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重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学基础重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济学基础重点

篇1

一、情境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必要性

1.情境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

有效设计基于学生认知基础的情境,可以促使学生由已有知识向未知知识的过渡。如对于“勾股定理”的教学,传统的教学,学生们记住的是勾股定理的运用――,然后给出几个例题和习题,这样的教学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轨道。而情境法的运用,在激发兴趣的前提下,促使知识的迁移,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2.情境法促使学生真实的学习

皮亚杰认为,知识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如人们在只有在购物的情境中,才能有购物的策略和购物的欲望。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实现数学真实的学习之效。

3.情境法有助于主体性的建构

置身情境中的学生,才会产生探究的愿望。如学习《实数》的教学中的“无理数”的教学,对于“无理数”的概念,如果教师比给以简单的故事性的介绍,这个无理数的学习将永远是个“谜”。而如果在教学中,渗透故事情境:很久以前,人们对于边长是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是有理数的看法,流传了多年,然而,500多年前的希勃索斯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边长是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是不可度量性,这与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是“有理数”截然相反,大相径庭,于是,希勃索斯被囚禁,受尽折磨,最后被“沉舟身亡”。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为真理而献身的数学家,将这个特殊的数定义为“无理数”。由此而进入新课的教学,实现情境促进主体构建的设想。

二、数学情境教学的主要策略

1.依据心理学的基础而设计

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主要表现出两个倾向――对“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感兴趣、具明显的情感色彩。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应使学生“跳一跳而摘到桃子”,才能激发学习的欲望,探究的乐趣。

如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实际运用》时,教师借助于“鸡兔同笼”的名题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上有头35,下有足94,问鸡兔各多少?如果这个题直接以让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式而进行,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以《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的呈现,学生意识到这个是世界名题,通过解世界难题而增强学好数学的兴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2.利用名人名言创设情境

利用数学家的故事、名人名言、俗语、成语故事等,也是创设情境的主要手段。

如学习《一次函数》时,教师呈现下面图像:

让学生观察图片内容,发现什么规律?产生什么联想?从而教师通过名人名言的引用,而引发学生学习、探究一次函数的欲望:时间是一个常数,但是对于勤奋者来说是一个“变数”,你在学习上的收获,与你平时的付出成正比。这个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那么,什么是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正比例函数有什么相同相似之处?图像的呈现,名言的引用,问题的提出,无不与即将要学习的“一次函数”密切相关,更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愿望。

3.利用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是启发学生思考、促其探究的主要手段;问题,也是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主要方法,好的问题会如一针兴奋剂或者强心剂,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种,使学生产生非知不可的要求。

如学习《合并同类项》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比比看,看谁算得最快”的活动,教师首先给出一个整式:,然后给出比赛规则,老师任意说出一个x的值,学生们一起算结果;学生任意给出x的值,老师快速说出答案,x可以是整数,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比赛结果,令学生瞠目结舌,怀疑老师“神算”。于是,教师在学生怀疑、迟疑的关节点上提出问题:你想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不用思考就立刻知道整式的值吗?学生们的回答“震耳欲聋”,于是教师巧妙引导学生“老师用了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于是,学生们再次“睁大了眼睛”――合并同类项?怎么合并?于是,进入到新课的探究中。

4.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知识归根到底是为了生活服务的,但教学的时候可以反过来利用生活的现象或者故事,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引发学生学好数学有用的意识。

如学习《合并同类项》时,笔者创设了如下的情境:现代人都比较重视营养均衡,小明的一家人特别注意营养饮食,每天小明的妈妈都得去水果摊买水果,妈妈每一天吃1个苹果2个梨,爸爸要吃2个苹果1个梨,小明要吃3个苹果。如果要你代替小明的妈妈去买苹果,你会怎么买?你会怎么给摊主说?这个情境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更与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同类项的合并丝丝相连,为有效课堂的创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

一、重视对教材中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的处理

《经济法基础知识》(以下简称经济法)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目的有:重点掌握一些常用的法律基础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今后的工作;为学生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打下一定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教师应先熟悉福建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编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中(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第二章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第三章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内容,然后结合本教材的教学目的,确定必学和选学内容的重点章节。确定必学内容应作为教学重点,因为本课程一共十四章必学内容就占了十二章。在对必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合同法”、“会计审计法律制度”、“财政税收法律制度”作为重点章来学习。在对选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对“金融法律制度”一章进行重点学习。学生对以上这些重点章内容的掌握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可见这些章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经济法的重中之重。

二、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随着教学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正不断融入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之中,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运用。教育技术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新的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用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达到充实课堂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中活动相结合的理论和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及应用,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集文、声、图、像于一体,使教学知识的来源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更加形象生动。在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充满创造力的学习环境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使得学生的学习视野更加开阔。尤其是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手段主要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为代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仅仅依靠教师和教材的单调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中学生面对的不再仅仅是文字教材和教师的板书,还包括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及通过信息网络实现的灵活生动的现代教学系统。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功能,通过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达到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在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章节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结合电子教案,认真研究教材、收集素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例如:在学习“第八章合同法第八节违约责任”时,教师不仅要把知识点制成幻灯片,还要补充更多民事活动中违约的案例,以文、声、图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课后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回答复习思考题(有的题目答案在教材中没讲完整)、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彻底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

三、重视对教材中“小资料”、“链接”和“想一想”的利用

在经济法的教材中,编者安排了一定量的“小资料”、“链接”和“想一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其的利用。“小资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对于“链接”知识,要把前面学过的知识与现在所学的新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至于“想一想”的知识,多数都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相近概念(或问题)的理解。现就以“第八章合同法的第二节合同的订立”为例:在本节讲到“自然人”这一知识点时,编者就安排了一个“小资料”(其内容是:我国《民法通则》将自然人分为三类:一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一般指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二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三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旨在学生自己阅读或者在教师讲解后,对法律上的“自然人”有深刻的理解;在本节讲到“委托人”时,编者设计了一个“链接”(其内容是:关于“法人和法人制度”请同学们复习第二章“经济法律关系”第一节的相关内容;关于“委托人”请同学们复习第二章第四节“经济行为”。),旨在学生通过这一链接,对“法人和法人制度”、“经济法律关系”、“委托人”、“经济行为”这四个概念有更到位的理解;在本节讲到合同订立的程序的“要约”时,编者安排了一个“想一想”(其内容是:想一想两对相关概念的区别:“要约”与“要约邀请”;“要约撤回”与“要约撤销”),旨在学生通过“想一想”的思考,找出这两对概念的区别,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总之,在《经济法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教学重点,确定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信息,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学生为根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3

数学教学是一种思维的教育,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对于一种思维过程的引进和吸收。俗话说得好:良好地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导入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一个好的情境导入可以创设良好地课堂开端,一下子拉近了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习内容以及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可以有效地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积极思考、学习的状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和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可以有效的明确学生的学习思维好学习目标,从而真正实现知识上的理解和能力上的提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对于学生来说,数学基础知识是未知的,对于在生活中的运用更是迷茫,是“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如果按照“存在问题—问题解决—应用问题”的思路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即“情景导入”来改变以往的“注入式”模式,设计一系列贴近生活的“情景”,提出带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动手、动脑,能够引导他们学会应用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去探索这些问题,进而形成理性认识,运用“问题解决”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情景”的设置是否具有趣味和魅力,是否能确实激发对于本节“基础知识”的探究,这就需要作充分的思考。

一、导入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生产实际

在现代教育信息畅通的大前提下,教师应用心去挖贴近学生生活的,但又具有一定代表的实际问题,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问题,不仅能体现数学的实用性,又能形象再现数学趣味的情景,比如引进“抛物线”,投篮球时篮球的行进路线,这对于学生并不陌生,但或许从未考虑过这与数学有关系,这就激发学生对于自己行为的科学解释的欲望(石拱桥的桥洞),从而使课堂生动有趣,体现了数学的实践性和自然性。

二、导入要直观,切记绕弯设难疑

学生掌握知识,解决问题一般是从感知入手的,直观感觉是获得感性认识,建立概念,等待解决的常用手段,数学的许多知识就是通过直接从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中反映出来的(比如说公理的存在),学习这类问题,创设直观情景,学生易接受,易体会概念的内涵性。比如说轴对称图形,可以展示许多生活中的实物,如双耳酒杯,六角螺母等,通过平面图形的对比展示,学生会体会到“对称”的意义,这对于学生接触问题的实质有了信心,有了解决问题的意向。

三、导入要有目的性

情境导入无论从学生的情感,还是知识的准备上都要为后面新课内容的学习服务。我有幸听过很多赛课、展示课以及汇报课等,其中有些课在导入方面看似新颖,学生也很容易调动起来。但为什么这样导入?、这样导入的目的是什么?、出调动学生外,能否很好地为本节课的内容服务?对于这些,我们要更深入地去思考,不能导致与新课讲解脱节。如,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正日新月异,尤其是2003年10月15日,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划开了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有资料表明,“神舟五号”在椭圆形轨道上环绕地球14周,历时21小时,你们知道“神舟五号”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周需要多少分钟吗?2周?3周呢?……n周呢?这样既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又能使学生快速进入数学思考状态。

四、导入要有趣味性

新课程倡导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那么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被摆到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首要位置。趣味性问题的提出就成了新课导入到关键。例如在学“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节内容时,由于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玩性十足的孩子,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运用经典的小故事或贴近生活的小事例能让学生在玩中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导入: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古时候,在一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就说:“那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2粒,第2格放4粒,第3格放8粒,然后是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

五、导入要具有简洁性

听过很多老师的课,有些老师一味的求新、求异、求奇再整堂课中花大量的时间和篇幅去导入,我认为是不可取的。情境导入是为新知学习做准备的,不能喧宾夺主。教学中要准确的定位情境导入环节的教学,一般时间在3~5分钟较为适宜。

篇4

2 实施个性化教学

2.1 正确认识学生差异。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确认识学生差异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前提。学生之间有生活经验的差异,思维水平的差异,原有基础的差异。既然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寄望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消灭差异,否则,将使我们的教学又回到过去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上去,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硬灌给学生。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教育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分层要求,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各成其才,整体发展,全面提高。

2.2 注重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实施开放性教学要做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教学问题的开放性,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练习设计的开放性等。教师必须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有探索性的数学问题,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课内与课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出课本,走出课堂,也可让学生自我设计,亲自体验,自我评价等,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3 实施个性化评价。平常我们说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如何实施个性化的评价呢?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二是评价反馈途径的多元化;三是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3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篇5

情景教学法 中职电工 基础 应用

在中职院校中,电工基础是学生在学习电子电工的时候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性专业学科,它的涉及面非常的广泛,但是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内容十分的复杂,并且概念很多、原理性很强,课程比较抽象,而中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基础知识非常地薄弱,所以在进行电工基础学习的时候非常地吃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电工基础教学的时候积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而情景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出现的,在进行电工基础教学的时候,通过积极运用情景教学法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充分的进行思考,这样就能够更有效的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进而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

一、电工基础的特点

电工基础的教学任务是实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电磁现象的产生原理以及基本的规律,电工基础是一门学习电学专业以及非电学专业的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学科,由于电工基础的知识点大量的运用在电力工程以及通讯和控制类的系统中,所以说从事工程类的学生也需要学习这门学科。由于相关的知识比较复杂,所以在学习这门学科的时候,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数学和物理学科的基础。

二、情境教学法的概念

情景教学的产生最初是来自于一份论文,作者在论文中指出知识的最大意义是在知识产生和应用当中实现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情景教学的定义又产生了新的变化,也就是说在特定的虚拟环境中实现对具体教学任务的学习,这样通过设定的场景就可以有效的把握学生的情感活动以及认知活动,在情景教学中,教育工作者主要是通过语言描绘以及特定的小游戏和角色活动把知识和生活中的具体场景联系在一起,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能够有效的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三、情境教学法在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在具体使用情景教学法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进行问题情景的创设,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情景问题中充分的形成对未知事物的探究欲望,积极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进行“戴维宁定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一个电路图,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在实事的抛出该定理,这样通过问题创设引入新课程的教学活动,就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创设讨论式情景。

电工基础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实验为主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验的时候也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培养,要让学生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先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详细充分的讨论,鼓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积极的发现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在进行电工实验的时候,可以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讨性的实验,这样在实验之初就抛出问题,先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进而发现问题,这样学生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就能够抱着极大的热情进行,然后在实验的过程中找到答案。在进行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有效的指引下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渐的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讨论和推导,在实验结果的帮助下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在学习具体的原理的时候不仅能够牢固掌握实验的原理,更能够清楚的了解实验的具体过程和产生的原因。

3.创设实践操作情景。

在情景教学法中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实物演示的方法在教学用具的帮助下引导学生对相关的内容进行直观的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非常好的理解效果。教师在对电路组成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通过对教室内部的电路进行详细的介绍,通过观摩性教学来让学生对电路的组成产生非常直观的认识,同样的教师也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实用性非常强的教学用具,让学生在亲手搭建电路的过程中加深对电路的理解。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实物演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直观的了解教学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水平。实践操作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实际动手中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相关的教学活动中,进而提高实际的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我们在进行具体的实验的时候,让学生进行协作实验,不仅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更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自主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团队的合作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工基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引用情景教学法,在积极的创设问题和讨论问题以及实践操作中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货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电工基础知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张建富 单位: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篇6

电大的传统经济数学经济基础的学习主要为学生高等数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学的应用领域也日益广泛,电大也不断改进人才的培育模式,但仍然会有一些局限。具体来说:

1 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而不与实际想结合

电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材的学科性太强,主要是一些数学思想及数学的运算问题,没有从根本上与实际经济问题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老师的指引,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把教学内容与实际问题想结合,只能停留在一个基本数学层面,不能上升到运用到经济问题处理的层次。这样学习不能达到数学和经济二者的相融合,学生只得到一对数学定理和公式。在这个问题上,老师不仅仅只交给学生课本知识,他自己本身也要提升经济素质,引导学生吧数学问题与经济问题想结合。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2 教学过程与实际经济问题接轨

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一般按照大纲要求,介绍数学定理的相关理论背景,其实数学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经济问题,因为是经济数学基础,所以老师可以根据相关的经济背景知识来介绍相关数学教学中的背景知识,而不是完全按照课本的套路,传授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基本上课上所讲是学生预习阶段就能做到的,这样上课时学生注意不集中,对学习的兴趣不大。而如果老师上课时,加入一些新鲜的内容,如一些小故事及一些与经济直接相关的案例分析,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更容易把握知识的关键所在。

3 数学思维的塑造

在上面二点的陈述中,都着重是一个“授”的过程,即老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相当是“受众”,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把知识卖给学生,老师采用的销售方法和商品都影响受众是否会买下这个商品,如果前面二个环节都美舍呢么问题,学生在这个环节一般都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学生自然会学得到相关的数学、经济知识。能够做单纯的数学难题,也能够看到经济案例中的数学问题,但当自己遇到经济问题时,可能及不会主观的运用数学思想,这就是最关键的一个瓶颈,这就是学生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维的塑造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学习好基础知识,多了解经济实务,并在实际中积累经验,长此以往会形成一种数学经济思维方式。

二 经济数学基础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经济去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带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在教学中,多媒体教育不断发展,教师应具有与现代远程教育相适应的科研能力。现代远程教育要求电大教师在提高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力的同时,还应提高对远程教育的研究能力。多媒体教育有很多传统教育不具备的优势:直观、清晰,简洁、生动、形象。特别是在图表的处理上有很大的优势,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理解,学习的氛围也轻松。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可以给学生一个更全面的展示,学生更容易接受学习的内容,多种感官并且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见其形,生其意,发其思,追其源,探求其果。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易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能理解的地方及时请教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体创新意识会得到提高。

再次,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充分运用网络的作用,在网上做教学的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并运用网上课程资源,对自己不很理解的问题不求甚解。把教室上课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并且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把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控制好上课的节奏,选择大多数同学能够接受的进度,对少数不能跟上的同学,在课后可给予适当帮助指导。

参考文献:

[1] 潘红卫. 电大生《经济数学基础》课程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 (4): 49-51.

[2] , 钱伟茂, 郑宁国. 深化电大经济数学改革,扎实培养学员应用能力[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28(10): 17.

篇7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0147-03

电子技术基础课是电工电子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涉及的基本电子元器件、基本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子元器件的焊接工艺和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等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和保证,在专业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在课堂上抽象的讲课,传授学科知识。这种教学方式由于效率低下受到质疑。另一种是以学生的做为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手做,在做中学。这种教学方式是教育界倡导较多的,但是其有效性同样遇到了挑战。

一、目前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用行动体系课程代替学科体系课程,实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是目前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现代职业教学理论认为,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强调隐性知识的自我构件,是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以学生的做为主的课程有两种主要模式:一是任务本位课程,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学生就业岗位的工作中选择课程内容;二是在任务本位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考点,以项目单位组织内容并以完成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项目课程。就任务本位课程来看,强调学生从工作任务中归纳知识,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实现自我“适度、够用”的知识构建。具体到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需要完成的常用任务有直流稳压电源、功率放大电路、信号发生器、声光控开关、电子门铃,等等。表面上看,每一个工作任务的确包含丰富的电子技术知识,在这些电子器件的制作过程中,学生从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指引下,自我构建包括理论知识的隐性知识体系。但目前情况是,大部分中职学生,对电子技术基础课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充分;相反,由于相当多学生在初中没有打好数学和物理基础,导致他们对电子技术基础课中电路的组成、分析和计算存在畏惧心理,他们几乎不会主动尝试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为制作电路而制作电路,他们做的就是不断地将教师提供的电子元器件插到电路板的元件孔中,焊接完成。教学过程更多训练的是学生识别、检测、焊接电子元器件的技能,丰富的电子技术知识距离学生很远。

根据加涅智慧技能的学习理论,在各种水平的学习中都包含着不同的智慧技能,每一级智慧技能的学习要以低一级智慧技能的获得为前提,最复杂的智慧技能则是把许多简单的技能组合起来而形成的;辨别技能作为最基本的智慧技能,按不同的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不同复杂程度依次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智慧技能。当然,识别、检测、焊接电子元器件的技能也是技能,但这个技能绝不是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现代动态的教育观认为,目标外显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绝不是一种等同于一般职业培训的纯功利性的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类型的教育,职业教育依然高举着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旗。因此,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应该实现被教育学生的包括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双重构建立。

“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课程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的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这个理论很容易理解,但操作起来却不容易。因为我们目前使用的工作任务往往并不以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工作过程的组合,这使我们的教学陷入怪圈:如果强调知识的关联性,工作任务就没办法连续;反之,强调工作任务的连续性,又不能兼顾知识的关联性。以教学项目“直流稳压电源”为例,这个工作任务可以分解为几个小任务:把220V交流电降低为合适的交流电;把合适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把直流电中的交流成分滤掉;稳定输出的直流电压等。从任务的构成来看,一个个小任务都是紧密关联的,具备很好的连续性;而工作任务里包含的相关理论知识却是:变压器的变压原理、二极管的整流原理、三极管的放大原理、电容器的滤波原理、稳压管的稳压原理等。这些通过工作过程整合到一起内隐在任务中的过程性知识就是离散的。目前通过工作岗位整合的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内容,除了直流稳压电源工作任务外,还包括功率放大电路、信号发生器、声光控开关、电子门铃等工作任务,各工作任务之间一样没有联系,一样是离散的。这些离散的理论知识,如果教师带领学生学习,那么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也只能是离散的,很难形成系统性;同时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讲授理论知识,将会打断学生制作器件的连续性,学生也不会聚精会神地听,所以,教学效果很难做到“好”。

二、有效教学情境设计改进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

现代情境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对理解和学习而言非常重要。事实上,正是情境赋予了学习的意义,学习应该是情境的。目前中职学生大多是从初中考入的,入学年龄普遍16~17岁,在自己“动手”实践,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更多的帮助。教师作为学生行动的总设计师,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职业岗位需要及认知特点,找出合理的教学资源,构建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能做到将学生的行动和内隐的理论知识相互关联、前后呼应。比如将电子技术基础的理论知识与208HAF型收音机电路(图1所示)相结合。208HAF型收音机电路具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一个小小的收音机内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电子元器件,还有信号接收、电压放大、功率放大、信号转换及输出等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中大部分理论知识相关联。可以以“208HAF型收音机电路”作为整个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的联系体,既让学生完成一个个小电子电路的制作,又能使小电路中隐藏的丰富理论知识相互联系,便于教师教学。

课程开发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二是课程内容排序的标准。以208HAF型收音机电路为主线的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仍以工作过程导向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内容应包括二极管、三极管等常用电子元器件,基本电子电路,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的手工焊接技术等。课程内容排序遵循由表及里、先易后难的标准。整个教学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采用小组工作的形式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完成收音机安装、检测及调试,学习包括收音机内部所有元器件的检测方法、电路焊接方法、电路检测方法、整机电路调试方法、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等;另一条是用案例教学法,以理论教学为目标,凭借收音机内部元器件、电路为案例,完成本课程涉及的基本电子元器件、基本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中的反馈及其作用、集成运放及其应用等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和训练,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电子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用项目教学法教会学生为自己的收音机设计、制作出直流稳压电源,实现整体的飞跃。具体操作如表1所示。

以208HAF型收音机为主线的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实现了集理论教学、小组工作、实验操作、实习技能之大成的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情境设计,使教学与实际职业情境、生活情境紧密联系,是具有实践意义的、与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相适应的学习情境设计。208HAF型收音机电路内包含着丰富的电子电路知识,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教师还可以适当增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EB/OL].(2010-01-03)[2012-12-11].http:///jyky/

ShowArticle.asp?ArticleID=2961

[2]黄艳芳.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张建虹,王屹.第五届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成果汇编[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0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8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274-01

情景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它能够营造一个融视、听、说于一体良好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信息的能力。其次,它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把学生注意力、兴趣引导到学习对象上,进而使学生对学习对象获得深刻、完整的理解,易于巩固。因此,初中英语课堂开展情景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之有效的好方法。

一、语言描述,引入情境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设置“突如其来的提问”,让学生就某个问题随便说说他们知道的东西。让学生说出他们能想到的情况,如果说不出来,教师可以提示。突如其来的提问可以使学习生动活泼,能引起学生临场发挥的冲动,获得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与信心。例如:在讲解dangerous和careful时,课前我先安排一个学生,讲授时,我指着教室里的一只灯管说:“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light. It doesn’t work. Who can mend it”?这时那位同学站起来说:“Don’t worry. I can mend it.”说完,他就走过来并假装去触摸灯管,这时我显出一种极为紧张的表情并大声说:“Be careful!It’s dangerous!”我一边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画出“触电”标志符号,一边大声重复:“Be careful!It’s dangerous!”这时再问同学们它们的含义,学生便能异口同声地说出来。

二、音乐欣赏渲染情境

美妙的音乐常令人心旷神怡,其旋律、音韵、节奏常把人带进特有的意境中。课前集体哼唱英语歌,可调整学生的心态,启发其作好上课的准备。值日学生作报告时插一段轻音乐,他说得自然,同学们听得轻松。回想起英语入门阶段“拼、读导学模式 ”的教学,英语歌曲的确给师生带来了满足感。教学字母和音标时,他们学会了字母歌、字母书写歌、家庭成员归类歌(按照元音音素[ei]、[i:]、[ai]、[ju:]、[e]将字母分户,其中o、r为“单身汉”)、元音字母发音歌(即他们在重读开、闭音节中的发音规律)等。我们依据学生熟悉的调子编歌填词,费时较少,收效甚多。后期教学中,打招呼、数词及名词复数教学、周日名称的拼写、月份季节的表达、家中作客、过生日、游戏活动、起睡等功能项目相关的歌曲,都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触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避免了枯燥乏味的教学。目前,课外欣赏外文歌曲已成热潮。

三、利用实物,巧设情境

教师通过实物演示情境能使学生边学习边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如:教学“There be”句型、人体部位、方位词、形容词的比较等级都可用事物来演示教材内容。再如,在讲授涉及问路的主题时,利用教室的课桌作为直观教具,有序排列,中间空出适当距离用做街道社区,然后让学生把课前自制的带有社区单位如school,hospital,toilet,the bus stop,the police station等的卡片放在课桌上,表示各建筑物所处的位置,形成某个建筑群的模拟情景,再让学生操练陌生人问路的对话。

在这种现实的“浓缩版”中,学生就能直观地理解向左转与向右转,并且懂得中西方在交通规则差异等方面的文化内容。同时,学生的责任感、道德感与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强化。这种方法基本贯穿了我初中英语教学的始终。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创设直观情景

篇9

音乐教育其本质就是审美教育,它不仅具有其他学科所共同的认识功能,更为鲜明的是以其“直指人心”的审美

价值而具有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由此可知,音乐学科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应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情感,通过音乐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听、看、唱,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的基础上创造音乐;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启迪学生去想象美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建构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在音乐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充分发展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因势利导,“流行”让学生兴趣盎然

不少学生反映:“古典音乐太深奥,听不懂;民族音乐太土气,不好听;流行音乐新颖活泼、通俗易懂,好听!”他们讲的不是全无道理,我们如果过分地去排斥、去压抑,只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叛逆心理,而换一个角度,承认他们的爱好,欣赏他们的爱好,正确地引导他们的爱好,把那些流行元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流行元素服务于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我相信必然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如京剧的教学。京剧虽说是国粹,是中国的传统艺术,但是对于崇尚新鲜事物的中学生而言,京剧太遥远、太陌生了,学习起来也就会非常枯燥,不容易接受。我们如果按部就班,按照课本上的内容向学生介绍京剧的起源、发展和一些京剧名家名曲,很难激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没有了兴趣,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在京剧教学中,我把陶的《苏三说》引入了课堂,《苏三说》虽然是一首流行歌曲,但是加入了京剧元素,其中还有京剧名段《苏三起解》的唱段。流行元素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唱好《苏三说》,学生学得非常卖力。因势利导,我又和学生谈起很多歌星都很热爱京剧,像“情歌王子”张信哲拜入京剧谭派传人谭孝曾门下,谭孝曾高祖谭鑫培乃京剧史上开宗立派并对京剧艺术走向鼎盛繁荣作出杰出贡献的一代宗师,他还亲手培养出了杨小楼、梅兰芳和余叔岩3位京剧艺术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继而讲到了梅兰芳和京剧的其他门派和代表剧目,这样一来学生很自然地接受了课本上的教学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民族音乐、古典音乐教学的课堂上,著名萧笛演奏家、民族新音乐的开创者曾格格,以及她的先生,师承著名管乐大师胡海泉的冯晓泉,他们对民歌民乐的全新诠释,让学生喜欢上了《牧歌》、《踏雪寻梅》等优美的民歌,并熟悉了更多的民族管弦乐器;腾格尔的《天堂》、韩红的《家乡》,他们的天籁之音以极其饱满的感情唱出了对家乡、亲人的热爱,旋律优美流畅,意义深远。前者具有藏族民歌的特点,后者具有蒙古族民歌的特点,让学生深深领略了民歌的魅力;将古老的乐音与西方流行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集后现代意象与新古典情怀于一体的独特音乐风格的“女子十二乐坊”,也让学生对《十面埋伏》等古典音乐如痴如醉。此种例子不胜枚举,并且都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正如爱因斯坦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四、推进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推进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变。

篇10

随着教学科研的不断进步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英语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改革。而实际上,这种改革已经悄然步入我们的课堂,学校校园网络的建设与应用、网络远程教学、多媒体课件以及电子词典和电子刊物等都已经成为学校英语教学与学习的新手段。尽管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较晚,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经基本覆盖全国各地,较多学校也都已经具备了上网的条件。如何通过互联网提供的资源学习到新的教学思想,构造崭新的英语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已经开始成为英语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二、网络资源的利用

互联网上的英语教学资源如此丰富,而获取这些资源又是如此方便,但我们只有正确、充分地应用这些资源,才能体现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的真正意义。

1.获取资料,充实教学内容。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常常需要大量的背景资料、练习或测试试题、或者现成的教学课件。此时我们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从头开始,而只需要从互联网上搜集相关的资源,稍加整理即可使用。

2.网上交际,提高教学效果。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网上交流了:OICQ、电子邮件、论坛及留言簿、IP电话等,无论是对我们的生活还是学习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尝试过在网络教室的课堂上跟学生进行即时对话、假期里跟学生通过邮件交流学习、创办自己的学习网站和开设留言簿及论坛等网络英语教学方式,效果比较理想。

我们还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参加英语学习电子论坛、订阅英语新闻、参加网络英语即时测试和竞赛,引导他们进入虚拟的英语教学课堂,在网络空间享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使他们在自然、真实和快捷的交际环境中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3.直接应用,加快教学进程。

在条件允许的学校,还可以将网络搬进课堂,利用大屏幕投幕或者单人单机,直接通过互联网进行英语教学。我们学校就已经将英语单元检测放到了网络教室进行。教师课前制作网上考试网站(可以使用asp简易代码实现)并放到学校校园网服务器上,上课时学生可以通过访问某个IP地址(如192.168.1.6),登陆该网站进行答题,答题完毕后还可以自动自主地进行评分操作。在这种练习过程中,学生一直兴趣十足,对枯燥的英语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篇11

语境实践内容是以教材为本,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适当向课外延伸,就能使学生把一种情景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运用到另一语境之中,从而培养语言应变能力。笔者就此谈一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1.课堂教学时的语境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用全英文式的课堂用语来组织教学。英语作为一种交流信息的工具, 中国学生之所以学起来困难, 主要是因为缺乏运用的环境, 不像婴儿学习母语, 生活在所学的语言环境中, 直接接触信息源。根据教材内容,我们把语境实践课分为室内语境实践课和室外语境实践课, 两种教学互含互补。恰到好处地使用简单易懂的英语来组织课堂教学,不但可以烘托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还能激发学生模仿教师用英语组织语言的欲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对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并不是盲目地追求“全英文式”,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用语。特别是在面对新生时,教师可以从最简单的日常用语开始,然后再逐步加大难度,将学过的单词、短语、句型等循序渐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大多数学生在最初的时候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全英文式”的教学模式,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辅以眼神、手势、动作、表情、以旧内容替新内容等形式来做适当的解释说明,但尽量要避免用汉语解释。

2.渗透活动,延伸语境。我们在语境教学实践中,界定知识主题,寻找渗透点,实现教学内容的相互渗透; 界定能力主题, 利用切合点,实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界定情感主题,培植生长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鲜明个性。如在进行第二课堂活动中,按照“室内与室外并重,课内与课外并举”的基本要求,尝试推行了多项教学活动, 初步形成了英语语境实践教学由室内向室外延伸、课内向课外发展、单学科向多学科渗透的发展格局, 确保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方面, 使他们“得法于课内, 受益于课外”。因此,我们将语境教学的范围更多地定位于课内外衔接、多学科渗透的教学模式, 组织了英语角、英语广播、英语沙龙、英语演讲、英语课本剧、故事会、英语手抄报、英语磁带作业、英语卡片的手工制作等多项活动。尤其是《学英语》报赏析栏目的开播,不但丰富了广播内容, 也优化了学校英语橱窗的创办质量, 使其成为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线。几年来, 笔者一直坚持“办好一份英语手抄报”“抓好节日英语活动课”“设立校园英语广播站”“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等一系列活动, 拓展语言实践的空间, 丰富语言实践活动的内容, 切实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在互动交际的实践活动中, 不断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篇12

1 加强教材钻研,实现全面“精讲”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和重要资源。以前许多老师所陷入的误区就是认为知识点只要反复讲学生就能有很好的理解和吸收,其实这样的话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学生们也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的状态,因此,对于教材我们要提倡“精讲”。教师在上课之前,要重点加强对教材的钻研。对教材的钻研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作用大、哪些内容难度大、哪些内容容易错等。在这些问题都明确了后再有针对性地做好教案和教学规划。这样一来,一些对于以后学习作用不大的内容就可以适当省略,对于难度大和易错点就可以加强讲解的力度,真正实现全面精讲。这样一来,不仅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同样也能使学生们对内容的主次性有一定认识,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加深刻,对于易错点的重视程度也会更高。

以苏教版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为例,本章最大的难点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的几种消元方法,而在这几种方法中也有主次之分。加减消元法和代入消元法平常使用的多,难度小,因此教师们在教学中可以少讲多练,而换元法的难度大,在这一点上就要进行精讲。精讲的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时候需要用到换元法、换元法怎么进行运用、运用中需要注意哪些易错点等。而本章的另一重点就是二元一次方程所对应的函数图像,函数图像贯穿整个代数教学的始终,对于以后的各种函数和方程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这一点上要精讲细讲,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函数图像的绘制,函数草图的描点,以及韦达定理的运用等。总之,教师首先要充分的研究教材,然后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去制定教案,在教学中要节约每一分钟的教学时间,争取在精讲的提前下实现多练多讲,提升学生的接收水平。

2 加强课堂练习,明确“点拨”目标

课堂练习作为课堂中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法,在课堂中的作用十分重大。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多拨出时间来,对所讲内容进行充分的练习。目前新课改下越来越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而课堂练习正好符合了这一要求。当然,课堂练习的前提是老师对知识点的有效讲解之后,有针对性地设置题目。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目前许多老师片面地注重运用概念和公式进行解题,而忽视了数学思想的灌输。初中时段的数学思想主要包括: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以及化归转化这四种思想。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是不仅在课堂中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而数学思想就很好地结合了解题和智力开发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因此,通过数学思想的教学能实现学生自主的解决问题和总结方法。在习题设计后再根据学生们的解题情况找出其在什么地方遇到困难,在什么地方不小心错了,明确“点拨”的目标。

3 注重学生差异性,因人而异地“点拨”

篇13

    以苏教版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为例,本章最大的难点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的几种消元方法,而在这几种方法中也有主次之分。加减消元法和代入消元法平常使用的多,难度小,因此教师们在教学中可以少讲多练,而换元法的难度大,在这一点上就要进行精讲。精讲的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时候需要用到换元法、换元法怎么进行运用、运用中需要注意哪些易错点等。而本章的另一重点就是二元一次方程所对应的函数图像,函数图像贯穿整个代数教学的始终,对于以后的各种函数和方程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这一点上要精讲细讲,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函数图像的绘制,函数草图的描点,以及韦达定理的运用等。总之,教师首先要充分的研究教材,然后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去制定教案,在教学中要节约每一分钟的教学时间,争取在精讲的提前下实现多练多讲,提升学生的接收水平。

    二、加强课堂练习,明确“点拨”目标

    课堂练习作为课堂中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法,在课堂中的作用十分重大。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多拨出时间来,对所讲内容进行充分的练习。目前新课改下越来越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而课堂练习正好符合了这一要求。当然,课堂练习的前提是老师对知识点的有效讲解之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题目。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目前许多老师片面的注重运用概念和公式进行解题,而忽视了数学思想的灌输。初中时段的数学思想主要包括: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以及化归转化这四种思想。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是不仅在课堂中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而数学思想就很好的结合了解题和智力开发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因此,通过数学思想的教学能实现学生自主的解决问题和总结方法。在习题设计后再根据学生们的解题情况找出其在什么地方遇到困难,在什么地方不小心错了,明确“点拨”的目标。

    三、注重学生差异性,因人而异的“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