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速记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历史速记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历史速记方法

篇1

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历史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中,素材的运用并不是对于一些资料进行简单叠加的过程,而是要通过教师对于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分析、组合以及改造的基础上对这些资料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整合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所以教师在进行素材整合的时候一定要合理,所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篇2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我省高速公路建设持续、稳定的发展,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也逐渐成熟。许多经济有效的地基处理新方法应运而生。尤其是近十多年来,我省对交通基础设施诸如道路和桥梁的投入加大,高速公路的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水平,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选择地基处理方法,应根据建筑物的类别和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并考虑施工设备、施工进度、材料来源和当地环境等因素,经技术经济综合分析比较后确定。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见下表:

垫层法

垫层法包括土垫层和灰土垫层。当仅要求消除基地下1~3m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黄土的湿陷量时易采用局部(或整片)土垫层进行处理,当同时要求提高垫层土的承载力及增强水稳定性时,易采用整片灰土垫层进行处理。

土或灰土垫层的承载力应根据现场原位实验结果确定,当无实验资料时,对土垫层不宜超过180KPa,对灰土垫层不宜超过250KPa。

强夯法

强夯法又名动力固结法或动力压实法。这种方法是反复将夯锤提到一定高度使其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并降低其压缩性,改善地基性能。

夯锤:目前常用的夯锤在8-25T,多采用以钢板为外壳内灌混凝土的锤,也可浇注成能在混凝土的锤上能临时装配钢板的组合锤,以方便运输。夯锤底面有圆形和方形两种,由于圆形定位方便,稳定性和重合性好,采用较广。

夯击能:单点夯击能为锤重×落距。最佳夯击能是地基中的空隙水压力等于土自重时的夯击能,即无超空隙水压力。超过最佳夯击能说明土层对能量的吸收已达饱和。采用最佳夯击能,能保证加固能量的有效利用。

落距:夯锤确定后,根据需要的单点夯击能量,就能确定夯锤的落距,国内常用的落距为8-25m,对相同的夯击能量,宜选用大落距的施工方案。

强夯加固深度跟夯击能有关系,即夯锤重量、落距在一定深度内成正比例关系,强夯创始人梅那(Menard)曾提出下式来估算影响深度H:

H≈α/Mh,式中H为有效加固深度(m),M为夯锤质量(Kg),h为夯锤落距(m),α为有效加固深度折减系数。

采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消除湿陷性黄土层的有效深度,应根据试夯测试结果确定,在有效深度内,土的湿陷系数均应小于0.015。

挤密桩法

挤密桩法包括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当以消除地基土湿陷性为主要目的时,宜采用土挤密桩法,当以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或增强其水稳性为主要目的时,宜采用灰土挤密法。当地基土含水量大于24%后者饱和度大于65%时,不宜选用土挤密桩法或灰土挤密桩法。

目前高速公路常用的是灰土挤密桩。灰土挤密桩通过成孔过程中的横向挤压作用,桩孔内的土被挤向周围,使桩间土得以挤密,然后将备好的灰土分层填入桩孔内,并分层捣实至设计标高,石灰桩桩体吸水后膨胀。对桩边一定范围内的土体显示了较好的加固效果。

预浸水法

预浸水法宜用于处理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不小于500mm的场地。浸水前宜通过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确定浸水时间、耗水量和湿陷量等。此方法在高速公路工程实例中较少应用。

湿陷性地基处理方法在西咸北环线中的应用

西咸北环线沿线地基大部分表层黄土具轻微至严重湿陷性,全长82.42公里,其中按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路段长度为68.92公里。根据湿陷等级、湿陷起始压力、湿陷土层厚度及层位分布,结合路基填土高度、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小,地基处理措施采用灰土垫层、强夯和灰土挤密桩,消除土层的湿陷性和高压缩性。

灰土垫层法

对于挖方路段非自重湿陷性黄土,路床范围超挖、加强基底碾压后采用灰土处理路床,其中路床下部采用40cm厚5%灰土垫层,路床上部采用40cm厚8%灰土垫层。

对于填方路段路堤高度1.16m<H<3.0m且场地为自重湿陷、1.16m<H<4.0m且场地为Ⅱ级非自重湿陷和1.16m<H<6.0m且场地为Ⅰ级非自重湿陷的路段,地基均采用50cm厚的8%灰土垫层处理。

强夯法

对于挖方路段自重湿陷性黄土,路床范围超挖后强夯,并采用灰土处理路床,其中基底采用能量级为80T·m的强夯处理,然后填筑路床下部40cm厚5%灰土垫层和路床上部40cm厚8%灰土垫层。

对于填方路段路堤高度0<H≤1.1m的各类湿陷性黄土低填路段,处理措施为地表超挖一定深度后采用能量级为80T·m的强夯处理,然后填筑8%的掺灰黄土至路床顶面。在路基距离建筑物较近(如小于150m)或地基土层含水量较大(饱和度大于75%)的路段,地基不宜强夯时,加强基底碾压后填筑50~80cm(取值与路基填高有关)厚8%的灰土至路床顶面。

对于填方路段路堤高度H>1.16m的路段,当适宜于强夯时,均采用强夯处理。其中路堤高度H≤4.0m的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采用能量级为80T·m的强夯处理;H≤4.0m的自重湿陷或H>4m的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采用能量级为100T·m的强夯处理;H≥4m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采用能量级为120T·m的强夯处理。强夯后采用5%掺灰黄土将夯沉坑分层回填至原地表。

篇3

"有效教学"是指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钟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学生不应该是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确立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论",意识共享;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精讲多练与精讲多议相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因而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形成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应充分关注并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由度与亲合度。所谓自由度指课堂宽松和谐自然。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确保学生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保持、优化和张扬个性;所谓亲合度指师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谓"亲和",则是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应有素养,创造保证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和谐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知识,它必须由传授者与接受者双边配合才能完成。对预定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与学双边活动,而影响这个质量水平的一条无形却又有力的杠杆就是情感因素。历史教师不仅要科学准确地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重现历史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动的。在教学上,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还原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历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与历史有关的影音,重现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3.优化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益

在课堂上,同学们学习行为和习惯的好坏,实际上是影响课堂效益高低的重要因素。优化学习行为的目的当让就是要提高学习效益和课堂效益。同学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对教师下节要上的内容能够提前预习,对自己会与不会的要了然于胸,这样在课堂上就能够有选择性的听讲,利用其余的时间做自己更该做的事情,这就变相延长了同学们的有效学习时间。二是优化记笔记的行为。记笔记是必要的,但记笔记不是抄笔记,不能够把老师授课的内容都抄下来,甚至不惜牺牲听课的质量也要拼命把笔记记下,这样的笔记只能算是老师的一个"秘书",而不是你课下学习工具。记住记笔记要坚持两个原则:听课消化第一,笔记第二;重点和听不懂的地方记一下,其余不必。

4.开展丰富活动进行体验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线。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的部分内容设置缺乏趣味性,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来,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大胆的抛开教材的束缚,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引入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体验性的学习。

5.合理运用"课前提示",激发学生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

现行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图表量的增加。书中配有相当数量的图表,有历史地图、表格、历史、漫画等。图表是教材为学生提供的直观教具,具有培养学生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理解力、记忆力、创造力和表达力等方面的功能。历史知识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这一特点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面带来很大的困难,而借助文中的图表去认识历史,引导学生神游历史的殿堂,去感受已往时代脉搏的跳动,是学习历史的便捷途径。

6.利用中学历史巧记速记法激发学生兴趣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特意归纳巧记速记历史知识的方法。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但对于没有入门的同学来说,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简直无从下手。其实这里边是有很多巧法的,用后可以既记得准、又记得狠。我总结了几种方法,如果学会用活,做到举一反三,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即使是一堂课也可以应用多媒体信息传递,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4

一、做笔记的必要性

笔记本的有三个作用:一是做预习记录,以明确听课的目的性;二是在课堂上用来记下教师讲解的重点、难点与疑点、解题技巧,以利于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或知识要点;三是用于课后总结,用它来对听课内容进行分条理性的课后整理,为的是消化、吸收和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并为今后的复习留下一份完整大资料。

做课堂笔记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技巧。笔记是学生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弥补记忆缺陷的最有效的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笔记是一份永恒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大脑记忆方面的限制。一堂课下来,即使再聪明仔细的学生,最多也只能记忆课堂内容的大概结构,大部分细节很快就会淡忘,特别是那些资料性比较强的内容﹙如图表、数字、公式等﹚更容易被遗忘。为了充分消化和理解,记录听课内容非常重要。

二、指导初中生做好历史课堂笔记的策略

1、明确做笔记的宗旨

做笔记的宗旨,就是进行知识转移。因此,做笔记要以大脑为主帅,思维为中心,理解为标准,重点为获取,变老师和书本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知道该让自己怎样去做笔记。

2、把握做笔记的时机

做笔记的前提,就是不能影响听讲和思考,这就要求学生做笔记时把握好时机。做笔记的时机有三个:一是老师板书时,要抓紧时间抢记;二是老师讲授重点内容时,要挤时间速记;三是下课后,要尽快抽时间补记。

3、注意做笔记方法

做笔记不是要将所有东西都写下,我们需要的只是“详略得当”的笔记。做笔记究竟应该完整到什么程度,才能算详略得当呢?对此很难做出简单回答。课堂笔记,最详可逐字逐句,有言必录;最简则廖廖数笔,提纲挈领。做笔记的详略要依下面这些条件而定。

讲课内容——对实际材料的讲解课可能需要做大量的笔记。

最讲授的主题是否熟悉——越不熟悉的学科,笔记就越需要完整。

所讲授的知识材料在教科书或别的书刊上是否能够很容易看到——如果很难从别的来源得到这些知识,那么就必须做完整的笔记。

做提纲式笔记因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埋头做笔记,故可在听课时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事实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纲式笔记的关键。一言以蔽之:做笔记的方法是:课前预习有重点的记,详略得当选择记,结合理解灵活记,抓紧时间迅速记,不懂问题特殊记。

4、老师在念笔记时,语速要适中

由于历史老师任课班级多,每班的周课时少,而教学任务又重、工作量大,故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可能在黑板上板书每一个笔记,多数时候是老师口头念,学生自己写,这就要求老师在口述时语速不宜过快也不能过慢。过快,学生跟不上,势必会造成学生笔记的字迹潦草,甚至无法完整地记好;过慢,无法保证完成教学计划按时完成。同时老师在口述笔记时,要不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以调整语速,把学生写不来的字、词板书在黑板上。

5、历史笔记中的圈、点、勾、划技巧

圈、点、勾、划更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笔记方法。“圈”就是圈住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点”就是将课文中的重点历史图(包括历史人物图、历史地图、历史文物图等)作上符号;“勾”和“划”就是把基础知识用直线或波浪线进行勾画,(学生可按自己的习惯使用符号)在进行勾画时只需要学生划出主干部分,修饰成分可去掉。

6、注意笔记内容

记笔记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像“速记员”一样,一切都记;二是像看电影一样,一切都不记。笔记的内容一般包括四个内容:一是老师讲的重点、要点、难点与疑点;二是基本理论和公式的解释、说明、推导与结论;三是基本观点、论据、论证及一些有价值的数据、事实、实例;四是老师对某些新问题的新见解及老师对问题的分析思路、方法和技巧等。

7、课后要及时补充

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比较紧迫,老师所讲的一些内容当时可能漏记。下课后,应尽快抽时间去补充。对课堂上所记的混乱部分,最好重新整理、归纳,这也是加深理解和强化记忆的一个重要环节。

篇5

一、提纲挈领,快速记忆

提纲挈领这里是指通过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分析、总结,将其归纳成简明扼要的提纲进行快速记忆。我们平常看到的教材目录,则是最精炼的提纲了,它能展示教材的主要脉络,从而帮助学生由点到面对历史知识进行整体记忆。大到教材的一个单元,小至某个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列提纲、抓要点去掌握其主要内容。例如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构建文化的圣殿》可列提纲如下:

这个提纲是整个第四单元的“缩写”,记住了它,也就基本掌握了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由此及彼,联想记忆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用已知的去联想未知的,把要记忆的内容和大脑中已有的记忆材料建立联系,能收到一叶知秋、快速多容量记忆的效果。例如,阿拉伯帝国在我国史书上称大食,三个哈里发国家分别称为黑衣大食、绿衣大食、白衣大食。同学们靠死记硬背常常弄错。可让学生这样联想记忆:巴格达哈里发国家地处沙漠附近,沙漠地区气候炎热,人们被太阳晒的墨黑,因此称为黑衣大食;开罗哈里发国家地处尼罗河下游的三角洲,土地肥沃,庄稼葱绿,所以称之为绿衣大食;而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家地处大西洋东岸,远眺大海,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故称白衣大食。如此将三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和国家名称一联系,学生很容易记牢了。

三、生动直观,形象记忆

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因此为了获得生动的形象,在记忆过程中,应多利用图片、幻灯、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帮助记忆。通过光、声、像、色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使学生在高度集中和积极思考中进行学习,这样,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目前的电视节目中像“百家讲坛”、“探索发现”等栏目以及军事频道等都具有很强的历史知识性,学生不仅在愉快中完成了学习,而且还养成了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学习习惯。

四、挖掘本质,比较记忆

比较记忆在历史教学中最常见也最有效,通过比较可以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发掘事件、现象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再理解,分清易混淆的事件和现象,形成知识的立体结构。例如:俄国1689年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1]学生常常混为一谈。其实这两次改革的性质与目的是完全不同的: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封建农奴主的改革,是建立在剥削农奴基础上,使俄国成为一个军事强国而进行的,改革的结果虽也使俄国废除了部分封建陋习,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主要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贵族、地主和商人的统治地位,为俄国侵略扩张创造了物质条件;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则属于资产阶级改革,是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农奴制严重危机的产物,其改革自上而下进行,结果废除了农奴制,俄国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是俄国历史上的转折点。把二者放在一起对比,就可以发现它们的异同。

五、朗朗上口,歌诀记忆

实验结果证明,诗歌比散文识记时间短,再现的数量多,这表明诗歌的韵律、节奏有助于识记。因此,我们可将一些学习材料通过语言上的加工,赋予其外在的音韵和节奏,不仅能增加记忆的趣味性,而且还能使记忆保持长久。例如科举制的创立可编成歌谣:

科举诞生隋朝时,炀帝最先设进士,

实行“学而优则仕”,公平竞争用考试。

太宗玄宗武则天,完善科举是关键,

太宗重教扩国学,进士第一称状元,

则天“武举”选武士,诗赋考试玄宗时。

教育文艺大发展,科举改善用人制,

此制延续一千三,清朝末年才废止。

由于歌谣的形式简短齐整,语言生动活泼,所以便于记忆。

六、轻松有趣,谐音记忆

利用谐音记忆,可以使枯燥无味的学习材料,变成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愉快地进行记忆。例如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可用谐音法记作:“七叔含烟找围裙” [1]。又如我国五大经济特区是:珠海市、汕头市、厦门市、深圳市和海南省。可记作:“猪头下深海”(珠海、汕头、厦门、深圳、海南)。再如记忆苏联在1924年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时,可归纳成“屋(乌)外有两只鹅(俄)”,即乌克兰、外高加索、白俄罗斯、俄罗斯。” [2]

总之,历史学科的内容丰富多彩,除了以上的记忆方法外,还有多种记忆形式,因此,在学习历史时应该以加深理解为基础,采用多种不同的记忆方法从多角度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奇效。

篇6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历史越来越不感兴趣,如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教师在探索,那就是只能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我认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关键是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张扬个性而又深邃隽永的历史课堂,能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艺术熏陶中成长,点燃智慧的火花,绽放思想的光辉,使其乐在其中,兴味盎然,增强学习的兴趣,推动自主探究,甚至成为其终身难忘的精神财富。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打造魅力课堂,已成为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那么,如何提高历史教学课堂魅力呢?

一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前提。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

1.放下架子,多沟通。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教师的爱,对历史的爱。

2.信任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点信任,在每位学生的心底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障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的优势,多去了解学生,做一名学生的知心老师。

二 把握时机,营造氛围,精心导入

由于各地方都在注重学生的思维教育,现在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儿童时期有较大的发展,但形象思维仍在起重要作用。所以在讲课过程中多采用画面、史料、图片等直观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此外,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增强对历史的亲切感,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人物,探索因果关系的能力。设置生动的情境教学在历史教学中能够起到比较明显的效果。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运用各种手段创设历史情景,调动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激发其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历史课堂质量的教学模式。一堂优秀的历史课,应从一开头就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抓住学生思想。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准了,就为演奏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想的火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住。”这段话发人深省,深刻的说明了导入环节对一堂课的重要性。在导入新课过程中,教师既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创设适合的情境,也要善于运用形象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思考状态。

三 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活起来,调到学生兴趣

历史人物教学重在突出人物的鲜活个性,展示出生动的形象,揭示其精神风貌,形成辩证、全面、形象、深刻的认识和评价。

如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张元教授在为中学生讲授隋唐史时引导学生分析评价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把隋炀帝描写为浪子形象,一方面是因为他长的帅、英俊漂亮,很聪明、自负;另一方面,又会花钱,挥霍浪费、穷奢极欲,从而使学生对隋炀帝形成了生动的形象。在历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丰富的材料,抓住细节,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人物的个性。

四 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学科中的许多章节的内容都是一个或几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它们具有一定的情节。因此,历史教师可以大胆借鉴音乐电视。在介绍历史人物、讲述故事情节时要借鉴历史剧制作的方法但又要讲究精练,注意必须和史实相吻合。在教学实践中,教学主体应适当采用该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从而达到现代素质教育的目的。

五 历史教学中,运用一些小机智督促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大家都知道,历史知识的学习需要背诵记忆,但是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显然不是上策,如何让学生比较快的记住历史知识,这是需要一些教学的小机智的。

1.检查提问的方式辅助学生背诵,起到督促学生快速记忆的作用。为了督促学生尽快的记住历史知识,我还运用限时提问的方式,比一比看谁记得最快,表扬记得快的同学,督促记得慢的同学,这样整体提高记忆的速度。我在课堂上对于重要的问题争取尽可能多的提问学生,加深印象。

2.将历史知识故事化,浅显化。对于比较长的历史知识,我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故事化的复述,例如讲述俄国十月革命时,对于十月革命的过程,我就让学生讲述这个故事,从而记住了该记住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