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对于我国农村改革以及发展目标来说,我国需要不断的发展,并且在科学发展观有效的落实下,有效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建设,除了将家庭联产承包作为基本的经营体制外,还应当加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力度,从而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主体同市场经济实现衔接的目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集体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供以借鉴。
一、集体经济的重要性
集体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大的作用。在今后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集体经济也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经济实力的强与弱,关系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效,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群众福利的提高,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集体经济的发展,对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没有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农户提供服务等职能,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就会就丧失了有效的载体。在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严重缺失的情况下,集体经济的发展能够扩大农业公共积累,为农业生产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使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提高农业效率,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优化工业布局和城镇布局,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
发展集体经济可以改善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弱势地位。在农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的地方,农民分散经营的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生产经营信息不灵通,在市场交易中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集体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推动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集体经济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对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发展、农村振兴、农民富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重大意义。
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就是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中国农村能够真正带领农民集体致富的,还是要靠集体经济组织,典型如江苏的华西村,河南的。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农村就建设得好。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都是一种强大的支撑,并且在农村转型与发展中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快集体经济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从当前农村的实际状况出发,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应当努力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1、明_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性质
家庭联产承包制,不仅仅只是注重单干,也不是作为个体经济,而是将这种形式逐渐引入到集体经济中,进而成为集体经济的一种责任制方式,一种双层经营的体制模式。对于这种双层经营体制来说,在进行统分结合的模式以及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包含诸多生产力,有着较强的适应性。
目前农业经济再生产在某些地区处于停顿状态,集体服务和支持流于形式,农业生产和收益受到影响,这是引发农村地区各种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因此,必须重视集体经济的建设,努力完善各种制度,切实保护和使用好各种集体资源,加强集体经济实力,提高其活力,才能树立和巩固其参与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进一步赢得农民的认可和信任,完成其重大的历史使命。
2、重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构建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依据相关法律制度加大对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的力度,建立完善的村级财务运作以及相应的制度。主动探索以及农业发展机制,在遵循家庭承包经营、落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同时,积极将农业用地引入到规模经营中。
各级有关部门及其政策都需要主动调动集体经济的不断进步,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氛围。而集体经济主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存在密切的联系,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应当给予大力支持,在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有关方面不断鼓励各种集体经济的发展,推动集体经济朝着未来的方向发展,能够起到自我发展的能力。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当慢慢加大对基础设备、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3、发展集体经济要重视制度建设
将产权落实作为重点举措推动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不同形式的集体经济。加大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力度,从而最大程度为集体资产的增值空间提供保障,无论是在财力还是在物力方面都应当提高集体经济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以及科学管理约束体系。不仅仅在经营的时候只是在村庄,还应当慢慢的发展到不同层次的经济组织中。不仅仅如此,为了进一步保护相关的合法权益,避免集体资产的过度损失,相关部门还应当从法律的角度上对集体经济引起必要的重视。
4、改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状况
集体经济所具有的优势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所存在的作用。在集体经济发展速度的地区,集体经济有着雄厚的力量,农民群众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有着较高的程度,同时也作为新农村面貌的呈现方式。而对于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的地区来说,出现儿童辍学的情况较为频繁,社会没有良好的治安,严重的可能会存在封建迷信活动以及相关的赌博风气盛行。
5、壮大集体经济力量,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相关部门应当始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集体经济,促使农业规模经营、产业化等有关方面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大力支持不同种类的合作社、行业协会等有关队伍,将农业生产水平以及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以提升。加大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的力度,能够打破以往的格局,为农民朋友在社会中的地位创造有利条件。
三、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得知:对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来说,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这样就要求相关部门需要对主动的调动不同因素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并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水平,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而农村集体经济的落实情况有着不同的出发点,这样就促使各个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应当满足当地的相关要求,最终实现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2
一.空间体验的含义
空间体验是指人们在对室内外建筑的接触与认知过程中,以自身居住、工作、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具有亲身经历、认识事物、感受生活过程的直接体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人们在进行体验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经验及主观想象将设计理念融入到环境艺术建筑中来,以便在此基础上使建筑设计更加人性化、合理化。
二.空间体验的特征
1.空间体验具有亲身性。在空间体验的过程中,要求参与主体要亲自进行体验,以自身的意愿积极主动进行参与,通过将自己的感官与生活体验的结合来实现空间体验的具体化及可实施化,并且在体验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可以保证感受最具真实性,最有实施价值。
2.空间体验具有主观能动性。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体验环节是体验者的个体感受,因为每个体验者都是具有不同观念的主体,其自身的想象及感受是根据个人经历、阅历、学识和参与程度等诸多因素体现出来的。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而且由于个体自身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与程度的不同,导致了不同体验者对空间环境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
3.空间体验具有综合性。空间体验不单单是视觉上的简单感受,它的体验结果来源于各个器官的结合作用,并且要综合个人的情感体验,是人的内心活动与外界空间环境刺激相结合的综合体验。
4.空间体验具有延展性。当体验者在有限的空间进行空间体验的过程中,虽然可提供的空间环境是有局限性的,但在体验的过程中,体验者所感受到的交流范围是无限的,它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模式、情感想象及生活记忆等等。
三.空间体验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1.空间体验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好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基于设计师良好的学识与文化修养、丰富的阅历和想象等等。在实际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正确的空间体验可以帮助设计师们不断地学习及积累创造素材,将自身所感受到的灵感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再者,空间体验的方式使艺术设计变得有据可依,不再单凭想象进行创造,从而避免了因设计理念的不可操作性而浪费时间。
2.环境艺术设计趋于情感化、人性化。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在大的方针政策方面,我们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性作用,此时空间体验使得整个设计环节更加具有情感化及人性化。设计者在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来进行操作实施的过程中,不断了解人们内心世界的需求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从而使得作品更加体现人的意志,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
四.空间体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1.空间体验是环境艺术设计中必要的学习方法。在日常的创作及设计过程中,空间体验帮助设计者在除去书本教材的学习中,增加了大量的实践操作环节,促使人们走进建筑之中去感受环境传递给人们的信息。让整个设计过程更具人性化及创新化,高于书本所提供的观点之上,更加符合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建筑设计的需求。并且空间体验在作为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可以使创作者及观赏者产生深刻的印象,增加了双方的建筑视觉阅历,激发了人们对待建筑艺术设计的独立思考能力。
篇3
水利建设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位置,是促进我国社会良好发展的有效保障。水利相关建设项目的经济分析,主要是指在对人们水电需求进行充分满足的要求之上,尽可能地运用最少的资金投入来获取到最大化的产量。对经济分析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能够帮助人们对水利资源进行充分最大化的利用,促进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水利建设项目利用的经济特点
(一)具有多项综合利用效率
在大部分的水利建设项目中,其自身的综合利用效益都具有全面整体性。防洪、发电、供水等建设项目其综合效益都较为完整化,相应的建设要求也较高。综合利用效益其实就是指主要效益。曾有人对水利项目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水利项目经济效益与其发电方面的效益相比翻了2到3倍,而综合式的利用效益每年的数值都存在着差异,且较为明显,效益得到最大化发挥的时间也间隔较长。如防洪类水利项目其设计效益的达成通常在大坝建设完成后,而发电类项目的效益通常在大坝及厂房的建设完成后开始发挥,经过5~10年的时间可完全达成。灌溉类项目的效益达成时长则较长。
(二)工程项目投资为专项及共用项目投资
提到经济分析就不得不提到项目资金的投入。水利项目的资金投入主要是指能够为经济部门进行服务的专项资金投入及能够为综合利用部门提供相应的服务帮助的共用项目资金投入。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在水利项目中,有大约80%左右的资金投入为共用项目的投入。大坝、通航建筑及电站等水利项目的资金投入通常需在水库进行正式蓄水前完成。而机电类的水利项目投入则在进行发电项目后逐步进行投入。
各项水利工程的资金报酬及利率存在差异。防洪类的工程其资金的回报率为范围为6%~7%;而发电、供水类工程的回报率范围为8%~10%,水利项目的贷款率为2.4%。
在经济分析的过程中,应对水利项目自身存在的经济类特征进行充分的考量分析,将其作为依据,进行科学经济分析方式的制定。
三、经济分析对于水利建设的重要所在
(一)设计阶段经济分析的重要所在
1.对经济及技术间的关系进行妥善处理。在水利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对其进行经济分析,能够促使设计方案的科学性进一步提升,对经济与技术间的关系进行妥善处理。单从经济角度进行考量,水利项目的造价应尽可能地降低。但如果只考虑到经济因素,整个项目的使用功能极易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项目实用性较低,无法对相关的需求进行充分满足。而如果从技术方面进行分析,对各个项目的设计要求都较多,技术水准也较高,则会造成建设项目造价过高,经济效益偏低的情况发生。因此,为了对设计阶段经济与技术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妥善科学的处理,需着重关注工程经济分析,在对项目使用需求进行充分满足的同时,对资金投入实行科学控制,尽可能地减少投入。如果建设资金较为固定化,则应积极利用有限的资金去获得最佳的使用功能。
2.对近期及远期的使用需求进行充分满足。在水利项目的设计阶段还需对近期及远期的使用目标进行充分满足。在项目建设完成后,其作用及效益的发挥通常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如果在设计中,仅对近期目标的达成进行考量,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目的使用功能会逐步减弱无法满足运用需求,不得不进行重新施工,造成了资金的浪费。而如果在设计中将重点放置在远期目标之上,那么水利项目在建成后极易出现因功能水平较高而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因此,在对项目进行设计时,应对其进行科学的经济分析,将近期及远期目标兼顾,获取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二)规划阶段经济分析的重要所在
水利项目在其规划阶段需着重关注可行性研究的相关问题。所谓可行性研究主要是指运用整体全面化的方式对项目进行分析研究,对其各部分项目建设的科学可行性进行考量明确。与此同时,制定出一个科学优良的方案,为之后的资金投入提供最大化的帮助,避免出现资金及资源浪费的状况,获取到最佳的经济效益。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则需对相关信息数据进行收集了解,并运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对水利项目进行科学评价。而工程经济分析则是极为重要的一种经济效益评价方式。
(三)施工阶段经济分析的重要所在
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极为重要且关键,而其中的一项重点工作便是施工组织设计[1]。对于整个工程施工而言,组织设计会对其产生巨大的直接性影响。而组织设计的成功率则会对工程经济管理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可谓是牵涉众多。工程经济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多组织设计的技术、经济可行科学性进行科学分析,并在此过程中寻求到最佳的施工方案,对各资源进行科学节约。
四、增强水利项目经济效益的科学经济分析策略
(一)健全完善水利建设的管理制度
首先应做的是,对国家相关法律规范进行严格遵循并将其落实于项目建设的各项环节中去。从而进一步增强水利项目的管理科学性。如对水利项目的造价、资源所需费用及水产类费用实行科学正确的管理,促使其能够对经济效益的获取需求进行充分的满足。第二,对水利项目配套设施的建设实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在项目的建设中,所关注的重点不应仅仅放在主要项目之上,还需对相关的配套设施进一步的完善。对配套设施的建设计划进行科学的制定,促使其将辅作用进行最大化的发挥。将主要项目与相关配套项目进行结合化管理则能够将水利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进行最大化的发挥。最后,对项目投入后的管理工作也应着重关注。在水利项目的建设实施中,应依照相关的规范标准对招标实行管理,确保其具有极强的公开性,以此有效避免出现大打人情牌的违规情况,为项目的整体质量提供保障。另外,在对管理方式进行设计时,还需对所处地域的经济及环境状况进行充分考量,再进行科学正确的设计,从而使得项目在完工过后能够对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进行充分的满足。在水利项目建设之前的承包工作,应对其严谨对待,严禁出现转包情况,从而在对工程造价实行科学有效的控制的同时避免出现不合法的行为,为整个工程的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支持。最后还应注意的便是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实时监督,从而实现对工程经济的科学分析,确保项目工程集技术性与经济性于一身。
(二)将项目自身的负面效应进行科学控制
通常在水利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其自身存在着一定的负面效应。水利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对于所处地域的环境及经济均会带来直接性的影响,而此影响既包括有利的一面又包括不利的一面。为了将项目施工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行科学控制,进一步降低,应在项目建设的前期阶段,对整个项目的建设进行科学规划,达成将负面效应进一步减少的目的。
(三)运用项目便利,发展相关产业
水利项目在其建设中,会对所处地域的经济带来直接性的影响,促进其良好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针对此种状况,工程项目所处地域的人民及相关政府部门就应抓住良好的发展机会,为地域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助力与推动力。如在当地适宜的区域进行养殖产业的发展,对水力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靠水吃水。另外还可进行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利项目其实也是一种建筑类的景观。对周边的环境进行充分利用完成各个旅游景点的设置工作,能够推动项目所处地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然还可对项目工程周边存在的大部分空置地域加以利用,从而实现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保护及发展。如此一来,项目工程所处地域的经济状况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推动发展,而环境的发展也未受到阻碍及不利影响,真正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五、结语
篇4
2小区景观设计中营造人性化空间与模拟生态相结合
人性化空间是指能满足人在物质与精神等各方面需求的生存空间。人性化空间要求空间不能仅以完成其使用功能为最终目标,还应当提供一种潜在的功能,满足人们的“额外”需要,达到空间的人性化。景观设计在满足人们的需求的同时,应尽量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持与模拟生态系统的结合。环境艺术小品及活动设施都有较强的的人工性,在选择人们活动设施时,尽量选择生态朴素之材料,如木地板,碎石子自然铺成的简单通行道路。在小品选择上,除了材料生态外,还要考虑形式与整体风格的协调。
3小区景观设计中的生态人性化空间实践探索—以临潼渭水曲项住宅小区为例。
3.1小区概况:
临潼渭水曲项住宅小区位于西安市临潼新区核心地段,草临大道以南,与区政府隔街相望。小区建筑以经济适用房为主体,少量廉租房,配以幼托、小学、会所、活动中心及沿街商业等附属功能,形成以中低层消费者群体为主的配套完备的居住小区。小区占地约350亩,路网完成后与西安市政府新址约15公里,交通便捷。内部建筑以6层砖混住宅为主,容积率小预留绿化面积大(除小区内部绿化外西边贯通南北拥有30米宽绿化带),用地性质单纯,为创造怡人空间环境创造了条件。
3.2景观设计构思:
(1)园林化景观设计中构架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围绕主题立意安排多样化空间形式,并兼顾整体,同时在设计中体现了流畅浪漫的东方园林设计风格,强调了空间的流动性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景观设计了一条拉通南北的大尺度水系景观走廊,将南北两地块相连,使其保证总体上拥有一个宏观尺度,以增强小区的整体概念。同时在细部处理上将水景迂回、开合使其通而不畅,沿岸再配以活动中心、小品广场、垂柳绿化等构成细部小景点。小景点用来消除大尺度带来的单调空泛,同时连贯统一的大尺度景观又可以弥补和串联各种小景点在统一性上的不足,真正达到脉络清晰,移步易景。
(2)第五立面临潼地处骊山北麓渭水之滨,其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众多举世闻名的人文历史景观,厚重的秦汉唐文化底蕴。对应其旅游文化城市之特点,小区采用各种坡屋顶组合,从单体外观造型到总体鸟瞰布局,使其既拥有豪放洒脱的格局又具有含蓄唯美的小区细部环境。
(3)邻里关系本小区位置特殊,与新区政府隔街相望,成为不得不考虑的环节。小区在区政府广场相对应的位置设置半圆形城市广场,将两地块整合。考虑到人们对视觉景深的心理要求,将整个小区建筑高度、密度、由南至北依次递减,而将景观绿化依次递增,同时在远离北入口处结合小区内景观广场,点插几栋高层从而天际线错落有致,使得草临大道行政区拥有大范围的视觉纵深,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以及优美的环境。
3.3景观规划设计:一轴规划根据用地状况及周边环境设计了一条由步行交通和曲项湖形成的小区发展轴线。该轴线通过一条流畅的曲线把小区南北两个中心和规划用地北侧的城市广场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整个轴线灵活运用各种景观营造元素,自由的曲线和笔挺的直线相互结合;高大的乔木和郁郁葱葱的灌木错落起伏;清澈的湖水与碧绿的草地相互映照,醉人心脾。规划通过步行道路把曲项湖水面景观引入居住区内。当居民行走在步行道上,欣赏美景,领略曲项湖之优雅,仰看高大的住宅与蓝天交汇,定会为社区内多层次的居住空间而感叹。两心根据用地布局,本次规划于小区内部设置了两处中心景观广场:叠水广场与沁水苑,叠水广场位于规划用地北区中心绿地处,整个广场被水环抱,广场中央设置了雕塑花坛。广场通过富有优美曲线的木栈道嵌入曲项湖中,木栈道周围设置喷泉。喷泉的潺潺溪水借由高差层层叠叠,汇入贯穿整个居住区的曲项湖,别有一番景色。在广场东北侧规划一处会所,造型为圆弧型,2至3层,与叠水广场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沁水苑位于规划用地南区中心绿地处,这里是曲项湖的源头,曲项湖水很浅,来此休憩的人们可以看到潺潺的流水从湖底涌出,湖面水波荡漾,岸上柳树成荫,湖石嶙峋,游园小路蜿蜒其中,趣味横生。其北侧为活动中心,设有健身、羽毛球馆、乒乓球馆、茶座等。绿色生态景观廊。小区内部景观设置通常注重局部环境营造的品质,往往显得琐碎,缺乏大尺度、大纵深景观表达。设计者充分考虑此方面设计需求,由于用地西面为技术学校园区,遂于小区西面由南至北设置30米宽500米长绿色生态景观廊,其中健身休憩设施齐全,配以各色灌、乔木,分为不同主题,创造出春花灿烂、夏阴浓郁、秋色斑斓、冬景苍翠四季生态景观。成为小区内部居民放松、锻炼的好去处,同时提高更大范围的街区景观绿化品质。
3.4景观设计节点
(1)水景小区中利用水体造景,调节小气候作为儿童溪水场所,还可以供蓄水消防之用。雕塑、喷泉、叠水、莲花、芦苇、各色驳岸、木栈台等等,山石环绕,树草丛生,潺潺溪流伴着轻灵小路,池中花儿绽放,引来蝴蝶飞舞。
(2)公共绿地及地形景观在公共绿地的地形设计上,注重生态水域与草坡的自然衔接。在住宅组团空间内,设计注重强调集中绿地的草坡起伏感,同时使草坡上的植被设计显得更为丰富、多层次。
(3)广场景观设计小区广场是居民的主要共享空间,需要注意总体美学风格、文化内涵、生态人性的统一。
(4)照明设计小区照明是提升居住小区品质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小区的局部地区灯具设置不宜过多,避免光污染,同时避免有路无灯造成管理困难。道路照明系统不仅需要满足路面亮度均匀,而且需要选择造型优美别致的灯具以满足人对居住区公共空间光环境的安全、经济、审美、生态等的多层次需求。
篇5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型酒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尽管北部湾经济区有不少经济型酒店在不断地探索酒店文化的建设问题,但是仍有一些企业对酒店文化建设存在一定错误的认识,认为酒店文化是酒店的外观装修或在酒店中摆设一些艺术品,缺乏对酒店文化的真正认识,没有把酒店文化建设当作酒店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酒店文化建设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重视文化建设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
北部湾经济区酒店业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队伍迅速壮大,目前除了有一批高档次的豪华酒店正在加紧建设外,还有旅店、餐馆,这些均与酒店业形成竞争,而且竞争激烈。而北部湾经济型酒店要想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除在价格及服务上提高竞争力外,还需要拥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只有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支撑,才能保持酒店在市场上的竞争位置。
(二)重视及加强文化建设才能创造酒店特色的需求
酒店是否拥有生命力,关键在于酒店拥有他人难以模仿及超越的特色,这种特色来源于酒店精神、酒店的管理及“以人为本”的服务,而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酒店的文化。酒店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就必须要具有一种精神,不同的酒店精神也不同,可以是酒店的优良传统,也可以是酒店的无形资源,同时也可以是酒店的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每个酒店都应有其自身的特色,这特色是吸引顾客的重要因素。
(三)重视及加强文化建设是打造酒店形象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形象与品牌消费的社会,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在社会竞争中的重要支持因素,它不但让企业产生强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良好的企业形象能让企业在同等的水平下更好地脱颖而出。北部湾地区经济型酒店良好形象的塑造离不开酒店文化的建设,因此在酒店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酒店的功能有清晰的思路,为顾客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回头客。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型酒店企业文化构建措施
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型酒店若要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酒店文化,则需要注重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吸取文化的内容及精髓。在北部湾酒店文化建设中既需要符合传统文化的特色,同时也应能反映时展的特色,因此在推进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型酒店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树立科学独到的价值观
企业文化属于比较抽象的东西,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涵盖范围广泛,但归根到底,其核心的内容就是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对企业文化的构建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宗旨体现的是企业的精神及追求,企业的信念体现是企业群体对企业价值观的信奉。目前很多经济型酒店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视经济价值观的建设,而忽略了对酒店文化价值观的建设,对酒店文化建设的概念比较含糊。事实上酒店文化价值观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包括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服务观、财富观、时间观、人才观、效益观、信誉观外,还需要树立正确的信息观、竞争观、人本观、卓越观等具有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通过对这些价值观的建立,让酒店企业的员工能充分认识企业的目标,增加员工对企业的理解,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企业与同行间、企业与员工间的关系和谐发展,从而推动酒店业向着稳定、健康方向发展。
(二)努力建设具有文化氛围的经济型酒店环境
经济型酒店的环境是经济型酒店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经济型酒店文化的保障。经济型酒店在市场上存在,既要面对生存,同时也要在生存中获得发展,经济型酒店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又改造和创造着环境,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因此经济型酒店在适应环境的同时,需要建设好企业内部的环境,经济型酒店环境建设的好坏会对酒店的活力产生影响,没有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经济型酒店本身就失去了活力。在一个消极的环境中,员工的创造性思维无法被调动,导致经济型酒店缺乏创新精神。要想为员工创造一个具有活力的工作环境,则经济型酒店需要对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进行建设,其中外部环境包括良好的居住环境、饮食环境、娱乐环境、办公环境,让员工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进行工作,激发员工的灵感及工作热情;内部环境建设包括对员工的心态进行建设,定期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培训教育,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可程度,同时有利于员工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有利于经济型酒店业务的发展。
(三)培育具有文化意识的员工队伍
经济型酒店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必须要有一流的设备设施、提供一流的服务,进行优质化的管理,从而创造一流的企业。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要依赖一支一流的队伍,建设一流的团队是经济型酒店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员工作为酒店的主体,是酒店物质及精神的创造者。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经济型酒店中,非常注重团队的建设,但一些成立时间不长的经济型酒店由于酒店内部体制尚不完善,企业经营理念与体制存在一定的偏差,把太多的时间投入到经济的建设中,忽略了员工队伍的建设,在待遇上满足不了员工生活的需求,导致员工工资缺乏积极性。酒店行业是一个注重质量服务的行业,员工缺乏积极性,则会导致酒店服务缺乏热情。经济型酒店要想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则需要让广大酒店员工参与到酒店的日常经营及管理中来,培养员工主人翁的意识,激发员工的责任感,促进员工与酒店间的和谐关系,让酒店员工能与酒店企业同舟共济。
篇6
一、建筑设计浅析
通常所说的建筑设计是指“建筑学”范围内的工作。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的紧密结合的艺术门类。体现为城乡建筑环境、各种类型房屋、陵墓、园林、建筑小品和某些纪念性建筑及其他建筑设施的总体和个别设计、风格、艺术价值,也指建筑作为一门艺术的形式和手法。
当代建筑设计实践行为在人民群众的整体性物质生活条件得到良好改善的现实条件之下。比较多地引入了环境艺术设计理念的有关实践内容。当代建筑设计不仅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美观的要求,同时也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渐成为空间的,被认为是一连串相互联系的空间。
当代建筑师要在充分考量环境设计规则的客观性原则不被违反的客观约制条件下,尽己所能地满足客户群体对建筑设计风格的具象要求,以此实现在建筑物设计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在建筑设计实践工作中的最佳效能。
二、环境艺术概念界定浅析
(一)环境艺术的概念分析
环境艺术在一定的层次解析角度上可以被粗略地界定为环境建筑设计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概念性分支。环境艺术可以被视作新进几年所出现的一种交叉性学科,它在很大的实践性意义层面上融合了建筑学,建筑设计学、艺术学、艺术设计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建构组分,它在将这些学科交互体系中的共享部分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比较良好而充分地实现了有关知识在融合过程中的和谐稳定状态,在保留原有学科的知识体系特点的同时,成功地建构了具有自身全新特色的知识体系性发展脉络。
(二)环境艺术的发展趋势
在1981年举行的全球建筑师国际会议上,环境艺术的概念首次被提出。我国有关的建筑设计与施工实践工作领域最早对建筑设计过程中的环境艺术状况开始施加关注则要上溯自1985年前后。时间推移到1987年之后,在《中国美术学报》的大力促进之下,我国正式形制的中国环境艺术学会正式成立,到1993年,中国环境艺术学会正式更名转变为中国环境艺术委员会和中国建筑文化艺术协会,这种协会形制的建构与转变的实际状况成功地体现了我国环境艺术事业发展的客观进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居住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类环境艺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艺术的理念和实践,在这样的背景和基础上在我国兴起和发展。
三、生态环境浅析
建筑设计中除了建筑本身优美动人的造型外,其配套设施也是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我们创造生态环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
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实践环节中要给绿地建设工作留有充分的地块空间以及建设实践时间留余。绿地建设活动对城市居民居住区域的整体性的环境和气候条件的调节改善作用是其他一切的现实性实践形式无法予以替代的。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城市规划与设计实践活动实现城市公民居住区域的良好环境设计效果,那么在事实意义上将会较大幅度地改善中国人的客观居住环境条件。
四、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的关系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独特的地域景观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
环境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表现主要可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对生态坏境的保护,节省能源,尽量减少对生态圈的破坏。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应考虑地形地势的利用。场地气候条件的影响以及植被的关注,并考虑到节能减排,多对周边自然环境进行关注。
2.对使用者生活、工作环境给予更多的考虑。将人对周边环境的心理或感情需求结合在环境设计中,使建筑设计不仅仅是止步于生活上实际的物质需要,而是结合环境设计满足建筑使用者的内心情感要求。
3.传递地域文化特点,诠释不同时代的艺术观念。
4.面向未来有足够的发展弹性空间。
结束语: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对建筑设计要求的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设计两相原来彼此独立的设计性实践工作在两者的相互伴生和相得益彰的客观态势下都取得了相应的良好发展局面。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建筑一般性设计实践环节的补充和辅助,在很大的现实性程度上增加了建筑物设计对象的艺术转化效果以及人文关怀底蕴。环境艺术设计理念的及时引入有效地增益了建筑物建设实体与建设实施地点的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建筑实体更好地吻合国际性意义层次的环保要求提供了充分的现实参考依据。在今后的城市发展及建筑规划设计中建筑师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与科技的的和谐统一,实现建筑的选址规划合理、资源有效利用、节能减排,建筑环境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舒适,满足建筑使用者的内心情感要求,将建筑设计作为一个整体空间设计,使建筑设计真正成为一门带有诗意的艺术。
参考文献:
篇7
现在,艺术已经可以通过建筑的形式来向世人展示,建筑设计本身也可以着重体现人居环境来进行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注重建筑艺术的追求的同时,也应该建立一个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平衡状态,人应当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从某种程度上也有助于环境艺术设计元素在建筑设计中得到更多的集成。下文同时也根据建筑设计和环境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1、建筑设计
在古代,建筑设计和建造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设计师往往又是组织施工人员,在建筑设计的建设单位中,通常是根据他们的需求,然后依靠自己的经验和适当运用自己的创意来进行设计。它是建筑文化的积累,逐步形成了建筑文化。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建筑设计是非常有创意的艺术。建筑设计实际是指设计师根据投资或用户的需求,在投资限额范围内经过仔细考虑,从而创造一个预定合理的计划的过程。任何环境之间的存在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我们的问题,到底是人主宰着环境亦或是环境影响人们?事实上,在空间的刺激和影响下,表现为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效果满足了人类的需要。环境需要从外部表达出人类活性状态空间的刺激,延续人的心理活动,也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人类的行为。以上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属于相辅相成也相互制约的类型。建筑设计主要是室内空间,使用中有很高的审美要求,在追求外在形式的同时,还必须在一定的特色与周围环境风格的前提下,体现城市文脉和城市规划的协调性。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是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卜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忘或丢失,事实上成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纪念碑。
2、环境艺术概述
(1)环境艺术内涵。环境艺术可以说是环境设计,建筑设计是一门近几年来新出现的学科。它一般包括了建筑设计、建筑学和艺术设计,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艺术设计的生态环境中建设和谐的东西。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卜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无所不包的艺术,早己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影响环境的能力,赋护环境视觉上秩序的能力,以及提高、装饰人存在领域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二战后在欧美逐渐受到重视的,它是二十世纪工业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中,科学、经济和艺术结合的产物。它一步到位地把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作为有机的整体统一起来。
(2)环境艺术发展局势。在1981年全球建筑师举办的国际会议上环境艺术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中国建筑行业从1985年初开始关注建筑设计,逐渐对环境艺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1987年,我国正式成立了中国环境艺术学会,在之后的1992年,该艺术学会转变成为了中国环境艺术委员会和中国建筑文化艺术协会,这个委员会的正式成立,标志了中国的环境艺术在发展道路上的前进,也标志着我国的环境艺术在正确的轨道跨出了一大步。
3、生态环境
在建筑设计中衡量艺术设计是否合格,要在建筑外形美观的基础上,还要兼具节能和环保的功能,同时还要保证功能的完备和设施的齐全。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中,绿地是整个城市绿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对生态平衡具有非凡的意义,同时在净化空气和保护城市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创建绿色城市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有将城市绿化做好,创建一个干净、舒适、健康、美丽的生活环境,才可能够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当前全球环保人士强烈呼吁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因为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4、环境艺术与建筑设计的联系
使地理景观具有特殊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与建筑形象密切相关,而且与室外的绿色景观紧密联系,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特定的空间环境,而且不同于其它的艺术门类。虽然现代信息的共享使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但是伴随着逐渐趋同的审美取向,建筑风格必然转向同化。在城市中出现的不同室内和室外的绿色景观,给人类带来了完全不同的视觉景观,这是一个城市最不易融合之处和最难以磨灭的印记。建筑物的整体形象的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独特的城市艺术形象是不同风格和不同风格的绿色环境相互融合的建筑。从审美的角度看,建筑中蕴含艺术设计的,要根据建筑物周围的环境,协调总体上的统一和融合,更好的体现完美的设计感和环境设计建筑水平,最终表现出和谐的城市规划布局的特点。绿色植物的修剪的特点和季节变化将是外部空间环境建设的基本要素。勾画总体架构的轮廓,对比现有的周围的建筑立面,体现了较强的对比度和完善的色彩处理,力求与建筑物周围环境风格相协调,呈现出流线风格,符合环境的纹理。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当前不断变化着的环境问题确定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环境问题是发展的本质”,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一个延续我们的人性本身的存在,人的生存和生活都依赖于大自然提供的基础产品。
建筑设计只是一方面,只有将建筑设计和环境艺术进行一起设计,才会满足人们的需求,随着,经济的进步人们己经不满足与简简单单的建筑的设计方面,而是,周围的环境与其环境艺术设计。简单来说,也就是生态环境艺术,在建筑设计中除了建筑本身优美动人的造型外,其配套设施也是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生态地理环境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相关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的功能系统。在特定的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当其发展到一定稳定阶段时,从而保持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平衡。是创造生态环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
5、构造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不仅仅指的是应用绿色植物,或者是单纯的色彩变化,更重要的是合理使用建设环保材料。在各种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城市建筑设计师们的职责所在就是,使每个人能有一个健康的生活、工作环境。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是建筑领域,它对建筑施工的需要在不断的变化,人类在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发展过程后,逐渐转变为追求绿色、舒适、健康的生活居住环境。首先是对于低能耗零能源追求的阶段,之后则是高能耗的时期,生态建设则是作为第四个阶段,目前探讨的问题主要是能源的效率问题,鼓励大家广泛使用可再生资源,同时加强对资源和节能建筑材料的使用和回收,更加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或者过度使用资源的现象要尽量避免。目前中国的建筑能耗约占材料总消耗量的13%,占能源消费的23%,对建筑材料的生产和施工活动引起的污染占35%。因此,推进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这些都对解决目前中国面临着的能源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随着我国的生态建筑的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平衡绿色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文与建筑的和谐统一,注重科学技术和环境艺术的有机结合,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努力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落实绿色节能减排的措施,有效营造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以及形式的灵活多样。
结语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要严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的使用进行有效合理的规划,完善环境和功能来满足人类的精神生活需要,充分反映一体化设计的优势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
篇8
微观经济分析,即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现行价格,分析、测算项目的效益和费用,从项目的财务角度考察项目的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财务状况,对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进行评价。其主要作用在于衡量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为项目制定资金规划;为协调项目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提供依据;并利用有关的基础数据,通过财务报表,计算财务评价指标和各项财务比率,进行财务分析,做出财务评价。
1.2宏观经济分析
宏观经济分析,即是将拟建项目置于国民经济大系统之中,按照资金合理配置的原则,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分析项目的国民经济特征,揭示项目的社会经济本质。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角度考虑,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以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宏观经济分析是项目经济分析的核心。
1.3不确定分析
不确定分析是研究各种经济参数发生变化时,经济分析结果的变化情况和变化范围,估计经济分析结果所面临的风险,为投资决策提供风险分析的资料和结果,以避免投资决策失误。不确定分析是工程经济分析中的重要内容。
2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的关系
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两者之间相互联系,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
2.1共同点
1)评价目的相同:两者都要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2)评价基础相同:两者都是在完成需求预测、工程技术方案、资金筹措等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的。
3)计算期相同:两者都要计算包括建设期、运营期全过程的费用和效益。
2.2不同点
1)分析和评价的角度不同:微观经济分析是从项目本身考察项目的财务特征;宏观经济分析则是从国家的角度考察项目的经济特征。
2)采用的价格不同:微观经济分析采用的是现行价格,宏观经济分析采用的是影子价格。
3)主要参数不同:微观经济分析采用的是官方汇率,动态计算的折现率采用财务贴现率;国民经济采用的是影子价格,动态计算采用经济贴现率。
3公路工程经济评价常用方法
公路工程项目与一般的工程项目有相同的地方:都需要通过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等严格的审批程序,批准后消耗一定的建筑材料形成固定建筑物。公路工程在经济性分析时,许多国家基本上还是借鉴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我国对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分析起步较晚,在公路工程的建设中,经济评价主要是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技术经济论证方法。
4工程经济分析的意义
篇9
一、做好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高校生活中,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不但要面临来自学业上的适应期,而且更多的是增加了与宿舍成员之间的相处时间,往往在新生群体中会出现以宿舍为主的群体进行活动的现象,大学三、四年时间的相处,宿舍成员之间越来越了解,同时宿舍成员之间的差异性也越来越明显,不同的成长背景、人际朋友圈以及价值观的交织、宿舍的风气也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形成。如果在这其中不重视宿舍文化建设的话,就可能使宿舍的风气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宿舍文化,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就是依附于宿舍这一载体来反映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它不仅包括校园中的物质文化,也包括师生的价值观念、学生学习习惯等方面,是由宿舍成员在长期的宿舍生活中形成的。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1.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学习交流
大学生的高校生活最主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就是课上学习和宿舍生活,因此,宿舍成为大学生除教室、图书馆之外的重要学习场所。宿舍文化的建设可以促进学生课下回宿舍后对于新的理论知识进行谈论,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巩固知识点,互相交流学习经验与心得,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宿舍成员之间学习的积极性。
2.有利于发挥思想导向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知识,宿舍成为每位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场所,学生就每天获得的知识进行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再加上宿舍就像是一个小团体,在生活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宿舍文化的建设,可以提高成员之间的包容力,避免不必要的矛盾。
3.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宿舍环境
大学生宿舍就是一个小团体,每个成员都希望共建一个美好和谐的宿舍环境,做好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还能够构建和谐的宿舍环境。
二、做好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
做好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高校做好学生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那么,如何做好高校宿舍的文化建设呢?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的宿舍管理制度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大学生的宿舍文化建设,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够让宿舍成员在正确的指导下做出符合规定的行为。因此,在每个宿舍中都必须重视宿舍管理制度的建立,在建立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手册上的要求,结合本宿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适合本宿舍成员的管理制度,具体实施方法就是进行自我管理,为宿舍文化建设奠定稳固的基础。
2.发挥宿舍长的作用
做好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不能忽视宿舍长的作用,在以往的宿舍管理中宿舍长只是起到挂名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管理宿舍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管理中,集中对宿舍长进行培训,加大对宿舍长的培养力度,建设好这一支队伍,与此同时,班干部要加强与宿舍长之间的交流,打破宿舍与宿舍之间的隔阂,将班级里最新决定的事项告知宿舍长,让其告知自己宿舍里的成员,这样不仅可以使班级里的决定更好地传达,而且使得学生之间相处得更加愉快。
3.开展宿舍文化活动
定期开展宿舍文化活动也是做好高校宿舍文化的关键步骤,不仅可以丰富宿舍的生活,还能加强成员之间的交流,促进良好氛围的形成。比如由班长举办,每次选择一个主题,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比赛,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开展活动,加强宿舍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也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高校宿舍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高校要对其加大关注力度,做好高校宿舍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宿舍文化的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篇10
其次,班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是学生自己的集体,有它的组织机构。每个学生在所属的班级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和工作角色,班级中的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明确的职责分工,有统一的规章制度和权利义务。班级中每一个成员,都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地制定集体活动计划,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全班同学有共同的奋斗目标,班集体的目标由班长和全班同学一起讨论确立,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目标的提出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要能够推动集体不断向前发展。
2.学生之间团结友爱。学生也是教学环境的主人,在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改善人际关系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作用。我提倡同学们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如学生李燕得了败血症,我发动全班同学捐款,学生们把压岁钱和平时省下的零用钱都拿出来,共捐出700多元。我又发动同学们去大力宣传,搞了一次全校的募捐,一起去医院看望李燕,给病中的她带去温暖。同学们学会了他们如何去关心人,切身体会到爱与被爱的温暖,感情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形成了一个积极向上、互帮互助、活力四射的良好班集体。
二、创造主动学习的班级环境
能否学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是衡量师生成败的关键。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有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首先引导学生要有明确的学生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在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互相学习外,课余时间也提倡彼此为师,互相激励。北宋时期的教育家胡瑗采用“以类群居”,即按专业兴趣同宿,以便“相互学习”,互帮互学。为了提高学习上的合作,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小组”,相互质疑问难,共同探讨,在优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发挥优生的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在班会课上举行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
三、美化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篇11
1 文化记忆景观与集体记忆
在文化范畴内,最先值得留意的是景观意识。[1]文化记忆景观是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概念,在这里我们需要搞清楚两个主要问题:1)什么是文化记忆?2)什么是文化记忆景观?
文化记忆是由德国学者简・阿斯曼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一个区域的社会群体共同拥有的过去,需要文字、仪式、纪念碑等文化形式作为主要媒体,并通过背诵、实践、庆典等机构化的交流进行维持。一个区域的社会群体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自然会形成集体记忆,集体记忆按照哈布瓦赫的观点,“大约有三到四代人的生命长度,其特征是其有限的范围,以及口头的传统,它的非正规性,它的建立在群体成员之间日常交流之上的那种性质。”文化记忆与集体记忆是有区别的,集体记忆是文化记忆的组成部分,时间长度不及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景观的形成是建立在集体记忆场所之上的,景观是由若干场所构成的。一个记忆场所往往包含两部分信息,一部分是物质形态,另一部分是故事,两者缺一不可。记忆场所不仅见证变迁中的集体记忆,还可以持续性地叙事与传播,维系与促进地域文化认同感的建构。[2]这种地域文化的认同也是地方感的认同,透过集体记忆是建构地方感的重要方式。科瑞斯威尔认为地方与记忆似乎无可避免地纠结在一起,指出“纪念物、博物馆、特定建筑物的保存、匾额、碑铭,以及将整个都市邻里指定为‘史迹地区’,都是将记忆安置于地方的例子。地方的物质性,意味了记忆并非听任心理过程的反复无常,而是铭记于地景中,成为公共记忆”。城市中历史文化景观充盈着城市的记忆,塑造着地方感。[3]
由此可见,文化记忆景观的形成具有地方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也应该强调地域文化的认同。这种地方感的认同在相当一部分群体里面是根深蒂固的,他们对自己原有的生活场地有着深刻的记忆、留恋和自豪,在设计实践中对于这一类型的集体记忆我们是要重点对待和研究的。
2 文化记忆景观植入社区环境的方式
为什么要将文化记忆景观植入到新的农村社区?在我国因为各个区域的政府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投入各不相同,经济较落后地区受资金制约,政府提供的文化资源较少,大部分农村社区文化硬件缺失严重,基本的设施建设难以到位,甚至没有公共办公场所。一些经济情况稍好的社区,文化建设所必需的各类文化场所流于形式化、牌子化,一间房子挂了好几块不同功能的牌子,没有发挥文化场所应有的作用。农村社区文化硬件上的匮乏,导致广大农民无法获取文化资源,也无法通过社区文化去了解社会、学习知识、增长知识,也无法培养广大农民的主体性意识。[4]
国外关于文化记忆的再现方式比较多样,值得借鉴,比如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学院的彼得・冯・门施从多媒体艺术角度总结了一系列“寻找集体记忆与归属”的策略。例如阿姆斯特丹的情感城市互动地图通过若干主题将特定的记忆场所与关联的故事整合起来,让市民分享集体记忆……这些灵活的策略为居民提供重现“集体记忆”、强化文化认同的渠道。[2]
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笔者经常会面对各种不同社区情况,在实践过程中,笔者注重将地方文化特色与社区建设相结合,注重“一社一品”的打造,努力使社区不仅成为居民办事活动的场所,而且成为休闲娱乐、沟通交流的地方。以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炎武社区为例,这个成立于2005年12月的大型社区下辖三个居民小区,2500余户动迁农民,建有幼儿园、小学、社区服务中心、农贸市场和6条商业街道,生活氛围浓郁,是典型的“城乡一体化样板社区”。社区所营造的“园林式、花园式”的景观环境,正是村民自发的文化记忆景观的植入。在新的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植入是一种有机的设计手段,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寻找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合适的设计形态。千灯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般若寺、秦峰塔、石板街、顾炎武构成了千灯的记忆符号,这些记忆符号形成了记忆景观。这些记忆景观不可能照搬到新的社区建设,但是决策者的观点和态度直接左右社区的建设风格。炎武社区的命名就是对地方名人的最好怀念和推崇,这个是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决定的;社区居民需要一个亭子来“歇歇脚”的建议被管理者采纳,是自下而上的亲民政策显现。之所以炎武社区的居民需要一个亭子,也是居民对千灯镇街头的“牡丹亭”的记忆产生的潜意识。
3 结语
在农村社区文化重建中,文化记忆景观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场地记忆,也大大丰富了新社区的文化生活;即实现了管理层“一社一品”的工作思路,又满足了居民的心理慰藉,为实现“幸福社区”提供了物质保障。文化记忆景观在农村社区文化重建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今后的理论和实践中对其的研究必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李晓东.中国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陆邵明.拯救记忆场所,建构文化认同[N].人民日报,2012.
篇12
河南地处中原,在华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崛起,河南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省份又在新的机遇下焕发了勃勃生机。随着我国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作为中华文化之瑰宝的中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外国尤其是欧美人士的青睐。如何让中原经济区文化更加发扬光大,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热爱中原文化,作为国际文化宣传重要平台的外宣翻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地方历史再悠久,文化再博大,风景再优美,人情再朴实,如果离开了与其他地方的交流合作,最终都会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而与其他地方的交流自然离不开宣传。特别是进入到21世纪以来,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民与民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普遍。在这个文化加速交流融合的时代,要想融入其中,就必须在秉承历史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抓住历史新机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原经济要想腾飞,也必然要遵循“引进来,走出去”的规律,在这“一引一进”之间,自然离不开外宣翻译。
一、什么是文化及文化产业
汉语中的文化最初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撰的《易经》中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如“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事过境迁,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含义也随之慢慢发生了变化。著名学者钱穆在《文化学大义》中指出:“文化是指人类生活之总和,而人类生活则指多方面各部分之配合。”邢福义在《文化语言学》中认为,文化是“为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而共同创造的事物,以及基于这些方式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广义的文化可以分为三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而文化产业,则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其中既包含了显性文化,也包含了隐性文化,是大文化的集合体。
就河南而言,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全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大省。在5000年的华夏文明史中,河南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长达3000多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有200多位帝王在此执政。中国古都河南就有4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就有8个,中华姓氏3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就有170多个。借助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河南正健步走在一条文化产业前进之路。目前全省已建成10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7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富有活力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中原经济区的文化产业已形成规模。文化产业已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大推动力量,可以说中原经济区的文化产业建设既兼顾了显性的物质文化建设和隐性的制度文化建设,同时还强调了心理文化的建设。其既是对物质文化产业的提升,也是对制度文化产业的深化和心理文化产业的引导。
二、外宣翻译的定义
外宣翻译,顾名思义,是要完成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任务。例如,一个企业若要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同时更要辅以对象国所用的文字对该产品进行使用明,这才能成功地打入国际市场,完成国际化。事实上,这个过程就可以称为是这个企业的外宣翻译过程。在学术界,许多学者都曾从不同角度对外宣翻译进行了定义。如“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对象的交际活动。在遵循翻译的共性原则前提下,外宣翻译可以从广义的和狭义的角度去理解”。其中,“在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各行各业几乎都有对外宣传的任务和要求,这就是人们常的‘大外宣’的观念,凡是同外国人有来往,有接触的地方,就都要做外宣工作,就都需要外语”。
篇13
(一)检察干警核心价值观建设关系党的执政根基
基层检察干警虽然身在基层,但要胸怀大局。特别是在社会思想意识日趋多样多元多变的情况下,基层检察干警只有坚持忠诚政治本色,才能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政治观点、法学观点的影响,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干好本职工作上,让群众纠纷得到化解,让公平正义得到彰显,让党的执政根基更加稳固。
(二)检察干警核心价值观建设关系群众切身利益
基层检察院所接触的当事人大多是农民,法律意识、法律素养并不高,案件也多是家庭琐事,但却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基层检察干警只有筑牢为民的宗旨理念,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以让人民群众能够认识和理解的方式,去办好每一件个案,千方百计处理好“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问题,做到案结事了,才能赢得群众满意。
(三)检察干警核心价值观建设关系检察工作权威
曾有古语:“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基层检察干警能否坚定公正的价值追求,严守廉洁的基本操守,直接关系到检察机关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各项法律监督职能的实施、实现,决定着检察工作的权威和社会公信力。
(四)检察干警核心价值观建设关系整体检察形象
基层检察院承担着全国检察机关80%以上的执法办案任务,发挥着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和谐稳定、保障公平正义的基础前沿作用。广大人民群众对基层检察院的执法水平、工作作风、精神状态看得最直接、最清楚。基层检察院的工作水映着全国检察机关的工作水平,基层检察院的形象反映着全国检察机关的整体形象。
二、基层检察干警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途径
(一)走出只知埋头办案误区,在铸造忠诚政治品格上下功夫
忠诚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基石,是检察人员必备的基本政治品格。基层检察院案多人少矛盾突出,工作压力与日俱增,一些干警陷于繁重的办案任务之中,只知埋头拉车,忘了抬头看路。表现在工作中,重视检察业务学习,忽视政治理论学习;重视检察业务建设,忽视思想政治建设。导致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滑坡,出现了办案跑风漏气、帮助当事人说情等不良现象,这些都是不忠诚的表现。要确保检察权始终掌握在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的人的手中: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尊重干警、理解干警、关心干警作为工作的基本指导原则,尊重不同主体个性差异,全方位多角度满足检察干警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不断增强队伍的整体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创新工作方法。针对不同岗位、年龄检察干警思想政治活动的特点,选择最佳角度、采用最佳教育内容、实施最佳方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三是优化政工队伍。招录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进入政工部门,改变传统的说教式工作方法,使思想教育更具感染力、说服力。四要强化督促检查。把政治理论学习纳入考核体系,坚持干警述职述学、评价干警评学、考核干警考学,使思想政治工作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二)走出强调规则治理误区,在提升执法为民效果上出实招
与上级检察机关相比,基层检察院直接面对大量具体案件,需要处理大量复杂的事实争议。这些争议多数发生在乡土社会的熟人之间,常常是一系列细小事件累积起来的,仅仅解决法律争议,并不能彻底解决纷争。假若得不到司法的有效帮助,人们只得求助于司法之外的途径。轻则,当事人选择到同级党政机关或上级机关上访;重则,矛盾激化,发生杀人、大等恶性事件。可见,尽管规则治理仍然是现代法治的核心,但在基层检察工作中,必须重视纠纷解决,力求案结事了。霍姆斯说过,法律的生命从来是经验而不是逻辑。基层检察干警不仅需要法律知识,而且需要深懂人情世故,善于定分止争。这就需要用“为民”的宗旨理念武装检察干警的头脑,建立检察干警联系群众的常态化机制,让检察干警熟悉乡风民情,深懂人情世故,亲近融合百姓,提高化解群众矛盾的能力。
(三)走出片面打击犯罪误区,在塑造客观公正形象上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