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旅游管理基本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旅游管理基本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旅游管理基本知识

篇1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高校教学中设置的实践环节主要有课程实践、校内仿真实训、旅游企业见习参观、顶岗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不同实践环节的设置是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原则,其地位、时间分配以及实践顺序都制订在实践教学计划中。但是,实践过程中往往出现偏差。首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多样化和内容的复杂性,再加上??践教学在时间、场地等方面的特殊性,这都增加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本身的难度;其次,受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在管理和质量评价上,仅作为理论教学质量监控的附属部分,而未引起足够重视;最后,实践教学内容往往与旅游市场需求脱节,缺乏与市场的互动和融合。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定位是以培养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在理论和实践教学关系中,应用型本科教育应淡化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基础理论教育,更多关注通识教育和实践教学。因此,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非常必要也很紧迫。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研究进展

实践教学作为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直是学术界的关注重点。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及监控方面的研究,张艳总结了实践能力变化的要素,提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机制方面,学校一方面建立实践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学生实践能力考核制度,采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同行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构建全方位评价机制[1];苏?d等提出建立包括实践教学方案优化体系、实践教学过程保证体系、实践教学考核评估体系、实践教学后勤保障体系四个体系在内的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2]高维全明确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各层次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评价机制和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策略。[3]张丽梅认为立足于受教育者的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培养学生“具备未来职业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竞争力”将成为我国实践教学质量研究的新思路。[4]总体而言,学术界对如何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进行了有益探索,这大大推进了旅游管理专业的规范化发展。但现有研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探索,主要是提出方向性引导,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为研究对象构建实践教学监控机制的研究成果尚不多;二是现有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单方面在高校进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较少涉及校外实践基地的联动和配合。

3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31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构建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应与科研型高校、高职类学院有所区别,立足点是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监控必须依托当地旅游企业,着力培养对接当地旅游市场的专业人才。该机制应是包括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标准、实践教学质量反馈系统和实践教学激励约束体系在内的系统工程。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只有接受当地旅游企业的指导,与其相互配合和彼此联动,才能使实践教学目标真正符合市场需求,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实践教学效果深度契合企业产业升级的需求(见下页图)。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监控机制结构

32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结构分析

321建立“五维一体”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

由教务处、督导组、旅游院系、旅游管理专业教研室以及旅游企业共同组成“五维一体”的实践教学监控组织机构。

教务处负责实践教学制度建设和评价工作,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督导组负责督导和反馈工作,检查实践教学具体落实情况。督导组不定期到校内外实践教学课堂听课,及时进行评价,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指导;同时,及时将督查过程中看到的管理层面问题及老师的意见反馈给教务处,督促完善管理制度。

旅游院系负责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整体规划与管理,明确实践教学管理具体责任。

旅游管理专业教研室直接管理实践教学师资,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安排校内实训基地教学任务,并与旅游企业接洽安排校外实践教学任务。

旅游企业主要是具体安排学生见习、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岗位,并对校外实践环节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反馈和监督。

“五维一体”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各自派代表建立一个共享互动平台,如建立微信群、QQ群,及时上传和反馈实践教学的相关信息和问题,提高组织机构对实践教学尤其是校外实践教学的监控力度和效率。

322明确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制度

实践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实习前准备阶段、实习进行阶段和实习后反馈阶段,三个阶段应环环相扣,信息畅通。

实习前准备阶段,需制度化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计划、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实践指导老师工作标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标准等,参照旅游行业标准,形成符合专业特色的系列教学文件,为实践教学奠定制度基础。

实习进行阶段,制定日常检查与不定期抽查、阶段性考核相结合的制度。督导组负责日常检查,院系领导负责不定期抽查,阶段性考核由教务处组织,可以通过发放实践教学阶段评价表和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进行考核。全程监管才能真正做到对实践教学情况的全过程了解。

实习后反馈阶段,建立各类相关信息收集制度,如督导组考核数据汇总、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评价信息收集、实习生对指导老师的评价信息总结等,进行分类整理。

323确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标准

评价考核标准主要从实践教学软件、硬件建设、实践教学组织情况、教师指导评价、学生收获评价、实践单位满意度评价六个方面进行,目的是为了发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及时做出调整。

实践教学软件评价,即考评实践教学文件的完善程度。包括实践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师教学指导手册、学生学习手册四个方面,检查实践教学文件是否全面完整,是否符合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硬件评价,即考核校内实训室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情况。主要考察基地设施设备是否齐全,类别是否多样化,运行模式是否符合旅游市场需求。

实践教学组织情况考核。主要考评实践教学管理情况、实践过程记录和实践成果三个方面。检查实践教学是否有严格的课堂要求和纪律,学生实践记录是否详细,是否形成有一定影响的实践成果。

教师指导评价。考评分为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着重考察教师是否具备较高指导水平,是否具备较强课堂组织能力;学生是否能完成实践教学内容。

学生收获评价。考评分为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对指导老师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和与指导老师的融洽程度。

实习单位满意度评价,即考评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同程度。主要检查实习?挝欢匝?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满意度。

324完善实践教学质量反馈系统

完善信息反馈系统是实践教学不断优化的重要手段,应畅通四个信息反馈渠道:一是学生信息反馈渠道。教务处定期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实践教学情况,可以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信息收集员,及时收集学生建议和意见;二是教师信息反馈渠道。旅游管理专业教研室建立定期听课评课制度及实践教学研讨会活动等,及时了解教师的实践教学状况;三是督导信息反馈渠道。督导组对实践教学进行全面检查和指导,向教务处提供专业检查评估报告,同时向旅游院系提出整改措施;四是实习单位信息反馈渠道。旅游院校定期向校外实习基地收集学生专业实践的相关信息,为实践教学与旅游企业的无缝对接创造条件。

篇2

一、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规格

1、培养目标和模式

在学校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框架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基础宽厚、特色鲜明、富有求实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学校总的框架下,我们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思想、专业定位,以及社会的需要和本专业自身的办学条件提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为实现以上专业培养目标,我们在“按专业招生,大类培养”的培养模式下,具体拟采取“233”模式,即学生入校后的前两个学期在大类中学习基础课程,一年后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等因素在同一大类内的申请转专业,重新选择发展方向;学生在修习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三个学期后,可自由选修不同的个性发展方面。

2、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基本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国内外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6)掌握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7)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拥有较好的国际交流能力;

(8)了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依据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必须拥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的培养规格要求,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课程体系对应, 其课程体系设置采用“平台+模块”模式,整体上设置五大类课程平台和2个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3个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课程性质分必修和选修。五大类课程平台为: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平台。

(一)五大类课程平台

1、通识课程平台

依据国家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课程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通识课程主要有以下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式与政策、军事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与健康、民族理论与政策、应用写作。同时,为了保证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识课课程还要求学生必须选满10个学分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类的课程。

2、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基本要求所开设的相关课程,主要有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经济法学、金融市场学等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平台

专业核心课程平台主要是基于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专业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主干课程,主要有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服务管理等课程。

4、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是基于旅游管理基本技能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学习和掌握了旅游管理的主要基本理论和知识,必须通过实践环节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和提升的一个教学环节,其课程主要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和思政实践等3个方面的实践课程体系所组成,相关的主要实践课程主要有导游业务课程综合实务、饭店管理实务、旅行社管理实务、酒店管理实务、旅游管理“六个一工程”实务等实践课程。

5、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平台

该课程平台主要基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参加学术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技能拓展、创业实践、读书阅览、等级或执业资格考试等各类活动,最低需取得8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考核办法详见《湖北民族学院大学生创新学分认定实施细则》。每学年由二级学院按教务处要求组织学生申报、登记、公示一次,并报教务处审核备案,据此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主要课程模块

主要课程模块主要是基于学生个性化培养和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二设置。依据现有学生的要求和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主要课程模块主要由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和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课程性质分必修和选修。

1、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

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是在同时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课程体系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凝练学生的专业方向而设置的个性模块课程,学生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所从事的实际工作需要选择所要学习的专业方向课程。依据现有教学条件和学生的意愿,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设置了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两个方向模块课程体系,其中,旅游企业管理方向开设的课程体系主要有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导游业务、旅游英语、旅行社操作实务、餐饮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旅游礼仪、会展管理、会计学、旅游法规、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旅游文化、客源国概论等课程;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放设置的课程主要有旅游美学、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文化、旅游英语、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旅游图件设计与制作、会计学、生态旅游、旅游法规、旅游摄影、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旅游策划、旅游景观设计等课程。

2、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

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而设置,以旅游企业管理方向为例,该方向设置了专业口径拓展性课程模块、专业技能与职业发展性课程模块、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性课程模块等3个模块,学生根据自身的打算可从模块中选择学习需要课程。

三、培养特色及有关措施说明

我们的培养特色定位于:以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具备素质为基本内容,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其个性发展。具体措施为:

1、构建“专业招生、大类培养”下的“233”培养模式

学生入校后的前两个学期在大类中学习基础课程,一年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等因素在同一大类内可申请转专业,重新选择发展方向;学生在修习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三个学期后,可自由选修不同的个性发展方面。

2、开设个性化的培养方向

设置旅游企业管理与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两个限选的个性模块和专业口径拓展、专业技能与职业发展、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三个任选的个性模块,以提高学生发展的个性。

3、注重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通识课选修平台、个性发展任选平台、课程实践任选平台,在拓展学生发展领域的同时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4、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相关理论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实验,强化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景区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的实验与实践,构建选修课程实践项目体系,所有实验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20%以上。

5、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建立以课程实验、补充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为主体内容的实验体系,构建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方面的实践创新环节,以及任选的课程实践项目,辅之以导师制的培养体制,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注:

篇3

[Keywords] tounisn managanent specialty;the cultivation scheme

二战以后,旅游业以其特殊需求获得了飞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我国的旅游业在改革开放后30多年来也实现了由起步到快速发展这样一个巨大的转变,特别是近10多年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加,旅游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任意增加,在这种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包括民族院校在内各大高校几乎都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基于此,加强新时期民族院校旅游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是实现我国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设置和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民族地区纷纷利用自身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为适应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民族地区高校几乎也都开设了各类层级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力进行该行业人才培养需求。

由于受历史、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开发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从开始先对是比较滞后的。而当时民族地区在这方而的人才培养儿乎是一片空自,仅仅依靠于临时性的旅游职业培训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教育,没有真正形成民族地区旅游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格局。致使民族地区的旅游高等教育的超常态发展,在办学理论和实践上存在许多问题,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规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和条件要求,培养目标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培养层次定位比较模糊;专业设置有待于进一步规范;课程体系设置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落后,学生专业实践教育建设滞后,专业师资资力量薄弱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于旅游经济的发展。

通过对旅游教育界和实业界人士的调查问卷,许多人士普遍认为,旅游管理人才必备的能力和素质依次是:有效的沟通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策划能力,领份能力,乐于变革,首创精神,继续自学的能力,计算机技能,实践学习的能力,外语能力,团队观念,企业家精神,伦理适德,国际知识,与旅游业有关的社会文化知识,世界与旅游地理知识。

通过对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民族院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适应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实际社会文化环境的背景下,更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观念,改革培养方式,实现学生由传统的纯理论知识被动学习向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方向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制定科学合理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基本规格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国内外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6)掌握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7)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拥有较好的国际交流能力;

(8)了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

3.学制及授予学位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4.主干学科及相近专业

(1)主干学科:工商管理、经济学

(2)相近专业: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

5.主要课程

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旅游学概论、服务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经济学、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心理学、旅游财会基础、旅游英语、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旅游法规、旅游文化等

6.主要实践性环节

入学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公益劳动、暑期社会实践、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导游业务综合实验、民族文化旅游素质实训、旅行社经营管理实务、导游实务、餐饮管理实务、前厅与客房管理实务、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实务、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实务等课程实践

7.主要专业实验

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8.毕业学分要求

学生毕业需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识课程60学分,其中必修课程50学分、选修课程10学分;学科基础必修课程36学分;专业核心必修课程42学分;个性模块课程8学分,其中限选课程8学分,任选课程0学分;实践教学64学分;创新能力8学分。共计218学分。

三、培养特色及有关措施说明

1.培养特色

以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具备素质为基本内容,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其个性发展。

2.有关措施说明:

(1)构建“专业独立招生、校企联合培养”下的“5+3”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实行独立招生,学生进校后,在学校的前5个学期完成旅游管理要求的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任务;后3个学期在企业完成相关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过程,通过理论与实践阶段的学习和训练,切实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开设个性化的培养方向

在个性模块中,根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现有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战略目标,设置了酒店管理、旅行社服务与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三个专业方向选项模块,以提高学生发展的个性。

(3)加强学生民族文化旅游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中,开设了《导游业务综合实验》、《民族文化旅游素质实训》等课程;设置了培养和提升学生旅游综合素质的“6个一工程”:即:每个学生至少会唱一组民歌、会跳一组民族舞蹈、举办一场旅游礼仪展示与竞赛、组织一台“民族文化与旅游”为主题的歌舞节目、撰写一份民族文化与旅游的调查报告,举行一场民族文化与旅游为主题的知识竞赛。通过上述相关课程的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旅游知识与能力,使之更好的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业发展服务。

(4)加强校企联合培养、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与恩施富源国宾、上海亚湾酒店、北京国新树人酒店、恩施旅游集团等相关旅游企业签约建立专业实践基地外,校企双方还联合制定了学生专业实践的企业培养方案,强化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景区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的实验与实践,其中企业阶段学生学习的学分达到52学分,占总学分的1/4以上;所有实验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73学分,占总学分的33.4%以上。

(5)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建立以课程实验、补充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为主体内容的实验体系,构建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方面的实践创新环节,以及任选的课程实践项目,辅之以导师制的培养体制,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

篇4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主要是根据高职院校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旅游和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的,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确定的,要紧密地跟随市场形势的变化,随时修正专业教学计划。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以及旅游与酒店业的反馈情况,确定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群和培养目标。

1.职业岗位群:根据就业单位的需求,主要为旅行社、酒店行业等单位培养专业人才,主要从事旅行社的管理工作、旅行线路的制定、导游、旅游酒店的管理工作等。

2.培养目标:学生主要学习旅游与酒店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着重接受从事旅游管理及旅游基层服务操作技能的专业化、职业化训练。经过专业学习,毕业生应具备如下六个方面的能力素质:①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一定的市场经济知识;②掌握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旅游与酒店管理方面的工作能力;③熟悉我国关于旅游和酒店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④具备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和专业应用软件;⑤具备一定的英语读写能力。⑥具有创新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完善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

专业教学计划将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素质能力进行了划分,共两大方面:

1.基本知识能力素质:基本知识与基本素质能力理论能力部分的培养主要通过“两课”教学、体育、计算机、英语、数学、大学语文等课程教学进行;

2.专业知识能力素质:①旅游与酒店企业基层管理能力,该部分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旅游管理学、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学概论、旅游文化学、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等课程进行;②现场导游能力,该部分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导游业务、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旅行社业务、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进行;③酒店服务能力,该部分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酒店管理与服务课程进行;④社会沟通能力,该部分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沟通、礼仪、形体训练等课程进行。⑤相关领域活动能力,该部分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文艺、茶艺、音乐欣赏等课程学习进行,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三)调整专业课程和教学环节

1.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专业课程,拓宽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

2.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将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不断趋于成熟、完善,不断趋向于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编写理论教学大纲与实训指导书

根据教学需要,编写理论教学基本要求和实训指导书。教学基本要求的编写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思想,以教学计划为基本依据,以近年出版的高职高专统编教材为蓝本,以知识模块为结构,通过教学实践不断修订完成。理论教学基本要求包括了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和部分选修课,实训教学指导书包括所有集中实践项目,为专业教学、实践的进行和开展提供了基本的依据。所编写的教学大纲也要随着教学计划的修订和专业的发展不断修改,以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专业教材建设方面

根据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鼓励自编教材或者参编教材,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选用的教材一方面要注重理论知识,一方面要加强工作技能的训练,这样才能达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为了适应旅游与酒店业市场的需求,要选用教育部批准,具有国家导游资格的认证教材,这样与学生导游资格考试所使用的教材同步,也可以使学生全面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四、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

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根据教学要求,针对学生入学成绩偏低、抽象思维能力差的现状,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互动,指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兴趣。鼓励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效果。采用多种考试方式,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除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外,还经常采取案例分析、开卷、实训等考试形式。考试成绩和平时考查紧密结合,进行综合评分,综合实训课的考试方法也灵活多样。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旅游与酒店业的迅猛发展,社会与市场需要有更多更好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应坚持实践第一,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编好教学大纲,开展多层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以适应我国旅游与酒店行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资料:

[1]章平.旅游管理基础[M].科学出版社.2008

篇5

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学生虽然学习的是同样一门课程――《旅游会计》,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下面笔者就根据对两个不同专业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等方面谈谈《旅游会计》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不同点。

一、教学目的不同

教学目的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对《旅游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同。

《旅游会计》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为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奠定会计理论基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代旅游企业竞争十分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企业的内部管理是以财务为中心的管理,企业的管理人员如果不懂得相关财务知识,就绝对称不上是合格的管理人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目标是将来在旅游企业中成为管理人员,他们的很多旅游专业知识,如导游技巧、饭店服务等技能可以通过在企业培训和实践,不断学习、进步和提高,但会计知识却很难在企业得到系统的培训,比如,收入、成本、费用的涵义是什么,利润是怎样构成的,税金怎么计缴,怎么读懂会计报表,如何利用会计信息,等等。这些管理知识,企业一般是没有培训的,学生有必要在学校学习,将来在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才不致于脑海中一片空白。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目的,主要是为今后步入旅游企业,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才奠定会计方面的理论基础。

会计专业开设《旅游会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会计专业的学生掌握旅游企业经济活动特点,收集、整理会计信息,提供会计报表,为企业领导经营决策提供依据,最终胜任旅游企业会计工作。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企业越来越多,对会计人员的需要量也在增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能适应不了旅游企业会计岗位,只有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了解旅游企业特点后,才能适应旅游企业的需要。为使会计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满足企业要求,不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将《旅游会计》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让学生在校期间对旅游企业的业务特点如成本核算、税金计缴与其他行业的不同等有所了解,将来能很快适应旅游企业会计岗位的工作需要。

二、教学内容不同

由于《旅游会计》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教学目的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教学内容的不同点。

《旅游会计》课程的知识模块大部分是以会计核算方法为主线,具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主要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包括账户与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及其运用、账户的分类、成本计算及旅游会计基本概念、会计职能、会计核算、会计基本假设和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形式、旅游企业会计的基本方法,会计凭证及其填制、会计账簿的设置及其登记、会计报告的设计及其编制原理、账务处理程序等财务系统及其运用;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旅游企业的资产、负责、所有者权益、损益,以及旅游企业会计报表的编制、阅读及分析;第三部分介绍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是没有学过《基础会计》的,对会计没有一点概念。在《旅游会计》课程教学中,着重要求学生对企业信息收集、处理、报表编制过程作一般性了解,掌握各环节知识。同时,根据旅行社、旅游饮食服务企业经营特点和管理的要求,结合旅游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学生要了解会计产生的信息所代表的经济含义,读懂会计报表,认识会计在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成为会计信息的主动使用者,为掌握旅游企业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奠定基础。也就是要教会他们“算账”,而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在“做账”上。教学中,教师应把“怎么算账”作为重点,而不像会计专业那样将“怎么做账”作为他们的重点。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内容可以不再重复讲授,重点应落在旅游行业特点上。如介绍旅游业发展现状、旅游会计的特点,在会计六大要素介绍过程中,重点突出旅游企业的特点,如介绍存货时,重点不再像《财务会计》把存货的计价放在首位,而应让学生掌握旅游企业存货与制造业和商品流通企业存货不同的特点,以便将来在旅游企业工作中把握会计管理的重点。再如,在介绍税金时,应把旅游行业的税金计缴特殊性讲清楚,如旅行社的营业税并不是直接按营业收入计缴,而应将准予扣除项目金额扣除后再进行计算;对于旅行社、客房、餐饮、商场等部门的经营过程和经营特点,应成为该课程重点介绍的内容。其中的账务处理仍然是重点,同时要注重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财务会计》进行对比学习,既要学会“算账”,又要学会“做账”。

三、教学方法不同

《旅游会计》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不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自然也有差别。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来说,《旅游会计》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他们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会计知识,对他们来说这是一门会计入门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对会计有基本的概念,产生兴趣,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认识、发现会计现象,去体验会计问题,再结合旅游企业经济活动过程,让学生去学习、思考会计知识。比如,老师提出问题:假如你是旅行社部门经理,总经理让你承包一个门市部,要求你一年上交一定数额的利润,你能不能去承包?通过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利润的含义、构成,预算一年必须做多少业务、接待多少人次旅客、成本费用控制在什么水平,才能完成总经理下达的利润指标。再如,教师又问,假如你是客房部经理,你能准确地知道客房成本是多少吗?客房出租率达到多少、房价最低应控制在什么价位,才能完成年初酒店下达的经济责任指标?假如你是餐饮部经理,你能拿出一套餐饮成本控制方案吗?每个餐厅的保本销售额为多少,等等。这些与会计有密切关系的旅游专业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会积极思考,这时,他们会发现只有通过学习会计知识,才能解决这些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旅游会计》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他们潜在思维能力的释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教师可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结合已具有的《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知识,对比旅游企业的特点和制造业、商品流通业的业务不同点,关注在核算中要注意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重点讲授旅游企业经济活动过程的特点,如同样是收银工作,旅游饭店收银工作程序与一般企业就有许多不同之处;再如,客人使用信用卡在一般的商场消费结账和在酒店住房结账,收银员的操作程序有所不同,等等。教师在讲课中将旅游企业的这些业务特殊性给学生讲清楚,将来学生到企业就能正确处理相关问题。而账务处理知识可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突出讲解一些特殊的会计分录。这样,学生不会感到是在“重复昨日的故事”。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到旅行社、宾馆、餐馆等旅游企业去见习,让他们感受各企业的收银结帐工作、会计工作、审核工作等;也可让他们到这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实践扎实掌握《旅游会计》知识。

四、对教材的整合不同

目前《旅游会计》教材不是很多,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大。大部分教材涵盖的内容相似,如《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总论、复式记账、会计核算程序及会计六大要素的核算、旅行社业务和饭店经营业务的核算、财务会计报告及分析、会计电算化等相关知识,也有的教材简化了《基础会计》的内容。由于教学的对象不同、要求不同、基础知识不同、教学目的不同,同样是《旅游会计》教材,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整合、使用是不同的。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老师使用教材时应突出会计的基础性和在旅游企业的应用性,简化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多讲核算原理,少讲核算方法;多讲如何算账,少讲如何做账。将教材中会计的基本知识、出纳知识、税收基本知识、财务报告的分析与利用等知识进行整合。

对会计专业的同学来说,老师使用教材时应突出会计六大要素中旅游企业的特点及旅行社业务和饭店经营业务的核算,将会计专业知识和旅游企业特点有机结合。

总之,《旅游会计》作为一门复合型的课程,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受教育的背景不同、学习目标不同,来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不同的整合,进而达到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三梅.高职院校应面向市场办学.江西教育科研,2007,(9).

篇6

通过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教学,能培养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应用写作能力等基本能力和导游讲解、带队领队、接待服务等工作能力、旅游酒店相关工作中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一定的文化艺术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

评价分为毕业论文评价、毕业综合实践岗位考核评价、项目化考核评价三个部分。项目评价分文档评价和现场评价两个阶段进行。

(一)毕业论文评价体系

结合本专业所学的各课程理论知识,结合毕业实践单位或具体岗位在旅游管理领域选定某一题目,写一份毕业论文。字数3000~4000字。根据毕业论文评价标准由指导老师进行评价和评分。

(二)岗位考核评价体系

毕业实践岗位考核评价是对学生在具体实践岗位上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考核评价。主要由实践单位的校外指导教师(实践岗位的部门领导或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并由校内指导教师进行核实和审核,校外指导教师的考核结果寄到校内指导教师手里或实践单位密封盖章后由学生带回学校。

(三)项目考核评价体系

本考核以个人为单位,每个人从旅游企业管理策划方案或旅游企业、旅游市场调查分析报告中,任选一项考核。考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方案撰写阶段,每个人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知识,在对旅游企业或旅游市场进行调查或实际工作、训练的基础上完成管理策划方案或旅游企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的撰写与幻灯片制作,每人的成果经评阅教师评阅计为单项得分。第二:现场考核阶段:以每个人为单位汇报和展示旅游企业管理策划方案或旅游企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现场评委通过观察了解每个学生各方面的表现给出相应的现场得分,单项得分加上现场考核得分,即构成了本项目化考核的分数。项目基本情况如下。

1.文档考核评价

(1)旅游企业管理策划方案

项目及标准来源:毕业综合实践单位和具体岗位;成果形式: 策划方案;应用技能: 文字录入、排版、应用文写作、策划能力;相关知识: 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经营管理相关理论及实训。

项目实施:对某一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及对某一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其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写出管理策划方案字数1500~2500字。管理策划方案包括管理策划书、项目策划书、战略策划书、旅游产品和市场营销策划书、某一旅游企业或产品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2)旅游企业或旅游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项目及标准来源:毕业综合实践单位和具体岗位;成果形式:调查分析报告;应用技能:文字录入、排版、应用文写作、估价能力;相关知识: 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经营管理相关理论及实训。

项目实施:对某一旅游酒店管理企业及对某一旅游产品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其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写出调查分析报告,字数1500~2500字。

2.现场考核评价

项目及标准来源:毕业综合实践单位和具体岗位;成果形式:PPT讲解;应用技能: 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个人基本素养及专业技能的整体表现;相关知识: 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经营管理相关理论及实训。

项目实施:主要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时间为20分钟,每位学生利用幻灯片汇报和展示管理策划方案或项目调查分析报告。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

(一)毕业论文考核评价标准

评价要素及评价要素的内涵、分值如下:

1.平时表现:严格遵守指导老师的写作要求,工作努力,态度积极主动,4分;

2.选题:选题符合本专业教学基本要求,能达到训练的目的;能较好地联系社会经济实际和毕业实践单位具体情况,4分;

3.文献综述:掌握本领域相关文献资料,并有自己的见解。能正确引用相关文献,2分;

4.论文内容:第一,思路清晰,概念清楚,文笔流畅,撰写规范,字数达到要求,6分;第二,善于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全面、正确且有一定深度,6分;第三,论文有创见,且有一定的理论和推广应用价值,4分;

5.论文格式:格式符合《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毕业论文格式要求》,2分;

总计得:30分。

(二)毕业综合实践岗位考核评价标准

指标项目及分值、评定等级标准、评定成绩得分如下:

1.工作作风 5分: 服从领导,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踏实,责任心强。(5分)服从领导,工作认真踏实,责任心较强。(4分)尚能服从领导,工作表现一般,有一定的责任心。(3分)不服从领导,工作马虎,责任心差。(2分)

2.岗位业绩 10分 :在具体实践岗位上迅速适应,有很好的业绩,能够发现岗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10分)在具体实践岗位较快适应,有较好的业绩,能够发现岗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8分)在具体实践岗位适应,有一定的业绩。(6分)不能很好适应岗位、没有工作业绩。(4分)

3.岗位能力 10分 :熟练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独立完成岗位要求的任务,全面掌握各项技能。(10分)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一般能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岗位要求的任务,很好掌握各项技能。(8分)尚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基本能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岗位要求的任务,掌握一定的技能。(6分)操作能力较差,基本不能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岗位要求的任务,没有掌握一定的技能。(4分)

4.组织纪律 5分:能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实习组织纪律按时上下班,出勤率在90%以上。(5分)能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实习组织纪律,按时上下班,出勤率在75%以上。(4分)一般能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实习组织纪律,有时迟到早退,出勤率在75%以下。(3分)组织纪律性差,上班经常迟到早退,出勤率在75%以下。(2分)

综合得分30分。

(三)项目化考核评价标准

1.文档考核评价标准

(1)“旅游企业管理策划方案”评价标准

考核点主要有选题、问题把握、知识运用、撰写内容、规范要求,合计(20分)。

选题:具有现实意义,符合实践单位的具体情况,符合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范围。(4分)问题把握:能把握问题的关键和要点,方案具有建设性、实用性。分析过程正确、合理。(4分)知识运用:社会调查、市场调查、问卷设计和整理等技能的应用,其他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充分应用。(4分)撰写内容:结构完整,内容充分、具体,说明详略得当、思路清晰,有严密性和逻辑性,专业术语准确、规范;用词得当、语言流畅、表述清楚。(6分)规范要求:封面、字体、字号、段落、图表等符合规范要求。(2分)

(2)“旅游企业、旅游市场调查分析报告”评价标准

考核点主要有:调查分析内容、知识运用、撰写内容、调查分析材料、规范要求,五项内容各占4分,合计(20分)。

调查分析内容:调查项目内容具有现实意义,调查过程全面、方法得当,分析过程科学有理、正确;

知识运用:社会调查、市场调查、问卷设计和整理等技能的应用,其他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充分应用;

撰写内容:结构完整,内容充分、具体,说明详略得当、思路清晰,有严密性和逻辑性,专业术语准确、规范;用词得当、语言流畅、表述清楚;

调查分析材料:材料真实可靠、全面,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施性。

规范要求:方案过程有严密性和逻辑性、层次性,封面、字体、字号、段落符合规范要求。

2.现场考核评价标准

考核点主要有:管理策划方案或项目调查分析报告的展示汇报和个人表现,合计(20分)

知识运用:对计算机基础等工具性知识的熟练运用。专业基本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对内容的充实。各占2分共4分;

PPT制作:格式:文字、图片风格统一,格式规范,版式合理。视觉效果:色彩效果、图文比例、动画美观、合理,符合汇报主题。内容:内容精练、主题突出、层次鲜明、符合汇报时间要求。设计思路:符合陈述思维,导航、超链接清晰合理,过渡恰当。各占1分共4分;

表述:语音:普通话规范,口齿清晰,语音纯正。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语言:语言流畅、准确,结构严谨,符合逻辑。影响力:表达自然,情感得当,富有感染力,具有气氛调动能力。各占1分共4分;

礼仪:形体语言:坐、立、行的姿势优雅得体。服饰:大方、得体、统一。举止:从容、端庄、适度。态度:精神饱满、态度亲切。礼貌:主动、规范、得体、尊重评委。各占1分共5分;

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沉着冷静,抓住重点,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准确无误。共3分 。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组织与实施

(一)考核工作流程

1.毕业训练动员(第五学期,最后一周); 公布毕业训练考核评价体系(第五学期,最后一周)

2.分散训练的方式,确定毕业综合实践单位(第六学期,第一周);集中训练的方式,确定毕业综合实践单位(第六学期,第四周);校外指导教师评定岗位考核成绩,校内指导教师审核(第六学期,第十周)

3.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第六学期,第一周);第一次毕业论文集中辅导(第六学期,第四周);第二次毕业论文集中辅导(第六学期,第十周);指导教师评阅毕业论文,评定成绩(第六学期,第十一周)。

4.选择项目化考核内容(第六学期,第一周);项目实施及集中辅导(第六学期,第四周);完成所选项目规定内容(第六学期,第十周);指导教师进行文档考核,答辩小组进行现场考核,评定成绩(第六学期,第十一周)

篇7

一、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胜任能力人才培育特征

相比较传统教育理念与方法,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有助于推进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融合,提高人才培育的质量。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方法也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其具有自身特有的特征。1.突出行业特色。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开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强调培育的人才必须具备从事旅游行业的职业核心能力,彰显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还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良好的服务意识及态度,尊重服务行业准则,更好地为游客服务。2.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基点。对旅游行业的从业者最基本的要求是具有岗位胜任能力。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更要具有业务操作能力、决策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资源收集整合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媒体管理能力、多语言沟通能力、持续创新能力等。因此,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仅包括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领域知识类课程,还包括实践类课程、思维意识类课程、素质扩展类课程等,这不仅能提高学生自身的发展价值,还可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与创新。

二、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提升应用型院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1.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育强调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使学生能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从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来看,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致使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不强。2.旅游业态发展需要。在知识经济双发展模式下,人才是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旅游产业发展也是如此。尤其随着大众旅游的蓬勃发展,人才在旅游产业发展历程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因此,立足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增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为旅游企业的发展输送大量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3.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这要求高校教育教学要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转变教学思维,调整教学安排,完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实现学生自身价值。

三、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提升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篇8

旅游管理是一门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新兴学科。随着国际经济的一体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旅游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因而迫切需要专业的高端人才。而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已经走入千家万户、各个工作岗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是旅游专业人才的一项最基本的技能。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只重视旅游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相关课程几乎都流于形式,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了解相关课程知识,无法达到培养技能的目的。同时,课时少,每门课程几乎都是点到为止,不能有效拓展学生的应用技能,不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另外大多数学生使用电脑主要用于娱乐活动,而无法使用计算机的相关工具软件解决专业等应用方面的实际问题,无法从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猎取到有用的信息,无法捕捉到专业商机,无法与国际旅游业接轨,这种现状严重背离了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同时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与其他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相同,没有针对专业进行课程优化,没能为专业学习提供知识和能力的增长渠道,缺乏特色,无法与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不能与时俱进。我国旅游教育“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导致了教师教学思想的收敛性,在教学过程出现过分强调知识的独立和完备、忽视知识的兼容和渗透的现象。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应用性很强、实践技能要求高,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法,采用满堂灌的形式,教师通过黑板讲授知识要点,学生记笔记;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专业技能得不到锻炼。对计算机的兴趣也会随之流失,最终造成综合型人才培养的失败。

2 解决方案

(1)首先确定旅游管理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强调相关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要性,从师资培训、新式教材的采编、教学及实验设施的配等方面加大投入,切实提高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操作技能,使之成为本专业人才所具有的优势、特色。其次。教育和引导学生重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明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已成为时代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一样重要,是以技能为特色的专业学生的立身之本、优势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和教师从思想得到根本重视。做到技能课可以熟练掌握技术。

(2)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进行大胆改革,让教学从耳提面命到学生自主学习。

首先针对旅游管理专业人员学习、就业需要,将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分为两大部分。①计算机基础及工具教育。通过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文字表格演示文稿以及上网工具,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能够使用工具解决相应的问题,为以后工作学习打下扎实的计算机操作基础;②应用能力教育。加强将第一部分知识应用到旅游专业领域,清楚地认识到计算机在专业的重要性。并且能利用计算机解决某些实际问题,以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其次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应当调整《计算机能力培养》课程,例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C语言,学生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它的用途,而且在就业中几乎也应用不到。因此,可以根据旅游专业需要经常性对外宣传演示旅游线路风景特色等特点,加大演示文稿课程的深度,或者开设其他的相片编辑和动画制作相关课程,让学生感觉到学到的知识对以后影响很大,学有所用,自觉重视。有兴趣学好计算机。

最后利用多样化教学资源。在计算机能力培养课程中,针对操作性很强的特点。应当尽可能充分挖掘资源,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或实验室环境,有效地表达和展现相关知识,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并且可以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达到对基本操作方法的灵活运用,培养综合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3)加强实验环节,以任务驱动。

在计算机中完成作业、旅游资料查询、相关旅游线路的展示、景点的宣传单等。甚至可以预留一到两周的时间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旅游线路。进行设计竞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巩固、消化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4)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

学生的信息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对就业后的竞争力及专业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影响。现在我们的社会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必须从信息的海洋中搜集自己所需的学习信息、商业信息以及其他的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分析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有利于让自己能够与时俱进,扩大视野,对自己的专业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5)加强国内外旅游专家在线指导和讲座。

篇9

由于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非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知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学生对旅游知识的认识,及对相关旅游企业管理问题的掌握。而案例教学法对实现这一目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非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和研究相关案例,解释旅游现象及管理知识的一种辅教学方法。与旅游管理专业相比,在非旅游管理专业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一)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合于采用案例教学方式

由于旅游管理案例导学课在我校非旅游管理专业中是以选修课形式设置的,因此相对于其自身专业而言,学生缺乏相应的兴趣点,在课程学习上花费的精力也无法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等同,在重视程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是旅游管理案例导学课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案例教学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将抽象的旅游企业管理知识和概念具体化甚至生活化,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旅游现象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从而能够很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非旅游管理专业案例导学课程的设置特点更为适合案例教学方法

作为非专业选修课,旅游管理案例导学课的课程设置特点是课时少,课程紧、知识量大。这些都是在案例导学课教学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单纯采用讲授的方式显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而采用案例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容易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课下吸收,或者将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准备案例讨论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旅游知识,在课堂上只需要将不容易理解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并结合案例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在同样的时间里可以介绍大量的信息,使教学进度大大加快,也会比传统单纯讲授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教学方法更为适合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应用型学习

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决定了其学习旅游管理知识的目的并不是掌握专业的旅游管理理论或者培养旅游服务操作能力,他们的学习目的更有实用性――通过对所学的管理专业知识在旅游企业管理上的应用及了解相关的旅游管理知识。比如工商管理专业开设旅游管理案例导学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把所学的企业管理知识运用到旅游企业中来。案例教学可以很好的实现这个目的。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学生既掌握了管理的基本原理,又能够了解管理知识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管理知识在各种不同企业的运用能力,并可以大大开拓他们的视野。

二、案例教学在非旅游管理专业导学课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案例教学非常适应非旅游管理专业导学课的教学特点,但如果采用不当,也会出现大量的问题。

(一)教学需求的差异性与教学案例内容的雷同性出现矛盾

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由于专业背景不同,其对案例教学的需求呈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性。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求案例内容尽量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得以用所学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分析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希望案例内容尽量和企业配送物流相关;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则要求案例尽量是关于连锁旅游企业的分析等。如果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采用同一套案例,不仅学生会感到针对性差,难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学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应当说,在非旅游管理专业的案例导学课教学中,对学生案例教学需求呈现出的差异性特点增大了教学的难度。如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忽视了不同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相同的教案轮流使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就无法满足学生教学需求的差异性,从而无法达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二)忽视“情景案例教学”方法与“案例教学”方法之间的差异性

我国旅游管理教育中的案例一般源自于旅游经营管理活动中。情景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上课不是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而是直接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情景案例,提出问题和学生共同讨论,学生通过大量的情景案例分析来了解并解决旅游企业的服务与管理问题。情景案例教学法的操作具有其特定的事件情景,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的目,同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旅游服务与管理知识背景。

对于非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对于旅游服务与管理知识非常欠缺,不能和旅游管理专业那样选取专业性情景案例。这决定了我们在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案例教学中不能完全采用情景案例教学的方式,要求我们老师在选取案例的时候尽量与旅游企业管理相关,而不是与旅游活动管理情景案例。

三、非旅游管理专业导学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应用的思考

迈克・富兰在《变革的力量》一书中曾将教师教学的专业特点概括为:“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教学决策的不可预见和不可复制性。”应当说,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管理导学课的学习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充分地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特点,利用案例教学方法的优势。

(一)教师在选择案例方面应更加适应学生的专业需求

案例教学法是从案例入手,并以案例为对象,以有关旅游管理现象为准绳,经过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因此案例是这一教学法的核心。案例选择是否恰当对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对非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管理导学课的案例教学中,应注重从以下方面对案例进行选择.

1、选择针对教学对象专业特点的案例

针对非旅游管理学生在对案例教学所呈现的差异性特点,教师必须不断在教学的过程中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并针对这些需求采用不同的案例,提高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对非专业课程的导学课教育改革的目的:“教与学――应该使大学生对职业活动领域有所准备,并按照相关课程设置传授给他们这一领域所需了解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方法,以使其能够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及对此领域作出贡献。”因此,在案例选择上注重与学生自身的专业结合,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旅游相关案例相互衔接,融会贯通。

2、尽量选择旅游企业管理方面并相对容易理解和分析的案例

非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旅游管理的理论知识不强,他们更注重于实用性,因此要求他们对于旅游管理知识过于专业的案例分析是不现实的,真实的并相对容易理解的案例可以增加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旅游企业的了解并容易使他们运用已有的相关管理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比如选取迪斯尼乐园,希尔顿酒店,广之旅旅行社等大家比较熟悉的旅游企业作为背景案例。

3、尽量选择针对某一知识点的案例。

针对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的特点,针对特定知识点的案例更容易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原理,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选取的案例内容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与市场营销管理结合等。

(二)非旅游管理专业导学课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应具备交叉学科的知识

非旅游管理专业的导学课教师,大多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因此从思维方式、教学方式及案例选取上大都带有专业教学特点。但这种教学特点并不能完全适应非旅游管理专业,希望能够将旅游的基本知识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

因此,作为非旅游管理专业的导学课的教师,不仅应精通旅游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了解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这样不仅在案例选择方面能够更适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同时还可以运用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使案例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同时,授课教师强调一些非纯旅游管理的知识,比如旅游企业时常出现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这完善了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行业相关企业管理知识的了解,体现了非旅游管理导学课的特色。同时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对旅游管理学生也是需要掌握的。旅游管理不再是一门可以自给自足的学科。

篇10

创新能力要求既继承前人又要求有所突破,不断开拓新境界,这是做事的精髓。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统一的一代新人,既会做事,又会做学问,更会做人,这是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任务。这种要求反映出时代对人格、文化、创造力的完整追求,是我们教育培养的人才目标的理想所在。

一、创设教学中的宽松环境,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

按照心理学的研究,人的创造力只能培养不能传授,创造力的表现和发展,需要一个适宜其生长的宽松、民主、自由的环境,只有这样的环境才会容许乃至鼓励与众不同的多样性,标新立异的独特性。于是创新教育下教师的观念和实践也势必发生重大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要形成现代学生观,师生之间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并努力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已有的科学研究证实,学生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学生的智能水平并不是先天决定的。每个学生都会在某一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创造性,但这些创造性如果没有合适的环境就有可能被扼杀。那么这种宽松的环境来自哪里呢?

(一)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参与教育活动并真正成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目前,青少年受教育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学校的课堂教育。虽然学生主体性教育思想推广已久,但在参与教育活动的权利等方面,学生依旧是人数最多的弱势群体。学生真正参与的机会并不多。要真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首先,课堂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自由,也即课堂上学生个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最主要特征,也是学生个性化培养中的重点部分。其次,给学生充分的探究自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自由地思考,让学生呈现出一种主动参与的自由状态,并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体验和尝试创新中学习,只要学生课上的活动没有完全偏离了方向,教师不必去干涉学生的探究活动,老师的任务是多看、多听、多感受,同时鼓励那些“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新观点、新行为,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机遇和氛围。

(二)大量的情感投入。教学工作是学生和教师知识上的交流,也是学生与教师情感上的沟通,学效的课堂情境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首先,教师应该有饱满的工作激情,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激励学生刻苦钻研,坚强的意志吕质和良好的情绪特征。有豁达的胸怀和真诚的态度,使自己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接近或相容,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能通过感情、精神、语言、能力等感染学生。其次,教学中应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促进和启发学生思维,在心理上和学生更接近,打破那种教师学学在上讲,学生在下用笔记的旧课堂模式,以师生情感和共振创造学效的课堂效率。

二、具有大容量的知识功能单位

知识对于创造有着巨大的作用,对于创造来说,功能单位的信息含量越大越好。因为,人的思维是从一个知识单位到另一个知识单位的流动,知识单位越大,思维的跨度就越大,思维的跳跃性就越强,创造的可能性就越学。而目前大部分老师只是死死的抠住课本上的一点点知识,要学生就这一点点反复地记忆,运算,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程度好的学生就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学生的知识面窄,知识单一,在学习中的创造性越低。所以,现在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之外,更多的应该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教师在这种教给知识还是教给学生方法的转变过程中担当的角色也和从前不同。但是我们的学生最重要的获取知识的途径还停留在课堂学习中,大量的学生还把课堂知识作为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一)教师本身要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原来在学校学的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或者已经落后,大量新的知识新的教育信息不断地涌入校园,时代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补充精神营养,时时充电,大量学习掌握新知识,新信息,而且应当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要求每个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从知识产生的角度讲,科研是“源”,教学是“流”,科研应当成为教学的一部分,并且应当走在教学的前头,主动地从学科中找课题,去创新,去突破,经过艰苦的科研,才能更好地去释疑,解惑,进一步加强对科学知识的全面深刻的认识,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最鲜活的知识,激励学生去主动学习,积极进取,勤奋钻研,获取大量知识。

(二)帮助学生去获取信息和搜集材料。除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教会学生利用图书馆、报刊书籍、电脑网络等媒介,获取更大量的知识信息,并指导他们去判断是非,帮助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无疑是走在知识和信息的最前端,拥有最大的知识功能单位,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

三、创新教育离不开创造性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做为学校来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义不容辞的任务。但人的创造活动归根结底要通过思维来完成的,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尤其是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表现在哪些地方,教师应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思维视野的广阔性和灵活变通。表现在思维的无拘无束,它可以如脱僵野马,在无限丰饶的信息原野上左右奔突,上下求索。也可以在缜密思维的智慧花园中漫步。它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想象力丰富,知识丰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死搬硬套。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不拘泥于课堂上老师传授的一点知识,而要在此知识的基础上放开思维视角,灵活动用知识,多角度多侧面思考分析问题。

(二)思维的独特性和批判性。有独特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学生看问题,分析甚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别的同学有很多不同之处。有时从别人习以为常的地方发现问题,甚至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提出质疑。对过时的传统,错误的定论,从不盲从,也不听任,进而进行批判。批判性思维品质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品质,也是我国人从学生到成人最为缺乏的一种思维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和独特的问题给予释疑和鼓励,只要不是过分钻牛角尖或者提出的是毫无价值的问题都要给予肯定或者赞赏。用心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也是对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良好途径。

四、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从创新教育的实质看,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开创性个性为培养目标,以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开发为基础,以提升个性生命质量为宗旨,全面提学民族素质和竞争力的教育,美国儿童的个性化教育使儿童的个性发展处在教育的中心地位,他们强调学生的表现力、主动性、创造性等的培养,并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我们应该借鉴。在我国,学生的发展往往受到教师、教科书、教学过程的影响很大,教科书多年一成不变,教师多年墨守陈规,教学过程死板的现象很严重,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条件去实践动手,有时甚至不敢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或许是正确的观点,所有这些都影响了学生个性化的养成,对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学校内部的创新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开创性的个性,通过开创性个性的培养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开创性个性呢?除了创造开放性的教学氛围外,主要的还是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进取,大胆开拓,迎难而上,勇于探索新的领域新的知识,渴求知识,以一种执着的精神去追求。

(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有不同的任务和目标,但一个共同点是通过实践去发现,通过实践去探索和创新。最终完成创新教育的任务。(上接第119页)培养的人达到什么质量的问题。通过社会需求调查和职业分析,旅游专业人才应具有以下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

(1)素质结构

职业道德方面:了解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勤奋好学、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身体素质方面:掌握现代体育运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文体特长;身体健康、健美,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规定的各项指标。

心理素质方面:具有教育部《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所规定的要求,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健全的意志品质;具有理智、真诚、坦荡的性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2)知识结构

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基本知识、外语基本知识、法律法规基本知识、旅游管理基本知识。

(3)能力结构

职业核心能力:导游服务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旅游景区管理能力、旅游市场开发能力。

行业通用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商务写作能力、英语和韩语交流能力、创新能力。

3、主要职业证书

(1)基本职业证书:全国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合格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

(2)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下列职业资格证书中的1-2种)导游职业资格证书;中级餐饮服务员职业资格证书;中级客房服务员职业资格证书;茶艺师资格证书;人力资源师职业资格证书。

4、主要就业面向

(1)旅行社管理方向:旅行社导游服务岗位或旅游景点导游服务岗位;旅行社或旅游景区业务管理岗位;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

(2)酒店管理方向: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或客房服务与管理岗位;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岗位;酒店康乐服务与管理或人事管理岗位。

(二)目标

我国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和较高素质水平的,能够适应时代需要,在各类旅游企业从事服务或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围绕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今后我国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方向是:

1、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本位,强调课程设置的职业性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包括为完成职业岗位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全部内容。比如,在设置外语课程时,可以减少甚至不开一般的大学英语,而代之以旅游英语;再比如可以开设旅游文学课程来代替通行的大学语文总之,只有在课程设置上突出职业性,才能体现出中职旅游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来。

2、更新课程内容,反映行业新应用,实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改革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的内容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实现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化的基本保证。如开设旅游信息系统、旅游电子商务等富有时代气息的新课程。

3、服务地方旅游,增强课程设置的区域性

我国旅游中职教育主要是依托地方初中学校来举办的,学生的来源和取向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质。加之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各中职校应当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适当增加符合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要求和反映地区或区域旅游资源特征的教学内容,设置有关地方或区域性的旅游资源课程。有很多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希望本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时能够比较熟悉本地区的旅游资源特征、旅游企业经营的基本状况等。

三、结语

篇11

1.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1)必须培养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主要为旅游企业还有行业管理机构进行培养并输送优秀管理人才,尤其是输送到一些大型旅游企业;(2)强调培养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从事大量涉外旅游业务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3)要注重旅游管理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能够进行旅游产业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能够成为本学科基础理论的有用人才。因此,地方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重视学生的知识理论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在专业目标的基础上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决于人才目标培养的定位。所以,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目标培养的定位既要考虑本身的特点和专业实力水平,也要考虑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旅游市场的需求。

2.培养目标的规范设计

教学是一个全系统过程,在这个全系统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必须服从课程设置总体培养方向。在设计中要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及其办学层次出发,所以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有以下规范要求:首先应该从素质教育开始,要有良好的爱岗精神、职业道德以及建立较强的现代服务理念、营销渠道管理意识;其次是专业基础方面,掌握大量的旅游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较夯实的管理科学、商务谈判活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进一步熟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熟练掌握一门应用外语并具有用外语会话交流和笔译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能用外语和计算机处理有关旅游业业务。

3.培养目标找准市场需求

教育部把旅游管理作为管理学分类工商管理下的一个学科,这样设置课程体系必须打造好工商管理方面的主干课程。使旅游课程设置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强课程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主流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储备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有统计学、财务管理、策划学和市场营销案例分析、会展旅游等相关课程的学习,有效拓宽大学生知识面和就业通道,克服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从而形成人才培养与市场运作的良性循环。

(二)课程设置体系的设计

我们将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为主干课程、相关知识课程和适应市场需要三大系列,这样更有利于按专业的培养方向来科学地设置课程,有利于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知识结构,更好地体现出培养本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要。

1.主干课程设计:主干课程是旅游专业必不可少的核心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方面的课程,各门课程的逻辑顺序关系表现是很强大的,这样才能形成本专业课程体系最基本的框架。普通地方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因此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仍是一个较强的应用性专业,而并非仅仅偏重学科理论。所以,我们认为本专业应以管理学原理、经济学为基础,可形成如下主干课程: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概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开发、饭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重点不一样。旅游产业要求本专业培养目标具有行业操作能力,产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外向型专业管理人才。

2.适应市场需要设计:旅游业对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评价不是指导办学的唯一标准。地方高校如果能够掌握并突出地方特色,能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充实进课程内容,牢牢结合地方经济这个广大市场,那么自身的劣势就会相对减弱,优势也将会迅速凸显出来。要求本专业的设置要有牢固的地基、过硬的能力、知识、本领,这样才能有效地适应地方高校改革的大方向,尽可能适应现实的人才市场需求标准,引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地科学地发展下去。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模块

根据我国地方高校的定位和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围绕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其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重要一环。根据赵鹏(1998)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向,我们又本着从多年讲授的内容和旅游管理实践活动的关系出发,将整个课程体系划分为三大平台模块:

(一)学科基础平台模块

重点先解决与旅游管理知识密切相关的其它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问题,主要包括管理科学、经济学、旅游外语三大类。本模块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以后专业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具有广泛的理论知识水平,为后面专业课的学习提供知识能力的增长点,所以设计学科基础平台模块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方针,是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它主要是从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着力点,培养学习的能力,激发其专业学习的兴趣。这样形成一个以旅游活动为研究载体,然后组成与各相关课程具有有机联系的整体模块。

(二)专业基础平台模块

重点先解决旅游管理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各分支学科课程的教学问题,主要包括旅行社管理、旅游饭店管理、前厅客房管理、旅游交通管理以及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统计学、旅游美学、旅游环境学等。本模块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充分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进而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强化将来工作的适应性和创造性,本模块由旅行社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酒店管理等不同侧重面的专业课组成,每部分专业课程都是按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确立的,它们是由理论课程模块和社会实践课程模块组成。

(三)拓展知识平台模块

篇12

在实际情况下,我国旅游管理教育还存在一个相当明显的矛盾便是:院校所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并非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便是:有些院校在进行旅游管理

三、优化国内旅游管理教育的策略建议

(一)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育理念

已经设置了教育管理专业的院校,必须要努力完善教育理念,不可以再运用原来的传统被动式的教育模式,应该以实践作为方式,在教育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将科学研究、理论知识以及实习见习结合在一起,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体系。将培养毕业生的管理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视之为教学的重点;同时,院校还需要构建良好的校内外锻炼和实习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导向,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才可以让学生于实践当中真正的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懂得对自身职业进行规划,得到需要掌握的各种职业技能。

(二)聘请旅游管理的专业教师,提升教学质量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知道,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因而拥有良好的师资团队,便是院校旅游管理教育得以发展与创新的前提。所以,院校要提升教学质量必须要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摒弃落后的教育模式,杜绝随意让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任教的做法。聘请部分在旅游管理教育领域的资深专家定期在院校开展讲座。只有师资团队的整体素质提升了,旅游管理教育才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才可以得以创新。

篇13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当务之急,也是国家中长期培养的战略目标。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对旅游职业教育育人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高质量旅游从业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众所周知,旅游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在一线服务与管理,面对旅游业对人才的渴求,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既符合行业要求,又有潜力成长为旅游行业服务与管理的骨干力量,这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力求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国际教育的启示

校企联合培养职业人才的教育模式是国际教育的一条主线。从各国的诸多职业教育模式看,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还是日本的“产学合作”,无一不为我们高职教育模式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具体到旅游类专业教育,例如,在加拿大,开办旅游类专业的学校与旅游行业、旅游企业构建紧密的合作统一体,使学校与企业不断融合,有的形成教育集团,学校不断地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以满足旅游行业和企业的用人的需要,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深度合作,确保了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的“三赢”。

(三)改革发展的推动

2011年10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推进建立由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举办方、学校等参加的校企合作协调组织。公办高等职业学校在坚持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同时,鼓励建立董事会、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议事制度,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运行机制,增强办学活力。

具体到旅游职业教育来讲,国内诸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道路上已经颇有建树。通过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鼓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升教学效果。

二、愿景与行动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送来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遇。近年来,我们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区的旅游业内企业进行调研,其范围包括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饭店、景区、旅行社)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和会展公司,了解行业对旅游人才需求的要求。

旅游行业普遍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知识面广、吃苦精神、善于自我平衡的心理素质。饭店行业还要求:掌握酒店管理和操作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旅行社要求:旅行社管理和操作的基本知识、随机应变的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较高的导游服务水平。景区要求学生:掌握景区管理和服务的基本知识、基本的地理地质气象等知识。会展管理则要求有初步的策划设计能力、营销能力。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立足于与企业联合培养,校企合作将企业的诉求与教学的内容联系起来。贯彻“从黑板上走下来,从教室里走出去”的方针。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入校后学生首先学习专业技能课、进行专业思想的培养,学生对自己今后所从事的行业和行业素质要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稳定专业选择,树立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的思想,为他们今后在旅游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第二、走进相关旅游企业对学生进行行业认知教育。通过实地参观,岗位了解、行业专家讲座、模拟实际操作以及讨论交流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更好地推进下一阶段的学习与实践。

第三、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专业知识教育与企业实践结合进行,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融入就业角色。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提高对理论的认识,提高专业技能,为更好地走向就业奠定基础。

第四、在后续的实践教学中,由于学生有了前期的理论基础,有利于他们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过程,对旅游行业有了清晰的了解,根据自身情况为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定位。

三、成效与思考

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工学集合”的模式下,教师除了以教师身份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还扮演着酒店经营者、景区管理者、旅行社管理者的角色;企业管理者则成为学生的教师甚至是教师的教师;学生则更早的融入企业,成为优秀的服务者和基层的管理者。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在运作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合作共赢”。具体说来,这种模式留给我们以下四个方面的思考:

(一)为“双师”队伍建设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专业教师的培养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对高校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专业教师应产生在“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之上,专业教师应素质更高,层次更高,因此培养难度更大。校企的深度合作,使教师的企业职业素养和企业管理者的文化理论素养得到了同步提升,从而为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二)构建健全的组织保障体系,保障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旅游管理专业“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要顺利开展,必须以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为保障。学校与企业需要在责任与义务的双重约束下更好地衔接与配合,促进人才培养,保证教学秩序。

(三)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旅游业要求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双强的实用型人才。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并将所学原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这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能提供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实习基地建设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安全程度高;二是专业水平、管理水平、文化氛围好;三是育人环境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