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Key words:Bushen Tiaogan Qingxin prescription;climacteric depression;sleep disorder;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genital endocrine
绝经是女性生理上重要的转折点,提示女性卵巢功能衰竭,生殖能力终止。睡眠是重要的生理现象,属于保护性抑制,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在绝经过渡期约85%的妇女可出现由于雌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其中78%[1]出现以情感障碍为主的抑郁症,这其中几乎100%[2]会出现失眠和睡眠中断,表现为或难以入睡;或早醒,醒后再难入眠;或时醒时睡,睡眠质量差;严重者整夜不能入眠。由于未能获得充足睡眠,醒后常伴有头晕头痛、神疲乏力、反应迟钝等症状。近年来研究显示,雌激素具有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作用,临床多采用激素替代疗法(HRT),因其潜在的致癌性,治疗中断比例高达41%[3]。中医学在治疗方面逐步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可多层次、多途径、多角度进行调节,本研究通过神经内分泌环路观察其临床疗效,为药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诊断及纳入标准
①年龄41~60岁;②符合沈渔邨主编的《精神病学》更年期忧郁症的诊断标准[4];③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24项评分)[3]>21分入选;④符合国际睡眠障碍性疾患分类标准(ICSD-2)[5];⑤近1年内未使用过免疫调节剂、抗抑郁剂、抗精神病药等,无酒精和药物滥用史,未接受电抽搐治疗;⑥近2周内无感冒、发烧等感染病史;⑦无心、肝、肾疾病及其他严重躯体疾病;⑧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等实验室检查正常。
2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04年12月-2006年1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中医科及内分泌科门诊就诊患者。纳入观察病例拆信封随机分为中药组及激素替代疗法组(HRT组)。中药组30例,年龄41~58岁,平均(51.28±3.56)岁,病程平均(1.33±0.96)年。HRT组30例,年龄42~59岁,平均(51.66±4.10)岁,病程平均(1.56±1.12)年。
3 方法
3.1 药物
补肾调肝清心方(生地黄、羊藿、生龙牡、茯苓神、绿萼梅、八月札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药剂科制备成煎剂,每毫升含原药材2.5 g。雌激素片:规格0.625 mg/片,美国惠氏-艾尔斯特制药公司生产,批号0710092,苏州立达药厂包装。醋酸甲羟孕酮片:规格2 mg/片,批号0708090,北京益民制药厂生产。
3.2 治疗方法
中药组给予补肾调肝清心方,每次100 mL,每日2次,连续服用3个月。HRT组给予雌激素片,每次0.625 mg,每日1次,从月经第5天开始服用,服用20 d;醋酸甲羟孕酮片,每次6 mg,每日1次,服用10 d,在雌激素片服用10 d后起服,连续服用3个月。
3.3 观察项目
治疗前后HAMD量表评分及减分率;治疗前后睡眠状况评分及有效率;生殖内分泌激素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的测定。
3.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χ2检验,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4 结果
4.1 疗效判定标准
以第12周HAMD抑郁量表评分减分率判定,疗效判定值=(治疗前积分值-治疗后积分值)/治疗前积分值。近期痊愈为判定值=1;显效为判定值>2/3;好转为判定值在1/3~2/3之间;无效为判定值
睡眠障碍严重程度的评定以入睡困难、睡眠表浅、早醒三个项目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定,其严重程度共分3级,其中“0”表示无,“1”表示轻度,“2”表示重度。睡眠障碍因子总分为3个子项目总分之和。
4.2 2组治疗前后HAMD抑郁量表评分、减分率比较
(见表1)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量表评分及减分率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4.3 2组治疗前后睡眠状况的评定
(见表2)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状况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P
4.4 2组治疗前后E2、FSH、LH、FSH/LH比较
(见表3)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内分泌激素比较(略)
5 讨论
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属中医“绝经前后诸证”范畴,《内经》中有“不得眠”、“目不螟”、“不得卧”,《难经》始有“不寐”之病名。中医学认为,人的正常睡眠由心神所主,《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云:“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说明心(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气的盛衰、肾精的盈满与不足在女性的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肝为刚脏,主疏泄而调情志,内寄相火,魂居其内,体阴而用阳。肝血不足,肝体失柔,疏泄失调,久则肝阴亏损,内生虚热,相火妄动,魂不守舍,阴亏阳胜,阳不入阴,则失眠多梦。
现代医学认为,围绝经期睡眠障碍发生的原因包括:①雌激素水平降低。雌激素受体存在于大脑皮层、下丘脑、海马回、小脑扁桃体和前脑边缘系统,对神经递质的受体数量和敏感性有直接影响,其功能除涉及记忆、认知、情感、原始动力和感知外,还涉及体温节律变化和应激反应。当雌激素水平降低时,昼夜节律和应激反应增强,即可能出现失眠和睡眠障碍[6]。②血管舒缩变化。目前已认识到,内皮素和一氧化氮这对血管舒缩因子作为生殖激素调节肽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而且可以影响绝经前后期所出现的血管舒缩症状,这些症状常易导致夜间觉醒,因而与睡眠障碍密切相关。③情绪障碍。抑郁、焦虑、睡眠障碍是围绝经期患者经常出现的情绪障碍,抑郁、焦虑情绪可致失眠或早醒等睡眠障碍,睡眠障碍本身也是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常见的躯体症状。严重的失眠使患者就寝时过分担心,紧张、焦虑更加明显,因而常常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本项临床研究显示,中药补肾调肝清心方对睡眠障碍中入睡困难、睡眠表浅、早醒均有明显治疗作用,同时能很好地调节女性内分泌功能,改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治疗中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使用顺应性好。该方由上海名医汤希伟先生所创,应用三十余载,在围绝经期睡眠障碍方面颇具心得,提出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病因为肾虚,病机为肾虚肝郁、肾虚火旺,睡眠障碍为其病理表现,病位在心、肝、肾三脏,治疗以补肾调肝清心为主。方中生地黄“甘苦大寒,入心肾”,滋养肾阴而清心除烦;青龙齿、生龙牡、炙远志、炒枣仁、茯苓神,重镇潜阳、宁心安神;绿萼梅、八月札,平而不燥,既不伤阴又疏肝理气解郁;羊藿、仙茅、女贞子、墨旱莲取“二仙、二至”之意,从肾阴阳双补;桂枝、白芍调和营卫。诸药合奏补肾调肝清心之功,通过益肾宁心、调和营卫,综合调理围绝经期睡眠障碍。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组.女性生殖内分泌性激素补充疗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36.
[2] 李建生.老年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9-253.
[3] Rozenberg S, Vandromme J, Kroll M, et al. Compliance to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J]. Int J Fertil,1996,41(suppl 1):352-361.
[4] 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70-371.
篇2
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D) 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影响睡眠的异常表现,儿童期常见的睡眠障碍有入睡相关障碍、睡眠昼夜节律紊乱、睡眠摇头、失眠、睡惊、梦魔、睡行症、遗尿症、磨牙等。目前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在25%左右[1]。从睡眠对儿童身心发育的影响来看,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体格、情绪、认知及社会适应性等各方面的发育。基于睡眠在生命早期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及儿童睡眠障碍的普遍存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儿童睡眠。
1儿童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
1.1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的主要环境,儿童的睡眠不可避免会受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父母采取说服教育,注重亲子交流,儿童情感体验良好,有效促进睡眠;而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在日常习惯、个人取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使子女缺乏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自身的行为,不利于儿童良好睡眠习惯的形成,容易诱发睡眠障碍。
1.2疾病因素:包括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儿童睡眠障碍可继发于许多躯体疾病,如良性睡眠肌肉痉挛、偏头痛、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对儿童睡眠影响突出,特别是和睡眠呼吸障碍显著相关。另外,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也可影响儿童睡眠。
1.3环境因素:环境安静有助于儿童睡眠的启动和维持;较差的睡眠环境是引起儿童睡眠障碍的直接原因之一,如噪声、强光刺激等。经常变换睡眠地点、居室环境吵闹会引起儿童生活适应方面的困难,容易导致睡眠问题[2]。
1.4睡眠习惯不良:不良的睡眠习惯是儿童睡眠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睡眠安慰的儿童较自行入睡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高。儿童不良的睡眠习惯包括:开灯睡眠、床上阅读、睡前看刺激电影和玩电脑游戏、吃得过饱、睡前剧烈运动以及无固定的入睡时间、需父母陪同等。
2儿童睡眠障碍的防治
2.1建立良好的睡眠环境:父母应该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儿童晚上睡眠时,卧室内应保持安静、无灯光及舒适的温湿度。睡眠作息时间尽量做到规律,防止过度疲劳,儿童双休日白天看电视时间不宜过长,不看恐怖片,养成正常就寝时间不看电视的习惯,尤其是卧室里不放电视机、电脑,入睡前听一些催眠曲来抵抗睡眠、入睡困难,以缓解睡眠时的焦虑。另外,家长如时间允许要尽量做到以身作则,使自己的睡眠习惯和时间与儿童同步。
2.2针对诱因进行治疗: 对于继发性睡眠障碍,应积极开展对原发病因的治疗,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儿童,行扁桃体切除术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不仅可以直接缓解呼吸障碍症状,还可改善儿童的生长迟缓问题;而中枢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在儿童中发病率极低,可能与婴幼儿神经系统呼吸中枢发育未完全有关,一般可长期应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进行改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好转。
2.3心理治疗:针对婴幼儿期心理因素引起的儿童睡眠障碍,主要由父母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其消除精神压力,同时采取一些有助睡眠的方法松弛身心,注意养成规律睡眠的习惯,从而诱导睡眠发生。而对于青春期的儿童,多采取认知行为疗法,其主要着眼点在于纠正患儿错误或歪曲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其对人、对己和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善其心理问题,从而缓解其睡眠障碍。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认知行为疗法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法及睡眠限制。
2.4饮食调理:对存在睡眠障碍的儿童,可进行饮食调理。陈颖智[3]将小米粥用于治疗学龄儿童睡眠障碍,发现睡前30min服用50g小米粥的患儿,与睡前服用地西泮(安定)2.5mg者相比,1个月后前者治愈率(91.7%)高于后者(66.7%),早醒、睡眠不安等症状均消失。
睡眠问题是家庭环境、睡眠习惯、疾病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因此,应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睡眠习惯,积极进行病因治疗以及心理心理治疗,提高儿童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江帆.儿童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2):883-888
篇3
一般人都有过程度不同的焦虑体验,焦虑是人大脑中一种固有的“程序”,每当人们觉察到某种潜在威胁时它就“启动”,提醒自己未雨绸缪,及早防范,避开危险。从这点看,焦虑反应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且绝大多数焦虑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属于正常焦虑。所谓正常焦虑是指“合理”和“不过分”的焦虑,所谓“合理”是指有原因,通常是生活事件;“不过分”指焦虑的严重程度与引起焦虑的原因性质和严重程度一致,而异常焦虑是指“不合理”和“过分”。 二者的区别在于正常焦虑都有一定的原因,而且可以理解和反应适度;而异常焦虑不但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过强、过长,与个人和现实的实际情况不相称,而且情绪反应的强烈异乎寻常最终不能自控,必须获得医学帮助。还有些人无明显原因而不适当地焦虑,焦虑的程度严重,持续时间过长,而且多次服药试图解除焦虑,并导致社会或生理功能损害,为此病人明显感到痛苦,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若这样的话,则可能是患了焦虑症。
焦虑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不同的个体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包括情绪症状(紧张不安和不愉快、易激惹);运动症状(运动性紧张或不安);自主神经症状(心前区不适、心悸、心跳加快、气促、呼吸困难、窒息感、面红或苍白、胃部或腹部不适、腹泻、尿频);警觉性增高(入睡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对光和声音敏感)。
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焦虑有多种类型,包括现实焦虑、社交焦虑、表演焦虑、分离焦虑、惊恐发作、无名的焦虑或自由浮动性焦虑等。
焦虑对人的工作、学习及机体的生理功能等各方面产生影响,轻度或适度的焦虑,使大脑和整个机体处于适当的觉醒水平或兴奋状态,思维敏捷,判断准确,迅速做出决定,使机体保持充沛的体力;中度或中度以上的焦虑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发展为焦虑障碍。
焦虑症的种类
焦虑障碍是以焦虑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又称焦虑症,可分为五大类,包括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 社交恐惧症(社交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睡眠障碍焦虑等,它们各自的临床特点不同,现简要介绍一下。
1.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是指急性出现的、无明显诱因的、不可预测的强烈的焦虑或恐惧,伴有多种不同的躯体症状(如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等)。其主要特点是发作常常是突然的,通常数分钟达到焦虑的高峰,常伴有濒死或窒息感,有立即逃脱发作环境的冲动 ,在临床上较常见!惊恐发作多数能治愈,其发作不局限于特定的情景或环境,是自发的、不可预测的,给病人的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具有较严重的功能损害,有药物滥用、企图自杀、婚姻纠纷及财政依赖等情况的人群属于高风险人群。
2.广泛性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焦虑症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精神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两种表现形式。其中精神性焦虑的临床特点包括患者长期感到焦虑和不安;做事时心烦意乱,没有耐心;与人交往时紧张急切,极不沉稳;遇到突发事件时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极易朝坏处着想;即便是休息时,也可能坐卧不宁,担心出现飞来横祸;患者如此惶惶不可终日,并非由于客观存在的实际威胁,纯粹是一种连他自己也难以理喻的主观忧虑。而躯体性焦虑的特点主要包括: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表现为心悸、心慌、出汗、胸闷、呼吸迫促、口干、便秘、腹泻、尿频、尿急、皮肤潮红或苍白;障碍如阳痿、、月经紊乱等症状;运动性不安症状主要包括舌、唇、肌肉震颤、坐立不安、搓拳顿足、肢体发抖、全身肉跳、肌肉紧张性疼痛等,而且广泛性焦虑障碍常伴有抑郁症状。
3.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怖症):
所谓社交焦虑障碍是指与人交往时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和紧张不安,可致脸红、气促、出汗、心悸、血压变化、无力、恶心,甚至昏厥等症状,因而出现回避反应。病人明知客体对自己并无真正威胁,亦明知自己的这种恐惧反应极不合理,但在相同场合下仍反复出现恐惧情绪和回避行为,难以自制,以致影响其正常社交活动。其主要特点包括在社交场合害羞、不安;不敢在人们注视下操作书写或进食;害怕与人近距离相处;不敢当众演讲,不敢与重要人物谈话,担心脸红(赤面恐怖);害怕并回避与别人的眼睛对视(对视恐怖),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并因此而苦恼。
社交焦虑障碍多发生在青少年时期,在人群中的发生率是非常高的,它是最常见的焦虑障碍。严重的焦虑,扰乱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使患者陷于痛苦之中。许多人以为社交焦虑是因为过于害羞导致的,并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心理障碍,更不知道它可以通过矫正而改善。
4.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在遭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事件后,导致个体延迟出现(6个月以后)和长期存在的一种精神障碍。常见的应激事件包括失去亲人、罹患重病、遭遇突发事故、人身受到攻击,汶川大地震、金融海啸突发、破产、女性犯、战争的幸存者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约为20%左右。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有三大症状群:创伤事件的再体验(梦境重演,白日梦和幻觉重现,现实解体,被提到所经历的灾难事件时症状会加剧等)、回避或麻木(努力回避和创伤有关的想法、感受、活动或情况,情感麻痹或休克、与世隔绝,心灰意冷、丧失兴趣等)以及持续焦虑、过度警觉(易受惊吓,失眠或其他睡眠障碍,易激怒、暴躁,回忆起创伤事件时心理反应激烈)。
5.睡眠障碍焦虑
睡眠障碍是指个体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睡眠发动和维持障碍、过度睡眠障碍、睡眠觉醒节律障碍以及与特定睡眠阶段有关的各种功能障碍的总称。在这里我着重讲解一下睡眠与焦虑的问题。
睡眠障碍常见的临床类型:包括失眠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发作性睡病、其他睡眠障碍,现在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失眠症。
失眠症指对睡眠的质和量持续相当长时间的不满意状况,常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睡眠时间的长短不能作为判断失眠严重程度的标准,失眠可导致焦虑、恐惧,而焦虑、恐惧又影响睡眠,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症状的持续存在,失眠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睡眠障碍。
失眠既是许多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又可能是原发性失眠症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症状,失眠可以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和社会功能。其操作性定义包括(1)入睡困难指就寝后30分钟不能入睡;(2)维持睡眠困难指夜间醒转2次或2次以上;(3)总的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4)多梦,尤其是噩梦频频,醒后不解乏。
失眠分为原发和继发二类:原发性失眠占失眠的25%,它是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继发性失眠继发于疾病、精神因素,它属于疾病的一种临床症状。失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睡眠间歇性醒来。
如何克服焦虑
患上焦虑障碍后,应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治疗呢?世界卫生组织曾发表一份报告指出,21世纪将是心理障碍的时代,而心理疾病也将取代生理疾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最大的敌人。有关的心理医生专家也指出,心理疾病不仅需要系统、严密的心理治疗,有些更需要药物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改善个体性格及人格缺陷。首先应调整好心态,然后再采取其他治疗措施如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1.调整心态:调整心态最好的医生还是靠我们自己,首先应尽量去除病因或诱因,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精神刺激,造成精神紧张或精神压力,一定要正确面对,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凡事要量力而行,在面对困难和压力的时候,一定要经常保持微笑,因为微笑能明显减轻压力和焦虑。俗话说,“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颜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必要时也可以以哭作为发泄方式来缓解烦恼和焦虑。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不断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培养自己的爱好如垂钓、养花、绘画等。遇到困难和压力要学会理解和宽容,要学会向知心朋友倾诉或求助。要始终保持一颗童心,学会和别人一块儿分享喜悦,积极向上,远离烦恼。
2.如果通过调整心态仍不能缓解焦虑,建议去医院看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进行咨询,医生会根据情况给予心理治疗和/或药物治疗。在焦虑障碍的治疗过程中,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均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只不过是在具体的治疗中,针对不同的症状、轻重,选择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侧重程度不同而已。另外在不同的治疗阶段,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偏重性也不同,在治疗初期,会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当患者的焦虑或抑郁情绪有了显著缓解后,治疗也进入了中后期,这时就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药物治疗主要是给予抗焦虑药或抗抑郁药,另外也可以给予中药治疗,但是要切记任何药物的治疗都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乱投医、乱吃药。
篇4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6月—2009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失眠患者84例,男35例,女49例,年龄在26~68岁之间(44.4±5.8岁),病程2~72个月(49.3±7.8个月)。诊断标准参考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现分析如下。
2 治疗
失眠的基本治疗是消除各种可能的外因。
2.1 非药物治疗 治疗失眠非药物治疗方法有心理治疗,自我调节治疗等。
2.1.1 睡眠卫生教育 规律的工作时间,无论前晚何时入睡,早晨都应按时起床,周末和假日也保持通常的上床和起床时间。 安静、舒适和安全的睡眠环境,保证安心入睡。不在床上阅读和看电视。每日适度规律的运动,但不要在睡前2小时内进行。适度运动可缓和交感神经系统,是改善睡眠障碍的良方。晚餐后不饮酒、咖啡和茶,不吸烟,睡前不要过多饮食;选择合适的晚餐食物。晚餐应多吃清淡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少吃刺激性食物。睡前喝杯加蜂蜜的牛奶,也有助于安眠。
2.1.2 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阻断卧床与失眠之间形成的条件反射,学会精神和躯体放松方法。
睡眠限制疗法:通过缩短卧床时间(但不少于5小时),增强睡眠的欲望,提高睡眠效率。睡眠效率正常值为95%左右。
刺激控制疗法:包括只在有睡意时才上床;上床后不做睡眠以外的事;出现睡意时再回卧室;定时起床;日间不午睡或小睡。逐步建立规律的睡眠。
2.2 药物治疗
2.2.1 苯巴比妥类:镇静催眠疗效不如苯二氮卓类,且安全范围较窄,成瘾性和耐受性均较苯二氮卓类强。
篇5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6年5月~2006年12月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入组标准:(1)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2)既往无睡眠障碍、意识障碍及言语障碍;(3)无严重心、肝、肾疾病;(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定总分>7分。共入选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其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51 a~82 a;脑梗死29例,脑出血14例。对照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52 a~80 a;脑梗死31例,脑出血1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原发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睡眠质量评定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患者的睡眠质量。量表由18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18个自评条目参与记分,组成7个成分,包括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困难、睡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每个成分按0~3分等级记分,累积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判断标准:PSQI总分>7分为睡眠质量差。
1.2.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脑血管病药物治疗,治疗组加心理治疗,1次·d-1,疗程4 w。方法:(1)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主要对患者存在的错误认识和不利的应付方式从心理上给予疏导、安慰、支持、鼓励等,以减轻或消除其不良情绪,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树立信心;(2)渐进性放松训练(progressive relaxation training,RT):包括抗阻等张收缩、无张力活动和等长收缩,使患者感知到紧张的存在,随后鼓励其逐步放松,促使自律神经活动向着有利于睡眠的方向转化并促使警醒水平下降,从而诱导睡眠的发生[3]。
1.2.3 睡眠监测
采用美国AmblagaTM60多功能多导睡眠监测系统监测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第1、2导为眼动图,左/右眼外眦向上/下外各1 cm处分别与右耳垂相导联;时间常数均为0.3 s,滤波30 Hz,增益50 μV·cm-1;第3导为肌电图(EMC),与颌中线旁开各1.5 cm处相导联,时间常数0.1 s,关闭滤波,增益25 μV·cm-1。第4导为脑电图(EEG),左(或右)中央(C3或C4)与右耳垂相导联,时间常数0.3 s,滤波30 Hz,增益50 μV·cm-1。总增益1,纸速15 mm·s-1。各电极部位用丙酮脱脂后火棉胶及2 cm×2 cm胶布固定电极,两电极间阻抗在100 Ω~5000 Ω之间。受试者夜间睡在遮光、隔音、无干扰的屏蔽睡眠室,实验前3 d停用对睡眠有影响的药物,并于实验前试睡一晚。总描记时间430 min~470 min,平均(452.5±20.4) min。将睡眠分为非快眼动相(nREM)和快眼动相(REM)。其中nREM又分为S1、S2、S3和S4睡眠阶段。用目测法分析:(1)睡眠进程:①睡眠潜伏期(SL):熄灯至S1出现之间的时间;②总睡眠时间(TST):从入睡(S1)至最后觉醒这段时间减去总觉醒时间;③觉醒次数(AT):从入睡至最后觉醒这段时间中途醒转的次数;④睡眠效率(SE%):总睡眠时间与总描记时间的百分比。(2)睡眠结构:包括nREM睡眠的S1~S4期以及REM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3)REM测量值:①REM睡眠潜伏期(RL):从S1开始至REM睡眠出现的这段时间;②REM时间(Rt):在整夜睡眠中各REM睡眠阶段的时间总和;③REM睡眠活动度(RA):把每分钟REM睡眠划分为0~8共9个单位,计算每个REM睡眠阶段中快速眼球运动时间为多少单位,再将每个阶段中的单位数相加,即为REM活动度;④REM密度(RD):为REM活动度与REM时间之比。
1.2.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11.5统计软件包,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睡眠参数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睡眠参数比较(略)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
表1显示,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各睡眠参数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
3 讨论
脑卒中导致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与脑卒中损害的部位有关。目前认为和睡眠有关的解剖部位包括额叶底部、眶部皮质、视交叉上核、中脑盖部巨细胞区、蓝斑、缝际核、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以及上行网状系统等。如病变部位直接影响到上述结构即可出现睡眠障碍;(2)脑卒中后神经递质失调。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等单胺类递质的功能或其受体的功能下降[4]。(3)社会心理因素。脑卒中并发焦虑、抑郁或其他精神症状,脑卒中后伴发的抑郁情绪与睡眠有较大的关系[5]。本研究显示,治疗前两组PSG测定提示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患者存在睡眠进程、睡眠结构和REM值的变化,表现为醒觉时间增加,睡眠效率和睡眠维持率均下降,第三、四阶段睡眠百分比改变和REM潜伏期缩短,与卒中后抑郁患者的PSG改变相似,提示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与脑卒中后抑郁有关。认知理论认为,造成人类情绪困扰的来源并非事件或刺激本身,而是人体的认知历程如何来解释这个刺激或事件。每个人的情感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身认知世界以及处世的方式和方法决定的。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其内心的体验和反应,思想和信念是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6]。认知疗法就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行为和理论的假设,改善不良认知达到纠正不良行为的心理疗法[7],其目的是协助患者找出僵化、偏颇、悲观的思考方式,提供多样性的、较为切合逻辑的思考方式来处理事件、改变情绪,进而消除情绪的困扰[8]。行为治疗技术实际上是获得、消除和改变行为的学习程序[9]。为了改变患者“只要一躺床上就想事情、情绪低落”这一程序性知识,就需要运用放松训练。渐进性放松技术由J acobson发明,放松反应是下丘脑的基本反应,可引起儿茶酚胺分泌减少,使耗氧量、心率、呼吸节律、动脉血流速度及骨骼肌血流量降低[10,11]。本结果显示,治疗组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后,PSG中睡眠进程、睡眠结构和REM值指标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
参考文献
[1]李峰,张冬霞,张贵芳.脑卒中急性期的睡眠障碍36例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5):450
[2]赵新喜,李煜,赵兰青,等.失眠患者心理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2,14(4):205
[3]张亚林.行为疗法[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190
[4]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社,1994:1125
[5]宋景贵.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睡眠与自主神经功能研究进展[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1):86
[6]石林.情绪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综述[J].心理学动态,2000,(8):63
[7]杨漠.解决大学生性心理困扰的有效方法-认知疗法[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1):54
[8]唐肖彦.认知理论在失眠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03,11(8):55
[9]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第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76
[10]吴军发,白玉龙,吴毅,等.放松技术[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1,21(2):67
[11]王彦玲,范立枝.综合心理疗法治疗失眠症临床疗效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2,21(2):67
[12]Edinger JD,Wohlgemuth WK,Radtke RA,et al.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treatment of chronic primary insomnia: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AMA,2001,285(14):1856
[13]游国雄.失眠与睡眠障碍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74
[14]李敬阳,刘畅,栾树鑫,等.认知治疗结合刺激限制与放松训练治疗失眠症[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0(5):797
[15]Richardson S.Effects of relaxation and imagery on the sleep of critically ill adults.Dimensions of Critical[J].Care Nursing,2003,22(4):182
篇6
1 引起儿童睡眠障碍的原因
1.1生理因素 ①遗传因素:患儿家族中常有类似发作史的亲属,个体易感因素构成了失眠发生的内在基础。另外与儿童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及功能的失调、抑制和兴奋的调节不平衡有关。②躯体因素:疼痛或不舒服,如绕虫、鼻子不通气、咳嗽、频繁夜尿等都会影响儿童的睡眠。
1.2心理因素 惊吓、兴奋、刺激都能引起精神紧张、焦虑恐惧而产生睡眠障碍。
1.3环境因素 ①居住条件:闹市区人来车往、过于吵闹或室内空气不良、闷热、冷、光线强弱等。②睡眠习惯:睡眠时间无规律、睡眠姿势不正确、俯卧、手臂压于胸、睡眠前喜欢进行过度的运动等都会影响睡眠。
2 临床表现
2.1入睡困难和睡眠不安 此表现在儿童各年龄段都可产生,以婴幼儿期较多见。
临睡时不愿上床,上床后又不能入睡,即便睡着了也易惊醒。睡眠不安的孩子表现为:睡眠中经常翻身、手脚或全身跳动、睡中哭喊、说梦话、磨牙等。由于患儿夜间睡眠不足,早上赖床、易发脾气、食欲不振、烦躁不安。
2.2睡惊 出现于夜间的极度恐惧和惊恐的发作,伴有强烈的语言、运动形式及植物神经系统的高度兴奋。儿童睡惊多发生在刚入睡大约15-30分钟内,此时处于非眼快动睡眠阶段,也称慢波睡眠。表现为:睡眠中突然惊醒、坐起、叫喊、哭闹、惊慌失措、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瞳孔放大、出汗,有的则紧闭双眼、表情焦虑,有时会起床在室内走动、抓住人或物喊叫,安静不下来,这些症状一般持续1-10分钟,通常在夜间睡后1小时发生。发作过后仍能入睡,醒后对发作经过基本不能回忆,如有片段的回忆也很模糊。夜惊可连续几夜发生,但极少在一夜中重复出现。夜惊多见于2-5岁期间,青年期则消失。
2.3梦魇 多见于8-10岁儿童,发生在眼快动睡眠期,也称快波睡眠,即做梦阶段,是由于紧张、焦虑、恐怖、压得透不过气来或得不到帮助而发生的一种令人惊恐的梦。儿童梦魇时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有防御性的身体运动、呼喊、哭泣而醒。醒后能回忆起一连串可怕的梦境,由于过度惊恐,醒后难以入睡。一般持续2-3分钟,无需特殊治疗。
2.4睡行症(夜游症) 睡行症或夜游症是睡眠和觉醒现象同时存在的一种意识改变状态。儿童期发生率较高,发生在非动眼睡眠阶段,因此夜行症并非做梦。大部分发生在入睡后1-3小时内,表现为:睡眠中突然起床、走来走去、发作中个体表现茫然、目光凝滞,他人试图加以干涉相对无反应,并难以被唤醒,尽管在最初从发作醒来的几分钟之内,会有一段时间的茫然及定向力障碍,但并无精神活动及行为的损害,发作后又自动上床入睡,醒后对发作经过完全遗忘。
3 治疗
3.1心理治疗 可采取心理支持与放松训练来消除引起儿童紧张的因素。首先帮助孩子意识到这是焦虑、恐惧的原因,要正视它、面对它,不要用自认为合理的其他理由来掩饰他的存在。其次,要树立起消除焦虑情绪的信心,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运用注意力转移的原理,及时消除焦虑、恐惧情绪,并给予安慰和鼓励。
3.2良好的睡眠习惯,改善环境,睡眠健康教育 主要是生活方式和环境:按时睡眠,临睡前避免让孩子过于兴奋,不要看太紧张、惊险、恐怖的影视片,不要喝过多的水或吃得太饱,要培养正确的睡眠姿势。减少白天睡觉时间,在睡眠期间声音、光线、温度等都应降到最低或适宜的状态。经常给孩子洗澡、换衣服和被褥,对梦游孩子要注意控制环境。
3.3健康教育 孩子犯错不要过于批评指责,不要以体罚的手段来惩罚孩子,不要盲目惩罚。尊重孩子的人格,当出现睡眠问题后,不要给孩子过多的精神刺激,要培养良好的性格和行为。防止孩子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而影响睡眠。
3.4药物治疗 儿童睡眠障碍以心理治疗为主,但儿童睡眠障碍若是由于身体因素引起或反复长久出现睡眠不佳,则应到医院诊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治疗。
为了使儿童、青少年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家长、老师及所有关心儿童、青少年的人士,都要努力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教育帮助他们学会宣泄和放松,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家长如发现孩子有异常的精神问题应及时就诊和治疗,这对孩子疾病的预后以及成长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7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6月—2009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失眠患者84例,男35例,女49例,年龄在26~68岁之间(44.4±5.8岁),病程2~72个月(49.3±7.8个月)。诊断标准参考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现分析如下。
2 治疗
失眠的基本治疗是消除各种可能的外因。
2.1 非药物治疗 治疗失眠非药物治疗方法有心理治疗,自我调节治疗等。
2.1.1 睡眠卫生教育 规律的工作时间,无论前晚何时入睡,早晨都应按时起床,周末和假日也保持通常的上床和起床时间。 安静、舒适和安全的睡眠环境,保证安心入睡。不在床上阅读和看电视。每日适度规律的运动,但不要在睡前2小时内进行。适度运动可缓和交感神经系统,是改善睡眠障碍的良方。晚餐后不饮酒、咖啡和茶,不吸烟,睡前不要过多饮食;选择合适的晚餐食物。晚餐应多吃清淡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少吃刺激性食物。睡前喝杯加蜂蜜的牛奶,也有助于安眠。
2.1.2 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阻断卧床与失眠之间形成的条件反射,学会精神和躯体放松方法。
睡眠限制疗法:通过缩短卧床时间(但不少于5小时),增强睡眠的欲望,提高睡眠效率。睡眠效率正常值为95%左右。
刺激控制疗法:包括只在有睡意时才上床;上床后不做睡眠以外的事;出现睡意时再回卧室;定时起床;日间不午睡或小睡。逐步建立规律的睡眠。
2.2 药物治疗
2.2.1 苯巴比妥类:镇静催眠疗效不如苯二氮卓类,且安全范围较窄,成瘾性和耐受性均较苯二氮卓类强。
2.2.2 水化氯醛:特别适用于儿童和老年人,儿童口服30~50 mg/kg,成人500~2 000 mg。口服易吸收,约15分钟即可入睡,持续6~8小时。该药不缩短REMS睡眠,醒后无不适感,大剂量可产生抗惊厥作用。治疗失眠,适用于入睡困难的患者。
篇8
然而,失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京沪广等六大城市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57%,远超欧美。
每个人都要睡觉,就像每天都要吃饭一样,只是在长期的睡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使大脑产生了床与觉醒(而不是睡意)之间的消极联系,形成了慢性失眠。有过失眠经历的人都知道,那种在床上辗转反侧的滋味真是苦不堪言。
失眠是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表现为:入睡困难(大于30分钟)、睡眠维持障碍(觉醒大于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时间减少(小于6个小时)、日间功能障碍等。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失眠呢?
1.入睡困难、睡觉维持障碍、早醒、睡眠质量下降、日常睡眠晨醒后无恢复感;
2.在有条件睡眠且环境适合睡眠的情况仍出现上述症状;
3.至少有下述一种与睡眠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疲劳或全身不适,注意力、注意维持能力或记忆力减退,学习、工作或社交能力下降,情绪波动或容易激惹,日间思睡,兴趣、精力减退,工作或驾驶过程中错误倾向增加,紧张、头痛、头晕或与失眠缺失有关的其他躯体症状。
同时具备以上3条则属于失眠。
最新失眠诊治指南推荐认知行为治疗
目前,美国及中国2016年失眠诊治指南都推荐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为慢性失眠的初始治疗,即通过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及改善睡眠环境和睡意之间相互作用的行为干预,使失眠得到明显改善。CBT-I虽然是一种心理治疗,但对于非精神心理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比较容易掌握和实现的。
CBT-I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睡眠限制、松弛疗法、认知治疗。
1.睡眠卫生教育
午饭后避免喝咖啡,睡前6小时内不喝酒;
夜间特别是接近睡眠时避免吸烟;
睡前3小时可以进行温和的体育锻炼,但避免剧烈锻炼;
睡前不看连续剧、小说,禁止打麻将、扑克或者其他易引起兴奋的游戏;
睡前避免摄入过多液体和过多食物;
保持卧室环境安静、整洁、舒适以及适宜的光线及温度;
每天坚持规律的体育锻炼,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快走或者慢跑,每天不少于30分钟;
白天避免小睡,午睡不要超过半小时,下午一点半前完成午睡;
2.刺激控制
减少卧床时的清醒时间来消除患者存在的床和觉醒、沮丧、担忧等这些不良后果的消极联系,重建睡意与床之间的积极联系,使患者迅速入睡。
将卧床仅仅当作睡觉与性生活的地方;
只有晚上有睡意或者到了规定的睡眠时间时,才上床休息;
如果卧床后感觉到大约20分钟内无法入睡时(无需看表),应离开卧室,进行一些放松活动,直到感觉有睡意再返回卧室睡觉;
如果再次感觉到大约20分钟内仍然无法入睡时,重复上条策略,如果有必要,整晚都可重复该过程;
无论前一天晚上的睡眠时间多少,第二天早晨都在同一时间起床(包括周末)。
3.睡眠限制
失眠患者常常想要用延长卧床时间来增加睡眠的机会,或通过卧床来缓解白天的疲劳,却往往使睡眠质量进一步下降。睡眠限制疗法缩短卧床清醒时间,增加入睡的驱动力以提高睡眠效率。
减少卧床时间以使其和实际睡眠时间相符,但不能小于5小时;
只有睡眠效率超过85%的情况下才可增加15~20分钟的卧床时间;
(睡眠效率=总睡眠时间/在床上时间×100%)
当睡眠效率低于80%时则减少15~20分钟卧床时间;
睡眠效率在80%~85%之间,卧床时间不变;
避免日间小睡,并保持起床时间规律。
4.松弛疗法
睡前1小时可在昏暗的灯光下通过做深呼吸,听放松音乐等活动进行放松,使自己从白天的压力中放松下来,提高睡眠质量;
专业人员可通过影像、书籍、面对面等方式授予放松训练技巧,如渐进性肌肉放松、生物反馈、意向训练等。
5.认知疗法
纠正不切实际的睡眠期望;
保持自然入睡,避免过度关注并试图努力入睡;
不要担忧自己失去了控制自己睡眠的能力;
不要将夜间多梦与白天不良后果联系在一起;
篇9
肝癌是消化系统中病情最严重的一种,许多研究证实是一种心身疾病,个和精神心理因素与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2]。失眠是肝癌患者中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是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睡眠质量的好坏能极大地改变体内荷尔蒙的平衡,而这将影响癌细胞在患者体内的扩散速度。
1.失眠的影响因素
1.1疼痛:原发性肝癌患者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发现时已是中晚期,常以肝区疼痛为首发症状[3]。因疼痛剧烈,呈持续性,常为夜间较重,使患者备受折磨,影响睡眠。
1.2与治疗有关的因素:放疗及化疗药物本身的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乏力、脱发及患者对化疗过程的情绪反应等,均影响了患者的睡眠质量。
1.3社会-心理因素:肝癌患者是易发生心理障碍的脆弱人群。癌症是一种应急源,一个人一旦被确诊为癌症,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反应,但如果反应过于消极或时间过长,易产生抑郁症状,甚至抑郁症。对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抑郁症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睡眠障碍[4]。社会因素虽不能改变患者躯体症状,但能明显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产生孤独感、抑郁症状,很大程度影响患者睡眠,是造成失眠的重要原因。
1.4经济因素:肝癌是一种病程较长,治疗手段复杂,治疗费用昂贵的疾病,患者的经济负担一般比较重,经济状况的变化必然导致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忧虑不安,从而影响睡眠。
1.5环境因素:因住院环境陌生,邻床患者的干扰,医院的常规活动,治疗护理操作的干扰等妨碍睡眠,这些因素对睡眠-觉醒周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使患者睡眠后易醒及醒后难以入睡。
2.对策
2.1心理疏导,增进正性情感。心理治疗是通过教育、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应付问题,让患者学会如何应对疾病、治疗和住院所带来的压力,采用认知行为治疗,让患者将“需要睡眠”的目的改变为“只是放松”。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给予安慰和关注,增加与家属和患者相处的时间,使患者感受到亲情的温馨,增加正性情感及消除不良情绪。
2.2创造舒适的睡眠条件和环境。改善环境可以减少睡眠干扰,例如,减轻噪声,降低光的亮度或者关闭灯源,调节适宜的温度。避免在有效的睡眠时间内实施影响患者睡眠的护理操作,必须进行的治疗和护理操作合理穿插于患者的自然觉醒时进行,以减少被动觉醒次数,协助患者晚间热水泡脚,睡前及时排尽小便,指导患者进行促进睡眠的练习,如倾听音乐及脚心涌泉穴按摩等,使患者精神放松,安静入睡,在不影响疾病护理治疗的前提下,保持患者的生活习惯及舒适。
3.治疗
失眠是癌症本身或者其治疗所产生的症状所引起的,那么控制或者减轻症状就是解决睡眠的关键。治疗失眠应当结合药物和非药物,并针对患者进行个体治疗。护士除了进行环境、身体及心理因素的护理外,还需了解睡眠药物的效果,正确使用,以提高药物的有效性,将所观察到的患者失眠情况主动与主管医生联系,以便医生依据失眠的不同症状和药物的半衰期选择药物。服用睡眠药物的患者,护士应观察患者是否有睡意、中途有无觉醒、次晨觉醒有无困倦等情况。总之,重视加强睡眠的健康教育,教会患者及时发现自身的睡眠问题,提供干预对策及技术,并及时反馈给医护人员,共同制定措施,以保证睡眠质量,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参考文献
[1]Koponen M,Seurim,Navalainen A,et al.Nasal lavagemethod in the monitoring of upper airway inflammation:seaso naland individual variation [J].Inhal To xicol,2003,15(7):649.
篇10
篇11
1 非药物治疗
1.1 睡眠卫生教育和心理治疗 首先让患者了解一些睡眠卫生知识,消除失眠带来的恐惧,帮助患者建立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根据自己的习惯安排好合理的睡眠时间,尽量不要饮酒、饮浓茶或含咖啡因的饮料。从事适当的体力活动或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持之以恒,促进身心健康,克服过度的紧张、兴奋、焦虑、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对于比较严重的失眠患者可进行睡眠行为的控制,有睡意时方上床睡觉,并避免午睡。晚餐要清淡。不要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如看书、看电视等。晚上尽量不要参加宴会、朋友聚会、唱歌等引起紧张或兴奋的活动。睡前2 h避免做剧烈的体育活动。另外,要注意睡眠环境的安宁,努力减少噪音,床铺要舒适,卧室光线要柔和,去除各种可能影响睡眠的各种外在因素。
1.2 物理疗法 除了睡眠教育和心理治疗行为治疗以外,还有很多的治疗方法,如:中医的针灸、气功、推拿、按摩等。对失眠均有一定的作用。另外现代医学中借助于某些物体或医疗仪器进行的物理疗法,如:水疗、电睡眠、导平仪治疗等,都对失眠有治疗作用。
2 药物治疗
2.1 西药治疗 治疗失眠症的药物主要包括第一代巴比妥类、第二代苯二氮卓类及第三代非苯二氮卓类,第一代巴比妥类药物在临床上已很少应用,第二代苯二氮卓类药物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治疗失眠药物,此类药物可缩短入睡时间,减少觉醒时间和次数、增加总睡眠时间,具有安全性高,耐受性较好的催眠药。缺点是比较容易形成药物依赖性、停药反跳和记忆力下降,但短期应用不会出现药物依赖性。此类药物依据药物半衰期可分为3类,①短效类,其半衰期小于6 h,常用的药物三唑仑主要用于入睡困难和醒后难以入睡。②中效类,半衰期6~24 h,常用药物 阿普唑仑,主要用于睡眠浅,易醒和晨起需要保持头脑清醒者。③长效类,半衰期24 h以上,常用的代表药物有地西泮,常用于早醒。新型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包括佐匹克隆、唑吡坦等药物,起效快,半衰期短,次晨没有宿醉症状,药物依赖和停药反跳少等优点,是目前推荐为治疗失眠的一线药物。
2.2 中药治疗 失眠症中医属于“不寐”范畴,发病原因病因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及病后、年迈体虚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不能由动转静而致。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实证泻其有余,(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虚证补其不足,(代表方:归脾汤加减),在此基础上安神定志,(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清心安神。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王雷芳[2]对失眠症用西药、中药及多种物理疗法治疗失眠结果显示总有效达到95%。陈明森[3]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120例临床观察结果显示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但观察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并得出结论中西医结合认知行为治疗失眠症值得临床推广。
目前,对于重症失眠症的治疗多采用上述各种方法的综合治疗,其中应以睡眠卫生教育和心理治疗为基础,中西医结合、辅以一种或几种物理疗法,增强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且多数报道证实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一种(中医或西医)治疗。因此,综合治疗重症失眠症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篇12
我们了解到,张女士性格内向,谨慎小心,以前无重大内科外科疾病史。根据她的症状表现,如常觉得生活没有意思,高兴不起来,心情沉重,提不起精神,做事缺乏动力,对外界的兴趣减退或消失,自信心下降;整日忧心忡忡、胡思乱想、郁郁寡欢、思维变迟钝甚至动作变迟缓,甚至有消极念头;且伴有躯体不适症状,主要为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消化系统不适等;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等等,我们诊断其为抑郁症。
抑郁症的社会心理因素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复发率高。该疾病不仅使患者期望寿命年数减少,而且导致劳动能力和生命质量受损的年数增加,大大降低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且约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表明,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疾病。现全球抑郁症发病率为42‰,中国为69‰。但人们对于抑郁症的诊断、治疗仍有相当的不足,我国很大部分的抑郁症患者没有得到正确的诊断治疗。
抑郁症的病因不清,现多倾向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抑郁症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是90%的抑郁症患者有社会心理因素作诱因,个体的易感素质是患病基础,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正确的心理疏泄。
部分抑郁症患者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明显的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动力缺乏等,而是以躯体不适为主,如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减退、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阳痿、闭经、乏力等;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这对抑郁症诊断具有特征性意义。而张女士刚开始的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睡眠质量下降等都是其抑郁症前期表现,只是因认识不足而未及时就诊。
由于张女士病情较重,有消极观念,为防止其出现自杀自伤等意外,我们建议她选择住院治疗。入院后,一方面采用药物治疗,另一方面,在治疗全程还需要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包括认知治疗、行为治疗、支持治疗、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等一系列的治疗技术。根据患者的心理问题,适当地解释、疏导、启发、暗示等,能达到减轻患者抑郁情绪、改善认知和行为障碍、减少复发率的作用。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治疗需要有一定针对性,对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抑郁症患者在药物治疗同时常需进行心理治疗,多采用认知治疗和支持治疗;对有人格偏移或障碍的患者可采用认知治疗;对于症状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者可进行家庭治疗等针对性训练;另外,通过心理治疗可以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营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
由于张女士抑郁症的发病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因素,故刚入院时其最大的风险是自杀、自伤,这时主要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疗,予以鼓励,让其看到生活中积极的一面,树立活着的信心。在此期间,亲属应对其密切看护,防止发生各种意外。药物治疗方面,我们采用赛乐特起始剂量10毫克/日,5天后患者未诉特殊不适,遂加量至20毫克/日,2周后患者情绪开始有改善,2月后症状明显缓解。心理治疗方面,则采用耐心、积极的心理疏导方式。
篇13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5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30例风湿病睡眠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19例,女11例,年龄为19-73岁,平均年龄为(46.7±3.8)岁,临床病症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发热及皮疹等。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实验组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45.8±5.7)岁,对照组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46.2±6.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及病症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实验组患者治疗前着重分析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原因,后基于患者睡眠障碍病因制定完善的护理流程,指导患者临床护理工作开展;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化护理治疗。
1.3睡眠障碍原因分析风湿病患者住院后出现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身体疾病因素及经济因素等。具体说来:①环境因素:风湿病患者住院后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病房环境中同病房的患者因病痛或心理焦虑等因素会直接降低病房环境的舒适度,造成失眠;②身体因素:风湿病患者会伴有风湿关节部位红肿、疼痛等,这便增加了患者体积的不舒适度,再加上患者临床治疗中使用的药物副作用影响[2],也会增加患者睡眠障碍程度;③经济因素:患者住院治疗会增加治疗成本,患者经济负担会增加患者心理压力,影响着患者的睡眠质量;④心理因素:患者受疾病因素、药物因素及经济因素等影响会产生消极情绪,心理状况不佳将会直接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1.4护理要点分析实验组:该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心理护理干预,包括一般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一般护理主要针对风湿疾病的季节性特点来进行护理[3]:保证住院环境通风,保持被褥整洁干燥,洗漱等尽量用热水,另外风湿严重卧床的患者需要常翻身以避免褥疮的发生。饮食护理方面主要引导患者多食易消化食物,保证营养均衡,预防便秘。心理护理干预方面医护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疏导患者负面心理,缓解患者焦虑、担忧等情绪,引导患者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接受治疗。健康教育方面要注重向患者讲解患者风湿病发病与治疗原理,还要向患者讲解睡眠障碍的严重性,引导患者养成科学的饮食与睡眠习惯,以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
1.5观察指标按照患者睡眠状况好坏将其分为三级[4]:优秀:睡眠持续7小时左右,醒后无头晕、脑胀等症状;良好:睡眠持续5小时左右,醒后脑胀等症状减轻;较差:睡眠持续3小时左右,醒后症状严重。治疗结束后观察统计两组患者失眠率。
1.6统计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P
实验组经过系统的护理干预治疗后,患者睡眠障碍情况优良率高达92.7%,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常规护理(优良率为71.8%),两组患者睡眠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明显(P
现阶段,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睡眠障碍具有常见性与多发性,但是临床治疗环节对睡眠障碍并发症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以致风湿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十分有限,患者病情恢复与治愈进程较慢[5]。基于风湿患者睡眠障碍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与治疗,以全面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方能切实推进风湿疾病的临床治疗。
风湿疾病患者住院后会伴有睡眠障碍,其中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在风湿疾病临床治疗中医护人员多以临床医学为理论指导强化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6],这种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切实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提升患者对临床治疗工作的依从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30例统计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优良率达90%以上),可以进行临床推广应用。本文统计30例睡眠障碍风湿患者资料发现,身体因素引起的睡眠障碍患者占70%,另外,影响较大的因素还包括环境因素与经济因素,这些因素在护理工作中应该着重进行细化护理关注,尤其要注重关注患者机体病痛,采取措施降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的用药副作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并给与患者以充足的心理关注,改善患者睡眠状况,以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春丽.风湿内科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广东医学,2010,31(6):797-798.
[2]张洁.风湿病科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分析[J].医药前沿,2012,18(20):1276-1278.
[3]李晶,李玲玲.常见疾病心理反应及其护理诊断[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6):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