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财务管理与会计专业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财务管理与会计专业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财务管理与会计专业

篇1

二、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联系

虽然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是两个不同专业,但是两者都属于财经大类。因而,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某些课程设置方面。财务管理专业培养除了具备财务分析、资金运营管理能力以外,还能熟练运用财会软件从事会计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会计专业培养除了具备会计业务处理能力以外,还能熟练运用财会软件从事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由此可见,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虽有不同,但是两个专业的就业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比如,财务管理专业要能从事会计核算,同样会计专业也要能从事财务管理相关岗位。因此,两个专业开设有相同的实践教学课程,如《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财务管理综合模拟实训》、《纳税筹划实训》等。(二)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单一性技术人才培养,转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都是财经类专业,虽有差异,但是高校在进行人才具体培养时,为了突出复合型,让这两个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现出了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不分家,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的就业面。

总结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对人才培养的侧重点虽不同,但是又都属于财务岗位,目的是为了符合当今社会的竞争需求。

参考文献:

篇2

一、科技服务型事业单位现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弊端

(一)政事企不分

科技服务型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多由行政单位或公益类事业单位投资设立,常与主管部门发生内部关联非真实易,有向主管部门输送不正当利益嫌疑。法人代表多为上级单位委派代行管理职能,依附于主管部门,无真正的人、财、事权,管理放不开手脚。其行业发展无长远的战略性目标,社会角色模糊,多靠政策支撑,行政干预成分多,垄断嫌疑大,技术含量偏低,服务质量偏差,更谈不上改革、创新,整个单位运行封闭、保守、落后,完全不适应真正的市场需求。

(二)财务管理薄弱失控

其自身管理、市场经营能力薄弱,管理重点只在支出的合法、合规性上,无明晰的预算控制,更谈不上内控制度建设及规范。财务管理以追求剩余价值为单一目的,摒弃了事业单位科技服务只收补偿性收入的原则,轻视了事业单位应有的社会公益责任。既无参照行政事业单位执行完整的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等管理制度,也无企业的筹资、营运资金、成本、内控、风险、财务分析与评价等管理。财务管理突出的主要问题有:收支无预算实质性控制,开支随意性大;不注重资金、资源的运作,资产疏于管理、少监盘无报废,往来款项无人清理,囤积资金(净资产类的基金大)无人使用,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无财务风险管理意识,缺乏内控体系建设;由于其身份的特殊及隐蔽性,财务管理的好坏得失缺乏监管。

(三)核算制度不合时宜

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主要业务收支仅体现为“经营收入”和“经营支出”会计科目,既未按实际业务用途进行功能分类辅助核算,也未按企业的收支配比原则核算,未能准确反映经营业务的收支余真实情况;财务事项多按主管部门会计政策执行,行政干预大,资金分配随意性强,开支仅遵从事业单位办公、差旅、会议、招待等办法、细则,不按经营性企业化管理要求进行福利、招待等费用控制,可税前抵扣成本少,税费风险大;固定资产未提折旧,无形资产未摊销,无法真实反映当期的费用;个别的还出现主管部门和单位人员、资产混用,挤占单位资金现象。

对主管部门(投资者)的上缴资金,无法像企业会计核算那样通过“利润分配”和“应付利润”反映,通过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上缴上级支出”反映,给了会计将此笔支出由税后调至税前、模糊混淆单位实际利润的可乘之机。

(四)行业人才队伍亟待打造

财务专兼职人员多只熟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式,对企业化现代化管理知之甚少,更无机会深造、实践。现行财务、管理、技术人员均无法适应集团化、市场化发展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二、科技服务型事业单位转型期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1.适应行业管理,实现行政主管部门和科技服务型事业单位政事分离,使其各归其位,各尽其责,强化科技服务事业单位独立法人治理,建立独立的管理体系,培养自治的管理能力,最终实现企业法人治理。

2.参考现代企业管理构建单位管理制度,进行单位业务标准化建设;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结合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做好单位管理层和业务层相结合的全方位内控建设。

3.区域性资源整合,挖掘集团化发展能力,为由公转私做好铺垫。摒弃等靠要的观念,勇于竞争,扩大服务能力与范围,积极参与市场竞价,积极沟通、挖掘客户群,积极创新服务产品、项目,培养、增强市场竞争实力,强力打造创新的现代服务业,做行业的领头军(龙头企业)。

4.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与流通,多层次多结构培养人才,重点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和市场开发人才,管理人才。

三、科技服务单位事业转型期的财务管理模式变革

1.脱离事业身份束缚,取得独立的财务审核、审批权限,实现企业化财务管理,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方式进行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及完善。

2.财务实行整合分级管理,最终实现公司集团化管理。引进资本成本和价值创造理念,对单位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考核和控制,做到成本开支合理化,管理费用精细化,管好集团内人才的职工薪酬和福利,配合人事部门做好员工业务绩效考核、管理,配合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做好福利资金的统筹规划与使用计划,加大职工教育经费的投入,培养专业型、复合型人才,为市场竞争注入活力;加强资产管理,为单位积累必要的软硬件资产进行持续的财务分析,提出资产配置意见;配合单位往科研创新、技术服务型行业发展,加大对科研和公益事业的投入,促进资金流向更有效率的经济领域。通过集团化的财务运作管理,有效提升单位的价值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做好财务服务收支财务信息化管理,为适应集团化、区域化管理,搭建财务信息管理平台,配合单位内控建设做好财务层面的关键节点和流程控制,并实现财务信息实时更新、传递,充分运用财务信息的价值,为单位管理提供准确、及时的对经营决策有重要参谋价值的信息。

4.改变监管模式,自觉接受上级检查,外请审计中介提供增值型服务性审计,并最终变为企业模式的由独立的监事会履行监督职能。

四、科技服务事业单位转型期会计核算的创新

1.独立预决算,对集团外部流转资金,严格按市场公正、公平原则;对集团内部资金进行银行式流转管理,盘活各分支机构库存资金、资产;努力建成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将预算真正渗透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将单位的经营目标层层分解至各分支机构及部门。

2.结合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加强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的管理与核算,加强对原材料、库存物资等存货的进出库核算;吸收企业会计制度的成本核算等优势,并最终实现选择切合实际的企业会计制度。

篇3

当前形势下,财务管理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贯穿于企业各环节中,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其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经营管理中加强财务管理至关重要,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加强财务管理的意义

企业要想获取经济效益最大化,就必须做好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任何企业来说,资金是其发展中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条件,资金运转的良好与否,通常都会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内部管理的中心就是财务管理工作,而资金管理又是财务管理的中心,因此,加强资金管理是企业做好一切管理的前提。从企业的资金使用率着手,对企业的各类应收款项必须及时算、清,不得有拖拉的情况。这样,才能将企业财务状况全面有效的反映,便于正确的应付和确保资金正常有序周转。此外,针对银行结算票据与限额支票的管理,部分业务必须通过限额支票来解决,并且,有清晰的报账期限及其注意事项,注重银行报账工作,认真细致的核对,企业在银行中的存款数值应做到心中有数,凡是应收回的企业款项必须及时收回,对往来款项要认真核实。企业的资金流动与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部分,只有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企业经济效益才会不断提升,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二、加强财务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佳途径

1.树立完善的财务管理理念

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企业领导者与财务管理者应紧跟时代步伐,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首先,风险理念的树立,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信息变化多端,企业的发展有众多的不确定因素,潜在较大的风险。所以,企业应积极树立起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时刻掌握了解存在的风险,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准确估计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强化投资结构等途径来控制风险。其次,树立正确的知识效益与人才价值观念,知识对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企业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间的竞争,只有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方可加快企业持续有效发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2.强化企业流动资金分析预测

流动资金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企业净流动资金量越大就代表企业净流动资产越大,其具有较强的短期偿债能力,所以,信用地位相对较高,在资金市场中筹资方便,成本也低。因此,企业应强化流动资金分析预测,全面掌握流动资金的流入、流出,保证企业支付能力与偿还债务能力,将流动资金的管理纳入到企业财务管理日常工作中,落实财务管理各环节。强化流动资金分析预测,促进流动资金利用率,增加筹资,节约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3.加强资金管理

(1)加强存量资金管理;企业应对买方市场中的物资存量进行有效控制,将其降到最低,并且,把减少库存的工作归列到各管理部门中,再逐步的落实到基层。供应部门编制采购计划和现场供应时,应避免资金占用,盘活所有的存量资产。库存物资实施中分利用过程中,应通过少量的资金来确保企业日常生产经营需要。

(2)建立完善的以资金投入为中心的效果保障机制;在企业中,一旦出现决策性失误将大大削弱资金利用率,所以,关于企业内部价值高的信息,财务部门应进行综合处理,同时,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对现代市场的发展动向全面掌握,充分考虑货币的风险程度及时间价值,加强财务预算与财务管理工作。企业对自身偿还能力也应予以考虑,这样就不会盲目的筹资建设,加快企业发展。

4.加强货款回笼,减少费用支出

(1)通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清欠工作,一般欠款人可采用电话、信函等方式催还,重要欠款人应列出账目清单,若清欠工作遇到阻碍要及时向上级汇报,经分析后采取合理有效的整治措施,避免资金流失。

(2)清欠中如遇困难应积极找寻债务链,通过实物抵债法或多家抹账方式获取处理债务链途径,防止坏账情况。在货款回收方面,应有明确的清欠工作奖惩机制,调动销售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应收账款正常流动,减少贷款及其利息。

5.加强成本管理,降低产品的制作成本

(1)培养员工成本意识;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使职工都能够清楚的了解到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应适当的降低成本。制定完善可行的措施培养职工树立起成本核算与管理意识,提高工作责任感,积极参与,以境地成本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构建全员成本控制体系;企业成本控制可从多方面入手,但关键是要调动全体职工,构建全员成本控制体系,因为在影响企业生产成本的各因素中,人是最难控制的。为了节约成本,构建全员成本控制体系至关重要。此体系涵盖了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层层分解与落实成本费用目标。将横向分解落实到企业相关职能部门中进行管控,将纵向分解落实到车间、班组、个人中进行管控,建立一个纵横交错的成本费用管理网络,加强职工考核,提高职工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良好经济效益。

6.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的正常有序运行取决于内部资金的有序运行及周转,若资金周转不灵,将会对企业的所有项目造成影响。因此,应在资金合理管理的前提下,健全企业资金管理制度。同时,还要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控制好内部资金正常周转,保证企业健康有序运营,从而促进自身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长盛不衰,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就必须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树立完善的财务管理理念;加强成本管理,降低产品的制作成本;强化资金管理;不断增强财务管理的质量水平与实际效率,推动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图1 会计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关系网

财务与会计对非专业的人,认为二者是一体的,区别不是很大,但二者有很大的区别,无论从内容,还是岗位职责、学生就业方向都有一定的区别,但也有一定的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从职业的岗位、分析出典型的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教师规划学生学习的内容,从内涵的角度,生存空间角度,财务管理专业受到会计专业、金融专业的挤压,生存有一定的困难,要克服困难,改变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率。

二、财务管理专业目标定位与要求

财务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要求是知识面宽,不如会计专业要求的具体,具有一定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知识,促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共同发展,提高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培养的学生主要应该是研究型的人才,理论知识丰富、知识面广、实践综合能力强、操作业务能力熟,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素质,大学的素质教育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是有一定的区别,教育与职业、专业与能力等不同方面的要求。

不同层次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区别,高职高专主要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本科要求理论与技能并存、培养学生有一定的瓶颈、研究生主要强调学生的理论层面,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比较广泛,学生理论知识比较雄厚。无论那个层面的学生,主要是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学生。但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区别,比如财务管理主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会计更注重技能培养、金融专业更注重综合业务培养。

综合分析,财务管理专业从课程设置、核心课程、专业属性、就业方向、技能要求、素质要求等都与金融专业和会计专业有一定的区别。但从大的方向看是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从就业岗位群、岗位职责提炼出的典型工作任务、知识的重点与难点是不同的,财务管理培养学生理论知识雄厚,技能强,素质高的一批高级人才的培养,主要适合一些研究型、学历高的层面,高职高专类的层面建议最好不开设本专业,开设一些会计等对技能要求高、实践性强的专业,适应岗位群的需求。

篇5

(一)课程定位不清,教学缺乏针对性

以应用型为特征的高等教育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联系,以促进学生顺利就业为宗旨。当前,高等教育普及化,应用型本科人才数量非常庞大。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课程应当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要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但高等教育对何为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模糊,导致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缺乏准确的课程定位。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哪些人才是社会所必需的?如何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对这些问题缺乏系统认识从根本上阻碍了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与上述问题类似,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是会计专业群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这就要求在教学工作组织过程中,既要注重人才培养中的课程地位与作用,又要以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为出发点。但在实践中,部分高校为了显示本校会计专业的地位,也为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应试需要,把会计从业资格与会计专业群毕业证书挂钩。迫于就业指标的压力,很多高校将考试提到学生学习的第一位,这会误导该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目前,该门课程的课时、考试、上课内容、教学方法都存在很大问题,部分高校出于对从业资格考试时间的考虑,将该门课程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学习,有些院校甚者安排在第一学期学习,但此时学生对基础知识尚未了解,比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填写要求以及会计成本核算要求等,必然导致学生听课的效果较差。此外,课时安排偏少,有些知识点无法展开,只能讲重点,使知识的整体性遭到破坏,学生专业素养无法得到提高。

(二)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欠缺,实习基地少

目前,很多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践教学太少,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很多教师为了职称评定,科研压力较大,不主动改变教学现状,主要功夫都下在了理论教学方面,将实践教学放在了次要位置。部分高校尚未建立财务管理专用实验室,或虽开设财务管理实验课程,但课时偏少。企业财务部门特殊的保密性导致其不愿接收实习生,学校联系实习企业存在一定困难,而学生个人联系企业更为不现实,即使能进入实习单位,由于缺乏师傅指导,实习效果也不理想。而且,从企业对实习生的评价来看,专业知识欠缺,对筹资、投资、营运资金、利润分配等业务缺乏胜任能力。基于此,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导致学生对教师授课效果不满意。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方式也普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教学方法单一,整个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而且,该门课程内容大多是法律条文、法律规定或道德规范,这些内容均是说理性的,较为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分清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单位及个人的利益,自觉抵制非法会计行为与违法现象。该门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法律基础知识,要将其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三)教材内容脱离实际

当前,主流《财务管理》教材很多内容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财务管理理论。但西方国家与我国环境差异较大,部分内容与我国财务管理实际脱节。此外,教材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以上市公司为主线展开,价值评价也是以上市公司为主,对非上市公司并不适用。现实中,很多毕业生都是走入非上市公司或中小企业或自己的家族企业,进入上市公司的人数太少。同时,《财务管理》教材注重长期资金筹集,忽视短期资金。但是短期资金才是企业发展的当前动力,很多企业是由于短期资金回笼出现问题才导致破产关闭的。高校会计专业群财务管理课程一般是64课时(含实验课程),但是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特别多,课时安排偏少,时间紧张,实践教学的开设仅仅是象征性的,起不了多大作用。而且,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实验软件尚在探索中,这些都导致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与上述情况相似,《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材设置也存在不少问题。该门课程融合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税法等多门学科内容,内容较为枯燥,章节之间联系不强,理论色彩较浓。而且,会计法律法规更新很快,教材内容也应随之更新,但实际情况是教材更新速度明显太慢,无法跟上现实情况发展。

(四)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双师型人才较少

在当前的大学校园,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犹盛。因科研成绩与教师职称、待遇挂钩,这种利益机制会导致教师教学积极性下降。教师一味追求自身利益,一味追求科研成果,会忽略教学上的改进与提高,教师素质、师德均有下降。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应用型”,体现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组织教学时要注重实用性。大多数三本院校属于应用型院校,在这些院校中,师资队伍结构有其自身特点:教师学历普遍较高,大多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有些教师在高校工作了几十年,但缺少企业工作经历,不能真正了解企业实`财务管理工作的程序与特点:虽有部分高校也注重“双师”培养,但较为形式化,比如有些院校仅规定具备教师职称和会计职称即为“双师”,但这种双师型教师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仅限于课本知识,对实践基本不了解。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师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由于该门课程是步入会计职业之前的必备课程,课程内容涉及知识点特别广,理论性特别强,教学内容整体涵盖了法律、税务、金融、财政国库等诸多知识,授课教师既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又要对企业、银行、政府、税务工作有一定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讲授知识时既生动又形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全部内容。但现实情况是,该门课程教师既缺少会计专业实践知识,又缺少法律金融专业实践知识,甚至部分高校该门课程教师是由非会计、非金融教师来担任,教学停留在“读课本”“划重点”“背重点”层面上。

二、两门课程教学改革措施的契合之处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定位要准确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由“学科为主”转为“学生为主”,教师需从原来重知识轻实践、重教材轻学法的模式中走出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要关注学生发展,激发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当由课程教学的执行者转变为以教材内容为知识载体的师生文化共建人,应当使学生融入到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主动思考,使之真正成为发自内心的学习者。学生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最终目的仍然是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转变教学观念,要传授理论知识,更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真正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业务素质高、有时代特征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同样,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定位也要准确,应当认识到该门课程是会计专业基础课,开设目的是要使学生熟悉财经法规具体内容与要求,为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会计专业群学生素质的培养发挥重大作用,要认识到此门课程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三门必考科目之一,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条件,是顺利工作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进行课程定位时必须坚持职业素养与考证相结合的原则,把会计专业群学生素质培养与考证能力有机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二)加强实践教学,深入推进“理论+实践”教学模式

在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校内资源,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场所,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拓宽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渠道,要与实务界人士加强联系,让其以讲座或视频的形式来指导教学,强化高校学生对实践的认识,此外,要大力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以顶岗实习或助岗实习的模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实务,使之能够得到职业体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真正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从内在、外在两个方面发挥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要将实践能力作为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提前完成论文实践环节,较好解决毕业实习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对教师而言,可以将实践结果融入教学过程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也非常注重实践教学。比如,模拟真实情景就是其中应用较广的一种方法。它是将一些不容易直接感观的内容通过模拟现实情景的方法满足教学要求。比如在讲票据法时可以将学生带到实习银行,教师安排学生置身于真正的经济环境中,创设情景,如ABCDE五位当事人以及GH银行,将学生按要求分组,把组员安排进公司或银行之中分别扮演出票人、收款人、付款人、承兑人、保证人、被保证人等不同角色,进行实践教学,出票人可根据自己需要填写票据,持票人可在规定时间内要求付款人付款,付款人可以先对票据进行审查,接着对持票人进行审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银行的工作流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增强理解。

(三)教材内容改革,加强教材建设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应当体现形势变化,要适时更新内容,培养不断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选择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质量的教材应当内容全面,适应新形势需要,同时又不断更新财务管理理念与方法,与国际财务管理界的发展紧密相连。当前,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特点突出,复合型学科不断涌现,在这一大背景下,解决某一单独领域的问题若单靠某一专业知识显然是不可能的,需要融合多学科、多视角、多层次知识。正是基于此原因,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受会计理论、会计法规影响较大。近几年来,我国会计制度不断与国际接轨,每年都有新准则出台,引起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演变。从中可以观察到财务管理内容在不断演变,新的财务管理理论不断出现,比如跨国经营引起兼并重组财务研究,通货膨胀问题引起利率测算财务研究,网络经济发展引起网络财务研究,知识经济引起知识经济财务研究。

同样,《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材建设是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对课程结构优化、教学效果提高、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应当由行业技术专家、教学专家、骨干教师组成教材编审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和背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兼顾理论与应用技能,将工作中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融合,研究教学主要内容,使之更具实用性,可以设置不同领域的学习情境、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吸引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自主学习,要大力推进与教学相关的资源库建设。建立师生互动平台,建立多元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此外,各高校也应注重计算机模拟软件的开发。

(四)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双师型人才培养

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不能再坚持以知识传承为中心的传统价值观念,应当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置于首位,要增强责任感,积极改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实践能力,要定期下企业参加企业理财实习。高校要从企业吸收具备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充实师资队伍。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有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特点,只有来自于企业一线的财务管理专家或具备较高财务管理专业素养的教师才可以胜任这项教学工作。课程设计与课程安排应当吸收部分企业一线专家来参与,高校应有目的地选派部分教师进修、学历深造或鼓励教师更新知识,要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双师”培养,尽快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保证授课质量。

同樱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非常熟悉,要让抽象问题具体化,要熟练掌握财经法规授课知识。因该门课程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三门科目之中最难的一门,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至少是会计师水平。该门课程内容较多、较丰富,综合性较强,虽然有些知识各科目都有涉及,但如果教师对实践知识掌握欠缺的话,授课效果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S

参考文献:

篇6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定位不明确

通过许多高职院校对财务管理专业介绍,可以看出其描述与会计专业的专业定位基本相似。只是两者侧重点不同,会计专业偏重于会计核算,而财务管理偏重于财务应用。正是由于专业定位不明确,在财务管理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其专业定位模糊,导致教师和学生对该专业的了解比较肤浅,很多学生对会计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之间的关系不清楚,甚至把二者混为一谈,达不到财务管理专业设置的真正目的。

2、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

从最近几年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成效看,他们能够从事本专业最基本的技能,但缺乏技能的创新性。究其原因是现行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过分偏重"应知"、"应会",即只要求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相关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的单一型人才培养目标缺陷导致学生的应变能力差,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的创新能力更加薄弱。

3、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在能体现其专业学科特点的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设置上课程安排不精,很多学校则是在会计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某些金融、税收、理财方面的课程,主干课程也设置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金融学、投资管理学等课程。这种课程设置体系很显然是会计学科与金融学科的简单组合,没有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和财务管理专业特点的课程较少,不能形成关于财务管理学科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体系。

4、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从师资队伍看,在一定程度上依托原有的会计专业师资,教师仍然是有会计知识背景的老师, 或者是从其他相关管理学科上临时转过来的老师,具有金融学、投资学、理财学知识背景的老师所占比例偏少,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少。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掌握的基本内容还是简单的会计账务处理,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基本是空白,与会计专业的学生技能没有实质区别。因此,当前的师资队伍在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及教育背景等方面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5、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突出

许多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基本上是以会计岗位、金融岗位、证券模拟或综合会计岗位来代替,没有专门的实验室,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工作机构和财务管理工作岗位。虽然很多学校也建立了一些实训基地,但基本都是以会计专业的实践岗位要求设置,无法达到财务管理专业实习的真正目的。相反,在高职教育中财务管理专业本应重视案例教学,却没有引起重视。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学生渴望到企业亲身实践成为了实践教学工作的一个难题,导致校外实训基地形同虚设甚至是空白。

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符合教育的本质特点。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树德,让学生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知识,学会做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有道德、精神丰富、身心健康的人。高校教育的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最终要落脚在社会服务上,这是高等教育功能性重要任务,也是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及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才能更好的服务人类社会。

其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致。在我国教育部制定的《2003 - 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把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必须按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较强,职业方向明确的要求,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更加注重财务管理实务,即理论知识够用,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并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多地面向企业、工商、金融等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最后,人才培养必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育发展的宗旨 "职业技能本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地方经济"。高职高专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层次上讲应定位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技术应用水平及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财务管理高技能型人才"。从职业岗位要求上讲,应定位为"在企业、事业等相关单位从事财务管理实务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从知识结构上讲,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体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在复杂的财务环境中,从事财务管理活动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的要求,应体现"专长"的特点。因此,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立足地方经济的特点,进行专门的设计和培养。

篇7

会计专业;技能大赛;专业优化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1]。职业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项创新和重大制度设计,是当前各职业院校展示其人才培养成果的重要载体。“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已在当今社会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技能冲击流”和“大赛冲击波”。作为高职院校财经类传统专业——会计专业,在技能大赛背景下,如何优化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加快教材建设步伐、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打造“三栖型”教师队伍、培植多功能实习实训基地等,是会计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1技能大赛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存在的问题

1.1人才培养目标未能凸显高职会计专业特色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大多把“培养既能熟练地用手工方法处理日常会计业务,又能用计算机系统软件和会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其重点是培养学生手工会计核算和电算化会计核算能力。而高职会计技能大赛的目标是通过训练和竞赛,培养和检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会计岗位手工和信息化通用技术与职业能力,在注重培养学生会计核算技能的同时,强调学生运用手工会计和信息化手段进行初级财务管理和分析的能力。前者强调核算能力的培养,后者强调通用技术、职业能力和信息化处理及管理分析能力的培养。很显然,现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内容和层次上均落后于高职会计技能大赛的目标,高职会计专业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点未能凸显。

1.2就业岗位群定位与技能大赛岗位不对称

现行高职会计技能大赛的省赛、国赛规程,均将会计岗位确定为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和会计主管四个岗位,这与目前中小企业会计业务岗位流程基本吻合,学生通过对四个岗位业务处理的训练,能够全面掌握中小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以及基本的财务管理和分析指标的运用。但目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多把就业岗位群定格在各级各类单位的出纳、核算、内部审计、计划、税收征管、税务稽查、会计主管、财务经理以及记账、审计助理及税务与纳税筹划等岗位。由于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尤其是初次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甚至是小微企业的出纳、记账会计岗位,极少在成本会计和会计主管岗位,财务经理岗位基本没有。因此,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就业岗位群定位过于乱杂、层次人为拔高,既与会计技能大赛设置的岗位不对称,也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就业岗位不符。

1.3课程体系与技能大赛和学生考证要求不吻合

高职院校从现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整个课程体系设计为职业思想道德、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职业知识与能力等模块,以职业知识与能力为核心模块,且按照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体系要求,遴选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强化会计专业理论功底,强调会计理论体系的完整性,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目前会计技能大赛的会计业务手工处理赛项,要求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功底的基础上,强化各项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注重对会计文化的传承。其中,在出纳岗位设计了点钞技能岗位赛;在成本会计岗位设计了使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珠算技能汇总传票岗位赛;在会计主管岗位设计了内部会计制度设计和内部控制等模拟情境视频答题环节。另外,还设计了企业与外部的银行、税务等部门有关结算单据交换和纳税申报真实情境。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赛项,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会计专业理论和信息化的财务软件中的系统管理、总账、薪资管理、固定资产、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和财务报表等模块,实现填制业务单据、编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期末转账、结账、编制财务报表及报表分析等[2]。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现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只有理论知识和能力模块,忽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会计实践技能模块的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偏重于会计核算理论课程,忽视学生考证和技能大赛的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技能训练等课程的遴选和设置,与会计技能大赛的理念不吻合,导致课证分离、赛训分离、赛教分离,从而使日常教学与学生考证、技能大赛不同步。既未考虑学生报考会计系列证书和实际会计工作中对有关税费计算申报、会计制度设计、内部控制等方面知识的需求,也未满足会计技能大赛对岗位知识的要求,增加了学生考证、技能大赛训练的难度,既影响学生在会计技能大赛中的水平发挥,也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

1.4会计教材与技能大赛赛项内容不匹配

现行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是由各校自行确定,一般包括企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6门左右。其配套教材大多是各校自行组织或者是相关院校联合组织会计专业教师编写,参编人员主要是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会计专家。因此,教材的内容偏重会计理论,没有体现实际会计业务流程,与会计技能大赛设置的四个岗位内容不匹配。而且,由于近年来国家“营改增”等税收政策和《职工薪酬》等会计准则的不断改革和修订,使现行会计专业相关教材的内容滞后,与会计技能大赛赛题的业务内容不匹配。这一方面加大学生日常学习、练习的难度,误导学生;另一方面,加大了学生对会计技能大赛赛题理解和训练的难度,不利于大赛成绩的正常提升。

1.5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与技能大赛信息化要求不适应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手段陈旧,信息化教学手段缺乏。对于绝大部分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目前仍采用“黑板粉笔、教师主唱”的传统教学手段,即使有些课程已经采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是教材内容搬家,创新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手段缺乏;二是,普遍未采用情境教学法。会计专业必须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下,才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但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大多数理论甚至实践教学,均在普通教室进行,学生无法体验在真实环境下进行会计核算、分析和纳税申报工作。而且,现行会计技能大赛的会计业务手工处理模块竞赛使用网中网会计业务手工处理竞赛平台,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模块竞赛使用用友U810.1软件竞赛平台。无论是会计业务手工处理还是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信息化的手段和方法,熟悉实际会计工作情境。否则,很难提升大赛成绩,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1.6适应技能大赛的师资匮乏

由于体制问题,高职院校教师大都来源于各高校会计及其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们从课堂到课堂,虽然理论知识功底比较扎实,但普遍缺少实际工作的磨练,实践经验匮乏,对实际会计工作流程不了解,对不同岗位会计业务内容不熟悉,缺乏处理不同岗位不同类型经济业务的基本技能。近年来,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的加大,不少教师通过参加社会各种考试,取得了不同级别的会计技术职称或者相应的职业资格。但是,绝大多数取得证书的教师,虽具有“双师”证书但不真正具备“双师”素质和“双师”能力。且由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近年来招生火爆,日常教学任务异常繁重,大部分会计专业老师疲于应付日常教学,无暇参与会计技能大赛的指导、训练,更谈不上对技能大赛进行研究。因此,一支熟悉会计技能大赛规程、内容,能自己参加和指导学生参加会计技能大赛的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能力、结构合理的“竞赛型”的“三栖”师资团队尚未形成,与会计技能大赛要求差距过大。

1.7满足技能大赛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滞后

会计技能大赛赛项内容的设计,是按照工、商企业实际经济业务和会计工作岗位流程进行的。要有效提升大赛水平,除了在校内利用网中网会计业务手工处理软件和用友U810.1会计信息化软件强化日常的会计业务手工处理和信息化处理能力的训练外,让学生和指导教师在仿真会计环境中或实际深入工、商企业一线会计岗位,全方位了解熟悉企业经济业务的内容和办理业务的流程,进行从会计原始凭证填制审核到会计报表编制及纳税申报的各项经济业务的实际操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由于会计专业自身特点和规模,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类型单一,规模较小;多数企业单位一次性接受的实习人数较少,且由于较多涉及企业单位的商业机密,企业接受会计专业师生实习实训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接受,实习师生也很难全方位接触到企业核心经济业务,实习实训流于形式。因此,高职院校师生的校内外实习实训一直困扰会计专业的发展,甚至成为制约会计专业发展的瓶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建立既能满足会计技能大赛需要,又能符合未来就业岗位技能要求的赛训融合的立体式、多角度的校内外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技能大赛与实践教学切合点上寻求突破和创新,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中迫在眉睫的任务。

2技能大赛背景下优化会计专业建设的路径

2.1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彰显会计专业特色

根据会计技能大赛的目标,结合社会对高级技能型会计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进一步优化,在现行“校企一体,双职双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赛证融合,确定“校企一体,双职多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和重新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会计职业精神,掌握会计专业基本知识与会计岗位手工和信息化通用技术,能熟练运用会计手工和信息化手段进行会计核算和初级财务管理分析,毕业后能胜任中小型企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满足实际岗位的人才需求,又能符合会计技能大赛的设计目标。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对于会计理论应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弱化对会计理论系统性、完整性的设计,强化对会计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岗位通用技术、技能的培养,提升运用通用技术和技能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分析的能力,突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对实践技能的培养,彰现高职会计专业的专业特点。

2.2依据技能大赛岗位科学定位

就业岗位群按照现行会计技能大赛设置的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会计主管四个会计岗位,考虑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尤其是初次就业岗位的实际,重新科学合理界定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单位和岗位的层次,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就业岗位群。应将高职会计专业的就业岗位群确定为中小企业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会计主管等岗位,从事货币资金收支、成本计算、税费计算申报等各项经济业务的原始单据填制、审核、记账凭证填制、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和初级财务管理、分析工作。既与会计技能大赛设置的岗位对称,也能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到中小企业甚至小微企业就业的实际状况吻合。

2.3按照技能大赛的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和专业核心课程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功底的基础上,强化对各项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注重对会计文化的传承是会计技能大赛的基本理念。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根据优化确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充分考虑会计技能大赛赛项设计理念,构建会计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职业能力鉴定“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专业课程体系,在现行职业思想道德、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职业知识与能力等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综合技能训练模块”,增设提升会计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技能的课程,如:音乐、书法等课程。把数字信息技术运用于课程设计中,开发各级精品开放课程、在线课程、慕课和微课。加强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开设“ERP”和“模拟经营沙盘”、“VBSE实训”、会计课程阶段性实训、校内综合实训、校外顶岗实训等实践课程。根据学生考证和技能大赛要求进一步完善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增设会计通用技术和能力、会计考证和与技能大赛相关的课程,如:“经济法”“税费核算申报”“会计制度设计”“点钞”“小键盘”和“珠算”课程等,进一步优化“会计电算化”和“企业财务会计”等专业核心课程,将“企业财务会计”调整为“分岗位企业会计”,突出与会计技能大赛密切相关的“分岗位企业会计”和“会计信息化”核心课程及课程群建设,实现“赛证融合”“赛教融合”“赛训融合”,提升会计技能大赛成绩和考证通过率。

2.4进一步优化会计专业教材和内容

(1)根据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和标准,结合会计技能大赛,遴选确定核心课程内容,编制配套教材。目前高职院校尤其是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校的会计专业,均制订有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和标准,在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中,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加大核心课程教材实践性、技能型的内容,并根据会计技能大赛会计业务手工处理和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的要求,将“分岗位企业会计”教材,按照“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和“会计主管”四个岗位编写,“会计信息化”教材按照用友U810.1的内容进行科学遴选后编写。

(2)优化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的参编人选。一方面,扩大核心课程教材参编教师的范围,广泛吸收各层次、各类别的会计专业教师参编,把不同学校的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核心教材之中,提高教材的质量和适用性。另一方面,吸纳来自企业一线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会计专家参编核心课程教材,尤其是来自会计技能大赛合作企业的专家。既增加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的实践性,又能将日常教学与技能大赛的内容融合,实现“赛教、赛训融合”。

(3)及时更新和优化核心课程教材内容。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因此,其配套教材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应该密切关注相关会计准则、税收政策的变动和修订动态,及时掌握会计技能大赛赛项内容修订的信息,及时修订核心课程配套教材的内容,保证日常教学与实习实训同步,日常教学与技能大赛同步,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层次,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技能大赛水平奠定基础。

2.5创新优化信息化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

把数字技术运用在课程教学中,积极探索微信、QQ、PPT、在线慕课、微课等信息化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搭建与会计技能大赛接轨的虚拟操作训练平台,创建把企业引入校园的真实会计工作环境,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提高课堂教学和技能大赛效果。

2.6打造适应技能大赛的“三栖型”师资团队

高职院校应花大力气,加大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专业梯队建设、“三栖型”(双师型+竞赛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在提升教师学历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建立教师“驻企工作站”、专职教师到企业“双基双挂”、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级各类培训、引进优质教师、聘任实践型专家等措施,强化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着力培养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能力的专业带头人、“首席教师”、青年“骨干教师”;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激励教师自己或指导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提升教师参赛能力。形成一支以教学名师为引领的“懂行业、擅教学、会科研、能竞赛”“三栖型”甚至“多栖型”的优秀教学团队。满足日常教学和技能大赛的需要。

2.7创新建设思路突破

实习实训瓶颈以会计技能大赛为引领,结合日常会计教学的需要,针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规模大、校外实习实训难度大等问题,积极探索“真、仿结合、内、外对接、深度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实行“五段递进、角色转换、赛训融合”的渐进全程实训模式[3]。在校内建设全仿真会计专业实训室,在校外按照“专业对接企业”的模式,遴选深度合作企业,作为师生顶岗实习的场所。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实行校内外结合的课程阶段性实训、分岗位综合实训、会计业务手工处理和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竞赛平台综合实训、VBSE虚拟商业环境角色转换实训和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训五段递进。并且采用学校理论老师和企业会计工作者“双导师制”对实习实训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使实践训练循序渐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三位一体,实现“课训融合”、“赛训融合”。这种独特的会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对财经类院校解决会计类专业实习实训瓶颈将起到一定的作用。目前,在举国上下越来越重视会计技能大赛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引领作用的形势下,基于会计技能大赛的会计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各高职院校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对其进行优化和改革,才能在提高技能大赛水平和成绩的同时,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熊敏.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24):104-105.

篇8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加严峻。财会职业是人才市场出现频率较高、供需量较大的职业之一。很多综合类院校、理工科院校不顾师资力量,纷纷增设财会专业,造成财务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因此,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应引入创业教育,让学生尽早做好择业与就业的心理准备,鼓励毕业生创业开办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形成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进出通畅的双赢局面。

引入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长远任务。通过教育使学生在了解社会产业状况与前景的基础上了解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掌握基本从业、创业知识和技能需求的基础上,树立服务社会的职业理想与创业意识,使教育造就的高素质财会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为社会的稳定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这是高校财会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

(二)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以适应时展的要求。而入世后给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这需要更多的人投身于创业,才能将众多的投资机会转化成社会财富。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这些指示精神要求我们实施就业创业教育,使教育更好地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更主动地促进全社会就业形势的改善,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作出贡献。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美国,高校的创业活动已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在创业热潮中,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引人注目,当代许多著名的美国大公司,几乎都是大学生创业者们利用风险投资创造出来的。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学生创业上,中国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在我国,发展中小企业同样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社会上形成了学生创业的气候,将会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创业,这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并将有力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三)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

创业素质是人的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接受创业教育,财会专业毕业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将会大大提高,他们不仅具备财会知识,而且有经济管理能力,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就业融入到自己的创业活动中,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拥有主动权,既可应聘就业,也可以走上创业之路。而一旦创业成功,那么对个人的发展将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既实现自身价值,又为社会创造财富。

二、财务与会计专业引入创业教育的优势和机遇

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联系最密切,财务与会计专业教育在引入创业教育方面具有专业优势。该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创业和经营企业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创业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如何等措资金和进行资本积累;如何分析市场销路和成本核算;如何运用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及财务和税务的规则;如何进行商品销售,账款核算,货物盘点,记账,核算利润;如何进行有效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等。经济的发展要求会计与财务管理主要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经营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与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产不断增加的目的。会计的触角,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由此可见,财务与会计知识是创业者必备的创业基础,各行各业只要有了懂财会、会管理、精核算的人才,创业行动就会少走弯路。

目前,我国具有良好的创业环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扶持和鼓励兴办个体私营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已颁布了《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资企业法》等法律,对个人投资办企业提供了法律保障,尤其是对设立非法人企业也没有明确注册资本金的要求,为普通人创业降低了门槛,提供了创业的法制通道。各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也提供了优惠政策。无论毕业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均有机会创业。

三、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整合教学计划,将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

一是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增设《中小企业创业指导》课程,课程侧重于系统介绍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通过该课程,让学生了解现代创业的发展历程,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现状,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成长经历及其特征;使学生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组建创业团队的重要性以及创业团队具备的特征,创业需要的环境和条件。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让学生了解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案,向每位学生印发《创业教育指南》,指南的内容应包括:创业教育的目的和措施、创业教育课程安排、创业教育途径和方法、创业教育指导小组的联系方式等。

二是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财务与会计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中,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整合和优化,使各课程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创业教育的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不仅懂得资金使用的规划、预测、控制、考核、评价等,而且学会规避风险的方法,市场分析的方法,经营管理的能力等,并能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方式应体现创业教育特色

先进的教学方式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是运用模拟企业等新型教学方法,通过设置ERP实验课程,加强ERP实操,让学生分组练习,分别循环扮演企业中的不同角色,以增强学生对不同岗位职责的认识和掌握,加强学生职业经验的训练;二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演示教学和案例教学,将叙述讲解性与互动练习性结合起来,发挥互补效应和立体效应;利用电视录像及其他媒体,播放一些企业家报告会实况,实现身临其境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调动他们的潜能。

(三)整合第二、三课堂,培养学生的创

业能力

第二、三课堂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邀请一些中小企业创办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开展一些模拟创业活动,如跳蚤市场与财会实务大赛、科技创业计划大赛等,激发财会学子的创业热情,同时使学生积累制定创业计划书的经验。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其他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事态度、正确的行为方式、严谨的工作作风、坚定的自信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协调控制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紧密性等心理品质。此外,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成立创业教育网络服务中心,建立财务与会计专业大学生创业网,为学生创业提供交流心得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四)注重创业实践,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全社会创业资源

篇9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是依靠社会资金(香港隆兴投资有限公司、北京融智兴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依托重庆工商大学师资办学,经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层次独立学院,于2001年成立,至今已有十年办学历程。

1.1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状况: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设置管理系、经济系、金融系、会计系四个专业系和基础课教学部,共有9个专业。其中,会计系下设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从2007年开始招生,目前招生4届,平均每年招生100-110人,总体看招生生源较好。

师资队伍:会计系财务管理专业专职教师4人。按职称分类:副教授2人,讲师1人,助教1人;按学历分类:博士1人(在读),硕士2人,本科1人。以上师资队伍没有包含依托重庆工商大学的师资。

2、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2.1培养目标方面

财务管理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定为: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较顺利地通过全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和国家会计职称考试。这与会计专业2007级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相同。存在两点不足:①体现不出财务管理专业特色;②将财务管理专业看做是会计专业的延伸。理由如下:

①从知识结构上看:教育部2000年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 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从专业知识角度,可以看出教育部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学习的知识是以财务管理知识为主,同时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而不是会计专业的复制。

②从学科定位上看:国内,财务管理专业通常设在会计院(系),并且由会计专业脱离出来;而在国外,财务管理专业的通常设在金融院(系),因为该专业的产生是与金融的发展密切相联系的。因此,在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之中,有必要理顺财务管理与相关专业的关系,特别是与会计、金融专业的关系:

总体上看:财务管理、会计、金融三个专业的研究重点不同:财务管理专业侧重"财务与金融管理";会计学专业侧重"会计实务";金融专业侧重"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

1)财务管理与会计专业的关系。财务管理和会计的研究对象都是企业的资金,但是会计更多的体现在核算和监督上面;财务管理更多的体现在运用资金上面(比如投资、筹资)。

2)财务管理与金融专业的关系。财务与金融都由一个单词"Finance"翻译而来,国外,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财务管理专业的产生与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及金融机构的发展相联系。因此,财务管理学科研究范畴与微观金融学相一致,主要包括金融市场、投资学和公司财务三大领域(也有人认为微观金融学中的公司财务就是财务管理)。在这三者中,投资学与公司财务的关系更加紧密,投资学的理论只有通过公司财务活动才能真正和实物经济发生联系,与商品市场发生联系;而公司价值又要通过金融市场的交易才能得到正确的评估。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外财务管理专业与金融学的联系比会计学更紧密。

③从形式上看:有人认为应该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为金融及金融服务中介等机构培养专业理财师;有人认为把为企业培养优秀的首席财务官(CFO)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这样的提法都正确,特别是独立学院的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应该具体。融智学院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定位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1)要有具体的目标。在相同研究文章中,很多文章都是泛泛而谈,没有特色。教育部1998 年制定的财务管理培养目标只是给出了一个框架,给每个学校留下了形成特色的空间。独立学院无论在师资、资金、办学经验等方面与以前的公办学校相比都存在不足,因此,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借鉴国内外好的经验办出自己的特色。独立学院相对与公办学校总的特色是应用性,特别是现在就业压力比较大,独立学院已经出现考证热现象。因此,独立学院应该有具体的培养目标。

2)由于国内和国外的具体情况不同,国内财务管理偏会计是由于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原因造成的,国外是财务管理偏金融是由于国外经济发达、市场程度高,企业对市场结合非常紧密。因此,将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开设两个方向(理财规划师和特许金融分析师)一是站在中国的实际,二是展望中国未来。

3)目标不能定的低。虽然将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于考理财规划师和特许金融分析师,并没有否认考其他证书和把培养理财规划师或CFO作为目标。将目标定位相对较高,教师和学生才能在教学中产生压力和动力。

2.2专业主干课方面

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依赖专业课程的设置,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最重要环节。融智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07级培养方案专业主干课包括: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和财务管理实务4门课程,虽然4门专业主干课强调了财务专业的本身课程,但是存在主干课开设力度不够的问题。2008年制定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时将主干课定为: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中级会计学、高级会计学、投资学、管理会计6门。

2008年开设的主干课相对于2007级有了很大提高,理由是由于财务管理原理相对简单,可以放到学科基础课;加强了专业特色-----偏向会计学开设了中级和高级会计学和偏向金融学开设投资学。但是,还是存在一个问题:《管理会计》做为专业主干课不是太妥当。一是管理会计不是会计最重要的课程,课程本身不难;二是会计方面已经开设了两们课程,占了主干课程的1/3,而微观金融学中很重要的《金融市场学》没有开设(理由见财务管理与金融专业的关系分析),因此建议开设《金融市场学》替代《管理会计》。

从专业主干课的修改建议可以看出:建议修改后的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更加紧密:专业主干课程中有会计学的最核心课程(中级、高级会计学),也包括微观金融学的最核心课程(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公司财务(中级、高级财务管理)),从而形成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特色。

3、结论

通过课程建设,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可以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通过改进后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可以使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学生毕业时具有扎实的会计知识、广博的金融学知识以及精深的财务管理知识。从而形成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特色知识体系。(图1)

图1: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特色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篇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经济法律的规范和调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法律特别是经济法律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我国许多高校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置《经济法》课程,教育部高教司还将《经济法》课程确定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工商管理、会计、物流管理等专业)八门核心课程之一。然而,由于《经济法》课程的特点和相对独立性,《经济法》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有人甚至对其地位和作用产生质疑,具体表现在:

1.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其法律规范主要涉及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其适用的主体是国家各级经济管理机关,适用的目的主要是宏观战略上的经济调控。而会计活动是真实记录单位发生的各项业务,为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其活动具有微观性和较强的技术性,在很多企业和会计从业人员看来,经济法是抽象的,甚至是空洞的,与会计专业联系不大。

2.由于现有的《经济法》课程的内容多以企业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市场运行法律制度等法律制度为主要内容,与会计专业的其它专业课程缺乏联系,也没有体现会计职业领域的基本职业活动,似乎与会计主管、出纳、记账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操作员、税务会计和总账会计等岗位工作没有联系,因此,学生普遍认为《经济法》对会计专业技能培养和今后从事的会计工作帮助不大。

3.由于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授课教师多为“两课”或法律专业出身,教师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不是很了解,因此也就必然地对《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目标不明确,所以,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很难将《经济法》课程教学融入会计专业人才技能培养之中,致使学生认为《经济法》课程仅是一门法律课程,与专业学习联系不大。

4.由于《经济法》课程不如专业课程与会计职业所对应的岗位的工作任务联系紧密,因此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会计专业课程开发和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被边缘化。有些学校在确定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时没有将经济法置于核心课程之列,有的甚至还压缩其课时,降低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二、《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极其重要性

1.培养和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这种社会现象的心理、知识、思想和观点的总称;意识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法律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法律行为,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在相应的经济活动中,人们就会自觉地遵守法律的规定,否则就可能违反法律,甚至主动违法。现代社会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由于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加上高职院校法律教育极其薄弱,目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法律知识不够丰富、法律意识不够健全、法律实践能力较弱等。而目前会计行业存在着的假账泛滥、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执法环境差等现实则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而且还要求其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因此,要使会计专业学生成为知法、懂法、用法的高级专门人才,实现会计人才全面发展,就必须强化《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地位,加大《经济法》课程教育教学的力度。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强化学生的法律责任,使学生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从事会计工作时意识到法律赋予会计人员的权限及相对应的法律责任。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经济法》课程对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培养发挥着核心作用。2.对会计职业专业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帮助和影响。目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所教授的内容如公司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票据法等法律规定与会计专业其他专业课程以及会计岗位工作存在着诸多联系和衔接,对学生会计职业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①公司法对公司财务会计作出了明确要求和规范。公司是社会经济活动中,根据公司法设立的,以股权为纽带,以权益与责任相对等的社会经济组织。任何经济组织都存在资金的运作,都离不开财务管理活动,同时公司制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在遵循一般财务制度、会计准则的前提下,还要遵循公司法设定的财务规范。公司法除了对财务管理提出了一般要求。如公司应当依法建立本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公司应当向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拒绝、隐匿、谎报;公司除法定的会计账簿外,不得另立会计账簿,对公司资产,不得以任何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

公司法还对公司税后利润的分配、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和用途、公司清算过程中的财务处理以及公司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虚假财务信息、非法转移公司资产等方面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等作出了具体规定,这些对学生毕业后从事公司会计岗位工作、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公司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帮助。②企业经济合同对企业会计影响最为广泛,它决定企业产品销售、材料购进,固定资产的购置等。购销合同中的相关条款是企业购销活动的法律保障,确保了企业材料购进的顺利和产品销售渠道的顺畅。借款合同深刻影响企业筹资活动和对外投资活动。企业的每份合同的履行事关企业会计工作。要准确对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经济活动连续地、完整地、系统地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以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会计工作人员必须理解和读懂合同的条款内容。合同法的学习与今后会计工作息息相关。③票据法规范了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票据结算业务,票据法对支票、汇票和本票的使用范围和运用程序、对票据的出票、背书、贴现、承兑、付款、质押等环节有明确规定。会计中应收票据和应付票据核算,决定了企业经营性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影响着企业资产的购进和产品的销售活动。票据结算不等同于现金结算,其法律关系的复杂性和法律责任的可传递性,决定这一结算方法十分复杂,要运用好这一结算方式,必须熟悉票据法。④税收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是调控经济的手段,是社会财富的第一次分配,是企业的社会义务。税法与会计是站在不同利益主体上的两种经济行为,税法维护的是国家利益,会计维护的是企业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税法与会计既统一又相互冲突,在法律效力上税法大于会计,也体现了国家利益大于个体利益。税收筹划是在国家利益和个体利益间找到相互接受的平衡点。会计中的应交税金体现的是国家债权,在企业清算中排在所有债权人之前,已交税金反映了企业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大小,也反映了国家利益在企业收益中的比重。同时税赋大小,反映了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对国家的贡献能力,决定着国家资金的投向和资源的分配份额,同时深刻影响企业的收益能力、偿债能力和企业投资主体的积极性。⑤破产法从程序上规定了公司破产条件、破产债权申报、破产财产处置和破产责任认定等。破产会计从接管被破产企业起,充当管家的角色,从清理资产、核定债权、制定清算方案,到最后对破产财产的处置均进行全程核算;在处置破产财产时,必须遵循一定顺序,首先考虑破产企业职工利益,其次是国家利益(税收),最后是债权人的利益。破产会计的整个工作要按受人民法院和债权人会议的监督。另外,国有资产管理法对国有资产持股的公司制企业的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房地产管理法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商品房销售条件、销售方式、定价模式、预售房款的使用范围以及会计核算的规定以及担保法规定的抵押和质押等担保方式等对相关工作岗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也有着重要影响。

3.服务于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考试,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就业上岗、职称晋升都需要资格证书,自1990年开始,我国会计人才的入门及不同层级会计人才的选拔实行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不论会计人员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还是取得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职称资格证,《经济法》课程的内容始终是上述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只是在不同层级的资格考试中,《经济法》考试的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同罢了。我国《会计法》规定:国家实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为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会计人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普遍都在施行“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人才培养制度,学生的专业学习中除取得学校学历证书外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毕业。《经济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顺利毕业、通过会计从业职业资格考试以及学生毕业后取得会计职称资格,实现会计人才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4.服务于就业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创业。就业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必要的经济法律知识是就业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高职毕业生法律知识欠缺,肤浅,对就业或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法律问题茫然无措。而《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为学生毕业后就业甚至创业提供许多经济法律支持。如,学生学习了《经济法》课程中的劳动合同法,就较容易识别就业市场中出现的企业巧立名目滥收费用、不签劳动合同、长期试用、就业歧视等违法行为,在发生劳动争议时懂得选择维护自己的权利的较为高效的方式和途径。如学生学习了企业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劳动法律制度和市场运行法律制度后,学生毕业后创办企业就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创业特点的企业形式,熟悉企业设立的程序,并能自己准备设立公司的相关法律文件,在企业运行中,能够依法雇佣职员、签订劳动合同和经济合同以及合理地开展市场竞争等。所以在就业和创业教育中强化《经济法》课程相关内容的教育既是学校保护毕业生合法权益,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法律服务的有效办法,同时也是职业教育人本性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

篇11

一、会计信息化含义及特点

会计信息化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经济运行、管理提供充足适时的信息。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进行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它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它更代表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

会计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从范围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涉及财务部门,还涉及其它管理部门。从功能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涉及会计核算还涉及会计预测、决策和会计监督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从技术手段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采用计算机技术还要以通讯和技术网络等现代技术为主,进行网络和现代信息系统的构建。

二、高职高专现有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财务管理和熟练运用会计软件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及审计实务工作的高等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时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会计手工操作能力、软件操作能力,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处理技术进行会计核算、监督、预测和决策能力。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仅仅是设置了计算机文化基础、会计电算化等几门课程,设置的信息技术类课程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2.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尽合理。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是“两条线”运行,一条线是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即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另一条线是计算机应用的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会计软件应用等。虽然开设的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但“两条线”运行的课程体系,难以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会计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这就需要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通过构建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来打通这“两务线”,不断完善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实现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不服合理。适用教材偏少。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会计专业教师紧缺。导致会计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学内容与会计专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专业课程不涉及信息技术知识。目前,适合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材偏少,有些课程不得不选用计算机专业的教材,在课时、教学内容、实验环节等方面都与会计专业的教学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而会计电算化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比较浅、实用性较差,除软件开发商提供的演示软件外,专门支持会计电算化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软件不多,学生只是利用会计操作性软件进行单纯的账务处理。把手工实训改在了机房,用计算机操作代替了手工操作。缺少专门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分析、软件开发的教材,难以培养学生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分析能力。

三、解决的途径

1.基于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可以考虑从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建立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为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再次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增强团队精神。作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以提高下列几种能力为目标: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会计软件操作使用能力——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能力。

2.科学设置课程内容:(1)完善会计基础理论教学,设置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审计、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为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2)设置会计信息化理论教学。可以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开设计算机理论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软件应用等课程,使学生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网络、计算机系统分析等基础知识进行了解。(3)会计信息化实务教学。研究开设《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与实用》、《软件技术基础》等几门课程借助EXcEL建立预测、分析模型,解决在财务管理、会计工作中若干问题,为决策提供数据参考。(4)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专项实训、教学实验、顶岗实习三个部分。专项实训主要是结合《会计专业信息技术应用专项实训》课程,使学生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了解软件技术、数据库等知识,能够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处理会计业务。教学实验围绕学习过的会计、会计信息化理论知识来掌握。注重能力的训练,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比如:成本会计、中级财务会计上机模拟实训等。另外,开设信息技术应用专项实训、企业经营决策ERP沙盘模拟对抗训练等实训课,进行有针对性强化会计信息化实训。顶岗实习使学生们进入工作角色,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忽视的问题。既得到了实践的锻炼。又可以作为教学过程的延续。

3.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传统教学手段中,“黑板+粉笔”是主要教学手段,计算机做为辅助手段,在信息化教学中,将计算机做为主要手段。“黑板+粉笔”是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幻灯片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力求使教学手段多样,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增加教学实验环节,使学生在“做中学”,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于信息化教学中的《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课程,可以通过上机来完成学习目标。加强会计专业教师计算机理论与操作知识的培训,必要时可参加专门的培训班。也可以由学校组织会计及计算机教师共同开发项目,相互交流和学习,共同提高,完成教学任务。

4.编写适合高职高专会计信息化培养适用的教材,如《会计信息化实验教程》、《会计信息化原理》等。

四、改革中注意的问题

篇12

大学毕业到技工学校财会部任教已有五年,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技工学校会计的专业课程设置萌生了一些想法,现把这些想法以文字记录下来,旨在与同行共同探讨共同切磋。

一、构建会计专业主干课程框架

首先,根据专业特点、就业和考证需要、学校实际与学生实情构建专业课程框架。专业基础课以《基础会计》为主,专业课以《企业财务会计》为主,再配予《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出纳实务》、《税收基础》、《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这几门课程,形成专业主干课程框架。目前,大部分技工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框架基本如此,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以下几门课程:《商业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学基础》与《电子商务》等,增加的这几门课程对于会计专业学生来说确实也重要,但是因学生在校期间只有两年,总课时量有限,加上技校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较差,增设这些课程势必减少主干课程的课时量,课时量不足又会影响到学生对主干课程的掌握程度,同时影响学生学习这些专业课程的效果。

我认为针对技校目前实情,这些增加的课程可作为提高班的提高课程(第一学年结束后,可结合学生实际,分出提高班);或作为选修课程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或通过处理教材的做法把其内容增加到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中,比如在《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增加《商业会计》课程的重点内容,如商品进销存的核算,而不必单独开设《商业会计》课程。

二、增加主干课程课时量

首先,增加《基础会计》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量。一般,这门课程的参考课时量为90学时,但是大多数技校学生学习基础差、底子薄,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相对较低。结合生源实际,作为主干课程又是专业入门课程以及考证课程的《基础会计》,90学时是不够的,至少得有120学时,如课时允许,甚至可考虑增加到160学时,并把模块实训也放在第一学期由授课教师指导,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基础会计》课程一般是放在第一学期授课,有些技校该门课程课时量为每周6节,刨去学生军训及节假日放假时间,实际授课时间只有14周,也就是总课时量只有84学时。针对学校实际,课时量偏少。我们技校学生底子薄,得加大课时量,简单反复的讲解训练,尤其是要在第一学期中结合模拟实训,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并且因为其为考证课程,又得加大答题能力训练。这一切,都需要增加课时量。

其次,增加《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课时量。大部分技校对该门课程放在第二学期授课,课时量一般为每周4节,实际授课时间约16周,总课时量约为64学时。可考虑增加到每周6节,总课时量为96学时。原因之一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中所涉及的“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支付结算办法”“银行账户管理办法”以及“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内容不仅指导着学生今后的工作,而且该门课程又属于考证课程,得加大学生答题能力的训练。去年,我省会计证考证采用无纸化考试,考题随机形成,难度加大,考生通过率低,而该证又限制着学生的上岗就业,重要性程度就显而易见了。

其他课程,比如《企业财务会计》这门专业主干课程也得增加课时量。《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是继《基础会计》课程之后开设的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更是为《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后续课程学习的奠定基础。那么在课时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加这些主干课程的课时,只能减少其他专业课程课时甚至是停开其他专业课程,或是只能通过上文所谈的一些途径来解决。

停开了其他专业课程,比如《商业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学基础》等课程会不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呢?我认为,在课时有限而且学生接受能力又弱的情况下,重点保证主干课程,效果可能更好。

三、结合地区就业实际确定专业课程授课内容重点

比如,在服务行业发达的地区,如果不开设《商业会计》这门课程,那么在《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可结合有关章节内容,重点讲解商品流通企业和旅游酒店业会计核算特点。在《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中“模拟企业”也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商业企业、旅游酒店业等。

再比如,《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可重点的以“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支付结算办法”等这些与实际工作息息相关的内容作为重点。当然,重点内容一旦经过讨论确定,就需列入教学计划,使执行明确可行,不会因为课程分由不同的教师讲授,而造成授课重点内容不一致的问题。

四、增加办公自动化方面课程课时

如机房工位允许,可增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会计专业可侧重于办公自动化内容教学,如打字速度的提高、“Word”文档制作及“Excel”电子表格的运用。学校教务部门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可根据学生就业需要以及专业实际,确定重点教学内容,并制定出适合的达标测试量等。

五、结合专业特点确定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

如会计专业,语文课程可侧重于对学生口头语言表达的训练,并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一些好的文章,提高学生的理解沟通能力等等;英语课程可侧重于日常用语听说能力的训练,而不是注重语法等理论知识的灌输。当然,这些需由基础教学部老师来研究确定。

六、文体方面课程不能删除

目前,有些技校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专业课程,删除了文体方面的课程,比如《音乐》和《体育》课程,我认为如条件允许,技校文体方面的课程不能删除。音乐课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激情,陶冶学生的情操;体育课可以强生健体,消除疲劳,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并能促进智力的发展。通过文体方面课程的学习,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与专业课程学习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效率。

七、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力度

篇13

一、会计专升本培养目标的定位

培养目标是会计培养人才的方向定位。会计专升本培养目标应由原来专科培养目标升至本科的培养目标。

(一)会计专科的培养目标

会计专科教育是一种技能型的教育,其培养目标是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一线会计职业岗位的专业知识,又熟悉当前会计制度,具有熟练的会计专业技能的核算型中初级会计人才。由此可见,会计专科教育培养目标强调的是中初核算性的一线会计人才。

(二)会计本科的培养目标

专科学生升入本科。进入本科教育,其培养目标应符合会计本科教育的要求。目前,对本科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各个学校各有不同的表述,如,一综合性重点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在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上,培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知识,有较强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组织能力,理论与应用并重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又如,一普通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具有会计核算能力、审计与咨询能力、财务分析与管理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政府机关及有关部门从事会计管理、审计实务及财务管理工作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虽然上述培养目标的表述不同,但其基本点是相同的,其共同点有别于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即核算型的会计专业人才已不能作为“专升本”的教育培养目标。专升本的教育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念。能够综合运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的重大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和控制的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

会计“专科”和“本科”同样是培养会计人才。但会计专科教育目标与本科教育目标的定位不同,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层次也不同。我国的相关法规将会计人才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相对应的是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员等不同档次。会计教育也应随社会需求分层次培养会计人才,使之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对知识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在课程体系上也有所差别。

二、设置会计专升本课程体系应考虑的因素

在设置专升本课程体系时。应充分体现会计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在具体设计时,不能简单地直接套用会计本科三、四年级的课程,应在考虑专科课程体系与本科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来源、素质、文化和专业基础等因素加以综合确定。

(一)会计专科课程体系

在设置专升本课程体系时。首先应考虑学生原来的知识结构。否则会造成重复。会计专科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是国家职业标准和规范,以国家规定的会计师和助理会计师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标准和内容为基础。主要包括经济应用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计算技术、基础会计、管理学、经济法、经济应用统计、财经应用文写作、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税法、会计模拟实验、外贸会计、预算会计、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其核心技能是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会计报表分析技能。

本科会计教育以培养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为目标,课程不限于传统的会计学科,而以通识课为基础,涉及企业管理和其他社会、人文领域的跨专业学科。通识课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会计学专业课程是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部分构成。其中:会计专业基础课程是构筑会计学专业的理论框架、提供会计学专业技能和方法的经济管理相关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是指涵盖系统的会计学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有关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财务管理等;会计专业选修课程是上述两者之外的会计学其他有关课程,主要包括:金融学、金融企业会计学、预算会计、战略管理、税收会计等。其课程体系实现了理论与实验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人品与才干相长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和沟通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二)会计专升本学生并非全部来自会计专业

专升本的学生一般都来自综合性专科院校或财经性专科院校,所学专业主要有会计(包括会计电算化、涉外会计和税收与会计等会计专业)、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和投资与理财这四个专业,也有个别来自保险等与会计专业相差较大的专业。就会计专业知识来看。学习会计专业课一部分学生有基础,而另一部分学生没有基础。这无疑给会计专升本课程体系的设置增加了难度。

(三)专升本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

相对应本科教育目标的要求,尽管专升本学生都是专科学校的优秀学生。但其基础知识有待加强。会计本科教育强调的是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高能力的培养方式。前两年是基础教育。重点是高等数学、英语、大学语文、经济学等课程。其中英语的要求较高,一般本科毕业要求英语通过四级,有些院校采用双语教学或原版英文教材;专升本学生在专科院校3年,既学习基础课程,也学习专业课程,学习内容相对分散。如英语课程。有的学校要求毕业时通过3级考试,而大多数学校没有要求。这为专升本学生在升本后的英语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是设计会计专升本课程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专升本学生的专业知识有待深化

从会计本科与专科的课程体系上,就专业知识的广度来看。其课程设置就有很大的不同。会计本科专业除了本身的专业课如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以外,还开设了统计学、资产评估、金融、企业管理、计算机等相关课程。而专科院校虽然会计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不缺。但相关专业课的范围较窄。就专业知识的厚度来看,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单就选用的教材就有较大的差异,会计专科的要求较本科低。

三、会计专升本课程体系设置方案

会计专升本会计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按本科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学生来源、基础课程的掌握程度、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高能力的培养方式,对会计专升本课程体系重新设计。不能照搬普通本科课程体系,更不能简单地在本科课程体系上加加减减,而应针对专升本学生的特点,强化基础理论。深化专业教育,加强实践教育,使每一个会计专业专升本学生都能在高等院校得到进一步深造。

(一)强化基础理论

基础理论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这些课程有些在专科已经学过。但深度和广度与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相差甚远,其中,英语必须到达到大学本科规定的要求(如果英语达到了四级或以上,可以免修);其他课程无论原来是何种专业、是否学过、学习程度如何,都应通过学校的考试,不然不能按期毕业。另外,应增加金融学、企业经营管理、经济法等专业基础课的选修。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拓展能力。注重理论的提升。

(二)深化专业教育

专升本的主要专业课包括中级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及审计案例、税务会计、会计制度设计、会计报表分析等。由于专升本学生的来源不同,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规定。如,对于专科学得好的同学中级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等课程可以办理只参加考试、自愿听课的原则,最后通过考试即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有更多的时间补充自己的弱项,如英语、数学、高级会计等课程。另外,应增加专业选修课程,如会计信息系统、资产评估学、会计专业英语、经济应用文写作、公司管理、预算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给予学生更大的拓展空间。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要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可以实行非本专业补课制。凡不是本专业的学生进入本专业后必须从第一学期开始,补修专科期间两门至五门的专业核心课。补课不全不准毕业。要督促学生尽快掌握专科基础知识,边补课边学习新内容。以便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