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科学探究的环节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学探究的环节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学探究的环节

篇1

1.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

由于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提出来的猜想内容具有未知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所以让学生提出正确、合理的猜想很困难,对学生来说猜想是探究活动中比较难的环节,因而教师需要对学生做正确的引导。那么,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呢?

1.1 引导学生对生活经验感性认识去提出合理的猜想。

由于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够发达,主观意识、判断主要来源于生活经验,所以初中阶段主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用经验来提出合理的猜想。例如在探究“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启发学生思考:在农村围菜园时,如何把木桩打入泥土里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知道用锤头来击打木桩;接着再引导学生思考:所用锤头的轻重和举起的高度不同,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把木桩打入泥土里呢?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提出合理的猜想。

1.2 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利用类比的方法去猜想。

对比较抽象的探究问题,可引导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提出猜想。例如在探究“串联、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时,引导学生讨论:一根没有分支的水管,水从一端流向另一端时,水管中各处的水流大小关系发如何?如果水管有分支,水流关系又怎样?电流的形成就像水流,水管无分支时,各处水流相同,则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如果水管有分支,出现分支前的水流等于分支后各支流之和,则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通过以上采用类比的方法,学生就会得出正确的猜想。

1.3 设计体验观察活动,诱发学生猜想。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可设计体验性活动来引发学生猜想。例如在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可设计这样的体验活动:①用手将气排球慢慢按入水中;②用手提着另一端系有铝柱的绳子,让铝柱慢慢浸入水中;③在装有水的烧杯中放入一个鸡蛋,然后往杯中倒入食盐并搅拌。学生通过体验观察活动即可猜想出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4 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猜想。

新课程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倡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科技发展,强调从生活中学习物理,但学生生活经验匮乏,知识面狭隘,认识事物及思维品质欠缺,制约了学生的科学猜想。因而,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猜想,通过动画模拟、录像、实验、课件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进而启发学生猜想。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利用课件播放凸透镜成像动画,照相机、投影仪的工作过程来启迪学生的猜想。

2.对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猜想,教师要正确对待与处理

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作了正确引导,学生的猜想也可能出乎教师的意料,教学中应以鼓励为主,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猜想。那么应如何对待和处理呢?

2.1 关注和尊重,客观地选择猜想。

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猜想进行客观的分析和研究,关注和尊重错误猜想,根据已有知识经验从猜想提出的依据是否科学合理、由猜想出发推理得到的结果是否切合实际等方面进行分析,排除不合理猜想,保留合理猜想。例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有的学生会提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重力有关”的猜想,对此可引导学生分析:如果此猜想正确,那么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当把斜面竖立时,物体还会静止吗?使学生发现按此猜想推理得出的结论与实际相悖,从而否定这一猜想。

2.2 深入了解和分析研究,归纳猜想。

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合理的猜想深入了解和分析研究,把相似的猜想归为一类,表达方式不同而实质相同的猜想归为一类。例如探究“物体重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有些学生会提出,重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材料、长度、宽度、高度、形状、大小、密度、质量、体积有关。这时教师首先对学生提出猜想的全面性给予肯定和表扬,再引导学生分析就会发现这些猜想是重复的,因为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可知质量等于密度乘以体积,而“密度”表示物质的特性,实质代表了某种材料;而体积正好等于长度乘以宽度乘以高度,所以“长度、宽度、高度”就已经表示了“体积”这一因素,“大小”也与“体积”重复;因而“材料、长度、宽度、高度、形状、大小、密度、体积”这些因素都与“质量”是重复的。这样就能得出“物体重力与质量有关”的正确猜想。

2.3 引导学生修正猜想,从而确定猜想。

由于受到前概念的影响,且前概念使得学生具有以自我为中心倾向,具有排他性和不易于改变的顽固性,对学生提出丰富多彩的猜想,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进行修正,排除错误猜想。例如,针对学生提出“物体受到的重力与体积有关”的错误猜想,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实验:取两个质量相同而体积不同的物体,用弹簧测力计测它们受到的重力,结果发现它们受到的重力相等;再取两个质量不同而体积相同的物体,用弹簧测力计测它们受到的重力,结果发现两者受到重力不相等。由此可得出“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有关,与体积无关”的结论。

2.4 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篇2

一、提出科学问题

科学课研究的问题必须具有“科学性”,也就是具体的、明确的可以研究的科学问题。

我们科学课研究的问题必须具有“科学性”,也就是具体的、明确的可以研究的科学问题。而“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是个不能具体研究的问题,怎么办?教师巧妙地从一杯水过渡到50毫升的一杯水,把一个不能直接研究的问题转化成了一个可以研究的科学问题,科学教学的科学性必须从问题的提出开始就得以体现。

二、科学猜测

应该是一种科学性的预测,即是学生建立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符合基本科学逻辑的一种合理的估计,而不是一种漫无目的的瞎猜。

也就是学生建立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符合基本科学逻辑的一种合理的估计。教师应及时调动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并用基本的科学逻辑对估计进行修正,从而让学生的猜测更具有科学性,也有利于之后研究方案的制定。

三、制定研究计划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调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设计出具体的研究方案;教师应做必要的指导,以保证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探究与平时的一些偶然发现是不一样的,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科学性活动,要使我们课堂中的活动成为真正的科学性探究制定计划很重要,也就是让学生“事先想、想好了做”。这里教师让学生先分组讨论交流,调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然后把“事先想”的内容记录下来作为后续研究的计划,这就是“科学性教学”的重要体现。虽然这个过程耗时多,但对学生今后的研究活动意义重大,教师在这方面要舍得花时间。

四、交流修正研究计划

精心组织研究计划的交流研讨活动,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碰撞,展开真正的“科学辩论”,并为后续研究活动扫清障碍,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在辩论中使学生变得更有目的性与计划性,也为进一步修正、实施计划做好了重要的辅垫;并使学生经历了一次真正的科学探讨,让学生的思维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性思维,让我们的科学课堂更富有科学味。

因此,我认为科学教师要尽可能让我们研究的材料、工具等等更具有结构性,更有利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五、实验并做好科学记录

允许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对研究方案做适当调整;对实验中操作不规范的小组加强指导,使实验探究排除一些干扰,更加严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记录习惯,培养证据意识。

实验的过程中,根据实验反馈的具体情况参数做出调整,是对研究方案的再修正,从实验的实际反馈中做出的修正,是最切合实际的,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更合理,更具有科学性;教师加强巡视指导,对小组实验中不规范的操作进行指导,使实验探究排除一些干扰,使实验探究更加严密。

六、整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应充分尊重每一组的实验结果,真正把学生的第一手材料作为分析研究的基础;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数据,学习一些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并从分析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实验,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相互质疑、评价,在不断的质疑过程中把研究推动向前发展。

要使我们的科学课上得更具有科学性,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每一个实验结果,充分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意见,真正把学生的第一手材料作为分析研究的基础。本课课件中的统计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不仅把所有组的结论全都统计进去,而且还用蓝、红两种颜色反映出“完成实验”与“没完成实验”两种情况,充分的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研究,这就是科学性教学的体现。

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数据,不仅能学会一些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而且从分析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实验,并相互质疑、评价。反思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想,探究结束后,通过观察各组数据的差异,看看自己的研究中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值得改正,有什么忽略了,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加周密的考虑自己的研究计划,更加规范的进行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互相的评价也有助于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在不断的质疑过程中把研究推动向前发展。

篇3

动手实践,是人们获取事物内涵及现象本质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教育实践学指出,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就是不断认知、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前进发展进程。课堂练习是巩固学生知识素养、锻炼学生学习技能的有效载体。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重视学生内在主体特性激发,注重学生动手探索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有效载体,做好实践活动进程的指导和引导工作。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能力培养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第一任务。探究式教学作为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起到推动促进功效。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练习设置和讲解中应进行深入细致的运用。本人现结合新课改要求及自身教学体悟,对探究式教学在课堂练习环节中的运用进行粗浅探析。

一、紧扣教材内容要义,设置探究特性课堂练习案例

常言道,言之有物,方能有血有肉。课堂练习环节,作为教学活动巩固强化、发展提升环节,在推进整个教学活动,提升整个教学效能中,起着推波助澜的积极功效。传统教学活动中,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将课堂练习简单看作是巩固知识要点的载体,没有深刻认识课堂练习的能力培养功效,导致所设置的课堂练习内容简单、单一,降低了教学效能。新课程标准认为,课堂练习应成为学习对象动手实践的有效载体。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练习设置环节,就必须将探究能力培养渗透其中,防止“空洞”、“乏味”探析课堂练习出现,紧扣教学重难点、教材知识点以及学生学习实际,设置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思考、分析、归纳、推理等实践活动的练习内容,为教师在课堂练习环节有效开展探究式教学提供实践“对象”。

二、拉长问题解答过程,开展互动探析课堂练习教学

问题解答过程,也就是探究、实践、归纳、推理、判断等探索发展进程。课堂练习讲解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讲授案例,而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技能和素养。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讲解课堂练习内容,经常采用“对答案”的形式,主要经历放置到了检查学生课堂练习解答的正误以及解题效能上,忽视了课堂练习案例的探究特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练习讲解中,要紧扣教学互动特性,将获得解答问题思路、策略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拉伸和拓展,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深入探究,进行深入细致、富有成效的师生探析解题活动。

如在“已知,如图所示,MNAB,MN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G、Q,∠GQC=120°,求∠EGB和∠HGQ的度数”课堂练习案例讲解中,教师引导学生紧扣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以及解答问题的一般方法等“要旨”,开展如下师生互动探析解题过程:

教师提出学生探析问题条件的要求:1、认真观察问题条件,找出该问题条件中存在的关系;2、要求∠EGB和∠HGQ的度数,需要运用哪些条件关系?3、找出该问题解答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按照要求分析问题条件,得出对问题条件的初步认识:该问题条件中告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垂线等数学知识点,同时,根据问题条件中的邻补角的定义、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垂线的定义等内容,可以得出一些关系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学生探析认为:求∠EGB和∠HGQ的度数,可以利用邻补角的定义、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垂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等内容构建等量关系式,进行等量互换,从而求得。

组织学生开展解答问题活动,过程略。

教师指导点拨学生结合上述分析思路及解题过程,提炼总结解决问题一般策略方法。学生小组分析及教师指点后,得到其解题策略:运用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等数学知识内容。

三、放大评析促进作用,实施反思辨析课堂练习评价

评讲是课堂练习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课堂练习教学效能提升起关键性作用。教者在评讲课堂练习活动中,不能“就练习,讲练习”,应该借助评讲活动,引导学生主体更加深入地认知解题活动得失,探析解题活动内涵,形成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更为科学的解题策略。

篇4

科学探究;实验评价;命题类型

科学探究主要考查学生的科学思想和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此类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受到重视。评价一般是对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等的反思,近几年的中考命题类型充分体现了上述精神。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调查分析卷面,将科学探究题中评价环节的命题类型做以下总结。

一、对照原则

例1(2015年绍兴卷)人们很早就发现植物具有向光性,而生长素的发现不到百年。许多科学家先后用胚芽鞘对此进行过实验研究。图1是三位科学家所做的部分实验。温特的实验还不够严谨,他还需补充一个实验,具体操作是:。评析对照原则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关键问题。对照实验要求所研究的因素不同,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既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如“动物激素喂小动物”实验采用等组实验法,甲组: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乙组: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丙组:不喂药剂(空白对照组)。该实验既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通过对照,充分说明了实验结果。此题以探究“科学家发现植物具有向光性的实验设计”为背景,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取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同样的已切去胚芽鞘的一侧进行实验,构成一组对照实验,设计将更合理。

二、等量原则

例2(2015年嘉兴卷)肾上腺素和药物心得安都可以影响心脏的活动,从而影响动物的代谢水平。某学习小组用肾上腺素和心得安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目的】探究心得安和肾上腺素对小白鼠代谢水平(耗氧量)的影响。【实验步骤】选取大小、生长状况相同的小白鼠20只,平均分为四组。A、B、C组小白鼠按如表1所示注射等量药剂(用“+”表示),而D组作为对照组应注射。评析等量原则是指除单一变量变化外,无关变量保持一致且适宜,如试剂量相同、环境条件相同、植物长势相同等。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要挑选籽粒饱满、大小一致的绿豆或玉米种子作实验材料;“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甲试管加入2mL淀粉糊和2mL唾液,乙试管若只加入2mL淀粉糊,甲乙两试管的体积不同,不能遵循等量原则,故乙试管中应再加入2mL清水。此题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由实验变量心得安或肾上腺素引起,就应使环境中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D组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实现等量原则。

三、单一变量原则

例3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小明在实验盒的两端设计了暗处干燥土壤与明处潮湿土壤的两种环境来观察鼠妇的活动。该设计方案正确吗?为什么?评析单一变量原则是控制唯一变量而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是对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的控制而言。它应做到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并确保“单一变量”的操作规范。如“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甲试管0℃(冰水)、乙试管37℃(恒温水浴模拟体温)、丙试管煮沸的唾液37℃,甲乙探究温度,乙丙探究酶活性,而甲丙未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此题要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的影响,小明设计的方案中出现了光和土壤湿度两个变量,显然不正确。正确方案为:分别设置干燥和湿润的土壤,然后将实验盒置于光亮(或暗处),来分别观察鼠妇的活动情况。

四、多个参与原则

例4(2015年丽水卷)为研究桑叶提取液对患糖尿病小白鼠的降血糖效果,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①测定各组小白鼠的起始血糖浓度;②丙组小白鼠灌喂桑叶提取液2毫升/天,甲组和乙组小白鼠灌喂等量蒸馏水;③其他外部条件相同且适宜,连续灌喂4周后测定各组小白鼠的血糖浓度。实验数据记录如表2。请回答:在实验中,每组选取10只小白鼠而不用1只,目的是。评析多个参与原则是指采取多个个体参与实验,避免偶然因素的发生,减少实验误差。若选择一个个体,则可能由于个体的特殊原因出现异常现象。多个参与原则可采取重复实验、多组实验或结果取平均值的方式进行。如探究幼苗生长向光性的实验,每一组都应放置多棵幼苗。此题探究桑叶提取液对患糖尿病小白鼠的降血糖效果,若每个实验组只用1只小白鼠,则因为实验中小白鼠的数量太少,1只小白鼠虽生长状况良好也难以避免实验会出现偶然性,从而使实验结果不可靠。所以选择10只小白鼠可以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五、最优方案原则

篇5

课堂授课制仍然是基础教育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质量决定着学科教育的成败。探究课堂教学的高效模式是当前乃至以后都必须面对的教育问题,为此,我们课题团队提出了关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习题式”教学模式,并在此模式下建立“四环节”课堂教学法,试图构建一种适宜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为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寻求新的突破口。本文就高中物理“习题式”教学模式下的“四环节”课堂教学法做一粗浅的探究,期望得到同行们的斧正,并提出积极地建议和意见,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更有成效。

一、“四环节”课堂教学法的适切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涌现出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教学模式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过分强调形式,将教学内容和过程固化的问题,比如利用“导学案”将学生的学习设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甚至对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都做出了明确的限定,无法对课堂教学中的现成问题进行有效地处理等。这些现象都是课堂教学缺乏适应性的具体体现。我们提出的“四环节”教学法将克服上述课堂教学的短板,具备以下优点:

(一)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四环节”课堂教学法主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问题为线索,通过物理情景分析、自主探索、归纳总结、实际运用等四个环节,让学生主动地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利用积极的思维获得技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符合学生认知与思维发展规律。“四环节”课堂教学法主要针对课堂教学的特点,利用习题形式主导新课教学内容的实施,将教学内容融入习题模型之中,利用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让学生能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物理规律和定理的发现与推理方法,克服抽象的理论讲述,促进学生对物理过程的理解,掌握运用旧知识探究新知识,并在寻求问题解决的探索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能动性、广阔性,达到不断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的目标。

(三)适应课堂教学环境。教学实践证明,习题教学能够实现大量的教学任务,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物理新课教学以习题方式呈现,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授课条件下的时间、空间、教学资源的限制,适合于课堂组织教学,有利于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习题式”教学模式下的“四环节”教学法就是以适应课堂教学环境,发挥课堂教学优势为主,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四环节”课堂教学法的操作流程

(一)物理情景分析――建立模型。物理情景是物理教学不可缺少的载体,“习题式”教学模式就是首先通过习题题目编制呈现新课教学所依据的物理情景,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呈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建立新的物理模型,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比如,在“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一节教学中,选择播放太阳系行星运行视频,让学生观察到行星运行的轨迹,形成“行星绕太阳运动近似圆周运动”的物理模型,从而运用圆周运动的知识去探索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大小关系。

(二)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新发现。在第一环节“建立模型”的基础上,让学生针对新的物理模型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分析,形成问题链条,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学生不断的推演,建立新的关系,找到新的规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关于“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大小”的推理中,当得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大小为:f∝r平方分之m;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大小为:F'∝r平方分之M,又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应有F=F':可是2式中明显m≠M,那么,如何才能使F=F'?自然就会引发学生的探究与思考。

(三)师生归纳总结――获取新知。归纳总结是新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既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又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还是对思维过程的再次梳理与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对这一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展示,或者进行精讲、释疑,不但让学生获取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W生能够从知识体系上、思维方式上、学习方法上得到深度发展和有效提升。

篇6

一、从猜想和假设环节进行问题设计

在科学实验的探究中猜想和假设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对于初中生来说,很多的猜想其实都来自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一些学生不能够很好地使用科学知识去表达这些猜想,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2]比如在学习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汽化时,我们需要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我们可以使用什么样的方式让衣服快一些干?这时候学生列举出了很多的方法,比如放在太阳下、放在大风处或者是用吹风机吹等等。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方法进行归类,这时候学生会分为一个是使用风一个是利用温度。那么教师就需要进一步的进行提问,和风相关的我们可以使用什么样的科学量进行表述呢?这时候学生会总结出来其实就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通过这样的一个猜想和假设环节中问题的设计,能够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然后再引导学生使用科学的语言总结现象的成因,借助一层层问题的提出实现了生活到学科的转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从实验原理进行问题设计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原理后,在进行运用的时候仍旧会出现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情况,那么,这时候同样需要教师为学生铺设台阶,给学生制定一个个的问题,让学生沿着教师铺设的一个个问题轻松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浙教版初中科学关于使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内容时,因为每位学生的基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那么这时候教师就需要为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一层层的学习。教师可以从实验原理欧姆定律变形公式入手进行问题的设计。首先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使用什么公式来计算定值电阻的阻值,如果我们要测量电阻的阻值,需要的科学量都有哪些。然后进一步发展,科学量需要使用哪些仪器进行测量,电路如何进行安装。通过教师一步步追问让学生去完成相应的电路图。因为从实验原理角度进行问题的设计时,问题多比较的抽象,因此教师就需要做好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复杂的问题。

三、从实验方案设计过程细化问题

在学科教学中因为一些实验的过程相对比较复杂,所以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时会出现一些问题。那么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通过问题的思考找到实验设计的思路,最终完成方案的设计。[3]比如还是在学习电学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伏安法测电阻内容时,让学生对电路进行完善,这时候得出了两个方案,一个是只画出了电流表和电压表还有待测电阻,还有一个是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了滑动变阻器。这时候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两个电路图的区别,让学生思考哪一个方案会更好。这样的一个问题其实就是在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电路图的差别。有的学生会认为加了滑动变阻器的这个方案会更好,然后教师可以提问这些学生,为什么要将滑动变阻器加入到整个电路中,学生会表示这样就能够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然后问学生改变之后有什么影响。学生总结出了这样一来能够最终测量出不同组的电流值和电压,然后再去追问为什么需要测出多组的不同电流和电压值。通过这样的问题层层追问学生就能够一步步认识到将电路中接入滑动变阻器的原因,有效地解决了这个实验方案在设计中的难点。让学生在整个实验中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究。

四、结束语

实验问题的细化设计是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能够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拓展性思维,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实验学习,加之学生对实验的认识,激发其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让学生去感知,让问题成为学生实验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只有充分重视实验各个环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才能真正提高科学实验效率。

参考文献

篇7

为了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教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数学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本校构建了以学生学习为主线的初中数学“三线四环节”探究式课堂教学与学活动模式。经过近几年的试验,取得了很好效果,受到了全校数学老师的普遍欢迎。

二、“三线四环节”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结构

“三线四环节”探究式教学模式中的三线是指“教线、学线、问题线”。其中“学线”是主线,“问题线”是核心,“教线”是通过“问题线”作用于学生的“学线”,是为学线服务的,目的是保障和提高学线的质量和效率,而“学线”又通过“问题线”反作用于“教线”,促使“教线”更加完善合理。由于该模式每条线都有四个环节,故称“三线四环节”探究式教学模式。

三、“三线四环节”探究式教学模式环节解释

1.环节一:教线:创设问题情境;学线:进入问题情境;问题线:提出问题。

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问题情境,教师在这一环节的首要任务就是结合学习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在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内,精心组织问题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和探究欲望,使其自觉主动进入所探究活动之中。创设问题情境时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挑战性原则,要力求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出发,选择现实、有意义和挑战性的内容。

例如,笔者在教学冀教版九年级“过三点的圆”一节时,采取如下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大屏幕显示)现有一块碎的圆形玻璃镜子片,想重新去玻璃店配一块同样大小的圆形玻璃镜子,请问这块残片还有用吗?怎样去配制呢?同学们想不想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们异口同声:想。(兴趣高涨)

在“提出问题”阶段的教师,作用是创设问题情境,这里“问题”设计是关键,它要切合实际,要符合前文所述的可按受性、障碍性、探索性等原则;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意接受问题的挑战。

2.环节二:教线:指导新知探究;学线:展开新的探究;问题线:分析问题。

(1)自主探究。教师在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指导探索研究。在学生自主探索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把注意力集中到对学情的了解上,要快速思考:是否应当介入,什么时候介入,下一步教学应该如何调整,哪些问题需要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需要讲解等。教师应始终聚焦于课堂动态生成的三个阶段(是什么,什么是,为什么),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究的教学情境,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或信息的关键、核心和重点,突出重点原理的呈现与探索,其他相关的知识与信息由学生去探索和获取。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达到以点带面,以局部带整体的目的,从面较好地控制探究活动内容。

(2)合作交流。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表现方式等。一般出现下列情况时可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二是遇到大家都盼望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又不易或不能解决的问题;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的;四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五是答案的不唯一且具有开放性。

(3)概括结论。在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从情境、活动中获得的感性的、旧体的和局部的认识作批判性思考,启发学生进行适度的推理论证和概括提升。然后由小组内选一代表在全班内进行发言,通过在全班的交流讨论中进行相互启发,产生思维碰撞,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结论,从而获得对新知识的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比较深层次的理解,发展理性思维和多方面的数学能力,最后获得统一的认识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交流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叙说对知识的理解和解释;交流体验和感受;说出困惑和问题;公布小组讨论结果;展示新角度、新方法、新成果等。

3.环节三:教线:提供变式应用;学线:变式训练巩固;问题线:解决问题。

教师提供变式应用时可先通过一些典型例题的讲解给学生提供方法的示例,再进行“形变质不变”的一系列问题的分析解答,进行发散收敛的思维训练,最后达到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强化基本技能以及提高能力的目的。教师可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有研究价值的典型习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梯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探索、研究,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变条件、变结论、变形式、变内容、变封闭题为开放题等)和多题一解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在“解决问题”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落实完成解答的过程,把能力培养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篇8

    机械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训练的主要课程。其实践教学环节对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潜能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普遍存在,测试仪器和设备落后,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教学学时相对较少,内容脱离科技发展和企业需要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和动手、创造能力的提高[1-3]。在培养过程中,教师掌握实践教学的开发、设置、实施、管理和评价的主动权,学生只是被动完成和接受,教学互动较差,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达不到学生运用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因此,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大现实问题。 

    1更新教学内容,优化培养环节 

    实践教学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设计能力,而且可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人材培养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1.1 完善基础实验,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购置新式机械零件陈列柜、机械创新设计陈列柜等设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工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完善实验内容,将单纯的基础性实验转变为理论知识、测试手段、方法并重的交叉性综合实验项目。如带传动实验和滑动轴承动压油膜形成原理实验。在实验中,教师除了实验内容的介绍外,还要加强测试技术、设备的原理讲解。通过介绍测试手段和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课程教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对各种传感器及不同测量和数据处理方式有新的认识。 

    1.2 增设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根据学生特点和生产实际,增设和拓展实验项目,增强学生综合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类实验只给出实验题目、实验重点、难点,由学生查阅资料,拟定实验方法,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如机构运动方案创新组合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设计实验,利用各种运动副和构件搭建各种新型机构,验证机械传动设计方案,加深对机构组成理论的认识,培养学生机构创新设计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3 增加创新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学中的某个公式或结论,更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以后,便可给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以锻炼、提高其实验能力。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学院为学生提供科技制作场所,利用教学资源,广开兴趣小组,对一些在动脑、动手及创新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因材施教。在学生中,展开“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之类的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教改课题,拓展创新实践途径,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了学生丰富的个性和全面的能力,为机械设计课程提供好的选题和实践项目奠定基础。 

    2改革教学手段,探索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实践教学相对其他课程枯燥乏味,图形复杂、结构抽象。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兴趣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和依托。 

    2.1 引入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口述+板书”的教学授课方式,扩充了课堂信息量,突破了实验设备的局限,扩大了现代实践教育的规模,提高了教学质量。如齿轮范成模拟实验和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实验。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机构运用的录像,齿轮啮合和轴系运动的影片,将难以讲授和理解的内容表达的直观易懂,生动形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认识和理解。 

    2.2 利用froe等软件,扩充实验内容实验设备匮乏是目前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引入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技术,可有效地弥补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节约学生的实验时间,提高实践效果。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将机械零部件、机构三维化,并进行各种装配、拆卸、组合实验,可达到一些在实验设备上难以完成或无法完成的实验项目。在减速器装拆课程设计在中,学生不受所给设备和条件的限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利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减速器,模拟机构的运动和装配,检验机构的运动状况和故障等,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为毕业设计等工作提供参考。

    2.3 以互联网为载体,实现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络技术,将实践大纲、指导书、课程资源库等资料上传共享。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预习实验、预定实验,提交作业,甚至与老师互动交流。“以趣引思,以疑引思,以用引思”,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钻研精神。同时,网络教学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3加强教学管理,完善考核制度 

    实践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严格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是设备顺利运转,教师辛勤工作,发挥专长,学生不懈努力,健康成长的保障。 

    3.1 根据内容特点,改革考核方式在实践教学的考核过程中,变一次性考核为过程考核,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实验中,随时对学生实验课程的预习情况、原理认知、注意事项、操作态度、实验进行状况等情况进行考核。在评价手段上,尽可能的采用课堂提问、书面作业、专题报告、技能测试等多种评价方式。在学习成绩评定中,加大实验操作、平日表现等方面的成绩比重,实行实验成绩的“一票”否决,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应用能力的综合检查与评定。鼓励学生进行“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入企业评价考核机制,及早与企业接轨。在培养方案允许的情况下,实行实践单独设课,保障学时数,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便于科学管理和评价。 

    3.2 规范管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另一重要部分,是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加强教师和教学质量的考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学院根据学科特点,规范教学档案,实现授课经验的制度化,鼓励优秀老师的“传、帮、带”。同时,组织教师互相学习,结成梯队,参加各项学术活动。制定规范的实验课程表和计划,将实践环节与理论课程同等对待。要求对开课老师进行严格的“试讲”和“试做”考核,并定期组织听课和经验交流,保证了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对考核不合格的老师将进行培训或停课的处理。除此之外,学院实验设备专人管理,定期检修,保证设备的使用率。对利用率低的设备,鼓励老师积极展开实验教研项目的研究,拓展实验,改进实验设备,杜绝设备的闲置。 

    4结语 

    实践教学是学生从理论知识走向社会实践的桥梁和过度,是关系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对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实践和思考,机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在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与锻炼,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参加各类大赛的热情高涨,取得的成果明显增多。但是,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还必须在各个环节上综合运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为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今后对机械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篇9

一、课前备课

“场上一分钟,场下十年功”,教学工作也是如此。要上好一节课,教师需要在课下做好充足的、丰富的备课工作。教师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教具。一节课如果没有实现课前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只能说明教师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好。记得有一位老师说:“备课就是备人。”教师备课的时候往往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上课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和本领。教师如果不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不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分析问题,那么教师的上课效果可想而知,学生接受事物是多么艰难的一个过程。所以,教师备课首先要从学生的立足点考虑分析问题,备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细致,决不能落下一个小问题。从学生渴望获得知识的眼神里,我们读出了我们的责任,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对我们的祖国负责。

二、课堂备课

当教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后,接着就是课堂教学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备课所设计的教学方案进行讲授,这个过程是从知识输出和知识输入的形式进行的,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需要师生双方紧密结合、不可分割。在这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主要起着引导作用,有效地组织和控制课堂纪律和讲授知识。

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讲课的过程中必须精讲多练,要尽可能用英语讲课,并且让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教师要把讲课与练习充分地结合起来,每节课必须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习题练习,使知识转化成技能,做题过程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深化知识,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掌握知识进行检验的一个平台,让学生了解自己关于知识的不足之处,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高。这些信息教师要及时掌握并且记录在案,这样在下一节课上教师可以重新进行补充讲解,直至学生完全掌握。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时时根据上课情况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备课,使自己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使自己的备课更细致,更有针对性,并且不断地设计成有特色的课堂习题,使它符合各个层次的学生,使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做练习的时间最好在课堂结束前的15―20分钟,教师出示针对当节课所讲知识而专门出的习题,以达到巩固练习的目的。这样就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让知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教师给学生布置一定数量的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把课堂上的内容重新复习巩固一下,这样符合孔子的教育主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课后补充

课后工作主要包括批改作业、备课,以及对课堂上遗漏知识的查阅补充,英语这一门课程,课后作业一般是书写单词和补充练习两种。教师可以从补充练习题中找到学生共同存在的不足或缺陷之处,以便教师备练习,而在下节课上进行补充讲解。最后就是一个学期中的期中测试和期末测试的相关考试工作,教师要根据自己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考试题型,力求做到以基础知识为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公正地对学生一段时间来对英语学习的情况反映,同时也是鼓励学生进步的一种必要手段。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更认真负责,不能只打对号,而不检查,或者只写一个“阅”字就一带而过。对每一个单词、句子,甚至是每一个字母都要仔细查阅,出现错误的地方一定要圈出来,以便学生改正。作业工整而又不出现错误,教师要写上good excellent等英语,或者写上一句话you’re right等鼓励表扬。对于错误较多的学生,教师要私下批评并令其改正。对于共性的错误,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讲解。让学生积极讨论、思考、复习并进行补充改正,避免学生再犯此类的错误,促进课堂教学,做到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就是有效果的教学,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如果什么知识都没有学到,不想学或没有任何收获、学得不好,这些都属于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因此,考试是教学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

四、课外辅导

篇10

高校工科毕业设计是教学大纲的最后一个环节,不仅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完成毕业设计的自学能力、是学生创新工作能力的体现、也是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考验。随着教学的进行,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首先,学生学习中实践课程的开设存在问题,不利于学生实践知识的掌握;其次,由于毕业设计环节的安排,学生就业等因素,毕业设计投入时间不够,同时也造成了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指导工作不到位。综上现状,亟待制定适应社会化发展的新的毕业设计模式[1]。

二、现有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一)问卷调查及分析。由问卷调查得知,从不同高校30人中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毕业设计环节的认知程度比较熟悉占10%,熟悉占30%,了解一点50%,不熟悉的占10%;学生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安排于第几学期的调查显示,第三学期开始起步的占20%,第四学期的占80%;且老师的指导方式调查结果是网络或电话进行指导的占75%,面授的20%,还有5%的同学未与指导老师沟通,进行指导;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作用显示,30%认为比较大,50%认为作用一般,还有20%的学生认为没作用;毕业设计来源的调查中,企业项目、创新设计等仅占10%,80%的还是来自于指导老师的命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熟悉程度的调查中,比较熟悉、易检索占35%,熟悉、能检索到占35%,了解一点、不易检索的占20%,不熟悉、很难检索的还占10%;所学科目有课程设计的仅占课程总数的40%,相对较少;在对学生所做课题是否能给社会或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时,仅5%学生认为能够带来经济效益,80%以上的同学认为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在对学生是否参与过企业实践或认知实习的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参加过假期企业实践及参与过学校组织的认知实习,仅约10%的学生参与过教师科研项目,还有约10%的学生未参与过企业实践或认知实习;且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场所调查显示,学生80%的学生由自我完成,10%的学生在学校实验室或参与学校老师的科研项目组完成,约10%的学生在企业技术研发部门完成,缺乏校企合作或毕业设计的创新性。

(二)存在问题。由问卷调查分析结果知,目前本科毕业设计实践环节主要存在有如下问题:其一,理论与实际结合相对较少,学生所选题目一般为指导老师指定题目,不利于学生自我思维的发挥,即工科毕业设计实践题目的优化不到位,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取舍,找到适合学生发挥自我所学知识的毕业实践题目;其二,毕业设计题目陈旧,缺乏新意,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毕业实践题目与社会需求严格脱钩,不利于实现学生向现实企业需求能力的转化与适应;其三,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根据实际情况,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正是临近毕业,学生忙于就业或考研,对毕业设计重视度不够,使得毕业设计完成的质量不高;其四,指导老师的配备有一定问题,指导老师均是在即将毕业的时间安排指导老师,不利于导师、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另外,在毕业设计指导进行时,多是通过网络或者电话进行沟通,不利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有效指导;其五,影响毕业设计效果的实践课程开设相对较少,且学生参与实践性创新项目或企业实践性项目的学生更少。综上所述均影响着学生毕业设计环节教学效果及要达到的学生设计实践性、创新的目的[2]。

三、解决措施

(一)建立健全导师入学指导制度。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是在教师指导下和学生为主的前提下完成的,教师的指导风格、学生的操作技能及知识的掌握程度都会给对方很好的完成毕业实践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故要建立和完善教师入学指导制度及企业导师制。

(1)学校导师制度的建立。学生入学导师制度的建立,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导师指导制度。其一,高校大一主要对基础课程的教授,到大一下学期开始即启动导师指导制,此阶段主要基于学生对本专业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且明白了适合自身发展研究的方向,是导师制开展必不可少的前提;其二,大二上学期即开始对导师制度进行推广,以教师研究方向、学生兴趣导向为基础,开展毕业设计环节的师生导师关系的建立;其三,在导师制度的工作前提下,开展学生相应的实践创新指导工作,以学术创新带动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开展,为毕业设计环节的开展奠定基础;其四,大四期间对学生毕业设计环节的正式开展,针对学生的状况实行教师命题和自主命题工作的开展。此过程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学生毕业设计环节创新的基础,学生明白了开展科技创新及相关科研项目的完整过程,有利于充分发挥毕业设计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良好作用。(2)企业导师制的建立。学生进入大四学期既是开展毕业设计设计环节的重要时期,但是对于目前的中国大学生现状来说,本学期正是学生开展就业的热门时期,有些学生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到了单位,有些学生在学校继续开展毕业设计工作,等等一系列因素的出现给学生毕业设计环节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故需要社会接收应届毕业生的单位协助做好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工作,即建立企业导师制。学生的实践环节就是在企业完成的,故企业也应承担高校毕业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任务,在实现共赢的前提下加入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上来。对于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企业应结合板企业的需要给学生制定相应的毕业设计题目,不但促进了工作的推进,同时学生也有条件完成毕业设计,但企业也应从企业人才的培养角度配备相应企业导师,进而指导学生的工作或毕业设计,进而为今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也为毕业设计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的获得提供保障。

(二)工科毕业设计题目的优化。学生学习水平有不同,对知识的运用程度也不同,对毕业设计题目的难度要求也不一样;学生是否找到实习单位,或者在校完成毕业设计,就需要结合企业的需求定题目、根据创新实践题目拓展定题;还有一部分跟随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学生就要从科研项目中提取内容定题。

(1)按学生学习情况定题。同一个班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不同,有的知识掌握比较好、有的知识掌握不好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等等现象。对于知识掌握较好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必须要求对理论知识的探讨,同时要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体现,即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方法定题;对于一些理论知识掌握相对缺乏的,以简单实用实践项目为主,即不打消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热情,也有助于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还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毕业设计;这样均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毕业环节的教学目的的实现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2)按学生就业状况定题。学生在第四年的下半年根据就业实习或是否在校的情况不同,对毕业设计题目的定题也要有所不同。其一,对于一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由科研指导老师担任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的定题就要因科研项目的相关内容而定题;其二,对于一些参与学校或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就要以创新设计题目为基础来定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所定课题更深入的探讨;其三,对于一些到实习单位的学生来说,应有带队老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开展毕业设计环节的指导工作,且毕业设计的定题要与学生所在单位从事的行业相结合,尤其对企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课题来定题。等等现象表明,只有结合学生的现状进行定题,可以有效推动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

(三)优化实践课程及毕业设计大纲。毕业设计的完成,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和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这就要在教学中必须优化实践课程的开设和完善的毕业设计大纲。

篇11

我们的做法是进行分层次编写。可课案分层,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有所提高,得到收获。根据辽宁省盘山县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情况,每张课案分成ABC三层,又根据校内文理、普奥的情况单独设置难度。每个层次的学生做自己相对应的题,还可以根据自己掌握情况有所提高,做高一层次的题。这样,每个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来挑战自己,充满了乐趣,充满了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使每个教师能够掌握学生学习动向,在与学生谈话或者批改作业时评语有的放矢。

(2)每组内ABC分层。要想课案发生应有效用,还应该整个机制进行改革。每个小组内部都根据学习或生活等表现ABC分层次,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各得其所,在恰当的有限范围内提高自己的能力,还能激励自己。

2.起立对立,积极解决

(1)形式仪式能够使学生重视。在课堂进行讨论环节时,大多数课堂是每个小组各自七嘴八舌,教室内乱哄哄一片,有的学生甚至走神去做与本课无关的事。所以,必要的形式是不可少。

(2) 对面两两为一层,方便交流。在分小组时,平均把ABC层学生分到各组,各组AA、BB、CC座位相对应,面对面。待到讨论时,两两对面为同一层,讨论的也都是本层次的问题,不会小组都讨论同样几道题题,浪费时间。层层递进,C不会的问B,B不会的问A,最后组长总结答案,做出本小组最后的答案,更方便快捷,节约时间和精力。

3.先自己思考再讨论

现在有些课堂上之所以效率不高,是因为没有好好处理课案和讨论环节。鉴于我校情况,大概有以下几方面可以改进。

(1)探究课案当堂发,马上做。有些老师嫌麻烦,为了课堂节省时间,把预习案、探究案、练习案都做在一张纸上或者不在一张纸上也都提前一起发下去,不仅造成了学生负担,而且不利于课堂思考。所以既然是预习案,就提前发课前收批改,上课之前培训并发下去。

(2)必须先自己读题。一般探究案发下去之后立马七嘴八舌地进行讨论。笔者作为一线教师经常想,连题都没读,能讨论什么呢?难道是做秀吗?笔者的做法是,发下探究案后,每个学生都有2分钟时间读题,对本题的材料、关键词,中心思想,涉及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并且根据之前掌握情况及自己理解能力来完成概况、思路,自己形成初步答案。要想讨论,一定是自己先有想法的,有“论”可讨。

(3)讨论时两两对思路,完善想

法。讨论时全班齐力,由于是分层教学,两两对面的同学为同一层,更方便交流想法。

(4)小组讨论确定结果。最后一步层层提交疑难,最后汇总到组长,小组针对意见不同的问题进行探讨,确定结果,最后进行展示。

4.展示与点评

(1)标注展示的同学。教师在安排展示时候,应该在幻灯片中标注清晰是哪个层次展示哪道题,然后抽签;或者直接标明哪个问题由哪组哪层那个同学展示比如“3题由六组C2同学展示”。个人更倾向于前者,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后者的弊端是只有几个人展示,其余人一看没有自己的事情了,可能会走神。

(2)展示注意答题规范,每次都强调规范性,有利于考场中发挥。点评需要规范性,条理清晰,能够结合材料说出展示答案的优点与不足,同时锻炼自己的能力,说得有条理,写出来也不会差,体现在试卷中得分率更高。

(3)正常来说点评比展示同学要高一层次,如C展示B点评,B展示A点评,A展示 A点评。体现层次差异,而且能激励学生做得更好,展示不被挑出错或者点评显示出自己的水平来。

5.教师点拨作用的体现

(1)控制时间。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控制整堂课的节奏,紧凑而不紧张为宜。太紧张学生疲累,太放松则完不成学习任务。

篇12

安防系统工程课程是我院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智能楼宇安防系统的系统构成、设备选型及工作原理;安防系统弱电施工国家标准与技术规范;安防系统常见故障查找、分析、排除的方法。同时学生还可以具备各类安防系统工程施工环节中绘图、识图、设计、安装、调试的能力;各类安防系统的使用、管理、升级、维修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及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为了使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目标要求,我们对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行业中的安防系统工程相关企业进行了大量调研与实际工程案例分析,认为这门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施工经验、工程具体环节操作、系统实际应用等能力的专业核心课。以往该课程主要以理论授课加一些实验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课程内容以各类安防系统的发展、工作原理、系统结构、各系统间运行机制为主,实验内容以局部模型化的安防系统运行演示、操作使用为主,无法满足安防系统工程相关企业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也无法实现本课程的知识、能力目标。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决定对安防系统工程课程进行基于典型工作环节的情景化教学模式改革。

首先,我们对课程内容重新进行了设计,根据对大量企业调研、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以及充分考虑实际安防系统种类、复杂程度、知识的相互关联程度等,选择了实训楼视频监控系统设计安装调试;某公司三层办公楼安防系统设计施工;某小区门禁对讲综合系统设计施工;商场地下车库消防系统设计施工;某商业综合体综合安防系统设计、施工、维修五个与实际安防系统工程案例中典型工作环节符合的情境化项目作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重现的不同工作情境中通过完成五个相关且递进的项目任务,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知识并具备较强的安防系统工程实际施工能力。课程的项目关系如下图所示。

其次,对教学组织过程进行了改革,使教学过程更贴近实际工程实施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工程项目中甲方的角色对学生提出工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分组学习,逐步完成工程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分八步。第一步,项目招标,教师以工程甲方的身份对学生提出项目情境,向学生说明项目整体功能要求,同时在课堂上对项目要求进行分解,讲解项目涉及到的系统特性、工程注意事项等;第二步,系统设计。学生进行分组,以乙方工程方案设计小组的身份组建团队,进行小组分工,在教师讲解系统结构、系统特点、系统设计方法后,互相讨论、查阅资料、参考国内外类似工程案例后进行系统设计;第三步,设备选型。教师以工程实例为依托,讲解系统设备特点、设备选型方法。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网络查询、项目需求分析后进行设备选型,并在尽量控制成本的前提下选择性能最优的设备,完成设备清单制作,并根据设备清单进行项目报价;第四步,制定施工方案。学生小组根据教师提出的工程要求、学习的系统知识、设备知识,制定项目施工方案,分解项目工程任务,结合教师给出的工程情境进行施工设计、工序设计、编写完整的施工计划;第五步,绘制图纸。学生根据系统设计、设备列表、施工方案绘制系统设计平面图、系统原理图,在绘图时指导学生根据弱电工程国家标准完成图纸;第六步,系统安装调试。根据各个小组的工程设计发放不同的设备、耗材,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模拟建筑系统上完成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第七步,故障排除。教师对学生完成的系统进行常见故障设置,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故障查找、排除,锻炼学生排查故障故障的能力;第八步,考核奖励。教师根据学生的系统设计、施工方案、施工环节等过程的表现对学生各个小组进行点评,并对表现前几名的小组给予奖品发放,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对安防系统工程课程进行改革,对我院的实训室进行了重新改造,将传统的固定系统演示为主的实训室化整为零,拆除整体系统, (下转96页)

(上接55页)实验室以模拟建筑模型为主题,采购目前市场主流的安防系统设备,如各类摄像头、探测器等,根据学生的系统设计给学生提供不同特性的设备,在模拟建筑模型上进行系统施工。

对安防系统工程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这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专业毕业后从事安防系统工程行业的学生得到了社会、企业的一致好评,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2012年杭州举办的“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楼宇智能化设备系统组装调试”的比赛中获得了全国三等奖的成绩,同时学生在考取楼宇智能管理师――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中通过率为100%。在这里,笔者将近几年来对安防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一些经验拿出来与广大同行进行分享,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程琼.门禁系统人才需求分析及教学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2015,(3).

[2] 言娟.对安防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分析[J].考试周刊,2009,(12).

篇13

联系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有目的地回顾所学知识,简明扼要地导入新课。注意事项:一是导入内容要与所学新课密切关联。二是要讲究导入艺术,巧妙导入。三是导语要精练、生动,富有启发性。四是可用多媒体音像导入,增强直观性、趣味性。

2.提示目标,概括要点(约1分钟)

明确告知学生本节课学习目标,让学生从总体上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可用电子白板演示)。注意事项:(1)准确制定学习目标。(2)要层次清楚,简明扼要。

3.指导自学,导之以法(约2分钟)

明确给出本节课学生自学要点,并指出每个环节的学习方法。注意事项:(1)明确自学内容,让学生知道学什么。(2)明确自学方法,让学生知道怎样学。(3)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知道达到什么程度。

4.巡视解疑,洞悉学情(约5-8分钟)

学生通过自学对本堂课所学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此时,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调查,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注意事项:(1)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2)既面向全体,又重点突出。着重巡视中差学生,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3)充分发挥学习小组和小组长的作用,适当穿插竞赛环节,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5.提问检查,纠正谬误(约5-6分钟)

重点提问中差学生,让其回答问题或板演,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注意事项:(1)尽量让后进生回答演示。让尖子生演练,表面上正确率高,实质上掩盖问题。(2)共性问题,重点讲评。

6.课堂讨论,教师点拨(约8-10分钟)

(1)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好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2)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及更正的道理。(3)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注意事项:教师点拨时要做到三个明确:明确教的内容;明确教的方式;明确教的要求。

7.当堂训练,达成目标(10-13分钟)

(1)出示达标训练题。(2)督促学生独立完成。(3)提问并订正。注意事项:(1)课堂训练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2)训练题要典型、适度适量。(3)训练题要低起点,多层次。

8.课堂小结、布置作业(2-3分钟)

下课前3-4分钟,进行本节课知识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注意事项:(1)课堂小结要提纲携领,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2)必须留适量的课后作业,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二、“三步八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分析

1.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在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后,根据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快速阅读课文内容,完成预习提纲。经过积极思考认真探究,形成个性的认识和结论。

2.展示成果,合作交流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主要通过学生交流、互动辩论、教师点拨等活动来实现。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途径,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在争辩中得到提高。

3.质疑深化,巩固提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助,不仅有小组内的合作探究、全班内的交流互动,更体现在老师的适时点拨上。作为课堂的主导角色,老师既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又要帮助学生解疑答惑,还要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提升了问题解决的深度和广度。

4.整合认知,拓展思维

教师归纳学生所回答的问题,对那些共性化、差异性、逻辑性问题进行重组和整合,构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系统,从而达到构建设良好认知结构的目的。

三、“三步八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显性效果

1.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自主合作型的课堂,学生有机会去积极地思考、探索、发现,积极地参与展示交流,并亲历知识的认识过程,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了,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2.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质的变化

自主合作课堂,老师舍得给学生时间自学了,善于组织小组研讨了,讲课时间相对少了,由满堂灌变成了精讲多练。

3.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变教为导,学生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方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课堂的无效环节得到有效控制,真正做到“堂堂清”,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三步八环节”教学模式的实践还在进一步完善中。今后,我将继续努力探索,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方法步骤,使语文课堂更高效,更具有活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