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经济全球化的前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全球化的前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济全球化的前景

篇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成为引领文化产业变革的火车头。进入21世纪后,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更为广泛,数字化、全息化、交互性成为新兴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并呈现出发展越来越快、影响越来越深刻的趋势。

1.新兴文化产业将引领时代潮流,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新兴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尤其以动画、漫画、游戏、网络传媒最为突出。2001年动画、游戏、漫画的市场规模达到3674亿美元,超出电影、音乐、广播电视的2794亿美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指出,截至2009年一季度,我国网民已达3.16亿,中国境内网站数287、8万个,2008年手机上网网民数达1.176亿人,增长133%,移动互联网市场增长迅猛,增长54.5%。 随着3G的推出,通过网络下载音乐、电影、上网看电视明显增多。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调查显示,有84.1%的人认为网络对自己的生活有很大影响。

2.现代科技手段将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升级

新兴文化产业的崛起,对传统文化产业、特别是传统媒体构成冲击是毫无疑问的,但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部分传统的文化行业将逐步走向衰微,适应市场需求的传统文化行业仍将继续保持活力。一方面,传统文化行业必须充分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才能实现升级,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元素必须与现代科技结合才能走出困境。

(二)、新兴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现代社会,文化内容与知识产权紧密联系在一起。英国给创意产业下的定义就是:源于个人创造力、技巧和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交易,可以发挥创造财富与就业功效的产业。

1.文化内容是否新颖决定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成败

没有内容,新兴文化产业就成为毫无意义的空壳,如同一台无效运转的机器。“创意性文化内容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未来的竞争中,文化内容是最重要的竞争力。这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内容为王”。

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网络游戏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它们能够不断提供原创性产品。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如美国在线、新闻集团、贝塔斯曼、维亚康姆等,大举收购各类内容资源,试图以网站、掌上电脑、有线电视、报纸等各种方式,对这些内容资源进行组合,使自己成为“最大的内容集成供应商”。

2.文化创意将成为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

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根本,无论是动漫网游产业还是网络传媒产业,还要依靠“创意”、“创造力”,没有创意,动漫、网络游戏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文化创意是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高科技对文化资源的创造,它可是独立性的,也可是附着性的,体现为附着在产品中所形成的特制。

迪斯尼集团以“小老鼠和鸭子”为创意,成功出品动画片《米老鼠与唐老鸭》后,又将这些形象做成玩具、服装、迪斯尼乐园主题公园。迪斯尼许可产品一年在全球零售1120亿美元,其中290亿来自于娱乐人物形象。

霍金斯在《创意经济》说:“创意经济现在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全球化的今天的来临,文化创意不再是单纯的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它将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思维空间 ,使文化形态将更加多样化,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在从新创意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表现形态。

二、我国新兴文化产业的优势和不足

(一)我国新兴文化产业的优势

1.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在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文化元素方面有一定优势。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享誉世界的科技工艺,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这些都是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为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营养。

北京奥运会采用的祥云火炬,就是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文化元素的成功典范。其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人类文明随着纸的出现得以传播。祥云高贵典雅,内涵厚重,有着鲜明的华夏文明特征。

2.各级政府为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2009年7月讨论并原则通过的《文化创意产业振兴规划》,其中第一点就是加快文化创意、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上海,2005年11月,由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和上海市统计局共同了全国最早的上海创意产业重点指南,到2006年12月,由市政府授牌创意产业聚集区达到了75家,园区总建筑面积超过221万平方米,增加值达到了289亿元。

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出台的政策给予新兴文化产业强有力的支持,为其发展培育了丰厚的土壤。

3、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市场前景广阔

以文化创意产业、动漫游戏产业、网络传媒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蓬勃兴起,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亮点。

北京2006年确定了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北京798艺术区、中关村软件园等首批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2006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增加值812亿元,同比增长15.9%,占GDP比重10.3%;从业人员达89.5万人,同比增长6.6%。

《2008中国网络游戏产业报告》显示,网络游戏实际销售达183.8亿元,同比增长76.6%,远远超过传统娱乐内容产业。

除产业本身发展迅速外,我国还有潜在的市场和消费人群。2009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8年底,我国网民数达2.98亿,宽带网民数达2.7亿,国家CN域名数达1357.2万,三项指标稳居世界第一。我国还有3亿多未成年人,巨大的人口优势和潜在需求力说明我国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二)我国新兴文化产业的不足

1.历史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我们虽然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资源利用率和成功率低,资源屡屡被外国利用。以三国历史为例,除了传统的影视、出版业利用,我们忽视了其在电子游戏方面的利用,日本的光荣公司成功利用三国历史,开发出了数十款三国系列作品,光荣公司2008年财政决算显示,2008年4月至12月的总销售额为201亿8100万日元,与去年同期比较起来上涨了1亿6300万日元,成为了历年最高的记录,其“三国”系列功不可没。

2.内容死板,形式僵化,不符合当代消费者心理

以动漫为例,三辰集团的动画剧集《蓝猫》,有五个系列,近千集,周边产品的开发也很到位,但是画面粗糙,内容死板,把科学知识强行塞入其中,影响了观赏性和趣味性。上海意象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乐趣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52集动画片《游击神兵》,人物动作僵硬,情节幼稚,经不起推敲。而且片面丑化敌人,把残酷的战争儿戏化。当代消费者对动漫的需求是情节感人、画面精致、动作流畅,国产动漫远远达不到标准。

3.产业集群化水平低

2008年出版的联合国贸发会议《2008创意经济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国际文化产品最大的出口国,2005年中国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量占全球市场总额的19%。从数字上看,中国已列入新兴文化产业大国行列,但存在的问题也非常明显,例如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原创能力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如某些企业的规模还不到四十人,尚属作坊式的企业生产形态,缺乏创造力,研发能力弱,多为代工、,从而导致综合经济效益的低下。

没有产业链意识、产业经营意识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做出一个产品,忽略了周边衍生品的开发生产,产生不了足够的社会效益。

新兴文化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显著,各地纷纷加大投资、建设,一拥而上,带来的问题是整体建设不到位,过于分散,多而不精。

4.市场环境问题突出,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大

文化产业的创意不是实际物体,获取轻松,保护难度很大。目前我国对版权力度保护不够,导致出版、软件、动漫等方面盗版的猖獗。由于盗版影响,新兴文化产业成本回收率小,收益获取困难。

2008年IDC(国际数据公司)为商业软件联盟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盗版软件达到了90%,盗版率上涨92%。网络游戏产品深受其害,“私服”“外挂”的横行,造成游戏规则不平衡,导致玩家流失,使运营商受到损失。

5.从业人数众多,顶尖人才稀少

优秀的创意,是文化创意、动漫游戏及网络传媒产业的根本,优秀的创意来自于优秀的人才。以动漫产业为例,动漫产业的发展,人才是第一位,硬件是次要条件。反观日本动漫界,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人物很多,如宫崎峻、押井守、大友克洋,其作品具有世界级艺术水准。中国动漫虽然从业人员达二十余万,但在国际动漫界却没有知名的中国画家,也决定了中国没有优秀的动漫作品。

三、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背景下对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动漫游戏产业、网络传媒产业的应用对策和建议

(一)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政策依据,加大对新兴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

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会议指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

2009年7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其中就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方面对动漫企业及其自主开发、生产的动漫产品做出了一系列优惠规定。《通知》的出台为广大动漫从业者带来了希望,业内人士一致认为这是政府大力支持动漫产业发展的一个宣言。

更多优惠政策的出台,将有利于新兴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激活文化产业生产的创新能力。积极发挥我省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建全我省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机制,将非常有利于形成促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而作为新兴文化产业的企业,更应积极寻求新的发展生机,努力开拓市场,为完善相应政策法规体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依据。

(二)、整合资源,有效利用,发展“产业链经营”

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支柱产业,有全新的高科技手段全力支持,无论是视听出版、影视传媒、演艺娱乐还是旅游、网络、体育、会展服务等行业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可行性支持。可见,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整体的产业链经营方式,将有助于新兴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动漫产业为例:形成“动漫创作――播出――衍生产品开发――收益――再生产”经营模式,以及应用在玩具、食品、文具、服装等多领域的产业链模式。

“产业链经营”模式在国外的发展已很见成效。如美国迪斯尼公司在全球已拥有超过4000家品牌授权企业,产品从最普通的圆珠笔到价格2万美元的手表等。据统计,电影《变形金刚2》在中国的总票房达到5亿元,其中衍生品销售就占到1亿元左右。

另一方面,应将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网络传媒等新兴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考虑,在整合资源的同时,形成一个合理的产业链经营方式,从而构建网络传媒平台,达到文化创意先行,动漫产品衍生。三者合一,互为所用,相互提高,共同发展。

(三)、新兴文化产业的精品生产

新兴文化产业具有强融合性特征。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

精品生产是新兴文化产业的灵魂和支柱。任何一种文化精品的产生都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一次更有效的尝试,它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像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的一次再提升、再创造。国产动漫精品必须是符合广大观众健康、向上的欣赏口味的,是传递民族文化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四)新兴文化产业的环境建设

自2006年以来,石家庄已成功举办了四届“石家庄国际动漫节”,这显然为我省的动漫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势头,但与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新兴文化产业的基础保障。新兴文化产业的环境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创新管理模式。即对以往的环境建设进行适当调整,将被动变为主动,引时利导。2.积极开展社会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市民了解、理解、支持、参与新兴文化产业的建设,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3.加强队伍建设。新兴文化产业的环境建设离不开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参与,在石家庄第四届国际动漫博览会上就形成了普通市民参与的热潮,这使得普通市民对新兴文化产业达到了认识、理解、鉴赏的新水平。

(五)、新兴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

篇2

经济全球化,不同的人所处的地位和角度不同,其认识自然也就会不一样。不过,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的全球化,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便宜的资源。例如,一家中国公司不会只使用本国的生产资源,而是中国的工资水平低就用中国的劳动力,美国的资本便宜就用美国的资本。中东的石油便宜全世界都用中东的石油,资源配置不再受国界的限制。

其次,经济全球化是消费的全球化,不仅在本国市场上购买消费品,同时也在国际市场上购买消费品。美国人的衣食住行和各种耐用消费品现在基本上都全球化了,实际上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只消费本国的产品。

第三,经济一体化是体制的趋同或一体化过程。从逻辑上来讲,企业在同一个国际市场上竞争必须要有一个公平的竞争规则,而全球性的规则就意味着体制的趋同。例如,中国的国有企业常常因为补贴而受到美国欧盟的反倾销反补贴指控,但实际上中国国有企业的社会福利、养老负担是很重的,但就是因为是国有企业,体制不同、规则不同,美国人就说有补贴是倾销,是不公平竞争。最后由于两国企业在同一个国际市场上竞争,通过竞争与合作,会形成一个双方都接受的竞争规则,结果是或者大家都没有补贴,或者都补贴(一般不可能出现),总之,会逐渐在一个规则下竞争。

2 经济全球化的现状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现象,经济现象与其他现象一样,总会有一些基本的特征。经济全球化主要包括如下一些特征:

首先,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迅猛增长。1950年全球总贸易额为1 130亿美元,1997年已达11万亿美元,增长了97倍,远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贸易额已达GDP的35%,其中服务贸易占总贸易额的1/4左右。1980年的国际投资额为5万亿美元,现在已近8万亿美元,增长也是非常快的。

其次,区域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区域一体化分几个层次。亚太经合组织(APEC)属于最低层次上的合作,是一个进行自愿协作的谈判场所。层次再高一些的合作就是自由贸易区,最典型的自由贸易区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合作层次最高的是区域一体化组织,也就是欧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市场就要扩大,如果不对外开放的话,就无法实现规模经济。例如,德国只要一家汽车厂就能到达足够的生产规模,但是如果只能有一家汽车厂的话,就会有垄断,会损失效率。怎么样才能既没有垄断,又有规模效益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各国的企业规模尽量扩大,同时开放国界使欧洲变成一个大市场。这样即使法国和德国都只有一家汽车厂,但他们必须在欧洲范围互相竞争,因而既不会产生垄断损失效率,又有规模经济。

第三,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跨国公司的贸易量已经占了全球贸易总额的40%,在国际经济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第四,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和影响。世贸组织下面有三个主要条约,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只是其中的一个条约,其他还有服务等方面的条约。世贸组织的下一轮谈判是千年回合,主要谈市场准入、农业和纺织业问题。世贸组织的成立和新一轮谈判反映了全球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同时也说明全球化进程有着各种各样的困难,所以才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主要困难在于世界各国的体制和发展阶段的巨大差异。从体制上来说,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少数寡头控制的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还有一般的开放的市场经济。有些问题是不同发展阶段的问题,例如,在发展初期,农产品有比较优势,价格较低,不需要保护;但是在发展的较高阶段,农产品没有比较优势,价格较高,农业保护就比较厉害,如日本、欧洲;如何取消农产品保护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只有通过世贸组织,通过多边谈判才能解决问题,而不能打贸易战。

3 信息交流的作用和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结果除了对世界各国的经济产生影响外,还意味着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频繁,这样的接触通常需要语言作为媒介。然而,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现存的语言有三四千种之多,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人们还是觉得语言方面存在的障碍给人际之间的交际带来诸多不便。于是,许多专家学者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希望能找到一种世界共同的语言。当前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世界语”(Esperan?鄄to)是其中一种,相对于任何自然语言而言,它很容易学习掌握,尽管如此,真正把它当作交际语言使用的人却很少,究其原因在于它没有民族根基。于是,人们又开始把目光投向自然语言。

一种自然语言能否成为世界通用语,至少应具备两个条件,即使用地域广泛和使用人口众多。根据这两个条件,可能成为世界通用语的有汉语和英语。汉语的使用人口最多,英语使用的地域最广。英语一直是世界上被作为母语的第二大语言,然而,二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英语国家的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英语在世界各地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以至现在不少人把英语当作一种国际通用语。我们来看看英语使用的现况,以及它将来发展的前景。

毫无疑问,英语已经获得了某种全球性的地位。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们收听收看新闻,无论是在东亚、还是巴尔干、非洲或者南美,我们都会听到,那些受访的当地人都在用英语说话。同时,英语是亚洲的贸易联盟———东盟和其他许多重要国际组织的工作语言。据统计,在讲德语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中,分别有98%和83%以英语为其工作语言。英语也是欧洲中央银行的官方语言,尽管它的总部设在德国法兰克福,而英国或任何其他说英语的国家都不是欧洲货币联盟的成员。在南非,绝大多数黑人父母都希望他们的孩子接受英语教学。

篇3

二、发展中国家的边缘化

经济全球化主要意味着所有国家是平等的“双赢”或“多赢”的游戏,而对发达的国家来讲那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但对发达国家的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在目前的生产要素的活动中,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从工业时代向所谓的“后工业时代”前进,踩在发达国家越来越明显地被“边缘化”。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的互补性,在全球竞争中的资金,技术往往是很难得到的合作,发展中国家开始寻求更广泛的经济合作。此外,发展中国家区域组织继续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寻求改变不合理的规则,全球化正在开发另一种反应。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入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参与制定国际经济规则的新的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反映诉求的第三届世界,走向扭转了国际发展的薪酬规则全国的不利局面。

三,规则的国际经济融合过程中继续加快

篇4

一、跨文化管理:全球营销背景下的必然

(1)全球营销仍是大势所趋。全球营销是指为了实现公司整体目标而集中组织资源,选择、开发国内与国外营销机会的过程,它处于一般国际营销发展的高级阶段。其特点是淡化了国家的界限,模糊了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强调各主要职能的全球分工与整合,倾向于使用标准化的辩各来服务于全球的目枥璐。 如今的时代,全球化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成功的企业通常依靠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场而获胜。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市场,顾客也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消费者,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的,是没有国界的。

(2)文化与跨文化管理实行全球营销,就是要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而全球的目标颐客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包括交流沟通的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各国历史不同导致的民族感情的不同、经济发展谁水以及和家庭构成等不同,从而导致购买模式、生活方式等的不同。

在跨国经营企业内部,东道国文化和所在国文化相互交叉结合,东道国和所在国之间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经理职员之间的文化传统差距越大,所需求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在跨文化管理中,形成跨文化沟通和谐的具有东道国特色的经营哲学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实行全球营销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

二、跨文化冲突的负面影响

(一)影响了跨国公司管理者与当地员工间的和谐关系

作为跨国公司的管理者,对公司当地员工,不仅要懂得如何”管”,还得知晓如何”理”。如果跨国公司管理者不信任当地工人,就会使管理者和职工间的关系更加疏远和社会距离的增加,就会影响沟通,甚至造成沟通中断。管理者如果不能正确面对这种文化冲突,对职工采取情绪化的或非理性的态度,职工也会采取非理性的行动,加剧双方的误会和矛盾。

(二)导致组织机构的低效率和市场机会的丧失

随着跨国公司经营区位和员工国籍的多元化,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就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这种日益增多的文化冲突表现在公司的内部管理上,就是人们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目标和行为规范必然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大,增加组织协调的难度,甚至造成组织机构低效率运转。表现在外部经营中,由于文化冲突的存在,使跨国公司不能以积极和高效的组织形象去迎接市场竞争,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甚至有可能丧失许多大好的市场机会。

(三)使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实施陷入困境

作为跨国公司,要在世界范围内增强全球竞争力,从战略角度考虑必须要从一般的市场战略到资源战略直至向全球战略转变。而要保证全球战略的实施,跨国公司必须具有相当的规模,以全球性的组织机构和科学的管理体系作为载体。但是,目前大多数跨国公司普遍采取矩阵式的组织机构,由于文化冲突和缺乏集体意识,导致组织程序紊乱,信息阻塞,各部门职责不分,相互争夺地盘,海外子公司与母公司的离心力加大,使得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难上加难,从而造成跨国公司结构复杂,运转不灵,反应迟钝,大大不利于全球战略的实施。

三、跨文化营销的管理策略

(一)正确的跨文化管理观念的树立是跨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的首要问题,既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或离散过程,又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汇或融合

一个真正的跨文化营销企业,应该能够利用并且明确估计出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包容这种多样性。文化冲突既是跨文化营销进入的障碍,也是竞争优势的源泉。

(二)跨文化管理策略的选择是重点

1.文化适应策略

文化适应策略是跨文化管理中最基础的策略。所谓文化适应,是指跨文化营销企业在制定营销战略、决策时,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的文化特质。绝对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习俗、宗教禁忌顺应目标市场的需求,将产品、营销人员、促销手段等最大限度的本地化的一种营销模式。在开发国文化开放性弱,变动性小,文化的对应性差及企业本身较弱小的情况下多采用此种策略。

2.文化相容策略

文化相容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母国文化和开发国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却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为补充,充分发挥跨文化的优势。美国的肯德基在中国的巨大成功可以说是运用跨文化优势,实现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

3.文化规避策略

这是当母国的文化与开发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母国的文化虽然在整个子公司的运作中占了主体,可又无法忽视或冷落开发国文化存在的时候,就必须特别注意在双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处进行规避,不要在这些”敏感地带”造成彼此文化的冲突。特别在宗教势力强大的国家更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的信仰。

4.文化创新策略

篇5

一、 国家经济主权原则的基本理论

(一)国家经济主权原则的产生

二战后。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了国家独立,在政治上享有独立的自主权。但是,经济上还处在受剥削和掠夺的地位。自然资源掌握在外国跨国公司手中,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为了维护 国家的经济主权,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为此 ,1962年 l2月联大第l7届会议通过的《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宣言》,正式确立了国家对 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原则,1974年联大通过的《各国经济权利义务》等文件,进一步明确 了国家经济主权的内容。

(二)国家经济主权原则的基本内容

依照《各国经济权利义务》的规定,国家经济主权原则指国家在经济上享有独立自主的权利,每个国家对其全部财富、自然资源和经济活动享有充分的永久主权,包括拥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在内,并自由行使此项权利。具体表现为:

第一。各国对境内一切 自然资源享有永久主权。各国境内的自然资源是该国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国家对其境内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是国家经济主权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基本的不可剥夺 的权利。国家有权 自由开发和利用其自然资源,有权 自由处置其自然资源,包括有权实行国有化或把所有权转移给本国国民。

第二,各国对境 内的外国投资以及跨国公 司的活动享有管理和监督权。国家对其境内的一切经济活动享有充分的永久主权。每个国家有权按照其法律和规章,对在其国家管辖范围内的外国投资加以管理和行使权力。各国有权管理和监督其 国家管辖范围内的跨国公司的活动,并采取措施保证这些活动遵守其法律、规章和条例及符合其经济和社会政策。

第三 ,国家有权将外国财产收归国有或征用。国有化的合法性及补偿问题一直在国际社会 中存在着尖锐的分歧。《各国经济权利义务》规定 ,将外国财产的所有权收归国有 、征用或转移时。应 由采取此种措施的国家给予适当的赔偿,要考虑到涉及它的有关法律和规章以及该国认为有关的一切情况。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经济主权的让渡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经济主权让渡的表现

当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家经济主权让渡的现象比比皆是。表现形式主要有:

第一 ,国家经济主权部分让渡于跨国公 司等国际投资机构。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机构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他们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主要组织者,是世界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承担者,他们通过对高新技术的垄断而牢牢掌握着高新技术的转移和转让。跨国公司活动对各国经济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资金技术,充分利用国际管理经验和人才,加快本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在税赋、利率 、资源开发等方面给予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机构的超国民待遇就是让渡经济主权的具体表现。

第二,国家经济主权部分让渡于国际组织 。国际经济规则、普遍性国际组织、专门性国际组织中关于经济问题的规则、国际惯例一起构成当今国际经济的解决机制其越来越广泛地深入并影响世界或某个国家的经济事务。这说明国际组织在一定意义上充当了全球化进程中的立法者、执法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各个国家为了本国长远的利益参与到各个国际组织之中,从本国 自然资源的使用 ,对国内经济主体的管理 ,经济活动方式 的选择.甚至到经济问题的解决 ,每一项与经济有关的活动都要接受其所参加的国际组织及国际经济机制的调节。主权 国家接受调节的过程也是实践中让渡经济主权的体现。

第三,国家经济主权部分让渡于双边或多边基础上的协定。随着经济全球化对各国影响的 日益深化,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上已经到了相互交融的地步。不同的国家之间或在资源利用上,或共同关心 的经济问题上,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出于对各种利益的考虑,各国单独行事将对经济运行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世界各国为了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资源 、技术、人才,发挥各自的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相互之间达成双边或多边协定,在协定的范围内进行经济活动。世界各国接受协定来协调其活动,是让渡部分国家经济主权的结果。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经济主权让渡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国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本国的利益,势必会让渡本属于自己享有的部分权利。这种让渡是主权国家让渡国家经济主权的部分权能,而使其在处置和支配国内外经济事务的能力受到限制。经济主权的让渡并不意味着国家经济主权的弱化,相反,是国家自由处分其经济主权权能的表现。国家经济主权让渡的合理性表现在:

首先,主权是可以分割的。正如《奥本海国际法》所说,“国家有完全主权国家和部分主权国家的区别,这暗示了主权是可以分割的,因而,与主权有关的各种权力并不一定集中于一人之手中。”“因此,看来比较可取的意见是,坚持切合实际地认为主权是可分的,尽管这种意见是不正常的而且可能是不合逻辑的。”

并且,当今国际社会实践中。世界各国将其部分经济主权以各种方式让渡于不同的实体的现象比比皆是。如在国际实践中,各国将部分经济主权让渡给国际性的组织或是跨国公司,比如说 自然资源的开发等。在国内,国家通过向地方政府转移部分经济主权而使地方政府具有部分国家经济主权权力。

其次 。国家经济主权的让渡并不必然导致国家经济主权的弱化。其一,主权的绝对性表现在,主权是在法律上并不从属于任何其他世俗权威的法律权威。主权的绝对性并不排除主权行使的相对性,主权国家让渡经济主权与否是由主权国家 自主决定 的,让渡经济主权是主权国家 自由意志的体现,是对经济主权的自由处分,并非弱化经济主权。其二,当今大多数主权国家让渡经济主权,尤其是自然资源的开发等,都是通过制定双边或多边协定而实现的,并随着协定的不断变更而变化,这符合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并没有损害主权国家的经济利益,是国家间协调的体现,让渡并未弱化国家经济主权,只是主权国家形式经济主权方式的变化。

再次,主权 的权能是维护国家利益。在各国日益相互交融的时代,仅靠单个国家所掌控的权力资源无法解决日益增多的全球性经济问题,各国为了充分利用 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就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实现权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出现了国家经济主权让渡的现象。但是让渡国家经济主权并不损害 国家的利益也不会弱化国家的经济主权。正如 日本学者所说的:“国际化与其说削弱经济性国家主权,还不如说是加强了各国政府的责任,即在充分理解本 国经济政策的国际影响的基础上,采取适当手段 ,有效地行使经济性国家主权。”所以,只要是主权国家自愿地、独立地决定让出部分经济主权来换取更大的经济利益的行为都是合理的,其并没有弱化国家的经济主权。

三、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要坚持国家经济主权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这样一个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深远的。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只有积极地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正视现实,趋利避害,变被动为主动,才能维护国家 的经济主权和利益 。

第一,确立 国家经济主权相对观。经济主权原则的理论和实践表明,经济主权不是绝对的,其具有相对性国家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因此,要坚持经济主权的辨证性,灵活地行使经济主权,这样才不会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第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应坚持和善于运用本国的经济主权。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机遇与风险并存。要抓住机遇,就必须掌握 自己的经济主权,以此来引导和管理国家经济。要抵御风险,同样需要掌握经济主权,以此作为屏障,采取措施,及时地化解和消除各种潜在的风险。

第三,积极地参与并制定国际经济规则。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要积极参加国际性的经济组织,争取发言权和规则的制定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表达我 国的意志,才有机会打破发达国家对全球化主导权的垄断,而不至于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制定的规则,从而维护我国的经济主权利益。

[参考文献]

[1]雷新超.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经济主权认识与维护研究[J].学习论坛,2006,(12).

[2]徐泉.国家经济主权论[M].人民出版社 ,200619—101

[3]马永梅.基因资源的主权属性及其理论建构——以“主权让渡论”为背景 [J].甘肃政法 学院学报,2006(11).

篇6

资本主义在二战以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第三次工作革命作为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在这一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也进行了一定的制度调整,这些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甚至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还吸收了一些属于社会主义的内容,使得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但是不管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了什么样的调整,资本主义的性质都不会改变,只要资本主义还是以私有制为其制度的核心,那么资本主义就不可能脱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矛盾圈子,因为资本主义在私有制制度下的分配调整只能是一种折中的方法,没有办法使得社会化大生产真正地得到充分的发展。本文主要着重研究全球化水平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会怎么样影响全世界,而在全球化的经济危机中作为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中国,又将要怎么样才能调整好自身,使中国在经济危机中得到稳定有序的发展。

战后的资本主义大国,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直接成果,占领了时展最前沿的技术要素,这也使得资本主义的制度上出现了封锁技术出口的禁令,因为一旦其他国家可以享受工业革命的成果时,其他国家的发展也会突飞猛进。由此可知,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在技术上占优,就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技术转移,对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过去由本国生产出来产品再寻找发展中国家去进行销售的情况一定不会再出现,因为此时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只要出口技术和资本就能获得高于自己生产再销售的利润,因此,对于熟练地运用自己制定的经济游戏规则的大国而言,利用资本到各国去投资再销售到当地或其他国家,甚至于自己的国家一方面能获得超额的利润,还能使得本国的环境保护取得较大的进展,赢得本国人民的支持。

篇7

一、国际贸易竞争情报概述

(一)国际贸易竞争情报界定

贸易竞争情报是指通过合法渠道获取竞争性的贸易交易信息,经过对贸易市场环境、竞争对手监控和竞争策略等信息数据的科学整理和专业分析加工而得到的,可用于指导企业产品进出口/工程劳务服务竞争决策的情报。国际贸易竞争情报是一种监视国际贸易市场环境的持续过程和信息服务产品。人们在收集获取国家贸易竞争情报的过程中,要遵循相应的法律和商业伦理道德,将收集到有关企业竞争对手、目标贸易国的市场环境、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国际贸易的文件和案例等信息反馈给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企业进行国际贸易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支持。

(二)国际贸易竞争情报的重要性

据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1-7月外贸进出口总额20225.5亿美元,增长20225.5亿美元,其中出口10493.8亿美元,增长23.4%,进口9731.7亿美元,增长26.9%。我国企业尤其是大量的民营企业开始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来,虽然我国企业的出口数额一直在增加,但是,仍然有大部分的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遭受损失,大部分企业遭受损失的原因就是由于国际贸易竞争情报的缺失。比如1998年欧盟诉我国钢丝绳反倾销案就是由于我国企业对贸易伙伴国的行业政策不了解而错选印度作为替代国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我国企业在国际上遇到的贸易冲突主要是反倾销、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我国有2/3的出口企业遭受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有2/5的出口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每年由此导致的经济损失达200亿美元左右。而只要企业重视国际贸易竞争情报的收集就可以获得以上的信息,从而避免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二、国际贸易竞争情报的收集原则

企业在收集国际贸易竞争情报的时候遵循情报收集的一般原则。国际贸易竞争情报收集原则主要包括三点:第一,企业收集的信息要及时,国际贸易形势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尤其是裁定是否为反倾销时与该类产品短时间的出口数量关系密切,企业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信息的时效性;第二,企业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只有真实准确的信息才能为企业做出合理决策提供依据;第三,收集的信息要适合本企业使用,与本企业的经营活动相关。

三、国际贸易竞争情报的收集

本文从企业获取国际贸易信息情报的信息源来分析贸易竞争情报的收集方法。主要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包括商业网站和政府网站;依赖国家的各种驻外机构进行情报收集;对于一些对企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情报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进行收集。

(一)商业网站

互联网已经成为企业获取情报的一个重要来源,但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射源,这些信息真假难辨,如何去伪存真在海量信息中甄别出真实有用的信息,是情报收集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对此,我们可以关注一些有一定知名度,在业内有影响力的一些网站,作为我们情报收集的来源。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如下网站可以做为情报信息的来源网站:1.竞争情报研究网站,此类网站主要从行业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中的相关数据。如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网址:chinacir.com.cn/ )该网站的数据中心,可免费获得包含了石油化工、能源电力、汽车机械、冶金矿产、电子电器、信息通信、食品饮料、建筑建材、纺织轻工、制药治疗、农林牧渔、文化商贸等12个种类的进出口数据。2.专业网站。在收集国际贸易竞争情报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在行业内有较强影响力的专业网站上的相关信息。行业协会网站上会有行业动态和本行业的统计资料,而在专业学会网站上会有一些标准信息,这些都可以作为国际贸易竞争情报的来源。如中国轮胎商务网转贴于 (tirechina.net/)根据网站流量排名权威机构Alexa.com的统计,tirechina.net在中国轮胎行业网站中排名第一位。3.商业数据库网站。仅仅收集相关行业和地区的进出口数据是不够的,还应该收集一些研究机构对此类数据的看法。如中国贸易数据情报网(ecdata.com.cn/)。该网站涉及中国、印度、英国、韩国、巴基斯坦、加拿大、阿根廷、厄瓜多尔、美国、秘鲁、巴西、智利、西班牙、墨西哥、巴拉圭、哥伦比亚等多个国家的海关数据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有偿提供对数据报告的进一步分析服务。4.竞争对手网站。企业的网站是企业进行对外展示的窗口,通过收集分析竞争对手网站上的相关信息,了解竞争对手的生产经营情况和业务发展计划等信息,获取对己方有利的国际贸易竞争情报。5.国外竞争情报网站。有关国际贸易竞争情报,除了用中文进行搜索外,还要通过有较高美誉度的国外网站来收集信息。比如美国的福德咨询公司(fuld.com/),为美国财富五百强中的半数企业提供过服务。

(二)政府网站

企业可以通过对政府网站的关注来收集与企业发展有关的国际贸易情报。1.在我国商务部网站上收集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的法律法规,尤其是与非关税壁垒相关的法律文件,同时还有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关于非关税壁垒的法律文件,以及与非关税壁垒有关的会议记录等。2.在我国政府网站和外国政府网站同时收集与非关税壁垒有关的最新案例信息,比如案件的审理过程和最终结果;了解主要贸易伙伴国的产业发展动态,收集最新的有关技术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的最新进展。3.在我国政府网站上收集有关WTO成员国贸易信息的通报。

(三)出版物

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竞争情报的收集过程中要注意对公开出版物中所含信息的收集。1.收集政府公开出版的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文件(如税法)、技术标准等。2.收集本行业的专业刊物,从中掌握本行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动态。3.收集本行业国际和国内会议的会议记录,了解本行业国内外企业的生产经营动态。

(四)展览会(展销会)

企业可以通过参加在行业内影响力较大展览会(展销会)来收集与本企业进出口有关的最新产品信息和本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如中国展览信息网上的内容显示每年春秋两季的法兰克福消费品展,在2010年有来自93个国家和地区的4504家客商参展,在展会上企业可以收集到有关国际消费品未来发展趋势的情报。

(五)实地考察

获得最真实的国际贸易竞争情报的最好方式就是到产品的目标国进行实地考察。进行实地考察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企业自己组织人员进行实地考察,一种是企业委托可靠的咨询机构进行实地考察。虽然实地考察得出的结论可信度较高,但花费较大,在进行国际贸易竞争情报收集的时候一般不轻易使用。

在国际贸易竞争情报的收集过程中,一般同时从以上多个信息源进行收集,但是从经济的角度分析,采用最多的是通过网络获得企业所需的国际贸易竞争情报。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日益严峻,企业在国际贸易竞争情报的收集中会有越来越多的来源和方法。

篇8

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许多福利国家的各种福利建构,源自于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意识形态,在若干层面上都面临相同的压力,包括科技变迁减少了工作机会,特别是对低技术劳动者而言,制造业的衰退与服务业的扩张是整体趋势,因而也对福利国家带来一些问题。首先,制造业就业的下滑往往导致更高的失业率,或者周旋于低薪且不稳定的服务业中的所谓“低技术作业”;而人口结构的改变,少子化与高龄化社会的趋势隐忧,年轻工作者的数量减少,分享退休金资源的高龄老年人日益增多,增加了潜在成本;加上新的家庭型态,伴随著女性对性别平等与薪资工作的平权要求,促进了人们在工作和家务照顾责任上更多性别平衡的改变,从而扩大了人民对国家福利供给的需求。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政府对于运用进出口、金融、资本与汇率面的控制进行对总体经济调节的能力却被削弱,并更深化福利政策必须被用于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压力。

简而言之,在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下所建构的以生产与经济竞争为导向的生产福利体制,秉持的是一种社会福利建制与经济发展的零合对立观。这样的全球化新自由主义发展意识形态从工业发达国家开始,以其优势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力量,也引领著许多发展中国家奉为典范,而东亚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起飞过程,更是二战后经常被举例的发展典型。但这样的观点所反映出来的,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化与现代化都依赖于先采取工业先进国家个人主义的价值体系,为了成就现代化转型,发展中国家有些不得不先西化,而其中就会有问题,新自由主义论者认为:市场力量的完善与科技的持续发展终能解决一切,政府所应该做的就是不要干预,如此,所有的国家都可以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获利进步,最终挤身于发达国家之列。但是以战后半个世纪的发展经验来看,全球化发展固然为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带来了若干程度上的经济成长,却也带来许多的社会问题,有待社会政策加以适当的处理。而这其中源自全球化所对劳动者与社会福利所造成的冲击,可以分成以下三类:一,全球化使社会伙伴关系瓦解:全球化发展下,资本快速地流动所造成的国际竞争压力下,劳资双方的伙伴关系逐渐瓦解,而必须重新建立新的经济与社会伙伴关系。新的社会契约强调的便是提升生产力与竞争力,并以竞争式组合取代传统组合。二、对就业的冲击:科技与产业技术的发达,意味著大量机器取代人力工作,低技术含量的工作最后将被机器取代,全球化促使技术快速革新与竞争力提升,也使得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充分就业目标难以达成。三,全球化所带来工作条件与环境恶化:全球化下的劳动市场普遍存在短期,临时,部分工时,低薪的不稳定工作环境,低技术性或传统产业劳动者被迫经常弹性更换工作,实质薪资收入也逐渐减低。

泰勒-顾柏认为在全球化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与塑造政府福利论述主流思想型态的新发展,彼此相互影响,因而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福利国家论述转移。首先,单从形式层次来看,主张以国家干预达成促进经济成长与充分就业的约翰・凯恩斯主义已经失效,经济全球化已经改变了福利政策制定背后的基本假设,之前认定政府在自己国内的政策享有完全自的预设,已遭到彻底,甚至使得多数欧洲国家的社会转向接受竞争力的必要性,必须超越传统上对“再分配的关怀”的说法,十足自由主义的思潮成为政策制定大体方向的基础。这意味着一种结合机会的平等、对工作伦理的强调、仅对那些无工作能力者给予适当的福利、并设法透过社会支出增进其生产力。

显著的例子是鲍德温透过中产阶级角色与劳动阶级利益之观点,分析福利国家的成长,在全球化竞争中取得优势的资本与中产阶级,在福利供给取得方面同样有优势,并开始撤回对以政府为主的福利供给的支持,这样的状况又以一些典型政府福利供给较少、不平等程度又较高之国家中发生为多。换言之,典型新自由主义的福利政策观点认为,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国家的税收越来越少,已没有能力维持国家原有的福利政策,国家的公共支出必须进行削减,新自由主义政策将取代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体现出了国家在社会资源再分配领域所受到的限制。以上的三种转变,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公积金制福利中,都可以看到全球化对社会政策影响的特点,所得的逆分配、阶级的差异、显性劳动者的独厚,和显著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政策观,赋予社会福利政策积极生产价值与竞争力强调的意义。而这样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对于社会福利的影响,是否就如同文献探讨中新自由主义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福利意识型态的终结?从很多表现结果来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2.全球化的影响以及问题分析

首先,全球化是否真的导致福利国家的资本出走?这样的观点假设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无法再对资本流动进行严格的管制,资本基本上来说已经可以在世界各国之间进行自由流动。在这种条件底下,各国为了吸引外来投资,增强经济竞争力,将会在各方面迎合资金的需求,国家之间为了争取资本投入将进行激烈的竞争。其次,资本的自由流动使得企业可以在世界各地进行生产,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就会离开税收高、工资水准高、福利负担高的国家,转向低税收、低工资、低福利的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因此,对企业获利征收高税率及社会支出的国家,将会面临资本外撤到秉持友善投资态度国家的困境,从而会降低国内的就业与投资水准[1]。在这种状况下,福利国家就会面临许多困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的税收减少、失业人数增加。资本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强化了跨国公司等利用转移生产成本或者其他逃避税收方式的效果,因而全球化再这个意义上就削弱了国家提供福利保障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因为福利国家的税收是保证各种福利政策能够实施的支柱。财政税收的下降将会导致福利的资金来源缩水。政府削减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支出就成为一个理所当然、也是必须的选择。在资本的流动可以轻易跨越国家边界的情况下,国家的高比例再分配性税收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各国政府的决策者不但需要考量自身国内的各种状况,也必须考虑其他国家对待投资的各种政策措施。由于各国政策相互之间难以协调,从而使得各国决策者处于囚徒困境之中。

为了获得资本投资的青睐,各国政府会竞相降低税收、调降工资并削减劳动保障水准等。这样的竞争将会导致税收、工资与劳动保障降低到一个最低的标准。因此,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与资金流动强化了资本的结构性权力,资本家在与政府或劳工谈判中拥有了强大后盾和选择空间,福利国家在这个发展逻辑之下将会逐渐转变为竞争型国家。但以上基本上是新自由主义关于国家社会福利政策的观点,相当程度上只能说是理论上的推理,实际上与福利国家的真实状况有多大程度上的相符合还是一个问题。从理论上来看,新自由主义的这种观点是把吸引投资的因素仅仅局限在税收和工资水准上,而忽略了其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把福利国家的社会政策和公共服务视为负担。如此则存在著几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第一,影响国家的经济竞争力的因素仅仅取决于工资和税收水准吗?第二,与第一个问题相连的根本问题是,社会福利发展必然与国家的经济竞争力相冲突吗?第三,福利国家面对全球化的政策选择是否一致?除了英国与美国的新自由主义福利模式之外,还有哪些其他福利模式可供选择?假设新自由主义对福利国家的观点是可靠的,那么就一定会出现有国家为了获得投资而降低税率,或者反过来说,将会有实行普遍福利的国家出现经济竞争力大幅衰退的问题出现。然而,这样的证据在当代21世纪的福利国家当中却是不如预期的,其实从总体上来看,欧洲的高福利国家并没有出现大量资本外逃的情况,相反,国际上很大一部分投资是在这些国家之间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新自由主义关于福利国家走向瓦解,以及国家必须削减福利以适应全球化的这个命题,其实是充满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即使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非国家行为体(例如跨国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实际上,国家在领土之内却对于这些非国家行为体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即使是一个最贫穷的国家,政府对于经济和政治的控制仍能带给跨国公司最严重的损失,政府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并非无关紧要,相反地,跨国公司反倒经常要求助于国家来巩固自身的市场实力和地位。

3.结论

目前更加没有明确的证据显示,欧洲福利国家在面对全球化的相似压力时,有出现所谓的全面趋同“福利向下竞争”,不同类型的福利国家体制仍然保有其明显的特性。显然,有关政府福利角色的论述与福利体制的典型转移,正朝向一个新的方向调整。大体上来说,当传统国家面对到向全球化发展趋势这样的全面挑战时,过去那种以福特式工厂为基本模型的政治经济环境中,透过支持男性养家模式的增强男性劳工阶级利益,强调国家、社会与福利之间的团结角色,过去所秉持的干预式经济发展策略,随著全球化的开放竞争与资金快速流动跨越疆界,已经逐渐无法收效,取而代之的是朝向因应全球化市场竞争为主的福利体系演变,包括推动积极的就业促进方案,工作福利路线,以及更加强调其经济效益的福利支出。以需求出发所维持的传统特定对象残补式福利,自然无法再满足公众的普及福利需求,在经济发展之中透过福利促进生产的积极性,并需兼顾社会公义平等的基础与价值,保障公民身份的社会契约权利才是开源之策。

参考文献:

[1]Mishra Ramesh .Globalization and the Welfare State. General Information. 2016, 35(2002):213C239.

[2]Vic George , Paul Wilding. Globalization and Human Welfare. The Journal of Sociology & Social Welfare,2015(30):17.

篇9

蒙德・W・戈德史密斯在1969年提出了金融结构的概念,他认为金融结构是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之和,金融发展的实质是金融结构的变化,研究金融发展就是研究金融结构的变化过程和趋势。研究金融结构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揭示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通过怎样的渠道和形式从供给者流向需求者以及各种融资渠道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将金融结构定义为金融市场和银行中介在金融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根据金融市场和银行中介在承担金融体系核心功能方面所占的地位不同区分金融体系类型,即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和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本文中金融结构的划分不是按照融资绝对量的大小,而是根据各国金融市场规模与银行信贷规模之间的比率加以确定,比率高的归为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比率低的归为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这里的金融市场是指组织化的证券市场和衍生工具市场,如股票、债券、期货合约和期权合约市场;银行中介是指吸收储蓄存款资金并以自身名义贷给企业等资金需求者的银行等中介机构。

近二三十年以来,各国金融结构以金融市场为主导的发展迹象十分明显,甚至有学者认为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具有明显优势,将成为全球金融结构发展的共同趋势。那么,各国金融结构是否存在以金融市场为主导的发展趋势,一存在此种趋势的原因何在,这种趋势会给世界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下面将以经济全球化为视角对上述问题展开分析。

一、金融结构变迁的实证分析

经济全球化正不断改变着各国金融结构,金融市场在金融体系中所占的份额扩大,而银行中介所占的份额相对缩小。下面,我们用一个25个国家组成的样本对全球化条件下的金融结构变化趋势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参照《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跨国比较》一文中的方法,建立一个金融结构指数,以此来表示各国金融结构的变化趋势,但所选指标与其不同,本文选用4个指标,即股票市值(M)、银行存款(D)、股票交易额(T)、国内私营部门信贷额(P),作为建立指数的指标。这里用股票市值来代表金融市场规模,因为股票是典型金融市场的风险资产,用银行存款数额代表银行中介规模,这两个指标都是静态指标。用股票交易规模和私营部门信贷规模表示金融市场与银行中介的流量规模。

金融体系越趋于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指数越大;金融体系越趋于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指数越小。

我们根据经济总量大小、经济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状况选取25个国家作为样本,样本国家分成3组,A组包括7个主要发达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德国;B组包括11个20世纪末没有经历严重金融危机的新兴市场国家:新西兰、智利、哥伦比亚、埃及、印度、以色列、巴基斯坦、秘鲁、南非、阿根廷、巴西,C组包括7个20世纪末经历了严重金融危机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选用1988~2004年的国别年度数据,计算各个国家在这一期间的金融结构指数,并考察其变化趋势。

首先分析A组国家金融结构指数变化情况,A组的7个发达国家,1988~2004年期间金融结构指数都有大幅增长,其中增幅较大的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过去都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德国金融结构指数从最低值0.4增长到最高值1.2,法国从0.2左右增长到2.7,意大利则从0.1,左右增长到2.3的水平。美国的金融结构指数最高,这一方面因为美国以前就是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健全并且是大多数金融创新的发源地,因此其金融结构指数的期初值就较高且增长很快。将A组中原来是银行主导型和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国家韵金融结构指数均值表示在图1中,可以看出在全球化过程中,银行主导型国家的金融结构指数快速上升,增长了大约5~6倍,而金融市场主导型国家的金融结构指数增长了1~2倍。这说明在全球化过程中,A组中的银行主导型国家有向市场主导型转变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金融市场主导型国家金融结构指数增长相对较少的原因可能是其原来的金融结构指数就已经很高,因此其增长的幅度不大,但其增长的绝对值较大。将A组国家的金融结构指数均值列出,如图2所示,统计期间金融结构指数均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到2002年经济周期低谷时,指数仍比90年代初高出1倍以上,反映出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金融体系越来越趋于金融市场主导型。

其次,分析B组的情况。B组国家的共同特点是在起始时期的金融结构指数都很低,除了个别国家(智利和南非)之外,都在0.5以下,这说明新兴市场国家在开放之前基本上都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B组中每个国家的金融结构指数在期末都比期初有了大幅提高,除南非和新西兰之外的国家都提高了数倍。从图3的B组国家金融结构指数均值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这些国家1998年受到金融动荡影响,金融结构指数下降;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时金融结构指数下降,其他时期基本处于上升趋势之中,均值从1988年的0.5上升到2004年的2.3,增长4倍多。这反映出新兴市场国家对外开放、参与全球化过程中,其金融结构越来越趋于以金融市场为主导。

最后,分析C组国家的情况。这一组是20纪90年生严重金融危机的新兴市场国家,多数国家的金融结构指数在1993~1996年达到高峰,随后在发生危机后的1997~1998年达到低点,然后大多数国家呈现出总体稳定、略有上升的态势(与危机时水平相比)。从C组均值看(如图4所示),期末的金融结构指数比期初有一定增长,但增长幅度比A组和B组小许多。由于发生了严重金融危机,C组国家金融结构指数的变动趋势较为复杂,危机后除1999年出现明显恢复性增长外,2000年以后又出现下跌走势。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从1992~1996年短短的时间中,金融结构指数增长4~6倍,随之而来的就是金融危机,这可能提示我们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膨胀过快有可能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通过对C组中银行主导型国家与市场主导型国家金融结构指数的比较(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市场主导型国家的金融结构指数经历了大起大落,期初与期末基本持平,而银行主导型国家的金融结构指数则增长了一倍左右,而且逐渐接近

市场主导型国家金融结构指数的水平,这也反映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有向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转变的趋势。

二、金融结构变迁的原因和机理

1.原因 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它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可以在全球金融市场进行资产配置。由于全球不同国家金融资产价格相关性较低,根据马科维茨投资组合原理,全球证券投资组合可以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分散风险,提高金融市场投资的单位风险收益率。这样就打破了金融体系中原有资金配置的均衡,一部分资金从收益低的银行存款流向收益高的金融市场,最终导致金融结构趋于金融市场主导型。

Anusha Chari和Peter Blair Henry(2002)研究了风险分担与资产价格。他们认为,当一个国家的股票市场自由化,允许外国投资者购买时,股价会被重新估值10.4%。因为可投资的股票与本地市场的协方差是与世界市场的协方差的30倍,自由化使可投资股票的系统性风险平均下降3.4个百分点。萧琛(1995)认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证券投资组合的战略正在发生变革,对国外证券投资迅速增长,投资组合全球化降低了风险,提高了收益率。以上情况均说明全球投资组合凸现风险分担优势。加拿大学者艾润则通过对1960~1990年数据的实证研究认为:资产组合中引入新兴证券市场股票可以提高收益率并降低风险;新兴证券市场收益与发达国家证券市场收益相关性很低;新兴证券市场之间基本上不存在相关关系。Joost Driessen和Luc Laeven(2003)在假设市场无摩擦的情况下采用了62个国家1996―2000年的数据研究全球投资组合收益率与一国投资组合收益率的差别,得出结果认为几乎全部国家的投资者都可以从全球化投资组合中获得更高收益率。全球投资组合的夏普指数比各个地区投资组合的夏普指数有明显提高,按年度收益率计算,所有国家投资组合的夏普指数平均值提高0.37。比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夏普指数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无论使用本币还是美元表示,发展中国家投资者进行全球投资组合的收益(夏普指数增加值)都高于发达国家。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投资者通过持有全球投资组合提高了收益率,这种情况下,金融体系中原有的资金配置均衡就可能被打破,投资者会将一部分资金从银行转移到金融市场,造成银行存款资金流向金融市场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脱媒”,从而金融结构会越来越趋向于金融市场主导型。

2.机理 如果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这种变动就是投资者不断调整其资产组合、重新配置资产的过程。我们假设银行存款是无风险资产,投向金融市场的资金是投资于一个最优风险资产组合并假设最优风险资产组合已经给定,这样投资者就面临着将资金在无风险的银行存款和最优风险资产组合之间配置的问题。由于全球投资组合提高了夏普指数,投资者为达到获取最佳风险收益的目标,就要调整其在银行存款和最优风险资产组合之间的资金分配比例。下面借助于资金配置模型来说明投资组合全球化导致银行资金流向金融市场的过程。某一投资组合对投资者的效用可表示为该投资或投资组合的收益和风险的函数,即效用函数:

U=F(r,σ) (3)

其中,U为投资效用;r为投资的回报水平;σ为投资的风险程度。

对一般投资者而言,回报给投资者带来的是正效用,而风险给投资者带来的是负效用。对效用函数的确立在理论界有许多版本,被金融学者用得最多的则是下面这个效用函数:

U=E(r)-0.005Aσ2 (4)

E(r)和σ2分别代表投资的预期收益和风险,A为投资者风险厌恶程度指数。一般的投资者都是风险规避者,A为正值,A值越大表明投资者越厌恶风险,因而在函数式中表现为减项。

一般情况下,投资者可以自由选择可投资的资产。资产的种类包括短期国库券、银行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可转让存单、国债、企业债券和股票等。以F和P分别表示给定的银行存款和最优风险资产组合,由rf和E(rp)表示银行存款回报率和最优风险资产组合预期回报率,σf)表示最优风险资产组合预期回报率的标准差,即风险;用C表示由银行存款和最优风险资产组成的完全组合,E(rc)和σc广相应表示完全组合的预期回报率和标准差,用y表示投资到最优风险资产组合的资金比重。这样我们得到下列完全资产组合的预期回报率及其标准差:

对于给定的投资者风险偏好系数A,利用求导的方法解出下列投资者效用函数取得最大值时最优风险资产组合的比重y*,即

解出上式,得出资产优化配置的表达式:

上式表明,投资者投资于最优风险资产组合的比重y*与最优风险资产组合的收益率rp正相关,而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系数A和风险资产组合的方差,σp负相关。

上面的资产优化配置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全球投资组合提高投资收益导致资金流向金融市场的过程。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后,由于本国投资者可以通过跨国投资分散风险,全球投资组合的系统性风险下降,所以最优风险资产组合的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会提高,而无风险资产银行存款的收益率不会有太大变化。另外,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金融市场上,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迅速发展大大地降低了投资者参与金融市场的成本。而且一般情况下,机构投资者能够以较低成本进行国际化投资组合,获取更高资产组合收益。这样可以得出在投资者风险偏好系数A不变的情况下,投资者投资于金融市场的资金比例y*会增大。这说明金融市场开放后,全球投资组合的风险下降,并且伴随着投资者参与成本下降,资金更多地流向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在金融体系中所占比重和地位上升。

三、对金融结构变迁的反思

目前,金融结构由银行主导型向金融市场主导型转变逐渐成为发展趋势,众多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大多数人都对此给予积极的正面评价,认为在当前经济条件下,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可以提供更多的金融创新工具,更有利于高科技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但是,在肯定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正面作用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客观冷静地看到全球金融体系趋于金融市场主导型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银行资金逐渐流向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跨国证券投资迅速增加,全球金融市场趋于一体化。此时,任何一国金融市场上出现意外波动,投资者就会迅速调整其持有的投资组合,从而给全球证券市场带来动荡,进而波及各国的经济安全。

第二,金融市场的繁荣孕育了大量的衍生金融产品,衍生金融工具的广泛使用可能放大经济冲击并使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递。衍生金融工具通常具有较高的杠杆性,而投机成功与否在于人们对市场价格预测的准确程度,任何对市场价格能够产生冲击的因素都可能通过

衍生工具而放大冲击并迅速传递造成全球系统性风险。

第三,金融市场一体化构成实体经济震荡影响的重要传递渠道。由于金融渠道的传递速度显著超过实体经济渠道的传递速度,实体经济震荡在国际上的传播由于金融市场联系而速度更快、规模更大。金融联系加强导致波及效应,而且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重要,跨国投资者对于相关国家的震荡反应相当强烈,加剧了风险的跨国传递。

篇10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上世纪90年代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的趋势是不断地向第三世界,即发展中国家扩散,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确实起到了很强有力的促进作用,但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柄双刃剑,既带来机遇,也面临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贫富差距

虽然从理论上讲,所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从中受益,但绝不是利益均沾。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竞争是首要法则,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使得它们拥有价格制定方面的主导权,从而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能获取更多的利益。这就必然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利益集团集中,使得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二)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稳定性

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和经济冲击。首先,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不够充分,经济结构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跨国资本的进入增大了其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和风险,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上世纪末发生在东南亚的国际金融危机,据估算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以上,使得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其次,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也容易造成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并面临汇率风险和偿债风险,对西方国家的巨额债务支付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经常引发经济与社会动乱。

(三)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转型充满了动荡和起伏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规模、技术、及管理方面比之发达国家均存在较大差距,全球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发达国家的跨国知名品牌及产品充斥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而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的自主发展被抑制,无法实现国家经济的顺利转型。而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分工中,发展中国家也一直受控于发达国家,只能依靠其廉价的劳动力,从事一些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始终处于全球垂直分工体系中的最底端,没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四)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历经几十年的经济全球化运动后,新的全球经济分工格局已经出现: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发展方向,而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基本上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原材料、初级产品供应者,还成为越来越多的工业制成品的世界性加工工场。出现这一新的全球经济分工格局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发展中国家的高新产业技术相对落后,为了参与国际竞争,只能以消耗国内稀缺自然资源和忍受对国家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作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而这种做法所带来的后果将是严重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

应该说经济全球化的确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峻挑战,但同时它也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发展中国家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把握住机会,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实现国家经济发展质的飞跃。

(一)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充分引入和利用外资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发达国家可发挥其资金和技术优势,通过资本和技术的输出和转移,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开拓市场,并利用发展中国家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以获取利润。发展中国家则可以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通过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大量外资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资本严重不足的问题;而国际跨国公司的进入则带来了实用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自己具有国际分工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产业。

(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科技进步

在前面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一直落后、受控于发达国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科技上居于劣势,而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实现了在全球化范围内的科技研究和开发,现代科技创新是世界性的,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科学技术的世界性流动,使得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传播,发展中国家可以进口自己需要的先进科学技术,借助“后发优势”,促进本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篇11

二、商务英语的发展过程

语言学认为,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要了解某种语言的发展规律,只能是通过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密切联系创造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去进行研究。国际商务英语作为英语语言的一种功能变体,其出现和发展首先有其社会历史渊源。在20 世纪中叶,二战结束后,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高速发展的科技和经济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自然而然地需要一种能在国际上比较通用的语言来反映、沟通世界各国人民在科技和经济发展中的思想和活动、进行学术交流和推广研究成果。由于战后的美国在科技和经济方面发展最快,成了举世瞩目的科技和经济强国,所以,美国的官方语言――英语便成了国际上科技和经济活动中最通用的语言交际工具。直到今天,英语的使用人口从400 年前的500万左右,发展至今已数以十亿计。

而商务英语的发展则比英语稍晚一些,是在20 世纪80年代热门起来。国际商务英语的教学与研究也就在20世纪90 年代在中国兴起并很快形成热潮。自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已有300 余所大专院校开设了国际商务英语课程或设立了国际商务英语学科,几所主要的经贸类院校和外语院校不但招收了商务英语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而且还招收以国际商务英语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所以,“国际商务英语”在我国大专院校中已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术语了。近年来人才市场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申请加入WTO 进程的加快,全社会对高素质的外经贸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其中大专院校的国际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倍受外经贸企业的欢迎。这个信息不但鼓舞了早已开办国际商务英语专业的外经贸院校加大办好这个专业的力度,而且也促使许多外语院校加大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在继续办好原有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同时,纷纷开设不同层次的国际商务英语专业,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

商务英语专业知识强, 多以经贸、金融、公关、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内容, 它的实质是商务背景, 专业知识和语言三方面的综合运用。商务英语是为国际商务活动服务的专门用途英语, 它基于英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既有独特的语言共同特征, 又有独特的语言现象。商务英语多使用在国际贸易中, 是企业合作双方不可缺少的交流语言。随着国际经济的迅速发展, 商务英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特别是专门的商务英语通用的语言。商务英语的特点主要在于专业化、口语化和较强的针对性,归根到底,实用性是商务英语最大的特点。它提高的不仅只是说话和语言的能力而是生活和生存的能力。因此商务英语课程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对英文水平、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是向学生传授一种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工作心理,甚至是如何和外国人打交道,如何和他们合作、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等,商务英语在某种程度上是包含在文化概念里的。

篇12

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慢慢成为了一个整体,而且形成了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整体,世界经济活动形成了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形式,这个形式下,经济在发展中逐渐出现了超越国界的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服务转移等形式存在。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经济全球化实现了各国和各地经济相互促进和影响的情况,同时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也出现了经济规则,成为经济全球化运行的保障。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实现了世界经济共同发展,同时在发展经济的时候,生产要素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经济全球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因素的推动,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之间发生的变化。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通信更加的方便,使得很多的跨国公司不断出现,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对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影响力非常高。经济在不断发展中出现了很多的新兴产业,同时越来越多的服务业涌现出来,这样就使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形式更加的多样。

2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1 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发展给我国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有利于吸引外资,对于很多发达国家来说,吸进他们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国的消费市场非常巨大。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我国主要是外资接收国,这和跨国企业在我国进行快速发展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我国在吸引外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也说明了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成长是非常快的,而且引入外资也能在国内资本需求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外商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同时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也被引进,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其次,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国民经济增长中,对外经济贸易的贡献是非常大的。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慢慢成为了贸易出口大国,出口量的增多对经济的增长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以后,我国的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这对更好的发展企业也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危机的出现可以使得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做好预防措施。最后,全球经济化更加有利于劳动力的分配。我国一直是人口大国,这样就使得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也成为了经济发展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加工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这样就使得我国的剩余劳动力被充分利用起来,这样不但可以更好的促进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同时也能更好的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视人才,尤其是技术工人,这样可以保证企业在以后的发展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2.2 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有积极的影响,同时存在着小计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也使得我国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在发展经济的时候,要受到发达国家的制约。经济全球化发展是受到少数发达国家控制的,这些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处于主导的地位,这样就使得国际经济在发展中经济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偏向于发达国家的,这样就使得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受到的限制更加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可以利用其巨额的投资在很多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企业建设,同时可以利用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攻击,这样就会使得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发达国家国内市场在受到我国廉价商品的冲击以后,会导致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受到影响,这个时候他们就会以贸易保护的借口阻止我国产品进入市场,在接受调查的过程中,我国的很多出口企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使得我国经济在发展中受到严重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资金优势将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滥用资源,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经济全球化下,发生产业转移现象不可避免,但为了参与更多的国际竟争,我国只能接受发达国家传导过来的高能源消耗与高污染耗能,成为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输送给发达国家数量庞大且价格低廉的有形物质产品的同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3 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3.1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努力,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在资源配置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仍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与规则,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政企职责分开,政府为了给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应注意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从本质上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使经营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科学、规范并且富有生机和活力,从而使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得到提高。我们还要创造开放、竞争、公平、有序地多元市场环境,从而进一步对市场体系进行完善。

3.2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更是经济大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注重吸引外商资本,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国际投资的质量。通过引进竞争的办法,燃起我国民族工业的竞争意识。国家应该引导有条件的产业和部门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从而使相应的企业追求新技术具有更大的动力,积极完善企业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大的利润。

3.3 关注产业转移带来的问题

应该时刻关注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可能对我国环境、资源以及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在国际经济产业链中一直处于低端的位置。在开放规模被扩大的同时,应密切注意国际游资的动向并加强经济监管,避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漏洞从而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目前,我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是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却非常高,这与经济大国应有的本范并不相符。我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大力度开拓国内市场,提高管理水平,使我国的有效需求与供给能力都得到提升。就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来看,我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势必会受到国外经济势力的打压,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抢占和坚守住本土市场奠定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实行"走出去"的战略。

4 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在发展的时候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的外资引进项目是非常多的,同时在对外贸易方面也得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要受到发达国家的制约,这样就使得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承担着产业转移的不良影响。为了更好的在新经济环境下发展,我国要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同时避免出现产业转移的情况,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做到与时俱进。

篇13

    一、 金融全球化及其表现 

    金融全球化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它既可以指金融资本或金融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也可指现代金融制度在全球的扩展,使世界各国金融政策趋同化,还可以指金融风险意识和金融全球监管共识的达成。金融全球化主要的含义应当是指金融资本或金融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从而使各国经济与金融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的一种客观历史趋势。 

    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一是金融自由化。20世纪8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纷纷进行金融改革、放松金融管制,掀起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金融自由化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制度条件。二是金融市场全球化。全球金融电子网络的形成,证券交易所或证券交易系统的联合或合并,全球性、地区性的金融中心和大批离岸金融市场所构成的覆盖全球的金融市场运作体系,标志着全球统一的 “24小时”全球金融市场的形成,实现了金融交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创新和金融资产的膨胀化。从 20世纪60年代起,各国金融机构先后掀起了金融创新浪潮,随后生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资产迅速增长,不断扩张,全球经济虚拟化。四是国际金融证券化。它包括资产证券化和融资证券化。据不完全统计,仅1996年到 1998年上半年,亚洲市场上通过公开方式发行资产证券达 30多亿美元。从融资方式来看,20世纪 80年代以后国际债券的地位逐年上升,1985年国际债券在国际筹资总额中所占比重首次超过国际信贷,占国际筹资总额的58.9%。五是国际金融资本规模膨胀,全球经济频繁波动。

    1990年以来,国际金融资本规模急剧扩张,无论从总量上还是速度上已经远远脱离了世界贸易和世界总产出等实物经济指标的增长,由于金融市场的内生波动性和全球金融资本无限供给,自由流动,导致金融市场剧烈波动,金融资产价格的暴涨暴跌更为频繁。六是金融监管国际化。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国际金融资本巨额流动于各个金融市场,特别是短期投机资本的追逐投机,潜在的金融风险随时都会发达。墨西哥、东南亚、俄罗斯、巴西的金融危机使得世界各国都认识到金融风险的巨大破坏作用,金融安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安全首要关注的问题,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越来越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巴塞尔协议”、“清迈协议”等的签署,各个层次上的国际银行监督合作的空前发展,等等,所有这些都使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更趋国际化。 

    二、金融全球化对我国经济主权的挑战 

    在金融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金融对外开放不是迫于“胡萝 b加大棒”压力下的开放,而是出于发展经济的自发选择。实行金融开放并逐渐融入国际金融体系的进程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利益,中国与国际金融的互动是一种良性互动。 

    但是,金融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主权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第一,发达国家主导的当今国际金融体系缺乏事实上的公正、合理性,对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具有危害性。发达国家操纵着国际金融市场规则的制订权和主要国际金融机构的主导权,国际金融机构的各种规则制度,基本上是发达国家长期实行的金融管理规则的翻版。虽然规则建立后一视同仁,机会均等,但这种表面上的平等掩盖了实际上的不平等。在现实中,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因为对这一套规则一无所知势必屡屡违规操作而受到惩罚,同时为了获得金融全球化带来的好处而被迫主动对金融管理权限作出某些让步,西方发达国家仍处于 “金融霸权”地位。第二,金融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有形的主权让渡和无形的主权销蚀将对中国的经济主权产生深刻的影响。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向一些国家提供援助时,不仅规定要监督援助

资金的使用,而且还要求受援国改变经济政策,进一步开放市场。这就对一个国家主权构成严重干涉和破坏。一旦中国经济发展出现问题而求助于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干涉中国经济主权亦不可避免。无形的主要销蚀主要表现为金融全球化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国家主权的行使。短期资本的不规则涌入和涌出,国际金融投机者在市场上的作乱,将会引发我国货币汇率波动和资本市场的震荡,在一定程度上将限制中国的利率主权,使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面临冲击的风险。第三,金融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对我国经济主权的挑战。金融危机主要是通过一体化的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从众行为、资产组合选择行为、资产相关操作以及预期心理等复合渠道在国家间传递的。金融市场的跨市场 “羊群效应”和 “交叉感染”ei益显着。金融资本市场的全球统一性,使民族国家依靠传统的领土主权来保护一国的经济利益和安全成为不可能。中国之所以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受损失较小,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国内市场的广阔和中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也与中国整个市场开放程度较低分不开。第四,金融全球化放大了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缺陷,引发信用危机的风险增大,给我国金融监管当局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我国,目前的金融风险从自身来讲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竞争力较差;另一方面是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低,金融改革几近于零,法制建设落后,没有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自我保护能力较差。随着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外资大规模流入、在高竞争、名品牌战略面前,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缺陷因行政手段的掩盖的终结而被放大,极可能引发国内金融界的信用危机,也对我国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