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医学影像解读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医学影像解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医学影像解读

篇1

1.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2.较强的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技术能力;

3.熟练运用万用表、示波器等测试工具;

4.掌握一定的维修方法和应急措施[1]。

针对以上特点,我们总结出医学影像设备学的教学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医学影像设备学》主要内容是介绍医学影像设备的基本组成和原理。如果学生没有看过这些设备,直接就给学生灌输各个知识点,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甚至满头雾水,结果是不理解,而且容易忘掉。针对这一要求,我们应用直观性教学,讲课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但避免了在课堂上空讲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而且使学生有效地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并通过观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例如:在讲X线球管的结构及X线的产生原理时,把理论课搬到X线机房,请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对照X线球管进行研究,自学讨论,最后只需教师稍加总结,学生就能准确地说出X线球管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应具有的功能,一堂课的目标就会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而达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本来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变得有生动易懂,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地学习热情,使他们对医学影像设备学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注重各种设备的相关性,由浅入深进行讲解

《医学影像设备学》这门课程从最简单的固定阳极X线球管到MRI、核医学设备等,涵盖了所有的影像设备,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各个设备之间的相关性,内容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基本理论――设备构造――故障维修――知识扩展);步骤上由表及里(外部构件――内部构件――典型内部构件的功能与电路分析)等,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2]。例如:在学习完所有利用X线进行成像的设备后,包括透视用X线机、摄影用X线机、CR、DR、CT等,归纳总结出它们在原理和设备结构上的异同,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思路清晰,易懂易记。

3.制作多种教学媒体

我校把医学影像设备学这门课程安排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学生在学习之前只接触过很少的影像设备相关知识,如果单一地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理论的讲解和实践的观摩都只能使学生们在理论上对实验室现有的设备有所了解,对于书中的先进设备由于受条件所限,远远达不到我们教学目的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活动我们制作多种教学媒体,譬如幻灯片、教学电影、录像、多媒体等进行各种设备的介绍,尽量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很容易接受这些新知识。例如对心脏超声这一章节教学时,我们将超声心动图、多普勒、M型表现等利用多媒体教学,应用动态画面使学生了解了何为多普勒技术,彩色的真正含义是代表血流的方向,何谓返流、层流,湍流等,同时了解了彩超与黑白超声的相同点与区别,教学效果很好[3]。再比如:在讲解磁共振原理时,把进动和自旋采用动画的形式把氢原子在外加射频场下复杂抽象的运动形象地再现出来,省去了很多时间,同时收效甚好。另外,医学影像设备更新换代比较快,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不断更新和丰富《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的教学资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4.改变考核方式

为了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将考核形式由单一的笔试改为以笔试为主,操作与实验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以往的以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一方面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范围,另一方面只能促使学生死记硬背,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这会极大地影响其以后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笔者在考核中加入了实践操作,不但能准确地判定学生的知识自我扩展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5.与当地的其它医院进行合作,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影像设备资源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学》的发展,影像设备一方面更新过快,另一方面十分昂贵,导致实验设备无法跟上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学生能够接触到一些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相关软件的机会显得微乎其微。一些新的医学影像设备学生根本没有机会使用、安装、维修[4]。为了加深学生对所授内容的了解,提高教学质量,除了在课堂及实验室教学外,我们尽可能地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及柳州市的其它各大医院去见习,让他们亲眼见识各种检查设备,观看临床医务人员的工作过程,亲身体会各种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构成,为学生学好医学影像设备学这门课程及确立今后的发展方向都奠定了基础。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适应他们自身特点的自学方法及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我国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医学影像设备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康少锋,宫亚琳,昝平生.影像设备工程人员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10):50-51.

篇2

一、词语预设产生的歧义现象

在英美文学作品当中,有很多从预设疑问而产生歧义的情况,由于作家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不会针对某个词语或句子进行明确的解释,所以也就容易导致这些词语和句子的产生歧义现象,这个时候就需要读者或者研究者充分推展思维、发挥想象地加以分析和编译。英美作家在开展文学创作的时候会经常使用预设歧义,这是因为通过预设歧义提供出来的语言具有意义不确切特点,这样就会很自然地产生一种不确定性的模糊美。当阅读者在阅读预设的语句时,就需要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信息,思考和分析小说具体的语境,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其真正的意义。在小说《项狄传》中,英国小说家劳伦斯・斯特恩成功塑造了一个寡妇形象,这个年轻漂亮的寡妇与一名退伍军人相爱并且很希望能与其结合,但在她心里有一个很大的顾虑,由于军人受过伤,所以她很想知道这个军人受过怎样的伤且伤在何处,于是,她就问道:Wherewere you wounded?这个军人在面对提问时却拿出了一张地图,结果他在地图上指出了自己曾经战斗受过伤的地方来给她看,显而易见,这个军人的回答并非是这位寡妇所想要的答案。之所以能够得到这样的回答,主要是由于主人公所问的话存在歧义。由此可见,我们在研究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要积极去了解文学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搞明白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这样我们在阅读这些具有歧义语言的文章时就能够更加的容易理解。近些年来,我国的语言学者们开展了大量的英语歧义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我们更好地学习英美文学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在不断的学习中会更透彻的理解英美文学作品中由预设、指示语、一词多义等引起的歧义现象。

二、指示语产的歧义现象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指示语的含义是在时间、地点、人称等有所代指的词语。这些指示语本身的意义并不太确切,并且指示语的含义也受周围环境、时间、客观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不一样的表达产生,这种情况的词语理解有很多不一样的表达意思可供选择。通常情况下指示语的歧义问题主要有三种对立状态:第一是指由于同一指示语应用的方法不同,导致指示语的不同含义的对立状态;第二个是在词语的非指示用法和指示用法之间存在相互对立的状态;第三个状态是指示词在应用的过程中参照利用有很多不同的点,从而时指示词含义会有几个或者更多。比如这种语言方面的歧义情况就出现在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等待的一天》当中,这点在两个人的对话当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们可以通过父子间的对话来更好的明白其中“it”深刻内涵。儿子说:“you don’t have to stay if it’s going to bother you”,父亲回答道:“It doesn’t bother me.”,我们通过父子之间的对话,分析当中具体的指示语,从三个方面看,文章中的 “it”在语义方面是存在歧义的。小男孩对理解“摄氏”和“华氏”两个词义有偏差,海明威为了更好地给读者制造悬念,就利用了指示代词能够容易产生歧义现象,让《等待的一天》这部作品在读者心目中变得更加具有色彩和魅力。

三、一词多义产生的歧义

“一词多义”(polysemy)是指同一个词具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这是在语言词汇中是很常见的现象。一个多义词虽然有很多种不同的意义,只要是合理的运用到上下文中,通常不会产生歧义现象,这是因为多义词被应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时候,这个多义词的其他不符合文意的意义就都被排除了。过去许多英美文学作家在创作的时候正是很好的利用了多义词的这个优势,为人类创作了许许多多弥足珍贵的精神粮食。例如:在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永别了,武器》(AFarewellToArms)中,有很多人认为,小说的题目本身就存有歧义,因为“arms”是一个多义词,既有“武器”的意思,也有“手臂”的含义。通过仔细阅读《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的内容,我们就会知道,这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创作的小说,顾名思义,小说的内容肯定是和战争密切相关的。这就很容易理解“arms”一词在本文中不仅蕴含着主人公Henry远离战争(即武器),还意味着Henry同时也失去了一双手臂,手臂象征着他的爱人Cather―ine。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题目恰如其分,一语双关,正是“arms”这个多义词在文章中造成的歧义效果更好地反应出海明威强烈的反战情绪。

总而言之,通过开展对英美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歧义现象的研究,对我们更加全面的理解作品中的思想内容提供更大的帮助,同时也很好的助推了中外文学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郑建新,梁丈青.英语语用竣义的关学功能[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篇3

篇4

[作者简介] 贺平(1980—),女,河南濮阳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数字化学习、基础教育信息化等研究。E-mail:。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性能越来越强大、价格越来越低廉、体积越来越小、功耗越来越低,表现形态也越来越人性化。人人一台笔记本电脑或是平板电脑,已经不是梦想,这在许多学校已经成为现实。所谓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即“利用网络技术将若干台多媒体计算机及相关的设备互联成小型的教学网络环境,每位学生都有一台计算机可随时上网在线学习”。[1]这是一种新型的、高度综合的学习方式,它尤其强调个性化与移动性,允许每位学生通过可交互的数字化学习设备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随着大量的智能化、便携式数字设备进入校园,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内开展一对一数字化阅读,这种新型阅读方式对学生阅读理解水平是否存在影响?这成为众多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一、研究问题

为了深入考察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对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效果,笔者长期进入中小学语文课堂开展考察与研究。H校于2009年9月开始参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性试验,并首批开设10个“数字班”。所谓“数字班”,即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在课堂网络环境下开展一对一的数字化学习。那些只有黑板粉笔或简易信息技术条件的相对传统情境下实施教学的班级被称为“常规班”。这两种形态的试验班均接受相同理念与模式的语文教学,如:教学时间相同,教学理念、模式、内容与方法完全一致,师资水平大致相同;每节语文课都会有8-10分钟时间阅读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文章,阅读内容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数字班学生均人手一网的笔记本电脑,阅读材料以超链接文本或网站的形式呈现,可随时上网查找或浏览相关资源,并在网络平台中与教师、学生交流感受、表达想法;而常规班学生则直接阅读纸质的线性文本材料。现如今,H校开展探索性试验已长达三年半,数字班学生表现出“更喜欢阅读”、“阅读能力更高”、“当堂迁移写话的表现更好”等特点。关于此,笔者之前以该校六年级学生为对象展开的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整体强于常规班学生,长期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开展课内数字阅读会对学生阅读理解水平产生显著影响。[2]首批参与试验的班级中,既包括从三年级开始加入试验的六年级学生,也包括从一年级就进入试验的四年级学生,如今的四年级数字班学生开展常规化的课内数字阅读也已长达三年半。与六年级学生相比,长期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对四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是否也存在显著影响呢?

本研究将对H校四年级两种形态的试验班(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进行对比测试,尝试用来自一线教学现场的数据解答以上问题。对此,本研究拟解决以下三个子问题:第一,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第二,不同性别的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第三,阅读理解水平的各维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在回答这三个子问题的基础上,进而对四年级与六年级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相关结论展开综合讨论。

二、文献综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成熟与普及,以屏幕阅读为主的数字阅读开始动摇传统纸质阅读的统治地位,许多国内外研究者先后展开多项关于电子显示与印刷显示、电脑屏幕阅读与纸本阅读之间的对比研究。这些关于两种呈现方式下的阅读理解水平的研究,大致存在着以下不同的研究结论。

第一种,大多数国内外学者认为运用电脑屏幕阅读与纸质阅读两种媒介方式下的阅读理解水平和效果不存在明显差异。Muter等人以大学学生和职员为研究对象展开两次验证性实验,以阴极射线管和纸张两种方式呈现文本,比较电子显示与印刷显示的可读性,两次实验研究均表明这两种呈现载体下的阅读理解水平不存在差异。[3][4]之后,国内也有学者展开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呈现方式下的阅读理解水平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5]此外,Kristine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运用iPad阅读电子书的阅读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运用iPad阅读电子书和阅读纸质课本的效果不存在明显差异。[6]

第二种,个别研究者发现屏幕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效果存在差异。如:Matthew等人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一项研究中却发现纸质阅读方式下的阅读理解率要明显高于电脑屏幕阅读方式;而在回忆信息方面,使用电脑屏幕阅读的学生自由回忆记起的信息更多。[7]国内也有学者研究发现,文本的不同呈现方式对阅读效果有影响,且达到显著水平,具体表现为打印文本的阅读效果优于Word文本的阅读效果。[8]

已有研究(见表1)普遍认为数字屏幕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效果“不存在差异”或“纸质阅读效果优于数字屏幕阅读”,由于这些研究多以短暂、非连续性的实验研究为主,比较缺乏自然、真实、长期的研究,并普遍对研究样本和变量进行严格控制,研究结论并不具备代表性和大范围的适用性。而笔者之前以H校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所展开的跟踪性研究,与以上两种研究结论均不一致。在阅读理解水平的整体表现上,数字班学生(长期在课内开展常规性屏幕阅读)与常规班学生(长期在课内开展常规性纸质阅读)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数字班学生明显优于常规班学生。这意味着,在自然、真实的学校情境中,研究对象使用电脑屏幕阅读的时间、阅读量大小、屏幕阅读行为是否持久等都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

三、测试题的编制

(一)研究框架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是读者主动构建自己对文本的“文本图式”或“认知地图”,并形成关于文本内容和文章结构的整体感知的过程。Kintsch等人认为,读者阅读时关于文本的表征可分为三种水平,即文章字词本身的文本水平、由命题及其关系构成的文章语义结构水平(包括对句子的理解水平)、与其他先前知识整合而成的更深层理解的篇章表征水平。[9]国内对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有多种不同划分,如:有学者对文章阅读活动过程进行重新分析,将语文阅读过程分为文章微观理解阅读、文章宏观理解阅读、评价阅读和发散阅读等四个方面;[10][11] 也有学者从字词的掌握、理解能力(包括理解语言的能力和理解结构的能力)、推论能力、评价能力等四个方面考察小学生的阅读能力。[12]

本研究在借鉴已有阅读理解框架的同时,结合阅读心理学的一般理论和国内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从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等三个层面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加以考察,其中阅读加工水平包括词语理解、句子理解、篇章结构理解和篇章推断判断等四个维度。

(二)测试标准

采用自编《小学四年级阅读理解测试题》,测试题共包括2篇不同体裁和不同难度的文章,每篇文章后面均设有三类答题项,即4个单选题、1个纠错题、1个主观题,其中纠错题需要从指定的原文段落中找出错别字并改正,限时20分钟。测试题总计50分,分项评分标准分别为:每个单选题3分、纠错题每找出一个错别字并改写正确记2分(每篇共设4个错别字)、主观题按照三个等级分别记分(1分、3分、5分)。以上这三类答题项分别对应考察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

四、实施过程

(一)研究对象

H校四年级共5个班,其中4个数字班,1个常规班,数字班与常规班整体规模并不均匀。本研究按照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以不打乱原有的教学班级单位和不影响既定的教学秩序为原则,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体抽样。由于常规班只有1个,直接进入测试;而从4个数字班中随机选择了3个进入测试,以尽量减少抽样带来的误差。另外,四年级入学伊始,学校按照学业成绩表现将4个数字班所有学生进行了重新分班,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字班学生样本更加均匀和更具代表性。本研究共选择122名学生作为测试对象,其中数字班学生93名,常规班学生29名,男生63名,女生59名。

(二)数据分析

数字班的一对一数字化阅读与常规班的纸质阅读,均为长期的常规化课内阅读。为了有效检测两种班级形态的学生在某一时间点的阅读理解水平,并保证数据的有效性与统一性,本研究采用传统的纸质测试方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测试于2012年11月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测试前由主试者念指导语,测试结束后当场收回测试题,并由5位语文教师按照评分标准流水批阅试卷,学生的各题分项得分与总分均使用Excel表格统计。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简单效应检验、偏相关分析等。

(三)信度分析

将测试获得的所有数据进行Cronbach’s Alpha检验,整套测试题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715。两篇文章的各个答题项信度系数分别为:词语理解0.706、0.722;句子理解0.704、0.713;篇章结构理解0.704、0.712;篇章推断判断0.707、0.722;识别校对水平0.690、0.677;阅读迁移水平0.687、0.694。吴明隆提出在信度系数的接受度上面,分层面最低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最好高于0.60,而整体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要在0.70以上。[13]因此,整套测试题的整体信度与各答题项的信度都达到可接受程度,信度良好,测试数据可靠、可信。

五、测试结果

(一)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比较

对所得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见表2):在阅读理解水平总分上,t=-1.81,p>0.05,不同

表2 不同组别(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

阅读理解水平比较(M ± sd)

*p

组别(数字班与常规班)下的学生整体阅读理解水平总分不具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虽然数字班学生的平均分比常规班高3.97分,但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在阅读理解水平的整体表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第一,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比较。

在阅读加工水平总分上,t=-2.99,p

第二,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比较。

在识别校对水平上,t=-0.08,p>0.05,数字班学生仅比常规班略高0.06分,但不具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在阅读迁移水平总分上,t=-1.81,p>0.05,数字班学生总分比常规班高0.43分,但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这表明,长时间在一对一数字环境下进行电脑屏幕阅读并不会对学生的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产生显著影响。

(二)不同性别的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分析

对阅读理解水平总分进行2(性别:男女)×2(组别:数字班、常规班)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从性别来看,F(1,118)=9.78,p

第一,不同性别的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比较。

表3 不同性别的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

阅读理解水平比较(M ± sd)

对阅读加工水平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主效应显著,F(1,118)=6.34,p

依次对各个维度进行方差分析。①在词语理解上,性别主效应、组别主效应以及性别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②在句子理解上,性别主效应显著,F(1,118)=5.27,p

第二,不同性别的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比较。

对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分别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识别校对水平上,性别主效应显著,F(1,118)=4.57,p

(三)阅读理解水平的三大变项之间的相关分析

为了考查学生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我们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偏相关分析,即控制某一种水平之后寻找另外两种水平之间的关系。对所有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见表4):阅读加工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呈现显著性正相关(r=0.303,p

表4 小学四年级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

三大变项之间的相关分析

六、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1. 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数字班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班学生,而数字班学生与常规班学生的识别校对水平、阅读迁移水平以及阅读理解总分则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 不同性别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在数字班与常规班内,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都呈现显著的性别差异。无论是在阅读理解总分上,还是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和阅读迁移水平这三大变相水平上,女生均明显优于男生。另外,在对性别与组别(数字班与常规班)的交互作用进行详细分析后发现,数字班男生的整体阅读理解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班男生,而数字班女生与常规班女生的整体阅读水平之间未呈现显著差异。

3. 阅读理解水平的三大变项之间存在相关

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交互效应,具体表现为:阅读加工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都呈现正相关,而阅读加工水平与识别校对水平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

(二)综合讨论

笔者曾就H校六年级学生的同期阅读测试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如下。第一,数字班学生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整体呈现显著性差异,数字班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和阅读迁移水平均明显优于常规班学生。第二,无论数字班还是常规班,不同性别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都不存在明显差异。第三,阅读加工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都呈现正相关,而阅读加工水平与识别校对水平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14]截至2012年年底,H校四年级和六年级的数字班学生(长期在课内开展常规性屏幕阅读)与常规班学生(长期在课内开展常规性纸质阅读),坚持开展课内阅读均已达三年半之久。与六年级相比,本研究关于四年级学生阅读水平的研究结果既有不同,也有相同(见表5)。

1. 关于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差异表现

在阅读理解总分上,四年级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 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六年级数字班学生明显优于常规班学生,这说明一对一数字化课内阅读对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更显著。

首先,对于四年级和六年级而言,无论是数字班还是常规班,学生们每节语文课中都会有8~10分钟时间阅读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文章,“每节课的识字量大大超出传统教学”,[15]这种长期且连续的常规性课内阅读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其课内阅读量已远远超过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3~4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和“5~6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16]然而,常规班学生的课内阅读材料仅限于纸质的印刷材料,而数字班学生除了阅读与常规班学生阅读内容相同的电子材料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主题资源,并且可以当堂与教师和其他学生通过平台交流与讨论,数字班学生也因而比常规班学生的阅读范围更广、视野也更开阔、思维更活跃。这也是在大致相同的课内阅读内容的情况下,四年级和六年级数字班学生在阅读加工水平上都明显优于常规班的主要原因,也意味着一对一数字化阅读对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识别校对水平并非简单的识字水平,而是学生对字形、字义和字音的综合反映,主要通过在指定的原文段落中找到错别字并正确修改进行考察,这就要求学生既能根据上下文判断字义、字音找出错别字,又要掌握字形并正确写出该字。儿童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四年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看小说或故事时大多只注意事件的进程和变化”,[17]关注焦点多停留于文章或书籍的故事情节或整体概况,对单个的汉字或词语等细节方面的关注相对较少,而六年级学生则越来越多地关注字词与语法结构、“事物的规律性知识”[18]等,数字班学生可通过网络环境随时解决各种识字和阅读问题。因而,一对一数字化课内阅读对高年级学生识别校对水平的影响更显著。

第三,阅读迁移水平指学生将已掌握的语文知识、语言文字迁移应用到其他实际情境中的能力;H校的试验班学生在每节语文课都有8~10分钟的时间当堂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写作表达,其中数字班学生在电脑上打写,常规班学生采用传统的手写,长期的课内写话训练使得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迁移水平都同时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而本研究中,在阅读迁移水平方面,四年级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六年级数字班学生明显优于常规班学生,这说明一对一数字化课内阅读对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迁移水平的影响更显著。

2. 关于男女生之间的阅读理解水平差异表现

关于“不同性别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否存在差异”的问题,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男女生性别差异随着年纪的升高有增大的趋势,女生在阅读能力上的优势逐渐明显”,[19]具体表现为三年级男女生差异不显著,四、五年级差异显著,六年级差异非常显著;国外研究也指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男女性别差异,且女生明显优于男生,“到青少年时期,这种差别倾向于消失”。[20]这里的“青少年”指年满13周岁但不满18周岁的社会群体,一般多为中学生。因此,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不存在明显的男女差异,到了中高年段后男女生差异逐渐显著,且女生优于男生,但到青少年时期这种性别差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本研究中,四年级数字班与常规班内,女生阅读水平都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即中年段差异显著;六年级数字班与常规班内,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都不存在显著的男女差异,这与已有研究结论“小学高年段男女生差异非常显著”并不一致。这说明,不管是数字班还是常规班,大量的常规性课内阅读对高年段学生的影响比对中年段学生的影响更明显。此外,四年级数字班男生的整体阅读理解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班男生,六年级数字班男生的阅读加工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班男生,即数字班男生在阅读理解某些方面的表现更优于常规班男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长期的一对一数字化阅读在提高男生阅读能力、阅读心智方面具有比较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关于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的相关分析

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的交互效应均表现一致。首先,本研究的识别校对水平主要通过在指定的原文段落中找到错别字并正确修改进行考察,即便学生已经理解文章篇章或句子的大致意思,也未必能顺利找出错别字并予以改正。这意味着,阅读加工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识别校对水平,识别校对水平的高低也不决定于阅读加工水平,因此二者未呈现显著相关。其次,中高年段的学生开始从“学习阅读方法”到“通过阅读学习”[22]转化,对文章或书籍中结构与内容的整体理解不断增强,并越来越关注人物的内心体验和真实自我的表达,阅读加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迁移应用与表达的效果,因而阅读加工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呈现出显著相关。第三,数字班的电脑打写与常规班的传统手写,都是学生通过语言的自我建构与内化加工之后真正将语言迁移应用到实际情境的过程,这需要学生对汉字本身拥有足够的识字量,不但要认识字词、掌握字义字音,还要能够灵活运用并且正确拼写出来,因此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呈现显著相关。

综合来看,关于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的研究结论,与前文关于屏幕与纸质两种媒介下的阅读效果已有两种研究结论(不存在明显差异、纸质阅读明显高于屏幕阅读)均不完全一致。笔者所研究的数字班学生的电脑屏幕阅读与常规班学生的纸质阅读是基于长期且连续的常规课内阅读而开展的,而已有研究中的纸质阅读与屏幕阅读大都是基于某一次的阅读行为和效果而开展的研究,研究对象的选择具有较明显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本研究的研究样本仅来自于一所学校,样本量偏小,未来将扩大抽样范围到其他地区和学校,以获得更大范围的取样和进一步的验证与完善。此外,鉴于横向研究设计本身存在固有的局限性,未来将对同一批研究对象开展后续的跟踪性研究,以求更加清晰、完整地探求儿童数字阅读的发展规律。

(指导教师:余胜泉)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陈玲.1:1课堂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25~29.

[2] [14] 贺平,余胜泉.1:1数字化学习对小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5):99~105.

[3] Muter, P., Kruk, R.S., Buttigieg, M.A. & Kang, J.T.. Reader-Controlled Computerized Presentation of Text. Human Factors, 1988(30):473~486.

[4] Muter, P. &Maurutto, P.. Reading and Skimming from Computer Screens and Books:The Paperless Office Revisited? Behavior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991(10):257~266.

[5] 姜丽红.电脑屏幕与纸面呈现载体对大学生阅读效果的影响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08:64.

[6] KristineE. Grace. Comparing the IPAD to Paper: Increas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the Digital Age[D]. Master Dissertation, 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2011.

[7] Matthew A. Kerr, & Sonya E. Symons. Computerized Presentation of Text: Effectson Children's Reading Ofinformational Material. Reading and Writing. 2006,(19):1~19.

[8] 孙悦亮,肖崇好.限定阅读时间条件下文本呈现方式对阅读效果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297~300.

[9] Kintsch, W.,&Van Dijk, T. A. Toward a Model of Text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J].Psychological Review, 1978,(85):24~40.

[10] 莫雷.语文阅读水平测量(三)(修订版小学六年级适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11] 温鸿博.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测评量表的编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6.

[12] 臧铁军.小学生阅读能力诊断性测评研究(上)[J].学科教育,1998,(5):46~48.

[13] 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44.

[15] 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22.

[17] [18]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35.

篇5

1词汇方面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其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和搭配意义上。

1.1概念意义

概念意义是指一个词的基本意义,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关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如:汉语中的“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类似的称谓用词还有很多。再如,英语的“drugstore”与汉语中的“药店”不同,drugstore在美国除了出售药物之外,还可以卖食物、饮料等等。所以大学生在阅读时必须弄清楚一些词汇的概念意义,否则会误导自己的判断力,可能引起交际冲突。

1.2内涵意义

内涵意义是指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如“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类似的还有intellectual和“知识分子”,peasant和“农民”等等,其内涵意义都不能完全等同。再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表示庆祝活动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

英语中有些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是汉语中没有的或与汉语有很大不同。英语中swan﹙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根据希腊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由此产生毕达哥拉斯寓言:所有杰出诗人的灵魂都进入天鹅体内。Sheep在英文中是愚蠢的代表,而在汉语中说笨得像猪。

还有些词在汉语里有对应的词,而在另一种文化中找不到对应词。这种现象叫“词汇空缺”。例如英语中Cheesecake﹙奶酪蛋糕﹚,指女性健美照;beefcake﹙牛肉蛋糕﹚,指男性健美照等等。

在阅读理解中,词汇的内涵意义是十分重要的,词汇的内涵意义要靠平时的积累,如果不清楚中文和英文词汇内涵的区别,在阅读理解上面经常会造成很大的误区。

1.3搭配意义

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如: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应用“black-tea”表示,英语中的“black coffee”在汉语则是“浓咖啡”,汉语中的“浓茶”在英语中则是“strong tea”。再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在英语中应用为“spring up like mush-rooms”“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词汇的搭配意义也是很重要的,学生一定要掌握好常见的词汇搭配意义,运用到阅读理解中,准确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表达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例如各种节假日及假期在英文中的表达:

泛指不用工作的休假时间用time off work或者time away from work. Holiday和vacation在英语中意思接近,Holiday是holy和day的合写,最初的意思是特殊的宗教节日,后来日常语言用来指特别的休息日,以区别于周末的正常休息。Vacation的本意是‘空缺’的意思,在英国原指法院或者大学的休假,它们包括三种情况:一是为了休息或者娱乐而离开当前所做的经常性的工作;二是为了娱乐或者旅游的一次具体行程;三是进行文化、宗教、国家或者其他情况下的庆祝活动,可以是法定的也可以不是法定的。

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不同,所以大学生应好好学习中英文的表达方式,区分开来。平时在阅读中注意根据上下文理解这些表达方式,今后才能在正确的语境中去运用。

3背景知识

语言的存在和发展受社会的影响,一些词汇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客观现实,这样的词汇往往会让中国学生产生迷惑。例如:The United States has set up a loneliness industry.其中,loneliness industry是指美国福利事业的一部分,由于越来越多的子女不与父母住在一起,美国社会出现了大量的孤独老人,他们既无人照顾又生活困难,成为社会问题。因此,美国政府开办了一种为孤独老人服务的社会项目,名字叫loneliness industry.

学生对西方国家的地理环境的熟悉程度也会对英语阅读产生影响。例如,英国是一个岛国,由于受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英国常年吹温暖潮湿的西风,所以,英语中西风给人的感觉总是温暖的、欢乐的。如《西风颂》中:It's a warm wind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and Aprils' in west wind and daffodils.读到这首诗就会想到莺歌燕啼的春天,而不是有的学生印象中寒冷的、刺骨的西风概念。

宗教也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宗教背景不同,中国学生会发现下面的话很难理解: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ning to breath.意思是一名教师意味着创造的见证人,他目睹人体开始呼吸,开始了生命。要深刻了解这句话的内涵就应当了解《圣经》中上帝造人的故事。《圣经》上说,人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用黏土捏成一个泥人,然后从其鼻孔中吹入“生命之气”,于是泥人开始呼吸,至此,上帝完成了造人的伟大工作。在此句中,作者借上帝赋予了人类生命之气来说明教师工作的神圣。

时代的变化,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还要努力学习西方国家的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扩大视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以便消除文化理解和交流障碍,提高外语阅读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向大学生传授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将有助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综上所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阅读水平,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包慧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高一虹. 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跨越[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篇6

1.课标要求

写作通常被认为是英语学习中一个重要、综合的部分。也是语言输出的一个重要形式。良好的写作能力是学习者对语言掌握程度的体现。虽然写作的重要性一直受到强调,然而要真正的掌握和自由的运用这种能力并非易事。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学生到高三时在写作能力上应该具备的标准是:

“ 能用英文书写摘要、报告、通知和公务信函等;能比较详细和生动地用英语描述情景、态度或感情;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评述他人的观点,文体恰当,用词准确;能在写作中恰当地处理引用的资料及他人的原话;能填写各种表格,写个人简历和申请书,用语基本正确、得当;能做简单的笔头翻译;能在以上写作过程中做到文字通顺,格式正确。”(2003)

2. 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学生的入学摸底考试作文,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词汇方面:写作词汇贫乏单一,单词使用重复、使用错误或者所选择词汇和要表达的意思相去甚远。结构方面:很多学生的作文没有恰当的结构,只会堆砌句子,作文缺乏有机的结构,不会使用连接词或者使用不当。语言的地道性方面:作文中出现大量的中式英语,以及受母语影响产生的生硬翻译,使文章显得杂乱、生涩和干瘪。

3.理论框架

Krashen(1983)提出了五个假说:习得-学习假说(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察假说(Monitor Hypothesis )、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Krashen (1985)认为,语言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先后顺序,和学习者的情感、所输入的语言材料,输入的量及有效性都有关系。输入假说是五个假设中的核心,即“i+1”,他认为教师要让学生学习超过他们目前理解能力多一点的语言材料,并注意输入的量和有效性。Krashen(1983)认为,学习者接触的可理解性输入越多,他们的二语能力就越强,缺乏可理解的输入会延误语言的习得。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理解的输入量的多少。

Swain(1985)提出,仅仅依靠可理解输人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又流利地使用语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人,又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并进一步指出可理解输出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二语习得,即它的三个功能:注意/触发功能(noticing/ triggering function):产出目的语的活动能促使学习者有意识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语言困难或问题,以及对目的语领域内未知或知之不足的知识的注意。输出能刺激学习者去注意表达的方式,提高对知识空缺的意识,同时激活认知过程。通过这个认知过程,学习者可以获得新的语言知识,或巩固原有的知识。检验假设功能(hypothesis- testing function):学习者在发展中介语的过程中,常把输出作为尝试新的语言形式或结构的一种方法,试图通过输出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哪些是恰当的,哪些是不恰当的,从而尽快达到交际的目的。元语言功能(metalinguistic function):元语言功能即学习者运用目的语来思考目的语的应用。可以说,元语言是为了认知目的而运用的语言,对学习者自身,观察并审视这个认知过程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根据Krashen和Swain的理解性输入和输出假设,大量的阅读能够促进学生写作,只有有了足够的阅读量,学生才能正真的掌握这种能力,(Ellis,2004).而且,输入越多,效果越好。(Vanpatten,2007:130).基于这种假设,笔者通过让学生阅读大量的《英语周报》上的文章,通过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实验,来探索读写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影响。

4.研究对象和问题

本项研究以腾冲某高中高一两个班的学生为对象,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参照班。两班均为笔者所任教,该两个平行班级在入学时的英语分班平均成绩分别是:111.03分(实验1班)和111.14.分(参照2班)。班级人数均为63人,男女比例为35:28和33:30。学生入学时写作水平整体相当,实验班和参照班的成绩分别是:14.25 和14.62分。从2012年9月到12月, 在实验班开展了利用英语周报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实验方式对高中学生写作词汇、文章结构组织和连接词的运用方面的影响。

二、 研究方法和过程

1. 研究方法

2012年9月新学期开始后,笔者首先通前测(摸底测试),确定了实验班(1班)和对照班(2班),并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写作中词汇、篇章和连接词方面的运用情况,用1-5分进行打分。在作文前测、连接词前测和问卷的基础上开展读写结合的活动。实验后期进行作文后测、连接词后测,同时邀请非笔者的两位老师担任前后作文及连接词测试的批阅,以尽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实验结束时对实验数据进行SPSS分析来对比实验的前后变化。

2. 研究的过程

在问卷和前测的基础上,笔者在实验班进行了读写结合的活动。让学生每周进行一次读写活动,阅读时选用英语周报上的文章,文章和学生高一的教材单元的话题同步,例如:“Back to school secrets”,“A day in the life of a green teen”, “Touching the sky”,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silly”,“Two great leaders”, “My earthquake story”, “Angry theme park opens in London”等和学生学习、生活、时尚相关、长度适宜的文章来读,并要求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组约6人,来进行活动。步骤是:

1)、浏览:学生先浏览每期的报纸,泛读后选定感兴趣的文章,然后寻找和自己所选文章相同的同学组成一组,(每篇文章至多只能有7个同学选择)。

2)精读:学生分小组阅读并讨论所选文章,要求注意文章的风格,找出阅读中遇到的困难。

3)讨论:要求注意文中所使用的词汇、短语、亮点句子、连接词,教师给予必要的帮助。

4)小组仿写:学生列出相干或类似题目并选一个,仿照例文,小组仿写。

5)教师点评:选择2-3个小组的作文,利用投影仪来点评,鼓励学生集思广益,提出建议,同时纠正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共同性错误。

6)个人写作:小组仿写和教师的点评后,学生个人写作教师布置的统一题目,并采用高考标准批阅,规定批阅符号,改后鼓励学生进行同伴纠错,并将改后作文收集到固定的作文本中。教师在该过程中还将优秀作品展示给全班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为期四个月的实验中,学生一共阅读了16期周报,写了16篇小组作文以及16篇个人作文。他们接触到了课文以外不同类型的文章,逐渐了解到了文章的大纲、主题句、支撑句、结构、连接词、以及美词妙句,这也正是课标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之一,在读写过程中,因为,正如Swain(1985) 说的那样,产出只有在学习者得到适当的敦促之后才能帮助语言的习得。

三、 研究结果

四、 分析讨论

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能让读者感知文章的表达以及结构。(Krashen ,1984)。Swain(1985)也指出,光有理解性的输入还不够,理解性的输出也是有必要的,因为读者需借有意义输入的机会来实现从语义到句法的过度来实现语言习得。作为高一学生,实验主体面临着沉重的学习负担,加之是在缺乏真实语境的环境下学习英语,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到地道的语言文化。且高中课本材料相对贫乏,而让学生阅读和课程话题相关、尽量多的地道文章,有助于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感受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获取他们自己语言表达的资料(Ellis,2003:14-16)。通过此项实验,学生较好的掌握了一些阅读的方法,以及如何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词汇。通过讨论、分析、仿写、反馈,学生逐渐掌握了作文写作应该有相应的结构,各个部分之间应该有恰当的连接等,为以后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较好基础。

五、结论

实验也表明,将读写相结合起来是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途径。高中教师可以尝试此种方式来进行写作教学。同时,读写结和实验也说明,词汇的教学应该放在有意义的句子和语境中来进行(魏恒健,2007,16)。写作教学不仅仅是词汇、语法、句子或段落的简单安排,更是一个结合了深厚社会文化背景的过程,要能更好的写作,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有效的阅读恰恰能弥补这一点。

当然,尽管这是一项由一名一线教师进行的实证研究,但实验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虽然实验前整体水平相当但是学生个体仍然存在不同,同样的阅读材料对于不同的学生效果不一,部分学困生实验前后效果不明显。而实验也仅仅进行了一学期,时间较短。

参考文献

[1] Ellis, R. (2004).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rashen, S. D.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 [M]. London: Longman.

Krashen, S. D. (1989).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some competing hypothes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f Comprehension-bas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Second language, Ottawa, May.

Krashen, S. D. (1998). Comprehensible output [J]. System, 26, 175-182.

Swain, M.(1985).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A].In S. Gass & C. 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pp.235-253).

Swain, M. and Lapkin, S. (1995). Problems 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 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 16:371-391

Vanpatten, B. (2007) From Input to Output ― A Teacher’s Guide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

曹敏. (2011). 以读促写循序渐进 [J].《中小学外语教学》, 2, 34-38.

陈青云. (2008). 读写结合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D].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篇7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考试成绩的界定

课题所指“考试成绩”是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或班级组织实施的单元检测、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毕业考试等质量检测的学生卷面分数成绩。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对学习持有的积极或者消极的情绪反映。它是学生个人对学习所抱有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一般体现为喜欢、高兴、自信、欣赏、自卑、讨厌、害怕、无所谓等。

本课题主要探索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考试成绩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情况。

二、 学生考试成绩对学习态度的影响

在课题组的统一组织下,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分别对我县499名农村初中学生和450名县城初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汇总结果如下: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在百分制的考试分数中,处于80分以上的学生学习态度表现积极,展现轻松、自信、快乐、爱学习等,其比例高达97.60%;其中学习态度消极,表现为恐惧、痛苦、厌学、害怕、不想学等,其比例只占1.40%;学习态度不明朗,表现无所谓的,其比例为1.00%;相对应的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百分制考试10-30分的学生中,学习态度表现积极,展现轻松、自信、快乐、爱学习等的比例仅为4.81%,学习态度消极,表现为恐惧、痛苦、厌学、害怕、不想学等的比例高达92.38%,学习态度不明朗,表现无所谓的,其比例为2.81%。

2. 450名县城初中学生调查情况统计

两次调查的统计结果基本相吻合。从两个调查表显示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学习态度积极的比例高;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学习态度消极比例高。通过对499名农村初中学生和450名县城初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尤其当考试成绩在及格分数以下时,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处于恐惧、痛苦、厌学、绝望、害怕、不想学等消极情绪之中。

三、最大化减轻学生考试成绩对学习态度影响的思考

1.作为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促进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调动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

篇8

摘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PACS等现有条件,结合学校E-learning课程平台为本专业师生建设一个网络学习交流平台,

>> 医学影像学网络教学平台中实现师生实时交互的设计 基于PACS/RIS的医学影像学临床网络教学研究 网络版医学影像学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的开发与应用 数字化仿真实验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激励医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基于Internet的医学影像学多媒体实验教学的改革 医学影像学检查在法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多视图模式的医学影像动态学习平台的构建探索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验室建设 地方院校医学影像学课程建设的体验总结 医学影像学发展方向与学科建设的探讨 医学影像学教学方法研究 刍议医学影像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完善 医学影像设备学网络多媒体理论教学和模拟实验教学探究 基于Matlab的医学影像增强与边缘检测算法的实验研究 虚拟仪器技术在医学影像实验课程中的应用及研究 医学影像学的现状及最新的进展研究 医学影像学的临床教学体会 解读医学影像设备学的教学方法 关于医学影像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qq-pf-to=pcqq.c2c.

[2]林文建;江魁明.医学影像学网络教学平台中实现师生实时交互的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

[3]郝金钢,时常旺,段堂荣,刘建兴.医学影像学网络教学现状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2).

[4]马著彬,陈泽龙,邱景,黄洁君,欧阳湘莲,刘民英.如何构建《医学影像学网络教学资源库》[J].西北医学教育,2003,(03).

篇9

在免收义务段借读费政策出台后,我区及所属学校对秋季开学后学生流动情况的预计为:整体情况看,呈明显的上升之势,小学增长约5个百分点左右,中学约3个百分点左右。分析其原因:(1)务工子女小学段因全不收借读费,会将年幼子女从原籍带回身边;(2)我区入学人口逐年呈下降趋势,使之比例上升;(3)进城务工的农民人数也不断增加,城乡结合部的区域为他们的居住无论从环境、条件、经济支出等方面均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面对借读生不断增加的情况,我局将召开有关会议,研究解决此问题的办法:(1)无条件地全面执行公办中小学免收借读费政策;(2)区内中小学校学生,严格执行按学位划定学校就读,即区内不得跨学区,以减轻热点学校的压力;(3)想尽办法,解决热点学校的教学设施建设,以满足教育教学需求。

二、免收借读费后,对我区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较大。(1)热点学校教育教学设施严重不足与接纳不断增长的借读生的需求的矛盾突出。(2)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热点学校学生数不断增加,经费投入不足,形成班额扩大,如XX小学,班额达到65人左右;XX街道办小学班额已达55人左右,带来诸如学生活动场地小,体育活动设施不足,上下楼安全隐患等问题。(3)小学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过去街办对农村小学的投入较大,现在听说撤销街办教育组后,街办、各村委会给小学资金投入立即减小,甚至有的街办、村委会就停止了投入,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带来极大困难。(4)过去校建的欠款,原计划通过借读费逐年给予偿还,现不收借读费,还款计划落空。以纺小为例,一学期少收34万元,而校建欠款125万元无下着落,开学无法偿还,建筑方登门整日要款,影响了正常教育教学;XX街道教育办借读费收入99万元,占事业收入的53%,而2006年春事业收入只有13万元,过去的99万元其中45万元用于办公室经费不足,现在无法运转,67万元基建款也无着落,临时工(炊事员、司机、门卫等)工资也落不到实处,有些学校面临停水、停电、停电话的危机。(5)因资金无来源,大型的教育教学活动无法开展。

面对此类问题,我局的对策:(1)严格控制热点学校的招生范围、人数;(2)与政府协商,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以达到分流的目的;(3)与区政府协调,通过政府行为,与各办联系,争取街办、村委会对农村小学教育经费的支持;(4)校建欠款确实是一笔巨款,争取区政府的投入,还学校的欠款,起码达到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5)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研究活动开展,这部分资金不是很大,我们将积极协调各方解决,做到教育教学质量不滑坡。

篇10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Sapir,1921)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及语言习惯用自己固有的方式去理解别人所写的东西,不熟悉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就会给英语阅读理解造成很大的障碍。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文化背景因素。要读懂一门语言,必须了解蕴含在语言中的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扫除文章中的阅读障碍不仅仅是需要大量的词汇,而是应该在文字的层次上提升到更加深层次的理解。高层次的理解则需要有较好的文化背景作为铺垫,这样才能使在阅读过程中更加得通顺和流利,从而更好地做好阅读理解。

二、僵化现象及其外因

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尤其是大学一年级学生)英语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学习的初级阶段那样稳步前进,而是处于一种仿佛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这是外语学习过程中一个极其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难以理解而又期待解决的难题。这一现象也称为僵化现象(fossilization)。僵化现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尤为明显,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认为到大学英语不再进步现象的大学生高达83%(调查对象是武汉理工大学1200余名2000级和2001级学生)。

影响英语阅读的语言外因素包括阅读者的智力水平、阅读技巧、知识水平、涉及心理学的内容。知识水平最重要的内容是知识面,尤其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了解最为重要。

Schumann(1976)从社会文化差异以及由其造成的心理距离等方面提出了语言僵化的外因说。阎贤明(2001)评价了关于僵化现象形成的两种理论(文化迁移理论和生物论)之后指出,“从社会文化差异以及由造成的心理距离来解释语言习得中的问题具有普遍而重要的意义。

僵化现象外因说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者学习心理的影响。外因说的代表性理论是文化迁移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s)其主要思想是如果学习者的社会文化与所学语言的文化差异很大,学习者就会在社会和心理方面与目的语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在语言处理过程中,记忆和输入的操作过程就会受到限制。

三、文化背景知识渗透对阅读僵化的作用

阅读理解不仅是一个人对语言文字和语篇的处理过程,而且是一个人对已有背景知识的应用和处理过程。所以,学生总会在学习英语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感到停滞不前。尤其在阅读理解方面,虽然对词汇、语法、句子结构、语言的连贯和衔接都没有障碍,但对英语文章的理解始终有些障碍。这就存在阅读僵化的现象。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在讲课前为学生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大量的研究实例表明,即使了解了上下文的语言结构,如不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便无法理解语篇,正如语言学家Anderson所说的“有时背景知识对理解的影响大于语言知识”。

四、 文化背景知识渗透是一种解决阅读僵化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调查,37.5%的学生认为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外国文学、文化知识、博学多才、并拥有良好的人文修养。这说明学生非常渴望拥有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综合文化知识的大学英语教师。他们希望教师在传授其语言知识的同时也传授其相关的文化知识。

如《新世纪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一课《美国梦》涉及到美国文化第五课《不同的视角》涉及到很多背景知识。如果教师从背景知识入手讲解课文,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课文,知识就会被很大程度的削弱。

第一课《美国梦》本文讨论人们是否相信美国梦的话题,如果学生不知道美国梦的真正文化内涵,他们就不会理解作者讨论此话题的意义。

1. The study, together with general anti-American sentiment which has become more prevalent since the Iraq war, raised for me a question about the American dream ― the idea that the United States is a place where anything is possible.

美国梦是指在美国居住的人们不管社会阶层和出生地通过他们的努力、勇气、创造力和决心能够获得成功和财富的一种信念。

2. The Starbucks logo of the café struck me as a little old-fashioned until someone mentioned that this was the first Starbucks ever opened anywhere in the world.

Starbuck Logo是星巴克咖啡店的(广告等用的)标识。星巴克得名于美国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鲨》,书中贸易船上非常钟爱咖啡的大副就是Starbuck,公司创始人在后面加了一个“S”,也是希望人们可以像这位大副一样喜爱咖啡。他的特色商标就是由船上大副的名字和木板面上的美人鱼所构成,寓意着用贸易船运送的是顶级咖啡。

第五课《不同的视角》

1. Personally, I soured on big-name stuff back in Barcelona in 1992, after the Dream Team’s Michael Jordan, who earned millions endorsing Nike refused to get on the medal stand if he had to wear a Reebok swear suit.

学生在阅读此段文章时会对梦之队不太了解更不知道为什么乔丹拒绝登上领奖台。所以教师很有必要对此内容进行了解并对学生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渗透。

Dream Team是指美国国家男子篮球队是代表美国参加各种国际篮球赛事的球队,现有的昵称是梦之队(Dream Team)。狭义的“梦之队”是人们对在巴塞罗那举行的第二十五届奥运会上夺得金牌的美国男子篮球队的称呼。这支球队因为囊括了当时NBA几乎所有的顶尖篮球员而被人们看作是历史上最强大的篮球队。 而广义上的“梦之队”则是指1994年以后,历届由美国全国篮球协会职业联赛(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NBA)职业球员为骨干所组成的美国男子篮球代表队,依成军先后顺序,冠以“梦二队”“梦三队”……之称。

为什么1992年乔丹拒绝穿着锐步运动装上台领奖?

1992年奥运会,“梦之队”轻松赢得冠军,按照规定,所有的运动员都必须换上绣有美国国旗和锐步商标的领奖外套,但“梦之队”的成员中包括乔丹、皮蓬等一半球员都与耐克签约,他们拒绝穿锐步外套上台领奖。耐克的老板耐特不得不出面协调此事,最后形成了一个“梦之队”队员穿着锐步外衣,外面再披上美国国旗上台领奖的局面,目的是让国旗遮住锐步的商标。

2 .How about runner Mary Decker Slaney, who missed the 1976 Games due to injury, the 1980 Games due to boycott.

Boycott(抵制) 联合抵制1980年夏季奥运会。通常称之为“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是美国发动的抗议苏联侵略阿富汗战争活动的一部分,是迄今为止奥运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抵制活动,4年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报复性地抵制了洛杉矶奥运会,但与抵制1980年夏季奥运会的规模相比没有那么热烈。

这些背景知识的讲解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提高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因此,英语教学不能脱离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只有了解了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后,才能确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只有了解了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后,才能确切无误地了解语言的真正含义。

参考文献:

篇11

一年一度的青年新锐艺术家评选越来越多引起社会关注。经过评委会的严格评选,最终推选陈蔚荣获青年艺术家大奖。在奖项设置中其 “民间性”与“当代性”颇为注重,着力彰显艺术家的学术价值。年度艺术家中张羽获得水墨类大奖;王冬龄获得书法类大奖;岳敏君获得油画类大奖;付羽获得摄影类大奖;向京获得雕塑类大奖;林天苗获得装置多媒体类大奖。

篇12

一、社区医学生掌握影像技能的必要性

社区医学生即将成为正式医生,他们是未来社区医疗队伍的主力军,时代的变迁要求他们应该具有区别于上世纪医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拥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社区医学知识和信息技术,更要拥有丰富的医学影像技能,真正做到医学知识的纵向和横向同时发展,为塑造成新型的医学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把医学生树立为影像技能的培训主体也是改变现有医疗队伍存在的某些不良现象以及适应影像科室配制的主要手段。

(一)影像学的飞速发展现状

21世纪,物理学和电子技术在医学领域联合应用和发展,促使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前进,使影像学成为一门充满前景的学科。近年来,影像设备不断更新并涌现出大批新型仪器,使影像学门类繁多、内容复杂、涉及广泛,从诊断领域延伸到治疗领域,产生了多学科的交叉。从医、患熟知的B超、彩超、普通X线、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核磁共振(MRI)、到知之甚少的发射体层成像(ECT)、直线加速器、数字减影(DSA),各个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影像设备产生了极大的依赖,医学影像学从上世纪的边缘学科发展成主打学科,影像医学的地位不断提升,应该适时更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医学影像学与社区医学的发展相一致。在医院中从辅助科室发展成为代表医疗机构等级和形象的“代言人”。影像设备在各级医疗机构固定资产中的比例越来越大,配合技术的发展必然要求有合格的使用者、解读者和相应的培训方法。

(二)影像学手段的不合理利用和“影像盲”的出现

影像技术在诊疗中的利用率越来越高,有的已成为常规检查,不论从医生角度,还是从患者方面,对影像学的价值都得到了肯定,但是一些矛盾也日益产生,最明显的是部分社区医学生对医学影像知识的缺乏以及过高的估计其诊断价值,不能准确地、恰到好处地使用医学影像技术,造成患者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花费高,用时长,甚至有时会延误病人的最佳治疗时机;另有一部分医生接诊病人时只会开影像申请单,仅仅会看报告单上的结论,不能独自阅片。我们把这样的社区医学生戏称为"影像盲"。其结果是影像科室的劳动量巨大,而诊断结果有时又达不到临床的期望值,使临床科室和影像科室之间互相抱怨。解决或缓解这种矛盾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医疗队伍的源头--进入实习期的医学生,即准医生抓起,扩充医学生知识结构,将影像知识变成他们知识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使他们能够合理利用先进的影像资源。

(三)部分社区医学生对影像知识的渴求及偏爱

一些好学上进的医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或者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接触的影像知识是浅显的、片面的,多是感性认识,当他们耳濡目染在某些疑难疾病的诊断中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他们对影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特别希望有机会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以便将来在临床工作中灵活应用。在这个情况下,他们中的部分学生会不失时机地向影像科室的老师去请教,作为影像科室的带教老师能深切体会出他们对医学影像技能的求知欲望,我们会尽量向他们客观的讲解相关知识,如何去合理应用,以及每种影像技术在诊断疾病时能达到的层面和局限性。

(四)建设数字化医院的要求

由于多媒体和网络系统的快速普及,大多数医院的影像科室都配有工作站,将病人的图像以特有的格式(如DICOM格式)进行理想化储存,大大方便了日后复查和各科室联合会诊,在一些先进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已经采用了PACS系统(picture archiving communiaction system)即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对医学图像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管理、传输和重现,所有的技术不仅被从事影像技术的医生应用,更是临床科室最重要的影像资料,很多疾病需要通过影像手段去诊断、观察治疗效果或者采用影像直视下的介入治疗,如果能独立读片,获得的信息量会远远超过读一份书写完美的来自影像科室的报告单,所以对于社区医学生有必要掌握各种图像的阅读技能和技巧,势必在临床工作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教”与“学”相互促进

新颖、独特、合理和有效的培训方法能够激发临床实习生对影像学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也会给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带教人员必须积极学习和掌握影像学方面的知识,学习新技术,开展新业务,对工作精益求精,从而使“教”、“学”双赢,为了适应教学发展,我校近年来已陆续安排多位教师到医院进修影像学技能,以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影像技能培训可以预见的目的和效果

(一)影像技能培训目的

使社区医学生充分认识和掌握影像技能的在诊疗中存在价值和对医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减少偏见和误区,达到灵活利用影像资源的效果,促进医学影像学的普及和发展;通过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探求和发现更加合理、有效的教改之路。

(二)了解影像设备的物理成像原理、适应症和禁忌症

具备了这些知识就能够很好地进行诊断和鉴别,认识影像中的伪像;减少“影像盲”以及对影像专业医生的依赖性;提高社区医学生对各项影像技能的认知能力和重视程度,使其客观的看待影像设备发挥的作用,克服某些人思想中存在的“特殊检查是万能检查”以及“高档设备最准确”等错误观念。为了防止今后社区医学生中的"影像盲"的增加,减少对影像报告的依赖性,提高社区医学生独立解读多种影像图片的能力,也为了提高不同科室的医生之间、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培养适应现代需要、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为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打好基础

消除以前社区医学生知识链中的薄弱环节,与国家实行的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接轨,培养实习医生的综合素质,快速提高读片能力,消除对技能考试中影像部分的恐惧感,使他们能够按期通过考试,早日获得相应的资质。

三、社区医学生影像技能培训趋向――使医学生在诊疗实践中形成“高效价比”概念

以往,社区医学生的影像技能培训一般在1周左右完成,涉及的内容多,包括普通X线、透视、CT、MRI等,涵盖范围广,包括全身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疾病,要想让学生们在短时间内掌握那么多复杂难懂、原理各不相同的影像知识是有难度的。因为医学影像诊断以形态学改变为基础,演示着人体解剖结构和病理变化发生和的发展过程,所以既形象,又抽象,还有不可预知的偶然性和特殊性。为了提高社区医学生对影像技能,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质量的重要保证。我校教学管理者重视影像诊断学的教授方法,教师适当增加理论课的课时以及讲解的深度和广度,增添实习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多提供参加影像科室的阅片和综合会诊的机会。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各种影像检查手段,以及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在医学影像技能与医学生的临床知识不断融合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别的疾病选择不同的“高效价比”影像设备。客观认识不同部位、不同疾病以及病人不同的经济条件采用不同的诊疗手段,达到最高的“效价比”,特别要形成和注重“效价比”的观念,即医学生能熟练掌握医疗技巧,合理选取最适当的医学影像手段,为患者提供快捷、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缩短就医流程,而病人的花费最少,诊断能力在质和量上明显提高,同时节省危重病人确诊时间,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从而改善医患关系。为医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医疗理念。

参考文献:

[1]Peredina A,Allen A.Telemedicine technolog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A. 1995.

[2]文戈,张雪林.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6).

篇13

一、课程性质

医学影像物理是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医学影像与物理学的融合。这门课程讲授的是用于医学成像或诊断的各种成像技术的物理学基础、成像特点以及图像质量控制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医学影像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医学影像设备的工作原理、相关技术有一定的了解。

医学影像物理在医学教育特别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学生具备高等数学、物理学、计算机学以及人体解剖学的相关知识,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临床问题有较高的要求。通过学习医学影像物理,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影像学、影像诊断学、医学成像设备学及其他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由此可见,要学好医学影像物理这门专业基础课程,除了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基础知识外,也对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课程面临的问题

医学影像物理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大学物理学基础知识。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里最为基础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广泛适用性。物理学是高等院校各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笔者所在的学校也将物理学作为大部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来开设。

无论是中学阶段还是大学阶段,教育工作者都有同样的感受:对于大多数大学生,尤其是一些艺术院校和医学院校的学生,对物理学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还有的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的物理基础较薄弱,上了大学即使有心学学物理,学习效率也比较低。对于我国大学生来说,他们普遍反映物理是一门较难学的课程,认为自己又不是物理学专业的,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理论与一些公式、原理都十分难懂,从而对物理失去了兴趣。

医学影像物理是医学影像与物理学高度融合的一门课程,其主要涉及的X射线成像、磁共振成像、核医学成像和超声成像都离不开相关物理辐射波的产生、辐射波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图像质量保证和控制的物理原理。因此,这门课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物理学基础。如前所述,由于大学生特别是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对物理学这门课的兴趣不大,就导致这门课的要求与实际学生的接受情况有差距。

笔者的授课专业为医学影像学专业,第1次课与学生交流时发现该专业大一时没有开设物理学基础课。医学院校普遍学生的物理学基础较差、缺乏兴趣这一客观事实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没有大学物理学基础更对这门课的顺利开展提出了挑战。因此,如何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学生对物理学和医学影像物理的兴趣是笔者要探讨的问题。

三、医学影像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医学影像物理这门课程需要具备较好的物理学基础,教学过程中需要讲授各成像技术的物理原理和过程,而本专业学生的物理学基础较薄弱,因此课堂上有必要给学生灌输物理学的重要性以及激发学生的物理学兴趣。

机械地给学生灌输物理的重要性显得枯燥,笔者将一些物理问题与医学实际问题相结合来解释,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例如,假设学生毕业以后在医院从事康复治疗工作,其中一项具体工作是为截肢病人安装假肢,那么从假肢的设计、安装到调试都离不开力学的支撑。这个案例没有直接强调物理学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但很自然地将物理学和医学联系起来了,使学生意识到物理学在医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为了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笔者还借助医学上一些有趣的现象来间接阐述物理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医生给小孩打针时,小孩通常会哭闹坐不住,这时医生或者家长通常会抱怨小孩不听话;而比较有趣的解释是:量子力学不允许物体具有确定的位置和动量,因此小孩本身就不可能坐得住,所以就不能抱怨小孩不听话了。通过这个案例,课堂上学生的兴趣就激发出来了。

2.明确课程教学内容

由于学时的限制,教材内容不能完全涉及,因此给学生明确了主要教学内容,特别强调了本课程将会涉及X射线物理、磁共振物理、核医学物理以及超声物理这四个核心物理问题。这样使学生有针对地去学习相关物理学知识,而不至于感到困惑、无趣。

3.医学影像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医学影像物理这门课主要讨论的对象是各种医学影像,即图像;而讨论这些医学影像的核心是形成影像的物理原理。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培养学生对图像的认知:从信息量的角度来看,一幅图像所包含的信息远比几个数据或几条曲线(如心率、血压、体温等)的信息量丰富得多;医生能否对患者的健康状况或疾病做出正确的评价或诊断取决于医生获取生物信息的科学程度及信息量大小;医学图像是对人体内部情况的可视化表达,它不仅可以向医生展示人体内部某一特定部位或层面的解剖结构,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人体脏器的功能,所以医学图像是医生能准确获取患者生物信息的主要途径。从医学图像出发引出相关物理学原理,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就提升了。

学生有了图像认知后,接着通过一张真实的医学图像来引导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张人体锁骨骨折的X射线图像,并提问:要准确、全面地理解这幅X射线图像,需要具备哪些知识?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课堂气氛活跃。需要准确解读这幅图像,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具备了解剖学的知识就可以知道图像反映的是哪个部位,同时只要具备诊断学的知识就可以知道出现了什么病变,而其他知识都不重要了。这时需要引导学生:人体应该是有血有肉的,为什么这张照片只能看到清晰的骨骼?这个问题就把医学影像物理这门课的重要性引出来了:X射线对骨骼这种高密度组织具有很高的分辨能力,因此图像中的骨骼清晰可见;这门课程会讨论X射线的产生原理、作用的物理机制以及成像特点,学习之后学生就会对这幅X射线图像的形成机理有深入的理解。然后继续向学生引导:随着课程的深入,会发现每种成像方式会得出不同的图像特征,所反映的生物信息和脏器功能也不同,它们各有所长、互相补充。通过这个案例,学生意识到了在各种医学影像中准确把握图像信息和特征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为患者诊断,从中将医学影像物理在本专业的重要性体现出来了。学生意识到了这门课的重要性和地位,学习兴趣就提升了。

4.结语与展望

医学影像物理作为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开展。笔者认为,培养学习兴趣是获得最佳课堂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引导,学生培养了对本课程的兴趣。

教学方法是多样与灵活的,除了传统的讲授为基础的教学法(LBL,Lecture-based Learning),还应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法在课堂上的应用,如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TBL,Team-based Learning)以及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等。相信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能够获得教学与学习效果的双丰收。