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

篇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旅游逐渐成为全球电子商务第一行业,在我国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2011年我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1 672.9亿元,同比增长61.3%,预计未来5年仍将快速发展[1]。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大大改善了传统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劣势,旅游者有机会收集和加工大量目的地信息并做出相关选择,通过网络获取旅游目的地信息对他们的出行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2-3]。CNZZ的监测数据表明,1月份平均每天有1 368个旅游网站被访问,日均访客数量达到432万人,旅游网站已经成为游客出行不可或缺的参考媒体[4]。

2001年“金旅工程”启动,标志着我国政府主导下的旅游电子商务的开端,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建设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为旅游者的决策提供信息服务。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由国家、省、市等多级系统互联构成,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建设和运营,主要表现形式是旅游目的地官方网站。随着旅游目的地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通过互联网主动营销,树立目的地品牌形象,吸引游客浏览网站,传递权威、丰富和个性化信息,促成他们的消费决策,成为目的地旅游官网的重要使命。相比其他媒介,旅游官网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宣传和构建更具优势[5]。一个网络影响力大的旅游官网能够引导游客更快找到并感知目的地,从而获得营销的成功[6]。网络影响力是指通过互联网传递、交流和利用自身信息资源,影响用户思想和行为的能力[7]。评估旅游目的地官方网站的网络影响力,明确网站影响力对当地旅游经济的贡献,这对完善旅游目的地公共信息服务,提升本地旅游业的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同时也为科学评价旅游官方网站质量提供了一个视角。

1 研究背景

链接分析是网络计量学的一种热门方法,网站评价是其主要应用领域之一。整个互联网通过超链接联通起来,网站之所以被链接,是因为网页之间有相关性,并且该网站的质量被认可、资源被利用[8],人们可以据此发现超链接之后蕴含的有价值的信息。基于链接分析的网站评价通过分析网站的链接特征,来提示网站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关联,进而评价网站的影响力和质量,研究层次遍及学术[9-10]、政府[11-12]和商业[13]等,通常用一组指标来多方位衡量网站影响力,包括网页总数、链接总数、内外部链接数、网络影响因子、内外部网络影响因子、链接效率等,不同领域的分析指标可能会有所变通,如人口网络影响因子[11]、门诊数网络影响因子[14]、平均每页面链接数等。因为链接分析需要的数据来自于整个因特网,收集数据最常用的工具是商业搜索引擎,如AltaVista、AllTheWeb、Google和Yahoo。也有一些研究使用自己开发的爬虫程序[15]。

认识到政府网站具备公共信息服务的特殊功能,国内外对政府网站的研究自2007年开始升温。随着链接分析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研究者使用链接分析方法研究政府网站的网络影响力,如[11,16-17]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网络链接分析在旅游领域的文献还非常稀少。现有的旅游官方网站评价主要集中在网站技术[18]、品牌形象传播和网络营销[19-21]、功能服务[22]等方面,重点关注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方法也多以内容分析为主,最终结果主观性比较强。

综上所述,链接分析方法能够挖掘超链接背后不可见的关系,在网站影响力评价领域的应用日趋成熟,出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对政府网站,尤其是旅游目的地官方网站的应用还有待深入挖掘和了解。本文正是基于这一原因,运用链接分析法评价旅游目的地官网的影响力,并且对影响力和当地旅游业的关系进行验证,找出合适的评价指标,为科学评价和提升旅游目的地官方网站提供参考。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广东省21个地市级旅游局主办的网站为研究样本。之所以选择地方旅游局官网,是因为它们处于整个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的基层和信息源头,也是目的地潜在顾客最关注的网站,在网络无处不达的今天,其影响力直接关系着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广东省旅游局网站()的“广东省各市旅游网站”栏目,收集各个地市级旅游局的网址。为了确保准确性,一一点击打开核对网址,并确定版权。

2.2 指标选择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次研究的目的,选择如表1所示8个指标。

2.3 检索工具

根据现有文献,网络计量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搜索引擎有Google、AltaVista、Alltheweb和Yahoo。Yahoo相继收购了AltaVista和Alltheweb,并关闭了Alltheweb网站。Yahoo虽然保持了AltaVista,但目前两者搜索技术和结果已经没有任何差别,因此学术研究中现存可用的搜索引擎主要是Google和Yahoo/AltaVista。

随机抽取10个样本进行反复测试,发现Yahoo/AltaVista对中文网页的收录非常少,相比之下,Google的功能强大,而且结果稳定,最终选择Google作为链接检索工具,网站PR值则使用Google开发的查询工具收集。不同的搜索引擎有不同的检索表达式,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采纳张倩等[23]总结的指令。链接检索项目及公式如表2所示。

2.4 数据的收集

数据收集时间为2012年7月1日~28日,在连续4周的时间内每周三采集1次数据,取平均值,对出现的一些特殊情况进行了处理,包括:

(1)广州、佛山、汕头、湛江四市旅游局官网分别组建了公众网和政务网,链接数据有较大差异。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结合研究目的,分别保留了广州旅游政务网、佛山旅游公众网、汕头旅游政务网和湛江旅游公众网的数据。

(2)阳江市旅游局的官网始终无法打开,而且也无法收集到有效记录,故删除该条记录。

(3)潮州、中山、佛山旅游网数据异常,如内部链接接近于0、外部链接是总链接的5倍以上等,故删除。

整理后得到有效数据17条,结果如表3所示。

3 数据处理和分析

3.1 样本特征描述

(1)广东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收入和游客数量存在巨大差异。深圳市人均GDP超过了10万元,最低的梅州市只有1.42万元;人均旅游收入最高的是东莞市的1.43万元,最低的是茂名市的0.11万元。2011年广州市游客达到了13 300万人,茂名市只有363万人。

(2)江门市的网页数和外部链接数最多,网站规模大,信息量丰富;汕头市的总链接数、内部链接数、内部影响因子最大,注重网站内部信息体系建设,内部旅游信息资源的揭示较完备,但与外部网站的联系仍需加强。外部影响因子则是广州市的最大。作为省会城市,广州市旅游局网站最受外界的重视和利用,对外的网络影响力最大。但网站内部信息资源仍需完善。各项指标比较低的几个城市是揭阳、河源、茂名等。

(3)从表中可以看出,各指标能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网站的影响力和价值,但不同指标反映的排序有所不同。接下来通过灰色关联方法进一步处理数据,以得到一个综合性的排序。

3.2 灰色关联度计算

灰色关联分析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根据统计数列发展趋势的异同程度,来判别因素关系的强弱和次序。这种方法从整体上对系统的因子进行比较,因而得到的排序结果更科学。参考以往的研究[17,23],选取各个指标的最大值作为参考行,对这些指标进行整体比较后,得出如表4所示的综合排名。

可以看出汕头市旅游局网站的综合影响力排名第一,揭阳市最低,但各市旅游官网的层次相差不大,综合影响力非常接近。

3.3 相关性分析

利用SPSS19.0将各影响力指标与当地游客数量和人均旅游收入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索因素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整理Pearson和Spearman的rho相关性分析结果后,得到表5和表6的结果。

(1)综合影响力排名与目的地的旅游收入和游客等指标没有明显关系,但与当地的人均GDP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经济越发达地区,网站的综合影响力越大。此外,综合影响力与网站的网页数、总链接和外部链接数显著正相关,网站的网页数、总链接和外部链接数影响综合影响力排名。结果如表5所示。

(2)旅游目的地游客数量与旅游官网外部网络影响因子强正相关,系数为0.798;与官网PR值显著正相关,系数为0.487。但对于一些学者提出的使用灰色关联法计算出的综合影响力排名,却没有发现有显著相关关系。

旅游目的地的人均旅游收入与旅游官网网页数显著正相关,系数为0.510,与游客数量显著正相当,系数为0.691,但同样与综合影响力指标没有显著关系。

4 结果与讨论

4.1 广东地市旅游官网链接特征

4.1.1 各市旅游局网站网络影响力总体水平仍有待提高

每个网站平均有4 007个网页,显示网站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信息内容丰富;平均总链接数2 989,外部链接1 738,内部链接1 154,内外部链接比例均衡,表明各地市旅游官网兼顾网站的内部信息结构建设和外部资源联系,但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链接的规模都明显偏小。各网站的平均PR值是5,总体质量一般。

综合考虑8个链接指标,通过灰色关联法计算出各网站的综合影响力排名。综合影响力主要受网站的网页数、总链接和外部链接数影响,各地市旅游官网的灰色关联度分布在0.78~0.96之间,但差别不大,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网站综合影响力排名较前。

4.1.2 区域间旅游官网影响力有较大的差异

对比广东省各区域旅游局网站的重要影响力指标,结果如表6所示。各区域网站的网络影响力差别很大。珠三角旅游局网站的网页数、外部链接数、外部网络影响因子和PR值均排列在第一位,其次是东翼地区、山区5市,最低的是西翼各市。通过链接数据可以发现,珠三角发达地区旅游局网站的信息内容丰富,政务公开程度高,网站被链接的次数也比较多,网络外部影响力强,因而在互联网上的整体影响力大。这进一步证实了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对政府旅游官方网站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东西两翼和山区5市虽然人均GDP相差不大,但西翼旅游局网站的网站规模和外部链接明显落后,整体网络影响力较低,阳江市的旅游局官网甚至都无法打开。这与各地旅游当局的重视程度、资金投入和网站建设人才等密切相关。旅游业已经成为各地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西翼旅游局要重视网站的可见度和影响力建设,加强目的地营销能力。

4.2 目的地旅游官网影响力评价指标

旅游目的地官方网站的网页数量、网站的PR值和外部网络影响因子与当地旅游收入和游客数量显著的正相关,而常用做网站影响力判断指标的综合影响力排名、总链接数、外部链接数以及网络影响因子均未发现与人均旅游收入和游客数量有显著相关性。因此,网站的外部网络影响因子和PR值对游客数量有明显的影响,而网页数则直接影响旅游收入,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这3项链接指标更适合作为旅游目的地官方网站影响力评价指标。

4.3 目的地旅游官方网站与旅游业发展

以往的一些研究已经发现,网站影响力对绩效有着积极相关关系。如网络影响因子与网站排名[14,24]、信息化水平[25],外部影响因子与网站访问流量[13],外部链接数量与企业营业收入[26]等。

本文实证研究发现,目的地旅游局网站的外部网络影响力和PR值与游客数量显著正相关,而游客数量与当地旅游收入有很强的正相关。由此推断旅游官网对本地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外部网络影响因子大以及PR值高的旅游官网通常由于信息资源独特、价值高而被外部相关网站广泛链接,或者由于网站整体质量良好在搜索引擎的检索结果中排名较前,从而在互联网上具备较强影响力,易于被游客发现并浏览,进而影响游客去目的地旅游的决策。游客的增加带动旅游收入的增加,促进本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网页规模大,信息资源丰富的旅游官网有助于浏览者的出游决策,带来旅游收入的增加。以上旅游官网的网络影响力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可用图1表示,但最终结论仍然需要更多实证支持和深入研究。

4.4 旅游目的地官方网站影响力提升策略

4.4.1 加强网站体系建设

统计数据显示,17个地市级旅游局网站中,网页规模

图1 目的地旅游官方网站影响力对本地旅游业影响示意图

少于1 000的有4家,最低的揭阳旅游官网网页数只是江门市的1/46,内部链接数最高值是最低的2 000多倍。有的网站只注意内部信息的组织和构建(如汕头、惠州、东莞和茂名),而有的则偏重外部链接的构建(江门、广州和肇庆等),这些都不利于网站整体影响力的提高。

根据以上实证研究,网络外部影响因子大、PR值高和网页规模大的旅游官方网站更有助于本地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的增加。为此,当地旅游官网建设者要相应加强网站建设。在网站内部结构方面,网页数和内部链接共同决定了网站的规模。各地旅游局要组织专业人才,着力丰富网站内容,增加网页规模。优化网站内部链接结构,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和丰富的旅游信息,方便游客访问和浏览。随着国内网上交易的日益普及,旅游官方网站还要逐渐从提供旅游信息为主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转变为更复杂的、能够开展旅游预订和同业交易,具备营销和反馈功能的电子商务平台。这种集多功能、一体化和权威性于一体的网站平台如果能够构建成功,将产生极大的网络影响力,成为提升目的地旅游业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4.4.2 积极宣传推广

网站的影响力除了受自身质量影响外,宣传推广也很重要。最常见的推广方法是开展搜索引擎营销。大多数网民通过搜索引擎获取信息,一个搜索引擎友好的网站更容易被游客查询到。为了被搜索引擎收录并排名在先,就要进行网站优化,尤其重要的是对网站结构和网站内容优化。结构越清晰的网站,获得外界承认的机会也就越多[25]。在设计网站时,要建立网站地图,合理规划和命名文件夹和文件,页面之间链接通畅,符合用户浏览习惯,页面尽量小,还要针对搜索引擎的检索特点进行网页标题、关键词和链接优化。另一种可行的增强影响力的方法就是网站之间的资源合作,常见形式有互换链接、互换广告、内容共享、用户资源共享等。

4.4.3 树立网络形象

网站形象直接影响浏览者对网站的信任程度。除了网页设计外,网站的域名、名称、标志(LOGO)等都是影响网络形象的重要因素。笔者在访问样本地市级旅游局官网时发现,这些网站的网页设计都比较成功,图文并茂,形象美观,有统一和标志和名称,但在域名方面缺乏统一规划。目的地旅游官方网站使用“” 后缀的独立域名,能够使游客迅速识别网站性质,从而增加信任感。然而很多旅游局网站域名却很不规范,如21家地市旅游局网站中,有独立域名的只有7家,占33%;24%的域名只是当地政府网站下的非独立域名,如惠州旅游局网站的域名是:。其他43%的网站域名则是.com//.net等。域名被称为网上商标和互联网门牌号,是网上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合适的域名对于提高网站的影响力价值极高,旅游官方网站在选择域名时要予以充分关注,尽量使用通用和规范的域名。

4.5 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链接分析方法虽然在理论和实践应用上已经趋于成熟,但用于旅游官方网站的影响力研究还只是开端,也存在学者们普遍关注的一些问题。首先是数据的收集。由于网站链接是基于整个互联网,使用商业搜索引擎是最佳选择,但也存在一定缺陷。如搜索引擎的覆盖率不够大,检索式带来影响等。此外,研究样本的代表性问题。广东省是我国旅游大省,旅游业发展遥遥领先,互联网普及率也相当高,旅游电子商务水平高,以广东省地市级旅游局网站为样本有一定代表性,但如果能够扩大范围,同时考虑动态因素,结果可以会更准确。此外,在研究旅游官网时如果能够将内容分析和网络链接特征相结合,可能会得到更有价值的登记处等,这些都有待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艾瑞咨询.2011年在线旅游发展趋势报告[EB/OL].http:∥/Zt/161422.shtml.

[2]高静,章勇刚.基于eMICA模型的旅游目的地因特网营销评价[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49-53.

[3]Koufaris M.Apply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flow theory to online consumer behavior[J].Information System Research,2002,13(2):205-323.

[4]CNZZ.2012年1月在线旅游行业报告[EB/OL].http:∥/content.php?tid=529 & type=37.

[5]郭晶晶,侯志强.政府旅游网站与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2):73-77.

[6]李群轶.基于游客需求的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系统评价[J].旅游学刊,2010,(8):45-51.

[7]曾荷.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6-7.

[8]汪传雷,等.基于计量的链接分析文献研究(2001-2010)[J].吉首大学学报,2012,(1):122-125.

[9]邱均平,陈敬全,段宇锋.中国大学网站链接分析及网络影响因子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3,(6):151-155.

[10]吴茵茵.美国高校学科的网络影响力评估研究[J].情报杂志,2010,(5):129-132.

[11]晏尔伽.中国省会城市政府网站链接分析[J].情报科学,2008,(2):218-223.

[12]芮宝宣,司虎克,李芳,等.基于链接分析的我国省市体育局网站信息特征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5):62-68.

[13]黄贺方,孙建军.基于链接分析的网站评价实证研究——以四大门户网站为例[J].情报杂志,2011,(1):74-77.

[14]朱雷.中美两国医院网站网络影响力指标对比评测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3):64-67.

[15]杨波.链接分析中的数据采集技术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0):44-48.

[16]Kim H,Mike Thelwall.Local government websites in Finland:A geographic and webometric,analysis[J].Scientometries,2009,79(1):157-169.

[17]黄微,李吉,王文韬.基于链接分析法的我国省级知识产权局网站的网络影响力分析[J].情报科学,2012,(2):265-267.

[18]Lu J,Lu Z.Development,Distribution and Evaluation of Online Tourism Services in China[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2004,(3):221-239.

[19]马秋芳,孙根年,张宏.基于WEB的省域旅游地品牌符号表征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11,(3):15-19.

[20]Choi S,Lehto X Y,Morrison A M.Destination image representation on the web:Content analysis of Macau travel related websites[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1):118-129.

[21]李君轶.基于游客需求的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系统评价——以我国省级旅游官网为例[J].旅游学刊,2010,(8):45-51.

[22]方世巧,马耀峰,李天顺.省级旅游官网信息协调性评价指标权重模型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4):307-309.

[23]张倩,滕红,袁小姗.基于链接分析法的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网站影响力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11,(6):833-837.

篇2

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中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在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要求测评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语言文字表达和合作协调能力”。同时,教育部与其他部委的相关文件中也一再强调学生以及职业人士的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而这些部分,也正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涉及较少而需要加强的,与此同时,这些文件的精神也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革新,教育模式的大胆创新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使得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跳出单一知识层面,逐渐向综合性人才迈进。因此,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实施应用型教育已经成为适应人才需求的迫切需要。“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上,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的政府、行业组织、职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对“职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感性认识,并且深度也还不够,仅仅是进行了一些初级的研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相应的培育机制和长效机制。因此,需确立“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宗旨;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构建“两体三层一主线”课程体系;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采用“能力本位,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来讲,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无论是从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及办学宗旨来讲,还是从学校的专业人才方案及目标来讲,都是势在必行的。

二、研究目标

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在培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过程中,应结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综合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的现实情况,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核心能力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社会适应性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学生的核心能力,增强从业竞争力。通过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育,探索并解决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与教学的途径以及方式方法,通过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如何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推广核心能力理念,增强核心能力意识,培养学生今后在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发展和晋职成功时所必备的职业核心能力。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建立核心能力培养特有的方式,科学合理地设置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如何改革学科性教学惯用的注入式、启发式等方法,将行动导向法应用到核心能力培养的培训中,创新适应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新模式。

三、研究意义

(一)是高等院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体现

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完善的重要方面,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各类人才的培养规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对处在第三产业生产链基础环节中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和新的标准要求,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职业核心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具有较强的复合型和实务型,既要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又要具有服务、管理、营销、策划、沟通、合作、应变等的实务技能。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是高等院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体现。

(二)有利于培养真正适用于行业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多采用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的“三段式”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虽然比较符合教育规律及师生习惯,可以使学生学到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比较突出。但这种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对象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近些年来,有些学校探索着进行了MES教学和一体化教学,进行各种教学改革尝试,但三段式课程模式整体框架仍未能被打破,生产实践的针对性不强。因此,要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按照培养岗位能力的需求,突出实践性教学特色,有针对性地选学相关学科知识,侧重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核心能力和社会岗位需求构建具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教学改革之路,培养真正适用于行业的应用型人才。

(三)有利于更好的体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及价值取向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个方面的核心能力。当前,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所必备的能力,也是在校、已就业和即将就业人群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它也必将成为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其中基础核心能力是高等院校教育的核心任务和立足之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态势过渡到大众教育态势,而在大众化教育态势下,出现了就业难的严峻就业形势,不利于当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是众多高等院校的合并与升格,许多专科和高等职业院校,则在完成“专升本”目标后,纷纷朝着学术研究型的方向发展,其发展重点自然就放到了硕士点,甚至是博士点的建设上。然而,根据对社会发展需要的分析,社会对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有一定比例的,大致是1:4,也就是说,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比学术型人才多得多的应用型人才。这意味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如果地方应用性本科院校都只顾朝“高层次”发展,不注重面对我国经济建设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准确定位,必然使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脱节。本科教育除了继承了传统意义上的培养少数精英的职能之外,还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能够适应岗位不断变换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在于要求培养对象掌握核心能力的知识和理论系统,而在于培养能力。通过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对象能够提高不断适应新的岗位而应对高就业压力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作为职业人士就业的软能力,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核心理念,有利于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即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从学科体系教学转向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模式借鉴

面对当前的高就业压力,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讲,其本科层次教育的职业导向是指以追求实用性,并以其职业适应能力为体现特征。其最核心的问题是能够根据各旅游企业对不同工作岗位的人才素质和技能的需求,采取“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等应用型人才。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就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指导学习者在专业学习和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即核心能力的素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以“能力本位,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为载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通过“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实践模式教学,对人才进行创新培养,就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而言是一种创新。我们有必要以职业导向的眼光对“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重新认识,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模式借鉴。

(五)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应该大胆改革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培养、培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创新教学计划,从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训基地及内涵建设等方面全面改革创新,让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去实习实践并且顺利就业,营造就业环境体验就业岗位,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能发展的,心里有思考技能、眼睛有观察技能和手上有做事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培养、培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条适合企事业用人要求和高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正确之路。培育职业核心能力,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适应更高层次职业和岗位的要求。学生通过现场情景模拟,既接受了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同时又接受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由会考试型向学做人做事型的方向转变。因此,“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培育职业核心能力的教育模式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要求。积极探索培育学生核心能力的教学改革体系,对于构建复合人才市场需求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总结

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所处的地域环境、经济特点、教学资源各不相同,各地方有着不同的经济特征及人才需求。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解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在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支持下,推行“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核心能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为地方性应用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需求的教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健.本科旅游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接轨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5(01).

[2]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与必然趋势[OL].http://.cn.

[3]杜江.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调整与课程体系的变革[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111-114.

篇3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篇4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篇5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篇6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颜醒华 .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39-42 .

[2] 田里 .旅游管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3] 姚行正 .对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浅层分析(J).企业导报.2009(07):153 .

[4] 颜醒华 .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造.2007(01):21-24 .

篇7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颜醒华 .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39-42 .

    田里 .旅游管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姚行正 .对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浅层分析(J).企业导报.2009(07):153 .

    颜醒华 .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造.2007(01):21-24 .

篇8

所谓旅游管理,指的就是从事旅游业的管理者运用其管理的各种职能,目的是为了向旅游者所进行的旅游活动提供服务,并且保证服务质量,对旅游业所进行的有计划、有指挥、有组织的调节与监督活动,其中包括旅游业的部门、人、财、物、地区等。旅游管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体现在,旅游管理是具有外部协调作用的,在国民经济中,旅游业是一门独立的行业,旅游业也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行业,旅游管理能够协调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需要,与国民经济的众多部门密切相关。第二方面体现在旅游管理的内部协调作用,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行业,其内部的各个部门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旅游管理提供最基本的保证。第三方面体现在旅游业的需要,旅游业是我国第三产业的支柱。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不容忽视,它从不同的方面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更具有对外开放的功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有关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一些有关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缺乏后续的法律法规,旅游管理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后续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及时的跟上,造成了约束力减小。旅游行业发展的步伐较快,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跟上其发展的步伐,法律法规中涉及的侧重点不一样,对游客以及一些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

我国的旅游管理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利与手段。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些部门创办了一系列的服务企业,然而这些企业的产权等都归属于不同的投资部门,这样各自为政,彼此跌价竞争,导致了旅游行业内部的混乱,失去平衡与控制。

(三)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失衡

旅游商品能够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旅游商品具有很大的利润,但是在生产销售上并不协调,产品品种不新颖,老化单调。旅游交通更是一个难题,会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三、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完善措施

(一)健全旅游管理体制的法规体系

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法律法规,有关法律法规要紧跟旅游业的发展步伐,不能出现法律漏洞,增强约束力,对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增加合理的、科学的法规法律,做到平衡处理,不偏不倚,只有有效合理的法律法规,才能保护人们以及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

(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考虑相关者利益

在旅游管理活动中,要考虑到管理者以及游客还有当地人们的一些利益。根据笔者的了解发现,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会给居民的利益带来损害,打扰人们的生活,给当地的居民带来的巨大的贫富差距。所以,在对旅游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同时,必须要将相关者的利益考虑进去。

(三)加强旅游管理的监督力度

要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一定要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监督体系,对管理者以及高层管理者进行监督。这个监督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对旅游业所经营的项目进行监督,一些地方的政府不能干扰旅游业的发展与经营,管理者要定期上报旅游业的经营规划。另一方面是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国家旅游业的有关部门应当定期对管理者进行监督管理,不能,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危害社会的秩序以及造成环境污染等。

(四)加强旅游管理行业的体制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就是行业管理。我们所要制定的旅游管理行业的体制要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化与发展,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老套的守旧的旅游管理体制应该被淘汰,不仅不适应改革开放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甚至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将守旧的管理体制改变为行业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所谓的行业管理是要对企业进行分类的,依据的是企业产品的不同特点以及劳务的不同特征,然后通过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归纳管理。这样,无论是归属于哪个部门的旅游企业,如果从行业的角度出发,都应该统归于旅游局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行业的改革需要改革主管部门的职能。要从三个方面实现转变,第一个方面就是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第二个方面就是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最后就是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

四、结语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型的行业,是第三产业的支柱,也是国家经济发展与来源的重要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管理体制也面临着重要的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制约着旅游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建立。面对这些制约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我们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采取有力的措施与对策,使得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更彻底、更完善。能够让我国的旅游事业更快速健康的向前发展,从而加强我国的国民经济。

参考文献

[1] 徐嵩岭.中国遗产旅游业的经营制度选择——兼评“四权分离与制衡”主张[J].旅游学刊,2003(4) .

[2] 吴耀宇.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与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4.

[3] 胡北明.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剖析我国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的改革[D].四川大学,2006.

[4] 张晓.加强规制——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管理与利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篇9

就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而言,截止2013年,在全国高校信息综合查询系统中,查询至少有500多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开设有旅游管理相关本科专业,其中属于管理学类约有470所左右;15所学院开设的是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属于教育学类;属文学类的旅游管理本科院校,如邯郸学院、江西城市职业学院、北京民族大学现代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旅游产品设计方向,另还有十几所高校英语专业开设旅游英语方向;属经济学类的有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体育休闲与健康方向);历史学类的有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与旅游管理双学位。另有40多所高校开设了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多属管理学类。从学科分类来看,旅游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存在,因此开设院校仍以经济管理类院系为主,课程体系仍以工商管理的基础理论为主。近年来,随着休闲旅游、体育旅游、旅游商品的发展,目前也有少数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朝体育、休闲、产品设计等方面发展,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研究方向发展正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旅游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与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现象共存

一方面我国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快速扩张,目前我国约有50%以上的高等本科院校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以贵州为例,现有26所本科高等院校(独立学院8所)中,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就有16所,占比61.5%。另一方面,我国旅游管理本科院校毕业生面临行业内就业率低的现象。我国旅游行业一直存在人才紧缺现象,但这些具有高学历背景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却面临就业难题。在2009年由专业调查公司麦可思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把统计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失业率前10名或失业量前10名的专业定为红牌专业,把除红牌专业外同时位居全国应届毕业生失业率和失业量上升最快的前25名的专业定为黄牌专业,旅游管理即是其认定黄牌的专业之一。

可见旅游教育规模的扩大不能视为旅游教育真正的繁荣,这种盲目开办旅游专业带来的问题更多,以至于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就限制批准高等院校新设旅游本科专业。在2012年的新版专业目录中也被设成了国家控制布点专业。2012年,我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由2011年的1115所减少至2012年的1097所,减少18所,在校生人数也首次有所下降,由2011年的599.828千人降至2012年的576.217千人,同比减少23611人,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出现萎缩现象。其实早在2008年,保继刚、朱峰就曾在《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30年发展现状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我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

三、我国旅游高等院校地域分布和师资分布极端不均

从我国旅游院校地域分布来看,高等旅游院校数量较集中的省份如江苏(92所)、广东(76所)、四川(71所)、河南(66所)、安徽(57所)、浙江(54所)等省份,均是旅游资源富集的省份,这些省份旅游业发展较早,旅游高等教育发展也相对成熟。而高等旅游院校数量较少有(3所)、新疆(3所)、宁夏(4所)、青海(5所)、甘肃(12所)、海南(15所)、贵州(19所)等省份,多是经济较落后,旅游业亟待大力发展的省份,这些省份旅游业的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旅游高等教育仍需进一步加强,这也体现在近年来审批的新增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院校大多属于这些地区。

从专业师资分布来看,由表1可知,目前全国旅游专业师资人数较多的省份有广东、安徽、山东、黑龙江、四川等省份,专业师资人数均上1600以上,旅游专业师资人数最少的省份是宁夏、,不足百人。目前国内高等旅游院校专业师资校均23人,但师资与在校生数比例严重不均,根据生师比(即在校生人数除以专业教师数)来看,全国旅游专业生师比平均值为23:1,专业师资最紧缺的省份是山西,生师比高达274:1,其次是天津生师比61:1,江西生师比54:1;专业师资较富裕的省份是黑龙江,生师比6:1,其次是吉林省,生师比11:1。(见表1)

四、毕业生高流失率现象成为长期困扰旅游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大难题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行业流失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毕业即转行,另一种是毕业进入旅游行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再转行。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曾对河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近5年的招生、近3年的对口就业率、3年内的流失率详细调研后发现:该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在85%以上,对口就业率平均在56.8%,可3年之内的流失率几乎达到90%,即3年内稳定在旅游企业工作的学生不足10%。如此高的行业流失率意味着最终只有10%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以致用,其余90%学生脱离专业和这个行业,这不仅是旅游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反映出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造成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的原因众多,社会层面、学校层面、企业层面、学生自身层面均存在一定责任。因此要想解决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行业流失这一现象,仅靠高校自身之力是远不够的,而应是旅游行业、学校、学生甚至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从图一可看出,我国高校旅游专业发展面临转折,院校和学生数量首次呈现负增长,在我国乃至全世界旅游业发展前景大好的背景下,这一现象已经为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敲响警钟,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改革刻不容缓。

五、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亟待改革与创新

(一)我国高校旅游专业需实现均衡发展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院校数量、师资力量等方面均存在地区不均衡现象,地区间教学水平差异也极大,师资缺乏、院校数量较少的地区往往是经济不发达,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的旅游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可以解决这些地区旅游人才短缺的问题,促进这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未来我国高校在旅游专业设置、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师资培养、政策扶持等方面都应向这些地区倾斜。对于高校旅游教育资源富集的省份,其高校旅游教育发展应向精、专转变,而对于高校旅游教育资源匮乏的省份,高校旅游教育发展在追求质量的同时,也应实现数量上的同步增长。即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高校旅游专业地域分布应实现富集省份优胜劣汰的适度萎缩政策,而对匮乏省份应是重点扶持的适度发展政策。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从高校层面来看,我国高校旅游专业出现数量减少和萎缩现象,关键在于高校自身。众所周之,目前我国旅游业产值每年以2位数增长,增速远高于我国GDP增长,旅游专业人才在全国都存在紧缺这一现象,高薪招聘旅游专业人才的广告和企业并不在少数。一方面人才匮缺,另一方面,高校旅游专业大量毕业生行业流失,这一矛盾究其原因,仍是我国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错位现象。同时,高校缺少对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的培养和职业规划教育。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均是90后这一群体,大多均是独生子女,这一群体未来也将是服务行业的主体。但这一群体大多数由于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缺少耐性、未受过苦、讲个性、缺乏责任感等共性。因此,当他们毕业进入旅游行业,由于对职业认知不足,对旅游行业职业发展特点与现状认识不够,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又无管理经验,眼高手低,自然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也忍受不了服务行业对员工严格的要求和辛苦。因此,作为高校,面对90后这一群体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等设置方面均需要调整与创新,以适应这一群体。对这一群体的职业认知教育、职业规划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与环节。

(三)社会及旅游行业观念的改变

篇10

为了满足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改革势在必行。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道路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改革的方向所在。综观各高职院校的改革,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实习基地的建设等是关注的重点。笔者从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专业意识的培养、专业技能的提高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一些建议。中国

一、 从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确定专业方向

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目前,在专业的设置上,旅游院校利用其优势,开设有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等专业,但也有不少的院校只设旅游管理专业,把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各类企业从事旅游事业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我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就是其中之一,培养的是具有宽泛知识、在各岗位都能发挥作用的“多面手”。

然而从学科的分支来看,旅游管理学科是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新兴学科,包括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风景区管理、会展旅游管理、餐饮管理、休闲娱乐管理、旅游行政管理等方向。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是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而不应该是各行业都能用的“多面手”。

从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很广,有去旅行社当导游的,有去酒店做服务的,也有去会展企业的等等。但从忠诚度来看,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经常换单位。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工作单位的期望高,感觉不合适就换工作,但另一方面也因为学生所学的知识广却不专,似乎在哪个岗位都能用,但用起来又不是那么得心应手。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旅行社需要的新手少,却有很多毕业生想进旅行社;酒店需要的毕业生多,但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愿去酒店;会展企业的人才少,而会展专业的学生不多。

如何解决学与用的问题、解决毕业生就业与用人单位用人需求的问题,笔者认为应把旅游管理专业分为多个专业方向,按市场需要灵活、及时地进行专业方向的调整,按不同的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如旅行社方向、旅游酒店方向、旅游景区方向、会展方向等,这样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可以解决以上矛盾。针对广西的经济发展情况,目前旅行社的员工趋于饱和,酒店人才缺乏,随着广西会展业的发展,会展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设置酒店方向和会展方向。我校地处南宁,南宁市的会展业带动了酒店业的发展,会展人才和酒店人才的需求量大,旅游管理专业的方向侧重点应在于酒店方向和会展方向。

二、 注重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

所谓专业意识是指自觉运用本专业的系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在其职业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在从事本专业学习与工作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具体内容涉及服务意识、自觉行为意识、竞争意识、服从意识与创新意识等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侧重于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因为专业意识是一种意识形态,其形成的过程较长,旅游专业意识的培养应从学生进校开始进行。

(一) 在入学时注重专业意识培养

入学教育的环节之一是专业教育。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教育中既要让学生认识本专业,了解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学习环节,又要让学生对将来的工作领域有所了解,让学生喜欢本专业。同时,把专业意识培养的方案交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专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让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要注意自己的专业意识的培养,比如礼貌待人、人际交往等。

(二) 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注入到日常的教学当中

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意识是服务意识。服务意识养成可从日常生活做起。现在的大多数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缺乏服务意识。建议在班级管理中形成为老师服务的班规,如每天都有学生做好值日工作,帮老师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等,日积月累,学生的服务意识会慢慢形成。礼貌待人是做好服务的前提,在教学当中,把礼仪相关知识教给学生,教师也要身体力行,在班级中形成使用礼貌用语、礼貌待人的氛围。有的旅游院校要求学生进校后购买统一的服装,要求上课统一着装,这也是培养酒店方向的学生良好专业意识的一种有效的办法。

三、 多角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一) 按高职教育的要求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专业技能的提高离不开实践训练。按高职的教育要求,实践技能训练应占教学总学时的一半以上。在教学当中,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保证学生得到相应的训练,提高其动手能力。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学习提供了场地,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方式进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各院校的重视。转贴于中国

(二) 口才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口头表达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如同服务意识的形成一样,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来自于不断的训练。每一堂课的课前十分钟可用来进行口才训练,三年下来,每个学生都将得到多次上台讲演的机会,口头表达能力将大大提高。

(三) 以赛代训

技能竞赛是丰富和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能逐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中国

目前,旅游行业的技能竞赛已在各高校和企业大力开展。大力倡导、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比赛,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同时,优秀学生的参赛表现会得到相关业务单位领导的肯定和赏识,从而直接赢得参与企业工作的机会。

(四) 发挥旅游协会的作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校的旅游协会成立多年,一直以来是在旅游管理教研室的教师指导下开展工作。但近年来,旅游协会每年主要做一件事,就是协助开展科技活动月的导游技能大赛这一活动,除此之外基本没有发挥其它作用。其实,旅游协会还可以开展多项活动,比如邀请专家举办与旅游相关的讲座,组织知识竞赛,组织协会成员到户外参加活动,利用协会会员的力量开展科研活动等等。通过组织活动,可以让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锻炼,会员也可以在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起专业意识,从而更加热爱旅游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专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培养高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教师把旅游学、管理学、文化学的基本原理渗透到各门课程当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其专业技能,专业改革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篇11

[作者简介]祝招玲(1976-),女,黑龙江伊春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教育;钱璐(1990-), 女, 本科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实践教学是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1]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需要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强化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是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涵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分为三类:课程实训、认知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

(一)课程实训

课程实训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主体部分之一,贯穿于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实训内容必须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实训大纲的要求进行,设置具体的实施步骤以保证课程实训的质量与效果。

(二)认知实习

认知实习是按照培养方案及实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到景区景点、星级酒店、旅行社等企事业单位参观,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实习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习报告,主要针对实习单位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旅游企事业单位运营和管理的状况,提高对旅游业的认知度。

(三)毕业顶岗实习

毕业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学生到旅游行业的一线进行顶岗实习,将所学知识和旅游业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毕业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为时半年,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实习与就业的自然对接。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实践教学现状

多数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大致如下:大一安排在当地的酒店或旅行社进行1~2周认知实习。认知实习主要是以调查了解、参观学习为主要实践形式,目的是让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增强对旅游业的兴趣和认识;大二或大三时安排两周左右的景区实习,主要是以情景教学、案例分析方式进行,属于专业考察类型的实习,其目的是让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发展规划有一定的了解;大四理论课程全部结束后,一般会安排3~6个月的毕业顶岗实习,到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集中或分散实习。集中实习便于学校管理,分散实习也就是自主实习,由学生根据未来就业方向选择实习单位。在寒暑假还会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并在下一学期开学初上交一份社会实践报告。学校安排社会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旅游业的现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社会实践并没有受到学校及学生的高度重视,多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很难按时完成,最后交到学校的实践报告几乎都是在网上下载并改写的。

(二)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这是阻碍实践教学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实践教学活动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因此误导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忽视技能性训练课的重要性,在参加实践课程的过程中缺少动力,不利于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各地方高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有特色的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多数地方高校只注重实践内容与时间评价,往往忽略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与条件体系的建立,导致学生实践能力难以提高,专业不专,能力不强,在就业中缺乏优势。

3.实践教学管理不到位。虽然实践教学得到大多数地方高校的认可,但由于受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环节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实践教学仅体现在课程安排上,但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或缺少严格的管理措施,课程实训难以落到实处,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有限。

4.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目前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在教育观念、理论研究及投入等方面与社会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实践教学已经跟不上旅游业的发展步伐。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应用性、探索性课程开设较少,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较差。由于旅游管理教育从发展之初就面临着投入不足的问题,所以很多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地方高校校内实训设备单一、落后,甚至没有校内实训场地。这样的现状无法满足当今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需求,很多旅游相关企业特别是酒店行业反映,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操作能力不强,不及专科毕业生。

5.实习层次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很多东西要学,应该根据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及实际情况明确主要实习目标,使学生的实习更具有针对性。通常情况下为了方便学校管理,学校一般会安排学生在酒店进行专业实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酒店常常不愿意为学生提供轮岗的机会,导致学生只能在一个部门的某一岗位进行实习,缺少对其他部门和岗位的了解,达不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一)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有准确的定位,明确专业方向、扎实理论基础、强化专业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及旅游企事业单位用人的需求,这样才会使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注重实践内容和方式的制定,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三)合理安排实践教学、重视实践环节的设置

第一,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在校内成立实践教学中心,安排实践教学场所,让学生做旅游实践的模拟,校外加强与实习单位的合作。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方式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素养的提升。第二,业内实践与业外实践相结合。除了安排学生在酒店、旅行社、旅游规划部门实习外,还应鼓励学生参加行业以外的实践,可以参加一些商业促销、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开阔眼界,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第三,统一实践和自主实践相结合。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有利于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同时,给学生自由安排自己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实习地点和场所,会更有利于学生就业。

(四)加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首先,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如酒店行业的餐饮、客房服务实验室,旅行社的旅行线路的规划实验室、导游员的模拟实验室等。校内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及有效利用会保证学生在旅游企业实习的顺利进行。其次,校外实习基地要具有设备先进、管理严格、客源稳定等特点,校外实习是实践教学环节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应保证与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机会,在企业实习期间应与企业协调,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及未来就业意向提供轮岗实习的机会。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篇12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5—0041—08

1

引言

旅游业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具有先导作用和关联带动作用的产业,其对经济发展具有高贡献率等诸多优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直接促进了旅游教育的蓬勃发展。2010年全国旅游高等院校及开设旅游系的普通高等院校和成人高等院校已达967个,学生数达596095人。旅游教育的发展为行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旅游业提供了一定的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01077)与西安市社会科学基金(12T20)共同资助。[This study was supposed by a grant from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to BAI Kai)(No.40901077)and SoeialFoundation of xi’an City(to BAI Kai)(No.12T20).]

[收稿日期]2011-09—20;[修订日期]2012一03—19

[作者简介]白凯(1974—),男,回族,副教授,博士,陕西西安人,研究方向:旅游市场开发和游客行为,E-mail:.cn;倪如臣(1989—),男,江苏沭阳人,2007级本科生;白丹(1990—),女,陕西西安人,2009级本科生。

人力资源保障。但是,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数量布局和规模布局不尽合理,人才的特质与市场的需求契合度不高,旅游教育体系的建立尚待完善,旅游学科的建设尚未完成等。另外,旅游学的学科地位一直未明确,学界人士希望旅游学成为一级学科的呼声越来越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GB/T13745—92)》,在一级学科“经济学”下设有二级学科“旅游经济学”(代码790.67),包含旅游经济学理论、旅游经济管理学、旅游企业管理学、旅游事业史和旅游经济学等5个三级学科,在一级学科“地球科学”下的三级学科“人文地理学”(代码170.4520)注明了包含“旅游地理学”的内容①。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0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旅游经济(代码0201s1)”被列为“经济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在1997年增设了“管理学”学科后,取消了“旅游经济”学科,增设“旅游管理”(代码120203)学科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中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办学体制和投入不足的双重制约,使得旅游管理本科培养在诸多方面存在一定限制,“轻基础、重应用”倾向突出,但在应用方面又很难与西方旅游管理的培养模式比肩,尤其在专业实习方面。另外,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流出旅游业的情况严重,旅游教育和旅游行业出现了一定的“供需错位”,从而出现大学生对旅游专业的认可度不断走低,本科生旅游行业内就业率不高,企业不敢用本科生、留不住本科生等诸多负面现象。上述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制约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现阶段旅游管理本科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情况,通过实际调查发现旅游管理本科生对专业的认同构成和评价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文献述评

2.1认同

认同(identity)这个概念首先由弗洛伊德提出,也被称为“同一性”,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目前,西方学界对认同概念的理解大体上是指人们在一定意义上对自身同一特性的意识或内在界定,欧洲学界则将其划分为个人认同(personal identity)与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两种。个人认同指个体对自己一定独特性的意识,个人认同使个体在时空上确立自己是同一个人而不是其他人;而社会认同则是个体对自己处于一定社会群体、社会范畴(socialcategory)的意识。

学者们对认同所包含要素和功能理解不一,但细化认同研究脉络后可知,认同包含了以下的基本特征:(1)认同是复合概念,是由个人的驱力、能力、自我概念、生活经历、性别角色、所承受的团体规范等建构而成的;(2)认同是动态的结构,会随时间而发生改变;(3)认同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个体将过去行为与未来期望同自我密切关联;(4)认同包括自我肯定与自我认识;(5)认同为个体提供未来的目标与方向。

认同对个人发展如此重要,个人越能察觉自己的独特性及与他人的共同性,越能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这也说明,认同对个人生涯的未来方向、个人的人际关系及个人的社会作用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篇13

经营性实训基地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一种。校内经营性实训是在全真的经营性实训基地中,通过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全真的经营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经营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学习与就业无障碍对接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室(基地)的类型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室(基地)的类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较为常见的建设类型有如下几种:

(一)学校自主建设

这是较为传统的建设模式,实训基地所需的场地、设施设备、人员等均由学校提供和配备,建设完成后对外营业。这种模式的经营可采取教师兼职和外聘专业人员两种方式来完成。

(二)校企合作建设

1.筑巢引凤型

学校和企业双方协商,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由企业派遣管理人员,对实训基地进行管理,组织学生开展经营和实训,这类似于酒店行业聘请专业的饭店管理公司对其进行管理,在利益分配上,双方协商拟定。

2.合作互补型

学校和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共同出资建设,实训基地建成后共同管理,组织组织学生开展经营和实训,并共同分享利润和承担风险。

3.赠送、赞助型

企业和机构赞助部分设备,学校配套完成实训基地建设,基地建成后由学校自主经营和安排实习,企业在方便的情况下提供一定人员支持。

三、校企共建经营性实训室建设背景

2011年,重庆过程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教研室与重庆英邦职业培训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重庆英邦职业培训学校依托于西式餐饮文化,开设咖啡、调酒、西餐、西点等西式餐饮培训课程,培养具备标准的实用型、复合型的就业、创业人才。我院旅游管理教研室与英邦教育的合作,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在陆续引进英邦教育相关教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咖啡师、西点师、调酒师等职业技能的培训后,校企双方均有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意愿,就校企共建经营性实训室――西点实训室达成了共识。

四、校企共建经营性实训室建设模式

经过与重庆英邦职业培训学校的磋商,双方达成共识,采用“合作互补型”模式来建设西点实训室,具体方案如下:

(一)企业提供大型设备和技术支持

英邦教育提供包括烤箱、冰柜、搅拌机、醒发箱、蛋糕模具、蛋糕裱花工具在内的主要设备和技术支持。

(二)学校提供场地和部分设备

学校提供实训室所需场地和提供部分设备。

经营性实训室场地的选取,不同于普通的实训室,既谈到经营,选址尤为重要。因此,考虑到经营、实训和上课三方面的需要,我们计划在学院教学楼1楼选择两个教室来筹建西点实训室。一个教室作为对外营业也用,按正规西点屋的标准来布置,设置吧台、展示柜和就餐区;另外一个教室作为烘培教室,除烘培所需的仪器设备以外,安置课桌椅,作为平常上课、培训用。这样,便可实现在不打搅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实现经营,让学生在全真的环境中,实现教、学、做、售一体化。

(三)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建立合适运行管理机制

西点实训室建成后,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与英邦教育协商共同制定各岗位工作职责、服务流程、质量标准和学生实习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合适的运行管理机制,达到学校、学生、企业共赢的局面。

(四)项目负责制,学校主导,企业协助,学生参与

西点实训室的经营采取项目负责人制,在旅游管理教研室中,选择一名责任感强的老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具体安排经营的相关事宜;企业定期派员工作为企业督导来指导产品制作和协助解决经营中所面临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则通过竞聘、培训、上岗、轮岗、考核等方式参与实训室经营,并建立晋升机制,让技术过硬、考核优秀的学生进入管理岗位。

(五)采取老带新模式,逐步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根据晋升制度,提拔符合要求的高年级学生在实训室顶岗带薪实习,采用老带新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其主管能动性,逐步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老师和企业督导把关的经营管理模式。

五、建设意义

(一)深化校企合作,突出“工学结合”

作为旅游管理教研室首个校企合建的实训室,西点实训室是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有力支撑。

(二)改善学生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实训室建成后对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的专业教育过程中,我教研室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实训室学习操作并实习。并借助校企合建的实训室的优势,从英邦教育和万豪酒店、南方君临酒店、喜来登酒店等聘请一批经验丰富、能力全面的管理人员为学生的实训教师,对学生的实习做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全真锻炼,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零对接”

建成后的西点实训室,我教研室将对外经营,指派专业教师作为实训室经理,在企业的协助下,建立起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让学生参与实训室的经营和管理,并对优秀的学生进行提拔。在这样的一个全真环境下,学生不仅能学到相关的专业技能,还能熟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使学生能在毕业时便能顺利到企业上岗,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零对接”。

(四)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教师利用实训室练习专业技能,提高教学业务能力。另外,我教研室老师可依托西点实训室和英邦教育,考取包括西点师在内的多个专业资格证书,以获得双师素质。

(五)提高和完善学院教学手段,提升学院办学形象

学生学习期间有无完善的教学手段和配套的教学设施,不仅关系其学习效果,并且具有直接的口碑效益。一个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反映了学院的办学实力,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对今后招生,专业发展都关系重大。

参考文献: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内涵及其问题研究》,《教育理论与教育研究》,2011年8月。

[2]李玉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场所建设的新方向》,《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