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医学影像规培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概述
城市道路指连接城市内部各地区且与公路连接,主要供城市内交通运输运行的道路。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城市道路的宏观规划与微观设计改造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是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交通运输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共计48学时,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训练16学时,授课时间为3年级第1学期。
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了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改革措施,以达到提高理论和实践教学效果的目标。
二、课程存在问题
教学改革之前,本课程课堂授课过程枯燥,实践环节效果不佳,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存在脱节现象。
(一)课程关系不清
根据本院交通运输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本课程与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交通工程学、道理勘测设计、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之间关系紧密。由于专业课程分由多位教师承担,故本课程授课内容存在空白,又与相关课程重复较多,重点不突出。
(二)授课内容针对性不强
本课程课堂教学内容先后包括:城市道路网规划、城市主次干路及支路设计、城市快速路、道路平面交叉、道路立体交叉、道路通行能力、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设计、城市道路景观与绿化、道路交通设施等。授课内容多,深度不足且与缺乏工程实践知识介绍,授课顺序和学时安排不尽合理。
(三)实践环节效果不佳
本课程原有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城市道路平面图、横断面图、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图,但考试中的绘图题特别是涉及道路改造的绘图题学生并不能很好绘制且标注错误较多。说明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难以匹配,绘图内容陈旧且与实际工程设计、改造衔接效果不佳,尤其缺乏教师示范讲解。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与工程实际脱节
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在理论知识基础扎实的前提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但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工程实际存在脱节;教材中的图示与实际道路标线不符,教学资源特别是图片、视频等非常有限,某些实际工程中的重要知识点教材没有涉及且教材没有附带课后练习。
三、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教学与实践改革
根据本课程在教学及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加以解决。宏观上需要优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之间互补;中观上优化教学大纲,调整授课次序及内容;微观上优化课堂授课和实践环节。
(一)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课程关系分析,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是一门承上启下的关键课程,从整个课程体系出发实施改革的原则如下:①先修课程道路勘测设计以讲授公路线形设计为主,与城市道路相关内容仅作一般介绍;②本课程重点介绍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改造以及公交设施设计;③交通工程学重点介绍交通特性,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重点介绍交通设施,与本课程实现互补;④本课程适当介绍与后修课程相关的道路规划及交通管理的内容。通过上述调整明确了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授课的难重点。
(二)教学大纲修订
基于学生知识背景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将教学大纲内对知识点的要求分为(一般)了解、(深刻)理解、(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调整如下:①理论教学学时由32调整为36,实践学时由16缩短为12,目的是强化课堂授课效果,提高实践教学效率;②将原有城市快速路及高架道路设计、立体交叉设计、道路景观绿化设计、道路交通设施设计部分的知识点由理解调整为了解并缩短学时;③本课程为后修的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提供知识基础,故要求学生理解补充的交通管理知识;④将道路通行能力知识由理解调整为深刻理解;⑤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为道路主、次、支路设计以及平面交叉口设计,该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或熟练掌握;⑥对新增的道路横断面改造设计、交叉口改造设计以及公交专用道设计等均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或熟练掌握;⑦由于道路的排水功能对建设海绵城市非常重要,故将原有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设计由了解调整为理解;⑧对要求理解或掌握的重要知识点,大纲适当延长学时以确保教学质量。
(三)教学内容优化
在培养方案和大纲改革指导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以强化和补充本课程独有的重点内容,精简繁琐重复内容为主。教学内容改革如下:
1.调整教学顺序
①本课程前期介绍交通运输基础、道路交通管理以及道路通行能力知识;同一时期,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课程讲授道路管理设施设计;②本课程中、后期重点讲解城市道路网规划、城市道路及交叉口的设计和改造方法、公共交通设计;③本课程末期讲授道路排水、绿化及照明设计。通过上述改革理顺了课内和课程间的授课顺序,实现了课程互补。
2.填补教学空白
①本课程在介绍完概述内容后补充部分交通管理知识,既夯实基础知识也起到了启下作用;②课堂授课除介绍道路网规划的基本指标定义外,补充各指标在工程中的实际评价方法和使用限制;③由于学生未来就业后将面对大量道路、平面交叉口拓宽和改造的难题,这部分内容恰恰教材涉及较少,故在城市道路主次支路设计和交叉口设计授课完毕后分别补充城市道路及平面交叉口拓宽和改造知识;④在本专业培养方案相关专业课程中没有涉及公交专用道设计,由于公交专用道是城市道路设计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程重点补充公交专用道设计及评价方法。
3.精简超出培养方案要求的内容
①高架道路设计、立体交叉设计部分,以重点介绍交通组织形式、匝道及出入口设计等内容为主,其他内容仅做一般介绍;②道路交通设施设计和景观绿化设计部分内容与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课程相关内容重复,故该部分由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课程重点介绍。
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改革后的教学内容
(四)授课手段与实践训练改革
1.授课手段改革
由于国家规范有所调整且教材内容比较枯燥,课堂授课与道路交通现场之间存在脱节致使授课效果不佳,故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改革:
①收集国家最新的相关规范,修订多媒体课件确保多媒体课件规范性和时效性;②收集国内最新权威期刊杂志的相关信息、图纸并在筛选后编入多媒体课件;③收集城市道路实物照片,确保授课内容能够理论结合实际;④收集车辆行车记录仪视频、新闻视频、道路监控视频等资料,经筛选后有针对性的在授课中播放;⑤编制《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学习手册,手册中按章节编制教学重点、课后思考题及习题,收录了本课程额外补充的重点内容和图纸,能够配合教材对学生学习和工作起到辅助作用。
2.实践环节改革
鉴于绘图实践环节与课堂教学脱节且效果不佳,改革如下:
①绘图时间安排调整为:3学时每次,共4次,共计12学时,目的是让不同难度的绘图可以根据课时灵活调整;②每次授课均由指导教师示范绘图过程,而后再由学生绘制;③绘图实践内容依据课堂授课内容安排,包括城市道路平面设计图、横断面设计图、交叉口设计图、道路及交叉口拓宽改造设计图以及公交专用道设计图等,确保内容调整后更贴近于工程实际。
(五)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为全面评价学生,本课程总成绩由期末成绩、作业成绩、平时成绩和实践环节成绩组成。其中实践环节成绩由绘图成果成绩和实践环节平时成绩组成。目前本课程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试题库,试题类型包括:问答题、绘图题、论述题等,能够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四、改革成果
通过对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的改革,获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教师能够在多门课的授课中灵活控制难度和深度,有效的提高了授课效率;其次,通过完善多媒体资料库和学习手册,为学生建立了系统的知识框架,提高了课堂授课效果;通过优化绘图实践内容,将理论课程与实践绘图结合,真正体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最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被充分调动,授课和实践在评教活动中获得了多方面的肯定。
参考文献:
[1]吴瑞麟.城市道路设计[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
篇2
刘德培院士表示,生物医学工程以及医学物理学科是支撑医疗器械产业的重要专业技术领域,目前这一产业已被列为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我国举办此次世界大会,对于推动我国这一领域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
新闻会上,王延祜介绍了“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是在企业广泛开展的一项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是中国科协、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和国务院国资委四部门搭建的平台,迄今已经开展了26年,深受广大企业科技工作者欢迎,为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共组织评选表彰活动11次,共计表彰先进集体1?129个、先进个人1?109名、优秀组织者798名。2012年将组织开展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评选表彰工作,并对获奖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为此,领导小组于4月6日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审议通过了《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2012年工作要点》和《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表彰奖励办法(修订稿)》;研究部署了2011-2012年度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评选表彰奖励工作。
王延祜表示,2011-2012年度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评选表彰工作加大了表彰奖励力度,将在全国范围内评选表彰300个先进集体(含企业专家工作站50个)、200名科技标兵、200名优秀组织者。
篇3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仍采用医学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和临床实践课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各学科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存在基础脱离临床、理论脱离实际的缺陷。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在三年级前缺少亲身接触临床的机会,对医疗管理的流程知之甚少,与患者沟通的方式一知半解,到医院实习后显得手足无措,无法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近年来有不少学校在临床医学专业上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3-5],我校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征求各利益方的意见,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
1.1优化课程体系
围绕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侧重处理好相邻学科、前修后续课程内容间的关系,通过对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删繁就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尽可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确保专业教学内容质量。
1.2鼓励自主学习
通过减少必修课和课堂讲授学时,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增强学生在知识建构与能力训练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1.3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适当加大实践课比例,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和途径。将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适当增加人文素质等相关课程,促进文、理、医知识的有机融合。
2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
2.1优化重组设计课程
2.1.1从2013年下学期起,对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学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形成新的医用化学、医用物理学课程;将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重组形成医学科研基础与实践课程;以卫生法规课程为基础,融入医疗过程的风险、防范、法律应用等内容构成新的医疗风险及防范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从相关的人文社会学科中精选出基本的内容,形科学通论、社会科学通论两门课程;对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健康教育、初级卫生保健以及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卫生毒理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妇幼保健学等系列学科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医学统计方法、社区预防医学两门课程;建立医用生物学、医学基础、药理基础知识、临床合理用药四门课程,为器官系统整合的临床课程提供医学基础知识;并在2013级教改班开始实施。2.1.2以“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为主线,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学科式课程进行优化重组编写整合课程教材,包括呼吸系统基础与临床、循环系统基础与临床、消化系统基础与临床、内分泌系统基础与临床、泌尿系统基础与临床、风湿免疫系统基础与临床、骨骼运动系统基础与临床、血液系统基础与临床、生殖系统基础与临床、神经系统基础与临床。成立了10个器官系统整合教学团队,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新教师试讲、教学能手演示和教学竞赛等教学活动。2.1.3重新疏理建立儿科学、感染病学、皮肤病及性病学、五官科学、精神病学和急诊及灾难医学等系列新的临床课程;优化重组原外科学总论内容,包括外科发展史、外科体液失调、麻醉、创伤、烧伤、移植、疼痛、显微等单元,形成新的外科基础课程。2.1.4紧跟相关临床课程的教学进度,实施独立组织的临床技能五年不断线教学,建立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体系。
2.2整合资源保障方案有效实施
2.2.1健全机构保障教学。分层建立健全各级教学管理机构,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机制,为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定期举办教学管理干部培训班,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2.2.2优化师资促进教学。遴选优秀的教师为教改班授课,理论课教师95%为副高以上职称。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和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不断加大师资培训投入,通过短期培训和专项进修开拓教师的教学思维。每年举办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教案设计比赛、课件制作大赛,切实提高教学水平。2.2.3优化生源提高教学。临床教改班每届只招收50人,从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中精选优秀学生,学生主观上愿意参与教学改革,执行力强,保障教学行为顺利实施。2.2.4丰富教学平台建设。建设自主学习平台和自主学习教室,临床网络教学资源库、形态学网络资源库、医学网络资源库、多媒体课件库、学术讲座视频库、手术直播观摩系统、医学影像教学系统、教学病案系统、电子标准化病人学习系统、虚拟学习系统、OSCE考试系统、医学数据分析实验系统,同时引入智慧树网络课程150门,初步实现了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有效拓展了教学空间,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3人才培养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措施
3.1更新思路开展教学改革
3.1.1重视教育观念在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开展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大讨论,适时更新教育观念。3.1.2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通过案例导入、问题引导、图片索引等教学方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改变。学校也在教学质量评价中设置教学方法的占比,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方法。3.1.3通过内培外引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6],开展“TBL教学”、“PBL教学”、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讲座及培训,有效促进教师对新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法用于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3.2制定政策激励教学改革
3.2.1多举措探索和实施教学改革激励措施。教改班采用新教学方法、双语教学、全英教学等标准课时的绩效增加。3.2.2激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在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实行教学改革项目一票否决制。
3.3项目建设推进教学改革
3.3.1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以国家、自治区、校三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为抓手,全面促进专业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力地推进了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材建设等各项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顺利开展。3.3.2教改班的临床医学卓越人才培养项目,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改革学生的学业评价方式;无纸化考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的探索及实践,通过以点带面,推动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4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取得的成效
4.1为民族地区临床医学卓越人才培养提供可操作模式
构建特色鲜明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优化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优化重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与医教协同育人机制的改革,强化教学管理,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4.2培养民族地区人才并实现人才“留得住”
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除需要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的人才支撑外,关键还需要下去的人才“留得住”。我校毕业生大部分走向县城乡镇,到基层医疗卫生部门工作。五年来,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到县级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毕业生约65%。在调查百色、河池、崇左3个地区110所基层医院中,有校友1850名;对88家用人单位的669名毕业生抽样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评价的满意度高达93.2%,毕业3年内调离工作地点的人员仅2.65%。学校“扎根老区、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4.3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建成自治区教学团队2个,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自治区优秀专家1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人,“广西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3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人选15人,全国优秀教师及优秀教育工作者7人,自治区优秀教师8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1人,“广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广西优秀专家及广西特聘教授、卓越学者各1名。通过榜样的力量影响和带动更多的教师积极深化教学改革。
4.4获得一批教学成果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人才培养方式,以该成果为依托于2017年获得了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近三年来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
5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5.1部分教师存在“重医轻教”的思想认识
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授课以临床教师为主,教师同时也是临床医师,由于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问题,青年教师中存在重临床医疗轻教学的倾向,学校在资源建设、人才评估中将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反馈体系建设、教学投入和效益评估建设,让更多的教师从教学中不仅获得成就感,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利益。
5.2毕业生就业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篇4
自2012年贵州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启动以来,各试点医院积极推进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余庆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政府兜底避免医院盲目趋利
近年来,余庆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比重逐年提升,从2012年的11.17%提升至2015年的16.53%,仅次于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2012年,余庆县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改革从哪里开始?当县卫生计生局(时为卫生局)局长李黔疆在县长办公会上提出全额保障医疗卫生机构在编人员工资,允许医院将部分收支结余用于职工收入分配时,几乎遭到政府其他部门的一致反对。按照惯例,县政府对医疗机构实行差额拨款,不足部分由医疗机构通过业务收入自行解决。
“既然是改革,就要有突破。”李黔疆说,突破口就是履行政府办医职能,消除公立医院的盲目趋利动机。在县领导的支持下,余庆县先后出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补偿办法》和《公立医院经费保障的通知》,明确医疗卫生机构所有在编人员工资由财政全额承担;医院药品零加成销售、降低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以及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所产生的亏损,全部由财政解决;实行医院发展投入财政兜底,将县级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公共卫生服务等投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并由县财政逐年消化公立医院历史债务。
通过结余分配调动积极性
2004年,余庆县人民医院新建外科大楼,因为资金紧张,许多职工只能拿出自家房产证抵押贷款。而在改革之后的2014年,医院规划建设新的外科大楼及配套设施,政府对新建设项目实行全额投入。
李黔疆说,通过实施一系列财政保障举措,医院再不会为沉重的债务负担及发展资金而盲目趋利。由于工资实行全额发放,该院每名在编职工一年获得的财政投入平均达4.8万元,基本等同于其他事业单位职工的年收入。
不过,在稳定的工资收入面前,医院又如何调动医务人员参与医改的积极性?为此,余庆县政府印发文件明确,将医院收支结余的40%用于建立奖励性绩效考核分配机制,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临床一线和作出突出成绩的人员倾斜。2015年,医院所有职工的平均收入超过9万元,临床医务人员的收入更高,增加的收入就来自结余分配。
余庆县人民医院外二科主任郭明刚介绍,改革以来,医务人员的精神状态变化很大,普遍具有主人翁意识,开展新项目、新业务的积极性增加。
根据需求,近几年,余庆县人民医院增添了十几项新业务。2015年门诊量19万人次,住院2.8万人次,其中通过该院转往较高等级医院的患者比例只占2%。
破解“过度医疗”难题
医务人员提升技术能力、加大服务量的积极性有了,而多收病人对医院有利,会不会导致过度医疗服务?
“破解这个难题,关键在于进行结余分配时,要建立起主要以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成本控制、群众满意度等为依据的考核制度。”李黔疆说,在扫除改革的外部难题后,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的调整必须同步进行。
据介绍,当地新农合管理部门通过实施以按床日、按人次、按病种付费为主要措施的混合支付方式改革,在次均费用控制、资金总量控制、风险共担等方面强化医疗机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控,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有效控制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等行为,降低了医疗服务成本。同时,通过建立药占比考核体系,加强各临床科室抗生素和基本药物的使用管理,规范耗材使用及检查检验制度,控制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等措施,使诊疗行为渐趋合理。
“2015年,我院医务人员劳务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已经提高到65%。”余庆县人民医院院长王天培说。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当摆在首位去抓。”余庆县委副书记、县长王飞说,要改变公立医院的趋利性,落实政府办医职责绝不能含糊,财政投入是支撑性的保障,“地方政府总有这样那样的财政压力,关键就是将钱花在哪里。”
医疗扶贫:“不让一个人掉队”
贵州省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阻碍群众脱贫致富的一大原因。
如今,贵州通过大力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等多重医疗保障救助资源,提高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水平,促进医疗事业精准扶贫全面覆盖,达到切实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目的。
多措并举实现精准医疗救助
“如果没有国家这么多的补助报销,我恐怕早都不在人世了。”赫章县六曲河镇大田村村民袁顺勇说起自己治病的经历时,连连感慨自己是“劫后余生”。
2015年12月,50岁的袁顺勇因脑出血住进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治疗,袁顺勇的病情得到控制并逐渐好转,156780元的医疗费用也被报销了大部分。
袁顺勇在小本子上记了账:城乡居民医保报销金额94794元,大病保险补偿30123元,民政救助15000元。“我自己付了16862元。”袁顺勇说,“要不是国家给报销医疗费用,我家砸锅卖铁也出不起15万啊。”
“我们探索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就是为了防止像袁顺勇这样的患病群众因病致贫、返贫。”赫章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副主任武飞说,在同步小康的路上,不能让一位群众掉队。
近年来,赫章县以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政策为基础,整合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计生医疗扶助、残疾人医疗救助等多方资源,通过实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补充保险以及民政等部门合力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对城乡特殊人群和重点困难对象实行医疗保障和补助,有力促进精准扶贫,切实遏制和减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赫章县政务服务中心和县医院分别设立了“一站式”服务窗口,群众报账时间由原来的1个月左右缩短到现在的即时结算,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群众。
2015年10月,赫章“经验”完成了从最初试点到在全省全面推广实施。
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通过“三重医疗保障”累计惠及40.44万人次,补偿费用7.92亿元,为贫困群众报销医疗费用约1.56亿元,合规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达到93.6%。
补齐短板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初秋时节,新落成的罗甸县中医院新院大楼内逐渐繁忙起来。这个总投资1.56亿元的项目,是全省“百院建设”工程之一。
“缓解老百姓看病远、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要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罗甸县卫生计生局局长黄仕龙说,要充分发挥基层医疗资源的作用,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为了打造健康贵州,贵州省大力实施“百院建设”工程。“百院建设”工程计划在2015年到2017年,重点加强省、市(州)、县三个层次的综合医院、中医院、专科医院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
目前,全省正在推进的“百院建设”在建项目有50余个。已明确列入国家相关规划的项目约50个。下一步还要争取将更多的县及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纳入国家相关规划。
除了硬件设施建设,业务用房、设施设备、医疗卫生人才、学科建设等都是医疗卫生机构要补强的部分。“百院建设”工程实施后,将进一步补齐医疗资源短板,切实缓解中心城市“看病挤、住院难”和农村地区“看病远、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为了推进健康贵州建设,贵州将“百院建设”与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一并列为“五大工程”,旨在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服务网络。
根据规划,到2020年“五大工程”建成后,全省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整合资源促进健康扶贫全覆盖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
“当前,全省正着力打造健康贵州,坚持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至关重要。”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说。
为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夯实基层基础,贵州正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五个全覆盖”。此外,贵州还将实施“基层卫生人才能力三年提升计划”,旨在提升基层卫生人才的诊疗、护理、康复等服务能力。
“要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多措并举,确保群众少生病、不生病或看得起病。”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说。
健康扶贫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领域,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全省在整合资源、大力推进医疗扶贫方面,效果显著。
2015年,贵州省推进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成效明显,试点地区受益贫困人口23.55万人次,补偿费用达4.47亿元。2016年,要实现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水平促进精准扶贫工作全省全覆盖,使保障对象属性的认定和标识率达100%,确保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因病就医政策范围内医药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部分特困对象实际报销比例达100%。
此外,2016年度新农合补偿政策在2015年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如提高省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比例、调整起付线、完善大病保险政策建立贫困人口补偿优惠政策等,全省广大参合群众将更加受益。
智慧医疗:大数据助力大健康
围绕“大健康・大数据”行动计划,贵州省卫生计生委于今年6月了《关于加快医疗卫生事业与大数据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政府为主导,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信息化,加快医疗卫生行业数据汇聚,实现医疗卫生信息互联和共享。
目前,全省各地医疗卫生行业正积极推进“大数据+大健康”融合发展,探索创新“医、养、健、管”相关产业模式,取得了阶段性的实效。
“贵医云”引领智慧医疗
“不用挂号排队,在药店就可以与三甲医院的医生远程视频问诊, 按医生的处方买药,方便又快捷。”
从贵阳市北京路科开大药房走出来的刘女士告诉记者,以前生病,要坐车去医院,排很久的队,各个科室到处跑,现在只要就近到安装了“贵医云”远程医疗咨询服务平台终端设备的药店,拿起话筒,几秒钟时间,就可以向在线的执业医生、药师视频咨询用药。
“目前,我们已经在全省1000多家药店安装了可视化远程服务终端。”贵州信邦富顿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贵医云”负责人洪庆刚说,全省各地药店、社区医院、乡镇卫生所,都将设立可视化远程医药学服务系统,没有智能手机的用户,也能享受免费的用药咨询和健康咨询。
针对智能手机用户,“贵医云”还推出了手机APP。用户下载安装注册后,只要打开手机客户端,就可以享受平台免费提供的咨询问诊、疾病导诊、云端医院、周边药店、私人医生、药品助手等服务。
“不仅如此,我们在客户端还推出了一个功能――健康轨迹。”洪庆刚介绍,健康轨迹记录用户的就医档案、测量数据、咨询历史等,平台根据收集的这些数据,为用户制定健康计划和健康档案,实现个人健康管理的数据化、精准化。
记者现场扫描二维码下载了“贵医云”客户端,在咨询问诊功能界面显示:各科室医生总数527人,“空闲”8人,药师总数42人,“空闲”3人。同时,还可以看到每个医生、药师的头像、简介、擅长方向、服务次数和“粉丝”数量,用户评分、评论等相关数据也可实时查看。
9月7日,“贵医云”平台的大屏幕实时显示着用户数据:APP已下载4764071次,已注册2536238人次,转化率53.2%;当日活跃用户12771人,已注册活跃用户 10462人,所占比例81.9%……同时,药店状态(已签约12376家)、医生状态(共1027人)、药剂师状态(共373人)等统计数据也一目了然。
“截至目前,‘贵医云’已完成健康咨询服务5204817次,审核处方244723张,满意率99.13%。”洪庆刚自信地说,“贵医云”不仅是贵州首家“健康云”平台,还是全国第一家视频问诊平台,未来将打造成中国最大的免费药学、医学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健康服务。
“云端会诊”服务基层医疗
今年4月开始,贵州省全力推进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百日攻坚”,遵义市播州区人民医院是试点之一。
在遵义市播州区人民医院远程心电会诊中心,医生正在对乡镇基层医院上传到后台的心电图进行分析诊断,并及时给对方作出了回执报告。
“除了远程心电会诊中心,我们还建立了区域医学影像中心和远程医疗中心。”播州区人民医院信息科副科长李正仁说,各乡镇卫生院及周边民营医院将所拍摄的影像资料通过服务平台传到影像中心,依托区人民医院影像科专家医师队伍,可实现门诊病人1小时内、住院病人2小时内、急诊半小时内的影像诊断,并第一时间将诊断结果回传至相应医疗机构。
为实现“云端会诊”数据的互联互通、统一管理,播州区人民医院在全区21个乡镇卫生院统一安装了远程高清投影、传真打印一体机、应用分析软件集成平台。
“截至8月30日,我院共出具影像诊断报告26700余人次,日均工作量450余人,同时远程医疗中心视频系统、远程医疗业务平台软件已全部安装并调试完成。”李正仁说,接下来,将建设播州区智慧医疗健康云平台,把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数据与市级、省级平台连接,形成播州区健康云大数据中心。
“目前,全省199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已全部接入远程医疗网络系统平台。”贵州省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说,平台累计开展远程会诊1819例,远程影像、心电等专项诊断50000余例。
“智慧基地”助推产业聚集
2015年8月,贵州省政府将贵阳市乌当区等全省10个区(县、市、特区)命名为“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区(县、市、特区)”。
在贵州(乌当)大数据智慧产业基地,贵州康心药业物流中心50多辆运输车络绎不绝,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公司集医药仓储、物流、办公为一体,目前为国内3000多家医药企业、省内6000多家医药客户提供服务。”贵州康心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洪海说,公司引入了周转箱输送线、电子标签拣选系统、手持扫描终端设备、标准塑料托盘、可移动工作平台等自动化物流管理设备,有效整合医药营销渠道的上下游资源,实现药品配送的自动化、信息化、规模化和效益化。依托贵州(乌当)大数据智慧产业基地呼叫中心等大数据相关产业,康心药业将打造贵州省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效益最好的医药现代化物流基地。
走在乌当区的街头,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坚持以大数据为引领,推进绿色发展,强化城乡统筹,奋力建设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引领示范区。
“乌当多年来大力发展医疗服务、特色食品、温泉旅游、乡村旅游以及特色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初步形成了集医药研发、制造、包装、物流、医疗服务、健康养生、医药种植养殖等为一体的大健康医药产业体系。”乌当区委书记常文松说,围绕建设“西南健康医药中心、国际健康医药之都”的整体定位,乌当将全力打造成为大健康与大数据融合创新示范区域。
民族医药:绿色产业造福四方
近年来,贵州省重点培育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产业,仅2015年的销售产值达200亿元,超过全国藏药、维药、蒙药三大民族药之和,成为全国销售额最大的民族药。
“黔药”品牌效应凸显
9月8日,凯里市中医(苗医)医院院长王政一早就开始忙碌,刚在病房给病人做完治疗,又马上为诊室里的病人治疗,还有许多慕名而来的患者在接待室候诊。
王政的忙碌,展现了当下以苗族医药理论和方法治疗疾病受追捧的程度。好口碑和好疗效让这间挂牌成立3年多、省内唯一的县级公立苗医医院业务火爆。
2013年底,美国华侨林年康经朋友介绍带着头疼长达8年的18岁儿子来到凯里,找到了王政。“在美国也想尽办法、四处求医,做各种检查都查不出头疼的原因。”林年康说,经王政诊断,他儿子患的是血管性头疼,王政用苗药为其治疗20天后,便痊愈了。
林年康一家除了对王政感激之外,也感受到“祖国医学博大精深,神秘苗医妙手回春”。
“贵州是苗药起源地、中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共有中药材资源品种4802种,居全国第二位。”王政说,2014年,贵州申报的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建设,填补了中国民族药产业发展工程技术研究平台的空白。
近年来,贵州民族医药涌现出替芬泰、糖宁通络胶囊等154个以苗医药方为基础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苗药,以苗药为主的“黔药”品牌效应凸显。
绿色产业富民强村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湿润温暖的气候,非常适宜中草药生长与中药材种植。”贵州省科技厅副厅长秦水介说,以民族药为主导的中药材种植已成为贵州重要的生态富民产业。
铜仁市玉屏自治县是贵州省15个中药材重点县之一。该县充分利用丘陵山坡,采取“林药套种”方式,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
“过去,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鱼塘村茶花泉山坡全部都是荒山,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林药套种’核心区,满山遍布的油茶和中药材,绵延8公里。”玉屏自治县扶贫办负责人说,集中连片的基地建设,实现了中药材产业的园区化,把中药材园区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使扶贫资金和扶贫效果实现最大化。
除了玉屏油茶,贵州大方、德江和雷山天麻、施秉太子参、赤水石斛、罗甸艾纳香、威宁党参、剑河钩藤、石阡丹参等已培育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中药民族药品牌。群众以医药种植产业为依托,实现了脱贫致富、同步小康。
“目前,贵州中药材生产重点县达到39个,种植区覆盖农户16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65万人。”秦水介说,单品种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的品种达17个,种植区农户药材种植人均收入达4614元。
“绿色+”促进产业发展
8月4日,贵州省的“2016年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公报”显示,依托丰富的药材资源优势,贵州省近年来大力开发以苗药为主的中药民族药品牌。“十二五”期间,以苗药为代表的中药民族药产业已成为拉动贵州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
2015年4月,贵州省政府在黔东南州批准设立“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黔东南州因地制宜,构建起了健康养生、民族医药、健康运动、文化旅游、有机绿色食品、健康管理等大健康全产业链。
麻江县蓝梦谷大健康有机蓝莓园、凯里云谷田园休闲农业园、剑河温泉休闲养生基地、凯里经济开发区民族医药产业园等9大类、32个示范性大、带动性强的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园区)被授予“黔东南州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园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