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机电一体化特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机电一体化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机电一体化特点

篇1

基本组成要素

特点

发展趋势

篇2

机电一体化在生产领域的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何为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就是综合利用多门技术,在机械的主动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控制功能上有效引入电子技术,从充分结合机械装置和电子装置,并投入生产实践,自应用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机电一体化设备,与传统的机械设备或电子设备相比,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故障特点,严重影响了其可靠性,有效分析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的特点,才能针对故障特点提出对应的政策,促进机电一体化设备效力的最大发挥。

一、简述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是近年来人们频频提起的一个名词,什么是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有什么作用和价值?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组成较为复杂,涉及到机械本体、动力单元、控制单元、检测单元、执行单元等,构成系统的要素也比较繁杂,不仅包括机、电、液、气、光,有时候还涉及到磁,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机械与电子。需要注意的是,机电一体化设备不是机械与电子两者的无意义叠加,而是两者的有效结合,两者的协调运行是机器正常运行的保障。简言之,机电一体化,就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能力,并结合可控驱动元件特性的现代机械系统,可以实现对多功能系统的合理布局与配置,以促进生产实践的低能耗、多功能、高质量,实现生产系统的最优化发展。

二、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特点

机电一体化设备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使得机电一体化设备出现故障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对企业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熟知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并进行相应的维修,十分重要。机电一体化与传统的机械设备相比,零部件更多,科技含量更高,大部分涉及到电子技术,因此,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的原因有很多,维修难度较大,一般而言,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1.机电一体化设备零件磨损率大

机电一体化设备经常会发生零件磨损,因为机电一体化设备包含大量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由于使用频率高,使用时间长,经常导致机电一体化设备零件的磨损,设备零件的磨损表面上看来是无关紧要的,实则是极具影响的,一旦零部件发生磨损,直接导致机电一体化设备发生故障。

2.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发生的突发性与隐蔽性

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的发生极具突发性与隐蔽性,这与机电一体化设备本身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机电一体化设备包含大量的电子产品,这些电子产品是否会发生故障是很难把握的,这些电子产品发生故障前期也几乎是没有什么预兆和迹象的,这与传统的机械设备有很大的差别,因此,电子产品的故障会瞬间影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正常运行。

3.机电一体化设备报警系统的不健全

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过程中,还存在报警系统不健全的情况,机电一体化设备发生故障后,报警显示系统不仅不能够及时报告故障的发生,而且也不能全面反映出故障所在的部位以及故障产生的原因,这就为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后期维修造成了严重的阻碍,维修时间的拖延直接影响机电一体化设备对生产领域的推动作用。

4.多故障的同时发生

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的发生,不是单一的,经常伴随着多种故障的同时发生,并且这些故障通常是相互影响的。例如,机电一体化设备不运转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机械设备出现了相关故障,但是真正的原因不仅仅是由于机械设备的故障导致,可能相关的电子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机械设备和电子产品是相关联的,设备故障会直接导致电子产品故障的产生。

三、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的应对策略

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与传统机械设备故障大相径庭,因此,依赖传统的机械设备故障维修方法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不能适应机电一体化的运行情况及特点,如果不能有效处理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就会影响机电一体化设备功能的运行。因此,探索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的应对策略极为必要。

1.先机后电法

先机后电法,是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的常用对策,也就是说先对机械设备故障进行检测,通过人的直观感受找寻机械设备所存在的较为浅显的明显故障,例如常见的机械设备的碰撞、打滑等这些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故障信息,此外,机械设备的零部件磨损情况也是可以直接检测到的,这些机械设备类的故障比电子设备故障的查询要容易很多,也比较容易解决。因此,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发生之后,一定要第一时间观察机械设备是否出现故障,并及时对相关的机械设备故障进行检测维修,如果没有机械设备故障,就要及时检查电子设备,电子设备不像机械设备那么简单直观,更需要细心和耐心,电子设备故障的不及时解决会给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正常运行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2.先主后次

先主后次的故障维修方法也是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排查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先主后次,就是对设备的主要部位、关键部位进行相关和检测和分析,确保了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主要部分没有任何故障之后再分析其他的次要部位的故障。因为关键部位的故障不及时排除,会对整个机电一体化设备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极大的危害。相较于次要部位,关键部位的故障是比较难以维修的,这也是要先进行主要部分的维修的重要原因。先主后次,特别是要重点分析结合部的零件或接口部件,是机电一体化故障排查的推荐方法。

3.先外后内

此外,先外后内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维修方法也是极为有效的,具体就是按照执行部件―――控制部件―――驱动部件的顺序进行逐一检查,这样才能更有效更高效地找到故障发生的源头,故障产生的原因,以便及时排查,及时维修,及时解除。这样的顺序更为有条不紊,更有效,更高质。先外后内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维修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可靠性,促进机电一体化设备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机电一体化设备在当前生产生活领域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总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出现,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当前技术水平的限制,机电一体化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了解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特点,有助于我们及时高效地找到故障的源头所在,才能以更有效更高质的方法解决故障问题,恢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机电一体化设备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促进生产效率的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篇3

机电一体化综合集成了电子工程和机械工程技术,实现了面向任务的机电一体化功能,它可以有效地协助技术设计人员对某项生产管理项目进行特定的技术开发和设计。机电一体化的方法论包括信息控制理论和工程系统理论,而一体化是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思想。

二、机电一体化的特点

1.安全性高

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提供包括警报、监控、诊断、保护在内的一体化自动服务,在工作过程中当发生相关故障时可以自动采取保护办法,诸如当工作电压过高或过低时,会自动停止工作或发出警报提醒操作人员采取措施,最大程度上保障相关设备和操作人员的安全,保障财产设备等不受损害。

2.生产能力强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的信息处理与控制一般都是自动化的,具有较高灵敏的检测控制能力,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作用下可以更为精确地确保机械设备装置完成所设计的动作,从而更好地保证产品的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自动化的控制和操作,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了单位产品的成本。

3.适用范围广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强大的技术综合能力使之已经超越了单一产品功能的范畴,再加上其自身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可以满足客户更为复杂的需求,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机电一体化产品较高的智能化、自我保护性、自动监控性、可扩展性使之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环境和场合。

三、汽车工业领域机电一体化的应用

1.自动变速器系统

汽车自动变速器的主要作用是降低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功率损耗,提升汽车动力系统的有效功率,通过增加变速档数实现汽车的舒适安全行驶。汽车行驶过程中,发动机的实时运行状态需要借助传感系统进行测量,测量的数据信息通过电子监控设备进行处理,并且具有换挡信息程序、开关程序以及开关关闭程序,根据汽车最优行驶的条件要求来选择相应的电子监控装置。如汽车发动机启动后,相关的警示灯关闭,说明系统功能正常;如果警示灯未关闭,那么这时的自动变速器就处于非电控状态,但其仍然可以正常工作,只是相关的优化性能不再生效。

2.制动系统

起初的汽车一般在后轮安装制动设备,随着汽车行驶速度的不断提升,单纯在后轮安装制动设备已经无法有效提供充足的制动动力,促使了汽车前轮也需要安装相应的制动设备。当汽车制动设备工作时,汽车的动态轴负荷就会转移、前轮的载重量就会增加、后轮载重量降低,但后轮发生抱死时更容易使汽车失去方向控制能力,于是汽车防抱死制动设备就产生了。汽车防抱死制动设备的主要功能就是可以感知制动发生时每个车轮的瞬间运动方向,并且根据相关情况调节制动设备的动力钜大小,防止抱死现象的发生。ABS防抱死系统就是比较著名的电子监控技术,提升了汽车行驶的安全性。

3.计算机控制发电机系统

计算机微处理器或者集成电路用以控制发电机单元,利用传感器负责接收电压信号,并获得发动机的脉冲数据,传送到发动机电控单元中。信号模拟器通过数字模型输出数字信号,以这些信息为基础发电机控制单元对点火时间、燃料空气比例、循环排气效率进行优化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作为控制点火设备和燃料阀开关大小的参数,从而控制燃料与空气的适当比例。在燃料空气比增加时,会使得点火困难;当燃料空气比降低时由于氧气缺乏,造成燃料燃烧不充分,排放的气体中一氧化碳的含量会增加。

4.激光测距雷达系统

在汽车前面部位安装测距激光雷达,当激光光束遇到障碍物后就会散射,当散射信号被捕捉到,测出车辆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使用计算机系统对障碍物方位信息进行持续的动态测量和跟踪,就能够准确判断障碍物是否在运动,并计算出其运动速度和车间距离,根据运行轨迹判断其是否能够与车辆发生碰撞,从而提醒车辆驾驶员调整车辆运行速度、方向。当出现危险情况时,系统会发出警报信息。

四、总结

机电一体化融合了众多技术、跨越了多个领域,它是一种集成产品,特别是现代计算机系统为机电一体化的实现带来了真正的飞跃和突破,成为工业生成自动化控制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有效地提升了汽车产品的质量和驾乘舒适度,随着机电一体化解决方案智能化和汽车工业的发展,两者的融合深度将会进一步增强。

篇4

人员发现设备潜在的安全隐患,避免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各种安全事故,也为工作人员构建了相对安全的工作环境。

一、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主要故障特点

1.机械设备故障特点。一般而言,引发机械故障的原因非常多,有的是经过一个原因所导致的故障,有的是在多个原因的因素下所形成的。因此,在进行诊断的时候需要小心谨慎。众所周知,机械是不同转动的,在不同时间内所形成的数据是不同的,从本质上而言,机械设备具有特殊性,在对运转过程进行诊断的时候,并不能够对其中的某一点进行单纯的判断。因此,在进行诊断的时候,需要结合多种情况进行整合。

2.电子设备故障特点。通常情况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分为机械与电子两种内容,在对机械方面故障特点进行分析的时候,需要对电子设备方面的故障特点进行考虑与分析。一般而言,电子设备的故障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与隐蔽性,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特点在机械设备间距以及电子设备之余,还具备其它特点。

二、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维修的方法

1.设备故障维修技术

(1)振动故障维修技术。通过设置相关检测设备的振动参数,并根据检测设备的信息特点对机电设备进行故障诊断的技术就是振动故障诊断技术。这种技术主要应用于机械设备的故障检测,由于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有剧烈的震动,使用振动检测设备可以检测到振动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加速度和速度等。在检测过程中要想获取充足的检测数据,并对机械设备的运作状况进行准确判断,就需要对测量点的位置进行正确选择。这种故障诊断技术操作较为简单,检测得出的设备运行状况报告清晰明了,也增加了检测和诊断故障的准确率。

(2)油液磨屑分析故障维修技术。对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油液磨屑进行识别分析,通过了解油液的成分以及油液磨屑颗粒的形态来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判断,这种检测技术一般用于机械系统和液压系统中。该故障维修技术可以根据油液颗粒的尺寸对机械设备的磨损情况进行判断,而磨损的类型可以根据油液颗粒的形状进行判断,也可以根据微粒的成分来判断机械磨损发生的具置。

2.机电设备维护保养

(1)设备的检查。这里是指对设备的运行情况、工作精度及磨损程度的检查和校验。按时间间隔划分可分为“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按技术功能划分可分为“机能检查”和“功能检查”。第一,机能检查主要是查漏、防尘和耐高温、高速、高压的情况检测。第二,精度检查主要是对设计精度和实际加工精度进行对比检查和测定,为维修提供依据。可用设备能力系数和设备精度系数来衡量设备的综合精度,其计算公式为:能力系数Cm=T/86m,T为在设备上加工的代表零件的公差带6m为设备的标准公差,Cm≥1代表设备能满足生产工艺要求,Cm

(2)设备维修。设备磨损程度可以参考下列公式计算:ap=R/K1式中ap为设备有形磨损程度,R为修复全部磨损所需维修费,K1为设备重新购置价格,从经济角度分析ap不应大于1。

三、机电一体化设备可靠性分析及提高

可靠性设计是近年来得到发展的和广泛应用的一种现代设计方法,它把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应用于工程设计。不仅解决了传统设计不能处理的一些问题,而且能有效的提高产品设计水平和质量并降低了成本。影响机电一体化设备可靠性的因素:一台设备,从数控柜到伺服电机,电子和电力元器件五花八门,要对影响整机可靠性的因素作全面评价是十分困难的,只能从一些具体问题入手来提高整机的可靠性,影响可靠性的因素有:

1.元器件失效。元器件是构成整个数控设备的基本单元,单个元器件的可靠性是整机可靠性的基础。按照概率运算法则,整机的失效率等于各组成部分的失效率之和。因此,应该严格挑选失效率低的产品用于实际系统。

2.元器件的联接与组装。机电一体化设各控制系统复杂,电气元器件之间纵横交错,要保证整机的可靠性,就必须解决好联接与组装的可靠性,而插接件的接触不良会造成信号传送失灵,是产生系统故障的原因之一。此外,由于温度湿度变化较大,油污粉尘对元器件的污染以及机械振动的影响都会影响系统的可靠性。

3.电磁干扰。机电一体化设备是利用电能进行加工的电气控制设备,在运行中必然伴随着电磁能量的转换,往往一方面对周围环境发生影响,同时,另一方面本身也会受到所处环境电磁干扰的影响。作为机电一体化的产物,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是机械、电子、电力、强电、弱电、硬件、软件等紧密结合的自动化系统,电磁环境和电磁干扰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一般,电磁干扰源引入数控系统的主要途径有:第一,交流供电系统受邻近大功率用电设备启动(如使用电焊机)、制动影响(有大功率用于制动的电机),造成电源电压波动,以及电器开关接通断电时由电火花产生的高频电磁干扰。第二,直流电源负载能力不足,缺乏足够稳定的功率储备,造成直流电源电压随负载变化而波动。第三,电源与地线的线径太细或布局不合理,电子元器件相互之间通过公共的导线阻抗,发生信号畸变或交叉干扰。第四,控制信号引线过长又没有采取必要的屏蔽隔离措施,或与强电电线一起走线,而没有分开走线,信号线易受电磁噪声的干扰产生错误信号,尤其对于高频脉冲信号,若处理不当极易发生信号畸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机电产品日益先进,对实际中的应用及效果越来越重视。一套好的理论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只有对理论和实际及其相互联系有深刻的理解,并能将理论准确地、充分地运用到实践中,才能有效地提高故障诊断的效率与精度,对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才能称得上是成功。

参考文献:

篇5

(一)效率得到提高

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大都具有信息自动处理的功能和自动控制的功能。新产品的检测和控制的灵敏度、范围以及精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机电一体化的产品通过自动控制的系统对机械进行控制,使机械规范的进行工作,可以精确的完成来自控系统设定的动作,从而得到最佳的操作,使其不受操作者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不但可以提高生产的效率,也大大的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二)使用性能得到提高

机电一体化的设备基本上都是采用了程序控制和数字显示的方式,操作台上的操作按钮以及操作手柄都已经在逐渐的减少,这样做可以使操作人员进行操作的时候简单、方便。机电一体化的产品是以程序为根本,电子控制系统根据已设定好的程序进行指挥实现操作,系统支持重复操作。

(三)功能得到提高

机电一体化的设备具有复合功能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适用面也比较广泛。原有的机械只具有单一的功能、单一的技术,机电一体化的设备技术不再是单纯的只是单一技术,单一功能了,具有了复合的技术与功能,使得产品的自动化和功能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维护得到提高

机电一体化产品维护和调整都变的方便了很多,产品在进行安装和调试的时候,是可以通过改变程序的控制来达到改变工作方式的目的。因此,更加的适应不同对象的需要以及现场的参数发生变化时的需求。机电一体化的的产品具有自动监视的功能和自动化检验的功能,可以在工作的过程中针对所出现的问题自动采取措施,使其恢复正常的工作状态。

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结构

(一)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机械系统

机械系统主要包括机身、机械传动、框架以及连接等部分。机械系统部分是实现产品功能最基础的部分,因此对于机械的结构要求也就更高了,需要在材料、结构、几何尺寸以及工艺加工等方面来实现产品的多功能、高效率、节能、可靠以及小型轻量等要求。

(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动力系统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动力功能和能量都是由动力系统来完成的。动力的系统主要包括电、气、液等一类的动力源,一般的都是以电力为主的,比如电源、驱动电路、电动机等。

(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传感与检测的系统

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运行中所需要的自身和外在环境的各种各样的参数进行转换,使其成为能够测定的物理量,这个过程都是由传感器完成的。而检测的系统就是对这些物理量进行精确的测定,从而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运行控制所需要的各个种类的信息。

(四)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控制系统以及信息处理

为了满足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和要求,信息处理以及控制系统接收到了检测和传感系统发送的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一些处理、运算和一些决策,对正在运行按照要求进行控制,达到控制的功能。在产品中,信息处理以及控制系统只要是用计算机的软件、计算机的硬件以及各种接口组成的。

(五)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执行机构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执行机构想要完成要求的动作,控制信息占据这重要的地位,只有在控制信息的作用下才能完成产品的主功能。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执行机构基本都是运动部件,经常性的采用电液、机械、气动等机构。

三、机电一体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智能化。智能系统广泛应用得到了机电一体化的研究建设的重视,最重要的应用体现在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的智能化,以控制理论为基础,融合了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运筹学、心理学、模糊学、混沌动力学等新的思想与方法,对人类智能进行模拟,致使新一代的产品具有了推理、自主决定、逻辑思维等各种能力,得已达到更高的控制目标,更好的为工业加强效率。

(二)机电一体化的模块化

由于现在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厂家与种类比较多,所以十分有必要研制和开发有着标准的机械接口、电力接口、电气接口、环境接口模块。同时还需要制定各项标准,这样可以方便各个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模块化将会为机电一体化企业铺垫一条畅通的大道。

(三)机电一体化的网络化

网络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是计算机等最为突出的成就。机电一体化的新产品一旦问世,只要是拥有独特的功能,并且可靠性比较高,质量能够保证,相信很快就会风靡全球。现在的网络以及得到了普及,以网络为基础的各种远程操控和监控技术正在兴盛的时期,而远程的终端本身就是一种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肯定也会向着网络的方向发展。

(四)机电一体化的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指机电一体化向微型化的方面发展,国外称之为微电子,它的特点是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

四、小结

篇6

自从机电一体化(mechatronics)这个理念被提出来之后,在经过后来科技人才的专心研究探讨,最终得以高速发展,并且成了现代的高新热门行业,为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机电一体化关系到电子制造技术、操控技术、焊接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测试与感应技术、电脑技术等各种技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机电一体化遍布我们的生活当中,成为了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说,要想把未来的社会图景建设得更加美好,必须加强重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研究,并对其出现的缺陷加以改进,并研究出更为可行的策略去规划其未来的发展。

二、电子和机械的影响关系

由机械本体、动力设施、控制设施、检验设施、执行设施等整合成的单元成为机电一体化设备,其组成的元素主要为电、气、液、光、机、力、磁等,而最为关键的便是电子设备与大型电子机械设备的结合。绝大多数的机械设备都是那两部分组成,只是由于各种机器的使用功能不同而占有的比重不同。机电一体化设备不单单是电子与机械的相加,而是二者有分工的去操作控制,电子负责自动化操作,而机械负责运行。只有两个部分和谐的工作,才能真正实现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1]。

三、机电一体化机械设备的故障特征

机电一体化设备不同于其他普通的机械设备,很多的机动操作都比一般的设备复杂的多,当然,在这过程中如果出现故障也就相对复杂,也较难维修。其故障不同于一般机电产品的故障,不仅仅要处理操作上的故障,更多的是控制方面的维护,把机械与电子整合起来处理,二者不可或缺。于是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维修就变得非常重要,以下是对机电一体化机械设备故障特征的探究。

(一)机器设备故障的特征

机器设备发生故障有非常多的原因,可能一个小小的疏忽就能造成很多的影响,有时候则是众多的原因才会形成故障,无法运行。所以说我们在判断机器是否故障时,一定要认真观察后再得出结论,最后再进行维修处理。机器一般是不停转动的。每个时间所产生的数据和功率也是大不相同的,所以产生的故障也比较特殊。于是在判断机器运作中出现的原因的时候,绝不可以但从一个方面去妄加推测,而是要从各个方面的不同角度去判断分析,再得出结论。再加上机器运作发生故障时没有规律可言,大多数随机发生的,不能预算,无法预言,要耐心的从多种状态去研究探讨[2]。

(二)电子设备故障的特征

机电一体化的最原始的理念便是机器与电子操作相结合,所以说在讨论其故障的时候必须要结合机械与电子,对其各个不同的特点去进行研究探讨。电子设备大多数是控制作用的,拥有着突然性、隐秘性的特征,且还会收到不同程度的外界干扰。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的发生不单单只是受到电子控制和机械操作的制约,还有其他更加复杂的元素,同时也使得本来就繁琐的程序变得更加复杂,又进一步加大了故障维修的难度。所以说今后在发现机电一体化设备出现故障时,不仅仅要考虑机械设备的问题,更多的要注重电子控制的是否正常,并结合二者的故障的原因后再进行维修[3]。

四、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的判断办法

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异于其他一般设备的特点,我们在对故障设备进行勘查时应当整合机器设备和电子设备的特征去具体探究,不过有些老办法也是可以运用到当中去的。在检测设备是否发生故障或者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的时候,不要太过冲动而重组设备零件,而要经过对设备充分分析后才能开始进行维修,并且要严格根据各个方面不同因素的考虑才是最为妥当的。

(一)故障树形图判断法

故障树形图判断法即是对故障的诊断分析,也就是采取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去更具体、直观的诊断故障发生的原因,能够更加直接、简单、清晰的观察出设备各个零件之间的联系及发生的数据,在判断故障的时候也能够更加快速的找到根本原因。用树形图这个办法去诊断故障发生的原因,简单、明白、快速,但是这个方法并不能用于全部的故障诊断,还需要根据设备的具体情况才能够去使用这个方法去判断故障原因[4]。

(二)自诊断法

自判断法便是在机器的机身上安装警示发生故障警笛的代码或者指示灯等等,能在机器发生故障时响起警报,让我们及时发现故障的地方,并作出及时的维修。这是最简单的、最基础的诊断方法,跟其他许多诊断方法比也较为快速、准确。比如所利用温差、空气环境、大气压强、重力感应等的变化去设置警报,都可以明显的看出故障的原因所在。所以说只有在这个方法无法实现之前,才会采用其他曲折的办法[5]。

(三)诊断前所要注意的事项

要想更好的去维护好机电一体化设备,必须做出正确的诊断后才能对症下药,治根治本,于是在诊断之前,我们必先要提高诊断前的注意事项,例如:1、大部分的机器故障都是在检测都会先观察机器设备,其次再观察电子控制设备的情况。因为机器上出现问题的话我们的眼睛一般可以看出来,也会观察出机器运作不正常,像在检测大型设备零件破裂的时候,就不要占用太多的时间去纠结;2、要检测外部的小零件时,最关键的是要注重检查全部零件的完整,然后才能开始下一步的检查,直到找出故障的根本原因为止;3、检查时开始先排查好主意的关键部位,再去排查分支部分。只有确保只有的大件零件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能放手去检查小部分的零件,只有这样由内而外的依次检查才能发现故障问题所在,最后再进行维修[6]。

五、故障表面现象解析

机电一体化设备虽说是先进的自动化设备,但是很多的故障取消还是很容易看出来的。只有观察出了便面现象的故障情况,才会对其进行深度的检查,最后维修故障的设备零件。

(一)机械表面现象特点

机器运作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其运行原理是动态的,许多的表面现象我们的肉眼是可以观察出来的。像数据的变化,我们便可以根据平常的运转速度从而去判断设备是否正常运行,但是这但看数据也不能完全断定机械故障,还有要结合系统的的变化。系统故障的发生是随时性、间断性、离散性、缓慢性、突然性、间接性的,发生的因素可能是一种,也可能是多种,或者更为复杂。

(二)电子表面现象

电子主要负责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属于设备的控制部门,其故障的原因特征为隐秘性、突然性、灵敏性等等,对外界或者周边环境等有很强的感应,如气温、环境干湿程度、空气等都会影响其特点的改变。

(三)设备故障表面现象

设备的故障现象需集合机械和电子控制来分析,也变得更为繁琐、复杂。其具有故障移动性、表面繁琐性、整合性、融入性、交叉相互性等特征。一般机械负责执行工作,电子控制机械运转。一旦机械出现罢工现象,多数人都认为是机械零件故障,其实这不但是机械部分的问题,还要把电子结合进来一起检查才能找到关键原因。所以说设备的表面现象是复杂的不能但从一个方面去考虑故障,要结合运转与控诉系统才能得出最终的原因。

六、基于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可靠性维修策略

基于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可靠性策略主要是指产品能够在条件限定和时间限定下完成指定的工作量。机电设备的可靠性与机器在运转过程中使用的环境条件、工作效率、维修保养、运行功率等成正比,也与各个组成的部分密切相关才能构成设备的可靠运作。

(一)制约机电一体化设备可靠性的元素

机电设备,从数字操控到伺服电机,各种大大小小的零件都有很多,无法计算,要想单方面的去评测分析是非常困难的,要想提高其可靠性必须要先了解好制约其发展的因素:1、元器件是每个大型设备都会具有的基础单元,关系到每个基础单元的可靠性运行。用数学的概论法来计算来看,整个设备的元器件失效等于各个结合部分的是效率的总和,所以说在挑选设备零件时,一定要加大提高其实际使用效果;2、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电子控制系统复杂繁琐,元器件的接连与组合便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要是组合得不好,很有可能会导致设备发生意外事件或者无法正常运转。还有,温度的湿度变化太频繁以及太多的粉尘也会影响元器件的连接与组装,进一步制约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可靠性;3、机电一体化设备是用电能去发功的电子控制设施,在运转的过程中必然会有电磁波的能量感应及运用,所以说电磁波的干扰也会影响设备的工作进度。与此同时电磁波干扰了周边环境,也对生产的产品有了一些不良的影响,所以必须要尽量控制电磁波的干扰现象[7]。

(二)采用可靠的元器件

数字控制机床还有加工中心在现代社会一形成了全自动化的实时控制系统,运用可靠性较高的元器件去加速设备的运转工作,可以使控制系统在出现机械故障的时候快速的运用诊断方案去找到原因,并及时处理,减少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损耗。但这个办法都是要中途停止正在运作的设备才能找出故障原因。但只要能及时的发现故障所在,并能够去及时维修处理,损伤还是可以降到一定程度的。

(三)提高机器工作效率

机器的工作效率的直接关系到设备生产产品的快慢的,而适当的提高机器的工作精密程度,便可以把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可靠性提高一个层次的研究。如适当的提高运转精密度、加工精密度、系统控制精密度、机械工作功率等,都能更好的提升设备的可靠性。像能够运用精细的仪器去制造改进老旧的机械设备;利用现代先进的电路设计去改善原有的电路控制,加快机器的电路流通;运用先进的NC(数据化体统控制)、PC(电脑控制系统)等去替换老旧的控制系统,更新电子数字控制系统等等。以上这些方法,只要能够合理运用,都能或大或小的提高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可靠性研究。

七、结语

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生产设备。而要想更好的合理使用机电一体化设备去创造更多的发展利益,必须高度重视对其设备故障维修的处理,并研究出可靠的策略去保证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的发生,这对未来更好的发展高新技术行业有着重要意义。这需要更多的科研人员去钻研,去学习并开拓创新,才能更好的控制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维修技术。

[参考文献]

[1]施晓东,陈仁兴.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维修特点及可靠性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23(04):189+191.

[2]许秋香.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维修特点及可靠性分析[J].机电信息.2012,25(02):59+61.

[3]唐建业.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研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5(08):187-188.

[4]钟国.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诊断方法分析[J].科学之友.2012,25(01):49-50.

篇7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及其应用

定义机电一体化技术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硬件和软件。硬件主要包括机器主机、相关工作和控制系统、接口和执行结构等;软件是按着人的意愿编写的计算机程序,用于控制硬件实现某种特定的功能。研究和总结相关软硬件设施的技术统称为机电一体化技术。

1.1 机电一体化的硬件技术

1.1.1驱动技术

驱动技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在执行结构上。现有的驱动方式主要有气动,液压和电动三种,区别在于动力源的不同。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电动驱动结构,因为气动和液压的结构和系统相对来说复杂一点,比较繁琐。

1.1.2控制技术

控制技术主要指信息处理技术,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水平的提高主要就是建立在信息处理技术提高的基础上。信息处理技术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处理输入输出的可靠性和抗干扰性,模型之间转换的可靠性,处理设备的可靠性等。信息处理技术主要通过处理设备来实现。这些硬件设备统称为计算机硬件。衡量设备的好坏主要指标就是体积的大小,容量的大小和功能的多少。高端的设备主要包括高级音频处理机,高级视频处理机,高级磁盘机,高级运算处理机等。同时,实现多信息联机处理,开发小功率多功能部件。同时实现信息处理装置的智能化,提升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

1.1.3接口

接口是传输控制指令的硬件连接设备,主要包括数据传输线和相关逻辑门电路。接口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接口设备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被连接设备的发挥作用的程度。

1.1.4主机技术

主机技术也就是最主要的机械技术。这方面要想提高需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是自身的设计上,比如说改进设计方案,采用新材料,改良构造结构,提高自身的硬度,耐磨度,减轻一下重量等等使模块更加合理,可靠。另一方面是制造的工艺问题。比如说制定先进的工艺流程,选定适当的加工设备,制订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等等。

1.1.5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技术根据用途分为两类,内部信息传感技术和外部信息传感技术。传感技术主要体现在可靠性,灵敏度和精度上。信息的传感方式主要是电,光,机械和流体等。外部传感器经常与检测对象接触,容易产生磨损影响检测结果和精度。所以发展非接触型检测技术对外部系统传感器来说至关重要。传感器的发展方向是功能的智能化和元件化。

1.2机电一体化软件技术

软件技术相对比较复杂,它主要是通过编写一定的程序,实现对硬件的控制和操作。软件又被叫做“程序系统”,它是自动控制计算机,提高效率,扩大功能的程序的总称。一般将软件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系统程序系统和应用程序系统两大部分。系统程序一般指的是中央主处理程序的编写,应用程序系统是指在系统程序的基础上添加的一些应用程序。软件技术方面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推行软件的标准化,使之实现互换和通用的特性。

1.3软件和硬件的关系

硬件就好像人类的肢体,软件就是人类的大脑,大脑指挥肢体,肢体配合大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双方的价值。因此,软件和硬件缺一不可,必须协调发展。

1.4机电一体化技术涉及的学科领域

机电一体化技术紧紧依附与科学技术之下,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共性技术,传感技术等等。不同的技术所涉及的领域也是非常广泛的。所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各类学科技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产物。

2 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产品顾名思义,就是所有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制造出来的产品。产品种类多种多样,发展势头迅猛。现今的机电一体化设备逐渐发展到了机群和系统,并在逐步向智能化,自动化,高效化改进。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产也已向自动化车间或工厂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也成为了人们工作,学习,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产品。

2.1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分类

根据结构和作用的不同,大致分为以下四类:1)完全以电子装置替代了原有机械结构中的信息处理机构,如智能电话,平板电脑,上网本等;2)内置微机的大小型家用电器,这类装置一面简化其自身的机械结构,一面又采用了电子装置,比如家庭常用的全自动洗衣机、影碟机、数码照相机等;3)机械机构与电子装置共存的设备产品。如计算机控制的一些机器,单反相机等等;4)高性能或多功能的机械产品。这类产品就是在本来就是高级机构的机械上,利用电子技术进行高级控制。比如智能机器人、数控机床、数控模具、防滑制动器等等。

2.2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特色和优点

1)通过改进电子元器件,增加了机器的使用时间和使用寿命。同时也提高了机器的可靠性;

2)通过元器件的改进,简化了机器的结构,缩小了体积,使产品更加便于携带;

3)通过技术的改良,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功能也更加齐全。

4)智能化操作,通过自动监视和诊断,能够对一些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

5)采用机电一体化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本身的精度也得到了提高,生产作业更加高效,操作更加合理,减少了人工成本,扩大了生产规模,全面降低了产品成本;

6)机电一体化产品由原来的低档变为高档,首先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出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7)机械本身只按照计算机程序指令进行工作,这样可以实现产品动作的自动化。

8)增加了产品的功能,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

3结论

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也逐渐走向成熟。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市场前景更加广阔。国家也慢慢地制定了很多发展规划用于支持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是相当可观的。让我们共同期待机电一体化所创造的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篇8

为什么有些产业近来“纵向一体化”趋势明显,而有些产业则不明显?为什么有些企业以纵向一体化方式组织生产主营产品,而另有些企业则以分包方式组织生产?此外,不同产权特征的企业影响纵向一体化水平的关键维度是否存在差异?

以上问题值得我们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和论证。本文依托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立足于纵向一体化两个研究范畴(企业边界和企业合并),旨在通过更具操作性的方式从动态视角进行产业和企业层面的分析,提出我国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决策之前应着重考虑的主要维度框架,从而引导企业在可行的备选方案里选择能使交易成本最小化的组织安排,市场推动的纵向一体化行为将有利于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现阶段多采取离散结构分析模式研究纵向一体化成因。离散分析模式主要强调二元组织结构的交易成本比较。这种方法最初基于如下假设:交易者会选择一种能使其预期治理某种交易关系的整体成本最小化的组织安排(马思腾等,2008)。假设仅存在两种可选择的行为———纵向一体化(即内部组织,表示为GVI)与市场交易(表示为GMR),则在它们之间进行选择的模型为:G*=GVI,若CVI<CMRGMR,若CVI>CM!R(1)其中,G*表示最终选择的行为,CVI、CMR分别代表纵向一体化、市场交易行为所花费的成本。此模型依据的原理是:如果进行纵向一体化行为需要花费的成本低于市场交易行为的成本,企业可以选择纵向一体化决策;反之,选择市场交易行为。上述交易成本比较的解释存在两种局限:交易成本很难观察和度量;部分交易(如讨价还价和缔约等)难以量化。

随之,部分学者改进了度量方式,将发生的交易成本与交易的可观测特征相联系,将组织形式的选择建立在这些可观测特征的基础上(Williamson,1975;MonteverdeandTeece,1982;Williamson,1985)。不同行为选择需要花费的成本可以表示为:CVI=β1X+ε1(2)CMR=β2X+ε2(3)其中,X是影响成本的可观测的交易属性向量,β是系数向量,ε是符合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2)和(3)进一步整理得到:Pr(CVI<CMR)=Pr(ε1-ε2<(β2-β1)X)(4)于是,关于纵向一体化和市场交易选择的假设可以建立在系数的符号及相对大小基础上,而不用直接比较难以精确衡量的交易成本。Mastenetal.(1989)提出直接检验的方法,即在给定某行为的观测值(CVI或CMR)以及相应交易属性的特征情形下,可通过探求何种成本结构最有可能产生观测到的行为模式(GVI或GMR),从而估计一系列系数。此方法表明,在不同行为选择模式下,交易特征是如何影响行为成本,并且修正后的回归估计模型能够确认各系数的大小,因此可以对每种选择模式的组织成本进行假设检验。

以上离散度量方法大部分基于仅存在完全市场和完全纵向一体化两种模式的强假设,但这种假设构建组织的模式过于简单,艾青(2004)就指出企业和市场两个极端中间存在许多可选择的模式。因此,现实中,无论以企业为单位还是以交易为单位的视角来看,都不能认为完全市场或者完全纵向一体化能够解释企业的真实边界和交易的事实特征。而且,比较静态分析无法把握企业的跨期交易特征,即使从动态视角来看,企业为完成主要交易的治理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鉴于此,尽管本文仍然充分考虑由离散结构分析发展出的比较交易特征属性的研究方法,但将构建一个连续指标———纵向一体化水平,视治理交易的结构为连续变动(非离散),最终扩展到对连续变量的分析。如果纵向一体化水平指标值取0,表明企业所有交易完全依赖市场采购,如果为1,则所有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视为完全的纵向一体化。现实中的大部分企业纵向一体化水平应是介于0和1之间。如果这一指标可以连续量化,则可通过公式(5)直接测量可观测特征与纵向一体化水平的相互关系。其中,VI为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水平变量,X将不仅是影响成本的可观测的交易属性向量,而且包括所有影响企业纵向一体化水平发生变化的可操作的特征向量。

此种模式分析优势是:假设更符合现实;验证的指标更具操作性,数据也易获得;连续数据可以缩小收集指标的尺寸;可以进行跨期动态分析。模型如下:VI=βX+ε(5)本文主要验证不同特征产业和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水平的变动情况。由于惯性或部分调整,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当前决策行为总是会受到过去行为的影响,因而在面板数据模型中引入滞后被解释变量以反映动态滞后效应,更符合实际经济问题,并且动态面板数据能够克服某些变量遗漏问题,避免了反向因果性导致的内生性问题。下面,考虑影响企业纵向一体化水平的动态面板模型:VIi,t=ρVIi,t-1+xi,t′β+γi′δ+μi+εi,t(t=2,…T)(6)其中xi,t表示随个体及时间而变的解释变量,包括后文假说分析中涉及到的资产专用性水平、交易不确定程度、交易频率、市场规模、要素比率等主要解释变量;γi为不随时间而变的个体特征(即γi,t=γi,坌t),经常为虚拟变量,可以反映在一定时间内不发生变化的特征,例如产权归属等;μi表示个体异质性的截距项;εi,t为随个体与时间而改变的扰动项。

2.几个主要假说

归纳并分析已有假说,提出理论基点,以期详细识别影响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的所有可行因素。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威廉姆森一直强调从交易类型视角探讨纵向一体化的因素,并提出影响交易的3个关键因素:资产专用性、不确定程度和交易频率。为了不过于夸大交易成本学说,尤其不夸大资产专用性水平等3个关键维度对企业纵向一体化水平的解释作用,这里兼顾了其他假说,尽可能考虑了其他产业组织学者归纳出的影响纵向一体化的特征向量,例如市场规模、要素禀赋特征等。

(1)资产专用性———交易成本理论的关键解释维度。20世纪80年代愈来愈多学者认识到这一维度的重要性,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经验检验。其中两种观点较有代表性,Williamson(1985)认为“以固定资产投资即具有交易专用性的资产投资为依托,各种交易就产生了‘锁定’效应;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用纵向一体化代替独立法人之间的自主交易”,即,公司专有性资产的总价值越高,则越有可能采取纵向一体化的策略来扩大企业规模;乔斯克(1987)认为,专用资产对企业纵向一体化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交易一方或双方为了适应特定交易进行专用性的机器设备投资,一旦将这些机器设备挪作他用,其价值就会大大降低”,因此,资产专用性投资的程度变化会影响买卖双方纵向一体化关系的构筑。据此,当资产专用性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时,企业间的依赖关系会增强,从而以前在市场完成的某交易会被纵向一体化所取代,这将最终使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水平提高。于是,我们构建:假说1:资产专用性投资的程度变化会正向影响纵向一体化程度。

(2)不确定程度。交易受影响的不确定性是威廉姆森提出的第二个关键维度。奈特(1933)指出,当存在不确定性时,生产团体的内部组织就再也不是无关紧要和机械性的细节了,即如果没有不确定性,就没有研究内部组织的必要。但是否不确定性一定会导致纵向一体化?Williamson(1985)认为,不确定性是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对组织产生影响,因为那些不涉及专用易,无论不确定性是大是小,市场交换都会继续下去,而只有特殊投资交易才会因为不确定性的逐渐增大,迫使交易双方必须设计某种机制来解决问题,这个机制或者是长期契约或者是纵向一体化的内部组织。德姆塞茨(1999)进一步通过确定哪些企业的规模和利润率发生了更大的变化,以期实证检验纵向一体化与风险(不确定性)的相关性,结论认为,没有证据表明风险(不确定性)能够解释为纵向一体化的重要原因。据此,我们构筑:假说2:交易不确定性的程度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影响纵向一体化的程度,影响方向尚不能确定,并需兼顾考虑它和资产专用性的交互作用。

(3)交易频率。交易发生频率是威廉姆森提出的最后一个关键维度。他认为,对于反复发生的大额交易,为建立专用治理结构所花费的成本很容易得到补偿,交易愈频繁的专用交易,将会正向影响纵向一体化程度。Menard(1994)对相关问题进一步研究后,提出不同的观点,交易者较难以观察到交易的另一方进而降低了交易的不确定性,但频繁的交易会减少观察的时间,进而降低了交易的不确定性。依此,本文构筑:假说3:交易频率对纵向一体化程度产生影响,方向尚不能确定,其中,愈频繁的专用交易将会正向影响纵向一体化程度。

(4)市场规模———一个传统解释维度。Stigler(1951)基于斯密的分工受市场程度限制的命题,提出对纵向一体化的传统解释:分工的扩大意味着纵向生产链条中的阶段数目增多,即把纵向生产的不同阶段分成几个独立生产的行业,每个行业都有专业分工的企业,市场规模的扩大将使企业能够避免生产的无效率,专业生产某一阶段。此种市场规模与纵向一体化负相关性的推论被德姆塞茨(1999)予以反驳。德姆塞茨承认市场规模的扩大一般会提高分工的程度,但这种提高存在一个临界点,超越了这个临界点,市场规模再扩大,未必会促使专业化的发展,进而未必造成纵向一体化程度的降低。于是,我们构建:假说4:市场规模(即市场一体化的程度)的扩大对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的影响不一定显著。

(5)其他需要考虑的解释变量还包括产业和企业交易主体特征。近期发生的纵向一体化案例,显现了某些行业具有更为明显的纵向一体化趋势,例如,公用事业领域一直被认定为大范围纵向一体化的传统结构(即多个生产阶段均在受规制的企业内部进行),而消费类企业则被认为通常无法前向一体化。周勤(2003)曾基于江苏省制造业16个产业的纵向一体化指数的计算结果,指出不同产业表现出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明显的差异。然而他没有进一步验证能够区别产业特征的主要细分维度与纵向一体化程度的相关性。那么产业特征的不同是否导致纵向一体化水平变化的不同?德姆塞茨(1999)曾指出资本密集性与纵向一体化存在负相关性,但他无法对这种关系进行理论解释。本文构建资本与劳动的比例指标来反映不同产业的主要特征,以验证是否产业的具体要素特征会影响纵向一体化的程度。基于已有研究,我们构建:假说5:资本与劳动的不同要素比例会对纵向一体化产生负向影响。

目前,产权与交易成本的关系已被多位学者论证,Williamson(1975)曾指出纵向一体化可以消除当产权没有得到界定或者没有得到适当的界定时所产生的讨价还价的成本。尽管我们无法定论国有产权和其他产权的界定程度是否不同或提供两者间具体的差异程度,但可假定不同产权特征的企业会具有不同的纵向一体化水平变动特征。基于此,本文将分样本测算不同产权特征影响企业纵向一体化水平的关键维度系数大小和方向。我们提出:假说6:不同产权特征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水平变动特征不同,决定纵向一体化水平的关键维度也存在差异。

3.变量选取方法和经验模型构建

本文使用的行业样本为2000—2009年期间36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总样本将使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这个统计口径下的主要经济及效益指标的统计数据,变量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工业统计年鉴》。1999年前的部分数据缺失严重,故仅统计2000—2009期间的数据。另外,2004年以后行业分类标准有所变化,我们以2003年以前的分类为基准,舍弃了统计口径相差较大的行业。企业级次数据取自国泰安研究服务中心的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库,样本选取为2001—2010期间63家企业面板数据。具体选择方法为,基于上市企业有效合并事件,首先整理在2001—2010期间发生的179家沪深上市企业间并购案例,然后删掉交易最终未成功、并购企业最后退市、买方或卖方为个人投资者或为空白、重组类别为资产剥离、股份回购和债务重组等企业的数据,最终选取了63家企业。具体变量选取和处理方法的描述如下:①纵向一体化指数测算方法。这里参照德姆塞茨(1999)的方法,并根据我国现有统计数据,创建测量纵向一体化程度的指标。产业级次的纵向一体化水平(VII),取值为工业统计年鉴的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按行业分的当年价格表示的工业增加值与产品销售收入的比率。

因为统计年鉴里缺乏2004年、2008年和2009年工业增加值数据,故2008和2009年数据可以利用工业分大类行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当年12月度的累计值间接得到,2004年的数据则通过样本插值法计算获得。企业级次的纵向一体化水平(VIF),测量方法为将职工薪酬、利润总额、应交税金、折旧费等科目,按年度加总后得出企业的增加值,再除以企业年度营业总收入。②资产专用性至少可以采取四种形式:地点专用性、物质资产专用性、人力资产专用性以及各种特定用途的专用资产。由于数据获取的局限性,本文只考虑物质资产的专用性。物质资产的专用性水平可用固定资产对流动资产的比率来测算:行业级次的资产专用性水平指标(ASI),使用年鉴的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除以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的比率来测算;企业级次的资产专用性水平指标(ASF),取值为CSMAR数据库里的各上市企业年报的非流动资产合计除以流动资产合计的比率。③交易不确定程度主要通过销售收入的变动来反映。这里使用当年销售收入与上一年销售收入的差额除以上一年的销售收入,则可获得行业级次交易不确定程度指标(UCI);企业级次的交易不确定程度(UCF),原始数据取自CSMAR数据库里的上市企业年报的营业总收入,计算方法与行业级次的交易不确定程度的方法相同。④交易频率可用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来测算。行业级次交易频率指标数据(TTI)可直接从统计年鉴各年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获得;企业级次交易频率指标数据(TTF)来源于CSMAR数据库里的流动资产周转率A。⑤市场规模使用销售收入来测算。行业级次指标(SAI)可以直接从年鉴的工业企业经济指标获得各行业工业企业的全年产品销售收入;企业级次指标(SAF),即CSMAR数据库里的企业年报的营业总收入。⑥本文使用要素比率CL指标,即各行业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年平均余额除以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的比率,以估计不同产业要素特征对纵向一体化变动的影响。

为了考察市场规模、资产专用性投资等交易关键维度和产业、企业特征对纵向一体化程度的影响,本文将从3个情形构建模型:情形1反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样本的主要解释变量和纵向一体化水平的相关性,情形2进一步考察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子样本情况,情形3以上市企业合并事件为基础,着力分析主要上市企业纵向一体化水平发生变化的成因。

4.主要变量的统计描述

下面描述各样本主要变量的统计特征。①纵向一体化水平变量。规模以上企业的最大值是0.96(2004年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最小值是0.14(2008年的石油加工和炼焦业),国有企业和大中型企业也有类似的结果,国有企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0.97(2004年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和0.12(2006年的石油加工和炼焦业),大中型企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0.94(2004年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和0.13(2008年的石油加工和炼焦业),但三资企业与此不同,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1.00(2008年的烟草制品业)和0.08(2002年的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总样本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子样本的标准偏差都是0.13,但三资企业有较大的偏差值0.20。因此,三资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纵向一体化水平有不同的变化特征。②4个样本中资产专用性水平变量的最大值均属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分别是规模以上产业的4.77(2009年),国有产业的5.32(2009年),三资企业的3.96(2001年)和大中型企业样本的5.01(2009年),但最小值所属产业差别较大,规模以上产业的最小值是2009年的烟草加工业(0.23),国有产业样本是2008年的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0.18),三资产业是2004年的煤炭采选业(0.16),大中型产业样本与总样本基本相同,是2009年的烟草加工业(0.23);样本均值和偏差最大的样本是国有产业,均值和偏差值分别是1.00和0.77,其次为大中型产业(0.97和0.73)和总样本规模以上产业(0.94和0.70),三资企业均值最小,仅为0.83和0.57。③继续观察其他变量,发现各变量在不同样本里具有不同的统计特征,尤其三资企业和其他样本的特征差异较大。总之,有必要分样本检验不同类型的企业样本影响纵向一体化程度的因素差异。

三、经验分析

通过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的结果①,可以看出:除个别情形外,无论是针对同质面板假设的检验,还是针对异质面板假设的其他三种检验,模型中的回归变量均平稳,因此本文将各变量一起纳入回归模型。

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样本检验结果分析

表1报告了总样本(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样本)的回归结果。数据显示,滞后一期的纵向一体化水平变量对当期的纵向一体化水平的系数均在0.01的水平上显著,但这些滞后变量与当期被解释变量负相关,一方面验证了纵向一体化水平的动态变动过程,另一方面则表明,纵向一体化水平程度已较高的产业或企业,如果继续纵向整合外部的生产环节于内部组织,当超过了管理临界点之后,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将显著高于管理收益,因此不能盲目地忽略企业的管理能力而随意地整合外部资源。当期资产专用性水平与纵向一体化呈显著的负相关,这一结论与预期不符,据此可判断,企业并不因为短期的专用性投资增加而随意地评估交易成本,盲目地决定纵向一体化。模型5度量了前期资产专用性水平的系数,检验结果不仅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符号与预期相符为正,其值显著大于模型5的其他解释变量系数。这表明,企业的资产专用性水平对纵向一体化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即当企业因一件交易已被“套牢”,资产专用性投资程度较高时,企业会考虑实施纵向一体化式的长期联盟合约或企业合并以降低不断提高的市场交易成本,最终避免严重的违约或机会主义风险。

交易不确定程度虽全部通过了统计显著性检验,但系数符号有正有负,因此交易的不确定程度对纵向一体化水平的直接影响方向在样本期内不稳定,企业可能因为不确定交易的扩大纵向整合外部的资源,也可能外包那些因为不确定的交易而投资的中间生产环节。另一方面,尽管模型3和模型4中交易的不确定程度对纵向一体化水平的直接影响系数为负,但它与当期资产专用性投资的交叉项变量系数为正,并且绝对值大于直接影响系数,故模型3和4的检验结果表明,即使不确定性的交易会对一体化决策产生负向影响,但它可通过对当期资产专用性投资水平的影响,而间接正向影响一体化决策。模型5的系数显著为正,这又说明当企业已增加前期专用交易的投资,如果企业正面临不确定性的交易或风险系数有所提高时,企业会考虑用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代替有风险的市场交易,以避免先前为了专用交易的投资贬值。除了模型1,交易频率变量基本上与当期纵向一体化水平正相关,并且它与资产专用性投资变量的交叉项变量系数也显著为正,这一结果表明,交易频率的提高既可以直接影响纵向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也可以通过影响当期的资产专用性投资而间接影响纵向一体化水平。模型5的交易频率系数最大,约为0.08,这表明,如果考虑到在前期为了专用交易而不断增加的资产投资,交易的频繁将易于引导企业选择一体化决策方案以代替先前的市场交易。

所有模型的市场规模系数显著为负,这与传统假设不符。如果市场规模过大,假如一家企业继续控制超过其管理极限的交易,会导致企业生产绩效的降低,此时一体化的方案不如市场安排使之更有效率地配置资源。由此认为市场一体化和企业一体化是可以相互代替的制度安排,如果企业当前的能力限制企业扩大自身规模,这时不如将部分无法或低效率在企业内部配置资源的生产环节委托市场里的其他企业,从而保持企业内部可高效率地配置资源。要素比率变量系数全部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其值很小,这一结果可以表明,当企业的单位劳动力配置的资本提高时,企业会要求将部分交易内部化,最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纵向一体化水平的提高。

2.分样本检验结果分析

表2给出了国有、三资和大中型工业企业子样本的回归结果。国有企业的前期纵向一体化水平对当期的纵向一体化水平的影响都为负,而三资企业的前期纵向一体化水平系数都为正,这一结果基本符合当前我国主要企业的实际情况:国有企业曾一度依赖政策支持纵向一体化一部分无效率的生产环节,如果继续纵向一体化其他环节,企业的资源将得不到有效配置,生产效率会降低,因此目前主要国有企业的基本改革思路是“国退民进”,更多地依赖市场纵向分离无效率的生产中间环节;三资企业在我国纵向一体化水平仍较低,应当鼓励进入以前被政策限制的生产领域,这样更易发生纵向一体化。大中型企业的前期纵向一体化水平对当期的纵向一体化水平的影响都为负,与总样本和国有企业样本影响方向相同。

研究认为,针对生产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可将原先内部的无效率或低效率中间环节外包出去,这样更为有效地配置企业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从动态视角来看,市场不能完全代替企业内部组织,企业也无法完全代替市场,当企业管理的规模达到一定极限,边际管理成本超过边际收益,则不如依赖市场纵向分离部分中间环节以提高效率;但如果一项新技术被发明或一项新的管理方法能促使企业的管理边界向外延伸,企业可以纵向一体化代替以前在市场发生的企业间交易。分样本模型的结果还显示出当期资产专用性水平对当期纵向一体化水平的影响系数都显著为负,而前期已经投资的专用资产对当期纵向一体化水平的影响系数均为正。随着专用性资产投资愈多,纵向一体化更易发生,这一结果再次验证了资产专用性水平对纵向一体化影响的滞后效应。交易不确定程度对企业纵向一体化水平的直接影响系数均为负值,分样本检验结果不仅不能证明这个假说:交易的不确定性程度愈高,企业愈会用纵向一体化来代替市场安排,而且检验结果完全相反,它经常会对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决策有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交易的不确定程度和资产专用性水平的交叉项的系数结果基本为正。

但如果综合考虑交易不确定程度对企业纵向一体化水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系数,我们可判断,不确定的交易风险达到一定极限,企业将完全依赖市场来配置这部分风险较大的资源。交易频率对三资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水平的直接影响系数为负,但国有企业和大中型企业样本的影响系数不显著。如果考虑交易频率对纵向一体化水平的间接影响,则它对我国大中型和三资企业纵向一体化水平的综合影响系数为正。因此,频繁的专用交易会正向影响三资和大中型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水平,这种交易愈频繁,企业愈会通过纵向一体化节约交易成本和降低机会主义成本。尤其是考虑了前期资产专用模型的间接影响系数较大,从而表明,大中型和三资企业更易因为较频繁的企业间交易,而通过纵向一体化代替以前的市场交易,以降低机会主义风险。而目前的国有企业数据显示,国有企业对于较频繁的专用交易,并没有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和降低机会主义成本而用一体化决策代替以前的市场交易,即一体化趋势不明显。

市场交易的不断扩大基本上与纵向一体化水平负相关,尤其国有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在面对不断扩大的市场交易时,如果将这增加的市场交易内部化,管理成本会超过企业目前的管理边界,此时内部管理成本会大于企业在市场交易的成本而对企业经营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利用一项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手段扩大企业的管理边界之前,国有大中型企业易于利用市场配置资源满足增加的交易需求。与此不同的是,三资企业在考虑当前资产专用和前期资产专用的两个模型里,影响系数方向相反,因而表明,我国境内的三资企业在面临较大的市场规模时,仍会因为考虑前期的资产专用性投资,易于选择纵向一体化的制度安排。要素比率变量正向影响国有企业的一体化水平,但负向影响三资企业的一体化水平。这表明随着单位劳动力的资本量增加,国有企业会更多地选择合并来弥补空闲的资本存量,而三资企业更多地选择纵向分离来解决企业资本存量过大的状况。

3.上市企业样本检验结果分析

下面以上市企业为例进一步从微观层面分析决定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的关键因素,表3报告了2001—2010期间63家上市企业样本的回归结果。结果表明,上市企业样本的纵向一体化水平滞后一期对当期的纵向一体化水平的影响都显著为正,并且相关系数较大,这一系数方向和大小完全不同于行业面板数据的结果,这表明,资源配置效率较高的上市企业,正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并购拥有与自身生产紧密相关的中间环节的企业,有效扩大了企业的管理边界。当期资产专用性水平负向影响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水平,而前期资产专用性水平对纵向一体化水平的影响不显著。这说明,当期和前期资产专用性水平都不是促进上市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的主要解释变量,相反,当期资产专用性水平降低了纵向一体化程度,这可解释为:如果企业内部控制造成投机取巧所增大的成本超过降低机会主义行为所节约的成本,那么,这时候资产专用性对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并不是很大,上市企业更愿意实行纵向分离。交易不确定程度在前两个模型里对纵向一体化的直接影响系数为负,在增加交叉项和资产专用性水平滞后一期的后三个模型里系数符号变为正。考虑到它和当期资产专用性水平变量的交互项系数不仅为负,而且间接影响系数较大,故交易不确定程度即使会直接促使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决策来回避机会主义风险,但如果考虑到这种不确定的交易会抑制企业为了专用交易而扩大投资,那么企业最终也许会放弃纵向一体化,仍选择依靠市场购买将来的不确定需求的中间产品。交易频繁变量的系数在5个模型里对纵向一体化直接影响的系数表现与交易不确定程度变量基本相同,它对纵向一体化间接影响的系数尽管为负,但影响系数很小,所以对于频繁的专用交易,上市企业将选择纵向一体化。从上市企业的样本来看,市场规模与纵向一体化水平之间存在着微弱的正相关性,这一结果与前面的各行业样本相左,行业数据里的市场规模扩大要求企业随着市场的发展而更加专业化,降低了纵向一体化的程度;这里的上市企业数据的市场规模扩大更多地可以解释为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提高,促使了企业主营业务的不断扩大,故上市企业的市场规模不一定会与专业化正相关,即不一定与纵向一体化水平负相关。

四、结论

本文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使用了一个测量纵向一体化水平的连续指标,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GMM估计方法,深入、系统地分析我国近10年影响主要行业和不同特征企业纵向一体化水平发生变动的关键维度,结论如下:

篇9

一、大众文化消费的特点

大众文化消费是一项满足人类审美需求,提供给人们多样化精神享受的社会化活动。它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众文化消费具有趋同性。趋同性主要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上表现出趣味和需求模式相一致或相接近的“认同性”消费趋向。这种认同性消费趋向的产生是由于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在现代工业与市场经济的影响之下,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商品,它的生产从选题、策划到创作、发行,都带有明显的工业流程性质,内容模式化或标准化,批量生产,大规模仿制。大众文化成为商品,而这种商品又是大规模的、批量生产的,这必然会导致社会上流行的文化产品趋同一致,缺乏独创性。

其次,大众文化消费是一种快餐式消费。快餐式消费是指大众文化是一种快餐文化、速度文化,资讯的新鲜度随时而动、随事而动。其主要原因在于科学技术革命使大众文化产品不再是艺术家们的手工操作的产物,而是机器与电脑进行大规模的拼贴与模仿的产品。这致使大众文化产品的更新速度很快,进而导致了大众文化消费是一种快餐式消费。

最后,大众文化消费是以媒介技术为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各种新的媒介技术,比如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网络、微博等等。这些媒介技术的普及,使大众文化的受众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精英文化的话语权被消解。

二、大众文化消费的问题分析

大众文化消费的兴起是令人兴奋的,但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消费性的文化商品,它同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众文化消费可能导致人们对文化产品审美批判的丧失,进而可能消解文化产品有的人文价值。大众文化消费可能消解文化产品有的人文价值,主要原因: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大众文化产品已经成为一种商品,它的操作是按照市场原则来进行的,也就是按照市场的需要来考虑人文精神的需要。“为了获取利润,大众文化可以全力投入对‘人文精神’的文化生产和倾销,也可能同样无条件地抑制和贬斥人文精神。”

其次,大众文化消费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是内容层次上的不平衡。享受型的文化消费模式呈现超前发展的趋势,而人们基本的文化消费和发展的文化消费呈现滞后的状态;二是享受型的文化消费内部失衡。娱乐消遣设施日趋高档化、时尚化,仅仅迎合了少数富裕阶层的需求,适合普通大众的消费场所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三是消费格局的失衡。在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大众文化消费存在着从数量、内容到需求的不同步性。

最后,大众文化消费在商业化运作过程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宣扬游戏人生的理念,宣扬人生的相对主义。这就助长了道德理想的丧失,人们更加追求感官刺激,脱离现实并梦幻着人生的成功与奇遇,为了追求利润和享乐可以不顾一切手段,利用一切工具去达到私欲。因此在大众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上,出现了不负责任地对历史加以改编,以及违背公德的广告以至出现奇奇怪怪的“时尚”等等斑驳陆离的怪现象。

三、努力创建一个良好的大众文化消费环境

创造一个良好的大众文化消费环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个人、政府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我们个人要加强道德修养。大众文化消费中较为漠视理性文化,淡化了价值信念、政治理想,这就要求全社会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来武装人,以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来潜移默化地启迪人。使人们在大众文化消费观念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在取舍中走向成熟,突出自己的个性。

其次,我们要加强法制教育。依照法律和法规来局部地调整大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并在大众文化传播中限制其不合理性的成份,特别是腐朽落后的内容,并且通过经济法则来调节商业利润的实现。这既可以使大众文化的消费纳入到正常的合理有序的轨道当中来,同时也使大众文化的内容得到调整,使之朝着更加有益身心的方向发展。

篇10

目前我国广泛应用的外墙外保温的体系主要有聚苯板(EPS或XPS)、聚苯颗粒胶浆、发泡聚氨酯(现场发泡或成品发泡板)、泡沫玻璃、保温岩绵等保温体系,都是通过粘贴、机械锚固等方法将保温材料固定到建筑物的围护结构上,然后在其表面再进行防水抗开裂的处理并进行表面装饰施工。此类现场施工的方法技术较成熟、保温性能良好,但存在现场施工复杂、表面装饰可选品种少、装饰档次不高,同时现场作业受天气环境影响大。而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工厂化生产、现场快速安装、安全耐久、防水透气、表观豪华,是性价比较高的外墙保温装饰一体化系统,可以供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物外墙外保温工程选用。

1 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的性能及特点

保温装饰一体化板是指将EPS、XPS、聚氨酯、酚醛泡沫或无机发泡材料等保温材料与多种造型、多种颜色的金属装饰板材或无机预涂装饰板有机复合。以用途来分,可分为户外、室内两种;按保温芯材类型进行分类可分为:有机保温板型和无机保温板型。

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特点如下。

(1)功能多,成本低。传统上,装饰材料与保温材料是互相独立的产品,用户从不同的厂家购买,由不同的单位施工。而保温装饰板同时具有装饰与保温的双重功能,用户只需一次购买,一次安装,外立面的装饰与保温就可以全部完成。功能增加,成本降低。

(2)机械化。传统上,外立面装饰与保温系统都是100%的手工作业模式,施工人员和作业环境会严重影响最终质量。而保温装饰板以100%的机械化作业模式,彻底消除了作业环境和工人带来的不确定性,其最终质量优异而且稳定。

(3)成品化。保温装饰板不仅实现了涂料成品化、保温成品化,而且最终实现了涂料保温一体成品化,以及铝板保温一体成品化和石材保温一体成品化,为产品质量与施工质量提供了最强有力的保证。

(4)100%适用性。无论是在严寒的东北,还是酷热的华南,保温装饰板的节能率都能满足国家强制节能规定;而保温装饰板饰面层的高耐候性,更足以抵抗酸雨、盐雾等侵袭,因而具有非常广泛的适用性。

(5)饰面的多样性。

(6)安装灵活快捷。

2 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系统的组成

保温装饰板系统一般由饰面层、涂饰面板、胶粘剂、保温层组成,其中涂饰面板如果采用天然石材、墙砖、陶土板等具有饰面效果的板材,则无需饰面层。

饰面层:主要采用氟碳漆,其耐候性好、抗腐蚀性强、自洁功能良好、而且还能丰富装饰效果,其次还有以氟碳树脂为成膜物的真石漆、水溶性漆、质感涂料、仿石漆。

涂饰面板:一种是以硅钙板为主要非金属材料经特殊工艺制作而成,具有高强度、保温、防水、防火的无机板材,也可以是铝板、铝塑板、增强水泥板等。

保温层:保温层可以是EPS膨胀泡沫聚苯板、XPS泡沫聚苯挤塑板、聚氨酯发泡保温板、酚醛发泡保温板、膨胀玻化微珠板、膨胀珍珠岩板、泡沫玻璃板等有机或无机保温板等,有机保温板防火性能差需封闭处理,无机保温板防火性能好。

胶粘剂:胶粘剂是饰面板与保温层紧密结合的必须材料,它粘接强度高,耐高低温性能优越,防水性强,是一种高强度有弹性的结构胶粘剂,只要粘结就不会从此处撕开。

3 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系统组成的选择

3.1 保温层

EPS、XPS保温板为早期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的主要保温材料,随着国家政策对建筑保温材料防火等级的逐渐提高,使用EPS、XPS保温板作为保温装饰一体化板保温材料的市场越来越小。使用有机保温材料作为保温装饰一体化板主要以酚醛防火保温板、聚氨酯保温板为主,但同样也存在体积稳定性差,粉化等缺点,市场上主要通过复合夹心处理及封边(即聚氨酯保温板、酚醛防火保温板两面复合耐碱网格布、聚合物抗裂抹面浆料组成或其他双面不燃材料),防火性能达到A级,同时具有导热系数低,拉伸粘结强度高、耐候性、抗风荷载性能优越、支持多种外饰面等优点。

无机保温材料防火等级高,均可达到A级,符合政策要求,适合用于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可不用对保温板进行复合夹心处理,直接应用,但无机保温板材表现为脆性或强度低,且导热系数一般较大,保温层厚度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情况对板材进行相应处理。

3.2 装饰面层

金属漆面板主要以铝单板为主(钢板价格高、铝塑复合板老化性能差),金属面板不开裂,不吸水,硅铜密封胶对金属材质具有很强的粘结力和柔韧性,能起到很好的防水、抗裂作用。

无机漆面板可采用高密度板无机树脂板或硅钙板为复合保温板的饰面板,无机漆面板价格便宜,但仍存在不少防水、抗裂缺陷、硅铜密封胶与无机板具有不兼容性,因此使用无机漆面板为装饰面层首先要做好板材的防水,同时应用过程还要主要板缝的处理。

装饰面板是使用本省具有装饰效果的板材进行饰面,无需进行表面装饰,工艺最为简单,主要有天然石材、墙砖、陶土板等。

3.3 保温层与装饰面层的粘合

保温层与装饰面层的粘结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工艺将已经处理好的保温层与装饰面层同样胶水粘合在一起,形成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其关键在于胶水的选择,要求胶水的粘结性能好,耐候性及耐久性优异等,目前市场上有不燃无机胶的介绍,主要用于保温装饰一体化板。

4 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国内外研究现状

建筑工业化是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也有人把建筑工业化归纳为六化,即连续化、标准化、集团化、规模化、一体化、机械化,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5 结语

保温装饰一体化板能与当前其它外墙外保温节能系统相比具有预制化、标准化、组合多样化、施工装配效率高、装饰性好等特点,是一种综合性价比优越的外墙外保温节能体系。它的出现将对传统的涂料行业和保温行业产生重大的变革,具有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它必将成为我国建筑节能行业的一个发展趋势。

篇11

一、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

与传统的会计档案相比,电算化会计档案一般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电算化会计档案比传统会计档案具有更广泛的内涵。它除了包括打印输出的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外,主要是指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的所有系统软件、会计软件程序及其全套文档资料。

二是电算化会计档案较传统会计档案有更多的存储形式且对存放条件要求更高。它一方面以打印输出的纸质账簿、报表、凭证的形式存在;另一方面主要以磁性介质或光盘的形式存在,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上系统正在使用的档案资料和存储在软盘、光盘等存储介质上作为备份使用的档案资料。后者受存储介质质量、存放环境和存储有效期等因素的影响很大,如果保存不当容易遭到破坏。

三是电算化会计档案较传统会计档案易于修改,且不留痕迹。

四是电算化会计档案的使用和会计软件的版本密切相关。

五是电算化会计档案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环境才能再现在使用者的面前,且使用时方便、快捷、直观,容易产生一些分析结果,可以对管理和决策提供较好的支持。

二、电算化会计档案包含的内容

(一)机制会计档案

包括从会计电算化系统打印输出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等纸介质档案,也包括应当依法保存的会计档案移交、保管、销毁清册等其他类档案。

(二)机读会计档案

包括以计算机硬盘、软盘等磁性介质或光盘等其他介质存储的只能以电子数据状态保存的会计数据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包括报表格式与计算公式)等数据和会计数据库。

(三)计算机系统档案

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型号、存储空间和外部设备类型及其增减变化;计算机操作系统及网络操作系统型号;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名称、版本号,与之配套的安装光盘、磁盘、用户服务卡以及用户手册等全套文档资料。

三、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生成的管理控制

(一)机制会计档案生成的管理控制

1.机制会计凭证类生成的管理控制。会计电算化操作员向会计电算化系统输入记账凭证前,首先应认真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正确性;编制记账凭证时做到科目使用正确,数字准确无误。审核记账员(由复核人员兼任)应在计算机屏幕上直接对系统内的记账凭证一张一张进行审核,不能等到期末使用“成批审核”功能集中审核;同时,复核机制记账凭证并签章。二者同步完成后,系统内审核后的记账凭证方可用来登记账簿。而机制记账凭证除由制单人员、复核人员签章外,还应由记账人员及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兼任会计电算化主管)签章,收付款记账凭证还应由出纳人员及领款人签章,方可作为有效的会计档案保管。

机制记账凭证的编号应由计算机自动顺序产生,必须连续。编号间断时,应在断号后第一张凭证上说明断号原因,并由有关人员签章。现金、银行存款、转账凭证的分册科目汇总表每本凭证打印一张,连同该本记账凭证及其所附原始凭证一起装订保管。

2.机制会计账簿类生成的管理控制。现金日记账每天在计算机内登账并打印输出后,由出纳人员核对现金库存,核对无误后由出纳人员、记账人员、复核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在账簿上签章,按月连续编页码并装订成册,以防账页的散失或被抽换。年终再将各月现金日记账按顺序装订成册,加盖封印,妥善保管。同样,银行存款日记账也应每天登账并打印输出,绝不能等到期末集中登账和打印,其审核签章、装订、保管与现金日记账相同。此外,出纳人员每月月末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由出纳人员及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签章后,与银行对账单一起保管。

总账、其他明细账定期打印输出,连续编号,经审核后装订成册,同样应由记账人员、打印人员、装订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在账册封面上签章并加盖封印。一般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按月或按季、按年打印,但最迟至次年1月末应全部完成此项工作。当然,也要根据税务、审计等管理部门要求,及时打印输出有关账簿。

3.机制财务会计报告类生成的管理控制。企业的会计报表和部分财务分析结果由会计电算化系统产生,但要求向有关各方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应符合《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企业在有必要向有关各方同时提供书面形式以及电子数据的财务会计报告时,两者数据应当完全一致。此外,由会计电算化系统打印输出的会计资料发生缺损时,应补充打印,并同样需要有关会计人员签章。

(二)机读会计档案生成的管理控制

机读会计档案只能以电子数据状态保存,通过会计数据备份的方式生成。根据有关规定,会计档案的载体以纸介质为主,以磁、光电等其他介质为辅,但发展方向是以方便、可靠而经济的磁性或光电等介质取代纸介质。《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已经允许在征得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企业采用磁性介质等存储会计数据,不再定期打印输出会计账簿(总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除外)。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12条也规定,“具备采用磁带、磁盘、光盘、微缩胶片等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条件的,由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统一规定,并报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备案”。

目前,大多数会计电算化软件主要支持计算机硬盘及软盘备份。备份次数应视企业会计业务量大小而定,但每月不应少于两次。每次除在本机硬盘备份外,同时还应制作两份软盘,并使用两套软盘循环。比如,月中做一次(两份)备份,月末在记账后结账前做第二次备份时要启用一套空白软盘以防备份失败。

对使用中的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修改、版本升级或计算机硬件设备更换时,为保证会计数据的连续和安全,也应事前制作软盘备份,因为会计电算化系统不仅存有当期的会计数据,而且存有以前年度的历史会计数据,硬盘数据备份也保存在计算机内。系统管理员应在现场全程监督,事后还应核查确认会计数据的连续和完整。升级前的旧版本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不应删除,而应存储在计算机内。

尽管软盘在会计数据备份中广为使用,但是并非最佳选择。《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中建议,“大中型企业应采用磁带、光盘、微缩胶片等介质存储会计数据,尽量少采用软盘存储会计档案”。现在很多企业使用存储量大、价格逐步下调的光盘备份会计数据,而一些大型企业则有必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基于网络的数据备份与传输系统,实现异地实时备份,以确保会计数据不会丢失。会计数据备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按规定,会计资料经有关人员签章后才可存档,但在备份软盘或光盘标签上手工签章根本不能保证会计电子数据不被人为删改,也就不能保证会计档案的真实、完善以及使用该备份进行数据恢复后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因此,采取加密码的“数字签名”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法。

四、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鉴于电算化会计档案具有上述区别于传统会计档案的特点,在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中,除了传统会计档案管理应注意的问题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特别注意对电算化会计档案中软件文档的管理

这些软件文档是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维护必不可少的资料,它可以帮助理解别人的设计思路和编制的源程序代码,同时一个软件系统由于主客观的原因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问题,如果没有保存完整的软件文档,系统的维护将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

(二)电算化会计档案受质量、温度湿度、磁场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易受破坏

在管理时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在选用保存会计档案的存储介质时,应特别注意选用质量较好、可靠性较高的介质,存储介质的质量关系到会计档案能否被使用,而纸张的质量只会影响到使用效果;二是对存放在存储介质上的会计档案应写好“保护”字样,存放在防潮、防热、防尘、防磁的场所;三是对存放往年会计档案的介质应定期复制,如每半年复制一次且最好复制双份存放在不同的地点,各种备份软盘均要标明类型、备份期间、备份时间和备份人员等有关标识,以便查找;四是对使用时间较长的存储介质应定期进行替换;五是对硬盘上的会计档案应定期备份到软盘或光盘上。系统管理员以及会计电算化操作员应及时制作数据备份;六是需要对备份磁盘进行操作而又可能危及该磁盘的完整性时,应制作复制件,使用复制件进行操作。

篇12

1 前言

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化转变,这一极大改革领导并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转变。高校体育教育在西方和教育发达国家已经施行了较长的时间,其实践充分证明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实施俱乐部化教学制度完全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对于培养大学生体育自我学习能力和在教学环境里面学习人际交往等极为有效。对于中国高校体育及俱乐部教学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我国的小学、初中、高中等体育教育偏向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而少于学生的运动项目的兴趣爱好培养和运动习惯养成,高校体育俱乐部化教学模式是以俱乐部形式进行组织教学,即学生选定所学的项目和教师,教师制定教学大纲和计划,在不受班级或年级限制的条件下,利用特定教学时间或课余时间,在各俱乐部进行学习和训练的一种教学模式,正好弥补长期以来接受传统体育教育所带来的弊病。高校俱乐部化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兴趣、个性和运动能力上的需要,为学生自学、自练和参与竞争、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培养竞争意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对于所提出的“健康第一”“成功体育”“终身体育”有深远的意义及影响。

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论文资料22篇以及专业著作,并同时通过网络搜集相关信息,以求了解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当前高校体育俱乐部化现状,以及对于高校俱乐部化未来发展趋势等。

3 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3.1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一直都是以教学大纲、教师为中心,由此产生了许多不良问题,严重影响了当代学生身心健康、个性和个人运动项目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在传统体育教材内容中,主要以教学大纲中的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课程,很多学生既不感兴趣,又不容易掌握,很被动地学习这些运动技术项目,从而造成了一切为了应付考试这一错误思想。由于传统体育教材中很少有当前较为流行的体育健身运动项目,使得学生从中国的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惯的传统体育课感到厌倦,没有新奇感,也就造成了在课堂上教师不好上,学生学不会、不想学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竞技化十分严重,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很多学生想从休闲体育类进行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体育兴趣和身体运动锻炼意识这方面的培养。

在传统体育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体育成绩主要表现在“达标”上,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也表现在学生的“达标”合格百分比上。学生也会因“达标”为目标,很被动地接受体育课上课内容和单一的目标,对学生以后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也造成了很大的阴影。

3.2大学体育俱乐部的特点

自我的兴趣爱好是进行运动锻炼的根本条件,而以高校体育俱乐部形成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的爱好和自身所具备的运动特长来决定自己所想要加入的俱乐部来进行运动项目学习和体育运动锻炼。大多高校俱乐部的教学特点表现在以某一项运动项目学习训练为主,再扩展到传统体育项目上的跑、跳、头等一系列身体素质训练,而又不会使学生感觉到单一的跑、跳、投等一系列传统体育课的乏味,真正做到了突出了某一项运动项目而又全面发展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课堂上教师以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注意事项和安全为主,和学生在教学中学生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因学生中有个别的个体差异,教师也可以针对这一些学生先进行运动技能评估,和这些同学共探讨因运动技术掌握的差距来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和教学方式及进度,这样不仅充分展现了教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一中华民族教育的精髓,还能避免学生对这项运动技术项目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跟不上而失去信心和产生厌学感,同时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俱乐部教学模式所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也能得到自己探索学习的机会,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3.3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

篇13

1 OS2整体架构

1.1 定义

OS2就是按照SOA标准体系,具有一体化、模块化、智能化特征,能满足电网公司各级调度主站和10kV以上所有厂站运行业务需求和管理需求的新一代电网运行技术支持系统。OS2的主站端系统涵盖电网运行监控、管理的业务功能,运用标准化、开放的技术架构,将在线与决策、保信、节能发电调度、发电辅助服务考核、DMIS等系统有机结合起来,满足电网运行监控和管理全部的业务需求。厂站端则是在现有的自动化系统、数字变电站等的基础上,整合间隔层装置、站控层数据、站端智能化功能,并建设统一的数据采集通道,实现各类数据的统一采集和交换。

1.2 技术架构

OS2由主站端系统和厂站端系统组成,各个主站端和厂站端系统又可以分成运行控制系统(OCS)、运行管理系统(OMS)、电力系统运行驾驶舱(POC)或变电运行驾驶舱(SOC),覆盖电网运行和管理的全过程,如图1所示。

在这个技术架构中,OCS的主要功能是电网运行的在线监控和自动控制;OMS则是通过运行分析辅助决策,重视决策的策划。OCS与OMS的协同配合,实现电网的闭环控制和管理。POC建立在主站端系统的OCS和OMS上,它面向电网的决策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人员,服务用户,为其提供一站式的运行状况和决策支持服务。而SOC则是建立在中心站的OCS与OMS之上,面向变电运行的关键岗位,为其提供面向厂站的运行、设备管理等方面的服务。除此之外,在这个系统中,还有横向/纵向的OSB系统,其贯穿于整个电力生产的全过程中,是OS2系统的信息交互纽带。各个主站、厂站系统通过纵向的OSB实现信息交互,而系统内则采用横向OSB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接口实现各个模块的即插即用,将系统与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交接起来,实现为企业的在线服务,实现信息共享。

2 OS2的特征

2.1 一体化

OS2提出的初始原因之一就是要解决电网系统中的信息孤岛、缺乏统一规划管理问题。因此,该系统在建设之初就大力推进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管理和统一规划。在OS2系统中,其一体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广度上覆盖整个电网,一体化的全方位覆盖,它支持全网各级调度主站和厂站的一体化运行监控、运行管理。二是从深度上实现全过程的覆盖,满足电网运行的安全、经济、技术等要求,覆盖电网运行的全过程,实现电力系统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环节的无缝对接和一体化管理。三是从协同作战上实现一体化的全面协同,支持电网各个专业业务的横向、纵向协调。

2.2 模块化

OS2是面向电网专业业务的运行调度自动化系统,它以业务为导向,将其形成不同的模块,实现业务与生产的耦合。从系统运行方面来看,模块化包含了整个电力系统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的全过程。它建设了开放的信息化平台,并应用标准化接口保证各类专业系统以模块化形式即插即用,实现各个专业系统融入OS2中协同作战。在主站端的模块化上,它将电网的运行数据集中到一起,为决策提供辅助服务;统一了电网的模型,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了各个业务的横向、纵向交流,提升电网的一体化运行管理能力;整合现有资源,并健全标准体系,加强信息化管控。

2.3 智能化

OS2的智能化是实现电网运行信息的横向、纵向无障碍流通和交互,打破了专业系统之间的壁垒,实现了电网的闭环运行控制,并加强安全监控预警,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通过智能化提高各个系统之间的协同作业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技术角度来说,OS2实现各个专业、领域的互动配合。一是调度中心的各个专业之间的互动配合。二是电网运行与规划之间的互动配合,OS2实现贯穿于电力系统运行全过程的信息无障碍交互,而这些正好为规划工作提供依据,使得规划工作更加精细化,及时将电网运行的数据资料传递给电网规划,然后智能化进行不同周期、不同主题的规划,并跟踪规划对电网运行产生的影响。

3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OS2)的定义、技术架构、特征,其不能满足电网运行的经济、技术、安全等方面需求,介绍了电网运行的新思路,为实现电网运行管理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汪际峰.南方电网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建设初探[J].南方电网技术,2012(02):1-5.

[2]汪际峰.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的概念及特征[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