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乡村治理方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0世纪末,治理一词才逐渐为大家所了解。学术界关于治理的概念和定义是这样的: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者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物的诸多方式的总和[1]。一方面体现公共权力的多元化,政府,非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自身都可以作为权力的主体。另一方面,各治理主体之间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协调的关系。而乡村治理界定了治理的主体和范围,很多学者对乡村治理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雪峰认为,乡村治理是指如何对中国的乡村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乡村社会的有序发展;党英国把乡村治理看作一种制度和系统,涉及选拔优秀干部,变更政府行政规程、监督政府廉政建设等,是多个乡村主体在协商合作的基础上共同管理乡村事务的自主管理,提高村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将村民纳入乡村治理的管理体系融合多方力量对乡村进行共同治理的过程;吴克伟认为,乡村治理主要是运用公共权威对乡村社区进行组织管理,构建乡村秩序,推动乡村发展。简言之,乡村治理是针对广大农村地区,由国家和社会共同作用形成公共权威,实现对乡村社会的调控、引导和管理,以求最大限度地增进共同利益,实现农村发展的动态过程。
一、乡村治理的概念与内涵
对于乡村治理的定义和概念的不同解读,实质上都包含了以下的共同点:第一,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条件,国家,政府,社会组织能够获得广大村民的信任与支持,尤其是能够吸引社会与乡村精英参与管理。第二,治理主体能够在思想上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理方式化解矛盾和危机,做出实质性的工作,构建良好的服务体系。第三,乡村治理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发展现代化农业,使占9亿人口规模的广大农村成为我国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而不是阻力。
二、乡村治理的时代特征和困境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现代化进程,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乡村的治理不同于一般的地方治理,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历来是国家和政府关注的焦点。本文先从现有的乡村治理模式出发加以分析,试着探究新的治理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三农问题,政府打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口号,在乡村治理采取村民自治的模式,设立村民委员会,民主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也得到鼓励,乡村治理的水平和质量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村建设有了一定的进步,然而,在新的形势下乡村治理又面临着新的危机和困境。
1.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缺陷。联产承包制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的主要制度,虽然带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与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对比之下,小规模,小户生产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物质的要求,因此出现很多空心村现象,很多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农村里只剩下了妇女、老人和儿童,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乡村正在被遗弃,急需发展农业现代化来弥补小规模生产的缺陷。随着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社会出现了很多问题,留守儿童数量多,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农村资源闲置,城市拥挤,资源紧缺,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为农村发展寻求新的出路。只有让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缩小城乡差距才能发挥农村的潜力。所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就显得特别重要。农村的资源很丰富,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都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农业发展未形成大规模产业时,政府应该鼓励农民积极进行尝试,养殖业,畜牧业,零售业,旅游业等防止产业单一化,并给予指导和培训。近年来,很多乡村的旅游产业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旅游产业可以带动交通运输业,饮食,娱乐等服务业的发展,旅游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农村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给予合理的指导和鼓励,让农民动起来,让农村活起来。
2.城乡二元现象严重。二元现象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障碍,若不尽快解决,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将会停滞不前,甚至中断。城市居民、发达地区居民与农村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加大,会引起农村居民的愤怒和不满,导致社会不稳定,为现代化建设埋下隐患。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二元现象的重要手段,仅靠农村本身的力量来促进农村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乡村治理不应该走单纯的“以农治农”“以乡治乡”,乡村与城市在发展模式、生存习惯、生活方式,自然环境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二者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乡村治理离不开城乡的统筹发展。城乡的统筹发展需要国家强有力的制度支撑。统筹城乡发展,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第一,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主要指的是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基础设施简陋,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倾斜,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让农村居民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重视,从而加强对党和国家的信任。第二,统筹城乡文教卫生事业,城市的文教卫生事业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农村的文教卫生工作由于先天的薄弱更需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与卫生工作要依靠国家政府的监管,让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一样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农村居民能够和城市居民一样在家门口就医,加深农村居民对乡村的归属感。第三,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国家收入再分配维护社会公平,让农村居民能够免除后顾之忧,聚精会神搞建设。
3.乡村治理主体存在缺陷,治理资源匮乏,主要包括治理主体单一,农村精英流失。民主建设需要重点加强,要听取多方意见,完善农村选举提拔制度,现在的农村治理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农民处于被动地位,农民积极性低,导致农村公共事务瘫痪,乡村不能作为一个整体齐心协力搞建设。
治理主体单一,农民民主政治素质亟待提高。很多农村中的党委书记连任很多年,农村居民对农村选举比较冷漠,参与民主建设的热情也比较低,这就使得干群之间隔膜加深,不容易团结起来干大事。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较低,没有自主意识,不能够较好地履行义务行使权利,发挥主人翁作用。还要积极发挥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乡村治理的影响,引进社会资金和管理经营体制,为乡村建设积累经验和资金。
乡村精英外流。乡村精英在乡村社会发展和乡村治理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不是盲目夸大精英的作用,而是重申人才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贺雪峰指出,精英在农村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一方面对国家的政策有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与普通村民联系密切,所以农村精英是沟通干群关系的桥梁[2]。我们知道华西村、的乡村治理奇迹,我们在想到华西村的时候就想到了吴仁宝,的发展离不开王宏斌,所以无论什么样的农村社会,无论多特殊的情况,精英的角色都对农村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在过去的二十年间,由于农村经济状况差,农村精英流失严重,这些接受了高等教育有思想的人更愿意去城市打拼,不愿意留在村里担任干部或留在村里发展,精英人群的流失是信息、知识、观念、技术的流失,如何吸引精英人群来建设乡村,减少精英人群流失,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回乡村担任干部,即我们说的大学生村官,在部分地区有了一些影响,但具体情况与预想相差甚远,很多大学生因为农村的条件太差,只是挂名,并没有实质的工作和乡村建设的热情,村民只知有大学生村官,却不知姓名,一年也见不到几次面,乡村精英急需回归。
三、乡村治理的建议和对策
在当前情况下,乡村治理的推进需要做出如下调整。
首先,最重要的是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主体多样化在乡村治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使得乡村发展可能性增多。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组织、村民自身都是乡村建设的主体,村干部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建立完善的干部选拔、培训、激励机制,从全局考虑,为村民的利益着想。村民也要提高自身素养,提升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履行自己的义务,享用自身的权利,提高乡村民主建设水平;要发挥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乡村治理的影响,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使得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可以借鉴这些组织的管理体系,以及吸收农村劳动力,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未来的乡村治理将呈现由乡村主导到市场主导转换的趋势。
其次,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继联产承包制后的又一大变革[3],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及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并将有着长远的生命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对乡村产业结构进行整合和调整,提高乡村的资源利用率。农业现代化要转变只有第一产业的传统,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最后,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文化素质逐渐提高,产业发展刚刚开始,各方面逐渐起步的时刻,政府的指导和政策倾斜是必需的,政府应在乡村治理上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发挥城市对农村的拉动作用,充分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乡村治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各地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我们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以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寻找规律,在国家政府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乡村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乡村治理情况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各因素的发展速度不同,我们只能先从紧要处着手,然后逐渐铺展开来。同时寻求多个方面发展的可能性,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影响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篇2
二、排查整治重点
(一)资金出借不规范。包括未经村、居民(代表)会议同意或未按规定程序、手续借出资金;出借协议未明确利率、期限,无抵押担保;本金逾期未收回或无法收回;资金出借未收取或未及时足额收取利息等。
(二)举债不规范。包括举债未经村、居民(代表)会议同意或未报街道审核;无实际需求,为举债而举债等。
(三)汇票管理不规范。包括为他人提供承兑汇票贴现或变相贴现(即用单位近期汇票与他人远期汇票相调换)服务;收取承兑汇票后未按要求入账等。
(四)超标准发钱。包括为干部及工作人员超额发放福利报酬、津补贴;养老金未按规定比例足额代扣个人应缴部分;乱设发钱名目,滥发困难补助等。
(五)超范围开支。包括违规列支礼金、香烟酒款,贫困村列支招待费等。
(六)财务管控不严。包括乱开银行账户、公款私存、账外账、坐收坐支、白条报支等。
(七)工程项目管理不规范。包括工程项目未经村、居民(代表)大会同意,未按规定招投标,未签施工合同,开工建设项目无立项、备案、监理、预决算手续等。
(八)资产管理不规范。包括新增固定资产未及时登记入账,已灭失的固定资产未及时清理核销;大额固定资产、资源处置未经村、居民(代表)会议同意,或未经街道审核;对外出租资产,出让资源未签合同,租金未达市定标准,出让金标准过低,租金、出让金未及时足额收取;将集体资产登记在个人名下致权属不清等。
(九)“三务”公开不到位。包括应公开事项未公开,内容更新不及时,公开信息不完整,公开信息与台账记录不一致等。
三、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
街道成立“三资”管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副书记任组长,街道农村工作科、集体资产管理中心、街道纪工委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在街道集体资产管理中心设工作办公室,在街道纪工委设督导工作组,分别负责村级“三资”管理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导检查工作。各社区要成立相应的专项整治工作班子,抓好本辖区的专项整治工作。街道将于6月上旬召开动员会议,对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并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进行业务指导培训。各社区也要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召开相关会议,进行动员部署。
(二)集中自查阶段
各社区是村级“三资”管理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实施主体,要认真对照排查整治重点,逐项逐条核查,并及时填写专项整治自查表(详见附件)。要坚持开门整治,主动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重点清查。
(三)问题整改阶段
针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各单位要精心拟定整改措施,尽快整改到位。同时,要举一反三,深挖问题根源,及时堵塞各类管理漏洞,确保类似问题不再发生。
(四)总结验收阶段
请各单位完成专项整治工作总结并报街道整治工作办公室。街道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专门力量,对各单位专项整治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四、工作要求
篇3
“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推动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中央一号文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多年建设“广覆盖、普适性”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基础上,江门转型升级气象为农服务,以周郡村为试点,局村合作,将气象灾害防御深度融入农村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切实提升村庄应对风险能力和气象服务品质,村民满意。总结借鉴试点经验,对于基层气象部门适应改革发展新常态,探索新途径,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推进平安和谐村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1 立足乡情,明确防灾目标
1.1 村庄概况及防灾基础
周郡隶属江门市蓬江区,是广东省乡镇企业“百强村”、省级卫生村、生态示范村和江门市标兵文明村,有6条自然村共20个村民小组,常住(驻)人口近万人[1]。原属粮食水稻区,以丰产田、基塘农业、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而闻名。现属鱼塘区和经济作物区,发展“三高”农业和乡村工业,走强村富民之路。有已征地未开发的100多hm2鱼塘和耕地,“农商工学医”自成一体,有贸易市场和大量店铺、有100hm2海滩围工业小区和80多家厂房等。2014年全村工农业产值16亿元,村民人均纯收2万元/a[1]。村组经济实力强,城乡一体化程度高。
周郡地处珠三角西南部的西江河网区,属广东十大堤围江新联围的天河围系,田沃物丰,水风旱多发。城镇化后,周郡因鱼塘日渐填埋、难以调蓄,依然是敏感脆弱的承灾体。村民重视防灾,将电动排涝泵站建在鱼塘区,总装机容量为350kw,排涝流量共6.7m3/s。排涝标准按10a一遇24h暴雨所产生的径流量1d排干[2]。该工程措施有灌溉、防洪、排涝、供水等多种功能。
1.2 主要灾害风险分析
1.2.1 城镇化后旱涝
周郡集水面积5.5km2,主要靠3km长的排洪水道排入天沙河。地势低洼,地面硬底化面积大,每逢强降雨,村内多积涝。小时累积雨量70mm的降雨,30min内足已使村庄地面积水超过40mm,房屋受淹,交通阻断、村民焦虑,村干救灾,水患成为困扰周郡的一大难题。秋冬春三季,又因鱼塘调蓄渐弱而干旱,影响农业生产。
1.2.2 水产养殖风险
苗种、水质、天气是水产养殖的三大因素[3]。村民在100多hm2鱼塘里养殖了经济附加值高的对虾和白鳝,需根据生物品种适温和天气变化,控制水温、水质、
盐度和投饲,需处理环境因子突变引发的应激性游塘;暴雨或内涝时,还需检查进排水口及拦逃设备,以防鱼塘漫顶、虾鳝游走。
1.2.3 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
周郡依山傍水,厂房多、人口密集,易受暴雨、冰雹、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影响;学校沿山而建,山势倾斜,“龙舟水”降雨集中期和台风暴雨期间,易使土壤含水量饱和,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需校内千余名师生重点防范。全村800多名老人、残障和低保人员等弱势群体[4],易受高温寒害等极端天气影响。
2 找准切入点,推进试点建设
针对特定目标的气象灾害风险,气象局与村委会加强合作,着眼于风险预报预警服务和防灾非工程措施,着重解决了村民最关注的内涝和公众预警服务等关键性问题,找准了试点建设的最佳切入点。
2.1 预警预排,防治洪涝
依村而过的滨江大道地势偏高,下水道排水设计对周郡排涝影响大,受地权产权和人力财力限制,较长年限内难以实施整改工程。因此,治涝须在非工程措施上下功夫。周郡村增建了电排设施,强排雨洪入天沙河;排查易涝“黑点”及成因,清挖主河冲河床淤泥,整改流通量[1];定期检查泵站,潜查水下设施隐患和清障,在平水期和枯水期年检岁修;主汛期加强巡查,疏浚清淤,使水道符合排灌标准。气象局把周郡村干部和排涝站负责人纳入应急决策服务短信平台,加强气象预警短信服务。村干部在收到强降水等天气预警信息和镇政府指示的第一时间,立即落实应急值班,预排水道,提高过流能力;强降雨集中期,雨势迅急积水过深,或雷电影响跳闸停电, 泵站无法抽排时,则报请镇政府协调,调用机动水泵、消防车对重点地段抽水作业。实践证明,这种重预警、抓预排、善应急、解难题的措施,是让群众得到实惠、促进村庄和谐的智慧。
2.2 公共预警,全村受益
考虑村庄人口集聚,气象局对周郡学校门口的大型显示屏进行了技术改装,实现了数据自动传输,365d每天不间断播放“三天预报”、“天气实况”等本地气象信息,广受师生、村民欢迎。校门显示屏位于村干道和中心区最显眼的位置,人流量最大,是播发预警信息的最佳场所。长效的无偿公益,增强了村民主动防灾的意识,提升了村委会组织防灾的效果,扩大了气象影响力。
3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形成本土化的风险管理常态机制
牵住风险防范的“牛鼻子”,并固化防灾长效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和社会影响。为此,气象局向周郡推荐全国先进农村社区的经验和素材,加强与民政局沟通,推动周郡以创建全国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为契机,结合农村网格化管理,完善了气象应急组织、经费保障、应急预案、风险评估和灾情档案管理,发挥好村民自治机构、农村社会组织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构建村企联防、全民参与的群防群治网络,形成了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平战结合、专群结合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实现了应急管理向风险管理的转变。
3.1 应急组织纵向到底
按“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原则抓好应急队伍建设。村委会专门设有治保会,专职承担应急保障工作。各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和村民小组组长任信息员,上传下达防灾信息和组织应急处置等。村委会书记担任村级应急信息联络员、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人。目前,周郡村委会防灾应急管理队伍有13人,义工队伍21人,每逢重大灾害天气,都能迅速响应、抢险救灾。2014年台风“威尔逊”、“海鸥”影响期间,周郡村委干部和防灾应急管理队伍20多人24h轮流值守,井然有序[4]。
3.2 制度完善经费到位
制定了涵括洪水、台风、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村级应急预案。重点突出暴雨、台风应急处置,形成了主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恶劣天气预警时,采取“户看户、人盯人”的方式,通知到每村每户;应急临时庇护场所根据预警信息有序开闭。村委会斥资兴建了3层高的治保会大楼,加强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在应急防灾人员、技术装备保障、办公场所、物资保障、通讯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和补助,发放信息员的固定月补贴。
3.3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组织开展了周郡灾害综合风险排查,形成了灾害风险隐患清单、灾害脆弱人群清单、灾害脆弱住房清单等,拟制了灾害风险地图,标示危害类型、强度、风险点或风险区的时空分布及名称等。根据村内公园、球场、学校、医院和企业的分布情况,按照就近疏散安置的原则,制作了周郡村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方便村民合理选择避险场所[4]。
3.4 加强气象灾情档案管理
周郡村委会已通过江门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村的考核验收,档案工作基础好,气象灾害资料数据可追溯至上世纪中叶。现依照全国气象灾害收集上报的规定,规范了灾害记录档案管理。根据历年灾情记录,研判本村的主要致灾指标,确定防御重点部分,设置安全标志;重视整改防灾基础设施,定期巡查并建巡查记录,为排查灾害隐患提供依据。
3.5 防灾教育细分人群
倡导“自救互救、互助互济”的救灾方针,针对不同年龄、身份的群体,分类组织防灾教育,有利于防灾优势互补。周郡学校每周开展安全教育,每学期有安全疏散演练;幼儿、老人和残障人士分别由幼儿园、老年人服务中心、残疾人服务中心提供指引和帮助,经验丰富的老人在防灾中发挥智慧性的余热。本村青年和46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由辖内各民资、外资企业和法人单位依法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培训;村委干部和治保会队员重点学习宣传各类防灾应急法律法规和防灾救灾、保险等常识;气象部门针对农村信息相对滞后的现状,适时为村民自治机构、农村社会组织和村内企业提供气象法规文本、防灾安全资讯、气象报刊等,向种养农户推荐天气自助查询方式等。现在,村民的风险意识更浓厚,企业、集市随处可见安全标识;50%的村居、民房都安装了防雷设施等。
4 村民对试点建设的评价和期待
经过调查和访谈,周郡村民对“气象入村”公共服务,普遍持赞赏和欢迎的态度,认为气象为农服务有成效。学校希望开展“特色学校气象科普”活动,培养学生高度的防灾意识;村民、商户期待更多生动的防灾知识宣传和更准确长效的天气趋势预报;种养大户希望能接收到长效详细的手机气象短信服务,以科学减少农药、化肥用量,节约灌溉用水、提高产量,旱时能人工增雨;村干部希望更多地了解防灾政策法规和先进的防灾措施,发挥骨干力量。这些期待,正是基层气象防灾工作的内生动力与源泉。
5 体会与思考
5.1 试点应有综合示范意义
1958年7月3日,霄衣旰食、人格光辉的总理到周郡视察并题词“冲天干劲周郡社,英雄人物数今朝”,可见周郡作为“最早版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意义。他视察、听课的周郡学校,如今是九年制学校和区级爱国主义德育基地。因有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周郡村在“三农”发展、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教育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一直是江门市新农村的先进典型,现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江生态村庄。选其为试点,公共服务发展潜力大,示范性更强。
5.2 农村灾害防御要“大道至简”
要充分考虑农村受众因素,做到预案手册简明实用,防灾科普喜闻乐见,预报预警精细化。预案、操作手册和气象防灾明白卡,要简明易记,使现有的应急资源找得到、调得动、用得好;防灾科普“进村入户、进学校上课堂”,应生动有趣,可结合农村书屋、特色学校活动开展科普,或与村委治保会、社会组织合作培训,提高村民自救能力和科普传播效果;预报预警信息传播越广,意味着越多的人在检验和应用预报产品。气象产品越精准实用,防灾效果越好,美誉度越高。
5.4 全面融入、参与发展
借助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已有的防灾救灾应急组织和制度,突出功能互补,添加监测预报预警、跟踪服务、灾情直报和风险评估等气象元素,提供准确及时的预报预警产品,指引民众正确使用气象信息和村委会增置必要防灾设备设施,强化风险管理,是村集体最易接受的融入发展模式;突破行政壁垒,融入“大农业”、“大民政”,实现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与农村信息直通车、农村社区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村村通户户通”农村广播电视通信工程等公共服务系统的对接,形成为农服务科技创新链,让防灾机构、人力、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是解决气象服务有限供给能力与无限需求之间矛盾的最佳途径。
6 结论
气象灾害防御融入农村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必须抓住几个关键点:以群众满意为目标,解决目标服务对象的实际问题,而不是追求大一统的服务模式;清楚农村发展定位,气象服务的发力方向要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保持一致;探索协同服务模式,共享社会资源,不要局限于单一的气象主体思维;突出村集体组织、企业、村民的防灾主体作用,尊重乡土知识和群众技能[5],建立伙伴关系;充分考虑农村社区侧重社会综合治理和生活共同体建设的特性,坚持广覆盖的普适与微观主体的针对并重,提高气象服务品质;借助社区网格化管理成果和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平台数据,分析农村自治组织的经济基础和防灾需求,尊重村民的意愿,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让气象在服务农村改革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邓国佑,卢有协.打造富裕文明和谐新周郡[J],周郡刊物.
[2]百度文库-专业资料-工程科技-电力水利.排涝流量计算/江门市发展和改革局[EB].关于蓬江区棠下镇大岭美电排站重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2013.
[3]林瑞强.养虾与养水[Z].中国水产频道,2011.
篇4
1.1 常见问题
现浇箱梁预应力施工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在预应力管道定位、穿束、张拉、压浆、锚固等五个环节。常见的问题有:孔道移位,穿束困难,孔道漏浆,孔道堵塞,压浆不饱满,预应力筋断丝、滑丝,张拉应力损失过大,伸长量不足等。
1.2 产生原因分析
1.2.1 孔道移位
孔道移位往往是施工不认真、固定点焊接不牢固和操作不当造成的,主要原因有:(1)固定点间距过大,没有按设计间距固定,转角和弯道加密区未加密;(2)固定点焊接不牢,浇筑砼时管道上浮或横向移位;(3)弯道防爆钢筋方向不对;(4)浇筑砼时没有对称下料,导致振捣时腹板截面变大和钢束孔道横向移位;(5)施工放样定点错误,完毕后没有逐一复核。
1.2.2 穿束困难
由于在现浇箱梁中往往是几跨为一联,预应力束很长,可以上几百米,这无疑给穿束工作带来困难,通常有以下原因:(1)设计原因,设计成孔管道直径与预应力束直径不匹配,直径差过小;(2)牵引头选择不当,牵引头有采用镦头式、锚固式、钢筒楔头式等,导致牵引头过长在幅度区穿束困难或破坏管壁;(3)穿束机械选择不当或机械牵引力过小。由于管道长,管道摩阻力较大,选择的机械牵引力过小,同时,对于有坡度的预应力穿束,一般选择从高处向低处方向穿束。
1.2.3 孔道漏浆、管道堵塞
由于管道在砼浇筑前被破坏或接头包裹不严,导致砼浇筑时水泥浆进入管道,其产生的主要原因:(1)施工工序不当,未穿预应力束便进行侧模加固,致使穿束时管道局部破损而没有仔细检查和发现;(2)管道接头处包裹不牢、接头过短或接头内外管不匹配,在穿钢束时接头脱节。(3)焊渣烧坏管道或固定管卡时不小心灼伤管道而没有被发现。(4)管道材质不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5)对于半径较小的管道在刚束穿束时未选择合适的牵引设备,导致在穿束过程中造成管道破坏。(6)锚垫板根部与波纹管处没有包裹好、锚孔没有填塞和压浆孔没有堵塞。(7)排气孔处管道处理方法不当或包裹不严、排气孔不小心埋入砼中等而进砼浆导致堵塞。
1.2.4 断丝、滑丝
断丝的主要原因:(1)钢绞线材质不符合要求,有断头、刻痕或严重锈蚀。(2)操作过程中没有做到孔道、锚圈、千斤顶三对中,造成钢丝偏中,受力不均,个别钢丝应力集中。(3)张拉油表失灵或千斤顶未按规定进行校验,导致在张拉时张拉应力过大。(4)预应力束没有编束或编束方法错误,使得钢束长短不一或发生交叉,造成钢束受力不均。(5)预应力刚束和锚具硬度不匹配,夹片或锚塞的硬度过大而切入钢丝表面过深,导致钢丝断裂的现象。(6)锚具几何尺寸的影响。锚环内圆锥两端出口处倒角不够(R
滑丝的主要原因:(1)锚圈锥孔与夹片之间有夹杂物。(2)预应力筋和千斤顶卡盘内有油污。(3)锚下垫板喇叭口内有砼和其它残渣。(4)锚圈偏离锚垫板止口。(5)钢绞线直径的影响,锥形锚具锚塞的角度和锚圈内孔的锥形角度均是按钢绞线的公称直径设计的,钢绞线直径偏差大,必将造成锚具各组装件间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显然直径不均的钢丝组装在一起,直径小的钢丝就容易滑丝。(6)锚具(锚圈、锚塞、夹片)质量不符合要求。(7)动力作用的影响,锥形锚受到动力作用时,有可能松动,造成滑丝。(8)限位板限位深度过大而引起的滑丝。
1.2.5 张拉应力损失过大
张拉应力损失过大的主要原因:(1)锚固损失:锚具变形引起预应力筋的回缩、滑移。(2)摩阻力损失:在预应力筋张拉过程中,后张法预应力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3)砼的收缩和徐变引起的损失。(4)松弛损失:长度不变的预应力筋,在高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产生松弛,会引起预应力损失。(5)弹性压缩损失:砼弹性压缩,后张法中后拉束对先张拉束造成的压缩变形而产生分批张拉损失等。
1.2.6 伸长量不足
伸长量不足的主要原因:(1)预留管道不顺直,致使预应力钢筋与管道壁的摩阻力增加,虽控制应力未变,但平均张拉应力降低,而使伸长量不足。(2)所采用的预应力筋力学参数与理论计算所采用参数有差异。(3)张拉设备标定时或油表读数换算为拉力的数据不准确。(4)管道漏浆使管内某段处钢束固结,导致伸长量不足。(5)管道发生位移使钢束线形发生变化以致预应力筋变短而伸长量不足。(6)对于曲线连续箱梁在计算伸长量时没考虑平弯对钢束的影响。
1.2.7 压浆不饱满
孔道压浆不饱满产生的主要原因:(1)孔道压浆时未按照由低处向高处的方式进行压浆。(2)水泥浆配合比不当,泌水率太大,造成水泥浆离析,管道内形成游离水。(3)水泥浆的膨胀率和稠度指标控制不好。(4)孔道漏浆、堵塞导致压浆困难。(5)压浆时压力不够或封堵不严密。(6)管道压浆前未进行清理。(7)管道较长时未设置排气孔或排气孔设置不恰当。(8)注浆孔、排气孔堵塞。(9)管道周围砼不密实,在压浆过程中管道出现漏浆。(10)孔道串孔,内漏,封堵不严密,不能保持压力持荷。(11)孔道空隙较小,水泥浆不易压入。
2 防治措施
2.1 孔道移位的防治措施
(1)在进行孔道定位时要仔细核对相应固定点的坐标位置,正确后固定。电焊固定时点焊要牢固,并不得烧伤孔道壁;固定点间距严格按设计,在转角、变弧和弯道处应比设计适当加密。(2)弯道防爆钢筋方向要放置正确。(3)浇筑砼时腹板砼要对称下料,下料高度和砼堆料高度基本一致,振捣时要对称均匀振捣,防治腹板内侧模位移而截面变大和钢束孔道横向移位(没有对拉杆的腹板)。
2.2 防治穿束困难的措施
(1)在施工时先要核对和计算图纸上相应的预应力束与对应的孔道内径,要求孔道的内径要比预应力束的外径大5-10mm,且孔道面积应大于预应力束截面净面积的2倍,否则应提请设计修改成孔材料规格。(2)根据孔道长度和曲线弧度变化缓急选用相应的牵引头方式,一般讲尽量选择牵引头相对较小和较短的,以便于在曲线区穿束容易和不会破坏管壁。(3)穿束机械选择要正确,一般超长束、特重束和多波曲线束,一般选择牵引型机械作牵引设备,如卷扬机,要求卷扬机的速度宜慢些(10m/min),且电机功率为1.5-2.0kW,才有足够的牵引力,对于有坡度的预应力穿束,一般选择在高处方向牵引。
2.3 孔道漏浆、堵塞防治措施
(1)对每批进场的波纹管材料进行取样、检测,使用的波纹管必须具备足够的承压强度和刚度。有不合格或破损的管材不得使用。(2)严格按正确的工序施工,每道工序完成后经检验合格方可进行下道工序。(3)管道接头长度为20-30cm,采用大一号的同型螺旋管,接头两端包裹牢固,避免在穿钢束时接头脱节。(4)钢筋电焊和固定管道管卡时应防止电焊火花灼烧波纹管的管壁,同时每完成一个管卡时仔细检查该处有没有烧伤现象,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5)锚垫板根部与波纹管接头处要包裹好,排气孔、灌浆孔及泌水孔要位置留设正确,锚孔要填塞和压浆孔堵塞。排气孔、泌水孔及中间灌浆孔要开口向上,要露出砼面至少500mm上,并包裹好防治进浆堵塞。(6)在砼浇筑前先进行孔道钢绞线穿束,穿束过程中跟踪检查管道是否受损,对被已破坏的位置及时进行处理。(7)遇到孔道堵塞时,首先根据预应力筋曲线坐标,标注漏浆孔道堵塞的位置,在避开梁的主筋位置,采用冲击钻缓慢进行开孔,清除波纹管中的水泥浆块,然后待张拉完毕后用高一等级微膨胀砼封堵孔洞。
2.4 压浆不饱满防治措施
(1)孔道压浆时严格按照由低向高、先下后上的方式进行施作,张拉完成后应及时进行管道压浆。(2)根据孔道形式、压浆方法、材料性能及设备等因素,选择配合比,一般宜采用纯水泥浆;空隙大的孔道,水泥浆中可掺入适量的细砂,优化水泥浆的配合比既能保证足够的强度,又能有效地控制泌水率及有效膨胀系数。(3)水泥浆的拌制:水灰比宜为0.40~0.45,稠度控制在14~18s之间,水泥浆拌和时,先下水后下灰,拌和时间不少于2min,水泥浆自拌制到压入孔道的间隔时间不得超过40min。(4)严格控制水泥浆的泌水率及有效膨胀系数,泌水率最大不超过3%,拌合后3h泌水率宜控制在2%,24h后泌水应全部被浆吸收。水泥浆的流动性不超过6s。水泥浆中所加入的外加剂通过实验进行确定。(5)孔道压浆前用压力水冲洗,以排除孔内粉渣杂物,保证孔道畅通。冲洗后用空压机吹去孔内积水,但要保持孔道湿润。在冲洗过程中,若发现有冒水,漏水现象,则应及时堵塞漏洞。当发现有串孔现象不易处理时,应判明串孔数量,安排几个串孔同时压浆。或某一孔道压浆后,立即对相邻孔道用高压水彻底冲洗。(6)采用真空泵压浆工艺。压浆前,先用真空泵抽吸管道中的空气,使管道的真空度不小于-0.08Mpa,然后在管道另一端用压浆泵以一定的压力将搅拌好的水泥浆体压入预应力管道并产生一定的压力,由于管道内只有极少数空气,浆体中很难形成气泡;同时管道内和压浆泵之间的预应力差,大大提高管道内浆体的饱满度和密实度,从而减少浆体的离析、泌水和干硬收缩。(7)对较长的管道在管道最高点处设置排气管,使在压浆过程中将管道内的空气及时排除。(8)保证压浆压力。压浆使用活塞式压浆泵,压力以保证压入孔内的水泥浆密实为准,压力从小逐步增加,最大压力一般为0.5~0.7Mpa。每个孔道压浆至最大压力后,应有一定的稳压时间,压浆应达到孔道另一端饱满和出浆,并应达到排气孔排出与规定稠度相同的水泥浆为止,应保持不小于0.4~0.6Mpa的二个稳压期,该稳压期不宜少于5min。稳压力应保持在0.6~0.8Mpa之间。
2.5 预应力断丝防治措施
(1)对每批进场的材料进行抽检、全检,对质量不稳定的产品,严把质量关,必要时应逐片检查夹片的硬度。(2)应按规定要求进行锚具外观尺寸检验和锚固性能试验。(3)加强进场材料防护,锚束在张拉前应有专人和专门的措施保护,以免因人为或自然的因素造成钢绞线刮伤、烧伤、松散、锈蚀及孔道进入杂物等事故,穿束完成后及时用帆布将锚束两端遮盖。(4)严格控制顶楔力。按规范规定顶楔力不应超过张拉控制应力的60%。(5)对钢绞线和钢丝进行认真编束。(6)若施工中刚束出现断丝情况,但断丝数量在设计及规范范围内的,可采取提高其它钢丝束的张拉力作为补偿。但在任何情况下最大超张拉力不得超过设计的规定。凡反复张拉已经超过三次,或张拉力超过钢丝的抗拉极限强度标准值,则整束更换。(7)限位板限位深度过小,张拉时工作夹片不能充分后退导致钢束被夹片刮伤,钢丝截面变小而引起的断丝。通常限位板槽深5-7mm,根据不同锚固体系和生产厂家有所不同。
2.6 预应力滑丝防治措施
(1)预应力施工的人员必须经过专项培训,掌握机械性能,熟悉张拉程序和技术要求,杜绝误操作。(2)张拉过程中若发生异响和不正常现象时,应停止张拉,缓慢回油,再对工作锚、工具锚、夹片、预应力筋进行仔细检查,必要时予以更换。(3)应严格对锚具和预应力筋材料供应商的资质审查,并按规定数量进行复验。必要时应对钢丝(或钢绞线)极限强度上限值予以规定,并对钢丝表面硬度进行检查。(4)根据预应力筋直径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的浮动量,合理选用限位板槽深。(5)限位板限位深度过大,张拉时工作夹片后退过大,导致自锚时不能完全回缩锚固而滑丝。通常限位板槽深不大于7mm,根据不同锚固体系和生产厂家有所不同。
2.7 预应力张拉损失过大防治措施
(1)所使用的锚具必须与使用的刚束配套,对进场的锚具的各项力学性能进行检测,对不合格的锚具严禁投入使用。(2)改进钢束孔道施工工艺,使孔道线形符合设计要求,必要时可使用减摩剂,以减少管道摩擦力对应力的损失。(3)通过对刚束进行超张拉方式减少应力的损失,对于应力损失较大的刚束可适当超张拉3%~5%。(4)选择合理的张拉方法,对于曲线预应力筋和长度大于30m的直线预应力筋,宜采用双端张拉。(5)预应力筋在持久不变的应力作用下会产生随持续加荷时间延长而增的蠕变,如果把预应力筋张拉到一定的应力值后将其长度固定不变则应力将会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因此选择低弛的钢绞线可有效减少应力损失。(6)减少砼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应减少砼收缩及徐变变形。所用砼采用高标号水泥,减小水泥掺量,降低水灰比;采用级配较好的骨料,加强振捣,提高砼的密实性;加强养护,张拉前应定期浇水养护,以减少砼收缩;延长砼的受力时间控制砼的加载龄期。(7)增加预应力筋张拉至设计应力时的持荷时间。
2.8 预应力筋伸长量不足防治措施
(1)在张拉前仔细验算其刚束的伸长量与设计是否相符,计算时所取的预应力筋的各项参数应根据设计及规范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必要时通过实验来确定其管道的摩阻系数及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等参数。(2)张拉前,应根据刚束的控制应力、孔数等要求,选用合适的张拉设备。(3)张拉所用的设备必须通过有资质的计量单位进行标定,张拉时张拉油表和千斤顶必须配套使用。(4)张拉时,按照0%―10%δcon―50%δcon―100%δcon(持荷3~5分钟锚固)的顺序进行,并及时记录、计算该阶段的伸长量。(5)伸长量的量测根据测定钢绞线直接伸长值,钢绞线伸出千斤顶尾端10cm。测定钢绞线直接伸长值比测定千斤顶的伸长量更准确,减少操作误差对刚束伸长量的影响。(6)对于半径较小的连续箱梁在计算其伸长量时不仅要考虑刚束的竖弯角度还应考虑其平弯角度对刚束的影响。
3 结语
篇5
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潍坊各县(市)、区纷纷掀起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潮,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且成效显着。目前,全市省级旅游强乡镇32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0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0个,省级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45家,省级精品采摘园11个,规模化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23个,经营业户369户,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2013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98亿元,相当于旅游业总收入的22.2%。此外,2013年9月山东省在全省实施农家乐“双改”工程。潍坊首批10县18村271户农家乐基本完成“双改”任务。目前潍坊参加全省第二批农家乐“双改”的3县4镇5村98户农家乐已通过省旅游局检查组验收。为适应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各县、(市)区普遍加强了乡村旅游职业培训。2014年以来,临朐、昌乐、潍城、青州、安丘等11个县市区获批全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42名重点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台参加了省旅游局组织的第一批乡村旅游培训学习,培养了一批乡村旅游业带头人,初步形成了一批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的乡村旅游建设队伍。
然而,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部分乡村旅游项目规划不尽合理,缺乏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二是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滞后,建设标准化程度低,服务程序不够规范;三是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单一,项目开发模式趋同,地方特色不够鲜明,粗放式经营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高;四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专业知识欠缺,服务理念及经营模式落后,服务质量较差。上述问题如不尽早解决,必将影响潍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从潍坊市乡村旅游人才现状看,专业人才匮乏、现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我国的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与城市人口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对所从事的现代乡村旅游业缺乏基本的认识,无法与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业需求相匹配。乡村旅游业人才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缺少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包括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乡村特色旅游专业人才和适应未来社会竞争所需要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专业型人才的匮乏,影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2、人才结构不合理。乡村旅游现有人才结构普遍存在一般人员多、行政管理人员杂,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少、普通的一线服务人员多的现象,乡村旅游企业所需的经营管理人才,如职业经理人、公关、营销、电子商务、资本运营等人才更少。
3、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文化因素仍然是决定乡村旅游经济是否成功开办的主导因素。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当地农民,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更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旅游专业教育,知识层次较低,文化修养不足,缺少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基础知识,有的甚至不会说普通话,不会说英语,以至于无法将民族文化的品位和内涵充分地展示出来。
4、民族特色人才出现危机。由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机制以及激励机制不足,加上对“外面”世界生活的向往,青少年对学习、传承原生文化缺乏内在动力。随着老一代艺人的纷纷故去,民族民间技艺将因严重的“断代”现象而失传,最终导致民族特色人才出现“青黄不接”,民族文化传承出现后继无人。
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缩小城乡差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潍坊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发展乡村旅游业,离不开旅游人才的支撑,市场竞争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和储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旅游专业人才数量欠缺,专业素养亟待提升。现代乡村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既要有相关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职业能力。因此,加快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当务之急。根据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培养适合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旅游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业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性质和办学宗旨的体现,同时也是旅游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只有坚持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业专门人才,才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职业教育只有在为行业企业人才培养服务中,才能深刻了解行业企业的需要,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融合与对接。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有利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完善。因此,职业教育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历史性机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策略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对职业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职业院校要顺应形势,转变观念,找准职业教育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契合点,深化改革,勇于创新,走出一条与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全新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一)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体系。职业教育要面向乡村旅游业,打破单一学历教育办学模式,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长短结合,开办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研修班,满足乡村旅游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培训要求,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篇6
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其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 如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 均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工程项目质量是项目建设的核心, 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 施工质量低劣造成工程质量事故或潜伏隐患, 其后果是不可想象的。所以,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 加强质量管理, 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施工项目管理的头等大事。下面就项目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论述, 并提出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控制方法。
1.目前施工项目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施工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使质量管理的措施不能落实到实处, 质量控制不够严格,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坚持质量第一、顾客第一的方针并未落到实处。百年大计, 质量第一, 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口号, 但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 真正做到的可以说为数不多。(2)坚持以人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没有真正激发施工企业的每一个员工来关心质量。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的最高阶段, 强调的是全员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但以往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没有从系统的质量管理的方面去调动每一位人员的质量责任心, 在质量形成过程中, 以人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并未真正落实到实处。(3)施工组织设计并不切实, 甚至很多施工组织设计只是应付招投标的审查, 而真正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并未在施工组织设计中体现, 以预防为主的质量控制体系并未真正发挥出效益。(4)过程控制的概念只体现在具体的过程之中, 持续改进的观念比较淡薄。即在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中只是处于对目前质量的控制和管理, 并没有在吸取现在质量问题教训的基础上, 进一步总结, 对施工过程进行持续的改进。(5)科学的、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还未建立。一是质量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并未严格要求; 二是一切用数据说话的科学质量记录分析体系还不完善。
2.项目施工过程形成的质量原因
项目施工过程是工程质量形成的最终过程, 施工阶段是工程质量控制管理的重点阶段, 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问题往往直接形成工程质量遗患, 甚至引起重大的工程质量事故。施工阶段产生质量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施工前缺少认真细致的审图
对施工图的设计意图和技术要求领会不深, 对图纸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发现, 以至形成错误的施工或把图纸上的错误带到工程上去。
2.2施工检查制度管理不严
由其对于隐蔽工程, 如不严格履行验收手续极易留下质量隐患。如钎探记录是否准确、埋设管道的防腐处理是否认真、填土工程是否按规定分层夯实、管道打压试验是否准确等等。凡隐蔽工程的质量缺陷使用时很难发现, 一旦形成事故又很难进行补救。因此, 必须严格隐蔽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检查验收制度, 未经检查验收之前坚决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2.3建筑材料、制成品进场把关不严
工程质量实质上是设计质量、材料质量、施工质量的综合, 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保证的前提。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建材厂家、建材品牌繁杂不一, 一旦使用不合格的材料将会引起严重后果。诸如使用的钢筋物理力学性能不符合标准; 使用的水泥受潮、过期、结块、安全性不良; 砂石级配不合理, 有害物含量过多; 混凝配合比不准, 外加剂性能不符合标准等等, 均会影响混凝土强度、和易性、密实性、抗渗性, 导致混凝土结构强度不足、裂缝、渗漏、蜂窝、露筋等质量问题的产生。对某些有特殊施工要求的材料不按工艺要求进行施工。严格按工艺要求进行施工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必要条件, 尤其在初次使用某些新材料时更应是如此。
3.做好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控制管理
出现施工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 为了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 必须在保证生产稳定的条件下, 管理好影响工程质量的各因素, 才能清除各种质量隐患。
3.1加强员工的素质的控制
事物发展过程中, 人是决定的因素。施工质量的优劣, 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服务人员。因此, 要控制施工质量, 必须选择素质高、精干的人才从事管理岗位, 要求工程作业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和上岗证,并通过经常性培训, 切实保证施工人员的良好素质。要确立施工人员应有的质量意识。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 施工人员应当树立质量第一、预控为主、用户至上、用数据说话以及社会企业效益相统一的观念。要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应有较强的质量规划和目标、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测监督能力; 生产操作人员应有精湛的技能, 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纪观念; 服务人员应尽职尽责做好生活的技术服务, 确保项目施工朝着预期的质量目标顺利进行。施工队伍要根据工程特点和自身技术条件, 明确质量控制重点, 确定整体工程质量创优目标, 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和攻关措施, 并在实施过程中加强质量检查, 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并以此作为施工质量的预控手段。
3.2加强材料的控制
项目施工的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不按要求采购材料, 要想创造一个优质工程就成了一句空话。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构配件的质量如果不符合要求, 工程质量就不可能符合标准。要控制材料的质量, 应当按照以下原则严格加以控制:常规材料采购货比三家; 重要材料提交样品; 大宗器材招标采购; 装饰材料一次定齐; 采购合同质量检测项目和标准, 质量要求明确, 并提供必要的质量文件。项目部应当建立严格的材料采供制度和现场验收制度, 加强对工程材料的控制。首先要掌握材质性能, 包括材料的成份及其理化性能; 其次是掌握材料供应信息, 合理组织材料供应, 确保工程施工正常; 第三要完善管理和约束机制, 把好材料检验关, 杜绝假冒伪劣材料进入工地。
3.3加强施工方法的控制
施工方法包括技术方案和组织方案。施工方法的控制主要是对施工组织设计的控制。施工组织设计应符合国家的技术标准, 应有针对性并采用先进适用和成熟的技术, 应有合理的质量控制流程和特出的质量监督手段。要大力推行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不断提高工艺技术水平, 这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树立建筑产品观念, 各个环节要重视建筑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功能的改进, 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品和工艺的更新换代, 努力提高质量控制水平。要高度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坚持淘汰落后的操作工艺, 讲究施工效率, 确保工程质量。
3.4加强机械设备的控制
篇7
一、准时制生产方式的基本涵义
准时制是目前世界上备受企业界瞩目的一种先进的现代库存管理方法,它将企业管理者的视角从企业内部生产拓展到整个供应链及物流系统,极大地创新了存货管理的理念和管理方式。
(一)准时制的基本概念
准时制生产方式(JIT)的理论思想起源于美国,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70年代后期成功应用而使之成为闻名于世的先进管理体系。其含义是:“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生产必要数量和完美质量的产品和零部件”。准时制的出现对企业的生产、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积极推动企业实现“消除生产中断,使生产系统更具柔性,经营过程零库存”的经营目标。
(二)准时制生产方式下的存货管理理念
资源的闲置就是库存,它的存在势必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一般情况下,库存占企业总资产30%左右,其管理、利用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以及资产运作效率。存货管理就是对企业的存货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存货的信息管理和在此基础上的决策分析最后进行有效控制达到存货管理的最终目的提高经济效益。
准时制是一种追求消除任何浪费和不断提高经营效率的管理思想,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库存数量,向着“零库存”的极限挑战,从而减少社会劳动占用量和提高物流运动的经济利益。实际上,在企业的内部供应链中往往存在着三种不同形式的存货: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而准时制不仅将存货视为一种浪费,而且还努力消除生产过程中一切不必要的时间、资源的浪费,不断降低存货水平,全面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率。
二、我国企业的存货管理模式
企业作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可预料的发展潜力。一个企业拥有存货量的多少,反映了其资产运作效率,故对企业而言,加强存货管理与控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企业在存货的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存货保管问题
存货管理意识薄弱,浪费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以物换物,不结算不入账,如用生产资料换取生活资料、劳务或个人生活福利。其次,监守自盗、虚报损失,如存货保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涂改账目,偷盗财物。最后,移花接木、调包计,如将库存或采购物资进行调换,以次等品偷换优等品。
(二)存货管理模式问题
中小企业先行的存货管理体制对内、外部物流系统的整合力度不够,也没有充分重视对存货的价值管理,因此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存货管理的要求。此外,由于存货的储存方法不科学导致存货的损坏。保存环境差,许多中小企业存货摆放紊乱,导致存货的存取难度大大提高,浪费时间降低效率。同时,因不注重存货的储存环境及保存期限,又不经常清理仓库,致使一些材料因存储时间过长存货的积压及浪费。
(三)内部控制问题
存货内控管理是企业内控的重要环节,但大多数中小企业既无规范的存货管理规则,也没有相应的存货盘点制。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管理机构不健全,岗位职责不明,人员流动性强,往往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缺失或执行不严,使得账实不符、信息失真的现象经常出现。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生产规模和资本实力的限制,往往难以建立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对存货的流动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地跟踪管理,从而使得存货成本不断上升。
三、存货管理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必要性
企业持有一定的库存,有助于保证生产秩序的正常、有序进行,也有助于满足客户需求,维护企业声誉,巩固市场占有率。但过多的库存,势必增大企业的资金,占用影响企业的利润。所以存货管理至关重要。
首先,加强存货管理有助于降低中小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它们的融资能力比较薄弱,而存货通常占其资金总量的20%~30%。存货沉积会占用物流仓储系统和生产线上的资金,这样会大大增加存货的机会成本,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
其次,科学管理存货是中小企业进行持续生产经营的重要保证。控制合理的存货水平是现代企业生产的基本要求,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与存货的流动速度,而且会使企业的生产制造系统更具柔性,从而更加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最后,加强存货管理是中小企业降低成本,确立核心竞争优势的必要前提。中小企业的原有战略主要是依靠廉价劳动力所形成的低成本优势。随着目前我国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中小企业原有的经营模式难以维持长远,而合理控制存货水平,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中小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四、JIT生产模式给我国中小企业库存管理带来的启示
JIT生产方式具有很丰富的内涵:在品种配置上,应保证前工序生产的品种是后工序所需要的,拒绝不需要的品种;在数量配置上,保证数量有效性,拒绝多余的数量;在时间配置上,保证所需时间,拒绝不按时的供应;在质量配置上,保证产品质量,拒绝次品和废品。有效实施JIT生产方式需要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相配套。具体包括:
(一)健全存货管理制度
中小企业要依据《会计法》、《公司法》,从规范存货采购、消耗、销售环节,建立供应、销售方的信息档案,加强对其信誉、资质等级管理,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岗位职责,严格执行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发挥存货内部控制制度的相互牵制作用。同时,企业要不断加强内部资源的整合力度,重点做好存货管理人员的培训及选拔工作,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供应链管理
一方面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采购成本,还可以通过扩展组织的边界,通过后向一体化来收购供应商,或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得供应商能够随时掌握存货信息。这样企业无必要维持较高的存货持有成本,就既能生产出需要的产品,又不会形成存货堆积,从而降低存货持有成本。还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和获取信息的成本,同时还可以降低企业的仓储成本。另一方面,要面向市场的需求,搭建稳定的销售网络,提高销售预测的准确率,真正实现“以销定产,以产定购”的经营目标。
(三)合理整合内部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
企业内部的物流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直接影响着存货的经济采购量、仓储量和存货的成本,而利用第三方物流对加强存货管理有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降低仓储费用,运输费用,二是减少存货储存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利用率;三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专门从事物流工作,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从而真正做到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送达顾客需要的产品,保证最好的品质和正好的数量。
五、总结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不以其意志为转移地纳入了世界竞争的范畴,消费者的需求也愈加突出个性化,曾经以低成本为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也在渐变的环境中日益不支。因此,中小企业要及时调整发展思路,逐步实现从原有的粗放式发展向准时制、精细化发展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朱琳静.准时制对我国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2012,No.246953:95-97.
[2]宋宏.存货管理新思维──从EOQ到JIT[J].物流技术,1996,02:23-25+4.
[3]姚建凤.析零库存管理的主要运作方式[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03:43-45.
[4]陈光仙.浅析企业“零库存”管理[J].企业家天地,2007,No.31007:110-111.
[5]朱成国.基于JIT的库存管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9.
作者简介:
林语(1992-),女,福建福州人,现就读于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ACCA专业。
篇8
引言
社会的发展,推动土地项目工程整治步伐。由于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规模相对比较大,涉及环节相对比较多,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诸多问题。因此,在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完善的工程检测体制,增加施工工程的公开性,从而才能在一定促进土地整治项目工程顺利完工。
1.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工作准备不充分
第一,未构建出完善的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设计规范。目前,我们国家在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设计所遵循是2000年颁布的土地整治制度,由于其年代已经久远,不能与时展要求相互适应,这项政策在目前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实施过程中缺乏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第二,土地整治论证会过于形式化。在进行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前,通常会有来自于农、林、水以及交通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严格把关,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土地整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但是,在实际的土地整治专家论证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过度看重项目资金。根据我们国家相关规章制度,对于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资金申报必须要从土地整治的实际情况为主要的出发点,并且在土地整治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资金申报。然而,在实际的土地整治资金申报过程中,大多数申报单位内部存在着对项目资金过度看重的情况,对于技术上的要求则给予一定的忽略,从而出现在施工过程中盲目增加整治资金,造成资金浪费现象出现。
1.2 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实施中缺乏科学性管理
在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大多数施工企业对土地整治的目的以及意义未能给予充分的认识,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功利性,并且在土地整治方案确定后,相关政府管理部分对方案的可行性未能进行有效的论证。同时在土地整治实施过程中,也未能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从而造成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质量得不到一定的保障。除此之外,在土地项目工程整治过程中,还存在着投机取巧以及偷工减料的现象,这都在一定程度制约土地整治项目工程顺利进行。
1.3 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人员素质水平低
从目前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现状上看,普遍存在施工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以及技术水平低的现象。由于土地整治项目设计的环节相对比较多,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土地、农业、林业以及水利等相关的技术型人才,从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整个土地整治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然而,大多数土地整治施工企业未能建立专业的施工队伍就进行工程施工,在施工初期出现的诸多的问题,将会给整个土地整治项目施工工程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性问题。
2.加强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解决措施
2.1 提高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决策科学性与民主性
土地整治项目决策始终贯穿于施工项目管理的始终,因此,土地整治企业相关负责人对此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在土地整治项目施工前期做好项目评估、项目选定以及可行性分析等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在科学以及民族的基本原则下,运用先进的管理办法,从而提高整个土地整治施工工程质量水平。
2.2 加强土地整治工程检测评价体系建设
在土地整治工程施工整治过程中,建立起严密而科学的监测评价土地整治施工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其中土地整治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施工材料采购进度检测、施工工程进度检测、财务进度检测以及社会影响检测等方面内容,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必须要进行检测内容包括施工环境检测、土壤检测、水资源检测以及安全性检测方面内容。因此,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国建立起完善的检测点,从而增加施工人员的实地检测次数以及定期的土地整治进度进行跟踪以及检测,从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土地整治工程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
2.3 增加土地整治工程建设的公开性
在进行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以工程实际情况为主要出发点,并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三项基本原则对工程招标以及施工材料采购程序对工程物质、劳务进行有效的确定。在工程土地整治施工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土地整治工程采购内容主要包括货物采购、土建工程采购以及咨询服务采购三个方面内容,对此,采购可以在此基础上将其分为招标采购以及非招标采购两种。只有在土地整治工程项目进行不断的公开,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施工项目资金使用用途的合理性。
2.4 提高工程项目资金合理性
在土地整治工程施工过程中,项目资金并不是无偿使用,在资金的应用过程中必须要确保施工工程经济效益,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开资,预防风险。基于此,土地整治施工企业内部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资金管理部门,并且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遵守财务“申报批用“制度以及流程,确保土地整治工程项目资金能够专款专用。此外,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遵守财务流程以及手续,从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工程项目资金能够在一定程度得到合理的贯彻以及落实,同时施工工程运作情况以及使用情况定期如实上报,接受上级相关部门的监督以及检查。
2.5 加强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组织机构建设
在进行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在当地政府以及相关土地管理部门的有效的领导下,成立专门的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组织管理机构,并且机构内的各负责人必须要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同时,在土地整治项目工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小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采取从国土局、水利局、林业局、交通局、农业局、环保局以及电力局等部门各抽调一名人员参与到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在这些这些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土地整治目工程才能在高质量以及高质量状态下完工。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们国家土地整治施工工程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施工任务,因此,在进行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在遵循以施工工程实际情况下为主要出发点的前提下,必须要政府、社会以及施工单位等多方面共同配合,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土地施工整治,同时,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也要严格进行监督以及检查,只有在各方面共同配合下,从而才能有效的解决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出现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琳琳.浅谈土地整治工程的发展目标及质量提升管理办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4).
[2] 赵琳琳.浅谈土地整治工程的发展目标及质量提升管理办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6).
篇9
带着热忱享用食物
凯姆波蒂迈勒人带着热忱和趣味享用他们的食物。通过在轻松的环境下进食,凯姆波蒂迈勒人也给了他们的消化系统轻松的时间――他们坐在一起进餐,花充足的时间享用他们可口的烹饪。他们会津津乐道地谈论即将享用的餐点:白葡萄酒蒜烧牛肝菌蜗牛、橄榄油柠檬烧朝鲜蓟、配着新鲜西红柿和野猪肉沙司制成的碎肉卷,这些都是凯姆波蒂迈勒人经典的美食。
完美平衡的饮食
罗马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凯姆波蒂迈勒人的饮食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它拥有良好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比例,而且蛋白质主要来源于像豆类这样的蔬菜,而不是动物。所以,人体对8种必需氨基酸的需求得到完美满足。由于肉类摄入量很低,而橄榄油等的摄入量很高,所以,他们的饮食中有害的饱和脂肪含量低,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却很高。
水果、蔬菜种类多
水果和蔬菜是凯姆波蒂迈勒人的骄傲和快乐,他们大量种植和食用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水果和蔬菜。
他们喜欢自己果园里出产的苹果、梨、葡萄和柠檬。蔬菜则包含多种美味的地中海品种,如芦笋、茴香、芝麻菜、辣椒、芹菜、豌豆和胡萝卜。从山坡上还可以采集到像牛肝菌这样的野生菌类,把它们在盐水和醋里腌制,用作意大利面条和汤团的调味沙司。
在诸多蔬果中,西红柿可以说是凯姆波蒂迈勒人的最爱。他们的意大利面条沙司酱、炖菜和汤里,都有大量的西红柿,其中含有大量有效防止衰老的抗氧化番茄红素。
大蒜、洋葱增强免疫力
大蒜既可以生吃又可以熟吃,可用作从沙拉到蜗牛大餐的每一种菜的调味料。凯姆波蒂迈勒有一种特产,是一种小洋葱,它被认为有特别丰富的营养,饮食中也经常食用。大蒜和洋葱都可以增加免疫力、抵抗癌症、通过防止血液凝结来保护心脏。
日本感冒偏方:干香菇煎汁退烧
日本自古就有食疗祛感冒的传统,一直流传至今。其中,三种吃法对预防和缓解感冒初期症状有帮助。
篇10
二、不转为居民的农民户,其自住房屋的拆迁可由拆迁人或乡、镇政府统一迁建,也可由被拆迁人自行迁建,还可由拆迁人按《细则》有关规定用公房安置。
实行统一迁建的,迁建的房屋建筑面积和建筑标准超过被拆迁人原房屋建筑面积和标准的部分,由被拆迁人负担。
迁建房屋建筑面积不足原房屋建筑面积的部分,由拆迁人按原房屋重置价格结合成新,对被拆迁房屋所有人进行补偿。
被拆迁人自行迁建的,其原房屋由拆迁人按重置价格进行结算、补偿。
由拆迁人按《细则》规定,用公房安置被拆迁人的,被拆迁人应按房屋管理部门的规定,按期交纳房屋租金及有关费用。
三、拆迁农民出租房屋补偿时,应按照拆迁房屋的重置价格结合成新进行作价,由拆迁人给予补偿。
承租农民房屋的居民户,在本市有城镇居民的常住户口,且拆迁范围以外无正式住房的,由拆迁人按《细则》的有关规定给予适当安置。
四、拆迁农民庭院前后种植的树木和各种经济作物,由拆迁人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五、拆迁农民个体工商户用房及因拆迁引起停产、停业的,其经济损失的补偿,参照市政府京政发〔1991〕56号文件第七条的规定办理。
篇11
2010年9月,江苏省洪泽县在全县乡镇卫生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通过对乡镇卫生院的调查发现,这一年来,因为财政补贴及时到位,基本药物制度“盘活”了乡镇卫生院,总体实现了门诊人次翻一番、药品价格降一半的目标。但这次对中草药不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范围。而在乡镇卫生院中,中药房承担的工作基本可细化为计价划价、质量验收、审配调剂、煎药以及计划采购管理等工作[1] 。目前中草药的采购没有通过全省统一的招标平台采购,但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中药房的管理首先是以质量验收为重点,因为中药质量的优劣与中医临床治疗用药安全有效密切相关。中药房只有重视中药质量管理,才能不断提高中药质量,确保“辨证准确、处方正确、用药有效”,改变“医准、方对药不灵”状况。
1 存在的问题
1.1 入库把关不严
乡镇卫生院的医药消费者是普通百姓,对用中草药质量,疗效没有太多的认知能力,受到媒体及其他监督力量小,因此乡镇医院往往在管理上不严格。另外国家对医药市场的部分开放使得医药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很多药材经营者不顾伦理道德,为了牟取更大的利润,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甚至对库管人员行贿,更有甚者在草类药材中掺杂大量沙土,在质轻的药材里面夹杂土块瓦砾等。针对这些手段,库房人员如果没有良好的鉴别能力和工作责任心,仅仅凭借私人关系或药材外表就让药材入库,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和损害了病人的利益,甚至会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安全。
1.2配方过程不严格
中药配方是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方的,否则对饮片的质量和疗效影响非常大,甚至没有任何医疗作用。中医讲究辨证用药,即根据中药本身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性能来选择的。但是在具体用药时,又必须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实际情况,通过炮制使得药性符合医疗的需要,因此炮制方法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疗效。而乡镇卫生院医院中,很多配方人员没有很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土经验来进行配方,炮制。另外乡镇卫生院中药配方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监督,从门诊到配方及炮制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多个人,而多个人容易引起误解而造成所配置的饮片失效。
1.3 信息管理程度不高
条件较好的卫生院都实行了计算机管理,而乡镇卫生院中药房更多的是依靠人工管理。但是人工管理对于药材的使用期限,当前库存,疗效,注意事项等并不能保证熟记于心,更关键的是,全县几乎所有的乡镇卫生院中,其他部门,如挂号,划价缴费等都使用了信息管理[2],但是中药房的信息化却相对落后,这样的结果往往就是医师开具书写不规范,字迹不清晰的处方给药房,药师再进行核对,降低了工作效率,也增大了出错的几率。另外患者的基本信息并不能传递到药房,使得药师在发药时存在一定程度不方便。
2 管理对策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严格把关药材入库,严格监督配方过程等。
2.1严保入库质量
首先需要建立药库的监督管理机制,严格按照药品质量标准进行验收。比如可以仿效中药企业中对毒性药材的管理,即对于入库采取双人签字的办法,这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人情交易,并提高对药材的鉴别能力。另外对于中药饮片,应用一体化管理手段,逐步完善中药房内部机构的设置。有条件的基层医院中药房还可以逐步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如建立中药鉴定室等,通过有效的鉴定办法,对药材开展真伪、优劣鉴定,对饮片含水量进行测定等一些简单易行的理化、显微鉴定工作。
2.2 严格配方全过程
在乡镇卫生院,一般是医师开具处方,病人拿处方到中药房配药,然后将中药饮片发给患者。中药饮片是否严格按照医师的处方进行炮制,配药人员是否能清晰地理解医师的意图都影响着饮片的疗效,因此必须提高配方工作的质量。为此配方人员必须首先要能很容易辨别各种药材以及其君、臣、佐、使,然后正确阅读处方并严格按照配方炮制药品,这是保证饮片疗效的关键。另外就是发药时必须严格核对。不像西药可以运用包装说明识别,绝大部分患者不能辨别中药,因此保证发药准确率也很重要,这可以采取多查多对制度。另外在调配处方时,需认真备药,并按规定称取,做到“称准分匀”。
2.3 提高信息化程度
药品信息化管理是联系临床医师之间的纽带,这样药房人员可以准确了解药品名称、规格、价格、用法用量等数据,更安全的用药。医师将处方通过电子单据发给药房,病人则根据收费票据到药房取药,药师对应配方发货,这样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保证了用药的安全。
篇12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尤其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独树一帜,这对于我国的国家地位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看到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这就是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以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郊区和乡村粗放型经济的影响,这就给乡村水土保持,环境防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乡村林业治理小流域的功能与目的
乡村是我国社会的一种重要表现形态。在城乡二元结构下,乡村与城市成为一个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在城市中主要进行着工商业基本活动,而乡村则是以农林畜牧为主要活动,随着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张以及城市环境卫生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厂矿企业逐渐搬离了城市,来到乡村选址落户,这极易打破乡村脆弱的生态平衡。加之,乡村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重一时的经济效益,忽略乡村生态的保持,这使得乡村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受到脆弱的生态平衡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受到经济发展的压力。因此探索乡村环境治理的特殊模式和路径,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为了充分发挥水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等各业用地,固地制宜地布设综合治理措施,治理与开发相结台。对流域水土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1】乡村林业治理就是这样一种特殊路径。林业治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首先,林业治理促进乡村生态治理。林业资源是生态资源的一部分,林业资源本身就能够改善乡村生态环境,通过绿化环境,保持水土来减少水土流失。其次,林业治理促进乡村社会发展。林业治理是乡村小流域治理的组成部分,林业治理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实现小流域治理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也能给乡村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即通过林业治理实现生态效果与经济效果的共同发展。因此,从以上功能出发,乡村林业治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乡村小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且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林业治理小流域的基本路径
(一)统筹规划乡村林业,促进小流域治理
乡村小流域治理时一个系统工程,即是指通过对小流域单元内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之上,合理规划,科学治理,运用生态的,工程技术的以及其他各种方式对其进行综合的治理。林业治理是乡村小流域治理中生态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林业治理也需要针对小流域单元内的农林畜牧业以及河流,土地资源综合考虑基础之上进行统筹规划。统筹规划林业治理的基本目的就是让林业规划服务于综合治理的全局目标,尽最大可能的利用林业治理的效能以及给乡村小流域单元内的农副业生产带来积极的效果。具体见下图:
(二)加强乡村林业治理的补助力度
乡村林业治理小流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单单依靠小流域范围内的政府投入和群众投入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通过比较全国各地在小流域治理方面的投入来看,吉林省仅2011年,全市投入治理资金1288万元,对22条小流域进行治理,完成治理面积10.1万亩。而山东省莒县借助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植树造林等项目进行水土流失治理。4年来,累计投资达6761万元,通过对芦家河、大山、万子山等3条重点流域进行了清洁生态型集中连片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8.62平方公里,先后治理小流域38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86平方公里。小流域单元不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其生态,水土环境直接影响到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小流域区域的群众参与治理的力量是有限的,并且是薄弱的,因此必须加强乡村林业治理的政府财产补助力度。因为小流域治理不仅对现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更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大项目。
(三)提升乡村林业发展加工水平
小流域治理是对已经造成的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性,补救性质的治理。其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恢复乡村地区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不必要的环境成本。与此同时,乡村社会经济需要不断的发展,这就需要在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的基础之上,探索一条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又不影响乡村小流域生态环境的道路。通过林业治理乡村小流域作为一条重要路径,那么则可以通过提升乡村林业加工发展水平,摒弃粗放式的林业加工模式,增加乡村林业加工发展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将乡村小流域的林业治理与乡村林业发展相结合。让林业资源一方面为小流域的生态环境服务,另一方面也为乡村的经济效益服务。
三、结语
篇1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一些大中型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慢奔波的脚步,希望摆脱高楼峡谷、水泥森林的束缚,享受休闲生活,缓解工作高负荷的压力,通过旅游观光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和修复。乡村以其宁静优美的生态环境、天然的自然景观及纯朴的生活方式,迎合了久居城市的人们对清新环境、回归自然、心神宁静及健康快乐生活的渴求。乡村旅游把自然、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入到传统旅游文化中,丰富了旅游业的内涵,满足了新型的消费需求,是旅游业的一朵奇葩。
这里所说的“乡村”并非简单指从地理角度考虑的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更多的是指农业人口、农业景观、农事活动和乡村村落分布区,以及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及规模较小、生活节奏较慢并且安逸幽静的非城市化地区。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是将场所界定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它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行为主体、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气候地貌、农家庭院、经济作物、森林田园等)和人文特色(民俗文化、生产形态、生活方式等)为对象,满足人们求新、求异、求乐、求知、求根的需求。人们去乡村进行休闲旅游,其行为动机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方面,如体验、健身、娱乐、餐饮、购物等;二是精神方面,如观赏、摄影、习作、学习等。
所谓休闲治理,就是在我们面对问题时,要从休闲学或满足人们休闲需要的角度去思考、去梳理、去分析、去研究、去解决。所谓乡村旅游休闲治理,也就是面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诸多问题,要从休闲学的角度或从人们休闲需要的角度去过滤乡村旅游的管理过程、设施建构和景观设计等,力求实现基于休闲的物质空间建造和精神文化构建,力图充分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
二、乡村旅游休闲治理的方略
对乡村旅游进行休闲治理,其重要价值和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充分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文化需要,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品牌,有利于拓展、挖掘和保护我国乡村文化的休闲特色、起到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潜在旅游优势,促进文化旅游业创新升级。
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农村旅游、农家乐等概念不完全相同,乡村旅游有着独特的内涵和定位。为了避免休闲治理的单一性、片面性及扩大化开发和经营,在进行乡村旅游的休闲治理时,要正确认识乡村旅游的内涵、挖掘乡村旅游的特色、明确乡村旅游的定位,尤其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休闲性
乡村旅游是社会进步和旅游得以发展的产物,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或者长期没有生活在乡村的人。这些人到乡村去旅游,其目的有二:旅游观光(看看美丽的自然、体验传统的乡村劳作等)和休闲(感染传统的文化,得到心理心灵的安慰与慰藉等)。休闲,不仅是人们去进行乡村旅游的最终追求,而且也是去治理乡村旅游的最好结果。一种休闲方式的产生与发展总是伴随着深厚的社会基础。近些年,我国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这与我国人民休假时间的增加和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紧密联系。一方面,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日益提高;另一方面,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这对传统的旅游度假提出了新的诉求。基于满足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的需要,基于人民休息时间的增加,乡村休闲旅游应运而生且朝气蓬勃。也正是如此,在对乡村旅游进行休闲治理中,就要注意以下几点:旅游地建设必须将传统地域文化和现代休闲文化有机结合,将乡村的休闲景象、休闲生活和休闲风貌充分展现给游客,要增加旅游地的休闲设施和内容,提高旅游区档次,为游客提供交通、食宿、娱乐等各种便利的休闲条件,延长游客逗留的时间,提高重游率。当然,为了达到休闲的目的,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调节工作和旅游的关系,调整自己的行程和情绪,力求达到这样状态:聚精会神工作,全身心投入休闲,工作时不要休闲,休闲时不要工作。
2.突出乡村性
我国乡村的明显特征是不论在自然空间建构、道路交通设施,还是生产工作方式、社会文化与组织,与城市社会截然不同,存在一种乡村所独有的文化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是传统文化,具有有别于城市的文化差异性。乡村旅游的标识是“乡村性”。对乡村旅游进行休闲治理,要使乡村旅游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注重乡村性。否则,将使乡村旅游目的地失去个性,旅游产品出现同质化。何景明、李立华认为,“理清什么是乡村性是界定乡村旅游的关键”。乡村旅游“乡村性”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风土――特有的地理环境,如辽阔的土地与人口的稀少;风景――可供欣赏的景象,如一个特别的湖泊、一座清秀的山峰、一望无际的草原等;风物――一个地方特有的景物,如一个乡村独有的自然景观和经济活动、劳动方式等;风俗――一个地方不同于另外一个地方的民俗,如具有典型传统文化特征的文体活动等。刘德谦也认为,乡村的风土人情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李开宇认为,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就是实现乡村性,通过乡村性的空间和景观意向去实现休闲认知。冯淑华、沙润则认为,所谓乡村性指的是地域性、旅游资源特性、社区参与性、旅游本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等。由此可见,乡村性既包括乡村居民世代生活遗留下来的诸如建筑、村落等静态景观和风情,也包括伴随着乡民们繁衍、生息、传承的乡村文化、氛围、环境和活动。乡村旅游的休闲治理应该突出“乡村性”的发掘、保护和完善,而不是削弱或减少乡村性,不能走“准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3.注重参与体验性
人们之所以去一个地方旅游,不是因为这个地方有多么好的规划、多么好的开发与管理,而是因为人们去哪里能获得什么――物质的或精神的,有价值才值得人们向往,没有价值谁都不会去浪费时间。久居“水泥丛林”的城市人,备受钢筋混凝土的束缚,饱受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作压力,被逐渐卷入亚健康的漩涡里。于是,远离尘嚣、回归自然成了城市人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人们向往乡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去那里呼吸泥土气息、欣赏田园美景、享受宁静闲逸、感受淳朴人情。简而言之,乡村旅游的核心和人们选择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休闲体验。乡村旅游就是实现在乡村内的体验为主要目的。较之于一般的旅游来说,游客更注重参与性和体验性。为此,乡村旅游应提供基于乡村特色的差异化休闲体验。
4.彰显民俗性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国家,中国传统文化根生在乡村。农村的饮食、着装、礼仪、节庆、婚嫁、民谣、传说等都充满了浓郁的乡村特色。乡村旅游作为民俗文化性产品,其特点主要是具有物化民俗的体验性、制度民俗的参与性、精神民俗的感知性等。丰富性和鲜活性的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推陈出新的源泉,是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机制与基础。因此,在进行乡村旅游休闲治理中,要注重对彰显民俗性的农家土特产、手工艺品、风俗活动等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入挖掘和展示这些地方民俗,使游客充分体验到不同的乡村特色,接受乡村文化的熏陶,切身感受到淳朴的休闲体验。
5.维持生态性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旅游者越来越关注旅游环境的生态质量。乡村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根基和生命线,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制约。维持旅游地的生态性成为乡村旅游休闲治理不容忽视的任务之一。首先,应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农田、庄园、野生动物等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因为没有了清新悦目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质朴怡人的农耕景象、天地人相融入画的和谐意境、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乡村旅游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要最大程度地保护和改善饮食、语言、服饰、古迹等乡村人文生态资源,维持农村的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不断推出生态旅游产品。因此,在进行乡村旅游休闲治理中,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态经营的理念,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6.提升文化性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策划、规划和开发者对文化应用、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文化的理解。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文化因素的价值作用和价值导向越来越重要,只有注重挖掘乡村旅游文化的内涵,才有可能提高乡村旅游的附加值。因此,我们在对乡村旅游进行休闲治理时,首先就要过滤文化的因素,实现文化的设计、文化的规划和文化的提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挖掘并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性:一是培养乡民基于“文化自觉”的心理认同;二是提高乡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三是促进区域休闲文化的形成,以引导人们的休闲观;四是大力营销宣传,开展品牌战略。
7.发挥产业的带动性和示范性
发展乡村旅游不能就旅游而旅游,要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规划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整合旅游要素和资源,实现以点带面,让各乡村相互学习借鉴,放大示范带动效应。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休闲治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或理论体系。中国各乡村的自然环境资源、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差异很大,可以首先对乡村旅游的休闲治理进行示范,让各地农民相互考察借鉴。这样不仅可以扩大乡村旅游的市场,还可以促进农业科技交流与推广普及,推进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和区域合作。因此,在对乡村旅游进行休闲治理的过程中,各地应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治理有成效的地区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进行合作交流,以便推广良好经验,同时也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8.提高乡民参与治理的自觉性
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关键就在于它具有“土生土长”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而当地的居民正是这种景观的重要载体和拥有者、保护者、传承者,如果没有了当地居民的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难免会造成本土文化的变质和流失,乡村旅游将失去原真性和生命力。另外,当地居民的态度和热情是乡村旅游目的地重要的软环境。居民亲自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服务活动,可以从中获得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感受到发展旅游带来的乐趣并将这种乐趣和热情转移到旅游服务当中,进而扩大旅游的乘数效应,减少经济漏损,提高游客感知满意度和体验质量,满足游客的休闲需要。
如何才能提高乡民参与治理的自觉性呢?首先,要使乡村旅游治理与所在乡村形成利益共同体,要让居民从中得到切实的经济收益,拓宽居民创收和就业渠道。其次,旅游治理措施要考虑居民的多层次需求,增强居民的自我意识、认同感和凝聚力,强化参与治理的意愿。最后,建立科学、合理、公正、透明的利益共享和分配机制。
参考文献:
[1]郭丽,章家恩.关于乡村旅游概念及其内涵的在思考[J].科技和产业,2010(05).
[2]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05).
[3]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03).
[4]李开宇.基于“乡村性”的乡村旅游及其社会意义[J].生产力研究,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