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

篇1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阿瑟・利维特(Anthur Levitt)(1998)首次提出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三个标准:第一,要以公认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核心概念为基础;第二,准则必须能导致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的信息披露,可供投资者在不同期间进行公司业绩的分析;第三,准则必须严格地解释和应用,利维特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可;随后美国会计学会下属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C)、管理会计师协会下属的财务报告委员会(FRC)、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的会计准则执行委员会(AASEC)、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下属的财务会计政策委员会(FAPC)、财务经理协会下属的公司报告委员会(CCR)以及德勤国际会计公司合伙人约翰?史密斯(John T?Simth)分别就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价标准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纵观各种观点,一是提出的评价标准比较零散,二是基于不同利益出发提出的评价标准存在部分分歧。在国内,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研究相对较少,只有少数学者对此做过专门的研究。我国著名会计学者葛家澍教授(1999,2000,2002,2008)先后介绍了国外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研究动态并对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价标准做了研究,总结出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九个评价标准。我国学者魏明海教授(1999)在介绍了国外的评价标准后提出二类十二条标准。裘宗舜(2003)提出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基本属性、制定模式和制定机制,并对我国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提出了初步建议。可见,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国外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研究动态并对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价标准做出初步的探讨,研究不够深入,评价标准缺乏系统性,特别是结合我国上市公司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去研究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价标准,并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质量作出评价的文献更是罕见。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G20华盛顿峰会提出了建立全球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倡议,再次引起了国际社会对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关注和思考;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起在上市公司开始实施,全新的准则体系被认为是提高了一个层次,经过了3年多的实践检验,我国新会计准则的质量究竟如何,是否达到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是我国准则制定部门、监管部门、会计准则执行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非常关注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会计准则才是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价标准应是什么?本文在国内外已有观点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探讨,构建以“高质量会计信息”为核心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价标准体系,并对我国新会计准则的质量作出初步评价,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提供参考。

二、高质量会计准则评价体系

( 一 )高质量会计准则核心评价标准――高质量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是会计系统的最终产品,是产品就有质量要求。会计信息的质量是通过一系列质量特征来体现的。美国FASB在其第二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了系统阐述,其中重点强调了可靠性、相关性、透明度、中立性、可比性和一致性。我国在《基本准则》中也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作了要求,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而高质量会计信息是以可靠性和相关性为首要特征的,其中,可靠性又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最重要的属性,正如葛家澍所言“可靠性是会计信息、尤其是财务报表内会计信息的灵魂”。可靠性是确保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的必要前提,不可靠的信息是不相关的,对信息使用者是毫无用处的。因此,会计信息若是高质量的,则首先必须是可靠的、相关的,当然也要符合其他质量特征。Auther Levitt曾形象地把会计准则比喻为照相机,而包括财务报告在内的会计信息是用照相机拍摄的,可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图像,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好比性能良好的照相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则是真实、清晰的财务图像。评价一部照相机的质量高低,关键是看所拍摄的图像是否真实、清晰,若所拍摄的图像失真、模糊,即使照相机的制造再科学、技术再高、材料再好、功能再齐全也都是枉然,只能判定此照相机质量并不高。同理,评价一项会计准则是否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关键是看在此会计准则规范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是否为高质量的,若会计信息是高质量的,则此会计准则是高质量的;若产生的会计信息不可靠、不相关,即使会计准则的制定质量再高、可操作性和可理解性再强、与国际再趋同,也只能判定此会计准则质量不高。因此,产生并披露高质量会计信息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核心评价标准,其它评价标准都是在此标准的基础上分析获得。

( 二 )高质量会计准则具体评价标准 以核心评价标准为基础,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价标准可以细化为准则制定质量和准则内容质量两类标准。

(1)准则制定质量标准。要保证照相机拍摄的图像真实、清晰,照相机的制造必须具备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同理,要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环境、制定基础、制定模式、制定程序和制定组织等必须有一定的标准可循。一是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一项会计准则对某个国家某个时期而言是高质量的,但对别的国家或其它时期却并不一定是高质量的,因为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其所处的经济环境是不同的。首先,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是不同的,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会直接影响到经济业务的繁杂程度,从而影响到会计准则制定的详细程度;其次,会计准则执行者的整体情况如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是不同的,从而影响到会计准则的实施;再次,会计人员的素质如职业判断能力是不同的,从而影响到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及实施。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考虑其所处的环境,否则,将会导致会计准则不能反映经济实质或可操作性缺失,从而使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和可比性。可见,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否考虑到特定环境成为评价会计准则质量高低的一个标准。二是制定基础。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制定基础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一个评价标准。利维特(1998)曾指出高质量会计准则必须以国际公认概念框架中的核心概念为其制定基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奠定财务会计基础并为其应用的基础概念所构成的体系,其主要作用是评估现有的会计准则,指导未来的会计准则发展方向和技术取向,以及为解决实务中现有准则未涉及的会计问题提供指南。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制度创新,新经济业务层出不穷,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基础制定的会计准则能对新问题的发展留下空间,作出潜在的合理安排,为新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提供指导,这样才能真实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从而产生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三是制定模式。目前存在三种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一是规则导向模式,其特点是会计准则由详细的规则组成,优点是严密、完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缺点是挂一漏万,易为违反准则者寻找借口;二是原则导向模式,其特点是会计准则的内容上减少了对会计准则执行者的约束,在形式和过程上赋予执行者更多的职业判断自由,优点是能有效地减少违反准则者寻找借口的机会,并能孕育职业判断的氛围,缺点是可操作性较弱;三是目标导向模式,即以原则为基础的制定模式,目标导向不同于纯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目标导向的会计准则具有以下特点:以经改进并一致应用的概念框架为基础、明确指出准则目标、充分的指南尽量减少准则中的例外情况、避免在实质上有可能规避准则意图的行为。目前三种模式中,原则导向模式和目标导向模式受到准则制定者的青睐。那么,究竟哪种模式下制定的会计准则才是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呢?笔者认为,需要根据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去作出判断,若整体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较高、职业判断能力较强、能较好地理解和应用会计准则,则采用原则导向模式制定;若整体会计人员素质较低、职业判断能力较差、不能很好把握和运用准则,则采用目标导向模式更为合适,有利于会计准则的实施,否则必然会出现各自判断、各自理解,最后核算的结果五花八门,有损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四是制定程序。一项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出台,必须有一套公开、透明的应循程序,应循程序是保证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从立项到的必经步骤。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中必须贯穿透明度原则:要建立公开化、制度化的征求意见制度,从立项开始,到准则,都应公开广泛地征求意见;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应严格实行专家和群众相结合,力求准则制定过程公开化、民主化;要加强准则制定部门和相关监管部门的沟通,对准则的出台时间、基本要求、反馈意见等进行磋商与合作;准则、指南和解释公告都必须在执行前公开,不能变成内部文件;要公开更多已有相关知识,以便社会公众更好地理解会计准则及其相应的利益关系。总之,准则的制定和执行都不能暗箱操作,没有透明度,就不能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法则,就不能确保会计准则的质量,更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透明度。五是制定组织。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需要有组织保证。一是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性,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是一个多方利益者博弈的过程,只有当准则制定机构独立于相关利益者,制定出来的会计准则才能不偏不倚,保持中立。二是准则制定人员的广泛代表性,应该广泛吸收实务界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吸收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相关代表、吸收监管部门和审计部门及税务部门相关代表、吸收会计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去参与准则的制定。只有具有组织保证的会计准则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才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和透明度。

(2)准则内容质量标准。要保证所拍摄图像的真实、清晰,除了要达到制造方面的标准,照相机本身的品质如零部件的质量、操作性、外形设计等也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同理,要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仅仅有准则制定的保证还不够,更需要会计准则内容上达到相应标准,如准则的可操作性、可理解性、国际趋同性和经济实质性等。一是经济实质性。企业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法律形式并不总是一致的,只有反映经济实质的会计信息才是真实的、可靠的、相关的,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才是有用的。会计准则是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种种标准,因此,必然要求会计准则提供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相关指南能够反映企业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方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二是可操作性。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必须有利于实务操作。因此,要求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考虑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职业判断能力,当职业判断能力不强的时候,会计准则的内容更强调可操作性。如果会计准则的制定采用原则导向模式,必须出台一些严格的解释和详细的指引,从而增强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缺乏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只会使会计准则的执行者在实务中难以应用,此外,由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参差不齐,将会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各有各的判断、各有各的理解,最后执行情况大相径庭,从而造成会计信息严重不可比。三是可理解性。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其内容必须是可理解的。仅当会计准则的内容容易被理解时,会计准则执行者才能正确执行会计准则,注册会计师才能准确判断所审计的财务报告是否遵守了会计准则的要求,监管部门才能有效监督会计准则的执行。因此,首先,会计准则的语言表述必须简洁、明确,在不影响科学性的前提下尽量通俗易懂,不能含糊不清;其次,语言表达要本土化,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为实现国际趋同,往往有些准则直接或间接引用国际会计准则,在引用过程中要求会计专业人士与翻译专业人士共同意译而非直译,否则会计准则的内容将会出现模糊不清、语句不通、晦涩难懂的情况,连会计学术界专业人士都难于读懂,更难于去要求企业一般的会计人员读懂并加于运用,此时要产生可靠、可比的高质量会计信息便无从谈起。四是国际趋同性。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是大势所趋。随着资本市场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投资机会,公司则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低成本的资本,然而,这一发展却遇到一大障碍,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因会计准则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而缺乏可比性,这使资本市场的交易成本上升,为此,亟需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以减少资本市场和公司发展的成本。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会计信息才能够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才有利于本国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

( 三 )高质量会计准则评价标准体系图 综上分析,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价标准应该是一个体系,如(图1)所示:核心标准是产生并披露高质量会计信息,以核心标准为基础可分析获得准则制定质量和准则内容质量两类九个细化标准,而每个细化标准反过来又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质量分析

( 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制定质量分析 经过3年多的实践检验,我国会计准则的质量是否达到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其实施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以下结合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价标准及我国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情况予以评价,为我国准则制定者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指明方向、提供参考。(1)制定环境评价。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既考虑到了国际环境又考虑到了我国的特殊环境。首先,我国新准则实现了国际趋同,是制定过程中考虑国际环境的体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会计信息必须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才能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可比的财务信息,从而促进本国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然而,趋同不等同于相同,在制定过程中也考虑到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如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问题,国际会计准则允许对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而我国考虑到很多企业将转回减值损失作为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不得转回。(2)制定基础评价。高质量会计准则强调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制定基础。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而是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取代,在作用上,基本准则是所有具体准则的基础,可用来指导、评估和发展具体准则,为具体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为具体准则提供基本概念并指引方向;在内容上,除了包含国际会计准则及美英国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外还有了一些突破,包含了会计基本假设、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及其定义、会计计量模式及财务报告;在地位上,基本准则不是站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之外,而是融入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处于顶尖地位,不仅是法规,而且是比具体准则更重要、更基本的规范。因此,葛家澍认为“全部准则如不看表述的用语,而看表述的实质,已完整体现了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我国的基本准则,是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既立足于中国国情,又努力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可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基础的。(3)制定模式评价。国际会计准则是以原则为导向,实现国际趋同是大势所趋,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现了原则导向的特征。原则导向最大的特点是需要更多的职业判断,但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职业判断能力较差,对会计准则的一些原则性规定不能准确把握,会计职业判断不是很恰当,于是我国财政部等相关部门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为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提供基础,先后出台会计准则的应用指南、解释公告、专家工作组意见等一些详细的指导,同时也致力于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如财政部2009年启动了企业类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着力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会计领军人才,其他各级财政部门也组织了一些不同类型的培训,实践证明,新准则得到了平稳有效的实施。因此,笔者认为,虽然从短期看以原则导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从长远的角度看我国准则采用原则导向模式是合适的、也是合理的。(4)制定程序评价。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强调公开透明。为制定新会计准则体系,我国财政部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2003年 7月颁布了《会计准则制定程序》,规定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分为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和阶段,较之我国以前的制定程序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国际会计准则公开透明的应循程序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公开性不足,除了第四个阶段社会公众能够看到准则的正式外,前三个阶段都存在公开性不足甚至不公开的状况,公众只是偶尔能从有关领导讲话中了解到将制定哪些会计准则,至于准则的研究进展及起草情况,公众不得而知。其次,征求意见的范围过窄时间过短,征求意见稿的反馈主要来自于高校和部委以及各地财政局所组织的座谈会记录,来自于会计准则执行者的反馈意见很少见;另外,一项国际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的时间长达6个月,而我国从财政部公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到正式包含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只经历了短短8个月的时间,很显然,准则征求意见的时间是不足的。最后,缺少投票机制,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会在征求意见期满后通过投票最后决定是否通过并准则,而我国准则与否决定权在会计司,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仅仅是收集意见并提交财政部会计司,其成员没有表决权。(5)制定组织评价。在制定机构方面,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会计司代表政府制定的,一是考虑历史惯例,我国以往会计准则及其他会计制度均是由财政部代为制定,二是为了保证会计准则的权威性。但是,财政部会计司作为准则制定机构,其在形式上显然是不独立的,因为政府是会计准则的一大利益相关者,唯有在实质独立性上去弥补,若能有效去沟通政府与民间的关系,能有效去协调各方利益,最终也能制定出中立、不偏不倚的会计准则来。在制定人员方面,《会计准则制定程序》规定会计准则具体的制定工作由项目起草组负责,项目起草组原则上以会计司各处为单位组成并吸收相关人员参加,但对“相关人员”未作明确规定。财务会计准则委员虽吸纳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专家参与,但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成员没有决定权,仅起到咨询的作用,因此,财政部会计司及其工作人员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占决定性地位,其代表性显然是不够广泛的,特别是缺少会计准则执行者中的代表,势必影响到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利益平衡。

( 二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内容质量分析 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1)经济实质性评价。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所有具体准则的制定必须以此为理论依据和指引,必须能够真实反映经济业务的经济实质。以收入准则为例,准则规定了确认销售商品的收入的五个条件,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五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往往实务中出现的售后回租、售后回购等一些交易,形式上看是销售行为,但实质上其并不符合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条件,是不能确认销售收入的。(2)可操作性评价。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属于原则导向,其显著特征是要求企业根据会计准则规定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做出职业判断,如收入确认、资产减值、预计负债、债务重组、企业合并、公允价值计量等都涉及到职业判断,但目前我国会计人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普遍较低,凸现出某些准则缺乏可操作性。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例,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是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目前已颁布的38个具体准则中至少有17个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不同情形分别采用同类资产活跃市场报价、类似资产活跃市场报价和估值技术等确定公允价值。但到目前为止,公允价值的确定在实务中仍是难于操作的一大难题:一是公允价值不易取得,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度还不充分,部分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也无同类或类似资产的活跃市场价格,需要采用其他技术进行估值,评估价值又难以获得各方的共同认可;二是以同类或类似资产市场价值为基础确认的公允价值,如何确定其修正参数,也是一个难于操作的问题;三是目前仍有很多资产需要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但如何选择估值模型和相关参数假设等,新准则没有提供详细指导,存在较大的人为因素。公允价值计量缺乏可操作,导致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同时也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3)可理解性评价。为实现国际趋同,且制定准则的时间较为仓促,有些全新出台的准则如《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等,内容往往参照相应的国际会计准则直接翻译过来,一些条款句子过长,文字晦涩难懂,再加上有些经济业务在中国并不普及,导致会计准则执行者难于理解,也就无从在实务中正确运用。如对金融资产的分类,上市公司在执行过程中往往难于正确理解和把握,导致会计处理出现偏差,有的公司将其持有的对上市公司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限售股权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新准则规定应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处理,有些公司将本应归属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分类为贷款和应收账款,最后必然会导致企业间会计信息的不可比。(4)国际趋同性评价。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国际趋同,同时致力于与国际上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的等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2007年我国内地和香港的会计准则实现了等效;二是经过多轮会谈和协商,中欧会计准则等效取得重要进展,2008年12月欧盟就第三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规则,规定自2009年至2011年底的过渡期内,允许中国企业进入欧盟境内市场时利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三是中美会计合作纳入双方对话议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已正式宣布允许外国企业赴美上市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财务报告,为中美会计准则等效创造了条件。另外,实现国际趋同后,准则制定部门仍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的变化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去,促进国际会计准则更多地考虑中国的情况,并对我国会计准则作出相应的调整,为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全面持续趋同而努力。

综上可见,结合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九个细化标准逐一分析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制定环境、制定基础、制定模式、经济实质性和国际趋同性5个方面是达标的,但是制定程序、制定组织、可操作性、可理解性四个指标仍存在一些问题,而且均不同程度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如可靠性、相关性和可比性,进而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核心标准――产生并披露高质量会计信息难于达到。因此,我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与高质量会计准则仍有一定距离,准则制定部门仍需针对不达标的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向高质量会计准则努力迈进,以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满足会计信息各方使用者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家澍:《美国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会计研究》1999年第5期。

[2]葛家澍:《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业绩报告改进的新动向》,《会计研究》2000年第12期。

[3]葛家澍:《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2年第10期。

[4]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会计研究》2006年第3期。

[5]裘宗舜:《论高质量会计准则》,《上海会计》2003年第11期。

篇2

一、高质量会计准则与高质量会计信息

(一)高质量会计准则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阿瑟・利维特(Anthur

Levitt)认为高质量会计准则应符合三个标准:第一,要以公认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核心概念为基础;第二,准则必须能导致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的信息披露,可供投资者在不同期间进行公司业绩的分析;第三,准则必须严格地解释和应用。

我国著名的会计学者葛家澍根据利维特的观点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细化为九个方面:第一,一项准则的制定,首先要在立项、和实施时间方面,作出恰当的选择;第二,一项准则的基本结构应符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要求;第三,一项高质量的准则,从术语的定义、确认标准、计量属性选择和对披露要求都必须清晰、明确、易懂、严密、完整;第四,制定一项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应当以目标为导向而不是以规则为导向;第五,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需要有组织保证;第六,一项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出台必须有一套公开透明的应循程序;第七,高质量准则要求在执行、解析和运用中能保持严格的一致性;第八,一项准则是否高质量要经过一定实践,并通过专家和公众的评估;第九,要使会计准则高质量,还需要若干基本的、必备的环境条件,如准则制定人员的素质、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高质量审计准则等一些基本结构。

简而言之,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亦是说,排除其它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能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会计准则就是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二)高质量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是会计系统的最终产品,其质量的高低最终影响到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决策。会计信息的质量是通过一系列质量特征来体现的。美国FASB在其第二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了系统阐述,其中重点强调了可靠性、相关性、中立性、可比性和一致性。我国在《基本准则》中也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作了要求,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在众多质量特征中,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有助于作出决策的主要的质量特征,增加相关性和可靠性能使会计信息这种产品更加有价值,对决策也就更有用。其中,可靠性更是有用会计信息的基础,正如葛家澍所言“可靠性是会计信息、尤其是财务报表内会计信息的灵魂”。可靠性是确保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的必要前提,不可靠的信息是不相关的,对投资者也是毫无用处的。

可靠性是高质量会计信息最重要的属性,即会计信息若是高质量的,则首先必须是可靠的,当然也要符合质量体系中相关性等其他质量特征。

(三)高质量会计准则与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关系

高质量会计准则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的保证条件,会计准则是用来规范会计信息的种种标准,反映经济实质的会计信息依据会计准则才能产生。Auther Levitt 曾形象地把会计准则比喻为照相机,而包括财务报告在内的会计信息是用照相机拍摄的,可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图像,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好比性能良好的照相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则是真实、清晰的财务图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高质量会计准则与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关系:排除其他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没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不可能产生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

二、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高质量”属性分析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是否如愿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否达到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呢?以下结合具体准则本身和实施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以分析。

(一)公允价值的引入带来种种负面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最大的一个亮点是为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引入了公允价值,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应用。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上市公司利润表中要单独设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用于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对上市公司损益的影响。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持有期间当市场向好,交易性金融资产价格上升时,一方面要调增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另一方面要确认价格上升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当市场下跌时,一方面要调减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另一方面要确认价格下跌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上升收益或下跌损失都只是潜在的,即未真正实现的,待金融资产被处置后才算是真正实现的投资收益。因此,确认的持有期间的上升收益只能是一种浮盈,确认的持有期间的下跌损失只能是一种浮亏,都是潜在的、未真正实现的,在处置之前,损益存在不确定性,必然会带来种种负面影响。

首先,有违“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但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后,将浮盈计入当期损益,即将不确定的收益计入利润表中,高估了金融资产和企业的收益,低估了风险。

其次,有违“可靠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公允价值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却忽略了会计信息的灵魂――可靠性,将浮盈或浮亏计入当期损益,会高估或低估资产的价值,同时抬高或销抵企业的正常利润,必然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弱化了会计信息的功能,与《基本准则》第十二条可靠性的质量要求规定是相违背的。

具体准则的规定违背了基本准则的原则规定,同时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见,新企业会计准则不可能界定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二)某些具体准则缺乏可操作性

经过两年多的实施,一些上市公司反映会计准则对一些问题虽然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但是没有作出一些严格的解释和详细的指引。

“控制”的判断标准缺乏指引。《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同时,是否具有“控制”,还决定了对企业合并交易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判断结果,进而将产生不同的会计结果。企业会计准则仅对是否具有“控制”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从上市公司披露的2007年年报情况看,对“控制”的理解存在不一致的情况,特别是部分公司在未详细披露原因的情况下,将持股比例较低的被投资公司纳入合并范围,或未将持股比例较高的被投资公司纳入合并范围。

“重大影响”的判断标准缺乏指引。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将“重大影响”定义为“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能够控制或者与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这些政策的制定。”但实务中应如何界定具有“重大影响”,很难确定。有的公司在2007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对持股1.49%的长期股权投资也采用了权益法核算。

开发支出资本化的判断标准缺乏指引。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公司区分无形资产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并合理确定开发阶段的支出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划分标准不同,使得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比较随意。如有的公司中期报告中披露了资本化的开发支出,年底又由于管理层认为报告期内发生的研发费用并不能准确归集到相对应的研发项目且研发产品受益期相对较短,而将开发支出冲回。

缺乏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使得上市公司在实务中难以应用,导致在操作中由于公司理解不同,执行情况大相径庭,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三)某些具体准则缺乏可理解性

此次颁布的38项会计准则,有些准则是在旧准则的基础上修订出台的,有些准则是全新出台的如《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准则,目的是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实质性的趋

同。其中很多内容是参照相应的国际会计准则翻译过来,一些条款句子过长,文字晦涩难懂,再加上相应的经济业务在中国并不普及,对此一些学术界的专业人士都难以读懂,更难以去要求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能读懂并加以应用,可操作性也就无从谈起,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寄望必然难于实现。

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向“高质量”迈进的建议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离“高质量”仍存差距,当务之急,准则制定者、监管层、学术界和实务界要致力于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的研究,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共同朝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方向努力。

(一)加强对公允价值相关问题的研究

应当致力于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范围、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及经济效果进行重新评估,并对公允价值的概念、层次、计量方法和信息披露等提供相应的指南,消除公允价值应用中的种种负面影响,达到既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又能保证或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强化会计信息的功能。

(二)增强具体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

只有增强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才能使上市公司在应用过程中减少误解,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比如,对于如何判断“控制”和“重大影响”,可以考虑在会计准则层面,从行业特点、股权结构、董事会构成、以往股东大会决议通过情况等方面作出进一步详细的操作性指引,以便进一步规范执行中对上述概念的理解。又如,对于开发支出资本化的问题,从规范会计准则执行的角度,可以考虑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对开发支出资本化的标准进行进一步细化,并提供更多的案例指引。

(三)协调中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追求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大势所趋,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实际情况,经济发展程度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都可能不同。因此,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应该在追求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时,认真学习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国家的会计准则,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领会到的精华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制定出真正适合于中国的会计准则,不能生搬硬套,要注意会计准则的协调。否则,将会带来很多实施上的麻烦,也不可能完全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唯有如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才能向高质量会计准则大步迈进,也才能在其规范下产生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满足会计信息各方使用者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美国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会计研究,1999(05):2-9.

[2] 葛家澍.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业绩报告改进的新动向[J].会计研究,2000(12):2-8.

[3] 葛家澍.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2(10):16-23.

篇3

合肥五个高地是指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数字经济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和宜居宜业生态高地,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是推动合肥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数字经济是作为经济学概念的数字经济是人类通过大数据(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使用,引导、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一、我国新会计准则尚未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报告质量的不利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的结构层次不科学

我国新会计准则结构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并将类似于概念框架的内容归入基本准则中。这种做法与国际惯例有较大出入,目前,在国际会计准则与各国会计准则中都不存在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之分,各个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都在研究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在IASC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明确指出:“本框架不是一份国际会计准则,因此不对任何特定的计量和列报问题确立标准,本框架的任何内容均不支持特定的国际会计准则”;美国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及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中也都明确指出:概念框架不属于会计准则的内容,不具有会计准则的效力。而我国会计准则是属于会计法规的范畴,既然作为法规,就需要强制执行,而且不得随意改变,要求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笔者认为,我国将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类比为国外的概念框架,不仅混淆了概念框架的性质和作用,推迟了概念框架的出台,而且削弱了对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的研究,降低了财务报告质量。

(二)新会计准则的目标不明确

在国际会计准则和国外的概念框架别强调会计目标,是因为会计目标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决定了计量属性的选择,决定了报表的格式,而且会计目标是构架会计准则的重要内容,目标不同,则可能导致具体准则制定的不同,也将导致会计报告信息质量的不同。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国外大部分国家的会计目标都从“受托责任观”转向了“决策有用观”,而且会计准则一直是授权民间组织制定,在信息质量上更加注重相关性,并兼顾了可靠性。而我国过去只注重会计职能,很少涉及到会计目标,会计准则的制定权一直在财政部。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我国新会计准则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目标,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会计准则及其产生的会计信息主要为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服务,会计目标的定位将是“决策有用观”,对会计要素的定义则主张“资产负债表观”,对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就会由历史成本为主,转向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重,甚至将公允价值作为主要的会计计量属性。反之,如果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观”,偏重于“收入费用观”,则“收入费用观”偏重历史成本。但是,从新准则的内容看到,我国开始注重“全面收益”的理念,体现了“资产负债表观”,从这个方面来看我国的会计目标应该定位于“决策有用观”;而从计量属性方面,我国会计准则是以历史成本为主,公允价值为辅,这又体现了“受托责任观”的会计目标。这使我国会计目标问题摇摆不定,区分不清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这与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的满足投资者决策有用的财务目标相比,就显得较为笼统,目标和范围尚欠明确,这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一步趋同,也不利于会计准则的质量,更不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有效权衡。

(三)新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不明朗

目前,国际理论界讨论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主要包括规则导向、原则导向和目标导向三类。国际会计准则是以原则为导向,只提供原则,不具体涉及到每一项经济业务。美国会计准则原来是以规则为导向,由于安然事件的影响,在2003年7月25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出了以目标为导向的制定模式。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我国,不管是新准则还是原准则都有相同的特点:有些准则的表述是高度概括,很抽象,是以原则的形式体现的;有些准则的表述很详细,很具体,是以规则的形式体现的。由于我国准则制定模式的不清晰,导致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较差,这直接影响了财务报告的质量。

(四)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够全面

财务会计的核心问题是计量问题,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交易市场的确认,是一种具有明显可观察性和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值得强调的是,我国开始树立“全面收益”的理念,体现了“资产负债表观”,对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就应由历史成本为主,转向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重,甚至将公允价值作为主要的会计计量属性。虽然,我国新会计准则已广泛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对公允价值计量范围作了很大的限制,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仍是以历史成本为主,公允价值为辅,核心的计量属性仍然是历史成本,相关性和可靠性这对矛盾还是得不到解决;而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各国会计准则的核心计量属性是公允价值,充分体现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并使其与可靠性的矛盾也得到了解决。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国际趋同的国际化策略

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形势下,各个国家如果想要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合作与竞争,就必须正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实,而不能刻意强调本国的特殊情况而“独善其身”。我国要真正实现国际趋同,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就必须从思想、准则实质内容、准则形式、准则制定程序和准则议程时间等方面全方位实现趋同,才能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完善我国企业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和加速融入全球经济发展,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一)加强会计理论研究,及早制定我国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

为了解决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给会计实务带来的新问题,纠正会计实务中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上的不一致或出现的分歧,为进一步发展会计准则、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提供一个具有充分说服力的理论依据,西方发达国家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非常重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并已建立了各自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我国于1992年和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虽然部分地充当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角色,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会计准则毕竟不同于会计概念框架体系。因此,笔者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等客观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加强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建立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并以此取代《企业会计准则》,已是大势所趋。

(二) 加强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兼顾可靠性,树立“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

一般来说,“受托责任观”要求信息的客观真实,强调会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准则及会计系统的整体有效性。“决策有用观”强调财务报表本身的有用性,而非会计准则。实际上,“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也必须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只不过“决策有用观”更注重对事实的判断,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前已述及,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会计目标很不明确,在“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之间摇摆不定,这直接影响了会计准则的质量,从而直接影响了财务报告的质量,使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无从选择,更使相关性和可靠性得不到协调。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因此,会计目标的定位也应由市场机制来决定。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的提供主要是为了使投资者和债权人避免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但是,欧美国家一直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而且我国一直是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理由之一也是会计准则没有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笔者认为,针对这些风险,也为了让欧美国家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使我国的会计更快、更有效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中,我国应该选择“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决策有用观”的采用能够为反倾销调查者提供判断依据;有利于规范我国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有利于拓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范围;更有利于加快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提高我国财务报告的质量。

(三)提高人员素质,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会计准则体系

“决策有用观”要求会计准则应当提供相关的、可靠的,对外部投资人、债权人以及类似决策者决策有用的信息,这就必须制定一系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在国际上,按照高质量准则所产生的财务报告应能形成具有透明度的信息。而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受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的影响。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向来以详细、具体和可操作性强而著称;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对同一经济事项,没有那么多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和例外事项,似乎符合高质量会计标准的要求;目标导向强调提出会计准则的目标,这样为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一个解决指南,也有利于会计准则制定人员在制定准则的过程中向着有利于会计准则目标实现的方向来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安然、世通、在线时代华纳等一系列恶性财务欺诈案件的发生使得人们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原则导向上。国际上许多国家开始采用原则导向,然而,由于中国没有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人员普遍缺乏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而且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主要是财政部会计司,这样,会计准则的制定受政府的干涉较严重。因此,我国不能采用原则导向的制定模式。

笔者认为,目标导向的会计准则应该成为我国会计准则导向的选择。这需要经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首先,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制定中国会计准则的同时,加强构建中国的财务概念框架结构;其次,加强中国会计的教育,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再次,对于目前尚未有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情况下,制定救火式的会计准则的同时要体现前瞻性;第四,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例外事项的制定,提高财务报告的相互可比性;第五,要保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性,从而较少地受到各社会利益集团的影响,真正独立地制定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四)加强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采用公允价值作为核心计量属性

篇5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于 1998年9月份的“加强银行透明度”的研究报告中,将透明度定义为:公开披露可靠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银行的财务状况和业绩、风险活动及风险管理活动。而且他们还认为,披露本身并不必然地导致透明度,为实现透明度必须提供及时、准确、相关和充分的定性及定量信息,这些披露要建立在完美的计量原则之上。透明信息的质量特征包括:全面(comprehensive)、相关和及时( relevance and timeliness)、可靠(reliability)、可比(comparability)和重大(materiality)。

根据魏明海、刘峰(200l)的研究,会计透明度概念的提出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发展。会计透明度是一个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概念,包括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会计信息披露与管制。它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存在一套清晰、准确、正式、易理解、普遍认可的会计准则和有关会计信息披露的各种监管体系;(2)对会计准则的高度遵循,而不管它是合营部门还是私营部门,是政府机构还是企业;(3)对外报告和披露高频率的准确信息。显然,会计透明度概念是一个更为全面综合的概念,可以说,它是继美国FASB的第二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没有以来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的又一次飞跃,它的目标是让会计信息使用者能真正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是“雾里看花”。

二、影响会计透明度实现的三个梯次及其相互关系

如果说,相关性与可靠性侧重于会计信息产品自身的质量标准,信息披露侧重于实现会计信息标准的方式群雕会计透明度则是这两者的兼顾、两者的统一,是一套全面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二个进行会计信息全面质量管理的“工具箱”。所以,要实现会计的透明度不仅要关注会计准则自身的质量,重实关注会计准则的制定与执行质量。换言之,影响会计透明度的实现有三个梯次:会计准则制定质量,会计准则产品质量,会计准则执行质量。影响会计透明度实现的三个梯次是相互依存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表现为:会计准则制定质量是前提,会计准则产品质量是核心,会计准则执行质量是保证。没有高水平的研究制定者、没有科学的制定程序,就不可能形成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产品;而没有相关的法律责任。和违反准则的惩罚机制对准则的执行测仪严格的监管,任何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其作用都将大打折扣,所以,要实现会计透明度就必须做到这三个梯次的循环换制。而不能有任何偏废;换言之,一套清晰科学的会计准则只为会计透明度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而只有当相关的会计环境能为会计准则制定质量与会计准则执行质量作出保证时,会计透明度的实现才是可以预期的。

篇6

一、我国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特征

会计准则的特征包括适应性、逻辑性、协调性、严谨性、可理解性。适应性是指会计准则应当与其目标相适应,应该保证其经济后果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稳定,将投资者的利益摆在首位,要适应我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环境,会计准则的颁布时机要合适;逻辑性要求会计准则应该反映交易实质,真正做到“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准则的内容必须能够体现经济业务的实质。会计准则应当保持逻辑一贯性;协调性是指会计准则应当协调处理好会计核算原则之间的矛盾。会计核算原则包括可靠性、相关性、谨慎性、及时性、可比性、一致性等。会计准则之间应该相互协调。不论在文字表述上,还是会计处理上都要协调一致,并应尽量与国际惯例协调,与财务制度、税法等其他经济法规协调;会计准则的严谨性包括内容体系的严谨性,尽可能兼顾各种情况,它要求其会计处理业务科学严谨,语言表达的解释性说明应详细、具体;可理解性的会计准则要求会计做到语言表述简炼、中国化,它直接影响会计准则的质量,而且必须要重视“指南”的重要作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计准则要想具有高质量,就应该建立相应的实践标准。它包括可操作性、公认性、稳定性。可操作性是指会计准则应该有利于实务操作,要求其不能过于复杂和超前。会计准则要有利于监管,讲求成本效益原则;公认性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特征,指会计准则后,应得到广泛的认同和较好地执行;会计准则作为一项会计法规,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会计准则的稳定性是衡量会计准则是否是高质量的一个参考标准,高质量会计准则应该考虑到对新经济事项的及时规范。

二、我国会计准则存在的一些问题

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建设时间短,导致我国会计准则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致使基本会计准则功能相对模糊,理论深度不够。会计准则内部逻辑一贯性较差,许多“界线”的设定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会计准则的严谨性有待改进,某些概念表述不够严谨,某些会计处理不够严谨。会计准则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不够,会计准则的可理解性较差,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较差,会计准则之间或与相关法规之间还存在一些不够协调的地方。会计准则国际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会计准则的修订频率过快。

在客观上,会计准则制定时间相对仓促,基本会计准则从研究制定到出台实施历时短,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行政干预较多,利益相关者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的热情不高。在主观上没有明确的会计准则目标,会计准则的制定方法存在偏差,基本准则并未真正发挥其概念框架的作用,会计准则制定程序不够恰当,导致会计信息制度性失真,它包括传统会计的局限性导致信息失真、会计准则的不完善导致信息失真。导致利润操纵行为,导致经营者逆向选择,导致企业短期经营行为,导致会计准则成本增加。它会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给投资者和债权人造成损失,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建立我国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对策

明确会计准则目标是完善会计准则的首要工作。首先决策有用观是我国会计目标的现实选择,明确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的具体内容是会计信息提供的对象。会计准则应以利益集团为基础,兼顾公共利益,必须全面考虑和较好地协调各方利益。

完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应当公平允当。要增加会计准则制定人员的代表性,增加起草阶段的公开性,实行“投票表决制”决定会计准则是否,在会计准则正式实施以前,增加试行阶段。

以目标为导向完善我国会计准则。详细说明每项具体会计准则的目的,尽量减少准则中不必要的“界线检验”,提高“指南”的质量,增强“讲解”范例的代表性,尽量减少备选方案,减少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以便为将来建立统一的会计制度奠定基础。

尽早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概念框架和基本准则应该同时并存,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理论指导作用不容替代,基本会计准则不能取消。制定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时机已经成熟,继续加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积极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加强会计准则理论研究。

篇7

一、国有经济的本质是其控制力产生的根据

国有经济是建立在现代化生产力之上,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劳动者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国有经济的这种本质特征是其产生经济控制力的客观根据。优越的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之所以产生,是由其社会属性决定的。第一,优越的国有经济制度促进了现代化生产力的发展,使其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第二,国有经济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保障。第三,国有经济是科技进步的坚强后盾。国家运用国有经济的经济实力使投资风险巨大,其他经济无力也不敢承担的尖端科研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推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第四,国有经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起着支撑作用。在目前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条件下,国有经济虽只是占其中一个份额,但随着国民经济的部分质变,最终将促进国民经济发生“国有量化”的整体质变。国有经济的本质决定了它应该是高质量的经济,与此相适应的应该具有强大的经济质量控制力。

二、“调整”、“改组”是发挥和增强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的战略举措

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发挥的程度与国有经济的社会属性密切相关,目前满足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的条件还存在不足,影响了控制力的发挥。主要是“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重复建设严重、企业大而全、小而全,没有形成企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体系和规范经济,缺乏市场竞争力”。为此,我国实施一系列举措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改组,以满足国有经济高质量的要求,从而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这些“调整”、“改组”的重点是:在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上,退单一的国家独资形式,进为国有经济控制多种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国有经济的质量;在国有经济的分布上,退国有经济在所在经济领域全面撒网、分布过宽,进为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优化分布及质量的提高;在国有企业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上,退单纯追求国有企业数量扩张,忽视质量的提高,进为保持必要的数量,重视质量的提高;在国有经济的质量上,退“大而全”、“小而全”低效率、低效益和重复建设,进为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中小企业,走规模经济和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的质量经济之路;在技术进步上,退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落后,发展乏力,进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占据重要地位,掌握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发挥技术先导作用,走集约型和可持续发展之路。针对目前国有经济存在的质量问题,实行“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调整”、“改组”,要求在“进”、“退”工作的过程中要有所作为,在“退”的领域应该有所不为。经过“调整”、“改组”,要使国有企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规模型、产量型和效益型转变,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其经济控制力。

三、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的表现

“调整”、“改组”战略举措的实施,使国有经济产生经济质量控制力的必然性变为现实性。经济质量主要由企业素质、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竞争力、抗风险能力组成并相互作用产生的经济效益状态。高质量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一是,企业素质的先进性。二是,技术的先导性。三是,经济运行的高效性。四是,优势的竞争性。五是,极强的抗风险能力。国有经济质量提高后所形成的控制力主要表现是:第一,国有企业素质的先进性是控制力形成的基础和源泉。国有企业先进的企业制度,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较高的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较强的技术开发创新能力,模范地遵纪守法经营,服从国家的宏观调控指导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国有经济质量提高,控制力增强的微观基础。第二,技术的先导性是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产生的核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的支撑和带动。由于国有经济在新兴产业的高技术产业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了核心技术,占据了技术制高点。第三,国有经济的高效益是经济质量控制力产生的支柱。高效益是经济质量高的重要标志,有了高效益,首先使国有企业资本积累率和员工收入提高有了经济来源,从而调动了员工和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国有经济实力和控制力进一步增强。其次,高效益使国有资本的集中力、积聚力、扩张力、渗透力、经济辐射力增强,使之在国民经济中有效发挥主导作用。再次,高效益使国家利税收入增加有了保证。第四、国有经济抗风险能力是控制力形成的关键。抗风险能力是建立在国有企业先进素质、技术水平、优质的竞争力和经济高效益的基础之上的。国有企业素质的先进性是抗风险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源泉,国有经济技术的先导性是抗风险能力产生的核心,高效益是抗风险能力得以实现的实力基础和坚强后盾,国有经济极强的竞争力是抗风险能力的表现。总之,只要国有经济实现了高质量,就能产生质量控制力,从而有效主导国民经济的发展。

篇8

首先,必须做到的,就是层次立体分明,对于一个流水线运作过程,重要的是效率,如何提高效率首先必须管理层次鲜明 ,每个层次必须了解自己应尽的职责。必须形成一种“中层服务于基层,基层抓落实,各层次有效沟通、信息共享”的管理理念。

其次,管理的手段必须简单。管理的手段简单、有效、规范。这种宏观的阐述,当然在各行各业,不同的大小企业与机制中都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还是那句必须结合自我的实际情况而定,这其中难免会有管理方式不当的情况,因为只有发现问题才会有不断地改进方案,管理方式才会不断地趋于完美,工作的流程与效率才会不断地提升。但不管是以何种方式来管理,有一点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最大限度地实现规范化管理,也就是管理工作必须梳理,立体化层次,分出先后次序来,再次检索,去其糟粕,最后必须抓重点,有效地实施。

必须将质量的体系与质量的技术结合[1]。如今质量的管理有两大类:宏观与微观。宏观发展,即向构造应对竞争环境、面向未来的质量系统的宏观方向延伸,由基础的ISO9001等合格评定管理体系向追求永续经营的卓越绩效模式发展。用简洁明了的话说就是以宏观角度出发点,管理各组织与机制。而微观发展,解决具体而又复杂的质量问题,由传统的质量工程科学向更加严密的六西格玛技术发展。这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在不迷失方向的情况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其实创新的质量管理方式,就是要这两种方式的管理,再结合自身企业的需要,不断地从宏观与微观上调整管理的方式,达到无限趋于完美的管理手段,才是真正的创新管理方式。

质量管理机制要创新

竞争是提高市场效率的动力,当然也就成为了提高质量的原动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是质量管理创新的主体,那么质量管理工作机制必须创新,必须有政府等外在力量来为企业的质量管理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要为企业提供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为了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我们必须要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使企业自觉提高质量。必须反对地方保护主义,打破行业垄断和霸王条款,同时我们也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其次,要为企业的质量改进提供信息和帮助。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除企业自身努力外,还需要得到外界的支持和帮助,这既包括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也需要社团等中介组织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既要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又要提供市场调查和各类信息服务。

再次,要倡导全社会对质量管理的关注。消费者要勇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积极反馈质量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促使企业改进和提高质量;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质量的重要性,支持各项质量活动,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形成全员的质量管理氛围。

质量理念要创新

质量管理的实践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质量管理的实践,质量的内涵已由符合性标准演进为让顾客满意,进而注重差异化的竞争性质量;质量的领域已由产品、服务的质量拓展到工作、过程、体系的质量,进而扩展到经营的质量、经济增长的质量、环境的质量、发展的质量等;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产品、服务质量已成为创造价值的核心和底线,成为国际市场竞争首要关注的问题、企业经营的第一要务和每个人的道德准则;提高质量是企业、社团、国家和全社会分内之事[1]。

显然我们必须从新的视角认识质量,向企业和社会传递新的质量理念。要继续在全社会宣传和倡导大质量概念,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质量已成为国际市场关注的焦点,质量是一个国家或经济组织良性发展的基础,将成为每个人的道德准则。

发展质量从科学发展角度来理解是大质量的概念,包括了环境、资源利用、信息安全、社会责任和食品安全等,不仅涉及具体主体所拥有的质量特性,更注重经济社会发展中一切可能影响到人民生活质量、国家竞争力的质量。它超越微观领域的质量范畴,又把静态质量概念拓展到动态的质量,是一种科学发展的质量观。要注重企业质量与服务质量、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自主创新能力,更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质量理念[2]。

质量意识要创新

有意识,才有行动,有行动才有结果,有结果才会带来效益或者亏损。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质量意识非常重要,创新质量意识,就必须更优化地解决现在的不足之处。如果一个企业与机构没有强烈的质量忧患意识,就会被社会抛在脑后,如今激烈的市场要的是效率与效益,如果对激烈的竞争市场反应迟钝,久而久之企业必然衰败。这就是之前所讲的与时俱进。国家对质量管理和调控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法律、法规等去弥补市场的缺陷,抑制市场的副作用。因此每个企业的管理手段不同,当然管理的意识内容也不同,就我所如今的发展趋势,必须首先树立质量品牌意识。名牌产品在市场上总有着自己的一片领域,他们之所以成功是与各方面离不开的。争创名牌检验机构,就必须一丝不苟地抓质量。在把握广大用户需求的同时,瞄准世界的先进水平,不断地提高检验机构对市场的适应能力。这样在检验领域,独占鳌头!

质量效率

何为质量?质量即是:完成工作的品质+有效率地完成大批的工作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不仅是对个人负责,对客户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当今社会是个现实的社会,对于我所的发展前景相当美好,如何在大工作量的情况下保证速度与效率是个非常非常艰巨的任务。提高效率,加快的不仅是工作的流程,并且会在工作过程中带走不必要的错误与麻烦,会创造出一个持久的良性循环,让一个企业的运作走上正轨。自觉地采取措施,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明确的和潜在的需求,使我所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质量管理创新,我们的质量管理才会不断地进步,才会在社会飞速的发展下不被淘汰,在这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有足够的竞争力。质量管理理论的创新与质量管理的实践是相互促进的,是相辅相成的,如何把握好就是创新的一个过程了!

参考文献:

篇9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大学毕业生变为普通老百姓而非天之骄子,就业市场变为买方市场而非卖方市场

我国1999年开始推行大学扩招政策,2002年扩招后第一届毕业生为133万人左右,相隔12年,2015年的毕业生将达到749万人左右。面对大学毕业生的迅速攀升,面对人才培养结构、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脱节,面对就业供需结构的矛盾以及大学生就业地域趋向集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原因,造成了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6]。另外,目前的大众化教育,已经使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劳动力供给市场多于需求市场,且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因为资金链短缺而纷纷破产倒闭。过去的2013年被称为历史上大学生最难就业年,经过2年的沉淀,目前,2015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就业问题凸显。

(二)就业形式多样性,就业结构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导,而非第一、第二产业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经验证明,越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就越趋于下降,在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就越趋于平稳,反倒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劳动者的收入日益增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马斯洛需要理论也表明,人在满足了衣食住行之后,会增加对其它方面的消费,从而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7]。因其职业性决定了其具有用人范围广、用人数量多等特点,所以,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利于推动就业。且据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就越大。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已经决定了第三产业是就业的主导。

(三)大学新生就业能力需求现状

“跟进式教育”是基于商业活动理论和组织行为学理论之上,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科学获知提供人本服务的全新教育模式。它遵循学生成长和教育规律,能做到以发展的眼光使学生各项工作和成长变化互动共进,最后,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本研究团队对常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332名2014级新生实施了问卷,发放问卷332份,回收有效问卷330份,(有效率99.39%),其中男生275人,女生55人。探索他们除了对所学专业知识以外,对就业竞争力提升等方面的需求以及出现的困惑,旨在做到教育以人为本,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服务工作。多数2014级新生希望学校能在职业素质拓展训练、求职技能辅导及提供就业信息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学生希望能通过网络媒介或者相关就业辅导手册暨线上线下全方位了解就业信息和状态,并能通过各项训练、实践及技能辅导来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以上问卷数据可以反映出学生对四年后的就业保持了积极向上的态度,想在学校多得到就业能力的提高;其次,也反映了目前严峻就业形势给大学新生带来的就业压力。

二、跟进式教育理念下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率提高

大学生的就业相对是高水平、高平台就业,因此,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就被看的特别重。大学生就业能力反映的不仅是大学生自我价值的认知,也反映了一个高校的整体培养水平,同时也将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在跟进式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学生的素质技能、实践能力、知识结构及就业观念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将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二)有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推进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于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才将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大学,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基本覆盖了所有国内高校。但是受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和社会价值取向的误导,以及职业生涯教育实施时间短、手段形式单一等原因,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能力提升措施的实施,能让高校更加注重落实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规划未来,选择职业,也能让学生树立目标,找到奋发前进的动力。

(三)有利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推进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任务和永恒的主题。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人为本,高校要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更需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跟进式教育理念形成的理论基础,要不断的根据大学生的需求,结合高校自身实际,不断推进实施跟进式教育的建议,这样才能在当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稳步前进。

三、基于就业现状实施跟进式教育的建议

为了满足大学新生的合理要求,帮助大学新生实现提升就业竞争力以及推动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作者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及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主要从跟进国家、高校和学生三个层面提出推动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具体措施。

(一)跟进国家,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配套专业结构,利用好国家就业政策,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服务

专业的设置必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要设立国家层面及学校层面的专业预警机制。国家层面主要做好宏观调控,把握好专业及就业整体情况,能及时锁定并红、黄、绿专业。最底层的监测及调控都落在院校身上,所以,学校层面的专业预警机制是具体执行层,要负责对本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对发现的问题要进行分析,并能根据分析结果采取措施,对专业方向、培养方案做出调整或者减少招生量[8]。国家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提出了许多鼓励政策,比如国务院4月份刚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2015〕23号);紧随其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又印发了关于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人社部发[2015]42号)等,为了能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必须吃透政策,利用好国家政策。

(二)跟进高校,重视校院两级指导体系建设,加强就业指导部门的职能落实,满足学生就业指导需求

美国SCANS总结出了高校毕业生的35项基本能力,主要是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及动手能力。而服务他人能力和有效的口头沟通能力、针对性写作能力、谈判技巧、新产品构思能力、电脑编程能力又是基本能力中的核心能力[9]。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高校在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时,要把学生的各项能力培养纳入其中,要为就业打下基础。自主创业是学生就业的最佳方式,也是带动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政府和高校要在组织相关科技竞赛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渗透进去,要完善院校两级创新创业指导体系,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指导老师团队,更要加强创新创业学科的建设,在丰富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环节。目前,在全民创新,大众创业的社会思潮氛围影响下,大学生也受到影响。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年年增长,2012届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创业比例为2%,而到2015届,将达到6.3%。高校要利用好国家各级政府提供的资源和政策,结合自身的特色,开展学生创新创业引导工作。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发展模式,比如美国的基于草根创新项目的概念验证中心组织模式,韩国的“全国大学生创业同友会”和“创业风险会”,英国的“小工厂计划”“小工程公司”等[10]。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最后重要环节。目前,由于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匮乏且素质参差不齐,单纯地追求就业率及不关注就业质量等多种原因,造成目前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职能行使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11-12]。因此,为了能让学生继续做就业中的“天子骄子”,高校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建立院校两级与企业产学研联动体系,利用社会及企业资源,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实现资源的最大优化。

(三)跟进新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跟进新生的就业期望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是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或第二课堂中,学生不仅要注重知识结构的积累,要将人文主义素养与科学主义素养相结合,要将专业课的学习与通识课的学习相结合,更应该注重加强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或者挂职锻炼,多向求职成功人士汲取经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受社会上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影响,大学生找工作的标准容易陷入工资福利待遇的高低来评判,因此,需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等活动,引导学生更加重视职业发展空间,勇于到基层去锻炼。

参考文献:

[1]薛健飞,浦玉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以对“跟进式教育”理念的剖析为例[J].河南社会科学,2014,22(2):101-104.

篇10

    1.1顾客价值期望发生变化。

在21世纪的全球市场中,顾客对质量的要求足:本质上完美;经济上可以承受(即买得起);由用户决定:

1.2公司将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

此压力像一把剪刀,其两片锐利的刀锋正不断地逼近公司一片是向上的成本,另一片是向下的价格,在21世纪,公司将努力使高质萤和低成本变成伙伴,而非敌手。

1.3管理观念将发生根本的转变。

21世纪的管理观念认为最基本的改善力量应源于对组织中每一成员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引导和利用。全球质量改善的中心是把员工的力量和卓越的管理者融合起来。

1.4传统的质量“合格”概念将过时。

在21世纪,质量标准将发生重大变化。原有的各种技术标准仅能作为合格与不合格的判别依据,过剩经济的出现,使很多合格产品不能成为商品,只能成为无人问津的“废品'因此,只有让用户完全满意的产品才能变成商品,才能创造价值。质量是顾客所要而非公司所给。

公司欲解决现时的经营问题且在21世纪快速发展的全球经济中成为发展和盈利的领先者,必须进行质量管理创新,对产品与服务形成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其中,供应链质量管理是一个新思路。

    2供应链管理与质量管理

供应链,也被称为价值链或需求链,包括顾客、供应商、过程、产品以及对产品和服务有影响的各种资源。供应链强调的是公司之间的过程与关系。

供应链管理是指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销售给顾客的整个过程中对产品和服务的管理。供应链管理强调核心企业与相关企业的协作关系,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扩散(交流与合作)、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的价值链激励机制等方法体现经营一体化。供应链是从系统观点出发,通过对从事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供应、销售直到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中物流与资金流、信息流的协调,以此来满足顾客的需要。供应链质量管理是指对供应链上各个环节(包括合作伙伴)的质璧管理。

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是由优质及时的原材料、严格精确的设计、精密稳定的制造过程和全面周到的销售服务来共同构筑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意味着核心企业不仅要对企业自身的产品设计$腿过程进行质量管理,而且要对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相关企业进行质量管理,从而做到对产品与服务形成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

在21世纪,市场的竞争将从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质量是由整条供应链来共同保证的。企业通过供应链质量管理,可以从以下方面获得企业价值的倍增:

2.1调整整个企业来实现传递获利的,必要的、优势的顾客价值

企业把最终保证顾客对产品与服务的满意作为有效价值传递的驱动力,尽力识别和理解最终顾客的需要和期望,将其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对顾客要求做出快速反应,随时接受顾客的反馈,不断提高顾客服务水平。

2.2实现合作伙伴间的无缝联接,降低制造成本

企业努力使得供应链中每一个环节,即合作伙伴,明确其对质量的责任与义务,并保证实现。伙伴之间的质量协定可以通过契约的形式确定下来,并严格按照契约中的承诺,来检测合作伙伴的质量与服务。质量不仅仅通过最终的测试来进行控制,还有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及时消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努力实现合作伙伴间质量管理的无缝联接,并且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和企业的制造成本。

2.3有效利用供应链中的员工和相关各方的能力和知识,改善产品整体质量

企业在其供应链中仅仅是使用了很少的一部分知识。正确的战略是理解、衡量、创造、展汗、留存、转移和保存知识。供应链质量管理将改变企业之间信息封闭模式,实行供应链中信息、知识ft享,最大限度地减少系统中信息的不确定件和时滞,以信息、知识共享为基础构筑企业之间的合作。核心企业依靠分销商搜集的顾客信息,并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扩散(交流与合作),将更存效利用供应链中的员工和相关各方的能力和知识,改善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通过知识资本获得利润.

     3通过供应链质量管理,保证产品整体质量

    如何通过供应链质量管理来保证产品整体质量?以下以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为例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是广州汽车工业的圪头企业,也是广州市国企改革的典型,.,在走出广州te致的阴影后,依靠内部革新和外部支持,通过供应链(见图一)质量管理,走上了一条具冇中闽持色的全面质量管理之路。

图一广州本田供应链物流示总

   3.1树立战略合作意识,把提高质量看作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21世纪,市场的竞争将从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应把提高质_设肴作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供应链上各贸易伙伴闭体进行战略合作,获得供应商、企业、分销商和顾客各方利益的统一。广州本田的做法是把这种战略合作意识写人企业哲学之中。广州本田的企业衍学是:“尊重个性”、“三个喜悦”。[3]“尊重个性”是指,互相尊重各自独立的个性,以平等的关系互相信赖,发挥各自拥有的力量,并以此共同分享喜悦。“三个喜悦”即“购买的喜悦”、“销售的喜悦”、“制造的喜悦”,是希望根据“尊重个性”同所有和本田的企业活动发生关系的人们建立一种能够共同分享喜悦的相互信赖关系^广州本田的企业哲学充分体现了“利他、群己合一”的基本思想。

3.2控制零部件供应,获得源流保障

只有坚持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才能使顾客满意,而高质量的产品要求有高质量的零部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广州本田始终保持对零部件质量的高要求,从而为整车工作打好基础。

广州本田按照QCDDME(质量、成本、供货服务、研究开发、管理、生产要件)原则对零部件供应商进行严格筛选,使零部件供应质量达到生产标准。

为保证用户——广州本田能贯彻其质量方针,供应商必须建立起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以最经济的//法生产高质量的零件或材料。供应商的质量保ilH体系必须满足广州本田的要求,关键是将广州本丨U的要求融人到供应商自己的生产工艺中,建立一;f-质圮保证体制,明确规定设计、质量、生产制造:质V:及各部门之间的责任。

通过供应商的质童保证体系,广州本田的零件与j:IT的计划、准备和改进得到保证,以确保稳定的工;iY-im同时,供应商有责任保证由二级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得到丨样的保证。为此,自供应商从广州本田的农购部收到技术规格起,广州本田的相关部门将为供戍商在零件和工序的计划、开发和改进方面提供帮助,以便供应商正确、清楚地理解企业的要求。

3.3严格控制销售和售后服务质量,并快速获得!市场信息反馈A质钻产品只有通过高质量的销售服务体系送|达w客,才能培养和形成忠诚的顾客群。

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在中国推行一套特有的背销模式一一“四位一体”销售服务体系,它集整车销忾,代后服务、零部件供应和信息反馈于一体。这种前店ff;厂的销售及服务模式在中国汽车工业由广州i4-[n汗次弓I人,其能够做到统一销售、统一形象、统一j调配,忠诚地为顾客服务,真正体现“用户第一”,实现i“为顾客提供喜悦,是我们最大的喜悦”。

做好销售服务,需要通过销售服务店的努力,制造商的支持-广州本田在培训、技支持、信息交流、广告策划等方面对销售服务店给予大力支持。各销售服务店在各自的区域内独立运行,通过提供服务,保持自身长期稳定发展。

对分销商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产品整体质量的关键一环。广州本田的分销较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对分销商的具体操作有严格的规格,这区别于一般制造商将产品交给分销商后,销售权同时移交。广州本田对价格、最终用户、跨区销售、定金收取、客户来源、全年各月供车计划、销售行为规范、客户管理甚至具体的登记和操作都有严格的规定。其目的是保证顾客能够充分享受本田提供的优质服务,获得一致的性价比;而分销商即使在市场萧条的情况下也不会恶性竞争,能获得一定的收益。

篇11

(一)准则与制度的联系

1 制定的依据相同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都是由国家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组织制定和颁布实施的。

2 都属于会计法规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都是国家财政部颁布的行政法规,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3 都是国家的会计核算制度的组成部分

《会计法》第五十条规定:“国家的统一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仅是统一会计制度的一部分,会计核算制度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4 都是会计标准

会计标准是对各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依据及准绳,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做出了规定。

(二)准则与制度的区别

1 在会计规范体系中的层次不同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会计规范,前者,尤其是会计基本准则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制约后者。根据会计法律权威性和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层次关系作以下划分:会计法是第一层次,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是第二层次,会计准则是第三层次,会计制度和财政部制定的补充规定或暂行规定是第四层次。

2 适用的范围不同

会计准则大多只适用股份公司的会计处理,有些也适用于其他企业;而企业会计制度适用所有企业(金融和小型企业除外)。

3 规范的目标不同

会计准则规范的目标主要是解决会计要素如何进行确认和计量的问题,同时也规范会计主体应当披露哪些方面的信息,着重于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后果和现金流量,以提供对外投资、信贷等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制度规范的目标主要是解决会计要素如何进行记录和报告的问题,侧重于会计科目在使用上的规范和会计报表在揭示形式上的统一,以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及统计信息可比性的要求。

4 规范的内容不同

会计准则主要是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和报告方面做出原则性的规定;会计制度则对会计要素如何进行记录和报告,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5 规范的结构不同

会计准则是分会计要素、分经济业务制定的;而会计制度是按照会计报表的结构,或者说是按照会计科目的组织逻辑来制定的。

6 语言的表述方式不同

会计准则的表述语言采用国际通用语言,更适用于国际方面阅读;会计制度的语言表述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7 灵活性不同

会计准则的制定、修订要比会计制度方便灵活。由于会计准则是分经济业务制定的,所以当某一项经济业务随经济环境有所改变时,能够直接修改某一具体准则,用新的具体准则代替之而不影响其它经济业务的规定。较具灵活性;而会计制度是按照会计科目的组织逻辑来制定的,即使经济业务有一点变动,可能也要修订整个会计制度,因此修订起来比较困难。

8 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不同

因为会计准则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只做出原则性规定,其可操作性程度低,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而企业会计制度对于会计记录以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的形式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可操作程度高,所以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要求相对较低。

二、我国会计规范的发展趋势――会计准则

从未来的发展看,废除统一会计制度,完全由会计准则取代是我国会计规范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主要是由会计国际发展潮流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需求决定的。

(一)实施会计准则符合与国际接轨原则

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的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资本的加速流动使资本的所有者越来越远离他们投资的企业。投资人掌握股权,而把经营权委托给经理层。然而同股权相联系的经济利益迫使投资人不得不关注投资风险与报酬。并作出相应的决策。决策离不开信息,而投资者信息来源主要是经理层提供的财务报告。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经理层拥有巨大的信息优势。为了维护投资人的利益,促进资本的合理流动,必须迫使经理层出具可比和透明的高质量财务报告。而要制定出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拥有高质量的准则是最基础的条件。虽然,如果具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而不具备其它主客观条件,未必导致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但若缺乏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必不能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因此。我们必须实施会计准则,废弃会计制度,与此同时不断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加快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步伐。

(二)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需求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将是未来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基础趋势和特征。会计作为一种国际商业语言,必须以这一趋势为基点寻求发展。市场环境千变万化,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使远离投资企业的投资者迫切需要了解更加真实、相关、可靠的信息。要想充分发挥会计的作用,提供及时透明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前提和保证。因为会计制度是以规则为导向,具有强制性,因而制度应尽可能覆盖所有的经济业务。而现实的经济环境是千变万化的,制度的规定对于经济业务的层出不穷始终是“滞后”的,也就难以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而会计准则是以原理为导向,它规定的是概念和意义,当准则未能涵盖所有的经济业务时,会计人员可以应用会计原理来处理新问题。

三、我国会计规范的现实选择一会计准则与制度并存

(一)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原因分析

我国会计准则最终取代会计制度应该是不容置疑的。然而从我国国情来讲,目前我国只能是会计准则与统一会计制度并存。其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从发达国家会计规范的发展历史情况看,会计准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制定的,要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会计准则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间还不是很长,经济秩序还不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无论从制定程序、方法、还是其本身的内容上来讲都不够完善。

其次,会计准则通常只作原则性规定,不可能象会计制度那样详细具体。以会计准则作为会计规范的唯一或主要形式。要求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有比较高的素质,以便在会计和审计的具体工作中根据准则的原则性要求发挥专业判断。而我国目前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且已习惯了按制度行事,一旦取消会计制度可能会感到茫然无措。取消会计制度后,就要求会计人员根据准则要求来自行设计企业会计科目及会计业务处理流程,这无疑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必须要有一个教育、提高及适应的过程。

再次,准则的实施需要行之有效的宏观经济制度、社会监督体系、社会咨询服务体系等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而这些制度目前还不完善,准则的贯彻落实有一定的难度,会计制度确有存在的必要。

另外,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十分严重,一方面,一些上市公司会计人员利用准则的漏洞,粉饰利润,另一方面,民间审计人员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单纯的准则无疑在客观上给一些会计审计人员作假提供了方便。

所以,根据我国国情,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既要设计会计准则,也要制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不能相互替代,缺一不可。那么,究竟这个过渡时期有多长,这将有赖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配合与协调

明确会计制度存在的重要性是有必要的,但要完善我国的会计规范,推动会计规范的发展,实现向会计准则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在并存的情况下,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如何协调发展。我认为:

篇12

会计信息的质量是指会计信息产品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即会计信息为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而必须具备的那些特征和特性要求,它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约束。要想全面、正确地理解会计信息产品质量特征的本质,必须认识到会计信息质量受到信息的使用时间、使用地点、使用对象、社会环境、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基本本质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相对的概念,而不是固定的概念,即要求内含的质量特征和特性均满足用户需要,并在一定条件下实现诸特征的最佳组和。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它是联系会计目标与实现目标之间的桥梁,对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起约束的作用,是提供信息符合会计目标的要求。在会计目标被定义为决策有用性的前提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使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特征。投资者把资源投资于企业,目的在于未来获得更多的收益,包括股利和资本利得等,出于这一目的,投资者需要做出持有还是出售的决策,债权人需要做出是否贷款的决策,等等。这些人作为会计信息使用者都需要有用的会计信息,即有利于他们做出决策的信息,对其预测未来时会导致决策差别的信息。所以,相关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拥有更充分的信息,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获得的信息是不充分的,他们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需要可靠的信息,任何虚假和误导的信息都比没有信息更有害,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可靠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另一重要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其他质量特征有:可比性、重要性、及时性。

二、新经济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

美国国家商务部在1999年度报告中将新经济定义为:“新经济指在过去的15年中,由于功能强大的个人电脑、高速的电子通讯以及Internet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改进的市场的不同名称加在一起的简称,包括‘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知识社会’以及‘风险社会’等。”新经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信息化经济;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以智力为支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面向未来的经济。新经济对会计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受到以下两种挑战:

1.国际需求与国内需求的挑战。新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企业跨国化的发展造成资本和信用的跨国流动,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各国经济与企业的发展与他国紧密相连,会计信息在全球范围内交流成为必然趋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一方面要满足本国会计目标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需要,财务报告使用者广泛化和多样化,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受到挑战。

2.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的挑战。新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不完全导致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虽然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也导致不确定性,但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信息不对称表现为事前和事后不对称,相应地带来了两种不同的后果:一种是由于信息事前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问题,另一种是由于信息事后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这些都使会计环境的风险加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显得十分迫切。

三、关于我国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几点设想

1.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纳入框架体系中。“概念框架”一词是在1966年由美国会计学会(AAA)在《基本会计理论报告》中提出。此后,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纷纷效仿建立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提高了会计准则制订的效率。我国目前尚无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新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已达到较高水平,使得现有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在理论上与具体准则不匹配、不协调。因此,修订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建立概念框架显得十分迫切。在修订时应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会计基本理论中的地位,有利于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理论研究深入发展。

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符合我国的会计目标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取决于会计目标,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的会计目标也不相同。FASB在其第1号概念公告中指出:“财务报告应当提供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评估报告主体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信息”,国际会计准则也将会计目标规定为“决策有用性”,受会计目标的影响,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偏向于相关性,德日的会计目标定位为“受托责任观”,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则偏向于可靠性。

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目前并不十分明晰,但主要体现的是“受托责任观”,这基本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但所有者缺位现象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实现。笔者认为,“决策有用性”是指对信息使用者有用,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人、债权人以及委托人等相关各方,因此“决策有用观”实际涵盖了“受托责任观”。根据新经济时代的特点,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机遇大大增加,“决策有用性”将有利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我国会计目标应定位为“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二者的结合,这样才能与会计信息使用者扩大到全球范围的变化相适应。

3.构建多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建立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模式,但要考虑中国的国情。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应多层次化,第一层次为总体质量特征,即有用性;第二层次为主要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透明度、可比性和充分性;第三层次为次要质量特征,包括如实反映、公允性、谨慎性、完整性、重要性、前瞻性和实质重于形式;会计信息的制约因素包括及时性、成本效益原则及相对性和动态性。

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应该采取的对策

篇13

二、员工的质量教育和培训是提高质量的基本保证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全面质量管理创始人菲根堡姆博士提出,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要把战略、质量、价格、成本、生产率、服务和人力资源、能源和环境学一起进行考虑。尽管全面质量管理是世界上做好的东西,但是如果把它作为理论束之高阁,而不是传达给员工,那再好的东西也是空中楼阁。加之大部分员工来自基层,受工作环境、工作层面、自身条件的限制,其对公司发展的着眼点也会有所局限。所以加强职工全局意识培训,不断进行质量意识、全面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采取集中授课、视频教学、案例研究、外培深造等方式,提升培训效果,使职工转变马虎观念。塑造质量习惯,细化生产流程,掌控工作细节,真正成为产品的主人,工厂的主人。高度决定速度,当他们掌握了解一些高层次的理论和知识后,回过头再看自己的本质工作将会是另一种心境,另一种感受。

三、质量目标管理是提高质量的制度保证

1954年彼得。德鲁克提出了“目标管理和目标控制”的主张受到了企业界的普遍重视。目标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人亲自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目标制定过程中“人人参与,层层分解”的管理制度,使得每个管理人员每个工人都对自己所要完成的分目标了如指掌,更容易很好地完成工作,也易于企业对下级进行奖励和考核。质量目标管理亦是目标管理的一部分。通过国家经济政策、市场情况、企业规划等情况制定出企业的总质量目标,尽量使其具体化、数量化,在此基础上,按照系统要求自上而下层层分解,明确重点,便于检查考核和评比。在具体完成质量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对质量的测量,用一些可视化图标来表示关键指标的变化情况,利用PDCA循环法、成立QC小组,以保证质量分目标和总目标的如期实现。

质量目标管理从企业自身特点出发,正确运用管理方法和步骤,并加以有效实施,为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进而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形成企业优秀的质量文化。

四、科学地绩效考核是提高质量的有效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