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多种心理问题,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严重的影响,能够减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对于患者的认知疗法是临床康复期精神病常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错误认知和观念进行改变,使不良情绪与行为得到纠正,能够使患者正常的进行各种心理活动,最终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笔者现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认知心理治疗的护理观察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90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在23-59岁,平均年龄为35.18±2.39岁。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缓解或已经消失,自知力已经恢复或部分已经恢复,病情处于稳定状态,但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不是精神病的疾病状态。其中:双向情感障碍患者2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47例,神经症患者18例,应激性精神障碍患者2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实施认知心理治疗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精神症状、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社会支持、家庭支持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工作能力、学习情况等进行收集总结。
1.2.1 治疗阶段 将进行治疗的康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认知心理治疗及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进行认知心理治疗方法。每周进行认知心理治疗1次,每次治疗时间为40-60min。对于此组患者进行护理观察3个月。
1.2.2 认知心理治疗方法 由我科有资历的心理咨询医师开展认知心理治疗。
1.2.2.1 准备治疗阶段 收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各方面资料,其主要包括诱发精神病的社会心理因素、家庭社会背景、人际环境关系、婚姻恋爱史、性格复期精神病患者在安静的房间内并由咨询师与患者进行有关心理治疗的交谈与交流。注意对患者求诊的目的要耐心倾听,并鼓励患者对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进行倾述,在交流中一定取得患者的信任,对于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释,帮助患者能够找出问题所在,对患者的错误认识进行纠正,并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解决的方法。
1.2.2.2 巩固治疗阶段 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反复的认知治疗训练。尤其是针对病情反复的精神病患者,应耐心细致的进行有效的心理分析,对错误认知及时进行纠正,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进行锻炼,以巩固认知心理治疗的疗效。
1.3 效果评定 对于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分别由心理医生用SGL-90[3]进行检测治疗结果,该评定表共有90个条目,其中主要分为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度、强迫、焦虑、抑郁、敌对、偏执、恐怖以及精神病性等症状因子,每一项主要按5级评分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证明心理症状越明显。问卷由心理医生监督发下并同意回收。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分析使用SPSS11.3软件包完成,P
2 结 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GL-90评分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各个项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 讨 论
精神病患者在急性期发病时,由于受精神症状和自我缺乏认知力的影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进入康复期后,患者的精神症状逐渐的消失或者缓解,自知能力能够恢复,因此,在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应适时认知心理治疗方法,并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这对临床康复治疗有重大的意义。从以上报道可以证明,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认知心理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期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认知力,对日后生活质量以及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答其实一开始分配到了一个国家级研究单位,自己放弃了。因为对精神科临床治疗很感兴趣,自愿来到了精神专科医院工作。这也是大部分精神科医生选择精神科的原因。
问社会上会对精神科存在偏见吗?
答精神科医生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也不高,社会上很多人对精神病人的偏见会转移到医生身上。
在参加同学聚会时,常常还会被问,与心理异常的人接触,自己会不会受影响。当然,这两年情况改善了许多,随着心理知识的普及,大众对精神疾病逐渐了解。十几岁的女生也会自己跑到门诊部,说,“大夫,我抑郁了。”
问面对病人,精神科医生是不是很危险?
答这个风险是相对的,它不比在街上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高。所谓的风险也只比内科的风险高一点, 仍然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危险性是存在的,有时候病人的攻击是致命性的,所以医生的压力还是挺高的。进入精神科时,会有专门的安全教育。
一个有经验的精神科医生,能够做到通过看病人的表情、眼神,感觉到病人的变化,判断其是否有攻击性,做到事先预防。在我们医院有很多女大夫,看上去比较文弱,但都能很专业地从事和喜欢自己的工作。
精神科和心理咨询科的区别
问精神科和心理咨询科的区别是在治疗疾病的程度上吗?
答 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各有所长。心理医生擅长心理治疗,对轻型的包括焦虑症,强迫症,癔症等神经症型疾病的心理治疗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对重型疾病的诊断和用药治疗的经验不如轻型疾病积累的多。国内部分心理医生未受过精神科临床培训,所以无法诊断和治疗重型疾病。相反,精神科医生主要是用药物治疗重型疾病和轻型疾病,对重型疾病和轻型疾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积累了更多的经验,若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对轻型疾病的心理治疗的经验不如心理医生。因此,对重型疾病和轻型疾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要以精神科医生的意见为主,对轻型疾病的心理治疗要以心理医生的意见为主。要确定精神疾病的诊断要先找精神科医生。
问病人会对精神科抱有偏见,而优先选择心理咨询科吗?
答当前环境下,大部分病人没到很严重或病情发作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先去心理咨询或者去综合医院看综合科。对精神科还是有偏见,认为大部分精神疾病还是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的。
事实上,心理咨询师没有诊断疾病资格,如果怀疑有精神疾病一定要先找精神科医生确定病情,诊断出来是重型精神疾病还是轻型疾病,看它适不适合心理治疗,如果适合心理治疗的情况下,再去找心理医生。患者需要有这个观念。除非心理咨询师本身是医生。
问有的人说,心理咨询师靠说,精神科医生靠药,这样的说法准确吗?
答心理咨询师靠说不全面,因为不是简单说的问题,它还有好多治疗的理念和系统方法。如果从不用药的角度来说还是对的。
精神科医生只用药,也不太准确,精神科医生不单是用药物治疗,其实是一个综合的治疗过程。在面对重型精神病患者时,肯定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但一些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精神科医生也会去利用,国内很多精神科医生本身就受过很好的心理治疗的训练,本身也可以做心理治疗。
药物的副作用大吗?
答一些传统的观念认为精神疾病药物的副作用很大,这是一个误区。比较老的精神药物副作用确实比较大,但是现在的药物发展越来越先进,副反应已经很小了,再加上医生合理用药的话,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的副作用。出现副反应的机率并不比内科用药更大。此外,副反应在用药一段时间后会逐渐耐受和消失。
问简单介绍一下精神科的治疗过程。
答首先是明确诊断,这很重要。精神科的医生不能靠依靠设备、仪器,只能靠自己的大脑,根据精神科的基本理论,通过和病人进行专业的交流去发现患者是否有精神症状,再归纳出来的症状群。这个过程专业上叫做精神检查。就相当于内科的物理检查。其后医生根据诊断标准作出疾病诊断。这个过程一般需要半个小时,疑难病例大概需要3到4次。
然后治疗上会分为重型疾病和轻型疾病。重型疾病以药物治疗为主,配合一些物理治疗方式,包括电击疗法,只能做配合治疗,不做常规治疗。主要是通过一个短暂的电流刺激的方式起作用,这个过程一般是安全的;对待轻型疾病,例如轻度焦虑症、抑郁症等一般是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治疗;纯粹心理因素的,以心理治疗为主。
精神病患者的家庭护理
问您对精神病患者在医院还是在家治疗是怎样建议的?
答刚开始发病的时候,大部分家属都倾向于先呆在家里观察,尤其是对于年轻患者来说,除非病人已经严重到控制不住,伤害家人、他人或者自己,有严重暴力行为的时候才会选择住院。
我们会根据疾病的不同情况、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建议。一种情况是病人症状比较重时,有伤害行为时,另一种情况是病人病情比较复杂,需要在医院进行治疗,调整药物等,因为这样的情况放在家里会有一定的风险性。比较轻的情况下,门诊治疗和家庭治疗都可以的话,我们会建议在家治疗,因为医院床位有限,家庭环境好,对病人康复要更有利一些。
问家人在护理精神病患者时,要注意些什么?
答第一,要树立科学的治疗观念。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精神疾病是一种“病”,不仅仅是很多人所认为的心理问题,或者一个思想病。因为大部分的精神疾病都是有生物学基础的,大脑本身的生物基础出现异常,使病人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支配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所以亲友一定要知道他们确实患病了,有了这种观念,家人就不会过分地责备、埋怨他们,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并且知道他们是生物学疾病以后,大部分人是需要医生提供药物治疗才能痊愈,而不能仅仅通过心理治疗,家人的劝慰,甚至相信迷信。
第二,对于需要用药物干预的病人,一定要督促病人遵医嘱按时用药,这是家庭护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很多重型精神疾病都需要长期用药才能稳定病情,如果因为停药使得病情复发、加重的话会增加治疗难度。
篇3
临床治疗精神疾病过程中,心理疗法是一项较为重要的环节,自对精神障碍的治疗中起源,目前被临床在各科疾病治疗中应用,或称心理教育、心理疏导,发挥着理想的辅助治疗的作用。本次研究选择某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 100 例,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0 例划分,对照组行精神科疾病常规治疗,观察组加强心理疗法的应用,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择对象 100 例,男 53 例,女 47 例,年龄 22~68岁,平均(46.5±3.2)岁。情感性精神障碍 25 例,精神分裂症 43 例,双向情感障碍 9 例,重型抑郁 3 例,强迫症 6 例,惊恐发作 4 例,广泛性焦虑 3 例,其它 7 例。 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0 例划分,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精神科疾病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疗法的应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心理疗法可提高治疗依从性 精神病采取有效治疗,在急性期过后,需行全面整体的心理教育,使患者对医嘱可严格遵守,配合相应治疗,按量、按时服药。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可获得良好的治疗依从性,但患者为双相情感障碍类型时,因维持期和急性期均需药物治疗,但药物副作用及药效不明显导致依从性降低,成为疾病的危险因素,情感调整治疗多自我终止。心理治疗可采用专门的治疗方法及技术,对患者行随时的、经常性的教育,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1.2.2 心理疗法辅治疗效果 ①精神分裂症: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强认知行为干预,并行辅治疗,如家庭治疗、社会技能训练、支持性职业、认知康复等,可使患者在精神症状缓解的同时获得职业技能、社交知识,可获得有效的心理社会干预效果。 ②双向情感障碍:采用药物治疗与心理社会干预的方法对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加以治疗,且教育方式的、结合型的、引导发现式的、逐步推进的认知疗法效果更为明显,认知行为治疗主要针对行为管理、治疗依从和认知重建,包括心理教育。同时,需加强人际关系和家庭的治疗,以增加抗抑郁剂应用和情绪调整的效果,达到改善患者社会、职业、家庭职能的目的。③抑郁:研究表明,心理治疗为抑郁症患者治疗的首选,采用心理教育和药物应用结合治疗的方式,可降低疾病复发率,缓解患者紧张情绪,使重性抑郁得到重视,并获得适当的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④惊恐发作:采用呼吸训练、肌肉放松、认知重建、内感暴露等认知行为均可获得理想效果。 ⑤其它障碍:采用心理治疗对其它心理障碍的患者应用也使症状明显改善,如人际关系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抗抑郁药物应用,对有进食障碍的患者可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1.2.3 心理疗法治疗作用 精神疾病中 , 神经症病情程度相对较轻,治疗方案的选择需依据临床诊断结果制定,若患者为强迫症状,无仪式性动作,只有强迫性思维,或抑郁症、焦虑症的临床症状较为严重但心理疗法无法实施,只能采用药物应用先对症状进行控制,待缓解后再行心理治疗,但对不愿接受药物治疗,或不属上述原因不能采取药物治疗的患者,可首选心理治疗方法。
1.3 统计分析
采用 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行 t 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应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相关指标进行评分,两组治疗前兴趣缺乏、注意障碍、意志减退、思维缺乏、情感淡漠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 见表 1。
表 1 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 SANS 评分比较( ±s)
3 讨论
无自知力通常是精神病患者的最大特征,故多认为采取心理治疗的方法效果不明显。虽然心理治疗无法在精神病急性发作期实施,但在有效缓解精神疾病急性期症状后,心理疗法通过对病因、症状、药物作用、干预方法的讲解,可使患者正视疾病,降低恐惧和焦虑感,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在基本治愈疾病后,重视患者重归社会的问题,帮助患者认识社会,了解自身现状,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避免意外事件发生,显著改善了生存质量。
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同时增加,就业、工作压力增大和竞争压力加剧使人们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精神疾病的发生率随之上升。精神心理疾病已经成为所有疾病负担中排到第三位。目前,大约有15-20%的成年人有精神疾病或者心理健康障碍。随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对提高国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徐州地区精神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及医疗保险支付情况
2.1慢性精神疾病的患病情况
表一显示2010年本院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和精神行为障碍住院患者在不同年龄、性别和参保情况间的人数和构成。
表一 2010年住院病人中常见慢性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及构成
2.2慢性精神疾病住院费用构成
慢性精神疾病住院费用包括住院床位费,药品费,检查费,化验费,治疗费,护理费六大块,其中住院费用中床位费占比10%-18%,药费占比14%-30%,检查费占比10%-25%,化验费占比17%-28%,治疗费占比15%-35%左右,护理费占比7%-15%。
2.3慢性精神疾病门诊费用构成
慢性精神疾病门诊费用包括门诊检查费,化验费,药费,其中药费占比最多,每门诊费用中药费一般占比为70%-95%。
2.4不同医疗保险对慢性精神类疾病患者住院发生医疗费用的补偿[1]
2.4.1徐州地区新农合的政策是参保人每年缴纳30元参保费用,住院治疗精神类疾病报销比例为医疗总费用的35%-70%,实行单病种付费的地方报销费用有上限。
2.4.2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用统筹基金的管理,2011年以前是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一样的统筹基金支付标准和实行月度结算、年终决算的方式,依据医保基金总量的数额按比例结算。
2.4.3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用统筹基金的管理和职工医保一样,例如2010年度某精神病专科医院职工医保住院医疗费用结算率是66%,2011年8月起实行总额预付结算办法。根据我院统计,参加居民医保病人住院费用中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大概在50%左右,其余费用就是个人自付部分。
2.5不同医疗保险对慢性精神类疾病患者门诊发生医疗费用的补偿
2.5.1徐州地区新农合对精神病患者门诊药费给与报销比例为70%,没有上限。
2.5.2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人员,如果鉴定为慢性精神类疾病的病人有大病医疗保险补助每年度4000元/人;慢性病医疗保险补助每年度2000元/人,超过部分病人自己负担。
2.5.3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在门诊无可享受的政策待遇,门诊发生的费用是病人自付。
3 对策及建议
随着期望寿命的延长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精神疾病成为严重威胁人民身心健康水平的一类疾病。而精神疾病病程长易反复、病情复杂、总病程医疗费用较高,同时由于劳动力的丧失,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家庭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和谐。我国目前对精神卫生费用的投入严重不足,精神卫生财政拨款仅占卫生拨款总额的2.3%[2],与发达国家,比如澳大利亚的7%相比,相距甚远。正在构建的医疗保障体系,对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障服务目标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提供了基本保障。但现行的保障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精神疾病患者就医难,就诊比例偏低,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投入严重不足,城市居民和职工因为自付比例过高,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医保结算等原因造成部分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和康复。农村患者的医疗保障正处在完善阶段,各地不同,政策方面对精神病患者的照顾还没有统一的规定,患者的报销比例与就诊医院倒挂,很多人看不起病,或者因病致穷。而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治疗只是治疗的一部分,院外的维持治疗和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社会、家庭和医院要共同建患者的全程治疗立一个长效机制,从多方面入手才能给与保证。从对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和门诊治疗费用分析来看,目前对精神病患者的医疗保障的水平还是偏低,很多患者由于不能坚持长期治疗,出现复发,反复住院,而精神病专科医院也存在增加床位不足和患者人满为患的情况。
对策:
(一)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投入资金模式。建议政府,加大对精神卫生事业的投入,例如把精神病专科医院纳入公共卫生范畴,由政府出资,承担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建设、日常运转的费用;或者政府提高对精神病专科医院的资金投入,确实能够保障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基础建、大型医用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住院医师培训、离退休人员等费用,不能让精神病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一样在市场机制下生存,精神病患者本身就是弱势群体,作为服务对象单一的精神病专科医院,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政府出资或者纳入公共卫生行列才能够保证精神病专科医院做到提供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收治本来就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精神病患者,让他们看得起病,体现国家、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关怀。
(二)构建合理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康复机构为辅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从社区、村一级的基层卫生机构就把对精神病患者的登记、管理做到实处,由经过精神科专业知识培训的从业人员定期随访,掌握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康复情况,根据病情及时转诊,以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治疗率。同时国家要扩大宣传,提高公众的认识,注重精神、心理的健康,可以在社区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站,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提供服务。
(三)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门诊统筹水平,增加门诊精神类疾病的报销比例。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和农村患者的看病就医问题。政府要引导、鼓励精神疾病患者积极参保,并能给予优惠政策,能够给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以实实在在的实惠。
(四)建议国家在条件成熟的适当时候,把新农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合为一体,对国民的基本医疗保险进行统一管理。
总之,目前徐州地区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保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希望能通过精神疾病患者住院和门诊费用分析,促进政府对精神卫生的投入,建立精神疾病的全程管理模式,发展社区基本精神卫生服务,以提高精神卫生事业的整体水平。
篇5
最新发现
最近英国一项研究表明,通过对大脑扫描图像进行分析,可以预测精神病患者未来病情发展情况,从而帮助医生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对于精神病治疗来说,间歇性精神病和持续性精神病的治疗有很大差别,而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方法判定初期阶段精神病患者未来病情发展状况和发展模式,这无疑给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带来很大困难。
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和维康基金会资助下,英国伦敦国王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研究人员对上百名处于初期阶段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大脑核磁共振扫描,并在其后6年持续跟踪,最终根据这些患者的脑成像数据和其后的病情发展数据,开发出了一种新算法。通过该种算法对处于初期阶段的精神病患者脑成像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区分出哪些病人会发展成持续性精神病,而哪些病人会发展成间歇性精神病。
研究人员表示,虽然该算法还有待继续完善,但这已经证明,通过脑成像扫描,是可以判断初期阶段精神病患者未来病情发展模式的。大脑核磁共振扫描只要10分钟,完全可以用于常规临床检查。研究人员称,这仅是运用脑成像技术辅助精神病治疗研究的第一步,未来还会有更快、更可靠的方法来预测病人的发展状况,从而使医生能够进行更好的优化治疗,避免轻微精神病患者长期因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而遭受不必要的损害。
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有睡眠失调的问题,过去常认为这是精神分裂症的副作用,但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认为,睡眠不好也有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诱因。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日前公告说,该校研究人员对实验鼠进行了观察,发现有些睡眠失调的实验鼠睡眠时的脑电波异常,其大脑前后部之间的脑电波不能协调一致,特别是与记忆有关的海马体和与做决定有关的额叶皮质之间的信息传输出现紊乱。脑电波的这种紊乱情况正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常有的特征。
研究人员马特·琼斯说,与睡眠失调相应的脑电波紊乱,为精神分裂症提供了一种新的病理解释,即睡眠失调本身就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诱因,而不是像过去认为的那样只是精神分裂症的结果。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感觉到,睡眠不好会影响情绪、降低注意力。在长期缺乏睡眠的极端情况下,还会导致出现幻觉、记忆力衰退、思维混乱等情况,这些也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出现的症状。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了人们在面临精神压力时仍需努力保持良好睡眠的重要性。相关研究报告已发表在学术刊物《神经元》上。
2美国 :
公众质疑精神病药品
近日,美国有4位精神健康倡议者用绝食的方法抗议滥用处方药物治疗精神疾病,并要求精神病医生拿出开这些药物的理由。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医生们一直认为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精神疾病都是由于脑部化学物质不均衡造成的,他们使用有助于促进化学物质恢复平衡的药物治疗这些疾病。最近几年,美国抗抑郁药物的用量急剧增加,据药物咨询公司IMS健康部的资料统计,从1998年以来,处方量几乎翻了一倍。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抗抑郁药物,精神卫生专家和患者顾问开始对药物副作用和成瘾性提出质疑。质疑者号召一些精神病学专业的团体如美国精神病学会和国家精神疾病联盟提供确切的依据,来证实精神疾病是脑部化学物质失平衡的疾病。同时,他们也呼吁将注意力转向替代治疗。
国际精神自由支持联合会是组织现在和以前精神病患者进行声援的团体,该会执行理事David Oaks说,上百万患者认可这些处方,因为他们被医生们说服,承认自己有化学物质失平衡。但是没有一条根据可以支持这种说法。
美国精神病学会的医学理事James H.Scully说,在最近的几年里,对于许多精神疾病的科学基础的理解,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希望,必须继续。
在国际支持联合会科学小组供职的帕萨迪纳精神病医生、躁狂病专家Stuart Shipko说,研究表明每天的锻炼、心理治疗以至饮食和营养的改变都与精神病药物疗效差不多,甚至可能会更有效,但是这些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我们的诊断过滥了,有多少疑似为精神疾病实际上只不过是你们家庭生活中的问题,也许他们只是焦虑而已,但是却正在被禁锢于化学药物之中。
3日本:精神病被定为五大疾病之一
2011年7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报告说,由于精神病患者急速增加,今后将精神病作为重点疾病对待,将癌症、中风、心肌梗塞、糖尿病和精神病定为五大疾病。
报告称,2007年厚生劳动省已经将癌症、中风、心肌梗塞、糖尿病列为四大疾病。2008年调查时表明,精神病患者开始激增。相对152万人癌症患者,精神病患者高达323万人。据统计,2009年约3万自杀者的90%是由于患各种精神上的疾病造成的,比因糖尿病死亡的1.4万人还要高出两倍。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成长,老年人痴呆症等精神疾病开始增多。另外日本大地震发生之后,一些专家表示应该对灾民们心理上的关怀和治疗也必须重视。今后,各地区政府也将开始针对减少精神病患者人数,作出一些具体措施。据国立精神和神经医疗研究中心的大野院长表示,“今后将5个人中将会有1人患某种精神上的疾病,减少精神病患者被作为国家政策来推进是非常重要的。”
最新发现
近日,日本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分子精神病学》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首次发现了与日本人的精神分裂症发病有关的一个基因。
藤田保健卫生大学教授岩田仲生等人采集了日本各地约660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约1.2万名健康人的染色体样本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一个人如果体内名为“NOTCH4”的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是特定的类型,其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将是正常人的约1.15倍。
单核苷酸多态性是由于单个核苷酸的变异而导致的DNA序列多态性。
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出现幻想、幻觉、缺少感情交流、对周围事情不感兴趣等症状。岩田仲生说,希望以此研究结果为契机,弄清病因并找到新的治疗方法。
4韩国:全国实施心理体检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2月经我院精神科治疗临床痊愈出院的精神疾病患者160例,其中干预组: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龄17~60岁,平均(35.12±10.21)岁,病程8个月~11年,平均(4.23±1.48)年;对照组:80例,男41例,女39例,,年龄19~58岁,平均(33.45±12.31)岁,病程l0个月~12年,平均(4.75±1.63)年。患者均为我市常住居民;入组时均取得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将160例患者依据出院时间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病程、住院时间、用药种类及剂量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对照组仅在患者来门诊就医时进行过宣教,未进行系统的社区护理干预。
1.2方法 本院的社区护理干预小组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具有高尚、敬业、慎独精神的1名精神科医师及3名精神科主管护师组成。在门诊建立有心理治疗室,工娱室以利于患者的治疗训练。建立干预组档案,登记患者姓名,家属,住址,联系方式,并与患者所在社区居委会联系登记在册以便应激事件发生时能及时沟通处理。主动联系进行1次/w社区护理干预并预约1次/月门诊。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采集资料,对其生活自理能力,心里承受能力,社交能力,用药的依从性及社区周围环境,进行评估,制订相应的治疗护理计划。据病情适时调整计划并予以实施。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2.1服药管理 精神患者获得康复的重要基础在于药物的长期维持治疗,治疗药物虽使精神患者的症状暂时消失,但病理过程仍存,尚未达到真正痊愈,若停止治疗,病情即复发,且无理想的预防复发手段,其疾病性质就决定长期药物维持治疗的必要性,为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应积极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使他们自觉的按时服药,家属要管理好药物,督促患者服药。由于药物的剂量过大,副反应严重,患者自感种种不适或难以忍受,而自行停药,应指导家属督促患者调整用药的时间,尽量减少不适感或再次住院调换其他药物。嘱家属要看服到口,管理好药物,以防患者藏药或者顿服。对拒服药者,应耐心劝说其服药或趁其不备将药投入食物中拌匀服下,保证足够药量。
1.2.2家庭护理 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培养良好的家庭气氛,使患者心情舒畅,也是巩固疗效的主导因素。配合家属使患者居室宽敞明亮,避免噪音,室内干净清洁,使患者心情轻松愉快,同时有计划地进行精神病防治的科普宣教,找出适合自身防范复发的措施,又提高了家属对患者的监护责任感和能力,最大限度地为患者消除诱发因素,为康复提供良好的家庭气氛和环境。
家人的关怀和支持也是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家庭成员对患者的理解,支持,关怀,疏导和鼓励,不但能使患者享受到亲情和温暖,还可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使之提高对各类事情的应激能力。组织学习班或电话联系家属讲解精神卫生知识,常用的禁忌语言等。指导家属细心观察患者各方面的变化,了解其所想所求,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并让其参与适当的娱乐活动,家庭聚会,丰富生活内容,对患者的心理,生理上的康复及人际关系的调节也是不可缺少的。要把握好度循序渐进,不可使其过度兴奋影响睡眠,及时观察行为言语有无异常,随时和医护人员保持联系反映病情以便及时就医。
指导家属掌握一些紧急状况的简单处理以争取抢救时间,如患者的保护性防护,癫痫发作的紧急处理,自缢患者的抢救,服药过量的紧急处理等等。
1.2.3社区护理 要使患者达到社会康复,需要患者工作单位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相互协调配合,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康复环境。因此我们积极与社区居委会,工作单位联系,提高他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了解疾病的规律及防治措施,使同事,邻居给予同情支持,不歧视患者,适当解决患者的经济,工作及生活等问题,依据国家政策办理重症残疾及低保等。安排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减少社会及家庭负担,能使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感受温暖充满信心和勇气,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力。从实现自我价值上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以达到巩固疗效。
1.2.4 有合并其他疾病的护理 对于有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根据疾病分类来组织患者及家属学习相关知识,如高血压病的血压的监测,降压药的服药时间,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监控,饮食的护理等。对于年老行走不便的,应有专人看护,活动时间不宜过长,防止摔倒致骨折等等。
2 结果
经过2年社区护理干预及护理随访,研究组有5例患者因服药依从性差致病情复发而再次人院治疗,回单位工作24例,继续上学的3例,其余继续在家中休养。对照组:再住院人次30例,回单位工作6例。两组间的复发率、再住院率、再就业率的比较见表1。
3 讨论
按护理程序进行的社区护理干预将医院护理延伸到社区,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的服务。本研究显示通过及时、有效、系统的社区护理措施,能够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降低复发及住院的风险,降低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功能,增加其就业的能力。从而最终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和生活质量,保障社会安全,减轻本人、家庭、社区、医院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吴开文.精神疾病康复期社区护理模式构建[J].护理研究,2010,24(6):1593-1594.
[2]贾书磊, 刘桂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照护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19):27-28.
[3]王宪琴, 刘仲发. 张程赭 10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临床疗效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1).
[4]陈小寒,林琳,程天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 2008:62-63.
[5]郭永清. 社区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影响[J].当代护士, 2010.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收集了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首发住院精神病患者458例,男349例,女109例;精神分裂症237例占51.15;情感性精神障碍82例占17.9;酒精依赖37例占8.08;癫痫所致精神障碍17例占3.7;焦虑症16例占3.5;应激障碍5例占10.9;适应障碍5例占1.09;其他59例占12.88;均符合CCMD―3诊断标准。年龄40岁以下273例,40岁以上185例,平均年龄(34.33±5.5)岁。
1.2 方法对各类首发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进行追踪调查、分析,在护理过程中进行系统的临床观察和具体的心理分析。
2 结 果
通过系统的抗精神病治疗,精神症状消失后,患者的心理问题随之产生,主要有:(1)患者缺乏心理准备,悲观地认为得了精神疾病后被人看不起,亲人、朋友、同事都会另眼相看和受到歧视而出现悲观、失望、消极、抑郁等情绪,甚至产生轻生的观念和自杀的行为。(2)患者在出院回归社会前,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焦虑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焦虑出院后能否适应社会和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焦虑出院后的升学、就业问题、工作、婚姻是否会因为患有精神疾病而受到影响;焦虑家属和亲人对自已疏远,家庭不能接纳自已。(3)患者担心发病期间对家庭的伤害和给家庭带来的痛苦,给社会带来的困扰和不安;担心精神病复发时自已不能控制;担心抗精神病药的副反应对自已的身体造成损害;未婚的患者担心出院后找不到对象;已婚的患者担心出院后是否离婚,害怕自已的疾病遗传给后代,害怕子女、亲人离自已远去等等。
3 干预措施
篇8
社区精神病学知识的推广和防治网络的建立,使相当数量的精神病患者得到益处。我国有90%以上的精神病患者生活在社区中。由于社区人群综合素质及对精神疾病、精神药物知识的普遍缺乏,精神药物的管理便显得尤为重要。作者调查了100例在社区接受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多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神经症),其中69例边治疗,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部分已经恢复正常工作、学习(病情稳定期3~5a);26例先后复发住院,2例走失,3例服毒自杀。在69例患者中有45例是家属管理药物,监督病人服药,其余为患者自行管理药物;26例复发患者中20例未能坚持系统用药,6例家属负责保管药物,与孙鸣洲[1]报道相近。
一项精神病患者因复发而返院的统计[1]中,81%的患者因病拒绝服药,自行减药、停药或不规则服药而导致复发(因药物副反应停药者45.5%,自觉病情恢复停药者51.5%,因精神症状停药者3%)。另外有19%的患者虽坚持服药,但因婚姻、家庭、工作等其他原因而导致复发。复发患者中75%以上是患者自己保管药物,25%由家属保管药物。
2 药物的滥用
广义的精神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抗躁狂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物,其中还包括一些巴比妥类及苯二氮艹[]卓类药物(部分甚至是二类精神药品)。精神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精神疾病,调整大脑功能,消除精神症状,恢复精神健康。由于该类药物本身的药理毒性,易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另外,精神药物中有一些具有催眠作用,极易被人们误用。随着社区服务工作、家庭病床的普遍展开、医药市场的开发、大中型药店的兴起、国家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制度的初步实施,极易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滥用、乱用现象而导致某些意外的发生。
病例1:学生,因迫于学习压力,睡眠不好,在村卫生室购得阿普唑仑10片,由于没有遵从医嘱,一次性服下4片,致使该学生昏睡1天,急来我院就诊。
在社区此类事例时有发生,大多因患者不遵守医嘱,只按自觉症状到基层医务室、门诊、药店自购药品服用,极易发生意外。
3 药物与自杀
病例2:男性,患精神分裂症。自己保管药物,因与邻居发生矛盾,冲动之下吞服奋乃静100片、舒乐安定100片企图自杀,所幸抢救及时,未造成严重后果。
病例3:女性,自管药物,因家庭纠纷,吞服碳酸锂、阿普唑伦欲寻短见,幸发现及时,抢救脱险。
病例4:男性,患精神分裂症。病愈出院后上班,因承受不了同事对他的歧视,吞服氯丙嗪(50mg・片)100片,速可眠20粒,经抢救无效死亡。
此类病例3年来我院已接诊20余例,占中毒急诊的90%。 有一项关于社会群体自杀发生率的调查显示[2]:各种精神疾病引起的自杀占自杀原因的第二位,且以服毒方式自杀者占首位,达62%。
4 误服药物现象
在许多有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中,常常有因药物管理不妥、放置不当致使家属、儿童误服而造成意外的。
病例5:儿童,男性,3a。因家人不注意,致使该男童误服五氟利多2片(其母患有精神分裂症,常年服用),我院接诊时已处于昏迷状态 ,经抢救脱险。
病例6:女性。因感冒咳嗽,误把家里没有标签的奋乃静当作咳必清服用2片,所幸中毒量不大。
病例7:男性。因长期胃酸同时患有顽固性失眠,家中备有小苏打片、导眠能,因两药不易区分,一次误服8片导眠能而中毒,经及时输液、静推高渗糖方缓解。
此外,还有个别精神病患者因仇视社会、同事、家人而出现报复行为,将所用精神药物投放到食物或饮用水中,造成中毒事件的发生,对社会、家庭造成危害,应引起广泛注意。
5 讨论
资料显示:精神病患者出院后半年内如停止药物治疗,其复发率高达80%以上。笔者认为,为了加强对此类药物的管理,降低疾病复发率,减少意外的发生,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5.1 做好对精神疾病认识的宣传教育
应加强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卫生知识和一般精神疾病症状常识的宣教,使他们对精神疾病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正确对待所患疾病给家庭、社会带来的不利因素。
5.2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屏障
精神病患者经过治疗,无论处于病情期还是恢复期,大多数患者患有严重的社会功能缺陷,在其潜意识里,总有严重的心理负担,担心社会地位受到歧视,甚至工作、学习、就业找对象等。对这些合理的精神负担应予以科学的解释,耐心细致的做好思想工作,增强防御机制和自我调节能力。适时的心理治疗对疾病的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5.3 做好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
对患者家属进行一般的精神卫生常识、疾病的性质特点、规律、复发早期的临床表现的宣教,可以使患者家属早期的、全面的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还可促进对患者的关心体贴,合理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避免不必要的刺激,为患者创造出一个舒适、宽松的环境。
5.4 做好药品管理使用的宣教工作
精神疾病同其他病症一样,即使在症状缓解期,仍需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维持治疗,了解和把握药物维持治疗与复发的关系尤显重要。所以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关药物知识的使用、保管是非常必要的。药品要单独放置,且儿童不易触及的地方,并标有名显的标志,有条件者最好能专人负责,不要同一般家庭常用药物混放。
5.5 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提高社区群众的文化知识、精神卫生知识水平,正确对待精神疾病和精神病患者,避免歧视,并给予他们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肯定他们的成绩和社会价值。社会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为精神疾病患者的未来增强了希望和信心,社区临床医生合理的指导应用,使药物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有利于患者服药的依从性。这项工作可通过定期发放精神卫生书刊、随访服务、热线电话、技术指导和对基层医疗单位、农村卫生室、药店、社区服务网点有关人员定岗定期培训,普及药物知识、精神卫生知识,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精神卫生环境。
5.6 提高医、护、药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专科精神病医院医护技人员的专业知识,开展有效的合理用药培训,建立健全门诊、住院病历和患者取药登记,严格规范药品处方使用和管理制度,发挥精神疾病防治的主力军作用,为社会主义文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篇9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15例精神病患者中,男62例,女53例,年龄22~75岁,平均38.5岁。调查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58例,情感性精神病42例,器质性精神障碍10例,老年痴呆5例。这些精神病患者的特点为轻中度患者和心理障碍居多,少数患者因下岗、失恋、无力承担费用,少数家属监护不到位,使患者重新肇事,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社区康复方法:乡村医生调查摸底,建立精神病患者的档案,成立监护小组(精防医生、社区民政人员、家属)。对建档的患者请市级精神病康复中心会诊,确诊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护理方案。药物治疗:按医嘱服用,由精防医生定期进行家访和电话随访,对部分精神病治疗药品给予免费发放,从而为精神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心理治疗:主动接触患者,单独沟通,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关心他们的痛苦,适时给予心理疏导,有利于他们的康复。家庭护理:包括饮食、生活照料、辅导学习康复知识和家庭护理知识,引导患者自觉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
结 果
115例患者中,由父母、配偶、子女等亲戚监护的104例,占总数约90.44%。三无对象人员由村长看护11例,占总数约9.56%。经康复治疗管理后,115例患者的服药率由20%升至77.33%,病情好转率由21.33%升至74.66%,肇事率为零,关锁率9.49%降为4%。
讨 论
患者监护率虽然达100%,但是少部分监护人未能与患者居住生活在一起,只是短时间看望与照顾,不能全面的掌握患者的生活情况、服药情况以及病情变化,更不能培养训练患者各方面的能力,导致患者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的丧失,病情波动与复发,严重的肇事肇祸,危害他人与社会。
虽然我们免费提供部分价格低廉的治疗药品,但是尚有一些药品价格偏高,少数家庭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未能提供必要的正规医治,延误治疗,导致不同程度的社会问题。
服药治疗方面:一些患者及家属认为病情稳定已好转,不再规范继续服药,有些患者不能正视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不再继续服药,有些认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变傻、成瘾不再继续服药,对于“长期服药”或“终身服药”在心理上很难接受不再继续服药,有些缺乏自制力未按医嘱用药等等,导致患者疾病复发。所以合理有药,增加患者依从性尤为重要。
篇10
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我监共有各类精神病患者62例。我监对精神病服刑人员实行集中管理,此期间出现拒食行为的共52例,占83.87%。拒食患者中,均为男性,年龄21-45岁,平均( 34±7.8 )岁;病种包括精神分裂症 32例、抑郁症11例、躁狂症3例,情感性精神障碍6例。均符合《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三版) 相关诊断标准,排除了脑器质性和其他严重躯体疾病;拒食行为出现时间为:进入集中管理区1周内拒食 9例,发生在监狱减刑等获益行为当天21例,发生在人际关系恶化时6例,发生在批评教育等行为时16例;有反复拒食行为史的46例。
2 拒食原因分析:
2.1 从精神症状及心理、社会、躯体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造成精神病患者拒食的原因是受被害、幻听等精神症状影响。其中,被害妄想 6例,占15.53%,表现为患者惧怕食品中有毒而不敢进食;罪恶妄想 3例,占5.76%,表现为患者认为自己有罪,要以拒食的形式来赎罪;疑病妄想 7例,占 13.46%,表现为患者认为自己各种各样不治之症而不愿再进食;幻觉7例,占13.46%,表现为由于幻听、 幻嗅,患者觉得食物难吃或有怪气味,不敢正常进食;木僵和违拗 2例,占3.48 %,表现为患者不食、不语、不动,劝其进食即表现违拗现象。
2.2 是抵触情绪所致,精神病患者由于缺乏自知力,不愿意到集中关押点,他们就以拒食来反抗或发泄不满,此类患者 6例,占11.54 %。
2.3 来自改造方面的原因: 由于服刑人员被剥夺了人身自由,很多个人的基本需要及各种欲望就相应的被限制,这样很易出现不良情绪,对于有精神疾病的服刑人员来说,他们更难理智的处理改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更易出现对抗改造的各种行为,拒食是他们常见对抗表现,从他们的发病时间表现来看,也证实了这一点。
2.4 药物的不良反应 患者服用的药物常会导致肝功能损坏,尤其是并发有其他疾病在同时服用其他药物时,更易出现肝功能损坏,这时有的本身对治疗就不太情愿的情况下,会导致拒食的出现。
3 对策
饮食对于人类的意义,不仅在于满足需要和维持生命,更重要的是通过摄取食物后,供给机体营养,维持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促进生长发育,修复组织,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 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1。精神疾病的饮食与治疗的实施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患者的饮食状况,分析患者饮食障碍的原因,可以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信息。加强饮食护理在这些方面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干预,对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具有重大的意义。
3.1 增强爱心与责任感精神病患者是值得特别同情、关心的弱势群体,精神疾病的饮食与治疗的实施有着密切的联系, 分析患者饮食障碍的原因, 认真研究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拒食患者实行专人管理,以此作为促进患者早 日康复的应尽之责。
3.2 做好言语、行为观察,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主动、热情、礼貌、耐心地与之交流。帮其尽快适应管理区生活;对有抵触情绪者应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对恢复期的患者,事先熟悉其基本情况及病情,有针对性的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对抑郁症患者,应主动沟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消除孤独感;对已具有一定判断能力的患者,可组织患者参加各种游戏、娱乐活动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融洽护患关系,促其自动进食2。
3.3 不断改善患者的饮食状况和进餐环境 许多抗精神病药物会产生抑制食欲的不良反应,因此,对大多数精神病患者应选择容易消化的食品,并经常调整食品的花色、品种,使患者易于接受。同时要注意保持进食环境安静,避免外界环境的刺激,必要时多使用一些促进食欲的语言加强诱导。
3.4 有针对性地采取饮食干预
3.4.1 对患被害妄想不肯进食者,在耐心说教的基础上,鼓励集体进餐,嘱护士可让患者参加分饭,也可让其与其他病友一起,共同进餐,并允许他任选饭菜,还可以当着患者的面先尝几口患者的饭菜,以减轻或消除其疑虑,增加其安全感;切不可在患者面前低声耳语,以免生疑3 ,影响治疗。
3.4.2 有罪恶妄想的患者拒食较顽 固甚至有 自杀企图,要严密观察,反复劝告,必要时可配合电刺激治疗。
3.4.3对疑病妄想和癔病患者,应尊重患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给予暗示治疗、心理治疗,对疑病者可予暗示其病已逐渐好转,争取患者自动进食。
3.4.4 对抑郁症患者和有抵触情绪的患者要了解患者的心境, 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与之交谈,要多谈人生美好,提高对生活的兴趣,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努力说服他们自动进食,同时提倡与他人一同用餐,增加患者对饮食的兴趣。
3.4.5 对多种治疗手段无效的精神疾病患者,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鼻饲饮食或输液, 以保证供给足够的营养摄人。
3.4.6 对因对各种管教原因而拒食的患者,应考虑用综合手段,在保障得到有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强制措施和人性化的关怀,使正常管教能得以实施,不能因为其拒食就迁就搞特殊化,从而影响正常刑罚执行和教育改造。
参考文献
篇11
对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精神康复医院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共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25岁,平均(30.0±3.6),初中文化15例,高中文化35例,大专文化10例,平均住院天数125天,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1 病房管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
1.1 自杀与自伤、攻击行为:自杀是长期住院期间精神病人的心态发展到极端的表现,通常是一种多因素决定的行为,也是常常导致医疗纠纷的原因之一,自伤是自杀未遂的结局之一,他伤是伤害其他病人的结果。因此,预防患者长期住院期间的自杀、自伤、他伤是病房管理和治疗的重要部分。精神分裂症在疾病的回复期往往出现对精神疾病的初步认识,有的甚至病期长达数十年之久,社会及家人不肯接纳,因而更易产生被遗弃、绝望心理,或经过长期治疗病情稳定后对自己既往的病态行为及后果有了一定认识而产生的内疚、自责等心理因素有关。有些患者表现出一种或多种激烈的,超出正常范围的焦虑、抑郁、愤怒、厌倦和内疚的情绪特征,他们对这种负性的情绪体验难于接受,缺乏精神支柱。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易发生人格改变,如易怒、悲观主义、抑郁和冷漠,内向、孤僻的行为,不与家人和朋友交往者;出现自我憎恨、负疚感、无价值感和羞愧感,感到孤独、无助和无望者;均可导致自杀和自伤行为,甚至产生严重的攻击其他病人的行为。
1.2 火灾:在精神科病房中,特别在男病房中,吸烟、电源等管理十分重要。男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吸烟管理,即对他们的烟、火机(或火柴)由病区统一代管,由专人(工娱护士)统一定时发放,统一集中到固定吸烟室吸烟,同时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文娱活动、卫生宣教等护理干预.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护理干预,可以改变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减少对躯体危害,利于对精神疾病治疗,同时降低火灾隐患,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3 外逃: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长期住院过程中逃跑,为每所精神病院屡见不鲜之事,大部分逃跑的精神病患者能被及时找回,但也有少数患者外逃后出现意外,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认真分析患者逃跑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管理对策,对防止患者逃跑,控制意外事故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在封闭管理的病房中,部分患者由于监护人的冷漠,不长时来看望患者,产生严重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回家欲望比较强烈。
2 干预措施
2.1 病房的硬件的管理:[1]病区环境要适合精神病患者住院管理的特点建筑、装修,避免挂坠、触电等。
2.2 病房的软件上管理:对护理人员岗位的设置及要求严格,加强危险物品的管理(如:刀片、剪刀,眼镜、玻璃、火柴、绳索等),做好安全检查及严格的交接班制度(的管理),避免患者长期藏药,消除不安全因素。24小时不断的监护病人,不离视线,,护理人员及时巡视病室,
2.2.1 在封闭病房中,长期住院期间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往往具有隐蔽性、经常性和严重性等特点。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虽然是一系列复杂、多元的相关因素,但仍具有一定可预测性。因此, 完整的护理实施和护理记录是十分重要的。有效的安全干预,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监护管理,有利于维护病房秩序的稳定,患者出现自伤和自杀常常会引发医疗纠纷的发生。
2.2.2 患者出现危险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受精神症状支配,对疾病无认识,使角色不易转变;又因强行留医,所以易产生敌对情绪和攻击行为。[2]灵活运用心理治疗,促进患者角色转变,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因素,区别对待,此外,全面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既往和现在病史中有无伤人毁物等行为,有助于预测此类行为的发生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达到减低不必要损失的目的。当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发生时,护理人员应加强防范,举止要恰当,并掌握语言、行为接触技巧,多予以正性强化,减少激惹,避免不必要的正面冲突。
2.2.3 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病态思维状态下伤害医务人员或其他人员的事件仍有发生,在为病人治疗或巩固治疗期间,仍然需要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有些病人家属由于知识面的局限,对心理障碍的不理解、对心理治疗的方法不能接受,以致起到了支持病人病态思维的作用,违背了医务人员的意愿。精神分裂症心理疾病是复杂多变的,有时却会牵涉到病人周围的人群。作为精神科医务人员应该掌握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心态。做好及时的心理治疗和干预。
3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长期住院精神病人,应从多方面观察了解病人的认知、情感活动,定期有针对性地给病人做心理疏导,必要时给病人做有关自杀、自伤、攻击行为的量表评定或其他抑郁相关的量表评定,以掌握病人当前自杀、自伤、攻击行为的情况,为早期认定和提供支持奠定基础。同时,还应积极取得社会与家属的支持,协助解决不良因素等的影响。对确有自杀、自伤、攻击行为的病人,应立即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改善病人不良情绪,矫正病人不良认识及行为模式,加强医护人员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治疗的力度,最终使病人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部分病人可以达到痊愈,可以回归社会,部分病人家属因受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不愿意让病人出院,长期住院感觉才放心,病人如果长期住院,与社会隔离,不利于病人的康复,反而促进病人的精神衰退和精神残疾,一致不能重返社会。[3]
总之,针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在做好维持治疗的基础上,还应加强相关的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干预,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病人的全面康复,杜绝自杀、自伤、攻击行为等意外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篇12
营造人性化就医环境
*门诊大厅设置两层高通透的共享空间
门诊入口大厅设有两层高通透共享空间,靠外墙两侧为大块透明安全玻璃,尽量利用自然采光,使患者进入大厅后能体验到一种自然的亲切感,减少心理压抑感。
*宽敞的等候空间及公共走道
综合门诊、医技及住院区,均设置比较宽敞的公共走道,净宽为2.7m以上,保证了人流、物流的交通顺畅,同时给患者一种宽敞明亮、心胸开阔的心理感受。
*成人门诊与儿童门诊分区设置,减少相互影响
为保护未成年患者,分开设置成人门诊与儿童门诊,减少相互影响。精神专科门诊的诊室空间比普通门诊稍大一点(约13.5),并在两个诊室之间增设一个逃跑门,便于医护人员迅速离开危险患者,以保护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按精神疾病种类分组设置成人候诊区,其候诊面积比普通门诊大30%左右,并用绿色植物相对分隔,以减少相互干扰。儿童诊室及候诊区则单独设置,该区域色彩比较鲜艳、丰富、活泼,装饰及造型注重细节,以突出儿童娱乐性心理感受特点。
*对老年与儿童病房重点进行了人性化设计
因老年与儿童患者的活动极为不便,为远离重症病房患者的干扰,在住院区的最低楼层设置了老年与儿童病房。同时,在其病房区走道两侧设硬木扶手及防撞带,其卫生间也按无障碍要求进行设置。
儿童病房区,对病房及走道的色彩、空间变化等进行细致地设计,并在同层设置了室外活动场地及屋顶花园,配置了安全、可靠且不易攀爬的防护栏杆,其高度为2.6m,钢化夹胶玻璃在内侧、固定钢架在外侧。
充分保护精神疾病患者隐私
*独立设置心理咨询区
心理咨询区设在第二层,主要采用预约制。其候诊区用绿色植物相对分隔,并从地下室停车后从电梯直接到达。这样可避免精神疾病患者与心理疾病患者之间的尴尬,保护心理疾病患者的隐私,这一点对心理咨询的患者尤其重要。
*设立相对独立的进出通道,避免干扰
该中心配套设置了专科急诊(空间需求较小,仅设诊断室、治疗室、医护值班室和公共厕所)、司法鉴定中心,其各自通道与专科门诊的出入口严格分开,以减少病患之间的精神刺激与面对面的接触。
“开放式”的设计拉近距离
*开放式的病房和护士站
根据精神疾病种类,中心分别设置了老年病房、儿童病房、普通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物质依赖病房等。病房以两人间为主、三人间为辅,根据使用情况对大部分病房设置了氧气接口终端带。除重症病房为封闭式外,其余为开放式病房(可通过门禁系统转变为封闭式),并根据各病房的特殊性进行竖向设置。
精神专科普通病房为相对开放式病房,护士站也为开放式。在护士站前方,设置一块比较宽敞的公共活动区,并设悬挂式电视、乒乓球桌、餐桌等,既方便医护人员的监管,又促进了患者之间的互动交流。
在普通病区,还设置了心理治疗室和监护室,以方便患者的及时治疗。同时,在设计上,通过门禁系统,使开放式病房可变为封闭式。
*病房设置卫生间及热水系统
在相对较轻疾病的开放式病房设置卫生间,定期(如每天2次、每次约1~2h)开放卫生热水,让患者能定期进行洗浴,既可祛除身体产生的异味,又能使患者感到身心舒畅。但是,在重症监护病房没有设置独立卫生间。
特殊重症病房充分考虑安全性
*可开启的外窗设计位置较高
精神卫生中心项目有特殊性的功能房间,如特殊重症病房、发泄室、电抽搐治疗室等房间。这些房间对空调的要求,与普通医院相比无太大差别,但应出于安全考虑,自然通风,可开启外窗的设计位置都较高,且外窗局部采用可开启安全宽度在12以内的上悬窗进行通风,可开启面积比普通医院小。
*双层中空外窗节能又安全
经过多次专题论证和咨询,中心的外窗采用了双层中空安全玻璃,既达到建筑节能之目的,又与传统铁窗栏杆完全不同。使该中心的外观效果,与医院其他病房楼相统一协调,给精神疾病患者一种普通、自然的精神感受。但是,其外窗可开启方式及开启宽度必须严格控制。
*重症监护病房的安全设置
重症监护病房及其护士站均为封闭式,在该特殊病房的同层应设置屋顶活动场所及绿化,并有可靠的安全防护设施。同时,设置了两间最特殊的病房:病房门及四周内墙面采用软包,并增加摄像监控系统,房间内不设电源插座及医疗气体终端,将病床固定在地板上,以防止重症患者意外情况的发生。
在重症监护病房的同层设置电抽搐治疗空间,包括单独出入口、等候区、治疗室及观察室(每床需设氧气接口)。
*物质依赖病房的独立设置
篇13
1.1 一般资料:本组拒食患者中男21例,女35例,年龄12~53岁,平均37.6岁。其中精神分裂症31例,抑郁症11例,民间迷信伴发精神障碍10例,癔病4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民间迷信伴发精神障碍、癔病诊断标准,并排除了脑器质性和其他严重躯体疾病。
1.2 拒食行为出现的时间: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前有拒食行为10例,入院1周内拒食19例,其中入院当天拒食13例,恢复期拒食2例;抑郁症、民间迷信伴发精神障碍、癔病患入院前及入院当天即有拒食行为。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护士首先要认真观察,了解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心理护理。对新入院的患者应积极主动介绍医院环境,帮其尽快适应医院生活。对精神分裂症有抵触情绪者应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平时要与患者耐心交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心理活动。对恢复期的患者,事先熟悉其基本情况及病情,有针对性的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并且要有诚恳的态度,肯定的语气,切莫嘲笑、哄骗[1]。对抑郁症患者,应主动沟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消除孤独感。
2.2 具体措施
2.2.1 被害妄想的患者:在耐心说教的基础上,应避免单独进食,鼓励集体进餐。工作人员可当面先尝,使其认识到大家是分吃同样的饭,以减轻或消除其疑虑[2]。护理人员切不可在患者面前低声耳语,以免生疑。对该类患者经参加集体进餐,并由护士先尝等办法后多可主动进食。
2.2.2 自罪妄想的患者:这类患者拒食较顽固,甚至有自杀企图,应严密观察,反复劝告,必要时可配合电刺激治疗。
2.2.3 木僵患者:护士要亲自给患者喂食。喂时态度和蔼,耐心说服,动作温柔,不流露厌烦态度。也可将饭菜放在其旁边,护士在附近观察。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鼻饲饮食,以保证供给足够的营养摄入。
2.2.4 抵触情绪的患者:应从关心入手,与病人耐心交谈沟通,一方面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使其尽快适应新环境,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与之交谈,对他们进行心理支持,给予关心,取得好感,从而减轻抵触情绪,主动进食。
2.2.5 恢复期的患者:由于他们对自己的病情已有正确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护士应主动、热情、礼貌、耐心的与之交流;也可组织患者参加各种游戏、娱乐活动或电话方式与家人联系等,融洽护患关系,促其自动进食。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对有模糊认识的患者言传身教,讲述自己的病情演变经过及心理变化过程,往往起到较好效果。
2.2.6 抑郁症患者:要了解病人的心境,给以关心、同情,要多谈人生的美好 ,提高对生活的兴趣,努力说服他们自动进食。
2.2.7 民间迷信伴发精神障碍患者:主动与患者交谈,了解他内心世界、所信仰的神灵,并给以恰当的诱导,对自知力缺乏,不承认精神病的可采取哄骗方法,如:“是某某神派我来专门给你送饭吃的。”往往能主动进食。
2.2.8 对癔病患者:应主动热情接待,尊重患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给予暗示治疗、心理治疗,并说服解释,争取患者自动进食。
2.2.9 输液:对多种治疗手段无效的精神疾病患者,应给予输液,以保证营养摄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