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国内农村发展现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国内农村发展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国内农村发展现状

篇1

电子商务;农村;问题;对策

目前,电子商务在中国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带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同时将其带入了农村地区。国家一定要重视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进行一系列电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创建青年示范基地的方式,向农村人民传播有关电子商务发展的知识,普及电子商务意识,提升中国整体电子商务经济发展水平。

一、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不仅仅反映在农产品领域,同样在普通消费品如家电、服饰及其他物品领域也有反映。现在来看不仅是地方、中央在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随着城市需求的逐渐饱,各大知名企业将未来发展重点放在了农村地区,谁占领了农村地区就占据了优势。近年来,由于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方式继续创新,出现了实体经济和网络经济结合发展的现象。其中,2015年国内农村消费品零售额突破30000亿元,以2014年增长16.6%。农村市场的扩大对提升中国整体国民经济水平快速增长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尽管如此城乡网上消费金额差距仍然非常大。以阿里巴巴淘宝网为例,其中农村地区占整体消费的比例从2014年的8.89%提升到2015年的9.56%,站在绝对数额上估计,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速度在未来5a会更快,所占比例将会提升到10%以上。

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问题

(一)电子信息发展基础薄弱

目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信息发展基础薄弱的问题。为了能够使农村电子商务更好的发展,必须在农村范围内建设完整高效的电子信息基础设施,以此作为提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因为农村地区有关设施相对城市落后,电子商务发展基础薄弱,甚至某些更为偏僻的地区还未普及网络,造成电子商务发展无法有效进行。有些地区虽然发展了电子商务,但是由于种种问题无法深入基层建设,信息传播速度较慢,不能跟上城市的发展节奏。

(二)对电子商务概念认识不到位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对电子商务概念认识不到位的问题。电子商务进入农村后,因为这些相对落后的居民对网络及电子商务都比较陌生,无法对电子商务进行准确理解,造成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发展迟缓。从长期角度考虑,因为农村地区普遍有人口众多且教育水平偏低,人们对新鲜知识及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偏低,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了解很少。同时,农村居民因为原本消费习惯及以往消费观念的制约,在网上购物及电子商务推广中会受到一定阻碍。并且因为对网络的不了解,农村人民网络购物会面临安全隐患,存在不安全现象,造成农村居民网络消费质量下降,对电子商务存在一定抵触心理,不利于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的开展。

(三)缺乏电子商务人才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人才缺乏的问题。目前由于人才问题,农村经济水平提升速度已经受到了制约,因为在经济发展中农村地区对来自社会的影响较为敏感,又因为农村生活条件较差,受过高等教育生活在城市的人才都不愿意来到基层工作,造成农村电子商务开展缺乏技术性及专业性指导。并且农村居民对电子商务技术掌握能力较差无法较快速度得真正了解有关知识,因此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缺乏商务人才问题急需被社会各界关注。

三、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策建议

(一)增强农村电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想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大发展,首先要增强农村电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企业合作,尽快对电子信息基础设施加大投资力度,保证农村人民计算机使用量,教会人们正确使用电脑,保证电子商务在农村开展的基础,为电子商务开展提供基础平台,提升居民对计算机及网络的利用水平。同时,当地政府必须与有关基层部门进行合作,解决农村居民上网问题,促使更多的人们投身网络购物的潮流,促进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二)构建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国内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网络销售系统不完善的问题,想要加快农村产品销售速度,务必要在农村地区建设电子商务利用平台,这样不仅有利于促使农产品的销售,拓宽销售渠道,还有利于当地政府的统一管理。此外,建设规范统一的电子商务平台,还能够帮助解决农户之间矛盾,增进农产品及日用品的销售,促使农村经济快速跟上城市脚步。

(三)培养电子商务人才

政府首先要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及补贴政策,吸引刚就业的大学生及专业性人才到农村指导电子商务的开展;针对农村网络销售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确定人才培训重点及所需要人才专业方向。需要明确的是,人才培训的重点是农村较大企业及农村养殖大户,对这类群体进行培训能够在培训初期较大地提升农村经济水平,之后再逐个对农村居民进行电子商务有关知识的普及,促使农村地区人民以最快的速度接受网络购物技巧。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是电子商务走进农村的关键。

四、结语

电子商务在国内如火如荼的开展,应扩大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该文首先研究了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开展现状,然后找到所面临的问题,认为想要在农村成功开展网络销售就必须增强农村电子信息基础设施、吸引专业人才以及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平台。

参考文献:

[1]冯琪,苏德军.当前勃利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5(33):376-377.

[2]罗子轩,刘涛,周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J].学理论,2016(2):106-107,117.

篇2

1 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区别

设施农业在产品供应、生产条件、生产方式都与传统农业有所不同。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设施农业可以充分地利用太阳的光热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第二,设施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农业中受到资源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加强了资源集约的有效利用,提高了农业系统的生产力,增加了产品的产出量,提早了产品的上市时间,满足了市场的需求。第三,设施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中季节和地域限制因素,具有高产量、无污染、高效益等特点。

2 国内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设施农业基本上都是以农民自主投资的方式发展,小型设施居多,所以,在发展的规模上很难突破。

2.1 规模小、科技水平低

国内的设施农业发展规模小,科技水平较低,国外设施农业采取的发展路线是“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这与国内相比正好相反。国内温室的设施结构简单、规模小、水平低,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也很低。多数设施是面积较小的日光温室,大型温室还没有广泛应用,落后的温室设施阻碍了国内设施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发展。

2.2 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国内的设施农业管理水平不到位,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在国内的温室中还没有建立起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大部分温室在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上都是按照计划管理方式和经济体制操作。设施农业发达的国家在拥有先进技术和实施的基础上,还有一套完善的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管理机制。在国内,依然以粗放的管理手段和经验为主,高效、权威的管理机制仍未建立,经营方式主要以个体农户为主,进而导致机构庞大臃肿,管理效率低下,并且在管理方式上非常混乱,严重地浪费了温室能源,产生运行管理费用高等问题,影响了温室发展和产品利益。

2.3 设施机械化程度低

设施栽培的机械化程度很低,在综合设施技术中设施农业机械是最薄弱的环节,制约着设施技术的发展。由于设施农业机械的配套水平低下,因此,导致机械生产无法推广。设施生产中仍以人力为主,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特别在低矮的大棚中,设施机械还是空白,现有的设施机械结构大,在边角地带根本无法作业,导致生产效率低。

3 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对策

3.1 加强设施农业的科学技术研究

科学技术研究的目的就是提高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首先,要开发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新型温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其次,研发配套的设施技术及装备,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水平。最后,研发温室的各种先进技术,减低温室消耗,节约成本。对于研究产品的后加工处理技术,有助于提高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要科学选择研究新品种,改变依赖进口品种的局面。

3.2 提高设备自动化控制水平

目前,国内现有的温室都处于半自动和人工控制的状态,为提高生产率,应大力发展自动化控制的温室。自动化控制温室主要包括自动化生产和环境控制,温室自动化控制技术是多方位的综合性技术手段,应向综合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进而推动设备农业发展。

3.3 加大农村设施农业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设施农业将发挥巨大作用,对农民增收、结构调整、生产力等将有重大的影响。但从总体来看,农村的设施发展水平很低。由于农民的收入低,购买力差,导致设施装备的水平低,因此,阻碍了农村中设施农业的发展。对于农村基层的技术人员和农民,应普及推广生产科技知识,组织专家到生产一线进行指导,抓好科技的示范建设。发展设施农业已成为农村势不可挡的趋势。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经济和人民水平的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的发展应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技术和设施体系,实现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文中分析了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区别,并根据实际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国内设施农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总之,设施农业的发展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篇3

1 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1.1 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有机农业于20世纪20年源于德国和瑞士,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罗代尔(Rodale)建立“罗代尔农场”,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规模化有机农场。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纷纷建立有机农场,有机食品市场初步形成。进入21世纪,不少发展中国家加入有机食品生产和出口的行列。根据最近FiBL和iFOAM对160个国家进行调查(数据截止2010年),全球有机农业土地为3700万公顷(包括转换期土地),有机认证的土地面积占全球所有农业用地面积的0.9%,有机认证面积最大的国家依次为澳大利亚、阿根廷和美国[1]。

国内有机农业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业大学和原国家环保局(现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相继开始有机食品的科研工作;截止2011年11月,我国已颁发有机产品认证8655张,获得认证的有机生产面积达200万公顷,有机转换面积44万公顷,80个单位通过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考核。

1.2 有机食品市场前景分析 在欧美等发达地区,有机产品的需求正持续增长。根据“有机观察”的数据,2010年全球有机食品和饮料销售额达到590亿美元,是2010年的3倍以上(2010年为179亿美元)[3]。对有机产品的需求集中在北美和欧洲,构成了全球有机消费的96%。发达国家销售的有机食品,近60%是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有机食品正成为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汇的新兴产业。

随着国内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逐步认知和亲睐,国内市场潜力巨大,2010年,国内市场额达13亿美元。消费有机食品已成为未来国际国内市场的趋势,有机食品市场前景广阔。

2 宝应县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2.1 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2.1.1 组织网络机构健全。成立有机食品发展领导小组,组建有机食品办公室,列入政府职能序列。县人大、政协定期审议、调研有机农业工作情况。相关部门和各镇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形成了县、镇、部门联动的组织网络。

2.1.2 规划和标准体系较为完善。2003年,宝应率先在全国编制、评审和实施《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运西、东荡、中部三大有机产业园区。同时,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研究制定出有机稻米、有机藕、有机蟹、有机鸭和有机专用肥五大省级标准。

2.1.3 技术服务和政策配套体系基本形成。组建县生态办、部门、镇和基地四级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服务体系。成立有机种植、有机畜禽养殖、有机水产养殖、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灌排水系和生产资料供应等六个服务小组,编印《有机食品生产指南》,指导基地有机食品生产。出台《关于加快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县建设、打造“生态宝应”的工作意见》,设立50万元生态基金和200万元有机食品基地建设风险基金,完善土地流转、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

2.1.4 有机农业发展初具规模。延伸有机产业链条,打造有机生产、加工、检测、集散和观光五大基地。建成有机农业园区22个,总面积10.8万亩,拥有有机食品品牌35个,涵盖稻米、荷藕、畜禽、瓜果、水产5大类12个品种;建成江苏省首个有机农业开发区——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并获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成国家级有机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与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合作筹建“中国有机产品交易中心”;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通过国家认监委组织的评审。有机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宝应农业的产业升级,也带动了旅游、观光、休闲等三产的发展,通过发展湿地生态观光和有机农业休闲旅游,2011年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

2.1.5 有机农业成为招商引资载体。编制30多个有机招商项目,在县网站上。以中国宝应荷藕节和国内相关经贸洽谈活动为平台,开展对外推介,寻求对外合作,先后有国内外多批客商来宝考察洽谈,宝泰米业、兴泰农牧等一批企业相继落户。

篇4

1 宝鸡市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截至2012年底,全市农村已建成户用沼气超过12.84万口,占总农户的18.27%(2012年底宝鸡市乡村户数70.292 7万户),年产沼气3 213.5万m3;全市已建成122家中小型沼气工程,占规模化养殖户的1.3%,年产沼气39.067 2万m3;全市已建成18座大型沼气工程,占规模化养殖小区的3.8%,年产沼气180.9万m3。

1.1 生物质能源利用

截至2012年底,全市农村已建成省柴节柴灶了39.715 7万座,占总农户的56.5%(包括手工砌筑和生物质炉具);改造节能炕39万铺,占总农户的56%。

1.2 太阳能热利用

太阳能是无枯竭危险、清洁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热能转换利用技术和太阳能―电能转换利用技术是常见的太阳能利用方式。太阳能―电能转换利用技术主要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是目前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新能源技术,光伏发电―利用太阳电池有效吸收太阳光辐射。截至2012年底,全市在农村已安装58 924台太阳能热水器,占总农户的8.4%;发放了23 537台太阳灶。

1.3 服务平台

经过近10多年的发展与壮大,宝鸡市农村能源行业已初步形成了管理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支撑体系,截至2012年底,全市已建成县级农村能源管理推广机构12个,从业人员138名,其中本科以上33人。通过沼气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技术员达到1 440人,初步形成了农村可再生能源乡村服务网点、沼气公司、沼气协会等多种服务模式。

2 宝鸡市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建议

2.1 加强政府引导,提高公众意识

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功能的改善、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对解决广大农村能源供应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1]。一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对可再生能源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有利于优化农村能源结构,缓解国家能源压力;二是把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一项基本的能源政策,及时纳入农村发展规划。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意识,为加快农村可再生能源事业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和舆论氛围。

2.2 抓住时机,积极争取大中型沼气项目

近年来,户用沼气由于受到农村劳动力输出、家庭畜禽养殖向小区和养殖场集中。建池成本不断增加以及国家农村城镇化建设步法加快的影响,大规模发展户用沼气池的已经过去,户用沼气已进入一个巩固、完善、提高的阶段。近几年,宝鸡市集约化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全市发展规模化养殖场小区达到476个,规模养殖户达8 817户,年产畜禽粪污达1 100.2万t。这些畜禽粪便废弃物没有进行任何无害化处理,严重地污染了环境。应该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扶持大中型沼气工程和养殖小区沼气工程发展机遇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项目,力争在“十二五”规划内使宝鸡市的大中型养殖场及养殖小区都建成沼气工程。这些沼气工程无害化、减量化地处理了畜禽养殖场的畜禽粪便,达到了治理污染、生产能源和综合利用的功效[2]。

2.3 加快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利用力度

(1)千百年来,“烧柴火做饭、用火炕取暖”是我国广大农村的传统习惯。现在广大农村普遍使用的第1代省柴灶,其热效率在20%左右,新研发的新型节柴灶的热效率提高到35%,目前节柴灶项目国家补助500元。因此要利用项目加快对农村炉、灶进行升级换代步伐。

(2)新型节能炕“吊炕”于2008年5月成为最新国家农业行业标准(NY/T 1636-2008)。“吊炕”设计热效率高、节能显著、使用效果好、造价较低。而最新型的节能炕“吊炕”目前在宝鸡市农村只建成100多个,因此要加大培训技术人员的力度,广泛宣传新型节能炕,加快节能炕的升级换代[3]。

(3)根据企业每年实际销售秸秆能源产品的种类、数量折算消耗的秸秆种类和数量,中央财政按一定标准给予综合性补助(150元/t)。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在秸秆富裕区加强扶持秸秆固体成型燃料技术推广,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开展秸秆能源产品的生产。

2.4 加大太阳能利用项目的推广,提高太阳能的利用速度

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结合国内外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现状和各地实际情况,加快农村太阳能能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提升太阳能开发利用水平。一是要积极争取太阳能热水器项目,力争在“十二五”规划内使全市的农民家庭安装上太阳能热水器,享受到国家的惠民政策。二是要注重建筑太阳能应用技术的推广,新建筑从设计入手推广使用太阳能。三是对供电不便的城乡道路、景观等公共场所要支持推广太阳能照明项目[4-5]。

3 参考文献

[1] 韩丽君.我国农村能源的发展战略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3-75.

[2] 曾晶,张卫兵.我国农村能源问题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05-108.

篇5

二、西安市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旅游大省,加大支持

陕西为旅游资源大省,不仅为西安提供充足客源,在旅游政策上提供支持。陕西在2010年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4565.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1%;旅游总收入983.99亿元,增长28.1%。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12.17万人次,增长46.3%;旅游外汇收入10.16亿美元,增长31.8%;在2009年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141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国内旅游收入715.28亿元,增长27.5%。全年接待境外旅游人数145.08万人次,增长15.4%;旅游外汇收入7.71亿美元,增长16.7%。通过这两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省为旅游大省,而且从客源上从旅游收入上都保持较快增长,这就为西安的旅游业提供了良好客源基础。

2.经济建区,强力推动

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设为户县旅游带来更多机遇。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建设成为西部及北方内陆地区的“开放开发龙头地区”,“以高科技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集中地,以旅游、物流、金融、文化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中地,以现代科教为支撑的创新型地区,领先的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地区,综合型经济核心区,全国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在战略定位中,将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展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西安则处于关天区的核心位置,这为西安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平台。

(二)劣势分析

1.总量水平不高

西安旅游总量,每年都在增长。但相比较而言旅游总量相对不高,2010年西安接待旅游人数为5201万人,旅游总收入405.18亿元,而北京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490.1万人次,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8亿人,国内外旅游收入总计达到2767.9亿元。从数据看出,西安作为旅游城市,但旅游总量并不高,与一线旅游城市还有不小的差距。

2.战略意识不强

西安市政府虽然认识到旅游业可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但他们的旅游战略意识不足。因此要立足于战略的高度,制定好西安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要确定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协调好旅游规划区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注重长期内旅游区产业竞争力的培植与提升。

(三)机遇分析

1.国家政策助推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及各省市区根据《意见》精神出台的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为“十二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从宏观上说,“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一系列政策也都将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

2.消费升级促进

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内旅游市场需求可望保持旺盛。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1%,城镇为35.7%。我国居民消费已经进入结构快速升级时期,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潜力巨大。随着我国人均GDP迈向5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将进一步增长,旅游消费进入快速增长的黄金期,我国旅游持续较快发展具有强大的市场基础。

(四)威胁分析

1.国内竞争激烈

日益升温的旅游产业利益,无疑将成为各大旅游城市乃至各旅游区县竞相瓜分的对象。因此各地都十分重视旅游业的战略规划。2010年中国城市榜,全球网民推荐的中国旅游城市”网络评选活动中,西安入选中国最具特色的十大旅游城市之一,全年的旅游总收入排16位,在十一黄金周期间旅游人数达到320.39万,旅游收入15.06亿,在全国排在第19位。以西安为旅游目的地的消费群体发展滞后,旅游人数和收入都处在下游地位,落后于发达城市。

2.经济危机冲击

篇6

枣树起源于我国,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果树,适应性极强,素有“铁杆庄稼”之称,抗逆性强,适宜栽培范围广。在我国除黑龙江省没有分布外,北起内蒙、辽宁,南至广东、广西,西起新疆,东至沿海各省。地理坐标介于东经76°~124°,北纬23.0°~42.5°之间都有分布,其中黄河流域贫瘠的山地、旱地是枣的起源地和最早栽培中心。我国现有红枣栽培面积逾100万hm2,占世界红枣面积的99%左右。栽培红枣树,是发展陕北黄河沿岸贫困土石山区农村经济,是广大农民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步入和谐小康社会的“摇钱树”。

1 吴堡县红枣产业发展现状

吴堡县位于黄河中游地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枣区,占据着重要的区位资源优势,是我国气候偏凉的优良晚熟制干枣的优生区。栽培红枣是吴堡县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产业。自古以来,群众有着对红枣栽培的喜好和热情,并拥有一定的栽培管理经验。近年来,吴堡县委、县政府带领广大群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把红枣产业作为实施优势资源转换和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策扶持,科学引导,示范带动”,先后实施了红枣基地建设扶贫开发“三园一田”工程、人均百株红枣树工程和以红枣为主要栽种树种的退耕还林工程等红枣提质增效工程,红枣面积、产量、效益快速增长,特别是沿黄河的四镇枣林密布,形成了长40 km、宽5 km的红枣经济林带,截至目前,全县枣园面积达1.09万hm2(其中挂果面积7 333.33 hm2),产枣4万t,产值8 000万元,农民人均红枣收入1 400元,占总收入的50%。其中宋家川镇康家塔、下山畔、樊家畔等红枣生产大村,红枣收入占到农民总收入的70%以上[1]。吴堡县红枣产业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以红枣为主的果业生产是吴堡县贫困山区最具优势的特色产业之一,在陕北黄河沿岸乃至全国红枣产业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良好的红枣发展自然条件和价格优势在国内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使全县红枣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营销门路逐年增多,烘干加工开局良好。深加工已经起步,红枣产业化生产初具雏形。红枣收入成为当地农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

2 存在的问题

但是应该认识到,红枣发展的长远之路就是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红枣果品品质,这是红枣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前提。吴堡县红枣生产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受布局、品种、种植技术、投资水平、思想认识等多种因素制约,红枣生产整体品质还比较低劣,进入市场的数量十分有限。总体上仍然处在点状突破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面状发展的态势,发展红枣生产仍然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枣农思想认识不到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不少枣农还是处于传统的经营方式管理枣园,缺乏科学的现代化管理创新意识。二是品种混杂,新品种更新速度缓慢,老品种退化严重,不稳产、易裂果、上市竞争能力差。三是枣树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特别是近年来红枣成熟季节,阴雨连绵,红枣遇雨裂果霉烂给枣农带来了重大损失,严重影响了枣农生产的积极性,制约了红枣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四是红枣采收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落后,红枣加工产品深度开发滞后,优质新产品研制开发工作薄弱,影响了红枣深加工向纵深发展。五是红枣的贮存技术和保鲜技术差[2-4]。鲜枣市场周年供应的技术不过关。没有真正做到用优质红枣的国内消费带动红枣产业发展。六是经营分散,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红枣产业,用新的理念促进红枣产业发展[5]。

3 对策

3.1 加快建设优质苗木繁育基地

重点抓好优质苗木和采穗圃建设,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年为契机,大力培育优质红枣苗木;加大采穗圃建设力度,力争在1~2年内建设2个高标准采穗圃,切实解决优质穗条短缺问题。

3.2 调整优化品种结构

大力发展适合吴堡县枣区发展的木枣、新疆大枣、赞皇大枣、雪枣、冬枣等优良品种,有计划地采取高接换头、更新改造等方法,逐步淘汰市场需求少、品质差、效益低的红枣品种。瞄准国内外市场,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注重选优提纯,改善内在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合理配置早、中、晚熟品种,协调发展干、鲜和加工品种,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吴堡县红枣产业向现代林果业方向发展。

3.3 加大红枣生产科技投入

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升经营水平。按照红枣产品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产业化、劳动者知识化和专业化的要求,把提升红枣管理技术普及与现代红枣新技术推广应用、点上示范和面上覆盖相结合,实施从生产到加工到贮运的全过程的标准化、无公害生产,不断提高红枣质量品质,以质量赢取市场[5]。

3.4 鼎力扶持龙头企业

尽快提高龙头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提高红枣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发挥红枣资源优势和政策环境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政府服务意识、社会诚信意识、宽松的政策环境意识,积极主动为龙头企业的发展解决各种困难,千方百计为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创造有利条件。普及初级加工,以工业化的思路引领红枣产业,使红枣产业从以农业形态为主转向为以工业形态为主,加大红枣产业化开发力度,增加红枣附加值[1,6]。

3.5 强化枣农科技文化素质培训

发挥科技在红枣生产中的主导作用,努力提高吴堡县枣区的人口素质和自我创新能力,帮助枣农树立正确的市场观念和质量品牌意识。围绕红枣生产关键技术环节,着眼于建立长效培训机制,采取行政措施推动、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的办法,大规模、大范围地开展实用、实效、通俗易懂的红枣科技培训,努力把广大枣农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林果经营者,促进红枣产业快速、健康、科学发展[5]。

4 参考文献

[1] 高建平,张启超.吴堡县红枣产业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思路[J].西部财会,2011(2):76-78.

[2] 郭鹏,李新岗.陕北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J].陕西林业科技,2000(4):46-50.

[3] 刘孟军.中国红枣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建议[J].果农之友,2008(3):3-4.

篇7

[3]CNNIC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EB].,2012-07-19.

[4]王睿,李琳,丁华平.我国农村化信息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J].农业经济与科技,2011,(11):153-154.

篇8

农村电子商务指的是主要参与者为农民、农村及涉农产业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进行与农业领域相关的整个商务过程。

二、当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起步晚,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电子商务起步于90年代中后期,大致与城镇电子商务同步,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明显过后了很多。并且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不平衡,东部发展程度明显要高于中西部地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为长三角地区(以杭州、上海、宁波、金华、南京为主);第二梯队为珠三角地区(以深圳、广州、香港为主);第三梯队为渤海湾地区(包括北京、大连、天津等);第四梯队为中西部地区(包括成都、西安、重庆、长沙等)。

2、基础设施落后,发展瓶颈问题突出。电子商务的发展依赖物流及电信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还没有形成高效,畅通的公路网络,加之公路制度性的问题,如高速公路收费,执法人员乱收费乱罚款是造成物流成本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其次,农村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这对依赖电信网络的电子商务发展来说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以云南省为例,据中国互联网中心2009年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云南互联网发展水平较为滞后,网络普及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云南网民有844万人,普及率为18.6%,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名27位;云南省有域名71979个占全国的0.4%,有网站13700个占全国的0.4%,云南的IP地址数也只占全国的0.85%,除去城市网民和非涉农电子商务外,云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规模很小。在物流方面,西部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只占全国的16%,并且地形以山地为主,交通方式仍以汽车为主。

3、电子商务人才缺乏,发展动力不足。我国农村网络普及率低,广大农民对互联网的认知程度较低,专业的电子商务人才稀缺,而在城镇接受电子商务教育的农村人才受到各种各样的原因,并不能返回农村。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了阻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而目前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不到5万人。而且,愿意返回农村发展电子商务事业的人才数量很小,人才远远满足不了农村发展电子商务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专业电子商务人才的缺乏成为妨碍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主要因素。

三、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1、政府要加大宽带的投入力度,建立高效率,运行速度快的互联网 ,提高我国城乡的网络普及率。电子商务的展开需要齐全的网络配套设施、较高的网络普及率的支撑。因此要搞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提高电话、有线电视的普及率,提高宽带服务水平,并降低成本,减少费用,为开展电子商务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同时建立大型的综合性的农村信息化网站及乡镇一级的电子商务网站,引导农民积极进入市场,多层次、多渠道地参与电子商务,使其真正体会到电子商务的优越性。

2、政府加大对农村公路、铁路、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力度,构建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农村物流行业的发展。物流是电子商务实现所有环节中的终结者,电子商务的成功运行离不开物流行业的支撑。建立高效的,低成本的农村物流系统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具体措施如控制油价过快上涨、完善行政透明机制,杜绝乱罚款、乱收费的现象、取消高速公路收费制度等措施。

3、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支付体系,鼓励引导农民使用电子银行用于电子支付。支付是电子商务成功完成的核心步骤,传统的现金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变得不切实际,回款也不是理想的支付手段。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银行网点稀少。当前,我国金融系统网上银行的支付手段已经日趋成熟,如建设银行推出的“一路护航”和农业银行推出的“K宝”,都具有安全可靠性较好,支付效率高的特点,因此,在农村电子商务支付环节中,引导鼓励农民办理网上银行是值得推广的。

4、政府及时出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行政法律法规,使农村电子商务事业发展有法可依、有理可循。任何一个行业的良好和长远健康的发展少不了法律的保障,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法规,能够明确各方参与者依法办事,履行责任和义务,减少纠纷,保护各方的利益,从而保证了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5、大力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为发展注入原动力。农村电子商务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系统性工程,一支质量高、结构合理、优秀的农村电子商务人才队伍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首先,必须加大对现有农村电子商务人员的培训力度,让他们在管理和组织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学习各种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生产管理等知识,在农村电子商务具体实践中起好带头作用;其次,加大和各高校的交流沟通,建立专家咨询系统,为农民提供具体指导;最后,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涉农专业大学毕业生和高级人才到基层农村为广大农民提高农村电子商务运用指导,培养新一代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的主力军。

四、结束语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可以发展建设成为以信息咨询为主要业务的农村信息平台和面向网络交易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两类农业电子商务。农村信息平台可以进行贸易信息传递,农村信息网络,以及农村专业知识推广和专家在线咨询;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以农业生产相关的产品、材料和服务为中心,提供网络贸易平台,促进农村网络贸易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樊鹏.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几点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07,(9):123-124.

[2]CNNIC.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EB/OL].

[3]张健.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4):147-148.

篇9

作为茶叶生产、消费、出口大国的中国,政府历来将茶叶作为出口创汇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南方山区更是将茶叶作为支柱产业进行重点扶持。近年来,国际市场在不断变化,我国消费群体对茶叶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我国茶叶市场针对这一变化对生产及批发市场的布局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现阶段占据我国茶叶主导地位的是绿茶,红茶的生产出现稳中下降的趋势,此外特种茶中乌龙茶、花茶等也开始得到发展。目前,我国的茶叶种植面积位居全国首位。但是现阶段,我国的茶叶市场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我国茶叶批发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拥有悠久的产茶历史,作为茶叶的故乡,我国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茶叶的品质,都拥有优良的条件。但是,作为传统茶叶的生产模式,生产规模较小且过于分散。现阶段,我国的茶叶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但是产量、出口数量及创汇总额却相对落后,这也直接反映出我国的茶叶质量较低的现状。欧盟等国家纷纷启用绿色壁垒,特别是对农产品的进口进行严格的限制。因此,要想使我国的茶叶生产在国际上处于竞争优势,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我国阶段茶叶批发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例如,生产规模偏小,大多属于分散式的生产模式,并且茶叶的生产质量较低,名优品质的茶叶过少。在生产茶叶方面,我国并未出台专门的统一标准。因此茶叶质量良莠不齐,整体质量不稳定。尽管在规范管理茶叶批发市场方面我国也制定了专门的规范,但是作为整个行业依然缺乏必要的指导性文件,对茶叶的检测技术也尚需提高。

此外,从制茶技术来看,我国缺乏相应的控制机制,很多生产茶叶的工厂其器械相对陈旧,蒸清茶厂及精制厂均数量偏少,整体设备水平偏低。陈旧、老化现象相对严重,特别是自动化、连续化的生产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地域辽阔,特别是南方地区的茶叶品种繁多,但是多而不响的问题非常严重,很多大小茶厂都拥有多种茶品,但是茶叶资源得天独厚,却没有相应的加工技术及资金,也没能打造出叫得响亮的品牌,很多茶叶被外地客商散装收购,无法得到较高的利润。加之整个茶叶批发市场缺乏必要的市场规范,不乏存在恶性竞争的现象,较低的茶叶价格也影响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很多管理部门还存在职能重叠的现象,导致整个管理体制不健全。

二、影响我国茶叶批发市场的因素分析

1.国际茶叶市场的影响

从整个国际茶叶市场来看,中国的茶叶批发市场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并且很容易受整个国际市场的影响。而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国际茶叶市场普遍存在供过于求的现象。因此,我国的茶叶出口也受此影响,供应量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此外,从茶叶的价格来看,我国的茶叶批发市场也受国际茶叶价格的影响。例如红茶在整个国际市场上呈现下跌的趋势,直接导致我国红茶的价格降低,价格降低势必会出现种植量萎缩的现象,供应量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国际茶叶市场中也有不少竞争对手,其茶叶的质量及品质都较高,这无疑给中国的茶叶批发市场带来极其严重的挑战。

2.消M需求的影响

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便是消费需求,哪里有需求,哪里就会有市场。作为茶叶消费大国,我国的传统茶叶历来是很多人的生活必需品,特别是荤食地区或边远山区等地,对茶叶的需求较大。此外,消费者对茶与健康的认识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作为开发人体健康的有利产品,茶叶的消费量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

3.经济水平的影响

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我国整个茶叶批发市场的发展状况,例如居民收入较高的地区,其茶叶的消费能力及消费档次都会呈现整体水平较高的水平。与此同时,也会带来当地茶叶行业的技术投资等条件的改善,促进整个茶叶市场的生产发展。

三、我国茶叶批发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近年来,我国的茶叶批发市场受国际市场影响,其自身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但我国的茶叶生产仍然在国内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无论是生产面积还是单产水平都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很多农户种植茶叶的积极性也因此得到高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差异内销市场发展力度空前,不断扩展的茶叶生产以及越来越多名优茶叶的兴起,充分证明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的茶叶内销市场空间广阔。此外,我国很多茶农、茶商的收入主要是依赖于国内市场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现阶段,我国的茶叶产量中约有七成的茶叶在国内市场销售,不到三成的茶叶是销往国际市场。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的国内内销比重还在呈现持续攀升的态势,这也是我国茶农生产茶叶积极性不断高涨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茶叶市场不断得到发展的本质因素。

目前,从我国茶叶的内销市场来看,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城市居民在现阶段对茶叶的消费能力远远高于农村居民,但我国的农村居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从未来的发展空间来看,我国的农村消费市场极具发展潜力。如果将茶叶市场向农村消费市场开发,在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这里将打开我国茶叶批发市场的新趋势。此外,我国还应当在注重国内市场发展的同时,注重培养名优茶叶市场,不断开创茶叶品牌,提高茶叶品质。

参考文献:

[1]莫怀鸿.广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南方农业学报,2016,(06):1051-1056.

[2]屠李,赵鹏军,张超荣.我国城乡规划实施评估的问题与改进――基于公共政策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16,(01):58-64.

[3]李丹霞,梁俊芬,杨震宇,万忠,陈栋,林伟君.2014年广东茶叶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15,(13):6-12.

篇10

玉米是榆树市的主要粮食作物,连续9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标兵,但与世界玉米高产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其玉米单产还是比较低的。为提高玉米产量,促进农民增收,对榆树市玉米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当前制约玉米生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

1 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1.1 玉米生产概况

榆树市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之一,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湿润气候,平均海拔为157~220 m,年均温度5.6 ℃,无霜期135 d左右,年均降水量500~700 mm,年均日照时数2 654.2 h,≥10 ℃有效积温2 860 ℃,是春播玉米的主产区。榆树市28个乡镇街道,有耕地35万hm2,常年种植玉米30万hm2以上,2012年全市玉米总产量达239.285 1万t。推广种植的玉米品种主要有先玉335、郑单958、良玉99、利民33等,杂交玉米良种普及率达到100%。

1.2 玉米用途及供求情况

一是玉米加工业。以中粮生化能源有限公司、吉粮天裕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荷兰帝斯曼公司为依托,使玉米产业基地生产的玉米进行初加工成淀粉、化工醇、L-乳酸、聚乳酸等产品,再深加工成医药、食品添加剂等高端产品。年消化玉米200万t。二是过腹转化。以四海食品有限公司、长春汉德食品有限公司、长春隆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年可实现屠宰加工生猪150万头,肉牛10万头。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玉米过腹转化的大量增加。2009年榆树市生猪发展到320万头,牛发展到117万头,家禽发展到4 500万只,年转化玉米55万t,转化秸秆120万t,推进玉米产业发展。三是青穗销售。小部分农户与榆树市粘玉米加工企业签订合同,种植糯玉米,由其以0.4元/穗左右的价格收购,纯收入10 000元/hm2以上。四是口粮消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作为口粮的消耗量逐年减少。

2 玉米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2.1 品种杂乱

目前,农民科技意识提高,已经认识到选择优良种子是实现增收的关键和前提[1]。因其对高产优质良种认识增强,造成种子经营企业多方引种,使品种出现多乱杂的现象。目前市场在售的玉米品种多达上百种,品种出现多乱杂的现象,农技指导困难,无法实现良种良法,制约玉米产量的提高。

2.2 干旱少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榆树市处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湿润气候,年降雨量500~700 mm,分布不均,春、夏伏旱经常连续发生。同时,榆树市大部分玉米种植区均无灌溉设施,属于传统的“雨养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

2.3 玉米连作,水土透支

土地承包到户以来,玉米作为榆树市的主要种植作物,多是单一连作,虽说玉米较耐连作,但持续性连作,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水土流失严重,保肥保水能力弱,肥力下降;加上农民施肥技术水平低,致使土壤的各项指标均有所下降,玉米生长条件恶化,极大地限制了玉米产量的快速提高[2]。

2.4 农技服务力量薄弱

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力大部分外出务工,从事生产的多为老、弱、病、残者,其文化程度一般较低,虽说能够认识到先进实用技术带来的效果,但在应用中经常是对技术掌握不到位;而农技部门力量有限,不能做到跟踪服务,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5 产业链条短

玉米属于多功能的产品,在一些发达国家都形成了多样化的产品和很长的产业链[3]。在榆树市的玉米加工业中,虽然以中粮为代表的深加工企业在玉米深加工产品开发方面处于世界前沿水平,但在整个玉米加工业中为数不多,多数加工企业还处于初加工阶段,在玉米加工产品的结构中,淀粉仍占很大比例,这就意味着玉米加工业中初级产品仍然占据主体地位[4]。

3 发展对策

3.1 稳定玉米种植面积,提高栽培技术水平

目前,在玉米超高产品种及栽培技术还有待突破的情况下,保证玉米种植面积是促进玉米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同时,充分发挥农技人员的力量,把先进实用的种植技术送到田间地头[5]。

3.2 健全玉米产供销信息网络

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最新手段获取玉米生产、经营的信息,有利于及时与相关专家进行科技咨询和技术交流等;把技术推广、科技研发依托给农业科研院所,将科研、技术、品种、示范、推广有机有效地结合起来,促进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3.3 用地养地结合,重视培肥地力

玉米平均单产水平偏低可能不仅仅是品种问题,高产也来自于较好的土壤条件。要提高玉米产量,就应该重视土壤培肥。以秸秆还田为突破口,用地养地相结合,实施沃土工程,建立持续的用养地观念,才能提高榆树市玉米单产水平。

3.4 筛选适合当地的优良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

随着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的加剧、土地流转等集约化现象的日益突出,筛选抗病、耐密适宜全程机械化作业的玉米品种已是大势所趋。榆树市农技服务部门应做好试验示范,引进适合该市的良种良法,实现农机农艺相结合的简化栽培,保证榆树市玉米产业的发展[6]。

4 参考文献

[1] 徐艳荣,孙发明,焦仁海,等.公主岭市玉米产业发展现状[J].现代化农业,2011(5):17-19.

[2] 郭庆海.吉林省玉米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玉米科学,2011, 19(5):128-133.

[3] 王永宏.美国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25-29.

篇11

1 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概况

生产水平和规模稳步增长蔬菜的播种面积和产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简单反映蔬菜产业的扩张路径。目前,我国国内蔬菜市场已经处于数量型饱和状态,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蔬菜产业,应实施出口带动战略,对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就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广东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

2.1 自然资源优势包括气候优势和蔬菜品种资源优势

广东省地处热带北缘,有光能充足、雨量充沛的优势,优越的气候、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种质资源。

2.2 地理优势

广东省与港澳和东南亚相接,周边贸易方便,市场空间大,多年来承办了出口商品交易会,为蔬菜品牌作出了巨大的宣传效应。

2.3 设施栽培、工厂化生产有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引进先进的温室技术,结合广东省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经过消化、改造,初步摸索了适合华南地区设施栽培的设计及技术方案,有了一定的示范面积,包括现代化的温室、滴灌和喷灌系统等。

3 广东蔬菜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蔬菜的生产成本低

价格上具有绝对优势,国际菜价是我国国内市场价格的3~4倍,甚至更多。短期保鲜蔬菜、脱水蔬菜和冷冻蔬菜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常年高于0.9,表明这些蔬菜产品一直具有很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3.2 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广东蔬菜质量标准体系与全国相关制度或法规的差距较为明显,具体表现为部分标准的技术指标与检验方法不配套,导致标准执行过程中弹性过大,检验结果的真实性难以把握。

3.3 加工总量和加工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蔬菜产品的简单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蔬菜的加工增值比重很低,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之比仅为0.38:1。

4 广东省蔬菜标准化工作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宣传

目前推动蔬菜标准化工作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各类新闻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引导,在全社会形成了解、认识、掌握标准化的氛围。要让菜农知道,生产讲标准,产品讲品牌,实施标准化是提高收入的前提。

4.2 加大蔬菜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力度

抓好蔬菜标准化的推广实施要加大建设蔬菜标准化示范区的工作力度,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同时扶持重点蔬菜企业,形成一批以示范区为依托的蔬菜产品龙头企业。

4.3 强化质量认证体系

蔬菜的质量管理涉及生产的全过程,要加强对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贯彻执行标准的监管,实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加强对产地环境、生产资料、产品质量的监测工作。由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开展规范性、经常性检测,确保蔬菜质量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山丽杰.我国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机遇[M].安徽农业科学,2008

篇12

随着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要素不断地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已成为农业生产要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是生产阶段的精准施肥、病虫害预警、精准施肥,还是销售阶段的农产品电销平台,抑或是职业农民网络再教育等各个方面。农业信息化已成为迈向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推动力。

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核心是信息服务,信息服务的重大需求是个性化、专业化与低成本、可持续。以农业为应用背景、农村为实施环境、农民为服务对象的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困难与瓶颈问题是:农业生产环境多变,信息要素难以大面积、低成本、快速准确地获取[1];农业生产过程分散,异质、异构、海量、分布式大数据处理技术缺失;农业生产主体复杂,需求千变万化主动扑捉困难。对此我们应集中我国优势力量突破农业传感器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封锁形成系列装置、装备与仪器仪表; 着力解决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实现农业设备智能化;加快建立国内农业信息化标准,更好地实现资源的标准化。为我国农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以及“村村通”“信息入乡”等项目的实施,全国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已基本建成。各省市、各行业部门都建立了相关数据库资源。但由于缺乏统一顶层设计和组织规划,数据规格不一致,表达方式不同等原因,导致无法实现数据资源的相互兼容,形成无数的“信息孤岛”,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步伐[2]。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日趋重视,特别是近期围绕“十”精神,国家各部委开展了农业信息化相关工作部署。目前国外已经利用大数据有效地提高了机械操作效率、提高作物产量和优化农产品的销售价格等,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大数据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发展我国农业大数据集成平台势在必行。山东农业大学率先于2013年6月18日建立第一个农业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推广机构“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我国农业大数据的应用打开了先河。江苏省大数据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大数据分析实验室等也陆续成立[3]。

2 发展优势

历经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辽宁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该省立足人才和技术优势组建了国内一流创新团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了以农业主导产业为基础,开发推广项目为平台,科技共建为纽带,农业科技为支撑,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广泛参与的具有农业科研单位特色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网络,覆盖全省14市50多个县(市、区),示范推广面积累计1.5亿亩,增加效益150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农业发展和全省新农村建设[4]。

该省在高新技术引领农业方面,一直致力于全省农村农业信息化的研究与示范工作。拥有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包括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Mail服务器、服务器、防火墙等高配置服务器)、农业多媒体制作传输设备(包括数字摄像机、非线性编辑机、直播机房等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农业网站建设及资源建设开发工具,能够满足农业信息资源与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及开展信息服务的要求。同时在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了多个农业网站,培养了一支勇于创新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队伍。在信息系统开发、系统集成、信息采集处理等关键技术领域,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技术积累,能够为研究顺利实施提供支撑。

3 建设目标

农业数据具有数据量大、动态产生、不完整、不确定、多维度等特点。找出数据之间的关联,从而进行预测、干预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目前的决策系统和专家知识库多以简单数据分析或往年经验作为依,可靠性差;且数据多以区域数据和单品数据为主,无法进行全局分析。这样情况下决策系统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将大数据、数据仓库、数据挖掘、联机分析(OLAP)等新技术应用于农业势在必行。这将极大地改善农业的发展现状,并有新的突破。

开展农业大数据研究工作将填补辽宁省大数据研究的空白,依托农业大数据及相关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将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的优化,实现可持续的产业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全面及时掌握农业的发展动态,进一步推动智慧农业的建设进程。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借鉴参考,指导农业科研和生产,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科研及应用前景广阔[5]。

该研究将增强农业资源的分析处理能力;在农业区划、品种适宜性、灾害预警等方面能够发挥更大的辅助分析与决策指导作用;对实现农业精准化、农业资源信息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和农业决策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能够促进物联网、三维可视化并行计算、大数据处理等技术在农业科研领域的普及应用,引导和鼓励更多农业科研单位参与信息化工程,积极推进该省精准化农业和智能化农业的发展进程。

4 结语

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将对海量农业数据、信息、知识等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国家农业公共数据描述和表达方式的制定提供现实经验;为政府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 孙忠富,杜克明,郑飞翔,等.大数据在智慧农业中研究与应用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6):63-71.

[2] 光峰,姚程宽,王维进.农业领域大数据的应用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8):75-77.

篇13

[4]新华网.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EB/OL].http:///2015-05/23/c_1115383959.htm.

[5]华子荀.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发展现状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4):49-51.

[6]刘矗尹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31-36.

[7]戴晓华,陈琳.我国中小学微课发展现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9):78-83.

[8]曹培杰.中小学生信息化教学的学习体验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4(9):24-28.

[9]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4-99.

[10]斯蒂芬・哈格德.慕课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2014(5):92-112.

[11]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4(11):42-50.

[12]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