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浅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从当前学生的思想道德来看,总体学生水平还是较为满意的,他们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但是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由于受这样或那样不利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呈现出许多地方需要教育工作者加强总结的问题。
1.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
考上职业技校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大多没有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不爱学习,也不会学习。进入中职教育阶段后,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课,特别是数学和英语等课程成绩普遍较差,更对全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缺乏信心和兴趣,而如何掌握学习技巧,提高学习能力更是难上加难。
2.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情绪管理能力差
许多学生进入中职学校,总认为自己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前途渺茫,希望无望,也因此意志消沉,自暴自弃,而真正遇到挫折就更难以承受了。更有甚者以武力等不当形式来发泄和解决自己的不如意之处。
3.意志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部分学生受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缺乏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精神,遇到困难,不思进取,不谋求解决,一味退缩或放弃。
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产生的原因
1.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学生最早的教育场所,父母是最早的教师,因此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长远的,甚至是终身的。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往往是由于家长对其溺爱、袒护或采取粗暴压制的教育方式,以及家长不自觉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家长的工作或家庭中的琐事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等的影响,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直接模仿的不良榜样,而且使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侥幸心理”提供了方便条件。
2.社会环境中的不良思想影响颇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于社会文化市场缺乏监管力度,一些不健康甚至是腐朽有害的思想在社会上流行,尤其是学生经常出入娱乐性网吧,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整天沉溺于网上游戏,网上交友等活动,使之经常逃学、旷课,违纪违法行为经常发生。
3.学校教育观念、方法保守,缺乏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有效性
中职教育是就业教育,部分教师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和关爱,只注重管理学生,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未能将管理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因为管理和教育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只有将管理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教育的作用,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加上教育方法上的单一,如惩罚、工作粗心或放任自流,或对待学生不公正,处理问题偏袒等,使部分学生产生消极敌对情绪。
三、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对策
1.将家庭教、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建立综合教育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作为家庭应当多给予孩子关心教育,尤其是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只有学生拥有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今后才能成为一个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学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要推进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风校纪建设,把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B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对于社会来讲,由于社会中残在着许多不安定因素,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这使得他们容易跟风模仿行为不健康的思想。社会应当肩负责任,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打击犯罪行为,尤其是学校周边所存在的不安定因素,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通过整治,减少学生与社会产生的不良时间的关联。只有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才能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收到良好的实效。
2.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
教师要了解他们的思维动向,就必须建立与他们之间的情感关系,获取他们的信任,使得他们愿意敞开心扉与老师交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通过各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德育工做培训班等方式,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培养教师具备较高的师德。同时,教师要建立与学生的情感关系,就必须以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出发点,通过对他们的细心观察,了解他们的思维动向,分析促使他们养成不良习性的诱因。并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给予一定的特殊照顾,使得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让他们讲出自己的故事,走出心理的阴影。同时,教师通过沟通的时候进行教育思想的渗透,让他们能及时认清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得以改正。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问题记录、分析、总结的过程,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而全面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准确地掌握他们的情感变化,以此对学生问题进行合理正确的分析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观,从而成人、成才,更好的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总之,当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进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学生的成长和现代教育的发展。因此,作为中职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将其纳入日常教学体系中去,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情况,积极有效地推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
篇2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一大批中青年劳动力奔赴大中城市。使许多学生成了“空巢之鸟”。由此产生了“留守学生”这一新的学生群体。随着留守学生的不断增多,学校德育工作的德育工作也也越来越难做。那么,应如何对农村留守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人为本,环境育人
孔子有言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发展情况,跟以下几方面因素密不可分:先天素质,环境影响,自身努力。 就留守学生而言,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客体。他们只是因为共为留守学生,只因为在他们身上存在着诸如学业失教、心理失衡、道德失范等问题,才被我们归入了一个群体。而作为学生,他们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此,要对留守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以人为本,环境育人。
首先,要积极营造有利于留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可以充分发挥报纸、地方电视台等现有的宣传资源,广泛宣传留守学生中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以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引导广大留守学生奋发进取;开放留守学生之家,并为他们多订阅、购置一些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强的图书、报刊;鼓励他们多读书,以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其次,要不断净化学校及周边环境。学校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积极配合当地派出所创建“警校共育,平安校园”。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入手:营造温馨校园,创建文明的校园,打造平安校园。让每一个学生高高兴兴地上学,平平安安地回家。
二、平等对话,交流互动
德育教育中,对话有助于弥补传统德育的缺失,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同时,也只有通过对话,我们才能走进留守学生的心。留守学生也是学生,他们和别的学生在本质上并无不同。因此,我们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法。
2.1 与学生平等对话,和谐相处。针对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于是很多教师把留守学生等同于问题学生。因此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强化了他们作为问题学生的一面。可以说,这一点给留守学生带来的伤害,远远大于留守本身。极易给他们造成“自卑情结”[1],而这种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要么是因自卑无法战胜自己而导致一事无成,要么是由自卑进而自强干出一番大事业。[2]常言道:“只有不合理的教育方法,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因此,我们应严格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与留守学生交流中,要弯下腰板,要平视学生。
2.2 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互动。要让留守学生也和其他孩子一样,有独立的人格,就要从培养他们的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入手。在快乐的交流和融合中,使品德的自主建构得到充分实现。学校要广泛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文艺演出、“我留守、我自强、我幸福”等活动;创办一些类似《留守之声》一样的校级刊物,让留守学生能通过这样的平台,展示自己留守的风采。
三、以校为家,共享阳光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地第一课堂和主渠道,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地。然而我们大多数留守学生是寄宿在学校,实际上,他们缺乏的不是物质生活,甚至可以说,他们的物质生活要优于一般的学生,因为这是远离他们的父母唯一的补偿方法。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2]七个层次。对留守学生而言,我们的教育中往忽略了他们也期待着“归属与爱”,期待着被人尊重、期待着认识自我以及世界。又特别是当他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基本上得到了满足以后,作为超越了生存的需要,它出于每个人的内心,是持久而强烈的。
然而,来去匆匆的帮扶很难温暖幼小的心灵,一批又一批华美的物品难以抚平心中的鸿沟,短暂的安慰怎能代替失落的亲情?针对上述情况,学校就必须站在导演的角色,以学校教育为阵地,搞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大多数学校都已经建设了留守学生之家,而且均按照“六个一”(一台彩色电视机、一台影碟机、一台电脑、一套体育器材、一套图书、一部亲情电话、)的标准设置。但是,笔者认为,真正能够让这一整套设施为留守学生服务的学校还很少。它们基本上类同于摆设,陈列在留守学生之家。所以,学校必须把对留守学生的关爱落到实处,为这些缺少家庭温暖的孩子们,建设一个真正轻松、和谐、民主的生活摇篮。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学校可以有效利用电视、影碟机,定期组织学生收看有关电视节目。例如中央十套的《人与社会》、《家庭》《今日说法》等栏目;还可以播放一些有关留守学生典型事例的光盘。对留守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宣传。同时,在订购图书方面,要侧重于留守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让他们能通过上述形式,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3.2用网络拉近孩子与父母的距离,让父母参与到孩子的思想道德建设中。而今,网络已经普遍运用到各个领域。学校除了可以通过设置亲情电话,让孩子们和远在他乡的爸爸、妈妈取得联系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聊天的方式,让学生和父母通过视频见面,让他们直接对话和交流,从而让父母参与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来,更好的搞好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3.3提倡感恩教育,弘扬孝道文化。学校少总部要定期开展有意义的主题活动。例如举行“六一儿童节集体过生日”、“师生共度中秋佳节”、“我留守、我自强、我幸福演讲比赛”等,还可以发动学生给远方的爸爸、妈妈写信,告诉他们自己的成长情况。通过这些活动,让留守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孝道。把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的高度,从实践中,用实际行动诠释那份只属于留守学生的风采。
综上所述:让我们携起手来,发动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把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做到让留守学生幸福留守,为这群特殊的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篇3
尽管就目前的整体医务人员整体来看,大的发展方向仍是好的,大批有理想、有作为、有贡献的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但是,也不排除部分问题,如有些医务人员被眼前的经济利益所诱惑,出现收受红包、接受请吃等,或者也可见到有些医务人员工作中不尽职尽责、工作懒散等现象,所有这些负面现象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或加重医患关系的恶化。作为医务人员主要输送地的高等医学院校,必须要重视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而作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即承担了这一重任。
一、加强医学生医德建设的重要性
(一)医德教育可为医学生奠定职业道德的理论基础
大学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的时期,高校学生具有思想单纯,可塑性大的特点,普遍的心理状态表现都是积极向上的,因此,在这一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医德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塑造,可以使医学生在医德认识、医德信念、医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得到更好的锻炼,从而重视医德修养,有利于日后职业道德的形成,这对于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是一种必要的理论准备。
(二)医德教育可以预防和减少医疗责任事故的发生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人健康,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通常在进行诊疗过程中,病人对医生的职责与义务也有更明确的认识,因而,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近年来,不断有医疗事故的报道出现,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与医务人员医德水平低下有关,部分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工作马虎,因此,医德已经成为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在医学院校中开展医德教育课程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医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可能会发生的医疗纠纷,对于缓解医患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三)医德教育有助于全面培养医学生的素质
医疗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医疗水平的高低,还与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医疗环境、服务水平等方面因素有关,医疗质量的高低还与医务人员的医德水平有关,其中医德水平是决定医疗质量的关键。医学生是医疗事业的后备人才,医学院校在注重医学生专业技术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其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使其既有渊博的医学知识,又掌握了操作技能,同时还具备了高尚的医德品质、崇高的医学敬业精神。这样既能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又能为提高医疗质量奠定基础。
二、医学院校思想道德修养课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
(一)"思修"课是医学生医德形成的思想导航
如今的大学生,因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道德水平要求过高、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思想道德课堂教育等,导致部分大学生没有正确的道德意识,知行背离道德,无法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在他们受教育阶段以及今后走上工作岗位,都可能会因为这些原因而引发一系列后续反应,而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育则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正确而系统的思想引导,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或道德意识的形成。
(二)"思修"课有助于医学生完善自身发展,增强竞争实力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也正是因为这一目标定位,导致有些高职院校过于注重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而忽视了学生文化修养培养,事实上,文化知识才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高校的灵魂。因此,高校学生加强文化修养有助于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从而完善自我。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高素质人才也一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文化素养可以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增强其竞争实力。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作为主要的一门文化修养课程,即具有这样的作用。
(三)"思修"课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科学荣誉观
所谓荣誉,指的是一个人履行了社会义务以后,得到社会上的赞许、表扬和奖励。荣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客观来说,指的是人们做出一定贡献之后受到社会舆论的认可和褒奖;而主观方面则指的是自己对自己行为可能会产生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即良心中所包含的知耻和自尊的意思。重视自己的荣誉,并想要获得某种荣誉,可以鼓励人们自觉地做好自己该做的。医学道德荣誉,则是指医务人员履行了自己的社会义务以后,获得他人、集体或社会上的赞许、表扬和奖励,它也是医务人员心中的知耻心、自尊心和自爱心的表现。思想道德修养课可以帮助医学生树立科学荣誉观,进而敦促其医学道德荣誉观的形成。一个具有良好医学道德荣誉观的医生一定会是具有较高医德水平的人,因而,思想道德修养课对医学生医德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重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把医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医德修养的人是每一个教师应当要重视的。
参考文献
篇4
德育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社会、国家的发展,因此,加强德育教育刻不容缓。就我国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来看,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思想道德教育,以至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进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不仅要加强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更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成人成才,在这种要求下,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就必须重视思想道德教育。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这句话揭示了德育的重要性,加强德育是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初中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他们出国家的未来,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仅关系到他们滋生的发展,同时也决定了社会、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当前,思想道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而初中生作为国家的未来,面对社会思想道德问题日益突出的环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也越来越重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可以让初中生知廉耻,懂礼仪,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为初中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有道德、有正义感的人才。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对思想道德教育的不重视
就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许多教育工作者还没有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将思想道德教育完美地融入到课堂中去。由于教育工作者对思想道德教育的不重视,直接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多的是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依然是以教师为主,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能动性会受到打压,使得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师生关系僵硬
师生关系僵硬是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强调纪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绝对的安静,耐心的听教师讲解,学生稍微表现出一些活跃的行为,就会受到教师的责骂,如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师讲解的东西,学生感到不解时,并向教师提问,许多教师往往会因为学生这种突然的行为往往表现的不耐心、不高兴,从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比较僵硬,而僵硬的师生关系就会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
四、新课程理念下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思想道德教育策略
(一)提高认识
新课程理念下,思想道德教育愈来愈重要性,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要想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要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思想品德课课堂,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保证思想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要想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与教师互动,并在互动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如,针对老人摔倒这一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这一现象发生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看法,给予正确的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三)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良好的教育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首先,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给人以鼓舞、奋进行上的精神力量;其次,要善于利用各种途径,如广播、宣传栏等加大德育教育的宣传,提高学生的认识,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
(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要想实现高效教学,就必须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作为教师,要彻底摆脱那些传统观念,在课堂上要多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多提问、回答问题;课后,教师要以朋友身份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爱上课、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
(五)多开展德育活动
让学生多参与德育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在以往的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理论知识教育,而这种理论知识等于是“纸上谈兵”,难以真正的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多举办德育教育活动,根据思想道德教育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举办一些德育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从而让学生德育活动中提升品质,锻炼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重要。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不断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成才、成长,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结本人。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教师要贯彻落实思想道德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多开展德育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多参与这些活动,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品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项福宏.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教学的理解与运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2,19:94.
[2]贾建立. 浅谈新课程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J]. 科技视界,2014,29:251.
[3]薛文瑛. 新课程理念下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思考[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1:13.
篇5
目前,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教育中, 学校并没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 因此使得一些学生缺乏接受正规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机会。当前高等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缺失和不足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 高等院校将所有的精力均用在了人才的专业培养以及就业能力的培养上, 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深入教育, 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知识、就业能力完全脱节, 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其二, 高等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学的形式比较简单、途径也很单一, 大多数是依靠各个班级辅导员的说教形式, 部分学校也采取大一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公共课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其教育的成效较低。教育的不足使得大学生的真实的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从而出现道德素质与社会需求相脱离的情况。
由于当前的高等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足的问题, 使得人们对于高等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 有不少学校均逐渐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也收获了较好的效果。一些学校利用计算机教育开展信息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犯罪性质的认识, 加强学生对知识产权的重视, 从而正确认识信息的归属权问题;也有部分学校通过对学生的专业教学中引入道德伦理教学, 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的同时, 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2]。学校自发性地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为促进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出路。
三、民商法案例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措施
(一) 开展生命思想道德教育
我国的生命伦理学是三十年前从西方国家引入的一门新兴学科, 且经过我国一些研究人士的不断研究与突破, 使得我国的生命伦理学得到了新的发展。生命伦理属于人类伦理精神中的本体性内容, 重在强调人们对于生命的正确认识和对待, 而生命伦理教育是通过引导学生从道德、伦理、理性等多方面来认识生命的内在意义和价值, 从而能够积极地提高自身生命的质量与价值。
民商法案例教学中开展生命伦理教育, 增强大学生对生命伦理的正确理解与认识, 提高学生的尊重、爱惜、敬畏生命的意识, 逐渐将这种意识由内深化, 再由外释放, 从而使得这种人文精神得到较好的巩固。教学中, 不仅应引导学生正确地品味生活、热爱生活, 更需要帮助学生以正确的心理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痛苦和挫折, 建立良好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仁慈的人文情怀[3]。采取实例应用和课堂讨论的方式, 及时了解学生的价值观取向, 并对学生的错误认识进行修正, 增强学生对生命价值、质量的正确认识, 并正确理解人生中的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在开展民商法案例教学中, 可采取课堂观看或推荐学生观看《道德观察》、《经济与法》、《今日说法》等电视栏目, 加强学生对相关法律的理解与认识。也许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这些节目, 了解其中的受害者或家属的悲伤心理, 从而引发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困难与挫折的思考, 提高学生对生命的重视, 告诫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的正确处理方式。此外, 还可以多利用其他渠道来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 例如在法院旁听的方式, 参加一些实际的法律援助活动或宣传活动等。
(二) 开展家庭思想道德教育
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 家庭伦理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在目前的高效思想道德教育中,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存在明显的被忽视的现象。其实, 一个家庭思想道德较好的人, 其社会道德与职业道德也会明显较好。例如, 比较和谐稳定的婚姻家庭, 对于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少婚外恋情、家庭暴力、亲情淡漠以及重婚等情况不断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使得人们的道德底线受到了严重挑战。
民商法课程的开展中, 积极应用一些家庭和谐与不和谐的对比案例, 正确引导学生的责任意识、家庭观念以及思想道德。通常情况下, 在校大学生均为年满18周岁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从法律角度考虑, 其父母不会再对其具有承担抚养的义务, 对于孙辈来说更是不应该继续承担抚养义务, 那么, 在校大学生应对父母的无偿付出的关怀持以感恩的心态。在我国的婚姻法中对夫妻关系的双方的财产分配与人身地位关系做了平等对待的规定, 并规定夫妻双方应彼此尊重、互相忠诚、禁止暴力行为等。而对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父母应在子女未成年之前尽抚养与教育的义务, 而子女也应该对父母具有赡养的义务, 不能相互遗弃和虐待。民商法案例教学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时, 应加强对大学生独立、尊重、平等、宽容精神的培养, 帮助学生不断渗透自主原则、平等原则、社会责任原则、人道原则等, 将反对家庭暴力、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等思想道德根植于学生的意识中[4]。
(三) 开展经济思想道德教育
近年来, 我国的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有所提高。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时, 应积极应用对市场经济秩序具有破坏性与促进性的案例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正确的经济理想与道德情感, 将课堂变成培养学生正确义利观的重要场所。此外, 在关于合同法的教学活动开展中, 应重视学生重合同守信用, 有约必守的合同观念, 并重视对学生诚实守信观念的培养, 让学生由内而外均具有诚信的意识[5]。还可以采取列举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案件, 提高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质量意识以及法制意识等, 使得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经济思想道德观, 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市场的发展需要。
(四) 开展信息思想道德教育
随着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的传递与使用的安全性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信息思想道德也是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之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肉搜索的利弊, 从而让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以及不侵犯他人信息安全的意识[6]。通过对一些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引发的犯罪与人生伤害类案例的列举教育, 培养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识, 养成较好的上网习惯。
在民商法教学课程中不断渗透信息思想道德的教育,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筛选能力、是非与善恶的判断能力, 使得学生的信息思想道德自律水平得到提高, 引导学生在资源的获取上应采用合理的方式, 并尊重和维护他人的知识产权, 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不侵犯和伤害他人信息安全, 要对自己的网络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结语
如今, 教育对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教育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已不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 更是要加强对人格健康的锻造与陶冶。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时, 需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使得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水平。民商法课程教学中, 也应该积极采用多种渠道和手段,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培养力度, 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程远凤.民商法案例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J].教育评论, 2013, (01) :102-104.
[2]程远凤.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民商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大学教育, 2013, (06) :70-71+73.
[3]齐倩.民商法案例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 (04) :56-58.
篇6
[7]刘德平.当代大学生公众形象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
[8]杜 英.浅析当前大学生社会化问题[J].价值工程,2010,(09).
[9]王亚鹏,董 奇.脑科学研究对我国教育政策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2,(9).
篇7
一、紧抓发展契机,合理整合资源
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触及到人的灵魂,需要整合多方力量,形成教育系统才能加以实施。一方面,农村小学校应该将培养并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贯穿于小学教育全过程,构建与时俱进的小学思想道德课程体系,及时改进相关教学方式与形式,采用小学生熟知并感兴趣的方式授课,并将知识传输与陶冶情操相结合,培养其实践与创新能力,切实减轻小学生课业压力,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接班人。另一方面,学校应紧抓课改契机,充分发挥整合后教育资源的作用,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活动,使得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从学校的单一教育中脱离,形成立体化、多渠道及全方位的教育格局,从而提升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并对社会及家庭精神风貌产生正面影响。
二、把握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提升教育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行为与习惯是道德概念通往道德信仰的起点,孩子的这些行为与习惯饱含深切情感并含有其对自身所做的事及周遭事物的个人观念。”所以,思想道德文化教育应将把握小学生道德心理的发展规律视作关键,从而提升教育时效性。
首先,农村小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偏低,对社会的复杂认识浅薄,取舍力及判断力较差,也就是说,其思想道德意识还介于“前道德水平”及“原则水平”两者之间,容易对新事物感兴趣也容易被误导或蒙蔽,所以应将道德理论传输视作教育重点。其次,小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所以理论传输应由浅及深,并用理论引导其深入实际生活,通过对生活中人事物的观察来领悟思想道德理论的真谛。再次,小学生情感丰富,形象的、直觉的道德情感占据优势地位,所以应重视榜样效用,将情感激发视作思想道德教育重点,形成以“情”促“德”的教育模式。
此外,农村小学生多对思想道德活动感兴趣,但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行为错误。因此,教育者应将道德行为指导视作教育关键,以制定具体目标和要求来培养其对每一种道德行为的深刻认识,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参与道德活动的信心。
三、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注重言传身教
马克思指出“科学的入口就像是地狱的入口,在这里必须断绝一切犹豫和怯懦。”无论是科学的入口,还是道德养成的入口,都是身教重于言传。小学生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而教师是小学生在学校的道德榜样,所以强化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至关重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应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热爱学生,以情动人,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领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应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完善班主任制度,以调动教师及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在小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方面的主军力量。
四、净化教育环境,陶冶道德情操
学校是小学生及教师重要的生活环境,每一个个体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学校环境及精神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影响学生道德文化发展的特殊“文化场”。首先,校园是经过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在精心设计及改造之后所形成的一种具有教育作用及意义的物质环境,校园的校貌及景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道德文化建设。所以,整体规划学校物质环境时,应该将学生的多样性考虑其中,使得校园环境审美、使用及教育等功能能够和谐统一,并与校园文化相协调,从而产生浓厚的教育氛围。其次,学校的精神文化弥漫整个校园,其对构建整体精神生活的影响不可磨灭,所以学校还要着力构建精神层面上的校园环境,通过办学思想、理念、目标及宗旨来引领学校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文化的熏陶和默化,从而达到理想的道德文化建设成果。
五、重视社会、学校及家庭三方的有机结合
《学会生存》中指出,儿童人格在现代教学中被分裂成两个互不相关的世界,即“在其中一个世界里,儿童主要从事学习,如同现实之外的傀儡;在另一个世界里,其通过与某种教育活动背道而驰来实现自我满足。”这是社会、学校及家庭三方相互脱节所造成的现象。所以,要及时形成三方合力,最大程度地发挥道德教育作用。家庭是小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基础,家长在为孩子树立榜样,做到言传身教的同时,时刻关注孩子在校的行为表现,与学校保持密切的协作关系。学校应积极拓宽思想道德文化建设途径,开放课堂甚至整个学校,让学生勇于面对现实生活,并在真实的社会互动中领悟道德教育真谛,做出真确的认识及辨别,自觉抵制并战胜环境中的不良影响,以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可依托相关政府,组织社会性质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大力推行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让小学生参与其中,亲身感受社会生活中的思想道德所在,从而深层次领悟思想道德文化的实质。
结束语
不可否认,能够有效强化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其具有的探索价值及意义十分重大。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应该主动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以寻找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出更加可行,效果更加显著的建设途径。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尝试新方法和新手段,才能让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走在时代的前列,从而促使我们完成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篇8
一、当前我国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高校学生不同于初中生,高中生,他们对于学习历史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学习书本上的内容,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书本背后的知识,书本外可以延伸的东西,针对高校学生学习历史的这些特点,高校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进展也很顺利,学生的素质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但是,在高校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思想更新不够,还在运用传统方式开展教学,只强调传授知识,就书本而进行教学,课堂上思想道德教育喊得响,但都是学用脱节,表里不一,仍然流于形式,并没将中国近代史中的思想道德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二是一些老师教学方式单一、陈旧,还在沿用以的老套路,还是传统的“口耳相授”,他们不想花时间去制作多媒体课件,没有想到调动学生学习性;三是没有积极开辟中国近代史教学的第二课堂,出现就书本内容进行书本教育的情况,思想品德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佳;四围是教学中并不关注学生的主体情感和生活需要,课堂上更多的是大话、空话和套话,没有紧密联系实际,学用脱节,知行脱节,没有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样的教学模式注定会导致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效果不好,出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不良的社会文化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出现道德问题,而教育教学模式还囿于原有思维模式,受到传统观念的阻碍,改革一直推进不理想。当今社会中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严重影响学生正常道德意识的形成,这些消极的反面现象,严重摧残着学生的身心。部分学校德育工作者也受到影响,从而让学生逐步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讲,可有可无,没有任何价值。加之,当今社会上的许多家庭中家长错误的认识也成为影响高校学生道德意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建立的思想道德意识与社会生活中相抵触,在生活中并不适用,甚至遭到大多数的讽刺、嘲笑,这些现象的存在,让高校课堂中的教育与学生生活距离越来越远,一些学生由相信这些观点到怀疑这些观点,到后来公然反对教师的观点。历史教师的教学中也存在偏离正确教育导向的情况,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表现,轻内在,观念极为落后,自身素质也不高,大大降低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包罗万象,信息量世大,师生之间在课堂中缺乏互动,一些教师拿着国家发的工资,安逸于轻松的教学,的巨大信息世界,但师生之间互动作用发挥得并不明显,整个课堂死气沉沉。
二、当前我国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渗透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自1840年后,中国长期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英勇无畏的中国人并没有被吓倒,更没有屈服,他们奋起抗争,积极探索救国之路,为的是让国家定富强,社会安宁,人民幸福。让高校学生通过这中国近代这段历史的学习和理解,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认识,培养大学生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在了解当时国情的同时,增强与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树立追求真善美的热情,培养学生大我的的人生境界。让学生深入学习和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让学生热爱并乐于继承中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发对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建立起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树立为国家作贡献,为社会努力,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的人生理想。
通过对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充分认识到人类在发展中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在不断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能自觉做到真善美,杜绝假丑恶。在中国近代史上渗透思想道德,为高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三、要强化在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力度
牛根生说: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从这位知名企业家的言语中看出思想道德的重要性。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的终极目标,是历史教学的一个永恒主题。在中国近代史的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礼知耻,崇德向善,让学生形成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树立正确的历史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公民意识。
篇9
1高校在思想道德教育上的偏差
在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有了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充分看到,受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以及移动互联网普及所带来的思想文化冲击,作为思想前沿阵地的高校校园,是最先被影响到的地方。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多问题,同时一些高校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也存在很多偏差,这些问题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和思考。思想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中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高校往往会将就业率摆在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大学生入学一开始,便围绕四年后能否找到好工作为主要目标而设置和安排教学内容以及课程安排,以此来保证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能够适应社会需求。但是也要看到,对就业率的过分重视,必然会导致高校忽略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培育。从现实中看,一些学校在思想道德教育上普遍缺乏规划性、系统性,一方面是思想道德课程较少,又往往是一些没有严格要求的选修课程,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较为落后,教师多为照本宣科,没有创新,缺乏解读,导致课堂质量较低、形式枯燥,难以勾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相关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升。很多高校在引进师资和提升教师能力时,最看重的是其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往往会忽视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缺乏有针对性及有效的培育和管理措施。因此,经常能看到一些教师虽然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但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思想道德品质,而这种现状的存在,就难免会通过教学等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思想道德教育的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有待健全。如何解决高校思想道德的偏差问题?一个重要办法就是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思想道德考核评价体系。但是在现实中,我国一些高校在对教育的考评中,主要还是以专业分数和就业率为主要内容,在思想道德教育考评上,没有严格的激励和评估机制,即便是有考试,也大多为开卷考试,学生可以带书考试,只要抄满试卷,基本上都能及格。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考核体系上的缺陷,就难以激发出教师与学生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
2茶性对德育工作的启示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性,茶亦如此。茶生于天地之间,长于青山绿水中,吸收日月精华而成,蕴藏着清净、幽雅、质朴、高洁等自然特质,这与我们民族文化所倡导的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道德十分契合。茶的自然特性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大有裨益。第一,我国的茶树多生长于一些偏远的山区之中,而一些名茶,往往产于山峰险峻之处,所以茶具有了远离喧嚣而亲近自然、坚韧不拔的性格。茶文化形成初期,正是我国儒家思想被推崇和发扬的重要时期,因此茶文化不可避免地与儒家思想相互交融碰撞,逐渐孕育了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内涵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哲理,并要求人们要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种种苦难,并坚强不屈、用隐忍和努力去达到预期的目标。而现在很多大学生,从小便在“温室”中长大,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缺乏足够的拼搏精神和远大理想,受不得一点点委屈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当他们步入社会后,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时,很容易因为这种脆弱的抗压能力而遭遇种种不如意。因此,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的茶性内涵,能够让大学生的心理变得更为强大,让他们拥有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和不惧困难的抗压能力,有助于增强他们吃苦耐劳的能力。第二,茶所具有的清纯质朴精神,能净化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我国古人把茶树称为嘉木,因为茶树的自然特征上具有质朴、幽静、高雅以及清纯的特点。茶树喜静,如高士般高雅;茶树吸收日月雨雪之精华,纯净而高洁;茶汤外观清澈晶莹,口感淡雅清香,让人头脑清晰且回味无穷,能够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大有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价值观和人生观泥沙俱下,交织出现,而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沉迷于灯红酒绿,有的沉湎于网络游戏,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把理想抱负当成一种笑话,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因此,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茶质朴的特质,能够让大学生内心平静下来,看清自己的来时之路,明白自己的未来方向,拥有清晰而明确的头脑以及清澈高洁的内心,进而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3茶道在德育工作中的直接作用
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茶道从总体上说,可以分为环境、礼仪、形式等方面的内涵。首先来看茶道所注重的环境。中国的茶道对环境的选择和营造特别注重,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类是自然环境,饮茶者多喜欢在有着竹林小溪的静谧环境中去追求“天人合一”的茶道境界。第二类是在室内,比如说一些寺院、道观和一些极具传统色彩的古典建筑内,能够让饮茶者更好地感受到茶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茶文化蕴含的这种茶道精神,能够让大学生充分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精神境界,这对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其次是茶道中的礼仪。这种礼仪一方面体现在茶具上,我国的茶文化对茶具十分讲究,煎茶饮茶,不能随便倒茶饮之,也不能如解渴一般大口而喝,而是要选择精致而合适的茶壶、茶杯去沏茶和倒茶,让茶具与茶叶本身发生美妙的化学反应。另一方面,是茶道中严格的程序和礼节。作为煎茶的主人,会通过友善而尊敬的举动、语言,来向客人表示出地主之谊。无论是对茶具的讲究,还是在礼节上的注重,都能体现茶文化所具备的精益求精和与人为善的精神。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这种茶道内涵,不仅能够让大学生在学业上更加上进和勤奋,同时也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友好待人、和善处世。第三,茶道博大精深的特点能够让大学生的思想更加广阔、胸怀更加宽广。我国的茶道精神不仅体现在茶事活动的过程之中,更是与社会各个领域相互通融,充分融合,具有博大精深和包罗万象的特质。譬如说,茶文化与儒教、道教、佛教等宗教思想及哲学观点相互碰撞交融,锤炼出一种对人生对世间万物独特的辩证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既有儒家所倡导的修身养性的入世精神,也有道教追求的回归本真、天人合一的出世精神,同时也囊括了佛教“禅茶一味”、“枯寂清净”的禅学内涵。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的这些方面,可以让大学生的思想更加成熟,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以及淡泊明志的价值观,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以一种平和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之路。另外,除了在哲学思想方面,茶道精神更是集美学、科学、文学艺术于一身,具体呈现在诗歌、书法、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等诸多方面。如果把茶道的这些特点融入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能够使大学生的胸襟更为宽广,激发起他们对各类知识的学习欲望,这不仅会让他们的气质更加大气,同时也能使其知识面更加丰富,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4茶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融合的途经分析
首先,要真正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增加茶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的比重。相关教师要转变思想,不能再把思想道德教育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科目,一方面要增加课程数量,另一方面要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茶文化的比重,可以从历史、艺术、茶艺等多个方面,向学生讲解茶文化所蕴含的深厚精神文化内涵。在这一点上,要针对不同院系大学生的专业实际,进行分门别类的教学,比方说,对于中文系的大学生,要多从一些与茶有关的诗词歌赋入手,让学生们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修身养性的精神内涵。而对于建筑专业的学生而言,则可以向他们讲解茶文化对于我国古典建筑的影响,增加他们对我国传统建筑美学的认知程度,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古典建筑所融入的天人合一的精神,这不仅对他们的专业能力大有裨益,更能让他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进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贯彻这种精神。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思想道德教育的考核机制。为什么一些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如同虚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严格的考核机制,因此高校就要针对这一缺陷,改变过去那种落后的思想道德教育考核方式,将其与其它考试放到同等地位,并制定更加严格的考评机制,以此来增加学生们对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但同时也要看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相对枯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把与此相对的茶文化内容融入到考评当中,从而使学生们能够带着兴趣学、带着热情考,真正做到学有所知,学有所用。
作者:王乾 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学连.浅谈茶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开展[J].科技文汇,2009(5):58-58.
[2]罗成翼.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03(05):30-32.
篇10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在面对所有新鲜事时所做出的最直接、本能的反映,并对其进行处理和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想道德修养的不同就会使我们在面对事件发生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并产生对事件不同的看法。因此,中职学校的思想道德课程就是在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方向以及处理事件的方法。学会怎样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也是在为将来社会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塑造一个坚强、坚定的内心世界,对于广大学生们来说意义非凡。然而由于课堂上所传授的内容多又枯燥,而且不是学生所亲身经历等原因而造成了教学效果非常差的现象。
2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况概述
现在大多数的中职学生都被推向了专业化技能的培养和学习的道路上,所以往往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得广大学生都不重视思想道德课上的教学内容甚至在私底下完成其他科目的作业。普遍学生对思想道德课程内容上的枯燥和繁多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课堂上大多精神不集中,提不起学习的兴致,甚至也不理会老师在课堂上所精心安排的活动内容,认为思想道德课程对自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只是一堂休息或者完成其他作业的空闲课程,从而导致了一种恶心循环的厌学状况;然而,大多数的老师见状也难免会放任对学生在课上的管理,不安排学生的课上活动和讨论,不重视课堂上所传授的内容,由于缺乏适当的互动造成有的甚至为了打发时间而利用课上仅有的时间和同学们闲聊,这都大大降低了老师的信心,降低了老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严谨性。这种不正之风要在中职学校中得到及时的整治和治理。
3采用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势分析
3.1多媒体对于思想道德教学的优势
俗话说,兴趣是每个人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老师。对于中职学校中广大学生对于思想道德课程的普遍厌烦程度就足以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任课老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内容不是很感兴趣,这是一个致命的缺点。然而,多媒体教学的改革和引入,就大大改观了这一现象。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老师都是整堂课程的主载,他们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灌输知识的同时却没有对底下学生的反映做到及时的观察并采取互动是学生讨厌此门课程的一个关键点所在,大大降低了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热情度和向往性。然而多媒体凭借其图文并茂的、声形俱备的优势,使得大部分学生在上课时不仅能够沉浸在丰富又生动的直观的教学内容上,而且还会根据看到的内容及时的动脑思考如果是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样,进而带动起学生进行广阔的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动脑能力,也就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了他们对于各种事物的感悟和认知能力;更加不容分说的一点是,道德是我们生活中所看不到、摸不着却也始终贯穿于我们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一种衡量尺度,对于道德方面的教育和理念的灌输也就给广大老师带来了难以想象的难度,而多媒体所展示的具体的图片和声音更加能够吸引同学们的眼球并引发思考,进而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另外,老师在课下为同学们精心的准备好上课所要用到的图片和声音文件也更加节约了板书书写在课堂上所占用的比例,空闲下来的时间也就能安排更多的丰富的内容供同学们思考和探讨,在节约时间的同时也侧面的增加了同学们上课的内容,丰富了知识面。
3.2多媒体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多媒体教学中,老师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播者和引导者,被要求要有专业的素养和一定的教学水平,否则录用一些专业技能不强甚至不会使用多媒体的老师就会耽误学生的学习,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还应该定期的给广大老师授课换脑,以防一些老师不重视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而采用原有的板书模式来灌输知识,进而在教学水平上落后于其他老师,也就影响了教学效果。
4科学的采用多媒体教学
中职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一批专业性强的合格人才,更是为了提升学生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利于日后在社会上的发展。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应当科学的使用多媒体教学。首先,要从课程的需要出发来选择多媒体教学,不能过多的使用多媒体而放松对学生状态的观察;其次,要以学生为核心,在播放多媒体的同时要科学的安排学生的互动活动,使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的融入其中进行周密的思考。
5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对于专业性、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的需求也就日益增多,而作为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中心的中职学校也就不能忽视对人才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了。因此,大多数学生在面临繁杂的学习任务和压力时往往会选择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钻研和学习上,而因思想道德课程的枯燥性和实效性差以及占用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等因素而忽略思想道德课程潜在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行和道德素质是将来其走上社会后别人对其评价的评定标准和衡量尺度,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程度甚至也在客观上决定了这个人能在一条道路上走多久、走多远,对于每个人的成长和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要注重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安排合理的教学计划,使学生更加重视思想道德的培养,做一个德智都全面发展的全优人才。
【参考文献】
篇11
一、现在义务教育问题
很多网友调侃中国的教育是:幼儿园学习小学的课程,小学学习初中的课程,初中学高中的课程,而到了大学又开始学习幼儿园的内容,到了大学才开始学习文明举止,不随地吐痰。个人认为中国式教育的超前,其实是中国式教育的落后。我们在嘲笑美国孩子小学一年级只学几个英文数字的时候,是否考虑过我们的孩子在这个年纪是该学习更多知识的年纪还是懂礼明理的年纪?美国人养孩子只养到18岁,而中国的孩子娶了媳妇甚至都有了自己孩子却还在“啃老”,为什么?这就是我们的超前教育成果吗?这就是我们期望看到的吗?我认为不是!
现在老人没人赡养,因为财产分布不均而拒绝赡养老人,因为一点小事儿与父母反目成仇,以上这些事例都很能反映义务教育现存问题。具体来讲就是小学教育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严重,传统教育偏重学生的知识文化教育,导致学生形成名利化的思维方式,大学之后没有正确的得人生观价值感容易迷失。
教育是国家强盛之根本,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教育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小学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阶段正是培养思想道德的重要时期,所以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最为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基础教育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方法事例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统的启蒙教育并不以教授知识为首要目标,而是以道德和思想教育为主要教学内容。西方的教育制度也是如此,更强调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社会、情感、审美、智力和语言发展。而现在的义务教育比较单一,偏重知识灌输。基于以上认识,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教育方法浅谈如下: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旨在促进学生的良好道德形成的课程。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责任感,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从实践出发,体验生活。道德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离开了社会也就不再具有意义,他存在于生活的每个方面,与学生紧密相连。只有在实际生活的体验中财能真正打动学生,引发他们真正的的道德情感,真正产生道德认知。
生活的体验导致学生道德的形成,真实的生活给学生带来深刻的道德体验和认知,而不是表象的。在教学中应注意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真是的生活中感悟,促进他们的全面良好发展。
2.发展主题教学。更具针对性道德教育中应更加重视对学生对社会的认知、适应、参与能力的培养,因此要一定程度上弱化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更加考验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观察适应能力,更加强调学生融人生活,在生活中的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实践中锻炼自己,这与传统课程有很大的差异。这样在我们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应更多的考虑以直观具体的形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实践,感悟。在一些不必要让学生了解的层面,我们只需要让他们了解正确的事实就足够了,所以,往往直观的认识反而比理论化的认识更让学生印象深刻。
3.控制教学速度应试教育的阴影让许多老师热衷于题海战术,学生的压力过大,这样的教学方式使老师和学生都高度紧张,单调而机械化。很容易产生疲惫、压抑、紧张等负面情绪。我们主张在良好、轻松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精神。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体验,已感性的认识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因此选择更适宜的教学节奏,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予以考虑的一个方面。
4.采用启发、尊重和依靠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正面施教、渗透熏陶、科学管理和实践锻炼相统一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只是外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事物的外在而是事物的内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更何况教育的对象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协商,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是被教育、被影响的对象。而且是能主动吸取教育和环境影响的主体。学生接受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和影响到什么程度,是否通过自己的内部思想情感活动转化为道德行动,这都要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如何。在同一教育环境中,不同的个体接受程度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个体先天和后天的因素。
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尊重和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在的这个特点,采取我讲你听、我管你服的办法,压抑了学生的自党性和主动性。导致教育工作的失误,使学生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教导必须统一在实践锻炼中,才能在最后形成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决不能停留在教师长时间的说教,否则,不管教师讲的如何动听、感人,实际效果仍将不能落实。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教导统一在实际中才能发挥思想教育的最佳效果。
总结
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的活动性极强的这种性质使它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等的限制,也应以更多样化的方式提高教学的质量。本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充满热情的投人研究的科学态度和对生活充满信心老师们在活动中的策划和课堂上的循循善诱也是至关重要的。
篇12
2.德育内容缺乏科学性。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大多还是照搬传统的内容,把养成教育视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全部内容,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师生关系的单向性。这种缺乏平等基础上的沟通的思想道德教育必然是低效的。
3.小学德育的方法“成人化”倾向严重。小学德育内容有些“大、空”,没有从小学生实际年龄的特点着手,“成人化”倾向严重,对小学生的要求过于抽象,脱离小学生实际年龄能够接受的实际情况,造成了小学德育实际效果不好的影响;加上其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使得小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德育自然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家校结合工作显得十分薄弱。目前,在农村小学,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单亲、隔代看管、儿童留守、儿童寄养等情况较为普遍,家校联系、家庭教育环节相当薄弱。
5.网络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信息网络的迅速扩大虽然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新技术、新条件,但是也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网络对学生德育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正日趋明显。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育人先育德,要充分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不断深入的今天,德育教育将面临新的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学校管理者,我们要勇于接受挑战。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出现了重“智力”轻“品德”、以“智”代“德”的现象。智育与德育虽然都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达到培养人的目的,但还是有所侧重的。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以及各项活动之中。我们每一位从事教育的工作者要处理好各门学科知识与德育学科的关系、知识教育与德育渗透的相互关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教师自身要具有表率作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主要是对教师道德品质方面的规范,所有教师都应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既当传授知识的“教书之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精神之师”。要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既注重言教,更注重身教;既体现真理的育人功能,更突出人格的育人作用。
(2)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在这个阵地上,教师既要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又要积极渗透德育,发挥各学科的德育功能。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点,新课改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要求各学科教学时要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有效结合。因此,我们更要强调学科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的观点,开发各学科的德育教育资源,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各学科课程各自的优势。各学科教师要根据各自教材的特点,在备课和上课环节上,充分挖掘各科教材的德育内涵,切实把握好教材中学科知识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注重学科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真正能够体现“教材是对生活的总结,生活是对课本的延伸”。要让每一个教师都认真参与,真正实现每一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
篇13
一、注重学生的心理辅导,使学生具有健康心理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末期,与之相应,他们的心理发展也逐渐走向成熟,而且,由于面临即将到来的高考,他们的学习压力会更大,情绪会更加丰富,这些都会导致高中生心理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所以,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们若想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首先就要注重他们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从而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
比如,我们要多走进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愉悦的关系,让学生愿意向自己敞开心扉,这样,我们就能及时发现存在于学生心理上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对症下药,使其心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特别是对于班上的学困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爱护,绝对不可有歧视、责备心理,而是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进行及时的表扬和赞赏,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爱,进而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奋发向上。这样,当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了健康、阳光的心理,再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我们也就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二、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做好学生的榜样楷模
作为教师,我们是每天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我们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同时也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教学目标,在平时,给学生起到一个榜样、楷模作用。
比如,我们要求学生热爱劳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我们自己就要做到在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中亲力亲为、积极参与,而不是只热衷于发号施令;我们要求学生穿戴整齐、干净利落,我们自己就要做到衣着得体、工工整整……总之,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用自己的表率作用去带动和影响学生,做好学生的榜样和楷模,使学生逐渐成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格的人。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体验
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来进行,这样一方面能丰富学生生活、开阔学生视野,另一方面能加强学生的道德体验,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比如,每年的植树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植树活动,并对校园进行清洁美化,如擦洗昭示牌、消除杂草、自制垃圾回收箱等,或者开展“拒用一次性木筷”“让废电池回家”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总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能加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