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公司的经营模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小额贷款公司经营模式分析
1.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范围
小额贷款公司根据当前的政策法规,其经营范围主要有发放贷款,另外也可以从事相关的咨询活动。而与贷款有关的对象、利率、额度等方面的各项细节都有相应的法规进行规范。同时法律也规定小额公司不得开展或变相开展吸收存款的业务,另外洗钱和高利贷等违法行为也在严格禁止之列,一旦发现从事这些违法行动,轻则警告和限期整改,重则停业整顿和关闭[1]。
2.小额贷款公司的对象选择
小额贷款公司主要作为银行的一种补充,因此其业务开展的对象主要面向银行所忽视的群体,如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进城务工人员等。
3.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水平
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水平受到银监会的监管,规定其利率要控制在基准利率的0.9至4倍之间,而实际上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通常在基准利率的3.5至4倍之间,另外,它们还可以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4.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控制
小额贷款公司非常重视对信用风险的控制,通常它们都根据不同的信贷产品制定有相应的信贷政策,在放贷前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只有客户满足各项要求后才会对他们放贷。为防止因客户失去偿还能力而使公司受到损失,很多小额信贷公司还采用个人房产抵押、多人联保等方式来加以防范。另外,它们在贷款期间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调查客户的信用记录及经营状况,一旦发现问题就马上终止贷款,收回信贷[2]。
5.成本控制
小额贷款公司由于规模小,竞争力相对弱,因此对成本的控制非常重视,那些经营情况比较好的小额贷款公司通常都有一套高效的成本控制体系,如里面的员工尽量身兼多职,很多员工都是一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是岗位的多面手。同时在招聘方面,重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轻学历,倾向于招那些实践相对丰富且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中专人员。
三、当前小额贷款公司经营模式的弊端分析
1.无法吸纳存款
由于政府的政策严格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只能贷款,不能吸收存款,这导致不少小额贷款公司在后期的经营中由于缺乏足够且成本较低的资金而陷入发展甚至生存的危机。而相应的,由于小微企业迅速发展,对小额贷款的需求非常旺盛,加上放贷手续简便且门槛低,很多小额信贷公司在开业不久其放贷额就已经逼近甚至超过它们的注册资本金了,这样“出”远远超过“进”的状况如果长期下去,小额信贷公司将面临破产的危机[3]。
2.经营风险较大
由于小额信贷公司的主要客户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这些群体的信用等级普遍不高,而且很难对它们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这些情况导致不少小额贷款公司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居高不下,面临着很大的经营风险。
3.优惠政策不明确
当前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有关小额信贷公司的政策法规更多的是对其进行规范化,要求其严格按照相关的政策和金融方针来开展业务,而对于小额贷款公司是否享有国家给予金融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则没有任何明确的规定。这样就无法为银行及税务部门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放贷及征税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极大地影响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
4.运营成本高
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主要的客户是那些信用级别不高且难以进行风险评估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而另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又要控制好经营风险,因此必须对这些客户进行仔细筛选,尽量保证客户的质量,能够具备良好的还贷能力。因此,小额贷款公司不得不在贷前的审批环节以及贷后的管理环节中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成本进行控制,推高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营成本,影响了公司的经营效益。
四、小额信贷公司未来的走向分析
根据小额信贷行业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国家对金融业的调整趋势分析,小额贷款公司未来将会有以下几种发展方向
1.继续作为小额贷款公司,在原来的经营范围内开展活动,侧重于贷款发放业务。这是在短期内还将持续下去的一种情况。
2.还是作为小额贷款公司存在,但经营重点转向发展潜力比较大的咨询业务模块。
3.还属于小额贷款公司,但随着监管政策的放松,经营范围有所扩大,增加保险、委托贷款等业务。
篇2
随着生态环境恶化、传统能源日益紧张,特别是经历了2008 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由中东局势不稳定引发的石油价格高涨以及节能减排的多重压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世界汽车行业竞争的新领域。
将绿色发展落实到汽车行业,便是整个汽车产业链的优化与升级。目前,能源稀缺和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传统汽车行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各界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汽车行业面临的此类问题。新能源汽车则顺理成章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1.2 研究目的
新能源汽车在技术、市场上的推广并不高,充电问题也成为其推广的阻碍,在世界范围小有名气的纯电动车更是屈指可数。举目全球,特斯拉新能源汽车现在已经成功打入多个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市场,资料显示,现如今特斯拉汽车的覆盖范围已经多达 37 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品牌和发展理念也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因此,本文借特斯拉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剖析它在中国发展经营与传统汽车企业截然不同的模式,并基于生产折中理论对他采用出口的进入模式进行阐述,分析他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同时也对特斯拉在中国经营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中国作为汽车消费的大国,还将不断吸引其他跨国公司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分析特斯拉公司与传统汽车公司不同的推广和经营模式,将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3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单一案例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的案例是特斯拉汽车公司。在研究过程中会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环境做分析,对特斯拉公司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做出分析,并通过走访体验店采访的方式了解特斯拉公司在生产、营销和后续服务方面的经营特点,并阐述它在中国面临经营的问题。通过翻阅年报来探究公司当前发展面临的瓶颈和风险。
对特斯拉汽车公司开展案例研究的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特斯拉公司在行业中具有代表性,可以说是纯电动车进入日常生活的示范先驱,具有研究价值,另外作为上市公司,经过公司公告和媒体披露,比较容易获得公开、透明、完整的公司二手资料。第二,单一案例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地进行案例研究和分析,更容易把“是什么”和“怎么样”说清楚。在本文中,通过对特斯拉案例的深入讨论,我们可以从一个动态的视角说明该公司经营模式的特点。
2.新能源汽车行业环境分析
2.1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论是在纯电动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还是燃料电池车的研发过程中,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在逐步缩小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有的专利和技术甚至已?成为世界领先的技术并成功转化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体来说,中国近年来在电动车的技术和政策方面都实现了不小进步。从政策上看,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性政策及行业的指标、法规,从引导和强制两方面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从技术上,电动汽车的发展已经逐步进入产业化阶段,整车的集成度及安全性有着一定提高,电动车的动力系统及关键零部件性能不断提高,安全策略、诊断等技术不断优化。
2.2国外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
在各国政策、技术上的推动下,国外电动车产业发展已经在 2011 年进入加速期。国外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普遍较高,在购买时也愿意为电动汽车埋单,据 E Source 公司的咨询调研数据显示,在美、日、欧等地,将近85%的消费者愿意购买新能源汽车,并表示购买只是时间问题,这表明纯电动汽车的商业化进程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崭露头角。
3.特斯拉汽车公司概况
3.1公司发展史
尼古拉?特斯拉是公司名称的灵感来源,公司的工程师们在 2008 年最先设计出来的是一款由交流感应电机为动力系统的轿跑车,即 Tesla Roadster。该车型从 0到60 英里每小时的加速时间仅需要 3.7 秒,并且它的锂离子电池实现了每次充电可以续航 245 英里的目标,也正因为此,Roadster 成为了电驱动车型中里程碑式的产品。在 2012 年,特斯拉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高级电动轿车――Model S,它 100%纯电动的特性可以说是重新定义了四门轿车这一概念。Model S拥有家庭轿车的舒适性和实用性,它能容纳最多 7名乘客,并有超过 64 立方英尺的存储空间同时还能达到像跑车那样的加速水平,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对汽车使用的各种需求。
随着公司的发展和充电设施的不断完善,特斯拉的车主现在可以不用再去加油站排队,享受在家充电的便捷,更不用再为汽油花任何钱。而对于长途出行的车主来说,特斯拉的超级充电站网络也为他们提供了方便且免费的高速充电服务,超级充电桩可以让汽车在短短20 分钟内充好一半的电量,该充电桩的建设在全球已经达到了 431 个,覆盖了北美、欧洲及亚太的主要地区。 纵观以上各个方面,特斯拉公司不仅仅是一个汽车制造商,它更是一个注重于能源节约与创新的科技公司和设计公司。
3.2 公司绿色技术创新
3.2.1创新电池技术
作为动力输出的后盾,电池对于电动车的作用就如同汽油对于汽油车。作为汽车动力的电池在成本、容量、安全方面要求较高,要想在较大范围内应用于汽车,必须要采用先进的电池技术。磷酸铁锂电池是用磷酸铁锂作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虽然其在性能、容量、重量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是其在制备烧结过程中,氧化铁在高温还原性气氛下存在被还原成单质铁的可能性。单质铁会引起电池的微短路,这在电池应用中十分忌讳。同时磷酸锂铁电池的一致性较差。从材料制备角度来讲,磷酸铁锂的合成反应是一个复杂的多项反应,有固相磷酸盐、铁的氧化物以及锂盐,外加碳的前驱动体以及还原性气象,在这一复杂反应过程中很难确保其一致性,会影响到电动车的敏感性,而钴酸锂电池恰恰可以规避这些缺点,虽然其成本较高,但是相对电池行业来讲,特斯拉的成功正在弥补动力电池的空白。
3.2.2快速换电技术
换电是电动汽车能源补充网络的必要补充。5 分钟内快速补充能源是决定电池动力汽车实现普及的前提。目前ABB 公司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快充技术供应商,可以提供高达 400kw 的超大功率快速充电服务,这样以其 Model S 的电池组 85kw H 的功率算下来也至少需要十几分钟,这样离公司的未来蓝图 5 分钟快速充电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距离。且不说未来一段时间内电池技术的革新和容量的增加所带来的困难,此外电网公司的压力也是不容忽视。因此,换电成了特斯拉目前唯一的选择。
3.2.3优秀电池控制技术
特斯拉汽车采用的电池是松下 NCR 18650 3100mah。该型号电池安全性相对较好,更重要的是能量大,重量轻,价格也不高。但是 18650 钴锂电池具有高危性,如果没有一套强大的电池控制技术,安全性就不能保证。顶 配 的Model S 使 用 了 接 近 7000 块 松 下 NCR 186503100mah 电池,对电池两次分组,做串并联。设置传感器,感知每块电池的工作状态和温度情况,由电池控制系统进行控制。防止出现过热短路温度差异等危险情况。在日常使用中,保证电池在大电流冲放电过程的安全性。
4.特斯拉在华的绿色经营及风险
4.1绿色经营
4.1.1生产与销售
公司生产与销售的内部职能十分细化,销售团队负责产品介绍、销售和签单接下来顾客的信息会录入数据库并传递给下一个部门――充电团队,充电团队会帮助车主进行勘测,查看其车位是否适合安装充电设备,并同第三方公司一起帮车主走线、安装充电设施,最后由交车团队把消费者个性化定制的进口整车交付使用。
特斯拉公司并没有根据车型价格的不同而把客户分为中高低档,而是尽可能地为顾客提供更多选择,如在内饰、天窗、轮骨、车漆等方面的定制。这同他们所呼吁的理念或者说目标市场相一致,即吸引那些具有环保意识,同时又想获得传统汽车所有的功能和表现的顾客,以及那些对电动汽车科技和经济效益感兴趣的消费者,提倡顾客可以选择一种比较适合自己的特斯拉汽车,这不像传统汽车在车型和装饰上几乎没有什么选择余地。
4.1.2市场营销
在市场营销方面,特斯拉一贯按照自己方式进行市场营销,即通过媒体报道和口碑营销来宣传自己,拉动销售,节省营销费用;或通过参加公众活动、车展、私人车主活动等方式让外界熟知。比较好的一个例子便是中国首批特斯拉车主之一,Phnix(芬尼克兹)集团的董事长宗毅在从北京提车回广州的路途中,一路上推广宣传电动汽车并意外卖出了 150 多辆特斯拉。不仅如此,他还是特斯拉中国目的地充电模式的创始者,打通了北京至广州的第一条电动汽车充电路。而这种营销模式不好的一点便在于,在中国这样广大的市场中,不通过传统广告的方式很难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认知。如果经营不善使顾客产生抱怨,则容易起到口碑营销的负面作用。
4.1.3后续服务:充电及保养
在充电和保?B方面,特斯拉现已在中国多地建立了共 59 个超级充电站,这些超级充电站布局以东部城市为主,车主可以享受免费充电。目的地充电方式与超级充电站有所不同,它使用的是家用功率电源,充电速度不及超级充电站,有公司与车友会成员、酒店协作建立的,也有特斯拉自己建造的,充电同样免费。目前超级充电站和目的地充电站已经覆盖了北京市城区大部分地区,在主要商业中心、购物中心、酒店等地都有特斯拉的充电桩设施。另外,汽车的电池电机等重要部件实行八年质保,整车 4年或者八万公里保修,以先到者为准,电动汽车的保养检测不用像传统汽车那样对发动机机油、齿轮油进行更换,所以费用并没有像消费者想象的那样高。
4.2 经营风险
4.2.1 产品供应和交货的风险
特斯拉现在的生产对供应商有较强依赖性。一辆 Model S 汽车含有大量零部件,这些零部件来自全球超过300 个供应商,并且很大一部分配件是单一来源供应商。目前公司还没有对这些单一来源的零部件供应商寻找替代来源,并且与这些供应商签订的多是短期合同。特斯拉同样希望能够自己生产或者多发展一些替代供应商,但是出于成本原因的考虑,公司在短期内还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这会给生产带来一定风险,并有可能间接提高供应商议价能力。事实上,特斯拉在之前的生产研发中已遭遇成本上涨的问题,为了达到特斯拉对于质量的要求和供应时间的需求,供应商会借此提高供应价格。
4.2.2 营销和推广模式的风险
为节省开支,特斯拉公司的市场营销手段以媒体报道和口碑营销为主,基本不做传统的广告投放,因此特斯拉的市场推广方式风险较大,公司在经营上的问题容易被媒体放大,负面报道更容易让公司和产品的声誉受损。在宣传不足和缺乏消费者认知的情况下进行跨国经营,企业将承担巨大风险。目前,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在中国的发展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企业在营销时应该确保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产品,使更多的人成为产品的潜在客户。口碑营销和媒体报道的方式难以覆盖到众多消费者,效果不及广告的方式,在品牌推广上存在一定局限性 。此外,特斯拉的推广模式也是大胆的尝试,他们只在互联网和公司自营的体验店接受新车预订。这种前所未有的推广模式还很难证实是成功还是失败,建立体验店需要很多经费投入,自营体验店的扩张与传统经销商特许经营模式相比也是缓慢的。此外,通过经销商特许经营模式,企业更容易获得销量的显著提升,而直营相比之下则缺乏竞争力,更何况特斯拉是在与具有完善分销渠道的公司进行竞争,这无疑会影响特斯拉的销量、业绩和财务状况。
4.2.3 后续服务:增建充电站和售后的风险
特斯拉公司目前在中国努力建设自己的超级充电网络,这是他们在当地开展业务的必要投入,但是充电站网络的建设可能出于很多原因而无法如期执行。其中的阻碍包括,不能获得合适的充电地点,不能获得批建充电站的许可,与土地所有者谈判租赁时面临的问题,与各公共事业公司(如电网、物业公司)的基础设施对接困难,以及在安装、维修和运营充电网络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十分复杂,并且需要有强大的政府公关团队来交涉解决,在处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带来额外的成本。
此外,如果在充电站网络建设时遇到较大阻碍,那么超级充电站的扩张速度可能无法满足公司或者公众的预期,超级充电站的位置也可能无法安装在客户认为最佳的位置。随着特斯拉 Model S 汽车数量的增加,以及未来计划生产的车型进入市场,现有的超级充电站和充电桩的使用极有可能进入饱和状态,顾客会因为等待充电的时间变长而产生不满,这种情况在中国尤其容易发生,公司声誉和影响力也会因此受损。
5. 绿色发展下特斯拉公司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启示
5.1 增强绿色创新技术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应该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打开市场。目前,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水平相当,由于收入水平上的差距,国外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够买品质出众新能源汽车,因此,我国企业走出去仅靠价格优势是难以赢来市场的。特斯拉公司之所以能在美、欧等地迅速发展,正是因为公司将技术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汽车性能优势明显。
5.2 选择合适的营销和推广手段
企业在母国以外销售自己的产品,不能享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选择营销渠道和营销方式至关重要。我国企业研发的新能源汽车在技术和性能上,还未能达到特斯拉汽车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所以特斯拉的营销方式对我国多数新能源汽车企业不可行。我国企业要在营销上投入成本,选择能覆盖广大受众的营销方式。
5.3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标准要与国外建设的充电设施匹配
多数情况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东道国经营时不具备建立配套充电设施的能力,因此生产的插电式汽车要与当地充电标准匹配,充分利用当地基建公司已建成的充电网络。通过政府公关团队与当地电力或相关部门协调,为自身经营创造有利条件,消除购买者对于电动车充电和使用的后顾之忧。
5.4 争取政府支持
以特斯拉公司为例,他们在美国的经营受到政府大力支持,美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采取免税和现金补贴的措施,并投入资金鼓励特斯拉公司的研发活动。但进入欧洲和亚洲市场则完全是公司个体行为,得不到本国和当地政策的扶持。比如特斯拉在中国纯进口车的身份,被普遍认为售价较高,且得不到政府补贴,影响了他们的销售业绩。若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能得到国家的出面牵头,并努力争取东道国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优惠,那么将极大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6. 在绿色发展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的对策建议
6.1 创新能源供给模式,提高产业盈利空间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最大的不同在能源需求方面,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会涉及到电池的使用和电池所需电力的供给,这与普通汽车有着本质性区别,这也导致了在获取利润上的大大不同。新能源汽车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充电时间的问题,常规充电需要 5-6 个小时,这就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不便,充电运营商可以改变传统的充电方式,集中进行电池的管理、维护和回收,使得消费者在需要进行电池充电时,直接换取充电站内已经充好电的电池即可继续上路,即创新的开发使用换电模式下的电池租赁经营模式,这种创新能源供给模式不仅可以方便消费者不用进行长时间的等待,而且消费者根据所使用的电量多少进行缴费,在油电差价比较大的情况下可以节省很多费用开支;不仅对消费者有利,而且可以吸引很多投资者来扩宽业务的种类,分对象地进行个性化营销、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降低运营的成本,在巨大的盈利空间下,市场会越来越热,电力的供给和电池的管理市场会越来越成熟,新能源汽车价值和需求也会得到很大提升。
6.2 创新业务模式,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
新能源汽车的一个关键性技术问题是续航里程的长短,续航里程长会更方便使用,但是伴随着的是更高的价格和使用成本。企业可以根据个人、公交和出租车的大致使用行程,分层次生产续航里程为 150 公里、300 公里和 400 公里的新能源汽车,对于个人购车者更多的用于上班,每天使用的距离不会超过150 公里,再结合自身的经济条件,可以选择购买续航里程 150 公里以下的新能源汽车,这部分汽车的电池容量相对较低,相应的成本也比较低,购买价格和传统汽车没有多大的区别,比较容易让城市上班族中的年?p人接受;对于公交集团、出租车公司和企事业单位,可以选择使用续航里程在 300 公里及以上的汽车,因为他们对价格相对于个人购车者来说会相对缺乏敏感性,但是对性能的要求却较高。把市场更加的细化,会满足不同层级消费者的需求,这样市场才会更加实际化,新能源汽车市场才能越来越热。
6.3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培养潜在消费者
篇3
收录日期:2011年12月15日
一、连锁经营概述
(一)连锁经营的定义。连锁经营是一种常见的商业组织形式,亦商业模式。是指在统一的经营理念下,经营同类商品、使用统一商号、提供统一服务模式的若干门店,在统一总部的管理下运营,最终实现提高企业品牌价值、实现规模化经营、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效益。
在我国零售业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想要发展壮大,提高自身的市场份额,形成市场规模,都需要借助连锁经营的商业模式。企业如果不采取连锁经营的商业模式进行扩张,那么只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发展,被规模和空间所限制。只有采取连锁经营,企业才能通过不断开设单店、扩张体系、覆盖市场,使企业实现经营连锁化。企业借此提高品牌价值和形成规模效应,在更大的发展空间上,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二)连锁经营的分类。一般情况下,连锁经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直营连锁。直营连锁,指的是单店的人、财、物均由总部投入并控制,其所有权归总部所有。在直营连锁的模式下,由于各单店均是隶属于总部之下,所以总部可以实现对各单店的高度控制,使得各单店在总部的统一管理下,规范化运作。但是,由于直营连锁需要总部大量的资本投入,所以需要总部有较强的实力,否则会限制其连锁经营规模的扩张。
2、特许连锁。特许连锁,亦加盟连锁,较为规范的叫法是特许经营,指的是总部通过将其一系列由知识产权组合而成的经营资源(即特许权),以合同的形式许可给其他经营者(即加盟商)进行有偿使用。在特许连锁的模式下,特许经营企业与加盟商是处于相互独立的法律地位,单店是由加盟商投资建立,所以有利于特许经营企业降低体系扩张风险,快速实现规模效益。
3、自由连锁。自由连锁是指相互独立的零售商自愿形成统一的联合体,在进货、配送和促销等方面实现统一运作,使所参加的企业都实现最佳盈利。同时,自由连锁模式下的各单店亦可保持各自的经营风格和特色,使得各连锁成员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较高的自由度。
二、盐业公司连锁经营现状分析
近年来,全国各地盐业公司结合本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探索连锁经营模式。经过数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苏盐连锁、渝盐连锁、沪盐连锁、徽盐连锁、中盐甘肃连锁、川盐连锁、鲁盐连锁、龙盐连锁、浙盐连锁、宁盐连锁等众多连锁品牌,中国盐业企业连锁经营体系逐步构建起来。
(一)开展连锁经营的原因。盐业公司之所以开展连锁经营,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优化食盐销售网络,提高企业利润。对于目前的食盐流通领域来说,基本上是“批发-转批-零售”的三级销售网络。而作为盐业公司,基本上只涉及批发环节,将食盐批发给区域商,由区域商进行下一步销售。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盐业公司基本上只是涉及批发环节,对于转批和零售则缺乏管理。如果采取连锁经营,可以以盐业公司作为总部,进而开设单店,直接面向消费者。这样一来,盐业公司将直接面向市场终端,通过单店构建网络,网络覆盖市场,形成全面、到位的食盐销售网络,缩小食盐流通过程中的环节和层级,提高市场占用率,进而提升企业利润。
2、强化企业竞争力,应对盐业市场化改革。由于食盐具有生产局部性、供应全面性、不可替代性等特征,加之是全民补碘的载体,所以国家一直采取计划性的专营专卖。但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盐业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2009年盐业的改革首次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因此,在新形势下,盐业公司不能仅仅依靠专营制度的优势来生存,而应该通过优化与改革,提高企业竞争力。因此,连锁经营成为了盐业公司市场化的发展方向。通过连锁经营,盐业公司可以进军零售行业,打造品牌价值,横向和纵向多元化发展,增强其竞争优势。同时,盐业公司可以减少对专营制度的依赖性,有助于企业在市场化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连锁经营类型的选择分析。目前,我国盐业公司的连锁经营形式主要是采取直营连锁。在连锁经营的三种类型中,基于盐业公司统一规范化管理与发展的需要,自由连锁目前并不为其采纳。那么,为什么目前盐业公司更多选择的是直营连锁而非特许连锁,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盐业公司缺乏特许权的核心竞争力。特许连锁的体系扩张主要是依靠总部不断招募加盟商,进而增加单店的数量,形成规模效应。特许连锁的盈利本质在于其特许权的核心竞争力,特许权可替代性越低,竞争优势越强,加盟商越愿意选择加盟。而对于目前的盐业公司来说,开展连锁经营的优势主要在于国家对于食盐的专营体制。由于食盐专营而使得盐业公司对于食盐的销售具有独占性,而并非盐业公司拥有的包括经营模式、经济技巧、商业秘密在内的一系列由知识产权组合而成的特许权。所以,盐业公司开展特许经营,缺乏特许权的核心竞争力。
其二,盐业公司目前拥有足够的资本开展直营连锁。特许连锁的主要优势在于降低特许经营企业的风险,减少特许经营企业资金投入,使得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快的速度实现体系的扩张。加盟商与特许经营企业是处于相互独立的法律地位,加盟商开设的单店所有权是属于加盟商的,单店资金的投入主要是来源于加盟商,特许经营企业无需投入过多的资本。但是,在特许连锁中,特许经营企业的利润来源主要是加盟商交纳的加盟费和特许权使用费,在同等规模下,利润远不如直营连锁。作为盐业公司来说,其是属于国有企业,具有一定的资本基础和资金优势,所以在有能力开展直营连锁的条件中,当然是偏向于直营连锁。
三、如何提高盐业公司连锁经营竞争力
(一)将单店食盐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变。对于盐业公司开展连锁经营来说,不能仅仅只是销售普通的食盐产品,这样的话,连锁经营发挥不了它的优势。而且,如果只是销售普通食盐,那么盐业公司的连锁经营将失去意义,因为这是商或是超市就能够替代的。况且专门开设单店销售食盐,利润低薄,每个月除去单店所需支付的租金、人员工资、水电费等成本,收益所剩无几。因此,盐业公司开展连锁经营,不能够仅仅局限在销售食盐的层面上,应该将盐业公司连锁经营模式下的单店定位为其食盐品牌的专卖店,横向和纵向结合发展。假如这样一种单店商品定位建立起来,单店将大大提升其盈利空间,提高盐业公司连锁经营的利润。
在横向方面,目前不少地区的盐业公司已经开发出多种生活用盐(例如海盐洗发水、海盐沐浴露等),以及各类非盐产品。但是,由于销售渠道的缺乏,导致其市场份额少,消费者认知度低。如果利用好单店这一平台,就可以完善其销售渠道,通过单店将这部分产品很好地销售出去。重庆市盐业集团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实施“渝盐连锁”经营以来,在非盐经营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同行的前列,通过建立渝盐连锁店,目前已经形成六大系列产品。2008年渝盐连锁下的重庆盐业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其中非盐商品销售收入4亿元,实现利润5,500万元。
在纵向方面,单店可以开展多种盐产品的销售,使得食盐在消费者心中不再是一种普通的调味品,而是一种健康时尚的营养产品。广东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拥有澳洲湖盐雪晶盐、澳洲湖盐冰晶盐、南方海盐自然食用盐、南方海盐精选海盐、低钠盐、加钙营养盐、加锌营养盐等一系列的食盐新产品。在其销售的“粤盐”牌澳洲湖盐雪晶盐零售价为20,000元/吨,零售小包装5元/包(250克);“粤盐”牌澳洲湖盐冰晶盐零售价为30,000元/吨,零售小包装7.5元/包(250克)。相比较于每包不足2元的普通加碘食盐,可见盐业公司对于食盐的定位已经不仅仅是日用调味品了。
(二)打造以绿色健康为品牌优势的连锁企业。目前,我国零售业中的连锁经营企业多之又多,盐业公司开展连锁经营,想要在与众多的连锁品牌企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则必须体现其独特的竞争力。对于盐业公司来说,其连锁经营的竞争优势在于,它体现出的是一种绿色健康的理念与主题。食盐,是一种绿色健康的产品,那么盐业公司构建出的连锁经营体系,则应该是打造出以绿色健康为其产品主题的品牌。对于消费者来说,肯定是更倾向于购买绿色健康的产品。
中国盐业总公司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其绿色健康产品的科研研发。例如,其旗下中盐国本盐业有限公司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发展为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会员。中盐国本研发的多元营养强化盐(钙+锌+硒)、海藻碘盐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通过,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并可使用绿色产品标志,其研究项目“海藻盐的应用研究-活性海藻碘晶”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进步奖。
2011年11月,广东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以“绿色低碳生活”为参展主题,参加了首届中国国际绿色创新技术产品展。期间展示了企业近一年来在调整产品结构和创新研发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展出的“粤盐”旗下产品有澳洲湖盐(雪晶盐、冰晶盐)、精选海盐、绿色食品特制食盐、低钠盐、客家精熟盐、雪花盐、自然晶盐、海水自然晶盐、餐桌盐、“极盐”洗浴盐、“索丽儿”洗浴盐和温灸保健盐包、保健治疗仪等共几十个品种系列。展览倡导了“提升产品品质引领绿色消费”的理念,树立了“广东盐业”、“粤盐”的良好品牌形象,获得了预期效果。
由此可见,盐业公司目前的产品具有绿色、环保、健康等特点,应该加大这方面的研发投入,并将其打造为连锁经营发展的品牌优势,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三)将企业直营连锁向特许连锁转化。盐业公司将直营连锁向特许连锁转化,可以使其降低资金压力和投资风险,又拥有更强的竞争优势。盐业公司的资金假使能满足其连锁经营目前的发展,也未必满足得了未来的需要。在直营连锁的模式下,盐业公司不断开设单店提升市场份额,意味着必须不断地投入大量的资本,这样会限制盐业公司连锁经营未来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如果采取特许连锁的方式,则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盐业公司的资本投入,同时又能以最快的速度扩大单店的网络规模,并将风险分散到各加盟商身上。特许连锁模式下,盐业公司可以通过对加盟商的加盟费和特许权使用费的设计与收取,来实现经济效益。
另外,特许经营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其特许权的含金量。特许权是包含企业经营模式、商业秘密、专利、专有技术、经营诀窍等多方面的知识产权,企业将其知识产权通过单店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对于盐业公司长远的发展而言,必须提升自身的创新与研发能力,加大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使得企业拥有更多的专利、专有技术和科研产品,进而转化为其知识产权的竞争优势,打造其具有低替代性的盈利模式,这样才能使得盐业公司在市场化经济背景下更好地发展。
篇4
控股公司要比单个的保险公司更要加强对于风险的预估和防范,因为控股公司的范围大,一旦发生风险,危害非常的大。从控股公司到下面的各个子公司,因为他们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个体,相互紧密联系,一旦控股公司有风险,那么子公司也会发生资金等一系列的资产方面的风险,如果风险非常大的话控股公司还可能无法持续经营继续生存下来;就单独个体的保险公司来说,它发生风险就相对影响范围较小,只影响到公司内部人员,还有监督管理部门对它的保障,所以产生的危害和影响就比控股公司小很多。这样看来,建立完善快速处理危机的机制非常的必要,它不仅可以防范风险,还可以稳定整个金融系统。要快速处理危机,集团公司要对下面的子公司要加强监督管理,定期查看报告和资料,防范风险,集团公司自己也要加强防范;一旦子公司出现了危机,集团公司应尽可能地处理;如果子公司要退出,经营不善,那么集团公司要配合部门保证子公司不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退出。
二、完善法律制度体系
从当前金融产业经营与其产业的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其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的阻碍是来自于同金融产业相关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在发达国家对金融进行的监管中都是先建立或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这是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管的前提。所以只有在现有的金融监管的组织体系的基础之上,对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尤其要对公司在集团化的经营趋势方面要尽快做出安排,修改相关法律如:《商业银行法》之类的金融法律中同混业经营相冲突的部分条款,统一与金融业务相关的法律,在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与内部防火墙的建立是其中的重点。当然也可以对针对金融集团的经营方面的法律进行研究,如对《金融控股公司法》的研制。
三、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管理,正确评估资本充足程度
金融机构的风险或多或少的存在,因此,金融机构对资本需要做出相对准确的评估,才能降低金融风险,保障业务的顺利开展。当金融机构在资本方面发生巨大的提前透支或者超出本身控制能力的风险抵押,往往会造成金融危机,不能满足相应的赔付需要。我国出台的《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以及《保险法》均对各类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明确要求,金融控股公司需要以这些法律法规作为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基础,保证其有充足的资本。金融控股公司不同于单一的金融机构,在资本充足率的界定方面更为复杂,往往表现在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资本充足率、母公司的资本充足率、子公司以及其它控股公司的资本充足率。金融控股公司需要根据自身规模,立足实际来确定资本充足率,同时保证控股下的任何一个公司不能依靠负债资金进行去完成对经济市场的投资。因此,对资本充足率做出准确的判断影响着集团资本和风险控制的匹配程度。
四、加强保险金融控股公司的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是通过公布信息,帮助外界了解保险金融控股公司的运作状况,信息披露的内容以总公司和旗下银行、保险、证券的运营状况为主。信息披露是保险金融控股公司必备的工作组成部分,应积极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
一是做到全面。信息的全面性能够增强外界对公司的信任度。公司应灌输全面信息披露的观念,做到从内到外,从过程到结果都能向外界全面公开信息,如内部交易、风险评估、资本匹配等。不能只一些固定的定性信息,而且要保证信息的数量。核心信息很重要,但是其附加的细节信息也不能忽视,更不能隐而不发。另外,要保证披露信息的及时性,既要做到定期还要根据变化随时调整。
二是做到时效。信息披露的时效性是保障保险金融控股公司取得消费者信任的关键因素之一,定期披露信息是前提,如果信息发生变化,公司应及时确认信息的实质,并在第一时间披露。一旦在核实过程中出现延迟状况,应及时与信息使用者沟通,维护其利益。
五、完善外部监管
面对当下金融综合经营全球化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对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刻不容缓。金融控股公司等组织的产生与发展是世界金融监管体制进行变革的一个原因,一体化的监管是其变革的主要方向。虽然现在的金融监管机构有定期信息交流制度、三方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和经常联系机制这类的协调体制,但是想要在防止出现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这类现象的同时能对跨市场金融组织及产品进行更优化的监管,这就需要统一当下的金融监管制度体系。
以综合经营为经营主体的国际金融保险集团这类的外资金融企业的加入,这进一步的加大了国内金融行业间的竞争。不过我国也有6家在保险领域保险控股集团,今后他们也必将面向世界。所以我国的监管部门也应该参与进国际金融监管组织的活动并与相关的国家监管部门展开广泛的合作,从而共享监管双方的信息,达到提升监管协调性的目的;我国监管部门应加入对新国际监管的指定与发展的项目中来,关注最新的金融监管法制技术的发展。我们也可以利用在国际合作中的动力和压力来推动我国在金融监管法制上的改革。还可以开金融监管的国际研讨会,派遣学员到国外的监管部门去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我国监管人员的素质达到进一步同国际标准接轨目的。再者就是需要建立专门的网络银行准入制度、国际金融业信息网络、国际接轨的金融会计制度和在境内境外的各个金融机构的监管方式和档案制度。
参考文献:
篇5
企业集团是当代大型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现实选择。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区域化发展进程的日趋加快,中国现代大型企业与国际间的交流日益紧密,面对内外部环境的剧烈刺激及企业间日益激烈的竞争,现代企业分散经营风险,分工合作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连锁经营作为企业集团的一种特有形式,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 已成为商业特别是零售业的重要支柱。连锁经营是指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的若干个企业,以一定的形式组成一个联合体,在整体规划下进行专业化分工,并在分工基础上实施集中化管理,把独立的经营活动组合成整体的规模经营,从而实现规模效益的一种经营模式。改变传统商业购销一体、柜台服务、单店核算、主要依赖经营者个人经验和技巧来决定销售的小商业经营模式。它实现店名、店貌、商品、服务方面的标准化, 在商品购销、信息汇集、广告宣传、员工培训、管理规范等方面实行统一, 从而把复杂的商业活动分解为像工业生产流水线那样, 提高经营效率, 实现规模效益。连锁企业一般由集团总部、门店和配送中心(或委托配送机构)三部分构成。肯德基、沃尔玛、国美电器、同仁堂等集团公司都是门店经营成功的典范。
二、集团公司门店经营的财务控制问题
集团总部与门店间如何协调分工合作,在充分发挥和利用集团总公司资源优势的同时,帮助门店实现经营业绩的提升,从而达到集团一致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当代集团公司必须深刻思考和探索的关键问题。在集团总公司的控制系统中,会计和财务控制是集团公司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集团总公司对门店的财务控制更是重中之中,集团公司如何积极应对企业集团总公司与门店的权责利关系,能够建立起合理有效的集团财务控制模式,直接关系到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
当代集团公司在不断探索合理有效的门店财务控制的道路中,遇到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比如,集团总公司对门店过分集权控制,不利于下属门店发挥理财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制约了门店生机与活力;另外一些集团总公司因为妨碍了下属门店自,进而侵犯到门店的独立法人地位;各门店过分追求其自身经营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其成员单位间资源调动受限,极大阻碍整个集团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对集团内部资源配置也造成了重大浪费;最后,集团总公司内部财务控制的具体方式与制度等得不到实际操作中的有效实施,造成集团总公司对门店财务失控,使集团公司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下降。事实上,实现资源整合与治理协同是每个集团公司组建的初衷。若现实结果只是多个分门店简单组合一起,作为集团性质的企业也就毫无意义。集团总公司对门店加强财务控制正是实现这一初衷的重要手段。合理有效的财务控制可以提高门店财务效率,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同时集团公司利用其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优化整合,对降低集团整体运营成本获取规模效益十分有用。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财务控制系统对于企业集团非常必要。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是实现财务治理目标的重要途径。总公司对门店财务控制不仅是可以发挥激励约束机制的功能效应,也是构建规范集团总公司对门店财务控制体系的基础和前提。一个集团中财务控制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好总公司对门店财务控制协调关系问题。
从实践看,集团总公司的管理特别是其对门店的财务控制管理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由于总公司与门店代表不同的利益主体,因此在实际运营中存在着最求各自不同的利益驱动目标。总公司可能存在对门店非善意的经营行为,会损害其他各门店利益;同时各门店也存在与集团总公司缺乏必要及时的协调沟通机制,在追求其自身企业经营效益的同时忽略了集团总公司的经济效益和协同效应,这些问题都极大制约了我国当代企业集团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集团总公司对门店财务控制的职能
1.保障总公司战略决策的顺利实施
集团总公司的重要职能之一为战略决策,战略决策对企业集团的发展举足轻重。战略形成是决定新战略的过程,而管理控制是决定战略如何执行的过程,任务控制是保证具体任务有效完成的过程。管理控制局限在组织中层,用于连接高层的战略形成和低层的任务控制。Anthony(2007)认为财务控制作为管理控制系统中的一部分,也承担着保障企业战略决策顺利实施的重任。总公司的战略制定是站在集团整体角度上的,是一种全局考虑。因此这种全局考虑在某些程度上会牺牲部分下属门店的现实利益。集团公司为了促使下属门店积极配合总公司的战略决策,可以通过财务控制的方式,对各个门店的日常经营运作加以约束管理,促使其顾全大局,同时为集团公司的战略决策的具体实施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否则,即便集团公司战略决策如何高明,也恐怕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无法得到顺利实施。
2.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可靠
在企业集团中,总公司与门店之间财务信息不对称现象时有发生,原因在于财务信息是在一个委托链中进行传递的:集团公司—门店总经理—门店财务经理。在这个财务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诸如信息丢失,信息造假等导致信息失真的现象。当公司的管理阶层拥有比股东更多信息的情形下,会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问题。当大量财务信息失真,出现无可比性,无相关性信息时,势必对集团总公司的经营决策产生误导和不利影响,使集团总公司陷入相当被动的局面。由于门店经理人员对于其所在门店目前与未来运营的表现与发展前景,拥有比集团总公司更多的信息,因此集团总公司必须利用财务控制作为强有力的武器,从组织程序,内容结构等方面确定一整套全面而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财务信息报告制度。
另外财务人员利用现代财务网络电算化,对门店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增加门店财务状况的明晰化、透明化,以坚决杜绝任何欺骗行为,从而确保集团总公司在准确的财务信息基础上做出正确的战略部署,对于可能出现的有损总公司利益的行为进行及时纠正,降低成本,维护总公司利益。
3.有效防范集团的财务风险
一般意义上的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集团未来财务收益的变动性而引起的某些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在集团总公司对门店进行财务控制的实践中,经常出现比如总公司为门店贷款提供法人担保,或者门店直接从集团总公司处借贷资金待日后有偿债能力后归还等做法。在诸如此类资金往来借贷,偿还贷款等过程中,不论是集团总公司还是门店都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严重的还会威胁着门店生产经营的安全性、效率性,甚至妨碍了企业集团的稳定和发展。
由此可见通过财务控制,集团公司通过建立一套以企业偿债能力指标为基础指标、以盈利能力指标和资产管理指标为辅助指标,由基础指标和辅助指标共同组合而成的适合企业集团特征的财务风险测评考核指标体系,可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为企业集团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实现门店间的财务协同效应
财务协同效应最开始起源于企业并购的发展,现代学者将财务协同效应定义为:该效应是是指在企业兼并发生后,企业通过将收购企业的低资本成本的内部资金,投资于被收购企业的高效益项目上,从而使兼并后的企业资金使用效益更为提高。在门店日常经营中,部分门店的现金流入比较宽裕,但缺少合适的投资机会,从而出现资金的闲置和低效使用,而其他一些门店因为具备良好的投资机会,但缺乏充足的内部资金支持,公司进行外部融资成本则更高。这种情况下,集团公司可以通过财务控制方式实现资金优化配置,合理运用资金,实现母门店之间的财务协同效应。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整体,集团公司的筹资融资能力不断增强,从而更容易获得较优惠的筹资融资条件,以此降低资金运作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集团总公司对门店财务控制的策略
财务控制方法是实现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不少学者都对它做了研究。如巫升柱(2008)认为:企业集团母门店财务控制系统是以下四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1)财务制度控制系统;(2)财务目标控制系统;(3)财务人员控制系统;(4)财务信息控制系统。杨珊华(2009)认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方式主要包括资金、制度、人员和审计控制。在以上四种控制方式中,制度控制,人员控制是基础,资金控制是关键,审计控制是保障,四种控制方式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缺一不可。但上述研究都没有考虑母门店之间的控制程度。而现实中集权管理模式、分权管理模式和统分结合管理模式三类不同的母门店管理控制模式,各种不同的财务控制方法在企业集团实际操作过程中使用的程度各不相同,不同集团公司因其自身内外部环境影响,总公司采取何种控制方式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也存在差异化。从总公司对门店财务控制整体过程出发,其控制方法主要采取三种形式:
1.建立和完善集团总公司下属门店财务决策机制
集团总公司对门店建立财务决策机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其实是对门店的一系列财务行为进行事前控制。这种集团总公司对门店的事前财务控制,一般是指财务计划与成本控制,即事前有个控制计划任务,可以在计划掌控中完成财务预计指标任务等。在事前防范与控制在目标内,可以取得预期设计的良好效果。实现事前控制的途径有两种:
(1)财务人员控制。总公司如何有效控制门店具体财务活动,让门店积极配合集团总公司财务人员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在维护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前提下,保证所有者的相关权益,这是财务控制的首要问题。总公司可以通过建立门店财务人员管理制度,实施财务人员述职报告制度以及建立财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来实现对门店财务人员控制。目前大型集团公司一般采取财务人员委派制来实现总公司对门店的财务人员控制。总公司通过对财务人员的控制促使门店的财务决策符合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要求。目前理论界对财务人员委派方式主要划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财务总监委派制度,这种制度是指总公司作为门店的所有者或主要出资人,总公司对门店派出财务总监,专门履行总公司检查,监督来控制门店财务活动的一种财务人员控制制度;另一种是财务主管委派制,是指总公司作为门店的所有者或主要出资者,向集团下属各门店派出财务主管,各级财务主管由门店聘任。委派的财务主管在门店实际运营中处于双重身份,他既是总公司经营者的代表,也承担着门店主管财务的负责人或总会计师的职责,肩负着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的双重职能。由于不同集团门店的构成关系有其自身特点,财务人员委派形式有着不同的适应性,一般而言财务总监委派制主要适用于资本型,而财务主管委派制主要适用于一般混合型门店组织管理形式,两种不同形式的委派制有其自身优缺点和适用情况。
(2)财务资源控制。财务资源的控制,只要是对财务战略,预算,资金等相关内容的管理和控制。广义上的财务资源包括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公司内外部理财环境,公司财务制度,资本结构和会计信息等影响或反映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诸多要素,狭义上的财务资源主要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的具体财务管理内容,如资产资金管理,投资筹资管理,债权债务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信息管理等方面。总公司提升财务控制水平的核心和关键就在于对财务资源配置能力的不断提高。总公司对门店财务资源控制的核心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财务信息资源管理。规范,真实,安全是财务信息的最大特点。科学合理利用财务信息资源,充分发挥财务信息资源的巨大潜力,是集团总公司对门店财务信息控制的目标。
②人力资源管理。总公司只有重视人力资源的挖掘与管理,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才能达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制度的优化组合,实现人尽其用,提高财务部分工作效率。
③设施管理。设施主要是指财务工作中所能用到的设备工具等,对于现代企业计算机等智能化办公设施对财务控制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它关系到各种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是提供高质量信息服务的重要保障。
2.建立科学有效的对门店的财务制度
总公司对门店财务控制制度的贯彻和实施,是对门店财务控制进行事中控制和管理,从而规范门店的经营行为,使财务风险最小化。财务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基础工作,筹资管理制度,投资管理制度,财务预算制度,财务分析和评价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收益分配管理制度和单项财务制度等。由于门店之间构成关系的不同,其对应的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建立科学有效的门店财务制度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以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为依据,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集团公司开展财务制度控制工作时,必须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法,经济法,金融法,证券法,担保法等。
(2)以门店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为准则。财务制度的制定都是建立在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框架下,并根据门店管理原则和相应的目标体系而制定的。
(3)以门店实际组织结构特点为出发点。不同集团公司内部由于门店组织结构形式不同,其对应的管理模式存在差异化,因此其对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也不同。总公司应建立起适合其组织特点的财务控制制度。
(4)以门店整体利益目标为奋斗目标。财务制度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到各门店自主经营权利,应充分调动门店生产经营积极性,从而体现集团内部各层次财务目标的一致性,实现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3.建立门店的财务绩效考核机制
总公司对门店建立财务绩效考核评估机制,是对门店财务活动进行事后控制和管理,从而实现财务战略目标,达到实施奖励惩罚机制的目的。由集团总公司组建财务管理委员会或投资预算委员会,负责并制定集团公司财务制度及实施效果评估标准,总公司定期对集团下属门店进行财务绩效考核。总公司财务部则负责日常的财务制度实施效果的评估。建立积极有效的财务绩效考核机制,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步骤:
(1)首先制定绩效计划。通过总公司与门店的充分沟通,确定门店的绩效计划,如门店的目标,行动计划,任务,职责,奖惩制度等。绩效计划是通过多次会谈,协商而达成一致共识,计划制定后双方以此为方向为之共同努力。
(2)实施绩效计划。绩效计划制定后,门店执行该计划并沿着既定目标而努力工作。总公司随时监督计划实施情况,及时掌握计划执行进度,在发现问题后及时纠正并提出合理指导建议与意见。当内外部经济环境与市场环境发生巨变时,总公司应根据现实情况及时调整绩效计划,促进最终绩效考核目标的实现。
(3)最后进行绩效考核。总公司根据绩效计划执行结果,详细分析影响执行效果因素,通过与门店的沟通确定门店绩效执行情况,依此制定奖惩制度。
在整个集团总公司对门店的财务控制中,财务控制绩效考核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对门店的财务控制发挥着导向作用,也是母门店进行财务激励的重要依据,同时它支撑着财务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对于增强集团母门店间的沟通也起着积极改善的作用。
集团总公司对门店的财务控制有一些非常好的成功案例可以借鉴,也有一些通行的方法和策略供参考,但是由于每家集团公司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和特征,在制定财务控制策略时,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l]张春峰.基于业务关联母子公司管理控制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2,(6)
[2]胡四修.跨国企业集团内部财务控制博弈研究[J].学术探索,2013,(01)
[3]黄丽萍.连锁企业门店扩张中的财务控制[J].中国农业会计2008(2)
篇6
1 概述
问卷调查是一种发掘事实现状的研究方式,目的是搜集、累积某一目标族群各项科学教育属性的基本资料,是研究者把所要研究的事项做成“问题”或“表格”,再以邮件或访问等方式,请有关人员照式填答的一种形式。问卷调查法能使研究者直接由受试者处获得资料,以测量受试者个人的所知所闻、个人的喜好与价值观,或个人的态度信念,亦可以用问卷调查法去发现事实及经验或正在进行的事。
为了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消防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开展全方位、广地域、多角度、大数量的问卷调查工作,以此作为研究工作的基础。
调查工作发动各地的公安消防部队、设有消防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相关人员参与;调查对象既包括用人的公安消防部队和消防工程公司,也包括实施教育的设有消防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调查内容包括有公安消防部队人才需求、某高校消防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消防行业薪酬和各地消防工程公司基本情况等;调查地域包括北京、江苏、浙江、山东、海南、河南、河北、安徽、云南、广东、湖南、湖北、重庆以及香港等地;调查方式包括网上搜索、网上发放问卷、QQ会话和QQ流,特别是在2012年8月慧聪消防网举办的“华东大型牵手活动”中,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再加上直接面对面的交谈,对于问题的认识更加详尽、仔细。
此外,还参与一览HR研究院进行调研、撰写“2012年上半年消防行业薪酬白皮书”工作。
因为消防工程公司(含消防检测公司)是接收消防工程专业学生的主要行业之一,专门加强对此的调研力度。下面专门依据在消防工程公司所做的调查进行分析研判。
2 消防工程公司成立时间
在调查的相关消防工程公司中,绝大部分成立于21世纪初期。这个时期是我国经济建设和消防事业飞速发展时期,也是国家倡导青年创业,国家各项政策完善、开放的时期,有利于青年人创新立业。
这个时期各地消防工程公司的数量也得到迅猛发展,由20世纪90年代只有广东省早期开办有专业性的消防工程公司,其他省份很少有专业性消防工程公司的状况,发展到现在一个省有100多个消防工程公司的状况,并且在专业分工上出现专业性的消防检测公司。由于国家现在规定,消防工程建设和消防设施检测不能为同一个公司所为,所以,随着国家关于消防设施检测制度的完善,消防检测公司将出现异军突起、步入快速发展通道的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消防工程企业都比较年轻,企业成立时间在10年以内的占56%;27%的企业成立时间在11~15年之间。
消防工程商在地域分布呈现的特点是,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由于这些地区经济相对中西部更发达,当地整个社会面上的消防意识比较高,消防市场比较大,从而产生大量的消防工程商。
3 消防工程公司创始人
在调查的相关消防工程公司中,创始人大部分是隔行进入的,基本没有消防工程的培训学历和直接的专业知识。其中有的是其他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创业进入,有的是下岗职工二次创业进入,有的是公安消防部队非防火、建审岗位的人士退出现役后开办,有的是公安机关其他警种的领导或者民警退休、离岗后开办,有的是消防设施生产企业开办,还有的是安防工程企业一并开展消防工程业务。由此也可以看出,消防工程公司的经济性质基本上都是非国有的形式。
公司所用的技术人员也基本上是非消防工程专业学历,其中用得比较多的是土建类专业学历,其次是机电类和计算机类专业学历,有的甚至用非工科类专业学历的人士。很多消防工程公司在填写调查问卷时都回答本公司没有一个消防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申报资质审核需要专业技术职称时,不少公司就采用请人挂靠或者兼职的方式解决。随着近年各个院校的消防工程专业毕业生增多,才有少量的本专业毕业生进入消防工程公司。这也是消防工程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社会基础,可以预言,随着社会发展,制度逐步完善,行业逐步规范,企业管理逐步正规化,消防工程的市场将需要大量本专业的毕业生。
在收到的问卷答卷中,很多企业选择消防工程专业毕业生在本企业的业务工作的作用很大,它们普遍认为消防工程专业毕业生数量少,社会需求量大,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专业。
4 消防工程公司资质
自从建设部颁发《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建建[2001]82号文件),规定“消防设施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对消防设施安装有明确的资质要求后,各地消防工程公司都申请了相应的资质等级,并且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不断强化自己,晋升资质。通过调查,得知消防工程公司中获得一级或二级资质的已经达到89%(见图2)。
5 消防工程公司规模
在调查的相关消防工程公司中,大部分规模比较小,以几十个人的规模、年工程标的一千万以下为主。但也有不少规模较大的企业,其中现有员工一两百人,年工程标的五六千万以上的大有人在,它们对于小型的消防工程已经不屑一顾,只接洽标的百万元以上、建筑面积几千平米以上的工程。
在调查中,接触到的最大企业是江苏省钟星消防工程有限公司,这个公司在广东、江西、福建、海南、山东等省,昆明、深圳、宁波等大城市以及江苏省内多个城市设有分公司,公司总部的员工就有将近200人,年接洽工程量达数亿元,其规模之大、竞争力之强超出想象。
除了这些大型的消防工程公司,市场上还存在一些小型公司,或者打游击的“散兵游勇”,在弥补大公司不愿接洽的小型工程,其表现形式有资质比较低、规模比较小的公司;还有以个人名誉接洽到小型消防工程,就采取挂靠有资质的公司来实施。这些基本成不了主流,只是一种市场的补充形式。
通过图3可以看出,企业人数在50人以下的占43%,51~100人的占28%,规模超过500人的企业不到10%。
6 消防工程专业知识结构需求
在得到的调查问卷中,不少企业有着共同的要求,就是希望消防工程专业学生应该多具备一些实践动手能力,掌握预算、安装、调试、施工组织、现场管理、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希望是熟悉国家技术规范的复合型人才。这些意见反映了消防工程市场的真实状态,反映了各地工程公司急需具有实践动手能力人才的趋势,也是高等院校制定教学计划的重要信息。
实际上,这些意见和消防工程专业现有的教学计划也存在一定的契合度,教学计划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培养符合消防工程市场的适用型人才。
7 消防工程公司业务范围
在调查活动中得知,不少消防工程公司的业务范围往往涉及安全防范工程业务,有的企业甚至就采用“安全技术公司”这一类名称,同时接洽安防工程、楼宇对讲、智能门禁、电视监控及其他弱电系统等工程。它们的营业范围更是大部分都注明包括安防工程。
目前我国的安防工程行业发展很快,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社会需求量大,相关行业内的企业成长迅速。有关人士甚至认为安防市场比消防市场大得多。
从严格意义上说,消防工程也是安防工程的组成部分,有的建设工程就是把消防工程作为安防工程整体中的一部分。从技术上看,消防工程和安防工程的技术相近;从行政管理上看,消防、安防主要是防火防盗,都属于安全保卫的范围;在学科分类方面,消防工程和安防工程都属于公安技术;从已经开设有消防工程专业的院校看,有不少院校消防工程专业设在安全工程系(或者叫学院)。这也可以看出消防工程和安防工程的关系。
这一现象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进行消防工程专业的教研活动中,要根据消防工程和安防工程的相互关系,进行相应的协调、引导,使之在专业建设上能够达到互相渗透、兼顾和融合。从已经得到的院校专业课程设置表中看到,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安防方面的课程,对于这点可以再进行完善和加强。
8 消防工程公司对院校的期望
在调查工作中,不少工程公司对消防工程专业教学工作提出中肯的意见。
1)消防工程专业毕业生刚来公司时动手能力差,不能单独胜任工作,需要公司从头去进行培养。这应该是一个长期存在并且具有普遍代表性的问题,一般大学生刚毕业参加工作时都会出现类似问题,并不是消防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特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做出这样的评价,值得教育工作者进行深思。
篇7
文献回顾和理论假设
(一)进入模式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进入模式是跨国公司在进入东道国市场时的核心决策之一,其选择直接关系到跨国经营的成败。一般而言,合资子公司和独资子公司是跨国公司进入海外市场的两种主要方式。
通常,跨国公司倾向于对能够进行严密控制的子公司投入较多资源,独资子公司相对于合资子公司,受到母公司的控制较为严密,因而在资源方面得到更多支持,主要体现在:与发达国家母公司紧密的联系使得这些子公司能够获得雄厚的资金支持;同时能够更好地获得海外母公司名声、商标和知识产权的支持;并且还能够得到母公司先进管理水平的支持,而有效管理制度的缺乏很有可能导致海外子公司的失败(Baum,1996)。根据资源禀赋理论,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在成立初期所获得的各种资源能有助于其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有效的经营模式,熟悉当地环境、获取市场份额以及建立冗余资源和关系网络等,因而将会获得较大的竞争优势。因此,在子公司成立初期和较稳定的环境中,资源禀赋对于子公司生存的作用要大于环境适应能力(Swaminathan,1996)。考虑到子公司在建立初期资源禀赋的差异,本文假设:
假设1:在环境突变之前(较稳定的环境中),合资子公司的失败危险高于独资子公司。
但是,当环境突变时,情况会发生很大变化。根据Meyer(1982)的观点,环境突变(Environmental jolts)是指环境短时间的剧烈动荡,这种环境瞬间的变化难以预测,一般以某一个重大的事件为导火索,如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等。这种环境急剧的变化会对企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是影响企业生存的一个重要因素(Meyer,1982)。然而,环境突变对市场上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有些企业死亡倒闭,而另外一些企业却能利用环境的变化兴旺发达(Venkataraman S,Van de Ven AH,1998)。组织演化理论认为,不同组织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是不一样的,适应环境并对环境变化做出正确的反应以保持竞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组织的学习能力(Aldrich H,Ruef M,2006)。而组织的自治程度(autonomy)是影响组织学习能力和组织适应能力(organizational adaptability),从而导致不同组织生存状况差异的一个关键战略特征。组织的自治程度的缺乏导致组织适应能力的缺陷,包括:在面临突变的需求时,重新配置资源能力的缺陷,对不可预知的环境突变的反应能力(Venkataraman S,Van de Ven AH,1998),以及对抗外部控制的能力(Pfeffer J,Salancik GR,1978)。
对于跨国公司而言,独资子公司受到母公司较严密的控制,容易导致其对成立初期所获优势(如资源禀赋)和母公司的过分依赖,同时也造成了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的僵化。另外,母公司的保护容易使海外子公司规避竞争,失去参与“红皇后”演化的机会(组织演化理论中的红皇后效应理论(Red queen effect)是由Barnett和William(1996)提出来的,可定义为:在环境条件稳定时,一个组织的任何进化改进可能构成对其他组织的进化压力,组织群落间的关系可推动组织种群进化),妨碍了其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在环境突变时,缺乏足够的能力和灵活性来对特定市场环境做出正确的反应。
相反,合资子公司由于受到海外母公司较少的控制,在演化过程中进行自主决策,以及“亲自”参与竞争的机会更多,从事当地学习和创新的机会更大,从而组织学习和适应能力得到更多锻炼和培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合资子公司会演化出灵活快速地调整战略的能力,从而具备较大的战略选择弹性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Li JT,1995)。因此,当环境突变时,组织学习和适应能力是合资子公司提高生存几率的重要因素。
假设2:当环境发生突变时,独资子公司的失败危险高于合资子公司。
(二)冗余资源的影响
关于冗余资源(slack resources)对组织绩效和生存的影响是组织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Nohria N,Gulati R,1996)。对冗余资源作用的认识,早期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主要来自一些经济学的学者,他们对冗余持否定的态度,把冗余看成是一种不必要的成本。对冗余持赞成态度的学者认为,冗余能保持组织的和谐,减缓环境的冲突,还是一种促进创新和组织变革的重要催化剂。目前,关于冗余资源的研究现在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发挥冗余的积极作用(Nohria N,Gulati R,1996)。本文倾向于主流的观点,认为冗余资源能够对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是一种现实或潜在的应对环境变化的资源缓冲物(Meyer AD,1982)。
另外,根据资源基础观理论,除了企业内部的资源外,能力也对建立企业持续竞争优势起着重要作用。企业是异质性的生产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企业要想获得优异的绩效,不仅要拥有丰富资源,同时也必须具备优异的能力,即为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种资源运用、组合和配置的能力。同时,组织演化理论认为,能力的关键特征不仅在于它们是企业特有的,并且也是可以根据组织个体的特征和外界环境变化,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演化的。冗余资源是企业掌握机会实现战略调整和转换经营模式的物质基础,具有较大价值创造的自由探索空间。因此,冗余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会产生差异化竞争优势。
首先,合资子公司能够获得各个母公司持续的资源支持的一个前提条件是: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且这种效率最好在短期内就能显现出来。这就要求合资子公司必须能够快速的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以保持或改善现有的绩效状况。因此,在面临环境突变时,这种适应能力使得这些子公司更有可能保持较好绩效从而提高生存几率。而独资子公司相对而言能轻易的获取母公司的资源支持,但同时也必须严格按照母公司的战略意图来使用资源,不能根据环境变化轻易的改变资源配置,至于资源利用是否满足自身需要或能否提高自身绩效反而是次要的(Barnett WP,Greve HR,Park DY,1994)。
其次,对于合资子公司来说,其惯例(routines)和能力大多来源于以往自身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较少受到母公司的影响,因而在发展演化的过程中,能够进化出根据环境的变化和需要进行自由配置冗余资源的能力,使其能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对于独资子公司而言,在配置资源的决策上会受到母公司以往策略和行为的影响(Barnett WP,Greve HR,Park DY,1994),形成具有依赖性的惯例并被保留(retain)下来,影响其适应能力,从而在环境发生突变时,缺乏重新配置资源能力的缺陷抵消了母公司带给它们的优势。因此,本文假设:
假设3:冗余资源能够减小合资子公司和独资子公司失败的风险,且对前者失败风险减小的幅度要大于后者。
假设4:当环境突变时,冗余资源对这两类子公司失败风险减小幅度的差异将会更大。
研究方法和变量度量
(一)样本选取
本文研究的样本企业为跨国公司在华独资和合资子公司。样本数据来源于广东省工商局信息中心的企业数据库以及珠海科技网的广东省外商投资企业数据库,共收集了广东省的1832家外资企业的企业数据。为消除“蜜月效应”的影响(Li JT,1995),本研究选取的样本企业在2008年次贷危机前至少要有三年的历史,因此样本都是2005年以前成立的企业。其中,子公司经营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78.7%,平均年限5.6年;所有子公司的海外母公司都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统计方法上,本文采用分段指数模型(Piecewise-exponential model)来检验研究假设。
(二)变量度量
1.因变量。本文所研究的因变量为子公司的生存状况,生存状况能如实地反映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长期业绩和成功与否。当子公司在本研究期间内失败和死亡则设置虚拟变量1,否则取值0。按照国外通常的做法,将企业在工商局登记注册的时间视为企业开始成立的时间,而将企业在工商局登记注销或者吊销的时间定义为企业死亡的时间。
2.自变量。主要表现为:一是环境突变。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开始于2008年末的美国次贷危机并持续到2009年底,经济于2010年初开始复苏,复苏的迹象反映在美国、欧盟等国家的股市上。此次次贷危机对我国许多行业,特别是对出口有较大依赖的行业如制造业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本文定义环境突变期为2008-2009年,环境稳定时期(突变之前)为2001-2007年,环境突变后期为2010年之后。通过设置虚拟变量来度量环境的突变,当处于2008-2009年期间时取值1,其余年份取值0。二是进入模式。设置虚拟变量来度量进入模式,如果属于独资子公司则取值1,属于合资子公司取值0。同时,把样本企业划分为两个子样本,即合资子公司和独资子公司。三是冗余资源。本文选择Bourgeois(1981)基于财务数据的度量方法,通过三个财务指标来度量冗余资源:流动率(当前资产/当前负债);资产负债率(所有者权益/总负债);销售、管理和一般费用对销售收入的比例(销售、管理和一般费用/销售收入)。通过对这3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后,发现3个指标都归于一个单一的因子,因此取3个指标的平均值作为冗余资源的度量指标。
3.控制变量。本文采用子公司的从业人员数作为企业原始规模的衡量指标,为了消除样本注册资本数据数量级相差过大带来的系统性误差,在回归分析时进行对数转换。
为了控制经营地区位因素的影响,本文建立了一个政策虚拟变量,其中享受沿海开放城市优惠政策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优惠政策的城市为1,其余城市为0。享受较大优惠政策的海外子公司失败的可能性较低。同时还引入了另外一个外资集聚度变量,因为一些研究表明,在外资集聚程度高的地区,海外子公司的失败率往往较大(Shaver J.M.and Flyer F,2000)。本文用2008年各城市的外资企业数量来测量外资集聚度,数值取自然对数,资料来源于2009年的《广东统计年鉴》。
在行业控制变量上,如果海外子公司属于制造业则取值1,属于其它行业则取值0。因为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我国制造业受到了很大冲击,大批企业倒闭。
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大部分变量之间都相关的,且显著,但相关系数普遍较小,且共线性检验显示,VIF均远小于10,容忍度>0.1,排除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
本文采用了5个回归模型来检验提出的假设,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1、表2所示。在用分段指数模型进行生存分析时,负的回归系数表明子公司的生存几率增加或者失败危险减小。模型1、模型2、模型3为全样本模型,模型4、模型5为合资子公司和独资子公司的子样本模型。
如表1中的回归模型3所示,进入模式与环境稳定时期的交互项的回归系数为负且达到显著水平(P
根据模型4,冗余资源有助于减少两类子公司的失败危险,但对于独资子公司而言效果并不显著(P>0.1),合资子公司在冗余资源项上的系数(-0.293)小于独资子公司在该项上的系数(-0.112),同时表3的t检验表明,模型4中两类子公司在冗余资源项上的回归系数是存在显著差异,支持假设3。在模型5中,在环境稳定时期,冗余资源并不能显著减少两类子公司的失败危险(冗余资源与稳定时期的交互项系数不显著);而在环境突变时和环境突变后,冗余资源能够显著减少合资子公司失败危险。合资子公司在冗余资源与这两个时期交互项的系数(-0.412和-0.224)要显著小于独资子公司在该项上的系数(-0.009和-0.014),且表3也显示,模型5的这两项系数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其差异程度要高于环境变化之前,支持假设4。
另外,在所有模型中,企业规模对子公司的生存率有正影响(P
(二)讨论
本文发现在环境稳定时期,独资子公司生存率较高,合资子公司更容易屈服于竞争的压力而失败,这一结果与以往大多数研究结论相一致;而当环境发生突变时,成功抵御初期选择压力而存活下来的合资子公司失败危险低于独资子公司,合资子公司较高的自治程度以及资源配置灵活性的优势在环境动荡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进入模式造成了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控制程度的差异,从而影响子公司绩效和生存。对于这种影响,以往的研究存在不同的观点。如Killing(1983)对设立在发达国家的子公司进行研究,认为减少控制程度有助于提高海外子公司绩效和生存,而Beamish(2002)和Lu(2000)利用设立在发展中国家的子公司为样本则得到了相反的结论。本文的研究也许能够说明在控制程度和子公司绩效间,东道国环境的变化可能是一个调节变量。
结论
本文运用演化理论,通过1800多家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的企业数据,来分析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冗余资源、进入模式这些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变化的动态演化过程,并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本研究认为在环境发生突变时,导致不同子公司生存差异的一个因素为子公司的冗余资源以及对这些资源的使用效率,而这种资源使用效率又受到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影响。
目前为止,学者们就冗余资源对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绩效和生存状况会产生何种影响仍然存在争论,本文从组织演化视角进行的研究也许能为这种争论提供另外一种解释,即进入模式的不同会导致冗余资源在禀赋以及在使用和配置上的差异,使得子公司在竞争、发展过程中演化出不同的资源使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差异在环境平稳时期表现得并不明显,但当环境发生突变时,这种能力就会显著地影响子公司生存。同时,本研究把企业冗余资源作为组织学习和适应能力的因素引入到组织演化理论中,为扩展该理论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Baum J. Organizational Ecology[M]. In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 Studies: Clegg S, Hardy C, Nord W(eds). Sage: London, UK, 1996
2.Swaminathan A.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t Founding and Organizational Mortality: A Trial-by fire Model[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5)
3.Meyer AD. Adapting to Environmental Jolt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2, 27(4)
4.Venkataraman S, Van de Ven AH. Hostile Environmental Jolts, Transaction Set, and New Busines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 13(3)
5.Aldrich H, Ruef M. Organizations Evolving (2nd edn) [M]. Sage: London, UK, 2006
6.Pfeffer J, Salancik GR.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M]. Harper & Row: New York, 1978
7.Li JT. Foreign Entry and Survival: Effects of Strategic Choices on Performance in International Markets[J]. Strategic Manage J, 1995, 16
8.Nohria N, Gulati R. Is Slack Good or Bad for Innov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5)
9.Barnett, WP, Greve, HR, Park, DY. 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Winter Special Issue 1994,15
10.Shaver, J. M. and Flyer, 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Firm Heterogeneity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 (12)
篇8
2014年,远景影视成立。在这个陌生的公司后面,站立着电视业闪亮的名人和名节目――王培杰、王刚、孟非以及《非诚勿扰》《最强大脑》。孟非任远景影视董事长、王培杰任总经理、王刚主抓节目内容,但对于三人所占股份比例,王培杰表示现阶段不便透露。
对于为何选择创业,王培杰表示,皆因市场环境改变所致,“体制内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激励机制、发展空间受限的问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灵活性等方面较之体制外公司也有一定差距。此外,人才流失也是我们决心创业的一大因素,与其这些人才流入市场成为散兵游勇,抱着对行业的热爱,我们希望能够继续聚在一起制作高品质的节目。”
集体“出走”坊间传闻甚多,王培杰表示,此番创业绝非资源与利益的单纯结合。在他看来,信任和了解有时比能力更重要。一起共事多年,志同道合与默契使得团队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各有所长,彼此发挥各自的优势,只有合力才能继续制作出精品。”
对于创业,王培杰用“动力更强、压力更大”来形容。不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做好内容产品始终不变。体制外公司的优势在于,整个团队是利益共同体,更容易团结,在面对市场竞争的时候,更易激发出潜能。但同时,与体制内平台相比,创业遇到的困难也呈几何倍数上升。“体制是一个系统,你只要做好产品即可,体制外则需面临平台、推广、营销等一系列问题,不能完全按照理想化方式操作。体制内尽管有风险,但只要成功几率在七成以上便可以赌一赌,而创业之后,对于风险的评估标准会更高一些,没有八成把握的项目宁愿不做。远景影视不会追求量,而是强调准确率和成功率。”
对创业公司而言,内部系统、资源、平台等方面均与体制内有较大程度的差别,市场风险自然更高。“目前市场中已有的节目类型我们都不会碰,只有不一样的产品才能成为新一轮市场的引领者。我们要抢占下一个风口。”
那么,下一个风口在哪里?王培杰认为,类型题材很难说,纵观全球节目市场,各种类型的题材都已出现,无非是旧元素、新组合以产生新内容。“下一个风口或将是共建节目模式,如制作方、平台方与网友或观众共同建设并推动一个节目的发展,采用全媒体思维进行具体操作。”但他同时表示,目前此种模式尚处摸索阶段。“未来,产品若想拥有竞争力,制作方需要采用全媒体的方式来运作,而非单纯考虑是使用户外真人秀的拍摄手法,还是传统的竞技方式。”
原创研发才是未来
当业界一窝蜂追逐韩国模式时,远景影视并未去触碰。对此,王培杰解释,仅仅依靠引入和模仿国外模式,只能让团队掌握制作技术,但无法掌握核心研发技术。
拼装和变相模仿使得行业缺乏持续良性发展的源动力。 “中国原创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需要我们切实掌握完整的研发技能。”尽管通过模式引进,让制作方、平台方获得巨大收益,但王培杰表示,远景影视不会追求一两年之内的短期利益,而是将目光锁定在三五年之后。执行能力就目前成熟的制作团队而言,差别不会很大,谁拥有研发技术、前瞻眼光,谁便拥有未来。
“购买模式是必要的过程,但不能局限于此。模式里最具价值的是制作宝典,但它并不会告诉你这个模式是如何被研发出来的。短期发展有促进,但购买模式绝不是未来,我们必须围绕本土内容,重新设计模式和流程。”
一个优秀的原创节目,首先要确定内容,选好切入点,之后就是形态和架构的搭建,而这块正是目前国内团队最为欠缺的地方,也是引进、学习国外模式的根本所在。在国外成熟节目市场,有专业团队负责形态的搭建,如逻辑是否合理、形态有无标志性、挑战项目及游戏的设定等等,而目前在国内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细分市场,全部内容均由电视人自己完成,由于缺少专业背景,也就导致原创之路分外艰难。
以《最强大脑》为例,很多人都认为最难的是寻找选手,但其实更难的是寻找能设计这些挑战项目的专业人才。通常情况下,此类专业人才对电视的制作过程又不十分了解,不同层面团队之间的磨合也就成为艰难且旷日持久的过程。
“在《最强大脑2》中,所有挑战项目均由远景影视联合科学家共同研发。此外,到目前为止,我们独创的《非诚勿扰》和《最强大脑》两大模式节目已通过国际模式认证机构的认证,开始在海外销售。”王培杰表示,选择大家关注的热点,围绕其进行调查和测试,再将这一热点研发成具有竞争力的形态,通过市场的检验,便有机会打造出成熟且成功的节目模式。
对于《最强大脑》第三季,尽管遭遇选手荒,王培杰表示节目仍会继续下去,播出时间是否为2016年1月还不确定。“《最强大脑》第三季已经进入筹备期,找人、研究新赛制、讨论新一季嘉宾正在陆续展开,但不得不说目前更多处于‘试探’阶段。因为第二季就很难找到‘最强大脑’了,这档节目和《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等不一样,不是通过海选就能如期上档的。”
据了解,每季《最强大脑》要做5场晋级赛、2场踢馆赛,每期节目需要3到4名选手,因此,第三季至少需要30位选手才能启动。“现阶段,我们正在通过一支专业的‘找人’团队,在通过新闻报道寻找各种‘超人’,及自主报名的基础上,开拓更多渠道和方式寻找能力卓越的人。”
相比第一季,《最强大脑》第二季在道具方面有大幅提升,魔方墙、斑点狗、巨型攀岩墙等让观众叹为“最强道具”,技能展示也由室内扩展到户外。第三季除了人难找之外,项目设计也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道具方面要解决一个首要问题,如何让观众快速理解项目的规则及选手的能力。如第二季中一选手凭记忆画出了香港维多利亚港全景,观众第一时间无法感受选手牛在哪里,但孟非一句话便说清楚:你们能把家门口那条街的全景画出来吗?在第三季项目设计方面,将更多考虑如何更好地让观众认知选手的技能。”远景影视为《最强大脑》投入3个制片人,从前期找人、项目设计,到中期执行,再到后期制作;3个制片人带领团队各司其职,力求给节目品质做最大保障。
而作为远景影视另一拳头产品,常规节目《非诚勿扰》在节目形态及结构上不会做较大改动,但会借助新技术提升观众参与度与可视性。如节目新晋加入微信“摇一摇”互动功能,并开发了《非诚勿扰》特殊页面,点击该模拟仿真舞台页面,观众可站在男嘉宾位置,随时查看女嘉宾资料,同时在页面中观众也可以实时查看每一期节目的现场情况和嘉宾资料。
打造百年老店
随着文化产业成为热点,资本大量涌入,热钱与追求短期效益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王培杰认为,这个时期更加需要专业性与专注,团队的判断能力、执行能力直接左右着企业的生死。同时,在这一阶段心态也至关重要。
截至目前,远景影视共研发了10个项目。 “由于创业之初没有过多规划,导致公司发展脚步与市场节奏有些脱节。一般来讲,通常是9月份之前把来年产品准备好,10月份进行招商,但按照常规进度,公司成立到研发再到产品上线,这一过程要到2014年第四季度才能完成,因此也就无法将手中的项目全部付诸实施。进入2015年,在结束《最强大脑2》的制作后,我们主要的工作就是备战2016年节目市场。”
通常情况下,播出平台会在年初就完成全年的节目编排。秉承稳扎稳打的经营策略,从今年4月份开始,远景影视便着手研发新项目,以确保明年有节奏地推出新产品。但这并不代表2015年的三四季度,远景影视会一直闲着。王培杰表示公司或将和视频网站合作,尝试除传统媒体之外的新打法。“既兼顾传统媒体的内容,又开拓新媒体或两者结合的内容。”
未来,远景影视将和更多电视台及视频网站展开合作。“目前我们筹备的项目都是针对电视台的属性而研发。”新开发的产品,会依据内容的属性和不同调性的平台合作。
对于是否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王培杰认为定制化产品受制约因素过多,能否达到客户和公司自身的预期和效果,很难保障。“现阶段,远景影视仍会将主要精力放在我们看好的市场热点上面,并围绕这一热点进行产品研发。我们不奢望节目一推出便有大量广告客户跟进,而是希望通过好内容打造品牌,在第二季、第三季收获回报。”但他同时也表示,并不排斥为客户定制,这方面业务也是未来可以尝试的方向。
远景影视对自身业务发展有着清晰的规划和目标,即一年推出三档季播节目、一档常规节目和一档视频网站节目。“专注把内容做好”是团队共识。
尽管没有透露公司具体的营收数字,但王培杰表示,在国内节目制作公司中应该能够排进前三位。
作为一家纯粹的内容制作企业,该公司目前并未引入任何形式的投资。“未来,远景影视不一定会追求上市,做成一家百年精品店也是不错的选择和活法。毕竟把内容做好才是生存的根本,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和别人不一样的精品。””
对话远景影视总经理王培杰
“下一个风口或为共建节目模式”
《综艺报》:远景影视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是什么?
王培杰:专注原创,只做精品;不追求短期效益,力求将远景发展为一流的品牌模式公司。通过推出优秀产品,引领整个产业发展,推动中国原创走向世界。
《综艺报》:请介绍下公司规模及团队架构。
王培杰:目前远景拥有200名左右的员工,主要由6支节目团队、一支外拍团队、一支角色导演团队(负责寻找选手)、一支后期制作团队、一支公共团队(负责所有节目的服化道、舞美、剧务等公共事物),一支营销团队(负责节目与广告客户的对接),以及推广团队(负责节目的推广和媒体对接)和财务人力团队构成。
其中,节目团队的核心人员由制片人和四五位经验丰富的导演组成。此外,为培养综合人才,远景影视将内部打通,不同节目、不同工种可相互流动,以实现人员的综合发展。
《综艺报》:创业前后,最大的改变是什么,需要掌握哪些新技能?
王培杰:创业后,除了法律法规,我还要学习公司管理、财务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对行业发展趋势也要有更为深入深刻的研究。与之前只需管好内容生产不同,现在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
《综艺报》:远景影视的原创研发会侧重户外还是棚内节目?
王培杰:选择户外还是棚内,必须与内容高度契合。目前国内平台方多存在先看形态的问题,因此也就导致很多制作者重视形式大于内容,制作节目时首先挑选形态,从而忽视内容。但原创研发首要确定的便是内容,之后再根据内容设计形态,最终发展为模式。
《综艺报》:针对你们的成熟品牌模式,是否考虑全产业链开发?
王培杰:把内容做好之前,不应想太多。此外,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能太贪。盲目去做延伸,由于缺乏专业性,有可能反过来会损害品牌。当然,这方面我们也需要有一定了解并适当做些准备,如授权合作等,但在内容没有足够强大前,要专注、谨慎。
《综艺报》:公司发展的短期目标和长期愿景?
王培杰:短期目标就是活下去,解决生存问题;长期愿景就是打造一个有特色、有品质的百年精品老店。
《综艺报》:优秀的制作公司应该具备哪些核心技能?
篇9
alysis,DEA)。此后经过许多学者的努力,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通过数学规划,DEA对拥有数个输入和输出变量的单位进行有效性评价。DEA的基本思路是:每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DMU)代表一个被评价单位,很多个DMU 组成被评价群体。首先,将变量确定为各投入与产出指标的权重,通过综合分析投入产出比率,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然后,依据各DMU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判断其是否DEA有效;最后,通过投影找出非 DEA 有效的原因和改进措施。
目前,DEA模型有很多,主要包括CCR 、BCC 、FG 和 ST 模型,它们的假定有所不同,分别为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收益变动、规模收益递减和规模收益递增。本文采用 CCR 模型来评价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假设有 n 个DMU,每个 DMU 有 m 种输入和 s 种输出,xij和 yrj分别代表第j个DMU的第i 种输入和第r 种输出,λj为各DMU的投入产出指标权重,xijλj和yijλj为此指标权重下的投入和产出。在保证产出的前提下,通过某种线性组合,寻找可能的最小投入。具体模型如下:
min[θ-ε(si-+sr+)]
式中θ为相对效率,ε通常取10-6,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si-和sr+为松弛变量。假设模型的最优解为θ* ,S-*,S+*,λ*,则有:
(1)若θ*=1,则该决策单元至少是弱 DEA 有效;
(2)若θ*=1且 S-*=S+*=0,则该决策单元为 DEA 有效,说明在当前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良好;
(3)若θ*
通过计算求解,改变原有的投入和产出,可以使非 DEA 有效的DUM达到 DEA 有效。令 , 为DMU对应的(x0,y0)在相对有效面上的“投影”。若 则代表 DMU 的第r个产出的无效量,即产出不足;若 则代表 DMU的第i个投入的无效量,即投入过剩。
(4)利用最优解λ*,可以分析确定决策单元相对的规模收益。
若λj=1,则规模收益不变;若λj1,则规模收益递减。
二、实证研究
(一)评价指标体系选择 建立DEA 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应满足以下五个条件:投入产出指标能客观有效地反映 DMU 的绩效情况;投入指标之间、产出指标之间要满足彼此之间的线性关系较弱的要求;投入产出指标的数据容易获得而且在管理上具有可控性;投入产出指标数据不能呈负数;决策单元的个数不低于投入指标数量与输出指标数量之和的三倍。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既要满足建立DEA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又要符合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实际情况。在满足以上五个条件下,选择不同的指标体系可能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因此,确立合适的指标体系就变得非常关键。对选定的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做出经营绩效评价 ,相当于考察这些公司的投入产出比 ,因而本文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结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选取用于分析的评价指标。
企业的投入从大的方面来讲一般分为人、财、物三个方面,在人力投入方面一般来说选取员工人数作为评价指标比较容易也比较科学,但是财力和物力的投入衡量则比较麻烦。因为总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既有比较容易变现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等项目,又有难以变现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项目,所以本文用企业拥有总资产考察企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又因为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大都属于高新技术企业,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研发投入也应该作为一个主要的投入评价指标加以考虑,视之为企业的技术投入。而产出的价值一般通过利润表中的相关项目考察,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和每股收益等项目。这些项目具有很高的重叠性,因此本文选取其一净利润这个相对数指标来考察企业的产出。除了获利能力,企业的发展能力也是考察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方面,因此本文的产出指标还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经过上述的分析,最终选定投入评价指标为:总资产,员工人数,研发投入;产出评价指标则主要使用净利润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二)数据搜集整理 本文选取截止 2012年底沪、深两市上市的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作为决策单元进行绩效评价与分析,在选取样本企业时剔除1家ST企业(财务状况异常,即无效率经营),6家净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和11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为负的上市公司,共41家上市公司。以各公司2012 的年报作为数据来源(数据主要来自新浪财经网站),具体数据见表1。
(三)评价结果及分析 本文采用Deap2.1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均值分别为0.548,0.659和0.832,说明我国的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水平仍不乐观。2012年位于通信及相关设备业有效生产前沿面上(纯技术效率=1)的上市公司有12个,分别是青鸟华光、中国卫星、波导股份、烽火通信、南京熊猫、闽福发A、光迅科技、星网锐捷、金亚科技、数码视讯、初灵信息和东土科技,占29.27%。其中青鸟华光、南京熊猫、数码视讯、初灵信息和东土科技技术和规模均有效(纯技术效率=1,规模效率=1,综合技术效率=1),这说明它们在总体水平,资产、人员和研发投入水平,技术水平及规模水平上都相互匹配。但是另外7家 上市公司中国卫星、波导股份、烽火通信、闽福发A、光迅科技、星网锐捷和金亚科技的仅实现了纯技术效率有效,规模效率都小于1,这说明他们已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规模的无效是导致综合技术无效的主要原因。
(1)综合效率分析。综合技术效率以投入导向的DEA模型为基础。若综合技术效率为1,则说明该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以有效的方式生产,处在生产技术效率前沿面上;若综合技术效率小于1,则说明该上市公司处于非有效状态。将41家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的综合技术效率按照高低顺序分为5档,可以发现:综合技术效率
第一档,综合技术效率为1,共有5个,是青鸟华光、南京熊猫、数码视讯、初灵信息、东土科技,占12.2%,处于综合技术效率有效状态。
第二档,综合技术效率为0.8~1,只有3个,占7.32%。远望谷、星网锐捷和中威电子综合技术效率稍落后,相对其他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比较接近DEA有效。
第三档,综合技术效率为0.6~0.8,有8个,是波导股份、闽福发A、新海宜、光迅科技、银河电子、金亚科技、中海达、硕贝德,占19.51%。这几家企业综合技术方面仍存在改进,在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中略显落后。
第四档,综合技术效率为0.4~0.6,有11个,占26.83%。这12家企业处于通信及相关设备业的中下游水平,生产技术、管理水平落后,综合技术效率较差。
第五档,综合技术效率为0.4以下,有14个,占31.14%。宁通信B垫底,技术效率仅有0.084,与最高值相差0.916。而武汉凡谷、三元达、毅昌股份等的综合技术效率同样极低。由此可见其技术改进、自主研发能力不足,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低下。
而综合技术效率的均值为0.548,很明显过半数企业的综合技术效率都低于均值,通信及相关设备行业的综合技术效率不容乐观。
(2)纯技术效率分析。纯技术效率代表不同的价格机制、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所形成的要素可处置性的效率差异,这种差异是属于非规模经济性的。41家上市公司中纯技术效率有效的有青鸟华光、中国卫星、波导股份、烽火通信、南京熊猫、闽福发A、光迅科技、星网锐捷、金亚科技、数码视讯、初灵信息和东土科技,占总体的29.27%,位于生产有效前沿面。但是除了这12个家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外,高于0.8的只有远望谷、日海通讯和中威电子。而东方通信、同洲电子、新海宜、通鼎光电、银河电子、中海达、邦讯技术、硕贝德纯技术效率偏低,纯技术效率处于0.6-0.8之间。还有18个家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的纯技术效率位于0.6以下,低于均值0.659,说明接近一半的上市公司已低于行业均值,各投入要素组合的合理性仍有待提高。
(3)规模收益分析。规模效率代表了生产规模的有效程度。当规模效率为1,表示该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具有规模效率;若规模效率小于1,则表示规模无效率。41家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中,有6家企业的规模效率为1,达到最优,规模效益状态不变,即使增加投入,产出也不会改变。中国卫星、波导股份、大唐电信、长江通信等24家企业的规模效益状态为递减,投入增加,产出反而会减少。剩余的11家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的规模效益状态为递增,投入增加,产出也会增加。规模效率均值为0.832,而大唐电信、东方通信、四川电子、特发信息、四川九洲、同洲电子等17个上市公司的规模效率均已超过0.9,表明我国大部分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的规模效率接近合理。
进一步对41家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的规模效率分类,得到表3。从表3中看到,青鸟华光、南京熊猫、数码视讯、初灵信息和东土科技处于最优规模。规模过大的有11家上市公司,分别是中国卫星、波导股份、长江通信、烽火通信等,投入过多,却没达到相应的产出,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缩减调整其投入要素结构,将生产调整至最佳状态。星网锐捷易改进,相对来说容易提高规模效率。而大唐电信、东方通信、四创电子、特发信息、四川九洲等16家企业处于技术无效率,三元达、毅昌股份、宁通信B、国腾电子、信维通信、佳讯飞鸿和邦讯技术规模效率过小,离合理状态还有差距,企业应扩大资产、人员和研发投入,努力提高获利水平及发展能力,快速实现规模经济。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 DEA 模型评价分析了我国通信及相关设备业41家上市公司的2012年的企业经营效率。结果表明,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并不理想,平均绩效值仅为0.548,仍有45.2%的提升空间。因此,建议企业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其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以实现综合技术效率有效。
(一)提高管理水平 影响我国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综合技术效率不高的因素有很多,管理水平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我国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由于发展年限不长,管理经验及管理技术较为缺乏。不仅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不高,而且对多变的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也较差。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不断充实自己,吸取经验教训,加强自身的管理水平。
(二)适度调整企业规模 中国卫星、波导股份、长江通信、烽火通信、闽福发A和鑫茂科技等应在规模上作出缩减调整以增加产出,达到合理规模。大唐电信、东方通信、四创电子、特发信息、四川九洲、同洲电子、新海宜和远望谷等处于技术无效率,所以要把追求规模和资源的高效运用有机结合起来。三元达、毅昌股份、宁通信B、国腾电子、信维通信、佳讯飞鸿和邦讯技术规模过小,难以产生规模效益,所以应该加大投入的规模,提高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的规模效率。
(三)提升技术水平 纯技术效率的均值为0.659,将近半数的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已低于行业均值。且实验结果表明,技术效率过低是影响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总体绩效较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建议企业加强管理建设,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减少资源浪费;加快技术创新,优化资产结构,通过整合优质资源的方式实现低成本扩张,提高其技术效率,实现盈利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肖玲、宋刚:《浅谈杜邦财务分析法》,《金融经济》2007年第24期。
篇10
一、律师事务所的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核心是其持有的价值观。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律师事务所已经以公司化的模式发展起来,并呈现逐渐壮大趋势。纵观世界各国学者对企业文化的诠释,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哲学,是以后总管理的新思想、新观念;另一种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群体意识,是企业员工智慧经验的沉淀,是经济组织内部形成的共同信仰。但是不管差异如何,大都主张将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作为文化的本质。[1]
在我国,按照法律规定,律师事务所是律师的执业机构,律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包括国资律师事务所、合作律师事务所及合伙律师事务所三种。不管组织形式如何,在性质上律师事务所是属于事业单位编制的非法人法律服务机构,但是其经营模式已经和企业相差无几,从这个角度而言,律所的文化是亦是其运营的支撑,是律所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笔者认为,律师事务所的文化,是在律所和其律师队伍长期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被律师事务所员工共同认可的用以增强律所的凝聚力、创造力的精神因素、信仰因素、发展理念、价值观、愿景等总和。
二、律师事务所文化建设的意义
由于当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律师事务所作为第三行业服务机构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也愈来愈明显,因此,在其实际运行中,从律师角度来看,加强律师事务所本土文化建设对法律传播、律师行业稳定发展以及保证社会公平等方面都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律师事务所文化对律师工作的方向、职业道德的培养起着指引作用。一个良好丰厚的律师事务所文化底蕴是现在律所正常运营、指导律师执业行为的重要支撑,律所的共同价值目标,对律师在执业过程中事物的判断、职业素养的提高具有提示作用。
(二)律师事务所文化对律师活动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在对律所的管理上,律所文化集中体现在律师事务所内部的法规,全体律师必须遵守和执行,从而形成对律师和员工的约束力。事实上,在文化因素较为浓厚的律师事务所,如果其中某个律师因个人导致整个律师事务所团队面临着潜在的危险时,律师个人是可能会被淘汰出整个团体,并且自身的职业道德内在约束力也迫使其遭受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压力。
(三)律师事务所文化对律师及员工具有糅合凝聚作用。现代意义上的律师事务所文化应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的尊严,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存在和行为的价值。在律所里形成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氛围,强化了团体意识,使律师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只有让员工把律所看成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才能最大限度的发展律所,形成统一的整体。
三、本土律师事务所的文化建设现状
如今的中国律师事务所发展呈现出两极化的趋势,大型的联合律师事务所以公司化、集团化方式发展,其所具有的影响力愈来愈大,带来的文化洗礼也较大;相反,原先小型的律师事务所仍然是以律师个体为中心,律所管理较为分散、协作能力也较弱,处于律所发展圈的边缘,其文化建设主要是依靠律师个人的法律素养、职业道德等。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本土律师事务所在业务选择上偏重诉讼,中小型律师事务由于资本、政治、经济等原因导致其所辖范围内业务以个人出庭诉讼为主,因此,在实践中真正起律所文化作用的还是律师个人的职业道德,在形式上中小型律师事务所的文化建设多少流于形式,不注重小团队的发展和建设。相反,在国内大型律师事务所的团队合作则是很出色,不仅仅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加强管理平台的建设、知识资产的管理、商业模式的创新等,不断的向学习型、协同式等方向发展。
本土律师事务所的市场定位不清晰,“大而全”、“小而全”现象比较普遍,对品牌的管理认识程度不足。规模较小的律所由于员工人数较少,合伙人多维紧凑型,只强调业务创新能力,没有统一的理念目标;或者只强调合作而不注重互补,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不重视人员素质。此外,小型律所往往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管理的软件效益,用人体制过于开放,对加入或者退出律所也没有相对强制性的约束,各个律师之间竞争激烈,缺乏互助气氛。律师身为事务所一员,却对事务所毫无归属感。律师相互之间关系紧张,利益的驱使和制度的限制使得事务所主任成为组织资源的独占者,引起其他律师和合伙人的不满。[3]
四、律师事务所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坚持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强化团队合作精神。律所想得到长期的发展,必须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对于优秀的律师人才,只要认可律所的发展理念,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发展目标,就一定要给予信任,给予律师发展的机会,充分尊重律师个人的发展空间。在现代法律分类越来越细化,一个单独的律师不可能通晓所有法律,这就要求组织不同专业的律师通过合作为当事人提供综合性的法律服务。[4]律所建设多元开放的文化,这对吸纳更多法学人才、推动律所发展进步具有很重大的意义。
(二)从实际出发、模式个性化,这是坚持完善律所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律所文化的魅力在于鲜明的独特性,没有差异、个性化就没有律所文化。但是实践中很多律所在构建本所文化模式时,雷同化多,以办所理念为例,诸多是诚信、专业、勤勉、务实、团结、正义、仁爱等组合。[5]现代律所的发展,应当不仅要求符合时代精神、法律精神,还应当体现本所的鲜明个性。
(三)加强律师执业理念教育、提高职业道德素养。现代律所管理的核心是人,要充分的调动律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这就要求围绕着人的素质形成一套特色的文化建设。律师是法律运行过程中的践行者和维护者,其自身的法律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利益,也牵涉到律所执业理念价值的导向,因此,必须提升律师法学道德观,提倡优秀的服务理念,提升对律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坚持打造“品牌化、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律所,以专业为特长,为客户创造价值。这就要求律师坚持法治思想,以公平正义为依托,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司法实践中,很多律师背弃法治精神,违反律师职业道德和纪律,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这与律所文化建设有着一定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肖慧娟,贺卫青,王琼.简论构建合伙律师事务所文化之意义和内容[J].中国司法,2002(3):38.
[2]梅向荣.如何做中国最好的律师事务所[M].法律出版社,2009:51.
篇11
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深受当时研究环境的影响,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为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研究侧重点的变化。张蕊(2008)根据企业组织形式与评价方法的复杂程度,将业绩评价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观察性业绩评价阶段、统计性业绩评价阶段、财务性业绩评价阶段和战略性业绩评价阶段。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有关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研究,尤其是对上市公司的研究成为了学界的一个热点。
确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是评价体系设计的首要工作。任云海(2005)认为建立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委托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核心能力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系统管理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等。美国思腾思特管理顾问公司创设了EVA这一财务业绩评价指标,该指标是对传统财务指标的补充,从理论上给出了更准确反映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一种测度方法。进一步地,MVA指标是在完善的资本市场制度下发展起来的,从金融市场的角度表述了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其优势在于可以同时反映上市公司的风险。薛云帆等(2006)通过研究指标体系与公司业绩的相关程度,得出以“经济收益”和“会计收益”为基础的指标体系可以较好地评价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结论。马巾英和宋宏福(2008)对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进行完善和拓展,形成了充分体现企业战略管理要求、核心竞争力和知识与智力资本作用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的动态实施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经营业绩评价模型的设计与指标选择有关,评价指标的类型和多少直接决定着评价模型的复杂程度。早期的评价方法通过考察单一财务指标数值的大小来评判业绩优劣,而广泛采用的评价模型则借助“加权”的方法得到相对综合的业绩得分。杜邦公司提出的“杜邦分析法”以资产收益率为起点,将该指标分解为几个相关的财务指标,在评价业绩的同时得到有关业绩改善的途径(袁雁鸣,2006)。卡普兰设计的平衡计分卡(BSC)模型,将企业的远景、使命和发展战略与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联系起来,实现了战略与业绩的有机结合。该体系被广泛地应用于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李雯清(2009)提出将EVA与BSC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周琳(2011)对BSC稍作调整,增加对绿色产品效益的衡量指标,认为该评价体系能够与循环经济下的经营战略相匹配;刘利群(2011)对体系维度和指标进行调整后,设计了低碳经济背景下的BSC评价体系。
从体系研究的发展来看,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选取已经进入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时代,但是考虑到学术研究条件的限制和资料的可获取性,在实证研究中往往只选用了财务指标。根据Jean-Francos Henri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调查企业采用财务指标进行业绩评价,并且评价结果基本能够反映企业业绩状况。因此,笔者认为本文选用财务指标作为评价指标是合理的。
三、医药行上市公司经营绩评价体系设计
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由三个要素组成:评价对象、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根据评价目的,确定本文的评价对象为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相关性和可得性原则,即选择最能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指标,同时该指标应具有可获取性。基于以上考虑,以新GSP为出发点,设计适合本研究的财务指标系统,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构建医药行业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
(一)数据来源 从“国泰安数据库”中筛选出2010年以前上市的“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共计92家。考虑到ST公司自身财务状况不佳,或者出于特殊目的造成报表数据不正常的情况,本研究首先将这类公司剔除。另外,为使样本公司更具可比性,在研究中也不涉及“创业板”和B股上市公司。由此本文共获得79个研究样本,其基础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二)指标选取 为评判企业经营业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考察:盈利性、风险性、成长性和营运状况等。其中盈利性是指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风险性是指企业无法偿付债务的风险;成长性是指企业实现的增长率及其潜力;营运状况是指企业对资产的运用情况和相关的成本费用指标等。新GSP 对医药企业的经营条件进行了规范,将相关要求设定为业绩的考察指标,来评判企业的经营状况。例如:质量管理中对计算机系统的要求、人员培训以及卫生制度等会增加企业的“管理费用”;生产设备和厂房限制、仓储的库房条件和设备要求将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产生影响。另外,考虑到高新技术行业的特征,无形资产和研发的投入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潜力。本文选取的业绩评价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如表1所示。
(三)主成分分析 运用SPSS17.0对医药类上市公司2010年的经营业绩状况进行主成分分析。在分析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包括无量纲化和同趋化处理,使各指标具有可比性和同质性。同趋化处理是将“负指标”和“适度指标”转化成可以与“正指标”直接相加减的指标值,其转化方式为:一是负指标:X'ij=-Xij;二是适度指标:X'ij=-|Xij-kj|,其中kj为该指标变量的平均值。再对上述数据进行Z-Score变换: Zij=(X'ij-kj)/Sj,其中Sj为该指标变量的标准差。下文凡涉及财务指标的都是指经标准化处理后的数值,为了表述方便,将不再区分中文表达。
(1)相关性分析及KMO检验。首先要对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因为指标具有较大的相关性是应用该研究方法的首要条件。 企业财务数据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 由此可以推断,财务指标之间也必然满足相关性要求。在对实际指标样本进行相关性分析之后, 验证了假设。进一步地 通过KMO检验,得到Bartlett球度检验统计观测值为762.604, 认为相关系数矩阵有显著差异; KMO值为0.657, 可知本指标体系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
(2)主成分个数的确定。运用SPSS对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从13个指标变量中提取出4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76.468%,也即,用这4个主成分代替原有的评价指标能够反映所有信息的76.468%,具有较好的反映能力。各成分以及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如表2所示。
(3)主成分命名。各指标变量在上述四个主成分之上的因子载荷如表3所示。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资产报酬率、技术投入净利率、现金流量比率、营业利润率和固定资产净利率在第一个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因此可将该因子命名为“利润因子”;营业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在第二个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因此可将该因子命名为“增长因子”;管理费用率、存货周转率和长期资产周转率在第三个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因此可将该因子命名为“资产费用因子”;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在第四个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因此可将该因子命名为“偿债因子”。
(4)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由因子得分表得到的各主因子与财务指标(经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表达式如下:
F1 = 0.283arr +0.227npfa +0.238opr+0.005alr-0.006cr+0.235cfr+
0.247npt+0.015grta+0.013groi-0.008grnp-0.073it+0.036ltat+0.028mcr
F2 = 0.012arr -0.017npfa +0.067opr-0.027alr+0.058cr-0.043cfr+
0.012npt+0.361grta+0.363groi+0.322grnp-0.106it+0.013ltat-0.1mcr
F3 = 0.008arr+0.067npfa-0.085opr-0.063alr+0.085cr-0.047cfr+0
npt-0.094grta-0.098groi-0.052grnp+0.443it+0.335ltat+0.453mcr
F4=0.121arr-0.008npfa+0.19opr+0.426alr+0.55cr-0.209cfr-0.103
npt+0.041grta+0.041groi+0.01grnp-0.006it-0.087ltat+0.106mcr
将因子方差贡献率占累计总贡献率的比值作为主成分的权数,得到综合业绩评价模型为:
F = (24.733F1+22.837F2+15.980F3+12.918F4)/76.468。
四、结论
运用上述评价体系对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2010年的经营业绩进行考察,发现本行业总体的经营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业内企业的业绩差异不明显,集中在-0.5~0.5之间。从各主因子得分来看,企业的“利润因子”表现优于其他因子,可见公司对于获利情况有较多关注,各项资产投入后能产生较高的收益。同时发现,企业在“增长因子”上的表现普遍较差,总体增长率不高,这是导致业绩不佳的主要原因。“负债因子”得分较低,可能源于业内企业的债务水平不高。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医药行业整体业绩表现不如人意,企业过分关注利润这一指标,忽视了对成长性的培养,这将导致行业后续发展动力不足。为改善这一现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研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只有不断地研制出更高效、优质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虽然年度利润表现不错,但是结合“增长率”指标,发现业内企业的增长已初现疲态。第二,增加固定资产投入。新GSP对医药企业的不动产和设备有较高的要求,对于那些还没有达到标准的企业,其首要任务就是筹建库房、购置设备。虽然该规定目前还未实施,但是企业应该在利润状况较好的时期做好预算或准备,以避免仓促执行下使企业陷入困境。第三,适当增加负债水平。根据因子贡献情况可知,负债对于企业业绩的影响不大,而且医药企业具有债务水平较低的特点。为此,笔者认为可以适当运用举债经营,发挥的财务杠杆作用。由于医药产品是居民生活的必需品,行业的经营风险较低,财务风险也会有所下降,这为企业举债融资增加了可行性。
篇12
当前,各保险公司控制健康险理赔风险的手段只是在理赔环节审核相关的报销凭证,而缺乏有效影响和控制就医费用发生率和支出水平的手段,客户和保险公司是利益完全对立的两个博弈主体,很难实现共赢的长期合作,客户流失率很高。
为提高健康险的承保效益,同时又能稳定住大客户的合作关系,保险公司应该通过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控制医疗费用支出水平,一方面为创造承保利润,另一方面为客户节约保险成本。“湛江模式”为保险公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样板,保险公司建立某种机制,介入到医疗机构和参保人就医行为的管理当中,在保证参保人医疗需要的基础上合理控制支出,实现多赢的合作模式,使保险公司与客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就能有效提高合作的可持续性并提高经营效益。
二、复制推广“湛江模式”,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一)有利条件
1.可借鉴现有的成功模式。人保健湛江中支在几年的实践中已经摸索出来一条政府、医院、参保人和商业保险公司都能获益的路子,成就了“湛江模式”。对于整个保险行业来讲,“湛江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经营模式、管理方法可以指导保险公司在参与类似项目的过程中可以少走弯路。
2.可获得政府方面的支持。中央充分肯定“湛江模式”在转变政府职能、借助第三方的专业优势、效率优势、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无疑会引导社会各界更加注重从制度、机制层面研究保险业在服务新医改中的积极作用,为“湛江模式”的推广争取更大的政策支持。另外,“政府主导”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化解医院阻力。
3.正面舆论引导。200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湛江模式”的介绍,掀起了各界对“湛江模式”学习和研究的热潮;2010年12月揭晓的“2010年中国保险十大新闻”评选中,人保健“湛江模式”作为保险业服务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典型样本,入选十大新闻第一项——“保险业多种模式参与社保体系建设获重要进展”。正向的舆论可以使得这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更容易得到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4.参与主体激励相容。党委政府主导、社保部门、商业保险公司、医保定点医院、参保人(“1+4”)之间实现了结构优化和系统升级,从而达到了多方共赢。“湛江模式”的成功运作使得参保群众的保障程度和参保意愿大大提高、社会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保部门实现了低财政投入,真正做到了政企分离,并构筑起了参保人、政府、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四方共赢的合作机制,这种成功实践的启示效应将会为日后的成功推广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困难与挑战
1.准入门槛高,获取政府支持的难度大。“湛江模式”的成功关键之一就是湛江政府强有力的主导和协调,人保健能深度参与到政府决策共同构建多方共赢的合作机制。人保健已经在这个模式中积累了丰富的运作经验,并且在全国25个省份与当地政府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合作,政府的对人保健的认可和媒体舆论的导向会使得其他保险公司在参与医保改革历程中遇到诸多的阻力,需要的时间可能更长、投入更大。
2.保险费率测算压力很大。保险费率的定制需要经过事先对历史数据进行周密测算,而医保改革这类关系民生的项目,更容不得半点马虎,费率定高了不符合国情,费率定低了保险公司难以承受。“湛江模式”则是人保健在精细分析了数年来湛江的医疗费用支出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居民家庭经济支出水平,才较为合理地制定了保费和保障标准。
篇13
2013年初,中华财险为捍卫行业第二集团领军者的地位,确定了保费规模大幅高速增长为主并保持较高承保利润的经营方针;但随着市场非理性竞争加剧,行业整体承保利润步入下行空间,综合成本率不断攀升,中华财险在保费规模同比大幅增长情况下,已经显现出综合赔付率大幅上升、承保利润大幅下降的情况。从客观上讲,保费规模同比大幅增加后,势必带来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提增加等不利因素,最终造成公司承保盈利能力下降的现实。那么,要保证利润就必须压缩规模或扩长规模就必须牺牲利润看似一个不能两者兼顾的问题,就真的没办法应对了吗?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中华财险最近4年的关键性经营数据:
人保财险和太平洋财险最近几年保费增速基本保持在10%以上,净利润率也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对公司整体净利润的贡献度趋于一致,基本达到1:1比例,例如,人保财险2012年承保利润76亿元,投资收益75亿元;太平洋财险2012年承保利润24亿元,投资收益23亿元;中华财险2013年3季度末时承保利润8亿元,投资收益10亿元。
通过以上的关键性经营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① 承保利润随着行业整体盈利空间的缩小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正逐步减小。
② 投资收益随着保费规模的扩大和现金流的充实在资金得到有效运用的情况下逐步增大。
③ 财险公司的利润结构逐步发生变化,对大型金融保险集团来讲,通过不断增加存量资金运作,资金运作经验、效率不断提升,投资收益的比例在整个公司的利润结构中将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甚至出现通过投资收益盈利弥补承保利润亏损的反哺式经营,最终通过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的双轮驱动模式实现净利润的稳定增长。
二、对利润和贡献的全面认识
目前,中华财险的经营考核指标,是利润越大,得分越高,贡献越大,经营越好。这样真的客观么?以2013年前3季度中华财险四川分公司和系统内同等规模另一省级分公司(以下简称B分公司)为例进行对比分析,相关数据如下:
备注:该表中的承保利润率分母用的是原保费收入。
四川1-9月实现承保利润0.49亿元,较B分公司0.58亿元少0.09亿元,承保利润率3.15%,较B分公司少1.95个百分点;
四川1-9月实现净利润0.33亿元,较B分公司0.67亿元少0.34亿元,净利润率2.16%,较B分公司少3.74个百分点。
在中华财险目前考核评价体系下,四川当期经营管理情况较B分公司差很多。
但有一个指标掩盖了问题,四川当期百元保费净现金流达到12.46,较B分公司1.38高出11.08,较全国平均7.76高出4.70。元,加上承保利润0.49亿元,实际四川对总公司净利润贡献度为1.53亿元(承保利润0.49亿元+摊回投资收益1.04亿元),较B分公司同口径贡献度0.66亿元(承保利润0.58亿元+摊回投资收益0.08亿元)整整高出0.87亿元。因此,片面说四川当期经营管理情况较B分公司差是有失公允的。
三、实现差异化经营,破解“规模效益”两全难题
1.转变经营策略,形成差异化的经营策略
在经营策略的制定上,逐步形成“向大城市要现金流,向中小城市要承保利润”核心差异化经营理念。目前,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普遍存在财险市场恶性竞争加剧。在市场环境下,中华财险很难独善其身,只能顺势而为,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城市承保利润很低的情况下,要鼓励其在保证经营现金流为正的条件下做大规模,做大市场,通过经营现金净流量的不断流入,第一时间向总公司归集资金,通过总公司资产管理部门的资金运作来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而在中小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城市,由于市场竞争主体相对较少,竞争激烈程度相对较小,只能向这些地方要承保利润,最终在全国范围内达到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并驾齐驱的双轮驱动模式,改变现在只注重承保利润而忽视投资收益对公司净利润贡献的格局。
2.转变经营计划编制思路,形成差异化的经营计划
在经营计划的编制上,要紧紧围绕公司经营策略展开,可按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中型城市、小型城市(从人口规模、经济总量等可量化指标)分梯度分等级编制差异化的经营计划,主要体现“向大城市要现金流,向中小城市要承保利润”的经营思路。同时,根据各地经济情况制定不同险种的保费规模、承保利润等指标,在承保利润计划编制上,一定要考虑险种结构这一重要因素,切勿简单粗放的搞一刀切似的方案,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化因素。
3.转变经营考核思路,形成差异化的经营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