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财务信息风险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安全要求高。财会系统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建设,系统深度应用,与业务工作高度融合,相关各业务工作对系统依赖性较高,一旦系统出现问题,工作效率会大幅度降低,甚至影响业务的正常开展。以资金管理系统为例,资金管理系统涉及全路资金集中结算、资金统筹调度、资金安全监控和账户管理等内容,特别强调系统的安全性,资金管理系统的安全性要求达到乃至超过国内金融机构的水平。
(3)关联影响大。资源共享是财会系统开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资源共享不仅包括系统软件、应用程序、硬件设备、网络通道等的共享,也包括各应用系统中生成的信息资源本身。共享范围既包括了财会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共享,也包括财会系统与其他运输业务系统之间的共享。以财会系统有关参数字典为例,一个参数字典产生错误,会导致有关系统数据同步产生问题。
(4)风险环节多。财会系统安全风险环节较多,各有特点,对于子系统而言,既有中国铁路总公司集中的运输清算系统和资金管理系统,又有铁路局集中的会计核算和收入管理系统;对于业务工作而言,既涉及核算工作、收入工作,又涉及清算工作和资金工作;从对外沟通角度,既需要和财会管理相关部门紧密联系,同步工作,也要和统计、运输等其他部门协作交流,还必须时时得到信息化部门的具体支持;从具体问题看,既有技术层面的,又有管理层面的问题。
(5)工作难度大。财会系统庞大而复杂的特点,决定了其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难度。财会信息化管理部门在具体面对安全问题时,应根据系统特点,针对人员、能力、职责等诸多具体问题结合不同业务要求开展工作。
2财会系统安全风险管理策略
针对财会系统安全风险特征,分别采取规避、预防和分散3种管理策略,以应对财会系统安全风险,确保财会系统持续平稳的运行。
2.1风险规避策略
规避风险是策略性地回避风险,但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一般而言,规避风险策略包含2个方面:一是降低风险后果发生的概率,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降低风险损失程度,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2个方面。根据工作实际,风险规避策略主要是指采取技术手段,应对硬件平台方面存在的风险。
(1)事先控制措施。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如采用数据库压缩技术和各种临时措施(如删除历史数据的索引,以腾出空间,需要时再建),暂时缓解运输清算存储空间不足问题;暂时启用报废旧服务器临时作为单机运行设备的备用机;加强对不达标机房的巡视和管理,力争提前预警风险;遇有突发性、临时性工作需要,临时借用其他办公用计算机,或者减少设备数量,以增加工作量和降低部分工作效率来换取基本工作要求的保证。另一方面,立即启动硬件平台应急补强工作,从根本上解决硬件平台方面存在的问题。
(2)事后补救措施。一是对运输清算历史数据分内容、分时间进行逻辑备份,一旦清算存储空间严重不足,导致日处理流程无法进行,则按预案要求,根据内容重要性、时间远近,删除部分已备份内容,腾出空间;二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确保有关人员在岗在位,遇有设备故障,立即抢修。
2.2风险预防策略
风险预防所采取的措施都是事先性的,主要是指管理措施,其内容与风险规避的内容相近。采用风险预防策略主要为应对新功能开发、日常运行维护、在线运行系统升级等方面存在的风险。
(1)严格按照《铁路财会系统信息保密管理办法》、《铁路财会系统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铁路财会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的通知》等有关文件、办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财会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的规范化工作力度,并适时进行落实检查,切实预防信息系统风险的发生。
(2)根据财会系统实际,逐步制定《铁路财会系统总公司硬件平台管理办法》、《铁路财会系统维护管理办法》、《铁路财会系统开发管理办法》、《铁路财会系统维护人员管理办法》、《铁路财会系统信息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规章制度,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工作,预防风险发生。
2.3风险分散策略
财会系统风险分散策略主要关注数据存储方面。
(1)在磁带库日常备份基础上,进一步以各个系统为基本单元,对关键时段数据单独备份。
(2)对各系统单独备份数据分别存放在有关服务器及移动存储介质上,确保单独备份数据实现“同地异介质保存”。
(3)在资源共享的原则下,进一步研究利用铁路局设备实现“异地异介质保存”。在上述所有风险规避、预防和分散措施均已经完全落实到位之后,若仍然出现安全问题,则必须严格按照《铁路财会系统应急预案》的要求,进行处理。
篇2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信息化技术被应用在企业管理的各个部门,其中的财务风险管理也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获得发展,据调查表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方法的大部分效果都是建立在信息化规模的基础上,也有专家研究表明:如果没有现代信息技术作支撑,经济危机爆发的周期会更短,所以,信息技术对于财务风险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标准的评判准则
要想对一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做出准确的评判,就要创建一个比较科学的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指标,因为中国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步伐较为落后,实现财务风险的信息化管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全新的方向,所以,在具体的实施中不同的企业有他们各自的评价标准与尺度,但是,大体上都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要将科学性与系统性结合起来。无论什么指标体系都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作支撑,制定一个指标要本着科学性这一基础性原则,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指标水平的测定所根据的理论是:信息化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与此同时,信息化管理原本就属于一个非静态的系统化工程,企业在创建指标系统时,应该把企业信息化当成一个系统加以研究,借助比较成熟系统的现论和做法,确保测度的结果能够真实反应一个企业风险管理管理信息化的实际水平。
第二,将代表性与可操作性结合起来。一个正规的指标系统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他由彼此联系与补充的指标所构成,构成的指标体系,他们立足于将繁琐的现象简明化,减少数据处理的项目,这一评价系统可以从原始数据中得来,又可以用来说明子系统的特点,然后在对基本指标进行抽象和总结的基础上,再用“比率”“程度”等加以表示,通过这种方式,来说明分支系统之间的关系,有很多因素可以列举出来,用来描述企业风险管理信息化水平,但是,这种因素要掌握在一定的范围内,并非越多越好,正确的方式是从众多的指标中选择具有典型性,灵活性的指标,这些选出的指标不但要具备比较明确的意义,能够精确地展示所要表达的内容,真实地揭示问题,还要确保能够比较不费劲地得到比较精确的数据,具有统计的可操作性,最好用少的指标达到综合评价的目标。
第三,将可比性与指导性结合起来。对风险管理信息化水平进行对比,是相对棘手的问题,所以,如果对指标的数值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是在指标设计和实际的运行操作中的比较关键的一关,在对指标进行选择时,要将曾经不能够比较的因素转化为能够比较的因素,而且要确保指标口径的统一性,使这个指标准则,不但能在企业之间进行横向的对比,而且,在某一企业在某一时间段上进行纵向对比,这些都有利于对信息化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探索,以此实现这些指标所要发挥的关键作用,实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飞速提高。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
伴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其进行评价的难度也不断加大,在对其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但要评价其经济效益,还要评价其社会效益,以及对经营管理的影响,这里我们分别从三个方面对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这三方面包括:信息化水平,经济效果,竞争力,三种向量的综合反映了风险管理信息化的整体水平,是对企业进行整体评价的主要依据:
首先,是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这一水平主要体现在企业获取利润,吸收、高效利用以及保护信息,以及将信息作为一门技术加以运用的能力,这些能力有效地反映了企业能否将信息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应用,它反映在企业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数量、信息的安全度等方面,他是对一个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全局考察。
其次,信息化管理所产生的经济效果。这一经济效果的考察涵盖了:对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产生的费用,创造的经济效益以及避免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效果等几个方面,信息化管理为企业创造的收益能够划分为:有形的与无形的,这种收益可以分别从定量和定性来进行划分,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所具有的经济特征主要表现在:间接、转移、不确定等特点,能够以定量指标来对企业信息化有形收益的是:人工操作、处理的信息工作量,通过这一系统省下的人工操作费用以及办公的花销,使企业信息的搜集、传播与处理的速度加快,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服务水平,以及企业的竞争能力;其中的无形收益包括: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企业的战略走向,与此同时,还要顾及到企业的信息化成本,其中包括:研究评价系统设计要涉及到的花销,具体的实施花销,对职员进行培训的花销,以及系统运行的成本花销。
再次,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小。评价一个企业的竞争力除了要考虑它的在实施信息化后,企业组织所具有的柔性特征与适应性特征外,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还要具备便捷的信息处理以及反馈能力,以及对企业形成的知识信息能力,这其中可以用以下六个方面加以衡量:成本,质量、交货期限等等,这种评估办法已经经过大量的实践的检验,得出的结果,并且已经被国内外大部分企业所采用,在中国国内市场也已经逐渐被采纳和接受。
在对各项要素加以评价才评判企业财务信息化程度的同时,还要将各个要素综合起来,得出的综合评价不但要与本身的基础纵向对比,还要与其他企业进行横向对比,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三个方面都会有不平衡的表现,所以,在对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时候,要尤其关注一个问题,那就是部分要服从整体,进行动态比较。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是对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的一部分,不能把这两者分开评论,然而,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的评价体系它自身的优点,那就是他的专业性以及特殊性,因此,制定财务风险管理指标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他能够积极有效地运行。
总结:
任何一个单位或者企业都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财务风险控制已经基本实现了信息现代化,信息化的财务风险管理确保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并且在关键时刻可以控制,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对风险严加控制与防范。
参考文献:
[1]Day,Boolnder,P.H.ITs Place in US Histo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per of Society[J].Program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Policy,2008(1).
[2]李中斌.风险管理解读[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5).
篇3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和会计的集合产生了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采用数据库、网络、通讯等工具,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其他设备等资源,对业务活动中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能提供会计管理、分析、决策所需的信息的系统。
一、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的功能
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功能在于通过人或计算机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施管理的信息系统,其目标是将会计数据转换为会计信息。具体功能如下:
1、成本管理。包括成本核算功能、成本计划功能、成本预测功能、成本分析功能等。
2、项目管理。包括成本结转功能;多次成本计算功能;项目的间接成本结转功能;按照各责任中心的目标进行控制和考核;项目单据类型和格式的自定义功能;项目管理功能,计算和考核一个专项的收入、成本和其他的信息;简单的项目库存管理;项目预算与控制分析功能。
3、资金管理。包括提供资金预测、资金盈缺分析、资金风险提示以及筹资投资业务的管理服务。
4、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目标管理、预算假设建立、预算体系搭建、预算编制、预算调整、预算控制、预算分析等。
但是,由于企业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由于实施和运行会计信息系统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另一方面又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发挥着预警作用。
二、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双刃剑”角色
(一)会计信息系统在实施中的风险
1、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指在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使用技术所带来的风险。例如,使用的技术或开发工具不成熟或未经授权,或所依赖的技术过于复杂,实施者未能恰当理解而造成损失等。
2、业务风险。业务风险是指在对会计信息进行记录、维护和报告过程中所带来的风险。例如,收银员在收款环节可能对收到客户的现金加以侵吞,或在收到现金时可能发生输入错误;对业务流程没能很好地掌握,造成无法进行正确的业务处理,等等。
3、控制操纵数据风险。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为了适应集中存储、加工数据,适应内部控制的要求,采取权限集中管理的办法,但权限集中管理和集中的数据库技术,使得数据极易被控制、操纵,增加了数据纵、破坏的风险。
4、安全风险。安全风险是指会计信息系统数据被破坏、丢失所带来的风险。在计算机环境下,硬件和软件有其特定的要求,如适宜的温度、湿度,能防尘、防磁等,如果不能做到这些,会造成数据丢失或程序受,损特别是在使用网络软件和计算机病毒越来越猖獗的情况下,会计信息的共享和分布,更增加了会计信息受到攻击的可能性,从而可能导致重大损失的发生。
(二)会计信息系统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预警作用。会计信息系统的财务预警作用能够实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和财务状况进行跟踪监控,及时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发现财务状况异常的征兆,并迅速报警,及时采取应变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
1、信息收集功能。预警作用的发挥必须以真实、准确、及时的信息为前提,包括宏观和微观的信息。
2、监测功能。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财务危机的产生是一个初步显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会计信息系统可以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跟踪、记录和计量,核算、考核实际情况与目标、预算、标准之间的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财务危机的踪迹。
3、诊断功能。根据跟踪检测的结果,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做出判断,分析产生的根源所在,从而制定有效的措施,阻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
三、会计信息系统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财务风险控制成功案例:微软公司。在个人计算机软件方面,微软公司在世界上处于领导者的地位,全球大约90%的个人计算机和工作站采用微软公司的产品作为主要的操作系统。
微软公司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高风险行业,这个行业的技术在不断革新,产品生命周期却空前缩短。微软公司的风险管理部门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寻求构建并实施微软的企业风险管理系统。
微软公司的风险管理部门强调财务风险管理和企业风险管理。财务风险管理主要指市场风险管理,包括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和股票价格风险的管理。在风险的识别和度量上,风险管理部门在财务风险领域比在企业风险领域取得的进展更大一些。微软公司运用VAR方法量化财务风险,并通过情景分析压力测试法测试VAR方法而得到数据。公司的首席财务主管每周都能得到有关财务风险的报告。
微软公司成功之道在于能够正确地运用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相结合,将会计信息系统作为财务分析的工具,通过情景分析识别企业潜在的风险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使会计信息系统真正发挥财务预警的作用。
四、运用会计信息系统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的措施
风险管理是指会计信息系统管理者对风险进行控制、识别、分析评价和解决的一系列活动。
1、编制风险管理计划。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生命周期包括分析、设计、实施、维护等几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工作开展之前,应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它由专门的小组或人员负责制定,既包括风险管理的政策、标准、时间、进度等内容,也包括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所采取的行动策略和应对预案。风险管理计划是开展会计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活动的依据,对各阶段的风险管理工作起指导作用,其编制目的是使可能出现的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消失或减少。因此,风险管理计划的编制应当全面、合理、有效,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应及时做出调整、修改,使之更加完整、合理、切实可行。
2、风险的识别、分析和监控。风险管理的识别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按照风险的分类,从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中找出该系统所具有的风险。
风险的分析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存在及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将会给会计信息系统造成的损失范围与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确定各种风险的重要性,使实施人员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主要风险上,从而使会计信息系统的整体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在进行风险分析时可结合使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风险的监控是指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对风险的发生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跟踪已识别的风险,识别新的风险,保证风险管理计划得到有效的执行,并对突发风险采取适当的策略和措施。
3、风险的应对。风险的应对是指当风险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时,按照事先编制的风险控制计划,采取相对应的风险应对策略,使会计信息系统的整体风险降到最低的活动。通常采取的应对策略有消除风险、转移风险和接受风险,第一种策略表现出人们对待风险的积极态度,后两种策略表现出人们对待风险的消极态度。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财务公司面临的最主要风险。财务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对授信过程中交易对手违约或信用等级下降造成损失的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监测与控制,将信用风险控制在财务公司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从而使风险和收益匹配,并实现经风险调整的收益最大化。
随着我国经济和企业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财务公司行业发展迅速,截止2010年底,经批准正式开业的财务公司107家,相当于1987年的13倍。2010年与1987年相比,财务公司总资产增加了749倍,所有者权益增加了348倍,利润总额增加了12倍。
在财务公司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财务公司信用风险管理能力、管理水平尚处在较低阶段,与业务发展不匹配,值得我们进行认真分析。
二、财务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相比,财务公司信用风险管理有优势也有劣势,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借助集团行政管理职能进行信用风险控制。
成员企业高管层通常由集团任命,对行政命令的执行力更强。在这种情况下,财务公司往往能够借助集团的力量对风险进行控制,在非常情况下,可通过行政命令化解风险。
2、能够控制企业的现金流。
在目前财务公司运营模式下,成员企业现金必须存入财务公司,其现金流完全掌握在财务公司的手中。财务公司不但了解成员企业的经营情况,而且可根据成员企业的现金流情况采取必要的风险控制措施。
3、客户的信息透明度更高。
财务公司与客户之间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而财务公司由于与企业集团千丝万缕的关系,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客户存在的重大风险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优势明显的情况下,其劣势也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受集团影响较大,信用风险规避能力较差。
由于财务公司为集团控股子公司,一方面,依靠集团实现收益和风险控制,对集团的依赖性较强。另一方面,其经营活动往往受集团干预,甚至由集团操控,自身经营独立性较差,对风险规避能力也较差。在经营过程中,当集团的整体利益与财务公司个体利益发生矛盾时,集团可能会通过行政命令强迫财务公司向资信水平差、风险难以控制的成员企业授信。
2、信用风险集中度较高,风险分散手段有限。
按照国家有关财务公司的管理要求,财务公司客户群体主要集中在集团内部,信贷业务在行业、业务、客户方面较为集中,尤其是行业相关系数较高,难以通过资产组合分散信用风险。同时,财务公司与成员企业之间、成员企业与成员企业之间均互为关联方,决定了财务公司关联交易频繁,更加剧了集中度风险。而监管方对财务公司所从事业务的限制,分散风险的手段有限,难以通过多样化投资分散和降低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财务公司风险分散难度远高于其他金融机构。
3、尚未形成利用衍生工具对信用风险进行缓释的机制。
信用风险缓释是指运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对信用风险进行缓释。目前财务公司主要依靠抵质押品、保证等措施对信用风险进行缓释。2010年10月29日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公布的《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创设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其内容包括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等,类似于国际上的CDS。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开始交易,但尚未有财务公司参与。
4、风险补偿措施无法充分实施。
风险补偿是财务公司对于那些无法通过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缓释或风险规避进行有限管理的风险,通过在金融资产定价过程中考虑补偿,即,对信用等级高的优质客户给予适当的优惠利率;而对于信用等级低的客户可以在基准利率上进行适当上调。
由于财务公司与银行存在业务竞争关系,财务公司自身也以服务于集团为业务目标,故其定价水平往往大大低于银行,通过风险补偿措施消化风险的效果被弱化。
5、风险控制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财务公司风险管理主要依赖集团进行,导致财务公司自身风险控制意识薄弱,风险管理水平低下,风险管理技术落后。
(二)信用风险形成的成因
1、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影响经营决策的独立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财务公司尚未吸收战略投资者,其股东主要为集团成员单位,从形式上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实际受集团操控,经营的独立性较差,难以按照实际需要控制信用风险。
2、客户范围的限制导致授信集中度风险较为突出。
篇5
1.1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更快发展的基石。是指依靠现代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能够用财务语言表述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数据分析、控制整合等一系列专业的手段,指导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为前提。通过智能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专业的软件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快速的信息化转型。
1.2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1.2.1信息同步化。互联网技术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信息的同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领料、加工、销售等环节产生的信息能够实现联网同步,从而实现企业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信息的趋同。
1.2.1管理链条化。在生产高度自动化的时代,企业的管理也应当及时调整,以适应生产管理的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落后的管理往往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管理人员应该更多的从企业整个生产销售流程角度出发,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资金、物资等一个方面,进行资源的配置。
1.2.3资源集约化。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打破了企业原有的相对固定的管理组织结构,而是根据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情况,物尽其用,形成网络化的管理体系,大大减少了传统财务管理的中间环节,降低成本,达到信息更新快、反馈及时的效果,更有利于企业信息使用者进行财务预测、财务分析以及财务控制。
2.风险控制理论
2.1风险控制的内涵
风险控制,即企业管理者通过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消除或者减少可能导致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以降低企业应对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面对的风险有很多,主要包括技术风险、环境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财务风险等。企业风险影响其价值创造与保持。为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对其面对的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
2.2风险控制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风险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风险保留等。一个企业采用什么样的风险控制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风险偏好类型以及企业所在的行业特征。一般而言,高风险意味着高收益,当企业管理者为风险偏好型时,往往会接受风险以获取更大收益;而风险厌恶型的管理者会拒绝风险从而放弃部分由高风险带来的可能收益。
3.财务管理信息化对风险控制的影响分析
3.1 传统审查制度的功能被削弱
在传统的管理机制下,企业物资的每一次转移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把关,企业财会人员的权限被严格划分开来。信息化打破这一传统的管理模式,大部分的会计信息和原始数据都由计算机直接输入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审查制度就不能完全发挥出其原有的职能。如果系统设计不佳,其出现的错误或披露很难被发现。
3.2 对计算机系统安全系数的要求大大提高
在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企业主要依靠相关人员签章等明确经济责任,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下,业务记录只要通过登陆密码、操作权限、操作日志等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计算机系统安全性与稳定性的影响。
3.3有利于企业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
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其生产经营过程数据的实时更新。在完善的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企业各部门员工能够更加及时的获取他们在风险识别、风险预测、风险规避等方面需要的信息,有利于企业风险控制的顺利实施。
3.4借助信息系统实现实时监督
借助自动化办公系统,依靠完善的计算机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实时监督,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通过即时监控,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尽早意识到其生产经营链条中存在哪些缺陷,并由此判断这些缺陷可能导致哪些后果,进而指导企业管理者采取相应措施应对风险,达到将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的目的。
信息化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结果。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企业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控制机制等都要进行不断变革,以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信息化是企业原有的组织结构所能够发挥的作用逐渐削弱,管理人员越来越依靠信息系统进行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另一方面,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组织与经营模式,对企业风险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此,企业必须将利用互联网与自身经营现状结合起来,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使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真正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勇.信息时代财务管理信息化创新研究[J].黑龙江对外 经贸,2010,03:148-150.
[2]王棣华,李攀.信息化会计系统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及 其完善[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15-17.
[3]于光梅.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问题及策略[J].会计之友 (下旬刊),2010,07:96-97.
[4]陈朱炎.浅议企业财务管理与财务管理风险控制[J].现代 营销(学苑版),2014,01:22-23.
篇6
一、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财务风险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从而有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主要特征表现在:一是客观性。即风险处处存在,时时存在。也就是说,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无法回避它,也无法消除它,只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应对风险,进而降低风险。二是全面性。即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在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均会产生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企业资金运动的各个环节。三是不确定性。即财务风险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四是收益与损失共存性。即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反之收益就越低。从资产负债状况分析财务风险。
二、引发财务风险的原因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既有外部环境影响,也有内部原因。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法律环境、社会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它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产生的巨大风险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所以作为企业最需关注的应该是内部原因,新的经济形势下,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因素很多,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管理层及财务人员风险意识缺乏
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管理层和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把生产搞好了有生产订单,有经营利润,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不少中小企业往往将会计与财务职能划分不清,没有建立对财务活动进行风险预测、识别、分析与控制的专门机构,简单地要求会计部门承担财务预测、分析职责。甚至在许多中小企业中,一些对防范财务风险应该承担责任的财务人员由于长期以来在思想上受财务制度的束缚,很多企业财务人员风险意识落后,尚未树立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际机会成本等科学概念。
(二)经营决策失误、资本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经营决策、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财务决策失误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可行性分析,主观臆测严重,重大事项不经集体决策审批而个人单独决策。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资金运动各阶段、各种形态的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不合理,导致了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甚至发生资不抵债。
(三)企业内部控制、监管体系不健全
我国不少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管理部门的约束机制不到位,审计监督乏力,甚至缺少必要的内部监控体系及制度,在资金管理、使用及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
一项对2009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小企业的调查表明,大凡企业风险管理好的,重风险预测、风险评估、风险防范建设的企业遇到的风险就小,财务损失少,企业倒闭的也少。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使自身内部环境处于最佳状态,并且适应外部环境,坚持用财务核心指标来衡量企业财务状况,明确自身的财务优势与财务劣势,扬长避短,以充分实现企业目标,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壮大。
三、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方法
财务管理在企业的各种管理中处于战略核心地位,对财务风险的认识、防范和控制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无论人们的心态是稳健还是进取,都应该树立风险观念,研究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现着重从以下几点来谈谈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一)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系统
面对各种各样的筹资方法,企业应当克服片面强调财务安全、过于依赖权益资本筹资的保守倾向和片面追求低成本、忽视财务风险而过度举债的倾向,建立科学合理的偿债机制,调整好经营杠杆系数和财务杠杆系数,综合权衡各种筹资方式的成本与风险,使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最低化,达到最优资本结构。比如对企业集团而言,一是培育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降低企业的间接融资(如银行)比重,扩大直接融资(如上市)比重,是解决企业“资金饥渴症”并降低经营风险的有效选择。二是应注重集团的内部资金融通。成员企业不得擅自向外筹措资金,做好内部资金的调剂,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的安全性。三是集团总部应确立合理的资本结构。在负债总额、期限结构和资本成本等方面应考虑实际现金支付能力,或通过预算方式协调现金流入与流出的匹配关系,科学规避融资风险。
(二)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1.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建立短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首先是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主要是通过现金流量分析来完成。通过现金流量分析,可以将企业动态的现金流动情况全面地反映出来。应收款项、应付款项及存货项目中的任何一项失衡,均会引起企业危机,可将这三个项目作为短期财务风险的警源。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2.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从根本上讲,企业发生财务风险往往由于举债等导致的,对企业而言,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从综合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即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方面入手防范财务风险。
从资产获利能力分析,监测的指标有:总资产报酬率,表示每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能力;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每耗费一元所得利润水平越高,企业获利能力越强。
从偿债能力分析,监测的指标有:流动比率,该指标反映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该比率越高,偿债能力就越强;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息越多,同时财务风险也越大。
从经济效率分析,监测的指标有:反映资产运营指标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与产销平衡率。
从发展潜力分析,监测的指标有:总资产净现率=平均总资产;销售净现率;股东权益收益率。
(三)提高综合管理水平,控制财务风险
1.筹资决策管理
筹集资金,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筹措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财务活动。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不仅要看资金成本的高低,而且要看投资效果的大小,把握负债经营的度。为防范筹资风险:首先,筹集资金必须考虑资金成本的高低,以资金成本作为标准评价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其次,要把握负债经营的度,把资金成本与财务风险结合起来考虑,虽然银行借款的成本低,但财务风险大,只有在全部资金利润率高于负债资金成本率的时才能进行负债经营;再次,要优化资金结构,避免长、短期借款比例过大;最后,要多角度筹资(如吸收本企业职工入股),分散财务风险。
2.长期投资决策管理
投资风险是由于投资活动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共同影响,而使得实际投资结果与预期收益之间的不一致。
长期投资的特点是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风险大、投资报酬率高。由于长期投资涉及到大量资金的投入,并在较长时期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持续影响,所以在决策过程中,除了需要认真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以外,还应从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上着重评价投资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搞好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对投资项目的评价必须考虑时间价值和资金利润率的变动;理智投资,防范投资风险;加强经营管理控制、减少财务风险防范财务风险。
3.应收账款管理
应收账款管理是企业赊销的结果,保持一定数量的应收账款一方面可以增加销售减少存货,另一方面增加了应收账款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坏帐损失成本。因此,必须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控制财务风险。
第一,赊销时不仅只看用户的资本和抵押品有多少,更要看其变现能力和实际价值,减少坏帐损失。
第二,对有能力偿还,经数次催款仍以各种理由为借口长期拖欠的赖帐者,应提请诉讼,依法收帐。
第三,建立坏帐损失的责任追究制度。对盲目赊销,催收不力的部门和个人要区别情况追究经济责任。
第四,企业在加大催款力度,奖励催款有功人员的同时,要权衡收帐费用和所减少的坏帐损失,调整催款方法。进行帐龄分析,制定收帐政策,控制坏帐损失。财务人员应定期编制帐龄分析表和收帐费用清单,为领导提供收帐信息和决策依据。
第五,赊销时必须详细调查了解用户的品德、能力,只对那些守信用、有能力的用户赊销,而不能单纯地为增加销售减少存货而赊销,预防坏帐损失。
总之,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因此,建立预警机制、采取风险策略、提升管理水平,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重视财务风险防范,对降低和化解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汤谷良.高级财务管理[M].中信出版社,2006,10.
篇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行业地位越来越重要,大量的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国内银行面临竞争更为激烈的环境,自身各种问题突显,其中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尤为突出,做好信贷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银行市场竞争力。在信贷风险防范方面,主要有定性分析、财务指标分析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于基层支行识别和防范信贷风险最常用的技术手段就是财务比率的分析。财务比率分析是指当银行收到企业贷款请求时,银行要针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考察,来判断企业未来的偿债能力,从而来判断是否发放贷款。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潜力和还款能力是评判贷款安全性的重要因素,财务分析在为银行提供信贷决策时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要识别财务分析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发挥财务分析作用的方法。
企业财务分析是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情况等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判断借款人财务风险和偿债能力的大小,以便为银行信贷决策提供依据。财务分析是商业银行信贷客户经理和授信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但是长期以来专业人士都将财务分析仅仅局限于企业财务会计报表本身,然而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现实经营状况,在实际运用中就会出现财务分析结果对于信贷风险管理指向不明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财务分析的作用。
2.财务分析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2.1数据来源方面
1.财务数据不够全面
财务报表当中所反映的信息并不能体现企业整体的经营状况,对运用财务数据得出的信贷决策产生影响。企业的财务报表一般只能体现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信息,许多不能货币化计量的企业信息并没有在财务报表中体现出来,而这些具有重要作用的非货币化信息也客观存在于经济系统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包括企业的背景信息、技术革新、研发能力、资源利用情况等,这些非货币形式的信息可能对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更大,因此会影响银行的信贷决策准确性。
2.会计估计的存在及会计处理方式不同
一方面,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是会计人员根据经验估计计量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某些数据不能做到很准确,如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等都含有主观估计的成分。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造成了不同的企业计算得出的财务指标不一定具备可比性,从而导致最终分析结果的不同。包括在存货计价法、折旧的提取、坏账处理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3.报表粉饰或舞弊带来的信息失真
在我国二十多年的公司发展历史中,尽管政府一直在打击各种腐败问题,但是会计造假仍然是一个普遍现象。企业财务人员利用现行的会计法规的缺陷和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会计信息的操纵,包括伪造虚假的经济业务来编造虚假的财务报告。而企业往往会美化或粉饰会计报表,而注册会计师在当前执业环境中可能存在专业能力不足以及与管理层合谋的可能。因此,提供的财务报表很可能是为了迎合银行的需求,在指标上达到银行信贷要求标准。所以,基于企业财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进行的财务分析结果就很难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进而银行对于其的贷款审批就存在极大的风险。
2.2 财务分析方法本身存在的问题
1.指标分析方法比较机械
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是依靠各种指标的计算,有相对固定的模式,而不同的企业千差万别,用统一的方法套用不同的企业,实际上削弱了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揭示。每一个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特点,即时是相同行业中的企业,也不会完全相同。如财务报表中体现营业收入没有增长的问题,对于某家企业而言可能是销售数量增加而销售价格减少带来的;而对于另一家企业来说,可能只是单纯的销售数量减少。所以即使不同的企业从报表数据上反映的是相同的问题,但是其原因却各有不同。所以单一的指标分析很容易造成指标类似企业得出差不多的结论,这给银行在信贷风险分析的时候很可能会提供错误的依据。
2.财务报表以历史成本为基本原则
财务分析提供的数据是过去一段时间内企业经营成果的反映,较少体现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的发展,因此在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与财务信息时存在缺陷。银行信贷风险主要关注的是企业未来偿还贷款的能力,而财务分析的对象是企业过去发生的经济活动,其对于未来企业的财务状况的预测价值明显削弱。单纯从过去的数据指标分析中来预测或判断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比较困难。比如当前会计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这使得在此基础上的财务报表难以反映企业现时财务状况。例如,当通货膨胀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货币性资产实际购买力在下降,资产的低估会导致企业成本偏低,收益虚增,进而导致收入与成本的不配比。
2.3财务分析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缺少
现实中,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与评价通常是由报表分析者来完成的,然而,不同的财务分析人员对财务报表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对于财务分析理论和方法的深度和广度都存在着差异,理解财务分析计算指标的结果就会有所不同。不少财务分析人员缺少基本的业务素质,对相关的业务知识缺乏,或者所掌握的知识已经过时,对会计相关准则及制度认识不够,专业能力缺乏,明显无法符合岗位需求,大大降低了财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而在进行财务分析活动中,分析人员在是否授信中一定程度上会取决于自己的主观判断,如果缺乏实践经验,就很可能出现偏差,这样容易会影响财务指标的分析结果。
3.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的对策
3.1全面谨慎的收集并审阅财务及其他非财务信息
企业的非财务信息包含企业内部非财务信息和企业外部非财务信息,内部非财务信息主要是内部控制及其生成的相关记录。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分析来判断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与公允性。而企业外部非财务信息包含了宏观经济环境、行业背景、企业经营环境等等。外部的非财务信息大多与企业的经营风险有关,增加了管理当局粉饰财务报告的可能性。有效财务报表分析不能仅仅就报表数据分析而分析, 企业大量的投资于顾客、供应商、员工、流程、科技创新等,这些都无法从财务指标中评估,应从企业的行业背景、产品和服务质量、技术目标、市场份额、潜在发展能力等方面来解释报表数据,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企业,解读会计数据,只有将报表分析与企业所处的环境、行业、竞争以及管理层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等结合起来,报表分析的结果才较为客观和准确。
在企业会计舞弊问题方面,主要从企业自身出发,联系工作实际,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授权审批、资金管理、岗位控制等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在货币资金、采购及付款流程管理、销售及收款流程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实物资产管理等具体业务中,完善的内部控制,从根源上减少企业的违法行为。
从社会层面来讲,建立健全全方位的外部监管体系。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作为民间监督手段,在审计过程中负有发现的责任,要从会计舞弊的根源审查,发现舞弊风险,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指南,因此其在外部监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相对比较强势的监督方式就是政府监督,将政府监督和民间监督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社会监督例如舆论监督也可以发挥其他的监督手段难以发挥的作用。
银行在信贷监督过程中,需要提前做好风险预警,
及时做好风险评价,预先确定信贷不良企业名单,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办法。重点关注企业的重大体制变革、财务状况、重大的投资活动、以及企业内部的关联方交易等。不同的企业客户采用的不同的信用和债券评级,要采取不同的贷后检查的方式和频率,并将发生的重大变化情况录入信贷系统。
3.2对于财务分析方法本身存在的问题
银行不能通过呆板的计算方法来得出财务分析的结果,要透过财务分析当中所包含的内容,从企业财务、经济、发展各个角度研究财务信息。不同的分析目的应选择不同的指标进行分析。对于信贷风险管理目的下的财务分析,与银行自身的经营要兼顾流动性、安全性及盈利性。针对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应选择不同的分析重点,在企业成立初始,重点分析收入增长和自由现金流量以及其他非货币财务指标;成长阶段侧重于资产结构和收入增长方面;成熟阶段分析资产收益率和现金流量等;而在衰退阶段,重点分析其现金流量。在考虑企业短期偿还能力时,要着重关注企业的现金流量,而长期偿还能力中,则要重点关注企业的利润,只有足够的利润才能让企业持续生存下去。
3.3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素质
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灵活利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之间的基本关系区分财务报表的真假,切实增强自身实战能力,有效防控信贷风险。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及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使得财务分析人员面临很多从未学习过的知识,为了更好的发挥其在信贷风险问题发现及解决上的作用,需要不断提高分析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风险意识,增强风险敏感度,准确掌握财务报表中数据背后所反映的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并结合非财务信息,从根本上改善分析人员在财务分析中的分析及判断能力。财务报表分析的结论通常具有主观性,面对同样的指标,一些分析人员取值和算法都会有区别,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含义都存在差异巨大。因此要不断提高分析人员在判断这些企业是否授信自身的认知和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财务分析人员的职业道德,增强其爱岗敬业的精神以及使命感,坚持社会道德底线。对于银行而言,在对财务分析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兼顾其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针对于优秀员工提供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而对于违犯职业操守切业务能力低下的人员要施行相应的处罚。如此才能让员工在信贷审查中产生危机意识,保持警觉,尽可能在源头上防范信贷风险。
财务分析是各大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评审的基本依据,帮助银行在信贷实践中不断地提高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分析结果直接关系到企业和银行的利益,因此在信贷管理工作中,应该正确运用财务分析技术,从而进一步降低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邱伟年,李超佐:非财务指标评价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6(6)
篇8
一、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采用数据库、网络通讯等工具,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其他设备等资源,对业务活动中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能提供会计管理、分析、决策所需信息的系统。网络会计是对会计主体发生经济事项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进行核算和监督,以求达到管理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会计目标的现代会计模式。从实质上来说,网络会计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
二、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
会计信息系统风险是指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运行、维护直到系统报废的全过程面临的风险。在网络会计环境下,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从而使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更易受到威胁,更易导致网络会计信息的失真。由于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处理的分散性、数据的共享性,极大地改变了以往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环境,产生了新的风险。
(一)软件技术和系统故障带来的风险
目前,很多国产的电算化会计软件已得到较大发展,但仍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如:由于会计信息化下进行数据更改的无痕迹性,不易发现存在的问题。系统故障风险主要可分为:一是系统开发和设计风险,如系统开发过程中技术不成熟或开发人员会计知识了解不足等;二是系统运行风险,即计算机硬件的毁损、丢失以及软件运行过程中的风险等。要提高会计核算软件的通用性和实用性,可对购入的商业化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并通过接口和系统集成的办法克服二次开发软件和商品化软件不能共享的缺点。
(二)内部控制弱化引起的风险
由于内部控制弱化,使得财务数据更易被控制和操纵,主要表现为授权控制下降、不相容职能分离和职责分工的重要性下降以及凭证、账簿的作用弱化。
(三)缺乏监督审计引发的风险
由于电算化会计制度的不完善,大部分会计核算软件可审性极为软弱,因而给审计工作带来许多困难。现有的会计核算软件缺乏设立明晰的审计线索的设计思想,不能保证审计部门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计监督。
(四)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是指会计信息系统数据被破坏、丢失所带来的风险。其主要可表现为:软件系统的安全缺陷、篡改或非法调用程序的风险以及网络隐患。
三、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
会计信息系统控制是指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正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提高会计信息系统运营效率,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利用各种手段和技术,对会计信息系统实施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主要从组织控制、操作控制、资源控制、档案控制、环境控制和审计控制等几方面着手。
(一)组织控制
组织控制是将组织作为控制的对象和手段,通过建立起具有控制能力的组织结构、采用满足控制要求的组织流程、构筑认同和重视控制的组织文化,达到控制的目标。组织控制是其他控制实施和发挥作用的基础。会计信息系统的组织控制应该包括进行合理的职责分工、设置满足控制要求的组织流程等方面的工作。
(二)操作控制
实践证明,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否则,失去制约的权力极易导致舞弊。操作控制主要是建立和实施操作管理制度,对系统使用、操作规程和会计业务处理几方面做出规定。操作控制中首先应该强调系统使用和管理的计划性。其次,要重视操作日志。操作日志是操作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对日常系统操作情况的最基本、最全面和最详尽的反映。第三,操作控制中除了要求各类操作人员按照制度规定操作系统外,还应该强调员工的责任、能力和可信赖程度。
(三)资源控制
会计信息系统的资源控制包括硬件资源控制、软件资源控制和数据资源控制。
硬件设备本身的控制措施一般由设备生产厂家固化在设备中,它能自动查出某些类型的错误,而无需程序或操作人员输入任何特殊指令。会计软件操作系统的资源控制措施因不同软件而不同。要提高会计核算软件的通用性和实用性,努力使会计软件的运行环境向更高领域发展。数据资源控制的重点是数据库的管理控制,在操作系统中建立数据保护机构,调用计算机机密文件时应登录户名、日期、使用方式和使用结果,修改文件和数据必须登录备查。
(四)档案控制
档案资料控制主要是确定档案、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包括档案保管制度、档案存取制度、档案作废制度)两方面。为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除了加强磁介质档案保管的防护措施外,如防磁、防潮、防火、防尘等,还应实行双重保管,即纸质档案和磁介质档案分别保管或磁介质档案备双份保管。
(五)环境控制
加强设备环境控制,其控制措施主要包括:采取防火、防水、防磁、防震、防掉电、防高低温等措施,定期对硬件进行测试,安装防病毒软件等;另一方面建立多级存储机制――设置财务软件系统自动备份系统,并实行管理员定期集中备份和账套主管的日常备份制度。
(六)审计控制
网络会计的发展必然要求计算机审计要跟上它的步伐。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发展除了要有必要的法制保障外,还有赖于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和审计技术的不断创新。计算机审计根据计算机审计准则,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程序,对会计电算化环境中的计算机硬件和财务软件的安全、可靠、稳定、合法、管理等方面进行审计。
网络会计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更加隐秘。因此风险的防范及规避的难度更大。针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及成因,加强内部管理与控制,积极采取正确有效的防范措施,进行严密监督与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小会计系统的风险,把风险控制在最小程度,这是一个任重道远、时刻不能松懈的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海林.试论会计信息系统运行阶段的风险与控制[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9(1).
篇9
财务监督;预警信息系统;医院管理风险;应用性
随着我国卫生改革的的不断深入,以及国际一体化市场进程的加快,医疗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其运行风险也在逐步加大。加上现阶段我国部分医疗决策者管理素质、水平的弱智,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如果不能有效规避与防范各种风险,可能使本已发展滞后的医院陷入更为严重的危机。财务危机常表现为一个渐进积累转化的过程,建立财务监督预警信息系统(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system),通过对敏感性财务指标风险的监控,能够有效地发挥监测预警作用。
1 财务监督预警信息系统的建立
医院财务预警是在广泛拥有财务信息数据的基础上,以财务指标体系为中心,通过分析、监测、预测财务指标,准确客观反映医院经营情况、以及医院财务状况,及时对医院各环节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经营风险发出预警信号,以便及早采取防范措施,以规避医院财务危机的发生。一个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应该具备信息收集、预知危机、控制危机三大功能。通过收集与医院相关的国家政策、行业动态、财务经营状况,进行合理的比对分析,从而作出是否预警的判断。一旦发出预警信息,医院决策层就应采用必要的手段,以便及时化解财务危机,防范财务风险。
2 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财务监督预警信息系统应用性
2.1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财务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基础
预警与监测相辅相成,两都互为依存。因此建立有效的财务监测和预警系统,首先应仔细分析系统内环境、目标、结构、功能以及环境、目标、结构、功能与监测和预警系统之间动态关系,加以科学的理论考证与实证分析,设计出合理的财务比率指标并慎重选择。预警指标的选择原则上应保证指标灵敏性、有效性、超前性、稳定性。灵敏性就是财务比率指标可以准确反应出财务运行的主要方面;有效性和超前性就是选择的财务比率指标既能反应出当前的财务状况而又不受期影响;稳定性是指选择的财务比率指标在不同状态下,其变化幅度、预警标准有相对稳定的可执行性。
2.2建立监测预警信息分析责任报告制度
通过对敏感性财务指标的监测与分析研究,财务经营监测预警系统将对医院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作出预警判断。通过对经营运行过程的有效监测,及时判断当前医院经济运行状况,从而作出目前医院财务状况属于何种景气状态、以及即将面临的景气状态,如果发现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危机,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就会通过对财务比率指标的比对,查找诱发财务风险的根源,建议医院决策层制定相对应的干预措施,以预防经营财务状况受到进一步恶化。相对而言,资本、负债资产、投资方向是整个监测预警的重点,目的在于有效优化医院经营结构,使其运营保持在一定的可控范围内。
2.3构建财务监测预警指标
医院财务经营活动实际上表现为医院与外部环境间的人员、资金、物质、信息的一种互动交流,而表现于财务报表上主要为医院资金运动。而医院的资金运动的主要反映形式就是医院编制的会计报表,这也成为监测预警系统的主要数据源。因此构建合理有效的财务监测预警指标就显得成为必要。常见的医院会计报表包括医疗收支明细表、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药品收支明细表、科室成本核算效益表、基金变动情况表、现金流量表、损溢表等等。承担起监测预警系统中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资产保值增值能力等预警功能。
获利能力预警指标在医院主要包括毛利率、利润率、所有者权益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反应出医院正常获利水平;偿债能力预警指标常应用的有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已获利息倍数、资金安全率、安全边际率等等,为偿债能力的一些量化评价指标;营运能力预警指标包括应收医疗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等。 应收医疗款周转率大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出医院的变现速度和管理效率,存货周转率实际是指货品的周转时间,一般意义上来说,周转时间越短,医院存货管理能力就越高,但也存在另一种可能,由于医院流动资金过少、或资金严重不足,导致存货水平下降。因此应结合市场变化、医院实际保持合理的存货周转率。
3 结论
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运营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涵盖了资金筹集、使用、分配、清偿等各个方面,财务管理机构以及规章制度的建立、财务计划的编制、财务资金的筹措、使用与监管等等都属于医院财务管理的范畴。作为医院财务部门,应承担起执行者与实施者的角色,建立有效合理的财务监督预警系统,也是责无旁贷的工作,而加强财务监督预警信息系统对降低医院管理风险的应用性研究,不仅能够有效构建预防财务风险的屏障,也能够极大降低医院管理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伍大春.医院经营创新投资与财务风险思考.中国卫生经济,2002,21(8):39-40
[2]黄少瑜,肖昱华.加强和规范医院财务管理促进医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J].中医药管理,2009,8:729-780.
[3]方鹏骞,张佳慧,董四平.非营利性医院资金运营效率和财务风险评价[J].中国医院管理,2010(3):15-16
[4]赵晋艳,孙培生.现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及改进意见[J].会计之友, 2008(23):24-25
[5]韩琼.股份制医院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J].财务通讯:综合(中):2011,11:150-151
篇10
一、建设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所存在的问题
无可否认的是中国建设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走在各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前列,其市场占有率,发展前景以及品牌忠诚度,都位居国内商业银行第一,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建设银行在个人信贷业务中的发展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首先是个人信贷的规模低,只占到建设银行总贷款额的26%,其次是风险管理的防范的矛盾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建设银行长远发展的一大因素,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个人信贷中用户的信用度与建设银行在风险的控制能力上比较弱,产生许多坏账、死账,给建行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蒙上了阴影。截止2012年6月,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为704.17亿元,占到资产总额的1%,虽然有不良贷款率有所减低降低,但是不良贷款总额依然位居四大国行第一,在经过多方面的资料收集,分析得出,中国建设银行在个人信贷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反应在如下几个方面:
贷款前的调查。许多建设银行的客户经理为了达到销售业绩,往往放松对客户的贷款前的调查,其具体表现为:一是贷款用户所提供的财产信息失真,目前,许多个体户以及自由职业者在上建设银行提供一些收入证明时,普遍存在信息失真的现象,由于评估这些客户的资产缺少可行性以及确定性;二是行业中缺少专业的个人资产调查机构。由于我国财产不透明制,导致许多财产资料资料难以评估,例如家庭的资产负债情况,家庭税前的经济效应,个人的对外负债情况以及其它的个人资产的详细数据,这些情况都因为我国只有抵押机构,而无个人资产评估机构,变得非常难。
个人信贷业务的手续繁琐。每一个进行个人信贷业务的客户都会经过无休止的等待与资料的审核,以及贷款金额的减半、抵押范围的狭小的情形。目前,抵押物仅限于房产,对于大多数贷款申请者来言,这太局限性了;建行内部没有对抵押物的资费进行统一的规定管理,造成各地收费混乱;抵押物得登记时间过长,这些严重影响贷款者申请贷款于还贷的积极性。
客户的信贷档案缺乏管理。中国建设银行是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众多的用户,其资料完全可以进行一个系统、统一的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客户信任度的等级评分。但是建行没有利用好这些资源,各地各自为战,许多客户的档案资料被舍去,以致在个人信贷业务中,建行承担着巨大的风险。
二、建立健全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的预警机制
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会一路伴随经济的成长向前发展、变异或者进化,它会利用商业银行体系所存在的各种露洞,综合各种因素,引发商业银行的损失,同时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具有不可预测性、扩散性,它所造成的损失也是多种多样的,会重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运行。对此,商业银行建立健全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的预警机制,对于预防风险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的构想如下:
1.注重早期的预警信号。运用早期的风险预警信号的识别,将能够及早的发现与预测银行贷款中问题、发展方向,进行精确性的预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放贷机构、管理人的财务见不健全,三项的资金所占有的不理性,其营销网络上的不健全以及企业的财务运行、社会声誉等等。对于这些企业早期的预警信号的发生,是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模式,有时表现单一、有时表现为短期、有时为长期的,对此建行的放贷部门以及管理负责人应当敦促具体操办人进行时时监督、观察,有效、冷静地分析其预警信号,这是在风险识别体系上是非常重要的。
2.个人信贷的风险防范的分析的建立。在贷前中的个人信贷的风险防范的措施中,是建设银行的风险分析的中心。建设银行对于风险分析的具体措施有财务上的分析与非财务上的分析。财务上的分析,此时的财务上的分析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求核实申请贷款客户的真实、有效以及全面的财务信息。由于我国在这方面一直做得不太好,有些企业、个人为应付财税、工办以及银行采取三套不同的方法,对此,一方面要求健全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来规范这些不合理的现象,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非财务上的分析。依据西方的一套理论观点,非财务上的因素主要是通常所说的借款人在行业风险上的因素、经营管理上的风险因素、自然环境上的因素以及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上的因素。
篇11
(二)集团企业财务风险概念及特征 在财务风险定义的基础上集合集团企业特征分析“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概念,即集团企业在整个集团的财务活动中可能面临损失的风险,由于集团公司的利益风险共担性,因此这种风险既包括集团母公司的财务风险,也包括各成员企业的财务风险。由此定义进一步分析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有如下几方面:(1)不确定性。集团财务活动所产生的效益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受集团各相关层面因素影响,导致实际收益并不会同预期收益完全吻合,甚至没有收益造成亏损;(2)可控性。通过对风险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论证,可以采用前瞻性的方法控制和预防集团企业财务风险;(3)关联传导性。这是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特有的特征,由于集团企业是由众多独立法人企业组成,虽然各法人企业有各自相对独立的财务体系,但是他们却通过股权等方式形成一个利益统一体,一旦其中一个成员企业出现财务风险,就会不可避免地传导到其他企业成员,从而形成连锁反应甚至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整个集团的财务运营安全。
二、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影响因素
(一)集团企业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筹措资金中由于政策环境或者偿债能力不足导致的融资困难或者债务违约风险。具体到集团企业,融资风险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面:(1)母公司及子公司之间存在频繁的融资活动,当借入一方出现财务运营困难导致无法按时偿债时,会使出借公司资金运营出现问题,由此产生传导联动,给整个集团财务状况带来风险;(2)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会作为担保方为集团成员企业进行第三方融资担保,一旦资金贷入方的财务出现困难,担保方同样会受到牵连,由此给集团带来财务风险。
(二)集团企业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对项目进行投资时,由于对影响因素及突发状况预估不足或处置不当导致的预期收益同实际收益之间的偏差。具体到集团公司,同样需要分两个层面论述:(1)集团管理层投资决策风险。因为集团企业是以母公司统一制定规模化战略作为发展手段,一旦母公司管理层投资决策失误,则会给整个集团财务状况带来巨大风险;(2)由于母公司及子公司之间存在互相持股关系,股票也是一种投资方式。一旦发股方运营不善,则持股方也会面临收益不足或投资亏损的风险。
(三)集团企业财务运营风险 是指企业原料采购和成品销售过程中出现的财务活动风险,如应付账款资金不足、库存积压、应收账款逾期无法收回等。由于集团企业各成员之间存在生产、流通及销售的业务往来,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发生风险,如一方成品积压无法变现,则会给产品链条上的所有相关企业带来一定财务风险,进而影响整个集团的财务安全。
(四)集团企业收益分配风险 这一风险对集团企业财务安全影响尤其巨大,同样分两个层面阐述:(1)由于集团企业各成员之间属于统一的战略体系,利益风险共担,有时为了整个集团的战略发展,其中子公司会牺牲自身利益推动集团目标达成。此时集团母公司就必须要做好利润在各成员企业间的合理分配,由此确保整个集团各企业成员间的高效合作,目标一致,否则会导致企业成员各自为战,甚至使整个集团人心涣散;(2)集团企业的利润分配应确保资金利用的高效,“好钢要用到刀刃上”,避免利润分配后的资金闲置和浪费。
三、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一)集团战略下稳健原则 这一原则一方面要求集团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时,要本着整个集团的利益制定财务制度规范和战略规划,另一方面集团的财务活动,尤其是投资活动,一定要充分评估项目的风险收益比,并在具体分析时更倾向“风险”层面因素从而做出决策,这是确保企业长远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尤其对母公司在制定关乎整个集团的战略决策时,尤其意义重大。
(二)价值最大化下风险适度原则 市场经济活动一定程度上属于风险活动,同时企业从事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集团企业在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和竞争力、确保企业获取最大利润的前提下,应充分评估自身风险承担能力,在适度的风险范围内进行经济活动。既要考虑各成员公司的风险适度,也要考虑整个集团的风险适度,由此确保整个集团企业的财务安全;
(三)层级控制下权变原则 集团企业应该发挥其规模优势及资源优势,充分分析各个财务影响因素的性质及程度,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风险预警系统;分级管理架构;监控审核流程。同时这些体系并非一成不变,应在具体实施中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完善风险控制策略,由此最大限度地控制集团企业财务风险。具体到集团企业财务风险影响因素及管理体系原则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图1表述。
四、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内容
(一)财务风险定性识别 即集团企业对财务活动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的定性判断,运用预测学等相关知识从客观环境因素和主观管理因素上分析各因素对财务活动影响的性质,为集团决策做出初步的指导。依据以上集团企业财务风险四大影响因素,可以通过表1所示的矩阵表格方式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定性识别。
表1中,对于面临着高概率、高风险的财务活动,一定要本着稳健运营的原则进行坚决否决。而对于其他性质的风险,则分别依据风险层级采取不同应对策略:完善对策,即确保有完善的对策可以控制和规避此类风险,否则取消项目;专门对策,即需要对风险因素制定详细的解决方案,并跟踪实施,必要时调整项目策略或目标;需要预防,即需要制定对策对风险因素加以预防和控制;有条件预防,即保证项目顺利运行的前提下,对风险因素进行预防。
(二)财务风险定量评估 在定性识别的基础上,对每种可能造成财务运营风险设置指标进行定量分析,通过统计学、概率学等数学方法对数据及模型进行评估,便于集团决策的价值权衡。结合四大财务风险影响因素,可以对企业财务风险定量评估指标做如下设计:偿债能力指标、获利能力指标、资产运作能力指标。这三大指标又可以细分为具体的指标体系,具体可以通过图2对财务风险评估指标进行设定及评估。
下面引述2013年某大型集团公司的财务指标具体说明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应用。
从表2中可以看出,某集团公司资本实力雄厚,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不足之处是产品获利能力极低,甚至出现亏损,而资产运作能力则处于一般水平。由此可以评估该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主要集中在投资风险的获利能力上,因此应该对投资风险加以重点防范及改进。同时该公司的优势在于负债能力,说明该公司有足够的资本及信贷授信,应予以充分利用,大胆进行技术升级或新产品开发方面的项目投资。
(三)财务风险预防 集团企业在做出决策之前,充分参考财务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估结果,结合自身的财务运营状况及风险承担能力,对项目可行性以及项目实施方式进行决策,选择适合集团发展的项目,以及适合集团特点的项目运作方法。
(四)财务风险控制 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通过严格的内控制度确保项目运作的合规性,防范突发风险,同时根据环境和风险因素的变化,及时调整项目发展策略,确保风险可控。
以上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内容同样可以通过图标的方式表达如图3。
五、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本文引述两个具体的案例分析集团企业在战略发展项目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笔者选定两家案例主体“长虹集团”和“联想集团”有共同的特点:(1)同为电子行业,同是所在行业的领军企业;(2)同在本世纪初国内市场发展遭遇瓶颈,急需拓展新的战略发展模式,开拓国际市场资源;(3)同是21世纪初的投资项目和财务活动。以上共同点更加能体现出本文研究的主旨,两个相似的集团企业由于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实施上的差别,最终导致两个项目截然相反的结果。
(二)案例一 长虹集团进军国际市场巨亏案。长虹集团是我国大型家电企业集团,主营彩电业务,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间得到充分发展,集团实力位居行业领先地位。然而随着电子行业的飞速发展和电子产品市场日新月异,长虹集团的国内市场销售业绩遭遇了极大压力。在这一背景下,长虹集团决定调整集团发展战略,开拓国际市场。之后在没有对合作伙伴的财务资信做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即同美国进口商APEX公司签订协议,并于2001年开始向APEX公司销售贴牌彩电。然而自2001年到2004年的4年间,APEX始终以各种借口拖欠长虹集团货款,最高拖欠货款高达38.38亿元人民币,占长虹集团总应收账款的96.4%。高额的应收账款风险直接导致长虹集团遭遇巨大财务危机,不得已于2004年年底宣布亏损财报,并拟对APEX公司的应收账款46750美元做坏账计提,如果按照计提3.1亿美元以及考虑长虹集团当年获利能力,长虹公司需要10年时间才能还清这些债务。这对长虹集团的发展可谓灭顶之灾,直接导致长虹集团股票价格大跌30%,市值蒸发30亿元人民币。现在回顾当时长虹集团此次财务危机,对现代集团企业有深刻的教育和警醒意义。分析其案例可以得到如下几点教训:
(1)长虹集团在施行项目之前,未能对项目进行充分的风险因素识别和评估。事实上在同长虹集团合作之前,APEX公司已经有过拖欠中国其他企业货款的不良记录,同时国际资信评估机构对其资信评估仅仅为3A4,属于资信风险较高的级别。这些明显的、高概率和高风险的财务影响因素获取渠道相当简单,然而长虹集团却对这些风险因素置若罔闻,盲目上马进军国际市场项目,最终导致亏损。
(2)长虹集团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未施行有效财务风险控制。在长虹集团同APEX签订协议的第一年,APEX就开始以各种理由拖欠和拒付货款。在这一形势下,长虹集团的财务预警、审核、应急等内控体系集体失灵,继续冒着巨大风险持续地向APEX公司供货长达4年,直至累计近40亿元的应收账款无法变现,此时该部分应收账款竟然高达公司总应收账款的96.4%――这对任何一家集团企业正常的财务运营而言都是不可想象的。
长虹集团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缺失直接导致其进军国际市场项目铩羽而归,并对集团未来发展带来沉重负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初同APEX公司签订协议并供货的是长虹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四川长虹,之后长虹集团出于整个集团战略考虑,背负了这笔巨额债务,这也说明了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关联传导特性。
(三)案例二 联想集团成功收购IBM公司PC业务案。项目实施前的联想集团同长虹集团有许多共同特点,不同的是联想集团在项目实施之前做了充分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通过系统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使得这一并购案成为国际跨国并购中的经典案例。
(1)在项目实施之前,联想集团对合并对象IBM公司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财务风险因素识别及评估。为此联想集团聘请了世界顶尖的评估公司和审计公司对IBM的财务指标进行审核,发现IMB公司PC业务虽然亏损严重,但近几年表现却有复苏迹象,其当年营业收入达5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9%;其利润率为24%,远远高于联想集团自身的主营业务利润水平。其资产负债额为16.15亿美元,净资产-6.8亿美元,在联想集团可承担范围内。通过以上财务数据分析,联想集团确定项目风险属于可控范围内,而项目风险收益比却值得期待,由此确定立项。
(2)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联想集团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将集团融资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付款方式为自有现金4亿美元、收购负资产5亿美元、银行借贷6亿美元、股票融资3.5亿美元。通过这样的支付结构使得集团成功规避了财务危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在投资风险控制方面,通过制定循序渐进的发展策略,确保项目获利能力。
通过以上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联想集团股票市值当年就大幅上扬,项目实施第一年集团综合营业额年比增长359%,主营PC业务销量年比增长11%,股东收益增加0.22亿美元,之后几年业绩更是连年飘红。
参考文献:
篇12
一、统一会计核算制度、健全财务管控制度
为便于企业财务人员及时、准确提供会计信息,按国家统一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法规,制定本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有利于科目统一、核算口径一致。统一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是整个财务管控体系的基础,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规的遵守,努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二、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提高经济效益。预算的编制以企业的方针、目标、利润为前提,以“先急后缓,量入为出”为原则,总经理对预算管理工作负全部责任,日常工作由财务经理负责,并在财务管理部设全面预算办公室,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金字塔”型的全面预算体系。全面预算管理将一定期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等作出预算安排,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董事会对全面预算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审核。
在预算执行时,加强资金收支的预算控制,及时组织资金流入,对超预算或预算外的资金支付,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建立预算监控制度。如:定期召开预算执行风险会议,确保业务流程和事项符合预算要求和不得随便对预算作出调整等。
三、加强资金活动管控
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血液,各单位应对各项资金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促进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资金营运活动有序、有效运行。
(一)筹资活动由借款交易和股东权益交易组成
通过合理筹集资金,保持最优的资本结构,充分发挥财务杠杆这把“双刃剑”的效应,实现最佳经济效益。这样,既可以给企业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也可以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财务杠杆的前提是:经营差异率为正,即净经营资产净利率大于税后利息率,借款可以增加股东收益;如果它为负值,即净经营资产净利率小于税后利息率,借款会减少股东收益。如:甲公司净经营资产净利率为13.5%,税后利息率为4.5%,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增加借款2000万元,增加股东收益2000×9%=180万元。
(二)加强投资活动的管控主要是有合理的职责分工、健全的资产保管、详细的会计核算、严格的记名登记、完善的定期盘点等制度
企业只有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投资决策内部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才能保护这些资产的安全、完整,避免或降低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三)加强营运资金管控,主要是加强货币资金管控、应收账款管控、存货管控,加速应收账款及存货周转,以提高提高结构是否恰当、筹资成本是否最低、筹资成本与资产收益是否匹配;资金使用效率
1、加强货币资金管控,单位应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严禁收款不及时入帐、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加强资金支付审批,审批人根据其权限进行分级审批,对大额款项支付实行集体审批。企业规模大,可考虑建立内部银行,加强资金统一调度,通过安排大量的借款,比小规模借款利率更优惠。企业内剩余资金的大量存款将比小额存款吸引更高的利率;内行统一管控外币,有利于了解企业整体的风险暴露情况,有效地控制外币风险;内行每月组织召开资金平衡会,根据各子分公司每月资金收支计划,下达资金指标,充分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
2、加强应收账款的管控,往来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又是风险最大来源。应收账款占用部分资金不仅无法为企业创造新的增值,而且还还需要为之付出资金占用费,同时,增加了管理成本、坏账成本。因此,应收账款的管控成为企业销售管控的重点之一。
A、通过查阅相关客户信用资料,确定不同的授信额度,将劣质客户排除在外。
B、应收账款主管月末对应收账款追踪分折,如有差异,应立即进行调查。如调查结果表明需调整账务记录的,经财务经理批准后方可进行。
C、企业可以利用应收账款进行融资活动,以加快回收应收账款。利用应收账款融资,可以采用抵借款、让售和保理等方式。
D、秉持“谁订货谁收款”的原则,对应收账款实行终身责任制,谁经手的业务发生坏账,无论责任人是否调离该公司,都要追究有关责任。
E、当客户违反信用条件,拖欠甚至拒付账款时,企业可先进行催收,态度可以渐加强硬,并提出警告。企业也可以委托收账机构催收账。最后通过法院裁决。
F、每年独立向客户发送应收账款询证函,确认应收账账款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防范挪用、贪污及资金体外循环等问题。
3、加强存货管控,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存货业务特征和管理模式;即使同一企业,不同类型存货的业务流程和管控方式也不尽相同。重点加强验收入库、仓储保管、领用发出、存货跌价准备、盘点及清查、存货处置管控。确定最佳的进货批量,使存货取得成本、储存成本及缺货成本最低。如:现代企业海尔集团创造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一个奇迹,借助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手段,通过对专卖店实施现款现货货制,实现生产成本的零库存,加快库存周转速度,降低资金占用。
四、加强固定资产管控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固定资产取得、固定资产登记造册、固定资产运行维护、固定资产升级改造、固定资产清查、固定资产抵押与质押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固定资产业务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相关职责分离。
五、加强采购与付款管控
建立采购与付款相关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中的请购与审批、询价与确定供应商、合同订立与审批、采购与验收、付款审批与付款执行不相容岗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规范招议投标管理制度,对重要的采购合同,组织开展招标会,实施阳光采购,降低采购成本。
六、强化企业员工的财务管控意识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注重企业财务管控中产生影响的主观因素,包括员工的管控意识、综合素质、集体意识、企业主人翁意识、工作态度和责任感等。它具有巨大的潜力,可有效地降低成本、控制风险。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加强员工宣传教育,培养员工的管控意识,建立一个人人关心企业管控、提升效益的氛围,形成一种良好的运行机制。
七、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建立适合企业实际情况预测和报警预警系统,当发现企业危机的迹象或征兆时,管理者向企业决策者发出警报,提醒其采取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策略其中之一,以防止损失的发生或降低损失的程度。
八、推行财务总监委派制
推行财务总监委派制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产物。由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的非对称性,经营者很容易为追求自身利益而牺牲所有者的利益。推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工资福利待遇由所有者决定,业绩考核和评价由所有者负责,具备较强的独立性,有利于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改善会计信息失真、有效防止资产流失、保证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变原来会计部门只对经营者负责的惯性思维,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保护股东利益;有利于实现精细化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九、优化信息化体系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时、准确、完整地掌握财务信息。企业可运用用友财务软件动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生产型企业同时使用ERP系统和MES系统软件,达到优化生产流程、减少资源无效占用和浪费的目的,提高材料利用率,加强成本精细化管理,提升整体效益水平。
十、塑造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企业和谐持续有效发展的主要支撑手段。企业应提炼和挖掘符合自身精神内涵的和谐文化,培育符合员工认同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理念,塑造企业的灵魂,巩固完善文化建设成果,全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队伍素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总之,有效财务管控的方式,不仅提高了企业风险免疫力,还有利于实现价值最大化。因此,创新财务管控体系是企业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 对于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 :经营风险;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信用风险;价值损害;预付款模式;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169-03
当市场经济进入中国后,国内各种类型的企业蓬勃发展,一夜春笋的蔓延之势从实体产业到虚拟金融,利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股东财富最大化等,这些经营目标几乎是每个企业逐鹿商海的标杆。风险,也就是企业的经营风险,必然是如影相随的,那么在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中,从我国国情来看,权责发生制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模式已少见,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机会成本受到空前的关注,但企业的生产运营模式较西方发达国家还不够精细化、规范化,总体的盈利模式较为粗放地趋向“以此养彼”、“滚动盈利”,甚至“空手套白狼”的运营模式,因此资金流的周转和回笼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显得,尤为至关重要,一旦在主营业务的交易过程中,受到资金侵占而导致现金流断裂,这种风险的损害程度对企业几乎有着“生死一朝夕”的影响。所以,我国企业针对信用风险所作出的管理和控制,是其业务可持续健康运营的关键之一。
实务中,信用风险就是指企业间产生垫付和赊欠交易协议后,协议“言出不行”带来的价值损失和连带后果。随着企业交易规模的增大、交易间的牵连逾紧,这种价值损失的经济后果也愈发严重,资金或存货因信用协议崩毁而受到预期以外的侵占后,影响范围可以从降低毛利,到拖累上下游交易,到连累同期业务,甚至拖垮整个企业。在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内部控制既体现内部控制从上到下的贯彻执行,也强调内部控制从下到上参与设计、反馈意见以及“倒逼”机制。内控的执行过程也是沿着风险的流向实施的,为风险信息的收集与披露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所以说,风险是内控设计与执行的关键导向,而内部控制执行的基本作用和根本目的也是控制风险。那么针对信用风险的路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应该如何设计和展开执行呢?下面,我们结合央企中国中钢集团(以下简称中钢集团)与山西民营企业山西中宇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西中宇)在两年间数比交易所形成的巨额资金往来的例子,简单分析一下基于信用风险的内部控制应该怎么样展开。
案例简述:中钢集团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中央企业,是一家以铁矿石贸易为主要业务的公司,每年数千万吨的铁矿石贸易是其收益的主要来源。山西中宇是一家注册资本仅2000万元的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高县镇的一家主营钢铁产销的民营企业。然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中钢集团从2007年就开始和山西中宇进行贸易往来,并在当年5月一口气签订长达5年包销合作协议。协议源自中钢听信山西中宇给出“每月20万吨”喜人产量,就这样,通过预付款项的渠道,钢铁贸易商中钢集团就将自己与民营钢厂山西中宇绑在了一起。然而,协议几乎一直无法如期实现,山西中宇的产能一直处于困境,拖延减产交付却仍收取预付款。截止2008年3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山西中宇向中钢集团累计发货仅28亿元,而中钢集团共计向山西中宇付款则超过54亿元!截止2009年底,占用资金巨额已达38亿元,算上中钢集团为救助山西中宇而通过委托方收购中宇股权所支付的资金,这笔烂账已经攀至40亿元。这个巨大的“黑洞”不仅使中钢集团计划三年的上市计划陷入停滞,中钢的其他项目也因此而运营资金不足,导致利润不断下滑,最后,中钢集团不得已从世界500强354名一下子跌出,兵败如山倒于民营钢铁企业山西中宇。
案例中,中钢集团在山西中宇这个泥洼中的越陷越深是否真的无法避免呢?我们不妨回到这项业务的第一笔交易的开端,分析一下当时的背景及内外部环境:过去十年间,中国钢铁行业是重工业中利润率并不高的行业,中钢集团受持股于国资委,从事经济技术合作,虽有兴盛之时,但利润增速已经在逐步放缓,中钢集团曾一度拿不到大型钢企的外包业务,大部分的客户都是民营中小型企业,因为只有缺乏资金实力和融资困难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才愿意把钢材包销给中钢。处于如此薄弱参差的客户环境下,各种风险是一触即发的,但中钢集团对此的态度则非常消极,公司治理倾向于“人治”,对于当时有合作倾向的山西中宇、河北纵横等这样的民营企业,对其公司治理情况、管理层品行、生产经营能力以及财务状况的考察流于形式,管理层在做决策前几乎对上述方面不作关注,在未经董事会的批准下,为了表面的可观盈利铤而走险,签下和山西中宇的相关交易。这种典型的管理层逾越内部控制的做法更反映出中钢的内部控制环境相当粗糙,当时对外公布的组织架构图更让我们看到,中钢内设的审计监察部的报告路径是先向经营管理层报告,再到达董事会和监事会,这让内审部门和内部控制体系几乎是流于形式。反观当时的山西中宇,一直处于边建设边生产边开拓市场的状态下,诸多手续不齐全,环境评价未通过、排污许可不达标。同时其用于生产的很多新建设备质量并不好,高炉中很多设备不配套,高炉耗材超标运行。中宇生产所需要的铁矿石几乎全部依靠从连云港、天津港运输而来,产品的综合成本与沿海钢企相比,还要贵100元/吨。它还从开始经营就两头欠债,既向原材料供应商赊账,还要求下游客户打预付款。如此“二等残废”的民营企业居然能这么轻而易举地就一步步大量占据央企中钢集团资金,可见,在协议签订前后,中钢集团对于这笔交易的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督都是无效的,几乎可以说每一步都是架空的。从这样的内外背景看来,其实,中钢集团的这次“泥足深陷”是由第一笔垫付资金信用风险和随后的财务风险所造成的连环巨大价值损害,但这些风险本该可以相应的内部控制程序管理和控制的。
COSO于1992年颁布了一个具有全面性、有效性和普遍原则的内部控制框架,受到世界上很多组织的称赞并接受,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也是以此为向导编制。根据COSO框架,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的要素归纳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大方面。。
在此,我们可以对于像案例中包含信用风险的应收预付账款业务的控制流程具体展开。首先,在确定该项业务交易,尤其是期限较长且金额巨大的合作伙伴前,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控制目标和承受能力来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包括候选合作伙伴的生产运营能力、实际财务状况(包括盈利质量和能力以及偿债能力)、管理层诚信和长期信用状况,结合业务行情等实际情况来进行风险评估,全面如实上报董事局后确定合作伙伴。在业务签订的款项、金额额度、项目寿命、附加条件以及授信程度等方面,要明确不相容职务的授权审批层级,不能仅由某一管理层包揽。在项目签订后,控制工作也不能松懈,要在业务交易的整个协议寿命中如期对预算、运营和绩效等进行考核分析,明确风险预警标准。最后面对交易中涉及的所有工作管理人员,要保持信息的畅通,以便必要沟通或检举舞弊可以得到保障。时刻保持对风险信息的警惕和应急预案的处理是贯穿整项业务交易始终的,这样可做到一路高效地完成业务交易甚至拨乱返正。
案例实务中,既然企业的大多数风险都是暴露在业务流程中的,那么通过业务流程的梳理和控制是可以管理这些风险的,这时的风险管理控制方案则落实到内部控制上了。在铁矿钢材贸易中,预付款模式是广泛被钢厂和贸易商采用的,主要用于对贸易商合同的约束,有时贸易商也能获得一定优惠。纵观行情,既然预付款的模式在业内如此盛行常见,当中必定隐含着较大的信用风险以及连带的财务风险,则对于这种常见的高风险交易类型,内部控制应该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中钢集团作为钢铁行业的央企很是应该也必须对这种交易类型制定全面合理可执行的、针对企业内对外预付款交易的控制程序,从性质和金额上,将对应的内控程序严格贯穿于该项交易。面对“20亿换100多亿年销售收入”的大馅饼,中钢集团的管理层不应该只顾唯利是图的草率签下协议,面对期限为5年、第一笔预付款就达20亿的交易,中钢集团应该对山西中宇的生产运营能力、过往市场交易和综合财务状况进行实地观察和调研。其实只要中钢集团稍加调查,就能察觉与山西中宇的垫款交易是一笔危险的生意,随时会发生巨额呆账并引发牵连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2006年4月,山西中宇的前身山西宇晋曽遭国家税务总局处罚,自2002年1月至2005年3月,山西宇晋与其大股东投资的另一家企业山西宇进铸造冶炼公司交易,通过虚开发票和隐瞒销售收入逃缴税款,国家税务总局要求补税6.31亿元,罚款1.4亿元,加收滞纳金3.82亿元,合计11.53亿元。如果能实地调查,诸如手续不全、设备劣质、成本高企和管理不善等严重不良状况也必定是显而易见的,这样中钢就不会作出如此危险的交易决策。与此同时,中钢集团内部应该对一定额度的交易的授权和监督作出明确的规定和反馈,制造良好的控制环境,董事局的决策和内审部门的执行不能流于形式。在整个国内钢铁行业中,都知道预付款模式虽然可以获取比较优惠的价格,但也都默认预付款一般不能超过钢材产品的价格。而中钢一口气付出的20亿元,是风险非常大的做法,不禁让人怀疑是管理层当局为了当期利润而可能已经跳过董事局或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了。即便是交易签订后,中钢集团也也可以通过内部控制体系来及时拨乱返正,而不是泥足深陷,任由资金像滚雪球那样不断被侵占以致成为中钢集团的一大“毒瘤”。中钢集团应该有风险意识,保持内外信息的沟通,接受内部监督的评价,对每一阶段的单笔交易都进行预算控制和盈利反馈,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应急预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现代企业,哪怕是央企,也同样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面临各种日益趋增的各种风险,市场化程度越高,企业风险的表现和影响就越普遍。如今,事过境迁,但中钢集团必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反省自身,不仅仅在信用风险的相关业务上,而是在企业整个经营层面上,应该如何建立风险意识,一改当初内部控制严重失效的巨大缺陷,从人、物、资金及信息方面重点加强内控管理。完善用人制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严格执行财产保全控制,确保企业资产完整和利润最大化;严格资金授权批准制度,认真执行企业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会计信息及其他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完善内部审计的独立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振川.现代企业风险价值管理问题探讨.会计研究.2004.3
[2] 杜晓玲.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3] 丁玉书.企业财务活动中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
[4] 李玉环.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J].会计之友,2008.
[5]毛新述,杨有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国会计学会2009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综述[J].会计研究.2009,5.
[6] 董月超.从COSO框架报告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异同.审计研究,2009.
[7]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国会计网.http://canet.com.cn/wenyuan/gsgl/glll/200807/18-16787.html
[8] 基于“大”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中华会计网校.http:// chinaacc.com/new/287_297/2009_12_4_ch21142618421900229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