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中地理教学实施策略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地理教学实施策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地理教学实施策略

篇1

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但是,在当前的教学中仍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再者高中阶段的教育是要加强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一、明确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要有一个好的计划,这样才能有一个好的开头。在开展自主学习中首先就要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白自己要学什么、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怎么才能达到目标等,而且合理的学习计划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随时查漏补缺,并监督自己。为了让学生能够明确学习任务,一开始我给学生制订了一段时间(一个月、半个学期等)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安排、制订计划,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然后逐步地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渐渐地能够自主地制订学习任务,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指导学生制订计划一般要做到:制订目标内容要具体明确,

包括时间、学习内容、预期达到的目标等,让学生有自学的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具有层次性、多维度,不要仅限于知识的层面;目标的制订要切合实际,教师要定期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

指导学生制订符合自己的计划,以免成为空话,脱离实际。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仍是处于被动的状

态,对自己的学习目的也不是很明确,不知道为何要学习,要不就是片面地认识学习,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为了学而学,为了考试而学,使得学习成了一件枯燥无趣的事情。兴趣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学生想要学习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要把兴趣寓于教育中,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激起学习的兴趣。

1.善用生活常识

地理离不开生活,地理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多引用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事例,便于学生更好地感知,

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学习“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的时候,正是北方秋高气爽的十月,更利于拉紧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火山岩的时候,可以借助搓脚石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火山岩的外貌等。在教学中多一些生活事例不仅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亲切感,让地理知识更加立体化、

更具现实感,还有利于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

意识。

2.巧设趣味问题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有趣的疑难问题的时候,同样可以激起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如,学习“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实施”时,我提出了如下问题:“弟弟的生日怎么才能比哥哥的生日大?”这个问题一出激起了学生很大的探究兴趣,当学生讨论无果的时候,我适时地解开谜底,让学生恍然大悟,这样学生对学习的新知识会更加记忆深刻。

3.巧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

多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是教学的一个好帮手,运用多媒体有利于给学生展示一个生动、有趣、直观的世界,让学生更乐于参与到学习中。但是,多媒体的运用要取舍得当,不可滥用,以免影响教学效果。如讲解“四大高原特征的实施”时,我用多媒体播放了四首不同风格的歌曲《刘三姐对歌》《青藏高原》《蒙古人》《黄土高坡》,通过这四首不同风格的歌曲让学生对四大高原的特征了然于心。

三、选择合适的自主学习形式

自主学习方式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合理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自主学习不等同于学生独立学习,而不与他人联系,自主学习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个别学习、协作学习和集中学习。在这三种形式的选择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和需要进行选择,以实现自主学习的最大效果。

四、学会自我评价

自主学习离不开自主评价,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参与到自主评价中,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能够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优化自主学习,这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自我评价中要明确评价的目的,力求通过评价取长补短,以此获得更好的发展;实施多元评价,悉心听取来自他人(如教师、学生等)的评价,让评价更客观。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必须加以重视的,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2

目前我国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虽然较受重视也较为普遍,但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地理实验教学多停留在经验性、描述性的阶段,所能达到的视野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充分地提供正确认识和预测地理环境变化所必需的资料;地理实验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设计和开展探究型实验教学活动;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怎样使地理实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怎样通过地理实验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世界的能力等等。

就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现状看,缺少系统的研究与整理。教师们由于时间与精力有限,往往把实验教学视频、动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进行演示,只是在备课中遇到了需要进行的实验才去了解、查询与研究,教学结束后,无暇对本次实验的效果进行思考与评估,也很少将每次的实验方案、实验情况进行收集、整理,更少谈及系统的改进与创新。基于此,我们对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过程。

一、资料搜集与整理

(一)制定详细的研究和实施计划

根据高中地理的教学特点按年级分设两个研究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集体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定期集中讨论研究进展及出现的问题,这些为我们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研究需要的资料

主要有现阶段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关的实验教学案例,高考和模拟考试试题中的现有实验设计,网络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则通过查阅已经出版的各种印刷品、电子出版物(光盘资料)、网络出版物来获得,然后对所搜集到的地理实验进行分类整理。

二、师生协同完善现有实验

(一)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标要求应用整理好的实验案例

教师参阅实验案例准备实验器材,多次操作实验,认真审视实验的每一种器材和每一个步骤,确定实验是否科学可行,必要时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修改和完善原有实验,将每次操作过程进行记录。例如:热力环流、地质构造、水土流失、水循环等。教师把可操作的实验引入课堂。对有实验操作的班级与通过视频展示实验的班级进行比较,比较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学习兴趣、质疑水平、知识掌握程度等。例:证明地转偏向力的教法比较:

根据对比数据看出: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验,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地理学习兴趣和对知识质疑程度,学会了学习,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却不是很好。

(二)学生将完善的实验引入课堂

在课堂上学生演示并讲解地理实验,并把实验过程记录下来(照片、视频)。学生完善的实验举例:

学生在演示自己的实验过程中享受着学习的快乐,倾听着同伴们的肯定和赞许。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增强了自身的创造力、动手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对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三)师生精心设计创新实验

例如:昼夜交替、温室效应、密度流、城市功能区布局等。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设计创新实验,分析实验的可行性。设计创新实验可以根据地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次序,还原或模拟相似情景;也可以从地理原理出发,大胆假设、逆向推导实验步骤。遵循设计步骤反复试验进行论证,推敲实验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不断修改和完善。最后确定实验场地、器材和步骤,完成整个实验的实施。

三、编写校本教材《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和建立地理实验室

编写校本教材《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试用本),一方面,利用好已有的实验案例;另一方面,课题组成员可根据新课改教学目标的要求,并结合教学实践,精心设计创新实验。在教材的编写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所选编的实验要能科学反映地理学科知识

实验本身及其反映的地理原理要正确无误,模拟情景要尽量接近真实情况,实验场所和器材要合理,实验步骤要严谨,实验时间要适当,启发性设问要科学等。

(二)实验要符合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

高中地理教学时数少,地理实验宜精不宜多,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科知识特点精选典型实验,舍弃无实际教学价值、形式化的实验,在具备实验特点的教学重难点处,以及学生的思维焦点处设置实验。

(三)针对所教学生选编地理实验

教师要针对所教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修改和设计实验,使学生能在实验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整合学校资源,构建实验体系

研究成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周边环境、学校设施和教师构成等,开发符合本校实情且具有科学性、生活性、可操作性的地理实验,并逐步形成有实用价值的实验体系。

篇3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让教师和学生用最少的时间,最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最大的知识收获,那么如何在高中地理了课程上实施有效教学呢,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明确地理教学重点和目标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重点是一些知识点的记诵,基本上只考察学生是否记记得相关知识,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现在新课改后对高中地理教学要求和目标有了新的定义,不仅仅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力,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还有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感情价值的培养,因此高中地理教师首先就必须要明确其教学的重点和主要目标,要教会学生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基础上,从这些知识中学会到了,体验到了的地理素养,通过培养学生这些能力,才能够让学生获得发现问题信息,分析数据以及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能力。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要案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体,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结合课程重点和教学目标来精心构建课件,在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并在设计教案时,多多引用当前国际或社会上发生的与地理相关的文章或事件,这样不仅能够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还能够更让学生印象深刻。与此同时,地理教师也要根据课堂内容的次重点来进行分配其教学时间,并设置紧密的课程教学结构,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地理知识脉络,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

(三)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

高中地理课程知识涉及范围多,一些专业名词多,很多内容都有相似交叉点,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就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多多加入一些互动性、探究性、合作性强的活动,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自主学习,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真实体验和求知,从而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全球洋流的分布状况或规律时,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西亚沙特等国家严重缺水,那么能否用南极大陆这边的冰川来解决呢,通过这种活学活用的方式,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和关注相关地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篇4

二、有效课堂教学应具有的品质

有效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所以,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也不能把自己的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有效课堂教学要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

三、构建有效课堂的方法

1、运用多媒体直观激趣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的方法越来越多的运用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优化着课堂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在也不例外。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大多数的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采用板书加口述的讲解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很难将地理教学在的山川、地貌等知识点讲解清楚,不利于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提升。但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通过教师课前的备课,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互联网中的相关信息相结合,能够通过多媒体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2.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

高中地理教育使命是: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 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地理 课堂教学是实现高中地理教育使命的途径,组织好一堂课,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 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和任务一要具体明 确。二要全面恰当。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比如通过 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 的能力,还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掌握相当的技能。如《宇宙中的地球》一节教学 中,确定明确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说出人类对宇宙的人生过程,区别天体和天体 系统的概念; 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阐述地球上存在 生命物质的原因。

3、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

地理课堂的效果如何,常常与课堂教学结构是否合理和优化有关,因此地理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是,如何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环节、如何设计出科 学的教学结构,在课堂中以便更好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去观察、实践,以便更好地 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从而突 出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

(1)精选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抓住地理的主干知识,围绕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进行设计。 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局限于既定教材,还要适当加以延伸,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一种充实感,另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是精心筛选的,具有基础性和示范性,以帮助学生收到以纲带目的良好效果。例如, 高一地理气候的教学,就应该抓住气候的分布、特征、影响以及气候类型的判断 来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设计就能体现教学的科学性、目标性、启发性、思想性 的统一,从而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2)遵循认知结构。在设计教学结构时,应该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的 渐进过程,使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合拍。

(3)节奏主次分明。在设计教学结构时,教师要使得地理课堂上的活动节奏主次分明,避免单调枯燥或琐碎零乱,要注意难易交替,“张”“弛”交替,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篇5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优点

这次课程改革与之前的课程改革比较,本质上发生了变化。之前的地理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习的内容和考试的内容都会有统一的标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结果就比较片面性,不能够做到多样化。很多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太注重理论,太依赖课本,没有通过自身的以身作则让学生能够发散性的思考所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应该是根本,但是之前的模式却本末倒置了。老师讲授什么,学生就得到什么。在某种程度上,学生不是主动地去接受知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没能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次改革后,课程的体系变得更人性化。老师不再是一味地讲理论知识,学生也不再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通过实践活动,能够让地理的学习紧跟时代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结合最新的地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关注时政问题的意识,也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这种教学模式更好地相应了素质教育。老师和学生在这种新环境下都得到了学习以及更好的发展。

二、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之前的地理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只是单方面的讲课,讲授的内容也只是理论知识。很多有能力的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而通过这次课程改革,提倡更加灵活以及更人性化的教学模式,让老师不再单纯的讲课,而是需要结合实践,利用周围的一切资源来给学生传授最新的知识。但因此,老师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是对周围资源的开发运用能力欠缺。其次是怎样将课程变得更丰富多样化,避免只是枯燥难懂的理论教学。

三、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的有效方法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被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学生才是最主要的。老师应该根据学生需要什么调整自己的讲课内容,而不是单方面的自己讲学生听。因此,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都是十分重要的。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应该给予表扬并支持这种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的行为,并且应该在一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下,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兴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和促进。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型思维,要敢于思考,敢于突破。

2. 改变教学方法

(1)观念的改变:课改后,老师首先在观念上就应当做相应的变化。不能再是之前单纯的依靠课本讲授理论知识。而且,老师也需要完善自己,不论是从知识上,还是从讲课的方式上,都要有新的变化。知识面上,要能够紧跟时代的变化;在讲课方式上,要更加灵活多变,内容也需要更加丰富。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也是现在的课堂教育中备受关注的话题。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加放松,课堂氛围也会更加活跃,学生的参与度也更高。并且遇到难题时,学生愿意与老师沟通交流,一起解决问题。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改革后的课堂质量的保障。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效率就会有所提高。老师如果能和学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多一些和蔼的关心和引导,少一些批评,就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更容易接近。这样,学生也能够更加有信心的学好地理。老师需要及时地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建立学习上的自信。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论做什么,兴趣都是很主要的因素。如果能够培养兴趣,就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地付出实际行动。地理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国内和国外的地势、气候、自然等状况,大多数学生会觉得地理很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学习,遇到困难后不会退缩而是迎难而上,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在更加人性化的课堂上,如果能够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就会更加容易的理解知识。因此,老师就需要做到以下两点:(1)提高地理课程的趣味性与实用性。知识越丰富多彩就越吸引人,如果能够让学生感到好奇,那么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与实际相结合,化难为易。老师应该注意讲授内容的实用性,与实际相结合,也能够将较难的问题通过容易懂的方式讲给学生。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地理的乐趣,从而做到自主学习。

篇6

地理是高中教育中比较重要的科目,地理教学不仅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广阔、学习能力更强,而且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为了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很多学校采用了分层教学法,但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尚在实践和探索之中。

一、高中地理分层教学概述

(一)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基本地理素养以及学习特点,对学生进行层级划分,并对不同层级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地理教学更符合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分层教学不仅能够顾及到所有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学有所获,还能够使教学资源得以优化分配。

(二)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基本模式。

目前很多学校都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以其实现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正在实践和应用中的分层教学有以下三种基本模式:第一,分层交叉模式,即在一个班级之内形成能力均等的学习小组,而每个小组内都有学优生,也有学困生,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对象施以同样的教学;第二,班内分层模式,即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习水平和能力分为不同层次,将地理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层次分类进行细化,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第三,分层走班模式,将全校每个班的学生都进行统一的分层,在上地理课的时候,按照学生的分层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师,使同一层级的学生集中到一个教室里进行学习。采用这种模式的学校相对较少。

以上三种分层模式都能够实现分层教学的目的,使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有相应的提升,但是,对高中地理教学进行分层实践,始终还在探索当中。从理论上讲,分层教学对学生发展是有益的,对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中地理分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一)分层方法的不足。

分层教学的关键是对学生进行层级划分,但是,划分学生层级的标准却是不相同的。有些学校按照学生地理考试的成绩进行分层,但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会出现“高能低分”的学生被扣上了“低能”的帽子,在相应层级中,这些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不能被满足。类似的现象在高中地理分层教学实践中并不少见,由于分层方法有问题,分层教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教师教学准备压力大。

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为分层教学的模式准备更多的教学材料、教学设计,甚至要考虑到在一堂课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在分层教学的模式下,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都觉得教学压力变大,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困难。

(三)分层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分层教学中最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划分层级”本身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乃至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大多数学生被分层之后,就会产生“我不如人”的想法,在学习过程中更缺乏自信,有些还会因为有“被歧视”的心理而对地理学习产生厌烦态度,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影响,直接削弱了分层教学的效果。部分学优生被分在较好的层次也可能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骄傲自满,影响学习。

三、解决高中地理分层教学实践问题的策略

(一)按照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分层方式。

分层次教学之所以不容易实施,学生的科学分层是关键难题,分层方法不同是导致分层教学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每个学校的教学环境不一样,学生基础知识、地理素养不一样,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一样,导致分层教学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标准,因此在学生的分层上要科学慎重的划分。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分层教学模式时,可根据本校的教学条件,如学校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硬件条件的限制,学生人数、班级容量、教师带班情况等选择合适的分层方法。如果某个老师已经担任5、6个班的教学任务的话,那么在所教每个班级中都实施分层次教学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任务太重了;如果班容量太大或太小的话,对学生的分层上应该适当的增多或减少;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分层要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这样利于对学生情况的全面掌握,学校、家庭、社会一起营造便利的条件辅助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实施。

(二)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

分层教学下工作量的增加,对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为了满足分层教学的需要,高中地理教师有必要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在分层教学实践中,教学任务要求教师能够更好的利用现代技术设备,使用多媒体将文、图、声、像合理的组合,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因此,为了使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校应积极支持地理教师的再深造学习,创造共同学习、一起提高的机会和条件,比如定期的开展学校教研活动和总结报告,邀请各学科权威专家到学校开展知识讲座,派送学校老师去别的学校进行学习交流活动等;除此之外,地理教师也应主动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付出努力,除了在学校参与各种教学培训活动之外,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应利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经常去教育教学论坛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等。只有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分层教学才能够达到其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注意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分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习能力不同、素质不同的学生能够享受到相同的教学资源,这实际是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发展负责的表现。但是,分层教学表面上看来确实是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分层,为了规避学生对分层教学的抵触情绪,学校还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对分层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同并配合这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平时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认真学习,努力进取,勇于创新。同时为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以采用隐形分层和适当保护。老师心里有个对学生的分层,但是呈献给学生的是另一种分层结果。这样就能避免分层次教学对学生心理产生的不良影响,使学生在平等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从理论上来讲是适合高中学生发展的,对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帮助,但实际的教学结果却显示出了各种问题。由于分层教学中某些环节处理不当而导致的教师和学生的压力,成为影响分层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笔者建议,学校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应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科学的分层方法,并重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再教育以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只有这样,分层教学的方法才能够真正成为促进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提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郭敏.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3).

[2]邱培原.新课程标准下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5).

[3]田冬梅.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分层次教学初探[J].新课程,2013(04).

篇7

高中地理课程是一门社会教育与人文的课程,与社会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地理课程还有着科学性的特征,在高中地理中开展体验式教学能够让学生亲自体验地理现象,总结地理规律与特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在生活实践中。那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体验式教学呢。

一、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

体验式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取真实的体验,教师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为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由重视教师的“教”转化为重视学生的“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教学活动的合作者与引导者,将思维空间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合作、去讨论、去探究,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精心设置好每一个教学环境,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才能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高中生普遍缺乏自制力,渴望得到发展,但是也有着一定的依赖心理,针对这些特征,要想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就必须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每一位学生作为不同的个体来看待,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此,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应该与学生成为朋友,虚心学习,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此外,还要逐渐地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增强他们的独立性。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向学生传授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在学生的自主学习阶段,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实践意识。

三、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种种实践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地理知识感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反之,如果学生对于地理知识不感兴趣,那么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都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为了保证体验式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必须采取科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此,教师需要根据高中地理教学课堂的任务与性质,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将学生的学习任务与教学目的产生密切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针对性的方法,保证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得到有效开展。

如在进行《区域发展阶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一些关于匹兹堡的材料,在课堂上传达给学生,让学生针对这一材料来开展讨论,再鼓励学生自主地归纳出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再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东北工业基地的没落原因与应对措施,这样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转变高中生的学习观念

目前,人们已经进入了学习化社会,自主学习的思想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很多高中生的整体学习观念较为落后,因此,必须转变农村高中生的学习观念。为此,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现阶段的学习观念,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致力于纠正他们的不良观念,唤起他们的体验意识,让学生获取基本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令学生以后不再依靠教师的传授来获取知识,而是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这种能力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五、从教材挖掘体验式内容

要想从根本上优化体验式教学的效果,教师就需要挖掘出地理教材中适宜进行自主学习的内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活动性内容,这就为体验式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如,在讲述“月相”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观察月相的变化,自己进行记录与分析,再将分析结果放到课堂中进行讨论,这样就能够丰富学生对月相变化的认识,优化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培养出学生求真务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也为后续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瑞娥,赵培河.浅谈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2(09).

篇8

一、精心备课,提高人文历史知识水平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有效渗透人文历史知识,就要精心备课,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历史知识水平。教师既是学生的榜样,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收集相关人文历史资料并进行研究整理,将地理知识与人文历史知识相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要带领学生对人文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学习世界主要航线时,教师可结合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进行讲解:“明成祖朱棣命令郑和从刘家港起锚,带领2.7万多人和200多艘船只远航到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拜访爪哇、苏门答腊、彭亨、古里、天方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有可能到过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等。郑和下西洋加深了明朝与南洋诸国及东非的联系。”通过讲解这样的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将人文历史知识与高中地理教学有机结合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将具有代表性的人文历史知识与高中地理知识有机结合,既讲解课本上的地理知识,又联系相关的人文历史知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认真收集选择,并巧妙运用于教学中。

例如,在学习中东政治地图变化时,教师可联系的史实:外国列强通过一系列手段侵占了我国大片领土,沙俄更是多次对我国进行侵略,通过一些不平等条约侵占了我国东北及新疆等大片领土,直到1991年,原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解散才改变了中东版图……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使学生树立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的志向。

三、在课堂教学中巧妙渗透人文历史知识

高中生的思想较为独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强行向学生灌输人文历史知识,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抵触和厌倦情绪,因此教师需要巧妙地将人文历史知识渗透于地理教学中,使学生对相关联学科知识有深入了解,并从中开阔视野。

例如,学习洋流时,教师可以讲解关于人口迁徙的历史故事,如著名的“三家贸易”,欧洲奴隶贩子利用洋流的特点将黑人贩卖至美洲并顺利返航。又如,学习地球公转和自传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人们是如何发现地球不停地公转和自转的故事,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的背景,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合教材学习当代人文历史知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渗透古代人文历史知识,还要向学生介绍当代人文历史发展情况,使学生对当代人文历史知识有一定了解。

例如,在学习地域类型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对我国各地区的主要种植作物进行分析,根据作物习性判断当地气候,再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了解西方国家的农业类型,如东南亚、南亚、东亚等地区主要种植水稻,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乌克兰等国主要以商品谷物种植为主,而混合农业大部分分布在北美、新西兰、南非等国。根据农业种植特点,让学生判断当地所属的气候类型,在此基础上再深入分析当地文化及生产类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内容。

五、以人文历史知识导入新课

通过课堂内外历史知识的学习,多数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及史学修养,如果结合教学内容再精选一些历史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新课导入环节,就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与人口迁徙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先将历史学家伯赞的简介及照片展示给学生,再让学生对其名族进行猜测。从伯赞的照片、姓名及生平看,学生可能推测其为汉族人,可实际上其为世代居住于湖南的维吾尔族人。随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发问:“通常维吾尔族人世代生活于新疆地区,可为什么在湖南地区有维吾尔族人?”之后教师再对居住在湖南的维吾尔族人的来历进行简要说明,并借此引出有关人口迁徙的知识。这样的新课导入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仅对历史学家伯赞充满好奇,而且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充满渴望。

六、以人文历史知识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人文历史知识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例如,在学习中国政区时,教师可以对西周分封制的史实进行简要讲述:西周时期,周武王将今天的山东西南的部分地区分给其弟周公姬旦,其弟之子后来建立鲁国;周成王将今天山西西南的部分地区分给其弟叔虞,其弟后来建立晋国。因此后人将山东简称为鲁,将山西简称为晋。介绍这些历史知识有利于学生记住相关省份的简称。又如,学习德国的地理环境及工业区位时,教师可以对历史上法德两国之间的恩怨进行简要讲述:在普法战争时法国战败,为此被迫把铁矿资源较丰富的洛林与阿尔萨斯让给德国,但在随后的一战中,却是德国战败,此时德国不但将洛林与阿尔萨斯归还,而且把本国的萨尔煤矿交给法国开采。以上历史案例的讲解有利于学生记忆法国多铁和德国多煤的特点。

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助人文历史知识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时差、时区及日界线时,教师可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在1915年,麦哲伦领导船队由西班牙出发开始向西航行,在航海的途中麦哲伦因与菲律宾的土著居民产生纠纷而死,剩余船员经过千辛万苦在1522年的9月7日再次返回西班牙,船员在兴奋之余也惊讶地发现,在航海日志处记载的日期为9月6日。他们一路坚持记录日志,并没有记错时间,但最终没有搞清楚为什么少了一天。探究原因主要是当时人们没有时差、时区及日界线的概念,不知向西航行时每经过一个时区需减去一小时,且向西通过日界线时需加一天。这样通过学习人文历史知识可以强化学生对时差、时区及日界线的理解。又如,学习有关地转偏向力时,教师可对学生讲述:德国在一战发明射程高达100多公里的远程大炮,但是每次发射之后炮弹多向右偏离目标高达一公里。这一史实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及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规律。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涉及很多人文历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认真研究相关人文历史知识,并将人文历史知识与地理教学巧妙融合,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也学到相关的人文历史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施隽.历史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4):97-98.

[2]王淑艳.中学地理课堂人文历史知识渗透策略[J].好家长,2014,12(24):191.

[3]游龙香.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2,(11):25-26.

[4]孔德芹.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人文历史知识渗透策略[J].都市家教,2014,(3):23-24.

[5]冯英.浅析中学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体现[J].科教文汇,2012,(7):18.

篇9

学生的认知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过程。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切忌盲目追求高难度,不然与学生的知识基础相离甚远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要学会设计富有一定梯度性的渐进问题。这样的问题既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深度,可以使学生从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入手,逐个解决问题,以顺利地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富有梯度性,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更能深化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认识,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二)通过对案例的剖析来形成分析框架

通过真实的案例来创设问题情境,既可以增强教学的真实性,同时也更加利于学生展开分析与思考,从而形成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分析框架。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洋流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中外有名的航海历史来创设真实的案例情境,如标出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为什么要选择在冬季出发、夏季返回;标出泰坦尼克号的航行路线,最终沉没点,并结合所学来说一说其惨剧发生的原因。这样,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可以达到学生对洋流这一知识的深刻理解,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套完善而科学的分析框架。

(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

地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学好地理可以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设计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课堂所学地理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这样,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与生活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地理应用意识,实现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实现自主构建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也是当前最为流行、最为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之一。现代地理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学生个体往往很难满足其需求,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这样更能发挥小组成员共同的优势。在小组成员的共同交流与讨论下交汇思想,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构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学习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展开积极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共同收集相关的资料,在组内交流将问题汇总,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这样的教学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使学生在合作中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中有问、学有所获。这样的合作学习,改变了以往学生的被动参与及机械接受,而是以主体身份所展开的积极探究与合作交流,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构建的转变,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地理思维能力。

篇10

一、量体裁衣,确定合理适度的教学内容

有效教学关注的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量,更关注它的质。有一定难度的、具有活化力的、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基本知识是教学的有效知识。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少,知识点过少,也会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对每一节课的内容进行重新的划分。如对“大气的运动”一节,我就将“热力环流”相关知识分两节课进行教学,第一课时,重点分析形成原理,第二课常见形式及应用。由于时间分配不紧张,所以学生有较多的时间消化内容,教学效果显著。

二、灵活机动,选择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地理课程标准讲究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提升到教学目标之中,要求针对课程内容,依据课程理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应当明确指出,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企图在教学中只运用某一种方式的认识和做法是绝对错误的。我们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选择不同择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例如:案例式教学的运用得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就有了一次深刻的感悟。说实在,备这节课时我认为这节课是有点闷的,讲的都是概念和规律,没有什么闪光点能提起学生兴趣。结果开始的5分钟讲“城市形态”时真的如我所料,学生只是默默的接受着知识,虽然还是有问必答,但是一点提不起兴趣。

因为书本上举的例子是:团块状城市——成都;分散状城市——重庆;条带状城市——兰州,这些例子对于生活在小县城的学生来说太陌生了。突然,坐在后排的同学冒出一句:“老师,曲周县城是什么形态啊?”我愣了一下,脑子里马上浮现出曲周县城的轮廓图,而这时,班上的同学也活跃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着曲周县城的城市形态。

这时,我突然好象看到了这节课的曙光,原来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自己熟悉的身边事。我灵机一动,说:“既然同学们对自己居住的曲周县城这么感兴趣,那么下面我们就以曲周县城为例,来研究一下城市的功能分区。请同学们用几分钟阅读一下书本内容,思考一下,曲周县城的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分别在哪里?”然后我在黑板上画出了县城轮廓,在中间写上“光明街”,并用圆圈圈上。这时我发现同学们的眼睛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知道,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完全被激起了。接着我让学生以自由为原则,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方框中大概标出曲周县城的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位置,再一起分析这三种功能区布局的特点。结果这节课下来,同学们的涌跃程度前所未见,所有规律不用多加解析,都是他们从自己画的县城分布略图中总结出来的,下了课还纷纷地上在讲台上指着图研究。想不到这节课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教师通过自己教学方式的变革来带动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改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多激励、活氛围;多用图、建联系;多引导、促探究;多设疑、创情境;多归纳、显规律;多训练、辅方法等多种教学方式的选择使用,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探究式学习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例如,在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具体步骤:(1)展示课件,让学生看城市环境污染图片,然后提出问题:在城市中,环境污染来源于哪里?有什么危害?如何来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2)结合平时观察、收集事实依据,如大气污染(工厂企业排放的烟气、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居民燃烧排出的烟尘)、水污染(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固体废气物(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噪声污染(交通、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现象等等;(3)得出结论与解释;(4)反思评价;(5)报告与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互动过程,在合作游戏中,使学生学有趣味;在合作读图中,使学生学有所能;在合作收集中,使学生学有所获;在合作调查中,使学生学中悟理;在合作探究中,使学生学中有问。

课堂是互动的课堂,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改变,将原来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变为以师生互动为主的学习上来,使得课堂在师生互动中、合作中动态生成。

篇11

一、高中地理概念性知识的相关概要

(一)高中地理概念性知识的内涵及其特征

地理概念性知识是依据相同地理特征组织而成的对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一般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客观描述地理事物的现象与演变过程,比如地震波、台风、气旋等地理学概念;二是反映地理事物共同特征,并进行同类事物的差异化界定,比如同为湖泊,有淡水湖与咸水湖之分,高海拔湖泊与低海拔湖泊之分。值得注意的是,高中地理概念性知识与初中地理概念性知识相比,是融合与渗透了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地理概念,比如高中地理的行星运动知识与核聚变反应知识分别涉及高中物理的万有引力定律与原子、原子核概念。同时,高中地理概念性知识往往不是分散独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还存在着鲜明的逻辑关系,比如岩石与沉积岩的属种关系,冷锋与暖恒的反对关系。基于以上分析,高中地理概念性知识表现出抽象化、阶段化、系统化特征。其中,抽象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对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提取,比如宇宙天文等地理概念均无法具象,理解这类概念需要鲜明的空间想象思维;阶段化特征方面,由于地理概念基于同类地理事物的细化指标,决定了高中地理教材对概念性知识的螺旋式编排,比如太阳高度角的概念产生后,才会出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这种概念编排分阶段分目的地进行概念延伸,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系统化特征指向概念与概念之间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性,比如概念交叉现象、概念同一现象,以及概念相反现象。

(二)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概念性知识体系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构成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知识系统。必修一课程设计立足于自然地理的知识内容,其概念性知识包括宇宙及宇宙中的星体概念、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及运动概念、各地理要素的演变概念、自然资源及自然灾害概念等总共36个地理基础概念性知识,主要以揭示个体地理属性的零散性、单独性概念为主。必修二课程设计立足于人文地理的知识内容,倾向体现人类活动与地理现象的人地关系,比如人口的聚落现象、人类社会行为活动中的地理因素等等,该模块的概念性知识以特定的概念系统存在,表现为以一个核心概念为中心的概念发散形式。比如工业概念衍生出工业类型、工业区、工业地域三个子概念,工业区概念衍生出传统工业区概念和新工业区概念,工业地域概念衍生出工业聚集与工业分散概念,工业类型则衍生出如原料导向型工业、劳动力导向型工业等不同工业类型的概念,因此必修二的概念性知识具有鲜明的辐射性与层次性。必修三课程设计立足于区域地理的知识内容,在必修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环境中的人地关系,包括地理信息技术、区域地理环境、区域地理环境中的人类活动与发展现象,其概念性知识呈现出区域性与过程性特征,比如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专有概念(例:全球定位系统)以及揭示地理事物发展过程和规律的综合性概念(例:荒漠化)。

二、高中地理概念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一)高中地理必修一课程的概念性知识教学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一的概念性知识多为零散的单独的地理概念,未形成概念系统,概念之间的逻辑性不强,学生在初中地理阶段也并没有获得相关概念的知识储备,因此高中必修课程一的概念性知识不便于记忆,学生对于陌生的抽象概念容易出现理解障碍,需要主动建构全新的认知系统,这就需要教师调动一切感性材料丰富概念形象,借助情境创设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首先,教师需要找到此类概念的准确切入口,有效展示抽象概念的动态过程。比如必修一课程的“台风”概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台风形成与发生的视频影像,强化学生的感性体验;又比如必修一课程的“地球自转”部分的概念学习,教师利用简单的圆珠笔和水杯分别演示北极和南极上空的地球自转方向,便可轻松创设概念性知识的空间想象情境。除了创设具象情境外,以学生的生活体验切入实际教学,是引起学生知识共鸣的重要途径,比如必修一课程的“冷锋”概念,教师可以在与学生谈论气温与降水的日常感受中引入“冷锋”概念,促使学生的生活常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又比如必修一课程的“地震”、“火山”等概念,以学生能接触到的灾害性新闻事实为一手教学材料最好不过,真实的新闻现场可加深学生对地理灾害的深切体会。

(二)高中地理必修二课程的概念性知识教学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程的概念性知识具有明显的概念集群特征,表现为由一个核心概念进行衍生辐射,概念与概念间的逻辑性较强,层次感明显。此类概念学习的关键是把握概念间的层次区分,建立概念依据。首先,辨析概念外延。概念的外延相对概念的内涵而言,是指概念内涵所容括的具体对象,教师可通过向学生展示概念外延,帮助学生辨析概念与概念的区别。比如必修二课程中的原料导向型工业、市场导向型工业、动力导向型工业、技术导向型工业等各工业类型概念的层次区分便可联系对比概念外延的异同,进行系统归类。其次,有效应用概念图。概念图是一种图示化网络结构,适合用以表达概念与概念间的逻辑归属关系,教师用利用概念图的连接线和连接语,生成学生理解概念的清晰脉络,从而建立概念系统的可视化模式,帮助学生完善知识记忆。比如必修二课程中关于城市的结构概念,可作概念图如下:

三、高中地理必修三课程的概念性知识教学

高中地理必修三课程的概念性知识呈现出区域性与过程性特征,该模块知识多以案例形式展现地理事物和地理环境的变化,因此必修三的课程教学应重点关注地理发生发展过程的分析,重视学生的学习策略运用,促进概念理解。比如必修三课程的工业区域的形成概念,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有力的案例支持,以德国著名的鲁尔工业区为例,教师应具体分析鲁尔区怎么从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资源型生产基地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为中心的新型经济区,揭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地理因素变化在其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即强调变化发生的原因所在。另外,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在过程性概念教学中效果明显,过程性概念的学习是学生基于信息加工重组,综合理解知识的过程,要求学生参与并解决概念中的问题,探究概念形成的根源,因此教师可在必修三课程的概念性知识教学中融入合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是指教师给出围绕概念的中心议题,开展小组谈论,促使学生取长补短,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比如以“煤炭和天然气能源的特征”为论题,进行煤炭和天然气能源的优势与劣势比较,再引入西气东输工程,帮助学生理解工业类型的变化与发展;研究性学习则需要教师从课程中提取研究性课题,比如让学生搜集所在城市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能源优势等综合信息,获取相关概念的感性材料,形成独立的研究案例,促使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的概念理解更深刻,更到位。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表象、概念、原理及其层级关系》.《地理教育》.2008年第09期。

篇12

一、革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

按照新课改的理念,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传统的观念认为,高中地理学科只要学生肯下功夫,多用心去背就能考出理想的成绩,所以高中教师在以往的授课中都是知识格式化和复制式的教学,多数都是知识的灌输,然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死记硬别来应付考试。但是一味的记忆,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时间一长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需要,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革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而这种转变一定要遵循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整堂课是否优质高效的评价标准在于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是否有获得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机会;学生间是否有合作和交流的过程;是否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掌握相关知识;是否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等。所以这样的课堂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法组织课堂教学,如设置问题情境,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取素材,吸引学生注意力。或是布置任务,让学生提前搜集资料,通过和同学、老师交流而获得知识等一些方法。来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并且获得表达与交流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讨获得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传授给学生解决问提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

式,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举一反三,更好的理解与运用课堂所学。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良好课堂气氛不仅有利于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对于创建和谐优质的的师生关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良好的课堂气氛不仅仅是教师优质的教育教学方式的结果,更是良好师生关系的折现。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更容易形成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继而提高课堂的教与学的效果。要想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每位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主动地接触学生、关心学生,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不仅会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而且由于师生间可以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探讨,课堂气氛也就会变得轻松愉悦。

有个小故事说的是瑞士钟表匠们在自由,民主的环境下可以制造出世界上最优质、精确地钟表,但如果有人为了获得这样的钟表而强制钟表匠制作时,他们往往却制作不了。这是由于这些钟表匠们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他们的身心都是放松的,思维也是活跃、清晰的,创造力也是最为旺盛的。另外,教育学的研究也认为,学生的心理只有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才会有丰富的想象。所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那么营造一个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就是其中必不可少。当然这还要求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要能充分体现出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的特征,还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公,他们要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透析现有学情,巧用知识迁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学习的途径越来越多,对知识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人们的经历不再是以往简简单单的,而是通过广泛的途径猎取了大量的生活常识及科学知识。对于高中生也是如此,他们获取的这些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自旧知识加以联系,强化学习目标,加深对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如在讲授如何综合治理长江水患的问题时,教师引入了近年来学生所接触到的有关长江的相关实事如:三峡工程,1998年洪水实况转播,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防洪是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又如在讲中国的疆域时,由于很多学生都知道中国属于东方国家,而且还被誉为是“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教师就可以从这点开始入手一步步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出相关知识,即: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北半球。并且我国领土范围位居世界第三,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

四、坚持因材施教,调动积极因素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对地理有很大的恐惧心理,甚而对地理的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这种情况是许多教师都会面对的难题。但是,最为教师我们始终要坚信,每一个人的感情、习惯、和行为都式可改变的。因此作为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差异,和他们的心理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那些特困生多加以鼓励,并传授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也不是那么难。而对相对比较活泼好动的学生要注意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培养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营造和谐优质的课堂氛围。

篇13

一、做好演示实验,发展思维能力

演示实验指充分利用教具、地理器材,采用演示手段,配合导讲导问,使学生间接获取地理事物感性知识的一种方式。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的理论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发挥演示实验功能,需要教师在实验演示过程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和思考、从而激发浓厚学习兴趣。讲解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三)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这部分内容,可设计以下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Ⅰ: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实验器材:地球仪一个;红墨水、蓝墨水各一瓶。

实验过程:① 当地球仪静止时,在北半球高纬地区、南半球低纬地区各滴一滴红墨水,让学生观察红墨水的轨迹; ② 转动地球仪(自西向东),在同一地点滴一滴蓝墨水,让学生观察蓝墨水的轨迹。

实验现象:红墨水和蓝墨水的轨迹不同,并且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右侧(沿墨水流向看),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左侧。

实验结论: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赤道除外),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迁移运用:演示实验结束后,进一步说明运动中的气流、洋流和河流都会产生偏向。并提问以下三个问题,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偏向的理解。

①在北半球向东流的河流主流会向哪一岸偏?(不考虑其它因素影响,应向南岸偏) ②开始向东流的气流会偏转为何方向?(北半球为东南方向,南半球为东北方向,赤道上不偏向) ③南半球向北流的洋流会向什么方向偏转?(西北)

通过这样的实验创设地理情景,为学生提供新颖、奇特、多变等强烈的感官刺激,以吸引学生眼球,使思维快速集中到课堂中。同时实验中所出现的现象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好奇心会促使学生想知道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而积极思考并渴望寻求答案,则会产生想认真学习的想法,激发地理学习兴趣,调动求知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二、实施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对于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活至关重要,而地理实验中能很好地形成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便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因此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实施分组实验,给予学生更多动手机会,使他们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验Ⅱ:气旋、反气旋两种天气系统带来的不同天气状况(小组合作完成)

课前准备:白色的较大窄口塑料瓶;一小块冰;少许热水。

实验步骤:在塑料瓶中装满热水,然后把大部分热水倒出,瓶底留1/5左右的水。把一块冰放在塑料瓶嘴上,注意放平稳,仔细观察有何现象发生,用冷水代替热水,重复以上两个步骤,观察结果有何不同。

学生合作讨论实验结果:可能实验结果分析有多种,有些学生会认为其发现实验结果与气旋很相似,空气都是作上升运动;有些学生会发现冰块的作用――高空大气的温度比地面温度低。

实验结论:气旋中心空气作上升运动,而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在逐渐降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而反气旋中心空气运行方向恰好相反,带来晴朗的天气。

事实证明: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往往会不满足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只做旁观者,他们总是有跃跃欲试的冲动,想亲自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作为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实施分组实验,这样不仅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观察更直观,对现象表述更清晰,渗透合作意识。当然分组实验实施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勤于记录,互相合作,以免学生只感到好玩、有意思、够刺激,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中,无法静下心思考,从而忽略实验的本质。

三、加强探索实验,形成创新意识

探索实验是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地理规律的实验方法。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情景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新知识,亲身经历寻求并发现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得以培养。

实验Ⅲ:测定“学校操场某点的东南西北方向”(设计活动方案)

方案:在某点A树一竿,并以该点为中心画圆;某一天,竿的日影在上午和下午的某一刻的影长刚好与圆相交,记录这两点M、N;连接这两点线MN(这条线就是通过当地的一条纬线,该线指示东西方向)。过A点作MN的垂线,即该线就是通过A点的经线,与日影相反方向一端就是该点A的正南方向。

原理: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规律。一天当中,除了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两个时刻是相等的,其影长也有两个时刻相等(在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影子是朝正北)。

从这个实验中,学生可以在“探索”地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将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锻炼并培养创新意识。由于很多地理实验在课堂中难以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包括教具的改进,实验过程的安排,问题的设置及解决的办法等。这种创新设计对学生将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重视课外实践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课外实践实验指利用现实中存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过程,在地理教师指导下,应用一定的仪器或工具设备,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实地操作,获得对地理事物亲身感受以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课外地理实验与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课外实践活动结合,既可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又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动运用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得到某些“发现”真理、验证规律的训练。

实验Ⅳ:确定“当地地理位置”(设计课外活动实验)

活动过程:①春分日前一天,在平坦的地面垂直竖立标杆,测量日标杆在地上部分的长度。②以标杆所插点(图中O点)为圆心,于上午9时在地面画一个半径略短于当时杆影长的半圆。③当上午标杆的影端落在圆周上时,标记为A点,下午标杆的影端又落在圆周上时,再标记为B点,将A、B两点连成直线,取其中点C,将中点与圆心连成直线OC。④春分日,当日标杆的影子与直线OC重合的时刻,记下此时刻的北京时间为12时44分,并测量此时标竿影长等于竿长。根据上述活动中测得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①请写出完成这一测定任务的主要工具。(答案:标杆、尺、绳、钟表等)②根据测量,春分日这一天学校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答案:H=60°)③研究小组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纬度是多少?(答案:30°N,109°E)。④请在图上标出该地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见图2)。

参考文献:

[1]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