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

篇1

一、黎族的经济状况

黎族的经济发展总体来看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在海南等地的黎族聚居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从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来看,以少量的旅游业和民族特产的经营采购为主要依托,在其他方面没有足够的开发,产业结构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具体来说,各乡镇地区的黎族居民人均收入不过数百元而已,这与我国国民平均收入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振兴和开发黎族地区的经济已经成为海南等黎族聚居区的主要目标之一。

二、黎族传统文化

1、黎族的服饰

黎族服饰总体的特点是支派众多,各自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比如长筒裙在腰部有彩色的条文,在筒头有各种几何图案或动物、植物团,而在尾部主要是点状的点缀;比如短裙在头部没有花纹,在裙腰到裙角的部位有花纹但是比较稀少。还有三平式筒裙或三亚式筒裙,其制造特点和花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规律性。可以说黎族的服饰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形状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制作工艺和方式,在图案的选择方面也有必然遵循的规律。这种特殊的服饰特点密切在地域、族群特点上还会有更细致的不同,形成了体系完整的一条文化架构系统。

2、黎族的织锦

黎族的织锦在全国各大少数民族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据说在工艺上达到了古代各族织锦工艺的最高水平,早在宋元时代就已经超越了当时的中原各地,是中国乃至世界纺织业中的元老。黎族的织锦拥有纺、织、染、绣等四大工艺,独具特色,具有很深的文化研究意义。

3、黎族的医药

和很多少数民族一样,黎族的医药学也自成体系。黎族的医药技术是从古代延续下来,通过内服、外敷、熏蒸、水洗、捻痧、骨伤疗法等技术可以为黎族民众的日常疾病进行很好的治疗。黎族的医药学同样是以各种草药为主,在各种治疗上都会有独家配置的草药发挥功效。黎族的医药效果奇佳,有一定的医学研究价值;黎族地区的草药物产也极为丰富,为医药学的现代化应用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4、黎族的建筑

黎族的建筑艺术也自成体系,以船形屋为例,这是其他各类少数民族中都不曾出现的,在外观上像一艘船。船形屋一般有前廊、居室和杂物间构成,有多重建筑方式和造型特点,门廊多位凉棚式,进深可达3米以上;居室部分的跨度达到6米左右,深度也有六米,相对而言较为宽敞。黎族的住房一般设计比较简陋,不过对本地的气候特点却非常适应。黎族的房屋建筑还会融合民族内的一些迷信思想和风水理论,在用材上多以竹木架构和茅草覆盖为主,地方特色浓郁。

三、黎族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

1、黎族传统文化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黎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特异性很浓,在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中非常少见,这为以猎奇为主要看点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而且黎族的风俗文化和传统非常健全、完善,其传承体系的脉络非常清晰,这为旅游产业的持续有效发展带来了保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特定的文化氛围和风俗习惯的烘托下,黎族的旅游经济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现代地方政府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视,黎族的风俗文化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开发,成为吸引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2、黎族传统文化促进消费带动辅助产业的发展

黎族传统文化吸引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就带动了地方消费的增长。比如黎族文化观光和旅游对宾馆住宿的需要、对餐饮饭店的需要、对出租车等车辆的需要、对摄影器材设备的需要以及对了黎族织锦、纺织物的需要等。有这种需要,就有这种生产,这就促进了地区的餐饮行业、宾馆住宿和农家乐、蔬菜果品运输和物流等行业的发展。当然,辅助产业并不仅限于这些直接辅助日常生活和观光旅游的行业,还包括基础的通信设备、医疗卫生设备设施和从业人员、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等。它们也是黎族文化带动下的重点辅助产业。

3、黎族传统文化增加农民收入

黎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对当地农民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增收项目。农民除了可以像往常一样进行农业耕作之外,也可以到饭馆打工,到农家乐打工、做导游、打山珍野物卖给饭店、出售各种山货,或者帮着做水果蔬菜的贩运和销售,或者在闲暇时节织造织锦和各种服饰进行出售,都可以大幅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在地方旅游业和各项辅助产业的需求下,本地农民阶层成为最好的劳力输出力量,他们的收入将会增长是必然趋势。

4、促进了黎族部落旅游文化园的建设

旅游文化园,是黎族旅游文化的一个缩影,可以集合黎族的所有旅游文化特色、民俗风情、艺术特色等于一体,对黎族旅游业的发展也是一个全新的解读。黎族旅游文化园的建设,不仅将黎族本土的旅游优势集于一体,更能够将经济发展和投资商、投资创意、旅游创意收缩到一个合理可控的范围内,避免了旅游产业的无规划发展对黎族传统文化的冲击,很好的解决了传统文化保护和黎族经济发展的矛盾,确保了黎族旅游经济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5、推动黎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旅游业和各项辅助产业、副业的带动下,电力设施首先需要加倍投入;其次各种土地资源要充分利用起来做开发,建旅馆、宾馆和饭店;其次交通运输条件需要改善,马路、公路、观光山路和观光缆车等需要建设;然后是通信基础设施也需要建设,比如移动、联通和电信的信号塔、信号基站和站点,还有各种互联网络运营商的进驻和业务的开通。要完成黎族的旅游经济或其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这三大基础设施是前提。除此之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教育设施设备、医疗设施设备等的建立也会逐渐完善,这是保证地方经济长远发展的有利辅助。

结语:

新时期黎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必然之举,而只有依托黎族的文化风俗和特点进行经济规划和设计,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经济条件的改善。对黎族的经济规划需要紧密结合黎族的文化特征,寻找好的经济开发点进行深入研究、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大胆设计,充分调动地区民族资源进行整合,才能尽可能的在不影响民族文化发展的前提下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作者单位:1.桂林理工大学;海口经济学院旅游学院;2.桂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王献军. 黎汉文化的冲撞――黎族文身的“被禁止”与“被终止”[J]. 贵州民族研究. 2011(06)

[2]傅治平. 黎族地区自然生态圈层结构及其演变[J]. 琼州学院学报. 2011(06)

[3]韩立收. 黎族传统习惯法中的结婚限制范围及其社会功能探讨[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1(04)

篇2

云南省腾冲县界头乡大塘社区,位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坡(25°38’N,98°40’E),地处云南省西南部,北与泸水、西与缅甸交界,国土面积133.64km2,海拔约1850m,年平均气温13.8℃,年降水量1800mm[8]。大塘社区大河边傈僳族自然村是完全由傈僳族村民组成的村民小组,该地的傈僳族村民是从怒江洲泸水、碧江、兰坪,大理州云龙,保山市潞江坝及缅甸岗房等地迁徙至此,现有农户45户,人口285人,13个姓氏,16个家族。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粮食作物为水稻、玉米、小麦、土豆等,经济收入主要以烤烟、林木产品和畜牧养殖为主[9],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约2500元。村民交流的语言有汉语和傈僳语2种,但是现今已没有人会写傈僳族文字。由于大塘产业基础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强,缺乏经济主导产业和集体经济来源[10],与曲石乡的烟草、油菜、粮食基地相比,不具备大面积开发农业的条件。本文重点探讨了大塘社区傈僳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以期从花傈僳族传统文化着手,寻求民族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1.传统文化

1.1服饰文化

居住在大塘社区的傈傈族,由于传统服饰色彩艳丽、图案丰富多彩,自称为“Xiangxiang Pa”,当地的其他族同胞根据他们美丽的服饰而称之为花傈僳。当地傈僳族妇女服饰主要由包头、银须项圈、串珠珠、披挂、大裆裤、膝箍、吊筒、竹麻尼等组成,同时佩戴傈僳族民族服饰中最重要的装饰元素“贝饰”,主要款式有拉本里底、海贝集、俄勒帽等。傈僳族男子传统服饰称为“喜鹊衣”,由傈僳语叫“Wu Te”的青布包头头饰、项圈、白布长衫、大襟衣、腰带、大裆裤、漆箍、吊筒、竹麻鞋组成,配以海贝带花包、胸花、辫花缀、长刀、箭包、努子、弹笼和火枪等装饰物,有些富裕的年纪较大的长者,还爱挂珊瑚或玛瑙耳坠。

与怒江地区傈僳族相比,大塘社区花傈僳族服饰装饰更加丰富多样,无论是形态各异的头饰、银光闪烁的耳饰、色彩艳丽的颈饰和层次多样的胸腰饰,以及流光溢彩的佩饰,都显示出了当地花傈僳族人民的爱美情节和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

1.2传统节日

虽然大塘社区的傈僳族属花傈僳支系,但也同样保留有傈僳族传统的节日,规模较大的有阔时节、澡塘会、刀杆节、新米节等。“阔时”是傈僳语音译,为“岁首”、“新年”之意,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11],每年12月20至22日举办,相当于汉族的新年。过年期间每人都穿上最好的衣服庆祝节日,村中架起秋千架、跳高架,开展打秋千、跳高等体育竞赛。同时在春节期间还要举行“澡塘会”,傈僳族人们相聚在温泉边一起洗浴,洗浴的人们十分讲究文明礼貌,男女之间彼此尊重,他们用圣洁的温泉水洗去一年的污秽,迎来吉祥。

刀杆节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举办,已有数百年历史。刀杆节这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蹈火”仪式。他们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蹦跳翻滚,表演各种绝技。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刀刃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杆上,组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从快刀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刀杆节是僳僳族人民自然崇拜的产物,更是僳僳族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如今,这项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已演变为僳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

新米节又叫收获节,是傈僳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至十月,当稻谷、玉米成熟收获季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以举行收获节活动方式,品尝刚收获的粮食并煮酒杀牲聚众活动来庆祝一年辛劳的收获。在聚众活动中,寨中无论男女老少,都要自带酒、肉和米饭聚集在村寨中央的晒场、草坪或者附近的田地中,人们燃起篝火,边聊天边饮酒尝新。老人围着熊熊的火塘过讲述远古的祖先历史故事,男女青年三五成群欢歌笑语,弹着琵琶歌唱丰收,往往通宵狂欢,尽兴方散,这种活动往往延续十几天,因而,傈僳族习惯上称九至十月为“醉酒月”。

1.3表演文化

傈僳族人民的生活离不开唱歌跳舞,每当有传统节日时,能歌善舞的傈僳族都要进行表演[12]。花傈僳作为傈僳族重要分支,唱歌更是大塘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当地舞蹈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模仿动物行动的舞蹈,如鸟王舞、鸡吃食舞、猴抓虱舞,反映被人们所猎取捕获的鹿、熊、猴、兔,到人们所驯服的猪、鸡、羊、马的沸腾的王国,一个鸟飞鱼跃、鸡跳羊斗,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而异常热闹的天地。鸟兽舞大多是独舞形式,跳舞的人怀抱琵琶,自弹自舞,舞蹈趣味幽默诙谐。二是生产生活舞,当地居民将生活中的动作姿态,如收小米、开火山、狩猎、洗衣等赋予艺术的韵味,表演起来活泼多变,热情奔放。三是表现战斗的舞,这种舞蹈表现勇猛无畏的精神,体现了男子的阳刚之美。群众自娱性的《琵琶舞》是年节、婚嫁时人们最为喜爱的舞蹈,只要弹拨乐器“弦子”一响,从儿童到老人都会翩跹起舞。“跳戛”是一种集体歌舞,过去只要一跳起来就要跳几天,短的也要跳一夜。常在堂屋和院坝转着火塘、烧着水酒,边唱边跳,由长辈或有威望的人及其他人相和。结尾时,由群舞者唱高八度。《锅庄舞》是彝族、傈僳族所喜爱的舞蹈。“锅庄”,则因为最初围着火塘跳的舞而得名。

歌唱与当地花傈僳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13,14],民间谚语说:“盐不可不吃,歌不唱不得”。花傈僳族人民在探亲访友、打猎放牧、田问耕作、谈情说爱、节日聚会、婚丧嫁娶时都要唱歌,更有甚者就民事纠纷或打官司时也用唱歌来表达、调解,堪称世界歌唱一绝。花傈僳民歌按歌曲功能和歌唱内容可分为两类,其中歌曲功能类可分为九种,分别是:(1)木刮亦称木刮哺即叙事古歌;(2)摆时即山歌;(3)优叶即情歌;(4)喂然哦即结婚调;(5)尸乌刮即丧葬调;(6)密达即劳动歌;(7)赤罗嘎即牧歌;(8)萨讷其哦即儿歌 (摇儿歌、摇篮曲);(9)然哈枯即祭祀歌。歌唱内容类可分为十部即“大调十部”。

2.传统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探索

2.1整理和收集传统文化

建立专门的资料整理、文物收藏、档案管理的机构,整理和收集传统文化,建立社区文化博物馆,展示花傈僳族的传统文化。请专门的学者对民族文学和文字作科学分类、收集、贮存,除了对现有传统建筑和民族服饰进行文字和图片资料保存外,还要注重对传统手工制作方法的记录,保证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态性,保障花傈僳族民众在文化保护方面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文化传承人[15],保障花傈僳传统文化传承。

2.2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连接点

挖掘、筛选出大塘花傈僳族传统文化中可与现代化嫁接的文化因素,促使经济与文化相结合,使文化成为花傈僳族走向现代化的支撑。

塘社区花傈僳族传统文化中存在一些可现代化的因素,如恋爱自由、婚礼简单、火葬习俗、重视生态、保护水源及水源林、重视畜牧、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尊长敬老、耻于偷窃等。此外还有许多直接可与现代经济嫁接的文化因子,如服饰、节日、民间文学艺术、刺绣、传统饮食等[16]。只要认真挖掘、筛选,研究这些传统文化中可与现代经济接轨的文化因素,导入现代科技文化、经济文化,使传统文化融入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文化支撑,那传统文化也就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如对傈僳族的传统节日阔时节、澡塘会、刀杆节、新米节等进行包装、提升,利用举办民族传统节日,充分展示本民族的历史、民俗和风情,吸引本民族及外地游客参与,既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花傈僳族群众带来了经济实惠,又使本民族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经济发展了,就能唤起花傈僳族爱护、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

2.3实施经济的文化战略

如何从过去不经意的“文化资源”中开发出经济效益,为大塘花傈僳族脱贫致富开辟新思路,这需要培养一种新的意识。各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的文化特点,但表现方式不一,开发的价值、难度不一,“文化战略”则帮助我们寻找闪光点、开发点。例如大塘社区花傈僳族作为山地民族,它的采集、生产方式和民风民俗,对于外民族、外文化的人就极具吸引力,加上当地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等宝贵的旅游资源,加以组织开发就是财富。因此,大塘社区的花傈僳族传统文化不能为保护而保护,而应将其注入旅游业的发展之中。一方面扩大其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体现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不同特色;另一方面,通过旅游业为其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积累资金,从而形成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

2.4收外来优秀文化

经济发展给大塘花傈僳族传统文化带来冲击,加之汉文化、基督教文化和当地其他民族文化的渗透,同时腾冲发展旅游业带来的商业文化,都使其传统文化内外交汇,导致花傈僳族传统文化衰退、消失,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该现象必须正确应对,这就需要主动、积极地吸收整合外来优秀文化,丰富、发展本民族文化。大塘花傈僳族有吸纳外来优秀文化的传统,在当今开放、发展的大背景下,更不能闭关自守、孤芳自赏,只有敞开胸怀,吸纳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并充实到本民族文化中去,民族传统文化才有生机和活力。

3.结语

大塘社区是一个非常具有旅游开发潜质的地方,温泉群、田园风光、抗战历史、大树杜鹃等。近几年来,进入大塘开发、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多,旅游开发将作为大塘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把握好花傈僳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生态旅游。花傈僳族文化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并存的局势,有巨大的可塑性与发展空间,合理把握文化开发与经济发展共进,是今后大塘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科]

【参考文献】

[1]王学辉.法人类学的体验——云南省怒江大峡谷傈僳族习惯法文化简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7):233-244.

[2]杨套华.傈僳族刀杆节伦理意蕴研究概述[J].金田(社会视野),2002,12:270.

[3]马世雯.傈僳族的传统思想及其当代社会观念的演变[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7(5):39-43.

[4]高志英.流动的文化和文化的流动——唐代以来傈僳族的迁徙及其文化变迁研究[J].学术探索,2007,3:117-121.

[5]杨晨飞.傈僳族历史变迁对其传统体育的影响[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3,29(3):63-65.

[6]赵学先.民族理论视野下怒江傈僳族的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3):25-29.

[7]斯陆益.僳僳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8]薛纪如.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9]沈立新,马建忠.高黎贡山西坡大塘村社会林业活动研究[J].云南林业科技,1998,(3):58-62.

[10]熊清华,朱明育.高黎贡山周边社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1]侯兴华.傈僳族刀杆节的由来及其演变[J].保山学院学报,2012,31(3): 84-89.

[12]李茂林,斯琴高娃.傈僳族风俗志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13]李艳芳.傈僳族婚俗类大调探究[J].民族艺术研究, 2013,26(3):91-96.

篇3

(一)踏脚

踏脚是宁夏泾源县独有的一种回族传统体育形式,现仅流传于泾源县香水镇纯回族村园子村,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在园子村农闲饭后,它是广大回族人民娱乐健身,锻炼身体必不可少的内容。“踏脚”是一种以腿、脚部动作为主,具有“武”、“舞”融合之美的娱乐性体育项目。“踏”即用脚掌、脚跟或脚外侧做出的一系列点踏、踢撩、横扫等动作。健身者均为男性穆斯林,分单人踏、双人对踏及群体踏等形式。

(二)赶牛

“赶牛”是宁夏泾源县的一种回族传统体育形式,泾源回族“赶牛”从整体来看,与古老的曲棍球有相同之处,回族“赶牛”既体现了机敏的应变和判断能力,也需要很好的体力,因此,它是一种培养智力、锻炼身体的民族传统体育娱乐项目。回族“赶牛”既能丰富农村群众的业余生活,又能锻炼体魄,充分展示了回族男子的阳刚之美。这一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内容健康、活泼,游戏规则简单易学,不受场地限制,深受当地回族群众的喜爱。

(三)方棋

在宁南山区农村尤为盛行。每当劳动休息期间或茶余饭后,三三两两蹲在一起下方棋,有时下棋的人多了就摆几摊。下方棋就像下围棋、象棋一样,有时两人下棋,围观参谋、助威者不少,大家吵吵嚷嚷,非常热闹。在1991年自治区第二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正式列为比赛项目。

(四)拔腰

在宁南山区回族青年农民劳动休息时,在田间地头或场园进行拔腰活动。比赛时,俩人侧身弯腰搂抱对方腰部,并使劲将对方抱起,如果有一方将对方的两脚拔离地面,则为获胜。

二、开发宁南山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思考

回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流行于宁南山区的民间文化内容,产生于回族的社会生存空间,体现着回族的生活、生产方式、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它是构成回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族传统体育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从原始的生产、狩猎、攻防等相关内容,逐渐演变成以健身、娱乐、观赏、保健医疗等性质融为一体,着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情感愿望满足、庆典丰收、传统节日等方面来。回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它蕴藏着高原的神奇、峡谷的奥妙、牧骑的剽悍、荒漠的粗犷等丰富的内涵。因此它具有较强的竞技表演性、娱乐观赏性、强身健体性、教育和文化传承性等价值功能。因此,如何开发宁南山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积极开发与保护

宁南山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在开发宁南山区旅游价值时要弘扬回族传统体育浓厚的人文精神,揭示其文化内涵,展现应有的人文精神。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对一些体育活动尤其是民族体育的开发与保护,旅游活动是一种流动的活动,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交流过程。旅游者的流动,为不同的社会群体及各种体育文化的接触与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旅游的发展和满足外来旅游者的需要。通过专项旅游让旅游者确切、深入地体味回族传统体育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内涵。保护资源与环境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对宁南山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应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相结合的原则。

(二)积极引入与宣传

宁南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在人才、资金、经验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这将影响到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对此应采取以“引进”为主的方式予以解决,即引入国内外资金、人才、成功经验开发保护宁南山区旅游资源。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在旅游的同时了解宁南山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深厚的文化内涵。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将回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游客在快乐的旅游中了解回族的发展过程和强烈的文化内涵,成为带动宁夏南部山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篇4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是我国历史沿革过程中的文化结晶。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最后阶段,同时也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形成的重要阶段,是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承担者。但目前我国高校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如何传承民族体育文化,使其更好地发扬积极作用已经成为重要研究课题。该文以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目的,探讨高校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途径,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做出一份贡献。

1 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及重要作用

1.1 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界定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民族在―定范围内开展,并世代相沿不绝,至今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积极效应,还没有被现代化的体育及竞技同化的娱乐活动。它是一个相对于现代竞技体育的概念。[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是在长期的历史沿革过程中,人们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各种生活,生产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物质、精神、组织制度的总和,并由这些总和对人们的行为、思想、道德产生影响。

1.2 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作用

1.2.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促进对自身的了解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挥重要作用的过程,伴随着人们从畏惧自然进步到依靠自身力量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加深了对自身的认识,提高了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开发了潜能,这是一种对人的身体、智意和意志的超越。

1.2.2 民族传统文化加强人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与自然界有天然的联系,并作为一种中介调节人与社会关系,对于保证人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具有重要意义。

1.2.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保存先进的积极的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发展的,并在不断吸收现代体育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对自身加以创新、改造,使人类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能积极的适应,更好地协调自身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 高校在继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2.1 高等院校是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高等院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高等院校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传承方式,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代表着最前沿的文化学术研究水平,同时拥有广泛的与其他文化交流的空间。因此,是传承民族体育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场所。

2.2 普通高校是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阶段

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认知能力和接受新知识技能的能力较高,思想活跃,处在思想道德、意识形态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中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把优良的民族体育文化经过转化编入教材,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知识和技能,这对大学生民族文化知识、技能的传承,民族情感的培养、民族团结意识的强化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2.3 能进一步融合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精髓

高校通过开展各种体育项目,对各种体育文化进行融和,既拓宽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与创造的空间,使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积极融合,使得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各种体育文的特色及文化体验,又向全世界发扬了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3 目前高校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出现的问题

3.1 物质制约因素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场地、器材不能完全满足需求,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中很好地发展。另外,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使用的教材、资料等物质资源相对缺乏,使得教学内容贫乏,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2 组织制度制约因素

高校中民族传统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广度和深度不够,开展的传统体育项目也较少,缩小了民族传统w育的范围。大多高校没有民族传统体育节日、比赛等固定的文化组织制度形式。同时缺乏专业教师资源,限制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拓宽,更不用说使得学生产生民族精神层面的升华了。

3.3 意识形态制约因素

3.3.1 来自于现代体育项目的冲击

现代体育运动是当今世界体育的主流体育文化,它因高参与度和广泛的观赏性高而受到了大学生的喜欢。另外,其对提高我国国民体质健康水平和欣赏水平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时也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产生冲击。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新潮的、流行体育文化元素比较喜爱,而传统体育项目则被束之高阁,成为小众项目。

3.3.2 网络文化的入侵

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化对现代社会传统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冲击了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大学生处于接受新事物的敏感阶段,有一部分学生丧失了辨别能力,对西方体育文化中非主流的糟粕趋之若鹜,容易形成消极的价值取向,对民族体育文化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导致大学生民族体育精神与意识的选择产生了冲击。

4 如何加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

4.1 改善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物质条件

高等院校对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课外活动、比赛的场馆器材等物质条件给予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民族传统体育开展效果。

4.2 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的开发

各地的普通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开设适合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项目,把民族体育特色文化精髓纳入高校的体育教学,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民间向高校课堂的转化。并结合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社团、运动会、俱乐部等形式,大力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其成为固定的文化组织制度。

4.3 提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师力量

一方面,在各体育专业院校中,设置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人才。另一方面,在普通高校中组织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教师,采用外出进修学习或请专家进来培训学习,使其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5 结语

高校肩负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担,面对当前各种文化的冲击,应积极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创新,拓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使其具有传统体育特色的同时,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10-115.

[2] 范维.对我国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2010(8):1-8.

篇5

首先,现代经济的发展会对以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为基础的民族产生深刻影响,其结果是促进民族经济适应新的社会经济背景而发生经济形态的转变,民族经济形式的转变同时会导致民族文化调适、转型,从而在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新的文化诞生。这是现代经济对民族文化主要的影响。“各个民族的文化意义就在于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动力。”[1]民族文化的变迁与转型是为更好地适应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需要而进行的转变。“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那些民族,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实际上,环境也迫使它们非迅速发展不可,由于它们面临的不仅有发展的机会,还有被淘汰的压力。”[2]在现代经济环境下,融入较先进文化,不仅是保留自身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促进本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避免淘汰最有效的手段方法。以农牧为主的达斡尔族人过渡到农耕与畜牧混合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例,达斡尔人的传统民族文化,如“罕拜舞”改变了原有的文化形态。新“罕拜舞”保留了原始舞蹈中农耕狩猎的舞蹈动作,结合了现代人的特点,发展成为老少在广场能够健身的大众化舞蹈,成为传承达斡尔文化的重要载体。鄂伦春人从单一狩猎向农耕文化转变,他们走出山林,放下心爱的猎枪,开始农耕生活。而农耕之余,发展起来的桦皮画艺术则将对山林的留恋留在了方寸之间,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存活在当下生活中。这些文化模式的转变一方面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使之更快适应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对于民族文化来讲,伴随着新经济而产生的新文化,是一种文化的进步。

其次,混居经济对文化影响是促使文化模式的趋同,其结果是淡化本民族文化,共同形成新的大文化。从现在我国民族分布来看,我国少数民族“在空间上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显著特点。从全国范围来看,主要是和汉族杂居相处,就某一局部地区而言,主要是少数民族之间或同时与汉族混杂居住。”[3]在黑龙江地区,混居是本地区特别鲜明的居住特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黑龙江有54个少数民族,朝鲜族以黑龙江中、东部牡丹江及周边地区为主散居地;满族主要散居在哈尔滨双城周边地区;蒙古族主要散居在黑龙江靠近的西部地区;人数较少的赫哲族居住在同江、抚远紧邻俄罗斯的边界地区。散居的民族在居住的具体村落中又形成了相对集中的态势。各地朝鲜屯、回民村、蒙古民族乡镇多是民族人口相对多的地区。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看是值得提倡的,问题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那些人口少的民族在其他民族影响下很难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散杂居地的不仅经济发展模式要相互影响,文化也处于相互融合的态势。要想保留住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就必须有自己特色的经济产业。因为这种经济上的强大并带有本民族文化基因的文化是能够随着经济发展得以延续的。但是,那些人口规模小、本民族的消费群体在逐渐减少的民族在文化与经济转型中面临着更多文化基因的丢失。如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都是由于人口过少,在周围强大的汉、蒙、满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下,经济、文化都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文化传承举步维艰。缺乏经济发展目标的民族文化保留是艰难的,民族文化丧失了本身具有的文化特点,致使本民族文化淡化,随之而来的是与主流文化的趋同。

再次,地缘经济是衡量外部经济对民族文化影响的重要标志。空间距离是民族传统文化保留的重要尺度。经济越不发达,距离中心城市越远,民族文化的遗存保留就越加完好,受到城市化经济冲击的影响越小。地缘经济的辐射强弱,地缘优势对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以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聚居区为例,在接近市区的区政府附近的达斡尔族村齐齐哈村,达斡尔人居住的建筑与其他汉族人的建筑模式已经看不出有任何区别,唯独在建筑上保留了开西窗户的习惯。而当地的汉人在建筑时也采纳了西窗建筑风格,除此之外,看不到一点有达斡尔族的建筑风格的民居。而远离城市的偏远卧牛吐、莽格吐民族乡还保留着相对完整的民居。此外,汉民族经济发展,带动了周边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得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逐步融合,其原有的文化特点逐渐淡去。少数民族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必须要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这里汉文化与其他民族问题的交流是相互的,彼此相互影响着的。总的来说,汉文化由于处于文化的主流与支配地位,对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其他民族的发展自觉不自觉地向汉文化靠拢,与汉文化接轨。因此在民族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也自觉不自觉地改变着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经济发展制约着文化,经济的变化造成了文化潜移,在与外来文化接触中导致民族传统的改变。

二、民族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首先,传统文化模式的滞后性,制约着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相应的文化建立在相应的经济基础之上,而经济模式的转变,要求文化相应转型。当出现经济文化不同步问题时,原有文化将失去存在基础。以黑龙江鄂伦春涉猎经济发展困境与鄂伦春原生态山林文化为例。当20世纪初期,大小兴安岭均有鄂伦春猎人的身影,他们或以“乌力楞”(同一父系的人们或几代子孙组成的集体涉猎组织)、“阿额”(由3~5人自愿组成的临时性生产组织)、个人为主,进行涉猎活动。但到了1953年,在黑龙江地区的鄂伦春人告别了驰骋山林的生活,分别在黑河瑷珲区新生乡、逊克县新鄂乡、新兴乡、塔河县的十八站乡、呼玛县的白银纳乡和嘉荫县乌拉嘎镇胜利鄂伦春民族村建立了5乡1镇的鄂伦春新乡村,开始了定居的生活。生产方式也由涉猎为主转向农耕为主。这种变化导致了以山林文化为主的文化形式,如桦皮文化、涉猎文化由于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而变得淡化乃至逐渐消失。“由于完全脱离了传统的渔猎生活方式,伴随生活方式而生的传统文化也随之断裂,处于濒临衰亡的边缘,现代的鄂伦春文化几乎被汉化。”[4]对于文化来说,原来伴随经济发展模式的传统文化逐步变迁、消失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对于经济来说,这种过时的文化因为很难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成为经济发展的羁绊。因此,要改变原有的文化模式,进行文化调试,这样才能使文化与经济和谐共进。#p#分页标题#e#

其次,民族文化中的一些消极落后的习俗与心理等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导致行为方式消极,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以黑河市瑷珲乡新生乡为例。在1984年开始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鄂伦春族有42户承包了土地。到1985年,42户鄂伦春人共承包土地1665亩,人均22.5亩。实际情况是,在1984~1995年,全乡鄂伦春族只有10户种了部分土地,有20户将土地转包给他人,5户分到土地后既没有转包也没有耕种,而是出现了“弃农归猎”的现象。[5]这种怀旧的习惯对民族文化的坚守,对民族文化的保持固然有一定意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不与经济发展合拍的文化传统毕竟是文化进程中的阻碍,这种消极的因素极大地制约着民族经济发展,使民族经济在原有的圈子里循环,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

篇6

1中国茶文化发展简介

1.1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形成

我国茶叶的形成最早源于巴蜀地区,发展到殷周时期,茶叶的功效已被人们所充分发掘,并作为日常饮品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唐朝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其标志是陆羽所著的《茶经》的刊行,《茶经》中不仅包含了与茶叶相关的各类知识,而且首次将饮茶作为一门艺术,从物质层面逐步上升到精神层面。可以说,《茶经》不仅创造了完整茶艺,而且还将茶与诸多思想文化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道精神。

1.2中国茶文化的兴盛与发展

茶文化在唐朝形成之后便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到了宋代,无论是茶事还是茶文化,都显得异常兴盛。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宫廷茶文化的正式出现;二是民间斗茶之风和民间百姓茶文化的盛行。在宋代,民间斗茶是古代人集体评论茶叶质量优劣的一项重要茶事活动,同时也是茶文化发展的一个主要推动力。正是因为茶艺的盛行和人们对饮茶要求的不断提高,才促使中国茶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茶文化发展到元明时期已然十分成熟,人们开始将茶叶分为多种类型,与之相关的饮茶方法也越来越完善。以后,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发展,茶叶生产开始重新发展,如今中国茶已经是世界公认最好的饮料。1.3茶文化的内涵所谓茶文化,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分析,广义的茶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相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单指与茶相关的精神层面的财富,比如说,茶艺、茶道、茶戏和茶诗等。

2茶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2.1旅游业的特点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行业也得到了空前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我国目前旅游行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来看,主要是通过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实现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旅游业属于一种综合型产业,不仅涉及了最基本的食、住、行,而且还包含了购物、娱乐、游玩等多个方面。除此之外,旅游业还具有较强的涉外性和政治性,所以很容易受到社会发展中各类因素的影响。

2.2茶文化对旅游业的作用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也是一项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近年来,伴随着旅游行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很多旅游企业都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多种措施实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相互促进和交融,使得茶文化在旅游行业发展中的作用也逐步凸显出来。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作用。一是增加了茶文化资源所在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其他产业的经济发展,比如说,餐饮、购物、住宿和娱乐等,促进了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三是提供了诸多工作岗位,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其次是在社会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茶文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从茶文化的发展来看,无论是茶艺、茶诗,还是茶舞和茶点,都是一种文化熏陶,对社会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3茶文化的旅游价值

茶文化在当前旅游业发展中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其原因主要是其本身具有较强的旅游价值。一方面,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结合可以拓宽国内茶叶市场规模,加大茶叶的宣传力度,为茶叶市场培养一批潜在的客源,进而为茶文化的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茶文化的旅游价值体现在对其他产业发展的促进方面。旅游业是一种综合型产业,涉及了住宿、餐饮、交通、购物等多个行业,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势必在某种程度上刺激市场消费,带动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伴随着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文化旅游也逐步受到广大旅游者的青睐,茶文化旅游主要以传统养生、体验价值和精神享受来吸引游客,完善符合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3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策略

茶文化与旅游资源两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实现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已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新形势下,若想从根本上实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就必须从发展机制、发展模式和发展保障体系三个方面着手,制定切实可行的融合策略,以此来促进茶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同时,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3.1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机制

就我国目前茶文化与旅游资源二者的发展现状来看,能够促使其二者融合的因素有很多,而且每个因素之间都有着必然的联系,所有因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拉动力———消费者的需求。市场需求是旅游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核心方向。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旅游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会展旅游、购物旅游、房产旅游和商务旅游等新兴业态应运而生。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核心是“静、和、真、怡”,不仅可以舒缓压力,宁心静气,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所以,喜欢饮茶品茶的人越来越多,这也促使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成为了必然趋势,很多产茶地区都将茶叶作为旅游特色来推动区域旅游行业的发展,比如浙江杭州、河南信阳以及福建武夷山等。(2)驱动力———旅游企业与茶农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大部分市场经济产业的发展都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而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的驱动力就是旅游企业与茶农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在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过程中,茶农可以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合作,提高茶产品的销量,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旅游企业还可以因此延伸旅游资源,全方位的为旅游者提供服务,进而获取更高的利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模式选择

结合我国当前茶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需求来看,对于发展模式的选择,应该具备以下层面,即基础层和提升层。其中,基础层主要包括两种模式,一种是专项型模式,这种模式的开展主要是以茶文化的各种内容为主,通过不同的方式向游客充分展示,采取的形式一般有茶文化博物馆、茶叶博物馆和茶马古道等。另外一种是互补渗透型模式,这种模式下的茶文化可以与其他旅游资源有效融合在一起,让游客在饮茶品茶的时候,还能够具有其他旅游体验。提升层是在基础层发展之上而形成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主题附会型模式和文化体验型模式两种。主题附会型模式主要是以各类节日为主题,提高茶文化旅游的趣味性,比如说,茶文化旅游节、茶文化博览会等,而文化体验型模式则主要是续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之后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强调个性化,同时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亲身体验。

3.3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保障体系

想要从根本上实现茶文化与旅游业的有效融合,做好必要的发展保障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些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变当前的政府管理体制。从产业归属层面来看,茶和旅游分别属于农业和服务业,二者的融合不可避免会产生新的产品、业务和诸多与市场发展相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要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势必会给政府的管理工作带来挑战,政府若仍然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那么其管理效果必然会不尽人意。这就要求政府要改变管理体制,采用分离性管理模式为两者融合新活动提供一个新途径。二是扩大市场需求,充分满足消费者的根本需求。市场需求的扩大是推动茶和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饮茶、品茶,才能够不断扩大茶文化旅游的市场需求。也只有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才能够使旅游业提高对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重视程度,进而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完善融合体系,更好的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4结语

总而言之,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对中国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旅游企业应该从发展机制、发展模式和发展保障体系等几个方面入手,实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将茶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在旅游行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出来,进而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丽.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机制、模式与保障体系[J].农业考古,2014(02).

篇7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竞争日益加剧,区域经济竞争力作为一个区域为其自身发展而在其从属的大区域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成为地区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同时现代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正愈来愈影响着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和竞争力提升,而由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一种区域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显著。东亚“儒家伦理文化圈”通过对其经济快速增长的影响表明:区域文化与经济竞争力的提升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提升经济竞争力应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借鉴和融合。

一、区域文化与经济竞争力的关系

区域文化与经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经济竞争力的发展状况对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支撑作用,不同的区域经济竞争力孕育出不同的地域文化;而区域文化环境又对经济竞争力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竞争力总是体现出不同类型区域文化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经济竞争力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

一定的区域文化是由特定的区域经济状况和发展过程决定的,它决定着区域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以及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等。由于地理区位、资源、气候、人文、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各区域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各具特色并互有差异,各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孕育了具有不同个性特质的区域文化。

(二)区域文化对该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正愈来愈影响着区域经济增长过程,推动着经济竞争力的提升。文化力日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对整个经济与社会发展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制度经济学亦认为,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在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在作用。

(三)区域文化对该地区经济竞争力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般意义上,与落后的区域经济相适应的区域文化必然会影响人们在观念、意识等文化方面的素质,阻碍了该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一个区域过去经济发达,后因多种原因导致经济落后,其文化影响力还会因历史发展的惯性而持续很长时间。

二、区域文化对经济竞争力提升的作用

区域文化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要素,通过价值观念导向与选择行为方式而影响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则有可能被整合进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成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东亚“儒家伦理文化圈”的形成表明,历史上东亚有着与西方不同的文化特质,儒家文化是东亚现代化形成的文化底蕴的观点,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具体而言,儒家文化对东亚经济竞争力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维权体制,强调政府的集权领导

它透过无所不在的社会控制和意识形态网络来支撑高度一元的集权统治,维持秩序,操守道德,并以此为基础介入和铸塑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战后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就是经历了其强人政治之后,逐渐走向经济自由化的道路。在完成经济和政治双重历史任务时,采取非常措施引进现代市场经济,调动一切社会资源达成现代化的目标。儒家文化主张家长和上司至高无上,讲究上下尊卑,认可现有权威和秩序,十分有利于东亚精英集团实现政府主导下的经济发展。

(二)注重国家利益,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儒家文化主张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国家是以家庭为根基加以组织的,儒家伦理是把家族和国家作为集体的伦理。东亚儒家社会对个人有着高度期望和约束,要求个人对家庭与国家高度负责。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下,经济组织才能有效率,儒家社会具有较强的尊重社会组织和社会秩序的传统,东亚的个人始终是他所属群体的典型一分子,这种崇尚群体的倾向是促使该地区政治、经济获得稳定的一个根本因素。集体主义和民族主义对东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即使在最现代化的部门里,仍然可以目睹一种集体团结和纪律的价值。

(三)以家族伦理为核心,东亚的企业主要是依据家族组织形成的

东亚社会缺乏西方由普遍主义文化遗产带来的各种普遍规范和价值体系,尤其缺乏契约观念、平等观念和自由联合的艺术,个人之间难以相互信任和开展合作。但是,具有血缘和亲缘关系的人们之间不仅能够相互信赖,身份地位高的人能够对身份地位低的人加以支配,而且必要时人们能够为家族整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传统的家族主义为东亚的家族企业组织工业经济活动,保证劳动人口就业等方面提供了深层次的支持。东亚家族主义企业内部劳资关系相对稳定和谐,同样受惠于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提升经济竞争力,构建区域发展之路径

当前,根据文化观念的区域差异性,通过对区域群体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的探寻、描述、分析、扬长避短,能动地促进观念变迁,进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甚至先行变革,发挥先驱作用,对激活区域经济发展和活性的保持与重构,提升经济竞争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继承优良传统文化与区域发展

现代化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消除自然经济的影响和文化神圣化,推进多种所有制发展和文化世俗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日用而不知”的文化观念逐渐显化,并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结合,实现文化意义上的“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过渡,把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化潜质开发出来,才能保证经济迈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的腾飞。文化多样化既包括各种文化形态在风格上的多样化,也包括各区域文化的多样化,文化的区域化、个性化是发挥区域优势,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二)注重文化观念的传播与吸收

在现实的经济发展实践中,我们只注重资金、技术等有形要素的引进,而不注重观念思想、文化背景的分析与借鉴,即只注重硬环境的建设,不注意软环境的优化与重构。整体上导致要素配置不协调、不整合。发展速度慢,经济效益差。故在对外交流、借鉴、引进中,应逐渐树立新观念、形成新意识。不同区域的文化多姿多彩,跳出自身传统文化中固执、保守的价值观念,重视对其他先进区域的文化借鉴和吸纳,并将其与自身文化相融合,做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渗透、贯通、统一,将更加有利于本区域文化的健康发展,从而为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保障。

(三)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理念

现代化的实现不仅包含了以工业为内容的传统文化,而且也包含了以信息化、全球化、知识化、生态化为内容的后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又面临着后工业时代的某些困难。它要求我们实现从单纯经济增长向社会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转变,并且从中寻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它强调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区域发展和全球发展的对接,生态环境优化与经济发展的结合,以信息化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上,以传统工业化推进现代化并不是最佳选择,只有把握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把信息化、全球化、知识化、生态化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树立自身的优势,形成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篇8

一、文化为经济增长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价值导向和现代人力资源

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系统中,文化起着导向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有理性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导航。这种理性的精神支撑就是社会先进的文化,这种先进的文化反映现代工业文明精神,满足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需要,提高人们的主体意识和思想文化素质,同时也提升人们的价值观念。今天,文化已经渗透到现代经济活动的一切过程和环节。特别是普遍文化认同在减少和克服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贸易冲突和经济摩擦方面,以及在适应贸易环境和投资环境方面,都具有其他系统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能够起到其他系统所起不到的独特作用。

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力资源,尤其是在当代经济全球化体系中,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对高水平人力资源的倚重就显得更为突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被称之为第三世界经济的“奇迹”,尽管“奇迹”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新加坡在建国之初就确立了“教育立国”、“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建立了一个多元文化相辅相成的良性结构,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文化力”。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国内,也不难发现这一现象,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也是区域生产力水平较高或区域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

文化对经济的重要性远不是文化在经济领域、经济活动中的现实作用,更重要的是文化对经济还具有久远而深刻的意义。可以预见,未来世界的竞争不仅是经济优势的竞争,更是文化优势的竞争。

二、文化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的发展

在文化和经济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为文化提供赖以生存、发展和进步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当我们从经济对文化发展的作用的视角来看,一方面,经济为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物质基础和丰富的创作源泉。另一方面,经济为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动力和流通市场。经济对文化的需求是促进文化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恩格斯就曾说过,生产发展的需要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胜过十所大学。在经济的刺激作用下,文化内部产生强大的驱动力以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同时,由于文化艺术具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为人们所需要,而当这种需求量逐渐增大时,必然会使其物化成为产品,从而转化为商品价值,并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形成价格,这样,文化就以商品形式在市场上流通。文化产品正是在这一流通过程中实现其价值,并为其自身的再生产积累资金以实现自我发展。显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文化建设的发展规模” 。

正是因为经济对文化发展和进步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文化发展的根本在于经济。经济发达,以此为基础的文化就会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相反,经济落后,以此为基础的文化就会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我们只有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变更我们的经济基础,传统文化才能够战胜强势的西方文化。因此,现代化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是经济现代化,只有在经济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构建政治现代化,上层建筑现代化,从而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强势文化。

毫无疑问,正是因为经济对文化的作用是直接的,并且,这种直接作用的存在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所以人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关注的必然是经济的发展,并且坚定地认为,只有经济繁荣,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三、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负相关性

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文化和经济总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然而,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总是这样,有的时候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甚至成负相关性,即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并不“自成逻辑”。

我们注意到,文化发达,与之并存的经济有可能非常落后。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文化优势等同于生产力优势、经济优势。因为文化作为一种潜在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变为经济优势还需要通过许多中介和环节。

同时,经济的发展确实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然而,就像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一样,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除了正面的效应之外,也有一些负面的效应。例如“快餐”式的文化使人们的文化鉴赏水平逐渐下降。应当看到,经济发展在促进文化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客观上也制约其扩大的内容和质量。

经济发展的自成逻辑并不能证明文化发展的自成逻辑,正如生产力是由低向高渐次发展却并不意味着文化也是由低向高渐次发展一样。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非自成逻辑性,也即负相关性,正是说明了两者关系的复杂性,也就是说,文化繁荣并不意味着经济繁荣,同样,经济发达也并不意味这文化发达。

综上分析,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地看待作为人类文明发展两大车轮的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这就是,一方面,文化与经济虽然其发展各具自己的规律和特点,但是它们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密切关系是毋庸置疑的,即经济对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文化对经济具有导向性作用,二者具有互动效应,并在相互作用中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非自成逻辑性要求我们在制定社会发展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文化与经济关系的复杂性,以促进社会快速、有序和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陶一桃:经济文化论[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篇9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区域经济高速增长,形成了民营经济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取得成就举世瞩目。长期以来,对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学者从自然资源决定论、资本决定论、技术决定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等各个角度进行了阐述,而随着文化概念的提出,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联性研究也开始为学者所青睐。

一、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文献综述

工业化时代,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区位条件、生产要素、宏观经济政策、国际经济大环境等等,但这些因素均只能从短期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且往往类似区位或者类似经济大环境下的不同区域存在经济发展差异现象,故很多学者开始从文化视角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一)国外学者对区域文化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的成果

最早将文化因素与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的是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1776),他在《国富论》中认为“经济人”活动是“经济与道德”的统一,并认为经济活动植根于更广泛的社会习惯和文化道德之中。雷蒙· 威廉姆斯(1979)在他的《文化与社会》一书中提出,文化研究不应只关注部分文化,还应当关注整个文化的生产过程,这是将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的一个重大进步。20世纪70年代的蒙博托“真实性”学说是围绕着文化与发展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在蒙博托看来,文化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而且文化构成了发展的前提条件。他甚至将文化的作用提高到了绝对的高度,提出文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主旋律和“各民族(国家)发展的惟一道路”;“文化既是发展的理由,同时也是发展的目的”,因而“没有文化就没有发展”。美国学者英格尔斯(1985)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揭示了发展与文化的关系。他认为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现代的或先进的政治体制模式、经济管理机制、科学技术、教育制度及至全部课程内容等等,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肯尼亚文化人类学家奥萨加·奥达克(Osaga Odak)(1985)认为,为了使人类健全发展,换言之,“欲使发展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必须将人类各个领域的活动,包括文化活动在内,全部纳入其中。”2O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在其政治学研究中提出了“软实力”概念,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同时也包括由文化传统、政治价值观、国民素养的吸引力、影响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可以展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整体形象、民族特征和精神风貌,对推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世界经济和政治以及社会和谐发展施加积极的影响。从而肯定了文化对于推动发展的作用。

(二)国内研究者对区域文化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的现状

李宗植(2003)的研究表明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基础的上层建筑,文化和经济共生互动。人类社会在其生长过程中。文化和经济同步。文化结构和经济结构属一种同构关系。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今天的区域经济来源于昨天文化的弘扬。邱建明、谭希培(2004)认为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经济竞争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力的竞争。区域文化作为一种潜在价值判断标准系统和行为标准系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落后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区域文化极大地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高文香(2007)指出文化与经济相五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发展决定区域文化的发展,为区域文化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决定着区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和特质及发展水平的高低。与此同时,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会推动或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文化渗透进特定区域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形成区域特色经济。韩正安(2007)表示区域文化在以下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重要影响,主导人们的经济思想、价值观念;促进企业文化和产品品牌建设;推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提升区域形泉,有利吸纳人才和招商引资。蔡静、杜建国(2009)研究得出区域文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等,对区域经济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或制约作用。推动作用:传统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文化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创新对区域经济的促进。相反,文化的交互性导致一些重复建设和资源争夺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区域经济整体的一体化发展;落后、消极的文化往往导致落后的经济。翁晓峰、许俊菊(2009)指出不合时宜的区域文化与先进的制度规则不相匹配,会造成内生的文化与外植的制度之间发生冲突,最终使得创新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成为空谈,进而导致区域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优秀的区域文化特质越多,就越能产生内生力量,激发人们创业,为发展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邱会菊(2011)认为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区域经济为区域文化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着区域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推动或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且日趋成为区域发展的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任何区域经济现象,经济模式的形成的背后总有某些文化因素作为重要支撑。

二、浙江文化的形成与定性研究

浙江历史上称为越国,浙江文化也称越文化。从文化历史源流来看,浙江文化属于我国江南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本区各史前文化为根基,经过夏商时代的整合,形成了两周时代的越文化,越文化通过后来的与中原文化的三次大融合,近代与西洋文化的交流,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浙江区域文化。

(一) 对于浙江文化形成的研究

顾琅川(2004)在全面考察古越性格产生的文化背景后指出,越族是一个僻居中国东南沿海一隅的古老部族,由于险恶的自然环境,迫使越人将谋求种族生存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古越文化精神最初的一些品格特征“强悍、峻烈而轻死的蛮风”便在此种特殊严峻的环境局势中磨砺、胎孕而出。张兵(2005)把越文化的特征概括为“尚武爱国,创新进取,奉献自强”,他认为形成越文化这些特征的原因与越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越人素来遵奉人类“适者生存”的原则,在长期艰苦的劳作中培养出思想敏锐,顺应外界变化的生存和处事能力,他们既善于吸纳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又因地制宜而富于创新。柳和勇(2005)研究发现浙江有着独特的海洋自然条件、优厚的海洋资源和悠久的地域文化传统。它影响着浙江海洋文化特色的形成,其特点精神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新的呈现。浙江海洋文化具有灵动进取性特点,并具体表现在精致创造的物质性海洋文化,协作团队性的海洋行为文化,较强的海洋商贸精神,以及粗犷与柔和相济的海洋审美文化等方面。罗昌智(2007)指出历史悠久、沾濡百代的浙江文化属于典型的“水文化”。水的柔性赋予浙江文化柔慧智巧、开放兼容的文化魅力;水的动性给予浙江文化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文化力量;水的灵性, 养成浙江文化敢于冒险、重利事功的文化个性。王晓华(2010)认为浙商精神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继承和勇敢反思,对于西方创新意识的敏感把握和学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浙商精神的精髓。林吕建、唐玉(2011)表明人类的精神是人类文化的最高表现,是凝聚人类社会、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浙江特有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人口迁徙和文化交融背景之下,造就了浙江人民兼具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文化特质,锤炼了浙江人民兼容并蓄、励志图强的生活气度,砥砺了浙江人民厚德崇文、创业创新的精神品格。

(二)对于浙江文化定性的研究

曹屯裕、怡江(2000)研究表明浙东文化是吸收外来文化最为积极、最有气魄的地域文化。浙东文化的每一次整合融流,非但没有因此而解体,反而表现出极强的凝聚和调适能力,而且其结果几乎都导致了文化的增殖。浙东文化就是这样地从弱势到优势,从自立到成熟,在不断的集长补短、博纳兼容中,释放出创造发挥新文化形态的潜力,并驱使自己走向辉煌的顶点。蒋中崎(2002)指出,近现代浙江文化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改革是其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使浙江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潘起造(2005)认为经世务实是浙东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也是当代浙江精神的核心内容。从浙东学派对于儒学传统经世观念的革新中, 也可以看到这种经世务实的文化传统具有的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思想特征。杨建新(2007)表示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雄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优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没中,“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发现商机、特别能化解危机、特别能适应市场的优秀特质。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浙江人的精神品格和文化认同,造就了浙江文化新的时代亮点。尹铁(2007)称浙江文化的核心是经世致用,从永嘉学派、永康学派到浙东学派,经世致用思想以一贯制。以陈亮等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以吕祖谦等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及以叶适等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明清时期以王阳明为代表的阳明心学派和以黄宗羲等为代表的清代浙东学派,具有“讲求实效”、注重事功的鲜明文化品格。主张学术与事功的统一、实事实功,学术的目的在经世致用。大胆地提出了具有倡导功利、注重工商的新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

三、浙江文化与浙江区域经济关系文献综述

张仁寿(2000)认为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和对外开放的环境中,浙江形成了比较浓郁的区域商业文化传统,其显著特点是讲究实际,注重功利,重视工商,不尚空谈。这种文化熏陶下的浙江人向来不轻视实业、安贫乐道,而是很务实地去追求世俗生活和物质财富。这种世俗化倾向和致富冲动,构成了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力学源泉。陈立旭(2005)称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强烈的自主谋生和自主创新的文化精神对于浙江的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王华锋(2007)研究表明所谓创业精神是指开创事业的意识、思想、志向、情绪和意志等心理状态,是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冒险精神、超前意识、艰苦奋斗精神、相互协作精神及事业心等的统一体。越文化非常契合这些精神,受这种文化传统的长期熏陶,绍兴商人具有钱江大潮勇往直前的无畏气概,具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冒险精神,具有争喝头口水的超前意识,具有勇往直前、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张兆曙(2008)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可归纳为,通过“流动走商”、“办厂坐商”和“资本扩张”依次实现生存空间的拓展、发展空间的内敛和向资本空间的迈进,进而完成空间的再造。在这个过程中,因自然空间“倒逼”形成的“草根文化”(表现为浙江的流动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奚建华(2009)研究表明,浙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赋予了浙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殊的优势和背景,这些优势的集成,将赋予我省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动力要素,有助于实现新的跨越。

四、述评

从上面的文献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现有研究的几个特征:

第一,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区域文化是区域竞争力中软分力的一部分,优秀的区域文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区域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区域文化继承和创新的推进器区域文化环境对创业活动和创业精神有着重要影响。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整个区域文化的支撑。文化环境经由影响感知机会能力来影响创业行为,通过塑造个人特质来对创业产生作用机制,从而强化对创业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浙江文化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其形成与浙江所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关。浙江文化主要表现为冒险、开放、讲究实效、重利事功等特点。

第三,浙江经济发展飞速与浙江文化特点有着很重要的关联。浙江文化很大程度上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其草根文化、海洋文化等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浙江的软实力,促使浙江经济飞速发展。

但是,从目前的成果看,对文化与发展、浙江文化和浙江文化与浙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还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

第一,对文化的准确测度仍存在困难。从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在定量研究中,文化的测量没有统一的方法,这造成了研究结果的出入,影响了文献成果之间的比较验证。

第二,缺乏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关于文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路径分析。过去的研究中主要有两条思路:一是通过文化的载体,包括各种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形成文化经济,并对整体宏观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二是从人力资本形成的角度出发,认为人们的风俗习惯、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等是影响新型人力资本或企业家阶层形成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并未全面给出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和完整框架。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受企业家精神的影响,更受政治家精神、经济学家精神等其他文化形式的影响,因而关于影响的路径分析有待创新。

第三,过去研究集中于单个个体的研究,对象多为浙江省或者单个城市,缺少对区域文化认识。同时,很少有对浙江各个城市进行文化层面的对比,从而在浙江内部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上缺乏文化层面的解释。

参考文献:

[1] 李宗植.发挥江苏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现代经济探讨,2003,(04) :38-41.

[2] 邱建明、谭希培.论区域文化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兼谈以文化先行推动湖南经济发展[J].怀化学院学报,2004,(06):26-29.

[3] 高文香.浅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职业圈,2007,(14):16-17.

[4] 韩正安.充分发挥区域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铜陵学院学报,2007,(05):23-24.

篇10

很多设计师喜欢借用传统纹样所传达出的吉祥寓意在家居饰品中体现出来,创造出一种新的设计理念,表达一种全新的时代感,也体现出了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中的带动性。家居装饰花瓶,此设计在结构设计中采用鲤鱼抢珠这一动态造型,加上泛起的浪花形成了一幅吉祥喜庆的画面感。此花瓶在鱼翼、鱼鳞以及浪花的设计中都采用了传统吉祥纹饰卷草作为设计元素。设计师采用鲤鱼作为花瓶的载体,是因为在传统文化中就有着“鲤鱼跃龙门”的吉祥寓意,所以将设计加入具有喜庆、吉祥、希望等寓意的元素,会使得家居装饰品和家居装修更具有文化魅力,从而得到人们的青睐和关注。

3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其结构、造型、色彩、装饰等方面,它所体现的形式更多是一种意向的表现。

例如中国馆,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标志性建筑中国馆“东方之冠”,整体红色的格调,寓意热情开放的中国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它的造型一高一低的交织成体,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解读。它的里面很丰富,是多层次的,外观颜色选为鲜亮的红色,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矗立在广阔的世博园区里非常醒目,外墙颜色选为与故宫外墙的颜色,也是中国的特色。这些传统的文化元素在建筑上的体现的淋漓尽致,让人赞叹不已,同时吸引了无数人的来到上海参观,这不仅是文化的传承也侧面带动了上海的一部分经济发展。

4在纺织品中也很常见传统文化的应用,融入文化元素的图案与设计题材相结合,将赋予作品深刻的内涵,展现更多的时代感,焕发鲜活的生命力。

现代旗袍设计中,将传统吉祥纹饰、色彩和造型充分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之中,打破了传统旗袍造型单一、拘谨的局限性,为传统文化产品拓展了新的市场,带动了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设计风格。传统的文化在整个设计中不仅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而且更好的提升了传统文化在纺织品中体现的商业价值。

5在视觉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应用就更加广泛。传统文化的设计元素以一种创新的姿态呈现给大众全新的视觉享受。

在2008年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设计是运用了传统文字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传统汉字的造型设计,巧妙的与奥林匹克精神相结合,会徽是中国传统印章,成为“肖形印”,同时也正式更名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印章作为最终表现形式,又与中国书法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又将两者和运动元素相结合,在整个奥林匹克会徽设计史上是一次重大的突破与创新,体现了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字的精美结合,让人体验着浓浓的中国韵味。这些设计都反映出中国元素设计领域的文化灵感,这些元素不仅仅体现在外观上,整个制作,消费以及体验的过程都应该感受得到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

篇11

经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利用

历史文化保护区是一座城市记忆的沉淀,记录着城市的发展进程。但在我国很多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破坏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代价,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现象。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了利用问题必须提上日程,相关政府必须重视和解决历史文化保护区与城市发展进程之间的矛盾。

一、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区之间的主要矛盾

(一)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历史印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的现代化规模不断扩大,很多老街区被现代化的大楼所取代,城市逐渐失去了历史的印记,失去了具有传统特色的建筑和特色,导致传统文化不能得到传承。在很多城市的发展中,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筑缺乏有效的管理,不能得到应有的保护与维修,更有很多城市的历史街区被重建。

(二)传统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的传承,但是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冲击。人们的生活习惯逐渐改变,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和忽视,大量的民俗、民间工艺等正面临失传,人们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淡薄,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传统的民间工艺,这是导致传统文化的逐渐失传的一大部分原因,同时也是历史文化保护区管理问题必须重点关注的一方面。

二、居民和政府部分必须重视历史文化区的保护和利用问题

居民和政府部分必须重视历史文化区的保护和利用问题,树立正确的保护历史文化区的意识和观念,使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一)现有的两种观念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利用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念。首先,大部分人认为历史文化区与城市现代化的格局不同,会阻碍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减缓城市发展的步伐,必须对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清除;另外,也有人认为在城市化进程的当代社会更是要加大力度对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保护和利用,不能轻易动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一草一木,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对历史文化区有任何破坏。这两种观念都相对偏激,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矛盾时,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

(二)在城市发展中,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区的文化价值做好历史文化区的保护工作,既能保留了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又能充分利用文化保护区所带来的文化价值。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历史文化的遗存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是展现一座城市的文化魅力。相关部分做好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有利于塑造城市的文化形象,有利于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来经济利益。对历史文化区的保护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利用历史文化保护区带来的经济利益也有利于推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设施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政府要根据现实情况对历史文化保护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善。

三、从经营角度看文化保护区的保护措施

(一)结合城市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在经济满足的情况下也要满足对文化的追求,政府相关部分应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中注入历史文化元素,建立有文化特色的商业街和创意文化园。在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老街区建立商业街道,保留老街区的文化特色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店铺,打造历史文化与商业相结合的文化街道,既具备民族风情、城市的文化特色,有具备商业元素,推动经济的发展。在工业建筑的基础上,注入文化元素建立创意园,将文化与产业相结合,打造文化创意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园区。

(二)对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调查并进行划定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首要工作是通过资料收集与分析对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调查,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调查工作包括对民族文化、生活习惯、历史建筑等的调查,充分了解和收集相关资料,有利于保护对象的确立。

(三)对历史文化区的保护在调查确立历史保护区之后,要根据保护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计划。例如,对历史文物的冻结保护,在保护对象属于不可重复的历史文物时,适合运用冻结保护法。在对原址古迹进行保护时,若遭到一定的破坏,可以实施原址修复的保护措施。随着保护对象的确定以及保护区的划定,还应注重对保护区周边环境等的协调。根据保护对象的实际情况,对周边环境进行相应的协调。结合城市发展的特色对周边环境进行建设,既能保留和保护历史文化特色,又能展现城市现代化的风采,一举两得。

(四)对历史文化的利用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利用好文化价值才能使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充分的传承和发展。文化价值的保护和利用主要是对历史文化遗址进行适当的修复,针对历史建筑进行近期的查看和维护,在城市化建设中也可以结合历史建筑的特点,建立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建筑。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主要包括建立博物馆和主题公园等,利用博物馆展示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文物,以及展示工艺的生产制造过程,使居民铭记民族工艺,加深对历史文化的记忆。同时,政府应该建立对历史文化建设的监督平台,保证在对历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保持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原来面貌。

四、结束语:

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才能使城市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正确认识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文化保护观念,是对历史文化保护的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有利于挖掘城市的文化价值,有利于传承城市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形象,从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卉.城市更新中的广义规划与设计倾向———以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例[D].天津大学,2012.

篇12

2.在全球经济环境下的中国艺术设计

2.1关于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和人民生活、社会生产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合作的重要联系环节,它与产品的研发、企业创新、销售等环节密切相关[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起,社会的科学化、技术化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也越来越大。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工业和科学技术以渐进,甚至是惊人的速度飞快发展,传统的手工艺术和传统美学理念被工业社会和新技术变革所打破,设计不得不接受工业和新技术的洗礼,产生了多样的设计形式和风格。随着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需求的提升,现代艺术设计风格、功能、形式日新月异,产品的更新淘汰加速了对艺术设计的需求,设计刺激着消费市场,形成循环往复,艺术设计成为一种竞争的重要手段。

2.2中国文化与全球经济

中国文化与全球经济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二者之间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发达的全球经济必然需要先进的地区文化与之相呼应。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同时它也是推进人类文明的巨大动力。中国文化只有顺应时代的步伐,代表社会的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先进的区域文化必然会提高该区域的综合能力水平,必将有利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经济与文化构成了和谐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元素,经济的文化和文化的经济化是中国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方区域日积月累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地域文化,所以中国文化形象集中体现出了一个富有文化的文明中国。中国悠久的文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中国文化作为一个地区特有的形象,直接影响到该区域的外资引进的能力。其次,区域内人们人文观念及自身素质也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再次,中国富饶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丰富经济资源,把中国文化转化为产业,将会很大程度地促进中国经济的进步。

2.3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向往美好、追求光明的精神沉淀,是一个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生命线。而在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也得以充分的体现,例如在中国香港设计大师靳埭强的设计作品中,他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非常注重延续中华人文精神的文脉,他挖掘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巧妙的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使用中国传统水墨与现代几何形体产生独特的韵律,创造出了极具中国精神和现代感极强的优秀作品。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文化的积淀和这个国家主要民族心理的共性。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多,大量西方的设计观念、设计作品出现我们的身边,有一部分人一味的推崇西方现代的设计流派,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漠视了本土文化的资源,只去做一些形式上的拼凑、挪用甚至抄袭,使我们的设计丧失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个性和内涵。这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是有害而无益的。艺术设计的国际化不等于欧美化。它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它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任何一种所谓的“国际化”的艺术设计,都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土壤和根基。所谓“民族性”是指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设计者应有意识地挖掘民族文化的精华,应将民族文化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上,以全球的视角来俯视民族文化,这样才能设计出为全球所认同的精品来。“民族性”是艺术设计的灵魂,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超越。没有民族灵魂的设计作品最终是无法矗立于世界设计之林的,大民族才是真正的国际化[2]。

3.全球经济文化环境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3.1设计风格形成多样性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紧密地结合在—起,社会的科学化技术化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也不断扩大。这种风格的一种倾向,即是以民族、民间的元素与现代设计在冲突中合为一体,以产生感观的刺激。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基础下,工业和科学技术以渐进的甚至惊人的突变速度发展,传统的手工艺设计和艺术美学理念被工业社会和技术变革所打破,设计不得不接受工业和技术的洗礼,产生了多样的设计风格[3]。设计师们也被科技进步带来的崭新的未来景象所打动,这种对技术的新态度促使了新材料和新技术的采用,也使设计从科学中吸取了营养得到了动力。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思想不断充实着我们的思维和生活,也使我们面临更大的挑战。设计风格的多样化表现有设计师的风格、设计作品的风格、设计流派的风格、地区设计的风格等方面。每个设计师的设计风格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审美需求的提高等因素而改变的。

3.2构建本土化的设计语言

首先,“本土化”设计语言的建设,应该把对西方大师的理论在我们自身表达习惯的基础上和适用性问题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应该由本土的语言、生存状态中发现西方设计理论的盲点,在西方理论与本土艺术的裂痕与差异间发现新的问题。这我们可以称之为“质疑策略”,也就是通过对西方理论与本土语言之间无法契合的差异的识别与分析,找出西方设计理论作为一种文化上的局限,找出它背后依据的意识形态的症结。其次,我们应该把“本土语言”设计理论的创造看做一项迫切的工作,也就是在对第一世界质疑的基础上,运用本土的新理论创造去理解艺术设计。它不是一种绝对的、替代性的新理论,也不是要“消灭”或“取代”西方的理论,而是一种理论的完善。它是在对第一世界声音的质疑和反思的基础上,重新把理论的东西置于本土文化之中,把来自于本文化语言的特征与新经验中的契机以及有生命力的点加以扩大和升华[4]。

在全球经济社会里有经济的文化,美国、日本对外扩张的表面现象是经济扩张,但实质上却是文化上的扩张。所以我们所讲的设计本土化并不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肤浅理解即“形”的生搬套用,而是要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即“神”的融入。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成功,在已有的现代先进技术下,仍将近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建筑园林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设计之中,体现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精神。我国的设计发展很慢,这就要求我国的设计师在现代中西相容的设计中,尽可能的将中国文化精髓注入到我们的设计中。只要我们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世界进步的便不会将我们弃之门外。

4.建立中国艺术设计在全球经济文化环境下的特色

篇13

1当前传统文化对广告设计实践影响分析

在当前的现代广告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应用对于广告创意和整体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这种促进作用主要集中在文化与艺术因素两个内容中。

1.1传统文化因素对广告设计影响

在当前的现代广告设计过程中,良好的宣传创意一直是广告质量与宣传效果提升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过程中,广告制作人员积极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的文化因素,开展了创意研究。在实际的广告设计中,设计者采用的文化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道德文化。在我国的文化传承中,道德性因素是文化组成的重要内核。在当前的广告设计过程中,利用爱国、守信、敬业为主题的创意理念,开展广告设计工作是当前广告设计中经常采用的设计创意理念。这种创意理念在实际的宣传过程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青岛海尔集团的广告设计中,宣传者提出了“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宣传口号,将产品、企业宣传与爱国敬业的传统文化理念进行了结合,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二是伦理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伦理文化内容也是文化的主要特点与组成部分。广告创意设计过程中,利用伦理文化中的良性因素,开展创意工作也是当前广告设计中经常采用的设计方式。例如,在徐福记糖果的电视广告设计中,经常采用家庭伦理文化因素,利用家庭和睦、孝顺父母等伦理文化因素,开展广告设计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产品宣传效果。三是习俗文化。我国的各类民族习俗与传统习俗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习俗文化因素开展广告创意宣传,我们经常采用的广告设计方式。如在食品宣传中,经常与春节拜年、节日聚会等传统民俗进行结合,开展广告创意设计。四是历史文化。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传承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是我们文化传承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国有品牌的广告宣传中加入历史文化因素,是当前较为常用的广告设计手段。例如,在牛栏山二锅头的广告设计中,一句“百年牛栏山、精品二锅头”很好地提升了商品的文化品位。

1.2传统艺术因素对广告设计的影响

在当前的现代广告设计中,除了传统文化中的文化性因素对广告设计起到了影响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性因素也对广告设计质量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在广告设计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广告构图、色彩、音乐等艺术元素的影响。在当前的广告设计中,利用传统艺术元素提供广告中的艺术特点,是我们广告设计中经常采用的设计方式。这种艺术元素影响主要表现在广告构图设计中采用写意性的国画艺术风格;平面广告中采用大红、金色、黑色等传统色彩构成;在电视广告中采用传统民族音乐作为配乐等,都属于这种文化形象的表现。二是艺术表达方式的影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经常采用较为含蓄的艺术表达方式,进行艺术性创作。这也是我国戏曲艺术与西方戏剧艺术的重要区别。在当前的广告设计中,广告设计者特别是电视广告设计者经常采用这种较为含蓄的戏剧理念进行广告设计,以适应我国社会群体的文化认知。

2传统文化与广告设计结合以及发展趋势研究

正因在当前的广告设计过程中,传统文化中的文化与艺术因素对广告设计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在广告设计研究中,我们开展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设计结合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其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点:

2.1以发展性眼光做好结合工作

广告设计工作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的创新性特点是其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实际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广告设计创新中以发展性眼光为核心开展创新工作,对于广告设计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发展性眼光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结合中,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以发展性要求开展传统文化研究。在传统文化中不仅包括了大量的良性文化因素,也包括了许多糟粕性的文化内容。在实际的文化研究中,我们结合社会发展过程将传统文化进行提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与广告设计结合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就当前的广告设计过程而言,这种糟粕的传统文化内容依然存在,是我们设计中应尽量避免的问题。二是传统文化的再发展眼光。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将传统进行科学性的研究,进行文化再发展并将其与广告设计结合,是广告设计质量提高的重要模式。例如,在广告设计中,改良传统的戏曲文化,是指可以更好地为现代社会群体接受,进而提供广告的宣传作用,就是很好的广告发展性创新方式。

2.2注意文化地域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