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效沟通的要素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效沟通的要素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效沟通的要素

篇1

陶行知先生曾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由此可见校长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校长要想把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付诸实践,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执行力作保障。“三分战略,七分执行”,校长的执行力问题直接决定了学校发展目标的完成品质,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为此,笔者拟运用执行力理论,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执行力的界定、构成因素、提高途径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中职校长执行力的界定

美国学者保罗·托马斯和大卫·伯恩指出:“执行力是一整套行为和技术体系,它能够使公司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我国学者将执行力定义为:“执行力是组织执行战略,实现组织经营战略目标的能力;在讨论问题、统一意见、制定计划之后,完成组织目标的具体行为就是执行,而确保执行完成的能力与手段则构成执行力。”

结合上述中外学者对执行力的定义,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校长的执行力就是中职校长在各级教育目标的引领下,以现有的客观物质条件为基础,充分发挥个体和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实现学校发展目标,提升中职学校适应变革的能力。

中职校长执行力的构成要素

根据管理学关于个人执行力的研究,结合中职学校工作实际和校长工作的特点,笔者认为,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校长的执行力构成要素有四:心态、工具、角色和流程。这四大要素相辅相成,统一于执行之中。

(一)心态要素

执行力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心态要素,心态是影响执行力的内在要素。执行力心态要素由低到高有三个层次:态度、激情和信念。

态度的实质就是一种职业化精神。校长首先要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端正工作态度。正因如此,陶行知先生感叹到:“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如果说态度在某些情况下是一种被动,那么,当态度升华为激情之后,它就会变成一种主动。激情与态度相比,能产生更大的执行力,因为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行为。所以,校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努力激发并保护好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激情,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对于态度和激情而言,信念无疑就更加持久、更加稳定。一所优良的学校一定是拥有良好的、大家认可的信念,这可以看作是学校成功的一条最基本的规律。学校有了正确的信念,它的执行行为才能真正贯彻到底。

(二)工具要素

适宜的工具是执行成功的必要条件,学校要取得成功,校长除了要有发展的信念,还要找到能持续推进学校发展、实现办学目标的工具。一个优秀的执行者必然具有这样一种素质——随时随地找到并善于使用合适的工具,即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

例如,老罗英语培训学校的校长罗永浩就是利用网络营销工具的成功范例,通过将个性化的培训海报、招聘信息、视频资料等上传到相关网站,不仅成功塑造了校长个人的品牌形象,而且为在更大范围内招募认可学校价值观、业务能力强的员工提供了可能,从而为校长执行力提升提供了人力资源基础。

(三)角色要素

根据管理者层次的不同,可以把执行者角色分成三个层次:最高执行者、中层执行者和基层执行者。这三个层次的执行者分工不同,各司其职。校长不仅要做好自身的工作,还要帮助不同层级的员工做好角色认知,正确的角色认知能激发员工无限的工作热情,能为学校带来高效的执行力。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系部二级管理的推广,客观上造成了中职校长管理层级的增加,校长与基层执行者的联系受到削弱,而基层执行者恰恰是与师生员工联系最密切、影响最直接的执行层。基层执行者的个人素质与能力对学校政策执行的成败至关重要。所以,中职校长必须重视对学校基层执行者的选拔、考核、指导和监督。

(四)流程要素

实际上,学校管理的真正核心是流程管理和流程优化。所谓流程,就是如何为全体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的程序,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人员流程、战略流程、运营流程是体现学校执行力的三大核心流程。战略等于做正确的事,运营等于把事做正确,人员等于用正确的人。三项流程连接和综合的程度,就表现为执行力。所以,校长要想提高执行力,首先要从确保三大流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入手。

学校运营流程的重点是确定行动方案,行动方案的核心是关键任务的先后顺序,校长对学校关键任务的执行情况要跟进跟踪,发现问题要及时修正。

提升中职校长执行力的主要途径

提升校长执行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目标引领、文化增强、制度支撑、流程优化、资源保障、监控保证各个方面去努力。借鉴企业界关于个人执行力的研究,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工作实际和校长工作特点,笔者认为,现阶段应从执行者、管理系统、执行文化等三个方面入手来提升中职校长的执行力。

(一)执行者方面

提升校长执行力的主体是校长,要树立并维护校长执政的权威 要做好学校管理的首席执行官,校长要明确自己的首席执行官角色。校长不仅要做好自身的执行工作,还必须用战略的眼光来审视人才梯队的培养,因为执行最终还是要落实在执行者身上。譬如,现在部分中职学校校长面临着青年骨干教师流失的问题,又出现了学校利益部门化的倾向,青年教师普遍感到学校中的课题申报、师资培训、绩效考核等事项公开力度不足,选拔机制有欠公平。有鉴于此,要采取以用为主的人才培养方式,确保组织资源的高效配置,保证组织战略的顺利执行。

校长要学习推广执行力的提升方法 执行是门学问,把握科学的执行方法是现代校长的必备能力。如笔者所在学校在今年的国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改革示范校评估中推广采用WBS法(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工作分解结构法),即按一定的原则把项目分解成一项项任务,再分解成一项项具体工作,再把这些具体工作分配到每位执行人员的日常工作中,极大地提升了各部门的执行效能。

校长要强化执行力理念,进行执行力技能训练 校长的执行技能包含专业技能、应变技能、创造技能、细节技能。实践证明,将执行力技能训练引入教师培训,不仅有助于校长执行效能的提升,而且有助于在学校形成统一高效的执行文化,降低学校的整体执行成本,提升执行效益。

(二)管理系统方面

校长的执行力贯穿于学校管理系统的各个流程,学校管理流程的设计水平直接影响校长执行力水平的高低。因此,在学校组织管理系统中校长要力争做到如下几点:

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 执行力目标是指组织预期某项活动能取得的成绩。对于执行来讲,目标既是牵引力,又是驱动力。有了目标,才能充分发挥执行的作用。目前,有些中职校管理中的战略目标只描述未来发展远景,没有将目标具体化,这对校长执行是一种削弱。

选择恰当的执行工具 执行工具包含学校的章程、管理制度、组织流程等。合理、科学、简便的执行工具有助于学校目标的顺利达成。校长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选择恰当的执行工具,并在管理中利用这些工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校于2011年启用OA办公系统,不仅节省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方便学校上下级相互沟通,信息反馈畅通,为发挥员工的智慧和积极性提供了舞台。对于校长来说,OA更是决策支持系统,校长可以利用OA办公系统就一项学校工作高效征求特定人员意见,从而为校长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

设计优化执行流程 学校的各级各类工作目标是由不同工作部门相互配合实现的。科学的流程设计可以使学校师生员工明确各自的常规工作和突发事件的执行流程,从而排除诸多不确定性和人为随意性,提高学校事务的透明性和公平性,以有效降低执行的阻力。如部分学校在教师培训、评优、课题申报等工作中引入了事前公示程序,就有效降低了学校部门间、教师间的内部矛盾。

执行文化方面

加强执行文化建设,确立执行文化理念,把这种理念内化为校园文化,外化为师生行动,促成全校上下思想和行动的统一。学校的执行文化体现在:

开放的沟通 戴维认为,精确的决策和有力的执行都依赖于开放的沟通。管理学上有“双50%”的理论,即管理者50%以上的时间都用于沟通上,可在工作中50%以上的障碍都是在沟通中产生的。在现实中,沟通存在个人障碍和组织障碍。因此,必须在组织内部建立沟通机制,形成积极沟通的氛围,建立起顺畅的内部沟通渠道。譬如,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开放式对话就是校长与教师进行沟通的有效形式之一。

推行绩效管理,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执行力是建立在严格有效的激励制度基础之上的。坚持奖惩与工作绩效挂钩,用理念凝聚组织,用规则管理组织,把“效率第一、兼顾公平”原则贯彻到管理工作中。激励可以调动成员的情绪,化压力为动力;也可以激发个人潜能,使组织发挥更大的威力。激励方式主要有:心理愿景激励、职业发展激励、合理薪酬激励等。

努力构建执行力组织 高效的执行力组织不只是校长本人亲自参与到学校工作任务的执行中,也不只是每位教职工完成执行目标。高效执行的最终目的是在学校内部建立起执行文化,这种执行文化以学校动态互动的组织模式为基础,这种组织模式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就是学校文化的内核,校长应致力于构建执行力学校。

提高校长的执行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形象、效益和声誉,更关系到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目标实现水平,因此,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并落实到学校治理的实际行动中去。

参考文献:

[1]梁荣桓,黄香琴,林国健.校长执行力研究概述[J].中国民族教育,2010(10).

[2]王建艳.关注校长执行力[J].教育与职业,2006(36).

[3]保罗·托马斯,大卫·伯恩.执行力[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3.

[4]董庭富.校长领导力本质及其评价观探索[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4).

篇2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说:“未来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组织的效能和效率,而管理沟通是提高效率最有效的途径,当今受到企业家信赖和大力推广的走动管理、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等管理模式都是试图通过提高沟通的效率来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沟通是达成组织目标的需要

沟通是协调组织中的个人、要素之间的关系,使组织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各部门、各成员之间必须有密切的配合与协调。只有各部门、各成员之间存在良好的沟通意识、机制和行为,各部门、各成员之间才能彼此了解、互助协作,进而促进团体意识的形成,增进组织目标的导向性和凝聚力,使整个组织体系合作无间、同心同德,完成组织的使命及实现组织目标。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更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队沟通越来越被重视,团队的沟通能力与组织目标的达成关系越来越紧密。

1.2 沟通是组织激励的需要

信息沟通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和提高员工满意度的基本途径。良好的沟通内容能够通过满足员工的参与感和改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的满意度。组织成员并非仅仅为了物质的需求而工作,他们还有精神层面的需要,这些精神层面的需要包括成就感、归属感、荣誉感及参与感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这些精神需要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要使员工真正的感觉到属于自己的企业,并不是仅仅依靠薪水、奖金所能达到的。而更在于那个组织对他的意见的重视,这种参与感的满足对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很大影响,而组织沟通,尤其是上向沟通正可以满足员工的这种欲望。

1.3 沟通是整合企业资源的需要

在现代信息经济时代,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日益复杂和加快,企业要在更加快速的环境变化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组织成员单一靠自身力量和自己获取的信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尤其是企业的管理者,要想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及时得到准确的信息进而做出决策,就必须利用顺畅的沟通来获取综合全面的信息,整合企业的信息资源。决策的过程就是信息交流和处理的过程,而信息交流和处理就是沟通。对决策的执行的实质是企业成员按照管理者的意愿进行工作,而理解领导者的意图就需要沟通。那么,决策是沟通,执行也是沟通,因此,管理的行为过程,也就是沟通的行为过程,管理的主要和核心工作就是沟通。

2、对我我国企业管理沟通的建议

2.1 重视“面子”和“关系”的问题

中国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影响到了中国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在企业管理中进行沟通必然要符合中国文化。在中国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中,“面子”和“关系”是制约组织沟通的障碍,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将“关系”作为一个约束条件后,则将会出现“面子”与组织的绩效效率目标相冲突的情况,从而使管理者陷入困境。[2]在这种问题的处理上,特别应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中的作用,克服关系交往中的盲点,比如重视强关系,轻视弱关系,重视小团体关系,轻视大网络关系,重视经验管理,轻视科学管理等。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将这些阻碍团队沟通的因素弱化或者转移,使之朝着有利于组织沟通的方向发展。

2.2 掌握管理沟通的技巧

首先,管理者与员工充分沟通要做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交叉的全方位动态沟通。不能拘泥于固有的沟通方式,例如只限于在会议、讲话、做报告等场合,企业管理人员应及时了解员工的要求与担忧,重视员工的意见与期望,同时还可以采取员工满意度调查及邀请员工家属来单位座谈等方式。[4]其次,沟通要适度,有些管理者往往会容易产生这样两种心理:担心下属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工作,所以自己过于频繁去现场查看或查问下属的工作进展情形,导致不必要的忧虑和管理资源浪费,这是管理沟通过于频繁的情形;或者又过于相信下属会按照自己指令开展工作,因此对下属的工作进展很少过问,造成管理失控。再次,管理沟通要有针对性,由于每个企业的内外部条件、管理传统、企业文化等等因素却是个别的、独特的,因此,每个企业的管理与管理沟通均应该具有自己的个性化特征。企业管理沟通的具体沟通渠道、方式、内容等等的设计,也必须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凡是无助于企业完成管理任务的沟通设计,无论其表面看来多么好和有吸引力,都应该毫不犹豫地抛弃;而对于那些明显有益于企业经营管理,少了就会产生不利影响的沟通设计,则应该将其加入和融入企业的总体管理沟通模式。

2.3 营造有利于管理沟通的企业文化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在现代企业中建立一种双向互动的沟通环境尤为重要,这种环境不仅指选择能自由平等地沟通交流的自然环境,同时也包括营造双方彼此的信赖及开诚布公的沟通氛围。其次要注重情感的交流,沟通不分层次和等级的悬殊,没有地位和贫富的差异。将情感融入管理沟通的全过程,用情感沟通,使员工意识到他们存在的价值,从而激发出一种强烈的主人公意识,产生持久的工作热情。尤其是在中国,我们的传统文化倡导家庭和人情,因此在中国企业中,用情感沟通的效果会非常明显。

3、结语

现代企业经营和管理环境不断变化,对沟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企业的管理者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和信息交互的告诉发展,不断丰富沟通手段,加强沟通管理,提高企业的效能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郭文臣.管理沟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篇3

一个好的促销活动,除了要考虑满足品牌销量增长,还要考虑品牌形象是否会受到影响,给零售商是否带来直接的利益,而最根本的则在于是否给购物者带来直接的利益。因此,在对促销活动进行设计之前,需要充分了解购物者的需求,制定适合购物者需求的促销活动计划,否则,无论多么高效地执行店内促销计划,都无法吸引购物者积极参与。与此同时,要考虑购物者是否可以很简单地参与到你的促销活动中。

促销沟通

从促销方案出台到最终执行,至少需要经过四个环节:总部各部门沟通,总部与零售商沟通,总部与各地分公司沟通,对各地区的促销员进行培训。如果每个环节对促销活动的理解出现偏差,那么最终的促销结果也会出现偏差(参见下图)。因此,标准化、简单化是提升跨部门沟通效率的重要途径。

资源到位

从促销沟通环节可以看出,促销沟通需要经过多个环节,那么促销资源的到位同样也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尤其是经销商和零售门店这两个环节,需要予以特别注意,避免将给予购物者的优惠被中间环节所侵占。大多数卫生巾品牌,都做过捆绑(买一送一)促销活动,但在零售终端执行环节,却发现产品被拆开单独销售,不仅没有给予购物者优惠,还浪费了很多资源。减少资源流通环节,尽量降低在这个过程中的损耗,将为终端店内促销执行效率的提升,提供重要的资源保障。

店内执行

这是促销活动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环节。一般情况下,店内执行要素包括八个方面(参见下图):

从总体上看,促销活动对购物者购买的影响力是最弱的,店内促销执行效率高低主要体现在其他七个方面。那么,是否每个要素在所有的门店都要全部执行到位才算是高效的店内促销执行呢?

最重要的在于确定最能够提升店内促销执行效率的是哪几个关键因素,同时与这些因素相关的执行标准要足够简单化、标准化,容易理解与执行。

对于快速消费品而言,购物者的品牌忠诚度呈下降趋势,这意味着,通过几个关键因素的组合可以有效地影响购物者在终端的决策。

分销与陈列:总共有多少个规格的产品,可以让购物者选择?购物者会根据分销所占有面位比例、产品规格可选余地对该品牌进行模糊判断。通常情况下,产品陈列面位越大,购物者会认为该品牌越有实力,可以满足购物者不同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这也说明该品牌越有实力,越值得购物者信赖。

位置:这个品类应该在哪个区域摆放?还可以在哪些区域摆放?也就是说,如何让购物者最大程度地接触你的品牌和具体产品。如果你的产品属于非必需品,购物者购买多属于冲动型购买,因此,需要考虑在靠近收银口的位置摆放你的产品,这有利于购物者选购。如果放在入口外,购物者经过很长的路线,以及受到其他产品的影响,可能很快就会改变主意。例如口香糖、电池即属于冲动型购买的产品,人们在选购其他家庭用品时,往往会忽略这项需求。因此,像箭牌口香糖,就在每个收银口处摆放大量产品,让购物者可以轻易接触,并通过陈列、价格、促销等其他因素,达到刺激购物者冲动购买的目的。根据调查结果,只有约40%的购物者在进入卖场前计划购买口香糖,另外约50%购买口香糖的人并没有事先计划购买口香糖,但最终购买了口香糖。

人员:终端品牌推广顾问的角色,绝不仅仅是现场促销,而是要更多地体现出品牌形象。购物者对品牌和产品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终端促销员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品牌重视终端促销员的招聘与管理工作。

但是,并不是有了促销员就可以迅速提升店内促销执行效率,而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让促销员明确促销活动的目的及具体的操作标准;为促销员提供影响购物者购买决策最关键影响因素的培训;给促销员提供最直观的工具,让购物者可以直观地与竞争对手品牌及产品进行对比,现场说服购物者作出购买决定。

我所在的优识营销管理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曾经为圣元乳业提供服务,帮助圣元乳业在店内促销执行方面进行了巨大提升。我们明确了以下几个方面:

明确三大方向:更多分销,更好位置,更大面位。

提供高效培训:为终端促销员拍摄培训光碟,明确告诉促销员应该如何陈列才算达标。

提供高效工具:针对购物者对婴儿奶粉的关心点,将自己产品的主要特点、成分及具体数据做成标准的介绍材料,并且提供国家级质量资质证明。

2003年圣元乳业的销售额为3.6亿元,仅仅用了3年时间便上升到14.6亿元。高效的店内促销活动执行为圣元乳业销售额的飞跃式上升提供了重要的终端保障。

执行反馈

为了促使店内促销活动得以高效执行,终端销售代表需要定期拜访门店,并检查门店的促销活动是否按照公司的标准执行。然而,执行反馈往往无法直接到达总部,终端销售代表也无法越级反馈。因此,建立一个信息系统,汇总全国各地的终端表现是最直接的途径。总部决策层可以掌握全国即时的执行反馈情况,迅速作出相关决策。执行反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体分析:我们的品牌是否正在开展促销活动?竞争对手是否正在开展促销活动?整个门店的客流量是否足够支持公司派驻促销员?整个促销活动中,产品摆放的位置是否符合公司的要求?是否是购物者最容易接触到并且最适合作出购买决策的位置?

分销检查:我们正在开展促销活动的品牌是否是公司要求的品牌和产品?分销的规格数量是否达到公司的分销标准?竞争对手的具体品牌、具体规格的产品是什么?

位置检查:产品是否摆放在正确的位置?

陈列检查:是否按照公司的要求进行产品陈列?货架面积是否达到公司的要求?竞争对手的货架面积占有的比例是多少?

价格检查:在货架上是否有清晰的价格标签?价格标签是否被摆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价格标签是否足够吸引购物者的注意力?

货架库存检查:是否缺货?如果货架上的库存不足,那么需要补充多少天的库存?

助销工具检查:助销工具是否足够吸引购物者的注意力?竞争对手的助销工具是否比我们的品牌更有吸引力?我们还有哪些方式可以吸引购物者的注意力?

人员检查:品牌推广顾问是否在岗?向购物者介绍品牌和产品时,是否严格按照标准进行介绍?着装是否标准,形象是否达标?与竞争对手的品牌推广顾问相比,我们的推广顾问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提升?

经验积累

我们需要通过每一次促销活动执行,积累更多的店内执行效率提升的经验,以便为下一次促销活动提供更多的保障。

在促销执行方面,要检查店内七大要素执行结果:

是否尽可能地多分销,让购物者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是否在尽量多的位置摆放产品,以便接触到更多的目标购物者;

是否占据了足够的货架面位,以便在购物者心目中树立品牌形象;

促销产品的价格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以便吸引目标购物者进行冲动性购买;

缺货是否对促销期间的销量造成直接影响;

是否所有助销工具都受到购物者的关注,以便决定哪种助销工具更具有吸引力;

品牌推广顾问是否合格,以便明确培训要求,以及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能力提升;

竞争对手的促销活动是否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小结

篇4

团队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它强调集体绩效,表现出的作用往往是积极的。它的责任既可能是个体的,也可能是共同的。它主张个体的技能相互补充。团队的基本要素包括规模、目的、目标、技巧、方法和责任心。对这些要素给予重视,才能形成产生团队业绩所必须的条件。因此,作为一支高效团队应具有以下八个基本特征:①明确的目标——团队成员清楚地了解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目标所包含的重大现实意义;②基本的技能——团队成员具备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并能够良好合作;③相关的技能——每个人对团队内其他人的品行和能力都确信不疑;④共同的诺言一这是团队成员对完成目标的奉献精神;⑤良好的沟通——团队成员间拥有畅通的信息沟通;⑥谈判的技能——高效的团队内部成员间角色是经常发生变化的,这要求团队成员具有充分的谈判技能;⑦合适的领导——高效团队的领导往往担任的是教练或起后盾的作用,他们对团队提供指导和支持,而不是试图去控制下属;⑧内部与外部的支持——既包括内部合理的基础结构,也包括外部给予必要的资源条件。

2.现代物流企业构建团队管理的必要性

①现代物流企业许多是从传统的职能型企业转型而来的,员工们的态度和行为保有传统行业的等级烙印,不同的物流职能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目标冲突。因为仅以物流职能为核心的传统企业,其各部门过于强调单一的、独立的物流基本职能,忽视各个职能间的关系。不同职能间利益及视野会导致职能间不断地发生冲突,都极力强调各自的重要性。同时,由于职能经理们看到的只是组织的一个狭窄的局部及他们的职能所涉及的部分,这种结构并不能给管理者带来关于整个组织活动的广阔视野。

②物流管理理念随时间的推移在不断改变。近十年来,物流活动的组织结构从强调“物流职能”为核心转变为强调“物流过程”为核心。其中--个显著的趋势是,物流组织正努力将其运作能力更好地支持以过程为导向的管理,而不受功能集成或分割的影响。在以过程为导向的水平组织结构中,当职务是围绕小组而非个人来进行设计时,就必然形成工作团队。物流组织中自我管理工作团队确定了要完成的目标以后,他就有权自主决定工作分派、工作作息和质量检验方法等。

③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大都是以物流项目的形式存在,物流团队可以针对客户综合的,个性化的.物流服务要求,按照客户的特点进行物流过程纵向重组,形成综合的、一体化的物流服务项目,从而和客户的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紧密结合„新的物流团队文化就是要求他们改变观念,明白文化变革的必然性,清楚他们应该做的工作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意味着在部门、团队、团队间以及与客户之间,人们必须改善彼此的合作、信息的交流和决策过程。

3.高效物流企业团队管理的构建方略

一个企业就是一个组织。企业内部的员工就是组织的细胞,只有不断地给细胞补充和提供营养,细胞才有活力,所有的细胞才能内聚成强大的动力,由此使企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一个髙绩效的物流团队至少应包括三种不同能力类型的成员:其一,具有物流技术专长的成员,能够胜任某一具有技术难度和挑战性的物流工作任务;其二,具有物流专业问题解决和决策技能的成员,能及时发现并提出问题,接受有益建议,做出有效决策;其三,具有良好沟通技能的碑员,善于积极倾听和反馈,能妥善处理人际冲突。这三类成员的有机组合,为创造一个高绩效的物流团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管理者如何构建高效物流企业管理团队呢?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几点策略:

1.建立组织共同远景。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目标。“组织目标”这个词对人们心弦扣动的能力长期以来大为减弱,而美国当代管理学家彼得圣吉以“共同愿景”来重新命名之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u所谓“共同愿景”就是“愿望”与“远景”的结合,他既能够体现组织未来发展的远大目标,又能够体现组织成员的共同愿望。人们之所以如此热忠于建立美好的共同愿景,是因为它能带给组织强大的内驱力,激发组织及其员工的创造力,增强组织的凝聚力。高效的物流团队对于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有清楚的了解,并坚信这些目标包含着重大的意义和价值,而且目标的重要性激励着团队成员把个人目标升华到群体目标中去。

2.提倡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中国有个尽人皆知的谚语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个故事讲的道理连小学生都知道。今天换一个角度来分析,我们把三个和尚比作某些组织,当这些组织有一个和尚时,输出的是一担水,两个和尚时输出的是一桶水,三个和尚时输出的是零——没有水。物流服务的物流特性表现为一种网状结构,这个网是由多个节点和连线构成的,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又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就有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在作业过程中,团队成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为周边相关岗位多想一点和多做一点,使信息传递、业务交接达到无缝化状态。如果没有这种团队协作和奉献精神,就不可能将整个线上的作业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不可能达到物流目标系统化和业务操作无缝化的目的,就不可能有效准确地完成繁杂程度较高的物流服务。

3.充分进行内部沟通。善于沟通,可以使团队内部凝聚力增强。传统金字塔式的组织内的严格等级制度限制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上级是权威的,不可侵犯的,这使得下属对待上司心惊胆战。如此,则不可能产生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团队要努力改变的正是等级制带给人的压抑,应尝试着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物流服务的特征之一是客户参与到物流方案设计、设施及评价的全过程。物流团队成员在工作中需要时时与人协调沟通、与上下游环节岗位人员进行协作,这是高效的物流团队必不可少的。时间是衡量物流服务水平的要素之一,因而要求团队成员信息交换必须及时,这些信息包括各种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另外还需要保证各种渠道的畅通。此外,管理层与团队成员之间健康的信息反馈也是良好沟通的重要特征,有助于管理者指导团队成员的行动,消除误解。

4.构建合作型团队。团结合作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要求,也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学会真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当今世界竞争激烈,合作愈加重要。一个团队取得胜利和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良好的真诚合作。高效的物流团队是由一群有能力的成员组成的。他们具备实现理想目标所必需的技术和能力,以及能够良好合作的个性品质。高效的物流团队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物流专业知识,更要注意有关法律法规的差别;物流团队除了必须具备团队及企业内部协调能力外,还应当具备与外部客户协调的能力。有精湛技术能力的人在传统的职能部门可能做得很不错,而高效的物流团队还需要他有处理群体内关系的高超技术。

5.建设明礼诚信的工作体系。诚信是企业立足之本、发展之源。早在18世纪弗兰克林就指出:“信誉就是金钱;影响信誉的微不足道的行为,都要注意。”诚信意味着企业的信誉,意味着企业的生命。企业重承诺、守信用,就会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一种良好的信誉和口碑,企业的无形资产得到了积累和升华,其能量在以后的市场经营中就会逐渐释放,支持着企业的持续发展的后劲。离开了诚信,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更谈不上企业的长久发展。物流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效物流团队成员必须对团队表现出高度的忠诚和承诺,我们可称之为一致承诺。一项物流活动仅当其对客户价值做出贡献时,其存在才被认为是正当的。所以一项物流承诺必须给予这样的动机,就是客户需要一种特殊的活动。团队核心成员必须培养这种能对外在因素进行思考的能力。另外,由于物流服务常常会涉及到客户商业机密,因而要求物流团队成员不仅仅限于忠诚于团队,还要忠诚于客户。

篇5

团队建设强调团队作用的发挥,但团队的力量是由团队内每位成员个体能量的叠加,因此团队里每位个体的能力是非常最重要的。尤其是在科研工作中,每位从事研究的个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否则无法胜任科研工作。在高效团队建设中,人们常常谈到团队应制定明确的目标、做出合理的计划、进行有效地沟通、具有高效的执行力、具备强有力的领导等等,这些均是发挥团队作用所必须的。但还有一项常被人们忽略的是团队应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尤其在科研工作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掌握必备的技术知识才能具备一名称职的科研人员,才能在科研工作中发挥自己作用,否则是鞭长莫及,望洋兴叹。

“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论断已成为当今社会所普遍接受的真理。在今天的信息时代里,“竞争力的关键是知识而不再是实物资产”。因此,科研人员必须掌握必要的知识,且不断地学习充电才能参与到科研任务中去,并实现创新。

目前,青海油田科技人才是相对缺乏的。主要表现在科研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博士生和硕士生等高学历人员更少,加之科技人员年龄偏大,许多科研任务仅仅依靠油田自身的技术力量无法完成,不得不需要外单位的协助方能完成,严重制约了油田的长足发展。

在青海油田目前有限的科研力量情况下,如何提升团队每个成员的科研能力至关重要。首先应使每个科技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学习科技知识的氛围,激发每一位科研人员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热情,通过自学、内培、外培等多种渠道使科研人员不断充电,掌握开展科研工作必要的科技知识。其次,在实际科研活动中,通过“以老带新”、“师带徒”、“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提升科研人员的研究水平。有压力才有动力。只有参与到实际的科研工作中,遇到技术难题,迫使科研人员不得不学习相关知识。再次,在开展科研任务组建科研团队时,应充分考虑科研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差异,尽量做到团队的科研人员具有不同的专长和一定的年龄差异,这样通过项目实施和日常工作交流,使得科研人员之间相互学习,互相提高,从而提升每一位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

二、制定合理项目计划,确保团队成员各尽其能

开展科研项目离不开策划,做好项目设计是顺利完成科研工作的有力保证。一项科研项目往往涉及多项技术,多人参与,周期相对较长。因此在项目开展之前就应根据任务类型详细策划,划分实施阶段,按照做什么、什么时间做、在哪儿做、谁来做、如何做以及为什么那样做的“5W1H”原则进行策划,编制项目计划书,画出详细的项目计划表图等。

通常一个合理的项目计划可极大提高团队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做好项目计划呢?首先应明确项目总目标,确定项目研究内容及达到的目的。根据项目研究总目标和研究内容,可将项目总目标分解成若干子目标。相应地,按照子目标明确每个子目标的研究内容。其次,策划项目研究阶段以及每个阶段应该做什么和达到的阶段目标(即子目标)。在划分项目研究阶段时,应明确该阶段具体工作内容,制定实施措施或方法,指定实施人员以及实施地点、规模等。项目阶段划分是项目计划的关键一环,应充分考虑阶段的周期划分是否合理、人力资源及物质资源配备是否恰当、各成员的职责是否明确且分工合理、取得的阶段成果如何得以检验或验证等。再次,在策划好各研究阶段的基础上,应明确关键阶段所处的位置。因为在科研工作中,真正的技术难题和创新往往仅处在一个或二个关键阶段。若关键阶段可以达到预期的结果,那么整个研究项目将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对于关键阶段,策划时应确保给予充足的人力资源及其他相关资源。

在制定项目计划时,应明确各阶段的接口,即一个阶段完成后如何与另外的阶段进行对接。一般有两种对接方式,一是一个阶段完成后另一个阶段的工作方能开始,即“串口对接”;二是不同的研究阶段可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即“并口对接”。采用何种方式应根据项目研究内容而定,合理的接口可使团队成员职责明晰且不重复,提高效率。最后,画出详细的项目进度表,用图表形式展示项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时间、责任人以及达到的目标等。合理的项目进度表可使项目团队成员一目了然地明确其职责,明白何时、何地干什么以及达到的结果等,从而可有效提高其工作效率。

当然,制定科研项目计划应充分考虑每个团队成员的意见,进行充分讨论沟通,经过若干次的修改后方能最终形成。科研项目管理包含着目标管理、时间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关键点管理、变更管理等诸多要素,在制定项目计划中应综合考虑这些要素的作用以及相互关联。合理的项目计划可确保项目团队中的每位成员明确自身的工作内容及职责,避免人力资源浪费,使团队成员各尽所能。

三、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创建和谐团队,提升团队凝聚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一名科技人员,团结协作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品德。油田科研项目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任何一项科研项目必须依靠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方能完成。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团结协作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通过创建和谐团队把每位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共同目标。一个和谐的团队可使每位成员增进了解、互通有无、相互学习、消除隔阂、建立友谊,从而提升团队凝聚力、实现共同提高,使科研工作在和谐快乐的氛围中开展,进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科研项目工作中,如何实现有效沟通呢?首先,作为项目负责人应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因为项目负责人不仅要与团队成员进行沟通,而且还要与团队外的相关组织或人员进行沟通。在日常科研工作中,项目负责人应当把团队成员当作工作伙伴,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带领团队成员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工作。作为团队的领导应用鼓励的语言激励成员,用抚慰的语言关心成员,用严肃的语言约束成员的不良行为,从而在团队中创造一种和谐欢快而又积极向上、工作认真的工作氛围。

其次,有效的沟通不仅是团队领导者应具备的能力,也是每一位成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每天花费在“听、说、读、写”等沟通活动上的时间约占60%―80%。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无论是正式场合的交流还是日常的非正式交谈,我们都应做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耐心倾听对方的语言。交流时,根据交流对象的不同,选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词汇,并注意表述时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以及声调、语气、身体姿势等。

日常工作中通常运用“6C原则”建立有效的沟通,即完成、清晰、体贴、简明、礼貌和正确,如何把握好这六项原则是团队建立有效沟通的关键。科研工作中,由于项目组成员的学历知识、性格脾气均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工作中难免会发生一些不协调甚至矛盾的地方,正确应用沟通中“6C原则”可以有效化解矛盾、增进团队和谐。在6C原则中,体贴和礼貌属于非语言方面的,但对于有效沟通非常重要,也是我们经常会忽略的原则。另外,善于倾听、保持微笑、适当的音调和身体姿势均是沟通交流时重要的非语言要素。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生活经历使我真正体会到沟通交流时的非语言方面的要素是多么的重要。由于在交流沟通时没有耐心倾听对方的心声、不顾对方的情绪选择不恰当的词语,而又急着表述自己的想法常常使对方产生讨厌甚至反感的心理,使沟通交流无法正常进行甚至中断,导致双方的不愉快。

善于克制自己,把自己放在对方立场上是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技巧之一。柏拉图说:“一个人最大的胜利就是征服自己,而最卑鄙可耻的行为莫过于被自己所征服”。克制和忍耐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我们建立有效沟通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必备修养。沟通时,一句不该说的话会掀起一场大的风波,会失掉好多朋友。因此我们在交流沟通时应心平气和,保持良好的心态,因为一时的狂怒常会铸成大错,使真理变成无理,愤怒往往始于愚蠢而终于懊悔。

人是有感情的,在沟通中应采取坦诚态度才能求得有效地合作。团队成员交流的双方应互相信任并注意仔细地聆听。关键的沟通技巧是积极聆听。过去,人们常常只注重说和写的能力培养,而对倾听的能力则不那么重视。事实上,倾听的技术对于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个团队中,作为管理者不善于聆听常会导致相互间沟通受阻,相互协同难以进行。作为管理者,应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其他人接触,以收集和信息,若不善于聆听,则可能难以收集到有用的信息。因此,作为团队中每位成员都要学会有效的倾听,掌握倾听的艺术。有效的倾听能增加交流双方的信任感,这是克服沟通障碍的重要条件。要提高倾听的技能,应努力做到:使用目光接触;展现赞许性的点头和恰当的面部表情;避免分心的举动或手势;应提出意见,以显示自己不仅在充分聆听,而且在思考;必要时复述对方所说的内容;要有耐心,不随意插话。

科研工作水平的高低,体现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因此有效发挥团队作用可极大提高科研水平,以有限的资源获得最佳的科研成果。高效团队作用的发挥需要团队成员的有效协作,有效沟通是实现高效团队建设所必需的条件。总之,有效的沟通在团队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沟通可实现对团队成员的控制和激励,为团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无论是团队的管理者,还是团队成员都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培养信任感和积极的沟通态度,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注重沟通技巧,克服沟通障碍,从而实现有效沟通,提升团队凝聚力,以求最大限度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共同目标。

篇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2.028

在知识经济时代,有效的知识管理及高效的组织学习逐渐成为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个体作为组织学习以及知识共享的基本层次,是组织内部知识传播、应用和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对如何促进员工积极参与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活动这一研究问题展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以知识分享者为主,研究影响知识分享者意愿的因素,假设接收者已经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并且已经做好接收知识的准备,忽略了知识接收者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人针对前人在知识接收者研究方面的不足之处,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分析了接收者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专业能力、沟通渠道数量和组织氛围等因素对知识接收者接收知识意愿的影响,建立了知识接收者意愿模型,提出了促进知识接收者意愿的若干建议与措施。组织可以根据本文研究成果针对性地通过员工培训、塑造创新、团结的组织氛围,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提升员工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知识接收意愿,帮助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活动更加平稳有效地进行。本文所得成果不仅丰富了知识接收者视角下知识共享的研究,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组织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理论背景

1.1知识共享过程研究

研究者对知识共享过程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知识共享是组织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知识的转化,个体的知识通过共享上升到组织层面,通过传播和利用进而帮助组织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此观点强调了组织内部不同层次的知识转化过程,忽视了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个体交互过程。第二种观点关注显性和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忽略了知识共享双方的个体特征。还有学者认为知识的共享就是分享者分享知识以及接收者获取、利用知识的过程。

现有知识共享研究多关注于如何提升知识分享者的分享动机,假设接收者已经具备接收知识的意愿和能力,但现实中接收者可能不能够有效地接收知识,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不足之处,使得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上述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基于第三种观点,并结合沟通模型作出如下定义:知识共享是知识接收者和分享者之间沟通交流的过程,因此知识共享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分享者拥有知识和分享交流的动机;(2)分享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交流沟通的渠道;(3)接收者拥有接收知识的动机和意图。

1.2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知识接收者视角研究

现有研究多关注于如何促进知识分享者的分享动机以及如何有效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活动,以及分享者的个体特征对知识交流共享过程的影响,缺乏系统地对知识接收者接收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知识拥有者作为交流过程的重要驱动者,研究其分享动机固然重要,但是知识接收方作为知识共享过程的另一个重要主体,其是否具备参与共享过程的意愿及能力对共享行为的平稳高效进行同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阐述了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以及意愿之间的关系,认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会决定意愿,进而意愿决定行为,为研究个体行为提供了模型。对于共享过程,接收者对待共享行为的态度、进行交流共享行为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以及结合自身专业能力和资源对进行共享交流难易程度的感知等都会对接收者的接收意愿产生影响。

因此,本文针对前人在知识接收者研究方面的不足之处,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分析了接收者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专业能力、沟通渠道数量和组织氛围等因素对知识接收者接收知识意愿的影响,建立了知识接收者意愿模型,以期为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提供建议。

2研究模型

为了建立知识接收者意愿的理论模型,本文将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沟通渠道数量、知识基础和组织氛围作为主要因素纳入到理论模型中,这些要素分别用来描述接收者与分享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组织内部知识沟通交流渠道的数量、接收者的专业知识基础和组织内部对知识交流、创新等行为的支持,并以此建立了知识接收者意愿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中模型涵盖了影响接收者意愿的主要因素,描述了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以及主观规范对接收者意愿的影响;可以看出接收者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其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进而影响其知识接收意愿;沟通渠道数量、接收者知识基础等通过知觉行为控制进而对接收者意愿产生影响;组织氛围通过作用于组织规范影响接收者知识意愿;下一章节中本文将会对模型各要素间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

3知R接收者接收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由上文对知识接收者意愿模型的介绍可以看出,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知识基础、沟通渠道数量以及组织氛围这四个因素将会直接影响接收者的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与主观规范这三个方面,进而间接影响到其知识接收意愿。为了达到提升知识接收者意愿的目的,本小节将针对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找出其内在的联系。

3.1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

知识接收者对共享行为所持的立场将会对知识共享的进行与否产生直接影响,如果接收者对共享过程持否定态度,知识共享行为就无法顺利进行。分享者与接收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高效知识共享行为的保证。

Szulanski指出如果知识接收者与分享者存在信任风险,分享者提出的知识很有可能不被接收者信任或者拒绝接收。与分享者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消除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的信任风险,降低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促进接收者对知识共享行为积极态度的形成。

3.2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对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

知觉行为控制表示个体对自己进行该行为具备的资本、机会或能力的评估,较强的控制认知将会对执行该活动的意愿产生正向影响。知识接受者与分享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接收者信任分享者所分享知识的完整性与专业性,进而更好地接收、学习知识。Holste和Fields指出当分享者与接收者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人际关系时,分享者会更加愿意分享个人的、隐形的知识,这些知识通常具备较高的价值,能够帮助知识接收者更有效地获取及学习知识。

3.3沟通渠道数量对接收者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

知识共享作为分享方与接收方之间的知识交流与沟通过程,沟通渠道是一个重要组成要素。组织内部的沟通渠道越丰富,分享者传递知识、接收者获取知识的途径越丰富,接收者收集到的相关知识也就更全面。接收者接触到的沟通渠道数量越多,在组织中的中心度越高,Reagans和Mcevily认为这可以帮助接收者锻炼从不同渠道接收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组织内部多样化的沟通渠道有利于培养和提升接收者从不同沟通渠道获取所需要的相关知识的能力,帮助接收方更全面地获取和学习专业所需的知识。

因此,接收者与分享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提升接受者对知识共享活动的积极评价,提高接收者的知觉行为控制。

3.4知识基础对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

接收者对新信息的理解和分析建立在已有的知R基础,专业相关知识基础的高低会对接收者接收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产生决定性影响。Grant指出成功的知识共享是以知识共享双方对所沟通知识拥有共有理解的基础上,专业知识的不足会造成知识分享者和接收者之间沟通交流的困难。较高的知识基础能够帮助学习者快速、高效地理解、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提高接收者对共享交流行为的知觉控制,促进其接收意愿。此外,如果接收者的专业知识基础较少,不仅会对接收者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产生影响,还会影响接收者主动接收和学习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因此,接收者良好的知识基础能够帮助接收者高效地获取并学习知识,进而帮助消除由知识专业性对知识共享过程的影响。

3.5组织氛围对主观规范的影响

组织内部的氛围会对组织内个体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对个体的行为产生规范作用。创新、团结的组织氛围会对接收者的主观规范产生影响。创新型组织氛围强调组织学习和内部信息的流动能,使员工认识到改变和创新在组织内部是被鼓励和奖励的。

因此,在创新型组织氛围中员工会更倾向于和同事分享新观点和想法,加速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与组织内部的知识创新。团结的沟通氛围能够帮助员工间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促进员工之间的互帮互助,有利于提高分享者主动分享知识和接收者接收和学习知识的热情。

4提升组织内部知识共享过程的建议

通过上文对模型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分析,为了使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活动能够更加平稳有效地进行,本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4.1组织非正式交流活动,增进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

员工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高效知识共享行为的基础,组织可以通过多举行一些员工间非正式的交流活动,为员工提供相互了解、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在组织内部营造相互关心、彼此关爱的关系氛围,帮助员工间建立相互信任、互帮互助的亲密关系。

4.2构建组织内部丰富、多样化的沟通渠道

有效的沟通渠道是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丰富、多样化的沟通渠道能够帮助员工获取更加全面的专业所需的知识,同时多样化的沟通渠道还能够锻炼员工从不同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锻炼员工的沟通技巧,促进知识共享过程平稳、高效地进行。

4.3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的知识基础

接收者的知识基础及专业能力是决定知识分享行为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通过开展员工工作培训,能够帮助员工快速了解和掌握工作岗位知识,提升员工接收和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进而为知识共享行为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4.4塑造组织内部团结、创新的组织氛围

组织氛围可以在无形中规范员工的相关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企业可以重点关注内部文化建设,在内部建立起知识共享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努力营造积极、开放的知识交流和沟通氛围。其次,完善相应的知识激励机制,促进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最后,积极倡导组织内部员工之间互帮互助,引导员工之间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

5结论

本文从知识接收者角度出发对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展开研究,建立了知识接收者意愿的理论模型。通过针对接收者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专业能力、沟通渠道数量和组织氛围等因素对知识接收者接收知识意愿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若干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活动的改进意见。本文的成果不仅丰富了对于知识接收者领域的研究,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组织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会把该理论模型用于工作之中,使之与实际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活动更加密切地结合,从而更好地为实际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闫芬,陈国权.实施大规模定制中组织知识共享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2,16(3):3944.

[2]Takeuchi,Hirotaka.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喻秋兰,夏湘远.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制度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9(1):9598.

[4]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1991,14(2):137144.

[5]Szulanski G,Working Paper //SM,INSEAD,et al.Unpacking stickines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barriers to transfer best practice inside the firm[Z].1995.

篇7

一、合理布置前置性作业,做好课前预习

在教学“地图的阅读”这一节内容时,我没有让学生单纯机械式地围绕教材去预习,而是为学生布置了如下前置性作业:假如没有地图会怎样?让学生收集自己所见过的地图有哪些,进行对比分析他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并找出他们的用途。这一前置性作业不落俗套,巧妙避免了以往传统而固定的预习形式,充分契合了初中阶段学生对周围事物强烈好奇心的特点,促使他们在浓厚探究兴趣及求知欲望的驱动下,更多地搜集、整理与归纳有关地图的知识,并通过分析对比总结出地图的三要素和地图的用途,而这些显然为他们接下来在课堂交流学习活动中的有话可说以及更有针对性地聆听我对具体知识点的分析与讲解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当节知识点教学效率的提高与完善。

二、以学生为主,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的自主性学习活动

通过前置性作业的有效指导,学生率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与知识点形成了初步的认识、理解。在此基础上,教育工作者必须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展示自我、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自主性学习活动的足够空间与机会,让学生就各自在前置性作业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具体的学习心得等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这既是真正贯彻“生本教学”理念、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更是快速建立互帮互助、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良好平台的有效途径。同样以“地图的阅读”这一节知识的教学为例,通过前置性作业的提前预习活动,学生大多以对地图有了大致的认识与初步理解,但部分学生还是无法对此形成足够深刻的认识。

鉴于这种情况,我在课堂上有效“放手”,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予学生手中:鼓励不会的学生向已经学会的同学请教,倡导已经学会的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积极传授给尚未真正学会的同学,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沟通、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实现对于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的认知,并通过小组活动练习地图三要素的运用,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快乐的主动获取知识。很显然,这些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科学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地理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与进步,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理念所倡导的“高效课堂“这一教学目标的更好贯彻与落实。

三、教师应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有效的指导与帮助

篇8

项目是指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项目管理,就是项目的管理者,是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项目管理是一项特殊的任务,具有很强的完整性,同时也有很强的时间性,是贯穿项目周期的一项管理过程。项目管理中需要利用人、设备、技术、资料等各种资源因子,实践证明项目管理中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因子。

人力资源管理是项目管理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而项目管理团队的建设是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项目管理的复杂性决定了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根本无法完成项目目标的,根据项目中角色和职责分配和细化,必需要有一个有责任感的、有强烈协作精神以及能共同进退的团队来完成项目的目标。一个一流的团队、高效的团队、有强烈协作精神和驱动力的学习型团队是项目的成功的关键。

一流的项目管理团队应具备以下几点要素:(1)团队的架构完善,人才配置合理均衡。(2)团队应由一流的项目经理作为领导者。(3)团队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4)团队应有专业的技术能力。打造一流的团队应从塑造团队核心价值观开始,让每个项目成员与团队的目标保持一致,由价值观决定着每一成员的态度与行为,并促使每个成员保持一致性。项目经理就像舵手一样,要成为项目成员的榜样,保持正确的方向,团队才能冲破重重险阻,达到胜利的彼岸。项目经理应该具备勇于承担责任的能力、懂得充分授权的意义、会主动进行积极的沟通和协调。责任感是团队中最基本的要素,只有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了这种责任感,能够积极主动工作,才能够谈得上后续的沟通和相互协作,以达到团队所共同确定的目标。而协作能力在现代的项目管理的重要建设对象,每一个高效的一流团队就是一个协作能力出色的队伍。打造高效的一流团队不是一个两个人的事情,而需要团队的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脚踏实地、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项目当中去,项目才能取得成功。

项目的成功需要一流的团队,在项目的不同阶段项目团队的建设应有不同的建设重点和需求。

在项目初期,团队的建设应侧重于人力资源的整合—— 即建立团队的过程。一个项目启动,应首先确定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应具备以下基本能力:有很强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决策能力;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沟通能力、把握重点的能力等。项目经理首先面对的任务就是进行人员选拔,组建项目团队。在对项目参与人员进行配置前,项目经理应首先要对项目进行分析,并与项目管理方进行有效的沟通,获取客户对项目的愿景和期望,然后分析项目实施对团队成员的技能需求、责任需求、习惯需求等,根据这些需求有目的的从企业中选择项目团队成员。如果企业有足够的人力资源供项目经理选择,项目经理可以比较顺利的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拔合适的项目团队成员。但现实情况中,企业往往不能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供项目经理挑选,在有限的资源中,项目经理需要审视每个供选择的人员,不但要考虑每个人员的技术能力,还需要考虑个人的工作习惯、协作精神、责任心,甚至是个人脾性。因为项目是需要集体参与、共同协作完成的,任何项目成员的知识技能、习惯和个性都会影响项目的完成情况。慎重选择项目团队成员,组建项目团队,能够减小项目实施过程中人员管理的偏差。

篇9

二、实施企业工作程序的标准化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中,是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工作程序。企业要想确定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就要使各个部门之间的运行保持在标准化过程中。标准化管理要素的实施就是要求企业能够将各个部门之间的任务分工明确。严格工作程序,就是需要企业能够在规定的范围内,按照生产经营的操作程序进行运作。工作程序是经营管理活动的运行标准,重视工作程序的积极作用,能够实现企业稳步前进,特别是在创造利润和增强企业品质的目标下,能够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三、凝聚企业文化,创造经营环境。正确利用管理要素,是现代企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是企业更好的参与到市场竞争的实践方法。在现代企业发展运行中,企业文化是一个典型的标签。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环境,来源于企业与环境的相互融合。企业经营管理中对环境的营造具有现实意义。企业拥有良好的环境,保护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能够有效提升职工的工作热情,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创造性的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使职工对企业有归属,形成职工对企业的积极促进作用。企业环境的优越是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企业文化是凝聚企业发展动力的基础,企业文化的发展升级,能够为企业提供内在动力。

四、内部分工明确,管理授权清晰。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正确利用管理要素具有决定性意义。企业的结构可以是从上到下的纵向结构,也是从左到右的横向联系。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保障经营管理活动正常进行的结构保证。在组织结构中,内部分工尤为重要。内部分工实际上是工作任务有效分解。通过内部分工,企业的各个层级之间形成了上行下效的领导层次,有决策者的企业职能认定,也有各个部门负责人之间的相互扶助,更有基层员工的努力工作。分工明确了,内部授权就清晰了,在政策的执行上具有绝对优势,在基层信息反馈上,能够快速给予回复。内部控制比外部控制难度大,内部控制也是提高企业经营效果的必要工作。

五、建立健全组织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在现代企业运行发展中,企业组织结构较比过去有了明显的差异。传统的企业结构是单一的垂直管理,垂直管理将企业的横向联系隔开,屏蔽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是,随着企业综合职能的扩大,企业需要在组织结构上开展网状设置,网状设置能够将企业的各个部门涵盖在一起,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高效运作。健全组织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将企业的整体运行纳入统一管理,体现出经营管理的积极作用,创造集约式的发展规划。

六、强化信息沟通,突出自动管理模式。在信息时代,企业的信息管理需要与大环境同步。企业无论在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上,都有确立信息沟通的重要性,要强化信息沟通的手段。信息沟通能够及时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各个部门之间也能够通过信息简报,了解到企业经营状况。信息沟通能够推进企业自动化管理模式,使企业的整体运行和部门操作规范到自动化模式,形成具有高效机制的企业运行方式。

七、推广专业技术,扩大企业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否与市场变化统一协调,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发展,也决定了我国市场发展的成熟程度。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建立一个符合社会大生产要求的品牌。品牌意识在当前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占据首要位置。品牌的建立需要企业具有强大的背景,拥有核心的技术能力,占有市场大部分份额。经营管理需要以技术作为支撑,经济管理中对专业技术的发展,是企业能够实现根本性突破的重要依托。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技术作为支撑的企业经营,缺乏本质的发展动力。推广专业技术,扩大企业影响,利用品牌的效果应促进企业在竞争中保持稳定的状态。

篇10

企业文化实质是对员工意识和价值观的管理,通过沟通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行业方式,进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及核心竞争力。但从顾客层面来说,需要企业更关注对核心价值观及服务理念的推广。如某电网公司多年来致力推广 “万家灯火 南网情深”的核心价值观已逐渐深入民心,同时近年来公司确立了“以客为尊 和谐共赢”的服务理念,通过对服务形象的系统推广,逐步提升顾客对企业的认同度,并培育出一个牢固的以价值观认同为基础的忠诚客户群体。或如香港某电力公司以“More than light”为主题曲持续深化服务形象。对该类要素的宣传推广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实质上不亚于对服务措施及业务内容的推广,特别对于这类长期处于垄断状态的电力企业来说,向客户充分展现了企业的服务定位及姿态,并加快企业融入市场的步伐。

1.2产品信息及服务内容

供电企业为顾客提供安全、稳定、可靠的电能,在这一过程中,供电企业为客户提供的是产品及服务。产品即安全、稳定、可靠的供电,相关服务信息包括缴费、业务办理、增值服务等。从影响客户体验的触点来看,有几类信息的沟通需要特别关注。包括:停电信息、电价信息、业务办理、缴费方式、服务渠道信息。

停电信息包括电力供需情况,计划错峰及故障停电信息的,停电信息是否沟通到位影响客户在用电过程中的满意程度,是该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子。电价包括计划方式和收费标准,特别在我国现阶段电价政策仍处于探索及调整阶段,对电价信息的宣传也是供电企业最基本的职责。业务办理包括流程及条件,对于办理业务的顾客来说,只在充分了解业务流程及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在服务过程中更好地配合企业员工,获取更高效的服务。缴费方式的信息沟通,在一些市场环境不够成熟的区域,仍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所指的成熟的经营环境,是基于充分的信息沟通及服务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日常缴费对于顾客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反之,该类信息的宣传沟通仍有必要持续开展。服务渠道的推广是为了让顾客更快捷地获取服务,以及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更方便地找到反馈点。

1.3客户建议及抱怨信息

客户反馈的信息包括建议及抱怨。建议一般指客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反馈改善要求或建议;抱怨指的不满导致的意见或投诉。以上信息的沟通解决过程需要供电企业内部建立畅通的部门协同机制,通过收集—反馈—处理—回访的过程客户建议或抱怨高效响应。如随着用电需求的高速增长,在部分地区电压质量方面的客户抱怨十突出,但该类抱怨的解决究其根源需要供电企业从“站-线-变-户”一系列传输过程的重新审视及整改,投放的资金及需要的时间长短不一,那么就需要前台服务人员与顾客保持持续良好的沟通,对于问题的解决进度及时向顾客反馈,满足客户感受。企业通过对顾客抱怨的解决,也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汇通,使不满意的顾客变为满意顾客,改善客户关系。

1.4增值服务

增值服务其实可以涵盖差异化服务及情感沟通等多方面内容,是对企业沟通服务的较高要求。现阶段大多数供电企业开展的工作包括差异服务、关怀服务、主动服务等。而一旦企业真正融入市场及竞争、作为独立个体以寻求效益而立足时,增值服务一方面对提高顾客忠诚度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但另一方面企业也不得不考虑服务的成本及“投入-产出”比。但总体来说,差异服务及情感沟通已是对服务企业最高层次的要求。

2.客户沟通渠道

2.1上门沟通

上门沟通依靠基层服务人员上门与客户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在沟通过程中完善客户信息、推广服务产品,对顾客来说是感触最直接的沟通方式,对提高顾客满意度的促进作用也较明显。但该方式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如果供电企业可以结合实际工作把上门沟通纳入基层服务人员的日常工作范围,可获得较好的效益和结果。

2.2实体渠道—营业厅

营业厅相当于供电企业的实体店面,对是服务产品推广、服务信息沟通的重要载体,现阶段实体供电营业厅几乎可以满足顾客的所有需求,包括业务办理、缴费、宣传沟通、建议抱怨等,是供电企业最重要宣传沟通载体之一。

2.3电子渠道—服务热线、网上掌上营业厅、短信营业厅

电子渠道包括服务热线、网上掌上营业厅、短信营业厅,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建立起来的服务载体,该类渠道可大大提高信息沟通的效率,明显提高顾客获取服务的方便及快捷程度。

2.4会议及培训

会议及培训一般针对性较强,是对某一问题或某一类顾客建议的特定沟通方式,加上成本较高,覆盖面有限。但在面对面的沟通中,一方面可使特定客户群体获取相应信息,提高服务品质,另一方面也可提高服务生产效率。

2.5媒体沟通

媒体沟通包括平面、视频等,有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但在投放媒体广告或进行媒体沟通时,投放成本较高,“投放-产出”比是需要企业衡量的一个问题。

2.6微博

这里需要特别提到微博服务。在沟通的世界里,微博的作用不可忽视。鉴于微博信息的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企业在启用微博服务时,有两点需要特别关注。一是通过丰富精彩的内容吸引较高关注,可有效提升信息传递的范围和效果。二是一旦出现投诉抱怨等舆情时,需要作出及时响应或整改,降低事态影响。

3.服务内容及渠道适用关系表

篇11

一、互尊互爱,是师生充分发挥各自潜能的前提。

在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中,作为管理者的班主任,首先要求自己承认自己所管理对象作为“人”的价值。每个老师、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其次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我不论作为年级组长,还是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能较好地遵循教学规律,做到对老师们、同学们敬爱有加。从不把自己当作他们的管理者,而是与他们和睦相处,让他们能在自己面前说实话。这样才便于自己了解他们,如何运用更有效的方法来管理他们。试想,你总是把自己当作他们的管理者、权威者,高高在上,他们能向你说心理话,说实话吗?能安心的工作、学习吗?特别是作为班主任,更要更新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而为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为师生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创造前提条件。

二、正确引导,是师生充分发挥各自潜能的保障。

在现行的高效课堂教学与管理中,我们必须加强对自己教育和管理对象的引导,以提高教育管理效率。效率这东西,就是一个你传送,对象接受的问题。单方面的努力永远都提高不了效率。你必须勾起教育对象的工作、学习的欲望,让他们自愿的工作、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竭尽所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高效课堂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我们能否用新的观念,正确的思想去认识和占领这个阵地,是我们高效课堂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我认为在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多开展学习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敢说、愿说、有话可说。这样既体现了因材施教,又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事实证明,作为管理者只要正确引导自己的管理对象,那么他们定会各尽所能,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多向交流,是师生充分发挥各自潜能的关键。

其实我感觉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最重要的是交流。但就我的经历来看,不管是领导、老师还是学生都忽视了这一点。有的学生怕老师,有的老师也完全不与学生交流。我个人觉得主动权更多的在老师一方,因为绝大部分学生很小的时候就畏惧老师,特别是那些在学习上有障碍的学生,更不敢接近老师,就不用说主动与老师交流了。另外我们与他们交流时不要总是以工作或学习开始,可以谈谈他们感兴趣的事,经过几次交流后你所管理的对象就会慢慢自主的与你交流了。

我任年级组长的一年半时间里,在茶余饭后,经常与同事拉家常,特别是与班主任交流更多。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力争为他们多做一些实事,解决工作中的一些困难。在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也是与学生打成一片。时常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学习上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能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生活之中。特别是现在所带的初90班,绝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农村,很多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有的学生因此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如果作为班主任不及时与他们沟通,不向家长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就不能很好的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那将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断送他们的前程。所以作为学生的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班主任,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多角度与他们交流、沟通;作为分管教育第一线的领导也有责任让你管理的对象更信任你。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潜能。

四、有效评价,是师生充分发挥各自潜能的延续。

当前高效课堂正是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高效课堂是实现高效教学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途径,如何正确有效评价高效课堂是否高效,是摆在教育管理者和老师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其实有效教学评价,就是判断我们的课堂是否遵循教学规律,是否优化了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教学要素,是否保证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要素的规范化与合理性;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作为管理者的我们,既要正确评价每一堂课,又要合理评价每一次的综合性检测。

作为学校管理者,合理的评价每位教师的综合成绩,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教师们所向往的,更是教师们工作的动力。普通班与普通班、普通班与所谓的重点及重点班与重点班之间的评价,更要合理得当,要尽可能的体现老师的实际教学效果。老师们的教学效果每一次小幅度的上升,每一次大飞跃的超越,领导都要正确权衡,合理评价。

篇12

某些销售团队缺乏统一的“语言”,鸡同鸭讲,只是对喊,不是沟通;有的或者开会拖拖拉拉,或者邮件里嗦,或者又简洁得让人摸不着头脑,沟通效率极低,徒增负担。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失败的沟通案例:

1、沟通不是单向传递。

销售经理Y非常重视沟通,不仅制定了定期沟通制度,还经常开会或拉人谈话,结果却收效甚微,他的销售意图一直不能得到顺畅的执行。

他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为什么苦口婆心讲了那么多遍的事情,就是得不到员工的重视。

于是我特别向Y经理的下属了解了情况,发现问题出现在沟通的方式上:

首先是会议时间过长。以周会为例,短则3小时,长则4~5个小时,搞得大家疲惫不堪,对他发起的会议或谈话都产生了恐惧感。

其次,每次会议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Y经理自己在侃侃而谈,很少给别人留出发表意见的时间,即便下属提出意见,Y经理也总是觉得这些意见考虑得不全面,不加关注。这样一来,就只能形成低效的单向传递,而非高效的双向沟通。

针对这些“症状”,我给Y经理开出的“药方”是:

首先,大幅度减少会议时间。开会之前多做准备,以提高会议速度,保证会议效率。

其次,合理分配会议时间。每次周会时间缩减至1.5小时以内,1/3的时间为自己发言,1/3的时间解答员工提问,剩下1/3时间听取员工意见,这样就从步骤上(制度上)保证了沟通的双向性。

最后,对于员工的意见,必须在下一次周会或之前给予答复,这样可以提高员工提意见的积极性。

2、“邮件大战”妨碍沟通。

H经理的团队如果遇到问题,特别是销售部以外的其他部门的问题,总喜欢以邮件方式沟通,来回多个邮件。结果大家都认为对方有责任,往往邮件上“大战一百回合”,也不能解决问题。

我给H经理开出的“药方”是:在沟通中强调“高效人士的7个习惯”中的两个,即以“以始为终”和“推己及人”为指导,始终“就事论事”,避免指责对方,同时还要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先理解对方,再寻求对方的理解。

另外,从制度上规定,邮件来回两次就必须停止发邮件,改以面对面或电话方式沟通。

3、避免非正式沟通。

M经理只依赖于非正式沟通,什么消息都靠口口相传,没成想同事间充满猜疑,团队内部也不团结,其他团队评价该团队很“三八”。

我给M经理也开出了“药方”:团队事务要公开,对于重大问题,M经理应当尽量召集面对面的会议,甚至以正式的书面通知(如邮件)以正视听,而不能依赖于非正式途径,否则会缺乏公信力,带来更多的流言飞语。

沟通四要素

总结了种种失败的沟通经验之后,我们发现,要建立团队的良好沟通,就要从沟通的四个要素来统一考虑:即手段(where,形式/渠道)、时间(when,长短/频率)、内容(what,语言和风格)和技巧(how,方法/效率)。

适时动用不同的沟通手段。

邮件、即时通讯(含音频)、电话(含短信)、视频、面对面是最常见的几种沟通手段,其效果从差到好,其成本也是从低到高。面对面的沟通是最有效的,哪怕是在视频会议系统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面对面的沟通仍然是不可取代、效果最好的一种形式。

电子邮件是现在最常用的一种沟通方式,很多人图方便,回复邮件时总是采用“全部答复”,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也是内部“垃圾邮件”的最主要来源。特别是询问类邮件,绝大部分情况下,除原始发件人外,答复的内容对其他人是无用的。即便有用,如果n个收件人都采用“答复”,则原始发件人在收到单独的n个回复后,可以统一发出一封汇总的邮件。这样每一个收件人,都只需再阅读一个汇总即可,也保证了信息的全面对称。

在具备上网条件的环境下,“群聊”基本可以代替电话和短信。而且,使得多方沟通(文字或音频,即电话会议)变得非常容易而又近乎无成本。我在L公司组织周会,一直都使用音频群聊,以便召集分散在9个省市的销售团队。我还多次“组织”大家文字群聊。

这种群聊,平时可以不设时间(非定期),不设题目(非正式),不设限制(可以开玩笑讲笑话)。这个时候,除了解答大家一些疑问外,团队领导主要做的是引导和鼓励这种讨论的气氛,让大家能够积极主动地讨论工作,充分体会团队的作用。一次群聊结束,应该把聊天记录保留下来,发给那些没能参加的人,以免其产生被排除在外的感觉。

掌握沟通的时间。

销售团队的良好沟通,也需要制度来促成。周会是最常见的定期沟通制度。实践一再证明,每周进行一次例会,是非常必要的。除了可以在周末两天的休息后,做一下承前启后,进入又一个五天的工作单元,还可以借周会,让各方相互了解对方的情况,进而同步各个环节的工作。而且,对销售而言,和有同样周会习惯的客户保持同步,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当然更重要的是,定期地沟通,可以让大家养成保持沟通的习惯,并且对团队产生归属感。

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按月或季度,定期进行不同形式的沟通。如果团队分散在不同城市,条件允许的话,每个季度应当设法集中一次,即面对面沟通一次。考虑到成本因素,至少也尽量保证团队领导,每个季度和各地的成员面对面沟通一次。这些沟通也可以和相应的报告结合,如周报、月报和季度工作小结等,以统一沟通的语言。

沟通的内容和技巧密不可分。

不同的沟通内容,需要不同的沟通技巧配合,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原则概括,而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篇13

一、内部控制构成——五要素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是在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巴塞尔委员会1998公布的《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框架》(Framework for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in Banking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框架》)认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一个受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各级管理人员影响的程序。它不仅仅只是一个特定时间执行的程序或政策,它一直在银行内部的各级部门连续运作。”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4月颁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定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从《框架》及《指引》中的定义可看出内部控制是一项繁杂且关联性很强的程序,将其细分后更利于实际操作中的有序进行,所以下面将《框架》划分的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个方面来探究。

(一)内部控制五要素介绍

1.控制环境。根据COSO内控框架的定义,控制环境是企业的基调、氛围,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控制环境要素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发动机,也是内控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其具体包括:(1)治理结构(管理层授权和职责分工);(2)组织结构;内控文化(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3)员工素质(员工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员工的胜任能力、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因此,控制环境是全面建立高效内控制度的前提条件,只有稳住控制环境这个基础,才能推动其他要素的有序进行。

2.风险评估。根据COSO内控框架的定义,风险评估是通过识别、分析相关风险以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其中,风险识别不仅需要考虑所有可能发生的风险,而且需要考虑与相关外界之间的所有重大联系,它是一个重复的过程,需要针对环境的变化持续进行。风险评估的第二步是针对识别出来的特定风险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后再采取相应的控制活动,并且随时对现有内控程序的适应性进行检测。

3.控制活动。根据COSO内控框架的定义,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及程序,在企业内的各个阶层和职能之间都会出现。其具体包括:(1)岗位不相容控制;(2)授权控制;(3)会计系统控制;(4)财产保护控制;(5)预算控制;(6)运营分析控制;(7)绩效考评控制;(8)业务控制;(9)应急处理机制;(10)对子公司的控制;(11)关联交易管理等。

4.信息与沟通。根据COSO内控框架的定义,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需按某种形式辨识、取得确切的信息,并进行沟通,以使员工能够履行其责任。信息系统不仅处理企业内部所产生的信息,同时也处理与外部的事项、活动及环境等有关的信息。企业所有员工不仅从最高管理阶层清楚地获取承担控制责任的信息,而且有向上级部门沟通重要信息的方法,并对外界顾客、供应商、政府主管机关和股东等做有效的沟通。其具体包括:(1)内外部信息获取渠道;(2)信息披露与投资者关系;(3)信息系统建设;(4)反舞弊机制建设;(5)投诉举报制度。

5.监控。根据COSO内控框架的定义,监控是评估内控系统在一定时期内运行质量的过程,目的是保证内控的持续有效,监控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持续性的监督活动和独立的评估。商业银行内控的监控主要包括内部审计与稽核,以及内部评价两部分。

(二)内部控制五要素之间的关系——“三道防线”

上面已经对内控五要素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发现上述五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它们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关联,它们相互促进,又相互反馈。因此,我以纵向逐层递进的理念将内控五要素分层纳入商业银行“三道防线”中,构建新的五要素“三道防线”模式,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