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物流运输的基本方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综观当前现代物流的发展特点,考虑到未来现代物流的总体发展趋势与方向,现代物流对货物运输服务的要求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对运输成本的要求
运输成本在现代物流总成本中占的比重较大,虽然物流组织的形式或供应链的结构不同,但运输成本大体在物流总成本中占50%~90%左右的比例,所以,运输成本的高低,直接关乎物流成本的大小。现代物流对运输成本的要求主要反映在5个方面:1.要具有较低的运输成本。要求运输成本要合理和提供这种运输服务的企业的成本低于社会平均成本。2.运输成本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性。其含义是同一种运输方式的运输供应商在成本较低的基础上,因管理与经营的优势而具有与其他企业竞争的能力;或不同运输方式企业因运输组织方式、服务方式的合理和科学,使完成运输全过程的成本具有系统性竞争优势。3.运输成本比较稳定。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能使成本的波动在合理的、不影响物流总成本的范围内,确保物流系统的稳定性。4.运输成本可以调节和控制。现代物流是一项管理技术,管理技术的特点是应用该技术形成的管理系统随管理对象的改变而可以改变,但在这种改变中,对运输的组织会发生变化,运输成本在这个过程中,就要能够调节和控制,以适应这种系统性的变化。5.运输成本可以不断降低。在物流服务规模化运作的情况下,通过科学合理的运输组织与管理,具备较大的降低运输成本的空间。
(二)对运输时间的要求
无论何种结构的物流供应链系统,完成物流全过程的时间的准确控制,对物流系统的稳定性和发挥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既然运输是物流活动的核心环节,对运输时间的控制就成为很重要的因素。物流对运输时间的要求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对运输时间的准确性要求。从目前物流发展的现状分析,这是一种时间段要求,即通常要求在规定的时间段(如天、小时)内完成运输任务。2.对运输时间的精确性要求。供应链系统对各个环节的衔接具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当这种要求达到较高水准时,运输的送达时间就必须做到精确,如零库存的生产线、JOT(just_on_time)物流系统等。3.运输时间的可调节与可控制性要求。有时由于生产和销售活动发生变动,供应链过程需要调整,以便维持整个供应链的系统效能,这种调整要求运输能从速度和完成运输的时间上进行调节和控制。4.时间的稳定性。物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要求相对稳定,在物流节点上的时间相对容易控制的情况下,运输过程的稳定性将非常关键。
(三)对运输效率的要求
运输效率的高低除取决于运输技术和装备外,较为重要的因素是:1.运输组织的合理性。要求运输企业的服务组织、运输过程的指挥与调度等要科学和合理,适应或符合物流系统对运输组织的高效率要求。2.运输衔接的快捷性。在完成运输的过程中,往往要求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运输与节点作业之间的衔接要尽可能节省时间,以保证所需的运输效率。
(四)对运输能力的要求
运输能力是构建物流系统的基本保障,从宏观的角度,物流系统要求运输基础设施和装备的供给要充足,但从物流的特点出发,所要求的还包括:1.运输能力的适应性。在物流组织过程中物流量的变化中,在服务能力上运输要能够做到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2.运输能力的选择性。物流量的变化往往会导致在批量上产生对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成本承受能力的改变,从而可以选择与过去不同的运输方式来完成运输任务,运输要为这种改变提供可能的条件。3.运输能力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从经营管理的角度,运输能力满足物流服务要求应是基本目的,但从物流效率和成本特征出发,达到这种目的需要经营管理能保证能力提供上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否则,运输能力仅仅是物理上的意义,而没有实际的经济价值。
(五)对运输安全的要求
从物流活动的整体安全性分析,运输的安全性对其具有重要影响,集中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1.运输车辆的安全。从总体上分析,运输车辆的安全既是技术性指标,也是管理指标,只有选择技术可靠的适应物流服务要求的车辆,以及在管理上保证车辆的安全,才能达到安全的目的。2.运输货物的安全。货物安全也是构成运输安全的因素之一,除去车辆自身因素对货物安全的影响,货物安全主要来自运输装卸过程的作业安全,驾驶员按照安全规程进行操作,防盗措施,防变质、毁损等措施。
(六)对运输质量的要求
从目前已掌握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合同中对运输质量方面的要求分析,物流对运输质量的要求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条目既多且细,既包括上述已经涉及的运输成本、运输时间、运输效率、运输能力、运输安全等方面的具体指标性要求,这些要求集中体现了物流对运输服务的可靠性的要求;同时,也包括单证传递、信息传递、信息服务等方面的质量要求,反映了物流管理对运输管理的可靠性、运输组织的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在反映物流服务质量的KPI(KeyPerformanceIn dicator)指标中,相当部分是针对运输过程和环节的,从这种特性考虑,传统的运输是很难做到的。
(七)对运输服务系统的要求
从系统的角度分析,物流对运输的上述六个方面的要求,站在运输发展的高度,即是对运输服务系统的要求,这种从系统角度的要求,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1.要有适应物流网络化运作的货物运输网络系统。要求具备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运输节点设施,要具备保证运输效率的网络化运输服务与组织方式,节点与运输间的衔接要便利。2.运输企业的服务组织要适应运输网络系统发展的需要。运输企业必须通过企业组织创新、服务模式创新、管理技术创新,以运输服务的多样性,运输组织方式的可选择性,适应物流网络化运作方式和运输网络系统建设的需要。3.必须建立具有信息化特征的运输服务体系。信息化是运输网络化和企业服务组织创新的基本保证和重要手段,运输领域从整体上必须具备必要的信息管理手段,并使信息管理手段成为运输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车辆调度、车辆跟踪、货物跟踪、信息传递的基本技术手段,从而建立具有信息化特征的由运输网络和企业服务组织系统构成的运输服务体系。
二、货物运输发展理论的创新问题
现代物流对货物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化、运输经营管理与组织高效化、运输服务质量与水平高标准化、企业经营管理与运作手段的信息化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从现状的货物运输基础设施功能、布局、建设等方面权衡,从既有运输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与服务模式现状分析,从货物运输整体效率、质量、效益角度考虑,传统的货物运输要完全适应这种具有现代经济基本特征的服务需要,差距是明显的,指导上述各个领域发展的基本理论,也因货物运输发展环境的改变而很难完全适应需要,因此,必须进行货运发展理论的创新,以期用新的理论引导货物运输向适应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的方向转型。
(一)建立现代货运的概念,推进货物运输的全面发展
既然传统货物运输已在相当程度上不能很好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要推进传统货物运输服务转型和货运产业升级,必须首先建立新的货物运输发展概念。1.现代货运是在更高水平上发展货物运输的新概念。现代条件下的货物运输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5种运输方式组成,之所以提出现代货运概念,并非指超出既有运输方式出现了一种新的运输技术或服务形态,而是希望通过对既有运输方式注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现代物流管理需要等方面的新的发展内涵,使其在服务效率、成本、质量、安全等方面达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其“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综合运输理论的成熟和应用环境的逐渐具备,对货物运输的整体经营组织和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发展综合运输要求开展的货物运输服务,其内涵和外在表现形态是全新的;现代物流技术的出现,对运输组织效率、成本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改善服务,各种货物运输方式必须从运输基础设施布局、企业经营组织管理、企业经营运作关系等方面做出相应改变和调整,其管理和经营业态与传统运输是不同的。2.应按照现代货运的基本内涵,推进货物运输的发展。现代货运是指在现代经济发展条件下,按照综合运输理论和现代物流发展对运输的基本要求,从追求系统效率的角度与合理的社会综合货物运输成本的层面,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而构建的具有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的货物运输系统。按照现代货运的内涵,推进我国货物运输的发展,将既是货物运输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物流管理技术进步对货物运输的要求,符合现代经济发展和货物运输产业更新的基本规律。
(二)现代货运概念作为货运发展理论创新的基点,缘于经济社会发展背景改变后一系列新的发展命题的出现
首先,货物运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是生产、流通、消费链条的有机衔接者和组成部分,现代化的社会生产活动需要得到高效率货运的强有力的支撑。同时,现代化的货物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质量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明进步具有积极意义。为使社会再生产得以有效进行和提高各个环节的效率,现代化的货运系统是不可缺少的,这是社会再生产对货运发展提出的新命题。其次,我国在新世纪将全面实施推进实现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将在既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将得到更大程度和范围的改善,对高效率、低成本的货物运输系统的需要将更为强烈。从我国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为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国也必须面对货物运输现代化的命题。其三,经济的全球化、区域化和企业的跨国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活动的范围扩大、发展的层次提高、竞争的程度加大,国与国之间的发展竞争激化和对发展机遇的把握要求提高,更需要高效率和网络化、集约化的货物运输发展的全面支持。与此同时,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市场竞争已经不可避免地会更激烈,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运输成本是提升产品竞争力和竞争范围的必然要求。货物运输的现代化正是在经济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的全新的交通运输发展命题。
从我国货物运输系统的整体发展现状分析,我国货物运输尚处于服务水平较低的发展状态,必须尽快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包括货物运输基础设施、政府管理、企业经营与发展、技术装备更新与技术进步等诸多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以便全面提高我国货物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这是现代货运概念作为货运发展理论创新的基点的根本原因所在。这一基点的成立,是建立在以下4个方面的基本命题基础上的:1.宏观经济命题。从宏观经济的高度,货运现代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对货物运输发展战略上的要求,以及构建支持经济发展战略所需要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要求;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方针继续执行,需要从培育现代服务产业角度加快提升货物运输产业发展水平的要求;三是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通过货物运输的信息化和以信息化的货物运输支撑现代物流的发展,从而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要求;四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间的经济分工日益深化及联系越来越密切,需要货物运输在基础设施合理布局、运输组织高效率与货物服务高质量方面的支持;五是科技创新及产业化的发展,既需要货物运输的支撑,也需要货物运输自身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发展;六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货物运输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货物运输可持续发展本身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七是农业和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低成本、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的运输将是基本条件。2.微观经济命题。要实现货物运输发展理论的创新,在微观经济的领域,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要解决发展的若干机理问题。一是竞争对货物运输发展的推动问题。从竞争的意义上分析5种现代货物运输方式的出现,除技术进步的因素外,寻求新的市场竞争手段,导致了不同运输方式的出现,同时,竞争也导致了不同运输方式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在现实的条件下,我国需要谋求通过合理、有效的市场竞争,加快推动货物运输进一步向现代化方向前进,这应当成为货物运输发展的基本法则;二是效率对货物运输发展的推动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氛围中,具有效率的企业和运输方式应当在发展进程中获得成功,确保具有效率的企业和运输方式的发展,是货运发展中应解决好的问题之一;三是价格与成本对货物运输发展的推动问题。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能够以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品和服务的企业及运输方式,将会获得更高利润,从而拥有较好的发展机会。从此角度,合理的价格和不断降低成本,应成为货物运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四是管理方式与服务模式对货物运输发展的推动作用。货运在市场中存在的形态是企业组织,企业的发展无疑将推动其作为经营手段的运输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并不是固化的,往往是以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模式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改进而变化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模式的演进恰恰是发展的重要体现,因此,从微观角度推进货运发展,应将此作为基本前提。3.综合运输命题。综合运输理论一直是我国推进运输发展的重要理论,但这一理论要在实践中得到真正应用,取得预想的效果,需要在应用领域进行理论的创新,应用理论将是综合运输理论目标实现的重要依托。为此,应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运输分工的基本原理问题。综合运输理论下运输分工的基本原理是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市场竞争,但在政府的调控和企业的发展取向作用下,从世界范围的运输发展态势分析,运输分工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运输在效率、综合成本、服务模式的作用下,替代性增强。所以,运输分工的原理应向技术经济为特征的运输效率、综合成本和服务模式的方向转变;二是运输发展的协调原理问题。既然运输分工的原理发生了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的协调中,不应再有太多的人为的判断,而应引进具有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概念,用资源使用成本和环境成本进行控制,为运输分工提供有效的决策信号。4.现代物流命题。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出现,对货物运输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命题,这是本文提出货运发展理论创新命题的基本所在。由于现代物流是在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先进管理技术,明确了现代条件下经济发展对运输提出的基本命题,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物流发展对货运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的命题,现代物流对货物运输发展的要求较过去任何时候经济对货物运输的要求都要全面和具体,物流管理是一种必然出现的技术,货运的适应物流要求的转型就成为必然。
篇2
李小鹏说,交通运输领域新旧业态的融合是老百姓感受最深刻的。例如铁路、公路的互联网售票,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的全国联网,城市交通一卡通的跨地区使用,快递业的高速发展,网约车的规范管理、共享单车的兴起等。“内畅外联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是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他说。
李小鹏表示,铁路、公路、航道、港口、机场、邮政站所等越来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此外,还支持建设了一批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开放式、立体化综合客运枢纽,以及具备多式联运、干支衔接等功能的货运枢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初步建成。
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4万公里,其中高铁 2.2万公里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46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3万公里。
李小鹏说,“十三五”时期仍然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集中建设、扩大规模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成网、优化结构的关键时期。
据交通运输部预计,“十三五”时期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高位运行,高速铁路将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铁路、高速公路、民航运输机场将基本覆盖20万人口以上城市,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将基本建成,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将全部通硬化路,城市轨道交通营运里程将增长一倍。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将基本形成。
让群众出行更便利
李小鹏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的出行需求不断升级,跨区域、跨方式出行日益增多。群众对出行“零距离”换乘和“门到门”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如何提升群众出行的满意度,出行更便捷,选择性更强?
“比如空铁联运,北京的市民可以从北京乘坐高铁或大巴到天津机场乘飞机,老百姓上班通勤、旅游探亲的交通换乘越来越方便。”李小鹏说,旅客联程运输、一票制出行、零距离换乘,大大提升了公众出行的便捷性、舒适性和可选择性。“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加快发展空铁、公铁、空巴等旅客联程服务模式。
李小鹏说,促进联程联运发展,是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综合枢纽衔接是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铁路、民航要承担更多中长途客运量,公路客运逐步从中长途转向中短途,转向对铁路、民航的接驳运输以及城乡客运等方面,使运输结构更合理。
“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转型升级,其组合效率将大幅提高,为提高交通供给质量和效率提供支撑。”李小鹏说,随着国家和地方层面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在多方面积极因素推动下,各种运输方式将加快从竞争、独立发展转向融合、f同发展。
多措并举降低物流成本
“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有利于优化交通运输服务结构,为降本增效提供支撑。”李小鹏说,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是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保持我国经济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
2016年,我国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49个、收费里程6119公里。通过推进甩挂运输、落实鲜活农产品高速公路“绿色通道”政策、减轻航运企业负担等措施,公路、水路累计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约365亿元。
篇3
实验名称: 运输实验
实验目的:
1. 熟悉并了解运输运作的基本环境和条件;
2. 了解运输公司的订单管理流程;
3. 熟悉运输的车辆调度和不同模式下运输流程;
4. 了解运输公司事物处理方式;
5. 熟悉运输公司的财务管理。
实验准备:
相关准备工作,如注册用户、申请银行帐户、设置基础数据等;
1.输入相应的IP地址,登陆到奥派物流实践平台;
2.单击“学生注册”,用相应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系统;
3.登陆运输角色,进行相应信息注册。
实战任务:
任务一:运输基础环境设置,初步掌握运输公司运作的基础环境和需要设置的数据。
1.注册运输公司;
2.设置运输公司的基础数据信息,包括:驾驶员信息、车辆信息和费用设置等;
3.仓储公司对客户的管理。
任务二:运输订单管理,掌握运输公司订单的处理流程和处理方式。
1.发货单管理以及货物设置;
2.发货单的确认以及相应的车辆路程信息设置;
3.发货单的查询。
任务三:车辆调度和运输管理,了解运输公司的车辆管理方式以及不同运输类型的不同管理过程。
1.车辆调度信息查看;
2.整车的车配货物和零担的货物配车过程;
3.车辆的在途管理,途中的状态维护和上下货操作。
任务四:运输公司日常工作处理,熟悉在日常工作中运输公司对员工和车辆的管理。
1.员工的事物处理;
2.车辆的维护管理。
任务五:运输公司财务管理,了解运输公司收益组成和财务分析。
1.运输费用查看包括运输收入和运输成本;
2.运输公司收益报表查看。
实验要求:
1.掌握注册运输公司;
2.学会管理运输公司车辆、员工、费用等基础信息;
3.掌握运输订单的管理;
4.了解运输车辆的调配信息管理;
5.掌握运输过程包括配车,配货管理;
6.学会运输途中管理,上下货处理和到达管理;
7.掌握运输公司员工日常事物处理和车辆的维护管理;
8.了解运输公司财务查询。
实验内容及步骤:
1.基础设置,作为运输角色登陆运输管理平台后首先要进行基本信息设置。
(1)设置运输公司基本信息,包括运输公司名称、法人代表、注册资金、联系方式、银行账户已经公司简介等信息。
(2)添加驾驶员。
(3)添加定时和即时发车的车辆,已经车辆的行驶路线。
(4)途中状态设置
(5)运输费用名称设置
2.订单管理
(1)新增发货单(发货单包括整车运输和零担运输两种,发货单设置包括运输信息和产品信息两部分)。
(2)审核已经新增的发货单。
3.整车运输
(1)首先,查看即时发车的车辆调度信息。
(2)其次,对整车运输的运输单进行配车设置。
(3)车辆发车。
(4)车辆在运输途中相关城市到达时间、费用管理。
(5)车辆到达管理。
4.零担运输。
(1)首先,查看定时发车的车辆调度信息。
(2)查单零担运输的发货单信息。
(3)其次,对定时发车的车辆进行配货。
(4)车辆发车。
(5)车辆在运输途中节点城市到达时间设置、节点城市上下货物设置以及相关费用设置。
(6)车辆到达管理
5.系统管理。
(1)添加员工事务名称,对员工进行事务设置。
(2)添加车辆维护名称,对车辆进行维护。
(3)查看车辆维护信息和动态信息。
6.财务管理。
(1)对未缴费费用的运输单进行催费。
(2)查看运输成本和运输收益。
7.统计分析。
(1)查看运输额度表。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书的指导和努力实践,全面的完成了本次运输实验,虽然在其中的零担运输费用管理方面出现问题,但随后顺利解决。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物流运输的定义、基本功能以及各个作业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实验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此实验中,我充分了解物流企业相关的运营操作程序,增强感性认识,并可从中进一步了解、巩
固与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了解运作方式,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提高我们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
篇4
1 发展现状
1.1 客运服务
2015年,全省主要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4.15亿人次、旅客周转量641.1亿人公里。近年来全省客运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基本建立了覆盖省、市、县、乡的客运网络,客运市场基本能够满足旅客出行需求,但依然存在区域、城乡、方式发展不平衡,客运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等问题。
1.2 货运服务
“十二五”以来,全省在全面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同时,交通运输物流业进入了整合、推进和提升的新时期,呈现出良好地发展态势,支撑了全省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但是总体来看,全省货运与物流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2 发展形势及要求
2.1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的新要求
物流、旅游、商贸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民众对运输服务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对出行的要求已经不仅仅限于“走得了、有车坐”的基本要求,“个性化、高品质”的需求也将日益提升,运输需求在服务质量和结构方面的要求发生变化。
2.2 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的新要求
运输服务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要加快转变道路运输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式,推进传统道路运输产业转型升级,更加注重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人民群众便捷出行和生产物资高效运输提供保障。
2.3 “互联网+”新趋势的新要求
互联网与运输服务深入融合的良好态势,将加快推进“互联网+运输服务”发展,对于新常态下释放市场活力、培育新增长点、引领行业转型升级、打造创新创业平台、保障改善民生、推进运输服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3 总体思路
3.1 发展思路
o紧围绕“四个交通”发展,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市场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加快形成安全可靠、便捷舒适、经济高效的现代化运输服务体系,实现服务质量、服务能力、管理效能全面提升,提供更高水平的运输服务保障。
3.2 目标构想
3.2.1 近期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高效、经济、可靠的多式联运系统以及统筹城乡、衔接紧密的多层次客货运服务网络,公众出行更加便捷,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在国际道路运输方面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国际运输便利化程度显著增强;邮政与农村物流融合发展,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服务“三农”的邮政物流配送网络基本形成。
3.2.2 中远期目标
到2030年,基本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高品质、富有竞争力的甘肃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成为“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交通基础设施能力充分、结构合理、衔接顺畅;运输服务更具品质,群众出行服务更通畅、更便捷、更公平,货运与物流服务更经济、更具有竞争力;安全和绿色低碳环保成为甘省交通运输的显著特征;科技与人才、改革与创新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4 发展策略
4.1 客运体系发展策略
4.1.1 建设便民经济的城乡客运服务系统
完善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在城乡公路干道沿线规划建设港湾式停靠站、沿途招呼站,并配套完善候车亭、站牌等设施。
完善农村客运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农村客运班线通达深度;通过优化调整线网布局、新开辟班线等方式,发展和完善镇村客运网络;鼓励支持客运企业对偏远地区开行隔日班、周班、节日班以及预约、包车等灵活运营模式,解决特困地区农村客运班车“开得通、留得住”。
4.1.2 完善多层次的城市客运服务系统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车辆技术管理。加快公交换乘枢纽建设、BRT系统建设、智能公交系统建设,推动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场站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通过实施科学的规划调控、线网优化、设施建设、信息服务等措施,加快优化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设置,提升调度运营水平,改进公交信息服务,进一步提高覆盖率、准点率和运行速度,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
4.1.3 建设高品质的城际客运服务系统
提供多元化选择的城际客运服务。依托全省机场枢纽、铁路客运专线和高速公路,加快完善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重要城市快速连通的航空网络、铁路客运网络和高速公路客运网络,构筑甘肃省立体化对外快速客运网络。
城市群(都市圈)同城化客运服务。打破行政区域壁垒,推进城际班线公交化运营,促进城际间公交互联互通;推动机场、高速铁路站等综合客运枢纽共享共用,加强其与城市换乘中心、城市客运站的直达运输服务对接。
多层次城际旅游客运服务。按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有关要求,加快旅游包车客运发展。
4.2 货运体系发展策略
4.2.1 提升运输装备技术水平
推进货物运输装备标准化。积极发展标准化、专业化公路货运车型,鼓励发展集装箱、厢式、冷藏、液罐、城市配送等专用运输车辆和标准车型,探索推进集装箱、托盘等集装单元在货物运输领域中的应用;大力发展经济高效、节能环保船舶,规范和促进内河船舶大型化、标准化;根据航空货运市场发展需求,鼓励引进全货机,实现专业化运行。
发展多式联运装备。加快推进国际标准集装箱在铁路运输中广泛应用,稳步发展铁路集装箱专用平车;研发和推广使用大型化、专业化转运设施装备,运用标准化、集装化装备机具。
4.2.2 推动传统业态转型升级
引导传统运输枢纽场站加快转型升级。坚持“企业主导、政府引导”,推动甘肃省传统货运站场向现代物流园区转型升级,加快拓展现代物流功能、延伸物流服务链条、创新物流服务模式,有效提高甘肃省物流运作效率,降低区域物流成本;依托口岸、内陆无水港,推进电子口岸建设,探索建立联合查验机制,促进一体化通关。
引导传统道路货运企业转型升级。通过政策扶持一批货运企业成为业务领域广、服务功能全、技术先进、组织有效的龙头企业;引导大件、冷藏及危险品等专业物流发展。为小企业的良性发展创造条件。
4.2.3 推进重点领域运输发展
推动国际物流发展。围绕甘肃与中亚西亚国家的点对点联接和直达交通发展,加快兰州集装箱货运站、枢纽编组站和兰州至中亚、俄罗斯、欧洲货运定期班列建设;推动公路甩挂运输、集装箱运输、公铁联运发展,强化公铁联运有效衔接,打造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的交通物流体系。
鼓励大宗物资、鲜活农产品物流发展。依托全省综合运输通道布局,构建覆盖省内各市州、紧密联系国内主要城市和经济区的大宗物资、鲜活农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及各种专业物流的跨区域直达运输系统。
参考文献
篇5
《物流运输管理实务》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对于物流专业知识体系构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该课程的课内实训中,探讨使学生掌握物流运输实践操作技能的方式方法。物流业是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综合服务产业。其中运输服务是物流中的单项服务,从物流行业发展史来看,运输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行业,各种运输方式自身的技术与管理发展都有成熟的体系,运输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形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物流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旨在为运输型物流企业或生产企业的运输部门培养运输一线业务操作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业务主管等,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教学实践,结合该课程内容和性质,摸索出一条操作性较强的课内模拟实训方案。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1、设计课程的整体模式,实施项目教学
该课程授课计划的制定要从横向入手,根据运输方式的不同把教学过程设计三个模块:物流运输管理认知、基本运输方式、运输作业管理。设计十三个项目(即工作过程):1,物流运输管理基础 2,物流运输合理化 3,运输合同 4,公路运输 5,铁路运输 6,水路运输 7,航空运输 8,管道运输 9,整车运输 10,零担运输 11,特种运输 12,集装箱运输 13,联合运输。每个项目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每个项目设计出若干工作任务,共设计工作任务七十四个。采用项目化教学,使教学过程与实际岗位的技能训练融合到一起,融“教、学、做”于一体。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每个项目采用相同的教学思路,分别从各个运输方式的概述部分展开基本理论内容的讲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快进入角色,掌握规律的知识框架体系;在基本知识传授牢固的基础上进行各种运输方式实务的讲解,采用对比法和启发式讲解模式,使学生掌握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实务操作的异同,对于学生巩固旧知识提供较好平台,同时也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潜能。②.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资源优势,采用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用以提高学生的初学积极性。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穿插每个项目的引导案例和案例分析,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效果。分项目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各运输方式下的组织管理实务,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结合自身就业条件,有选择有重点的学习各运输方式下的组织实务,以便有的放矢、明确目标,更好的指导专业实践。
2、按项目设计模拟实训工作任务,进行课内实践教学
根据设计十三个项目(即工作过程),每个项目(即工作过程)设计若干个课内模拟实训工作任务,以教室或实训室为实训场所,积极利用现有资源,根据各个项目的特点有针对地进行实践教学。以公路和水路运输项目为例:①.公路运输项目实训的重点放在线路优化及运力整合,提前制定运输任务(把不同科目的课本作为不同类型的模拟运输物资,把教室里不同小组的位置作为不同的运输地点),安排班内全体学生进行平均分组作为模拟运输公司,小组长做好组内人员各岗位工作分配。在实训过程中分小组填写公路货运单证、模拟运送物资、完成既定运输任务,通过实训锻炼学生团队协作、逻辑思维,以及人际沟通的能力。②.水路运输项目实训重点应放在填制海运单证上,海运单证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下的单证填写较为复杂,熟悉海运单证是水路运输项目教学的重难点问题,学会海运单证填制可帮助学生熟悉海运业务流程,识别专业英文名词,明确填制单证要点,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海运实务的能力。通过按项目模拟实训设计,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各运输方式下的组织管理实务,提高了实践技能,增强了专业从业的信心与兴趣,减少从事专业知识过程中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时间,帮助从事运输工作的学生直接顶岗工作。
每个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围绕项目的训教目标,从学习态度、职业素养、任务完成质量、团队精神等进行综合考核。过程考核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老师评价相结合。每一个项目结束后,都有一个完成该项目的成绩,所有项目完成后得到过程考核成绩。课程的总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即过程考核成绩占70%,期末考试占30%。
3、实施课内实训实践效果
3.1 扩充专业相关实践知识
每个项目制定的实训工作任务,都会通过特定的考察方式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以公路运输项目实训为例,按各小组填单的准确性以及线路整合的优化程度作为评判实践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标尺,并分等级评定记入平日成绩。充分搜集各模块教学实训中涉及到的专业资料,已备有兴趣的同学课下查阅学习。例如,搜集各式各样的交通地图、各式单证样本,方便学生积累业务实践资料。
3.2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课内实训模式是融知识、能力与兴趣于一体,深受学生欢迎,学习气氛活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体,完成任务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每位学生都想努力表现得最好,这就要求学生课前做大量的充分的准备,真自觉地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查找资料,因此,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积极。
3.3 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课内实训,是学生完成每个项目中的实训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的解决通常需要多种能力的运用。学生在完成每个实训工作任务中,得到了实践锻炼,沟通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4 学生对职业素质的理解更加深刻
这种课内实训模式是用实训工作任务驱动完成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在“做中学”,能够实现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行为习惯的提升,使学生不仅会“做事”,更会“做人”,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把职业素质教育渗透于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中”的特色.
4.结语
通过《物流运输管理实务》课内模拟实训,探索该课程的改革,形成面向职业需求的课程教学体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物流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满足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企业需求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但是,教学改革非一日之功,且没有一个固定的目标,它实际上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严格来说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如既往去探索更先进的职业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 肖淑梅:物流运输管理实务,大庆职业学院教学用书,2013.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戴士弘 毕蓉: 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李芳.刘万韬 :《运输管理实务》教学改革探讨[J]潍坊教育学报 2010(05).
篇6
当单一的运输功能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的时候,公路运输企业可以通过契约方式,创建自己的联盟体系,向市场提供多功能的复合服务。联盟的方式可以是比较稳定的长期合作,也可以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进行短期联盟或动态联盟。联盟的对象由客户的需求而定,可以与其他运输方式的企业联盟进行多式联运服务,也可以与仓库、场站进行联合,组成物流的集散体系。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市场空间,还可以与货代、船代、装卸、加工等其它物流功能组成一体化的服务实体。
多式联运不是物流,将几种功能的简单整合也并不等于物流。联盟之后的经营实体应对其功能要素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原有功能要素的优势,挖掘各要素互补性所带来的潜力,开发新的增值服务内容,使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1.2利用运输组织的专业优势,参与商业流通企业的物流配送
国际连锁业的成功便表明了先进的配送体系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在连锁店发展初期,专业的配送体系是现实的。中小型连锁企业对社会配送的依赖可能永远难以摆脱。因此,公路运输业在运输方面的专业性对连锁商同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专业的公路运输企业应积极参与商业流通的物流配送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努力拓展存货管理、物流分拨和配送等方面的业务能力,大力的发展自己社会化配送服务。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电子商务已成为流通领域的新趋势。目前,但目前物流配送和金融支付已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不论是BtoB还是BtoC的商务形式,都需要有物流配送作为其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现代流通手段的变革为专业化的物流配送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1.3改造或新建基础设施,向综合性物流实体进行转化应该说,代表现代物流业最新趋势的还是新兴的、综合性物流实体。综合物流企业具有服务对象广、服务质量高、市场适应性强和规模效益明显等特点。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综合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难以在市场上形成积聚效应。有实力的公路运输企业应积极抓住这一市场机遇,在竞争中争取主动。
在向综合物流转型的过程中,需追加大量的投资,也需要有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配套支持。我们可以利用“入世”的大好机会,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国外成功的物流企业开展合资或合作经营。这方面,国内己有一些成功的范例。
2水路运输业融入物流的方式与途径
鉴于水运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我国在“入世”谈判中所作的承诺相对比较谨慎:允许设立中方控股的合资船公司并享受国民待遇;允许设立合资企业从事所有六项海运附属服务并享受国民待遇;保证外国船舶可在不受歧视和合理的条件下使用港口服务。关于设立独资船务公司问题,我方未作承诺,而是列入了申请免除承担最惠国待遇的例外清单之中。由于我国己允许美国在华设立独资的船务公司和集运公司,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欧盟、日本和挪威等要求在华设立独资公司的呼声也很高。所以,“入世”给我国航运业带来的竞争压力是不难想象的。更令人堪忧的是,发达国家的船公司早在数十年前即已着手物流化改造,我国水运企业显然已经落在了后面,如果不迎头赶上,在未来的竞争中将无异于“以卵击石”,其后果不堪设想。为此,我们应该:
sp;2.1利用航运企业的品牌优势,拓展物流服务范围很多航运企业经过多年的经营取得了良好的信誉,并创建了自己的品牌。企业要充分的发挥自身品牌优势,拓展自己的物流服务范围。对于企业的方式和手段,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既可与铁路、公路、航空和仓储企业合作经营物流;又可以投入人力和资金、拓展服务范围、独立经营物流;还可以与国外物流公司合作,吸收外国先进的物流经验。一些与大宗货主有长期协作关系的船公司,大力发展提高企业的采购、销售和配送能力,扩大自身的物流服务范围。
2.2整合海运附属业的现有功能,组织综合物流服务根据世贸组织(WTO)的界定,海运附属业包括船代、货代、装卸、仓储、集装箱场站和结关等六项服务。信息渠道广、集成性强、固定投资不大、经营风险较小是这些业务的主要特点。现在,很多海运附属业实体已经成为多项功能的复合,有的甚至与船公司、港口有直接的产权关系,容易达成利益趋同。这些实体面对的问题是怎么把这些功能进行最优化的整合,利用这些功能的互相互补性,挖掘整体潜力。外代、中货、中外运等海运附属企业在国内外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网络体系,但网络资源尚未被完全挖掘,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另外,附属服务业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根据客户需求,量体裁衣,以“劳务输出”的方式,提供货物包装、储存、拆拼箱以及报关、报检等方面的特色服务。上海的“绿色服务”、广州的“驻厂服务”等都是较成功的范例。
2.3建立以港口为依托的物流基地,扩大增值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港口是货物集散和信息交流的中心。港口除发挥自己的本身职能外,还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传统的装卸和储存功能为依托,扩大产品增值服务的范围,提供诸如货物换包装、贴标签、散件组装、修理、退货处理以及简单性加工等方面的增值服务,使物流真正成为客户生产和销售的一部分。此外,以港口为中心的信息交流亦应从目前的分散状态转变为集中、增值的过程。投入大容量、高精度的电子信息系统,建立港口的基础信息平台,对第三方物流商、客户、海关、银行等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整理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从而提高物流效率,使信息在流通中产生增值,强化物流的增值功能。
3传统仓储业向现代物流的转化
在现代物流发展的过程中,传统仓储业也面临着如何向现代物流转化的问题。我国仓储业应该从基本的仓储服务和仓储增值服务两方面同时入手,改进企业的物流服务水平。
3.1基本仓储服务的主要内容及其改进策略
3.1.1仓储网点仓储企业应选择合理的仓储网点和仓库类型,尽量使自己成为现代物流企业的仓储网点。同时,企业还应具备为具体客户提供网络仓储的能力。
3.1.2存货战略仓储企业可以帮助客户制定存货计划,选择合适的存货策略,降低不确定性因素对存货的影响。
3.1.3存货管理仓储企业可以为客户制定存货管理政策,实施存货控制及存货计划,包括配送需求计划(DRP)等等。
3.1.4仓库管理现代仓库管理正在向技术密集型转型,专业仓储企业应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存储功能和信息化管理的研究上,并在成本一质量之间做好利益权衡。
3.1.5信息服务仓储企业应充分利用信息集中的优势,通过合理加工和利用,使物流信息增值。
以上功能构成了现代仓储企业的基本服务平台。基本服务面向公众,必须满足可获得性、服务一致性和服务可靠性要求。可获得性是指任何客户在任何时间产生以上服务需求时,仓储企业都应有能力提供相应的服务来满足,特别是当这些需求的波动较大时,仓储企业是否有能力调剂供需、满足客户的需求,将是衡量仓储服务可获得性的关键因素。服务的一致性是指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企业的不同部门以及不同的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所享受的服务应该具有一致性。服务的一致性要求企业应该在基本服务平台上建立服务规范标准。作为提高竞争力的一种手段,仓储企业还可以实行承诺制,亦可通过IS09000或IS014000的质量认证。服务的可靠性主要描述仓储企业在业务组织过程中,面对各种突发性故障或失败的补救能力。实际业务中如果发生商品残损或灭失、单证不全、分类不清等问题,恢复正常供给所须的时间是衡量仓储企业服务可靠性的重要指标。
3.2现代仓储企业的增值服务仓储企业提供的超出基本服务之外的额外服务通常被称作增值服务增值服务是指对具体顾客进行的特殊服务,是超出仓储企业基本服务方案的各种延伸服务。仓储企业的增值服务表现为承诺零缺陷的各种可选方案,零缺陷是物流可得性、作业绩效和可靠性的最高水准。按增值的主要领域不同,增值服务可分为:
3.2.1以顾客为核心的增值服务。向客户的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如仓储企业在代表销售商向消费者配送计算机整机时,可以附加提供软件安装等方面的服务。
3.2.2以促销为核心的增值服务。仓储企业通过对客户物流量的分析,可以掌握销售量变化的一般规律,并可适时向客户提供刺激销售的各种额外服务,如广告宣传等等。
3.2.3以制造为核心的增值服务。仓储企业可通过独特的产品分类和递送来支持制造活动。在JIT生产制下这种服务显得十分重要,如将软管切割成各种不同的长度以配送给制造不同规格的水泵厂就是一种以制造为核心的增值服务。新晨
3.2.4以时间为核心的增值服务。在开始配送之前,仓储企业安排专业人员对货物进行分类、组合和排序,以减少不必要的仓库设施和重复劳动,最大限度提高服务速度。如提供防伪、限时送货、信息传送、24小时值班制等等都是以时间为核心的增值服务。
仓储企业的增值服务虽易列举,但却难以普及,因为这类服务一般用于满足顾客的特定需求,所以它的安排也是独特的。而且增值与基本服务的区别也并非一成不变,有些增值业务可以随着它的普及而变成标准化服务。然而,不管特定的增值服务如何组织及执行,有一点必须明白,增值服务是物流企业顾客服务的一个发展方向。
传统物流企业在向现代物流的转化过程中,除了吸取外国先进经验外,还要针对自身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在市场转型的过程中,传统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对市场进行调研,重点分析沿海沿边口岸的外贸物流和不同产业密集区的物流需求特点,并根据客户需求,扩展自身物流服务范围,以此来促进企业的升级和转化。要做到这些,传统物流企业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营理念,然后从企业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和人才机制等方面入手,逐步改革传统的经营模式,真正完成向现代物流的转变。
参考文献:
篇7
近年来,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成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教学改革热点,但各高职院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还普遍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运输组织与管理》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包括项目化教学的内涵、课程设计思路、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评价等,最后形成了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方案。
【关键词】
项目化教学;教学改革;运输组织与管理
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院办学坚持职业技术教育方向,坚持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思路及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学院的重点龙头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知识和技能,具备物资储存、运输、配送、货运、采购等能力,能够从事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与管理、国际货运,生产物流运作管理,电子商务配送管理等高端技能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我们在开展教学工作必须以能力培养、岗位需求为主线,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大胆尝试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 《运输组织与管理》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思路
课程项目化改革思路:本课程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在调研社会人才需求和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广泛邀请物流运输行业的专家与企业人员等对物流专业所对应运输岗位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分解,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形成以不同运输方式的作业组织流程、单证缮制、运费计算为主线,以运输组织、方案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分为公路货运组织与管理、水路货运组织与管理、铁路货运组织与管理、航空货运组织与管理、多式联运组织与管理、运输方案设计等六大项目主题。课程项目化改革过程中要将职业标准充分融入教学内容中,形成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然后通过项目化教学,真正让学生掌握真实的物流运输工作流程与工作方法,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自觉的认识到每一个项目活动所应具备的知识、素质、方法,从而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 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目标
《运输组织与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重要作用。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必须经过充分的企业调研,根据职业能力的定位与行业专家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学生通过学习本门课程,能够达到以下能力目标:(1)专业能力:熟悉运输费用的基本构成和计算方法,会计算货物运输费用;至少掌握两种及以上运输方式的主要运输单证的缮制方法,会填制这些票证;能按合理的运输组织流程,处理两种及以上运输方式的货运组织工作。(2)方法能力:熟悉现代运输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掌握运输中装卸搬运设备的操作方法;了解运输管理的运作流程、管理理念和基本方法。(3)社会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具有物流活动中的沟通能力、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开拓发展的创新能力。
3 课程项目化教学内容
在对《运输组织与管理》课程项目化改革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根据学生未来实际就业岗位群的需要,结合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够用为度,对内容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删减了应用性不强的教学内容,并对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同时注意与前后续课程的衔接,时刻关注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知识。本门课程在内容设计上选取与运输作业流程密切相关的六个完整项目。
项目一:公路货物运输组织与管理
本项目要求学生熟悉公路货运的基本条件;能分析公路整车货运的流程,画出流程图,填制相关运输单证;分析公路零担货运的流程,画出流程图,填制相关运输单证;了解特种货物运输的相关规定;练习公路运输费用的计算。
项目二:铁路货物运输组织与管理
本项目要求学生明确铁路货物运输的基本条件;熟悉铁路运输装备和设施,掌握铁路货物的托运、受理、承运、装卸、到达和支付作业;分析铁路货物运输的流程;掌握铁路运输费用的计算方法,练习运输费用的计算。
项目三:水路货物运输组织与管理
本项目要求学生熟悉水路货运的基本条件;分析水路进出口货物运输的流程,实践相关工作内容;熟悉水路运输主要单证的内容,练习相关单证的缮制;了解特种货物运输的相关规定;掌握水路运输费用的计算方法,练习运输费用的计算。
项目四:航空货物运输组织与管理
本项目要求学生熟悉航空货物运输的基本条件;掌握航空出口货物运输流程;掌握航空进口货物运输流程;掌握国际航空货物运输及主要单证流转、国际航空货物运单的填写、国际航空货物运费计算等内容。
项目五:多式联运组织与管理
本项目要求学生了解多式联运的组织运作程序;了解多式联运各环节的主要工作内容; 了解多式联运责任的划分方法; 提交一份关于多式联运的调查报告。
项目六:运输方案设计
本项目要求学生了解运输服务的类型和选择方法;了解影响运输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决策的方法;进行运输线路的对比和选择;了解影响运输成本的基本因素,实施成本控制的途径;了解货运企业信息的种类,应用和处理信息的方法。能够制定完整运输方案。
4 课程项目化教学评价改革
实施项目化教学的课程实践性很强,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需要靠平时的积累和训练。在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化。本课程的教学评价改革将考核过程分为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以及项目化课程成绩汇总四个组成部分,其中基本实践能力侧重对学生的理论考核,综合实践能力侧重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等,创新实践能力侧重于对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各部分在总的项目化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权重一次为20%,30%和50%。
5 结论
《运输组织与管理》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从被动听讲转变为积极主动学习,如在运输方案设计项目中,同学们能够根据平时上课积累,广泛的查阅资料,通过小组讨论并完成方案设计。通过大量实践证明,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操作的可行性,为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个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篇8
一、物流分类的理论规范
对物流进行理论研究,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物流进行类型划分。
要对物流进行分类,首先是标准问题,即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划分。从现实来看,物流的服务对象是整个社会经济领域。因此,单纯按照某一个标准对物流进行分类,除了理论上有一定意义,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并不大。所以,这里我们从现实的角度,按照综合的标准对物流进行分类。
按照不同物流方式出现顺序和物流主体的不同,以及物流服务部门所提供的服务深度和广度的不同,一般把物流划分为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近年来,由于物流部门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和项目越来越多,向全方位、多领域的深度和广度趋向发展,所以,又出现了第五方物流、第六方物流的提法。
由于不同物流方式在产生时间、服务范围、服务方式等方面的成熟程度不一样,在物流市场中所占的比重和份额也不一样,从而对理论研究的实践需要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对于不同物流方式的分类研究,在理论上的研究内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研究热度也不一样。
对于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第五方物流和第六方物流的理论研究,主要是探索性的研究。这是因为,这些物流方式出现的时间不长,服务范围不稳定,服务方式还不成熟,在物流市场中所占比重和份额也不多。特别是第四方物流、第五方物流和第六方物流,在数量和市场主体方面的供给和需求都很少。所以,目前对这些物流方式的理论研究,主要是探索性的研究,争论不多,研究热度也不高。
目前,对物流进行理论研究最多、研究热度最高、在理论界存在分歧最大的是第一方物流和第二方物流。
对于第一方物流和第二方物流的定义有很多种,在很多教科书上,把第一方物流定义为生产、供应方自己组织的物流。把第二方物流定义为买方、销售者或流通企业自己组织的物流。这也是最常见的说法。还有的把物流服务的供应方定义为第一方物流,把物流服务的接收方定义为第二方物流。其他定义方法还有很多,但基本上都属于上述定义的不同表述方法,都没有脱离上述定义的窠臼。
按照这些说法,无论是第一方物流还是第二方物流,都属于企业自给自足的物流活动环节,都仍然是企业自我经营活动中的一部分。显然,这些定义都忽略或者说违背了对物流进行理论研究的基本前提条件,那就是:物流是一个建立在社会化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的服务产业部门。所以,上述定义都是错误的。
从现实来看,第一方物流与第二方物流的主要区别,在于提供物流服务的主体不同。所谓第一方物流,是指购销、买卖双方自己组织的物流,也就是自营物流。这种物流活动实际上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从时间上来看,这是最早的物流组织方式。
所谓第二方物流,是指由专业运输部门承担生产、销售方或者购买方的货物运输的物流方式。这一定义有两点需要强调,一是专业运输部门只提供生产、销售方或者购买方的货物运输服务,包括从起点到终点整个过程中的装卸、仓储、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的选择与转换,也包括对货物原始状态的保证,等等。简单的讲,专业运输部门只提供货物运输服务。二是双方属于合同契约关系,作为货物所有者的生产、销售方或者购买方,自己不再承担货物的运输,而是把货物的运输委托给专业运输部门。这样,货物的生产、销售方或者购买方自己就不需要在货物的运输方面进行各种投入,也不需要再考虑货物运输方面的组织管理问题,从而把节省下来的各种要素用于主要的专业化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和费用,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而作为专业的物流服务公司来讲,可以取得长期稳定的客户和业务经营规模,促进物流服务的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实现物流服务的专业化和高效化。成功的第二方物流,可以使双方都获取更大的好处。特别是对于生产经营性企业来讲,会取得比自营物流更大的好处。这是第二方物流产生并且在许多领域取代第一方物流的根本原因。
所谓第三方物流,基本含义仍然是指生产经营性企业把自己的物流业务,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公司,物流服务内容基本上仍然限于货物运输。与第二方物流不同的,一是作为提供物流服务的一方,不再是只能提供运输的纯粹运输部门,而是专业物流服务公司。二是专业物流服务公司不但提供运输服务,而且会占在委托方角度,对运输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加快运输速度,降低运输成本,从而降低委托方的经营成本,提高效益和效率。可以看出,在第三方物流方式中,专业物流服务公司已经介入并且承担了委托方在货物运输环节的管理职能,所提供的是比第二方物流更高质量的运输服务。
而第四方物流,则是比第三方物流服务更全面、更先进的一种物流模式。它是在第三方物流的基础上,由物流服务公司向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包括优化库存、采购、订单处理、库存管理,等等,甚至包括产品的市场扩展。能够提供第四方物流服务的专业物流公司,必须具备技术和知识的密集型特点。可以看出,第四方物流已经把物流服务公司从职能上变成了生产、经营性企业的一部分。不但如此,实质上物流服务公司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生产、经营性企业的物流决策管理任务。这种物流模式把双方从经济利益上结合成了一个整体。
关于第五方物流和第六方物流,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严密、完整的定义。现有的研究主要从物流人才培训、供应链物流系统优化、供应链资本运作等方面进行说明。
二、我国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能力。如果把物流经营的资源与条件划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那么,在我国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当中,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性质又有所不同。
从硬件方面来看,我国物流的技术水平和基础设施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严重的短缺“瓶颈”制约现象,不需要进行全面的战略性规划建设。相对来说,我国的物流业在组织管理等软件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比硬件方面的问题严重的多,或者说,目前我国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组织管理落后,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的社会系统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的物流行业现状是,专业经营物流或者以经营物流为主的企业,都在试图建立自己的比较完整的物流系统,从物流的技术设备购置、维修管理,到物流的信息搜集、组织货源、运输甚至装卸、仓储等,都由本企业自己完成。这种所谓的物流系统,并不是在社会化的专业分工基础上形成的,而是出于利益独占、垄断等目的,是对竞争的排斥,实质上是在搞“小而全”。它根本不具备科学组织管理意义上的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反而影响了物流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提高,也造成了物流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时间、地域之间的相互脱节,影响了物流的速度和效率。例如,由于物流的各个环节衔接不紧,或由于数量不足而等待配货满吨(载)运输,由此导致物资和商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滞留时间过长,既增加了物流费用和成本,也影响了企业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2、物流经营的规模化程度低
我国虽然在物流总量上相当庞大,专业的物流服务公司众多,但是,除了铁路、航空、管道等处于垄断地位的部门以外,在其他专业物流服务部门和单位中,真正能够达到经济规模的很少,特别是中小型物流服务公司和单位更是如此。究其原因,除了铁路、航空、管道等垄断性部门以外,主要是由于物流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没有形成紧密的系统,从事物流经营的企业,经营物流的模式基本上还是“一条龙”式的“小而全”。小规模的独立经营使很多物流经营企业难以达到经济规模,甚至连最低的保本经营都难以维持,不得不开展所谓的多种经营。由于没有规模,在投资、技术、管理等许多方面也就难以到位,在物流服务能力和水平上难以满足客户需要,进而导致信誉下降,物流业务的开展更加困难。这种状况在许多经营物流的企业,包括一些较大规模的物流经营企业都程度不同的存在。
3、我国物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从我国的物流业现状来看,我国物流的社会专业化程度还很低,真正能够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物流服务的企业还很少。表面上,我国的物流行业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在物流的各个环节,都有专门的经营单位。如专门从事运输的货运公司和个体工商户,专门提供仓储设施的各种场、站,专门提供货运信息的咨询服务公司,等等。而实际上,这些所谓的专业部门并不是社会经济活动分工的结果。从这些专业物流服务单位的业务活动来看,可以清楚的说明这一点。很多专业物流服务单位基本上都长期处于“找米下锅”的状况,很少有主动上门提出服务要求的。
生产经营性企业的物流外部化,即交由专业物流服务公司来承担,需要具备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物流外部化能够提供比自营物流更方便、更节省、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否则,即使二者处于同等水平,也不可能实现生产经营性企业的物流外部化。而要实现物流服务的高质量、高效率,物流服务单位实行专业化经营是主要的方法和手段。
4、物流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在物流的时间构成中,用于运输的时间,相对来说并不长,大量的时间被用于联系、组织货源,寻找需要物流服务的对象,或者是需要物流服务的单位寻找、联系合适的物流服务单位。这个过程可以叫做物流的联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流服务的供、需双方都在围绕物流进行业务活动,各种相关的信息是业务活动的主要内容。物流的联系时间过长,主要原因是由于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造成所谓的信息不对称。物流服务的供、需双方,都没有掌握有用的相关信息,也难以搜集到直接有用的服务信息。
三、现阶段我国物流市场的建设重点是第三方物流
如何加快我国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实践上已经出现了各种方式的建设尝试,如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物流经营模式、与国际上先进的物流企业合资合作、建设设备现代化的大型物流中心,等等。这些方式和方法,基本上都是按照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的所谓先进模式建设的。而理论界提出的许多措施和方法,基本上也是按照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的所谓先进模式进行设计、论证的。
实施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方式,都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条件:物流服务公司的水平和能力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具备了承担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的能力,能够提供比自营物流更快、更节省、效率更高的物流。如果不是这样,生产经营企业不可能、也无法把自己的物流放心的交给第三方、第四方,也不可能产生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这就如同招聘人才不在于招人而在于招才、被招的人首先应该是人才一样。可见,物流业的发展和提高,关键的问题不在于转变生产经营企业的自营物流方式,而在于尽快提高物流业自身的物流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也可以看出,物流方式的转变和提高,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表现为物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物流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高低不一样,能够提供的物流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范围也不一样。这种阶段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超越。
目前,我国物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真正符合现代物流模式的第三方物流占国内物流市场的比重还相当低,处于从自营物流向第三方物流过渡的阶段,总体上还不具备开展第四方物流的能力和水平。同时,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管理水平不高,加上传统经济体制、陈旧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生产经营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的信任度和需求都不高,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不愿放弃自营物流。这种状况说明,我国的物流业既不具备开展第四方物流甚至第三方物流的能力,也没有足够的第四方物流市场,甚至第三方物流的能力和市场都不足。因此,在现阶段,我国物流业的发展重点和方向,不是物流业的现代化建设问题,而在于如何提高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和能力,尽快实现从自营物流向第三方物流的过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物流成为“第三利润来源”。
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市食品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刘宇,李刚.中国物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J].物流科技,2004,(9):45-48..
篇9
物流业系指物流企业的集合。物流企业是指从事物流活动的经济组织。我国的物流企业可以分为传统物流企业和现代物流企业两大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型社会正在向信息型社会转变,企业的经营方式由垂直的一体化经营到虚拟经营,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知识、信息和创造力上,技术的创新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瞬息万变,企业在赢得竞争优势上比以前的困难更大。
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
从整体来看,我国物流产业还不发达,仍处于传统物流阶段,但已开始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
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发展初具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流设施与技术水平仍有很大的差距。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小,按国土面积和人口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仅为美国的19.6%,德国的9%,印度的25%,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不足,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和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建设明显滞后,物流标准化程度低,不同运输方式的装备和物流器具之间的标准都不一致,影响各种物流功能和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协调发展,影响物流效率的提高。我国目前全部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的企业不足10%;作为企业电子商务最核心的ERP系统,目前已经使用的企业不超过3%;而美国企业70%的业务行为、欧盟企业50%的交易行为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而且电子商务的意义在于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重新整合,但我国却呈现出重商流轻物流、重硬件轻软件、重电子轻商务的趋势。
物流产业仍缺乏现代网络技术的充分支持,如数据库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有效顾客反应系统以及为客户提供退货支持,回收原材料支持,授权跟踪号码的呼叫中心等等,这些使物流配送向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的现代网络技术仍未得到广泛应用。
专业化、系统化、全程化的现代物流开始出现,但传统物流仍占主体。据有关方面调查,在我国的工业企业中,原材料物流的36%和46%是由企业自身和供应商承担的,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占18%;产成品物流中,由企业自理或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完成的比例分别是24.1%和59.8%,完全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占16.1%。
物流产业正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热点,但体制障碍仍然严重制约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我国物流部门条块分割的一个直接后果是物流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不统一。每个部门都自成体系,使物流环节的运输工具,承载设施和设备的标准与规范不统一,导致物流无效作业环节的增加,物流速度的降低和物流成本的上升,影响了物流的效益、快速反应能力和竞争力。
我国传统物流企业
我国传统物流企业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中央直属的专业性物流企业,如专营生产资料的物资储运总公司、商业储运总公司和外贸运输总公司等。仓储主要针对本系统,因此商流和物流分离,受行业行政控制。
地方专业性物流企业,地方物资系统、商业系统的储运公司及粮食仓储系统,受当地行政领导。
兼营性物流企业。集商流与物流为一体的流通企业,比重大,数量多。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传统物流业采用的是单一的职能型运作模式。机构多元化,原物资部、商业部、对外经贸部以及中央各部等均有各自的物流系统。
目前市场上物流企业的主要类型
由传统运输公司或仓储公司演变的区域性物流企业。这类物流企业一般依托原来的仓储系统,并拥有自己的车队,在本地区提供基本的物流服务和部分增值服务。这类企业的物流设施相对比较陈旧,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存在较大的难度。在管理方法和对物流服务的认识上,多数企业还局限于传统、分离、单一的基本业务。
大型外资跨区域物流企业
目前,这类物流企业在绝对数量上不多,但是他们在物流行业中极具影响力。这些公司在新设备投资、资金实力,人才、观念、经验和管理方法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他们往往能提供较为全面的、跨地区的服务。这类企业大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大城市,且服务对象主要是三资企业。他们之中部分企业并不拥有车辆、仓库等物流设施,主要是提供服务,通过转租、联营等方式寻求中方物流企业的合作。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国内的闲置资源,降低其固定资产的投入,从而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因其中方合作伙伴的能力、收费以及双方的沟通,也会给外资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收费水平造成影响。
由国有企业演变成的物流企业
这些公司规模都比较大,资金实力较雄厚,物流设施相对先进,在各自行业中处于领先或垄断地位。他们大多是全国性的公司,但地方的子公司都是独立核算,因此除非是很大的用户,多数客户很难享受到较为全面的配合和统一的协调。
新兴内资跨区域的物流企业
新兴物流企业的定位一般都比较高,专业化程度强。为了能在短期内打入市场,回避物流设施投资大、回收期长的风险,很多新兴物流企业都采取了非资产型的第三方物流模式。
物流企业专业化竞争的基本方式
一个行业一般要经过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一般而言,处于行业新兴期的企业,大多采取专业化战略,集中资源,扩大规模。物流市场的竞争,在未来若干年内,很难有企业在高端市场与外资全面抗衡。在混乱的竞争当中,物流企业的专业化设计主要应当考虑所从事的物流业务的核心能力,并根据这个能力来考虑业务的专业化问题。物流企业专业化经营的基本方式可以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成本领先方式
成本领先强调以低单位成本价格为用户提供准确、及时的物流服务,其目标是成为其产业中的低成本者。物流企业采用成本领先方式时应具备这样一些优势:持续的资本投资和良好的融资能力;能够大规模的从事物流活动;对工人有严格的纪律和行为规范;低成本的物流网络系统;结构和责任分明的组织;严格以定量目标为基础的激励制度;严格的成本控制和经常、详细的控制报告。
由某一传统领域全国性的国有企业演变成的物流企业有条件采用成本领先方式。它们除了具有资金、设施方面的优势外,他们大多是全国性的公司,地方有许多子公司。如果能够克服由于子公司独立核算所导致的配合、协调困难这个主要问题,是可以实现成本领先的。
这种协调需要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将原本分离的物流、商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完整的供应链。将现代物流构筑在先进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上,加快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力求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制造商、供应商,母公司与子公司联结起来,实现对物流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达到资源管理和信息共用。
这类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内部组织间的横向协调来实现成本领先。
结构性协调 设置临时性的任务小组:当某项物流职能活动不仅涉及到多个子公司,而且这些子公司都能够行使职权对该项工作产生影响时,就往往需要设置临时性的任务小组来加强协调。任务小组一般由相关各部门的代表组成,他们经过协商,制定出对各方都有约束力的决定,然后分头落实执行,任务结束后,小组即行解散。
建立永久性的任务小组:当多个子公司的业务活动需要长时期的、强有力的协调时,临时性的任务小组就需要转变成永久性的常设机构了。
设立专职的协调部门:对于广泛的、日常的大量协调工作,如果设置任务组,就将导致任务组过多,反而使协调问题更加复杂化。这时,可以设立一个专职的协调部门来负责几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
制度性协调 管理工作标准化:工作标准与工作规范便于形成绩效衡量与考核指标体系,使物流工作更具一致性、可靠性,提高物流运输的安全性,减少物流损失。职能活动服从制度:服从制度的基本要求就是上一个物流职能活动服从于下一个物流职能活动;一般活动服从于核心活动并为之服务;辅助活动服从于主体活动并为之服务。子公司之间的直接沟通:当某一子公司需要其他子公司的配合时,可以直接与相关子公司进行沟通。
特色经营方式
所谓特色经营方式就是物流企业力求在产业内独树一帜。它选择许多客户重视的一种或多种服务,并赋予其独特的地位以满足顾客的要求。
物流企业应该具备这样一些条件:敏锐的创造性鉴别能力;独特的业务组合;有密切协作精神;重视主观评价创新精神,而不仅仅以定量指标为基础的激励制度;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吸引高技能人才,可以考虑采用这种经营方式。
我国新兴内资跨区域的物流企业的定位一般都比较高,专业化程度强,很多新兴物流企业都采取了非资产型的第三方物流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这类物流企业可以根据目标顾客的需求开展增值服务,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以顾客为中心是出自于以物流观念为基础的价值和应用思想。物流体系没有另外的目标,其运行就是为了服务于顾客,存在的唯一目的也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世界级企业的优势也在于此,它们利用自己快捷而富有弹性的物流系统,去迎合处于不断变化中的顾客需求。
确定重点市场的经营方式
物流企业选择产业内一个或一组细分市场,为它们服务而不是为其他细分市场服务。这种经营方式要求物流企业有一种自我约束能力;企业的实力不足以在产业内更广范围内开展业务;企业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目标市场服务,在该范围内超过竞争对手。由传统运输公司或仓储公司演变的区域性物流企业在依托原来的仓储系统,并拥有自己车队的情况下,凭借熟悉外部环境和拥有物流网络的基础上为本地区提供基本的物流服务和部分增值服务。但要逐步改变物流设施相对陈旧这个问题,并不断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提高对物流服务的认识。
篇10
1 车辆调度系统研究现状
在最近几年,伴随着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兴起,世界范围内使用计算机以及现代化的数学方式对车辆做优化调度和运输优化管理已经成为了研究工作正在全面深入的开展过程之中,而且在车辆的调度形式、组织结构、分析处理以及解决方式的实现上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位于不同的工作部门,各种不同的车辆优化调度系统也被开发,并且一些比较完善的算法也被人们使用到了实际的配送调度工作之中。美国使用的启发式算法,开发研制了用在解决货运车辆工作计划中的车辆调度以及工作路线的选择等等各项问题的计算机配送调度操作系统,有效的提升了汽车的路线利用率,并且运输成本和运输所需的时间也有了显著降低。发展到目前为止,国外对研究配送车辆调度的一般理念以及计算方式已经有很多种了,而且在计算机的调度方面也卓有成效。可是,在这方面,我国的研究还依然只是局限在理论层次,实际的具体应用系统如今的开发还没有任何的进展,现如今主要还是借助人工的经验进行调度,用于车辆优化调度的软件少之又少,而且实际的运行界面非常单一,一般是建立在网络优化与一般数据库之中,使用在货物配送和线路的优化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空白。
但是伴随着配送行业的不断发展兴起,针对货物的运输调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建立起车辆优化调度系统已经成为了企业开展科学性、信息化以及提升工作效率和基本经济效益的一般要求,建立起现代化的车辆调度控制指挥体系,发展运行智能运输模式,已经成为了完成运输现代化和实行电子商务的基本要求与基础条件。
虽然说我国在理论界以及物流界早就已经提出了配送中心车辆调度信息操作体系,可是一直发展到今天,我国在这方面的实际开发和利用依然没有起色。基于以上各项原因,研究有较强实用性的配送运输优化调度模式以及相应的解决方式,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开发研制出智能化的计算机配送运输调度操作体系,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社会物流的成本,还能够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 地理信息系统的一般特点
GIS有采集、管理、分析以及输出等等各种地理空间信息能力,并且空间性和动态性突出。用地理研究以及地理决定作为一般目标,用地理模型方式作为操作手段,拥有区域空间的分心能力、各种要素集成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动态的预测能力等等,能够产生出更高层次的地理运算信息,并且通过计算机的一般操作程序模拟出常见的或者是特定的地理分析方式,一般使用的工作领域是空间数据方面,能够产生出各种有用的信息,有效的完成人类完成难度高或者难以完成的任务。计算机系统是支持GIS最主要的特点,能够让GIS运行更加的快速、准确以及全面的分析各项复杂的地理操作运行体系,开展空间定位和过程的动态分析任务。
3 基于GIS的现代物流配送系统的实现
3.1 系统集成
3.1.1 GIS信息管理系统的集成
传统的城市物流配送一般体现在管理信息系统上,无法实现对客户、设施等各种空间文职的可视化管理目标,同样也无法直接的表达给客户、设施等的空间分布。可是在GIS之中,GIS可以支持传统的关系数据库不能够支持的空间查询以及空间分析需求。空间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能够对城市的基本配送操作中和空间位置相关的各个客户、设施等等信息开展有效的操作管理,真正实现可视化与直观化的目的。
3.1.2 GIS空间分析和配送调度模式的集成
透过GIS和优化调度模型的集成,能够有效的实现电子地图最基本的操作,并且扩展了其的网络分析能力,有效的实现了对配送点的路径优化操作。
为了更好的实现GIS信息管理系统的集成以及GIS空间的分析以及配送模型的集成,具体的是利用了组件式的GIS技术,把SuperMap 软件之中以及和物流配送有紧密联系的GIS功能加入进物流配送运行体系之中。具体的步骤可以参照以下几方面。
第一,地理空间数据以及物流信息数据前期的采集和准备工作;第二,在物流管理系统中辅助添加进GIS组件,从而实现对数据的显示、分析,并且最终完成配送的网络规划;第三,结合订单数据信息,和GIS之中的网络分析功能完成集成,从而实现配送优化调度以及配送线路优化的目的。
3.2 电子地图的设计
电子地图属于GIS的基础数据的供应方,在车辆的优化调度系统之中,为了有效的帮助工作人员实现车辆的优化调度,系统需要借助电子地图完成地图的显示、定位与自动化路径的设计能力。一般GIS是用数据库表格的方式对各项信息进行优化组合,表和地图之间则是透过地图图层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实现,每一个图层之中包含了一整个地图的各个不同方向,并且依据数据的性质做分类工字牌,各个性质相同的或者相近的数据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图层,电子地图的设计内容需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信息。
3.2.1 道路网络
道路网络属于整个的电子地图上的基础内容,需要用最短的线路、优化路径以及地图匹配等等各种算法提供参考依据,自动路径设计需要精确到路径的长度、道路层次等级、速度和车辆的同性类别、单双道等等;定位操作则需要精确到街道的名称、各项地标、用户的名称以及联系方式和操作人员自行定义的位置属性等等。
3.2.2 送货点分布信息
送货点信息属于一个基础性的信息内容,其中包含了能够唯一评判其存在的地理属性,例如街道的名称、地理坐标信息或者送货点之间的各项有关信息等等。
3.3 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是以电子地图作为一般基础,及优化算法和数据库管理分析集于一身,开展货物配送方案的优化操作,并且用地图与报表的方式为使用者提供各个运行方案,有效的实现了配送方案决定的可视化目的以及运行数据的可视化要求,极大程度的促进了运输部门管理实现科学化与信息化的管理活动。并且建立在在这个基础上,开展区域性简析工作,做到为企业的决策供应科学准确的参考信息,从整体全面的信息上分析,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桌面地图功能:实现对电子地图的基本操作功能,例如分层显示、分层控制、无限缩放、随意漫游以及直线选择定位等等;第二,基础数据的建立;把收集获得的客户、车辆以及司机等各种信息收录进系统之中,并且依据建立好之后的基础数据出现变化的情况做相应的调整;第三,信息的维护:录入货物的一般需要计划,并且将建立好的基础数据出现的变化做相应的优化调整;第四,制定输送计划:透过对车辆的优化调度模型的计算,能够完成优化配送计划目标;第五,查询:其中包含了客户、司机、车辆、货物类型、输送渠道等等各项基础信息做查询;第六,统计;第七:整体分析管理。
4 结语
现代物流配送是物流配送企业使用现代化的硬件操作设备、操作软件系统以及各项现代化的先进管理方式,对于社会上的各项基本需求,根据客户订单上的各项要求,开展各项连续性的工作,从而满足客户对物品的需求。现如今,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统上的物流配送系统的研究也已经慢慢的变成了现代化物流配送系统的主要研究点。此项内容的研究宗旨就是把GIS加入到物流配送的系统之上,并且使用GIS的地理数据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绘图工作以及查询分析工作等等,使得工作变得更加的便捷有效。
参考文献
[1]乔文山.城市物流配送车辆优化调度的仿真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
[2]张月华.基于ARM的GPS/GPRS/GIS物流配送车辆调度管理系统设计[D].重庆大学,2012.
[3]翦象慧.基于GIS的现代物流配送系统研究与实现[D].湖南大学,2011.
[4]李冬梅.物流配送车辆优化调度方法的研究与实现[D].沈阳工业大学,2009.
[5]乔文山.城市物流配送车辆优化调度的仿真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
[6]陶波.基于最短路径算法的物流配送车辆优化调度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9.
作者简介
篇11
一、我国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必要性
物流已经成为21世纪企业公认的第三利润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物流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现代物流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虽说只是近些年的事情,其发展并不成熟,但人们亲身经历和目睹了物流业的快速进步也预见到了它的巨大潜力。运输是物流的基本职能,铁路货运因其运量大、运费低成为了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在现代物流体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铁路货运是使用铁路列车运送货物的一种运输方式,主要承担中长距离、大数量的货运,在没有水运条件的地区,以铁路运输来代替汽车运输将大大降低运输成本,增加社会经济效益。现代物流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信息服务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的综合服务。传统的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是适应物流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
另外,随着《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的逐步实施,路网规模将不断扩大,客货分线后运输能力将得到大规模释放,铁路货运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会有所改变,传统铁路货物组织方式面临新的挑战。铁路货运将越来越多的体会到运输市场竞争的压力,客户的运输需求不仅更加多样,而且更加重视时效性和服务质量,为迎合市场的需求,既有的铁路货运组织方式必须在运输服务、时效性、增值服务等方面做出调整和改进。因此,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势在必行,这既是促进铁路货运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应对运输市场激烈竞争的迫切需要。
二、我国铁路货运现状分析
1.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的优势
第一,强大的硬件设施。统一的全国铁路路网体系和现代化的货运技术设备,为发展现代物流提供了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和坚实的设备保障。根据铁路“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0%、60%。货车车辆达到时速120公里技术标准,70吨级及以上通用货车占货车保有量的30%。大能力区际干线和煤运通道基本满足跨区域货运需要,煤运通道总能力达到30亿吨以上,大宗货物运输实现重载化,高附加值货物运输实现快捷化。
突出的运营特点和遍布全国的铁路仓储设备,为发展现代物流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铁路运输具有运输量大、受气候影响小、全天候、运费低,以及安全、低耗、污染少等优势。而且铁路拥有遍布全国的6000多个车站、总面积达1100多万平方米的货场仓库、较为完备的装卸搬运机具、众多与企业相连的专用线,以及相当规模的集装箱运输体系。
发达的路网通讯能力和拥有丰富市场信息的铁路运输信息系统,为发展现代物流提供了共享的信息资源。对于物流企业而言,拥有良好的信息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比拥有众多运输工具和仓库还要重要。铁路拥有通信线路12万千米,建立了覆盖铁道部、铁路局和主要站段的计算机网络,以及传输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三大通信基础网,并且实现了运输管理系统和调度指挥系统的结合。
第二,丰富的软件资源。完善的规章制度、丰富的经验技术以及客户资源,为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提供了重要的软件资源。铁路货运业作为专业化的运输企业,对货物的装卸、保管、储存、运输、以及客户需求等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经营管理制度。长期积累的客户资源是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的宝贵财富。开发一位新客户的成本往往是留住一位老客户的五倍,有了大量的客户资源使得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有了重要支撑。
第三,适宜的外部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发展高速铁路”,这为加快推进铁路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铁路货运也将随之发展。2009年2月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这也为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另外,在全球倡导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铁路运输作为一种更节能更环保的运输方式受到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必将成为现代物流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运输方式。
2.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的劣势
第一,货运服务品种单一。铁路货运以大批量整车、集装箱运输为主,特别是取消绝大多数车站的零担业务后更无法满足高频度、小批量的个性化运输服务。而且目前铁路货运的服务项目仍以运输、保管、装卸、搬运等传统基本服务为主,与现代物流相关的包装、配送等延伸服务没有得到开展。
第二,服务意识淡薄,工作不到位。铁路系统具有较浓的计划经济色彩,曾被称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后堡垒”。铁路运输的独家经营性使其习惯了以“铁老大”自居,服务意识淡漠,工作效率不高,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物流活动效率。铁路托运货物手续繁杂,多窗口、多层次的受理承运程序使托运人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另外,对货损、货差的理赔等不少问题也暴露出铁路货运需要在相关方面做更多的努力与改进。
第三,缺乏专业人才。铁路企业虽然有多年从事货运工作的相关经验和为数众多的货运工作人员,但大部分人员只懂现有的货运知识,对现代物流的专业知识了解不多,甚至很多管理者对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也处于学习、探索和实践的阶段。
三、我国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的措施
1.拓展服务内容,加强外部合作
铁路货运应在发挥自身运营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物流发展特点和市场客户需求拓展货运产品内涵。积极研究并开展仓储、包装、流通加工、分拣、库存控制、配送以及市场调查与预测、物流咨询等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将传统的铁路货运作业与现代物流专业服务相整合,为客户提供整体货运产品。
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努力以自身货运产品创造和引导市场需求,实现探索市场———适应市场———引领市场的发展。铁路货运要想实现向现代物流全面的转型不能仅凭一己之力,必须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合作。广泛与公路、内河航运、海运以及民航等其他交通行业开展合作,各方密切配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通过多式联运和国际联运,为客户提供货物一票到底的“门到门”服务。
2.转变服务理念,提升服务品质
为实现向现代物流的转型,在激烈的运输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铁路货运必须转变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完善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营销机制,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多样化、便捷化、人性化的货运运输服务。彻底转变过去“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局面。积极调整营销理念,变坐等商机为主动出击,细致全面地了解客户需要,为客户“量身服务”,让老客户有自,新客户有亲切感。通过周到热情的服务,争取更多的货源,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将客运化思想引入货运经营理念,为客户提供安全、便捷、快速的货运服务。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和设备性能,确保货物在库在途的安全,建立合理快速的理赔机制,一旦客户发生意外损失,能够及时得到赔偿,消除客户的后顾之忧。一切从客户角度出发,优化改革铁路承运和交付手续,调整窗口设置、简化办理程序,让客户感到业务办理轻松便捷。统筹用好全局全路运输能力,让货物收得下运得了,加大货物列车的提速力度,在部分线路开行集装箱快速班列和快速城际班列,真正实现铁路货运的快速高效。通过服务质量的提升树立铁路物流的良好信誉和优质形象,提高铁路物流的美誉度和客户的忠诚度。
3.加强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现代物流在全球始于20世纪初,发展成熟于20世纪末期,对我国而言更是一个新兴产业。它涉及多学科、多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铁路货运实现向现代物流转型的有力支撑。高素质的物流人才队伍建设可以从培训培养现有职工和引进外来物流人才两方面入手。首先是进行全员培训,组织物流业务学习和管理能力培训,全面提高现有货运人员的物流专业素质,使其明确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的目标、熟练掌握新的业务技能、团结精神鼓足干劲,逐步实现企业向现代物流发展;二是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选派业务骨干和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员到专业机构和示范物流企业继续深入学习实践,以带动其他职工加快铁路物流发展;三是大力引进具有物流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激励约束机制,让高水平物流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充分发挥他们的强项优势,助力铁路物流发展。通过现有职工培训和引进外来物流人才为铁路物流发展提供不竭的人才动力。
篇12
一、引言
物流运输是指物的载运及输送,它是在不同地域范围间,如两个城市,两个工厂之间,或一个较大的企业内相距较远的两车间之间,对物进行空间位移,以改变物的空间位置为目的的活动。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笺一系列操作。在物流的诸多环节中,运输和仓储是两个主要环节,特别是运输占有中心的地位。它们虽然不产生新的物质产品,但却能实现物品在空间的转移或时间上的转移,创造场所性和时间性价值,可以说,运输是物流过程中最主要的增值活动。而研究当前我国物流运输相关问题,有利于我们弥补当前物流运输的不足,进一步提高物流运输效率,从而促进我国物流运输行业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物流运输存在的问题
(一)综合运输大通道能力不足
综合运输大通道缺少必要的能力储备,运输刚性很强,满足需要的服务水平低,承受需求波动的弹性较小,运输能力明显不适应市场需求,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十分脆弱。煤炭、石油、粮食、集装箱、钢铁、水泥、“三农”物资等货运量大幅增加,使原本运能紧张的综合运输大通道的供求矛盾再度加剧。尤其是承担跨区物资调运任务的主力铁路,运输能力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货运请求车满足率仅约1/3,进而也影响到港口大宗物资的集、疏、运,导致港口供求矛盾显现。
(二)综合交通网络总量不足
目前,我国不仅跨区域交通运输能力不足、运输成本高、运输服务质量低,制约了交换能力和市场范围,而且区域内部交通基础设施的通达度、网络密度不够,总体质量等级低,便捷性、畅通性不能较好地满足货物运输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交通网络的密度、通达度、服务水平等各个方面,我国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我国国土面积与美国相当,而铁路里程只有美国的l/3左右,公路总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只为美国的28%,机场数量只是美国的1/38。
(三)物流运输信息化建设滞后
当前,我国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各个运输部门虽然都在致力于信息化建设,但是在综合运输管理信息化方面却几乎还是空白,即使是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的现代化设施也很少。就北京与东京比较,两币都有一个交通管制中心,但北京交通控制中心控制的交叉口数只有东京的3%,人行天桥是东京的4.8%,地下人行道是东京的5%,每公里交通标志只有东京的15%。北京在全国城市中交通管理设施应该是最好的,其他城市更可见一斑。[1]
(四)各种运输方式衔接配合差
长期以来,各种运输方式只注重自身运输作业场所的建设,而对综合运输枢纽的规划和建设重视不够,枢纽设施配置不合理,各种运输工具及其与城市交通结合不好,货物运输不方便,不畅通,甚至一边扩大枢纽建设规模,一边交通拥堵加剧,影响综合运输体系效率的提高。在很多地区和大城市,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问题,已成为阻碍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各种场站没有合理的规划和统一布局,相互间的衔接不能实现快速、高效,无论是客流还是货流,交通方式的衔接问题成为影响运行效率的主要因素,制约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效率的发挥,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运输是物流机能中一个最基本的机能,是物流过程中最主要的增值活动。运输虽然从行为上表现为货物在空间上的单纯移动,但在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作为物流基本机能的运输有着多种多样的形态。运输是销售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创造时间和空间效用,运输提供了销售生产成果的手段,[2]企业通过运输改变产成品的空间位置,运到所需要的地方进行销售。高效的运输能使商品得到及时供应,这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因此,能否提高物流运输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三、提高物流运输效率的途径
(一)实行积极的交通政策,支持各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
国家应大幅度提升物流运输的供给能力,解决网络结构层次性矛盾和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全面提高我国物流运输的机动性和通达性。积极的交通政策主要包括:在制定产、比发展序列上,继续把物流运输业排在优先发展的前列;国家采取向交通运输倾斜的发展政策,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交通基础设施的力度,确保财政资金所占比重稳步提高;积极拓宽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确保交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l8%以上。
(二)全面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交通运输要以铁路改革为突破口,增加运力供给,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全面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在加快报进铁路发展的同时,继续保持高速公路建设的良好势头,搞好油气管道、内河主航道、港口主枢纽、干线机场的建设;同时,要抓好农村交通、三大城市圈(二大重点区域)和特大城市的交通发展,加快与综合运输大通道连接的次干线和支线的建设,提高网络密度,进一步完善网络结构层次,促进运输大通道、三大城市圈和特大城市以及农村交通的全面发展。交通运输要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普遍服务水平。交通运输发展应加强引进和吸收当代交通运输高新技术,建立和完善运营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运输管理现代化水平。
(三)以运输大通道为重点,突出铁路发展
以综合运输大通道为重点,按照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与协作,以适应需求和引导需求为政策目标,加快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主导运输方式的发展,通过增量的调整和存量升级,大幅度增强战略物资的运输能力,缓解运输大通道运输供求紧张的矛盾。同时,支持具有国土开发、国防功能的运输通道建设,带动中西部地区和我国边防地区的发展。
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应按照效能优先原则,整合各种交通资源,加快和强化铁路的发展。一要加快高速铁路(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实现客货分线运输,大幅度提高铁路主干线运输能力,以适应快速化、高服务质量的运输要求。二要以引导需求为政策目标,积极修建区域间、城际间铁路,以适应都市圈和城市带经济发展及城市空间布局扩展。三要抓好煤炭运输通道建设,提高“山西”煤炭外运能力,保障经济生产所需煤炭的及时、足量运输。同时,应继续保持高速公路发展的良好势头,完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5000公里以上,建成五纵七横公路主骨架,进一步拓展干线公路网络;围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湾等三大地区,建设集装箱、原油、矿石等大型专业化深水码头,改善进出口条件;加大干线机场的改扩建力度;大幅度提升油气长输管道里程。按照一体化运输的理念和“无缝衔接”、“零换乘”的思想,大力加强交通运输枢纽和货物集散中心的建设,强化多种运载工具运作过程连续、方便、高效地实现旅客、货物的换乘与换装,改善中心城市的枢纽和场站布局,充分保障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以及与城市内部交通之间物理上和逻辑上的紧密联系,促进综合运输体系效益和效率的提升。[3]
(四)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运输基础设施能力与使用者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单靠过去扩大外延式的增长方式已经无法解决问题,需要依靠科技进步,采用现代化的装备和管理技术,改进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组织方式,大力推进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大幅度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4]
我国在继续扩大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应用高新技术,保证运输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加快智能交通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运输技术装备建设应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方面采用不同层次的技术装备,逐步形成综合运输能力强、管理技术水平高、货物运输成本低、安全质量效益好,具有我国特点的技术装备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物流运输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是联结产销、沟通城乡的纽带,是社会再生产不断进行的条件,是实现社会生产目的的基本条件。提高物流运输效率有利于降低社会物流总成本,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面对当前存在的综合运输大通道能力不足、综合交通网络总量不足、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应该采取积极的交通政策、全面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突出铁路建设等措施,从而不断推进我国物流运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恒,杨巧丽,王俊红,李海明.提高公路物流运输中空车利用率的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7(Z1).
篇13
1课程改革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类型,在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的特色。作为新生事物,它可以用不同形式的探索、允许大胆的创新。新的高职教育理念,必然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及教育模式产生强烈的冲击。
当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一直面临着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各院校都在竞相推出办学的特点,及时顺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本文结合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加以探讨。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广东省唯一一所专门培养女性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学院,面对全省乃至全国职业教育蓬勃兴起的态势,人才培养必须紧紧围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即在培养目标上更突出“应用型、技术型”。因此,要不断进行课程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出懂理论、重实践,能适应市场需要的女性人才。
2项目化教学模式课程改革内涵
项目化教学法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它从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为教学内容,通过师生共同实施这一完整的项目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划分为不同的项目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项目要求进行资料收集、选择、整理,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研究分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项目任务。在这一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参与了学习、自觉地进行了知识的建构。[1]
项目化教学法非常符合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与职业性。项目导向的课程改革就是通过就业岗位职业能力分解,进行工作项目与工作任务分析,形成切合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课程改革需注意课程内容与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一致,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内容,促进课、证融合,使学生通过课程考核的同时,能够考取职业技能证书。同时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在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材建设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从而夯实专业教学改革基础,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3《物流运输管理实用教程》项目化课程改革精要
31课程目标定位
《物流运输管理实用教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现代运输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选择适宜货物运输方式、树立运输合理化意识,推行运输合理化措施、优化物流运输的线路。组织公路、铁路、内河、海洋、航空货物运输、国内及国际多式联运、集装箱货物运输等。学生具备利用现代运输管理理论处理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和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素质,为将来从事现代物流与运输管理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2项目化课程改革思路
考虑到与其他同类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相比,要做出特色,必须避免同质化,紧紧围绕女性在行业中的就业岗位及优势,发现女性在商贸物流、国际物流或者货代行业较具优势,而技能主要就是围绕单证和客户服务。
为了体现女性在国际物流中的就业所需技能,且考虑到广东经济呈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的特点,设置了五个模块,且环环相扣,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并重。说明“模块”可理解为把涉及岗位工作的必要知识和技能重新整合组织教学,以项目方式实施教学,使学生逐步掌握从事岗位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33模块式教学实践
331模块一:物流公司运输合理化模块
物流过程的合理运输,从物流系统的总体目标出发,按照货物流通规律,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合理利用各种运输方式,选择合理的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以最短的路径、最少的环节、最快的速度和最少的劳动消耗,组织好货物的运输与配送。
课堂理论教学主要目的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物流公司运输合理化工作所需的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通过多种渠道、媒体,进行查找、收集完成实际物流企业运输管理岗位所需信息的能力;具有独立制订现代物流企业运输管理工作计划并落实实施的能力;具有总结、归纳、分析现代物流企业运输管理岗位实际问题能力。
332模块二:公路货物运输模块
公路货物运输(Road Transportation)是现代运输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构成陆上货物运输的两个基本运输方式之一。它在整个运输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全世界机动车总数已达4亿多辆,全世界现代交通网中,公路线长占2/3,约达2千万千米,公路运输所完成的货物运输量占整个货物运输量的80%左右,货物周转量占10%。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公路运输的货物运输量、周转量在各种运输方式中都名列前茅,公路运输已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中国交通年鉴》统计结果表明,1997年我国道路运输完成货物运输量977亿吨,货物周转量5272亿吨千米,分别是1996年的993%和1052%。其中货物运输量在五种运输方式中为第一位。到1997年年底,全国有营业性客货物运输车辆450多万辆,经营业户270多万户,从事道路运输业活动的人员有11000多万人。公路货物运输由公路货物运输和汽车货物运输组成。
333模块三:铁路货物运输模块
铁路货物运输是现代运输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构成陆上货物运输的两个基本运输方式之一。它在整个运输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铁路运输由于受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小,且运输能力及单车装载量大,在运输的经常性和低成本性占据了优势,再加上有多种类型的车辆,使它几乎能承运任何商品,几乎可以不受重量和容积的限制,而这些都是公路和航空运输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334模块四:水路货物运输模块
中国水路运输发展很快,特别是近30多年来,水路客、货运量均增加16倍以上,目前中国的商船已航行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中国当前已基本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水运体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水路运输对经济、文化发展和对外贸易交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35模块五:联合货物运输模块
联合运输是综合利用某一区间中各种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进行不同运输方式的协作,使货主能够按一个统一的运输规章或制度,使用同一个运输凭证,享受不同运输方式综合优势的一种运输形式。联运的最低限度要求是两种不同运输方式进行两程的衔接运输。联合运输按地域划分有国际联运和国内联运两种,国内联运较为简单,国际联运是联合运输最高水平的体现。
4教学评价
“模块”+“项目”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与岗位技能培养充分地融为一体,围绕模块构建课程体系,以项目运作方式,合理组织、实施教学,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模块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重点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岗位、扮演不同岗位角色,学习目的更明确、针对性更强,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也为学生未来的择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经过两轮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综合素质有显著提高,因为有效规避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技能之间的矛盾,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兴趣浓厚,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项目引导,理论知识铺垫,实践技能培养,然后进入一个新项目、新知识、新技能的良性循环。
5结论
项目化教学模式必定是以某种工作项目为基础,在项目运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项目化教学模式来源于工科课程,文科类课程搞项目化课程改革不能依葫芦画瓢,照搬原样很难实施。如物流管理是一门边缘学科,其中融汇了大量其他学科的知识,现实中物流的岗位工作也已经不仅仅是仓储或运输这样简单,现代物流工作更需要复合化,毕业生也需要能胜任同类岗位的各项任务。
围绕物流岗位能力的形成,科学设计和选择课程体系,以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教学方案,按照一个完整的项目操作流程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完成模块的过程中,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模块是指涉及岗位工作的必要知识和技能重新整合,模块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学生在模块实施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掌握技术,提升职业素养,实现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明川项目教学法在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08(11).
[2]朱铁汉,缪兴锋浅议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课程中的应用——以《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为例[J].中国市场,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