物-心理-社会”新型医学模式的创新型人才,需要将资源全面协调发展,将医学教学的课程模式进一步优化,扩大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知识和视野,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 医学院校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培养动手能力强、职业素质素质高的医学创新型人才是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良性发展的关键步骤,如何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运行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现状,可以发现在诸多方面均存在弊端。
1.1 医学院校的教学实践性较强,难以体现综合发展趋势
在高等医学院校中,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要紧密结合医学临床实践。通过实践过程中多学科的合作,可以实现生命原有的动态性和系统性的展现,将基础学科和临床实践紧密整合,实现医学知识的纵向与横向的整合,但实际操作过程中,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很难将多个学科进行有效整合,知识运用的综合性较差,未能实现医学综合的良好发展。
1.2 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评估体系过时
在医学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随着新教学方案与教学手段的运用,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评估体系也在不断更新。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评估体系已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需要建立更加规范且客观的评估体系跟随时展。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是普及一代人的大众化工程,为了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建设,需要引导医学学生健康成长。
1.3 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估机制
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申报过程多为团队协作,通过多方的努力共同整合资源一蹴而就,但申报成功后很少有人问津,甚至几年到几十年都不会有更新出现,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医学创新型人才来讲这是致命的,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何保证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健康可持续良性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估机制,跟随时代的发展步伐,进行不断更新。
1.4 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利用率不高
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知识获取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部分技能需要通过临床实践得以获得,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陈旧过时、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估机制情况下,学生很少浏览精品课程或网络课程,使得大量共享资源流于形式,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极度低下,使得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建设成为了一句“空口号”,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性发展。
2 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解决对策
根据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作出适度调整和必要的改进,具体方案如下:
2.1 加大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经费
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表现形式较为单一,使得师资团队成为了虚拟实体,教学课程仅为文字教学,使得教学形式流于书本,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不断进入,可增加教学手段,强化知识的表现力度,同时制定视频、动画等形式表现出来,对复杂的生理过程和临床病症进行模拟演示,这些过程的实现需要投入大量经费。通过加大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经费投入还能建立新型的团队合作模式,师生共赢,使学生进入角色。
2.2 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合理定位
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医学创新型人体,同时还能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通过良师益友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会起到一种感召效果,对其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还具有较高的临床经验,可以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指导和引导。根据高等医学院校的具体情况,积极培养有热情、有活力、有进取心的师资队伍,尤其是骨干核心力量,通过聘请外来高职专家对本院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进行合理定位,可以开拓师生视野,实现“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把心里因素的教育作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高师生自我遵守的职业道德。 2.3 医学院校师生基础能力素质的培养
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实现良好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师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轻松施教,学生可以愉快接受,是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可以主动接受基础能力的学习。由于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是多学科的,需要进行知识整合,为师生学习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何加强学生基础知识间的融合与联系成为了新的突破点,使得团队合作更加精益求精。通过信息知识的传递,渗透了更多的人文知识,可筑造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核心,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医学创新型人才。
2.4 医学院校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主要的实现手段为资源的优质共享,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固有知识与技术的竞争优势是短暂的,在与其他人进行知识交换的同时,集体知识与个人能力将会不断获得自我更新和提升,不断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将其引用到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强竞争的优势,建立良好的资源共享平台是实现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关键步骤。
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需要建立有效的良性推动机制[7-9],将培养人作为考核的立足点,将培养一代人作为业绩目标,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优化考核评分方法。将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效应累积,可以增强医学学生的生活状态、学习状态、师生的快乐指数。通过建立有效的评分机制和考核机制可以提升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实际效果,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教学能力强、熟悉实际业务流程、掌握过硬技术、乐于教书育人的高素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科研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实验教学,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可以更好地培养本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登芹,程文静,张帆,等.深化诊断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J].医学信息,2010,23(6):1812-1813.
[2] 张海三,孟焱,杜云红,等.医学院校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28(5):650-653.
[3] 刘荣佩,史庆南,陆建生.“以质量工程”为契机,扎实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建设工作[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54):10-14.
[4] 聂正怀,孙泽庭.医学院校临床实践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8(1):56-57.
[5] 谢峰,李营营.从“质量工程”透析高等医学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策略[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9):214-220.
[6] 叶勇玲,唐梅文,杨仕权.构建医学院校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7,28(4):66-67.
[7] 付丽,线福华,吴云,等.论医学人才培养中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2):1095-1096.
篇5
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是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全球性、全天侯、连续性、实时性导航定位和定时功能,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GPS应用到测量行业,设计了静态、快速静态以及RTK等作业模式。
其中RTK模式的工作原理,就是在已知高等级点上安置接收机为参考站,对卫星进行连续观测,并将其观测数据和测站信息,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地发送给流动站,流动站GPS根据相对定位的原理,实时解算出流动站的三维坐标。
传统的导线测量,不仅要求相邻点之间通视,而且精度分布不均匀,在较大的区域布设时,精度往往都不高。而采用常规的GPS静态测量、快速静态方法虽然精度高,但效率低,而且不能实时提供定位坐标和精度。利用RTK技术,则不受天气、地形、通视等条件的限制,操作简便,并节省了人力,不仅能够达到导线测量的精度要求,而且误差分布均匀,没有误差累积问题,提高了作业效率。对图根点的检测是精度检核的重要技术手段,在RTK图根控制测量需进行检核。
二、RTK图根控制的检测
1.项目概况
兴业县葵阳镇整村推进土地整治项目是广西区重点项目,地势平缓开阔,南北都是丘陵,中间是水田和三个村庄,交通便利。位于东经109°45′~49′,北纬22°41′~44′之间。测区总面积6.8平方公里,成图比例尺为1:1000,已做好12个E级GPS控制点的测量工作,准备检测E级GPS点后开始对已埋设图根点的标石、钢钉或木桩作控制测量。
2.测量技术要求
RTK测量卫星状态的高度截止角在15°以上的卫星个数≥5个,PDOP值≤6。
RTK平面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
等级
相邻间点平均边长/m
点位中误差/cm
边长相对中误差
与基准站的距离/km
观测次数
起算点等级
一级
500
≤±5
≤1/20000
≤5
≥4
四等以上
二级
300
≤±5
≤1/10000
≤5
≥3
一级以上
三级
200
≤±5
≤1/6000
篇6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标志,如何培养一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已成为当今世界性课题。培养一名具有基础科学知识、有创造力、有社会融合力的人才就必须把素质教育真真切切地放到教育的重要地位上来,完成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型。因此,教育的理念、方法、监测以及评估等均需要改革。“当前,我国教育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主要矛盾。”[3]如何办好学,怎样教好学,怎么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重要难题。制定出不但能与中考、高考为标志的传统评估标准相异,且能满足社会意志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标准已迫在眉睫。
(三)与世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及评估标准融合的需要
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已经逐渐由原有的科学性评价体系转向为科学性与以人为本相结合的趋势,一些发达国家还专门建立起自己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机构。法国前总理拉法兰2003年组建了由教育部原评估与预测司司长克劳德德洛为主席的“学校未来全国讨论委员会”。国际上也组建了评估机构,制定了相应的评估标准。为更好地融入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标准,我国应建立自己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标准。
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从系统监测理论的层面上看,所谓监测是监测主体以一定的标准为依据,对受测客体发出指令引导并纠正其把错误的状态转回到正常状态的活动。由此可见,监测的首要目的是纠正错误的状态,它的根本目的是达到系统目标。
(一)明确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进行基础教育监测要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为依据,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加强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方面的协调发展,提升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在此指导下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还应坚持以下原则:其一,监测要有法可依。教育质量监测工作要将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改革标准作为依据。其二,监测要具有科学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在制订监测标准、开发测量工具、抽取适当样本、收集数据等过程中要始终秉承科学性的原则。其三,监测要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要将监测与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融合,推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人才观念和教育质量观念,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
(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在教育督导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督导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有效的教育督导制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管理水平好坏的重要指标。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能将教育督导的针对性有效提高,从而为教育改革服务。通过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能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和掌控基础教育的发展情况,方可为教育监督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指引其督导方向,更好地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
(三)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主要因素
首先,监测主体。基础教育是每个人在受教育过程中必须参与的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奠基性”教育,因此,政府是基础教育质量的主要负责人。我国实行由中央到地方的逐层管理、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政府自然成为了基础教育质量的责任主体,同时也是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主体。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是由决策、实施、监测三个部分组成。而监测由专有的监测机构执行,由此可见,地方的监测机构是监测过程的根本主体。其次,监测客体。质量是相对于产品而产生的,产品不存在何谈质量,质量不存在就不会产生质量监测。所以,有人认为“对于基础教育而言,产品就是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但其却忘记了最本质的问题,相对于企业(采购—制造—销售)的模式可联想到基础教育(招生—教育—升学)的模式,可是两者在第一个部分就有所差异,企业在采购的过程中要付出原料费用,相对而言,学校招生却需要政府支付教育经费。所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教育经费和学生支付的学杂费,他们所支付的是基础教育服务的费用,因此,政府和学生共同购买的基础教育服务是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客体。最后,监测内容。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要考查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状况,以及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学生成长方面,应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习成绩两方面进行监测;在教师成熟方面,应从教师综合素质、应尽义务以及教学成绩三方面进行监测;在学校发展方面,应从学校行政管理、课堂教学、校本研究以及质量监管等方面进行监测;在标准制定方面,应从监测指标体系是否合理、具有科学性等方面进行监测。
三、基础教育质量评估
(一)我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估存有弊端
我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估自教程改革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果,基本达到了质量监测的标准要求,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作用,但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仍存有一些弊端。对待评估的认识有待加深,不能充分理解教育质量评估的目的、意义;对构建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仍有怀疑、观望、迟疑的思想;评估的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地方政府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不够完善,存在仅由职能部门进行统筹、评估、协调,许多负责基础教育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构;评估内容单调不均衡,小学的质量评估主要在语文、数学等科目上,初高中也仅停留在中、高考等考试科目上,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仍不具有科学性,并且以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估依据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评估方式没有创新,仍沿用经验的调研监测对特定学校、特定教师、具体学生的评估。
篇7
上午的会议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福田人的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他们是在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福田区委区政府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的重要性是实验取得成功的前提。早在十几年前他们就开始了教育质量监测这项工作,而且在国家正式开始对全国各地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测的时候,他们不惜投巨资让深圳所有的学校都参加了国家监测,而且结果应用实验已经生根开花结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另外,福田区在部门联动、协同推进监测结果应用方面的举措也是强有力的。他们通过“一个中心、两个抓手、三个公开、四个协同、五个统一、六个效能”,成功地创造出可辐射、可复制、可推广的“福田模式”,为各地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们举全社会之力共同推进结果应用工作,各部门一路为教育开绿灯,全社会的资源都在为教育所用。福田区教育局、科技局、司法局、旅游局、文化局等部门局长的集体发声反映出了福田区全社会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心和信心。
(二)12月15日下午,“基于监测结果的学校实践与应用探索”在福田区荔园教育集团百花校区进行。福田区的六位校长分别以不同课题研究的结果作了精彩的报告,他们实验的成功给予了参观学习者大胆改革的信心和勇气。北京师范大学的刘永胜教授对福田区政府、教科院及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予以盛赞,称他们踩在了时代脉搏之上。
我想这正是助推福田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他们拥有一支科研型、创新型、改革型的校长队伍。他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勤于实践,他们具有极强的行动力。他们一直都在思索面临的问题,学校该怎么办?往哪走?他们运用大数据准确查找问题,补齐短板,寻找突破口,实施改进行动,以监测结果的应用促进福田教育“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我为福田校长们大胆探索的勇气、敢于示范的胆识、善于作为的智慧所折服。
(三)12月16日上午,基于监测结果应用的艺术普及学校观摩会设于福田区福民小学。学生们设计独特的各种作品,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乐器表演及阵容强大的音乐戏剧表演一次次冲击着参观者的视觉、听觉,思觉。福民小学的全人、全时、全景的学校艺术教育让人叹为观止。之后,校长们的汇报再次为我们多年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供了先进的经验参考。这样的教育不正是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在这所学校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学校是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学校不折不扣地进行教改是我们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及关键所在。
二、点滴思考
2018年,小店区被命名为“国家首批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区”。作为这项实验工作的组织者,我在思考如何才能有效推进这项工作?我区参加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学科的结果显示,我区孩子的身体体能及视力都远低于全国水平,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也要像福田区那样,遵循“懂宝、寻宝、探宝”的工作思路,认真分析数据、精准发现问题、深入剖析问题、寻找有效办法,采取有力措施,制定方案并严格落实,促进质量监测结果在我区的有效应用,以实现教育评价对教育的科学化引领,推动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首先,我们要加大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工作的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充分认识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工作对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以便形成从政府到各职能部门、从领导到教师、从家长到学生至上而下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的良好局面,多方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推动实验取得实效。此外,还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对孩子们成才要多元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加强社会宣传引导,一切着眼于孩子全面发展,将孩子身心健康排在第一位。
篇8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依法监测、服务决策,科学评价、重在导向,准确诊断、探求规律的原则,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身心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学生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监测,准确地向国家报告基础教育质量的现状,为教育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和建议。现阶段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公民素养、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学业水平和学习素养、艺术素养、实践精神、创新能力六个方面进行监测。监测工作的主要程序包括:监测标准研制、监测工具研发、抽样、监测实施、评卷与数据分析、撰写报告。
1.监测标准研制监测标准的制定依据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国际、国内在学科成就和心理健康监测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先进技术;考虑不同版本教材、各地师资水平、教学条件、学生个体差异、家庭状况等因素;符合教育与心理测量学的专业要求。
2.监测工具研发监测工具研发包括监测工具目标的制定、监测工具设计、监测内容确定(即题目开发)、监测工具的技术分析。监测标准的研制和监测工具的研发均需经过严谨、科学的程序和方法,以保证工具的权威性与代表性。监测工具包括试卷和问卷两种类型。试卷即各学科知识测试卷,衡量学生学习的结果,用分数来表示。调查问卷用于了解与学生学习相关的、有意义的、稳定的影响因素,以进行不同群体学生的特点分析。每份监测工具均由指导手册、测试卷、答题卷组成。组卷采取矩阵取样技术,将一套完整的测试划分为几套测试卷,每个学生完成一个测试卷即可。
3.抽样设计对被试学生样本采取分阶段、分层不等概率随机抽取。以2010年八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抽样方案为例,确定八省四年级、八年级学生为样本总量。第一阶段,将八省的所有区县城市学生所占比例作为分层PPS进行抽样;第二阶段,将各区县的学校以教学条件综合指标为分层PPS进行抽样;第三阶段,在各学校内简单随机抽样。
4.监测实施监测实施也称现场数据采集,是整个监测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求监测数据真实客观、监测工具严格保密、实施程序规范标准。全国统一测试时间,并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向每个样本县派出国家视导员,负责督察和指导测试工作。
5.评卷与数据分析各样本县的监测工具全部汇总至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进行统一的数据清理与阅卷,阅卷结束后将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密切跟踪世界测评理论和技术发展,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提高数据的利用率和科学性。数据呈现包括统计图、统计表两种方式。
6.监测报告监测报告以文字、图表等形式把监测的过程、方法与结果表现出来。监测报告要求格式规范、数据准确、结果推论慎重,文字表述通俗、严格遵守监测保密要求。根据阅读监测报告者的需求不同,可以将监测报告分为综合性报告、专题类报告和基础类报告。综合性报告包括学科报告、结果摘要报告,例如,《2008年学生数学学习质量报告》。专题类报告包括专项报告、专项结果简报、咨询报告,例如《学生课业负担报告》。基础类报告包括基础数据报告、论证报告、技术报告,例如《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监测工具论证报告》。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主要特点
1.管、办分离的方式建立了政府支持、独立运转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实施机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独立性,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确立了国家教育督导团行政联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具体实施的方式,监测中心享有较独立的专业自。
2.基于标准的评价监测标准的重要依据即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描述,是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统一的、基本的要求,是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依据。
3.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察测试目的即评估学生获得的学习能力,诊断其长处和弱点。因此在学科领域测评中不仅重视学科课程目标的达成,更重视学生对学科知识与现实的联系与应用能力。
4.监测内容涵盖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业成绩、德智体美发展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等内容,不仅注重对学业成绩的分析,更重视对影响学业成绩的各因素进行归因分析、相关分析。
5.量化评价与质性分析相结合在参照国际知名评价项目PISA、TIMSS和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基础上,遵循教育与心理测量学专业要求,采用试卷与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既重视测试结果的呈现方式,又重视结果背后的归因分析。
6.大规模抽样调查质量监测不是统考统测,而是通过对全国所有目标学生进行科学抽样,随机抽取学生样本,以获得有代表性的结果。由前几年的工作经验看,每个省约有10个样本县,每个样本县有720名学生参加测试,以此标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参加测试,样本学生量将达到22.32万人。
7.以大规模纸笔测试为主,小样本现场测试为辅的形式进行一般的学科均以学生纸笔测试的形式进行,部分学科会有小样本现场测试。如2011年的英语有小样本的口语测试,体育有小样本的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学力现场测试。
8.国家统一管理与实施、各省配合从监测标准的制定、监测工具的研发、抽样、实施到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均由国家监测中心负责,在监测实施阶段,各省负责协助、配合中心做好本省的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包括前期的各类数据报送和现场数据采集。现场数据采集时中心派出国家级视导员到样本县负责监测工作的实施。
9.监测结果坚持“四不”原则:不排名排序、不评优评级、不公布公开、不操练应对目前对监测结果只在一定层面进行反馈,不对社会公布,即使公布也只会是全国整体情况和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不会根据监测结果对省、县的教育工作进行排名排序、评优评级,不允许学校在监测前进行操练和应对。以此来解除参加监测工作单位的顾虑,获得真实数据。#p#分页标题#e#
篇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并在相关章节中分别提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不同层级、类别的总体教育质量标准或其关键的教育质量标准指标,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高度重视和坚定信念。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
从国际上看,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是国际共同趋势。标准为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了起点和依据,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已成为当今欧美发达国家的重要改革策略之一。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很多教育标准。欧盟于2000年5月发表了《欧盟学校教育质量报告——16项质量指标》,这是监控其成员国学校教育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英美各自强化了结果导向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印度则继续完善了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质量保障国家标准体系。国际上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内容比较系统全面,主要包括学生评估标准、课程标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标准、关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标准或原则、教育产品标准、教育机构办学标准等,这些标准强调以课程为基础、以结果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发达国家政府希望通过制定高标准、实施绩效问责制、运用评估手段来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减少家庭和社会背景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等。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更有其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方面,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从国际经验来看,只有基于标准,提升教育质量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标准是学习者、学校、区域和国家教育质量提升的起点和评价的依据。在标准缺失的语境下,去追求教育质量的提升,犹如迷雾行舟,难免会失去持续发展的方向、动力和支撑,因此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完善的、切实可行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体系,以指导和规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当前教育不公平的焦点在于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包括教师教学水平和校长管理水平等人力方面的不均衡,生均公用经费和教师津贴补贴等财力方面的不均衡以及校舍、教学设备、运动场地、图书等物力方面的不均衡,等等。如果能够建立起教育质量国家标准,让全国所有区域、学校和教师在统一标准的指引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至少能起到三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全国统一标准,确保所有地区的学校办学条件、教师质量、经费等达标,从而保障底线的公平;二是借助各种技术手段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实现区域、校际间的教育资源,尤其是稀缺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三是促进区域之间的合作,分享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效能,确保教育结果的公平。
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基本原则
通过对国际上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分析,我们认为,尽管各国具体的标准体系千差万别,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基本原则都是一致的,即以结果为导向、以可应用为目标、以可测量为原则、以提高质量为宗旨。这些基本原则,在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时,可以作为参考。
(一)以结果为导向。
“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质量概念,其内涵在不断拓展的过程之中。从最初简单地用成绩来标示质量,到后来用认知、做事、社会性活动和做人等全面结果反映教育质量,显示了人们对教育质量认识的不断深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民教育质量监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的国际数学与科学学习趋势(TIMSS)等,都重点包含了教育结果的评价。
发达国家由于教育发展比较均衡,教育条件已经不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问题,因此,教育质量标准多以结果为导向。2010年3月13日,美国教育部公布了重新授权《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改革蓝本,该蓝本就多次提出要以结果为导向,要求各州所制定或采用的教育标准能够满足学生升学和就业的需要。
和国际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在教育质量标准制定上存在着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重分数轻能力、重硬件轻软件,教育标准重点放在教育质量的保障条件上,比如办学条件中的校舍、图书、师生比等,对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等软件关注不够。而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需要超越成绩这一单一指标,强调教育的民主性、社会性和可应用性,用认知、做事、社会性活动和做人等全面结果反映教育质量。在教育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上,要以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强调教育在促进学习者的创造力和情感发展以及帮助他们树立负责任的公民应有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公平地让学习者获得全面发展。
(二)以可应用为目标。
建立准确有效的数据指标体系,是教育质量标准实践应用的根本目标。教育质量是各国教育改革关注的核心问题,准确有效的教育数据系统是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美国2005年启动了“数据质量运动”,旨在建立全国性的纵向教育数据库,便于政策制定者和教育者获取和利用有效的教育数据信息,以开展理论研究并改进实践。纵向的数据质量系统是一项长期工程,包含了10个必要的数据库,涉及从幼儿园到12年级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业成长轨迹,并将相关的数据库连接起来。欧盟则强调数据采集要建立统一的标准与技术规范,关注教育质量,并力求做到使数据具有国际可比性。
我国在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过程中,准确有效的数据指标体系也必不可少。同时,我们还能以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为契机,扭转现实中过度行政干预,校长和教师缺乏专业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局面。《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监管机制,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和承担相应责任”。如何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按照国际经验,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和健全教育数据信息系统和严格的质量评价体系,在学校和政府之间建立起一种契约关系,以代替之前的监护关系、行政关系,从而以契约形式强制学校承担政府期望其所要承担的责任,促使学校提高教学、科研效率、效益,提高质量。
(三)以提高质量为宗旨。
标准是学习者、学校和区域或国家教育质量提高和发展的起点。国家教育质量标准是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依据,也是对学生的教育程度及技能进行客观评价的根据。基于国际经验,我国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要参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确立基本框架、指标体系、工作思路以及符合国家目前教育发展需要的质量等级标准;同时,依据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教育质量监测范围可分为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学校层面和个体层面,形成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监测系统。通过持续开展全国教育质量监测,以科学、客观的数据全面准确地把握我国教育质量状况、水平与特征。监测结果应以公告、通报、诊断报告等形式,向社会,或抄送个人、部门。通过监测,不断完善国家教育政策,指导、引导整个教育体系向着提高教育质量的方向迈进。
进行教育质量监测时,要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所确定的不同对象与目标,针对不同层面选择不同的关键监测点。如在监测目标和内容上,国家层面侧重教育普及水平、教育服务国家社会的能力;区域层面侧重于区域教育普及水平、教育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监测维度包括投入、人力资源存量、结果、教育满足社会发展的程度等;学校层面侧重于教育过程中基本要素的发展水平,监测维度包括设备、学生、教师、课程、教学方法等;在个体层面侧重于全面发展水平与适应国家、地方社会需要的能力,监测维度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
教育质量标准的各项指标均以可应用为基本目标,以可测量为基本要求,各指标值应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客观要求。
对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一些建议
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是由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和的、对教育质量所作的统一规定,是在全国范围内须共同遵守的衡量教育质量的准则和依据。教育质量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也需要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
(一)成立教育质量标准专设管理机构。
国际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教育质量标准监管主体可分为三种:一是由教育部相关职能或研究部门直接负责标准的制定与监测;二是由专业学会负责标准的制定与监测;三是成立专门的独立机构来监管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工作。近年来,无论何种体制,专设的教育质量标准研发与应用机构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过去一些坚持教育部和专业学会为制定主体的国家,也正逐渐改变做法,开始倾向于设立专门的教育质量标准机构去负责具体实施。就我国的情况而言,成立这种全国教育标准化委员会或教育部直属的具备第三方独立性质的专设机构,由它来启动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和实施工作,也颇具可行性。
(二)健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国家教育质量监测框架由不同的教育层级、教育类型、教育监测质量指标体系共同构成。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教育质量监测的指标体系与内容都各不相同。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将根据国家发展目标及现实需要,通过制定关键指标的方式予以确定。目前,我国国家层面的教育质量监测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和本科教育阶段,基础教育方面的工作相对完善。以基础教育为例,2007年教育部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旨在通过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身心健康状况的监测,准确地向国家报告基础教育质量的现状等,为国家教育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和建议。该中心成立后,在全国各省份选取样本县(市、区)开展试点监测,采集中小学生的数学、科学、语文学习质量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相关学科或领域的影响因素方面的数据,并向教育部和地方提供相应的各类监测结果报告。
同时,健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时,需要在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改变教育质量监测体系零散、片面、孤立的局面,应形成一个具有连续性并各有侧重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
(三)为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相关法律法规保障。
从国际上看,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确保教育质量标准制定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以保证教育质量标准在实践领域能够得到切实的贯彻和执行。其中,俄罗斯和日本更是将教育质量标准法律化,直接以法律文本的形式对国家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标准作出了明确、详尽和强制性的规定。
《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中规定:俄罗斯联邦制定的国家教育标准包括联邦的、民族的、区域的三个组成部分;俄罗斯联邦通过其(中央的)国家权力和管理机关,在它们的权限范围内制定国家教育标准中的联邦部分。该部分规定基础教育大纲中必修内容的最低限度、学生学习负担量的最高限度以及毕业生培养水平的起码要求;实施教育大纲时,可为智力偏差的学生制定专门的国家教育标准;国家教育标准是对毕业生的教育程度和业务技能(不管他们受教育的形式如何)进行客观评价的根据。
日本是依法治教的典型,其《学校教育法》第二章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10项教育目标,成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此外,《学校教育法》还对学前教育目标进行了明确规定,提出了幼儿园的5项保育目标。
在美国,联邦政府为提升全美教育质量的每一项标准都给以法案和专项经费的支撑。比如1994年克林顿总统曾提请国会通过了一个全国性的教育改革法案《2000:美国教育目标法》,建立“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提出努力帮助处境不利儿童提高学业成绩、保障校园安全、促进教师进修等保障措施,以立法的形式资助鼓励各州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用以衡量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
应该说,国际上通过立法确保教育质量标准制定过程的科学与规范,并通过立法促进其在实践领域得到切实贯彻和执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四)形成教育质量结果公开和有效使用机制。
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是完善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改进教育工作的重要参考。所以,对教育质量结果的,建议采用独立的第三方评价(外部评价)的方式。第三方或外部评价机构需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认证,评价要具有独立性,机制遵循公开、透明和独立的原则,评价报告要向全社会公开,报告结论和建议不受政府主管部门、有关教育机构或利益攸关方的影响。
这方面的工作,有些国家已较为完善。像美国教育进步评价结果报告的信息机制就较为成熟,形成了“公布一交流一反馈一修订”的信息机制。作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国家教育报告卡”,美国国家教育进步评价的信息机制不仅向公众、政策制定者和教育者提供学生在各个学科方面能力的描述性信息,而且为修订、完善下一步的标准框架及政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国家教育进步评价监测结果信息一般是由美国国家教育数据统计中心向公众。在信息形式上,除了书面报告形式外,通常还会有一个新闻会来每次评价的结果,并借助网络平台、电视媒介、报纸报道等渠道,方便公众获得结果信息。这确保了社会、学校、家长的知情权,评价的过程和信息得以公开化、透明化,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得到了有效的监测。
国外经验告诉我们,建立起有效的教育质量公告制度是用好监测成果、改进学校工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在工作中不断得到调整的重要依据,需要在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过程中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篇10
一、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及其内涵
进入新世纪,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教育质量的关注。2002年第57届联大宣布“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行动计划,该计划认为,有质量的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欧盟2001年的“学校教育质量”报告称,有质量的教育和培训在欧盟各国的关注上处于最高的政治级别,高水平的知识、能力、技巧是积极的公民权利、雇佣和社会凝聚的最基本条件。ADL:先进S-布式母aj成趁机构从属于美国政府的ADL负责创建SCORM(Sharable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这是一个可互操作的基于学习对象的电子学习系统蓝本。SCORM规范最早主要为保证政府培训材料的互操作能力这个初始规范定义了一种特殊的学习对象类型,称之为共享内容对象(sCO)能够聚集为稳定的内容包,并在学习管理系统的控制下通过Web浏览器。其他在此联盟中讨论的规范包括企业描述、内容打包、学习者档案、学习设计、存储、竞争力定义对象,以及问题和测试机制等速过与具刁也[作组织合作,IMS已经成为了一个元数据标准草案的主要贡献者CL EO实验室是一个只有一年历史的协作性研究实验室由对e-Learning感兴趣的企业、研究人员和ADL共同组成。这个实验室由思科公司、Click2Leam,IBM,微软和NETS公司等共同发起,致力于进行与SCORM相关的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AICC是一个国际性的由培训专家组成的组织,其成立目的是为了标准化航空制造业和购买者的教学材料。AICC的规范从学习对象到学习管理系统,覆盖了九个主要领域。SIF定义了一系列学校中应用之间的通信数据规范,并设计了通f模式,使各种不同开发商提供的应用软件能够在一个应用环境中进行互操作。XrML(可扩充版权标记语言)是一种首选的数字版权语言。XrML提供了安全规定和管理有关任何数字内容和服务版权条件的一个通用性方法。OpeneBook是由微软,Adobe和来自出版行业的众多厂商共同形成的一个行业性标准组织,目的是要定义在电子出版时代通用可交换的电子书格式0EB_0EB采用XML的方式定义图书的内容和描述性数据,让任何电子书籍都能在兼容的电子书发行、流通和阅读系统中识别和表现。
各国政府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网络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美国总统布什2001年上任后通过立法将远程教育高教网站的硬件和课程建设纳入了美国教育质量评估系统。法国前总理拉法兰2003年组建了有教育部原评估与预测司司长克劳德·德洛为主席的“学校未来全国讨论委员会”并于2004年10月12日向教育部提交了《为了全体学生成功》的最终报告,提出了未来教育就是要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完成之后,都能够掌握就业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行为准则,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墨西哥联邦政府在没有强势公办教育资源的情况下,于2002年8月8日和各州政府、高等教育机构、民间团体、企业界代表共同签署了《提高教育质量社会契约》,强调教育质量对国家未来的重大和决定性意义。
在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教育质量重要性的同时,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标准或评估体系。教育管理ISO认证是通过权威认证机构按照IS09000系列标准的相关质量要素,对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进行规范和评价,确认其质量体系是否具有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能力,是否有充分依据值得社会和消费者信赖。韩国开放大学则提出了以教学和学习过程为中心的远程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教学标准和学习标准”;英国的虚拟环境下教育评估体系中的“会话模式”,则着重强调远程教育中学习互动性或交互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及学生与媒体环境的交互作用)的重要作用。
综合这些标准和评估体系,可以看到教育质量的内涵是多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在内容上,既包括学业,也包括学习的态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适当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过程上,既包括课程标准,也包括教学及其结果;在评估层次上,涵盖了微观、中观和宏观,从评估学生、教师到学校管理、地方教育行政,进而在国家层面上讨论教育政策、投入和教育改革等。
二、教育评价是教育质量监测的有效方法
对网络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建设,国外的专家学者已有较多的研究,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只是在最近几年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才逐步发展起来。但事实上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点决定了二者质量管理的差别,如网络教育有其特殊的机构设置、授课方式、学生评价方法,特别是从质量管理的角度看,它所提供的服务方式和输出产品也和不同教育有所不同,因此,必须从网络教育的特点和目标出发来衡量网络教育的质量。本文将从课程管理,教学环境和交互性三个方面总结和归纳一些有影响的教育评价,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各国进行教育质量监测的方式
(一)教育质量管理
各国进行教育质量监测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组建专职机构或专门委员会,这些机构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直接向国会或总理报告;二是有政府机构以项目的形式委托大学或研究机构来进行;三是由教育部的相关职能部门,如教育督导部门直接负责。采用哪种模式是各国根据自己的政治传统、国力和可能的投入、教育评估行业的发展程度等各种因素所作出的自觉选择。
1.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的专职机构或专门委员会
这种组织形式多出现在三权分立制的发达国家,教育评估行业成熟,有一批操作规范的教育评估机构,投入也相当客观,如美
国、英国。
美国作为网络的发源地,非常重视网络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美国是世界上网络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早在1992年,克林顿在竞选美国总统时就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1993年9月,美国政府制定并开始实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Nationallnfonnation Infrastn,cture)战略。1996年10月,克林顿又宣布了“下一代网络计划”(NGI,Ne xtG eDeFa-Lion Internet)。这一计划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防部、能源部、航天与空间管理署和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所五个部门参加实施。通过实行NGI,可以把各大学和国家实验室的网络速度提高100倍至1000倍。在高校,网络教育所开设的学历、学位课程己超过5万门,基本覆盖了美国高等学校所有的学科和专业。美国的在线学习的认证标准是有以Lynette Gillis博士为主创者的著名教学设计与适用专业委员会建立的认证标准由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的测量专家使用Angoof方法(一种被评价专家认为是确定合格最可靠的标准参照法之一)协助评分标准开发,2001年7月底通过测试并定稿。
英国的教育质量评估有英格兰独立教育标准办公室负责。英格兰独立教育标准办公室由英国皇家首席督学领导,主要任务是制定评估评估标准、根据教育大臣提出的要求进行督导评估,制定督导报告规章,公布督导报告,对督学的工作进行监督等,对议会负责。
2.受政府委托的大学或研究机构
依靠国内权威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开展教育质量的监测是不少中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模式,形式灵活,费用也不高,如韩国、巴西等国。
韩国是由政府资助的韩国课程和评估协会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巴西是推广网络教育比较成功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巴西总统卡多佐2001年2月在一所中学举行仪式,签署了中学普及电脑及网络教育计划,决定在2002年年底之前为全国所有公立中学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配置上网电脑。为实施这项计划,巴西政府两年内将投资5亿美元。
3.教育行政机构的相关职能部门
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教育行政体系内进行教育质量的监测,能够对监测结果作出快速反应,但也增加了行政成本,如日本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有赶超欧美之势。日本先后推出了“百校计划”、”connect计划”和“mediakis,计划”。“1996年5月,由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等企业推出了“connect计划”,该计划为学校联网及多媒体的使 用提供支持,参加的学校多达1000多所。”mediakiss计划”也是一项由民间支持的计划,该计划为学生、教师、家长提供电子公告牌,方便了家长同教师之问的联系。
(二)虚拟教学环境
英国wales-Bangor大学的sandy Britain和Oleg Liber共同完成《虚拟学习环境的教育评价框架》这一报告。该报告从评价策略的角度介绍了两种不同的模型。
一种是Laurillard提出的会话模型,主要把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及学生与环境通过媒体进行交互的活动情况作为评价对象,从所提供的各种学习工具交互性上考察一个虚拟环境的优劣。又从会话原则的角度分析了TopClass(一种根据学习材料的单元而构建的再线学习环境。可以方便地导入、导出课程,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和COSE(英国斯塔福德大学基于练习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而开发的学习环境)在通讯性能、灵活性能、交互性能和反馈性能四个方面的对比。
另一种是控制论模型,主要依据Stafford Bee’s的管理控制论中的应用的模型。从资源流通、协作、监控、个性化、自主组织、结构的可变动性六个方面对CoMentor(Huddersfield大学以促进讨论和协作学习而开发的基于Web的网络软件)、Librarian(以层次化的树状模型提供了对学员、学习活动模块化的管理功能的一利,网上工具)、Learning Landscapes(英国Wales-Bangor大学开发的java应用程序,支持师生问的在线交互和商讨、创建、管理学习程序)进行了性能的分析。
(三)在线学习质量
由美国高考教育政策研究所和BlackBoard公司联合的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学习评价标准。这一标准包括体系结构、课程开发、教学,学习、课程结构、学生支持系统、教师支持系统、评价与评估系统7个方面,又将这7个方面细化为24个必要的核心子指标项和21个非必要的可选子指标。此外,一些文献提供了某一门具体的网络教育评价的案例研究,如:基于Web课程的评价,根据Khan在基于Web的教学中提出的网络课程框架,对蒙大纳州立大学与Burns通讯中心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地球科学》教程进行了评价。基于Web课程的学生评价,主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获取他们对《The I nternet:communiealing,Accessing&Providing Information》这门网络课程的评价,评价的方式采用问卷法,结构以统计图标的方式出现。
四、我国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发展历程
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在我国发展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而国外在这方面已经有一定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管理学领域关于项目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起到了非常好的铺垫作用。从我国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政策制定和质量保证模式运用的视角,可以将我国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发展历程划分如下:
萌芽阶段:1992年到1996年,这段时间由于网络技术和网络教育在我国也刚刚起步,建设者们在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和结合我国实际来推动网络教育各项事业创建的同时,也隐约感觉到质量保证在网络教育长期发展中将起到关键作用。因此,这一阶段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领域的研究只是产生一点思想深处的火花,而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虽如此,但这一阶段的一些研究实践的确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初步发展阶段:1997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随着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教育网站的快速壮大,网络教育成为网络事业发展的一支新军,因此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的研究也逐步加深,主要表现是管理服务理念开始运用于网络教育质量保证领域。
快速发展阶段:从2001年开始,国家开始在政策和制度领域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和管理方面进行了各种相关立法。如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大网络学院明确网络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采取相对完善的网络教学质量管理措施,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健全网络教育学院年报年检制度,加强质量监控等。这一阶段的鲜明特征是网络教育质量管理层次水平提高,管理范围和力度比较大,同时进行了相关的试点。
五、启 示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网络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经基本达到了技术比较成熟,完成初步的体系。从国际竞争
的角度来看,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国际分工的鸿沟,科技、知识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差距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提高教育质量事关国家发展的全局,既重要又迫切,而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则是这个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进行网络教育评价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网络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以多种媒体课程材料为核心的教育资源建设的质量保证及其教学效果的评估。网络教育学生学习支助服务体系(包括课程发送和接受,辅导、答疑和咨询,师生和同学间的双向通信交互,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业、检测和考试等)的构建及其运行,对学生学习支助服务质量的监控和评估。
根据国际经验,结合了学业/能力测试和背景信息的网络教育评价能够对回答这些问题提供科学、及时、有效的信息。同时,作为一种迅速提醒决策者的机制,可以及时纠正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任何不利的趋势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二)监测的领域
纵观目前国外网络教育的评价,除了要符合一般传统教育的基本要求,如:课程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的作业和练习、合理的评价方式以外,还有一些与网络相关的特点:
1、突出监测交互的重要性
无论教师与学生,还是学生之间,交互是整个网络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仅能使学习者通过和别人(教师、同学)的交流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在交流中实现情感和人格的完善。把整个学习的流程都看作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从网上学习环境提供的各种交互工具的性能上监测评价。
2、重视监测学习环境的创设
随着对各种学习观念的深入研究,人们更加认识到,网络教育不是将教材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而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的发生是学习者与周围的环境交互的结果。在网络中,如果忽视了对虚拟环境的设计,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乏味无趣,根本无法保证网络教育的学习效果。前面提到的一些评价标准,并没有局限于课程的范围,而从环境的角度进行监测评价,涉及课程的资源、活动、练习、作业等等,这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具有环境监测的含义了。
3、教学管理与支持的监测
教学管理贯穿于学习者开始参与网络教育到最后考试测评的完整过程中,它涉及到学籍管理,成绩与学分管理、财务管理、课程计划管理、答疑管理等,是保证各方面协调工作的调控者。将学习者看作工人,教师是这一过程的监控者,虚拟环境提供的各种功能使教师对学生以及学生对自己的管理顺利完成。
篇11
1.“高质量教育”的涵义及目标
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认为,“高质量教育”指的是学校或学院为全体学生规定了高标准和目标,然后想方设法协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美国对高质量教育的定义有着丰富的涵义:学习者方面,必须经受“极限考验”,不但要挑战学习极限而且还要把极限推向更高;学校方面,要为学习者制定高标准和有力的措施保证标准的实现;国家方面,要制定完善可行的政策,为高质量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
自从《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出台以后,美国历次出台的教育战略不断提升学生的课业标准,把“世界一流”作为制定课业标准的准则。《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要求中学生的毕业率至少增加到90%,在课程设置方面继续加强了自《国防教育法》颁布以来备受关注的英语、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同时也加强了被长期忽视的历史和地理两门学科,把这五门学科确定为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绩居世界首位。
2006年,布什总统提出《美国竞争力计划》。计划包括未来十年投入到数理学科基础研究的资金翻一番,对科学研发项目永久性减税,鼓励更多学生学习数学和科学,培训7万名新的高中教师等。该计划特别提出科学和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变化发展的世界上,数学和科学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奥巴马教育政纲的核心就是要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必须围绕培养21世纪学生所需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必须革新过时的学校教育体系,进行学校教育的创新。
2.实现“高质量”基础教育的保障措施
为了实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美国在教育战略中除了巨额教育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建立问责制、提高课业标准等常规措施之外,还提出了多项教育质量保障措施。主要有提高教师整体水平、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建立纵向的教育质量数据系统等。
提高教师整体水平。美国共有近1.5万个学区、9万多所中小学、3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美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一直存在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为从事非专业教学的教师比重过大、教师工资偏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供求矛盾尖锐等。为此,联邦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成立各种全国性的研究机构,如“教学与政策研究委员会”、“教学与美国未来全国委员会”等。这些机构围绕教师、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1996年。“教学与美国未来全国委员会”发表了《至关重要:美国未来的教学》,这是一份改进美国学校质量的十年行动计划,其主旨是将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化的改进置于教育改革的核心地位,将教师职业生涯全程的专业发展作为改进教育质量的中心战略。
布什政府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制定了高质量教师的标准:新任小学教师必须有学士学位,有国家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中学教师要有本学科的硕士学位或同等学历的高级证书,或者通过一项严格的国家学科学术测试,以证明本人具备足够的学科专业知识。所有在职教师必须有学士学位和胜任学科教学的知识能力的证明。为了保证教师的高质量,联邦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高质量教师计划,包括:拨款60亿美元,用于提高教师的能力,集中在朗读、文字、流利、词汇、综合理解等五个方面;开展提高教师数学、科学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的数学和科学合作计划,以此来改善中小学生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的成绩;提高教师工资,用减免税收和提高教师贷款金额的办法,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行业具有竞争力;联邦政府还拨专款奖励为缩小弱势群体子女的成绩差距和在低收入学校任教的高质量教师;加大对教师和校长培训的投资力度。
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在数字化时代,美国中小学课堂里进行数字化学习的倡导者是克林顿总统。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赖利在1996年发表了题为《让美国学生为21世纪做好准备:迎接技术能力的挑战》的第一份国家信息教育计划,提出在中小学教学中有效利用新技术,帮助中小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以适应美国经济的广阔前景。由于新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取得了巨大进步,可资利用的技术不断改进,因此,美国于2000年提出了《数字化学习——让所有的孩子随时能够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的国家教育技术革新计划,明确了国家教育技术革新计划的五大目标: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能在教室、学校、社区及家中使用信息技术;所有的教师都能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达到较高的学业标准;所有的学生都要具备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研究与评估,促进下一代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中的应用;通过数字化的内容和网络的应用改革教与学。
建立纵向教育质量数据系统。2005年11月,“美国州首席教育官员理事会”和“美国联邦教育部数据峰会”联合发起了数据质量运动(Data Quality Campmgn),即以州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纵向的教育数据信息系统。这项运动得到“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资助,由国家教育责任中心负责管理。这项全国性的运动由许多教育组织共同协作完成,以鼓励和支持州政策制定者提高教育数据的质量、可获得性和实用性;利用州的纵向数据系统提升学生学业成就。这项运动为各州建立纵向教育信息数据提供了一种工具和资源,同时也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教育交流平台。美国国内各种教育组织都参加了这项运动,共同致力于建立完善有效的数据系统。数据质量运动的发展目标是:到2009年。各州建立起完善的高质量的纵向数据系统:增强对纵向数据的理解,推动对这些数据有价值的运用,以提高学生成就;推动、发展和采用共同的数据标准,有效地进行数据传递和交流。
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对学习者、学校、国家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而且基础教育质量的目标在不断提高,从制定学科标准到注重数理知识的学习,再发展到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其最终目标始终未变——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保持世界教育领先地位。为此,30年来,美国出台了多项教育法案和国家级教育计划,动员全国的教育科研机构,提出多项教育质量保障措施并投入巨资。
二、新加坡——发掘潜能,训练技能,培育好公民
新加坡的教育质量政策集中体现在《理想的教育成果》这一文件中。《理想的教育成果》是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制定的教育纲领,提出了新加坡21世纪的教育目标。这一跨世纪的纲领对新加坡各学段分别规定了应达到的标准。
1.制定21世纪教育目标与标准
《理想的教育成果》中提出新加坡21世纪的教育目标:一是发掘学生最佳的潜能;二是求生技能的训练:三是培育好公民。这一跨世纪的教育纲领对小学、中学及初级学院(高中)等阶段分别规定了应达到的标准,即成果,包括人格发展、自我管理技巧、社交与合作技巧、读写及计算技巧、沟通技巧、资讯技能、知识应用技巧、思维技巧与创意。这些成果概括了新加坡希望年轻人具备德、智、体、群、美等五项品质要素的目标。
2.措施与保障
制定国家教育质量标准。新加坡通过督学制度和卓越学校模式,保证国家教育质量政策在学校中得到贯彻执行。通过这些制度,新加坡建立了全国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和管理体制,制定了国家教育质量政策的标准,保证了国家教育质量政策的有效执行。
灵活的教育制度。新加坡政府认为,新加坡应该有更多元化及更灵活的教育制度。这种制度应该能够发掘与发展每一个年轻人的潜能,使他们尽力发挥所长,同时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为此,新加坡制定并实施了分流教育制度。新加坡的分流政策从小学一直贯穿到大学,学生在整个求学过程中不断进行选择和分流,如基础教育阶段要进行4次考试,学生通过选择被分流到不同教育序列中。
健全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新加坡有比较健全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保证了教育质量政策在学校得到较好地执行。新加坡还建立了学校成就排名制度和学生全国统考制度,保证了对学校质量的监控和改进。
为执行国家教育质量政策提供条件。新加坡政府一向很重视教育资金的投入。据相关资料统计,2002年新加坡的教育财政投入达到75亿新元,占GDP的4.5%。高投入为新加坡基础教育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新加坡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为学校提供足够的教师。实施课程改革后,新加坡为每所学校增加一定数量的教师,为每所学校配备一位全职辅导员,满足新课程的需要。新加坡教师的待遇视同公务员。在教师培训方面,新加坡政府出资让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参加100小时的培训,并提供多种培训课程和培训形式。同时,新加坡重视学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学校执行国家教育质量政策的能力。新加坡实行学校标准化建设,每一所学校都要达到标准,所以,新加坡的所有学校都有十分齐全的现代化教育设施。
新加坡提出21世纪国家教育发展目标,并为此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制度等全面支持,建立教育质量检测体系,启动督学及卓越学校计划,全面保障其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结论与启示
为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在制定国家级教育目标之后,都在研究、建立本国的教育质量分析与评估框架,从而将教育质量的提高引向标准化导向,这就势必出现标准的制定、标准的应用和标准的检查,即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测。通过质量监测。全面准确地把握基础教育质量,科学诊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决策之后,为了实现教育质量的持续稳定提高,提出多项计划、政策和措施予以保障。这样,从明确目标、制定标准、出台计划和政策、建立分析框架、进行监测评价到提出后续保障措施,形成一个持续稳定提高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完整构架。
美国、新加坡等国的研究和做法无疑对我们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有重要启示。
第一。基础教育质量要面向所有学生。众多国家采取的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措施都是要让每个儿童达到一个既定的标准,这种面向全体的、没有差别的、保障基本水准的基础教育制度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学习者是教育质量的核心。纵观各国关于教育质量的研究和做法,都是以学习者为核心。要保证学习者对认知技能和基本生存技能的掌握,使学习者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第三,教师素质的提升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各国教育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充分证明:无论教学设施、教育技术和传播手段多么先进,教师的作用仍是不可替代的。任何教育改革都是外在的。只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才能够将外在的教育改革目标内化为课堂上的实际行动。
篇12
一、背景与意义
1.国内外现状之一
奥苏贝尔(David P. Ausubel)在其《教育心理学》扉页上这样写道,“假如要我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浓缩为一句话,那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唯一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认识了什么,弄清楚它,然后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重视并有效捕捉了学生的前概念,才有可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显然,捕捉学生的前概念,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性环节。
前概念(Preconception)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相对于新知识的已有认知。它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模糊或错误的。人们在学习任何概念性知识之前,都已经有了前概念。无论是哪一个年龄段,也无论是对哪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都是这样。
国外对前概念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29年,皮亚杰(Jean Piaget)出版了《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涉及前概念的早期研究。20世纪50~6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的学者采用调查问卷、访谈、作业分析等方法,捕捉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到20世纪80年代,对前概念的研究转向讨论学生形成前概念的成因。
国内对前概念的研究相对较晚且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物理、化学等教学领域。国内学者一般都认同前概念是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障碍,但在如何有效捕捉前概念的策略研究上几乎为空白。
综合国内外对前概念的研究,不难发现存在这样一些情况:从“前概念”研究涉及的范围看,国外较多涉及心理学、哲学、医学等领域,而国内则聚焦在物理、化学教学上,很少有人在其他学科进行探索。从“前概念”产生途径的研究看,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将形成前概念的心理途径归结为: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知识的负迁移,旧有概念的局限,由语词带来的曲解,进行不当的类比等。从“前概念”捕捉策略的研究看,国内只有本项目组的成员从2005年开始至今有过研究和实践,其结论是“用好互联网教育数据服务平台是一条可行之路”。
2.国内外现状之二
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是监控有效教学的主要手段。它至少涉及这样几项基本要素:测评目的、测评样本、抽样过程、数据采集、数据分析。
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但这项研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服务于上级决策,对一线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帮助明显不足;监测样本的数量偏少,形成的评估意见缺乏针对性;抽样过程不一定客观;数据采集较困难,无法常态化;相关因素纷繁复杂,仅靠人工手段无法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运算、分析和预警。
在国外,尤其西方国家,教育质量测评工作的主体通常不是教育行政部门自己,而是第三方水平测评机构。其主要特点有:为一线教学质量服务;也采取小样本,也很难形成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抽样过程不可控;数据采集也无法常态化;人工手段无法进行深入分析。
综合上述国内外现状,可明显看出:常规情况下由于存在几乎无法克服的困难,人们在做教学质量测评时,无可奈何地采取了小样本;无可奈何地偶尔使用一下测评这一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手段;无可奈何地在采集到的海量数据面前望洋兴叹,白白浪费了99%的有用信息;无可奈何地形成自知针对性不强的教学评估指导意见。
3.发展趋势
在学科教学领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备课的针对性,而备课的针对性又取决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程度。因此,能否在重视并有效捕捉每一个学生的前概念、形成有价值的分析等关键环节上有所突破,将是未来各学科教学质量能否实现飞跃的关键所在。
在教育评价领域,近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相当重视测评,但问题是怎样规避抽样中的人为因素?评估报告给谁看?期望报告阅读者看出什么来?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公平、客观、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将是未来教育评价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
在教育技术领域,近年来,国内教育技术学和教育信息化工作似乎遭遇了瓶颈,鲜有突破。因此,能否突破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应用瓶颈,利用信息技术解放教育生产力,将是对教育技术学和教育信息化价值测评技术的重大考验。
在互联网应用领域,我国自1995年第一个网站诞生以来,从只是浏览网页,到今天实现网络汇款,从只有几十个用户,到今天拥有4.5亿网民,互联网发展迅猛。然而互联网对教育的应用价值还远远没有被发掘出来。因此,让强大的互联网为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将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4.研究意义
“利用现代测评技术捕捉前概念和过程性数据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意义,可以用下面这幅图来简要表示。
二、实践与方法
2008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与浙江大学现代教育质量监测与服务研究所共同成立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教育质量监测”课题组。在前7年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用了3年时间对浙江省11个地区272所小学、初中的20万学生和相关的教师、家长、教育行政领导使用网络平台,监测教育质量,提高有效教学的情况进行了实验。
1.教育质量监测从专业化走向普适化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的教育质量监测可以对学生学业进行常态化、全方位检测,及时查找、反馈,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怎样学习的问题。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的教育质量监测不仅可以进行专业化的施测,也可以帮助学校、教师随时进行自我检测,包括对学生的平时作业、综合素质、学习兴趣与动机、师生关系以及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学校、家庭、社会等相关因素的测评。它在技术上实现零门槛,实施教育健康体检,任何测评项目间的数据可以任意组合分析,实现教育质量监测科学化、平民化、普适化,成为一种辅助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的日常工具。
2.捕捉学生前概念,实现以学定教的重大突破
前概念指学习者在接受正式的教育之前,在现实生活中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而获得的一些感性印象、一些缺乏概括性和科学性的经验,以及一些与科学知识相悖或不尽一致的观念和规则。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了解学生前概念的渠道有限、覆盖面窄。教师课堂提问环节由于时间限制往往只能顾及少数学生,学生反馈的信息可能因受到干扰而不真实。互联网技术为突破传统教学瓶颈带来了重大突破。
(1)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教师可以课前在互联网平台专有的“讨论”模块中第二天需要学习的讨论题目或前置性作业,每个学生都在没有受到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将潜藏在头脑中的“前概念”表达出来。如此一来,教师上课不再仅凭简单的主观猜测来断定学生的已有认识。学生的前概念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前概念,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头脑中真实的前概念,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
(2)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教师将“讨论”模块中所有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各种认识归类,理出几种认识模式,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最终实现个性化教学、分层教学。
(3)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利用网络平台,课前捕捉学生的前概念,就使教师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具体,学生的学习结果实现自动分析,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工作效益易于检验。在过程与结果中定量与定性的检测,更全面、客观、科学地显现出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让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利用网络平台,课前捕捉学生的前概念,就使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反思以往的教学是否恰当:是否给学生造成了错误、片面的前概念;是否有效地纠正了学生错误的前概念;自己以学生的前概念为教学起点,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是否有效。
3.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将过程性评价纳入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重视,它有利于改变终结性评价占比过重,一考定终身的现状。过程性评价认为,凡是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都应当得到评价,而不管这些信息是否在预定的目标范围或预期结果内。常规手段下,教师一般都是依据自己的经验对学生进行观察、记录,或者调动学生进行自评、他评和互评,但是由于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工作负荷、学生作为评价者的专业能力不足和对评价的片面认识,传统的过程性评价在实际操作中比较混乱,收效并不理想。网络平台可以将过程性评价定位到每一个学生,并对每个学生每一天的学习、情感、态度进行跟踪记录,统计分析记录数据,并自动将分析结果推送给教师。教师能够准确及时地掌握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学习发展、心理成长等问题,从批改作业等大量简单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教师根据分析结果,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教学设计,提高了劳动价值。
网络平台可以实现把每个评价对象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进行比较,实现个体内差异评价。基于互联网的过程性评价是一个过程,通过评价过程得到的不是一个等级或评语,而是大量经过价值判断,反映被评价对象工作或学习质量和水平的、定量和定性的数据和资料。评价的反馈和导向作用,使学生获得最大收益。
基于网络平台的过程性评价是一个综合性评价体系,它不仅有延续性的一面,也有阶段性的一面。从延续性的一面看,评价关注的是在发展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从阶段性的一面来看,评价关注的是每一阶段的学习效果,包括智能的与情态的效果。
三、成果与创新
1.在学科教学方面
项目组基于多年设计经验,设计研制了有效捕捉每一个学生前概念的平台模块,教师可以打开平台直入个人首页。如,点击讨论模块布置讨论题。学生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和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时间,互不干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前概念。
在两组对比性公开课上,对照组没有参与过本项目实践,实验组授课教师均来自项目学校。两堂课的结果可谓大相径庭:实验组教师由于在课前捕捉了每一个学生的前概念,知道了多少学生会,多少学生不会,会的程度如何,不会的有几种类型等,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而对照组教师在课堂的前20分钟几乎是浪费时间。这一现场对比令与会代表惊讶不已。
2.在教育评价方面
项目组基于多年的研究实践,大胆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现代测评理念及其技术支撑体系”――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现代公共服务体系,设计并研制了承载着现代测评理念、方法、技术的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数据服务平台。
(1)目标定位:服务并促进一线教学质量的提高,兼顾为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样本来源:项目覆盖到的所有学校及其所属全体实名制的教师、学生、家长。
(3)数据采集。基础类信息: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籍贯等。过程类数据:前概念表达,平时作业,自助式体检(知识点检测、单元检测),在线考试,综合实践活动记录,学习兴趣与动机、心情变化等。分析类数据:按出错频率分类的错题本、按教学内容分类的错题本、按地域分类的错题本、任意时间段的作业分析报告、学习跟踪曲线、电子成长记录等。
(4)分析内容:集中趋势、远离中心程度、分布形态等,难度、区分度、积差相关、效度、信度等,最高分、最低分、难度值、能力值、离均值等,方差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
(5)监测预警。所有与用户强相关的信息或预警信息,会以设定的方式被数据库抓取并自动推送到相应用户的个人首页。
项目组在近3年的时间里为实验学校展开了以前概念、平时作业、心情、学习兴趣与动机、师生关系等为主要指标的过程性数据的跟踪,提供了学习质量分析报告、错题本、相关知识点错题补练、自助式学习“体检”等服务,基本形成了一个能适应区域、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基于现代技术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实现了全样本跟踪、差异化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等现代测评的基本要求。
3.在学校发展方面
对教师来说,利用现代测评技术捕捉前概念和过程性数据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实现了课前了解所有学生在不受任何干扰及影响情况下头脑中真实的“前概念”,教师据此进行针对性、差异化教学,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可根据教师自定义的跟踪提醒规则实行自动跟踪提醒服务;实现了随时关注班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及走势,分析相关性;实现了可关注到平时最容易疏忽的中间群体和临界群体,确保整体提高;实现了可利用该数据跟踪系统为教科研提供发展性数据,使教科研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了用带有自动批改、补练功能的网上作业系统进行自动采集数据,减少了工作量。
对学生来说,利用现代测评技术捕捉前概念和过程性数据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实现了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关注;实现了将错题归入错题本并可标注经验教训,使学生复习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了在时间控制下做作业,提高了做作业的效率,使作业习惯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了在当天就发现漏洞并在当天补上漏洞,使学习的有效性上一个新台阶。
篇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2)05—0063—05
20世纪80年代以来,质量已成为国际教育讨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无论是“质量教育”、“质量教学与学习”,还是“质量保障”、“质量监测”,类似的话题不断传递出人们对获得高质量教育的期冀。
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至今,政府的多项文件中亦重视教育质量,将其作为与教育规模、效益同等重要的指标加以强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更是将“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在全球脉络下,审视我国当前保障教育质量之实践,并为国家质量标准之建构提供可能的路向参酌,日益受到理论与实践界的关注。
一、教育质量:一个存在争议的概念
在教育议论中,“质量”的概念正像“艺术”、“宗教”、“民主”等词语一样,是一个存在着根本争议的概念。就“质量”本身而言,它既有描述性意义,也有规范性意义。质量可能是个人或机构的属性或内在特点;也可能指地位或相对的价值程度。在教育改革中,对质量的讨论大部分是从规范性角度进行的,人们基于不同的价值系统、伦理典章及行为标准,阐述着对质量的各异理解。
如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流派中,质量的内涵不尽相同。人文主义中,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对学习者处境的回应。与之不同,行为主义下的教育质量,则以标准化的、外部界定与控制的课程及目标为特征。批判传统、本土教育传统、成人教育传统中,亦有对“有质量的教育”的不同阐释。
从质量与社会基本结构的联系观之,可区分出宏观、中观与微观质量。按照质量指向于未来还是当下,亦可区分出进攻式的质量与防御式的质量。前者是未来导向的,具有风险性、创新性,可接受重新定义。与之不同,後者关注的是对既存的有限标准之依从,反对变动与实验。单从教育活动的投入、过程、产出三个角度切入,亦可有不同的教育质量理解。
基于此,有研究者总结到,指向于教育活动展开的质量用法至少包括六种,即质量作为声誉;质量作为资源与投入;质量作为过程;质量作为内容;质量作为产出与结果;质量作为“增值”。
综合考察,教育质量实为一个包含多种因素的复杂动态体系,其中包含着各因素的互动、调适与平衡的持续过程。基于此,尼克尔和劳(Nikel&Lowe)指出,可将教育质量理解为一个纤维模型,它由有效性、效率、公平、回应性、相关、反应性、持续性等七个维度构成。实践中这些维度会相互作用并形成张力。教育中的质量,是基于教育特殊背景进行的不断调适过程,旨在促进各个维度间达到效果最佳状态。
二、全球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建构
虽然在教育质量界定这一点上,持不同价值观及不同质量视角的人们难于达成一致意见;然而,在实践中,伴随新自由主义思潮席卷全球,教育质量保障在各国政策层面上却表现出趋同状态。
(一)教育中的质量保障
通常情况下,质量保障指的是采取系统的管理与评价程序,旨在确保达到一定的质量或提升质量,并使关键的持份者对质量管理及其结果持有信心。质量保障的理念与实践源于工商业领域阻止缺陷产品、提高企业效益的尝试与努力。
在教育的行业术语中,质量保障并不是一个通用词组;但它所传递出的观念在教育中却有相当长的历史。如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便出现了基于课程评价与问责两种途径的质量保障实践。英国自1833年成立教育部,设置两名督学以督导受辅助学校之经费运用及办学成效,可视为基于督导以保障质量之肇始。就我国而言,晚清政府设立的视学官、劝学员,亦标志着官方正式保障教育质量的初步尝试。
但是,直到最近,教育中类似的检查与平衡方式才被冠以“质量保障”之名。在某种程度上,当前的质量保障正是建基于传统的检查与控制方式之上的;而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其不同于以往的实现方式,现时的质量保障对于教育系统来说又是全新的。其演进,从宏观层面上讲,教育质量保障的产生与发展与经济、社会变革密不可分;就教育本身而言,人们对质量的关切不断提高亦推动了相关实践的发展。
(二)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演进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面临经济的危机,以强调自由市场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全球经济改革中走到历史前台。与此种经济理论相伴,政府改革运动也同时掀起,以取代既往的官僚一专业模式对个人与团体创造性的压抑及由此导致的行政低效。新管理主义鼓励在公共部门中引入激励机制,通过合约缔结、准市场与顾客选择等方式,促进行业内部的高度竞争。支持者认为,类似的私立部门管理实践可以促进系统效率的提升,增强问责,并由此推崇一种顾客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